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6 21:30:4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考生物必修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双语;生物课程;高考复习;考试大纲
生物课程的教学是高一、高二将三个必修课本和两个选修课本学完,高三只有不到一年的复习时间,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是摆在生物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
"双语"教学是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双语的需要,全面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水平,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的教学形式。我所在学校已实行"双语"教学6年多,首届"双语"班学生也参加了高考,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我是担任首届"双语"班的生物课程的教师,下面我就在"双语"班生物课程教学和高三生物复习中对"双语"班学生学习生物和复习生物课程的方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 制定高考生物总复习计划的依据
高中生物学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考试大纲》(即考纲),是考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在高考复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考纲"与课本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复习方向和内容。通过对《考试大纲》的学习、分析以及自治区高考研讨会中的讨论,把握高考命题思路——"遵纲不循本"。 所谓"遵纲不循本"即知识点的考查遵循"考纲"的规定和不超出课本知识的范围,而能力的考查可以超出课本知识点将渗透新课标理念、加强对实验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探究性实验的考查。由此可知,《考试大纲》是高中生物高考复习计划制定最主要的依据。
二 制定高考生物总复习的计划与方法
以《考试大纲》(即考纲)为依据,完善的安排好生物三个必修课和两个选修课的复习具体计划。因为"双语"班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能力虽然跟民考汉的学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距,但是还是在理解掌握上需要花点时间来吸收理解。所以在复习计划的制定上要更详细、合理,尤其是复习时间上更充分安排。复习的方法具体要根据学生自己学习的特点来分段加强复习,我认为生物高考复习分五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基础知识梳理、第二阶段巩固知识点、第三阶段模拟检测、第四阶段补充遗漏知识点、第五阶段强化训练。
三 高考生物总复习的计划
1.第一阶段:基础知识梳理阶段。
基础知识梳理阶段时间安排在9月至下一年1月末这一个学期,在这个阶段要把三个必修和一个选修的课本基本内容、基本知识点要掌握好。
2.第二阶段:巩固知识点。
这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在2月至3月,主要是在基础知识梳理阶段的基础上对掌握知识进行综合,把相应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综合知识系统。
3.第三阶段: 模拟检测。
模拟测试阶段的时间安排在3月中旬至5月,这个阶段的复习任务是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知识有个全面、完整、准确的掌握,并反映在习题的解决上。通过这种适量的模拟测试过程,使学生的解题能力、技巧和解题速度得以提高,并培养他们应考的良好心理素质。
4.第四阶段:补充遗漏知识点。
这个阶段的时间在2月至高考前,主要是考生在基础知识或能力水平上遇到困难,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解决,并在综合复习中把知识点进行串联起来,把遗漏的或者不会的难点及时掌握理解透。
5.第五阶段: 强化训练。
这个阶段的时间在5月,这时考生已有自己的综合知识系统,可以做一些综合性题,或者是做一些关于探究性实验的题,来强化自己应对各种综合、全面的实践性题。
总体时间上来说,双语班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复习,具体的复习时间安排根据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来灵活的安排。
四 高考生物总复习的具体方法
1.第一阶段:基础知识梳理。
虽然在高一、高二把三个必修和两个选修课本都学过,但是有些同学还是忘记基本知识点,还有"双语"班学生理解和掌握需要更多时间,所以高中教师必需在高一、高二把所有生物课程都讲完,高三上学期就要开始生物总复习阶段,按照高中《生物》课本的章节进行逐章逐节的复习。引导学生理清单元知识点,弄懂基本概念和原理,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单元知识网络。本阶段习题重点选择基础题避免综合题。双语学生理解掌握需要一些时间所以教师要耐心的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第二阶段:巩固知识点。
基础知识梳理阶段以后考生要把掌握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分清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 通过各个专题的讲解、测试,使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例如通过一些综合性题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要死记硬背,每个单元或者每个相关知识点必需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做一些综合性的题,要让学生明白高考题不是简单的课后练习题,高考题主要在基础性知识上要考考生的综合能力,所以这个阶段要让学生做一些综合型题,让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把已掌握的知识捋清重新在构建知识体系,这样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3.第三阶段:模拟检测。
在这个阶段安排适量的模拟测试。主要检测学生掌握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情况,让学生也适应高考的题型或者让学生有个心理准备的阶段。在模拟测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就要及时的解决,在每次模拟考试后让学生先看一下模拟试卷,让学生找他们没理解的题或者做错的题,然后由教师来详细讲解,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让他们自己思考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再由教师来讲解难点。这样会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不足之处。
4.第四阶段:补充遗漏知识点。
在这个阶段,把时间主要交给学生自己,由他们自己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安排,学生在整个总复习的过程中都能完善自己的不足,在基础知识梳理、巩固知识点、模拟检测、补充遗漏知识点、强化训练每个阶段若发现遗漏的知识要及时的掌握相关知识,途径可以是从教师的讲解中获得或者是从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可以完善,所以这个阶段是学生提升自己能力的阶段,也是学生自己自觉完成的一个阶段。在"双语"班学生这个阶段教师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因学生掌握综合知识的能力较有限,所以"双语"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来补充学生要急需掌握的一些知识或是综合型的题讲解。
5.第五阶段:强化训练。
广东省自2005年开始实行生物高考试卷自主命题,5年来经历了高考体制改革、新课程改革。2005和2006年高考模式为“3+综合+X科”,为了适应高中课改的需要,2007年开始改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文、理分科,贯彻了稳中求进、稳中求改的方针。为不断深化高考改革,响应社会上的相关呼声,2010年将考试科目调整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这与目前全国大多数省市高考科目类似。对5年来广东生物高考单科试卷进行分析,试图追踪高考命题的轨迹,捕捉高考命题的规律,以便更好地适应新一轮高考改革,获取对应届考生的学习和备考有指导意义的信息。
1 试卷的基本情况
1.1 命题的教材依据
2005~2006年的高考试卷主要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旧教材)进行命题,从2007年开始,广东生物高考试卷统一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依据进行命题,与新课标教材教学要求相适应,并增加选做题型,其内容包括选修模块一《生物技术实践》及选修模块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考生只需二选一。每年的命题亦需综合考虑广东采用的各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另外,试题的部分考查内容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高于基础,这是广东省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且生物高考题的选材内容很多是来自课本之外。
1.2 题型及其分值
5年来广东生物单科考试的试卷都为150分制,全卷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07年新课改后,多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所占的分值增加了,单项选择题的分值则减少了。这样分值分配的变化,提示教师对基础知识及其灵活应用的考查难度增加了。
2 2005-2009年涉及新课标教材内容的试题的分值分配
广东现在采用的生物教材基本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人教版),所以将2005~2006年的高考生物试卷的考题按照现行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进行分类。如旧教材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相当于新课标必修一“细胞的分子组成”的内容(表2)。
有的综合题则涉及多个章节的知识点,特别是非选择题中,为使各内容比重尽量准确,将同一题中考查到不同章节内容的,按照评分标准分别将分值划分开。如2009年高考试卷第29题(8分),要求考生根据病毒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部分过程的示意图回答4道问题,考查考生对各细胞器功能及其相互协调配合、遗传信息的表达等基本知识,从题目中获取生物学基本信息,综合运用免疫学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等能力。图示要求根据形成的抗体推断其前体细胞类型(2分)、判断B、T细胞间功能的区别(1分),以及病毒(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和由T细胞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的两个过程(2分),属于“细胞结构”的内容;推出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合成蛋白质的模板是mRNA(2分)属于“遗传的分子基础”的内容;而蛋白质(抗体)的合成和运输的过程(1分)则属于“细胞结构”的内容。
2.1 必修部分各内容所占分值
高考考查知识覆盖面广,必修部分几乎每个内容都成为高考考查的范围,虽然有些内容所占分值不是很明显,但其相关知识也是解题的基础。
从表2可以看出,不管是按旧教材命题的生物试卷,还是按新课标教材命题的生物试卷,其中生物学科各内容的比例基本上是“细胞的代谢”、“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所占的比率最高,其次是“生态系统”和“遗传的基本规律”。也可以看出所占比率高的几部分内容之间的分差悬殊逐渐拉近,其余部分所占的分值相当。
2.2 选修部分各内容所占分值
选修部分主要考查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的内容,旧教材全一册第三章“遗传与基因工程”和第四章“细胞与细胞工程”体现在新课标教材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l,旧教材全一册第五章“微生物与发酵工程”体现在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中,其中微生物的利用、酶的应用、PCR技术、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生态工程、细胞工程等内容比较常考。选修部分内容在试卷中所占分值在15分以内,其中2005年和2006年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2007-2009年以非选择题考查,且为2选1的选做题。
3 试卷命题的亮点
3.1 重视对科学探究性实验的考查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学的基础理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分析2005~2009年广东高考生物试卷,实验部分考查的试题占了18%以上的比例(见表3)。
实验试题所涉及的知识覆盖面广,并涉及课内外知识,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材料的使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步骤,以及实验设计、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实验结果的预测等多方面的掌握情况。从认知层次看,包括识记、理解、综合运用三个方面。其中综合运用层次的实验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综合运用知识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而且对文字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一般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命题,所占分值16分以上。如2008年的第35题,要求考生完善“免水盐代谢调节实验”的实验报告,主要考查考生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预测实验结果,运用水盐代谢相关知识分析、解释所预测的实验结果;对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并预设后续实验。
3.2 重视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相关生物学知识的考查
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关联系,关注和参与生物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览这五年来的生物高考试卷,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社会热点话题也是高考的常考题目(表4)。
这类题目给出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利用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题目涉及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相关的问题,还涉及关于健康和环境等社会热点话题题,如艾滋病、癌症、非典、禽流感、甲流感等与健康相关的话题,环境污染(富营养化、赤潮等)、环境治理等环境问题。
如2009年的第28题,关于甲型H1NI流感病毒与H5N1禽流感病毒的比较,就是以当前及近年的社会热点话题为背景命题的,考查有关免疫接种疫苗的知识及考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综合了抗原的特异性、不同人体的免疫能力差异、特异性免疫以及病毒的基因突变等生物学知识。
3.3 注重考查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
知识性内容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相关性越高,实现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时效性就越长久,对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价值就越大。从近五年广东生物高考试卷看,所涵盖的知识面很广,但一道题只单独考
查一个知识点的很少,大部分都是一道题考查了几个相关的知识点,或需要考生从题目、图表中获取信息,重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理解、应用的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在非选择题中表现更为明显,大多为综合性题目,而且对文字表达能力、生物学专业词语的掌握应用也有较高的要求。如2008年的第29题。考查对机体受病原体刺激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抗体的应答过程。其中考查了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遗传信息的表达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涉及的知识覆盖了必修部分的3本书,考查对抗体的化学本质和来源的了解,以及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准确用语言文字描述的能力。
3.4 各内容所占比重趋于稳定
分析2005~2009年高考考点,按归属现行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进行分类并统计相应的分值,结果显示细胞的代谢、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占的比率最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其次是生态系统和遗传的基本规律,每年考试各部分的分值比重趋于稳定。但值得注意的是,涉及分值很少的内容并不是不重要。
4 对高考复习、备考的建议
2010年,将迎来新一轮高考改革,高考统考科目调整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综合试卷均采用3科合卷的方式,不设选做题,选修一并人实验题中考查,与之前的生物单科考试有比较大的差别。但广东省生物高考命题中充分体现的“体现基础、重视实验、关注热点”等命题特征相信仍将继续。生物高考重点内容的大方向应该不会有很大的改变。
4.1 全面掌握课本知识,注重重点内容章节的理解与识记
2010年的高考与全国大多数省市高考的模式相似,从近几年全国卷Ⅱ理科综合生物部分的分析来看,考查的内容主要是3个模块,即代谢、遗传与变异、调节与免疫,这与近5年广东高考的生物试卷考查的主要内容相当。所以,在全面复习的同时,教师要使学生重点掌握这些重要章节的内容。
4.2 注重实验、探究,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标下了考试大纲从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对高考所要考察的能力进行了界定,明确了观察、实验(包括调查)、分析、综合、假说演绎等科学方法在能力要求中的地位,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致。所以考生对考纲所规定的实验,要理解其实验原理、实验目的,了解使用的材料,掌握操作的方法步骤,对实验现象进行科学的判断、分析,实验设计和结果的预测等,能将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并能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
4.3 联系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生物高考命题将更多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这是命题的重要方向之一。所以复习时教师要注重有关生物学与生活、健康、生产和环境等方面联系的内容及知识点,使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原理去分析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 广东高考 非选择题 题型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笔者本着学习与研究的态度,结合近三年广东高考“非选择题”的特点,对常见题型特点进行归纳与分析,以其抛砖引玉,助力2013高考备考!
1近三年生物试卷“非选择题”对比分析
近三年广东省生物试卷“非选择题”对比分析见表1。
由表1分析可见,《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3·稳态与环境》这两大模块在近三年的高考考查当中,分值最为稳定,都为16分,占所有非选择题分值的25%,可谓非选择题中的重头戏,不容小觑。而《必修2·遗传与进化》模块则由2010、2011年的6分,近9%的比重。一跃升至16分,在2012年高考当中占非选择题总分值的25%,回升到了与必修1和必修3模块同等的分值比重。因而在接下来的复习备考当中,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地认为必修2模块所占比例相对较弱的错误观点,应加强相关专题的备考复习工作,特别是此专题的非选择题训练,其突显性已相当明确。
对于选修模块方面的考查,《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仅在2011年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且分值8分占非选择题总分的13%,实属较为罕见和偏重考查的一年,而2010和2012年非选择题对此模块的考查均未出现。可见,今后对选修3模块的考查,仍会以选择题为主。而《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在2010及2011年的非选择题中只有2分分值,在2012年非选择题中却未曾出现,这与其尴尬的地位及题目命制的可行性有很大关系,在非选择题中刻意设置一两道填空。显得有点唐突;若较大幅度的形式命制,又不符合考纲要求,且很可能会出现像2011年非选题中对选修3模块过于偏重的情况。因此,对于这两个选修模块,今后复习备考当中仍然要以选择题的形式练习为主。
实验部分在非选择题中的考查由2010年的38%的比重回归至2011和2012年的25%,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而近三年对实验部分的考查主要都是在于对教材、考纲中规定的最经典,最主干的实验进行命题设计,着重突出考查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且命题者在题目的创设上能大胆创新,稳中有变,同一个实验,可以有不同的考查方式,避免了考生死记硬背实验原理、现象和结论的陋习,更突出考查学生在具体题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如同样对有关“酶”实验的考查,2009年主要考查学生绘制曲线的能力,而2012年则考查如何绘制表格,作“双因子”分析。真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考查形式千变万化,而只有掌握了其中的真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考场中处变不惊。
2010-2012年广东理综生物卷非选择题(信息类试题)分布及分值见表2。
从近三年的广东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试题的新颖度、难度和区分度在一定程度上都借助于信息类题目的创新,这已成为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信息类题目对能力的考查通常是在分析、理解和应用的水平上考查考生的认识能力和对生物学常用图形、表格、文字类所表达的内容和含义的正确理解,另一方面是考查考生运用图形、表格的表达方式去描述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能力。通过表2的数据分析可知,有关信息类的试题均占了非选择题总分的53%以上,可见,注重考查学生从试题中汲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近三年广东高考的着力点。解答这类试题时,考生务必通读全题,获取、加工和处理题目相关信息与其设问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题目最后小字部分,诸如:“注”、“图”等题目的下标注释,往往有利于考生快速切入题目主干,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达到快速透析题目的效果。特别是在2011与2012年的广东高考试题中,类似的“注”、“图”等题目的下标均达到3处,这对于非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中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则显得尤为重要。
2 近三年广东高考“非选择题”常见题型特点分析
近三年广东高考“非选择题”常见题型特点分析见表3。
通过表3发现,其实近三年非选择题中有不少题目的背景材料都与华师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的研究方向以及本校的精品课程内容相吻合。如2011年第26题考查的“蝴蝶兰”这一素材背景,本身就是华师大“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程,在本科生中作为一门课程已开设多年,且相应的教师团队在兰花方面的研究,如“兰花鉴赏”、“兰花栽培”等项目的研究上在国内已崭露头角,所以作为考试素材,也就不足为怪了。又如2010年第29题实验“探究A动物蛋白对小鼠生长的影响”,就属于华师大研究生专业动物学中“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研究中的一个研究课题。因为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博导与教授在相关内容研究上有较高的造诣,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与权威性,毕竟高考涉及到省内“千家百户”的子女前途命运问题,不能随便开玩笑,甚至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与数据。只有自己掌握一手材料,在自己研究方向上拿出确凿可信的实验数据与材料,才能科学合理地命好一道题。此外,从命题者的本身角度而言,由于自己亲身经历这方面的试验与研究,对此方面的命题就会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命题时也相对比较得心应手,不会顾此失彼。
通过表3还能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身在广东,情系广东”。广东高考年年都不忘体现地方特色,采用具有广东特色的素材。如荔枝、水稻、罗非鱼、蝴蝶兰、登革热病毒、广东饮食讲究色香味等等,很好地体现了富有浓郁气息的广东地域特色。这也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中“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本理念。
纵观近三年的广东高考非选择题,其常见题型无外乎分为以下四大类。
2.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类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热点,也是教材的难点之一,特别是近三年广东高考,可谓非选择题第一大题的必考内容。如2012年第26题以“荔枝叶的发育过程中净光合速率及相关指标变化”为背景,考查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影响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2011年第26题以“蝴蝶兰通过改变CO2吸收方式以适应环境”为背景,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坐标图的分析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2010年第26题以“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为背景,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温室效应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可见,近三年的广东高考非选择题第26题始终都围绕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这一知识点进行考查。这一大类题目年年考,题目的选材和提问方式不尽相同,但考查的内容无非都是光合作用的两个过程(光反应和暗反应),以及相关反应的产物[H]、ATP,影响暗反应进行的相关因素(气孔的开放度,CO2浓度),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以及其上的结构基粒)等。特别有趣的是,2011年26题的最后一问“植物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以及2012年最后一问“叶肉细胞与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显著的根本原因”的答案出奇一样,都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所以,所谓看似无序的高考题,在细致分析后实则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把握住了该知识的主干,万变不离其宗。由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最基本的能量代谢,是生物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基础,也容易牵涉到选修模块“植物的组织培养”等相关知识。因此,该专题考点主要分布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及相关实验的分析与设计,此外还会涉及到选修方面的相关知识。预计2013年还会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实验或生产实践为背景进行命题,且以图表、曲线的等形式为考查载体,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2.2人体及动物生理类
此大类的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动物激素的分泌与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递、特异性免疫等知识,注重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以实验或与人体健康等热点相关的具体实例为载体来对考生进行考查。如2012年第27题以“罗非鱼的生活”为材料背景,将动物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富集现象整合在一起进行考查,综合性、新颖性都在此题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11年第28题以“水环境中的有机锡污染”为背景,考查了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和生物富集作用、种群数量变化、图表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
2.3遗传类
遗传类的非选择题经常会考查DNA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生物遗传变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及基因工程的等。其中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最为重要,包括由此引申出来的(遗传概率、基因频率)几乎在每年高考中多少都会有所涉及。如2012年第28题以“豌豆实验”为背景,考查基因突变、基因表达、基因对生物性状的调控途径、基因工程等知识,同时考查实验探究能力;2011年第27题以“登革热病毒”为背景,考查了基因工程、基因表达、基因频率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2010年第28题则以“克氏综合征”为背景,考查了色盲遗传、减速分裂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相关知识。预计以遗传变异的有关材料为背景,考查对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与孟德尔遗传定律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将是今后几年命题的主要趋势。
2.4实验部分类
一、内蒙古高考生物试题分析
1.题型稳定,包括选择题和填空题两大题型。必修一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真原核细胞结构的区别;细胞器;细胞分化、癌变;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光合与呼吸;大分子核酸等物质。必修二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必修三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神经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免疫调节、植物激素调节;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选修题的考查紧扣课本,题目较易。
2.实验的考查以酶、光合、呼吸作用以及植物细胞的渗透吸水和失水等基础知识为蓝图,考查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能力考查主要侧重于理解能力,对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学生仔细审题、准确规范答题和严谨的思维要求较高,能够较好地考查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总体要求。
二、备考建议
1.回归课本,夯实基础
在许多备考资料以及专家讲座上出现最多的一个有关复习的名词就是“回归课本”,但是如何回归课本,怎样通过回归课本实现高效复习呢?首先要明确,回归课本绝对不是简单地阅读课本,要注意知识的联系与深化,形成网络的同时还要提升能力。
回归课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重读课本,把基本知识点横向联系起来;②把相通、类似的知识点归纳总结起来,达到融会贯通;③复相关的高考试题;④适量进行典型习题精练。回归课本,总结归纳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比较法、发散联系法等,在复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知识时,教师可帮助学生构建这样的知识网络:
2.精讲精练,提高解题能力
按照学生解题的一般程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答题,即:①浏览全题,理解题意,培养学生突破局部,把握全局的能力。②研究条件,抓住关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③联系教材,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知识迁移的能力;④明确要点,注意条理,培养学生严密的组织和逻辑思维能力。如讲解2013年课标卷Ⅱ生物高考题32题时,具体做法如下:
(2013课标卷Ⅱ)已知果蝇长翅和小翅、红眼和棕眼各为一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为了确定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以及控制它们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表现为伴性遗传),某同学让一只雌性长翅红眼果蝇与一只雄性长翅棕眼果蝇杂交,发现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回答下列问题:
(1)在确定性状显隐性关系及相应基因位于何种染色体上时,该同学先分别分析翅长和眼色这两对性状的杂交结果,再综合得出结论。这种做法所依据的遗传学定律是什么?
(2)通过上述分析,可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做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是: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多少种?
解析:通读全题后,让学生找到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的染色体上”说明这两对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子一代中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为长翅红眼∶长翅棕眼∶小翅红眼∶小翅棕眼=3∶3∶1∶1”可推知长翅∶小翅=3∶1,说明长翅对小翅为显性。在读到第二个问题时,“其中的两种假设分别为:翅长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眼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翅长基因和眼色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棕眼对红眼为显性。那么,除了这两种假设外,这样的假设还有几种”,可推知作假设是依据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来进行,结合长翅是显性的信息,得出如下假设:
学生能学会这样的分析方法,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关键词:全国卷I;生物;非选择题
2016年广东省全国卷考试,到目前为止,山东、福建、重庆等省份都加入全国卷。虽然考试大纲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但是试卷结构、知识点考查的形式都发生了变化。纵观近三年全国卷I生物非选择题部分,试卷结构总体稳定,知识点考查的形式不一,既突出主干知识,又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试卷结构安排
理科综合试卷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生物总分为90分,一共12道题,题目的序号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其中,1~6题为生物选择题,分值总共为36分;29~32题为生物必做题,每题的分值在8~12分之间,分值总共为39分;39~40题为生物选做题,这两道题目二选一,两题的分值都为15分。总的来说,试卷的结构稳定。
从非选择题知识点的分布表可以看出,必做题考点主要集中分布在主干知识,如代谢、遗传规律、调节、生态系统等。选做}中,选修1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与运用,选修3主要考查基因工程、动物细胞工程。在必做题中,重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往往一道题目结合多个考点,而且必做题的内容都是必修1-3。而选做题中往往找准一个点,进行小范围知识的详细考查。同时,具体问题会与必修模块联系,进行知识点整合。
二、剖析试题考点
对非选择题进行分析,发现知识点的考查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知识的简单填空
高考卷考查的知识点都在考试大纲的要求范围内,覆盖面比较广,还有各种能力要求,但是考题并不意味着难度都很大。从表2中可以看出,6道非选择题,每一年都会出现,不少的填空只是考查知识点的识记情况,这一些只需要学生回顾起知识点就可以直接填空。所以,在高考中,不管题目难易程度如何,学生都要有信心,这样,容易得分的点才能拿下。
2.知识点综合考查
全国卷的试题,会在一道题目中考查多个知识点,让学生内化知识点的联系和网络化构建,重点进行生物本学科知识点综合考查。如2016年31题,同时考查学生免疫调节、细胞物质输入与输出的相关知识。在知识点综合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懂得知识点联系,而且要通过比较、分析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综合考查的难度。
3.创设情景,创新考查形式
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会觉得试题比较难,除了本身的知识储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全国卷考题中经常采用新颖素材,创设各种的情景,或者考查知识点采用新角度,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新鲜感,提升了考试难度。如2016年31题创设了病毒感染生物情景,考查免疫调节;2015年31题创设了一个生态系统情景;2014年31题,创设了小鼠实验情景等。在考查的角度上,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年份采用不同的形式。如2015年29题和2016年30题都是考查光合作用的内容,但是2015年采用的是光合作用实验的形式,考查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2016年采用的是坐标图的形式,考查获取信息、综合分析能力。
4.学科特点突出,体现生物素养
在全国卷的试题中,关注农业生产、食品安全、人体疾病和健康、生态建设等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的问题背景下关注生物学。在题目中考查学生阅读、图表曲线分析、实验探究等能力,让学生综合分析后,运用生物学基本知识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考查,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却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懂得运用,对待问题有自己正确的看法,同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策略
根据试题考点的考查内容和形式,对复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回归课本,吃透基础知识
在生物复习过程中,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沉迷于题海战术,脱离了最重要的教材。从考试大纲来看,所有的内容都是源于教材,我们必须在思想上重视教材。在考试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讲解题目时,学生经过老师讲解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填这个,此时,学生对知识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因此,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基本概念、原理的本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如遗传规律,学生很难明白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本质。如2014年32题(2)要求学生写出预测两对相对性状杂交结果需要满足哪三个条件时,学生就不知所措。老师讲清楚知识点后,可以以基因为中心,教学生进行拓展,联想起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伴性遗传、中心法则、基因频率计算等,形成知识串,温故而知新。
2.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学生普遍看题比较马虎,扫一眼,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作答。我们仔细分析试卷会发现,题干给的信息对解题是有提示作用的,在问题的设计上是有层次的,步步加深。因此,学生认真审题,能更好地了解出题人的考查方向,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学生在做非选择题时,经常出现各种错别字,如“神经递质”写成“弟”“第”“乙烯”写成“希”“稀”等,因此,要端正态度,要注意课本中专有名词的写法。不少学生在语言的描述方面不通顺,因此,平时要训练语言表达和措辞,学习如何概述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实验,在做题时要先把知识点找出来,然后进行合理的语言组织,再填写。
3.多练,善于总结错漏点
想要提高分数,做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题目,巩固知识点,把握课本的主干知识,了解知识的考查方式。同时,对同类的题目进行总结,归纳作答的方法。建议同学们做题时,准备一本错题集,把自己做错的题目整理成册,从错题集中找出自己知识的错漏点,及时回顾课本。老师也可以通过练习,得知学生知识短板,课堂上再次强调,巩固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4.关注生物热点
生物知识源于生活,是一门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学科,分析全国卷的试卷特点时,不难发现我们的命题人也非常重视这一点。因此,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新闻热点,可以尝试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能提高我们的生物素养,也能让学习充满趣味。
高考,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根据大纲和考试要求,进行全面的复习,不断提高自己综合、创新、逻辑推理等能力,培养自己的生物素养,这样才能在高考中更加有把握。
参考文献:
[1]陈龙.近三年新课标理综卷I生物试题分析及备考策略思考[J].中学生物学,2015,31(10).
一、试卷结构
全卷共34题,包括20道单项选择题(1~20题)、5道多项选择题(21~25题)和8道非选择题(26~33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计15分;非选择题部分共计65分。与前两年的试卷结构上的最大不同点是:非选择题由原来的9道减为8道,其目的是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推理,进而组织答案,这也体现了江苏生物高考的人性关怀。在分值分配上,考查必修1模块内容的有29分,占24.17%;考查必修2模块内容的有20分,占16.67%;考查必修3模块内容的有29分,占24.13%;考查选修1模块、选修3模块内容的有31分,占22.4%。其中,考查实验方面的有27分,占22.5%。
二、试卷特点
1.遵循考试说明,体现教学要求
《2011年江苏省高考说明(生物学科)》是命题的依据,教材是命题的蓝本,试卷尊重江苏不同地区的教材差异:有的学校选用的是人教版,有的学校选用的是江苏版,但考查的试题很好地兼顾了两种教材的差异。试卷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点,且知识点的考查遵循《考试说明》中的相关等级要求。如选修1 “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等级要求为A,即了解所列知识点,并能在相对简单的情境中识别和使用它们,命题者尊重《考试说明》的要求,选择题第3题就以“发酵技术的应用”为背景,考查的内容较为基础;又如“叶绿体的结构与功能”属于B等级,要达到“理解”水平,选择题第4题设计角度新颖,虽然考查的知识点是“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和功能”,但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让学生去单纯地记忆叶绿素吸收什么光,类胡萝卜素吸收什么光,而是巧妙地引入了“突变体”这个新概念,增加学生的思维强度,达到“理解”和“在新情境中运用它们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一要求。
2011年的《考试说明》与2010年相比较,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能在高考试卷找到它们的“影子”。如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由B级要求上升到C级要求,旨在唤起民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强烈责任。选择题第20题较富江苏特色,以江苏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为素材,考查学生的甄别能力。
2.设问角度新颖,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从整卷来看,没有一道题直接设问“是什么”,而是引领学生思考“为什么”。例如第1题,考查的是“元素和化合物”,本题跳出常规,以往常考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功能,而今年以“功能”为切入点,考查哪些化合物合成时需要模板,这样的设问角度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第22题以“可遗传变异”为切入点,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存在的可遗传变异类型进行分类与筛选,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比较能力,角度新,立意高。
整卷从命题的分值分布来看,“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生命活动调节”依然是必考点,但考查的形式又作了变换。如每年必考的遗传系谱图今年在多选题中出现,而在遗传题中安排的第32题,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本是一道难度不大的常规题,而题中再加上“染色体缺失导致花粉不育”这一新情境,情况就变得稍许复杂了。对于“基因工程”部分,今年没有考查“双酶切”的问题,但最后一道题以PCR技术为背景,提供图表与文字信息,让学生调动思维,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注重能力考查,力求还原生物学科的理科属性
多年来,生物学科被较多同学和老师误解:生物只要记一记,只需背一背,就能考高分,一时生物学科被烙上了很深的“文科”印迹。其实,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很强的理科思维,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卷,一年一个台阶,“能力立意”的考查逐年显现,尤其是2011年的江苏卷,对于纯靠记忆的学生就很难得高分。能力考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对学生图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
在全面考查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试卷尤其注重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处理。全卷33道题中图表题有14道,非选择题除32题外,每题都有图或曲线或表格。如第33题有4个图解,一页纸,还要求学生画图;第27、28、30题都分别有两幅图或表格或曲线。信息量大而且隐蔽,考生需看懂题意,完成图文转换,方可作答。要想准确转化图文信息,既要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又要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例1.(2011年江苏生物卷-8)核孔是具有选择性的核质交换通道,亲白需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发挥功能。下图为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亲白注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亲白进入细胞核由头部决定
B.亲白进入细胞核不需要载体
C.亲白进入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
D.亲白进入细胞核的方式与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相同
试题立意:本题命题者试着通过图表,让学生来理解实验,重在考查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是一道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
解析:图示可见放射性的亲白能从细胞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中,放射性的尾部也能从细胞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中,但放射性的头部却不能从细胞质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中。可见亲白进入细胞核是由放射性的尾部决定的,A项错误。亲白需与特定的载体结合后才能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消耗能量,方式类似主动运输,B项错误。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D项错误。
答案:C
例2.(2011年江苏生物卷-25)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试题立意:本题曲线多,且涉及两组变量――开放与封闭、初始密度不同。读懂图,是解决这道题的关键。此题对曲线的解读和相关生态学知识的结合要求高,需反复察看曲线中蕴含的信息,紧密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难度。
解析:A、B两选项在初始密度相同的背景下,分析开放或封闭条件下的有关指标,其实可以理解为:与封闭条件相比,开放状态下存在着棉蚜的迁入或迁出问题,因此A、B的描述合乎情理,均正确。而C、D两项更强调读懂图中曲线,其中C项,可观察开放条件下1头/叶的曲线,它达到K值后稳定一定时间后才开始衰退,故C项描述错误;种群的衰退指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表现为年幼个体数量少于老年个体数量,而种内斗争则与种群个体数量(或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种内斗争未必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答案:AB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考查应用能力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联系生产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江苏的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现状。”这是《考试说明》力求高考达到的目标之一,试卷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选择题第3题,此题考查的是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辨别比较能力;选择题第15题,综合考查了棉织物与加酶洗衣粉的关系、“多酶片”片剂的设计与消化的关系。试卷充分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及时渗透科普知识和人文思想,如第20题以江苏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为纽带,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落实课程的情感目标,体现高考“关注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这一价值追求。
本份试卷十分重视与生产生活、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联系,较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中“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要求。
(3)突出生物学科的实验属性,考查实验技能
高考中如何考查实验,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命题者的难题。如何增加区分度,让做过实验和不做实验的学生在高考题中有所区别呢?今年的高考题,加大了对实验考核的力度,一改以往“背实验”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的伤害。对比近三年高考的实验题可以看出,尽管对实验题的考查内容都在《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之内,但考查的方式有所变化,由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的考查向对探究过程的考查转变,更加注重实验的数据处理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这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实施和落实。
2011年试题大多以实验或科研素材为背景,情境新,试题灵活,体现学科特点又联系实际,加大考查考生的学科知识在新情境下的运用能力和实验能力。选择题中有4道题(第4、10、12、19题)考查课本相关实验,还有一些以实验为背景的试题;非选择题的第28题是实验题,源于教材实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及“低温或化学物质诱导染色体变异”,考查学生对本实验中试剂特点、试剂的作用、正确规范的显微镜使用操作、得到科学可靠实验结果的基本策略方法、用准确恰当的语言表述的能力等。
例3.(2011年江苏生物卷-11)将有关生物材料直接制成临时装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菠菜叶片下表皮保卫细胞中具有多个叶绿体
B.花生子叶细胞中存在多个橘黄色脂肪颗粒
C.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数目较多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细胞核清晰可见
试题立意:此题考查的是教材一系列基础实验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分析能力。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教材实验中实验材料与试剂的选择。A项正确,菠菜叶片的下表皮保卫细胞中含有多个绿色扁平的叶绿体,可不需染色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B项花生的子叶细胞需制成临时装片再经苏丹Ⅲ染色才能观察到;C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线粒体也需用健那绿染液染成蓝绿色后观察;D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中清晰可见的是紫色的大液泡。
答案:A
三、对高三复习的启示
1.剖析教材,研读教学要求
教师对教材上的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及相应的教学要求应烂熟于胸,引导学生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再把这些线连成知识网络,通过不同的知识网路的交叉连接,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除此以外,还要关注不同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问题上的不同呈现方式。我们要将目前的《教学要求》和以前的版本进行彻底对比,搞清楚修订的《教学要求》增加了哪些知识点,删除了哪些知识点,还有哪些说法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的说法是提高了教学要求,还是降低了教学要求,如果是提高,提高到什么程度,如果是降低,降低到什么程度。这些问题,我们在高考复习中要准确把握,确保既不增加学生负担,枉做无用功,又不遗漏知识点,造成遗憾。
如2011年第17题,较多学生对“群落”、“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等概念理解不清,有不少同学误选了B项,他们误认为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不同是空间结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时,一定要分析到位,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且要结合特定的情境去理解这些概念。
2.适应高考要求,提升学科能力
高考强调以知识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能力范围很广,主要是理解知识的能力、从新材料新情境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图文信息转换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包括图、表等)表达能力等等。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把知识教活,把发展能力作为复习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复习时或小考后,都要有针对性地总结,尤其是那些易错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题考了哪些知识点?题目是怎样综合这些知识点的?题目又考了哪几方面的能力要求?等等。
3.加强实验,关注实践
变化之一:重视考查基本能力。如31题第(2)小题: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的比例(3/64)。本题考查了考生应用遗传规律进行计算的能力。近几年的安徽高考题理综生物很少考查此类计算题。本题不仅考查了计算,而且考查的是子二代的遗传概率的计算,可以用分枝法,也可以用概率法。
如果考生沉着计算,答案是不难得出的。但本题是理综试卷最后一题中的一个小题,很多考生可能会由于时间紧迫而放弃看似复杂的这一题目的作答,而得不到分。
变化之二:素材情境真实新颖。如第4题选择题,以某种植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显微照片为背景对减数分裂进行考查,通过各个时期照片的比较,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同时也间接考查有丝分裂的知识。再如,选择题第6题利用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条件反射的建立,在没有任何图表的情况下,较好地考查了考生对反射、反射弧以及分级调节的理解。
变化之三:问题设置梯度明显。尤其是主观题的设置有梯度,能兼顾到不同层次的考生,体现了面向全体考生的新课程理念。如29题第Ⅰ题第(2)小题考查二氧化碳跨膜层数;29题第Ⅱ题第(2)小题考查样方法、竞争关系;第(4)小题考查刚果红染色法等都是基础题,考生基本都能答出来。有些问题,学生只要稍加思考才能答出来,但个别问题难以应答,如29题第Ⅱ题第(2)小题最后一个问题的作答(解析见变化之六)。这样就给成绩较好的学生以提高成绩的机会,拉开差距,以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也就是说生物试题想得零分不容易,想得高分也不容易。
变化之四:设问方式灵活多样。如29题第Ⅱ题第(2)小题的第一个小问题的作答:同种植单一品种相比,在不同田块种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可增加(基因多样性或遗传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该题虽然是想考查生物多样性,但从题干形式上看并不明显。再如第30题的第(1)小题:支配胰岛细胞的交感神经兴奋时,其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却抑制胰岛B细胞的分泌,原因是(胰岛A、B细胞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不同)。本题考查了同种神经递质对两种不同的细胞效应不同,根本原因在于靶细胞上受体不同。本题实际是对考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也是较难的一个问题。
变化之五:题干信息明显减少。2014年的理综生物试题改变了以往非选择题的长题干形式,题干都是简单的一句话,如第29题第Ⅰ题:某课题小组研究红光与蓝光对花生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第29题第Ⅱ题:一片玉米农田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第30题:胰岛细胞的内分泌活动的协调有利于维持血糖平衡;第31题: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试题的题干短,减少了阅读量,让考生心情放松,更容易入题,保障了考生在最后有一定时间解答生物试题。但题干的信息量减少,想从题干中找信息就有点困难了,这种考查形式反而更能体现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变化之六:突破常规考查创新。试题素材整体上感觉熟悉,似曾相识,题目看似简单,容易切入,但要准确回答出问题,想得高分却不容易。例如29题第Ⅱ题第(2)小题的作答: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生殖隔离)。考生看到“性信息素”很容易就想到信息传递,因为有关键词“两种”,考生容易从信息传递的具体作用方面入手答题,而把答案写成:调节生态系统的种间关系或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而失分。正确的分析应该是:关键词“两种”、“不同的性信息素”综合考虑。性信息素是一种化学信息,在玉米螟的繁殖季节,用来吸引异性前来,从而完成繁育后代任务的。不同的性信息素不能被另一物种所识别,只能被同种生物的异性个体所识别,因此不同物种之间不会发生基因交流,也就是说存在着生殖隔离。因此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生殖隔离。该题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试题的考查方式与考生的认知习惯和常规思维方式存在偏差,导致部分试题难度增大。这种试题呈现形式改变的启迪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不是依靠机械训练固化题型、形成思维定势,从而影响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升。
变化之七:有效避免死记硬背。例如29题第Ⅱ题第(2)小题的作答: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的分布区出现重叠,两种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维持(生殖隔离)(解析同上);再如第31题的第(1)小题:香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a基因纯合,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导致香味物质积累。教材中认为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有两种情况:①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血红蛋白正常与否影响红细胞的形态,进而影响红细胞的功能;②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病例。如果学生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答题,答案可能写成相关酶不能合成,而正确答案是酶功能缺失导致香味物质积累。本题是考查学生的逆向(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该题其实是有信息可循的,关键词“导致香味物质积累”中的“积累”,因此答案的关键是“a基因纯合,某种酶缺失”。这一题也很好地说明了课本上的知识要记,但不能死记硬背,要灵活运用,更不能把教材上的内容直接拿来作为答案。高考试题具有选拔性,有思维量,生物并不是“背背书”就能得高分。
变化之八:图表信息前重后轻。选择题图表信息增多,非选择题图表信息减少。选择题以往(2009~2013年)都是2个图表题,今年是4个图表题,分别是第2、3、4、5题;非选择题图表信息减少,29题第Ⅰ小题一个图表。30题一个数据表格:血糖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表格来源于教材必修3课后习题P11拓展题的表格;31题一个坐标图来源于必修2习题P13性状数量柱形图。正因为第30题的表格和第31题的柱形图都是课后习题上的内容,所以复习时不能脱离课本,反而更应该重视课本,包括课后习题都应该认真研读。
变化之九:知识考查角度转变。以往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多数考查的是光照强度这一因素,但2014年考查的是光质(红光和蓝光),也就是教材中提到的光的成分这一因素。光照强度、光的成分、光照时间都属于光照因素的范围,仍然是在考纲要求范围内。关于减数分裂的考查,往年考查的形式多是不同时期模式图,比较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区别,或者是坐标曲线图,比较染色体或DNA或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2014年以真实的显微照片识图的形式考查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染色体行为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