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本科美术学毕业论文

本科美术学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2 03:00:26

本科美术学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美术学;毕业论文;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J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1-0126-01

美术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学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本科阶段所获得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创新精神的重要标志。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也是综合培养学生在本专业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艺术鉴赏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理论表达能力、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能力的一个实践过程。本文通过对已毕业的美术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调研及考察,总结出美术学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指导毕业论文顺利完成的方法,为美术学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美术学本科毕业论文常见问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范围不当。大部分学生的论文题目过大、过深,不适合本科生完成,如《浅析油画前景》、《试论中国传统工笔画与现代工笔画的区别与联系》、《浅析现当代中国风景油画》,这些选题范围学生很难驾驭,此类选题写成一本专著也不为过,本科生当然难以就此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来。如果论文题目过小,论文得不到展开,则内容空泛乏味,缺少研究的目的性。也有些毕业论文内容过于陈旧,只是对以往的论文观点进行简单的重复。所以论文选题要大小适中,难易得当,这是写出高质量论文的前提条件。

(二)不能结合专业特点。对于美术学学生来说,理论研究没有相应的基础,实际工作经验不丰富,写作基础较差,如果不结合自身专业实际选题,势必只有到处拼凑,达不到能力培养和素质训练的教学目标。美术学毕业论文考察学生通过四年本科教育所取得的理论知识、美学素养、文化修养等各方面的能力,论文就是一个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课题,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讨创作实践者的理论水平。研究的内容要从自身的创作出发,阐明自己的观点,表现出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水平。

(三)毕业论文格式不规范。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学院或所在系部都会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但是很多学生往往忽略格式要求,随意设置标题和文章的字体、字号,尤其是引用部分的问题最为常见。有的学生引用的文章内容并没有标明出处,没有注明期刊或书籍的出版社、页码,乱用标点,错别字出现频繁。主要原因是美术学专业的学生把大部分精力用到了毕业创作中,对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不高。

(四)缺乏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没有充分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毕业论文有创新性才有灵魂和价值。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直接重复论述其他人现有的观点与结论,抄袭他人的研究成果。有些学生对毕业论文的写作不够重视,认为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应当以毕业创作为主,毕业论文只是应付了事,所以态度不端正,东拼西凑,这样很难写出具有创新性的、有价值的毕业论文。不论是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还是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研究,都应当是本人经过独立思考的成果,绝对不能直接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二、美术学本科毕业论文改进措施

(一)加强学生对选题的认识。要获得一个好的选题,需要作者在对文章的整体脉络和框架有大致的估量后,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分析提出的问题,确定自己研究的主要方向,然后才可能找到自己满意的选题。这是一个思维不断运动的过程,需要主观的思想与所要选择的事物发生共鸣,这种灵感是非常重要的。确定好选题的范围,再根据自己的能力进一步展开查阅,扬长避短地做更深一步的研究。因此,论文要以所学专业为主,按照选题的任务、计划和完成期限有目的、有方法地充实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培养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同时为专业的继续深造和从事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二)结合专业特长兼顾兴趣开展选题。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各有所长,要选择有利于自身特长的选题来展开论文写作,能更深入地研究主攻的专业,扬长避短,易于开展。如果对某一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研究起来会产生强烈的探索精神。比如自己对中外美术史的山水画和风景画比较感兴趣,就可以以中西山水和风景作为主要的研究领域。如果对国画中的仕女人物感兴趣,就可以以研究中国唐代的人物绘画作为选题。

篇(2)

关键词:科研能力训练 英语专业本科生 学术英语写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99-02

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的要求,由在校大学生为核心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和探索从而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该项目旨在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本科生科研活动是美国高等教育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部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于1969年创立并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美国众多大学开展本科生创新或创业能力培养计划,诸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的“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和“伯克利贝克曼学者计划”、斯坦福大学的“斯坦福本科生研究机会”等,鼓励独立完成研究项目,为学生直接参与研究机构的工作提供机会。

我国部分研究型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展开了本科生科研活动,如清华大学于1996年正式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浙江大学于1998年开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计划已经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北京多所高校以及重庆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众多高校展开。

1 个案分析:“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

美国大学十分重视让本科生参与研究工作,形成了以创新为主题的计划或组织。笔者于2013年8~12月在美国东部一所公立大学进行访学研究,对该校“本科生科研机会计划”进行了初步了解,总结特点为:

(1)成立专门机构,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术科研活动,本科生科研类型丰富。该校设置本科生科研办公室,鼓励学生深入挖掘本学科知识并促进知识理解,科研机会面向不同系不同专业学生。学生既可以参与由政府、私人基金会、公司或社区资助的教师科研项目,也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科研活动。

(2)为原创性或创新性的科研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本科生科研办公室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为本科生科研提供帮助:科研拨款;旅费拨款申请;小型项目奖励拨款。

(3)重视学生科研成果的认可与发表。该校本科生科研办公室的网站推荐适合学术的期刊,为学生科研成果发表提供信息渠道。此外学校每年举办本科生科研成果展示会,学生通过口头报告、艺术展览、技术展示、电影展映等多种方式展示参与或独立完成的学术研究和成果,既使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科研努力在校园范围内得到认可,也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为学生今后学术实践提供锻炼机会。

2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引文和参考写作问题

笔者将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英语毕业论文指导相结合,根据本次实践和结合以往指导体会,发现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引用和参考写作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对引用和参考知识的系统认识,或虽具备学术英语写作的引用意识,但格式不规范。部分学生的学术英语写作知识体系不完整,引用和参考使用规范模糊不清,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略去来源标注;或者虽具备了一定引用意识,但混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没有使用双引号标注,擅自改变直接引语中的内容、标点、大小写及基本格式等。引用文献来源随意,对信息源出处可靠性和准确性缺乏辨别,有时对引用的文献没有认真阅读和领会,信息获取不全面。这些行为都可能造成无意抄袭他人的成果或发现。

(2)学生毕业论文中的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比重失衡。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术论文存在大量的二手引用,可能是我国的学术资源与可用性均不尽人意,很多文献资料无从得到,学生只有通过二手引用这种间接手段来获取有关资料。另外,学生缺乏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对毕业论文撰写往往采取“拼凑”想法。

(3)参考文献条目内容不完整,与文内引用不匹配。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要求文章中出现的引文必须在参考文献中列出,通常根据书籍、期刊、纸质来源、数据库来源、网络来源等规定了不同的文献条目格式,还涉及条目内容大小写、斜体、标点、页码等细节。部分学生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条目排序杂乱无章,没有按照姓氏拼音排序,文献条目内容遗漏重要信息,期刊来源、页码、以及中英文标点混淆使用。

(4)不符合学术英语写作的撰写格式规范。国际上论文写作常用的文献引用的规范通常为MLA格式(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APA格式(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和芝加哥引文格式(Chicago citation style)。这三类格式在文内引用、夹注和参考文献方面均有不同要求,研究者通常选择不同的格式作为论文撰写格式规范。另外,绝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本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及格式规范供学生参考,但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各种文内注释交叉使用、脚注使用不贴切、文内注释和参考文献列表不统一、文献条目格式不准确等现象,不符合学术论文写作的科学性。

3 提高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探讨

英语学术论文写作是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经过近四年学习后提炼和产生基本科研思想的过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相结合,是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增强科研创新能力和促进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科研训练指导和美国大学本科生科研模式和课堂教学方式等考察,培养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并提出以下举措:

(1)将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训练纳入英语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置于英语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可能在初级和高级阶段都有系统讲授。高校英语专业相关英语写作课程明确学术英语写作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实施计划、评估方式等。

(2)强化对学术英语写作要领的掌握。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平时写作练习主要是小论文,字数要求较少,没有引用等格式要求,写作练习机会较少,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美国无论是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对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都极为重视,往往从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具备学术论文写作基本技能,美国大学的课业要求大部分采用学术论文形式,是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培养途径。

(3)充分利用师生“一对一”辅导、学术讲座、讨论会、书籍、互联网资源等给学生提供各类学术英语写作支持。美国众多大学都设有写作中心(Writing Center),目的是帮助学生改善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中心的辅导员(tutor)以“一对一”方式面授辅导,主要服务内容涵盖学术类和非学术类英语习作,如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报告、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小说、新闻故事等,提供文章组织、风格、内容、文献编辑、语体连贯等方面帮助,但绝大多数写作中心不提供校对服务。美国大学的写作中心为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学术英语写作能力提供了借鉴,“一对一”辅导,学术写作课程、研讨会、学术写作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源(如美国普度大学线上写作中心、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写作中心),是便捷和高效的教学辅助平台,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要求指导教师以自身为准则贯穿求真、求实的科研精神,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和思考,启发学生搜索、归纳、总结和科研活动思辨能力。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帮助英语专业本科生熟悉和掌握基本的学术英语论文写作规范,促进学生采用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搜集、引用和评价相关研究问题的文献资源,从而使论文的研究结果具有真正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 IWCA:Starting up[EB/OL].Retrieved from.http:///basicsteps.htm,2006.

[2] 李杨帆,朱晓东.科研训练计划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4-25.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 高校 美术专业 教学方向

近年来,高考美术专业招生持续火爆,每年全国有数以万记的学子怀着对艺术的无限憧憬踏入各级各类艺术院校,开始他们学习艺术的纯真之旅。而各类院校接纳了这么多学子的同时,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才不负学生、家长、社会的重托,才能使他们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这是每所院校都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一、 根据自身特色清晰定位

报考美术专业的学生一般分为两类,一种是自身非常热爱美术专业而且有很高的艺术天分,想在美术创作这条路上有所成就。二是由于美术专业招生文化分数相对较低,所以报着高考走捷径的侥幸心理上的艺术院校。但无论学生是包着什么样的初衷进的大学校园,学校都有义务尽自己最大的能量帮助学生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好。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专业素质优秀的学生被各大专业美术学院或重点综合大学提前选拔走。更多的普通高校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如何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就需要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制定出最适合人才发展的培养目标,发挥自身优势,走出自己的特色。

毕节市地处黔西北群山之中,属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毕节市的最高学府——毕节学院成立与于2005年,他的前身是毕节师范高等转科学校和毕节教育学院,因此师范教育有一定的优势。我们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把我们的教学定位为: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泛的人文素养,掌握美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美术教育教学能力,适应毕节试验区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师和能从事社会美术工作的应用型美术人才。通过多年的摸索,毕节学院美术学院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二、 全方位的素质教学

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当代,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应仅限于本专业的学习,而应是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让学生不仅拥有开阔的知识视野,更要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品德以及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立体的知识结构。毕节学院美术学院在注重学生专业修养的同时,也加强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以及各方面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外语、体育、大学语文、心理学、教育学、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等课程。每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其知识要点和精髓,更重要的是把优秀的文化融入了学生的生命,培养了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荣辱观,使他们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学院还设有众多的协会以及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发展的平台。

三、 加强专业基础课课教学

“ 专业基础课”是各专业开设的基础课,是学生获得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他具有指向性、针对性,其目的就是要使之真正的为本学科、本专业打好基础。为了学生在美术专业有更好的发展和未来,能更轻松、自如的学习相关课程,毕节学院历来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专业基础课设置包括: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美术概论、黔西北民间美术概论透视·解剖等理论课。理论修养与人生价值问题关系密切,学生借助美术相关理论的学习,形成了关于美的基本类型、本质即形态的系统认识,同时提升学生对美的判断、感悟、认识以及鉴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理论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历史、学科发展过程有系统认识,并能在吸收前辈作品的精华基础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艺术样式。由于毕节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将会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因此,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学院加强对学生进行严格系统的基本功训练,并主要针对低年级进行素描、色彩造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训练这块肥沃的土壤,基础训练是艺术创造表现的语言,它们相互依托。同时,美术学院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良好的审美能力,以及在作品中自身情感的合理表达。

四、交流、学习与时俱进

学习,需要耐得住寂寞,关起门来用心钻研是必要的。但不能永远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还要尝试走出去和引进来,这种走出去和引进来就是交流的过程。而交流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催化剂,很多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因为对方的一句点拨就豁然开朗。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其实,我们交流的结果远非一个“一换一”、“一换二”的效果,而是“一换多”的结局。在交流中思考、探索思维也许就此豁然开朗。所以交流、学习非常有必要。

毕节学院为了与时俱进增强与外界的交流、学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突破:一是鼓励支持学生观看有价值的画展,从而向大师学习,并了解美术界的最新动态。二是派师生到重点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从而学到更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是从重点大学引进教师进行对口帮扶从而得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艺术表现手法。

五、师民间技艺、扬中华文化

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记忆,它从这个民族遥远的祖先传承下来, 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又始终保持着祖先的基因和特质, 由此形成民族共有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因而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中,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类其他历史遗迹、遗址及其人文景观一样, 都是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结晶。目前,民族、名间文化面临众多危机: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 面临着年久失传的危险; 一些独特的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习俗正在消亡;大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实物和资料没有得到妥善保护; 滥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现象严重;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研究人员缺乏, 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等。热爱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美术文化、让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也就成了当今美术院校肩上必挑的重任。

贵州省毕节市境内汉族、苗族、彝族、布依族、回族、蒙古族等民族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大方的农民画、漆画享誉中外;威宁的撮泰吉是迄今最古老的原始戏剧;金沙敖家坟拥有另人叹为观止的雕刻技巧和民俗内涵。各个民族的服饰文化包括刺绣、扎染、蜡染更是绚烂夺目。作为毕节市的最高学府、作为毕节市美术创作研究的集中地,毕节学院美术学院始终把传承和发展本地区文化为己任。在教学中设置了黔西北民间美术概论、黔西北民间美术、农民画、、套色版画(民间工艺)、漆艺(民间工艺)、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艺术实践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学习。并在教学中形成引进来走出去的民间美术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拘一格降人才,学院领导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聘请相关领域的民间艺人、传承人到学校执教,把最原初、最本真的民间美术传授给学子们,打开了学生们学习美术的另一扇窗。也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扬尽了绵薄之力。同时,美术学院也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多次组织学生集中外出参加培训、调研、以及深入工厂实践学习。在外出学习、调研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学生民间美术技艺的学习,同时,通过感性认识的获得、学生的理性认识也进一步升华,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有很多同学是在通过对本地区文化的亲身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同时,对本地区民间文化的学习一定程度上,为同学们日后的艺术创作积累了素材和资源。总之,民族、民间美术的学习不仅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也为学生自身的发展拓宽了道路,可谓一举多得。

六、 开发民族、民间创作资源

毕节市境内山清水秀,平畴谷幽,风光秀美,拥有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织金洞,被誉为“地球的彩带、世界的花园”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威宁草海,集奇山、秀水、异石为一体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岩溶百科全书”——九洞天,高峡平潮、古彝圣水——支嘎阿鲁湖……毕节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有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77个民族乡,使毕节风土人情多彩多样,民俗民风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苗族跳花节”、“布衣族的六月六节”等。同时,毕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古朴,有奢香博物馆、可乐遗址(夜郎古都)、彝族大屯土司庄园、黔西观音洞遗址(旧石器时代)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史前文物和建筑群。毕节学院美术学院也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因素在毕节境内设了多个学生写生、创作基地引导、鼓励学生们积极创作,并开展了以“奢香文化”、“磅礴乌蒙、花海毕节”等许多具地方特色的主题性创作活动。学生的创作热情被被本地的山水、文化所激发,创作了不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近年来在各级各类展出中毕节学院学生多次获奖,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生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做了自己的贡献。

总之,民族地区高校的美术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自娱自乐,也不能趋炎附势、丧失自我。只有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才能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职高教育 就业与深造 差别教育

【中图分类号】c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2

我国在20世纪后期引进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在短短的20年中,各类学校分别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使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艺术设计专业也成为高校招生和社会就业中的热门专业之一,不少职业高中的专业学科中也加入了艺术设计专业。那么,面对一个如此普及化的专业,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职高学生与其他学历的就业者相比有着怎样的优势?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职高学生的职业优势呢?面对就业与深造的不同需求,职高教育又应该怎样为学生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平台呢?

1 职高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无论专科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最终都将面临就业的选择,当今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就如同一场战争,需要应聘者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和代价。将文化层次各异的求职者分为职高、专科、本科和更高学历应聘者四类,职高毕业求职者的主要职场竞争对手为专科、本科求职者。职高、专科、本科在职场竞争中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职高学生中,除一部分参加高考选择继续深造外,其余大多选择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就直接参加工作的职高毕业生而言,他们毕业后的年龄相较于专科或者本科等高学历学生更加具有优势,他们相对年轻、有活力,有更多的时间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年轻是他们竞争的资本之一。职高学生多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他们在学习时可能缺乏自觉性,在文化基础上也有别与本科和专科的学生,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在老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下会显示出比专科、本科生更大的学习热情。他们在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相应的专业学科后,在学习上可以更好的接受和吸收知识。

大学专科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专科学生在专业上更具有指向性,思维上也相对成熟,能够很好的在自身的专业上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缺乏一定的理论教育,和职高一样学期较短,他们中的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学一技之长以傍身,显得更加稳重但是缺乏一定的朝气。

本科生的教育则更多的是培养理论型研究人才,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专业应用能力,使他们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但是他们的学时较长,比起一同毕业的专科、职高学生来说在年龄上并不占优势,而且长时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必然影响到专业技术的扎实程度,在专业技能上来讲优势也并不明显。

相较于专科、本科生而言,职高的学生具有的优势有以下两点:(1)职高学生如果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他们一样可以具备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而且他们相对于本科等学历学生而言更加年轻,有更多的时间去奋斗、拼搏和学习,有更多的时间来调整自身的不足,他们有更强的不为艰辛的勇气。(2)职高学生在毕业时参加高考继续深造的,他们在职高阶段已经学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在进入高等学府后可以更快更好的理解和学习相应课程的知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专业上真正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使个人才能由“专”字变为“精”字。因此,职高学生中的某些“职高生不如本科生、专科生”的看法是错误的,他们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更具大无畏的拼搏精神。

在现今的社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除了看文凭之外很难看到学生真实的工作能力,因此造成了学历越低越难就业的社会现实。但是由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商品周期不断萎缩,专业化水平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时代的突飞猛进,更是加速了一线专业操作工的需求,更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素质了,因此,在现在的职场竞争中职高学生也有着自身的不可替代的专业竞争优势,可以与其他学历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用专业能力相抗衡,因此,选择职高也是一条阳光大道。

2 职高独特的特色培养

大专和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大学生教育阶段的两种形式,两者区别主要在学制和学位上,大学本科4-5年,可申请学士学位,而大学专科2-3年,没有学位。职高学生一般经过3年的学习取得中专学历。大专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人才,即实用化人才。而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研究能力,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职业高中是承接初中教育,并对高级中学形成补充的一种教育方式。职业高中在不放松高中基本课程学习的同时,加强了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培养面向社会的技术性人才,使职高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对口专业上更有竞争力。

职高、大专和本科阶段的学习具有不同的特点,职高教育具有独特的培养特色,以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为例,职高学生一般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艺术设计专业时都缺乏美术功底,在美术基础的学习方面较为欠缺,与通过专业美术考试进入本科学习的艺术类学生相比,职高学生在审美层次上的差距很大。本科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较好的绘画基础,在构成、色彩等方面,经历过考前培训的本科生更具优势,他们在造型能力、色彩等方面会更加得心应手。相比而言,职高学生缺少在艺术设计中的自我判断和宏观整体把握的能力。但是职高学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他们的逻辑性思维能力更强,思维能力会更加缜密、周到细致,而且在文化课、材料课等学习方面占有优势。

可见职高学生与大专、本科学生相比有着不同的特色,在培养中要针对他们不同的特征进行培养。就职高学生而言,对于毕业即就业的学生和继续深造的学生要选择不用的培养模式,有差别、有针对性地培养以达到最优的目标。

3 培养就业学生与继续深造学生的区别

职高学生从毕业去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毕业之后直接进入社会就业的学生,一类是选择继续深造,通过考试进入高等教育阶段,选择大专或者是本科的学生。在进入职高初始,很多学生就为就业和深造开始左右摇摆,这两种选择在三年的职高学习培养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区别。

很多学生及家长认为就业才是学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哪个学校哪种学历,就业是最后学生必须走的路,因此在职高阶段就可以学习实用的专业技术,可以在毕业时就掌握很强的操作能力是非常实际的。针对有些学生对于书本知识的反感,职高可以提供的东西相对更加有优势。选择毕业就业的学生在职高学习阶段得到了专业技术上的指导和训练,掌握了更加实用的技术,已经足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适合自己满意的工作。而且现在很多用人单位更加需要和注重技能型人才,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如果从职高毕业就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是他们所想要的,而且还可以节省几年的时间在非常划算的。

还有一种培养方向是继续深造。这种想法的学生在毕业前夕可以选择报考成人高考、高自考、电大等专科学校,继续学习更多的相关知识。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认为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单位还是比较看重学历的,而且高等教育可以提供更多的读书的机会,接触更多成功、有涵养有品位的人,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提升自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在职高学习时会学习一些专业的技术方面的知识,在考入更高学府深造时有些课程在职高阶段就有接触,在学习时可以更加快捷,而且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些在深造毕业后有助于找到更加满意的工作。

就此看来,两种培养方式各有所长,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选择。而这两种培养在方式方法上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需要职高的教育工作者针对不同选择的学生作出不同的培养模式,以使得学生们都有更好的发展。

4 就业与深造的差别教育的几点思考

职高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进入社会后可以很快适应工作的设计工作者,继续深造的学生则更应该考虑专业基础的学习。因此,把培养就业的学生和培养深造的学生分开有差别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1)尽早选择方向,增强学习目的性。

职高学生在入学时大多已经选好将来时要深造还是就业,因此他们对于将来的规划更加具体,目的性更强,在学习时精力更加容易集中。在教学时要给予他们学习的信心,使他们不要觉得自己不如普高生或其他学历学生,更好的为自己的将来努力。

(2)差别设计就业的学生与继续深造的学生的培养课程。

继续深造的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相对可以较少,他们会在继续深造时完善自身的实用技术技能。但是就业学生是要毕业就参加工作的,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掌握专业技能以便在毕业后可以快速的融入到各类设计工作中。因此在对于就业学生培养时的课程安排上,要偏重专业技能的教育,使他们可以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和软件操作,以满足社会对其的要求。在注重技能的同时注重文化课程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3)培养继续深造的学生应该从入学开始。

他们最终需要参加高考或者其他形式的考试,需要专业的绘画方面的培训才可以在以后的艺术设计专业上有更深入的成就。对于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要强化他们的基础课程的教育,以便在升学考试中取得好的文化课成绩。另外在专业课程上侧重于基础美术课程,配合一些专业课程,使他们具备继续深造所需的条件,在继续深造时也有自身的优势,可以更快的习惯和掌握高等教育的课程要求。

5 结语

对于职高的艺术设计专业甚至其他专业学生来说,就业与深造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事情,为了在学校阶段可以更好的有选择性的学习自身需要的知识。因此,就业与深造的差别培养是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因材施教,更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开设相应的课程,而且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学到自身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快速的满足自身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 武恒.非艺术类生源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现代农业科技,2010(4):26-31.

[2] 孟庆英.非艺术类高职高专素描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报,2007(2):147-148.

[3] 郑曙阳.设计的羽翼——关于艺术与科学理论的思考[c].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4] 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日本 中国 美术教育 差异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美术教育占有一席之地是毋庸置疑的。各国教育界对美术教育的认知与重视程度上存在差异有所不同。笔者通过在日留学的经历与体会,对当代日本美术教育的一些现象与我国美术教育进行比较,意在抛砖引玉,与教育界同仁共同探讨、总结经验、取长补短、提高完善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内涵与质量。

一、日本的近现代美术教育

日本近现代美术教育是在明治时期开始,特别是在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一方面是在欧美等国美术的强烈冲击下,探索日本民族美术的发展更新;另一方面是积极主动地吸取西方美术教育的建制和内容。随着大批法、意、德、英、美等国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家登陆日本,他们的作品及西洋美术理论和技法促进了日本美术的长足发展,透视、解剖、体积、明暗等各种技法适应了军事、医学、生物、建筑等各门学科需要。

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的日本本土画家及画塾,1887年冈仓天心、狩野芳崖、桥本雅邦等画家设立了东京美术学校(现在的东京艺术大学),这所学校成为日本现代美术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中心。当时设有四年制本科的专业有日本画、油画、雕刻、工艺、建筑等五个系,共十几个专业。这所美术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中诸如横山大观、菱田春草、下村观山等,后都成为优秀的日本现代美术教育家,亦是开创新日本画运动的先驱。他们在日本画的精神境界及样式与技法方面的探讨,最终成为日本现代美术教育史上承前启后的奠基人。除东京美术学校之外,几十年中在日本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专门的美术学校。

这些学校的专业设置上都有美术造型、工艺美术、美术设计、艺术学等等几个大的学科。美术造型内分日本画、油画、雕塑、版画、构想、设计等专业;工艺美术内分陶瓷、漆器、染织等专业;美术设计内分视觉美术设计、环境美术(建筑)设计和商品美术设计等专业;艺术学包括艺术史、艺术理论、艺术经营等专业。

笔者就读的大阪艺术大学于1945年创立,有绘画(油画、日本画、版画)、雕塑、图案设计、室内设计、产业美术设计、金属工艺、染织工艺、陶瓷工艺、织物设计、广告摄影、影视摄影、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园林、视觉艺术设计、动画设计、影视美术、舞台美术、艺术计划学等学科和专业,特点是广泛涉猎造型艺术的各种关联艺术和边沿学科,培养密切结合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大阪艺术大学还设有短期大学和美术专门学校等附属学校,用以满足各层次类型的学习者需要。

前面列举的一系列高等美术院校都是实行以四年制本科为基础教育,并设有大学院可继续研究攻读硕士、博士课程的比较完备的美术教育体制。在日本还有数量不少的各类短期美术大学及美术专门学校。所谓短期美术大学相当于我国的大专建制,招收高中毕业的学生。学制为两年制本科、两年制专攻科。美术专门学校相当于我国的中等专科学校的建制。无论是短期美术大学还是美术专门学校,专业设置一般都与正规的四年制本科美术大学相仿。一些颇有历史和规模的短期美术大学,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教授阵容,都可以和一般的四年制本科美术高等院校匹敌。

日本的教育大学都设有美术学科以培养美术教师为主要目标,与我国的师范大学相同。这些美术学科除基础美术教育外,专业设置分得比较细。其中最著名的有京都教育大学、大阪教育大学、爱知教育大学、北海道教育大学、奈良教育大学、福冈教育大学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综合大学也设立了旨在培养美术或艺术学研究专门人才的美术学科。比如,筑波大学的艺术学部,日本大学的艺术学部,文化女子大学的服装学科、生活造型学科等等。

对于美学、美术史专门研究人才的培养,日本将它归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艺术学研究,一般都设置在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哲学学科或人文研究所。例如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大阪大学、庆应义塾大学等等。当然,有一部分高等美术院校也设有美学、美术史专业。

这些大学培养从纵深两个方面导向,具有相当的学术高度,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事实上指导和推动着日本现代美术的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

中国的近现代美术教育,最初是受到日本美术教育的影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渴望自强的国人自然把迅速崛起的日本作为竭力效法的榜样。主要表现在当时的清末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教学章程中同样规定了图画和手工课程,甚至,当时连教材也多效仿日本。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前。1919年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当时传统文化的批判可谓无以复加,而把西方的科学及精神视为拯救中国民族灾难的利器和法宝。这种理念也波及到了美术教育领域。

在的感召下,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史上几位重要的人物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李叔同、陈之佛、傅抱石等留学或出访人员纷纷归国,把法国和日本等西方的包括素描、透视、色彩、解剖四大基础课程在内的一整套美术教育制度引入中国,从而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美术教育“科学化”的进程。代表人物徐悲鸿作为康有为的弟子,其艺术思想深受康氏影响。他于1917年对西方影响下的日本美术进行了考察,又于1919年去欧洲留学,8年间他悉心钻研求真写实的科学主义绘画,他的“科学写实主义改良中国画”的主张,确立了他“惟妙惟肖”的美学观念和“素描为一切造型之基础”的艺术思想。他十分重视吸收西方写实造型的透视、解剖、色彩、构图的技法,并以之改造中国画。他在《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中明确地指出:“研究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研究艺术,以素描为基础,科学无国界,而艺术犹为天下之公共语言。吾国现在凡受过教育之人,未有不学数学的,却未听说学西洋数学。学素描当然亦同样情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先生为国立美术学院(原北平艺专)题词,要求学院能够“牢牢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改变美的观念、美的步骤,以建立新民族新形式的美术,新民主主义的学风,万万不可拘泥于美院的美名,而走脱离人民的偏向”。为了贯彻这种教育思想,50年代初,新生的中央政府按照新的体制重新组合、调整院系,把各美术院校各画种并与绘画系,以基础课和创作课相结合,以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创作为主课。调整后,全国当时有专业艺术院校20所左右,其中美术院校10所左右,加上师范学院美术系、音乐系的设置,共有30家左右,基本奠定了中国艺术教育的规模。这一时期,主要的艺术教育家有徐悲鸿、胡一川、罗工柳、江丰、张仃、王朝闻等。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0年代,学习和效仿苏联也成为时代的主要特征。1953年起,中国政府开始派留学生赴苏学习。1955年,文化部决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油画、雕塑训练班,并聘请苏联专家执教。1955~1957年,由苏联画家马克西莫夫执教的油画训练班;1956~1958年,由苏联雕塑家H.H.克琳杜霍夫执教的雕塑训练班,在当时和以后的美术教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于是,徐悲鸿以西方写实主义绘画为参照建立起的中国美术教学体系和主张,与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相辅相成,形成了涵盖造型艺术各个领域在内的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术理论和教育体系。留苏归来的学生成为贯彻与完备此体系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后,政治主导艺术的革命现实主义教育体系受到质疑和批判。文艺界开始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主导方针。伴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美术创作及美术教育逐渐多元化、个性化,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对艺术的导向作用日益明显,中国美术教育又一次呈现出新的景象。

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艺术服务经济成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多元体系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课程中普遍设立各种实用艺术专业,是市场经济时代的最好诠释和反映。其中,包括工业产品设计、公共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舞台美术、电脑美术、视觉传达、多媒体艺术、动画艺术等等在内的新学科纷纷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200多所高校中,大约有700多所高校设有艺术专业,其中又以实用艺术专业为主。目前,除原有的专业艺术院校外,综合性大学、理、工、农、经、商、体等各类院校争相设立艺术专业,艺术毕业生与其他专业毕业生比例达到1∶4.6。曾有专家形象地将我国艺术教育由培养大师到精英到普及化的发展进程比喻为金字塔—电线杆—沙尘暴。的确,中国艺术教育跳跃式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三、现代中日高等美术教育的思考

中日美术教育的发展如前所述,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差异。笔者就现代中日高等美术教育的招生、学习、毕业三大方面简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1.招生方面:日本的国、公、私立美术院校的招生人数,都受在校师生比规定及教学设施条件的制约,不可随意扩招。而我国近些年来,学校为利益驱使盲目扩招,师生比及教学设施等都存在严重问题。从客观辩证的角度分析,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这种现象体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市场繁荣,以及文化的普及带来的艺术的普及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看到盲目扩大招生,一是对许多考生来说,报考艺术学科可以以较低的分数轻松通过高考文化课考试。二是学校的班容量增加,学生的学习环境明显恶化。这种结果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学习方面:日本的美术院校是以学分制设置课程,除规定必修的几门专业课分值外,多数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系部专业的所列课程,修够四年所要求分值即可毕业,更显合理化及人性化。我们的院校虽有学分制,但规定的必修课程占大多数,选修课所剩无几。而且必修课中有许多与专业无关的课程,这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美术院校沿袭了苏联的教学体制和框架,专业基础课设置偏多,如素描、色彩的训练等,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写实主义绘画,而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艺术素养的课程却少得可怜,这使得原本文化基础就极薄弱的学生成为缺乏艺术创造思维、头脑僵化的“写生画匠”。

3.毕业方面:日本的美术院校一般都会在本科生的第四学年组织各种毕业说明会,包括就职、考研等。学校不负责学生的就业,学生也没有毕业后必须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工作的要求和想法。而我们的学校学生毕业、就业,是关系到学校和学生前途命运的大事,是社会问题。近些年虽有所改善,但仍在追求就业率的问题上显得无能为力和束手无策。

笔者认为学校在培养学生的问题上缺乏与社会、市场需求接轨的意识,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面对社会茫然不知所措。诸如此类的弊端,使得艺术教育体制中的各环节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如何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体系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普通高等专科学制;ISCED;职业技术能力:衔接:效益

工业革命后,19世纪20年代创建的工程教育,最初采用的就是招收普通高中生的高等专科学制。此后,虽然发展了工程教育的本科学制,这种专科学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直到20世纪中叶.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工程教育的学制迅速高移,发达国家纷纷举办工程教育的研究生学制,并将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学制起点高移到高等本科。世界各国的工程教育普遍采用过普通高等专科学制,我国解放前也有不少工农业高等专科学校;由于是发展中国家,解放后专科毕业的工程型人才仍然受到企业欢迎,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工程教育的学制起点才高移到高等本科。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的一个半世纪中,普通高等专科学制对培养工程型人才曾经作出重大贡献。

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开始举办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教育。多数国家用高中阶段的技术高中培养技术员,并采用与技术高中衔接的专科学制培养高级技术员。只有美国等少数国家用普通高等专科学制培养技术员,而以本科学制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实践证明,技术教育采用普通高等专科学制不是最佳选择。

一、技术教育采用普通高等专科学制的主要缺点

1.学制层次虽比技术高中提高了.但所培养的仍是中级技术型人才

这个问题在1987年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关于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情况的报告》中已经明确表述:“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四年,高中毕业生学制二至三年的中专,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培养目标上没有太大区别。”这种情况在普通教育不可能存在,但反映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职业技术人才层次的区分主要不在所掌握理论程度的高低.而在所掌握职业技术能力的强弱;学生在学习职业技术教育所提供的专业技术课程中,逐步养成职业技术能力。在普通教育,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在文化程度上存在层次差别;而在职业技术教育,不论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都不具备任何职业技术能力,学习专业技术课程,都是从头学起,因此,采用普通高等专科学制进行技术教育和技术高中的培养目标相同。

在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中。3A、3B和3C分别代表普通高中。培养技术员的技术高中和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高中,5A和5B分别代表普通高等教育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高等技术教育;ISCED中第66条说:“3A,完成了3级计划者可直接进入5A;3B,完成了3级计划者可直接进入5B;3C,完成了3级计划者不能直接进入ISCED的5A或5B。因而,完成这些计划者可直接进入劳务市场或进入ISCED的 4级计划或其他的3级计划。”同理,招收3A毕业生也不能直接进入5B,在欧洲国家,招收3A的高中后学制,作为4B,属于高中后非高等教育;进一步提高后才可能达到5B。

2.用普通高等专科学制培养技术员的劳动力成本太高

在美国,采用普通高等专科学制培养技术员.高等本科学制培养技术师(高级技术型人才),实践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太高,缺乏国际竞争力。1993年,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经济和公共政策教授雷.马歇尔和国家教育与经济中心主任马克塔克两人联合在美国《潮流》杂志上发表文章《培养高技术雇员的职业教育》(译文载教育部《教育参考资料》1993年第19-20期)称:“遗憾的是,美国的高效率产业依附的是一支具有高学历的劳动大军。”“美国经济的未来主要取决于第一线劳动力的技术高低;但这些劳动力的工作岗位并不要求劳动者持有学士学位。美国企业界的成功要我们制定一种计划,这种计划要能培养出近3/4的劳动力来承担目前主要由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所担负的生产任务。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想法是幻想,然而在许多欧洲国家,这种情况却越来越普遍。如果在我们这里做不到这一点,那么,美国就不可能保持现有的生产增长率.也不可能保证达到必须达到的产品质量。”“形势逼人,如果我们继续走低效率的老路,在未来20年内实际工资的下降速度将比过去20年还要快。”

3.用普通高等专科学制培养技术型人才的职业技术能力不强

二次大战后美国占领日本期间,美国专家曾建议日本效法美国,用二年制普通高等专科(日本称短期大学)培养技术员,但遭到日本教育界、产业界的普遍反对。日本经营者同盟表示:产业界痛感今日之日本急需战前旧工业专门学校所培养起骨干作用的技术员,现在的短期大学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要求。

在技术教育的教学计划中,包含文化课和专业技术课两类课程。培养职业技术能力依靠理论的和实践的专业技术课程,但这类课程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如果要提高专业技术课的程度.往往需要同时提高文化课的程度;因此,所有培养各级技术型人才的教学计划都包含文化课和专业技术课两类课程。专业技术课时数和所能培养的职业技术能力正相关,时数愈多,可能养成的能力愈强。美国培养技术员的二年制专科,教学计划中文化课占 1/4,专业技术课共约学习1.5年;培养技术师的四年制本科中,专业技术课共约学习3年。如与国际培养同样人才的学制相比较,不论所学习的专业技术课时数和总的学习年限都是比较少的,因此日本方面认为美国的技术教育学制所培养的人才能力不强。

1961年, 日本用招收初中生的五年制专科培养技术员。在5年中,文化课占54%,专业技术课占46%,合2.3年,比美国的二年制增加0.8年;在 5年中,文化课和专业技术课交叉开设,可以有三、四年时间培养职业技术能力,因此,这种学制与美国的二年制相比较,所培养的职业技术能力强得多。

在日本的短期大学(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中,极少实施技术教育。据《1990年度日本教育白皮书》 (译文载教育部《教育参考资料》1991年第15-16期)对短期大学的介绍:“一般来说,短期大学是主要对女性进行教养型高等教育的机构。”“从学生的男女比例来看,男生4万人(9%).女生43.3万人 (91%)。女生所占比例非常高。”《白皮书》也介绍了进行技术教育的五年制高等专科学校:“由于学生可以掌握较多的专业技能而受到产业界高度评价,企业对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的需要量很大,1989年企业单位需求人数是毕业生人数的19倍。”

4.教学效益低,达到同样培养目标.采用普通高等专科的学习年限最长

我国台湾地区有三种培养技术员的专科学制。 (1)、五专,1962年仿照日本设立的招收初中毕业生五年制。(2)、三专,1950年就已设立的招收高中毕业生三年制。(3)、二专,招收职业高中(当地称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二年制。这三种学制虽然招生对象不同,学习年限不同,但所学习的专业技术课程总时数大体相等,因而所培养的职业技术能力也大体相同。在五年制,由于仿照日本模式,学习职业技术课程的总时数大体是2.3年;在三年制.因已学过高中文化课,所安排的专业技术课程总时大体也是2.3年;在与职业高中衔接的二年制,虽然在高中阶段已经学过较多职业技术课程,因教学类型不同,不能直接衔接;但在专业技术方面有某些课程是共同的,因此,这些共同的专业技术课程部分,加上二年专科阶段可以安排专业技术课程1.5年.大体也可达到2.3年。这样,三种专科的培养目标是相同的。

实践说明,在这三种专科中,二专发展最快.而学习三专的学生越来越少;因为三专的学习总年限 (高中3年加专科3年共6年)比其他学制长,比大学本科只差一年。据台北科技大学校长张天津文章,“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与挑战”(载教育部《教育参考资料》2001年10期)“在高等技职教育的学生方面,1999年年度技职司的统计显示:科技大学及大学部共有学生105633人,研究生4429人,五专部学生195101人,二专部学生261891人,至于三专部学生仅28人。”说明,效益高的学制发展最快,效益低的学制在逐步淘汰。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晚,比发达国家迟了三四十年,比台湾地区也迟了二三十年,参照他们的办学经验,对照我国情况,可以发现三个问题。

1.近年来,我国高效益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制出现萎缩、停办

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专科阶段都有三种学制,即:招初中生的五年制,招高中生的二三年制,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学制;实践结果,台湾地区发展得最快的是衔接学制二专,招高中生的三专正在萎缩、淘汰。而我们这里,却是招高中生的专科顺利发展,五年制一度发展,最近正在萎缩,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学制更处于办不下去的地步,上海市已在2003年决定停办“3+3”学制,与台湾地区的发展情况截然相反,这是为什么?个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政策不合理。前已说明,台湾地区的三种专科培养目标是相同的,而我们三种专科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差异。我们的五年制不同于日本和台湾地区的五年制,他们的内涵是普通高中和专科的一贯制,学习文化课时间占大多数;我们则是中专和专

科的一贯制,学习文化课时数不超过40%,五年中有三年以上时间学习专业技术课。我们的衔接学制,也不同于台湾地区的衔接学制。他们是与职业高中相衔接,按照ISCED,职业高中属于3C,不能直接进入5B,只能成为4B。·而我们的中专属于 3B,可以直接进入5B。例如,我国的“3十2”学制,中专学习3年后直接进入技术专科再学2年,与法国技术高中毕业生进入短期技术学院再学2年成为高级技术员的模式完全相同;在这种学制中,技术高中用半数时间学习专业技术课,也即1.5年.在专科阶段,也有1.5年学习专业技术课,合计3年。我国的另两种衔接学制,“4+2”和“3+3”所学习的专业技术课时间都可达到3.8年。因此,在我国的三种专科中,除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二年和三年的专科,由于所学专业技术课程时间只有1.5年和 2.3年,只能培养中级技术型人才外,五年制和与中专衔接的专科学制,其培养目标都可能成为高级技术型人才。

在我国,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是史无前例的创举,需要在参照发达国家经验,结合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学科,编写新的教材,建立新的实习实验场地。办好一个效益好的学制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努力。但是,按照我国现有政策.不管培养那一等级人才,只要学制处于专科阶段,都是同等待遇;花很大力气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没有得到任何鼓励,这是高效益学制反而萎缩的主要原因;犹如在市场上流通的价值不同的多种货币,如果政策规定,不论所含价值高低,这些货币都按等值使用,那必然按照“劣币驱逐良币法则”.一些价值高的货币反而被逐出市场。

第二,没有制定衔接课程标准。学制衔接建立在课程衔接的基础上。如果初中、高中都没有学习课程的标准,中考、高考、招生都无法进行。在职业技术教育,制定课程标准主要决定两件事:首先要划分专业大类,例如台湾地区的技术教育划分30多个大类,法国的技术高中划分17个大类,每个大类包括若干专业,对口衔接是按大类对口,不可能几百个专业全都对口。然后,对每个大类确定共同核心课程,并为每门课程制定标准。这些核心课程,既有文化课又有专业技术课,既有理论课又有实践课。

为了制定衔接课程的标准,国外大都对各级职业技术教育实行统一领导,有共同的主管部门,我国现在的中职与高职分两个部门领导,可能是迟迟不能制定课程标准的主要原因。如果没有政府机关制定的统一课程标准,高效益的衔接学制就不可能实现,仅靠学校是无法全面解决学制衔接问题的。

2.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学制没有落实

高级技术型人才是当代需要量增长最快的一种人才。现代制造技术中的理论含量越来越高,新技术不断涌现,技术的综合程度越来越复杂。因此,有些技术管理、技术创新工作必须依靠高级技术型人才。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后,招生数大体每年增长10%,美国有些专家提出每一个工程师要配备1-2个技术师。前面已谈到台湾地区1999年培养技术师学制的学生数有105633人,还有更高层次的研究生4429人。这是8年前的数字,现在可能要加倍,而台湾的人口只有全国的1/60。根据以上数字推算,我国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在校学生数应当在100万以上,现在却寥寥无几。

按照国家经验,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学制大体有两类:一类是与技术高中衔接的技术专科,包括五年一贯制,但前面已经提到,由于政策原因.我国这一类学制正在不断萎缩、停办。第二类是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台湾是职业高中毕业生)的高等本科学制。近年来我国陆续有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本科;但升为本科后大多办成工程教育,极少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道理很简单,办成工程教育,课程设置、教材资料都是现成的,,省事得多。加上现在本科的合格评估标准都是按照工程教育等普通高校的要求制订的,如果改设技术教育课程,费很大力气,还要冒评估不合格的风险。

面对这种情况,不能不忧心如焚,这样下去.迟早要出现高级技术型人才紧缺问题;而当出现这个问题后,就比解决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难度更大了。

3.从高效益滑向低效益

近年来,中专校的数量正在大量减缩,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大体有二。首先是有些中专校.特别是原来招收高中生的中专校,纷纷要求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升格后,培养目标没有实际变化,但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都提高了。其次,由于高校扩招后招生质量下降,有些中专校改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又适应当前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需要。短短几年,有些城市的中专校只剩原来的40%,而且有一半是培养技术工人;继续举办技术教育的只剩20%左右。看来培养技术员的学校正在从原来以中专校为主转向以高职院校为主。

篇(7)

目前,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专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和成熟阶段,专业结构和发展已日趋完善,综合艺术院校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充分利用艺术学科间的优势互补,综合分析各方面条件以及当今社会对该领域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对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课程的设置,优化艺术教育学科的结构与布局,突出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艺术课程标准》,对于从事艺术课程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极为具体的要求,除了要具备多门艺术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基础,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综合各种艺术形式的能力。艺术教育专业与从事艺术创作是有区别的,要求我们在尊重艺术个性教育与发展的同时,还要遵从艺术教育特有的普及性特质,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教育专业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艺术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同时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使其在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还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正确的政治思想、文艺审美观点、审美鉴赏力和坚实的艺术理论基础,并具有艺术解读、艺术鉴赏及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以及设计实施艺术教学的能力。以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为例,学院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探索和确定了自己的办学模式与方式,形成本科、硕士纵向学科结构体系,骨干专业方向横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相关领域形成独特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尤其注重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和地域文化艺术的传承,展现出不俗的学科特色与魅力。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使得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在吉林省同类院校专业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学院还完善了艺术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相关的教学设施,为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打造了优良的教学环境。

二、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就业优势

依据国际经验,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后,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现状与就业不匹配、就业率低等问题就会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内地高校持续扩招使得更多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然而,许多专业虽然在报考时是热门专业,但由于诸多学校跟风扩招,使得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必然导致学生毕业时出现就业市场饱和情况,而且这种状况还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以艺术类表演专业为例,近年来的大幅度扩招加剧了专业的结构性过剩,多数艺术院校面临严峻的表演毕业生就业问题,本来就属于低就业率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表演等专业学生,随着扩招人才需求市场趋于饱和,导致大多数艺术表演毕业生成为自由职业者。要想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其核心是调控专业的供应量,通过对专业的失业率和失业量进行有效监测和预警,同时积极主动干预和调控个别专业结构和招生指标,是有效提高内地高等教育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历年来编撰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9.6%;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虽上升为90.2%,但其中却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12年的吉林省高校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5.47%。与国内高等教育总的就业率相比,艺术教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一直保持很好的就业率,如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2012年半年后就业率为92%;同类专业的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更是从1998年以来,连续多年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始终稳居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排行榜前十位。因此,综合艺术院校要积极主动地向具有就业潜力的新兴交叉学科倾斜,艺术教育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无论是从生源还是就业来说前景都非常乐观,日益飞速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大量具备综合艺术素养并且胜任基础艺术教育的专业师资。

三、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设置

艺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专业建设理念,准确定位、重点创建并突出专业特色,通过艺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让学生既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又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以及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教学理念,成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能够独立实施基础教育综合艺术课程的具有本科学历层次的高素质人才。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重点指出要加大地方院校特色化课程建设。以此为依据,吉林艺术学院艺术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除原有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还增添了东北地域特色文化系列课程,力图在专业知识结构方面,倡导学生多学科综合知识的培养;在课程结构方面,确保必修课程达到本科生培养要求,选修课则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综合艺术院校更要充分发挥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课程的设置要合理利用区域优势,为地域音乐文化培养传承和保护的接班人。内地的一些综合艺术院校如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都以传统音乐教育为热点扶持建立了相关专业学科,既弘扬了中国传统音乐,又走出了民族音乐本土化的路子,对传统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吉林艺术学院的所在地吉林省,地属东北地域,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学院依托地域优势,通过系列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把丰富的地方文化艺术资源引进课堂教学中,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认知。同时,还通过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深入到传统文化艺术实际环境中去,在实践中提高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及艺术风格的把握,既兼顾知识的传授与东北地域文化的传承,又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既融合多样性的文化艺术资源,又形成特色教学传承模式。

四、综合艺术院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

艺术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教师的理论讲述和示教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深入体会、理解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内涵,并能很好地掌握各项专业技能。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应该尝试打破传统的分步式课程体系,采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互动循环式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建立多样化实践平台开展教学实践,科学地发挥校内外实践基地的作用,通过实践基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采风、演出等形式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训练,真正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通过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补充和拓展,进一步活化理论知识,直接促进学生把专业课堂所学的单一的、零散的知识和技能综合起来加以理解、领悟和消化,由过去传统的单纯重视知识掌握转向考核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产、学、研、用的结合。

五、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