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住院医师培训个人总结

住院医师培训个人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11 01:04: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住院医师培训个人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住院医师培训个人总结

篇(1)

[关键词]病理科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导师制

毕业后医学教育是承上启下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毕业后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必须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一阶段,培养“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住院医师,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实施的目标,是使完成高等医学院校基本医学教育的毕业生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朝着某一专业方向逐步深入的教育和实践的过程[2]。国外住院医师培训开始较早,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例如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开始于1893年,而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建立则始于上世纪20年代,并已成为美国医学教育全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可追溯到1921年,并且已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培训大纲和执行办法,但全国各地区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发展不平衡,且我国尚未建立系统的住院医师培养体系。为适应国际形势提高我国医师的专业水平,2010年上海市率先与国际接轨,试点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并实行统一标准,我科荣幸成为首批临床病理培训基地。

在初步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在传统的“传、帮、带”的模式[3]当中引入导师制,英文为“Tutorial”,即被称为导师的教师在一定期间内,对少数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采用是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制最初源于14世纪的英国,当时由牛津、剑桥大学率先提出并实施,以后逐渐在伦敦大学及其他许多高校推广。由于它吻合了因材施教和追求能力专长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特征,因而得到了持续的发展。目前,在中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中,导师制已经得到了深入、全面地开展。然而在毕业后医学教育中引入导师制还在探索阶段[4]。

住院医师规培生导师不同于研究生导师和本科生班主任,他是对住院医师进行全面跟踪指导,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按照他们的个性和条件帮助他们全面成长。在时间上,从住院医师规培生一进入科室就开始配备相应的导师,一直到其完成住院医师的培训为止;在内容上,既要对住院医师的临床专业知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初步科研方法进行指导,还要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进行指导,目标在于全面提升住院医师的综合素质。

一、以临床实践为中心,提高临床阅片能力

长海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具有多学科领域丰富而全面的临床病例资源,病理科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在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病理诊断的同时,针对罕见、少见和疑难病,定期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积累了大量典型的病例资料。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导师可以充分利用科室的教学实践资源,结合科室良好的业务学习氛围和传统,分系统地给规培生结合档案切片讲解理论知识,并适时提问考察,引导规培生全面、扎实掌握基本理论、实践技能的同时,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正确认识到“病理学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科,而是充满了探索、循证、求证的领域”。同时导师应该及时了解住院医师的轮转情况,在考察其基本知识和阅片技能、以及是否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完成规定的工作量后,根据每个人轮转的不同情况对住院医师的下一步轮转方案进行及时调整,避免了以前住院医师培训中一套方案到底的做法。

二、以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的学习

我们在对住院医师规培生进行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训练中,以新理论、前沿知识为重点,如果只注重现有课本中陈旧知识的学习,不注重对飞速发展的当代医学科学知识的掌握,将来的他们将无法适应临床的需求。理论方面的培养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形式,如举办专题讲座、文献报告、病案研讨、多学科讨论会等,既可由专家教授主讲,也可由住院医师本人来做报告,以“头脑风暴”式的冲击,使学术气氛活跃、热烈,从根本上提高了住院医师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

科研是临床医疗与教学的先导,是医疗新技术持续不断产生的摇篮,也是临床医学发展进步的源泉与动力。高素质的病理医师,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临床病理诊断技能,而且应该具有创新思维的科研攻关能力。虽然我们不需要像培养研究生那样要求住院医师规培生进行科研实践,但也应紧密地结合临床,培养他们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这就要求住院医师规培生在临床学习之余,由导师指定他们阅读一定量的参考书、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杂志期刊,并学会应用网络检索方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写出综述、个案报道或病例总结回顾,为今后进一步的科研活动打下基础。

四、医德的培养

医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医疗卫生人员的道德情操、职业素养、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综合体现。近些年来,我国医学教育主要缺陷是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具体到规培医师表现为: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缺乏对病人的同情心,职业道德观念模糊,重利轻义、重效率轻公平,重自我轻社会。他们不知道在目前这样剑拔弩张的医患关系中,良好的医德是医务人员规避风险的基础,因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医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视病人如亲人,才能在当前的拜金主义大潮中淡定处之。因此,在住院医师培养的过程中,导师不能只是教给他们如何阅片,更要注意他们在道德素养、文化素养、行为素养、语言素养、心理素养、性格素养等方面的提高。医生作为促进健康、防治疾病与提供卫生保健的使者,要遵守职业道德,热心为患者医治疾病和减轻痛苦。

总之,导师制是新形势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一条新途径。它使住院医师的培训有序、规范地进行,使住院医师的素质全面提高。在培养过程中,导师能根据其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及时调整培养计划、进度和带教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达到把问题解决到关键,把工作落实到实处的目的,为进一步培养病理学高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群.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美国的新进展和我们的借鉴[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张爱莉,薛迪,沈昭在.上海市医师专科培训的可行性调查策略研究[J].中国医院信息,2002,6(10):35-39.

[3]李增山,王哲,王瑞安.外科病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实践中的问题与思考.医学信息.2011(24):5265-526.

篇(2)

关键词 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 就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R192.3/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20-0008-03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已成为医学毕业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此国际医学界已达成共识。2010年2月,上海市卫生计划生育委员会(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办法(试行)》,标志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正式启动[1]。上海先行先试,建立了“行业内社会人”的管理模式[2],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考核”的培训模式,核心任务是把住院医师塑造成具有高尚职业道德、良好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医务人员,从而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临床医疗质量,促进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上海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已逾4年,相关的研究工作不断深入。然而,对规范化培训医师(简称规培医师)离开基地后就业去向的文献报道较少,仅严丽娟等[3]的研究对此展开论述,且偏向于论述和政策性建议。因此,现阶段亟需开展培训医师就业去向的系统分析,既是对既往工作的总结,也为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本研究聚焦我中心离开培训基地的精神科规培医师的就业去向,通过数据直观反映当前精神科规培医师的就业现状,为相关的管理和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将2010年8月-2014年7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简称中心)离站的98名住院医师纳入研究,离站人员分为顺利出站和中途退出两类,顺利出站即培训按期完成并取得《上海市结业综合考核合格证》后自主择业。98名离站人员中,男性23名(23.47%),女性75名(76.53%);平均年龄(29.2+3.2)岁,其中25~30岁58名,30~35岁31名;本科学历44名(44.90%),硕士38名(38.78%),博士16名(16.32%);本地生源18名(18.37%),外地生源80名(81.63%);上海本地院校毕业51名(52.04%),外地院校毕业47名(47.96%)。

方法

建立数据库,分析98名离站规培医师的基本信息和就业去向,通过数据归纳对比,发现问题,寻找策略。

结果

中途退出与顺利出站人员基本信息对比

98名离站人员中,顺利出站66名(67.35%),中途退出32名(32.65%)。顺利出站者中男性占16.67%(11/66),中途退出者中男性占37.50%(13/32),可见退出者中男性所占的比例明显多于顺利出站者。顺利出站者中上海本地生源为19.70%(13/66),中途退出者为18.75%(6/32),两组差异不明显。顺利出站者中上海院校毕业生占59.09%(39/66),明显高于中途退出者的40.63%(13/32),可见上海院校毕业生的培训稳定性更好。顺利出站者中本科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别占40.91%(27/66)、15.15%(10/66),中途退出者分别占53.13%(17/32)、18.75%(6/32),中途退出者所占比例较高;而在硕士研究生中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顺利出站者占43.94%(29/66),中途退出者占28.13%(9/32),说明硕士研究生对于培训的坚守性较佳。

就业去向分析

32名中途退出者中,去外地就业11名(34.37%),继续深造5名(15.63%),其他9名(28.12%)中,情况不明7名(21.88%)。退出的首位原因是前往外地就业,这与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尚未在全国全面实施有关,尽管培训没有完成,中途退出者仍可被外地医疗机构录用,直接成为“单位人”。

进一步统计发现,占就业比例最高的区级精神卫生机构主要集中于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12名)和浦东精神卫生中心(9名),占所有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就业数的63.6%(21/66)。最近4年顺利出站者就业的区级精神卫生机构仅7家,而对全市近20家区级精神卫生中心而言,扎堆就业现象突出。

讨论

2010年8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为上海市首批39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主要承担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任务。住院医师进入基地,经过1~3年的规范化培训,通过严格的考核取得《上海市结业综合考核合格证》后,自主择业成为“单位人”。相对于离开医学院校进入基地时的就业,我们将离开基地进入社会的就业称为“二次就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最终目标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师,就业出口能否流畅直接影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局。

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对精神科的发展意义重大

我中心作为上海唯一的三级精神科专科医院,每年招生人数占全市精神科规培医师的90%以上。规范化培训的初衷是让住院医师全面掌握医学知识,扎实临床技能,最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合格的技能是二次就业的基础,就业是让第三方检验培训的效果过程,历年就业成功率高的培训基地可吸引更多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加入,同时激励规培医师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培训。

精神病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十分强的医学专业,必须经过系统的规范化培训方能胜任[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规范化培训的精神科医师代表着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后备军,是明天的支柱力量。培训结束后,除了少部分规培医师留在三级医院,大部分将就业于不具备培训资质的基层卫生机构,他们带着三级医院所掌握的临床技能,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成为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能否合理配置精神科规培医师对整个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搭建平台,促进精神科规培医师的二次就业

在离开基地的规培医师中,绝大多数通过二次就业进入用人单位,投身于精神卫生事业,实现治病救人的职业价值。培训基地管理者在培训过程中,要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在规培医师和用人单位间搭建平台。2011年4月,我中心向全市20家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发出邀请,召开专题的用人单位见面会,出席率达100%,以宣讲形式让规培医师对用人单位有了充分的了解,会上各家医院为吸引人才的加盟纷纷亮出优厚条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心还定期组织规培医师参观青浦、松江、金山等偏远的区级精神卫生中心,实地勘察用人单位的情况;每逢就业季,将各家医院的招录信息及时给规培医师。在各方面的措施到位后,我中心除选择继续深造的规培医师外,其余的规培医师都能在出站前顺利拿到用人单位的录用函。

积极引导,合理配置精神科人力资源

2010年上海医院实行了“人事基本冻结”,所有医疗机构都向应届临床医学毕业生关上了大门,这意味着,应届毕业生必须先规范化培训,后就业。规范化培训也减少了年轻医师在工作之初因进入低等级医院导致训练不规范和训练水平过低所造成的影响[5],有了培训质量的保证,整个精神科规培医师的就业形势乐观。本文数据分析显示,精神科规培医师的就业呈扎堆现象。当前,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是主流,但是扎堆就业后果无论是对医师个人未来晋升,还是医院的发展均不利。尽管很难改变住院医师择业的价值判断,如何调整这一就业格局,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在政策上予以保障,在户籍、晋升、津贴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规培医师去郊区就业;另一方面,培训基地在培训过程中,积极介绍一些郊区、冷门的精神卫生中心,做到详细介绍,耐心指导,必要时邀请已去这些机构工作的住院医师现身说法,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反思问题,积极寻求突破之道

2010年至今,已经有5名规培医师因执业医师考试未能通过,不得不退出培训,这意味着前期的种种付出、努力全部付诸东流,这一结果令人痛惜。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首先,我中心向规培医师重申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性,希望规培医师思想上能够重视。其次,我中心作为精神专科医院,在一些执业医师考核项目上整体较为薄弱,我们积极联络兄弟单位,委托对方培训相关项目,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另外,我们合理调配轮转安排,让需要参加执业医师考核的规培医师,尽早完成外院内科的轮转,鼓励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临床轮转中夯实技能。

强化信念,减少规培医师的流失

培训开始至今已有32名规培医师中途退出基地,从前期的学校教育,到如今规范化培训,都凝聚着社会和个人的付出,一旦中途退出,都是卫生资源极大的浪费。信念作为一种动力,可以支撑人们朝着目标努力,克服艰难险阻。培训基地要积极开展信念教育,学习老一辈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和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走访基层,体会那些默默耕耘在一线的医师为精神卫生事业所做出的牺牲,坚定规培医师从医的信念,树立职业自豪感和满足感。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期待能够从大环境上缓解医患间的矛盾,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医的氛围,让医生敬业乐业。

目前上海规范化培训模式和全国规范化培训模式尚未完全接轨,2014年2月13日,国家卫计委在上海市召开了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在会上宣布2015年在全国全面推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这意味着全国一盘棋,所有住院医师都要参加就业地的规范化培训,否则将无法从事临床工作。可以预见,一旦政策全面实施,在上海退出基地的住院医师,特别是去外地就业的规培医师的比例将明显下降,这无疑是利好消息。

参考文献

陈英耀, 唐檬, 王婧妍, 等.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阶段性评估[J]. 中国卫生资源, 2011, 14(6): 358-360.

邵洁, 郑民华. 单位人-行业内社会人-行业内卫生人―上海瑞金医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初探[J]. 中国卫生, 2011(1): 78-79.

严丽娟, 姚智泉, 张明.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二次就业探讨[J]. 现代医院管理, 2013, 11(2): 53-55.

李曼颖, 王向群. 谈精神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9, 15(5): 281-283.

篇(3)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 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 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 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 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 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 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 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 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 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 《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 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 《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 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 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 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 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 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 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 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 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 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 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 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 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 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 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 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 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 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 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 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 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 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 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 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 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 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 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 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 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 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 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 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 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 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紧密结合。

1. 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 “5+3”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 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 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 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 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 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 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 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 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 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 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 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 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 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 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 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 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 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 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 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 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 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 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 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 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 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 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 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 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 “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 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 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 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 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 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 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 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 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 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 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 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 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 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 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 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 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 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 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 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 517 人(占 28.2%),硕士生 1105 人(占 60.4%),博士 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 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 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 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 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 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 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 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 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 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 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 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 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 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 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 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 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 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 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 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 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 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 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 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 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 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 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 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 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 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 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 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 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 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 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 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 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 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 结合。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 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 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 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 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 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 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 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 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 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 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 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 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 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 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 “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 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 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 求。通过“四证合一 ”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 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 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 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 (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 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 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 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 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 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 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 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 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 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 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 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 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 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 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 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 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 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 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 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 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 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 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 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 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 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 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 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 “住院医 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 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 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 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 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 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 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 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 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 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 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 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 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 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 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 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 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 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 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 卫生 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 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 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 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 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 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 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 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 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 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 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 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 4项课 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 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 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 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 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 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 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 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 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 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 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 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 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 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 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 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 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 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 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 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 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 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 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 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 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 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 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 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査督导, 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篇(4)

麻醉工作的知识面越来越广, 包括临床麻醉和慢性疼痛治疗等,因而麻醉科成为医院规陪的重点科室,但麻醉科是1986年才由原来的医技科室改为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的,是一个较为年轻的科室, 近30年来虽然学科发展有了长足进步, 但在专业教育和培训方面仍欠系统性和科学性, 发展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的麻醉学科和相关学科。所以制定规陪确实可行的培养模式,对麻醉科来说是新的挑战,大多数规陪人员和麻醉实习生不同,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从本科到博士学历,不同的专业知识,增加了培养模式的复杂性。我们临床中通过对培养模式的摸索,制定了一些方案如下:

1.入科后登记专业、学历、轮转时间及联系电话,并把每个人分配给各个带教老师,原来我们采取统一排班的方式,把规陪医生排到不同的手术间,但实施后发现,不同的带教老师很难掌握各个规陪医生的学习进展以及教学内容,不利于教学循序渐进的开展。

2.建立规陪在麻醉科必须掌握的内容,作为学习的纲领,例如:麻醉科品的分类、作用、机理及临床的使用;抢救药品的剂量和使用原则;麻醉的分类及应用;熟悉麻醉的整个过程;掌握气管插管、颈内穿刺和一些区域神经阻滞;掌握心肺复苏过程以及常见急症病人的抢救等。上课内容常规化,并指定人员负责,对课件进行与时俱进的补充和修改,尽量把学科最新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对上课的时间不做具体规定,因为麻醉每天的工作量很难估计,由上课老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入科后的第一天进行统一集训安排,内容包括麻醉科内基本的物品和常规知识的认识,例如:麻醉机、监护仪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手术间内介绍)、麻醉前准备及常规;麻醉记录单的要求及总结内容;病人离开手术室的要求及转运和交接班;无痛胃肠镜;PACU相关事宜;PCA的管理;麻醉前病人访视;疼痛门诊等内容。由不同的老师负责,但实施中发现,因为值班,不是每个老师都上班,也不是每个老师都有空带教,衔接出现问题。所以对上课老师进行专人负责制,由本科总带教作为第一负责人,科主任为第二负责人。并对集训内容打印到本子上,以便再学习。

4.在规陪期间,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麻醉规陪医师的临床训练内容,并制定训练内容的登记表,带教老师对训练内容进行跟进,对本手术间病人不能了解的项目如双腔管使用、区域神经阻滞等,推荐给其他老师的手术间了解和学习。

5.建立规陪医生自身管理制,协商决定组长,负责上课时间的统计和消息的通知与传达等。建立请假制度,除人事科和总带教的请假外,还需要带教老师和科主任获悉,并把请假具体时间写在专门的表格上,以便核对。

6.除科内的学习外,还增加了科外的学习,建立了公共邮箱,放入一些麻醉学科最新进展和专家共识等内容,并采购一批书籍,经科内论证后,最后确定美国麻省总医院的麻醉手册为学习内容,并编号,同时制定表格,把领取、归还的时间和所借的时间写上,专人负责。

7.规陪结束后,对规陪医生进行操作考试,制定考试标准,通过对规陪医生的考核,也对带教老师进行评定,希望促进他们改善带教工作。

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考试标准还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 针对当前住院医师理论知识薄弱的问题, 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可考虑为每星期一次,并对带教老师和规陪医生进行双向打分,目前科室人员不足,实施还有一定的困难。

由于本科室许多规范不尽如意,还有待于加强,势必影响带教工作的质量,在对改善带教工作的同时,对科室管理也要进一步完善,例如药品和耗材的放置等,麻醉质量的提高等。

对没完成的临床训练内容,可增加操作演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放映,弥补临床训练的不足,科室要备一个视频操作库,多视野多方面的学习,引进病例讨论数据系统,通过电脑提示来完成临床处理,适当的模拟教学提升规陪医生的临床处理能力。

人才的培养不仅是学业的培养,还有做人和人格的培养,所以在本科室的学习,除在专业上提高外,还需加入人文的知识和医学道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更好为我们的病人服务,关于这些课件还需要挖掘,并需要带教老师言身相教,逐步在以后的工作中完善。

总结:

规陪医师年龄一般为30 岁左右, 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这一年龄段也是他们走向社会, 逐渐适应并成熟的时间, 处在这一时期的青年人精力充沛, 记忆力和理解力强, 可以说是决定一生中能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临床工作者, 能不能出成果有作为的重要时期,这也给我们压力,但同时也是动力,推动我们为他们的成才做得更好。为他们提供正规的专业培训, 是造就高素质医师队伍的基础工作, 也是患者的安全和利益的充分保障。我们的培训计划虽然刚刚开始,但取得的成效初步证实了这一设想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希望在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有更多麻醉专业人士认同并能得到启发, 以推动我国麻醉专业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焱芫, 熊利泽, 陈绍洋, 白晓光. 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探索. 西北医学教育. 2005, 13(1): 97-99

篇(5)

【关键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继续医学教育;网络教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大约开始于50年前医学生的基础教学,被认为是本科医学教育一个成功的创新的学习方法,具体定义为“一门教学或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围绕一系列问题,学生们主动进行研究,结合理论与实践,运用知识和技能制定可行的解决方案”。PBL被认为对未来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作用。其作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互动的教育方法已经促使国外许多国家在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的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MedicalEducation,CME)中采用这种方法。国内近年来陆续有PBL应用于临床医师继续教育方面的报道,但对其有效性的研究缺乏随机性和双盲性[1-3],本文针对这一部分内容,参考国外文献作一综述。

1PBL在CME中的应用回顾

本文参考了国外12项随机对照研究,住院医师参与4项研究[4-7],专科医师和住院医师共同参与1项研究[8],7项为专科医师参与研究[9-15]。其中6项采用网络PBL教学法[5,11-15],6项采用传统PBL教学法[4,6-10]。1.1传统PBL教学法在CME中的应用研究传统PBL教学法指的是现场授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围绕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授课的方法。本文供参考国外6篇随机对照研究。CarreroE等[4]对54名第一年麻醉住院医师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29名分到单纯理论授课组,25名分到PBL教学组。通过4个不同的临床病例从6个方面对住院医师教学前、教学后进行评估,具体包括(1)识别与麻醉剂相关的临床数据;(2)分析与麻醉剂相关临床数据;(3)ASA分级;(4)Mallampati分级;(5)麻醉方式的选择;(6)解释分析麻醉方式选择的原因。单纯理论授课组第一部分的得分高于PBL组(P=0.005),第三部分得分的情况PBL组增高(P=0.044),其他4部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总分上看两组在知识的获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美国的一项培训内容为“临床检查的准确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6],采用的PBL教学法具体为:住院医师围绕问题先进行30分钟的讨论研究,然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总结整合所学的内容,对照组采用传统60分钟的单纯授课。由第三方统计住院医师授课前后的成绩,授课后及1个月后住院医师对授课法的态度,结果显示,两种授课法在知识的获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调查问卷显示:住院医师认为,个人的价值、授课的价值以及学习目标是否得以实现等方面在PBL组明显增高(P<0.05)。荷兰的一项关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管理”的随机对照研究[7],118名住院医师随机分为理论授课组及PBL组,对授课前、后及14个月后进行随访,内容包括心理健康问题答卷成绩、实践中绩效指标的成绩及参与者对授课的满意度,由第三方机构统计。结果显示:在两组中,问题答卷成绩同样增加,14个月后同样下降。从实践中绩效指标的成绩上看PBL组略高于传统授课组。但从课程满意度看PBL组成员对授课并不满意。澳大利亚一项研究[8],由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共同参与,在6所公立医院,针对“年龄小于40岁的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合理应用宫腔镜下扩张和刮宫术”这部分内容,采用妇科专家带领专科医师及住院医师的PBL授课法和传统单纯阅读指南方法比较(PBL组3组,对照组3组),使用调查问卷和实践调查两方面进行评估。这项研究表明,从问卷上看,PBL组在适应证的选择方面较对照组更为准确;但从临床实践上看,1998年7~12月与1999年同期(已予以PBL授课法后)宫腔镜下扩张和刮宫术操作率无明显差异。加拿大[9]一项内容为“哮喘的治疗”培训,52名专科医师随机分为PBL组(23名)和单纯授课组(29名),PBL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1小时的小组讨论和研究,对照组为单纯1小时授课,由第三方对讲课前后、3个月后对哮喘方面的知识及参与者对授课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哮喘治疗知识的摄取两组是相似的,3个月后成绩的下降亦无显著性差异。但从参与者满意度来看,PBL组更高(4.36vs.3.93,P=0.04)。英国另一项关于“批判性评价技能”的学习中,145名全科医生随机分为两组,PBL组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同时PBL组每人要多耗费250镑。故文章提出应用PBL教学时要考虑到小组教学研究的成本、经济付出等因素[10]。1.2网络PBL教学法在CME中的应用研究最初定义的PBL形式,目前已发生了些许变化,进化为利用现代技术以适应不断增长的远程教育的需求,如网络PBL授课。目前国外已有多项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报道。2009年Cook等[5]的研究显示,130名住院医师分为网络PBL及单纯理论授课两组,两组授课前后成绩均明显增高(P<0.001),两组从成绩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两组授课时间基本相同(P=0.22)。但从参与者的满意度来看,住院医师更偏重于网络PBL教学。Hugenholtz等[11]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74名专科医师随机分为两组(网络PBL组与讲座组),两组在授课前后知识均明显增加(P<0.05),网络PBL教学成绩与讲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学生亦更喜欢网络PBL教学。美国亦有两项研究,主要关于“医生处理家庭和伴侣暴力”的培训,采用网络PBL教学法,两组比较专科医师自我报告的自信心、处理暴力能力方面均增高(P<0.05)[12-13]。HarrisSB等[14]针对专科医师“糖尿病知识”的培训,采用网络PBL教学,与对照组(单纯讲座)相比,同期并没有改善患者的整体血糖水平,但提高了糖尿病患者治疗计划的完整性(43.5%vs.23.6%,P<0.05),并增加了胰岛素治疗的人数(21.2%vs.12.0%,P<0.05)。另一项研究以网络在线PBL形式针对“糖尿病的预防和家庭保健”进行学习,58名专科医生随机分为网络PBL组与对照组,以图表形式和标准化病人形式评价PBL的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在标准化病人方面,PBL组与对照组在实践中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以图表形式比较,PBL组表现出对糖尿病知识和对患者护理水平的增高[15]。

2PBL教学法对继续医学教育的影响

PBL教学起源于50多年前,在本科教学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改善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价值,但在CME中的应用仍值得探讨。

2.1传统PBL教学法在CME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从目前资料上可以看出,部分医生对于传统PBL持满意态度[6,9]。尤其是在大组内设置小组,结合组间互动的方法可能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及医生的学习效率[6]。但仍有部分医生对于传统PBL授课持否定态度[7],从对参与者学习成绩的提高方面,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6,9-10],从现有资料来看PBL对临床实践亦并未达到真正预想的效果[8],有时可能还要考虑到小班授课经济花费增高的问题[10]。

2.2未来PBL授课形式的发展变化

篇(6)

新一轮的卫生体制改革使医疗机构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竟争和发展成为时代赋予医院的重要命题。良性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科学的发展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就医院如何大力推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形成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如下探讨。

1 建立层次分明的人才建设体系

1.1 抓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认真落实总住院医师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各项有利于青年医生成长的制度;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小组”,制订住院医师评分、轮转、考核、奖惩、专科培训和导师制等完善的培养体系。医院还应为青年医务人员定期开展包括疑难病例讨论会、临床思维和学科新进展讲座、国际核心期刊论文写作培训等各类业务学习,以培养其科研能力。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便牢固确立临床与科研并重的观念。

1.2 为中青年业务骨干成才提供平台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为中青年医师出国出境进修深造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并支持先进医学理念、临床技能、科研成果在医院的扎根和发展。另一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荐中青年业务骨干进入相应层次的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应特别注重人才和培养计划的对应性,避免以占有名额为目的、将同一高端人才同时纳入低、中、高端培养计划的做法。

1.3 注重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 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引进,应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按照“支持重点学科,发展中间学科,扶持薄弱学科,形成多学科优势,全面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的工作思路,在全面分析各学科优劣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加大培养优秀人才的力度。对于学科发展较长时间停滞不前的,通过民主评议对人员进行调整和引进。甄选、引进学科带头人的标准包括:是否具备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思路、是否具备组织梯队建设能力和管理经验、是否明确学科发展方向等。在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过程中,具备一定条件予以破格聘任;对优秀人才在政治、业务、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

2 紧密围绕医院发展战略

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密围绕医院“可持续发展”既定目标,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人才工作战略目标。实践中,将深入调研贯穿于人才工作计划拟定、实施的始终;通过对学科梯队现状、全院人员构成以及各学科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学历、职称等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及时调整人才工作计划。成立由医院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医院人才工作小组;各部门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共同实现各阶段计划的制定和落实。

3 临床与科研并重,构筑浓郁的学术氛围

3.1 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鼓励有学术论文的医师参加国外各种学术会议,以开阔眼界、引入先进医学知识和理论。支持优势学科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以扩大医院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聘任国际著名的外籍专家担任兼职、顾问教授,加强与世界著名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的科研合作交流,以掌握国际尖端的学术动态、进一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3.2 以雄厚的学科实力带动人才培养 重视重点学科的扶助和发展,制定“以学科建设带动人才培养、以人才培养巩固学科建设”的工作方针。重点学科有着出色的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和丰富的条件设施,有利于推动人才的脱颖而出;而相关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的阶段性发展,也将促成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3.3 给予充足的科研支撑条件 树立科研工作与医务工作并重的观念,定位于培养医疗、科研复合型人才,在政策、硬件、资金等方面给予科研有利支撑。具体措施包括:要求具备研究生学历、专业技术职称为副高以上的人员,每年必须参加各种科研基金的申报;对于发表SCI收录论文的人员给予一定奖励;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亦有明确的科研成果要求;出资设立医院科研启动基金;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合作,有条件的科室安排医师轮流脱产做科研等。

4 建设积极向上的独特医院文化

医院需要一种文化精神作指导,健康向上的医院文化对医务人员的群体意识起着导向、激励、凝聚、约束和辐射作用,为新时期的医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保持良好的学风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构建独特的医院文化,并坚持与时俱进,对于人才工作的进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5 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

薪酬是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薪酬分配得当,既可节约医院的人力成本,又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能使医院保持良好的效益。薪酬体系的公正与公平,就是薪酬的设计与结构以及水平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工作分析、工作评价以及绩效考核等基础之上,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与兼顾公平的原则。“平均绝不是公平”,在实际的薪酬分配中,要敢于根据不同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拉开分配档次,向关键岗位与优秀人才倾斜,对于少数能力、水平、贡献均十分突出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可以通过一定形式的评议,确定较高的内部分配标准。薪酬体系合理就是指医院在制定薪酬战略与政策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员工自身因素(包括个人资历、工作经验、个人潜力等)、医院因素(绩效、战略目标、文化)、工作因素以及劳动力市场(同一职位相同能力的劳动力市场价格)等多种因素,使医院的薪酬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

参考文献

[1]解满平.培养造就医院高层次人才 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1,2:10

篇(7)

  医院医生学习培训总结1

  为贯彻落实《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乡村医生队伍整体素质,结合村卫生室建设步伐,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根据年初制定的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乡乡村医生进行分期例会培训,切实提高乡村医生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村卫生所防备、保健、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现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乡人口3024人,辖7个自然村,6个卫生所,每月例会及培训一同进行,为强调乡村医生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我乡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乡村医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院领导身体力行,亲自参加并督促每次例会培训的安排和落实,正是领导的关心、支持和重视,才使乡村医生培训工作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每期培训结束后组织考试,今月6人参加考试,全部及格,培训合格率为100%。

  通过培训,大大提高了学员的知识水平,提高了应用较新诊疗技术手段的能力,使他们的知识得到了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1、培训的内容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2、由于乡村医生队伍的年龄、文化程度和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上针对性还不够强。

  总之,培训取得的成功并不一定代表十全十美,我们将再接再励,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各项治理制度,不断地提高培训教学质量,为我县的卫生事业培养更多的适用人才。

  医院医生学习培训总结2

  国家卫计委等七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真正走上了正规化发展之路。

  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内容。医学人文素质和技术素质的完美耦合,才能从根本上弥补历史洞察的贫乏、弥合科学与人文的断裂、克服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培养出来的医者才是“合格品”“优质品”,才会有更多如屠呦呦一样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跻身于世界医学之林,才能真正实现医者的“中国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并不是读几本人文书籍、听几场人文报告、做几次人文演讲就能达到的。“成山始于一篑,蓄艾期于三年”,必须把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入到33个月的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淬炼与升华。

  承德市中心医院秉承“以人为本,全人医疗,人文关怀”的理念,以打造“学习型、学院型、人文型、节约型”医院为目标,以医院文化建设为背景,以全国医学人文培训基地为依托,把医学人文素质的淬炼与升华融入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节之中。

  带教医师拥有医者和师者的双重身份。医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不远人,我欲仁,斯仁至矣,人文素质的培养无处不在。体格检查技能培训中,我们采取实战模拟的方式,让学员轮流担任模拟患者,查体前我们要保证自己穿戴整齐、通过窗帘调整室内光线、利用隔帘保护“患者”隐私,体现对“患者”的尊重;操作前问候患者、介绍参加人员、告知操作项目名称、目的、意义和需要“患者”配合的要点,取得“患者”的信任;接触“患者”皮肤前,我们通过搓手的动作来提高双手的温度,听诊前用双手温暖听诊器,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操作中密切注意“患者”的表情,关注“患者”的感受;当我们发现学员查体的力度不合适时,带教医师会把自己的手叠压到学员的手上,帮助学员去感受那种力度、速度和节奏。操作结束后,我们会帮“患者”整理好衣物、向“患者”致谢、告知检查结果要点、倾听“患者”的感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学员与“患者”的换位,让每个人深刻体会到了人文对于医者、患者和医学的价值。

  在一般患者的眼中,手术室永远是冰冷的。监护器的滴答声不停敲击着鼓膜,让患者心烦意乱;一道道防护门隔断了亲人的目光,看到的只有口罩与帽子间隙中医务人员缺少表情的眼睛,让患者倍感身如浮萍;消毒液的冰冷和身体的刺痛,让患者如临深渊;想像着一把把坚硬的手术刀、一根根细长的穿刺针即将刺入柔软的身体,让患者不寒而栗……寒冷、孤独、无助、恐惧充斥着整个空间,度日如年……

  人文有温度,人文可以带来温暖:患者到达手术间前,我们会测量患者的体温,根据患者的体温调整手术间的温度,用恒温水浴箱加热静脉输注液体;患者进入手术间,主刀医生会握握患者的手,拍拍患者的肩,向患者介绍手术团队成员;会指着自己含笑的眼睛说:“记得我的眼睛哟,一会儿我戴上帽子和口罩可别认不出我呀……我要去刷手了,让我的得力助手,也是我的学生张大夫先陪着您……”对于非全麻患者,我们会播放舒缓的音乐,并适时询问患者的感受,告知手术的进度;对于剖宫产患者,当孩子从子宫中被取出,我们会庄严地把呱呱坠地的小生命抱在她的眼前,对她说:“恭喜您,看,小家伙多强壮”,那一刻,在她们的眼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幸福而感激的泪水……

  医学人文是医学哲学的范畴,描述它其实不必用艰涩的语言修饰,不必用华丽的辞藻渲染。医学人文发乎于心,才能践之于行。医学人文植根于工作中的一言一行,渗透于工作中一点一滴;践行医学人文,重在患者,不在疾病本身,在技术之中,又在技术之外:在产妇那膨隆的肚子上给予一个温柔的抚摸、在产妇声嘶力竭的生产过程中给予一句鼓励的话语、给康复患者颤巍的身体以一个拥抱式的支撑、在冰冷的刀剪交响中给患者一个会心的微笑、在口罩与帽子的遮掩中给患者一个有力的握手、在步履匆匆、满身疲惫中,在患者床边多一刻的'驻足、多一个温馨的眼神、多一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悲悯善良和换位思考……“你若盛开,花香自来”,慢慢地,我们会发现作为医者、师者和学子的我们也同样生活在“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人文温度中。

  医院医生学习培训总结3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为提高乡村医生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我院于20xx年11月16日-30日对xx镇取得村卫生室从业资格的乡村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进行了基本公共卫生、全科医疗培训。结合我乡实际情况,现将培训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保证我镇乡村医生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医院为此次培训工作做了以下精心的准备:

  一、时间

  20xx.11.16----20xx.11.30

  二、地点:

  xx中心卫生院会议室

  三、培训对象

  xx镇取得村卫生室从业资格的乡村医生和执业(助理)医生

  四、培训内容: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科医疗。教材采用《陕西省乡村医生在岗培训教材(全科医疗一)》

  五、组织实施

  1、 卫生院组织人员:李x、魏x

  2、 乡村医生培训专干:魏x

  3、 后勤保障:邓x

  4、 财务保障:朱x

  5、 照相工作人员:张x

  二、培训收获:

  此次培训工作中,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位参训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圆满完成了此次培训工作,并且成效显著,使培训人员:

  1、领略了医改总体政策方针;

  2、对四位一体有了新的认识;

  3、对医学法规常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4、医学业务知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5、了解并掌握了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儿童保健等相关知识和要求;

  6、领悟了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和更新工作的要求。

  三、存在问题

  1、部分乡村医生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认真。

  2、乡村医生业务水平低下,在培训经时间紧、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乡村医生在短期内难以领悟部分政策内容。

  四、争取条件,加强培训

  1、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乡村医生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搞好辖区内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工作和公共卫生工作,使乡村医生能为当地群众诊治一些常见病、多发病,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进一步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