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11 22:37: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三国演义读书心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

篇(1)

三国演义》是由罗贯中根据魏晋时代的史书与宋代的三分、元代的三国戏和罗贯中自己的思想合并在一起的小说。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三国演义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1去年,我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三国演义》,我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它读完。

我对《三国演义》里的人物的评价是:诸葛亮——足智多谋的一位贤相,吕布——有勇无谋却是最能打的,关羽——大义凛然却是一个悲剧式英雄,姜维——在智慧和武力方面都超过诸葛亮,曹操——一代奸雄,董卓——东汉末期的霸主,赵云——仅仅次于吕布……

《三国演义》是一本巨着,我希望大家也读一读。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2“东汉末年有三国。。。。。。“这是一首歌曲开头的一句歌词,读完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对三国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国演义》书中描写了很多大英雄,其中军师诸葛亮是我最佩服的人物。他足智多谋,天天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赤壁之战”、“空城计”、“火烧军营”等等都是在他的英明布阵下打下来的大胜仗。我印象最深的是“空城计”这一战。诸葛亮在只有一班文官和老弱病残的士兵的情况下,让人大开城门,自己在城门之上焚香弹琴,引司马懿上钩,以为有埋伏传令军队士兵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掉头撤离,不费一兵一卒为蜀国解了围。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明白,遇到困难事情要多动动脑筋,那样你离成功的机会会很近的。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3《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当我读了它之后,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也明白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要数号称“武圣”的关羽了。关羽,字云长,三国中一位比较出名的武将,五虎上将之首,曾在沙场上建立过无数的功绩:曾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少功绩。但是,最令人敬佩的却是他那种讲义气的精神,无论谁帮助过他,他一定会回报。记得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大败而归,被吴国的军队逼进了华容道,眼看就要被擒,这时候,正把守华容道的关羽因为念在曹操旧日曾有恩于自己,所以放了他走,结果差点被斩首。由此可看出关羽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是啊,长这么大,帮助过我的人数也数不清,可我记住了吗?回报了吗?

我敬佩关羽那种讲义气的精神,更喜欢刘备那种渴贤求才为君之道。刘备,不能说是一个枭雄,只能说是一个明主,他能成为三国鼎立的一份子是因为他有一颗爱贤的心,要是他没有这一份心,恐怕就不会得到诸葛亮这个大贤人的帮助了,也不可能当皇上了,最多只能在家喝喝茶,织织帽罢了。可以说,刘备的天下几乎全都是诸葛亮打来的,而诸葛亮为什么甘心情愿为他打天下呢?那是出于对刘备的爱贤的心的感激。读到这里我又想到了老班长邝泳韶,他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尽心尽力为班级做出了不少好事,是老师的好帮手,就有如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一样,因为老师相信他,放心地把事交给他,他为了不辜负老师的关爱,工作自然就尽心尽力了。

《三国演义》,教会了我许许多多的道理和哲理,让我爱不释手。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4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我是将关云长败走麦城一章跳过的。从水淹七军的辉煌瞬间落至身首异处的没落,这是最让人不忍卒读的一个英雄的结局。

于是期待着用自己想象力,铺成纸,汇成墨,聚成笔,重新谱写那些自己钟爱的人物的结局。只要让善者幸福,让恶者受惩,让逝者安息,让生者永存,我便可以改变书中人物的命运,改变那些令人义愤填膺或是令人郁郁寡欢的结局。

于是梦想着能够从曹雪芹的谶语中找到线索,让高鹗所写宝黛的生离死别变为皆大欢喜;于是梦想着从历史书的记载中寻找原型,让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能够扭转乾坤;于是梦想着在《宋史》的描述中找到证据,让施耐庵所写的梁山好汉能够共同行侠仗义。

一切努力都归于失败后,我甚至变得有点执拗,哪怕用凭空的幻想也要编出美好的结局。可是当一个个故事被我编至空虚时,我才开始有些理解了悲剧后的真谛。

荆轲刺秦王,最后的飞刃刺在了立柱之上。但是留下的是那种愿为知己者赴死的豪气以及流传至今的美名。试想他刺中了,弱小的燕国也不能反败为胜,他没刺中,遗憾,怨念,仇恨,惋惜等种种情感才会伴随着悲壮深深地浸透在这个故事当中。所以人们还能记住那萧萧的风和冰冰的水,才会记住那一去不返的壮士。

水晶之中,发晶为贵,那种看似使得整块水晶失去其端庄的粗糙的晶发,恰恰成就了它的华美与珍贵。

那么,悲剧不也是这样么?我们欣赏着失去头颅的胜利女神,我们欣赏着断掉两臂的维纳斯,我们欣赏着被风沙磨去光泽的金字塔,我们欣赏着破落不堪的帕特农神庙。那么,为什么我还要尝试着改变悲剧呢?人人收获完美的结局,恰恰是这美丽而残酷的世界不能做到的。

所以我要做的,并不是改变这些悲剧的结局以让它们如同钻石般晶莹剔透。我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内心,让它成为一面明镜,照见光与暗,照见善与恶,照见微笑的圣徒和狞笑的恶魔。这样以后,用内心去刻录,不要让那些主角所遇的悲剧,在生活中出现。

我没想到的是,改变了内心的心境,我也改变了那些不幸的人的结局。现在我看来,他们的不幸结局不再仅仅是令人悲伤与同情,更能让我看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照影。

这,或许才是真正地改变了悲剧的结局。

三国演义读书心得5《三国演义》是世界十大名着之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是孩子成长必读的书。

一谈到三国演义,我便想到强大的五虎将,分别是“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俗话说:看三国,流眼泪,为古人担忧。”这句话的含义十分深,只在一次我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终于体会到了,那是司马已被诸葛亮用火团团围住,那是我心急如焚,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竟被白白烧死,真是可惜!不过就在这是天降大雨把火扑灭了,幸好幸好,就是这场大雨才让司马懿捡回一条命呀!

黄忠十分英勇,虽然年龄已老,但是锐气势不可挡的,想起他活着的时候,杀死了多少敌人的大将。还有一次,赵子龙为了救阿斗差点丧命,还好张飞及时赶到,救了赵子龙,张飞倒竖虎须,瞪着睁环眼,手握丈八蛇矛,大吼一声:谁敢决一死战,声如巨雷,吓得曹军腿发软,后来连喊数声,竟把曹操身边的大将夏侯杰给吓得肝胆碎裂,曹军连忙逃跑了,可见张飞身上隐隐有着杀气。

三国里有着许多历史故事,值得大家去看,很好看哟!

篇(2)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8-0074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课内课外超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 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叶老曾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笔者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就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 名著导读课,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教师的正确引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笔者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笔者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笔者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 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重庆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

2. 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学生家中都有一定的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作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 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 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笔者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比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 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篇(3)

最近一段时间,就中学生古典文学的阅读状况,本人对我校高中一、二年级24个班级共1293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书面问卷、座谈、采访、个案分析。调查结果令人吃惊,中学生对古典文学极其陌生!由此,让古典文学走进学生刻不容缓。

一、四大名着阅读状况分析

(一)名着“寂寞”

在四大名着中,对其一无所知的学生人数比例分别是:《三国演义》7.4%;《水浒传》7.4%;《西游记》7.6%;《红楼梦》竟达16.7%。

虽然大部分同学知道四大名着,但“知梗概”的远多于“知全文”:《三国演义》“知梗概”占72.9%,“知全文”19.4%;《水浒传》“知梗概”占73.1%,“知全文”19.5%;《西游记》“知梗概”占30.6%,“知全文”61.8%;《红楼梦》“知梗概”60.7%,“知全文”22.6%。

“知道四部小说”的信息来源,“听来的”和“来自影视媒介”的占了绝大部分:《三国演义》86.8%,《水浒传》84.1%,《西游记》86.7%,《红楼梦》74.8%。

不少同学阅读名着方式是“看连环画”:《三国演义》7.1%,《水浒传》7.2%,《西游记》13.3%,《红楼梦》3.4%。阅读原着的同学却少得可怜:《三国演义》13.29%,《水浒传》7.4%,《西游记》5.8%,《红楼梦》4.5%。

不知名着,已经令人遗憾;知名着却知“梗概”,就难免有些尴尬了;而 “知梗概”,却是绝大部分来自 “快餐”式的图文加工品,这就让语文教师感到无奈了。 “知识爆炸”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通过阅读名着夯实文化“底子”的意义,却被人们忽略了。于是,名着寂寞了!

(二)看热闹

知道四大名着的学生中,喜欢故事情节的占绝大部分:《三国演义》50.9%,《水浒传》49.7%,《西游记》67.9%,《红楼梦》38.8%。喜欢艺术技巧的很少:《三国演义》6.4%,《水浒传》5.9%,《西游记》6.3%,《红楼梦》13.9%。

这一组数据表明,高中生欣赏名着的水平仍然停留在“故事”的浅层次上。情节曲折、生动固然吸引人,但四大名着可看的东西远远不只这些!高中学生对名着的欣赏只是 “看热闹”,水准明显偏低。在这个问题上,为师者应该负很大一部分责任。毕竟,“知道名着”的学生中,喜欢名着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这是值得欣慰的“大多数”,说明名着对学生还有一定的“亲和力”。老师是否充分利用、发挥了这种“亲和力”呢?

(三)雾里看花

同学们对名着的“主要体会”是怎样的呢?体会深刻:《三国演义》18.4%,《水浒传》16.6%,《西游记》43.0%,《红楼梦》19.6%。体会一般:《三国演义》57.2%,《水浒传》61.6%,《西游记》42.4%,《红楼梦》41.4%。没有体会:《三国演义》17.5%,《水浒传》14.4%,《西游记》7.0%,《红楼梦》23.4%。

不难看出,名着在学生面前实际上是“无名”的。四大名着是古典文学的四朵奇葩,但在中学生审美世界里,只是四朵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的“无名花”!尽管有些同学也读了原着,却体会一般,甚至没有体会, “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交流心得体会时吱吱唔唔,哼哼哈哈,说不出所以然来。尽管大部分中学生能列举小说中5位人物姓名,但分析人物形象,绝大多数学生不能胜任,分析的结果有的只是“贴标签”,甚至有些人物形象张冠李戴,令人啼笑皆非。

(四)“动力”不足

阅读名着是否能提高语文成绩?对这个问题,44.1%的同学说不清(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24.5%,“与成绩无关”的占21.9%)。阅读名着与成绩关系真的微妙难说吗?这表明学生阅读名着的动力不足。实际上,那些语文成绩能保持稳定良好的同学大多读过原着,且都有较广泛的阅读面。应当想办法使学生阅读名着变得“有效”,增加学生阅读名着的动力。在中、高考的试卷中设置适量的名着类试题,也不失为一个较现实的办法。当然,可喜是今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中已经很好的关注这个问题,话题作文中两组人物中“曹操”“宋江”“薛宝钗”等均是四大名着中人物。这个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学无疑起推动作用。

二、古典诗歌阅读状况分析

(一)读过篇数和背诵篇数

读过篇目不少于16篇的学生为38.6%,不少于80篇的为39.9%,不少于160篇的有21.4%。能背诵篇目不少于24篇的为69.6%,不少于120篇的有25.1%,不少于240篇的仅5.3%。

【简评】仅5.3%的人达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可见学生阅读量和记忆量之低。

(二)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兴趣状况:(1)喜欢39.3%;(2)不喜欢6.5%;(3)谈不上喜欢与否54.2%;对古典诗歌的体会:(1)体会深刻22.7%;(2)体会一般68.8%;(3)没有体会8.4%。

对唐诗宋词元曲的了解:(1)很熟悉8.9%;(2)了解一些79.6%;(3)不熟悉11.5%。

对李白、杜甫的了解:(1)很熟悉26.2%;(2)了解一些66.9%;(3)不熟悉6.54%。

【简评】许多同学在古典诗歌面前,或熟视无睹,或敬而远之,或望而却步,或茫然不知所云,或胡乱曲解诗意……甚至有6.54%的学生连李白、杜甫都不知道。这些现象的根源,就是没有形成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得不到美感,当然就不会乐在其中了。

(三)与语文成绩关系

(1)认为与成绩有关的,占67.1%;(2)认为与成绩无关的,为9.4%;(3)请不清楚的,占23.5%。

简评:中学语文教师几乎没有不重视古典诗歌教学的,原因是中、高考那分值不低的试题。于是普遍存在只“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治标者的拿手戏就是模仿中、高考题型,编选大量标准化试题将学生捺入题海泡浸。这对于培养真正意义的审美素质毫无裨益,反而降低了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新编高中语文课本有多个诗歌单元,我们应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学生品味古典诗词的能力,提升素质,才能真正应对考试。

三、问题与建议

结合座谈和访问的印象,本人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一)狭隘的学习功利主义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习辅导书”就成了学生课外书的代名词,家长、学生、学校都不约而同地“爱”上了一本又一本的辅导资料书。不少家长推崇“非辅导不看,非习题不做,非英语不听”的三不规则。毕业班学生为攀登升学的金字塔,一头扎进题山题海,更与经典无缘。尽管高二学生大多数都知道中国四大古典名着是什么,但真正读过的没有几个。为什么不读?回答很简单:“因为我们还在分数的压力下苦苦挣扎,哪里还有时间去看这些与考试无多大关系的书呢?”

(二)图视 “驱逐”文字

图视类传媒高速发展:各类影碟铺天盖地,互联网与数码影像接踵而至,再接着是摄影图片类书籍及卡通画异军突起……校园周围小书店及市区几家书店这两年最热销的是文娱和足球类画报、绘画本中外名着、卡通等等,而文学名着销量一直不太好。图视传媒的好处显而易见,但也要警惕“读图时代的阅读危机”。今天的学生大多通过影视录像了解古典名着的原因很简单:读文学作品吃力。然而学生一旦养成阅读图视作品的习惯,今后进入大学、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改变。

(三)敬畏“经典”与否认“经典”

在繁重的学习负担下,长篇的语言和结构因素成了学生“亲近名着”的又一个障碍。许多学生表示,有时也翻翻名着,只觉眼花缭乱,没看出什么又放下了。一些学生说,现在大部分名着已拍成电视剧或电影,看过后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有耐心再去看原着。有的学生说自己也知道母语作品重要,但不如影视、数码影像的虚拟世界吸引人。言语之间,他们对名着不敢亵慢,只是“敬而远之”。

另一方面,对名着“不喜欢”的同学也大有人在(《三国演义》6.4%,《水浒传》5.3%,《西游记》5.6%,《红楼梦》14.6%)。这些学生否认“经典”,认为名着部头巨大,情节冗长,描写拖沓,节奏缓慢,书中所写时代距今遥远,时代背景、人物关系难理解,不如读现代武侠、言情、侦探推理小说以及卡通连环画来得轻松。他们对名着了解的微乎其微,却对一个个大碗明星的生肖、爱好甚至婚变的次数能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应该自问:怎样才能带领学生进入古典文学的殿堂,领略其中的奥妙,使他们读古典文学也会产生像读流行书、畅销书一样的审美愉悦?

(四)家庭普遍缺少浓厚的文化气氛

父母的文化层次较低,是农村家庭文化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学生档案资料统计,父母务农的占45%,职工13.3%,半农半商的11.67%,个体经营的占12.52%,其余有少量的干部、教师。父母是文盲初小、高小文化的占多数,少数是初高中文化程度,因此在营造家庭文化氛围方面几乎无能为力。多数父母虽然重视儿女的读书,但仅限于关心学习成绩,看重分数,因此反对儿女看课外书,认为这些“闲书”会影响学习,有的父母则忙于生计而放任不管。

多数学生家庭中最有文化气息的活动仅限于看电视。调查中,回答“经常看影视片”的学生占了大多数。近半数的学生是在没有任何一本课外书和报刊杂志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们从小学到高中唯一的“文学读物”就是一本语文书。

语文素质是要从小培养熏陶的,在这样缺乏文化氛围中读到高中的学生,要在高三一年中突然提高语文素质是不太可能的,即使在高中三年中要大踏步提高也是要付出相当艰辛劳动的。

课外阅读历来被不少人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君不见父母谈“课外书”色变,不少班主任(非语文老师)明确规定“不准把课外书带回课室,一经发现,全部没收,还要在班上检讨……”

一个人在中学阶段没有阅读十本八本中外名着,背诵200首以上的古典诗词,那实在是整个人生的一大憾事!学生对古典文学的“远离”,必然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浅薄。这种“后天不足”对一生的成长都会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这是有识之士的共同的看法,也是实际生活业已证明了的事实。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中学生课外阅读近乎空白的情况呢?本人认为:

第一,学校、家长和社会都要达成这样的共识;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素质。要培养良好的素质,不读书怎么行?我国当代语文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书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海洋,奋斗的向导,成功的阶梯,学文,学做人,求大发展,大成就,离开读书,不过是缘木求鱼。”而读古典文学应是读之基本!

篇(4)

论文摘要: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村学校阅读面更是狭窄。因地制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课内课外超链接、营造班级阅读氛围、开展系列竞赛是语文教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1]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材与课外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巧借课文,激发兴趣

课外阅读不能孤立进行,最有效途径就是结合教材。[2]《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适用媒体信息,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积极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完善教室图书角建设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福州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3]

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郊中学,学生家中不一定都有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资源共享”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作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因为学生家中都有电脑)。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隔锅的饭香。”书非借不爱读,很多的学生往往对家中藏书束之高阁,而对在班级书库中所借之书看得津津有味。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的读书热情倍增。

3.适用网络建立读书沙龙

班级网络读书沙龙是一个课外阅读发烧友的协会。鉴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上QQ,我班在网络上建立一个阅读QQ群,推选出群主,负责日常事务。课余时间,班上热衷课外阅读的发烧友们都可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畅谈读书的收获与感受,提出读书的疑问与困惑,相互推荐好书。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的组建,为班上学生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中打网络游戏者锐减,课外阅读之风盛行。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激发青少年学生主动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或年级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期末汇编成一精选小册,并给被选多的同学一定纪念品。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在不同阶段举办故事或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学以致用,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年暑假,我班都会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既可以是老师根据教材推荐书目的读书征文竞赛,如“《名人传》读书征文比赛”、“《三国演义》读书征文竞赛”等,也可以根据上级要求的读书征文比赛,如“《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赛”、“‘经典浸润人生’读书征文大赛”等。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以上是我对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举措,也是我对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让经典浸润学生的人生的殷殷期盼。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身体力行,勇于创新,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使之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品位,弘扬汉语文学优质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ISBN7-303-05875-3\G426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常汝吉,2001.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外阅读;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学生而言,初中阶段是其语文素养与能力形成的最主要时期,除却课堂教学内容,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知识面,形成一定鉴赏能力的重要渠道,优秀的课外读物往往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均有积极向上的影响,其中蕴含的哲理与人文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学生一生的文化品位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便成为每个初中语文教学者的必修功课。那么,如何让学生对优秀的课外读物产生兴趣,乐于阅读呢?这需要教学者发挥智慧,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合理指导。

一、多种方法并用,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一)找准切入点,适时推荐

推荐课外读物要选取恰当的时机,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对课文内容意犹未尽之时进行课文补充读物的推荐,如此,可以使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补充,弥补课堂内容少的不足,使课堂内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取得更佳的教学成效。例如,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空城计》相关内容时,让学生体会到诸葛孔明的智谋胆识后,再向学生介绍其他与诸葛亮相关的三国演义故事:“舌战群儒”、“挥泪斩马谡”等等,让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主动去阅读《三国演义》,了解更多的三国故事与人物。新课标要求中,推荐的大多数读物皆与教材内容有联系,例如《鲁滨孙漂流记》《骆驼祥子》《童年》等等,教学者在进行推荐时,要紧密结合课堂,顺势为之。

(二)制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环境

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篇目指导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同样不可忽视。作为初中语文教学者,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其口头督促学生进行阅读,不视为其创造一种阅读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激发出自身的能动性,从而主动阅读,这种方法产生的效果往往比前者好很多。例如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可以举办一次三国文化展示活动,出一期与三国历史知识相关的黑板报,举行一次三国人物分析讨论会等等,让学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收这方面的知识,产生兴趣,从而主动阅读。

(三)尊重学生个性,进行个别指导

每个初中语文教学者面对的学生群体不同,每个学生群体中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教学者在教育时应当注意的要点。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单独指导,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相互影响,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果。

二、进行阅读方法教学,注重阅读习惯培养

(一)进行基本阅读方法讲解

古有言“不动笔,不读书。”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前期准备。一般有几种方法可供参考:(1)做记号。对读物中优秀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以加深优美语句在脑海中的印象。(2)摘抄。对文中好词好句进行摘录,养成作文素材积累的习惯,对学生写作大有裨益。(3)写读后感。这一方法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能让学生在充分发现自己的思考特点,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4)归纳提纲。此类训练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学作品,对提高学生驾驭一定篇幅的读物能力十分有益。

(二)让兴趣主宰课外阅读

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这不仅仅使学生在中学阶段获益,更会使其受益终身。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有其内在的文化魅力,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文化魅力并且让他们对这种魅力着迷,是语文教学者应当思考的问题。在进行引导的过程中,教学者主要应当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开发,让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进行阅读。定期在课堂上举办读书交流会是一种很好的办法,由于课外阅读通常时间自由,学生阅读的进度往往不一致,因此让学生之间进行定期交流便十分必要,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换自己阅读的作品,谈论读后的体会,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与周边的人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兴趣。

三、多种方式并用,加强阅读效果

(一) 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

对于初中生而言,其知识能力水平仍有限,有许多长篇名著内涵深刻,内容复杂,完全让学生自己咀嚼理解有困难,在此情况下,教学者应当组织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对作品中人物进行剖析,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可以举办“我看三国英雄”的演讲比赛、“三国成语知多少”的分组竞赛、“古今多少事”的故事讲述比赛,等等。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感受,加强其对名著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内涵的感悟,从而使学生的思想达到一定的深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将较长篇的名著读完,更能让他们在阅读中产生自己的看法与思想。

(二)读写相佐,互相促进

阅读的过程是吸收,是化为己有,而写作则是将自身的感情思考进行释放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以书面形式开展不定期的读书心得交流,不规定字数、侧重角度等,让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思考,从而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思维能力,形成独立的个体思想。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学者应当及时批改,给予鼓励与支持,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热情。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其对学生情操的陶冶、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初中语文教学者应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与阅读氛围,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从而使其能力得到提高,思想深度得以达到一定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石艳.培养习惯与实施素质教育[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8(08).

[2]吴炳生.试论体验式语文阅读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09(4).

篇(6)

这确实是一个很平常很普通的材料,但我还是要将它的深意挖掘出来,寻找属于我个人的读书心得。正是因为喜爱读书,我才会一本接一本,一遍又一遍的翻阅。

我是很喜欢读书的,因为书中有趣味,因为书中有知识,读着读着就爱不释手了。个人的知识实在是太少了,只有不断地读书来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自己品味。小到分子,大到宇宙,这一切都写到书中。

在《三国演义》中我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赞叹刘关张的兄弟情谊,佩服赵云的神勇无敌。烽烟四起,英雄豪杰横空出世,给人以震撼的感受。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我了解了主人公保尔的勇敢坚强,机智果断,看到他在不同的工作中磨练了钢铁般的意志,敬佩他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用笔来继续革命事业的精神。这本书的作者更是身残志坚,在疾病的痛苦下创作了不朽的作品。

篇(7)

小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看一些幼儿书画,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对书籍产生了兴趣。上学后,我在课堂认真听讲,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读一些课外书藉。开始,我先读一些少儿故事书,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先后读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三国演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一些名着书籍。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和事仿佛不断在我脑子中出现,使我得到了快乐,收获了知识,提高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在读书过程中,我每次看到好词好句,就毫不犹豫地拿起钢笔勾画起来,在心中不断地重复这些好句和好词。当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读不懂的句子时,我不会草草放过,而是通过字典和网络了解意思,随后再在这个字上或者句子上写出注释。当我读完一个章节时,我不会匆匆忙忙再去看下一章节,而是再想想这一个章节讲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一本书并不是读完就不再管了,而是需要你去慢慢品,多读几遍,多想想含义,这本书的要点才会慢慢浮现出来。

在我外出时,我总会带上一本书,因为书是人的精神食粮,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生活就变得黯淡无味,没有书,知识的大门就会慢慢关闭。书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书让我学到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将好句子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如何在生活中随机应变等,书让我懂得这些知识,学会应用。

同学们,书是智慧的结晶,让我们爱上读书,多读好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