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

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8 19:31: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总结

篇(1)

[关键词]顶岗实习;课程;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145-03

[作者简介]陈克军(1969-),男,安徽无为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华文立(1969-),汉族,安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省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职业院校整体教改研究与实践” (2014zdjy170)和安徽省卓越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2013zjjh060)。一、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分析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是专业实践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设置顶岗实习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根据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分析物流行业调研报告和有关物流企业资料,结合安徽省及蚌埠市物流产业发展实际,召开省内外知名物流商贸企业专家研讨会,对物流核心岗位,即配送、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进行分析和具体工作任务分解,总结出各岗位所需要和具备的单项和复合职业能力。依据相关物流岗位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确定了顶岗实习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目标、内容与相关岗位任务的对接方式,科学地处理个体兴趣与社会需要、知识技能与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目标定位于各岗位的初、中级职位所应具备的熟练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通用能力目标:沟通能力、相处能力、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管理能力、职业态度、职业规范和创新意识等。

专业能力目标:1技术型、技能型物流人才,即物流作业各岗位的操作人员,如运输、仓储、理货、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加工等方面的操作技能,并能熟练地在物流作业各岗位中运用,能够完成各岗位的工作任务。2基层管理型物流人才,即基层和中层管理者,如仓储管理员、车辆调度员、物流客户服务人员、采购员、理货员等;仓储经理、运输经理、采购经理、客服经理、营销经理等,要求能够熟悉并掌握物流作业流程,并能够对某个环节或某个结点进行计划、组织、决策等管理活动。

专业综合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完全胜任一个或数个技能岗位的需要,与该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在确定顶岗实习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发展需求与心理特点的调查访谈与分析,关注学生职业成长需求与个性化特质,对课程目标进行适切性分层,从而保证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和可塑性。同时,通过对物流职业人格和职业精神的系统研究,确定物流顶岗实习课程目标在三个领域,即职业道德、物流操作技能和物流综合职业能力。另外,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注意协调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及物流职业目标的整体化与融通性。

二、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内容

顶岗实习通常是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的,能为学生提供与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或者职业兴趣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培养职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顶岗实习模式日趋多元化,根据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工学交替、假期、周末顶岗实习三大类。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施教主体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部门和实习企业。内容主要涉及:使学生应用、推广、加深所学专业知识,获得联系真实世界的经验,加深对生产过程的理解;了解职场现状,适应职业工作和职业生活,最终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过渡;检验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兴趣,验证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资质,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匹配程度;了解自己专业学习适应性和专业认同感的程度;学习默会知识,逐渐形成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获得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社会资本;提高就业技能和水平;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实现管理愿望等。邀请物流企业高管与学生进行交流,就物流企业现状、物流岗位技能与素质、物流企业文化、物流业发展等进行讨论。顶岗实习课程的学习是促使高职学生成功、成才、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内容根据物流岗位来确定。采购管理岗位:能够填写采购与供应订单;能够制定采购与供应物流计划;能够实施采购与供应计划;能够对供应商进行公共关系管理等。运输管理岗位:能够运用科学方法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能够组织货物的装卸搬运;能够提出运费报价;能够使用和维护运输设施等。仓储管理岗位:能够编制仓库货物储存计划;能够根据货物特性对货物保管进行指导;能够指导仓储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能够执行库存管理计划;能够提出库存合理化建议;能够分析库存状况等。配送管理岗位:能够根据配送计划选择配送方式;能够选择配送工具;能够根据计划实施流通;能够编制装卸搬运作业计划;能够指导装卸搬运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等。物流信息管理岗位:能够对物流信息进行分类;能够编制物流信息分析报告;能够选择物流软件;能够使用物流软件进行物流管理。

三、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由以下三个连续的阶段构成:

第一阶段:学生认知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学生每五人一组,实习时间共计1周,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及专业技能岗位的技术要求、工具应用等,由师傅引导学生逐步适应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学生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师傅配对,全程观察师傅岗位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亲身体验职业生活,每一个岗位的体验时间为1天。5个岗位进行轮换。第一阶段顶岗实习时间共计5天。实习完成后,学生完成认知性顶岗实习报告。

第二阶段:专业课程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分为5人小组,实习时间为1周。学生轮岗参与物流作业,熟悉不同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技术要求以及设备使用与维护,固化职业思想,独立完成物流岗位工作任务。根据企业需要,实行周末、假期、工作日多种实习时间安排,充分协调企业与学生实习之间的时间冲突。

第三阶段:就业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学习以员工身份进行技能岗位的顶岗工作与学习,安排师傅指导,为期6个月。了解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和岗位操作性标准,熟悉物流行业各项管理制度。

顶岗实习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在学校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的基础上,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等还必须签订顶岗实习四方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顶岗实习各阶段任务能够顺利进行。

顶岗实习课程管理方面,形成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共管的管理体制,并分别制定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管理职责。专业教师和师傅共同负责专业技能指导。辅导员负责日常生活管理。顶岗实习课程管理实行企业化,校外基地的指导教师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全面指导学生开展物流作业,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并评选优秀实习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外实训基地人力资源部安排专人全面负责学生顶岗实习课程考核,并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及时协商解决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另外,运用QQ群建设课程管理平台,加强顶岗实习课程信息管理,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和家长多方交流、互相监督。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从校企共建协议到物流企业文化集训,从物流作业操作流程系统讲解与训练到实习主管和师傅们全心全意手把手教导,从严格的准员工管理(参与企业人员考核)到实习考核(经验知识+技能)与激励,最后经过双向选择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在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

当然,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职业院校管理机制改革动力不足,现存的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物流企业需要,迫切需要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学校投入顶岗实习课程建设的经费不足,单纯由企业承担不可能支持顶岗实习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责的缺位,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顶岗实习课程普及化和多样化发展。

四、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评价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实行“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双重考核评价体系。顶岗实习课程考核主体是校企双方,双方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对顶岗实习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进行双重考核。企业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表现、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技能掌握情况、实习纪律和态度由顶岗实习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考评,给定成绩。学校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实习表现、岗位实习报告和实际检查情况等综合评定成绩。工作任务考核以企业考评为主,学校考评为辅,学生的考核必须经企业和学校双方考核合格。经过校企双方的双重考核,成绩合格者获得相应学分,并获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签发的《顶岗实习合格证书》。评价过程强调过程评价,企业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融入到对学生的评价中,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准则,从学生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实习纪律、岗位技能、团队与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伙食补助、奖金挂钩,填写《物流企业顶岗实习课程考核表》,完成《顶岗实习鉴定表》中企业师傅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校内指导教师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参照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考核记录和学生管理平台的反馈信息,填写《学生顶岗实习校内考核表》,最终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工作总结》的完成情况与职业能力的形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完成《顶岗实习鉴定表》中校内指导教师的综合评价任务。学生顶岗实习课程成绩由五部分构成,包括自我评价、企业评价、学校评价、顶岗实习日志和实结报告,每部分权重为20%。

[参考文献]

[1]夏英关于职业教育顶岗实习课程的理性思考[J]职教论坛,2013(6):83-85

[2]张游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1)

[3]贾树生,秦静静,郭建敏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体系的构建[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篇(2)

摘 要: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物流现代应用型人才,高校就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介绍入手,阐述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各个方面的方法,最后论述了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在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的市场经济格局下,先进的物流管理作为“第三利润源泉”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掌握一定物流经营管理方法和物流技能的人才受到企业的青睐。高校通过3年或4年的培养,要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技能。而实际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提高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投入较少。不少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条件较差,校内没有实训室,校外没有实训基地,即使有与企业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合作也大多流于形式,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主要原因是没有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因此如何建设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就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1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原则

1.1 应用原则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倾向于理论知识在实践当中的应用,学生通过从课堂上获得理论知识,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工作,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得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

1.2 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围绕专业课程开展,可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安排相关实践活动,与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进行,当然也可以在专业课程基本学完之后,以毕业实习形式进行。

1.3 循序渐进原则

学生从高中跨入大学,课程结构与知识体系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从高中的文化课学习到进入大学的专业课学习,从对专业的懵懂到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需要一个过程。通常按照教学大纲,学生大一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二才真正开始学习专业知识,由于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相关的实践活动也应该由易到难,逐渐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因此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应从物流运作流程和有关设施设备认知开始,再到实际的情景模拟或物流软件模拟,最后可以让学生针对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找出该企业在物流运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措施。

2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法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分为三部分:(1)课堂实践;(2)校内实践;(3)校外实践。

2.1 课堂实践方法

课堂实践教学中可使用的方法有:

(1)小组讲授法。在授课过程中如遇到一些章节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便可采用小组讲授法,其方法为:根据章节内容安排所需小组数量,每组4人,将课堂所需讲授的内容分配到每小组,小组针对指定内容查阅资料,进行总结,写好大纲,选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讲,每个代表讲完后先由学生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对所讲内容的不足进行补充说明。此方法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组讨论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个相关论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并安排小组长,由组长安排组员搜集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归纳要点后派出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述,讲述完毕后,小组间互相评价,最后由学生分析优劣,形成对论题的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3)案例教学。根据本节课堂所讲授的知识引出相关案例(案例以真实的经济和企业背景为基础),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提出最佳解决方案,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物流管理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处在物流工作的职位上思考问题,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管理能力。

2.2 校内实践方法

学生在校内除了课堂实践外,还有些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活动,在此统称为校内实践,每学期根据课程开设一定时间的校内实践。校内实践有以下几种:

(1)企业参观。在完成相应理论教学后,带学生到一些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可以安排企业物流工作人员和学生进行一次座谈会,物流工作人员针对企业的物流运作体系和物流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好的解决方案等等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如有疑问可以直接询问工作人员,使学生可以学到更多更实际的物流知识。如《仓储管理》中讲到仓储设施设备时,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参观,了解相关设施设备以及仓储基本的作业环节。介于物流企业大多采用轮班制,企业参观可安排在周末进行。

(2)调研报告。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根据各自感兴趣的领域进行考察调研,自己查找资料,就某一项课题撰写调研报告,先由学生就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撰写提纲,再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提纲。例如讲到配送方面,可以让学生就当地快递行业快递服务做个调研报告。

(3)撰写专业小论文。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毕业后希望从事的工作,学生自己选择论文题目,或者由指导老师帮其选定题目,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科技论文的要求完成小论文,论文一定要突出实践性,为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积累经验,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获取知识的乐趣。

(4)实验室实训。如果高校有物流管理方面的实验室,可安排学生在校内的实验室,通过操作物流软件形式进行专业模拟实践。实训可以和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同步进行,如《供应链管理》课程,我校有一套供应链管理的软件,在开课前把学生分组,各组同学分别担当供应链中的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客户五大角色,并规定流通的产品种类,通过8次左右的实训,让学生体验物资流通的整个过程。

(5)参加物流比赛。近几年全国的各种物流比赛较多,有实际操作方面的,也有就企业实际情况调研写调研报告的。资金方面较宽裕的高校可以让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一些这种比赛。我校在2010年12至2011年6月组织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参加了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现代物流专业竞赛,从2010年12月10日举办的知识赛开始,经过知识赛、物流仿真模拟赛到总决赛,从开始的80多位同学参加知识赛,最终有五位同学参加了总决赛,我校以西安顺丰速递为调研对象,撰写调研报告参加了全国总决赛。此次比赛让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都获益匪浅,不仅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借鉴了其他高校在学生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

2.3 校外实践方法

校外实践就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物流企业现场实践。形式有:

(1)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可使学生全面感受物流岗位的所有职责,让学生在担当企业员工角色中提升胜任实际工作岗位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这种方法按学生就业感兴趣的方向,有选择地进入相关的物流企业参与顶岗实习,学校派实习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学生参与企业正常作业。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一学期,以2~3个月为宜,安排在学生毕业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是为了让学生调整就业心态,提前体验实际工作中的艰辛与收获,培养学生物流岗位的动手能力。

(2)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自己联系企业或在学校推荐的企业实习,在最后一学年放寒假前确定好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通过毕业实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进而为学生走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这一阶段表现出色,将有机会被实习企业录用为正式员工或实习企业可以帮学生推荐工作,因此毕业实习是学生实践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3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3.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指导老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高校要制定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激励机制,在任职条件、职称评审、工资待遇以及教师引进等方面向双师型倾斜。一方面鼓励在校老师分期分批地到企业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聘请一些物流企业管理第一线的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指导老师,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

3.2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应从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两方面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物流实训室建设应满足学生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的要求。校内物流实训室是为了配合课内实训与综合实训建立的,结合实际工作需求,校内物流实训室应以仓储管理作业、流通加工作业、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为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货物分区、储位分配、验收,货物编码、堆存和养护技术,分拣、配货、配装,叉车操作,包装,集装技术操作,条码、RFID技术设备使用等作业功能的要求。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学生认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甚至就业一体的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认知,使学生熟悉物流相关工作环节的工作环境、流程,熟悉相关的设施设备;体验,通过专业学习过程中有计划的短期实习,使学生体验到相应的岗位角色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以及责任,掌握岗位操作的基础技能和操作要点;顶岗,使学生能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

3.3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规章制度,保证实践教学有序进行。高校应在借鉴其他院校成功做法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实践教学安全管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实践教学成绩考核等方面,建立覆盖实践教学各环节、全过程的教学管理制度。

4 结语

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决定了实践教学在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但是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正是解决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保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独立学院

目前,我国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经费不足、实验室建设不规范、实训基地缺乏、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等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科学

目前,一些独立学院在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时,由于经验不足,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存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不科学、实践教学学时偏少的问题。

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时,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在实践课程设置时缺乏独立性,一些高校将实践教学只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和补充,缺乏重视。

2.实践教学内容落实不到位

大多数独立学院不愿投资建立实训场地,一些独立学院即使积极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学生数量多,实习实训基地相对不足。一些学校没有开设岗位技能训练课程,使得学生没能得到有效的岗位技能训练。另外,一些学校的毕业顶岗实习多半是让学生自己联系单位,缺乏统一组织和跟踪指导,致使没有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性教学的计划、执行、监督、总结和评估等难以落实。一些学校由于缺少实验实践经费,导致缺少相应的实践教学管理人员和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4.缺乏高素质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目前独立学院的物流专业老师大都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工作的,基本上属于纯理论派,实践经验比较少。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很难走出校门、到企业去实践和体验。而且很多独立学院对教师到企业学习也出台没有政策进行支持和保障,使得教师真正走出校门很难得到落实和实现。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出几点建议:

①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a.专业认知实践

专业认知实践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专业各门课程之前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使让学生对本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职业能力要求有更深的认识,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岗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更清楚的整体认识。形式可以是:新生入学专业教育、到知名物流企业参观、邀请业内企业专家开讲座、与毕业生进行座谈等。

b.阶段型实践

阶段型实践属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可以安排在专业主干课开课阶段,目的是反映各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该阶段的课程需要教师根据各课程教学内容模拟现场实际,设置一些实验背景,向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分析与决策的实验环境。并依托校内的模拟实训室、生产性实训中心,根据实训指导书,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

c.综合型实践

综合型实践教学建立在阶段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以物流管理工作过程和项目为导向,把物流管理专业各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模拟真实的职业岗位情景,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为工作岗位实践打下基础。如仓储作业流程的综合实训,让学生独立完成商品的采购、入库、定仓、转仓、分拣、出库、调度、配送等物流管理操作流程。

d.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就业前,到物流企业或生产企业的相关工作岗位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践实习,以全面实际了解行业、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熟悉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使他们尽快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以便他们到企业去可以立刻上手。

②将实践教学内容真正落实到位

a.通过校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型实践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第一,租用别校的实践设备和实验室,按租用总课时核算租金;第二,从外校借用实践课指导老师,每学期末核算酬金;第三,把实践课外包给别的学校,由别的学校安排实践设备、实验室和实践指导老师,每学期末核算相关费用;第四,与就近高校联合投资买实践设备,共建实验室,共同维护,协调使用。

b.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双赢型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可以尝试的合作的方式有:第一,采用订单式模式;第二,实行就业式实习,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无缝连接;第三,建立实训室和教学工厂;第四,联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第五,引企入校式。

c.通过校内仿真实验实现节约型实践教学

可以通过建设校内仿真实验室,让学生在平台上实施“案例驱动、原始单据流转、场景模拟、软件操作、信息处理、技能训练”的新教学模式,它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上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如何工作。通过校内仿真练习,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资源,真正实现了节约型实践教学。

③建立健全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弱化考试方式,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定量化。还应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把考核的重点放学生参与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上,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体系。对学生的考核形式应用操作、演示、答辩、综合性研究、项目策划设计等各种形式来考核。

④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加强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另外应对教师给予一定支持和保障。二是鼓励教师到学生实习单位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流程,把企业的工作实景和实例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三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物流管理;CDIO理念

作者简介:陈强(1967-),男,江苏海门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卞华(1982-),男,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朱小萌(1996-),女,江苏海安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资助课题“高职院校‘后示范’时期内涵式发展研究”(编号:ZZZ20),主持人:杨泽宇。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35-0058-04

物流业作为各国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在西方被称为“21世纪最大的行业”。早期物流业只注重于传统运输业的模式,公司也只选用教育层次低、只懂得对库存货物进行简单的收、发、存的职员。如今国外的物流从业人员具有相当多的物流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外高等院校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陆续开展了物流管理相关专业,并将此作为教育行业面向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现国外高等院校已形成十分完善的物流管理教育体系。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如美国哈佛大学、迈阿密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密尔管理学院、英国克兰菲尔德商学院等都设立了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的本科专业,同时进行了世界级的物流管理学术研究。这些高等院校以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发展较早为优势,结合发展十几年的物流业,形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为一体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满足了现代物流业对专业人才的极大需求。欧美发达国家高等学院的物流核心课程设置围绕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因素展开,基础课程包括配送路线系统设计、仓储程序规划管理、\输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结合的学习与使用。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体系规划更为细致,主要强调供应链学习,基础课程包括供应链物流与应用、供应链管理技术与开发等、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原理等,并且结合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交叉进行,体现其特殊性。在物流管理教育体系中,不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发展迅速,亚洲部分国家高等院校在此方面也在不断探索,日本对于本国的物流业发展十分重视,其物流业水平实际也相当出色,这归因于日本发达的物流管理教育体系,为日本物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如何培养优秀人才,建立系统、规范、严谨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教学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与企业共同探索与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详细的专业发展计划,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具有优秀管理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

一、基于CDIO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系统工程技术能力,使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更加合理、完整。CDIO代表的内涵包括: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这样可以实现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实践和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等方式学习,强调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能力,将实践、主动和课程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CDIO工程教育模式以提高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具备技术知识、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在实践环境中对物流管理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让CDIO教学理念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得以应用,有效提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素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提高道德素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具备阅读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熟知管理学、高等数学、计算机课程等相关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物流理论知识基础,掌握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在库存管理、订单操作、业务管理等方面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操作技能,能胜任港口维护、送货、跑单等工作,能进行现场控制、理货验货等工作,具备物流系统设计能力,能根据客户需求,及时制定出最优服务方案。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物流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与实际操作能力联系非常紧密,高职院校应面向市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着力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但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一定问题。

(一)教育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仍以理论讲解、课堂教学为主,所授知识内容和体系逻辑性和抽象性均较强,缺乏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知识的理解吸收,很难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高职院校虽安排了实验实训课程,但形式和内容单一陈旧,部分实训课程只注重表面文章,学生以完成学业为目的,难以深切领悟所学内容,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目前高职教育教学的考核方式仍以闭卷考试为主,考试内容多为概念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考核,缺乏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考察,学生已习惯用突击学习来应付考试,这种依靠短期记忆的学习方式,仅能完成卷面成绩的考核,对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并无裨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大打折扣。

(二)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缺乏

师资队伍的水平是决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物流管理R到淌Σ唤鲆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主要来源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普遍缺少企业实践操作能力,对职业岗位具体专业技能要求知之甚少。尽管各高校也安排教师团队到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但企业实践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实践内容单一,徒有其表,形同虚设,未能有效吸收行业最新知识,与行业动态脱节,不能有效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趋势,甚至有的教师未真正接触过叉车、分拣流水线等基础物流设备,对具体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无法灵活处理物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实践问题,难以胜任实践教学内容,难以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师存在不清楚怎么教、如何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应用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校企合作融合度不高

当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问题,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行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率,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但在对接企业方面,普遍存在高职院校“一头热”现象,企业缺乏积极性,缺少内在动力,大多校企合作仅停留在签订合作协议、互相挂牌层面,未建立校企合作运营机制,未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访,缺乏校企合作的有效实践、维系和后续跟踪。目前,各高校实践教学的途径之一是到企业实训操作,但事实上只是徒有其表,企业人员并不能像教师一样进行教学,放任学生自行学习,导致企业实训没有任何成效,学生也浪费了宝贵的时光。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典型培养模式,但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企业给学生安排的实习岗位大多为流水作业,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能深入、系统的体验物流工作。高职院系学生的顶岗实习在组织、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缺少过程监控、教学质量评价和学生安全保障,基本处于粗放式的“放羊”管理。

(四)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过于强调学科教育,忽视高职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发展规律,没有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第三方物流、物流配送、物流成本、供应链管理等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作为高职物流管理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失去了自身办学特色,成了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的复制版,造成学生们分不清职业方向,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不能树立良好的就业方向。我国物流行业起步晚,一直处于探索发展的状态,理论系统化不够,教材也出现系统化不强,多本教材内容存在重复冲突现象,导致物流管理教学面临设计难,内容安排难等问题;部分教材直接引用国外理念,专业术语内容生硬难懂,学生难以理解和学习,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一)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CDIO工程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应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岗位要求,以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制定教学计划,基于物流系统化和专业化,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加强学生实验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物流专业相关管理软件,掌握相关系统的实际操作,教材选用方面也要结合课程的需要,选择或开发适合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符合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要求的教材。要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MOOC、微课等新媒体手段,积极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课程项目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高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物流专业技能和应用技能。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物流管理相关职业资格认证与教育教学内容相结合,将职业资格和岗位技能考证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双证机制培养模式,为他们的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双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任务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力量,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服务行业发展。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具有“双师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可通过人才引进、培养进修、项目研究等方式。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物流管理仿真实验室、物流实训基地、模拟仓储实验室、模拟沙盘等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根据职业教学特点,可从物流管理企业中聘请专家、高级技术人员来学校担任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兼职教师,结合CDIO工程教育模式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开发高职校本教材,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除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还可以培养一批青年教师,让这批青年教师与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结成对子,互相学习,企业人员指导青年教师实践操作,使他们在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同时,要提供机会给青年教师进行学习交流,安排他们分批、分期参与国内外进修、进行专业培训,并到校外实习基地参与顶岗实习、专业实践,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等工作,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有物流管理企业的参与,才能真正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技能素质。应建立长远的规划,建立深度合作机制,找到校企合作双方的共赢点,通过“校中厂”、“订单式”、“工学结合”等培养模式形成新的校企联动机制,充分了解物流管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课程,从而培养出一批面向企业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以建设校企联合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建设校外岗位实习建设作为重点,与物流管理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优先选择生产规模大、影响较好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合作。“订单式”培养是指学校与物流管理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学习与工作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双证结合等方式,在学校和用人单位分别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到相关企业就业。“订单式”培养模式建立的核心是教师水平,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本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通过卷面考核,还可以以案例形式考核学生,给出案例让学生提出自身的看法,再进行讨论,最终以演讲的形式与大家交流;还有通过研究课题,撰写论文、实际操作等形式全方面的考核学生。

(四)构建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高院校要明确清晰地确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学习国外各高校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放在第一位,通过各专业交叉式学习,让学生涉及到的知识面更加广泛,同时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素质要求,结合CDIO理念,将基础能力、专业理论、实践技能三阶段融为一体作为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手段,积极推动课程体系改革,使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符合物流管理的实际应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水平为中心,可将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等三个方面升华为三个教学体系,并结合区域物流的发展情况来制定出合理地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根据CDIO的组织结构要求,第一阶段培养物流人才的基础能力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习一些物流基础知识,让学生先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知识,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二阶段重点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传授物流管理的具体内容和知识,让学生理解物流管理的深层内涵。第三阶段则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将学校实训软件与企业实际业务相结合,让学生在就业岗位中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各项业务,为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高职院校应深入理解CDIO工程教育模式,总结分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知识、素质方面等要求,不断丰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充分利用情景教学、案例分析、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增强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在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引导下,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了解物流战略发展方向,熟悉物流相关理论知识与熟练掌握物流物流行业应用软件开发运用的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为我国物流业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储备,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银银.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物流科技,2013(11):50-51,57.

[2]卞华.基于项目教学法的“物流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28):98-101.

[3]王银银,朱志海.高职校企合作中企业社会责任缺失[J].教育与职业,2014(35):32-33.

[4]邓小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2009(3):92-93.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物流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现代物流在社会与经济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愈发明显。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物流业,2009年5月12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落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部门分工方案》,迅猛发展的行业造就了巨大的人才需求,物流专业人才跻身于我国十二类紧缺人才之列。在高职院校中,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如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观念落后。

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的倾向,忽视了实践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作用,将实践教学置于次要位置,导致培养目标不明确,从而使得实践教学在方法、体系、内容等方面存在着混乱和不科学的现象。

1.2实践教学方法过于简单。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仍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即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物流管理专业的许多课程实务性较强,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真正掌握业务的具体方法,造成毕业生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

1.3实践教学体系不系统、不完整。

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一般形成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体系,但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往往只关注与专业技能紧密相关的实践,较少将综合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之一整体考虑,使得整个实践教学体系并不完整,极大地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素质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实现。

1.4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缺少有机配合。

物流管理专业完善的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践、校内阶段性实践、综合性技能实践和顶岗实习。一些设计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的项目因为缺少实践经验丰富的实践指导老师而被迫取消,学生由于缺少参与实践的机会而丧失培养专业技能的机会,由此影响综合性训练,且各实践内容之间也缺少相互配合。

2.国内现行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查阅大量有关物流管理资料,并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希望能从中找出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存问题的方法。目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崔亚琼[1]提出,以实践教学的主客体目标系统化和理论与实践并举的模式,其中主体的目标建设是以实践性教材为主,将物流企业的经营实例及最新成果编入实训教材;客体的目标建设是改进教学方法。在理论环节围绕市场需求进行教学,实践方面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莫高兴[2]提出,建立“岗位―任务”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指将实际工作中某个岗位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进行针对训练,学生通过对各项任务的逐一训练和掌握,具备或形成该岗位所需的实践能力等。

周立军[3]提出采取“分散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分散式实践教学”就是将实践教学时间分解到第2至第5学期,在每个学期的后6周让学生从事不同类型的实践学习,主要有单元实训、综合实训、典型物流企业的参观学习等。“集中式实践教学”就是在第6学期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应用所学的知识。

3.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国内现行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学质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些模式充分考虑到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总体来讲,现行的物流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没有考虑到对学生知识接受能力的培养存在梯度的问题,因此,借鉴以上的教学模式中的优点,结合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提出以“三段递进式”为主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所谓“三段”,即按照项目课程的开设,实现专项能力实践、综合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实践的三阶段性实训;所谓“递进式”,是指三种能力培养按照能力形成的先后过程,由低到高依次展开培养。通过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开展实习,从而顺利完成由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变,真正胜任企业工作。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第一阶段专项能力实践是以校内实训室为主,对应的实践教学是专业认知实践和校内阶段性实践,是对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分别设立相应的独立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初级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专业理论课的教授过程中,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演示教学形式、案例教学形式、模拟教学形式等。在实训课程中,主要训练的内容货物有出入库管理、货物搬运管理、货物日常养护、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信息系统管理等。

第二阶段对应的是实践教学中的综合性技能实践和顶岗实习,主要以校外为主,通过现场的感性认识,由外到内,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这种实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有逐步加深认识的感觉,通过身临其境,主动操作学习,从中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运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主动消化吸收并自觉运用于日常中。此时实习的内容安排主要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同物流企业实践有机结合,熟悉从业环境,学习如何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来正确处理物流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第三阶段是创新能力实践,这一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设立的,分两方面实施:一方面贯穿在整个教学计划的执行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就针对学生的能力特长展开创新能力训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对口的科研。

4.结语

本文针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和目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三段递进式”实践教学的模式。该模式将物流专业的理论环节和实践环节有机整合,各阶段循序渐进强化了学生的不同的实践能力,从而形成了较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过程。在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各阶段内容的融合和渗透,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物流专业人才,才能使物流专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创造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崔亚琼.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价值工程,2011,(10):288-289.

[2]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高教论坛,2006,(5):203-205.

篇(6)

[关键词]物流管理 实践教学 体系建设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物流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国高校物流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常常出现物流毕业生“找工作难”与企业“招人才难”的矛盾局面,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正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其核心要素应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保障措施以及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质量评价与监控等方面,本文对此作详细阐述。

1、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建设

1.1 实践教学目标

物流实践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工作能力。物流专业人才应能“通业务、善合作、精管理”。所谓“通业务”,即指通晓各类商品的性能及储运条件,熟悉现代物流作业流程及规范;“善合作”则指在现代物流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物流信息等环节中,需要不同领域人员的合作与配合,要求专业物流人才具备很强的合作意识;“精管理”,即所培养的物流专业人才是以成为管理者为职业发展规划方向,并非物流产业的一线人员,要成为合格的物流管理者,不仅要具备管理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敏锐的判断能力,具备较强的企业运营组织计划协调、人际交往与沟通。物流实践教学应达到这样的目标: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具备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专业能力,如物流流程设计能力、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决策判断能力、社交能力,以确保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物流企业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2 课程实践教学

为力促教学改革,教育部指出应构建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弹性学制。实践教学改革通过对学生知识、能力与创新要素的综合分析研究,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培养目标、专业需求、知识积累、发展兴趣等),以有利于学生自我设计、自主学习为目标的跨学科立体化实验教学课程新体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专业理论知识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但是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在实际操作中方能显现,实践课程则需要有理论知识作为主线贯穿其中。这意味着理论课程的教学可开展与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为促进学生吸收理解理论知识,一般可在授课中通过运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技能训练等方式方法,借助现代教学多媒体技术,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况,使学生能主动学习理论知识,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纵观现有课程实践教学设计,通常是将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的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整合起来,分为若干能力模块,有序开展课程教学及阶段性专业实训,实训课时占一部分,以此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如某物流学院根据物流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体系包括基本素质学习领域、专业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扩展学习领域等四个部分。

1.3 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综合实践是在专业课程有一定积累基础上,通过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来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模拟操作,如ERP模拟实验室、供应链管理系统、电子物流系统设计、物流管理模拟仿真等。其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培养物流管理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开发应用能力。因其综合性,通常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开展,以项目为导向,将物流各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和技能串连起来,模拟真实岗位情境,如商品采购、入库、定仓、转仓、分拣、出库、调度、配送等环节进行操作。

本科阶段前三个学期因专业课程还未全面开始,一般可安排专业认知实习,通过安排每学期一两天的物流企业参观,了解物流管理职业的工作特性,接触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带着疑问到课堂上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对物流专业有初步的认识,有一定专业知识积累,可安排一个完整周期时间(最短至少一周)进行社会调查或企业见习,以便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能串成一个系统,而非仅是单独的知识点,~方面了解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是如何开展,另一方面也能发现实际操作中的困难与局限,引发学生深入研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在第五、六学期应安排综合性专业实习,帮助学生整体认识物流企业整体运作流程,培养学生系统看问题的能力,扩大其全局观,调动自主学习主动性。第七学期,专业课程开始接近尾声,应安排一个完整周期进行实训,至少一周时间,让学生在全真模拟企业环境下,在给定企业情况下,要求学生设计物流流程,以培养其判断、决策、组织协调及动手创新的能力。

1.4 工作岗位实践

工作岗位实践一般是指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两大部分。顶岗实习主要是在校外实践基地开展,毕业实习则侧重于学生到各种企业单位的实习活动。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时长至少3个月,实践目标是要通过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的锻炼,让学生明晰物流岗位的相关职责,并在企业员工这一角色中提升工作胜任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可让学生按自身的就业兴趣方向来选择相关物流企业及顶岗实习的岗位,并给予配套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全程参与。

毕业实习一般需要安排在第八学期,为期6个月,这是学生树立良好就业心态的重要时期。学生可自行寻找相关物流企业或通过学校推荐获得毕业实习机会,实践目标为充分认识企业具体物流功能的运作、物流设施设备操作及保养,发现企业物流管理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等,并最终以毕业实习报告的形式将自身在企业的各种收获记录下来,总结分析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解决方案,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建设

2.1 师资队伍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操技能,针对目前这类“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可从“请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请进来”,是指可通过系列人事政策,引导教师来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可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物流企业相关管理者担任实践教学辅导教师,独立开展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或者与学校教师联合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以将其经验传授给学生,充实教师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另外亦可通过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形式,聘请物流企业骨干作为名誉教师,定期为校内师生开设专题讲座,解疑答惑。这一模式在我国台湾地区得到大力的推行,如台湾大学的兼职教师占比近40%。

所谓“走出去”,是指物流学院应在不影响教学科研工作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建立健全机制,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到相关物流企业或部门兼职,或让其脱产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参与物流实践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在真实工作环境中体验物流工作,思考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发挥自身的理论优势,探讨研究这些问题,以提高其实践指导能力。另外,也可在带领学生实训或实习中,深入了解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并收集丰富的实际案例,将企业真实场景引入课程,丰富课堂案例。

2.2 实验室设施建设

实验室是加深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理解、提高其操作能力的重要平台,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实验室建设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成效高低。物流学院应根据其所设定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在现代物流核心理论及流程基础上,结合自身教育特色,参考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及岗位,通过物流软件模拟与物流仿真实训的有机结合,完善校内仿真实验室建设。从培养学生能力上看,实验室建设应达到以下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更好理解物流流程及基本概念,并掌握各个操作环节;二是培养学生的关键物流技术能力,通过让学生操作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设备,锻炼其操作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分析物流的能力,强化学生对物流全过程的信息、各职能模块的掌握,提升对物流应用及分析能力;四是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基本素质,通过实验室模拟、角色扮演、问题研讨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物流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树立物流职业人的基本素养。

一般而言,不同的实践教学目标需要不同条件的实验室来实现。从功能来看,分为纯系统演示实验室、模拟操作实验室和配备一定物流设施及技术工具实验室。纯系统演示实验室通常是多媒体教室,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向学生提供投影模拟、软件演示等;模拟操作实验室则是通过条形码、电子拣选系统、RYID技术、物流仿真模拟等形式,以配置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仿真技术为支撑,实现一个整体、先进、实用、经济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验室,以便学生能上机模拟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国际货代报关管理及配送管理等;配备一定物流设施及技术工具的实验室,通过实物演示加深学生对物流工具的认识,实现从模拟到学习实际操作。

2.3 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一般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种。校内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办企业,其组织管理较为方便,但因投入有限,可供学生实习的种类较少,无法完全展现现代物流真实环境,也就无法给以学生真实感。校外实习基地则能够弥补校内实习基地的缺陷,真正到物流企业现场,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给予学生真实的实践环境,锻炼其专业操作技能及沟通执行等能力。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对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物流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企业往往因担心引入学生实习不利于按计划进行作业,再加上宣导不足,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或仅接受少量学生,导致工作岗位实践质量不高。目前在“产学研”机制引导下,物流学院顺势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企业联系,在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原则下,积极与物流企业或部门联系,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各种资源,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或成立校友会,促成实践基地建设协议的签订。

2.4 规章制度建设

科学管理有利于从根本上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确保实践教学有序开展。制度则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合理、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达到实践教学高水平产出。本科物流专业经过近几年对实践教学的探索,在吸收和借鉴其他以往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从实践教学的组织、教学计划执行、安全管理、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考核等全过程的规章制度,形成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建设管理制度、校内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学习管理制度等,以良好的制度条件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3、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建设

3.1 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

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评价是对其实施情况的监督及改进,它贯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以反映出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并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实践教学实施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见图1)。

3.2 对实践教学参与主体的评价

3.2.1 教师对学生实践学习情况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考察学生在实践中参与的态度是否端正,学生物流操作技能有无得到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是否得到提升,学生对物流职业认知是否有提升等。通过教师的评价及反馈,让学生了解自身理论联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教师指导下能不断进步。目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常用的有三种类型:一是日常评价,主要是根据学生实践教学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差异进行不同评价;二是阶段性评价,教师定期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并指出下一阶段的改进建议,一般在每学期的1/3或半期时间开展;三是期末评价,教师在期末针对某一学生表现情况进行讨论,并形成一致意见,指导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包括学生学习态度或工作态度、责任心与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情况、工作效率及效能、职业道德给出书面评价报告。教师要保证公平、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教师日记是其重要的原始资料,需要记录每个学生做得好与不好的事件记录。通过测评,能全面、系统了解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也能从这些反馈信息中获得不断自我提升的方向。

3.2.2 学生对教师实践教学情况的评价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评价,能检验教师领会实践教学理念的情况,实践教学让学生受益的情况。一般而言可通过教师课前准备情况、教学控场能力、教学质量、教学方式方法多样性、教师个人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篇(7)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可行性分析;关键策略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9.016

1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目前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物流专业及应用型本科物流专业的培养模式尚未存在明显差异。虽然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在“现代学徒制”类培养模式的实践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鲜明特色、较具发展潜力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如“订单班”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企中校”与“校中企”模式、“工学交替”模式等。这些模式对高职物流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起到借鉴、促进推动作用,但这些模式尚处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初级发展阶段,有待于在理论及实践层面进一步提升。

1.1物流专业教学目标与“现代学徒制”培养目标不符

为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岗位需求,部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结合国内外先进企业的运营现状,开设了一些较新的课程,如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采购管理、生产管理等,但是这些课程的设置大多停留在案例分析及理论知识讲解层面,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所应聘的岗位对这些课程的知识掌握要求较少,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结合企业用工需求调整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1.2物流专业现有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岗位应用性

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缺乏岗位应用性,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人为系统性,课程分类过细、过窄等问题。虽然有一些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从实用性角度设置课程体系标准,但在设计课程体系过程中主观因素较强,缺乏与企业深度合作探讨,导致学生课程任务繁重,但综合实践技能无法得到提升,进而影响院校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

1.3物流专业实训资源投入不足,“双师型”师资结构比例较低

一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院校内属于小专业学科,招生规模较少,导致实训资源投入不足,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于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主要对物流的基本理论进行讲解,学生在技能培训过程中缺乏实训资源以及专业老师的指导,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同时调查发现,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很多,但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应届本科生或应届研究生,有企业工作经验且理论知识扎实的“双师型”教师较匮乏,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专业性不强。

1.4缺乏对“现代学徒”培养阶段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了各类型的企业顶岗实习,但对顶岗实习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实习结束阶段,通过企业主管及学校教师对实习生的打分确定学生的学期成绩,受制于打分的主观性影响,此种考核方式虽在一定程度反映学生实况,但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及岗位适应能力不能较好体现,同时在学生对实习企业打分中,学生也只能通过对实习企业的总体印象进行粗略打分,企业如何安排学生学习、工作的时间,如何加强学生管理等因素均不能体现。“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求企业与高职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协同处理好学生学习理论课程和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时间,尤其是物流企业是否会在11.11、12.12等业务高峰期提前组织相应人员对学生进行实习实训的讲课和培训。此外,企业师傅及学院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压力分散、学生实习实训中的安全保障和生活管理均是保证“现代学徒制”持续进行的关键环节,这些过程性要素均应纳入考核体系。

2高职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及企业访谈,本文以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企业意愿、学生意向及学院管理可控性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可行性分析。

2.1顶岗实习企业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

与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合作的顶岗实习企业有意愿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愿意提供相应的学徒岗位及配套机制。传统物流企业在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着人力资源更新换代的问题。以安徽汇通有限公司为例,分拨中心的老员工习惯于手工填单,验收货物并记录出入库分拣量,而对于手持终端录入货物数据及数据库管理系统下的业务处理效率较低。尤其是信息平台及自动化分拨设备上线后,对大学生的需求量较大。安徽汇通公司需要大学生来提升自身员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从企业长远发展和扩张考量,也愿意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一些投入。虽然顶岗实习生实习后的毕业回流率率不高,但相对于社会招聘而言,愿意回来的实习生容易接受汇通的文化及业务流程,对企业忠诚度也较高。综合而言,顶岗实习企业出于培养企业储备干部方面意愿,愿意与学校共同尝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这是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先决条件。

2.2高职院校具备“工学交替”类培养模式的考核及管理制度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完善了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细化的可操作的学生考核与管理制度。比如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规定》等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物流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顶层制度保障。学院工商管理系及物流教研室在推动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时,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情,制定了可操作性的《顶岗实习学生管理与考核方法》,从而保证了实施过程的全程可控。

2.3学生认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学生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主要参与方,学生及家长对于该模式的认同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条件。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学生由普高生与单招生组成。在大一下学期,物流专业教师会依据学生的报名意愿组织有需要的学生在大二到物流企业一线参加半年期顶岗实习,尽管工作强度远不及社会招聘的人员,但物流行业的特点是全年无休,没有与其他企业一样的节假日,与学生期望有一定落差。学生在实习开始期间有一些不适应,但通过实习指导教师及企业双方努力,大多学生很好完成实习,毕业后对这种“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的认可程度较高。“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比较相似,学生的认可度及适应性可以对比参考。

3高职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策略

3.1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物流专业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

选择有责任心、有意愿的企业作为实习实训合作基地,高职院校与其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培养协议稳定合作关系,依据企业的岗位需求设置学徒制招生岗位,同时邀请合作企业主管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标准,明确校企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角色定位,以及知识技能传授的分工合作。高职物流专业可采用“1.5+1.5”教学模式实施“现代学徒制”。大一及大二上阶段,高职院校主要负责思想道德及物流基础知识传授;大二下及大三阶段依据学生志愿,分批派遣到合作企业作为学徒制实习生;学徒制实习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受企业与学院双重管理,在实习前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制订好不同岗位的培养目标及技能培训内容。

3.2建立岗位技能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岗位技能导向的课程体系不一定是系统性的专业课程体系,但却强调企业岗位实践技能的培养。各项目任务来源自合作企业的职业岗位具体工作任务,以完成每一项岗位作业任务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结合职业标准,依照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和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编制课程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和制定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助理物流师等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使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后更容易获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3企业师傅与院校专业教师共同组建学徒制教师队伍

企业与高职院校应共同组建“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参照相关文献及相关院校实践经验,师资团队的构成比例大致为:企业方面师傅包含1/3的人资培训人员,主要负责学徒在企业的认知、企业文化、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2/3的岗位主管或骨干员工,主要负责对学徒岗位认知、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岗位技能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对接。高职院校方面教师包含1/3的公共课教师,主要负责公共基础课等培训;2/3的“双师型”物流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学徒的专业培训。还需要对组建的“现代学徒制”师资团队成员进行理论实践培训,企业选派的师傅实践技能较为丰富,具有物流行业多年的从业经历,学习接受行业新事物的能力较强,然而在面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理论基础不够扎实,易缺乏系统性,因此,需要定期、有计划地开展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和培训,使物流企业师傅不断完善自身的执教能力;职业院校教师理论知识较好,但实践知识相对缺乏,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利用暑假、寒假等时间去合作企业顶岗实践,提升自身物流操作的实践能力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经验。

3.4建立体现过程性的学徒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应设计工作内容导向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将工作岗位上学习和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考核内容,制定专门的学徒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并且参照学徒所在岗位的职业标准,规定学生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企业师傅在传授技能的过程中应植入职业资格证书针对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完成校企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教学环节,还可通过考核获得毕业证书及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孙统超,陆永健,殷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