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国医生论文

中国医生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3 06:36: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国医生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国医生论文

篇(1)

她曾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从事眼科整形工作。无论是临床、科研还是教学、管理,闵燕都取得了令同行钦羡的成绩。在她看来,离开公立医疗体系,不仅是为了挣脱行政束缚,也是为了向自己向往的“有温度的医学梦”迈进一步。

2013年11月25日,当《中国医院院长》记者来到闵燕医生的诊室时,她上午的门诊时间还没有结束。在宽敞的诊室里,闵燕和几位助手正在给患者详细讲解病情发展、治疗方案、预后效果乃至医疗风险。闵燕耐心倾听患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然后一一为其解答。这样的场景,与记者一周前在北京某公立医院的就诊经历差别迥异:两位医生在一间诊室同时看诊,与患者的交流寥寥无几,用最快的速度打发记者离开,甚至连病历都忘记写,只催着记者拿着药单去交钱。

“中国基层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缺乏,导致大型公立医院患者拥挤,医患之间没有充分的交流空间,隐私保护不足。在这里,我拥有独立的诊室,配有助手写病历和处理各种杂事。能够全心全意地看病,充分与患者沟通,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和遗漏。”同样是每天接诊30多位患者,但闵燕告诉记者,相对于在公立医院,医生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思考,患者的满意度更高,自己也感觉更轻松。

上午的门诊持续到将近下午一点,但是闵燕医生毫无疲惫之色。“公立体制下的医生要承受医教研三方面的压力,医生的很多精力没有用在患者身上。特别是刚毕业的年轻医生,论文科研和职称评级的压力太大,很多医生疲于奔命,对医疗行业产生了倦怠感,最终换单位甚至转行。”

2013年5月美国Medscape对中美两国医生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82%的中国医生已经产生职业倦怠感,比例是美国医生的两倍。

闵燕一再向记者强调,“离开公立医院,并不是因为我失去了搞科研和行政工作的机会,而是我自动放弃了。我希望把全部精力用于临床。能否看好病,患者的满意度才是评价一名医生好坏的标准。”

中国的医疗临床科研多是强制性的,虽然科研论文成果很多,但真正被世界认可的极少,其中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行为。而国外的科研完全是出于临床医生的自发兴趣,虽然时间长,但是价值成果却远超国内。“中国公立体制内医生的职称等级制度导向存在偏差。有些医生疲于奔命地搞科研、发论文、评职称,每天又要面对大量的患者,焦躁难安、身心疲惫。”闵燕回忆在公立医院的工作经历时,不免对职称等级体制造成的压力有所感叹。

相对于在公立医院,闵燕在民营医院中有着更自由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院长李俊告诉记者:“针对闵燕医生的兴趣和要求,我们不让她承担行政管理工作,给她配备了一名助手来承担相应工作,从而加强了闵燕大夫自我时间的调控性,她每天尽量按患者的诉求来安排时间。”

篇(2)

关键词:医患沟通 问题 对策

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健领域中,坚持以医生为主导,以病人为中心的观念,医患双方围绕着疾病、健康、心理、服务、诊疗等社会心理因素,将人文与医学紧密结合,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促使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并建立一种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最终以维护健康、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医学发展为目标。

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及服务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医患沟通逐渐成了医疗服务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不再只是单单注重知识、注重医技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关注人文情怀、关注态度的问题,要弘扬和继承人文精神,讲究人文关怀。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医学教育方面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尤其是在医学的人文教育方面尤为突出,就我国目前状况来说,要想真正实现有效的医患沟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医患沟通不畅的原因分析

1.法律制度分析

站在法律的角度来分析医患沟通不畅的成因,主要概括为以下的方面:

一是医患沟通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不到位。目前,我国对医患沟通适用和调整的法律尚未建立,临床过程中所面临的履行告知的标准、要求、界定及范围,医疗特权的免责及范围,具有知情同意权的主体地位的排序等问题,都还缺乏相关的司法解释或者是明确的法律条款,以至于造成医患双方在临床实践的司法过程中常遭遇到困惑及尴尬的场景。

二是医患双方法律上的主体地位不平等。目前,虽然我国法律已经对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所享有的知情同意权及主体地位平等权有所规定,但是,就作为医疗主体的医院及医务人员来说,他们对患者的主体意识依旧落后,缺乏对现行法律中有关医患沟通问题规定条款的清晰认识,缺乏主动沟通的意识,仍以“家长式”、“权威式”的行事方式为主,为医患沟通不畅埋下了隐患。

2.医疗体制分析

目前我国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经费投入难以保证医疗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医疗机构为了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医疗收入来弥补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从而形成了以“利”为主的观念,即医务人员的收入增加,患者的费用就增加,医务人员的收入减少,患者的费用就降低。除此,现阶段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国家不能分担患者的过多负担,在医疗费用中个人支出占的比重较大,患者的经济负担沉重,这种医疗制度导致医患双方在涉及到经济利益时往往处于对立面,以至于患者可能将矛头指向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将其作为自身发泄的对象,成了当前医患沟通的主要障碍。

二、研究促进医患沟通的对策或可行性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结合我国的国情,加快医患沟通的立法,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是完善医患沟通的立法和行政工作。通过立法或法规的形式来完善现有制度的缺陷,建立“患者安全和医师风险管理”的制度和机制,确立有关患者诊疗中安全的原则以及医生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必须马上报告的原则等。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患者医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制度,培养患者的医学知识,缩小医患间的认知差距。吸收借鉴国际上通用的“监察人”制度,在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加入医疗机构的“监察人”制度的设立,即由法律指定的第三方中立者,依法收集信息,定期通告给全社会,对医疗机构的日常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

二是改革司法诉讼制度。首先要控制诉讼频率,初期可将医疗案件交给专门设立的医疗仲裁委员会来处理,最后再通过设立诉讼前检查机制或法院立案机制,对医疗事件进行审查,避免患者滥用诉讼权,遏制案件的数量。其次要控制诉讼赔偿额,取消法律中关于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及其他被告承担连带责任的规定,确立实际损失赔偿额及限额赔偿的原则,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再次必须修改法律中关于知情同意权的部分规定,对医疗义务的标准进行修改,以减轻医务人员的压力;通过立法保障仲裁机构或司法部门决定患者或受害人需要多少必要的信息的相关权利的行使。最后O立简易审判程序,由专门审理案件的法官组成医疗事故法庭,通过其积累的经验、技巧、知识等,加快案件的处理;另外经被告、原告的同意,可遵循简易审判程序,双方采取和解或协商的方式解决。

三是通过法律设立替代性医疗事故解决机制。目前解决医疗事故的司法诉讼方式具有效率低下、费时费力等缺陷,为弥补这一缺憾,有必要通过法律设立关于医疗仲裁及和解等非诉讼解决方式,即引入第三方---替代性医疗事故解决机制(ADR)。除此,还有一种综合性ADR方法,虽然ADR的方式多样化,但主要的还是以仲裁和调解的方式为主,综合性ADR方法即多种ADR方法的混合使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例如在“调解仲裁中”,必须先采取调解的方式,调解不成功才可以采取仲裁的方式。

2.完善医疗体制

一是全面改革医疗保险制度和保险法律,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消除医患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全面的强制性的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独立的医疗事故鉴定制度;以商业保险为模式,规定医务人员必须与赔偿责任挂钩,医疗执业责任保险费由医务人员个人风险储蓄金和医疗机构固定保险费两部分组成。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医保药品品种,优化了药品的结构,医生给药更加的方便,有利于解决患者“看病贵”的问题,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减轻其经济负担,为医患沟通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积极扩大新农合和医保的覆盖面,大力发展城市和农村的社区卫生服务,增加卫生服务的供给量,平衡医患之间的供求矛盾,尽力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提升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

参考文献

[1]吕惠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期刊论文],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年10期

[2]胡春燕,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制体系构建:理论与路径选择,[期刊论文],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期

[3]李沛然,刘永忠,刍议当前医患沟通中的困境与对策,[期刊论文],中国卫生产业,2015年2期

[4]朱国蓉.贾雨晨,影响医患沟通的因素及改善对策探究,[期刊论文],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5期

[5]洪明,医患关系中红包现象的医学伦理学再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年2期

[6]张立军,徐存,浅析当前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理论观察,2015年6期

[7]蒋步锦,医患沟通现状分析及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34期

[8]李海云,张建华,姜良美,影响医患沟通的障碍分析及对策探讨,[期刊论文],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年6期.

[9]焦峰,王晓燕,张建,梁立智,关丽征,宋晓霞,医患沟通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B市5家三甲医院的实地调查,[期刊论文],中国医院,2011年6期.

作者简介

徐昆利,1993,汉,云南省曲靖市,硕士,就读于云南大学专业: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

篇(3)

肿瘤内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始建于1959年,是国家级重点科室,1984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博士学科点,同年被卫生部评为临床重点学科。目前,该科室共设有6个病区,开放住院床位200余张,拥有在编医护人员123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主任医师13人,副主任医师12人,正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8人。该医院的肿瘤内科自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各种肿瘤治疗的新技术,如高剂量化疗、自体骨髓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TAK细胞生物治疗等,在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泌尿系统肿瘤、生殖细胞肿瘤等方面的诊治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平均每月有超过500例的住院患者和超过200例的肿瘤患者在化疗病房和门诊病房接受治疗。

孙燕医生简介:孙燕医生是国际著名的临床肿瘤内科学专家,是中国肿瘤内科学的创始人之一,现为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南洋肿瘤医院名誉院长、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席、国际抗癌联盟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癌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孙燕院士1951毕业于燕京大学,1956年获得协和医学院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医科院肿瘤医院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是我国肿瘤内科学专业的奠基人。他将祖国医学中“扶正培本”的治疗原则与现代临床免疫学相结合,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开展了扶正中药促免疫作用的临床实验研究,并应用现代化手段证实了传统中药黄芪、女贞子、芦笋、仙灵脾具有促进病人免疫功能的恢复、祛除T抑制细胞的活性、保护肾上腺和骨髓功能等作用。近年来,孙燕院士主持并完成了数百项国际性试验项目的研究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320余篇,著有《内科肿瘤学》、《肺癌》、《临床肿瘤内科治疗手册》及《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等专著25部,曾荣获多种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名医”、“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石远凯医生简介:石远凯医生现为医科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理事、中国新医药博士联谊会理事、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北京市医学教育协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石远凯院长1984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1992获得肿瘤专业博士学位,曾赴日本大阪大学、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M.D.Anderson(德克萨斯肿瘤中心)进修及访问,回国后一直从事恶性肿瘤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诊治各种内科肿瘤,尤其在诊治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生殖细胞肿瘤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储大同医生简介:储大同医生现为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储大同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此后一直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应用化学疗法和生物疗法治疗肺癌、乳腺癌、胃癌、肠癌、肾癌及黑色素瘤等恶性肿瘤。

放射治疗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的授权点,由临床治疗室、放射物理室和放射生物室3部分组成,拥有一支由医护人员、物理师和工程师等150余人组成的实力雄厚的专业队伍,其中包括主任医师15人,副主任医师9人。该科室拥有包括从国外引进的直线加速器(7台)、CT模拟定位机(1台)、常规模拟定位机(2台)、逆向治疗计划系统Pinnacle和CMS(9套)、近距离治疗机(1台)、热疗机(2台)等国际顶尖的诊疗设备,擅长应用立体定向放疗和调强放疗等手段治疗鼻咽癌、头颈部肿瘤、脑瘤、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直肠癌及软组织肉瘤等。

李晔雄医生简介:李晔雄医生现为该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研究协会委员、卫生部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辐射防护分会理事、《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晔雄主任1984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1998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安德森癌症中心获得博士后学位,曾赴瑞士洛桑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放疗科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一直从事肿瘤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擅长应用放射疗法治疗恶性淋巴瘤、乳腺癌、直肠癌、前列腺癌、软组织肉瘤和精原细胞瘤等腹部恶性肿瘤。近年来,李晔雄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种奖项。

余子豪医生简介:余子豪医生曾任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院长、放射治疗科主任,现为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常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余子豪教授196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对腹部肿瘤的放射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诊治各种难治性肿瘤。

徐国镇医生简介:徐国镇医生现为该医院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卫生部医疗技术咨询专家、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北京分会副主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徐国镇教授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此后一直从事肿瘤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他熟悉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临床放疗技巧及各种活检、内腔镜的操作,擅长诊治各种恶性肿瘤,尤其在诊治鼻咽癌、上颌窦癌、喉癌和脑癌等头颈部肿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殷蔚伯医生简介:殷蔚伯医生现为该医院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专业首席专家、主任医师、教授、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会主委、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委员、国际放射肿瘤学会委员、《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殷蔚伯教授195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曾赴印度德里大学医学预防系、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医学进修学院 (汉默斯密斯医院)放射肿瘤科进修。殷蔚伯教授从事肿瘤放射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熟悉各种放射治疗技术及方法,擅长各种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尤其在诊治食管癌、肺癌等胸部恶性肿瘤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胸外科

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诊治肺癌、食管癌、贲门癌、纵隔肿瘤、胸膜及胸壁肿瘤的专业科室。目前,该科室下设有3个病区及麻醉恢复室、内腔镜室、透视室、心肺功能检查室、胸外科实验室等亚级科室,共开放住院床位143张。该科室拥有一支由90余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强大的医疗队伍,其中包括主任医师12人,副主任医师13人。数十年来,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一流的诊疗水平使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深受广大肿瘤患者的信任。近年来,该科室的手术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目前已超过1700台/年。

赫捷医生简介:赫捷医生现为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院长、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赫捷院长1984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进入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从事肿瘤专业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赫捷院长擅长做各种胸外科手术,如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心包内全肺切除术、贲门癌根治术、食管胸上段肿瘤根治术、食管胸中下段肿瘤根治术、弓上弓下吻合术、颈部吻合术及隆凸成型术、袖状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

黄国俊医生简介:黄国俊医生现为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英国皇家外科医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多次被评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名医。黄国俊教授擅长诊治食管癌、肺癌及各种胸部肿瘤。

腹部外科

篇(4)

病人可以根据初诊意见,在网上检索有关该病的科普知识,最好能检索到相关科研论文。请注意,必须是发表于正规医学专业期刊的科研论文,如中华医学会下属的系列专业期刊。通常,能够在高质量专业杂志上发表相关疾病研究论文的医院、科室和个人,对该病有较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但需要仔细甄别某些伪装成“论文”的虚假广告类信息。

其次,找到医院官方网站

在确定了就诊医院以后,大家可以登录就诊医院的官方网站(记住是“官方网站”,而不是“冒牌网站”),从医院的介绍和专科、专家的介绍中,选择合适的专家。目前,在百度、360等搜索页面,通常会在官方网站旁边注明 “官网”字样。

第三,争取与专家直接沟通

如果有可能,病人可以在就医前先通过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与专家取得联系。通常,从专家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中可以查到其电子邮箱地址,从医院、科室的官方网页上也可以查到医院和科室的电子邮箱地址。部分专家还开通了微博、博客,乃至个人公众微信号,病人可以利用这些新媒体工具,在就诊前与专家进行简单的交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朱同玉教授个人微博和个人微信公众号

第四,阅读官方知识和资讯

现在很多公立医院都开设了官方微信和官方微博,每天都会一些医院的新闻、科普文章,还会介绍医院的挂号、预约、就诊流程等实用信息。部分医院还推出了自己的手机客户端,如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的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第一人民医院,杭州的浙江大学第一医院,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等,都推出了自己医院的手机APP,病人通过下载APP并注册后,就可以实现线上预约挂号、查询化验单,十分方便。

上海瑞金医院移动助医系统

北京协和医院手机APP

第五,借助可靠的导医和科普平台

从可信的导医网站和权威医学科普平台获取科学、有指导性的就医信息。诸如,为病人提供医生信息检索和诊前、诊后咨询的好大夫网站,由中国医师协会华医学科普分会开设的“中华医学科普”微信公众平台,以及一直活跃在医学科普领域、多年来编发了很多优秀医学科普文章,且一直免费为读者提供导医、咨询服务的《大众医学》杂志及其所属的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网站等平台,都是值得信赖的“就医参谋”。

第六,理性认识医学的局限性

目前,许多疾病病因不明,许多疾病发病机制不清,许多疾病缺乏早期敏感、特异的诊断手段,许多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慢性疾病病人的器官损害是不可逆的,许多疾病目前无法被治愈。以恶性肿瘤为例,如果病情较重、发现较晚,甚至已经发生全身转移,目前是无法治愈的。很多肿瘤病人及其家属因为求医心切,轻信那些随处可见的小广告,盲目尝试号称几个疗程能治愈癌症的所谓的高科技药品、高科技疗法、祖传秘方等,结果可想而知。

第七,识别虚假医疗广告和骗子“医生“

篇(5)

196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了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急、慢性分型。从病理变化的角度看,再障的基本病变是红髓总容量的减少,呈向心性萎缩。急性型红髓在短期内遭到广泛的破坏,非造血细胞增多;慢性型红髓一部分被破坏,一部分呈代偿性灶性增生,非造血细胞也增多,但较急性为少。由于骨髓的病理变化不一样,其造血功能、免疫功能、出凝血机制也不同。分型对再障的发病机制和中西医结合分型的研究,对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判断均有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于1962年、1981年两次全国再障学术会议上按此定出急、慢性再障的诊断标准,并于1982年被鉴定为部级成果。

1976年Camitta提出的将再障分为重型与轻型。为了和国际接轨,我们对比了Camitta重型、轻型的分型标准与我国的急、慢性分型标准。发现我们分出的急性型无疑都包括在amitta的重型之内,但也发现有些慢性再障病程中病情的变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似,也包括在Camitta重型之内。为了区别这二种情况,我们将急性再障称之为重型再障Ⅰ型(SAA-Ⅰ),严重的慢性再障称之为重型再障Ⅱ型(SAA-Ⅱ)。数十年来血液学工作者用此分型标准,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约95%)病例的分型。

近十几年来由于广大血液学工作者的努力,对再障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对再障的急、慢性分型不那么重视了。复习了1994~1996年3年的中华血液学杂志,有关再障的论文30余篇,绝大多数论文在“材料和方法”段落内提出再障的诊断标准按1987年第四届全国再障学术会议修订的分型标准。即分为急、慢性型,又分为SAA-Ⅰ和SAA-Ⅱ,但部分论文在“结果”段落内,并未按分型分析,而是不论何型再障都并为一组分析。特别是有些具有导向性的论文,也不考虑再障的型别。某些血液学工作者认为再障的急、慢性分型已被淘汰了。我想,不重视急、慢性分型的原因很多,可能为:

①再障的发病率很低(约为0.72/10万,它为白血病发病率2.71/10万的1/4),患者较少,急性再障就更少,约为慢性再障的1/5,因此分组研究每组的例数较少,不得已只好并为一组。在发达国家涉及再障的论文也较少,不及白血病论文的1/10。

②诊断急性再障常须多部位骨髓穿刺,不易为患者接受。而γ射线骨髓扫描的价格昂贵,也不易为患者接受。

③再障的骨髓多为增生低下,取材较少,幼稚细胞更少,常常不够作一些试验。

④骨髓移植、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的适应证仅为急性再障,一般慢性再障不须用此治疗让患者去冒这么大的风险。环孢霉素A(CsA)副作用并不严重,既可用于急性再障,也可用于慢性再障,因此在应用CsA时,急、慢性型的鉴别就不那么重要了。

⑤急性再障、慢性再障的治疗虽有较大进步,但理论研究进展缓慢,急、慢性再障是“量”的还是“质”的差别,至今仍未解决,因此急、慢性分型引不起人们的重视。

篇(6)

关键词:急诊外科;诊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342-01

急诊外科是外科工作的一部分,其诊疗和护理的工作方法将直接影响到病患能否在最短的时间能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同时,急诊外科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其工作方法会影响到医院的整体评价。因此,近年来,我国的绝大多数医院都十分重视急诊外科工作方法的使用,并加强了对其研究与分析。一般来说,普通外科往往会通过问病史、做体检、写病历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进行患者病情的处理,但是由于急诊外科接待的患者常常时间紧迫、情况危急,所以其诊疗的过程不同于一般外科,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急诊外科更加注重的是在第一时间控制患者的病情并尽量减轻其病痛,从而更好地为下一步的治疗争取时间。[1]

1 急诊外科诊疗过程中的工作方法

急诊外科诊疗过程中的工作方法,既能够对病患病情进行有效处理,又能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对急诊外科诊疗过程中工作方法的探讨。

1.1 加强急诊意识:对于急诊外科医生来说,加强急诊意识是最基本的工作素质。急诊外科的患者其病情的情况往往比较危急,时间就是一切,作为医生要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病情询问并进行迅速诊断,以此来降低患者的病痛。面对急诊病患,医生的主动和反应快速不仅是职业的需求也是职业道德的体现。同时,医生要理解患者及家属的焦急心理,要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急诊外科的医生来说,心理治疗与生理治疗同等重要。

1.2 强化时间观念: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外科最能得到体现。作为急诊外科医生,加强时间观念,赢得时间进行生命的挽救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医生在进行诊疗时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程序。如,通过体格检查就能进行确诊的就不必进行辅助检查;能简单辅助检查确诊的就不必使用复杂辅助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够节省有效的时间进行患者病情的处理。因此,急诊外科医生在进行诊疗时,一定要牢记救人观念,以最简捷的手段进行病情的准确诊断,以此来最大程度的缩短就诊到有效治疗的时间。

1.3 提高自身急诊素质,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提高自身急诊素质,不断进行工作经验的总结,是做好急诊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作为急诊外科医生要能够对常见的非本专业的疾病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迅速做出诊断和处置。这就要求医生要加强对相关医疗知识的研究,扩大专业知识面,通过在日常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使自身的医疗素质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急诊病情进行科学的处理,做到临危不乱,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治疗时间。

1.4 加强医疗文件书写的认识:加强医疗文件书写的认识是做好急诊外科医疗诊断工作的重要保证。由于急诊外科往往接待的是病情危急、情况复杂的患者,加强医疗文件书写的认识,做好医疗文件书写工作,既能够了解病人的病情,明确治疗,又能够起到法律文书的作用,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出现。因此,作为急诊外科的医生来说,重视医疗文件的书写与规范尤为重要[2]。

2 急诊外科抢救护理中的工作方法

急诊外科的抢救护理工作能够对患者病情的控制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能够对医院服务质量以及应急能力等方面进行衡量。因此,注意急诊外科抢救护理中的工作方法,对治疗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在实际工作中经验的总结与研究,对急诊外科抢救护理工作的方法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2.1 重视技能培训,提高护理水平:作为外科急诊中的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过硬的急救技能以及良好的应急反应能力。因此,医院要重视急诊外科护理人员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以此来保证人员护理水平的增强。例如,医院可以定期派遣急诊外科的护理人员去上级医院进行培训与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比赛等方式对护理人员急救技能进行考察。这些手段都可以促进护理人员护理水平和应急护理能力。

2.2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加强与病患的沟通: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这是急诊外科每个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作为急诊外科的护理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才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及时对患者需要进行了解,让患者及家属体会到护理人员的重视与真诚,从而能够使患者更加信任医院的治疗水平,更好的配合治疗,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同时,加强与病患的沟通,就要求护理人员在进行急救抢救工作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疾病相关知识、检查准备以及治疗注意事项的说明,以此来帮助患者或家属对医疗意向进行了解。

2.3 促进护理行为的规范,增强心理素质:做好急诊外科抢救护理工作离不开对护理行为的规范以及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增强。在急诊外科中工作的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和法制观念,做到护理行为的规范,遇到突发事件要及时报告上级进行处理,要避免因个人承担过多工作量而导致操作简单化出现的护理质量下降或护理纠纷等问题。同时,作为急诊外科的护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面对各种突况进行沉着冷静的应对与分析,做到临危不乱。急诊外科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应急能力也能够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从而保证患者情绪的稳定,进行治疗配合。[3]

总而言之,急诊外科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外科工作,具有其特殊性。良好的心理素质、应急能力以及科学的工作方法是提高急诊外科工作水平,减少医疗纠纷的必要保证。因此,我们作为急诊外科医生,要不断提高自身医疗知识的积累,拓宽专业知识面,使自身能够在患者病情诊断中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最大程度为患者争取治疗的时间,以此来保证患者病情的控制,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 皮亚川. 急诊外科诊疗的程序和方法[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2011

篇(7)

如今,一种利用生物全息诊疗技术能在人体处于亚健康时期就能早期发现各种潜在疾病,并能通过该技术进行有效干预治疗的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一成果是由二十多年致力于研究中医全息诊疗技术的国家级中医专家杨新杰研究员发明的。

据该技术发明人杨新杰表示 :这一技术是根据祖国传统中医学:内有脏变,外必有象变,司某外可揣其内的“中医脏象”理论发明的,并且通过一台叫《YYZ型人体健康综合诊断治疗仪》的设备实现的,仪器是通过人体局部反射区上生物电强弱的反映,将人体内脏器官在反射区上定位,非常直观科学的观察人体的健康状况,从而来判断人体是否患病,并且还能通过仪器上的数值范围显示,来实现为疾病定性定位,判定疾病严重与否等。这一技术的实现,令检查疾病由在医院复杂的医生操作,变成在家庭即可自己使用,随时随地对自身的健康进行监测,早期预报,及时发现,把疾病消灭在萌芽中。

发明人杨新杰进一步阐述:由于该技术是根据祖国传统中医学理论,不植入人体,只是在人体的皮肤表面通过仪器探笔扑捉人体生物电信号,无创对人体作出全息诊断,因而不会对人体有任何射线、照影、切片、穿刺等创伤性的损害出现。

目前他已通过此技术掌握了数百例亚健康人群的防治筛查,和干预治疗的成功临床病例,这将对国内外今后进行亚健康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并对亚健康的防治工作起到积极有效的推进作用。

该仪器的发明人,我国著名中医专家杨新杰表示:该技术已通过了由中国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和省市多位专家学者的论证,可普遍应用于临床检验医学、亚健康体检,中医治未病和医学科研等诸多领域。

这一技术经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医学院附属二医院临床报告验证: 对近二百例典型病例进行系统诊断治疗,临床跟踪,其中全息诊断方面采用与其他理化检查相对照的方法,对高血压早期,心脑血管、消化道、等疾病作检查,收到了满意效果,诊断符合率达96.67%。治疗方面,对全息反射区、反射点和与传统针灸相同的体穴治疗,均取得了症状缓解,体症消失,恢复生活工作能力等,总有效率为95.40%

由技术发明人杨新杰撰写的,关于该技术临床成功应用的多篇学术论文,于近几年分别在《2009国际传统医药科技大会》《全国第六届中医外治学术年会》《中国第三届中医药发展大会》上获奖,并且被国内多家行业核心类期刊收录,由于极具学术价值,中国最大科技数据库(维普)和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对其论文进行转载.

这一技术在国内众多的医疗院所中临床成功使用,如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省中医研究院、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沈阳市卫生局中医院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为止,该设备已发展成了四个系列,三十多种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亚健康查体中心》、《中医未病防治中心》、《医院体检中心》和中医医疗单位的针灸科、理疗科等临床应用,备受欢迎,并且分别获得了国家专利权、国家计算机著作权和国家商标权多项自主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