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22 05:51: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数学三年级教案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当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每一个学科的教育目标。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给小学生全新的数学学习体验,也能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一、讲究循序渐进,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把握好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数学学习能力,实施针对性强的数学教育,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作用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循序渐进,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原则。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与数学教育的每一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在学生年龄增长与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稳步提高。在小学三年级左右,学生的思维能力快速发展,思维逻辑也发生较大变化。在小学数学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三年级起点,在三年级前潜移默化,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在低年级时,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刚刚接触数学知识的机会,促进学生形成比较能力,结合数学教育内容让学生对比长短、大小、多少等概念,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前期的潜能开发实践十分重要,学生只有打好数学学习基础,才能逐渐形成观察能力、比较能力、推理能力与抽象概括能力等,才能在之后的学习中理解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

在一、二年级,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会以“谁的得分高”的形式接触加与减知识,通过“买文具、买衣服、小小商店”等主题去了解加与减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在低年级,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小学生发现课本中的数字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在高年级学习中将加与减视为抽象的计算方式,学习好小数加减法等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讲究循序渐进,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才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讲究思维启发,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思维能力,重在启发。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中,灌输是最高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启发成为创新的教学理念,也成为重要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以启发的教学方式代替灌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小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突显,更能给小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思考的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新知识的讲授、旧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有意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每一个课堂问题的提出,其最终目的都不仅仅是让学生计算出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通过思考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好习惯。当然,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也不能只要求学生改正答案,而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产生错误的原因,以一个错误避免一类错误,建立类推与对比思维能力。

比如在讲解《小数乘法》时,有的小学生在计算小数后,总是把小数点点在倒数第一个数字之前,就像“1.5×2.5=37.5”。面对这样的错误,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典型错误,引导全班同学生分析,以此来明晰小数乘法计算中小数点的正确位置确定方式,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学会正确思考。在分析错误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表达个人看法的机会,而不是将正确的小数点位置确定方式直接告诉学生。针对“1.5×2.5=37.5”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师:这个计算题有哪里不对吗?

生:小数点位置不对。

师:我们怎么安排小数点呢?

生:看乘数的小数点后有几位。

师:有一位啊。

生:是两个乘数小数点后一共有几位。

教师要充当一个明白却又不明白小数乘法原理的人,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出正确的数学原理,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用师生互动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思路,能够让数学课堂氛围更加活跃,促进学生逻辑形式不断更新。

三、讲究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W资源,是教学活动得以组织与实施的重要载体。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一线教师要努力拓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资源。要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突破课本的教学内容局限,整合现代化教育资源。形象思维,是小学生的主要思维形式。教师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用具以及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死板与枯燥的数学知识。教师要积极更新个人教案,精新设计每一个环节,让课堂结构得以优化,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然发展。

比如在讲解《圆柱的表面积》时,如果教师直接为小学生讲解圆柱表面积计算方式,虽然小学生能够记住公式,但难以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无法长期、准确地记忆。此时,尊重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让小学生通过观看动画了解一张纸变成一个圆柱的过程, 让学生年观察圆柱的展开图或者分解图。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圆柱,使学生能够从形象的事物中提取出抽象的数学知识,促进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小学生赢在起点上,有助于学生未来数学学习的轻松化。在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数学知识,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对数学教育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马立涛.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2)

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主动;开发;调动;主动性;积极性;主体;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础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理念下的教学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它不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而是致力于智力发展在内的学生整个个性、整体素质的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放手,相信学生能通过动脑、动眼、动手、动口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多种教学环节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究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探究新知,激发兴趣。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设计教案时,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的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增强数学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探索新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思维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要关注问题的提出和探究精神的培养,要有明确的目的,应尽可能诱发思考,把学生带入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境界,引起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的产生》时,教师提问:“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在还没有发明文字前是怎样记数的吗?”这么一问,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纷纷在跟同桌嘀咕着。接着再问:“如果你也生活在古代,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记数?”这样进一步激活了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和欲望,就会主动去探索,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结合生活素材,引导自主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W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创设在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新问题。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时,教师先问学生:“早晨,太阳是从什么方向升起的?”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都知道早晨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然后教师让学生到操场上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回忆在一年级学过的诗歌《东西南北》,在确定了东方后再确定其它的三个方向。这样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学会了借助生活素材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内部动力。

三、鼓励实践操作,注重探究过程

“做数学”是当代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这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既要多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又要努力使他们的探究能够获得成功。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让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中学习、理解并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同时《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实践、自主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小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周长》时,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周长后,再让学生在自带的树叶、书本、小旗、圆钟上用手去摸一摸这些物体的周长,接着提问:“你们有办法量出这些物体的周长吗?”在这里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探究气氛,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机会,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策略,这样学生的探究才有价值,有意义。在教师这样不断创设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组织交流,体验探究成果

篇(3)

一、可喜变化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听课,我们看到80%的课堂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是有效的、有趣的、探索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思考、交流、说明等数学思考过程,学生能在各种活动情境中有效地学习。

如案例1:二年级“ 可能性”

本课教者从学生喜爱的、熟悉的抛硬币游戏开始使学生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步体会到了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然后小组内玩摸球游戏,再一次经历活动过程,感受事物发生的不确定性,很快理解了“不可能发生”、“一定发生”等现象。达到了预期目标,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又如案例2:六年级“圆的周长”

测量圆的周长时,教师先问学生:“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时,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们的周长,而圆的周长是一条封闭曲线,怎样测出它的周长呢?你们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条去测量实验桌上的几个圆的周长,有几种测法?大家实验一下。”顷刻,课堂上人人动手参与,你用这种方法,他用那种方法,气氛十分活跃。尔后,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结果。有的说:“我是用滚条的办法测出的。”有的说:“我认为用滚动的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假使遇到无法滚动的圆,我想还是用绳测的办法好。”教师在肯定学生的思维方法后,因势利导,提出一个看得见、摸不着的实验(一细绳的一端系着一个纽扣,手拿细绳的另一端,绕动细绳,纽扣在空中划出一个圆)。“象这个圆你能用绳测、滚动的办法量出它的周长吗?这说明用绳测、滚动的办法测量圆的周长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出一条求圆的周长的普遍规律呢?”接着老师利用媒体显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在同一点旋转一周后留下的痕迹。提问:“你们看到的圆的周长的长短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大家再实验,直到得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л倍。这样,通过操作、讨论、观察、思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问题,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单一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获得知识结论向亲历探究过程转变、由问答式学习向小组合作学习转变,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一个积极主动建构过程。

(二)数学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在听的课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如案例1:三年级“搭配中的学问”

教者通过组织学生搭配衣服,制定菜谱等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案例2:一年级“认识钟表”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师出示的钟面上的时刻,回顾自己每天在这一时刻所做的事情。把时间这个抽象的知识与生活的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更加生活化。

案例3:四年级“正负数”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当天气预报员,汇报课前收集到的当天天气预报情况引入正负数。课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银行存折卡和进行智力竞赛打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负数,同时了解到正负数意义。

案例4:三年级“笔算除法”

在练习中教师设计了去药店买药这一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爱心药店的药买一盒送一瓶,每盒96元(每盒七支)。益民药店每盒78元(每盒7支)。问学生那家药店的药比较便宜。题目一出示,学生就颇感兴趣,积极开动脑筋,寻求答案。从而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体会更加深切、感悟更加真实,更能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98%的教师已经充分注意了数学生活化问题,懂得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在听的数学课中,近三分之一的课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声、像画面,为学生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情境。用情境的声、光、色、像等外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活动。

案例1:三年级“笔算除法”

教师用多媒体形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孙悟空分桃子的问题情境,“孙悟空从天宫带回了48个仙桃,有两只小猴子看见了,请求大王把桃子给他们平均分了。”教师提问:从动画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然后引导学生列式研究算法。接着多媒体演示把桃子分给四只猴子和三只猴子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整个学习过程贯穿在这个情境中,让学生不断在创设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

案例2:六年级“ 圆的周长”

教师通过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化静为动,使学生直观地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充分显示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领域中发挥的独到作用和特殊魅力。

篇(4)

一、有效教学设计之意义――套教案是否即等同于教学设计

教无定法,教师教学设计才是关键。而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可行,关键在于看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是否得到相应的发展。很多经验不足的教师,对学生与教材还不曾深入了解,便将教学设计过程等同于纯粹的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将教案的过程演示下来。演示过程中自然只能像其形而不知其神,与学生的学习脱轨,容易造成学生上课走神,中下学生无法理解,学困生更是不知老师所云。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自信心不足。此视为无效教学设计。再看许多名师课堂,教学中有其形,更有其神,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如鱼得水,学生兴趣高涨,探其究竟,不得不归功于名师们以生为本的有效教学设计理念与能力了。

例如我们来看一次同课同构过程中的两位教师的不同设计,内容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

同是0的生活举例环节,那位经验薄弱的老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0,与生对话如下:

师:(空手)现在老师手里有没有粉笔?

生:没有。

师:那就可以用0表示。再比如苹果吃完了,我们也可以用0表示。

……

(学生反应淡然,没有兴趣)

再看看另一位有资历的老师与学生的对话:

师:老师的衣服有没有纽扣?

生:没有。

师:你能用0来把老师的问题回答完整吗?

生:老师的衣服有0个纽扣。

师:生活中还有其它也能用0表示的例子吗?

生1:我今天用了0元钱。

生2:(放下手中的铅笔)现在我手里有0支铅笔。

……(学生跃跃欲试,兴趣高涨)

同一教案并不等同于有相同的有效性。经验较浅的教师虽然将教案过程演示下来了,但是却缺少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与紧密性,有经验的老师就能在教学中凭着以往经验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设计中不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0的存在,还引导学生应用0来表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且随时保持着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对教案的实施结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此之谓教学设计有效。

二、有效教学设计之努力方向――广览群书是否就是唯一的最佳途径

虽然现在的参考之处有许多,但没经过自己的深度思考,“本本主义”的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有悖于我们现在的素质教育。那如何才能让这些资料真正为我所用,从形式上熟悉教学,尽快地到入其质再入其神呢?《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诠释:

研读课时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熟做每一道例题和习题,深入分析例题和习题蕴含的知识点,关注例题与习题的匹配与关联,分清习题的层次。在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知识的形成线索和学生学习的认知线索,在此基础上通过补充、修改、调换、删减等方式完善教材资源。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除了对各例题和习题进行归类,还需分析它们相互之间蕴含的关联,如准备题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例题需把握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落实与突破,习题与例题所展现的知识点间存在何种程度的对应等等。一旦没有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无效便会导致课堂教学没有效益,那么即使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了也没有收获。

我们来看一个在小学三年级下册的“方向与位置”一单元中的案例:

问:百鸟园在狮子馆的()面。

大部分学生会以整张图为中心,填西北面。而此时教师或许会归咎于学生上课没有好好听,把方向弄错了,或题目没有仔细读,或就是太笨了,或在此时才开始灌输式的告诉学生:碰到这类题目,要以后面那个为中心看前面那个,那就无异于让学生生搬硬套了。

那该如何整改来提高教学质量,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魅力十足呢?教师就必须在设计之前便研究教材习题,深入挖掘本节课蕴含的知识点,找准难点,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来突破。

我们来看一位有经验教师的课堂来透视精彩的教学设计: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表示方位的词语?

生举例。

师(板书:____ 在____ 的___ 面):你能用这句话来说说我们身边的物体的位置关系吗?

生:电视在黑板的左面。

师:这句话可以看出(电视)在左面,是以(黑板)为标准,电视在(左)面。还有其它例子吗?

生:眼睛在鼻子的上面。

师板书并马上追问:这“上面”又是怎么看的呢?

生:以鼻子为标准,眼睛在上面。

……

最后教师还不忘让学生探讨小结,在生活中我们说这些句子时都习惯以后面那个物体为标准看前面的物体,为接下来的复杂的方位图中的叙述方位埋下了很好的伏笔。课堂自始至终,学生都处于积极思考状态,在练习时也有思可循。

篇(5)

一、熟悉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老师要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原则认真备课,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整体结构和编排体系,掌握“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各部分知识的相互关联和融会贯通,吃透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教案。在钻研教材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俯下身子让自己成为一名同年级的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从孩子的学习基础出发,从孩子的每一点真实需要出发,钻研教材,把握教材,还要通读教材,明确新课在整套教材中处于什么领域范围,是数的范畴,还是空间图形范畴,新课的学习是在哪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的,又将拓展到哪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我们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来把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比如,《观察物体》二年级,三年级数学中都有,各需要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就

必须弄清楚,如果要求二年级同学达到三年级的目标,就拔高教学难度,加重了学生负担。

二、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新课改背景下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备课要从学生角度来考虑,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等特点和认知水平,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真正体现“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主动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寻找知识的切入点。比如,在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时,学生对交换律的规律,早在二年级学乘法时,就知道,2x3=63x2=6。所以不必过多的讲解,此课重点放在乘法结合律的推导上。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后,简算容易混淆,老师就要在教这两点知识时,着重强调它们各自的特征,才会少出这类的错误。

三、选择恰当的教法、学法,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应该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钻

研教法,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法。问题是数学

的心脏,为使教学中的提问恰到好处,教师要深入钻研如何提问,

有利于对学生启发思维,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得生

动活泼,会质疑、善答疑,学中有问,问中有学。教学中除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明确、牢固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外,还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自学能

力,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逐步获得。比如,

我在学习《确定位置》时,就让学生用数对说自己的位置,或老

师说数对,学生说是谁。这样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学生兴趣

高。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时,学生难掌握,学生空间想象力差,

我就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几何图动手操作,这样学生很容易掌握旋转知识。

四、设计教学过程,做到有条不紊

学生学习新的过程是由已知到未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备课时,根据这一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安排各个环节的先后次序及主次地位。作为新教材,应该备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课堂上提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怎样回答、如何板书等等。最好博采众家之才,即跟其他老师共同备课,这对新教师把握重难点,提高课堂实效性有很大帮助。

五、及时反思,积累经验

篇(6)

一、开发挖掘,使教材的内涵更有广度和深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1.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中“圆的面积”教材编排就把圆的面积计算用“化曲为直”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化归思想”,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教材中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例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可能性”例1插图的旁注文字:①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②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③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这三方面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授新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猜想、把握知识要领、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教师设计比如摸彩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猜测——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对生活中可能性事件做出描述。

2.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极限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但这些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明。因此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

二、如何“活用教材”

篇(7)

关键词:分数教学;直观演示;教学反思

在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分数部分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我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对教学的认识应该是较多的。那么,怎样进行分数认识的教学,让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能够清楚分数的概念,这是我们作为教师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一个教师要善于设计,做教学的设计师,还要善于总结,做思考者。如是,我们才能称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分数是一部分较为特殊的知识内容,小学生接受起来要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要想办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这部分教学,以便保持高水平的教学,真正让学生获得分数的知识。

一、与生活密切结合的教学实践

分数既然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所以在教学时,就要采取一些生活方面的内容,这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因为生活内容是学生熟悉的,借助熟悉的生活内容引导出数学知识,是数学教学最为直接的办法。所以在“分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我采用了生活作为基础,将生活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课上,我先给学生了讲了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说说孔融将大梨给哥哥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是尊敬兄长的表现,是好品质的表现。紧接着我又提出问题,那么让孔融把梨切成4块,一家四口人都分到一样大的梨,你有什么办法?学生都陷入了思考,他们的大脑在飞速旋转,想着如何分。这时候,我将分梨的课件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看到平均分出4块梨的演示过程。学生如梦方醒,原来是这样的分法。学生在这样直观、明了的环境中,对分数的认识和理解就非常清晰和准确,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

二、自己动手在做中学

做中学是小学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理念,在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会感到更加清楚,建构的烙印也会更深。在分数教学时,我重视了这个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已有的整数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具备了整数认识的基础上,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而形象的,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含义和更好地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理解了分数是平均分的意义,是对整数概念的再一次扩展。采取这样的方法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后的反馈中,我发现了动手操作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好处是太大了,因为动手折纸,平均分几份的概念,学生自己就明白了。这样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不高是不可能的。本节课结束后,班级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明白了分数的概念和含义,都建构起了分数的意义,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打好了基础。

教学反思是一名教师成长的关键,一个教师能够经常做到反思,就可以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反之,只写教案,那么就永远都做“教书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