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8 19:32: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论科学发展观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视野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从它提出的时代背景看,科学发展观是向世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二是从它的基本内涵和实践看,科学发展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潮流;三是从它的理论意义看,科学发展观为世界提供了有益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资源。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世界视野
科学发展观深入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关于发展的民族视野。同时,科学发展观又把中国的发展放在宏大的全球背景中去思考,自觉融入并引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潮流,为世界提供了研究视角和理论资源,体现了关于发展的世界视野。
一、科学发展观面对全球化困境,以世界眼光广泛借鉴人类发展的经验教训
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中国的发展与全球化相联系,强调游离于人类文明之外,断绝于现实资本主义之外,是不可建设好、也不可能捍卫好社会主义的。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面对全球化困境作出的战略抉择。当前,人类社会面临一系列的全球化困境,例如:实现社会公平的愿望与社会差距扩大之间的矛盾;追求发展的愿望与几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之间的矛盾;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深化与旧规制、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新兴力量的崛起与旧的格局之间的矛盾;西方文明强势扩张与世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和平发展的大趋势与局部动荡、冲突、战争增多之间的矛盾;人们物质生活的丰裕化与精神追寻的空虚化之间的矛盾,等等。全球化的矛盾和困境也在中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例如:继续保持经济长期较快增长的目标与人口、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瓶颈等制约趋紧之间的矛盾;坚持的指导地位与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化之间的矛盾;中国实力的稳步增强和其他大国力图维护有利于它们的世界格局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和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信仰危机、道德失范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一系列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在实践上和理论上作出探索和回答。归根到底,也就是如何进一步开辟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因此,科学发展观是面对全球化困境作出的战略抉择。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面对人类发展经验教训作出的理论回应。科学发展观以开放思维和世界眼光汲取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一是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教训及认识成果。当代一些拉美国家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即“拉美化陷阱”,使我们反思自身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推进发展的实践中,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经历了从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到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的演进过程。这些探索发展的经验和成果,成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一个比较直接的理论资源。二是吸纳了人类历史上关于人的学说的有益成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这一高度概括和凝炼的范畴,汲取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合理因素,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意蕴。?三是汲取了世界各国关于社会建设的经验和成果。西方国家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西方学者提出了社会均衡论、协和社会论、社会系统论等相关社会理论。这是我们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一个借鉴,又是我们实践和谐社会的一个现实的外部参照物。四是借鉴了世界各国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面的思想,汲取了国外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体现了我们党不拒国外经验的政治远见。例如印度国大党丧失执政资格,让我们认识到了执政必须以人为本。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既是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对人类发展经验教训的理论回应;既进一步回答了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又科学地展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和时代潮流
首先,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平发展道路,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对内谋求和谐、对台局势谋求和解、对外谋求和平。
――对内谋求和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体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勇气和决心。一个和谐的中国,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个混乱的中国,只会给世界带来灾难。因此,中国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全符合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也必将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
――对台局势谋求和解。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积极谋求和平解决。今年5月,就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提出新“六点意见”,再次表明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的诚意。
――对外谋求和平。科学发展观对外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一是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二是建立与第三世界的和谐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推行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把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作为外交的基石,同广大发展中国家风雨同舟、和衷共济。三是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主席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和谐世界”的构想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国外交宗旨的升华,它将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等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中国话语,来维护自己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世界”理念,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外交事务中的外露和展现,它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世界和平发展观,它促使人们从根本上质疑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其次,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世界性问题。在环境已经上升为“全球意识形态”的今天,西方国家把环境作为对华外交的主题之一。为此,中国坚决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最具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文明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科学发展观为世界提供了有益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资源
其一,科学发展观开创了新的发展模式。近代以来大国兴起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些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战争。原因在于它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中国的发展历程,展示的是坚持理想社会的价值、立足东方文明的传统、借鉴人类发展的经验、倡导和平与和谐的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这条道路的集中体现。它所提出的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超越了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老路和以往以意识形态划线的冷战思维。它向世人表明,中国无意于挑战现存国际秩序,更不主张用暴烈的手段去打破它。不仅仅于此,科学发展观还有别于西方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文明模式,它是以人为本的文明模式。这种文明模式倡导文明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走出了过去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又把经济增长局限于GDP指标的增长,致使资源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误区。它不仅重视经济发展,而且重视政治、文化、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不仅重视经济指标,而且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民主法制指标和资源环境指标。这种文明模式在追求社会公正与和谐,关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的共同发展的同时,还强调促进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进而追求人类的最高理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关于“中国模式”的讨论在世界一些有识之士中日益增多。中国特有的发展实践、道路和理论,被认为具有世界意义,形成了“中国模式”。科学发展观是这一模式的理论概括,它作为一个开放的战略思想和发展理论,为我们与世界进行广泛的思想、政治和文化对话提供了平台,打开了中国文明发展模式与其他文明发展模式进行对话的空间,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发展道路和制度选择的独特性提供了理论的视角,为各国特别是大国以理性的态度接纳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提供了沟通的平台,也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理解中国模式的真谛,思考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它开启思想解放的新时代,开启科学发展的新时代。科学发展内涵丰富,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党的建设、人的自身的发展,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在。
党的事业需要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一方面,党的建设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坚强的保障,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为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第一,党的事业需彰显科学发展的实践性。“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文秘杂烩网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实践的哲学,其实践意义寓于并维系于科学发展之中。发展是党的事业最大的实践,强党兴国关键在于“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二,党的事业需彰显科学发展的人民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决定以人为本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为本。科学发展要求执政党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价值取向,把解决民生问题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彰显政党政治的“民生因素”,突出科学发展的“人民性”,围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把执政为民、普惠民生作为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干部与群众同甘共苦,群众与党同心同德”。第三,党的事业需彰显科学发展的辩证性。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思辨性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基础是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论。“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矛盾是前进中的矛盾、是朝向和谐朝向科学发展的矛盾。科学发展要求执政党全面而有重点地、整体而又协调地、健康而且永续地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第四,党的事业需彰显科学发展的政治正义性。政治因素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法宝,它旗帜鲜明地对传统政治、经济、社会和伦理功利价值导向予以矫正,在整合资源中扶危济困,在统筹兼顾中维护公平,在扩大民主中保民有权,在促进和谐中彰显正义,全面反映广大群众对文明和谐社会形态的正义性诉求,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共富本质特征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
人的一生需要科学发展。人是自然之精华,每一个人是自己的,也是社会的,甚至还是政治的。人的一生不一定苛求“以天下为己任”,但正义的人生“己任关涉天下”。人的科学发展是支撑党的事业科学发展的基石。马马虎虎不能强国富民,糊里糊涂难以安度本文来源:文秘站 一生,迷信盛行无从科学发展。人的一生是完成使命的历程,带着使命生活是人生的真义。其一,为责任而生活。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徐贲在《该怎样满足我们的需要》一文中说: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生活的意义首先在于承担责任,承担工作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社会的道义。要有践履责任的激情,工作的攻坚克难需要激情的粘液,事业的进击腾升需要激情的养料,责任的承担践履需要激情的翅膀;要有践履责任的血性,立身处事基于刚强,干事创业依于正直,生存发展赖于正义,任何一种艰难责任的驱就、重大使命的归复,都需要血性的搏杀与正义的闯关;要有践履责任的意志,漫漫人生,迈越雄关,呼唤钢铁意志,意志使弱者气韵横生,让强者如虎添翼,它始于深刻切入,携卷执著渴望,秉持强劲力量,成于坚定追求,开辟通往成功的捷径。其二,为品味而生活。人活着活着,越来越觉着自己是为了追求一种道理、寻求一种感悟、体验一种品味而生活。生命的质量与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修养上的品味、文化气韵上的品味、生活格调上的品味。讲操守,有善良的德行、坚强的毅力、仁爱的品质、忠勇的心性、诚信的气度、廉洁的风范,塑造自己的良知,忠于自己的灵魂,永续地点燃生命之光;讲素养,有良好的素质、健康的志趣、得体的举止、宽广的胸襟;讲境界,有深邃的感悟、觉醒的灵魂、敏锐的思想、高远的精神,淡定从容,超越物质,努力进入精神的殿堂,在心底为自己建立一个牢靠而坚定的中心,把自己的灵魂寄居到那里。其三,为快乐而生活。生活的价值在于过程,生活的过程在于体验快乐。倡导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本身意寓着快乐。“快乐工作,美丽生活”须成为人生的理想法则。对己乐观,每种人都是从内心构建世界,乐观者时常在构建自己的天堂、做自己天堂的“堂主”,悲观者是在构建地狱、同时也在构建一个全人类的地狱;对人宽和,“当我们直接伤害了某个人的某种情怀时,还同时扼杀了与此相类似的一系列情感”,伤人更伤己,对人宽和可放大心气,排解戾气,怡悦神气;对事放达,“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随缘而动,随赏云花,放达欢愁,铸就和谐。
组工干部需要科学发展。组工干部是服务党员的党员、服务干部的干部、服务人才的人才,是全体党员的先锋队,是全社会的精神旗帜。选择了组工干部,就是选择了奥林匹克精神,就是选择了“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就是选择了率先科学地发展自我与升华自我,就必须在执行党的决策的坚定性上过硬、在服务大局的主动性上过硬、在把握组织工作的原则性上过硬、在严以律己的自觉性上过硬。当好组工干部,必须做“五种人”:一是做“能进能出”的人。能进,就是对组织工作心思能用得进、理论能学得进、业务能钻得进;能出,就是进入工作状态后能力能磨得出来、思想能悟得出来、作用能发挥得出来。组工干部只有既学得进、又用得出,才能真正为组织部门“所有”、为组织部门“所用”。二是做“能文能武”的人。组织工作要求高,组工干部必须素质全面,能文能武。既要政治素质高,又要业务能力强;既能写一点,又能说一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际操作水平;既对组织工作“线”上的情况了解,又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上的情况了解,了解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了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发展脉搏发展规律,了解地方、基层和群众的实际,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谋划开展组织工作。三是做“能伸能屈”的人。组织工作是一种引人注目的管理工作,同时更是一种吃苦受累的服务工作,组工干部要知荣知辱,宠辱不惊,能伸能屈。既能感受工作中的快乐,又能正确对待工作中的辛苦;既对荣耀保持冷静,又对委屈保持平常心;既善于协调沟通与人为善,又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四是做“能上能下”的人。组工干部常有一种体会,鲜花经常在眼前绽放,掌声经常在耳边响起,然而拥有那份繁华的,往往是坐在轿子里的人。组工干部归根到底是“抬轿子的”。留守岗位是组工干部的常态。组工干部须以积极洒脱的心态正视现实,“漫随天上云卷云舒”,有机会就走马上任,为官一地,造福一方;没有机会就留守岗位,勇于负重,甘当人梯,乐为基石。五是做“讲政治、讲本色、讲特色”的人。“组工干部”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名词,要名副其实,就要关心政治,融入政治,特别忠诚党的事业,率先做一个政治上靠得住的人;带头保持本色,诚信朴实,勤奋踏实,公道正派,本色为人,坚持活在本质中而不是活在现象中,活得真实可感而不是活得浮光掠影;站在更高的起点审视自我,不人云亦云、人为亦为,须有自己的价值理念、自己的 个性思想、形成自己一以贯之的特色精神,既活在面上更活在点上,既活在共性中更活在个性中,在融入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推进组织工作理论与实践、体制与机制、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组织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自由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契合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8-0037-02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定为党和国家的执政新理念。不少学者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很少有人研究国外学者的发展理论对我国发展观形成的影响。笔者认为,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思想,摒弃了以往“以物为中心”的传统发展观,具有浓厚的伦理氛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发展观。
一、自由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阿马蒂亚・森摒弃传统的狭隘发展观,认为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个人收入的提高、工业化、技术进步以及社会现代化等仅仅是在发展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的各种手段或工具,而并不等于发展本身。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强调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同时还认为自由既是发展的首要目标,又是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自由应当是一种实质的自由,即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按照阿马蒂亚・森自由发展观的观点,能力就是一种自由:能过有价值生活的实质自由。自由作为“目的-手段”的统一 ,本身具有建构性作用和工具性作用:(1)自由作为发展的首要目的具有建构性作用。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所讲的自由是一种具有“实质意义”的自由,所突出的是享受人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更具体地说,“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诸如饥饿、营养不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1]由此可见,实质自由本身就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对发展具有建构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 ,自由本身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2)自由作为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发挥着工具性作用。通过实现这些工具性自由,能够帮助人们按自己的意愿过有价值的生活。上述以自由为中心的自由发展观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自由既是人生活追求的目的,又是实现人自由的手段,或者说是工具。它集中体现了一个良性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鲜明特征,而这也是一个社会所要追求的发展状态和发展方向。
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在认真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有益成果和深刻分析传统发展观弊端的基础上,2003年10月,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被高度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样,才能始终保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生存需求;调控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维持、扩大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集中关注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等。
三、自由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契合
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之间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契合,二者均属于那种“以人为中心”的理性发展观,它们之间的理论契合主要表现在:
1.都倡导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把依靠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为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尊重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准则,把为了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的出发点是对人的权利的关注,它的中心是以人的自由看待发展,它强调要以个人实质性自由的获取来看待发展,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的实质性自由。可见二者的共同价值取向都是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发展的终极目标,都坚持发展要以人为本。
2.都注重发展要具有全面性
全面发展,就是要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论证了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综合过程 ,阐述了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重要手段的重要思想 ,指出发展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乏法制权力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2]从上可看出,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注重发展的全面性,特别注重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也就是给予人充分的自由,因为发展是对自由的各种可能性的承诺、发挥和实现,而自由是发展的前提、目标和手段,它最终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科学发展观也提出要坚持全面发展,认为发展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方面的发展。可见二者的首要表征就是要注重发展的全面性。
3.都强调发展要注重协调性
强调发展协调性,其实质是要努力实现速度、结构和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投资、消费和出口相协调,国家、区域和城乡发展相协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认为,发展不应该仅仅指社会经济的增长,也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层面的问题,而应从社会的伦理层面--全体社会成员的主观能动方面和福利方面的实现看待发展,这个价值目标与标准就是自由。[3]这就说明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是立足于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然后着重强调发展要注重协调性,特别要注意人的自由和经济发展的协调。而科学发展观认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见二者的共有之义就是要注重发展的协调性。
4.都认为发展要兼具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主要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倡导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维护世界物种的多样性,确保资源、环境和生态的永序利用。它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就是要使所有的人享有更多自由,全面地提高其可行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充分地运用于各个领域--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领域,并且要保持子孙后代的发展权利,这属于一种典型可持续的发展观。而科学发展观也同样倡导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可见二者的共同追求就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是克服了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他强调要以个人实质性自由的获取来看待发展,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的实质性自由,而不仅仅是GDP的增长。它为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对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印)阿马蒂亚・森著,任颐、于真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征税率退税零税率退税率取消
人类的活动可以用生产和消费来概括,生产和消费的不断转换由买卖来完成,买卖又以货币为媒介;增值税是对买卖方按市场成交价同时征税,是国家用货币来体现意志、实现职能,公平参与社会生产和消费的首次强制性分配,终点都在货币,而通货膨胀或紧缩只不过是货币运动的现象。退税是征税的逆向运动,如果没有按照征税的规则退税,那么对社会生产消费的分配,公平参与就会变成干扰。
一、科学的认识要源于增值税的自然规律
由卖方向买方按成交价和征税率收取销项税,卖方以抵扣进项税后的差额向国家缴纳增值税,只要买卖成交,买卖双方一定分别就是销项税和增值税的纳税人,这个过程和结果是增值税征收的自然规律。
增值税最大的特点是科学地把同一市场成交价由买卖方按各自的规则同时纳税。买方的纳税额是成交价×征税率,由卖方收取,而把计算卖方的税分成固定和变动的两个部分,把卖方买入的原材料零部件价格÷(1+征税率)×征税率作为已经征收的固定税额,即进项税,也就是把这部分含税的价格作为将来卖出的整个成交价中国家已经征过税的一段价格,另一段在产品还没有卖出的时候,税是潜在和变动的,当卖出时,成交的价格就成了全部应该纳税的价格,那么全部应交税额减去已经交纳的税额,就是卖方的实际应交的税额,即增值税,这段价格也称为增值额。假如买方不是最终消费者的话,成交价÷(1+征税率)×征税率又会成为其已征的固定税额。因此,增值税的税收成本对买方来说仅与成交价有关,而卖方的税收成本也只是与买入的固定进项税和卖出的成交价有关,与经营者的其它成本等要素都毫无关系。
买方纳税的隐蔽性是造成我国退税问题的根源。由于买方交的税是在不知不觉中由卖方连货款一起收取,买方也不与国家直接发生纳税关系,容易被误认为只有卖方纳税人,我国一直实行免卖方出口产品本销售环节的增值税和退进项税,实质就是买方纳税隐蔽性的结果。
但免卖方本销售环节增值税并不符合WTO的相关规定。世贸组织在GATT附件9《注释和补充规定》关于“免征某项出口产品的关税,免征相同产品供内销时必须缴纳的国内税,或退还与缴纳数量相当的关税或国内税,不能视为一种补贴”的规定中并没有把增值税包括在内,只有进口商购买出口产品的进项税是该出口产品内贸时必须缴纳的国内税。而免卖方增值税退进项税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因为退税的结果只不过是按免退卖方的税额为标准计算而已,实际上退的仍然是买方的税,因为结果只是买方价格降低了与退税额同等的价格;就算把卖方的进项税由抵扣改成了由国家直接退还,但是卖方按成交价向买方收取的销项税又怎么会自动改变呢?假如销项税照收,进项税又直退,岂不重复!
成交价是买卖方纳税的计算依据。要使内外贸价格不变,又要使外国的消费者不再是本国产品的纳税人,只有通过退税让出口的成交价正好零征税率,而国家退给卖方的税额加上零税率的成交价又正好等于卖方内贸含税的销售价。这样对国内来讲是经营者不会因内外贸的变化而税负发生变化,公平内外贸市场的贸易;对国际来讲,由于各国的税率和征税方法各不相同,需要以零税率来统一,所以,出口退税才会成为国际惯例。
以卖方固定变动税额和退税率计算退税,降低的价格就会改变原来环环相扣的征退计税依据,造成增值税对社会财富的无序分配和混乱!
二、科学的思想是破解现象的法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基本采用了现代经济学的经济制度,却出现了许多用相应的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理论来源实践又返过来指导实践,当出现了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时,就往往预示着执行中出现了问题,而问题往往也就隐藏在尚无法解释的现象之中。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有句话说得非常经典:“理论本身是一个简单的因果逻辑体系,一个理论在其逻辑中仅能保留很少几个对其所要解释的现象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变量”。
增值税是以国家权利作后盾,对社会生产消费的买卖双方按成交价和征税率进行的首次强制性分配,在各种要素形成的社会经济总量和格局中,是最重要的环节和经济变量,其中,为什么退税率与当前出现的许多用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都会密切相关?急需用科学的发展观进行深思!退税的作用就在于影响和决定出口产品的成交价,只要降低了产品的退税率,国家就减少了退税额,企业又可以提高价格多收汇,世上绝对不会有比此更美的好事了,但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绝对不会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会遭到自然的惩罚而适得其反,会造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退税低容易按提高的成交价把产品给便宜卖了
退税率是计划的产物,退税率与按市场成交价和征税率征税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虽然以退税率来衡量是“多征少退”,但从出口退税中央财政欠退税看又是“少征多退”,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是因为不该退的退了,该退的又没有退;或是一部分退多了,另一部分退少了。但是,多退会造成该卖的卖不出去,不想卖的少退了反而又给便宜卖了。这是由出口退税的作用就是影响出口成交价的特性所决定的。“零税率”是产品内外贸市场价格差别的分水岭,是决定外销价是否就是国内价的“正常价值”的关键点。当多退税超过了“0”,国际市场的价格就会低于国内市场,而国内市场价格本身已是一个由竞争形成的最低价格,因此,企业没有特殊需要是不会亏本销往国际市场的;当退税少了或取消时,同样成本的出口成交价就会相应的提高,又会起到鼓励出口的作用。
国际贸易平价是客观规律。这是由商品和货币等值,国际贸易是不同国家间的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平价交换,是不同货币按一定的汇率兑换关系所决定的。因此,退税减少,价格提高就必须进行货币升值,否则就会变成价格提高了多少,成交价就便宜了多少。因愿意便宜甩卖甚至赠送没有市场制约的机制,所以,退税降低,价格就可以提高也不会有障碍。
在美元纸币本位制和汇率的条件下,假如降低退税率提高了价格,同时进行人民币升值,那么这种提高了的价格只不过是一种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的平价关系;假如降低退税率提高了价格,又不升值,或升值小于价格的提高,那么就等于以便宜提高的价格把产品给卖了,因为,汇率对不同货币的比例互为倒数。假设1美元=8元时,如果某个商品价格=1美元
,那么国际贸易平价这个商品价格=8元。假如该商品由于降低退税率价格提高了1元时,那么人民币就只有升值才能维持汇率不变,即8/9美元:8元=1美元:9元,假如没有升值,那么就等于是将价值9元的商品以8元的价格就给卖了,或者说只要用8/9美元就可买到8元的商品了。
是不是出现了这种情况,我们还可以从倾销的特点中得到启蒙。倾销的特征是商品卖得便宜消费者得益,但本国同行业却遭到了损害,所以又会进行反倾销保护,下面现象就是对退税少了,出口成交价提高了,但对不同的货币来说实际上是卖得更便宜了的最好实践证明。
我国遭到反倾销的产品主要是降低或被取消退税的产品,而且对我国反倾销的发展中和落后国家越来越多,按贸易额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中国是遭到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浙江又是中国遭到反倾销最多的地区,浙江的特点是:加工贸易少,小商品多,顺差最大时占全国的37%,究其原因,一般贸易比加工贸易退税少、小商品的退税率往往较低,实质就是退税少了,价格提高了反而便宜了的结果,顺差大则说明退税率低对出口并没有影响。
钢铁退税率下降或取消后,钢铁反倾销的案件就开始不断的增多。我国1998年到2003年底钢铁的退税率一直都是17%,退税超过了零税率,还增加了“以产顶进”的专项政策,但外销总是较少(当然其中还有由于退税不算收入,不得退税额转增销售成本、反映的收入进一步减少,使经营成果低估或叫人民币低估的问题),并根据钢铁产能已严重过剩的状况,在2004年上半年对江苏铁本钢铁项目不惜血本的做出了下马的决定。但只因2004年后开始钢材退税率调整下降,下半年钢材就变成供不应求,价格也在上涨,还带动了国内钢材的上涨,产量也由年产3.5亿吨迅速增长到了5.5亿吨,产量增长了57%。
认为钢材出口快速增长是国际钢材需求的快速增加是一种误解。实质上是钢材退税少了、价格涨了,今年一季度钢铁行业平均利润率增长了43%,企业出口的积极性高了,但对进口商来说却因不同货币的汇率比例互为倒数的关系,实际上是买入更便宜了。因此,是消费者愿买我国更便宜的钢材,外国减产的结果,才有了钢材产品反倾销案越多的现象。但征税与退税不同,以海关2007年1-10月公开的数据,从只受退税影响的钢材看,出口还是量价快增,出口总量同比增加63.8%,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了88.9%;相反的是取消出口退税后,仅从2007年4月1日开始加征10—15%出口关税的钢胚及粗锻件,出口绝对值同比就下降了13.1%,可见征税才会成本增加,退税则相反,不然今年退税下降了47%,还加快了升值,顺差为何只是增长率的相对数同比有些降低?
二是提高价格形成的外汇储备会造成资产与货币重组和价值扭曲
退税少提高的价格,累计结果就是经常项目下的外汇储备顺差,本币就必须等额增加发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升值又会引来炒作的外汇;即使升值到位,减少的外汇也只能是炒作的外汇,因退税少而累积的外汇只有等美元大量发行时才会重新流回市场,日元一直升值值得我们借鉴。
对出口商来说可以按降低退税率提高的价格收汇,兑换本币兑现提高的价格,但外汇储备增加,本币增加发行,流动性增加,会引起货币与资产的价格重组、价值重估。
而货币与资产的价格重组结果决定于供求的关系。进口国会对因越来越便宜、供大于求的商品过度的消费,造成大量的浪费,这与我们由于钱越来越多,1分、2分和5分的钱早已不再实际使用了是一样的道理,不是这部分货币不能用,而是币值占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微不足道的结果,国际市场上到处是中国造质优价廉的商品,就是中国商品的价格已低到对外国人的收入来说已微不足道的表现,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强劲需求是由大量浪费形成的;而出口商却因为退税率降低提高的价格,弥补了退税减少的损失,造成了产能没有过剩,虚假的供不应求现象,超量的生产又会超越环境的承载,付出惨重的代价,在被严重污染环境中生产出来的食品,又最容易遭到是否健康的怀疑。因此,在退税影响的价格导向下,货币与资产价格重组结果会造成商品价值与成本的严重扭曲。在欧美等国买一瓶矿泉水需要两美元,在国内买一瓶矿泉水也只需要1.5-2元人民币,而一些产品在国际市场折合人民币计价比国内市场还便宜,就是造成价格与成本严重扭曲的结果。
出口商的价格可以提高,对进口商又是更便宜,这是市场最容易成交的买卖。但成本不变可以提高价格,决定于哪种商品的退税率要降低或取消,何再优秀的企业家也只能无奈的认命。
三是退税低会把原来以成本差异赚钱变成以资本赚钱的新模式退税与征税正好相反。征税是增加成本,增加成本就意味着利润的减少或会被迫退出市场;而退税则是退还全部或部分已征收的税款,是增加收入。由于增值税只与价格有关,又因为计算卖方的增值税分为固定和变动价格两个部分征收,按现行免本销售环节增值税的政策,就闪失了征税与退税变动的价格相互制约的关系。而增值税征收的自然规律,是不管你愿不愿意,看没看见,卖方总是向买方收取了成交价×征税率的税额,价格越高,收取应交给国家的税也越多,但都免了,因此,退税实际上只是减少了原来的税收成本或相当于是提高了价格。
正常经济的发展,经营者之间是靠技术、生产、销售和财务成本的差异来获取超额利润的,而成本的降低主要靠劳动的结果,因此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就是关键,劳动者的地位和劳动力的价格也会随之提高,经营者增加的资本积累和劳动者收入的差距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退税率造成外汇储备增加、资产与货币的价格重组、价值重估的货币运动,只要有资本可以经营,小资本经营只要不被大资本经营重组,那么就可以从原来的靠降低成本赚钱,变成靠资本赚钱,可想而知资本赚钱比靠成本差异赚钱不知要容易和快多少倍!短短几年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少部分人集中,劳动力价格越来越便宜,就是这种原来靠成本差异赚钱变成靠资本赚钱的变化结果,因此,越来越多空闲的房地产,以及各层官位、学位、职位和煤等等,受到资源限制的产品越来越成了资本经营依附的主要对象。
四是国际纠纷和国内问题增加
退税率提高的价格使得进口商购买的产品越来越便宜,但也会损害外国相同行业的利益,会遭遇越来越多的反倾销纠纷,有损我国的国际形象。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到了65%,退税的量和影响也越来越大。九十年代中期、2004年和2007年我国三次大范围降低退税率,都在短期内造成了货币流通量增加过快,还会引来国际热钱炒作人民币。即使我国已严重产能过剩的状况,新增生产的产品一时也难以弥补新增货币与资产等价的空缺,因此,短期内都引起了物价上涨,而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动荡容易引起社会的动乱。
1998年至2004年,我国的汇率能够得以维持历史上唯一稳定的时期,是因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没有现在这么大,究其差别,是因为那个时期的退税率高,平均约15%,退税比较接近出口额÷1.17×17%的零税率。可见出口退税既不能多退,也不能少退,更不能不退。
三、科学的办法是遵循增值税的自然规律退税
退税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退税的作用降低出口产品的成交价到零税率,并不是为了有利于我国的产品以不含税的价格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怎么退?怎么征还是怎么退!国家按买方已征的税额退给卖方,卖方市场的竞争,出口成交价就会下降与退税等值的价格,让买方得到的是一个零税率的成交价。
即使出口产品已是零税率的成交价,也无法改变成交价中仍然包含了卖方向买方收到了成交价×征税率应交给国家的税额,这是增值税征收的自然规律;卖方还因为销售的是出口产品,因而才收到了国家成交价÷(1+征税率)×征税率的退税额,该退税额是出口商因销售同一出口产品而发生的销售收入,同时该退税额中同样包含了出口商收取了退税额×征税率应交给国家的税额,因此,出口商把收取应上交国家的税额抵扣出口产品进项税的差额就是出口商应交给国家的增值税额,而退税额减应交增值税的差额才是征税与退税两清的结算结果。
例如有一台设备内外销的价格对企业来说都是117万元,销项税17万元,进项税13万元,内贸的话应交增值税是4万元。假设出口成交价为X,由于出口成交价+出口退税额=117万元,因此出口成交价是:
x+x÷1.17×17%=117万元
x=102.1567万元
退税额=102.1567万元÷1.17×17%=14.8433万元
外贸收入=成交价102.1567万元+出口退税14.8433万元=117万元
由于内外贸销售收入和已收的销项税相同,抵扣进项税后应交增值税4万元也应该相同。那么应交增值税“抵”出口退税才是最后实际应退还给出口企业的税额,即14.8433万元-4万元=10.8433万元。
一、严格制度规范学习
㈠在学习中,我局在总结以往教育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在学习方式上求活、求新、主要以围绕中心主题学。围绕总书记在十七大上的报告及等内容开展学习,并积极引导全体工作人员围绕中心讨论和交流发言有深度、有内容。
㈡是共同交流互动学习。我局集中组织进行学习交流会,大家都结合本职工作实际,积极参加交流学习、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㈢是集中组织系统学。我局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出了统一的集中学习计划,安排集中系统的学习都由局领导带领全体人员学习。通过严格落实学习制度,全体党员干部每人参加学习80小时以上,撰写心得体会文章5000字以上,参学率达到了100%。
二、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思想大讨论活动,促使了我局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根本要求的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目前,深刻认识到思想不够解放,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仍是我县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最大差距,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加快元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改革创新才是加快元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县党员干部的头脑,着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县科学发展、维护边疆稳定、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元阳”。
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坚决防止和纠正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资源环境代价,盲目发展等现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水、森林、矿产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
四、通过大讨论认识到,保护环境,科学发展,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建康,是环保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建设小康和和谐社会的基础,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状况,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改善环境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好与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环保工作的需要,只有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才能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六、在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中,应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糸统和社会经济糸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县域经济;转型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质量,与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很不相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县域经济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和资源依赖型特征,使其发展受到局限。特别是随着资源稀缺度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挑战。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对县域经济转型提出了紧迫要求,也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本文对此加以探讨。
一、科学发展观要求实施新的县域经济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以GDP及人均GDP、财政收入及人均财政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速等主要经济指标为衡量标准的。受这样一种评价体系的主导,党委、政府在领导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上。由此形成五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政府履职单一化。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由于过多地强调经济总量增长,必然导致其他职能的弱化,形成全体干部去招商的格局,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得不到发挥。其二,社会发展边缘化。以完成经济指标为最高追求和单边追求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是县域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被党委政府边缘化,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三,资源消耗升级化。为了招商引资,县级党委、政府以廉价出售、出租、转让土地、矿藏、森林等自然资源作为手段,加快发展资源型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导致资源浪费严重,县域经济指标伴随资源的高消耗而增长。其四,环境破坏严重化。县域拥有河流、矿藏、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比较好,由于过度开采资源而又缺少有效的补给措施,加之工业项目造成的废物排放,使县域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艰巨。其五,县域矛盾扩大化。在县域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争项目、争进度、争形象,往往对被征地农民和被拆迁居民采取强制性措施,导致农民与企业、政府之间的矛盾突出,影响县域稳定与和谐。
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和演化,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县域发展理念及评价标准,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适应,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存在差距。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县域发展的基本理念进行调整,确立新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确立,应体现五个方面的要求:其一,体现统筹发展的要求。评价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单纯以经济指标进行核算和比照,应该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统筹起来,既要看城区,也要看乡镇,既要关注经济发展速度,更要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及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注重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潜力及社会基础。其二,体现协调发展的要求。协调是科学发展观对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一个基本要求,县域虽小,内容体系却非常完备,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孤立地搞经济项目建设,应该促进经济项目和社会项目的协调发展。即使在经济领域中,也应使工业项目、农业项目、商业项目等结合起来,注重项目建设间的联动效应,使项目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三,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在新型县域经济发展评价体系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评估应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对GDP、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形成,要对其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状况进行科学评估,防止过度消耗能源和破坏环境,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其四,体现和谐发展的要求。县域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县域经济,应该考虑县域干部群众如何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并充分考虑县域干部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承受能力,在关注经济指标增长的同时,更要关注人民群众生质量提高的幅度。其五,体现民生发展的要求。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改善民生,县域贫困人口比较集中,必须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重点解决城乡困难群体脱贫和社会救济问题。
二、科学发展观为县域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科学发展观由传统“发展就是经济增长”转变为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理念、发展内涵、发展道路、发展目标、评价体系等的变化及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策取向,为县域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1.缓解了县域经济指标增长压力,提供了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机遇期。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过度重视经济指标增长,指标论英雄,数字出政绩。在这种发展理念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全部精力抓经济,抓经济最主要的就是抓GDP增长。为了完成经济增长指标任务,县级党委、政府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人人抓招商,人人抓项目,不仅政府职能被扭曲,而且在经济指标增长的背后,形成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资源浪费。提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县级党委、政府能够从单纯抓指标增长的思维定势和压力下解放出来,进而从县域发展全局出发,进行县域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为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和新的跨越,提供了有利机遇。
2.扭转了县域基础建设和社会发展薄弱状况,提供了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社会基础。县域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的一个根本方向。然而,以项目为载体的县域经济建设,受到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和共性的原因,就是县域基础建设和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既缺少经济建设、项目建设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又使县域经济建设、项目建设缺少强有力的软实力支撑,特别是人才匮乏,管理落后,使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受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基础建设和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摆上重要位置,推动县域党政工作机构开始关注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从而改变县域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失衡状态,进而为县域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社会基础和人才保障。
3.国家逐步调整产业政策和相关政策,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党和国家所确立的重大发展理念、指导思想,必将围绕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宏观层面进行产业政策调整,在财政、金融、税收等各个方面向县域倾斜,着重解决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特别是加大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这一切,都使县域经济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由于农业、农村、农民在县域发展中占有较大比例,也县域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和最为薄弱的环节,依靠县域自身的力量难以得到解决,从而成为影响县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家在政策层面进行调整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为县域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利机遇。县域可以抓住“三农”政策调整的契机,在推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乡村城镇化、管理社区化等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增强了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建设、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与评估,被纳入到法制轨道,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这对县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资源丰富是县域发展的基础,资源型企业是县域发展的依托,但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缺少必要的环保措施,不仅造成县域生态破坏严重,影响县域气候和环境状况,而且形成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使县域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削弱,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宏观层面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状况将得到改善,从而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力度,这不仅对于恢复和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有利,而且促进企业更新设备、提高技术,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三、科学发展观使县域经济面临转型压力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县域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而且挑战大于机遇。科学发展观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是传统县域经济发展理念、发展道路、运行管理到人才保障等,都面临转型压力,县域经济如何从传统发展观相适应转型到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需要系统性创新和变革。
1.科学发展理念要求县域发展思路转型
科学发展观对发展内涵、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发展评价体系等做出了新的回答,与传统发展观相比,科学发展观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发展由人来推动,同时又要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最终体现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其二,强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发展应该是全面的而不能是局部的某一方面的发展,是包括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在内的统一体系。其三,强调发展的和谐性。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是协调的、和谐的,不能只注重一个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单一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发展的本质和社会进步程度。其四,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应具有全局和战略眼光,既要考虑当前,还要考虑今后和资源、环境的保障能力。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使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思路面临转型压力,如何从单一注重经济增长转到注重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共同进步,如何从单一注重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转向注重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如何从“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转向注重节能环保产业开发,等等。这种与科学发展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思路的确立,需要一个较长和痛苦的过程,也是县域经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2.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要求县域经济结构转型
为了推进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得到贯彻,国家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相应调整,一方面,加大了对“三农”、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杠杆,对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发展进行了限制。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对县域经济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结构性调整压力增大。其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增大。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增长中,第一产业占较大比例,在县域GDP中比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但产品科技含量低,资源主导型项目为主体,产品关联度弱。第三产业发展薄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较大调整,由过去更多地关注第二产业转向提高一产和三产的质量、规模,使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其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压力增大。在县域三次产业总体布局失衡的同时,每一个产业的内部,也都存在失衡状况。如在第一产业中,种植业占主体。在第二产业中,采掘业和加工业占主体。第三产业中,以城市商业为主体。每一产业内部都缺少有带动作用的核心集群,使产业发展壮大受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以增强产业竞争力成为必然选择。其三,产业项目调整压力增大。县域产业是以县域项目为支撑的,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一些县域传统经济项目,如采矿、冶炼、矿产品加工等,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减弱并增加限制性措施,市场准入和经营门坎提高,在新项目没有建立起来之前,老项目面临淘汰出局风险,使县域经济发展面临项目调整压力。
3.资源短缺与环保力度加大要求县域增长方式转型
简单、粗放、科技含量低、资源依赖及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是县域经济传统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县域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要求提高,一些传统发展项目因不符合环保要求而将被淘汰出局。由此,使以资源为依托的传统外延式县域经济增长方式面临转型压力。其一,项目建设的资源约束增强。不能再以廉价出让、出租土地、矿山等资源作为招商引资的筹码,逐步提高的投资强度,提高了县域项目建设的成本,使县域招商引资的竞争更加激烈。其二,项目建设的环境约束提高。随着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力度的加大,项目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更加严格,环保设施投入增加,一些对环境有重大污染和破坏力的项目将禁止上马,这将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其三,项目建设的资金约束显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国家加大了金融领域的宏观调控力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使企业融资面临更多困难,而银行贷款又是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资金来源,由此迫使县域寻找摆脱投资拉动之路。基于上述种种情况,县域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型。
4.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要求县域领导方法转型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构建县域和谐社会。这一本质要求,对县域经济发展和转型具有重大影响。其一,坚持以人为本必将增加县域经济发展的人力成本。除物质资源之外,廉价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优势。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国家从法律和政策层面更加注重保护群众利益和群众诉求,加强了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督,并对提高劳动力工资和改进劳动力工资支付方式做出了新的规定,这一切使得劳动力成本提高,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其二,坚持以人为本必将增加县域决策难度和复杂性。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决策更多关注项目建设的速度,而对百姓诉求关注较少,坚持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县域党委、政府在做重大决策时,必须考虑涉及到的群众利益保护,依法制止项目建设过程中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这将使决策难度增大而且复杂化,传统决策方式与方法需要加以改变。其三,坚持以人为本对县域领导方法提出新挑战。传统县域领导方法具有极强的“霸权”色彩,法治观念比较薄弱,党政领导个人主导型浓厚,由此也为不和谐因素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使这种传统魄力型领导方法面临转型压力。
四、县域经济应对科学发展观的策略选择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转型要求。在机遇与压力面前,县域发展应该积极应对,采取以下策略。
1.加快干部培养,推进干部队伍转型。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县乡领导干部起关键作用。应对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县域经济转型,首先需要对县乡领导干部进行转型教育,推动干部队伍转型,由具有科学发展理念的县乡领导干部主导县域经济转型。为实现干部转型目标,其一,应加大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县乡领导干部头脑的教育力度。采取刚性措施,对县乡领导干部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使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和意识。其二,应着力提高县乡领导干部综合素质。改变干部教育中的实用主义倾向,加强县乡领导干部理论修养,提高领导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其三,应强化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领导干部能不能践行科学发展观,除其能力、素质原因外,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于考核评价体系能否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特别是在干部政绩考核过程中,应改变“经济指标定乾坤”等“一票否决”作法,由只重结果转向重视决策、重视过程、重视全局、重视前景,只有考核评价体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才能真正树立科学发展的思维,实现县域经济转型。
2.加强县域发展规划,优化县域发展目标。实现科学发展和县域经济转型,既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更需要循序渐进。因此,应加强对县域发展规划的科学性研究与论证,使县域发展规划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①以体现科学发展观为要求,调整和制订县域中长期发展规划。县域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县域发展策略,具有长期指导性,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和确立县域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统筹起来,作为县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总纲,对于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具有战略意义。②以优化项目布局为重点,调整和制订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然要突出项目建设的重要性。应在县域发展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科学发展观要求,对项目建设的总体布局进行规划,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规划、土地调整规划等单项规划,为科学发展观提供规划支撑。③以强化目标激励为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应强化目标激励的作用,从县域实际出发,制定规划实施的具体发展战略,使科学发展的目标与科学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推动县域经济逐步与科学发展的要求接轨。
3.推进区域资源整合,拓展县域发展空间。因应科学发展观需要而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应打破县域自成体系的封闭发展局面,综合考虑县域发展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增强县域发展的区域规划性与协调性。特别是应充分考虑每个县域的优势和劣势,从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保护环境的需要出发,对相关县域资源、产业进行适度整合,加强区域性宏观调控,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开发和资源的重复浪费,从而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和可持续能力。在推进区域资源整合过程中,应以省级行政单位为牵引,以项目为核心,以协作区为主要载体,以宏观调控为手段,由自然资源拓展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提高区域资源利用效率。
摘 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一切都要围绕“发展”展开。__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不走寻常路——建立内陆首个保税港区。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__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的消息,全世界的目光聚焦__保税港区。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__保税港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战略上总揽全局,方案上周密论证,工作上审慎操作。努力将__保税港区建设成为“政策叠加、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的特殊功能区域,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建设保税港区的全过程,落实到各个方面。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保税港区;功能创新;政策整合
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战略思想上、发展规律认识上、发展机遇把握上、发展方式认识上、发展目标追求上突出了与时俱进,涉及到发展的价值、代价、主体、动力、条件、模式、战略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中国保税港区目前正逐步形成区域性格局,南有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区域,中有以上海、宁波为主的长江三角洲区域,北有以天津、大连、青岛为主的渤海湾区域。保税港区开发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如何定位我国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和第一个“水港 + 空港”的__保税港区这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模式和功能创新,理清思路、找准切入点是亟需研究的新课题和重大战略问题。关键是要结合__保税港区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国内保税港区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为防止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__保税港区的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以下措施。
一.实施区域功能综合,防止“境内关内”的区域定性难以发挥开放优势
科学发展观从其本质属性来说是一种新的战略思想,保税港区是创新的产物,制度创新是根本。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来的新发展观,丰富了发展内涵、创新了发展观念、开拓了发展思路、破解了发展难题。保税港区是具有多重战略意义的制度创新。所谓保税港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海关特殊监管区名目繁多,功能单一,政策缺位,一些保税港区虽然就进出口税收而言处于关外,但在海关管理等许多方面仍未真正实现“境内关外”,而只是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造成了各种资源的浪费以及低效率和低效益。总理视察海关时,明确指示“推进海关特殊区域整合,充分发挥特殊监管区域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延长加工贸易价值链”。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思想,着力在保税港区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做到以点带面、协调推进。设立__保税港区并不只是看它可以创造多少经济效益,重要的是为了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发动机”。
科学发展观回答的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__处在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拥有长江上游最的港口和最具潜力的机场。20__年总理视察海关时,进一步明确指示“推进海关特殊区域整合,充分发挥特殊监管区域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延长加工贸易价值链”。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对科学发展观本质属性的准确定位,建议:一是从立足大局、服务大局出发来功能定位。首先,作__的保税港区,以内河港口、铁路集装箱枢纽站和航空物流为其配套,形成强大的集疏运体系,服务__的对外开放。其次,__保税港区不只是__的,也是西部的,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通过各种交通方式联运组织周边省市货源,成为西部地区的转口加工贸易基地,服务西部的对外开放。要带动以__为圆心、半径500公里、面积近8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的经济发展,就必须以“立足__,依托西部,辐射长江上游,对接海外内”的总体战略来谋划__保税港区的开发建设。二是整合__各类开放区域的龙头基地和整合的组织基地,包括对出口加工区等,实现对它们的异地整合,功能叠加。三是筹建和完善保税港区经营管理公司,积极协调各管理部门简化手续,做好衔接,解决现实中相互矛盾、相互抵触的问题,防止多头管理模式的状况。四是通过区域通关改革,形成出海大通道,变内陆口岸为开放前沿,直接吸引来周边地区等省市的进出口物流,改变此前,渝、云、贵、川等地企业的货物出口,需要到上海办理出口退税手续,时间慢、还要占用大量资金的现象,使__成为中国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之一。充分发挥保税港区境内关外、前港后区、区港联动的特殊功能,促进刚获批的__保税港区尽快成为政策叠加、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功能集成的特殊功能区域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实施特殊政策叠加,防止“多头分管”的管理体制难以提高运营效率
科学发展观从其内容属性来说是一种新的实施体系。保税港区“港(口)区(保税区)合一”的区域特征是对传统港口和保税区分离运作管理的一大突破。但目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有多种形态,在功能、政策、监管模式上既有区别又相互交叉,过于强调专业化的结果,就导致了功能和资源利用的单一化、分散化。单纯适用现有“港”或“区”的管理办法,将港口作业、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相互隔离。保税港区在物理形式上合一后,在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上依旧没有完全的“合一”,没有实现港口与保税区运作的一体化的深层次整合,口岸功能受到限制。从保税区到保税港区:一字之差“差”在哪里?保税港区作为一种新型监管模式,既不同于“港”也不同于“区”,而是兼有“港”和“区”的双重特性。按照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水平,统筹市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构建__保税港区要从__内陆城市发展的需求和从与其他保税港区发展来定位。
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构建__保税港区的各方面工作,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目前__九成以上进出口外贸物资通过水路运输完成,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周边地区经__水路货运量将突破3000万吨。我们建设国际枢纽港不仅是为了进行货物装卸,不仅是为了吞吐量,而是要促使货物在港口地区留下来进行加工服务,保证货物增值,促进所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保税是对外开放的产物,港口是实施保税政策的重要依托。“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把发展看作是相互推进、系统协调的过程,也就是__保税港区发展的总原则、总思路,建议:一是从保税港区核心价值功能出发来功能定位。参照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都与港口一体化的模式,实行港区合一,统一
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政策,实现“水港+空港”的模式,组建一个“一区双功能”的内陆型保税港区,使寸滩港、江北国际机场和出口加工区的深层次整合。二是将保税港区“三合一”(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政策加以具体化和规范化。将现在这个全国唯一的“一区双功能”的保税港区的政策优势和口岸优势有机结合,在功能上互相延伸,相互渗透,在形态上呈 “前港后区”格局,解决多年来海关特殊监管区与邻近的港口相互割裂的状况。三是从形成__保税港区的特点和优势出发来研究功能定位。目前,许多港口城市在进出口货物品种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如天津、上海、深圳等搞进口汽车基地等。__要与其他港口城市在市场培育、产品品种等多方面形成错位发展。__除水港及空港功能区外,适时建立铁路保税功能区。四是打通空间连接,形成水陆、水空多形式联运。目前__水路货运量中有1500多万吨来自周边各省,预计到“十一五”末,周边省市经我市水路货运量可超过3000万吨。如何利用这个坐拥长江“黄金水道”的保税港区,打通出海口瓶颈,抓住西部大开发提速,三峡工程一期竣工和西煤东运,东西贸易频繁的带动的机遇,迅速吸引周边货源向__聚集,形成长江上游区域性航运中心是必须关注的重点。三、实施区港体制合一,防止“区港分离”难以达到发展的初衷
科学发展观从其作用属性来说是一种新的指导方针。政策优势是一个地区发展优势中非常重要的优势,政策环境是发展环境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现行的我国国际海运法规、外贸结汇、退税政策、转关管理还不利于保税港区建设,制约了保税港区功能的发展。保税港区与传统保税区相比,不仅是真正的“境内关外”,还享受税收、监管等各项更为优惠的政策,保税港区是目前我国政策最优惠的境内关外特殊区域,享有“免税、免证、保税”和国内货物进区退税等特殊政策,港区内企业之间及与境外之间货物流转免征增值税,加工贸易料件进区可以核销。在外贸经济发展中真正起到降低物流成本、业务灵活性和通关效率等方面诸多的比较优势是主要任务。
“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离开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就根本不可能贯彻落实。内陆唯一的__保税港区的关键是要快速形成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洼地”,成为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的先行区。建议:一是发挥保税港区最高层次的政策优势,保税港区在海关管理上能否真正做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是实现“货物进出自由”的关键。海关监管制度创新,将监管重点放在“二线”(即自由区与非自由区之间的隔离线)卡口上,海关设在区外办公,加强巡察,一般不入区查验货物;货物入区向计算机备案,出区核销,真正做到货物入区自由,生产经营自由。二是取消对区内企业在货代、船代和外贸经营权等多领域的限制;要落实给予保税港区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取消以配额为主要形式等非关税壁垒将削弱保税区现有的贸易自由度优势。四是保税港区应成为试验区金融开放和资本运筹的中心,在保税港区内适度放宽外汇管理政策, 开设外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等,开展物流金融、离岸金融等。
四、实施产业导向外向,防止“名不符实”的功能定位难以适应发展要求。
科学发展观从其现实属性来说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保税港区境内关外、前港后区、区港!联动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它是加工贸易企业的最好聚集地。但从目前保税港区的实际运作情况来看,除物流功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外,出口加工和贸易功能在保税港区的集聚速度都比较缓慢,使保税港区的口岸贸易、转口贸易、出口仓储等产业的功能未能发挥出来。由于保税港区境内关外定位和特有的功能政策,区域产业呈现外向型特点。因此,这个地处全国最大老工业基地之一的保税港区,主要任务是要通过集聚和扩散效应,打造保税港区的“区位品牌”,促使__保税港区由开发建设阶段逐步过渡到产业集聚和功能拓展阶段。
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形成的一种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发展模式。设立__保税港区并不只是看它可以创造多少经济效益,重要的是为了改善地区投资的软环境,特别是利用海关保税的独特条件,真正成为开放型经济的新的增长点。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把握好__产业发展和国际产业分工。建议:一是从整合培育出口制造业产业链优势出发来功能定位。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整套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使原材料采购、设计、加工、组装、出口等形成了一个出口制造的产业链条。目前沿海保税港区的原料中有50%-60%来自国内,__可以借此大作这部分原材料的加工贸易,为沿海保税港区提供半成品,服务全国的对外开放。重点发展仓储、加工后出口业务,进口分拨业务,转口业务。二是从完善供应链、价值链出发来研究功能定位。可以从贸易加工一体化的角度去,主要是包括一般的货物出口和特殊技术装备的进口,着重研究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整合。__发展内陆加工贸易,重点要大力发展以本地配套和加工优势为依托的“配套型加工贸易”,推动更多的企业进入国际生产体系,使__成为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基地。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为特色的异国生产装备组装的出口中转基地,形成带动__出口装备制造业提升发展。三是发挥国际贸易保税的政策优势来整合加工组装功能,建设以异国生产、__保税港区组装。要积极发展“一头在外、一头在内”的内需型加工贸易,接受国外订单、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加工制造后在国内销售。四是保税港区的建立,意在凝聚更多的企业,甚至形成一个产业集群。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__保税港区也不能只做货物贸易,同样要发展高端服务贸易。形成加工贸易产品逐渐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同时发挥__保税港区的特殊服务优势,努力建设重要进出口产品的贸易展示基地、国际贸易、国际运输仓储基地等、还应包括离岸服务外包的高端服务业产业基地。
作者单位:__市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
参考文献:
[1] 吴蓉、李力,现代物流:外高桥保税区产业发展的新支柱[j],特区理论与实践,20__.(11)
[2] 林康、尤崧涛、陈琼秀,论世界自由贸易区与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和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20__.(3)
[3] 董维忠,区域产业发展与保税区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20__年版
[4] 姜丽丽, 王任祥,从区港联动到保税港——宁波港发展新亮点[j],水运管理,20__年第29卷 第01期
[5] 刘恩专,天津港保税区区域经济发展效应的分析与评价[j],现代财经,1999.(2)
[6] 邵小平,洋山保税港区概况和政策功能定位[j],中国水运,20__(6)
[7] 郑德雁,保税区功能定位研究[j],经济师,20__.(11)
[8] 唐忆文,解读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政策[j],中国港口,20__(11)
[9] 李靖宇, 刘振秀,论东北大窑湾保税港区主体功能的定位[j],太平洋学报,20_
_(6)
[10] 梁爽,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可行性分析[j],商场现代化,20__(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