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12 23:19: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职与专科的区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职与专科的区别

篇(1)

为了提升高职(专科)教育的水平,国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让60万以上在校生直接受益。此外,还重点建设了500个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并建成了近4000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1500种特色教材和教学课件……昔日不受重视的高职教育,现已旧貌换新颜,成为培养技术人才之地。从目前的就业调查看,专科就业形势良好,位于学历教育层次基础的专科正凸显着自己的实力。这里,就让我们走进高职(专科)院校,跟它们来个亲密接触吧!

总体概况

高职、专科之辨

大专或者说专科,是学历上的概念,而高职其实就是专科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我国高等教育从学历层次上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而如果从教育类型上划分,那么专科层次学历教育中又有学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种类型。也就是说,高职与普通专科仅仅是学的内容偏重不一样,但都是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从1999年开始,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到2004年基本上全国大部分的专科院校都已经过渡到高等职业学校,包括“国家211高校”在内的综合性大学里的专科也都已经转变为职业技术学院,称“某某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从大专或者说专科这个学历层次上,我们可以说:在今天,大专就是高职,高职就是大专,二者已经没有很多区别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高职更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的合理调整。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高职,显然它比传统的普通专科教育更贴近人才市场,由于教育成本的增加,有的学校招收的高职生其学费要比普通专科高,这可能是二者唯一的区别。

学历层次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偏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的学历主要是专科层次,高职学生毕业时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证书,并享受普通大专生的一切待遇。由于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目前我国内地专科层次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比例更大。但许多人存在误区,误把高职当成职业高中(职高),其实,现阶段的高职就是我们过去经常说的大专,而“职高”是指职业高中,与中专、技校并称为“三校生”,属于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为高中。

高职学生修完专业所规定的全部课程,且考试合格者,获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毕业证书,并与过去的普通大专毕业生享受完全同等的待遇。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高职毕业生可以报考本科(专升本),继续深造。

类型

高职院校有两种类型,第一类是公办高职院校。这些院校招生数量大,高职办学时间长,在职业教育与就业上有一定优势。第二类是民办高职院校,国家承认学历,不过学费较高。但在高职(专科)批次进行录取的,除了以上两类院校以外,还有部分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专科)专业。

学制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管理类专业一般为两年,工科类专业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的修业年限适当延长。

学费

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收费标准,均由各地政府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物价因素自行确定。在高职教育中实践课占很大比重,比如,数控专业已经成为国家紧缺专业,专业学习中必需的实践环节离不开现代化的数控机床,而一台机床的造价达数十万甚至百万。因此,高职学费普遍高于传统意义上的专科。

院校类型

具有招生资格的高职(专科)院校有千余所,为了让考生对其有较系统的了解和认识,根据学科構成和针对行业领域的不同,再结合校名的关键词,本文将其划分为农林类、交通运输类、土建类、水利类、财经类、医药卫生类、旅游类、地矿油类等几大类。以下,就从各类院校中选择几所进行介绍。

(注:以上分类只是根据学校的校名关键词和主体特色学科进行,并非指该类院校只有单一学科)

院校展台

普通类

在高职(专科)院校中,这是最常见的高职院校类型。在校名中,没有明确指向某行业或领域的关键词,在办学历程中多为几所不同特色的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我们可将其称之为高职(专科)院校中的大众型。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位置:四川省绵阳市

建立时间:1933年

招生网址:http:///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33年的“江津窑业学校”,经过五易其址,十一次更名后,2001年,为适应全国建材行业企业和绵阳国家科技城建设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以原国家建材局直属的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为主体,合并绵阳机电工业学校和绵阳工业学校组建成立绵阳职业技术学院。2008年7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全国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篇(2)

与其说考生选择了三本和高职高专院校,不如说是它们选择了考生。但对于近乎自己唯一的选择,考生往往知之甚少。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读三本、高职高专院校究竟是前途无“亮”还是前途无量?该怎样结合分数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与《求学》一探三本与高职高专之虚实,便知分晓。

张立群薛梅2011年1月,《求学》在网络上发起调查:假如现实让你不得不报考三本或者高职高专,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历经一个多月的投票与审计,现将投票结果公布如右图:

由上图可以看出,许多人开始选择三本或者高职高专。曾经有媒体说,现代人患有“大学焦虑症”,仿佛不读大学就不能为社会所容纳;而上述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二的网友并不抗拒三本或高职高专。

根据教育部官方网站2010年12月底公布的信息:在全国2305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在校生总数超过了531万人,其中本科生近245万人,大专生超过285万人。截至2010年3月,国内的2305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按学历层次分,本科院校1090所,其中独立学院322所;大专院校1215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071所。

阳关大道走的人多了,也会变成独木桥。对于高三的同学来说,纠结的问题有很多,如何考出最理想的成绩无疑是最重要的。然而,面对分数的瓶颈限制,我们仍然需要理智思考:是否只有挤破脑袋上大学才能有出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生案例表明,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路的单行线,大专、高职也是渡人之桥。关键是,面对越来越多的桥梁,究竟何桥可渡?我们又该如何去渡?

主文:

去三本还是上高职高专?

重点、名牌大学总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以致当三本和高职高专院校“空降”到跟前时,考生和家长对其往往仅是一知半解:一是搞不清三本和一本、二本院校的区别,总觉得上三本低人一等;二是分不清高职院校和专科院校的区别;三是对三本以及高职和专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三本院校不但是民办院校而且收费很高,而高职高专省最低控制线和录取分数较低,让人觉得层次低,因此,选择三本或高职高专院校,往往被考生、家长们视为无奈之举。

在此“大势”下,去年一位广西高考考生的选择可谓石破天惊。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该生在高考成绩超过一本线4分并可以申请少数民族加分的情况下,放弃了本科志愿,选择一所专科院校就读,由此引发了社会对所谓“低端”院校的一系列反思。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真实的三本和高职高专院校,也许与大家想象中的“差生避难所”相差甚远。

三本、高职高专类院校释义

对普通高中的高考生来说,无论三本还是高职高专,最大的共同点是入学门槛相对偏低。从录取分数看,它们通常属于同一个级别。但是除此之外,二者还有很多不同。

三本 高职高专

招生对象 一般为普通高中毕业生 以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应届中专毕业生、职业高中毕业生、技工学校毕业生(简称“三校生”)和历届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报考

学制 与普通本科一样,一般

是4~5年,以4年居多 一般是2~3年,以3年居多

学费 超过10000元 7500~10000元

毕业证书 拥有本科学历证

书和学士学位证 拥有一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三本

“三本”即是在第三批本科批次录取的院校,简称三本院校。三本院校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除了部分独立学院以外,一些在本科三批招生的民办院校和部分院校的合作办学专业也在此范畴内。不过,近年来独立学院的发展如雨后春笋,已经成为三本中的绝对主力,如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等。而民办三本院校是从办学历史相对较长、条件较好的高职院校中产生的,目前全国大概只有不到30所,和三百多所独立学院比起来显然是少数;加之其师资力量比较弱,而且学历的承认度还不够权威,所以发展受到一定制约。因此本文分析三本院校时,多从独立学院角度做分析总结。

独立学院有三大特征:

1.一律采用民办机制,所需经费投入,均由合作方承担或以民办机制共同筹措;

2.多采用创新型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管理,独立招生并颁发学历证书;

3.管理体制相对灵活多样,管理制度和办法由申请者和合作者共同商定。

目前,我国的三本独立院校名称基本上按“××大学××学院”的形式命名。其中,“××大学”是创办这所三本院校的母体高校,“××学院”就是子体三本院校。如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广西大学是其母体高校,行健文理学院则为广西大学创办的子体院校。在2000年至2003年期间,独立学院曾被笼统地称为“二级学院”,一些高校为收取高额学费争相开办“校中校”,由此导致多数独立学院不仅师资、教学完全依赖母体高校,招生时也多含糊表示“可拿校本部学位”,有的甚至将下属专科院校直接挂牌为独立学院,混淆视听。

按照教育部要求,从2008年4月1日起,全国独立学院在5年内符合条件的都要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即“摘帽”。如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目前已经转设为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撤销了东北大学东软信息学院的建制,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

不管是不是已经“摘帽”,独立学院毕业生都会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其毕业证书上加盖的是某大学某学院印章(而学校本部学生的毕业证书只盖有学校校名印章),显示出二级学院的名称,通常是由该独立院校自行签发,与所属大学关系不大。如广东省的中山大学南方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是由南方学院签发,而非由中山大学本部签发。

高职高专

了解高考历史的人都知道,在1999年以前,高招录取只有本科和专科两种形式。1999年以后,教育部开始在部分省市试行招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专科教育与高职教育在学历和培养层次上而言都属大学专科,学生入学后和毕业后的待遇都一样,毕业证书均属国家承认的国民教育系列大专毕业证书。因此,从大专或者说专科这个学历层次上来看,我们可以说,在今天,大专就是高职,高职就是大专,二者已经没有任何区别,对应的学校通常称为高职高专院校。不过,高职与专科教育从微观处看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最大的区别在于高职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面向生产、管理一线培养人才,而专科教育则注重学科教育;同时,学生学习课程也有所不同,高职教学侧重于职业技术,而专科课程设置则多带有“学”字,以基础教学为主。

现阶段我国的高职高专学校(专业)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类别:

类别 案例

普通高校本科院校所设置的高职专科专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药专业、西南石油大学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等

普通高等专科学校 以医学、师范类为主,兼有其他类别,如工科类别等。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邵阳医学专科学校、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等

部分本科院校下设的独立学院所设置的高职专业 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的通信技术专业、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的会计电算化专业等

从中专类学校升级而来的招收高职专业的职业技术学院 多从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普通中等卫生学校等以及其他的一些中等专业学校“改换门庭”升格而成,如山东淄博职业学院、陕西商洛职业学院、山西阳泉职业学院

部分结合社会经济和行业用人需求,所创办的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福建黎明职业大学等

还原真实的三本和高职高专

有的同学会说,三本虽然是本科,但一是收费高,二是一部分三本院校属于民办性质。前者对于相当一部分经济条件不大好的学生来说的确有些残酷;而后者由于带着“民办”字样,总让人觉得“低人一等”,显得“名不正言不顺”。甚至还有的同学说,现在本科生都多得不得了,“毕业即等于失业”,很多本科生不得不去“考研”,再上个专科出来,那不等于“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吗?

三本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凭含金量确实逊于一本、二本院校,但是,21世纪是“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的世纪,文凭不再有巨大的影响力。三本、高职高专毕业生一定拼不过一本、二本毕业生?每个了解三本和高职高专的人,都不会给你肯定的回答。

本科学历+技能:你所不知道的三本

报考镜头回放一:河北考生小霞原想考取一所差不多的二本,但是分数不争气,满腹牢骚只能屈就三本。但她父亲却是这样给女儿规划人生的:先上三本再考研,毕竟三本属于本科,考研和考公务员起点与二本是一样的,而且经过粗略调查后,他还发现,许多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考研成功率很高。三本院校名气差一些,但是只要自己努力,将来考上公务员、研究生都是很有可能的。

――小霞最后报考了四川的一所三本院校,当年的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上,前来“传授”经验的一个学姐,因为超强的学习成绩和英语成绩等,同时获得了西南大学和香港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报考镜头回放二:来自浙江台州的小葛2006年报考了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他知道学费偏贵,但考虑到当时招生简章上提到师资、学习环境和本部几乎没有差别,特别是毕业时能同时拥有普通本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因此选择了三本。

――小葛通过四年的努力,顺利拿到了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证书,回顾自己的四年学习生活,印象最深的是自己在图书馆占座位、自习的日子。课堂学习过程似乎也和其他同校一本、二本的同学一样,一样的教学环境、一样的老师、一样的住宿条件,还有很多一样的地方。目前,小葛和几个同伴在杭州创业。与他同班的同学里面有部分还在准备考研、考公务员,根据往届的情况看,被录取的应该不在少数。

三本院校的毕业生在出国留学、考研、考公务员、户籍管理、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与其他本科(一、二本)学生享受同样的政策待遇。所以,三本和一、二本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本科层次的高校),都是属于“普通高等学校”大家庭,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是相同的,是不标明几本的,只表明是本科。

而且,一些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存在短板,重理论、轻实践,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而三本院校在教学和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较为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多采用“本科学历+技能”的新型教育模式。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法学专业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课程体系,开设“法律诊所”、模拟审判及法律案例分析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2010年“全国第一考”――国家司法考试中,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70名参考同学中28人获得通过,一次性通过率高达40%。同时,该校城建系的2009届毕业生徐四维报考外交部公务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多名考生角逐,一路过关斩将,脱颖而出,以129.5分的笔试成绩名列全国第一。再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天津大学和天津仁爱集团联合举办的三本院校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建筑学专业为例:该校的学生在创作能力、理论水平上可能不如母校天津大学,但如果从学生的专业实际操作熟练度、技术能力方面看,则能够达到甚至强于某些重点高校。

雇主必需品:越来越抢手的高职毕业生

报考镜头回放一:家住南宁的小王2007年高考发挥不好,报专科有点儿不甘心,想复读又怕来年重蹈覆辙。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他前来志愿填报咨询现场咨询专家。在专家指点下,他还是决定先报高职,挑一个容易就业的专业,这样可以先上学,就业以后一样有机会上本科提高自己。最后,小王报考了一所高职院校的数控专业。

――在最近志愿填报专家对小王进行的回访中,小王告诉专家,他已经和广东一家著名家电制造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

报考镜头回放二:2009年参加高考的刘萱涛成绩离二本线差了十几分,远远超出了三本线,经过了深思熟虑,他还是选择了高职,对于他来说,毕业后能马上就业是最好的选择。

――刘萱涛报考了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空中乘务专业。在过去的2010年,他目睹了东方航空、国航、中国移动等公司来学校现场招聘的场面。2010年底,他的师哥师姐――2008级空中乘务专业的学生全部都已经有了顶岗实习单位。

“就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直接目的,就业优势也是它们吸引考生的最大亮点。很多高等职业院校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以及职业技术与职业岗位的特点,以满足岗位(群)的能力、素质培养要求为标准,在各专业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等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或“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多管齐下,无疑让学生就业时更给力。

刘萱涛所在的学校除了开设专业技能课程之外,还有大量的围绕职业素养养成的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等。他不仅要学习乘务人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习包括乘务英语、礼仪、仪容仪表等专业课程,在毕业前还要考取专业要求的英语等级考试,考取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资格证。另外,一些辅修的课程,如体育课都具有空中乘务人员的特色。

以下两个图表是笔者根据麦可思公司在2010年6月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所分别整理出来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薪资情况。

图12006~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

图22006~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

从图1可以看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86.6%)高于2008届(85.6%),但仍比2007届(87.5%)低。其中,“211”院校、非“211”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非失业率分别较2008届高了1.1%、0.1%、1.7%,但与2007届同类毕业生相比,“211”院校与非“211”本科院校仍分别低2.3%、3%,仅高职高专“一枝独秀”,比2007届同类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高1.1%。

值得注意的是,2009届“211”院校毕业生较上届非失业率的增长,来源于读研而非就业。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四年与非“211”本科差距缩小,差距从2006届到2009届分别为7.2%、6.3%、3.8%和2.2%,在同样的经济形势下高职就业率提高较快。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88.1%)已经高于非“211”本科院校(87.4%)。

篇(3)

三本是本科,是独立学院,现代本科教育招生中,所谓“普通三本高校”是录取批次和录取顺序排在第三位置,并不是说普通三本高校就比普通二本高校低一个层次和等级,普通二本高校就比普通一本高校低一个层次和等级,只不过是录取批次和录取成绩略有差异而已。三本院校的招生是通过学院办学所在的省市,根据参加全国高考统一招生的招生计划的基础上,按录取批次的方式进行的。 三本与一、二本都是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教育系列,学制都为四年,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都是相同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证书。

大专属于专科,一般指大学专科(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的学历层次之一。区别于本科,大学专科教育主要由高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高专(高等专科学校)承担,部分本科高校亦开设有专科。专科层次不颁发学位,毕业颁发专科毕业证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有相当部分的学生专升本后对本科学校文化不够了解;参加学校活动不够积极,愿意参加专科院校活动和校外活动,不愿意接触新同学;专升本学生对学校和老师信任度不太高,总认为自己是“后娘养的”孩子,和高考进入本科的学生有距离;专升本学生在校成就感一般;专升本的同学来自不同的高职专科院校,为了加强专升本学生的归属感,本科院校也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建设具有良好班风班貌,有团结精神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鲜明特色的班集体等,在客观上对专升本学生归属感的形成有一定意义,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综合实力在不断增强,也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教育上,本科院校的软硬件建设都发展很快,发展成果共享原则的指导下,专升本学生与原校本科生在饮食、住宿、授课、娱乐、升学、就业、医疗、接受抚助等方面享有同等的校园服务。但是,专升本学生还是没有表现出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应有的对本科院校的热情。当然,这里也有个历史原因,在专科院校学习时,有部分学生一心只准备专升本的考试,既不担任班级干部也不关心班集体,不参加学校的活动,没能在德智体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锻炼,这种消极行为影响着学生管理工作。笔者曾对近几年升本的156名学生进行过调查,认为法学本科课程设置较好的占76%。认为本科课程与专科课程衔接较好的占52%,认为学生管理和就业安排较满意的占49%。

二、法学专业学生较之其他专业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现行教育制度是法学类的专科生专科毕业时要发专科院校的毕业证书,升入本科院校后成绩合格的颁发本科院校的毕业证书,专升本学生的本科毕业证书与高考直接进入本科院校的学生所持的毕业证书有很大区别。普通高校“专升本”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误解,有时甚至是歧视,很多招聘单位在用人时直接就写明拒绝接收专升本学生或者写明要求第一学历为全日制本科变相拒绝专升本学生,还有些单位的人员不太清楚学校的一些情况,将专升本学生与函授本科、自考本科学生归类在一起,忽视人后续进步的可能性,认为高考没考好,没读上好学校、好专业、正规本科的学生都存在些问题,带有个人的偏见;法学专业的专升本学生还与其他专业有所差别,法学毕业生瞄准的就业单位多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而进入这些机构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媒体也多次报道过,很多公务员岗位都是几百人选一人,多的甚至几千人选一人,是名副其实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也是人们心中认为法学专业不好就业的现实表现,与之相对比的是依法治国建设任重道远,基层单位甚至基层的执法单位多少年甚至从来就没有过专业的法学毕业生。

职业教育应定位于本科层次,同时构建高职法学专业学士学位相关事宜,使高职教育有自己的独立学位,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建立法学类专业高职教育体系从专科到本科的模式,高职法学教育能够通向法律职业;积极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使得高职教育体系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进入普通教育体系进行研究生方面知识的学习,由应用性转为应用研究型人才。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要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选拔水平。《意见》要求: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

现有的专升本制度,是高职院校向普通院校输送生源,学生由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向研究型人才过渡,但是,从专升本的学生很显然大部分缺乏研究型人才的理论功底,高职专升本学生升本之后的两年原有技术不能进一步提升,逐渐倒退,理论研究无明显进展,结果成了“四不像”既不是熟练技工,也不是初级理论研究者,这是不恰当的转型带来的问题,最后只拿走一个本科文凭而已,达不到专业培养的技术要求;对于高职理论研究还是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践设备配备以及高职技术研发,高职院校都优于很多本科院校,对于法学类专业也是如此,法学类的专科院校多为行业办学,专业相关资源优于普通院校,师资队伍不逊于本科院校,唯一缺点就是不能颁发本科文凭,而本科毕业又是进入法律职业的必备条件,进入法律职业需要取得法律职业资格,报考司法考试的学历要求最低就是本科教育。为了使法学学生能在优秀的法学学习环境下多受到熏陶,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法学高职院校直接攻读本科。高职教育独立设置到本科,既巩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也促进本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定转换制度,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实现多种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学习过程的相互衔接,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2015年研究出台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

篇(5)

高职单招考试科目单招考试科目:专业技能考试+文化统考;文化统考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专业综合理论。

1、考试形式:专业技能考试+文化统考。

专业技能考试形式和内容由各专业大类联考委确定。文化统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专业综合理论,实行闭卷笔试,试卷分为试卷Ⅰ、试卷Ⅱ两部分。试卷Ⅰ为选择题,试卷Ⅱ为非选择题。

2、科目分值:专业技能300分;专业综合理论300分,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00分,满分1000分。艺术类专业不设专业综合理论考试,满分为700分。

3、考试时长:专业技能考试时间(分钟)由各专业联考委按省教育厅有关规定执行,并适时向社会公布。文化统考考试时间(分钟):语文150分钟,数学120分钟,英语120分钟,专业综合理论150分钟。

单招和高考有哪些区别1.考试内容不同

从考试内容上看,高考是参加教育部组织的统一招生考试,单招考试是由考试院统一组织,各试点单招学校独立命题、自主组织测试。

2.院校总数与可选专业不同

单招的院校比较少,且一般都是专科学校,因此开设的专业总数也比较少;而高考的高等院校数量就比较多,涵盖了专科到一本范围内的众多大学,因此可挑选的专业也很多。

3.填报方式不同

单招只有一次在考试前填报志愿的机会,只能填报一所学校,并且院校只会对单招的学生开放部分专业;而参加高考的学生则是在考试完后进行志愿填报,可同时填报多所院校来作为自己的多个志愿,并且院校会对高考生开放校内的所有专业供其选择。

4.考试模式不同

篇(6)

职业教育层次随经济发展上移是国际共识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由新技术革命、产业结构升级、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培养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的本科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0世纪中叶起,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规格层次与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计划地布局和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了包含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各个层次在内的上下衔接、左右贯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创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在内的近300所大学开设四年制高职专业,有200多所社区学院同时提供副学士和学士学位,与普通大学合作培养人才,使得社区学院声誉大增。德国1976年颁布《联邦高等学校总法》,明确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是与UNI同处于一个层面的教学机构”,FH快速发展,成为“德国工程师的摇篮”。瑞士从2006年开始,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试点,2008年普遍推广。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向本科及更高层次上移,成为一种国际共识。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英国的多科技术学院、印度的工程技术学院和技术大学、爱尔兰的理工学院等,都是以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并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

根据国外高职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德国、瑞士等西欧国家提升其产业、企业和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础,就是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高质量的职业教育。

当前,我国进入了“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步入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度发展,成就显著,但过去推动经济发展的五大要素:人口、土地、资源、资金、技术,前三项基本上用尽了潜力,今后最大的希望在技术上。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特别是促进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最主要是依靠科技进步,这就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高技能的知识型产业工人和高端技能型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点偏低,高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短缺。据联合国发展组织统计,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我国第一、二、三产业中都存在高技能、技术型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不相匹配等结构性短缺较为突出,亟需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短板。在经济深度转型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依托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发展。

同时,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来看,也急需完善教育体系,提升层次。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把整个教育分为七个层次,第五层为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包括专科、本科以及硕士学位课程。第五层按不同的课程计划又分为5A、5B两类,5A相当于传统本科课程,是强调理论基础、为从事研究做准备的高等教育,5B是实践型、技术型、职业性的高等教育,强调实践技术和专门技能。显然,5B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层次、类型到课程特征上都是一致的。“高等职业教育”(5B)作为“职业定向”的一种特定类型,与“普通高等教育”(5A)相对,有分类标准上的依据,也应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而不应仅仅局限于专科层次。

目前,由于制度瓶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最高层次只到专科阶段,上升渠道的受阻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片面认识,导致近年来高职专科出现招生难、就业难等问题,例如,江苏省2012年高招本三批次和高职专科批次的分数竟相差95分,创历史新高;山东省虽然高职录取线已降到180分,但仍有96所学校三次投档无一人报考;有些省份高职院校试行“注册入学”,不划分数线,依然难完成招生计划,这些都折射出专科高职的艰难生存处境。许多考生不愿就读高职,一方面是觉得读高职低人一等,受人歧视,另一方面是因为高职上升通道狭窄,难以继续深造。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如果职业教育在高职本科层次出现“断层”,将造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链条的断裂。当前,教育部正在抓紧编制实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从宏观上构建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国家体系、国家政策,打通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展通道,推动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路在何方

党的十报告特别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今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引擎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实现中国经济转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提升中国制造水平,必然要求整体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造就一流技能人才队伍。在2011年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明确表示,“我国将探索建立包含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等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官方对高职本科发出的首次信号。同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教育、应用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教育等培养层次。”同时,教育部要求,引导近年来已设立的高校重新定位,向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新设置和更名的本科院校要重点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国家的一系列战略举措,为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让高职院校看到了希望。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许多高职院校纷纷开展四年制本科试点,一些省市率先探索,如天津市提出,深化中职、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启动四年制高职教育改革试点工作;深圳提出“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宁波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立有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

虽然一系列政策信号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但它的发展依然困难重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首先,应消除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歧视。当前,我国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高等专科学校放在一起,并列招生,“高职高专”似乎成为一个固定概念,严重混淆了类型与层次的概念和区别,人们习惯于把高职教育作为普通本科教育的下一个专科层次来管理,这也是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只限定于专科层次的认识根源和政策根源之一。要尽快转变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歧视,提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

第二,要加强职业教育立法。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寻找突破口,突破制度藩篱。目前,应该尽快修改《高等教育法》和《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同时要提高生均拨款标准,将高职办学经费列入政府教育经费计划内统筹解决,从立法角度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

第三,通过改建、衍生、试点、交叉等模式,适时审慎发展职业教育本科。建议从全国300多所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中选取部分“转型”为职教本科。因为此类院校均定位为培养直接面向区域经济和企业技术生产一线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其培养规格及目标与高职本科教育非常相近。目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已启动中国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2013年6月,批准由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成立应用技术大学联盟。

此外,职教本科要走出自己的独特办学之路。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以所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以应用技术创新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着重培养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人才,体现高层次、高素质,面向行业或职业,而不仅仅是某个岗位。

职教本科应该更加注重紧贴市场需求。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一般设立在著名大企业的附近,如埃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的附近有奔驰、博世等大企业。而我国高职院校热衷进驻大学城、职教园,但是往往远离企业,与行业、产业结合不够紧密。

篇(7)

当然,江苏省在中、高职衔接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实践,具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五年一贯制高职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中职、专科高职课程成为一个整体,中职至专科高职无需参加高考,高等教育招考机制已提前至中考,是一种有效彻底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不过这种一贯制模式,目前只有专科高职层次。另一种是单招模式,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中职、专科高职或本科分两个阶段,中职至专科高职或本科需要统考统招。这种模式打通了中职接续本科的通道,但是也存在不足。一是中、高职两端分离,课程缺乏有效衔接,本科阶段教育没有在技术和技能方面继续发展,基本沿袭学术型本科教育。二是中职产生应试倾向,教学内容应考而定,技能训练明显削弱,影响中职目标实现,也制约学生继续学习能力提升。单招模式的另一种形式是高职注册入学,无需入学考试,不过注册入学目前还主要由民办高职实施,高职与中职的课程也不能实现有效衔接。

因此,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中、高职衔接机制,必须探索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本科高职内涵界定问题,是应用型本科,还是技术本科,抑或本科技师,这关系到由哪一类本科高校来承担本科高职的任务。不过,本科高职应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属性应该是一项基本特征。目前,新办本科高校主要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其中技术性较强的一类专业被称为技术本科,培养定位是介于工程师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中间的承担工作现场技术应用或工艺工作的人才;本科技师定位于培养具有本科学历水平的技师人才,目前还没有规范学制,也颇有争议,不过,从本科高职的高等性和职业性来看,技术本科和本科技师应属于本科高职范畴。二是本科高职如何对接中职问题,是一贯制模式,还是单招模式。如借鉴江苏省五年一贯制模式,采用“3+4”分段七年一贯制,则中、高职课程无缝衔接,中职设高职预科班,通过中考报考,中职生通过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入学本科,而无需统考统招,高职、中职、企业合作培养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由于中、高职专业接续、课程衔接,高等教育入学实行直升是可行的,这与学术性高等学校统考统招基础性、通识性教育的普高毕业生应有区别。

本科高职也好,中高一贯也罢,确实需要更大程度上的观念和理念上的突破,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常州市作为省政府确定的首批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和教育部确定的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在构建中、高职衔接模式,完善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积极思考,研究方案,并组织地方本科高等学校、高职院校、技师学院、中等职业学校充分调研论证,设想于全省总体单招体制框架下,在地市范围内,就中、高职衔接模式上有所创新,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双证融通),中高连贯,校企合作”的思路,试行地方高等学校、技师学院、中等职业学校、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站等全过程合作培养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体制,重点进行“技术本科”、“本科技师”等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探索。当然,起始阶段只能少量试点进行探索,通过加强研究和总结经验,逐步发展。

一、“技术本科”培养模式

1.内涵界定。选择本科高校中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明确为“技术本科”专业,实行本科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设置。对接常州“一核八园”产业链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急需的专业。

3.人才定位。工作现场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就职于技术、工艺、管理等岗位,承担工程设计向产品生产转化工作、工作现场技术与生产管理工作。

4.课程设置。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突出实践导向和技术应用培养要求,开发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开发相关教材。高等学校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开发本专业中职阶段课程体系,中职阶段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对接中级职业资格,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实行与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无缝对接。

5.培养体制。实行中职、本科高校分段合作培养,实行“7年分段一贯制”。

6.招生机制。高等学校在对接中职校设置本科预科班,学生经中考入学中职,高等学校与中职校联合确定招生标准。学生完成中职学习,高等学校将本科指标列入当年国家高等教育公办招生计划,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入学本科。

7.衔接机制。中职3年+本科4年,学生3年中职期间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成绩、技能水平等达到高等学校规定要求,经高等学校成绩测试、面试及综合考评,符合本科入学条件(要求和办法由高等学校另制),即可直接升入本科段4年学习。

8.培养模式。高等学校开发有别于学科型本科专业的与中职课程无缝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学科课程、项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有机结合,突出实践技能、技术应用和工艺设计能力培养。

9.发展展望。毕业生未来成为工作现场技术(工艺)工程师,或研发、工程、技术、技能多个领域“跨界”人才。

二、“本科技师”培养模式

1.内涵界定。纵向本科与中职课程一体化、横向本科专业学历教育和技师职业资格标准一体化的“双一体化培养模式”。

2.专业设置。对接常州“一核八园”产业链发展,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急需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专业。

3.人才定位。工作现场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就职于生产和管理等关键岗位,承担生产、检验、设备调试维修等工作。也可作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后备人才。

4.课程设置。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采用职业分析方法,根据双一体化人才培养要求,课程兼顾学科性和技术性,突出职业资格标准和创新能力,主要采用任务式、课题式教学,开发相关教材。高等学校指导中等职业学校开发本专业中职阶段课程体系,中职阶段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突出专业技能训练,对接中级职业资格,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实行与高等教育阶段课程无缝对接。

5.培养体制。实行中职、本科高校分段合作培养,“7年分段一贯制本科技师”培养体制。

6.招生机制。高等学校在对接中职校设置本科预科班,学生经中考入学中职,高等学校与中职校联合确定招生标准。学生完成中职学习,高等学校将本科指标列入当年国家高等教育公办招生计划,学生通过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入学本科。

7.衔接机制。中职3年+本科4年,学生3年中职期间思想道德、行为表现、学习成绩、技能水平等达到高等学校规定要求,经高等学校成绩测试、面试及综合考评,符合本科入学条件(要求和办法由高等学校另制),即可直接升入本科段4年学习。

8.培养模式。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对接技师职业资格(行业执业资格)标准,开发本科与中职课程无缝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培养方式,采用任务式、课题式课程模式,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职业资格与创新训练紧密结合,职业能力逐级晋升至技师水平,学生毕业取得本科文凭、学士学位、预备技师资格,工作实践满两年即可破格鉴定晋升技师职业资格。

9.发展展望。毕业生未来成为工作现场技师人才,或技术、技能、管理多个领域“跨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