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技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9 03:12:2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媒体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媒体技术

篇(1)

推送式广播和点播式服务

作为DAB的升级服务,DMB可谓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虽然早在2001年DMB业务就开始在广东地区进行试点,并随后扩展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区。以北京为例,DMB就提供了15套数字广播和6套电视节目。但当国家广电总局确定将“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多媒体广播作为发展方向,尤其是CMMB被确立为行业标准并开始全国性布局和商业化运营后,DMB在完成2008年服务奥运的任务之后基本处于发展停顿状态。

在视频升级之路难以走通的情况下,“DAB的发展还是要回到音频本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悦龙数字广播传媒科技有限公司CEO秦学刚说。作为国内最大的DAB运营方,北京悦龙广播已经开始在北京地区布局新的DAB业务模式,就是基于推送式广播的点播服务。

所谓推送式广播是应用数字广播技术推出的全新业务模式,它是将音频节目、图片、文字等多媒体内容以文件方式传输并自动储存到DAB用户的接收终端上,用户可以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和所喜欢的节目点播收听,并可将节目收藏后反复收听,以此打破传统广播“我播你听”的服务模式,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为灵活的收听方式。

“受播出时间和广告经营等限制,传统广播的节目安排很难做到用户细分。但是推送式广播在节目方面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提供更为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秦学刚说。同时,推送式广播技术还可以实现对团体用户的节目接收控制,即可以控制不同节目的接收用户范围,也可以控制用户接收的时间期限,从而实现为集团客户提供定向信息和广告服务。

悦龙广播之所以能够推出点播式的服务,很大程度上是依托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规模庞大的数字音频节目库。目前DAB每日下发节目时长约1500分钟,通过推送式广播接收终端――听立方,听众可以储存约160个小时的节目。节目内容涵盖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娱乐、教育,以及精彩节目回放等。而且除了自有版权节目外,DAB还集成了国际广播电台等其他广播机构大量的节目。

在终端方面,由悦龙广播开发的“听立方”已经在北京批量上市,并开始逐步在各类电子卖场和3C卖场上进行铺货和销售。

广告和付费两条腿走路

对于推送式广播业务的研究,悦龙广播是从2009年开始着手的。通过一年的自主开发与创新,已经基本完成了推送式广播服务的前端系统研发与测试,以及接收终端的研发与定制。

根据参与北京电台推送式广播技术研发、测试等工作的广科院高级工程师高鹏介绍,现在非实时的推送式广播服务各技术环节已经基本成熟。在经数字压缩编码后,利用DAB技术推送1500分钟节目只需要耗时不到100分钟,完全可以实现较短开机时间内大量节目的传输。而且点播服务接收终端可自动储存广播节目9600分钟,各个栏目存储的期限由前端播控系统设定,自动删除覆盖。

高鹏透露,通过电子钱包和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推送式广播已经开始实现控制播放次数及限制拷贝,不允许对内容进行转发和复制,对版权进行了有力的保护,并具有了开展付费服务的条件。下一步,DAB还将在如何与传统广播节目进行关联和互动,以及如何与电信网络融合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对于推送式广播今后的盈利模式,秦学刚表示会是广告和付费两条腿走路,目前则是以广告业务为主。“通过推送式广播,可以使传统的广播广告形式由单一音频广告发展为音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而且推送式广播可以使受众更为细分,广告目标客户更为明确。”现在,悦龙广播正尝试在节目播出时,插入音频、文字和图片广告,并为广告客户提供定向广告推送服务。

除广告外,其他形式的数据服务也成为推送式广播的另一盈利方向。目前,除了传输广播节目外,悦龙广播每天还通过DAB传输文字新闻、天气预报等公用信息。此外,悦龙广播和新浪合作,推出了一档名为“新浪股指”的数据信息服务业务。秦学刚表示,更多的数据信息服务模式正在开发中。

篇(2)

新媒体技术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再神秘,通过与新媒体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信息的传播以及存储、多媒体资源的播放与制作都能够获取更为广泛的受众。可以说,现代社会文明的传播小到个人的娱乐方式大到整个社会体制中广告的投放、信息的传播都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的力量而得到革新。舞蹈艺术作为艺术种类的一大分支同样能够借助新媒体环境的动力而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全新的发展方式,新媒体环境中的舞蹈艺术也因此而逐渐成为现代舞蹈发展的主流方向。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上指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并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价值方面认为不仅要加强传统媒体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各自建设,更要与时俱进,推动二者的有机融合,“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制高点”。为更好应对当下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新媒体技术需要得到广泛的传播及应用。人类从原始社会时期,就开始有了舞蹈。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舞蹈艺术不断地吸收和抛弃、整合和传承。形成了不同时期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征。新媒体环境中的舞蹈创作突破了传统舞蹈创作艺术灵感的限制,新媒体舞蹈的创作者也从艺术家转变成为了舞蹈艺术家与数字科学家的合作。在这一环境下,舞蹈的表演者不再受自身表达能力的限制,舞者自身的舞蹈水准也不再作为舞蹈艺术评判的唯一标准。在科技迅速发展的现今社会,新媒体环境为艺术形式带来的不仅仅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提供,更在于能够使得舞蹈的表达形式能够与新媒体技术进行相应结合,且自身媒体技术也能够为现今社会之中的舞蹈艺术提供全新的艺术规律,并借此为观众带来更加具有冲击力以及感染力的舞台效果。可以说,舞蹈艺术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意义不仅在于能够将舞蹈艺术的发展及传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且能够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全新的平台。舞蹈艺术与新媒体环境相结合也是人性与科技结合的一大体现,这不仅使舞蹈的表达形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革新,更使得传统的舞蹈观念得到了一定的颠覆,是舞蹈艺术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进步。现阶段,舞蹈创作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尚处于研究阶段。虽然目前艺术创作中较为成功的新媒体舞蹈形式依旧较少,然而这并不影响新媒体环境中的舞蹈创作发展革新的步伐。现如今,我国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创作工作依旧存在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革新较为迅速,且传统舞蹈艺术的发展在人们的认知中依旧存在着较高的地位,因此想要使得新媒体舞蹈在短时间内能够在我国舞蹈创作之中脱颖而出并不现实。

二、新媒体技术下舞蹈创作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在新媒体舞蹈创作中依旧存在着经验不足的现状。首先,国内新媒体技术的搭载方式较为多元化,因此在实际新媒体舞蹈创作的搭载途径选择上依旧不具备相应的固定形式。我国舞蹈创作者在进行尝试性的新媒体舞蹈创作时普遍在对国外先进经验进行着模仿,国内的研究也多数侧重于介绍国外的实际创作和理论研究成果,仅有少数涉及国内新媒体舞蹈创作。近年来,一些较为优秀的国内新媒体舞蹈形式也得以崭露头角。部分舞蹈艺术高校中也进行了跨界合作类的新媒体舞蹈作品出现。创意的激发不仅促使了国内类似新媒体舞蹈形式的数量不断增多,同时也对公众的舞蹈审美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舞蹈艺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在公众环境中,同时舞蹈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得到了全新的诠释。虽然新媒体舞蹈艺术尚未出现较为完善的创作机制,且相应的新媒体舞蹈创作作品数量依旧不多,但公众的认知以及类似创作灵感的萌芽已经预示了创新型新媒体舞蹈在我国的发展与推广已经成为了必然。当下中国新媒体舞蹈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激发我们对新生事物的兴趣,从而增强在新时代下舞蹈与科技交汇的发展动力。

三、新媒体舞蹈创作问题的解决途径

对于新媒体技术下舞蹈创作面临的全新挑战,相关的研究人员需要对新媒体技术背景下舞蹈创作存在的机遇及挑战做出充足的认知。新媒体技术下的舞蹈创作不再拘泥于传统舞蹈创作对于灵感的依赖,而是更多的对新时期媒体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需求。新媒体环境下的舞蹈创作无论对于舞蹈艺术家的创作能力、编舞的节奏型还是对舞台环境的塑造、新媒体形式的舞蹈背景构建均提出了相应的需求。这不仅使得新媒体技术与舞蹈创作出现了全新的特征,更使得舞蹈的创作形式以及排演方法均出现了相应的改进。首先,舞蹈创作者在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时需要对自身舞蹈创作工作做出更加深化的理解,以适应新媒体舞蹈创作的实际需求。媒体环境使得舞蹈艺术的发展出现了“屏幕中的舞蹈”以及“舞台上的屏幕”两大全新的形式,分别对应了对传统舞蹈艺术进行借助媒体技术的后期剪辑的视频作品以及应用了新媒体技术的全新舞台的两大舞蹈艺术方式。二者不仅代表了现如今的新媒体舞蹈的创意实践类型,更是在某种意义上预示了未来一段时间之内我国新媒体舞蹈的发展方向。其次,新媒体舞蹈创作工作应当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尽可能的利用。现阶段,在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屏幕上的舞蹈将舞蹈艺术的表达空间从舞台迁入至了多媒体途径十分丰富的互联网络之中。通过与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舞蹈艺术的表达更加多元化,且新媒体技术的使用也使得舞蹈艺术的表达能力与受众呈几何倍数增长。演出空间的屏幕化不仅能使舞蹈所要传达的精神以及舞蹈所具备的艺术感染力能传递到更多观众的身边,同时也使得舞台空间无限扩大,能够使新时期舞蹈艺术的创新性以及空间想象力得到更多人的认同。而舞台上的屏幕作为近年来我国新媒体舞蹈创作作品的主要形式,能够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载体,通过新媒体科技,如电脑控制灯光、LED大屏幕、舞台升降器具、摄像录音、后期制作等,对舞台道具实行调度和对演出舞蹈进行优化传播。可以说,新媒体技术中舞蹈创作的特征更加需求多媒体技术对舞蹈形式的影响,在提升了舞蹈艺术的表达力同时也间接使得舞蹈艺术在现代社会之中的受众愈加增多。同时,舞蹈艺术家在新媒体技术舞蹈创作工作中应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优势为自身创作提供灵感和动力。传统舞蹈艺术中对于舞蹈的创作主要依靠的是舞蹈艺术家对于舞蹈艺术表达能力的见解以及舞者的实际表达能力,二者有机结合与音乐构成了舞台的整体构造。但同时舞台的构造过于简单,对于道具的依赖性也并不高,这就使得舞台之中的容错率过低。一旦舞者在表演过程中出现了失误或音乐在播放过程中出现断层就会使得舞蹈艺术的整体表现能力极度不协调,舞台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然而舞蹈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代之中遇到了媒体技术的相应发展,这就使得现代新媒体舞蹈创作的思维方式更加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舞蹈艺术的创作也随之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得以实现。现如今的大型舞台表演中的舞蹈节目大多都或多或少的对新媒体技术进行了应用,诸如舞者在已经设定好的编程投影下根据编程的视觉效果进行舞蹈,舞者在舞蹈时,舞台上的大屏幕播放与之相对应的视频,或是将舞蹈拍摄起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方式传播。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舞蹈音乐的应用以及舞台的效果布置同样需要做出改进。新媒体技术下的舞蹈艺术创作也同时对舞蹈音乐做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在为舞蹈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全新动力的同时也为舞蹈创作过程中音乐的搭配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的舞蹈创作也不再拘泥于传统音乐的搭配,而是能够将舞蹈所需环境乃至于生活中的各种音效添加到舞台中舞蹈的实际表演效果中。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音效,诸如脚步声、动物的叫声以及下雨、风声等多元化的音效均可以被采集,并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舞台效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更是在面对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时,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舞蹈艺术发展,不仅为我国舞蹈艺术的革新式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更是为我国舞蹈艺术在新时期中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相应的舞蹈艺术者在面对新时期环境下的舞蹈艺术研究创作时,应当对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做出充足的认知,以应对新时期舞蹈艺术发展的各种需求。

作者:徐颖 单位: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晶晶.新媒体的舞蹈教学实践———评《新媒体舞蹈概论》[J].传媒,2016(14):21-22.

[2]宋瑞江.新媒体艺术环境下舞蹈审美与创作技巧探究———评《新媒体舞蹈概论》[J].新闻爱好者,2016(7):13-15.

[3]高鸣.试论新媒体艺术带给舞蹈创作的新纪元[J].艺术科技,2015(2):29-32.

篇(3)

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设计学科,展示设计伴随社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在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被展示对象各个层面的信息充分传达给受众,激起受众的兴趣并留下深刻印象是展示设计的基本目的。随着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质的改变。新媒体技术运用多种媒介与科技手段,丰富了展示中的表达方式,拓展了展示手段,强化了设计的核心目的。

关键词:

展示设计;新媒体;交互

1新媒体的概念与新媒体展示的特征

1.1新媒体的概念美国杂志《连线》曾经对新媒体有明确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泛指利用电脑(计算及资讯处理)及网络(传播及交换)等新科技,对传统媒体之形式、内容及类型所产生的质变。”11.2新媒体展示的特征

1.2.1数字化(Digital)当代展示已经突破了传统展示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依靠数字化的手段呈现给受众。传统展示以分子为载体,以实物、图片、文字等为形式;新媒体展示则以比特为载体,以视频、程序、全息影像等为形式来进行展示内容的传播。数字化的展示内容可以通过全面的综合形式来对展示对象进行说明,其有效性与传统手段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在奔驰轿车的会上采用了增强现实的手段,将会实景与汽车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的内容相结合,在影像中配合文字、图片和声音来综合说明新车的外观、安全性、高科技配置等各个方面,其说服力远远超过使用一台实物车来说明的方式。同时这种数字化的展示方式本身也大大激起了参观者的兴趣并体现了奔驰品牌的专业形象。

1.2.2互动性(Interactive)互动性是新媒体展示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在形式上不仅仅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交流互动的增强,还体现为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变化。在当代展示的互动环境中,展示信息不只依赖展示载体本身产生,而是在双方的交流、交互过程中形成。传统展示行为中受众和传播者有严格的的区分,新媒体展示则模糊了两者的绝对边界,受众在新媒体展示环境中既可以选择重要的兴趣热点信息,还可以参与信息的二次生产和传播。传统的展示通过实物、文字、图片、模型等媒介进行信息传播,这种信息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同时受众不能通过个人意愿进行选择,这时展示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当代展示通过多点触摸、体感交互以及其他等科技交互手段形成人与展示内容的实时互动,受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获取展示内容,也可以通过参与者的操作对数字内容进行设定范围内的调整,对其他参观者起到影响。

1.2.3超文本(Hypertexual)超文本是“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2超文本的最大特征是可链接性、非线性。超文本摒弃了传统的线性展示方式,将各种有用的信息通过一定的层级和组织结构组合在一起,并使用设计好的用户界面传达给受众。参观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非线性的点击观看,可以把最参观者感兴趣的部分凸显出来。通常当代展示中的可控数字内容基本都是超文本的代表。

1.2.4虚拟性(Virtual)由于受到展示空间和传统展示方式的限制,一些大尺度或者概念性的展示对象(例如:设备工作原理等)很难有效的表达出来,这时新媒体展示的虚拟性优势就可以充分体现出来。在一些数字化的博物馆里通过三维扫描手段重建了文物的模型与贴图,通过虚拟现实的平台参观者可以互动的全方位观察文物,摆脱了文物不能放在手中看的局限性。另外在产品工作原理展示方面用传统的图片和文字很难在短时间内把问题说明清楚,通过虚拟的产品模型配合数字化手段则可以简单的把原理交代清楚,使得展示效果大大增强。

2新媒体展示的主要手段

展示手段为展示内容服务,科技的发展使得展示手段越来越丰富,从而使得内容传播的有效性显著增强。各种展示手段还可以通过创意彼此融合,形成特定有效的展示形式,但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一下几大类。

2.1大屏显示视觉呈现是展示设计中最重要部分,大尺度的显示方式可以给人以强烈的沉浸感并突出展示主题。大屏显示指的是超出常规尺度的显示方法,包括弧幕、环幕、折幕、异形幕;还包括立体影像和多维感知的3D/4D影院;非传统显示介质的雾幕、水幕、纱幕影院等。现阶段大屏显示基本上是通过多台高亮度的工程投影机进行边缘融合与曲面矫正来实现,投影的方式根据投影机位的不同分为正投和背投两种方式,在3D/4D影院中还要配合被动立体技术、主动立体技术和动感座椅以及烟雾、灯光、气味等来丰富参观者的多维体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中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大屏显示中异性幕的代表,这幅画卷长128米,宽6.5米,使用16台高亮度的工程投影机拼接融合完成。

2.2交互感应交互性是新媒体展示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科技的进步带了的各种交互手段都在当代展示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多点触摸、互动投影、体感互动等。多点触摸(Multi-Touch)由触摸采集、数据处理设备组成,通过采集设备识别多个触摸行为,经过数据处理后来控制图形界面的一种技术。其表现形式有多点触摸桌、多点触摸屏、多点触摸墙、多点触摸橱窗、多点触摸球等。互动投影系统使用摄像头或感应器捕捉人像和其它动态行为,将采集到的影像传输到计算机中,配合应用软件的分析,将人体动作和其它动态行为数字化并结合实时影像互动系统,使参与者与投影影像之间产生紧密结合的互动效果。在当代展示设计中广泛应用的包括:墙面互动、地面互动、背投互动、台面互动等多种形式。体感互动是近年来伴随着微软的Kinect技术的发展诞生的新的展示手段,人们可以很直接地使用肢体动作,与周边的装置或环境互动,而无需使用任何复杂的控制设备,便可让人们与内容充分互动。这种展示手段不需要使用传统输入设备,直接使用人的姿态对数字内容进行精确的控制,起到交互展示的作用。

2.3全息成像传统的显示都是基于屏幕这样一个介质来实现,而全息成像利用光线干涉和衍射原理,可以达到在空气中成像的视觉错觉,给人以强烈的科技感。其表现形式中360度幻影成像、全息剧场是这一技术具有代表性的应用,全息成像计数中还常常结合展示实体,实现虚拟影像与实物的结合;也可配加触摸屏实现与观众的互动。在展示产品原理的时候通过实物与全息成像的虚拟数字内容可以非常形象透彻的传达给观众,同时还可以通过触摸屏来全方位观查对象。

2.4虚拟仿真与增强现实虚拟仿真(VirtualReality)技术使用计算机模拟出三维虚拟世界,并实现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多维感知模拟,让使用者对于虚拟三维世界身临其境,可以实时的按照自身意愿观察、感受。虚拟仿真在展示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虚拟驾驶、虚拟飞行、虚拟射击、虚拟导览等,通常虚拟显示要配合大屏显示的相关载体形成较好的沉浸感和交互体验。近年来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通过电脑技术,将数字化、虚拟的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中,有效强化现实世界中的特定信息。目前在增强现实领域,特征识别在展示中应用的比较广泛,而自然识别因为技术难度较高较少用到。LEGO玩具是全球最据知名度的玩具公司,乐高每一款玩具的包装盒都可以和它的网站通过一台带摄像头的计算机进行增强现实的交互展示,当把包装盒对准摄像头屏幕中,就会出现乐高玩具组装完成后的三维图像,并可以旋转包装盒三维观看玩具。淘宝网近期也将大量使用增强现实技术来展示旗下的产品。

3结语与展望

新媒体技术在未来会更加广泛的应用到展示设计中,由于技术因素的融入,展示设计的交叉性变得越来越强,设计者的知识背景和知识结构在传统展示设计的基础上需要大量扩充。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展示设计的唯一目的是将信息用最有效的方式传达给受众,手段为内容服务,新媒体技术手段日新月异,如何用创意将各种不同的展示手段结合一起,形成独具特点的展示方法,达到展示的目的才是展示设计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谢玉.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设计的特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2]边鹏飞.影像超文本现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张小丹.多媒体技术点亮上海世博提速智慧城市建设进程[J].通信信息报,2010(6)

[4]罗润来.会展传媒设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字体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设计方向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在学习字体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清晰且理性的创意方法,重点思考字体设计在创意中需要表达的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掌握字体设计在实践中应用的范围,不同的领域,对字体设计的要求不同,只有通过创作能力才能将所学的字体设计更加成熟的展现在消费者面前。通过对字体设计的学习,使同学们清晰且理性掌握字体设计方法,理解字体设计的思考重点。通过欣赏、分析各应用领域的图形文字,让同学们更深入掌握文字图形在现实应用中的状态,掌握各领域相同和不同的设计要求,使自己的思维和创作能力趋于成熟。与此同时,使学生系统的了解并学习字体设计的目的及意义,掌握字体设计的原理法则及形式,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性、严密性的设计创意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把字体设计元素进行精妙设计,形成简洁、层次分明、主题明确的视觉传达作品,使其在视觉传达主题信息的同时,使受众能感受到设计者的文化底蕴与精神追求。

2新媒体技术的现状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是以新技术体系为支撑体展现出的媒体形态,例如:数字广播、网络媒体、触摸媒体等。“新”最主要体现在技术上,也会体现在形式上,有些新媒体是崭新的,例如:微信新闻,新媒体是能够对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传播的媒介,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的普及,颠覆了人被媒体操纵的形态,媒体垄断的话语权,逐渐让其渡到受众手里。人不仅可以选择、利用媒体,而且每个人都成为媒体上的一个节点,人和媒体的关系逐渐达到了深度的融合。例如:2011年微信瞬间出现在互联网行业中并占据主角。可见,新媒体传播突破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同时也在改变着媒介环境和新媒体格局。

3字体设计教学内容改革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3.1字体设计教学融合新媒体技术的表达形式

字体设计在新媒体技术中表现主要以文字、时间、空间为主要构成要素。它具备变形、重复、互动等的创意设计在数字电视、多维电影以及互联网上被普及应用,颠覆了被媒体操作了从形态,媒体的垄断的话语权,逐渐过渡到受众手里。因此,字体设计在多媒体中就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在屏幕上字体的阅读特点。字体设计在电脑、电视或荧屏上出现时,均受到其显示时间长短、速度的快慢、以及分辨率的大小,字体不同以空间不同的影响。屏幕上出现的动态字体至少需要3秒钟,而分辨率根据不同的格式需要不同的分辨率。如做屏幕文字时,字体设计的笔画不易用过细的字体、间距适中,具备识别性的特点。

(2)集中受众注意力的特点。新媒体字体设计集中注意力的特点是通过不同的刺激来源,只选择其部分,因而避免其他无关紧要的刺激,选取物放于中央。焦点性注意力是通过众多咨讯刺激下,放弃其他,只注意其中一个讯息。分割性注意力是同时进行两件事情以上。

3.2字体设计教学融合新媒体技术的弊端

(1)网络新媒体技术。网络新媒体是一个虚拟的空间,而网络在大程度上皆受到网络环境的限制,在这些限制条件下,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是网络宽带,大部分设计师的字体创意设计可能是因为国内网络的传输数据速度而大受限制。在表现手法上,国内网络中字体的运用主要采用静态与动态两种形式,但是相对优秀的动态形式则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有两方面,首先,视频文件数据量相对较大,要实现实时传输需要更高速的网络宽带连接;其次,网络建设还不能满足网民使用具有较高宽带的网络上网,因此,视频网络的发展相对于图片和动画比较缓慢。但是随着近几年来视频网站的快速发展,国内视频类网络中字体形式也随之渐渐走向成熟。字体设计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网站界面的标题性文字、说明性的文字,可见,字体创意设计在网络环境中主要是启到说明性的作用。

篇(5)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教育;创新

一、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点和概念

艺术的特点在于多变,而新媒体的到来给予艺术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新媒体艺术包含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技术,甚至还包括哲学。新媒体艺术是一种由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并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型艺术形态,属于一种全新的艺术创造活动。相比传统的媒介艺术,新媒体艺术的特征丰富多样,但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一)结构相对开放。传统媒介的作品往往都体验单一,相比新媒体艺术,与普通大众交互起来难度较高。而新媒体艺术拥有开放性这一特征,由于作品处于动态,使大众参与其中相对容易,并以此呈现良好的互动性。(二)体验丰富多样。新媒体艺术在展现的途径上也远远多于传统艺术,比如传感器、投影仪、计算机等,借助这些设备,在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刺激上是多层次、多形式的。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现,艺术的表达方式将更宽广,给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体验[2]。(三)内容涉及宽广。新媒体艺术并不拘泥于单纯的艺术形式,涵盖的内容广博。新媒体艺术将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后以电子媒介和光学媒介进行表达,不光满足了现代人对审美的多元化标准,也体现了社会发展需要融合的一种趋势。

二、新媒体时代给艺术教育带来的变革

新媒体的出现的确给传统的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革新,使当代艺术教育工作不得不顺势改变策略,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进行传统教育的变革。时代在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才是传统艺术教育的出路。艺术是不变的,但是可以发展、进步,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课程设计具有开放性。有人曾说科技改变了艺术,艺术融入了科技,但二者都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并没有高下之分。两者的侧重不同,艺术讲究的是熏陶人类的内心,用美填充人类的感受,而科学是把重心放在了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中,为人类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和捷径。表面看来两者截然不同,但是艺术和科技有内在的沟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往往都是由艺术体现和保存,科技推动艺术,艺术展示科技。因而我们常常可以在科技中发现艺术的身影,在艺术中也能发现科技的痕迹。(二)艺术具有交互性。这个特点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被放大,从而决定了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必须兼备开放性、多元化、动态性等特征。与此同时,学生的个体也有着多元化的需求,反向决定了艺术课程对多样性的态度。(三)新媒体艺术需要创新。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经过加工和修饰,艺术才能高于生活,给人们带来启发。艺术的题材是有限的,叙事的手法、加工的方式却是多样的,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将创作者的情感、对现实的体会、对生命的感悟完整展现在艺术作品中。但是随着各式艺术作品得到展现,越来越多艺术作品变得同质化,风格趋同,内涵趋同。这无异于杀死了艺术的生命。而唯一的解救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艺术的窘境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三、教学与思政一体化措施

在现代化的教育制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逐渐成为主流。如何将高校的思政教育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新的难题,解决的办法分三步。第一步,教学与思政并不矛盾。首先明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两者共同提上章程。第二步,改善和创新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制度。既然将创新能力放在首位,那么加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就需要受到重视。教师作为教育的一线工作者,监督和评价是不可避免的。同时对学生的关注也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成就及时嘉奖,为创新提供温床。第三步,当制度遇到瓶颈的时候需要构建教学和思政的一体化平台。通过新媒体渠道,建立教学与思政的一体化平台可以更有效的建设学风。

篇(6)

[关键词]新媒体;电子杂志;手机电影;微博

中图分类号:TN9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342-01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传媒技术在当前日新月异的变化下,与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多媒体等结合,产生了适应时展需要的新媒体技术,引导人们步入了新的传媒时代[1]。传统时期,人们仅仅能够依靠广播、报刊、电视等途径获取传媒信息,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日趋数字化、前演化,承载新媒体的信息工具已经被手机、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车载移动传媒等取代,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觉盛宴[2]。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详细介绍了新媒体的内涵和应用,分析了新媒体在我国新媒体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便能够为媒体发展提供契机,为有效监管新媒体提供参考。

2 新媒体内涵

从新媒体的角度来讲,新媒体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多媒体发展而形成的,新媒体能够以瞬息万变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满足人们多变的信息需求,已经从边缘走向人们关注的热点。当前,新媒体定义包括很多种,最为经典的定义描述为:新媒体指的是相对传统媒体如报刊、电视、广播等,逐步发展演变出的新媒体形态,其可以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相关的智能手机、笔记本、数字电视等终端,为用户提供娱乐资讯、生活服务信息的新的传播媒体形态[3]。

新媒体具体的表现形式包括电子报纸、电子杂志、车载电视、数字广播、楼宇广告、网络流媒体电影、手机电影、触摸媒体、微博、博客和播客等多种形式,新媒体已经成为即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第五种新型媒体形式。

3 新媒体技术应用

与传统的媒体技术相比,新媒体技术在传播速度、传输范围上都比较快速和广泛,超越时空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地球村,实现全球化的信息传输,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语言和肤色,均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极大的颠覆了传统媒体地域范围窄、时效性短的局限性,并且能够实现用户与传媒信息进行交互,具有延展性和融合性等特点。

交互性是指新媒体技术不仅能够让用户收看各种新闻信息,并且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用户进行有效的交互,从而进行各种互动;即时性是指新媒体信息的迅速和快捷,能够及时的让用户获取最新型的消息;延展性是指可以以多方面和多渠道传递消息;融合性是指各种媒体形式得到大融合,实现了语言、文字、图片等多种模式进行融合,实现内容交互。未来时间内,我国需要持续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摆正现代媒体三大平台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应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发展更多的新媒体。

4 新媒体在我国应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产值规模维持在40%以上,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已经逐渐涉及到各个智能领域,比如智能手机客户端,其已经承载了互联网电视、微博、博客、播客、QQ、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工具,因此新媒体开拓和发展,已经涌现了一大批的传媒市场优秀企业,比如阿里巴巴和腾讯,盛大网络和阳光文化集团等,2013年底,新媒体产业总值达到640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的同比增速达到76.4%,随着技术的相互融合与技术的不断调整,迫使原本分离独立的三大产业--- 传媒、互联网、电信之间的边界性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一条信息产业链上的不同突出角色与作用。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经济效益最高的新媒体主要包括数字电视、移动多媒体和网络电视三种,具体描述如下。

(一)数字电视

有线数字电视指的是基于有线网络环境下进行观看数字电视,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用户都是借助机顶盒进行收看数字电视。但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国内数字电视将很快普遍开来,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精神需求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清晰、及时的了解。按照目前的有线数字电视的普及情况来看,仅能基本满足人们一般的精神需求,而更深层次的有线数字电视,如高清电视、超清电视、付费频道等尚未普及开来,对于有更高精神需求的电视用户来说,则无法满足其需求,将会影响有线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

(二)移动多媒体

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China Mobile Multimedia Broadcasting),是由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针对智能手机、笔记本等终端,利用国家无线卫星技术发射无线电视广播等信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新媒体。相比较3G视频业务来说,它的业务对象更加广泛,不再受制于终端,可移动或固定终端均可。它的最大优点是用户无需顾及数据流量限制,主要因其视频信号是借助卫星数字信号传播,且用户所获得图像更加真实、清晰。但多媒体广播技术当前仅是单方向信息传输,基于用户双向交互的数据传输形式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距离商用普遍仍有段距离。不难看出,如若将移动多媒体广播技术作为国内新媒体主流技术仍需时日。

(三)网络电视

IPTV是最具代表性的网络交互式电视,针对大众家庭用户,综合有线网络、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提供有线数字电视等多种服务的新型网络交互式电视媒体。所谓的交互式,表现在用户可以网络中得到较高质量的多媒体服务,同时还可在视频、资讯等有自由选择,实现了用户与多媒体信息提供商之间的互动,在保证用户高质量视频服务同时,多媒体提供商也可在用户的不断反馈中,提升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水平。

5 新媒体应用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应用发展势头良好,未来新媒体发展趋势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新媒体的大众化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网融合、云计算、移动计算和物联网等代表的新型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新媒体的驱动力为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化应用技术和移动数字技术,新型媒体技术已经将其推动了其走向大众化。

(2)互联网服务趋向逐渐细化,走向精细化发展方向。每一次的新媒体科技进步,都对新创意的诞生和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并且更是有艺术的作品发展。随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经济水平快速提高,人们对于同质化的新媒体产品热情将会逐渐下降,因此新媒体的主流产品将会向个性化或多样化发展,单一的媒体无法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大众的口味,因此未来新媒体的产品发展逐渐细化,走向精细化新媒体发展道路。

(3)新媒体应用角色编号。目前,多数新媒体依然沿袭传统媒体的发展思维和道路,随着智能终端交互技术的快速发展,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手机客户端可以实现多用户、多媒体进行交互,新闻媒体的接收者也变成了传播者和参与者。

结束语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深入发展,电影、电视、网络已经逐渐走入普通大众的工作生活中,逐渐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相对于报纸等传统媒体技术而言,新媒体技术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具有实时、高效传播的特点,已完全改变了以前以纸张为介质的传播形式。新兴的微博、微信、互联网电视等新媒体传播途径借助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呈现出百家峥嵘的局面,更加能够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凸显其在人们生活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蒋宏.新媒体传播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6):31-32.

篇(7)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 广电行业 应用研究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电行业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其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增强,现如今已成为了广电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传媒属于一种比较快捷与普及的信息载体,广播电视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空间的扩展,对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进行满足,从而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化的发展。

一、新媒体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以数字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之间以及接受者同传播者之间的边界消除了,使媒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其特点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新媒体的个性比较的突出;受众的选择性有所提升;信息的时效性得到提高;信息的成本降低;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与此同时,其表现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容量也比较大,也比较容易搜索。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就在于其必将取代传统的媒体形式,因为其更具有活力,更加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对于传统的传媒方式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文化内容也逐渐成为了是新媒体产业核心的竞争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表现形式日新月异,这也就导致了过去稀缺的媒体资料与传输资源出现过剩的情况,文化的短缺却日益突出,因此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就是对于文化内容的竞争。

二、广电行业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是对广电行业影响力的延伸与再造。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有着高素质的团队以及丰富的节目内容,新媒体的融入有利于其扩大播放渠道,吸引更多的观众,将传统的传媒模式打破,创造出了一个新型的传播平台。

(二)是广电行业向多媒体方向转变的要求。在未来,媒体之间的竞争将不再单纯的对传播方式以及实效性进行竞争,当媒体之间的技术壁垒被打开之后,媒体间的竞争将表现为传播方式、内容以及平台间的竞争。随着媒体资源之间的共享,媒体间的渗透与融合也会日趋明显。比如说,广电行业能够通过手机、网络等平台使得视频与音频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覆盖范围也相应增加。

(三)广电行业多元化的发展是新经济的增长点。

传统媒体使得广播影视资源的使用方式与内容都受到了限制,使用新的应用平台是广电行业发展所亟需的。然而新媒体的特点就在于具有很强的资源容纳性,因此在广电行业中介入新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

三、新媒体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

(一)建设数字广播平台。对于数字平台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对传统的广电行业的一个升级。其通过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在接收方式和终端上跟传统的广播有了显著的区别,数字广播平台的建设使得听众能够实行双向的互动,所以就要求广播媒体在组织形式以及节目内容上创新,将新媒体的特性赋予到广播平台中。当前主要的数字广播平台有CMMB和DAB两种,其中CMMB指的就是中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由我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导的,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电视数字信号和广播信号的传输平台。DAB指的是数字音频广播,其主要是基于数字广播传输平台,将视频、音频以及数据等进行传输的数字广播技术。当前,北京电台已经广泛的建造了这种平台,整个北京地区都被覆盖,在我国举办奥运会时就已经大面积的投入使用。

(二)建设网络平台。随着社会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所以,广电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将网络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广电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从而将广播和影视节目的传播方式进行提高,受众不断的扩大,进而使其影响力得到提升。

(三)手机等多媒体终端的建设。从2009年的1月7日起,国家工信部为中国移动、联通以及电信颁发了3G牌照;2013年12月4日又正式颁发了4G牌照,我国正式的进入了4G网络时代。移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以及视频服务等增值业务的开展,促使互联网技术逐渐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转型。手机报纸、广播、影视等手机媒体的出现也使得广电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准了广大的移动客户端,不断地研发适宜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APP,对于行业内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得人们在移动过程中对于资源的需求能够被满足,与此同时,增加自身的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