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档案员培训

银行档案员培训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2 14:43: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档案员培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档案员培训

篇(1)

1.业务发展规模。按月统计兴业银行长沙分行2013年小额贷款业务,截至2013年12月31日,长沙分行全年累计发放小额贷款72469笔、贷款金额高达42.698亿元,贷款结余63162笔、金额53.9574亿元。

2.业务构成与期限构成。兴业银行长沙分行自开办小额贷款的业务以来主要拓展了包括住房贷、特色贷、商房贷和旅游贷在内的4个大类的业务。在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小额贷款业务量最大的是增信贷业务,2013年度累计投放了人民币426980.84万元,结余539574.1万元。

3.贷款用途与去向。2013年小额贷款业务均为生产经营类贷款,若按行业结构划分,大多数投向为中小企业(31.48亿元、比例达到了73.73%),其次依次个体经营者、农业及其他,其中个体经营者投放贷款7.45亿元,占比达到17.45%;向农业投放贷款2.45亿元,占比达到5.74%;其他贷款投放为1.318亿元,占比仅为3.09%。

4.贷款质量。整体而言,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小额贷款的贷款质量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逾期金额逐月增多,逾期时间也不断加长。以五级分类为标准,4月份起就出现了关注型贷款,9月份起就出现次级型贷款,仍未发现可疑型和损失型贷款,逾期率在1%以下,最高为0.90%。

二、兴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存在的风险问题

1.业务资金管理不善。从兴业银行长沙分行2013年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状况来看,兴业银行的自身发展还不完善,首要问题是存在资金流向不合理。贫困人群很难获得贷款资金支持,实际上小额贷款资金更多向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以及农村中的中上层农户提供,而那些对小额贷款需求大的贫困群体却往往得不到资金支持。这是兴业银行小额贷款资金流向不合理的具体表现。

2.涉农产品创新落后。在长沙银行小额贷款产品的品种中,开放了住房贷、特色贷、商房贷和旅游贷贷4个大类的业务,主要授信群体为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个体经营者,而针对于急需资金的普通农户的产品很少,这在产品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针对农户的小额贷款产品亟待开发。

3.人力资源管理落后。基层从业人员缺乏贷款检测和审计能力,而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对该类人员的业务培训时不与风险、审计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与合作。风险管理和审计人员也缺少金融相关知识,其相应能力不足以及时和深层次地了解相关问题。此外基层从业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从业经验,基层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不到位,部分从业人员基本素质达不到从业要求。

4.业务监察管理不善。从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兴业银行长沙分行对小额贷款业务的档案未进行制度化管理,档案管理情况混乱,重要凭证、文件并未执行双人双眼管理,更有甚者还存在借款人资料缺失的现象。从抽样的500份档案中发现,档案文件存在43份漏签字,18份代签字的档案;有18份贷款资料缺结婚证复印件和配偶身份证复印件;在235份商户担保的贷款业务中,40份缺少借款人营业执照复印件;15份影像资料取证简单并且存在归集不及时的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1.重置银行资源配置,规范小额贷款流向。针对现阶段兴业银行长沙分行的自身发展还不完善,小额贷款业务资金总量不足,小额贷款资金流向不合理等问题,在进行小额贷款风险管理制度的优化设计前,对银行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规范贷款流向。

2.加大小额贷款业务产品创新力度,设置合理业务期限。银行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市场调查建立的客户数据库,基于金融行业盈利模式,流程和利润率等进行行业可行性分析,从而提高小额贷款业务质量和资产效率,以规避风险。基于前期市场调研和客户数据库分析,在增信贷、便利贷、标房贷和倍速贷4类产品的基础上,针对粮棉油种植经济模式多元化发展导致的农业生产周期相对延长,中小企业、微型企业资金周转不易的现状,敦促营销部门开发更多贴近市场的产品,完善小额贷款业务。

3.加强从业人员培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缺陷。根据调查了解兴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的基层从业人员普遍缺乏贷款检测和审计能力,而风险管理和审计人员也缺少相应的金融产品知识。针对如此情况,有针对性地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有助于其在工作中更加合理地发放贷款,规避风险。

4.规范业务档案管理,加强客户资料审核。业务档案是反映业务谈判到成交全过程以及与客户之间关系的重要资料,是确保银行贷款资产的安全性和业务合法性的第一手证据。因此,兴业银行针对目前兴业银行贷款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小额贷款业务档案管理的方法:

4.1档案管理制度标准化。对小额贷款业务档案的归档方法、内容、权利及责任制定细致的规定,建立一套拥有统一标准、健全制度、科学管理、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标准,并将日常档案管理工作纳入人力资源部门制定的绩效考核体系中。

篇(2)

关键词:人民银行;事后监督;管理体制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5―0054―04

中图分类号:F832.31

文献标识码:A

一、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畅

事后监督中心上边“无头”(上级行无主管部门),下边“无腿”(对下级行事后监督中心无管理职能)。由于总行没有相应的事后监督机构,分行、省会中心支行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一是上级业务部门既是规章制度的制定者,又是相关业务部门的管理者,由其指导事后监督工作,有悖于事后监督的独立性原则;二是事后监督中心不实行垂直管理,工作绩效没有权威部门予以认定;三是业务培训少,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注重的是对本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无暇顾及监督人员,致使事后监督人员对政策、业务难以了解;四是对下级行事后监督中心不具有管理职能,无权对下级行的业务咨询等相关问题进行答复和指导。

(二)监督工作重心不突出

《中国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工作规程》要求,事后监督工作在全面复核的基础上,以防范资金风险为重点进行监督,同时又规定事后监督中心负责装订保管会计(营业)、国库部门的会计资料。在目前各分支行监督人员普遍紧缺的情况下,整理装订凭证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使监督人员无暇深入地审核分析会计核算业务及其潜在的风险隐患、无暇深入地思考并提出改进会计核算工作的政策性建议。同时,还需设专人负责会计资料的保管和查询、调阅工作,致使事后监督中心陷入大量的事务性工作,监督的重点性原则难以体现。

(三)监督手段落后

事后监督中心分设一年多来,计算机技术一直未运用到事后监督工作中,所有的监督工作都需用人工方式进行会计资料的审核、清单勾对、凭证配对等,耗费时间长、准确性差、监督效率低,对有些电子账务的监督更是束手无策,使得监督的全面性难以保证。

(四)监督相关制度不严谨

部分现行的规章制度不够具体、严密,导致监督操作难。如,《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业务处理办法(修订稿)》对“支付系统专用凭证”的性质未作界定,监督人员难以判断正误。再如,《中国人民银行国库资金清算业务处理手续(试行)》中要求“国库内部往来业务,双方发现需要查询查复的事项,经国库主管审批后,及时向对方发送查询、查复信息”。上述规定,给前台操作和后台监督带来因制度不严谨而出现理解不一、协调沟通难等问题。

(五)监督依据不完善

目前,人民银行总行尚未制定事后监督操作规程和分析评价办法,制度建设的滞后导致监督人员在监督过程中无法可依。如:《规程》要求的监督对象包括有“登记簿”,而现行的《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业务处理办法(修订稿)》、《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管理办法(修订稿)》和《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操作规程(修订稿,电子版)》中均未对应建立哪几种登记簿、登记簿应如何使用等作出规定。

(六)监督层次较低

目前监督层次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一是在监督中较多地注重了表面的合规性检查,忽视了风险防范监督;二是较多地注重了清单、账表、凭证的微观检查,忽视了对问题发生的原因等进行深层次的总结与分析。

(七)同级监督协调难

事后监督部门与被监督部门因职责的不同,两者之间协调难。一是事后监督部门与被监督部门处于平级地位,一些问题的协商解决相对困难;二是监督部门希望发现被监督部门存在的所有问题,并使问题得到纠正,而被监督部门则希望被发现的问题越少越好,并且对被发现的问题以种种理由申辩;三是对监督发现的问题向被监督部门签发事后监督通知书,并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而对问题的反馈,势必会增加被监督部门的工作量;四是被监督部门对事后监督的权威性存有质疑,认为监督人员不如自己熟悉本专业的情况,对问题往往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八)档案管理不符合制度

《规程》规定,会计(营业)、国库部门的会计资料由事后监督中心负责整理、装订保管。这与《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的要求不符。由事后监督中心负责整理装订凭证、管理档案存在诸多弊端。一是未经装订的会计资料在向事后监督中心交接时需要双方逐张清点、核对,核对不一致时还要再次或多次清点,工作量大、耗费时间。对业务量大的中心支行,逐一清点难度更大,偏离了事后监督工作的重心;二是未经整理装订的会计资料在邮递、传送、拆封、交接的过程中易发生丢失、破损等问题,易造成责任事故,且不易分清责任主体;三是被监督部门办理退库、更正等业务时,要向事后监督中心借阅,履行相关的档案查阅审批、登记手续,人为增加工作环节,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事后监督之比较

(一)机构设置方面

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没有主管部门,接受上级行多个业务部门的指导。其他商业银行均有业务主管部门管理事后监督工作。

(二)监督依据方面

人民银行没有全国统一的事后监督操作规程,监督标准不统一。工商银行则制定了全国统一的综合业务事后监督要点;建设银行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中国建设银行会计稽核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及会计稽核系统业务操作规程;交通银行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核心账务系统事后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郑州市商业银行制定了事后监督业务操作规程。商业银行由于统一了监督标准,有利于监督工作的规范操作。

(三)监督手段方面

人民银行实行手工监督,工作效率低。目前人民银行虽已开发了“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事后监督系统”,但并没有涵盖国库、货币金银会计核算业务的监督内容。工商银行手工监督与计算机监督并行,运用OCR等影像技术,采用扫描和直接导入等方式,实现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影像的采集、处理、存储和调阅的全程自动化和电子化,实现了管理部门、各营业机构和客户的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银行手工监督与计算机监督并行,拟采用OCR技术采集凭证要素,实现流水账的自动勾对,减少目前会计业务的人工录入,并在此基础上突出稽核和风险预警功能;交通银行手工监督与计算机监督并行,运用OCR等影像技术,采用扫描和直接导入等方式,实现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档案资料影像的采集、处理、存储和调阅的全程自动化和电子化,实现了管理部门、各营业机构和客户的信息资源共享,工作效率高;郑州市商业银行目前为手工监督。

(四)签发事后监督通知书的方式

人民银行对同级部门事后监督通知书的签发采用人工送达的方式,对辖区网点的事后监督通知书的

签发一般是通过邮政部门邮寄的方式,在途时间长、回复慢。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均通过网络进行签发,当天即可收到回复信息。

(五)会计资料装订及档案管理方面

人民银行手工整理、装订会计资料,档案隔年移交,期间负责频繁的内外相关部门借档查阅工作。工商银行会计资料制作成影像备查,原始凭证以支行为单位缩封,不再装订档案,并按周移交单位档案中心,通过网络查阅档案信息;建设银行会计资料由各被监督单位装订,事后监督中心监督完毕后返还被监督单位;交通银行对公部分会计资料以支行为单位缩封,不再装订,对私业务会计资料由事后监督中心手工整理、装订,两周后移交单位档案中心;郑州市商业银行手工整理、装订会计资料。商业银行监督部门基本上不负责会计档案的整理装订和管理工作。

(六)差错处理方面

人民银行对于事后监督中发现的差错问题,未规定相应的处理办法,对被监督单位约束乏力。工商银行规定,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区分类别进行通报,并纳入对网点机构的绩效考核;建设银行制定了相应的奖惩办法,根据监督情况采取扣分制进行奖惩;交通银行对网点机构每月进行通报,每季度组织考核,并对考核结果不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郑州市商业银行制定了差错处罚办法,对网点机构和柜员分别进行考核和处罚。由此看出,商业银行事后监督的结果均在本行的考核中得以运用,对提高会计核算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民银行事后监督的单设,有利于事后监督人员独立公正地行使监督职责,但从制度建设、监督手段、差错查询和处理、会计档案管理等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都处于初级阶段。

三、人民银行事后监督工作的发展趋势

(一)人民银行事后监督职能的定位

风险防范,需要建立起各个岗位、各个业务环节严密的内部控制体系,事后监督、内审和纪检监察共同组成了人民银行“三位一体”的新型内部控制监督组织构架体系,事后监督作为其中的第一道防火墙,在风险防范中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1.尽快建成一个职能互补、信息共享、协调监督、能够确保资金安全的央行内部控制体系。整合现有的事后监督、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监督部门的监督资源,合理地划分各自的监督职责;在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减少重复监督。这个内部控制体系即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针对各业务流程中主要环节暴露的风险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措施,并最终将这些措施落实到相应的岗位责任上,事后监督中心在此体系中的岗位责任主要是操作风险识别和控制的组织结构岗位责任。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是:风险内控有标准、部门有制约、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风险有监测、工作有评价、事后有考核。

2.要依据业务规章制度和监督工作规程,抓住事后监督中心的工作重点,事后监督工作不是前台业务的简单“搬迁”和“延伸”,也不是对前台业务的“二次复核”,要避免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什么都监督、什么都监督不到位的现象。要在拓宽监督广度的同时,不断加强监督的深度,并切实解决好全面性和重点性难以兼顾的问题。还要走出目前以整理装订凭证、下发监督通知书为工作重心的误区,着力在消除隐患、堵塞漏洞、保证资金安全方面下工夫。

3.事后监督中心不仅要对已经发生的业务实施事后监督,更要注重将监督关口前移,逐步实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事后监督的工作不是仅局限于对凭证的复核录入,游离于具体业务操作,它还对每笔业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有效的控制,更起着约束前台业务核算行为和防范重大差错事故以及经济案件的监督保障作用,所以要将风险防范作为事后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对重点时间、重点业务、重点岗位的有目标的重点监控;对重要交易、重点账户、大额交易、重点环节、柜员信息疑点提供报警信息,实现事中控制,对有作案动机者产生强大的心理威慑力,发挥有力的防范作用。

4.要建立事后监督评价与纠正体系,对被监督单位内部控制及其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以确保监督的有效性。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采用风险组织流程、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风险管理信息等形式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办法,主要评价被监督单位各项内控制度是否符合基本原则,工作中采用了哪些风险防范措施,关键风险点是否进行了及时的监控,所有的监控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等等,并对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提出修改完善意见。

(二)建立事后监督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总行应设立相应的事后监督机构。一是实行垂直管理,下级行事后监督中心接受上级行事后监督中心的管理和指导,业绩由上一级事后监督中心和本行共同考核,充分发挥上级行与下级行之间的纽带作用,切实解决下级行事后监督部门请示无门、反映无果、培训无望等问题;二是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制定规划,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加大监督人员培训力度,开展内部业务骨干传帮带以及鼓励会计人员岗位自学,适时组织事后监督人员培训学习、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业务素质和监督工作水平;三是上级行要帮助解决基层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修订完善与监督工作和会计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规定和办法;四是赋予事后监督有效的监督权、处理权,使监督工作真正成为具有权威性和震慑力的风险控制关口;五是在部门、岗位之间设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工作中既要强调相互合作,又要在流程和职责上做出明确界定,既要避免权力重叠,也要防止权力真空,做到部门间纵向制衡、岗位间横向制约,使每项业务处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部门负责。

(三)科学规划,创新事后监督工作手段和方法

1.建立非现场实时监督系统

现代化的资金流动是以迅速快捷的电子信息流的方式进行的,传统的事后监督那种定期、预先通知的现场监督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了保证资金安全,就必须做到随时随地进行现场监督。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建立以“网点实时监督、后台监督管理”的事中监控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监督模式为中心的会计信息实时监控网络,进行非现场实时监督,让监督人员在不具备修改任何数据权限的前提下,可以登录各会计核算业务系统,对各项业务处理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和监控,并随时通过计算机网络查阅各种业务数据、账目、报表及会计账户的日清月结情况,对业务系统的运行状况及资金安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切实履行好再监督职能。这种监督方式既能及时发现问题,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成本,同时对解决同级监督难以深入问题所起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2.开发事后监督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

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发建立事后监督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将各会计核算业务系统的有关法律文献、规章制度、操作手册、维护手册、薄弱环节及风险提示

等进行收集分类,为监督人员提供一个科学、标准、全面的信息平台,利用这个信息平台所提供的操作界面,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各项业务系统的监督依据、监督要点提示等重要信息,还可以利用数据库里齐全的基础信息,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生成各个业务系统客观、全面的事后监督提纲。

3.建立事后监督预警系统

建立事后监督预警系统,首先要评估各环节的会计核算风险,确立监督重点和监督要求,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风险预警,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其次对日常大量繁杂的会计核算业务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及时总结存在的风险环节及发展变化趋势,并预警风险环节。监督预警范围应包括网点、柜员、开户情况、会计核算、账务核对管理以及特殊、重要交易的监督,根据风险监督预警系统提供的信息,对网点轧账情况、网点超时营业情况和非正常营业时间的业务情况、柜员岗位、级别设置情况进行监督分析,监控账户资金频繁、异常流动,大额错账冲正、调整账户信息等业务。通过会计风险监控预警系统的应用,对业务核算过程进行预警、监督和控制,实现对重要的时间、环节、网点、柜员的监督,预警可能存在的风险情况;实现对前台核算过程中高风险环节、业务的监控,提高风险反映速度,有效防范案件发生和资金安全隐患,进而运用科学的评价进行分析,全面、真实、准确地反映会计核算质量。

4.建立统一的电子档案中心,利用缩微技术完成会计档案的归类保管

在档案管理方面,人民银行事后监督中心仍停留在“纸质库房保存+人工查询”的阶段,给查询、调阅档案带来很大困难。利用缩微技术,将纸质会计档案和会计报表采用存储媒介进行保存。同时为了解决监督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整理装订会计资料、造成事后监督工作重心转移的现实问题,所有纸质的档案可通过缩封的方式由档案管理部门统一保管,实行应用和管理的完全分离,从根本上解决纸制档案的归类和保管的问题。

在档案查阅方面,事后监督中心可建立统一的电子档案中心。各被监督单位可通过网络,在被允许的授权范围内,访问电子档案中心的光盘库,自动查询相关的业务档案影像。这样既可充分发挥电子影像记录准确、精度高、信息存储量大、节省空间的优点,又可以减少因原始档案保管不当而引发的潜在风险。

篇(3)

一、重理论,积极打造学习型组织

面对新的工作手段和业务环境,全体财务会计员工响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号召,加强业务理论学习,适应新型工作方式,我们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㈠利用一切机会开展思想教育和业务理论学习。我们每周利用周一和周四中午时间开展业务培训,学习管理会计理论。做到每次业务培训之前有计划,有方案、有教案,培训完以后,每位员工都对自己所涉及的工作进行了自查以及整改,遇到不明白的问题积极请教上一级部门,回复后组织学习讨论。这些学习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充实会计员工的理论知识,建立大会计的思维框架,另一方面,为管理会计理论的实施铺平道路。

㈡变被动记帐为主动管理我行近年来改变了“财政兜底的银行”的老思路,开始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盈利能力,在这种要求下,原有的会计管理理念是完全落后跟不上形势的,无法满足决策的需要。经营理念的改变需要相应的会计管理方式的变革,一方面会计数据的大集中和组织机构的扁平化作为信息化建设的直接结果,为管理会计在我行的实行提供了技术保证和组织保证。另一方面实行管理费用报账制,为我行会计部门强化业务经营职能提供了可能,这样可以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控制成本、追求最大效益、考评绩效上来。为此会计部门组织全员学习了管理会计理论,并结合我行的实际情况将管理会计的部分理论方法应用到日常会计管理工作中来,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方法。

二、强素质,在业务工作上下功夫

伴随着会计大系统的逐步熟练应用和软件的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工作的基础工作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面貌,在会计档案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人民币结算帐户管理等方面,XX财会人不断推陈出新,走改革创新之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多次受到上级行领导的赞扬和肯定。

㈠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面貌。会计档案管理工作是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之一,是银行各项经营活动的最终体现物,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我行的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历经几代档案管理人员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面貌。尤其在新会计系统应用和新凭证统一使用以来,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从本质上发生了变化。首先,会计应用系统使凭证和帐簿的添制实现了从手写到机打的飞跃,每一张凭证,每一页帐簿都变得规范、美观,这从基础上改变了会计档案的管理方法。其次,新凭证的统一使用使得会计档案的装订和保管变得统一、快捷和方便。最后,档案装订和管理人员的认真负责和独具匠心在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是XX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在全区同类工作中出类拔萃的关键之处。

㈡人民币管理工作的优秀经验。这是2009年XX财务会计工作的又一亮点,我行的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系统是全国金融系统的大事,人民银行、银监会、农发行各级行对此高度重视。在开户资料采集的第一阶段,XX农发行开户企业的开户资料的全面性真实性就已经得到了人民银行检查人员和农发行财务会计督导员的肯定和表扬。在我行人民币结算账户管理系统阶段,系统管理员再次核查了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制作了开户企业信息目录和封面,首创“一户企业一个档案”的管理方法,这是XX财会人的又一项荣耀。

三、保安全,为市民营造和谐的储蓄环境

㈠强化内控制度。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内控制度是指为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有效进行,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合法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控制度是进行财务会计工作的基本前提,内控制度的制定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我行一直把内控制度的建设与执行作为全行的头等大事。全体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认真研究大系统情况下新的业务运行特点,自行编制了《XXXX银行会计部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财务会计工作流程图》等,为内控制度的规范运行提供了保障。

㈡积极配合XX银行,做好反假和反洗钱宣传工作在XX银行组织的反假币和反洗钱工作中,在主管行长的带领下,会计部组织人员以挂宣传标语、宣传画报、发放宣传手册、宣传单及设咨询台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反假币和反洗钱知识,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财务人员反假、识假的能力,有效的防范了现金风险;同时,我行会计部还积极配合我行对模拟我行营业网点电话对客户实行诈骗的活动,积极宣传,强化提醒,东山支行还成功抓获一名盗窃犯。

四、做宣传,使全体市民对XXX行的业务工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篇(4)

【关键词】档案;档案管理;作用

各单位档案部门管理各门类的档案,管理半径大,风险点增多,而档案管理电子化、数字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进展缓慢,档案转化为成果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进行档案管理模式改革,制定并实施档案工作“三步走战略”,即由“分布式保管”向“集中化管理”方向发展,再逐步提升“档案电子化管理”水平,并加快实现“多元化编研”。

从目前情况看,档案工作的发展完全取决于各级单位领导者的档案意识、重视程度和档案从业人员的各项素质。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档案保管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和案卷完整化、检索利用便捷化。而“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工作则是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关键性工作。“以我为主”的立卷归档原则,即归档的文件要以本单位形成的文件为主的原则,不仅是在我国文书立卷归档工作实践中形成并坚持下来的一条原则,而且还是推进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乃至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从业人员在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不归档文件销毁办法》的基础上,要强化系统思维意识,树立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与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同行的工作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把住文书处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入口关,积极实现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工作。

公文的重复与立卷组合的无序是阻碍档案工作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最大问题。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文件立卷归档的时效性,完成现行文件阶段任务的方能予以立卷或归档,而没有完成的,则不能立卷或归档,否则,将会给档案管理造成无序和混乱。二是明确立卷归档的重点和进行合理的立卷分工。要在“以我为主”原则指导下确立立卷归档的重点,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文件与资料,特别是要注意区分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文件资料之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减少档案管理中的重复度和信息冗余度,提高档案利用的效率和效果。三是在坚持贯彻“以我为主”归档原则的前提下,要注意有效地维护档案全宗的完整。在归档工作中既要掌握重点,分清主次,把住全宗的入口关,使不该归档文件不致混入,同时,又要注意防止应归档文件的散失。特别是在立卷中,要把同类并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在一个件内,保持同一问题的完整性,反映同一问题的全部处理过程及来胧去脉,从而在提高档案利用价值的同时,使立卷归档后所形成的档案既完整,又不庞杂,为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与利用奠定坚实的工作基础。

从松散的档案室管理向集约式的文件中心管理模式过渡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从思想上、管理方法上、专业要求上都要有个过渡阶段,才能逐渐走上正轨。档案工作是一门专业,但绝大多数的档案员是兼职的,缺少档案专业知识,工作队伍不稳定。各单位只有高度重视档案工作,配备专职档案员认真做好档案管理中的每一个细节工作,扎扎实实地提高工作质量,真正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建国六十多年来,各级各类档案室的建设已经颇具规模,成为国家档案事业的基础。近年来虽然档案工作面临着种种挑战,档案室的建立和运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管理上的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引导和扶持,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联合档案室----档案中心的推广。而99%的档案员无专业知识,在职培训教育也难跟上,专业素质亟待提高,上级档案部门亲临指导,送教下基层,也难以有效开展档案工作,而对现有档案员进行知识、能力和技术更新,是档案管理部门培训的目标,完善人才引进培育体系,吸纳优秀人才,提高档案员的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保证档案工作的高效开展。

在我国现行文件由形成部门(立档单位)管理,半现行文件由各基层档案室管理,非现行文件由档案馆管理。这种松散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管理的弊端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档案工作发展的桎梏。

一、档案管理体制

1.哈尔滨城区支行及郊县支行的档案向省行本级集中;由于地域所限,各二级行所属支行的档案应向二级行所在中心城市行集中。

2.建立档案管理中心:一级分行下设分行档案管理中心;在二级分行办公室内设立档案机构,在其他二级分行及以下办公室内设档案管理岗位,主要负责对接收的集中档案进行整理、接收、消毒、编目、排列、上架、保管等工作。其整理、管理条件和要求应与档案馆的要求一致。

3.实施档案垂直管理。在一级分行档案管理中心下成立基层档案管理岗位(档案机构)的垂直管理模式。

二、统一规划、集中储存

规划一:选择合适地点,存储省分行集中的全部档案。

规划二:利用现有的库房及闲置房产等资源,进行档案集中用房的改、扩建工作。

三、领导重视,精心部署。

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监督和指导,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实现商业银行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四、标准先行,整章建制,分步实施,完善制度。

五、强化管理,步入正轨,努力推动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六、规范操作,及时归档。

七、创新管理,扎实推进。

八、档案工作生命力的所在就是利用,强化利用,凸显效益,因此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必须是档案的利用工作。利用的形式也应是多样的,但主要取决于档案发展的规模和工作水平。档案部门要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把握机遇,找准定位,积极融入各项建设事业,切实增强档案服务能力,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贡献力和影响力,从而发挥其价值,创造效益。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为依据,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实施步骤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包括信用基础建设、信用档案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评价体系建设、失信惩戒机制建设共五个方面,从今年起,重点建立滕州市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库,用三年时间完成,20*年内完成200户的建档工作,2007年建档数达到全市中小企业总户数的三分之二,2008年底完成全市所有中小企业的建档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建档对象。中小企业信息征集对象是已取得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但尚未与银行发生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已有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的信息已被采集加载入企业征信系统)。

(二)建库企业标准。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按年销售额确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销售额在3亿元(含3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销售额在1.5亿元(含1.5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纳入滕州市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库系统。

(三)信息征集内容。按照人民银行系统规定的数据项内容进行信息征集工作,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企业基本信息。具体包括企业名称、注册地址、组织机构代码、工商登记注册号、税务登记号、行业分类、经营方式、高级管理人员信息、注册资本构成情况等。

2、企业遵纪守法信息。具体包括企业依法纳税、执行法院判决、遵守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息。

3、企业主要经营信息。具体包括采购和销售情况、企业对外投资情况、企业应收应付账款情况以及企业存货情况。

4、企业财务信息。主要指由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各种财务信息。

以上各类信息均按人民银行提供的规范格式报表填报。

(四)信息征集方式和步骤。信息征集实行依托数据源单位征集的方式,收集有关部门、机构掌握的中小企业信息和企业自行填报的信息作为滕州市中小企业数据库的原始信息。人民银行滕州市支行利用账户处理系统(开户许可)和工商注册登记系统信息,列出所有中小企业名单进行比对,筛选出符合征集对象的企业清单,给每一个企业配发一个标识符。

(五)相关部门职责。滕州市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库数据以数据源单位进行征集,其银行开户信息、工商登记注册信息、税务登记信息由人民银行、银行类金融机构、工商、税务等部门负责提供;企业高管人员和出资人信息、产品质量和合同履约信息,由工商部门负责提供;企业经营和财务信息,由各开户银行直接向企业征集;其它各种非银行信息由各有关部门和机构负责提供。

(六)数据库征集时点要求。对企业数据库征集的时点是每年的6月30日和12月31日,即每半年进行一次数据的录入与更新工作。

四、配套措施

(一)加强宣传。人民银行要提供必要的宣传材料,加强对宣传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各开户银行要具体负责对相关企业财务人员的宣传和动员工作。

(二)组织培训。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库建设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人民银行要负责组织相关部门和企业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确保我市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库建设高效规范运行。

(三)加强信息反馈服务。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库建成后,人民银行要逐步向政府、银行类金融机构、企业开放,提供信息查询服务。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充分利用数据库信息资源,对有信用、有市场、有效益的中小企业增加信贷投入,研究并提供诸如买方信贷、金融租赁、打包贷款、无抵押小额贷款、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产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只要在当事方书面授权的前提下,企业可以查询交易对象的信息;对各级政府可以提供中小企业的基本信息查询服务,为促进企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在条件成熟后,对担保机构和其它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查询服务,促进其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篇(6)

1.传统管理模式遗留下来的超期保管的会计档案年代跨度长,累积量大,采取分散(粗放)管理,优劣不分,造成资源占用和浪费,档案保管状况令人堪忧,急待清理消化。

2.银行会计档案集约化和电子化处理工作主要集中于业务运营档案管理方面,而对银行内部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等方面推进明显滞后,仍采用传统做法,使电子化整体效应难以充分发挥。

3.实行实物会计档案集中存管后,统筹规划和提质增效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历史留存档案的数字化补录、集中存管纸质档案的到期鉴定销毁和新旧档案更新优化,以及档案管理系统提供必要技术支持等问题,都需要予先考虑安排。

4.在实现不同载体的会计档案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的管理模式下,由于电子存档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最终确认,其直接关乎银行会计档案存管发展取向和管理成本问题。(目前,在电子化存档能够极大满足利用需要的情况下,银行仍保管着数量庞大的纸质会计档案,且增长迅速,而其利用率很低,且越来越少,在保管与利用之间形成巨大反差,这对银行来说已构成不小的成本负担。)

5.对银行后台档案作业实行第三方服务外包,可缓解银行人员紧张矛盾,实现不同资源优化配置和工作效率提高,但安全因素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6.会计凭证的鉴定销毁标准单一,只考虑业务价值,而忽略历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历史记忆的缺失。

二、转型中银行会计档案管理优化的对策与思考

1.对数字化前历史积存会计档案进行整体优化瘦身。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这项工作以前也开展过,但不是每家银行机构都做了,或者做得不彻底、不全面,档案超期保管的现象普遍存在。银行历史会计档案不能够及时鉴定销毁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说: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档案观,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建立必要的档案管理责任制,具体业务指导没跟上,才使“畏难求稳”、“无事无责”的错误观念得以存在和通行,以致贻误处理时机。因此,在转型中,必须对症下药,加快对沉淀、超期保管的历史档案进行去库存化,达到优化库存和轻装上阵的目的。对在去库存化中,保留下来的、有继续保存价值的历史档案,须经数字化处理后纳入档案系统管理,其实物档案则采取集中存管,实现新老档案合并管理。

2.加快银行内部财务管理系统的建设,推进其电子化进程。要建立统一的银行内部财务档案管理系统,实行分级授权管理。对各级银行机构的内部财务会计核算资料,均须转换成电子数据纳入管理系统处理,并由系统自动生成为电子档案保管,实现综合利用。其原始资料则由产生机构按纸质档案管理模式统一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全部会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和有效衔接,充分发挥系统整体综合效应。

3.科学规划,提高档案集约化科学管理水平。实物会计档案集中存管的核心是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因此,在档案库建设规划时,须对档案形成、分布、数量及保管期限进行预测分析和成本核算(目前,银行集中入库的档案主要是15年和永久两个期限),要考虑库房的选址条件和成本、档案存管轮替周转使用等因素,合理规划确定库房位址、建设面积和档案存放划区。库房建设要符合档案保管要求,并根据档案的不同保管期限,采取差异化保管措施。对永久保管的档案,可按较高标准建设和管理;会计凭证则采取保基本,满足防盗、防火、防水等要求即可。要建立健全库房档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档案科学化管理水平。

4.改进对新到期档案的鉴定销毁工作方式。一是建立档案管理责任制,把新到期档案鉴定销毁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上级行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档案业务的具体指导,通过专业培训等形式提高涉档管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开展鉴定销毁工作奠定基础。档案鉴定销毁工作须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规程组织实施,落实计划、审批和监督等措施,确保工作有序规范进行,实现库管档案到期正常轮替周转,提高库房使用效率。二是构建档案管理系统技术支撑平台。为减轻档案鉴定销毁工作压力,必须将档案管理先进理念导入系统(前端)管理控制中。在新业务推出时,凡涉及会计核算资料的,都应先与会计部门沟通,对其名称、用途、性质、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等信息进行界定,详列明细,纳入系统控制管理,并提供会计信息的电子阅读和打印。对涉及债权债务、借贷关系的交易事项,须建立系统逻辑关系模型,实行跟踪管理和有效对接,提供银行债权债务管理支持。在档案到期鉴定时,通过向系统输入到期档案鉴定范围信息,计算机就可依据事先设定条件进行自动搜索筛选,提交未了结债权债务档案信息(如业务发生时间、机构、网点、柜员及金额、档案存放位置等),作为实物会计档案清分、存毁工作的重要依据,从而破解以往银行会计档案销毁鉴定分拣的难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5.积极推进银行会计档案电子存档合法化。“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是现代银行会计档案管理的主要形式,即充分发挥电子档案在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利用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为满足司法需要保留纸档。现行银行会计档案保管期限按《银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分为3年、5年、15年和永久四档,但在执行中,各行都明确规定:“同一会计档案采用不同介质保存的,应以电子档案为主,纸质档案为辅。除随传票装订的档案及其他必须打印的档案外,其余会计档案可不再打印,统一纳入会计档案管理系统或采用其他磁性介质储存和查询。”这样,3年、5年期限的电子会计档案已不再打印和保留纸质存档。实现会计档案的电子归档后,逐步减少纸质档案的保管已成一种趋势。《档案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提供利用的档案,应当逐步实现以缩微品代替原件。档案缩微品和其他复制形式的档案载有档案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者印章标记的,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效力。”这为确认银行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提供了政策依据。为适应银行会计档案的电子归档需要,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快推进银行会计档案制度的改革,研究制定对电子文件真实性、完整性确认的方法及相应法定确认程序,通过法定途径,实现银行会计档案电子存档合法化。

6.切实加强第三方服务外包的管理。一要严把准入标准。银行机构应该选择具有相关主管部门认可认证资质的第三方服务外包商,以避免服务外包政策风险。二要签署保密协议。银行机构应该与第三方服务外包商签署保密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防范会计档案信息外泄。三要加强风险管控。业务外包不是管理外包和风险外包,银行机构要加强对外包业务的管理,建立和健全服务外包管理规章制度,对关键岗位、部位做到现场有人员把关,落实全程监控措施,切实防范业务风险。

篇(7)

一、当前基层央行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一)业务制度滞后,形成内控风险。随着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的推广和应用,相应的制度建设未能及时得到完善和补充,一些业务缺乏制度约束或制度与实际业务操作脱节,制度跟不上业务变化的需要,造成控制盲点,自上而下缺乏一整套统一、规范、科学的内控制度体系、规范的业务操作和内控制度执行机制,致使会计业务潜伏着很大的风险隐患。

(二)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形成操作风险。基层央行会计核算程序的不断变化对会计人员迅速适应新工作、新业务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基层央行会计从业人员队伍的素质尚不能完全适应新任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核算系统技术性操作的变化不能很快适应,如业务操作不熟练、操作性错误较多、简单性差错出现的频率较高;二是个别会计岗位人员专业知识与央行业务要求有较大差距,个人专业素质有待加强;三是按照内控制度要求,重要岗位人员必须定期轮换,有的岗位轮换仅停留在制度上,岗位长期不变;四是从业人员对会计制度了解不多,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对防范会计风险缺乏认识。

(三)制度执行不严格,形成管理风险。制度是一切业务准确安全运行的根本保障,有的岗位人员在从事业务过程中不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不规范进行操作,从而为资金可能出现的风险带来隐患。主要体现为:登记簿的设立和记录不规范。制度规定会计核算内外对账工作实行定期和不定期对账两种方式。在实际执行中,基层营业部门只采用月底发出对账单定期进行一次对账,日常均没有做到不定期对账。由于对账不及时,对账工作重视不够,加大了核算风险。

(四)磁介质档案管理存在漏洞,系统功能不完善,形成运行风险。会计核算新系统运行后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是通过网络载体处理各项业务,对网络的依赖性和关联性增强。由于系统功能设置上的局限性,保管部门应定期检查会计档案,并及时对破损、变质会计档案进行复制、修复或其他技术处理。实际工作中,会计或综合档案管理人员对会计磁介质类档案的保管一般还停留在简单的编号归档管理上,并不检查磁介质类会计档案是否存在破损或者变质。同时,在管理上也存在无双备份等保存不完整、存放环境达不到规定要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磁介质档案管理,造成了档案管理的漏洞。

(五)事后监督存在局限性,形成监督风险。首先,非现场监督的方式存在隐患。事后监督中心如果仅限于对会计核算进行非现场监督,是难以达到全面防范风险目的的。非现场监督的监管方式决定了事后监督是对会计核算结果的静态监督,对程序违规或道德风险等无法进行有效控制。如,人员代岗、印章也代盖代签,监督人员单从凭证上是查不出问题的;重大事项审批,负责人是事前签字把关,还是事后补签确认,事后人员也无法判断。另外,像账实是否相符、授权制度等是否执行到位等问题,都必须通过现场检查才能发现。其次,事后监督工作重心不突出。目前,监督的大量精力花费在对原始凭证账表的逐笔勾对上,监督重心尚停留在合规性监督,对高风险环节的控制力不强,没有深入到事后监督的核心即风险监管的层次。

二、防范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一)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培育全员风险控制意识文化。首先,领导者要带头执行内控制度,重视和关心内控制度建设,为会计核算部门执行制度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风险控制决不单单是管理者的事情,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处理每一笔业务时都要考虑风险因素,应通过一定的措施使员工充分认识到风险管理和内控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一是对员工从严管理,制定完备的行为操守准则;二是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风险意识教育,使每位员工都能意识到每一个操作、每一个环节的操作失误及管理缺位都将可能出现风险和损失;三是将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使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制度,将风险意识贯穿于所有人员的自觉行动中去;四是通过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把人才留在重要岗位、关键岗位;五是通过业务操练、培训和学习,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六是加强对现有网络人员进行政治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严防电脑“黑客”袭击内联网或采用其他高科技手段从事非法活动。

(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健全高效、安全的内部控制机制,确保支付清算资金安全。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会计集中核算系统相关的规章制度,落实各相关主体的会计责任,完善和落实岗位责任制,规范和统一业务操作流程;二是建立有效落实制度的长效机制,使内控制度的触角延伸到会计核算的每一个角落。

(三)扩大央行信用管理范围,加强对参与者的监督和制约。中央银行应在对资信情况进行认真审核的基础上,扩大清算账户的开设范围,充分发挥支付系统速度快、容量大的优势;对直接参与者的支付能力、信用情况进行监测,随时监督各金融机构的资金流量和账户余额情况。

(四)强化内控制度,规范会计行为。一是按照支付系统、中央银行集中核算系统的要求设置相关登记簿;二是严格执行对账制度;三是加强口令的监督管理;四是规范银行电子化会计档案的管理。银行会计人员必须提高对电子化会计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做好磁介质档案的保管工作,业务操作人员坚持按日、按月进行数据备份,以保证磁介质档案的完整。做到磁介质档案保管与操作人员的分离,防止磁介质资料在备用机或核算机上的任意恢复,防范资金风险。

(五)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一方面建立人才道德约束机制,加强会计人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另一方面建立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制订教育规划,选拔突出的人员进行脱产培训,同时注重全员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