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管理制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15 06:54: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校管理制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校管理制度

篇(1)

1.1人文性

可以说传统的学校管理相关制度,刚性有余过于冰冷,具有大量的硬性规范,特别是制定过多太细致的条款时,对人的行为和思维将会造成严重的约束,导致学生和教师都难以张扬自身的个性。但是,具有人文特性的学校管理制度,则富有人情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是柔性的,温情的。人文性的学校管理制度所主要体现的是学校管理上的民主性。当前我国的学校所实行的并非独权式的校长负责,是校长责任制,其是一个组合型的概念。要实现民主的管理,就需要用学校的相关制度保障民主,用民主的方法来制定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制度与民主是相辅相成的,其所能够形成的是一个和谐的人文环境。

1.2发展性

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发展性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开放的、动态的。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尤其固有的生命周期,学校也在此行列之中,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在规律和外部特征。为了进一步促进组织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学校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学校的管理者,应该根据学校的历史、现状、人文等为学校准确定位,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分析,提出与学校发展相符合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并且要从制度上确保能够逐渐实现目标。一般来说,教师自身也具有其相应的成长规律,在同一个成长期有着相对稳定的性格特征、发展水平、年龄特点,在不同的成长期教师的不同目标追求我们也是要进行考虑的。而学校的发展性、开放性制度,对人的发展需求恰恰能够适应。

1.3科学性

科学性是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时代内涵。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结合了本学校的人文、现状、历史等,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教育、管理等的本质特性,符合管理和教学的客观规律,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也体现了时代的相关要求。如果是移植的或者是外来的一种制度,那么就一定要进行接纳、取舍、消化和吸收。科学性的学校管理制度就是以控制论和系统论作为指导,将各项学校的管理制度形成一个互相补充、互相协调、互相呼应的整体,在学校的管理中让制度能够充分发挥整体的效能。

1.4系统性

如果从管理制度的关系上来说,大系统则是国家和上级部门的法规、法律、政策和规章,而学校的管理制度则是一个小系统,其必须要服从国家的管理制度,这样才能确保办学方向的正确性,才能保证依法治校,才能让学校稳定健康的发展。如果从小学内部管理制度的角度来说,学校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每项制度之间,应该采用普遍的联系观点,对现代和传统、未来和现在、局部和整体、个人和集体、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关系要正确的进行处理,各种管理要素也要做好协调工作。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在学校的管理中充分发挥系统性制度的综合性作用,促进学校的协调发展。

1.5公平性

公平性以制度为准则,事事进行规范,人人受益,体现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和制度平等面对人人的准则。公平不是分配制度的平均,也不是用人制度的平等,其体现的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竞争,每个人所获得发展的机会都是平等的,这就是学校管理制度的公平性特性。学校在进行管理时对制度的公平性原则要充分发挥,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处理好。

2创新学校管理制度的内容以及主要的问题

2.1创新内容

创新组织制度:主要指的是对学校的整体组织框架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上我国的学校是受到政府的行政部门控制的,而学校的各机构也都是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设置的。所以,这就造成了教育的发展需要难以适应旧体制的集权管理,此外,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活力,应该按照相关的流程实施程序化的管理。创新战略管理制度:其主要包括:走向校本、追求人本以及关注成本三个方面。追求人本是学校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的核心内容,以师生的发展为本就是以人为本,是对教育中师生主体的一种承认。而将学生与教师全部归入学校的管理中所指的就是走向校本,其体现了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是对自主办学法人地位的一种确认。在学校管理的水平评价优化就是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创新现在学校管理制度的主要内涵,是构建学校管理制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创新决策制度:以对学校发展的相关要求为根据,进一步提高决策的质量。决策是否正确关系着学校是否能够根据相关的教育发展要求,快速健康成长。要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本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要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体系,强化决策管理,要充分发挥各项功能,进一步提高管理方面的质量。创新人事制度: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一个较为深层的改革内容就是人事制度。要求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在选拔人才时要求不拘一格,不论资排辈,打破资历等限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和学校的辐射范围内公开广泛招聘教师,有让有能力有经验的人走上相应的管理岗位,此外,要打破终身制,终身制对于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是极为不利的。所以,要实行庸者下,能者上的创新机制,要为一切有为者、有志者提供和创造公平竞争的机会。

2.2应注意的问题

从实际出发:学校所制定的相关管理制度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所以,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制度,要综合考虑执行对象的心理特征、年龄特征以及认识水平,同时对目前的发展情况和学校的历史传统也有做好衔接工作,确保制度所提出的措施和要求都能够恰到好处,切实可行。简明完整:学校的管理制度需要逐步的进行完善和完整,对于每一项制度来说,都要求内容简洁,要简明扼要,以便于记忆和掌握。目的要明确: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目的应该明确,只有这样,制度的监督和执行才能够拥有依据。所以,学校在制定或创新管理制度之前,要对为什么要制定管理制度进行充分的考虑,明确的目的,才知道该如何去做。要组织相关的人员在制定的过程中统一认识,进行充分的讨论,让制度拥有可靠的思想为基础。相对的稳定性:学校是一个相对稳定和不断发展的统一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组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而学校为了适应要求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由于教育的周期相对比较长,所以,这就需要学校管理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当然,这也并不是说学校的管理制度就要一成不变,其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不断的改革、完善和创新。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形成适应新形势的制度,应该在稳定中求创新,摒弃过时的制度,发展和完善新制度,以创新为根本进一步促进学校的发展。

3总结

篇(2)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些年来,人们的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为学校提供形成了依法治校的大环境。那种领导说了算的"人治"管理应当引以为耻。引导学校全面走向科学良好的制度管理,是一个校长应当具有的素质,应当具有的能力,应该承当的责任。这些年,各地教育改革得到了不断深化,改革得以顺利进行,得益于制度的建立和校长负责制的落实,可以说,在教育改革中,"制度建设"功不可没。但是,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制度不是万能的,它毕竟代替不了人。过分依赖制度,也会破坏学校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致使团队精神和个体的自觉性的缺失,造成"等靠望"和互相攀比扯皮的消极思想。

现在有些基层学校的制度管理,实在让人觉得不安,制度不少,但制度定得合理、有效、实用,且有执行力的学校,实在是不多。并不是所有的管理制度都有效果,都能发挥良好长远的效益,更不是制度越多越好,多多益善。现在许多基层学校管理中,热衷于制订各种各样的制度,制度定了,管理者似乎轻松了,对内对外也有个交代了,但有的制度没有执行力,形同虚设,一纸空文,这样的制度不仅浪费资财,还分散了被管理者的视线,这样的制度没有更好。还有的制度,得不到当前政策法规的支持,却暴露了管理者不太良好的心理,形成了不好的影响,发挥了相反的作用。当前,有些学校过度在制度上作文章,存在以下弊端:

首先,拟定制度时没有大局性和普遍性。有的制度因一人一事而起,事情平伏,制度更无人提起;有的制度定得过大过硬,要执行则出大麻烦;有的制度上墙上板,打印成册,更多是为了应付检查交流;有的制度则干脆是为了方便管理者,针对某几个人。此时制度不是管理的工具,而是治人的工具,扣钱的工具。

其次是制度盛行分数管理,分数被绝对化。在各种均被量化考核的状态下,教师调动,评先推优,职称评聘、绩效工资,都是分数说了算。分数本身没有错误,但在缺乏科学、民主、有效的制度下量化出来的分数,却成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魔杖。教师和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它严重扭曲了应有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的价值取向。

第三是拟定制度时以"章"为本,形式泛滥。校章校纪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于稳定学校秩序、提高教育质量起着保障作用。每个人都必须接受规章制度的制约。但是学校管理不能因此见章不见人。目前不少学校变本加厉地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把规章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领导变成了监工,把教师和学生当成管教的对象,把依法治校变成了"以罚治校"。这种管理目前比较常见,它严重扭曲了教学的本性,教学过程被程序化,机械化,管理变成了检查,教师疲于应付,被动执行。

最后是拟定制度时以"权"为本,权力至上。学校管理不能没有权力,没有权力就无法集中,学校就会陷入混乱状态,但是行政权力至上,却与教育主旨和使命相背离,也与当代社会民主化进程相背离。权力至上必然滋生和助长长官意志,从而排斥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科学化,师生的民主参与和学校的学术研究也因此没有立足之地。从而泯灭了教师工作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斥退了教师的个性。学校需要权力,但这种权力只能服务于学校培养人、造就人、成全人的使命。偏离这一方向的任何权力都会摧残人、摧残精神和摧残文化。"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苏霍姆林斯基语)。有的基层学校管理就是恰恰缺乏思想,崇尚权力。不信任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积极上进,具有奉献精神;忽略了培养公正和谐,具有健康心态和团队合作精神的职业道德。

那么,怎样建设基层学校管理制度呢?答案是很多的。但是最关键在校长。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教师团队,就有什么样的学校。

目前我们最需要的管理,不是制度管理,而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所谓的制度管理是管理者的懒惰,致使校长主观武断,不思个人修养和人格魅力的提高。校长要多一些自律,树立威信,要让人敬而不是让人怕,管理上要多一些人文关怀,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培养教师,让教师心悦诚服。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教师的素质和配合,教师的素质不高,是不具备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条件,但校长可以培养自己需要的教师,其实培养教师让校长很辛苦,培养教师是学校发展和提高管理的瓶颈,学校管理要以人性化管理为主,辅以制度,以人为本的管理容易使人心服口服,最大化的调动教师积极性,增强团队精神,激发教师爱心,群策群力促进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办出特色校园,和谐校园。因此作为学校的校长至少要有以下意识:

要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民主化教学意识的养成。为此,作为校长,要能科学的管理,有民主的作风,要有服务教师的奉献精神和培养教师的能力。必须抓好教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抓好教师师德建设和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制度建设上,要引导教师自我发展,也要尊重教师合理需求。可以让教师共同参与制定,建立起既能够制约又能够激励的机制。可以通过层层聘任和签订目标责任书等措施,形成竞争上岗、优化组合、职责清楚、层层负责的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可以实行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教职工进行德、能、勤、绩的综合考评,在分配制度上按工作量的大小、责任大小和绩效情况进行奖金发放。做到优质优酬,低质少酬。

篇(3)

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的学习心得

通过近期的培训学习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问题、后勤人员的管理以及以后的制度完善给了很大的帮助。在我校有200多名寄宿学生,学生的安全尤其重要。在排除一系列大的安全隐患(食物中毒、煤气中毒、消防安全)的前提下。

在学校近几年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一项必须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好的重要工作,因为它是实施依法治校、提高管理绩效的前提。我校把现代学校制度定义为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而制定的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以鼓励与倡导为主的,以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学校管理机制。本着这样的思考,学校近几年开始了在原有制度基础上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梳理、修订、完善、建构的过程是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再认识过程,也是对学校文化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的再思考过程。怎样的制度才是现代学校最需要的?本着“制度建设促发展”的思想,学校召开教职工座谈会,学生座谈会,职工代表会,讨论了学校需要建立健全哪些制度,需要完善哪些制度?对此,展开了有针对性的讨论和建设。不尽合理的,力求合理;力度不够的加大力度,落实各项制度,补充考核细则……学校逐渐梳理出了《考核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住校生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力求做到了科学,规范,合理,所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起到了规范与约束作用。从而尽量减少教师“必须要这么做”“不得不这么做”的心理压力。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大背景,以学校办学品牌与特色打造为根本目的,将教师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学校建设出力流汗和不断促进专业成长上来。在学校的“软肋”上加上奖励力度,以鼓励更多的老师争优创先;在团队建设和教师专业成长上加大引导力度,让老师知道可以怎么做以及做得好坏的评价要求。

作为管理者需要时刻思考:在发挥现代学校制度最大作用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广大教职工自觉遵守各类规章制度的积极性,如何把教职工的注意力引导到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学校建设添砖加瓦上,如何让每位教职工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作为一个冷静的管理者,千万不能有“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思想,恰恰要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思想准备,更要有“如何让制度真正内化”的不懈思考与实践。用好制度,践行制度,完善制度是管理者重点要思考的问题。

当然,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没有尽头。当管理者在遇到管理问题的时候,不是一味地发牢骚或泄气,而是从如何以更健全的制度或机制建设来规范和提高管理质量,解决管理问题,深化管理,使学校走上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的道路。

篇(4)

【关键词】新课改;学校制度建设;以人为本;因校制宜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2010-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点击的办学理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它包括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确立,基础教育保障体系、结构、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评价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全面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的完善、创新和重建,是确保新课程实验改革全面、积极、稳健实施并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保证。所以具有鲜明特色、充满活力,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彰显学校特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将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虽然不是对传统高中课程的全盘否定,它依然要继承传统高中课程的优秀和积极成分,但其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它是与当今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相一致的,是与我国为实现大国崛起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相一致的,是与我国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且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已到不改革不行的程度相一致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次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高度且不可逆转的巨大变革,也是通过无数专家学者和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探讨和实践操作,并经历许多风雨,许多反复,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因此,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与重建因应高中课程实验改革的实施已成为必然。

根据自己在教育战线36年的工作经历,深知我县大部分学校管理严重滞后,尤其是学校人事制度管理方面,基本上还停留在“吃大锅饭”的年代,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区别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学校没有人事自,学校实行的聘任制是一种走过场;人事管理制度老化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影响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用人机制急需改建,如:学校解聘的教师得不到相应的制约,经人为的调配到舒适而轻松的岗位上,造成学校聘任制度走过场,失去了应有的效能;普通高中实行全寄宿制管理模式与原有的管理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经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是名族地区办学的有效途径,所以各项制度建设也要按照新的管理模式而改建、创新,特别是滞后的学校人事制度必须创新和改建,以适应时展,学校发展的需要,并为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依法治校,推进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已跨入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学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任务,因此学校管理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对于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需要的,要采取对现行学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而后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轻重缓急对各项管理制度分别进行修改、创新、重建,其中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学习评价管理制度、教师考核评价管理制度必须要做好改建或重建。学校管理制度的改建、创新、重建工作不能随心所欲,它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继承创新的原则。对于遵循教育规律,贴近学校实际,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及其他管理工作有指导和规范作用,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的规章制度,应予以保留,以保证学校管理制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因此,学校管理制度要调整、要改造、要创新,但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第二、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诸多要素中人是第一位的要素。制定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要把他们的利益、感受、意图、发展摆在第一位,要以人性化的理念来构建新的学校管理制度。

第三、规范发展的原则。改建与创新学校管理制度,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制度为目的,就是要让制度有激励性、促进性、导向性。使广大师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所以,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造与重建,必须把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作为核心。

第四、与法一致的原则。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改造必须与国家宪法、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我们有不少学校对学生迟到、早退、旷勤、乱扔纸屑、违纪等行为予以罚款,这些制度必须剔除重建。

第五、因校制宜的原则。学校管理制度的重建必须要结合学校实际,不同的办学档次、办学水平的学校,其管理制度也应有所不同。特别是我县普通高中实行全寄宿制管理模式刚刚起步,所有的管理制度都要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师生实际,因此,改造和重建学校管理制度,一定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办学实际。

篇(5)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效率化;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01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007

学校管理制度是基于实现规范化校内管理所制定的系统化行为规范,依托管理制度能够确保校内日常教学、行政工作的有序实施。通过学校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实施,将确保教师不断进行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激励教师投身于科研工作之中。同时,学校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实施,亦能够实现对学校行政、教辅人员的有效规范,使其勤于履职,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落实好相关工作。此外,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亦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校出台的各项规章制度,勤奋好学,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成为适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可以说,学校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制定、出台与实施,能够使学校走上科学发展之路,并且有益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进而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一、积极更新观念

“观念”一词乃是指主体根据自身经验水平、学识状况,从而实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主体的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主体自身经验水平的增长、学识状况的提升而发生变化。不过需要看到的是,任何主体的观念形成并非朝夕之事,而是其在较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可以说,观念的更新同样并非易事,需要主体为此付出努力方才能够实现。而对于学校管理而言,管理者必须注重自身管理观念的更新,如此方才能够确保精细化管理的实现。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本着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去做好我们的每一项工作。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必须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完全转变对管理的传统思维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管理理念。任何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都要付诸于实践,均需依赖与之匹配的管理手段,因此可以说,科学的管理手段是践行先进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的必由之路。通过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的更新,能够改变以往学校管理者较为粗放的管理方式,而欲达成这一目的,首先要作的便是实现学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与健全化,即通过制度建设与制度引导,确保科学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在实践中得以真正落实,进而实现学校管理精细化的目标。

学习“精细化管理”完全是有必要的,精细能体验个人精明、细心的工作作风,培养个人严谨扎实的工作风格。精细不是小气,是一种深度、一种拓展,它能培养人的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延伸成个人的内在气质、工作习惯,为以后工作、生活铺就平坦的路。

二、注重实现管理精细化和管理效率化

所谓的教学管理精细化,便是注重对每一个教学环节实现节点式管理,避免出现管理盲区,从而确保教学管理活动能够兼顾到任意一个教学环节。

教育行政机关对于教学计划、作业批改、教学评价、教学反馈、学情分析、辅导答疑等方面均做出了细致的规定,并给出了具体的操作实施标准。学校应当以此为指导原则,同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具体的教学管理实施细则,进而确保学校制定出台的教学管理制度更“接地气”。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如若学校管理者不加分辨地将上级机关制定的教学管理规定直接照搬、套用,尽管也能够发挥和彰显出一定的实效性,然而考虑到不同学校的不同情况,以及上级教育机关所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宏观指导性,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既要做到贯彻上级教育机关的指示和精神,同时又要做到所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符合本校实际,如此方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目的。

教学管理在追求精细化的同时,必须注重管理效率问题,唯有教学管理实现了精细化同效率化的匹配,如此方才是真正的效度化管理。有鉴于此,学校管理者在制定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过程中,应当邀请一线教师参与决策,以便确保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内容能够真正契合实际,并具备可操作性与可实时性,这样方才可以使学校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

三、确保精细化管理更具可操作性

学校管理者在践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应当注意到管理制度的操作性问题,具体应如下两个方面着手实施。

第一,学校管理者在制定管理制度以及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中层干部的接受程度,原因在于中层干部乃是学校保持正常云状的枢纽。同时,考虑到中层干部在校内不但要承担行政任务,同时还必须兼顾教学任务,因此其本身工作负荷较大,唯有实现对中层干部接受程度的充分考虑,方才能够确保精细化管理的效度。

第二,学校管理还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可承受度。精细化管理除了规范教师的行为外,它大量的记录、总结和类似的重复、机械,无疑会进一步增加教师的工作量。精细化管理给教师设置了一条条警戒线和达标线,也在不断考验着教师心理的承受力。所以,学校管理要张驰有度,充分考虑教师心理压力可承受的底线。

篇(6)

论文摘要:以人为本建立现代教师管理制度在现代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以人为本也是新时期中小学学校管理的价值取向。教师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是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管理制度的建设应着重强调对教师人性的关注,更多地注入人文关怀,创设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使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人的发展是学校制度管理的终极目标。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宝贵资源,教师的高素质、现代精神和现代品格对一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教师的整体水平和整体状态调整到最佳的时候,才能为学生及社会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承担起为社会输送优秀和全面发展人才的重任,从而彰显学校的真正价值。因此,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管理制度,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引导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与教师管理制度相契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关注教师的人性需要和情感体验,最终实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基于人性需要的教师管理制度

人性是人类作为生命体存在与动物相区别的共同特性,即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认识一个复杂的整体,其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是无法割裂的整体,此三者的完整结合才构成复杂的人性。人性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强调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性的根本则是人的社会性。因为人的自然性是社会化的自然性,人的意识性是凝聚了社会内容的属性,人性是建立在人社会活动基础上的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统一。制度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形式,与人性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人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制度一旦形成,会对人性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通常制度都与人性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师管理制度也不例外,是基于人性之上产生和建立的,关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要,是教师制度和理性的深刻根源。学校在管理活动中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遵从教师管理活动的规律性。

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通常过度强调秩序和效率,忽视了教师人性的需要和身心发展的需求,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经常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以决定论的思维看待具有独立人格的教师,否定教师作为独立主体人格的正常需要,忽视尊重个体和教育的复杂性,用非线性和客观的立场来实现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提倡价值平等、自由的追求。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管理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有两种。一是工具性价值,主要指教师管理制度所要达到的首要事实。学校之所以要利用制度来约束和限制教师,其根本出发点应当是为了让教师的身心的需求能得到更好的满足,目的是保障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即人们常说的“秩序”,这是管理制度被学校教师认可接受并自愿遵守的一个重要前提。二是目的性价值,是和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追求的秩序必须体现学校教师所追求和理解的自由的价值理想,它应该由客观真实的反映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顺应新时代要求的价值观等构成,它既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标,体现了管理制度是建立在对教育活动中个体独立性和生命的尊重理解之上。因此,教师管理制度应当产生于教师自身的人性需求。

二、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社会的价值期待是衡量教师管理制度合理性的一项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园丁”、“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蜡烛”等称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的价值期待,这种价值期待是形而上学的假设,必须通过教师管理制度这一载体来体现,以引导教师的行为与社会价值体系相趋同。但是教师管理制度自身所蕴涵的价值并非必须和社会期待完全一致,因为教师管理制度不仅承担着引导教师与主流社会价值期待相统一的责任,更应该将社会的价值期待建立在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之上,尊重教师的人性需要和自身身心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教师不仅仅只是“园丁”和“春蚕”,这只是他的社会属性,而是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存需要,除去“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些耀眼的光环,教师也是普通人,虽然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担任教育者责任的人要有更高的素质和品格,但是不能完全脱离教师本身来讨论这一问题。一般来说,社会是将教师这个职业和教师本身割裂开来看等的,把原本统一的整体分离开来,教师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意识属性并未统一。因此,教师目前所处的社会地位比较尴尬,教育问题的所有矛头都指向了教师,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着很多误解。从这些方面来说,现行的教师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不合理性,其作为体现载体和桥梁,并未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使教师管理制度和社会价值期待达到一个相互贯通和理解的高度,在制定管理制度之初应充分考虑社会的价值期待,把是否趋同社会价值期待作为评价教师管理制度和理性的标准之一。教师管理制度所体现的道德水准和价值水平既要符合当今国情,政治、经济和社会需要和公民的道德水平,又要高于一般的国民道德水平。为些,最重要的是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包括学校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维度,即奖惩性评价或者是发展性评价,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各取所长。同时,将学校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身评价相统一,扩大民主,使师生广泛参与,避免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仅仅局限与课堂和考试成绩,而应从教师的教育思想、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各方面展开,充分考虑教师和教师个体、学生个体的复杂性,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德能素质和行为绩效。正确引导社会价值期待对教师的价值诉求。

三、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以完全服从主要管理方式的学校理性管理,管理制度只是被看成刚性的要求和准则,强调科学管理、奖罚分明、量化考评,虽然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如果实施不当,极容易挫伤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对工作活动的开展只能被动服从,很难发挥创造性。客观来说,学校管理者和普通教师对自己的角色期待是有区别的,学校管理者对工作和绩效的关心重于对人的关心,而教师对和谐氛围、良好人际关系的关心重于对工作的关心。这就产生了矛盾,导致教师对学校管理者和管理制度的不满,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

(一)尊重和理解教师

学校管理者不一定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要以教育家的情怀对待教育。应充分意识到,对于教师和管理者,只是工作分工和各自承担的角色不同,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尊重老师,尊重他们的需要和人格。教师的需要分为几个层次,而学校的工作就是要满足教师的各种需要,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做到关心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一个人的价值和所做的奉献。一方面,要介导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信任教师,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教师有被尊重和信任的感觉,真正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想做好一名教师,首先要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一种事业,热爱和享受教育过程中的乐趣。学校要多引导教师思考和研讨,反思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改进方法;让教师尽量减少教育功利性的目的,使教师有做思想者和学习者的意识,多思考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探寻教育规律和学生的独特性及个体差异性,从各方面提升自己。还要重视教师的成功体验,使其积极主动地体验教育活动中的激情和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产生更高的理想追求。更应激发教师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主体性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获得角色认同。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积极、健康的竞争机制,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更看重自己的人格独立和自尊,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荣誉,渴望自我反思、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这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一种可贵而伟大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师管理制度既要按照有关规定关注教师的物质需求,也不能忽视教师的精神需求。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而人本化的管理更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具有融合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的意识,引导正确的社会价值期待,实现学校管理刚性和人性关怀的动态平衡。

[参考文献]

[1]赵敏.论教师管理制度的双重合理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篇(7)

【关键词】:学校管理;道德性;现状;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树立良好道德的黄金时期,学校的管理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各个小学越来越注重管理的形式以及制度,加强了管理的道德性。但是,有些小学在管理的道德性还有很大的不足,对于怎样进行改善和制定相应的措施,是各个小学一直深入探究的课题。

1、目前,学校管理在道德性方面的情况

管理在学生的日常运作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教育不断的改革,很多小学开始注重在管理过程中的道德性[1]。各大小学的管理能力以及管理的制度已经趋于完善,并且已经能够很好的迎合当前教育的需求和相关的要求,但是在对管理进行优化和完善的道路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是小学阶段,但也会经常会发生一些校园恶性事件,这些道德缺失是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要应对的关键性问题。面对道德性问题,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怎样应对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的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探究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2、造成学校管理道德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2.1学校的管理理念以及体制原因

目前,响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育方面进行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开展,各个学校在对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2]。但是,有些小学院校依然存在管理形式化的情r,没有切实进行改革落实,依然按照之前的管理制度进行日常的教学。这种情况使倡导的教育体制改革变成了空口号,并且不具有任何实际的价值意义,也没有帮助学生落实管理的道德性,使学校的管理体制依然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并且,有些小学尽管非常重视管理的道德性,但是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创新上,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不能迎合现代教育的各项要求,这要导致了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失。

2.2太过注重智育教育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对教育的影响非常大,学校会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在小学阶段便将其放在首位,这便导致了管理制度的缺失。并且,把成绩视为管理第一位置,不易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之后阶段的成长,在潜意识当中将成绩视为追求的标准,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在真实的生活当中,也会过于注重学习,忽视了培养自身的道德品质[3]。并且,这样的教育制度导致了人才的发展的不全面性,导致我国的人才大多数都为知识型的人才,在素养和道德方面有一定的不足。学校的日常管理中思想道德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但是因为这项因素,在教育的理念上有一定的偏差,导致一些小学在对学生实施管理当中不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培养。

3、学校管理道德性的改善措施

3.1全面提升学校管理理念的道德性

学校的管理制度,其管理理念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理念为管理的指导理论和思想,在管理的道德性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价值影响作用。因此,对学校的管理道德性进行提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具体的管理当中,要将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进行有机结合。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一定要与学生构建相互平等的地位,并将其视为优化改革过程中所追求的第一目标。在管理上存在缺失的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管理当中没有注重以人为本,对学生的管理要充分的建立在学生的真实需求情况条件下,并实施具体的优化。同时,理念不能脱离科学性,要全面了解小学生的内心以及思想成熟过程的规律,清晰每一阶段的发展情况,以便制定合理科学的管理措施。

(2)注重理念当中的创新型以及时代性。学校在对学校管理的理念以及模式进行制定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而进行革新,理念与管理制度同样也要进行相应的革新。但是,当前学校在管理的创新层面上依然有很大的不足之处,传统的管理理念还是占据着主导的位置。在这样的环境当中,学校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具体需求和当前的发展情况,将观念进行创新,以便学校在管理的道德性层面能够有较大的突破和提升。

(3)明确管理目标。在日常教学当中,将管理的目标进行明确是创新改革思想观念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问题。由于市场经济产生的一些影响,有些学校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升学率以及经济收益,使学校的管理有些偏离轨道,因此,学校要对管理的目标非常明确。此外,有些小学比较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不注重日常的学校管理,这样学生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道德素质低下的情况,所以要将对素质的培养力度进行提升,从而切实落实管理的道德性。

3.2学校管理制度和行为的道德性

管理制度当中存在的道德性,可以从公平性原则以及善行性原则当中进行体现。其中公平性原则为,在管理当中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以便实现相关管理。善行性原则为,管理不但要在校园当中进行,更需要社会的支持,所以学校在管理当中,需要把教师社会、学校和家长进行联系,一同为学生的道德教育努力,全力提升管理当中的道德性。

在管理当中,管理行为的道德性非常重要,面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怎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在管理的行为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要将观念和行动进行统一。尽管很多学校都在将管理的思想观念进行更新,但是有些进行创新的观念很难具体进行落实,所以管理观念与实践进行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其二,学校在注重管理的道德性过程中,要注意管理手段的应用,要在不对学生产生任何伤害的情况下,实施具体的管理以及相关的教育,以便管理能够切实的实现价值和目标。

结束语:

总之,管理是学校必备的手段和行为,对学生的建设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的学校管理的道德性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学校要对该项问题给予高的的重视,以便能够从中探究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更好的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1]汤慧杰. 论学校管理的道德性及其改善策略[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6: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