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9 22:00: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云家访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贫困生;资助;路径;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89-02
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的根本途径。促进教育公平,必须解决好农村和贫困家庭孩子教育问题,扶贫要扶智,治贫先治愚,想方设法解决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面临的实际困难[1]。2015年,《关于联合开展高校学生资助情况调查与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定期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复核,并抽选部分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实地复核。将贫困生认定工作与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和工作体系,对改善高校资助工作现状,探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精准资助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现状
(一)贫困生认定基本情况
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实现精准资助的基础。学校根据困难学生本人及所在家庭所能筹集到的奖金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困难和特殊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含一般困难)学生是指不能同时既提供学费、住宿费,又提供在校的生活费者,需要依靠贷款或其他资助完成学业。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指本学年学费、住宿费需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缴纳,同时需要资助维持在校期间生活费者。
(二)贫困生家访工作内容
为了解贫困生家庭情况,加强家校沟通,宣传党和国家的资助政策,学校持续开展贫困生家访调研工作,资助工作人员赴重庆、四川绵阳等西部城市,以及宿迁、连云港等江苏所辖区县的部分贫困生家庭进行了实地家访,截至2016年7月,一共走访3省(市)62个区县的贫困生家庭112户。家访对象以特殊困难的农村贫困生家庭为主,通过实地走访,为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给予不同程度贫困生相应资助提供了参考依据。
1.家庭经济情况核查。通过实地考察贫困学生家庭成员组成、住房条件、收入来源等实际经济情况,了解家庭遭受自然灾害或突发意外事件等情况,对所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等级进行复核,为进一步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提供真实依据和有效参考标准。家访对象绝大多数位于我国西部地区、苏北地区及其邻近区域,经济情况相对落后;从家庭户口类型来看,19户为城镇户口,93户为农村户口,受地理位置、文化教育等因素的限制,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
2.工作调研及政策宣传。通过实地与受访学生及家长进行交流,加强对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的宣传,探访学生及家长对国家、学院及学院相关资助政策的了解情况,鼓励学生争取获得更多的奖学金和其他渠道的资助。在与家访对象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以及学校资助工作的了解情况存在差异。学生或家长对资助政策比较了解的约1/4,绝大多数了解自己所获奖、助学金;学生对资助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中,近1/10的学生希望可以通过更多渠道加强对资助政策的了解。因此,工作人员在家访过程中加强了对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的宣传,重点介绍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各类奖、助学金及勤工助学等资助政策。
(三)家访调研结果
1.困难等级认定结果准确度。112名学生中,共有低保家庭10户,单亲抚养的有11人。家庭人均年收入0.3万元以下的28人,家庭年收入3万元以下的72人。多数农村家庭的房屋破旧、家具简陋,城镇家庭的房屋装修简单、电器和家具较陈旧;从学生家庭实际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情况与困难等级认定结果相一致。
2.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根据家访情况来看,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主要包括父母收入低、家人中有患病、家中上学子女多、家中有零收入的老人需要赡养、家中有欠款以及家庭受自然灾害使家庭财产损失较重。从整体来看,81%的家庭经济困难原因是父母收入低,其次是家中有人患病,比例超过50%。此外,家里有零收入的老人需要赡养、上学子女多以及遭受自然灾害等也是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合计比例约50%。家庭经济困难往往由多个原因共同组成,53%的家庭贫困原因为二项,24%的家庭贫困则由三项及以上原因组成。
3.突发性事件对家庭经济的影响。部分家庭遭受了对家庭经济影响较大的意外情况,42户家庭发生意外事件共57项次。其中,出现家人去世、伤残情况的25户,受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的12户,其他意外情况主要有意外事故、下岗、投资失败等。这些突发性事件均对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甚至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二、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路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的认定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核心和基础,资格认定是否公平直接决定了整个制度的公平与否[2]。做好家庭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对于有效合理公正地分配使用有限的资助资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维护社会公平、建设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3]。
(一)健全贫困生认定体系
1.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为更加科学地开展贫困生认定工作,应明确流程、细化标准,制定和完善相关学生经济状况认定的规章制度,开展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研究,结合上级提供的指导性意见,以及在实地家访过程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围绕学生户口类型、生源地、父母职业等家庭成员情况以及家庭收支情况等指标,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构建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综合评价体系,为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认定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实行贫困生资助数据动态化管理。为确保资助工作的持续性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应是一个保持基本稳定的信息库,但也不排除部分学生家庭因突发事件等情况而使家庭经济状况有了较大的变化。因此,贫困生信息库应该实行动态化管理模式,即在每学年或学期初进行认定审核,形成贫困学生信息库,掌握所有贫困学生所获资助的基本信息,调研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情况,同时通过家访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所在地的建档立卡情况,确保每一名贫困学生能够及时、足额获得相应资助。
(二)强化资助工作监管力度
1.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需要建立一支以校级资助中心工作人员和学院辅导员为主体,以班主任、学生干部为辅助的资助工作队伍,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从而使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重视贫困生认定和资助工作,依据认定流程和材料来进行综合认定。同时强化资助监管工作,使资助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资助的学生身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此外,资助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加强理论研究,健全和完善学校资助育人体系。
2.探索参与式资助项目。参与式资助是以新时期教育发展为背景,以提高学生资助质量为核心,以资助项目管理为手段,通过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来推动实施的资助管理新模式。开展参与式资助项目应坚持阳光操作,并借助资助社团提供的感恩、实践等育人平台[4],探索资助育人的路径,实现以资助育人效果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参与式资助在给予学生资金和物质帮扶的同时,还给予了学生认知上的指导帮助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和情感上的互动,在支持学生成长的同时,通过方法上的指导,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他们积极乐观地度过大学生活[5]。
(三)开展资助宣传教育活动
1.开展诚信教育。不断改进和创新宣传方式,对国家资助政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诚信教育为主体,组织开展毕业生诚信还贷宣传等活动,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诚信意识,传递青春正能量。通过新媒体和“资助诚信”专题网站等宣传平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贫困生认定、奖助学金申报及还贷过程中坚守诚信准则,确保精准资助工作实效。
2.加强感恩励志教育。积极开展感恩励志教育,通过评选“十佳学生”、开展资助系列主题征文活动,将优秀贫困生事迹材料汇编成册予以表彰宣传,树立典型,
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励志勤学的氛围。并推进受助学生感恩教育,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义务实践工作,将感恩励志教育有机渗透到教学和贫困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
三、展望
实现贫困生精准资助,重点在于提高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精准度。目前的资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开展贫困生家访核查工作时,选择便利抽样法的形式,其随机性较大,不能完全体现认定结果的准确性。开展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研究,通过与资助工作者访谈交流、贫困学生家访及问卷调查等途径,探究促进资助认定工作公平、公正的对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体系,进而实现对贫困生的精准资助。
参考文献:
[1]翟振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深入 学习贯叵敖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 贯彻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 报,2014-09-10.
[2]吴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及 建议[J].高教探索,2010,(2).
[3]蔡红建,薛单,王兵团.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 题的探索[J].中国青年研究,2009,(12).
时光如流水,总在我们不经意间静静地流逝,不知不觉在大学已度过了两年的时光,迎来了我上大学的第二个暑假,四年的大学生活即将过去一半,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充分利用假期来锻炼自己,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不断分析总结,从而提高自身的能力。我想一个大学生之所以有别于中学生就在于他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谁说意气风发的我们年少轻狂,经不住风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七月流火、酷热难耐,正是这样的盛夏时节,我们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支教的队伍。我想自己不是因为一时的好奇和冲动而参加这次义务支教的!听过很多大学生下乡支教的故事,当然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的事迹深深地感动着我,为了帮助贫困的孩子,从城市来到农村,远离了舒适的生活,仅仅是为了心中那份美好的信念——帮助他人。那时的我心灵里就种下了大学支教这一梦想的种子。
6月29日我们踏上了支教的征程,队友们在车上唱起了队歌,大家都怀着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有了队友的鼓励,我更加坚信我会做得更好!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支教的地方——插花小学。大家下车后将自己的物品搬回自己寝室,然后将寝室整理好后,便下去开会。会上校长给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随后介绍了学校周围的一些概况。此时,学校给我的整体印象不错,毕竟有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了,而且该校深得群众的好评。我想一个学校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七天的支教生活,从第一天晚上到插花的那顿饭开始,我们就和那里的村民打上了交道,他们的淳朴、热情使我们很快融入他们的集体。一路的疲劳经过第二天的休整早就烟消云散了。第三天我们的支教生活便正式开始,那天走进教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群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睛,还有村里孩子那份质朴与纯真。看着这样一群孩子,我们怎能不尽我们那份力!很让人感到欣慰的是几乎每天都有新学生加入到我们这里。混合年级的人数一直在不断增加,刚开始班级还有空的桌位,到后来有的同学都挤在一起。
在支教期间,我们除了每天有课的老师去上课外,没课的老师也要去做助教。此外,我们实行每天一会制,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对我们的帮助也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试图打开学生的视野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语文、英语、数学、日语、历史、化学、生物、思想品德、生活小课堂、手工、绘画、舞蹈、古筝、象棋、跆拳道、书法、乒乓球,让他们通过学习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
我所带的课是数学,当我第一次踏进五年级的时候,那时的我有点紧张,毕竟第一次走上讲台去给学生们上课,那一刻的我有点自豪同时也有点担忧,自豪的是我能够站在这个讲台,担忧的是自己教不好,尤其是站在窗外的家长,无形中给我增加了些压力。见到孩子们,最先受吸引的绝对是他们那双双闪亮的眸子,我找不到任何词语来修饰他们给我带来的感觉,原以为会很尴尬,会很难和他们沟通,但我们很快进入角色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上课时同学们很活跃,也许是年龄差不多的缘故吧,下课后同学生的家长交流,才知道大部分同学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当时我很心酸,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太多。虽然交流时语言有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但我们的心是彼此相通的,那就是让他们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广的了解。当然除了教数学外我还带象棋班,象棋班的小朋友们水平参差不齐,各个年级的都有,于是我们将水平差不多的小朋友安排在一起,对于零基础的小朋友我们手把手式教学,教他们摆棋,给他们讲棋盘上棋子的走法等。
支教中另外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是家访,对于每个队员来说,家访可谓刻骨铭心。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学生家庭的相关信息和同学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这次家访中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些共同点,一是这些孩子很少能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双休的学习时间非常有限;二是同学很少在家做家务。这些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留守儿童的一种现状吧!
这次支教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不易。第一、从事教学工作需要专心,为了能够将课程上好,活跃课堂氛围,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准备,虽然对于一年级和五年级的数学知识不在话下,但我还是丝毫不敢马虎,上网搜寻资料。第二、作为一名教师需要耐心,面对一群群年龄不足十岁的小学生,他们对知识接受和记忆的方式都有其特点和限制,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从自身主观出发想当然而为之。对于学生不解的问题我们应耐心的讲解,一遍不行就两遍,两遍不行就三遍,同时应该反省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周的支教生活在我们心里已是沉甸甸的回忆,丰富了我们的大学生活,更是为我们的人生旅程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同时从我们支教的队友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摘 要:本地化行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虽然目前中国的翻译市场规模很大,翻译公司众多,但是人才、技术依然不足以应对巨大的市场需求。本文就华东地区本地化行业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就其对翻译人员素质的要求做了解,结合现在华东地区MTI学生教学情况,研究分析出本地化行业对MTI专业素质的要求,旨在为MTI学生提高专业素养顺应市场需求提出建议。
关键词:MTI;专业素养;本地化行业
1 引言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本地化产业将翻译纳入了全球化进程(陆美燕,2016:26)。本地化翻译服务已经成为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通过实施高效的项目管理而获得语言服务增值的朝阳产业。决定本地化翻译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翻译人才。因此了解本地化翻译服务公司需要什么样专业素质的翻译人才对于本地化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对翻译专业学生应对市场化需求提升自身素养给出建议。本研究即于此背景下开展的。历时一年之久,通过走访江苏、上海等华东地区开设了MTI课程的各大高校,以发放调查问卷,面对面访谈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对本地化行业的发展对MTI专业素质的要求的深度调查对比及了解。这些调查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当下我国MTI专业学生素养的总体情况, 一方面为前一阶段所进行的教学改革总结出一些阶段性成果, 另一方面也为MTI学生提高专业素养顺应市场需求提出建议以及宝贵的参考数据和真实情况。近几年,华东地区以江苏省为主的MTI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模式、教学评估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展了新一轮更为深入的改革, 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和教学经过这一时期改革实践后MTI学生素养的实际状况。本文将汇报此次调查的结果, 并就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2 本地化行业发展现状
本地化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发展迅速,已成为语言服务行业中最引人注目的板块。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促使本地化成为当今世界翻译活动的主流( 张莹,柴明G, 2011: 7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本地化有其自身的内涵。作为一项生产活动,本地化必须满足特定市场产品用户和政府监管部门对语言、文化、法律的特殊要求; 本地化不仅是语言和技术的转换,更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化交际(王传英,卢蕊,2015:63)。科技日益进步,电子类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软件的更新也直线上升,这就不得不要求语言信息化服务跟上发展的步伐。那些产品生命周期短、产品升级换代频繁、技术变化激烈、最终产品由为数众多的中间产品构成的产业,如软件、信息技术及通讯设备、电子和电气产品、医疗器械、运输设备等都是本地化服务的对象(王传英,崔启亮,2010: 76)。卡门森斯顾问公司( CSA) 的调查显示,2014 年全球网站国际化、多媒体本地化、软件本地化、创译(transcreation) 、国际化测试、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等与本地化有关的业务领域的市场份额合计为42.96%,首次超过笔译,成为语言服务业的第一大业务类别(王传英,卢蕊,2015:63)。
本地化翻译具有为公司节约成本,使企业产品易于被接受、提高客艄司竞争力等优点,这就让本地化翻译能够迅速发展不难理解了。但与此同时,本地化人才,尤其是本地化翻译人才成为市场紧缺的人才。
3 实例探究
此次调查以MTI高校为单位, 采用电子问卷、纸质问卷及访谈形式进行, 共收到106份调查问卷。在106份调查问卷中,调查样本在地区分布和学校类别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3.1 本地化翻译企业对MTI学生的素质要求
根据问卷调查分析以及对本地化行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领导、本地化行业翻译领域的专家访谈表明,本地化行业译者不仅要有翻译能力,更要有熟练使用翻译软件、翻译工具,深谙目的语文化,精通专业背景知识等跨界能力。
为了更深入了解到本地化行业对MTI专业生的素养要求,笔者采访到语言服务行业、本地化领域的专家杨颖波先生,请教他有关本地化企业对译者素养的要求。
首先,他向笔者介绍了语言服务行业的组成,语言服务业的组成主要有三个方面,核心层,如翻译公司、本地化公司、翻译软件开发公司等;相关层,如国家外事外宣、对外传播部门、翻译出版等;支持层,政府相关决策和管理部门、高校人才培养、考试中心、培训机构等。接着Brooks向笔者介绍了语言服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正如他2010年在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中谈到的那样,概括起来语言服务人才的职责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市场材料翻译、技术文档翻译、中文到英翻译、语言质量控制、术语词库管理、翻译记忆梳理、机器翻译编辑、多语资源拓展、多余语言协调、全球项目管理、技术文档写作、语言工程支持;其能力要求简要来说是英文理解、中文表述、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商业意识等方面的能力。接下来Brooks谈到了语言服务提供方也遇到人才方面的问题,他分析到主要由两方面造成,高校培养的语言服务人才往往难以满足语言服务企业的需求。其次,市场对从业者越来越多的语言服务需求对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具体了解本地化企业对译者的要求,笔者也对创凌翻译服务公司编辑部门经理王经理进行了访谈,从中了解到,本地化公司对译者的素养要求主要有:良好的中英文理解表达能力是很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其中中文表达书写等能力越来越被看重;译者具备的翻译资格类证书是企业HR所看重的条件之一;其他专业领域知识(机械,医药等);翻译工具使用(CAT,QA等);机器翻译、术语管理、技术文档写作等能力;职业素养如服务精神、团队合作、保密责任、抗压能力、沟通能力等。
3.2 MTI学生专业素养现状
与巨大的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是,目前我国国内开设本地化课程的高校仅有为数不多的几所高校,本地化企业只能依靠内部培养获得急需人才,但培养成本和风险均较高,很难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调查结果显示, 现阶段 MTI 专业生在学习和就业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对课程不是很满意。经过问卷调查,绝大多数的MTI专业学生对翻硕所需掌握的知识一般比较了解,学生表示不了解所占比例很小,主要是研一新生(仅3.9%),这从侧面反映了高校学生在课程内容要求上有清楚地知悉,主要归功于高校课程安排比较合理到位。大部分的受访学生都认为每个学期的课程设置合理,但对此观点表示不同意的学生仍占24.3%。此外在问及对否对专业课感兴趣时,持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态度的人数加起来不过一半,分别占40.8%和6.8%。同时问卷也有涉及关于课程设置针对性和适用性强这一观点的看法, 21.4%的学生持不同意看法,且大部分学生持比较同意这样略中立的态度,占到38.8%,而表示同意以及非常同意的受访者比重则分别为36.9%和2.9%。在调查中12.6%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当前翻硕所授科目,而表示非常满意的学生比重仅为1%。
其次,缺乏实践。调查显示,当问到关于翻硕的实践性时,仅有14.6%的学生表示实践性非常强。问到学校是否开设与本地化相关的课程,仅有23.3%的学生选择有且很重视,其余选择有但不是很重视占到31.1%,选择没有和没有但老师有普及则约占一半,比重分别为22.3%和23.3%。绝大多凳芊谜弑硎狙校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联系了行业实际,但持不同意观点的学生仍占到了21.4%。这就影响了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安排。谈到本专业未来发展方向时,仅有21.4%的学生选择了积极的态度。且提及到对翻硕的就业看法时,持看好和非常看好的比重分别仅占18.4%和1.9%。没有足够的实践,一方面将无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也背离了专业硕士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初衷(丹,钱春花,2015)。
最后,对本地化翻译的了解不多。在受访者中,仅有1%表示很了解行业,14.6%的人表示了解,大部分人选择一般和不了解,其中不了解的学生占到27.2%。关于对本地化公司译者素养的要求,表示很了解和了解的学生只占3.9%和13.6%。当被问到是否想去本地化企业当翻译,有一半的人表示想去和很想去,分别占47.6%和2.9%,除去16.5%的学生表示不想去外,有33%的学生选择的是没考虑过,促成这种选项比例的原因与对本地化翻译的不了解不无关系。
4 原因分析
总体而言,MTI建设并不尽如意。究其原因,有学者认为,高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理念不清、翻译人才培养方案不妥、师资队伍建设不强、教学方式方法不新、实践教学基地不用和执业资格证书不接,它们导致了高校培养的BTI/MTI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王建国,彭云,2012:4)。我国本地化翻译培养起步较晚,很多普通大众对本地化概念淡薄,不知道什么是本地化,高等院校也缺乏相应的本地化课程。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北京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成为首批翻译硕士( MTI)专业学位教育的试点单位,同年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语言信息工程系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硕士学位课程,成为第一所培养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生的大学;2009 年,有 25 所高校成为第二批翻译硕士培养单位;2010 年有 118 所高校成为第三批翻译硕士培养单位(曹莉,2012:30)。截至目前MTI高校已经增至两百多所,但不少院校年年扩招,而获批院校的MTI办学资质并没有科学保障,盲目扩招导致MTI专业生源质量下降,进而意味着MTI毕业生具有语言基本功薄弱,翻译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王建国,彭云,2012:4)。经济全球化需要高质量的应用型翻译人才,针对目前我国翻译教学偏向理论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不能满足本地化训练需要、本地化师资紧缺、职业指向不明确、学生持续训练无法保证等不足,高校及培训机构急需探索和建立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新模式(陆美燕,2016:26)。
5 对策和建议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让MTI学生能够顺应市场需要,满足本地化行业对译者素养的要求,应该从三个层面共同努力。
(一)学生层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开始MTI学生生涯时,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一方面学好学校课程的理论知识,打好基本功,提高自己的双语能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利用空余时间获得有关翻译资格方面的证书;另一方面、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和专业相关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翻译实践。这样可以缓解学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以及市场对人才工作经验和实践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二)学校层面:MTI教育应与行业紧密结合,构建基于行业需求的培养模式,同时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确保MTI培养理念的落实和 MTI学生的培养质量(袁朝云,2015:144)。开设本地化相关课程,例如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普及学生一些基本的翻译工具的使用,本地化翻译基本规则等,让课程与市场相应的结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竞争力,不至于在进入企业之前对本地化翻译知之甚少。
(三)企业层面:企业明确用人机制,并给予MTI学生更多的肯定。目前市场上的相当一部分翻译人才来自 MTI,社会应该给以 MTI 一定的认可,这样才能激励更多有潜力的人才报考该专业,生源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同时,对于 MTI 的认可能够鞭策人才培养单位完善其培养机制,从而更好地致力于培养翻译人才(丹,钱春花,2015:131)。
6 结语
本地化行业从兴起到发展,逐渐趋于完善(马佳瑛,章洁,2013:77)。通过调查和访谈,可以看出本地化行业翻译人员素质要求有很多,除了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外, MTI专业生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打牢基础提高自身的双语能力;努力获得翻译相关证书;学习本地化翻译工具;主动了解本地化行业语言人才的职责,如机器翻译、术语管理、技术文档写作等;拓宽知识面提高跨领域翻译能力;多实践,积累翻译相关的经验,并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希望本次实践能够为MTI学生提高专业素养顺应本地化市场需求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马佳瑛,章洁.本地化行业发展及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3,Z1:77-78.
[2]丹,钱春花.基于翻译专业硕士视角的MTI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01:130-131+133.
[3]袁朝云.基于行业需求MTI培养模式和师资解决方案[J].中国成人教育,2015,17:141-144.
[4]王传英,卢蕊.本地化翻译规范研究[J].上海翻译,2015,02:63-69.
[5]王传英,崔启亮.本地化行业发展对职业翻译训练及执业认证的要求[J].中国翻译,2010,04:76-79+95.
[6]曹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4:30-34.
[7]王建国,彭云.MTI教育问题与解决建议[J].外语界,2012(4).
关键词真实美 新闻造假/摆拍 人性/理性
关于新闻的定义,历来有多种,比较权威的有:的“就近发生的事实报道”,着名记者范长江的“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还有传播学角度的“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等。但可以总结出共性:新闻是离不开事实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真实美是新闻最本质的美。
一、什么是新闻的真实美?
谢逸溪在《新闻美学》中提到,新闻的真实美包括:要素美、细节美、真情美和整体美。简而言之,就是指新闻中的主体及客体人物必须真实,不能人为捏造或改编,新闻不像小说般可以按照主观来改动;细节描写作为一种写作手法也可运用于追求客观的新闻报道中,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白描、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时间中的情节和细节,突出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故事化日益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新闻中的人文情怀;真情往往是最打动人的,虚假的“真情”只会让人不屑,整体美,谢逸溪认为就是高唱主旋律,近两年重庆“唱红打黑”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不少西方媒体甚至将其与四十年代的初期“”联系起来,给予了正面评价。此举弘扬了正气,打击了邪恶,有利于促进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离开了真实性,新闻的本质也就不复存在
近年来受各种利益的诱惑,不负责任的新闻造假层出不穷。尤其是新闻工作者,他们责任重大,更应坚守工作的底线。正像谢逸溪所说:作为新闻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真实来得更重要了。不管在哪家新闻媒体工作,只要上级领导核准发给你记者证,就意味着你要坚定不移地履行真实的职责。否则就不要做记者。社会赋予了新闻工作者很大的权利,在传播资讯方面必须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
去年黑龙江新华社分社就出现了一位“摆拍造假”记者,她在多篇报道中以自己的家人为采访对象,直到有网友发现其文中的“阎大爷”“阎红”“ 卢东兴”“ 卢小瓤”等“出镜率”过高而质疑,她的“采访速记”才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事件发生后,很多网友表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表示“难怪人家都觉得中国新闻太假,原来是不花钱雇的托,真有中国特色”, 在反思的同时,这也给我们的新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新闻工作到底应该为谁服务?靠“家访”反映出的问题是公众真正关切的问题吗?“近水楼台先得月”无可厚非,但若作为采访的出发点就是一种狭隘、自私自利的伎俩,推卸了对全社会服务的责任。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要素,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是对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虚假新闻对于新闻界自身就是“致命毒瘤”,不但损害了媒体公信力,而且侵害他****利,还会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影响,也背离了媒体人的本分。记者的采访是为了反映民意,没有规定禁止记者的家人发表心声,但这种“家访”还得是有限度的,可以偶尔为之,但若“家访成瘾”就不免折射出新闻记者的懒惰和不负责,频频借“一家之言”来反映社会民声从本质上来看就是一种造假行为,就相当于新闻图片的“摆拍”,它失去了新闻赖以生存的真实性,属于人为的制造“新闻”。
“新闻摆拍”已成为媒体界的扩散“毒瘤”,反映了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在某些投机者的引领下日渐荒芜,这是对受众的极不尊重和极不负责任,而且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亵渎。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及时做出了处分决定也是对此现象坚决不包容的公开表态,也希望新闻工作者进一步强化新闻职业道德观念,切实维护媒体公信力,真正为民服务、为大众说话。让“摆拍”重新回归到艺术摄影领域,告别新闻这块真实性领地。
三、如何坚持新闻的真实美
(一)记者要深入一线采访报道。
美国新闻学家曼切尔说过:“最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闭门造车、充分发挥想象而来的作品只能是天马行空、浮云一片。最近美国两大传媒巨头展开了“口水战”,先是福克斯埋怨CNN的记者被利比亚政府利用作“人盾”阻碍了北约的轰炸进程,而后是CNN的记者反讽“看到他们(福克斯的记者)买早餐比采写新闻的机会要多得多”。其中的是非我们不做深究,但从中可以解读一种信息:不深入一线,只靠外界的消息是写不出好新闻的,最基本的是它无法保证真实性。
(二)真实性需要理性的支撑,不能太感性。
摄影界一个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当年非洲大旱,摄影师无意中拍到的一个骨瘦如柴的小女孩爬着去救济所,旁边是一只等待她死去的秃鹫的照片。照片刊登后引起了巨大轰动,无人不为之动容,同情过后更多的人回过头来开始责备这名摄影师:为何不先救助那小女孩,而是先拍照?不通过镜头记下来,外人又如何知晓非洲的惨状?我们讲新闻要有人文情怀,但也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人为地杜撰、美化也脱离了新闻的本质。
(三)加强记者队伍的道德建设。
新闻工作者担负着传播的重要任务,必须恪尽职守,以老一辈的记者为榜样,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开展全国性的教育活动。
(四)国家的政策完善。
要从根本上杜绝新闻造假,只靠记者的良知是不够的,还要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力,维护新闻秩序需要法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体育 学习方法 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b)-0190-01大学体育教育由于课程时间场地的局限性,更加提倡“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单一的学习模式很难能满足他们对学习的需求。同时,年轻的大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愿意利用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从而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使体育教学多样化,使学生形成对知识探求的积极学习方式,真正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1 目前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多数学生在体育课中还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样的学生状态使教学效果大受影响。
(2)部分学生无明确的体育学习兴趣和目标,没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导致学习效率大受影响。
(3)不能充分利用学习资源,缺乏合作精神。学生往往忽视了集体的观念,常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精神成为许多学生的素质缺陷。不管是在学生们生活或者学习中,团队合作精神都是个人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项,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融入自己所在的集体当中,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4)对学习和锻炼的经验教训缺乏总结与思考。
很多学生知道可以通过锻炼增健康。可是,由于学生对运动性质、自身生理阶段及安全锻炼缺乏了解,或对运动存在错误的认识,长期坚持错误的运动习惯和动作,造成了身体其他方面的损伤。很多学生盲目的进行运动锻炼,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控制不当不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甚至运动过量造成身体上的各种损伤。
2 对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建议
2.1?培养学生自我调节的学习能力
(1)根据学生的动机、情感和自我概念,提出清晰具体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在自我练习中确立过程目标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根据自身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与此同时,教师给予及时的纠正及指导,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2)体育教师设计多元化评价标准,重视过程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
传统的大学教育,评价一个学生优劣好坏的标准就是考试成绩,教师往往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于成绩差或成绩平平的学生不但很少关心,由此体育成绩差或先天运动天赋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和失败感;并由此给个人的心理、情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教师不能够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所有学生,应更多的看到学生的努力与进步,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注意观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尤其是成绩差的学生树立自信心。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能更好地促进自我调节学习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真正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3)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主动的发现问题、体验感悟、实践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2]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起主导作用,应扮演着指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性探究活动,主动参与到研究活动的过程中,从而达在学习中获取别人的帮助和经验,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更利于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集体中的归属感,使学生具有坚强的团队精神,具有团队精神是学生迎接未来挑战,适应集体工作、生活,增强集体荣誉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极为有利。
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师可以鼓励运动员进行交流合作,对不善于合作的学生进行适度的激发和引导,引导运动员定期分析阶段训练和学习中的得与失,与同伴队友的经验进行对比,总结出符合自身实际特点的学习训练心得。
3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建议
3.1?激活和维持良好的动机状态,设置具体的阶段性体育锻炼目标
根据目标确立完整的锻炼计划从事学习,首先得激活心理的觉醒状态。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体育锻炼为身体健康所带来的益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设置具体的过程目标有助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水平的提高。因此根据目标确定学习的步骤,安排体育锻炼时间,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培养学生真正的运动能力、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从锻炼比赛中提高自己对运动休闲的认识,从思想观念上清楚的认识到,健康的运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3.2?学会寻找原因和综合的自我评价
反馈在自我调节学习中起着纽带的作用。学生在体育学习锻炼后,及时跟老师沟通交流,要学会评价每次学习体育锻炼所达到的效果,查找客观的原因,从而作为学习的反馈和下次学习的准备。自我评价不要盲目的跟其他同学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如果自己进步了但相对高水平的同学技术有所差异也不要灰心,坚定信心如果自己付出足够多的努力一定会获得更多进步的空间。日本著名制作人、策划人、主持人、媒体评论员、专栏作家加藤嘉一曾说过“在每个人的生命进程中,难免会遇到困惑和压力、无奈和困难,但只有不停地奔跑,才可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机遇,同时也要保持冷静头脑,通过更多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分析自身所处的现状,梳理自我所有的优势,排除困惑,缓解压力,剔除无奈和克服困难,以便客观务实地思考现实与梦想,才能为下一步赢取更好的发展前景,决定自己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3]
3.3?学会使用多种自我监控身体状况
因此运动员要学会使用多种自我监控方法了解自身机能水平,及时关注身体的反应情况,懂得简单的机能诊断知识,例如通过脉搏的情况判断运动强度及自身身体情况。
3.4?学会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学习者在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学习困难时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是一种适应性的学习策略,是将他人作为一种学习的人力资源加以利用以应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协作、交流、沟通、分享,达到互补、互动、双赢、多赢目的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适应性求助,利用求助所获得的帮助最终实现自己解决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董玉泉,黄文者.体育学习方法与学习方式之探析[J].教学研究,2011(9):33.
关键词:老龄化;社工专业;助老活动;志愿服务
一、引言
20世纪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也经历了发达国家同样的社会发展历程。目前,中国的老龄化程度已经相当的高,而帮助老年人度过一个幸福舒适的晚年,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老年社会工作是一种解决老年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满足其需求的实践过程[1]。老年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实务主要领域之一。实务学习,不仅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和发展要求,也是推动我国社会良性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G社区空巢老人的现状与需求
G社区位于城市的中心老城,居住环境安静,多以老人为主,其中空巢老人占的比重较大。该社区空巢老人家庭产生的原因多为子女成家后离开老人居住、子女外出上班不经常在家、想自己住不给子女添麻烦。该社区属于城市社区,所以空巢老人的收入方面,多是以退休金或养老金为主,通过实地调查,家庭贫困,享受低保的老人对专业服务的需求和意愿更大,服务需求集中在经济、生活照顾、社交和精神慰藉等方面。
三、助老服务项目的开展过程
在实地调查和向社区工作人员询问后,最终确定助老服务对象为G社区七位家庭贫困、享受低保的空巢老人,社工志愿者以两到三人为一组,对应形成七个小组。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和社区居委会的帮助下服务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此次项目以家访提供个案帮助和社区活动为主,为期三个月。每周星期五下午开展个案工作,要求社工志愿者本着“以人为本,满足需求”原则,三到四个星期开展一次社区活动,在提供服务活动的同时宣传社工专业,让更多社区成员认识社会工作者,理解社工并自愿参与活动,扩大影响力。
(一)G社区空巢老人个案服务案例
案例1:初次见面,老人很热情,社工志愿者开始了第一次家访,起初交谈很顺利,后来变成问一句老人答一句的沟通方式,老人不想正面回答,于是社工志愿者看到老人陷入了沉默。
该案例中的社工志愿者是第一次接触老人,还没有建立起信任关系,老人对社工志愿者不熟悉,对于有些敏感问题,老人不知如何回答,思考过长便陷入沉默,社工志愿者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往往会不知所措。第一次家访应该以了解老人兴趣爱好、生活现状为主,营造良好的氛围,让老人轻松舒适。
案例2:个案服务开展到后期,与老人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每周固定时间开展个案。因为老人星期五下午有事情安排,所以经过协商把时间定在晚上七点到八点,这天,社工志愿者来到老人家中,当时房间点着一根蜡烛,得知小区停电了,询问老人的服务意见,老人表示可以继续,个案进行期间,老人告诉社工志愿者自己女婿下午去世,当时社工志愿者只能劝慰其放宽心。
社工志愿者与老人已建立良好的服务关系,老人愿意说出自己的家事,寻求心理情感支持。这时社工志愿者的角色意义重大,应该引导老人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情感,释放心里的不适。由于年龄小,社工志愿者生活经验不足,劝老人不要去想太多,不要说消极态度的话,还不如耐心倾听,让老人把心中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表示接纳,理解。
(二)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
助老活动进入社区时,活动设计就已经是开展时的蓝图了,但是不是强调照搬照做,而是建立在个案活动和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的,满足老人的需求,不断地完善活动。根据老人的身心情况,开展了学做手指操、贴鼻子、分享唱歌等活动。活动时间不宜设计过长,应多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情况,简单有趣即好。随着社区活动的开展,参与的人数每次都有所增加,说明社区活动正被越来越多的社区成员所认可和接受,项目活动产生了积极效果。
四、社工专业志愿者参与助老实践的意义
志愿者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的相关资源,是进行社会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力量[2]。作为社工专业的大学生走进社区充当志愿者,为有意愿的空巢老人提供专业服务,从专业性来说更是一种挑战[3]。总的说来,社工专业志愿者参与助老实践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需要社工志愿者走近服务对象,评估其需求提供服务,多实践,才能提高自身实务能力。
(二)为社区服务注入新鲜血液,促进社区服务设施的完善。社工志愿者走进社区,为老人提供实际的帮助,为建设和谐、幸福的小区贡献一份力量,是社工志愿者的实践动力[4]。
(三)从新认识社会工作,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社工志愿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理论与实务是社会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丰富理论和实务能有效的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
五、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开展社区助老项目活动时,社工志愿者运用到很多所学知识和技巧,但是服务过程中依然多次遇到困难,显示出经验的不足。此次服务活动中常见的问题有个案初期评估老人需求时敏感性不够,中后期老人对社工志愿者产生移情现象,社区活动中因志愿者缺乏不能照料到每个老人和社工志愿者的倦怠等[5]。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也是服务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以下几点是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获得的经验:
(一)走进社区,从多途径了解老人,包括走访社区工作人员、邻居朋友等密切相关人士。收集信息的过程虽然漫长,但是有助于提高自己对老人的熟悉度,对需求的把握更全面,精确,当老人谈及自身的情况时,社工志愿者能结合收集到的资料迅速反应,评估真实需求。
(二)随着服务关系的进一步密切,老人对社工志愿者产生移情,过度依赖。为了处理移情问题,首先要分清依赖和移情的界限,然后要有正确看待移情现象的态度,最后应有技巧的把老人引到正常的服务关系中来,继续让其释放内心的情感,慢慢得到缓解。
(三)社区活动的开展吸引了更多老人的参与,但是社工志愿者人数不足导致照顾不到位。为了让老人感受到真诚和尊重,可以通过招募学生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志愿者的形式,为其提供暂时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开展前可以让专业老师和社工志愿者为招募到的志愿者提供短期的专业知识和方法培训。
六、结语
社会的不断发展加速了老龄化,老龄社会的到来使得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更为迫切,以社区为依托的居家养老便日益成为一种可行的养老模式,老年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为助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助老项目进入社区,是一种发展趋势,也为社会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发展舞台。社工志愿者是重要的资源,应该好好加以运用,鼓励多参与,多总结。(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朱眉华,文军主编.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P224-226
[2]刘羽.社会工作视角下的专业化志愿服务研究[D].云南大学2013
[3]刘立波,于力.城市老年人社区服务需求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吉林市200位居家养老老人的调查[J].知识经济.2012(02)
【关键词】足球裁判队伍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28-03
由于在全区范围内规范的足球比赛较少,缺乏正式的锻炼机会,使得区内不少优秀的裁判员苗子没能及时发现与培养。同时因为资金短缺,造成裁判员之间的交流很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足球运动的发展。广西拥有适宜的气候,以及较为完善的足球训练基地,每年都吸引着国内大量球队到梧州、北海等地冬训。另外,每年自治区举行的各级比赛及各城市组织的各类型比赛,使得大量裁判员参与到各项比赛中来。因此选择广西足球裁判员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6年在广西足球协会参加注册,且参与了中国足球协会信息化平台注册的106名裁判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文有关的各种刊物,以及中国足球协会和国际足球联合会官方网站;并搜集全区足球裁判员的信息,并从各地市足协收集当地开展足球竞赛的相关文件等,为本文的撰写获取了第一手资料。
2.问卷调查法
从目前裁判队伍的情况,结合本课题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面向全区足球相关人士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0份,其中有效问卷130份,达到86.7%。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03软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数理统计处理,并对检验统计结果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与处理,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4.专家访谈法
通过走访广西足协的有关专家、权威裁判长及我区部分高校资深足球工作者,同时对区内部分裁判员进行了访谈记录,以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一)裁判员队伍现状
通过2016年信息化平台注册数据统计来看,目前在广西足协注册的裁判员共有106人,其中男子100人,女子6人。
1.裁判队伍地域分布情况
从表1中看,裁判队伍的地域分布在全区13个城市。从2014年的35人,2015年的48人,到2016年的106人,队伍人数正逐年增加。但女子裁判员仅有6人,与男子相比,她们受性别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能够长期坚持从事裁判工作的很少。具体统计情况如表1。
裁判长情况:共有9人,全部为男性。其中南宁市5人,柳州市1人,北海市1人,梧州市1人,玉林市1人。
裁判员情况:共有97人,其中南宁市21人(含女子3人),柳州市25人(含女子2人),桂林市10人(含女子1人),北海市4人,钦州市7人,贵港市5人,百色市3人,贺州市7人,来宾市1人,防城港市3人,梧州市9人,玉林市1人,崇左市1人。
2.裁判队伍等级情况
从表2来看,南宁市和柳州市拥有高等级、高水平的裁判员相对较多,这是由于这两个城市常年都有着较多的足球比赛,需要裁判员的数量也多,因此裁判员得到的实践机会也随之增多。唯有遗憾之处在于北海市,作为老牌的足球传统城市,长期以来其足球成绩均名列自治区前茅,但是参与注册的裁判员数量仅有5人,其裁判队伍的整体水平也呈滑落趋势。
裁判长基本情况:9名裁判长当中,其中1人为中国足协裁判长(同时还是裁判技术讲师,在裁判届有着较高的权威),1人为中国大体协裁判长(同时还是会员协会体能讲师),另外7人为会员协会裁判长。他们作为裁判员时,有3人为国家级裁判员,都分别执法过中超、中甲、中乙联赛,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余6人均为一级。
裁判员基本情况:目前广西没有国家级裁判员,只有8人参加过预备国家级班,归属于后备力量。其中南宁市4人,柳州市2人,桂林市1人,钦州市1人;一级裁判员有37人,其中南宁市5人(含女子1人),柳州市11人(含女子1人),桂林市2人,北海市4人,钦州市3人,百色市3人,梧州市8人,崇左市1人;二级裁判员有52人,其中南宁市12人(含女子2人),柳州市12人(含女子1人),桂林市7人(含女子1人),北海市1人,钦州市3人,贵港市5人,贺州市7人,来宾市1人,防城港市3人,梧州市1人,玉林市1人。
3.裁判队伍年龄构成分析
从表3的统计看来,广西足球裁判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及以下和31-35岁之间这两个年龄段。年轻且有着良好的体能,这是成为一名优秀足球裁判员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足球裁判员梯队建设发展的趋势。
裁判长方面:45岁及45岁以下的有3人;46-50岁的有3人;50岁及50岁以上的有3人。年龄结构合理。
裁判员方面:在97名裁判员中,30岁及以下的裁判员共有34人(其中包括4名女子裁判员),占35.1%;31-35岁之间的有38人(其中包括2名女子裁判员),占39.1%;36-40岁的有18人,占18.6%;而41-45岁的只有7人,只占7.22%。以上可以看出广西足球裁判队伍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同时经过统计,各等级裁判员的年龄结构如下:
预备国家级8人,30岁及以下的有3人,占37.5%;31-35岁的有3人,占37.5%;36-40岁的有1人,占12.5%;41-45岁的有1人,占12.5%。一级裁判员37人,其中30岁及以下的有5人(含女子1人),占13.5%;31-35岁的有16人(含女子1人),占43.3%;36-40岁的有11人,占29.7%;41-45岁的有5人,占13.5%。二级裁判员52人,30岁及以下的有26人(含女子3人),占50.0%;31-35岁的有19人,占36.5%;36-40岁的有6人,占11.5%;41-45岁的有1人,占1.91%。
4.裁判队伍学历层次状况
表4表明,我区裁判队伍有着较高的学历层次,这为裁判员能更准确地熟悉与掌握规则精神带来便利,使他们在比赛中能衡量好判罚的尺度,在场上表现出良好的言谈举止,这样就会得到运动员及观众的尊重。
裁判长方面:在9名裁判长当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有1人,研究生学历的有2人,专科及本科学历的4人,专科学历以下的仅有2人。
裁判员方面:在97名裁判员当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有10人,占10.1%;具有专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有80人(其中包括6名女子裁判员),占82.68%;专科学历以下的有7人,占7.22%。
5.裁判队伍的职业情况
从调查统计中得知,体育教师、高校体育院系的学生共计63人,占64.9%。这些职业大都与裁判员的工作特点和性质有关:了解足球运动,曾经的足球经历,较长时间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加上有较为充裕的时间来从事裁判工作;对于规则条款能够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在比赛中能很好地运用规则,正确地识别动作是否合理;有着较好的阅读比赛的能力,如快速了解参赛队伍的比赛意图,根据运动员的跑动、传球及运球路线,提前跑位,选择好判罚角度、掌握有利等。
裁判长情况:有6人在学校任体育教师,占66.7%;其中5人在高校,1人在小学,有2人是副教授职称。作为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优势,能对裁判员的执法工作做指导,并帮助其总结;另外3人中,1人从事足球教练工作,1人为广西足协工作人员,还有1人也在从事与足球有关的工作。总体来看,裁判长们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裁判员情况:在学校工作的有57人,占58.8%;其中体育教师有52人(含女子2人),其他教师5人(含女子1人);体育院校在读生6人(含女子1人),占6.19%;另外,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有16人,占16.5%;从事与足球有关行业的有4人(含女子1人),占4.12%;从事其他行业的有14人(含女子1人),占14.4%。
6.裁判员的执裁年限
执裁年限又称为“裁龄”,是指从事足球裁判工作的年限,也是裁判员执裁经验积累的客观反映。根据对97名裁判员的调查得知,从事裁判工作3年及3年以下的有9名,占9.25%;4―6年的13名,占13.4%,7―9年的40名,占41.2%;10年及10年以上的35名,占36.1%。裁判员的“裁龄”主要集中在7―9年和10年及10年以上这两个时间段中。严格来说,裁龄越长,积累到的经验就越丰富。因此,要想具备较高的能力水平,达到一名优秀足球裁判员的标准,必须不断地积累执法场次。目前广西足球裁判员特别是年轻裁判员,执法裁判工作的时间仍显不足,应寻求更多执裁的机会。
(二)当前广西足球裁判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
1.对各等级裁判员的培养力度不足
我区的裁判员培养机制主要采用的方法为:由协会开班,通过考核、选聘使用、有针对性培养的模式。但通过访谈得知,目前裁判员的培训工作在内容、时间、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较高层次的培训班开展得较少,一级裁判员培训班不是每年都有举办的;国家级则是由广西足协推荐优秀裁判员参加中国足协举办的培训班。另外,广西各地市举办的初级裁判员培训班开展较多,但培养出的裁判员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2.广西足协与部分地方足协存在矛盾
广西14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足球协会,在对裁判员的管理与培养上,少数市一级的足协与广西足协存在一定的矛盾。曾经出现过在市级足协注册的裁判员,就不能在自治区足协注册,双方注册的裁判员均不能参与对方举办或承办的比赛。长期下来,造成两方的优势力量不能拧成一股绳,这样的恶性循环影响了广西足球裁判队伍的发展。
3.对裁判员缺乏有效的管理
目前,广西足协内部缺乏规范的组织机构,人员分工不清职责不明,所以对裁判员工作的管理与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在:没有对注册裁判员建立档案,导致个人资料不够完善;与裁判员有关的规章制度严重缺乏,如年终评优、违规处罚等缺少支撑文件;注册裁判员之间交流的机会不多,如没有定期组织必要的理论、英语、视频学习和考核、体能测试等。只是在每年的桂超联赛开赛前,才集中对裁判员进行一次学习本年度的统一判罚尺度,这是远远不够的。
4.对裁判员工作支持力度不大
每年广西各地市都有大量的业余比赛,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广西足球超级联赛,简称“桂超联赛”,是全国唯一的省级11人制主客场联赛。但在共进行了6届的比赛中,时常会有一些不和谐的事件发生,如有些参赛队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把怨气撒在裁判员的身上,甚至出现辱骂或攻击裁判员的事件。针对这些现象,广西足协和赛事组委会对引发这些事件的球队或球员缺乏严厉的处罚力度。没有了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难以保证裁判员的顺利执裁,使得有部分裁判员在思想上有了考虑,从而放弃了这一行业。
5.自身工作职责与裁判工作互有冲突
目前,大多数裁判员都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自身肩负着许多重要工作,参与裁判工作都是出于对足球项目的热爱与支持。由于各地市的比赛不断增多,抽调人员参加裁判工作次数也相应增加,这必然导致裁判员与自己所在单位的工作冲突。因此本职工作与裁判工作之间的矛盾,间接使得裁判员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上升受到很大局限,从而影响了提高与发展的空间。
6.能参与高级别赛事的裁判员不多
广西裁判员曾经有过执裁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超、中甲等高级别赛事的辉煌。现如今,仅有2名裁判员在中乙联赛中执法;5人具有全国U系列足球赛事的执法资格;有12人(包括6名女子裁判员)能参与到全国校园足球联赛当中。可以看出,广西裁判员每年能够外出参加比赛的机会很少。
三、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目前在广西足协参加注册,且参与了中国足协信息化平台注册的裁判员,其数量不足以面对自治区乃至各城市日趋增多的比赛。女子裁判员人数太少。
2.裁判队伍的年龄构成相对均衡、合理。但因受年龄等因素制约,许多裁判员裁龄较短,执法年限主要集中在7―9年,初次登场执裁的年龄基本集中在20岁左右,且年均执法场数不多。
3.裁判队伍的学历大多为本科以上学历,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这为整个队伍可持续发展,往更高等级的上升提供了空间。
4.多数裁判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且大多为体育教师,虽然家人与工作单位二者有一定的支持力度,但与兼职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冲突,造成平时对裁判业务研究得较少。如每年的桂超,在赛前都会对中英文规则、视频和体能进行考核,但考核结果尤其是体能测试不尽如人意。
5.在对裁判员的教学中,内容较为丰富,教学方法多样化,但教材使用不确定,缺少对裁判员专业的培训,如计算机使用能力、英语能力等。
(二)对策
1.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如组建裁委会、技术评议组等机构;出台实施对裁判员的管理制度文件;每年做好专项经费预算,多聘请高水平的裁判技术讲师来授课,为提升裁判员的业务能力搭建平台。
2.扩充裁判员之间相互交流的渠道和途径。如通过建立裁判员的资料库、交流网站等,以达到共享各种裁判资源的效果。同时,要形成一套培养、选拔、考核、聘用、管理的有效体系。
3.扩大队伍,开设讲座,逐步提高质量。如采用合作的方法,借助与发挥区内各高校的力量,拓宽培养裁判员的渠道;高等级裁判员指导低等级裁判员,通过教学相长式的培养,逐渐提高业务水平。
4.培养时注意区别对待,抓住重点。如对年龄适合、外语好且有提升潜力的裁判员要下大力气进行培养;对于级别较低而且年轻的裁判员,可采用以老带新,新老组合的培养方式。
5.通过比赛,检验提高队伍,锻炼新人。如今,各城市举办的足球比赛相对较多,除了在关键场次安排有经验的裁判员上场之外,要多给级别较低且又年轻的裁判员锻炼的机会,以增加他们的执法场次,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田顺尹.河北省足球裁判工作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学刊,2003(4)
[2]李海,马国凯.我国足球裁判员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朱桂林,周美芳.江西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6)
[4]洪家云.我国男子足球裁判员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2(3)
[5]杨娇.浅谈我国足球运动裁判员现状[J].内江科技,2009(7)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研项目(LX2014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