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4-02 09:07: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校本课程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但是,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比如校本课程开发范围大而全,使校本课程特色缺失;再如校本课程的实施缺乏活动性,使学生主体个性失落;还如地域资源和人力物力资源等课程资源重复开发,使课程资源无序浪费。为了帮助学校切实有效地开发和管理校本课程, 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 ,以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我市中小学校本课程的整体质量,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的有关精神,现就本地区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特编制了《富阳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一、校本课程及其功能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是执行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校本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 学校特色 的形成。它能很好地弥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缺陷,提高课程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
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课程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并逐步形成学校 办学特色 。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相协调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保持一致。课时比例要控制在课时总量的 10%-25%,保证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间的协调性。
2、权力与职责相统一的原则
学校具有开发校本课程的决策权、选择权,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责。要坚持校本课程实施的严肃性,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的有效机制,监督和评估课程实施的过程,发挥校本课程的积极作用。
3、地域资源与校本特色相结合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地域资源与校本特色的有机结合,促使资源开发与校本特色同步发展,学校之间要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同区域的学校要积极配合,走合作公关之路,避免学校与学校之间重复开发的弊端。
4、课程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的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实施、评价一体化。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5、调查、研究、实验相结合的原则
要对学校里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现状、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同时,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和开发的类型
校本课程内容的确定要建立在对学生发展需要评估的基础上,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需要为宗旨。根据课程开发内容的来源,可以把课程开发活动分为三种类型:选用、改编、新编。课程选用是根据学校的 办学目标 制定出课程选择的标准,依据标准从众多可能的现有课程资源中选择比较适合的课程;课程改编是教师根据 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现实条件 ,对已有的课程进行局部的内容修改或结构调整;课程新编是指所有的课程成分都是依据 学校现有的师资和校本特色资源 由教师新开发的,不依赖现有的课程材料。
五、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五个阶段:
1、建立领导机构
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委员会,校长任委员会主任,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其职能是:咨询、把关、审查和提供帮助。
2、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整个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通过问卷、访谈、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学生的发展需要,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并且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要进行阶段性的调查,以不断改进和调整课程设置。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学生的需求和建议。②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③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状况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④学校的优势。⑤家长对学校开发课程的愿望和建议等方面。
3、确定目标。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订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4、组织与实施。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自主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附课程介绍)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与门类、实施与评价的建议以及保障措施等);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前或过程中,撰写自己承担的《课程纲要》。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以及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七、校本课程的实施
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设置,可统一安排校本课程的教学时间,也可按科目分散安排,但必须保证校本课程的课时,初中、小学每周至少 1课时,并要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纳入课程表统一管理。
校本课程实施方式要体现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 1-2年级,根据儿童广泛的探究、操作与表现的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设置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在参与性的综合学习中增加体验,培养兴趣,发现特长,避免过早的专门化教育。小学3-6年级应开发基于学生兴趣和爱好、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采用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到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为发展学生特长提供各种机会,避免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中学要立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目标,以选修课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开发序列化的课程,满足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立足于本校的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努力把蕴藏于师生中的生活经验、特长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外的课程资源。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注意发挥家长与社区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学校要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经费保障。
八、校本课程的评价
学校要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立评价准则,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课程实施定期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应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
学校要定期评价《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提出改进建议,为制定新学年的课程实施方案服务;学校应定期组织教研组评价教学进度计划,并对照实施情况调整与完善教学进度计划,为制定新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作好准备。学校要定期检查部分教师的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自己的教案,并能为教师的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学校要发挥评价对教师教学的促进作用,尝试建立一种全面评定教师教学业绩的体系。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领导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坚持评价内容的多维化;改变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学校要发挥评价对学生素质发展的激励功能。评价的内容应侧重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的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的结果,小学采取等级加评语,初中采取学分加评语的方式记录。原则上每个初中学生每学期要选学一门校本课程,完成规定课时的给予 2个学分,成绩突出的最后奖励1个学分,初中三年累计取得12个学分的,准予毕业。
九、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1、组织管理。各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同时要成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委员会一般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和社区相关人士等人员构成。课程审议委员会主要职能是审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以及相配套的各项制度,检查与督导《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执行情况等。
5、评价。包括课程的设计评价、实施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评价要贯穿在课程开发的各阶段。通过这些评价,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学校课程的设计,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水平。
六、校本课程开发中涉及到的文件撰写格式和要求
1、《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是学校校本课程管理方面的一般性规定,是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它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
2、《学生选修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是已经通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的各门课程名称及其简介,简介以200字为宜。
3、《课程纲要》是教师自己任教的课程的一种设计。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首先必须写一份简要的《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交给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审议。
《课程纲要》一般要包括下述内容:
一般项目:包括主讲教师、教学材料、课程类型、授课时间和授课对象等内容。
具体内容:
(1)课程目标的陈述(要求写3~5点;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计划管理。学校要制订《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并在每学年实施前递交给各区教育局主管部门审议。教育局主管部门必须在收到申请一个月内反馈审议结果。没有经过审议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不得在学校中实施。每学年的8月底前为校本课程开发准备工作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各校进行需求评估调查、制定方案、培训教师等准备性工作,9月份正式实施。
3、课程实施管理。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索性、创新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情境性、合作性、建构性;教授方式的灵活性、针对性、创造性。不能用国家课程挤占校本课程的课时,不能将校本课程变为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应根据有关的课程文件,正确处理好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价值。
关键词:中小学 青年教师 职业成长 有效途径
深入研究中小学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有效途径,能够为渴望成才的青年教师带来独特有益的启示,也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科学管理教师队伍、完善师资队伍培养激励机制以及进一步提升中小学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加强教师合作交流,发挥导师带教功能
中小学校有必要制定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并且明确青年教师培养目标。具体来说,有必要安排市级、区县级、校级的优秀教师担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工作,并且在每学期都安排一次示范课,要求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去听课。尤其重要的是,要安排优秀教师与青年教师建立结对师徒关系。结对教师每学期开始的时候都必须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主要涵盖怎样和导师联系、每月听课、邀请导师听课指导、期末写出学结等等。青年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这样的导师带教的良好机会,积极参与听课,积极向老教师进行学习,一方面学习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要学习导师为人处世的方式,从而推动青年教师快速地成长。在学习的过程中,青年教师必须始终秉承谦虚谨慎的精神,必须尊重导师,从而促使导师能够向他们传授更多的知识。另外,中小学校必须转变以往那种担心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对青年教师不放心的错误认识,而应该让青年教师放手大胆地去进行教学。同时,要求青年教师每学期必须在校内展示一次公开课,邀请学校内部甚至是本区县其他学校的教师听课,从而得到其他教师的指导。在此基础上,中小学青年教师也应该积极主动地聆听优秀老教师的公开课,并且总结出详细的课评,写出心得体会。
二、利用校内资源,开展校本培训
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心下移,强调中小学校在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校为本的理念正在逐渐扎根并且形成。中小学校必须更加强调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本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为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载体。
组织教师校本培训学习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小学校必须做到每月开展两次校本培训,引导广大的青年教师观看名师的教学方法,学习本校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体验优秀教师的讲堂。与此同时,中小学校也应该每月下发两次有关教学的优秀文章,引导学校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中小学校有必要在每周五举办学校例会,在例会上安排优秀教师讲授他们在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也能够为优秀教师展现他们的特长创造良好的平台。
三、建设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学校管理制度
制度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将其灵活有效地运用在工作中,能够发挥出非常重要的导向和激励的作用。有了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才会形成良好的可延续的学校规范。在中小学校当前已经存在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之下,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规范、学校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制度、学校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等。
建设有利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学校管理制度,可以促使中小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变得更加细化,教师也能够逐渐地从以往的被动工作到自觉遵守制度努力工作。特别是每周必须真正贯彻好教案检査签字制度,要求教导主任认真细致地检查教研组长的教案,而教研组长则认真细致地检查本组教师的教案。尤其是对于青年教师的教案,更应该对其进行认真的检查,对于其教学设计的流程进行详细地检查。通过这种方式,促使青年教师认真地进行备课和书写教案,为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必须保证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制度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本栏目刊发一组文章,从不同侧面介绍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在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做法,以期对其他试点项目校有所启发。
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创建于1993年,一直以来,学校秉承“塑造健康人格,培养科学精神”的办学理念,坚持走科技教育和教育科研之路。2011年春季,被确定为福建省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试点项目学校。
一、未雨绸缪——做好教育改革的准备
教育改革,是事关全省的一件教育大事。要做好这件大事,需要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并把它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1.确定项目名称。作为省教育厅直接确定的试点项目学校,如何确定项目名称,学校领导经过反复斟酌,一致认为,改革试点项目应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学校的发展相结合,因此,我们把项目名称确定为“在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
2.制定工作机制。学校成立项目工作组织领导机构,主要负责试点项目推进工作的管理和校本教材的审定工作;组建项目工作团队,主要负责试点项目推进工作的实施以及校本教材《创新与实践》的编写工作。同时我们还制定试点项目工作配套制度及机制,并对照落实。
3.做好舆论宣传。发动全体教师行动起来,为做好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出谋献策。学校设立试点项目工作专用公共邮箱、试点项目工作网站、QQ群,为教师们创设平台。2011年6月28日,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举行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启动仪式,泉州市教育局网站、《安溪教育》、安溪县广电局对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的试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专题报道。
4.加大资金投入。为做好改革试点项目工作,学校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50多万用于建设两间标准化科学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并添置大量科学仪器。除了做好硬件上的投入,学校还注重营造校园科学教育氛围,创设校园科学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科学教育环境的熏陶下爱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5.优化师资配置。要做好试点项目工作,需要具备强而有力的师资队伍,为解决师资配置问题,除通过公开招考的两名初中物理教师外,学校还从现有教师中挑选3位年轻教师优先配足配强科学师资队伍。同时,安排行政领导兼任科学课及《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的教学。
6.调整课程设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操作能力,就要保证科学课及校本课程《创新与实践》的教学时间。为解决教学时间问题,我们从三至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6课时及科学课3课时中各调出1课时来上校本课程《创新与实践》,这样,每周上两节《科学》课程和两节《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
二、紧扣重点——把握教育改革的命脉
做好教育改革的准备之后,就要分析工作重点,然后围绕重点全方位开展工作。
1.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
一是邀请省、市、县教科所与教研室专家到学校指导教育改革的相关工作;二是请本校省、市学科带头人为教师们开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讲座;三是利用教研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改革理论及新课标、观看教学录像课、分析典型案例;四是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学校,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及各级研讨会;五是通过开展现场课标知识解读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现场撰写教学设计、学科素养、评课等各种业务技能比赛,以赛代训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还开通教育阅读网并征订一些书籍、杂志,供教师们学习。
2.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在开发《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项目上,抽选骨干教师组建项目组,项目组先后召开19次会议,讨论教材的编写及修订工作。
①编写校本教材:我们利用两个时间段组织试点项目工作团队编写校本教材初稿,2011年暑假两个月着手编写三至六年级上册,2011年秋季编写三至六年级下册。在编写教材时,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校本教材的内容体系的主要依据是《小学科学》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及创新大赛项目,做到既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二是把每册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调查与探索、观察与实验、设计与制作、创新与发明。三是编写时主要体现地方性、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突出可操作性。
②修订校本教材:2012年春季及暑假,我们组织项目工作团队针对《创新与实践》初稿在试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订。在修订的过程中主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就地取材。校本教材要体现地方特色,我们就尽量采用安溪的相关材料,如六年级上册第2课“闽南文化调查”,就引导学生阅读《安溪县志》《安溪民间文学集成》,观看泉州电视台4套闽南语频道等。二是同伴互助。充分发挥学校各科骨干教师的作用,群策群力,通力协作,达成共识。例如:有些内容需要提供实物图片就请美术组教师配合,拍摄照片或画出草图,再由信息技术组教师扫描插入图片;在文字推敲方面,请语文组骨干教师进行修改完善。三是亲近学生。在修改校本教材时我们选用我校学生自己的作品编入书中,如:六年级下册第11课“如何撰写项目简介”,我们把六年(7)班钱璐同学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农村乘车大小便问题的调查及对策——以安溪至龙涓乡的线路为例”作为范例。这样的修改,教材源于学生,用于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探索教学模式。教师们充满热情、绞尽脑汁把《创新与实践》校本教材编出来了,如何上好这套教材,大家感到束手无策,在教师们眼中,它是“三无产品”,即无教参、无教案、无经验。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们做到:一是召集执教教师,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会议,执教教师反馈上课中存在的困惑,讨论解决办法,达成共识。二是我们要求每位科学专职教师各针对一个板块认真编写一至两课时的详案,供执教教师参考。三是每学期都开展《创新与实践》教学研讨活动,就如何把握教材、实施教学进行探讨,同时针对校本教材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④讲究评价方式。有效的评价能很好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能激励学生更投入地进行学习。评价《创新与实践》这门课程,如果采用简单的纸笔测试,很难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水平。我们的做法:一是知识性较强的内容采用笔试的形式;二是实验、设计与制作方面的采用让学生现场动手做;三是调查及创新与发明部分主要采用开展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告的形式。每个班级随机抽取一部分学生采用一至两个方式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很乐意接受,效果较好。
3.加强学生科技实践活动。
做好改革试点项目工作,最终受益的是学生,所以说学生是改革的主体。我们不仅要让教师们参与到改革工作中来,更要让学生们参与其中。为达到这个目的,我校开展一系列活动:①召开学生动员大会。②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③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如:科学课上让学生们动手做实验;课外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及周边的植物,带学生们到养殖场观察动物,撰写观察日记;开展小种植、小养殖活动;每学期开展读一本科技书、看一部科幻影视作品活动;定期开展科技小制作、撰写科技小论文、画科幻画等比赛;④经常开展全校性大型科普活动,如科普黑板报、科学想象画、科普征文、专题讲座、主题队会和科普夏令营等多种活动,并与社区联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⑤组织参加科技创新大赛等。通过活动,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参与其中。
三、形成特色——品尝教育改革的硕果
通过前一阶段的摸索、实践,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已初步形成科技教育特色。
1.教育改革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几年来,科技教育已成为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的办学特色。学校参加泉州市航空航模比赛连续三年获一等奖;参加泉州市第七、八、九届科技创新大赛获一、二、三等奖十多人次;参加省电子拼装比赛获团体第一名;参加省电子模拟探雷赛获团体总分二等奖;代表福建省队参加全国奥林匹克杯模拟探雷赛获男子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团体总分第三名;参加全国首届中小学生科技创意大赛,荣获小学组团体金奖,还获得纸箱车大竞速小学组第一名,10名参赛选手全部获得个人总分一等奖,学校被评为创新型学校。
2.教育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①经过多次的讨论、修改,教师们已积累一定的编写校本教材的经验,经过修订,《创新与实践》校本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可操作性更强。②项目组成员教育科研水平显著提高。2011年,项目组成员参加泉州市优质课比赛获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一个;2012年4月,一位教师被评为泉州市科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两位教师被评为市科学学科骨干教师;2012年5月,一位教师被评为县科学学科教坛新秀;2012年5月,四位教师撰写的论文分别荣获县中小学实验论文一、二、三等奖;撰写的两篇科学在CN刊物。2012年10月,《提高科学环保教育实效策略的研究》被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2012年11月,泉州市小学科学教学研讨会暨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汇报会在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召开,会上,13位教师执教的观摩课受到与会领导和教师的好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课程权力;赋予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26—02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规模宏大、理念全新的变革,教师被看做是本次课改成败的关键,这意味着教师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也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大的专业自,否则就不会有课程发展的积极结果。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课程权力与赋权无疑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赋权的动因
新课程改革波及面甚广,教师的生活空间和专业性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关于教与学和师生关系等术语的概念都被重新界定,从而再次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新界定了教师与国家和政府、大学的专家学者、学校管理者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关系。
首先,新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的开放性。教师自的扩大,也给教师提出了能力方面的更高要求。从对文本的理解到对教材进行整合的能力、课程设计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等都是以往教师所不具备的,这必然要求教师重新建构知识结构。
其次,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学习方式,如合作、讨论和探究等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是重要的考验。因为传统教学方式更能带给教师课堂的掌控感,而教师以往的教育训练中并没有提供相应的知能储备。信息技术使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当教师不再是分配教育资源的唯一阶层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就降低了。
再次,教师的人际关系环境更加复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新课程改革降低了教师的权威性,进而降低了教师对学生的掌控;教师和同事之间的竞争加剧了;在教师和家长之间,家长的地位日益提高,参与教育的机会增多,教师的服务意识要增强;在教师与社会之间,教师以往的隔绝空间遭到破坏,教师受到更多的社会舆论、媒体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师与校领导之间,教师参与课程决策的机会增多,以往科层制的管理受到挑战,领导对自主与管理间的尺度越来越难以拿捏。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课程权力
新的课程权力强调中央、地方和学校之间,教育行政人员、课程理论学者和课程实践者之间,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各自依据新的课程理念自发地进行权力分工,在一定意义上,这是一个协商的过程。根据权力的内容和范围,可以将教师课程权力划分为五个方面:
1 课程决策权
课程决策是对预期产生结果的规划,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方式、课程实施手段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依据某种价值取向而设计的决策框架。长久以来,教师被限定在课程的复制者和知识的工具角色上,由此导致了在整个课程发展中出现了一种权力失衡现象,即教师本应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却缺席于课程决策与课程评价中。新课程认同学校教师是课程的真正实施者,是课程决策的权力主体。
2 课程设计权
“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教师有对课程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的权力。教师作为课堂的直接参与者,在所有的课程相关者中最清楚学生的特性,教师有对学校课程设置、课时比例以及打破各学科课程界限整合课程的话语权。
3 课程实施权
课程实施权是指教师基于学情和课堂实践情况进行教学的权力,它是教师最基本的课程权力,包括教案撰写权、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和教学方式的选择权等。教师是实施课程的骨干,课堂教学不仅是对文本课程的实践和调适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课程执行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有权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变更教学进度,改变教学时间安排,变换教学组织形式,等等。
4 课程评价权
教师有权对课程决策、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作出判断,对学生的发展和课程结果进行评判,并可以提出反馈和控制信息。教师是课程进程的直接感知者,是学生变化的知情者,是课程评价中最有发言权的人。所以教师有权参加学校组织的课程周期性评估,并应突破机械化的考试,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经验自主选择评价方式,自主确立评价标准。
5 课程开发权
这里主要指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权。一方面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就要成为课程的“主动研究者”和教育行动的反思实践者,在课程行动中追求个体价值,践行个人的教育理想;另一方面,教师专业的发展也需要课程开发这一平台予以支持。因此,课程开发既是教师首要的课程权力,也是衡量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
三、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的赋权策略
本文所论及的教师赋权指的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中,如何创建教师课程权力的使用环境,教师如何拥有课程权力,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策略。
1 教师课程权力的回归——教师赋权的主要来源
在传统课程体制中,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课程领域里几乎没有自,教师只定位在课程实施者这一角色上,习惯于被动接受和消极适应。在这种课程模式下,教师处于权力结构的最底层,对自己拥有哪些课程权力的认识十分模糊。在新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框架下,通过部分课程权力的再分配,凸显了校本课程的重要性,为广大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设计提供了场所。此外,新课程在课程结构方面的变化也为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有利时机。例如,综合课程的设置,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等,都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
2 校本管理——教师赋权的先决条件
原有学校的官僚管理体制往往被认为是限制教师才华发挥的桎梏,是源于管理者认为教师能力不足的控制理念。随着国家将学校管理权下放,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师发展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给予了教师更多意见表达和参与决策的机会,其中,校本管理是典型的权力下放。当前学校管理强调管理重心的下移,关注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学校更大的权力和自由,使中小学成为自我管理和自主发展的主体,使得校长、教师、家长甚至学生都能有更大的专业自主空间。
3 分享课程领导权——教师赋权的效果保障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赋权营造了一个适宜的环境,提供了一个可实行的平台,但如何分享领导权仍然是一个问题。赋权于教师的效果与校长的民主意识水平密切相关,教师课程权力的享有更是取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校长作为变革的促进者通过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对教师赋权提供多方面支持,让教师能够感受强有力的领导决策团队、高的期望值、积极的学习气氛、多种教学手段和性别平等等氛围。校长营造的空间是教师赋权的支点,学校应营建为教师赋权的环境,建立与行政机构平行的专业机构,比如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可借此平台让教师发表自己意见和参与课程决策。
4 教师成为反思者——教师赋权的内在要求
事实表明,反思是发展和塑造教师自己的一种新型方式,它将是教师赋权的一个重要方面。舍恩提出以“反思性实践家”来代替“技术熟练者”的教师形象,希望以此来强调教师职业应有的创造性与自主性。要鼓励教师进行行动研究,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对课程活动中的真实问题进行反思,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再回归到课程实践中,从而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从中提高专业素养。通过这一策略教师可以成为实践型专家,塑造自己的专业生活,这才是赋权的意义所在。
5 合作共享的专业生活方式——教师赋权的专业环境支持
新课改以后,课程权力的再次分配,使教师拥有了一定的课程权力,教师有机会参与到课程的决策、实施、开发和评价活动中。但教师要想真正成为课程权力的主体,必须通过分享以及共同协作,方能建立、发展和增强权力。利伯曼(Lieberman)指出,教师集体合作有助于提供更多的反思机会和同事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合作交流中,教师对课程设计进行讨论,对课程结果进行反思,重新思考知识的价值和教育的意义。在这样的专业共享与合作中,教师“可以获得不同的观点,并凭借这些观点去认识问题的复杂性”。从不同的视角反思个体的课程行为,不仅能获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而且也能获取专业信念和情感的支撑。在专业共享与合作中,教师打破了职业的孤立性,打造了持续发展的专业支持环境。教师合作共享的专业生活方式包括学校内部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中小学校际之间的联合、中小学校与大学的协作和教师与学生的小组合作等形式。
20xx年是本届聘任的第二年,是办学策略的调整年,内涵发展的深化年。新一年学校将以“和谐、文化、精细”为主题词,以构建“幸福和谐学校、精致文化校园、素质教育先行学校”为指导思想,以创建晋江市家长实验学校示范校、晋江市书香校园、晋江市安全文化特色校为重点抓手,美化校园环境,充实丰富学校内涵,建设魅力校园,提升办学品位,促进学校转型升级。
一、构建幸福和谐学校
和谐是学校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凝心聚力、激发教育活力的前提,是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本学期学校着力构建内外和谐、上下和谐、左右和谐氛围,开辟联系沟通渠道、统一思想认识,排除发展障碍,为学校和谐发展、跃升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主要措施:
1、重视构建良好公共关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经常向上级反馈学校发展状况,面临困惑,争取上级关心指导。密切联系所在村委、校董、家长委员以及企业热心人士,经常反映学校发展计划、重大建设项目、办学成效与困难,争取理解和支持。本学期协调推动解决科技楼店铺装修遇阻问题,选择时机举办科技楼落成庆典,探讨建立奖教基金,探讨学生厕所迁建事项,掀起支持教育新热潮。
2、建立固定联系沟通渠道。在校门口公布校长热线电话、设立校长意见箱、家长接待日(周五上午),成立校务管理委员会每学期至少一次以上会面协商;每学期固定开展“有事大家谈”教师谈心交流活动;每学期开展校领导班子、行政民主测评,自加压力,自我完善,改善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3、践行群众路线。校领导要深入群众走进经常教师家访、教师办公室、走入教学课堂;实行值日校长教师办公室坐班值勤制度,倾听教师呼声,密切干群关系;开展“做真教育、做真教师,真心育人、坦诚相待”活动,营建和谐向上、幸福温暖校园氛围。
4、树立“以师为本”思想。要切实关心教师生活、办公条件、成长愿望、心理需求。采购空调实现宿舍空调全覆盖,确保人人有理想的休息场所;加强办公室日常管理,创建整洁有序、温馨舒适的办公环境;精简教师例会议程,创新会议形式,力求简短高效,控制在50分钟以内;革除形式主义,重新梳理出台教育教学常规要求;修订奖教方案、量化考评,力求更趋合理;注重疏解减轻教师压力,开展教师体育文化活动;
二、构建精致文化校园
全面贯彻落实《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精细化管理的意见》精神,努力实现学校发展定位精确,领导管理精心,教师业务精通,教学科研精细,办学质量精优;目标分解细,职责划分细,制度要求细,过程监控细、考核评价细。,主要措施:
(一)、精细管理抓常规。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管理精细化应该成为学校的精神文化,成为展示校园形象载体,成为教师职业素养、责任意识、个人魅力的重要内容。常规工作是保障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础条件,是学校最为重要、又是最为基本的常态工作。常规做扎实、做精细、坚持做、持续做,无须检查、无须强调、无须通报、无须考评、一切顺理成章,自然而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各部口要延伸管理触角,深化管理层次,每月提前公布月份工作要点、每周工作重点,做到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有反馈,形成长效机制,达到事事有回音,件件都落实。
2、要加强宣传引导,自觉摒弃笼统、粗放、大概、差不多的思想态度,引导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思想追求。新学期开展精细管理大家谈,管理精神心中明,组织系统学习借鉴,让全体接受一次精细化思想的洗礼,
3、各部口、各老师要以思想指导行动,深入现场,关注重点、查找薄弱,整改完善,细化要求,重新出台精细化管理规定:主要包括:护导师值日、教学常规检查、教研活动、教师培养、班级管理、学生德育养成教育、德育主题活动,实践阵地管理、后勤管理、食堂管理,安全教育,功能室使用管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
(二)德育教育重实效
1、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从根本任务的高度来认识“立德”的重要性、根本性,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做合格公民的基础要求做起,坚持不懈开展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礼仪教育,国学经典传统教育,通过升旗仪式教育,周三行为习惯点评,校本课程、班队活动,七彩钥匙、阳光评价,周、月、学期激励评价,培养知书达理文明学生。
2、加强主题教育活动策划实施。持续推行“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强调从日常做起,从小处做起,知善行善,学做结合。认真落实少先队每周一课时,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重阳)”、第十二个“公民道德宣传日”系列活动、“学雷锋做有道德的人”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等活动。
(二)、文化活动育人才。校园文化是学校的软实力,是学校有水平、上档次的综合体现,是提升师生幸福感,建设魅力学校的载体。新一学期重点建设:
1、提炼学校精神文化。宣传弘扬办学思想,校训、培养目标、学风、教风制作钛金字悬挂醒目位置,探索行政文化、教师文化主题词,装贴上墙,以鲜明的核心价值理念凝聚人心,引领师生成长发展。
2、创设环境文化。要进一步提升绿化水平、美化布置校园文化环境,制定方案,整体把握,分步推进,力图突出环境文化育人功能、办学特色。主要有修剪学校树木、花坛,增添校园绿化,建设德育文化展示厅、科技楼楼道文化、教学楼廊顶文化布置,西面围墙学习休闲区等。
3、丰富文化活动。建立学期、学年固定的学校集体活动项目:举办班级、年段篮球赛,校运会、文艺汇演、经典诵读展示;扎实社团活动,灯谜社、合唱队、鼓号队、腰鼓队、文学社、小记者站、舞蹈队、书画社、引进资源(爱尚拉丁舞培训班)纳入课程实施;
4、精心构建课间生活,开展“精彩大课间” “多彩小课间”(廊道看书、休闲区下棋)、“快乐小课间”(体育校本游戏、阳光体育单项比赛))等每天引导固定时间活动。
三、稳步推进素质教育
如果素质教育不沦为一种美丽的说辞,开齐开足课程、开发适合学生教育的课程就是最好的证明。它不是为了落实上级要求,而是基于遵循教育规律,贯彻全面育人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基于对学生生命成长负责的角度考虑,是现代教育观的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体现,也是教育良心的发现。主要措施:
(一)、学科专职化。新学期采取一到三年级数学科任教两个平行班,常识技能课最大限度学科专职化,(体育、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心理),提高专用室的使用率,强化功能室日常教学管理,让学生生动活泼的成长发展。
(二)重抓“减负提质”。深入贯彻落实“提质减负”十项规定,制定并严格实施减负措施及底线要求,。发挥教务处职能,加强“减负”督查,把“减负”措施的落实与教师工作考核直接挂钩。深化教学有效性研究,强化备课、上课、作业、评价等教学常规管理,积极争取“轻负优质”示范学校和优秀教师评选。
(三)教育科研提水平。做真教育、做实教研,做精课堂,少教多学。普遍开展同年段“我读教材”活动,着重在知识点、前后联系、整体把握上深入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按照 “细读文本、品尝教材,有效设计,片段教学”普遍开展年段微型课交流,建设高效课堂;落实“青蓝工程”开展青年教师“同课例、同师异教”磨课活动,推动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落实“师徒结对”开展“同课异教(老中青)”专题研讨活动,互相借鉴,共同成长。
(四)、发展学生特长,培育特色项目。学生组织仍然打破班级、年级界限,由学生自愿报名,自由选择,统筹师资安排(甚至外聘),统一时间(周三、周五下午第二、三节一小时),分类要求(文本或者简案、活动记录)。必读类国学经典校本课程(课程表)、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早会)、灯谜(早会)纳入课程实施,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纳入大课间活动。重抓运动队、鼓号队组训、唱国歌、队歌比赛,以争一流思想创造佳绩。
(六)、七彩舞台放光彩。围绕培养“自信大方、知书达理的文明学生”目标,深刻认识七彩舞台意义。从大的范围说,校园就是全体师生的七彩舞台,是师生磨练成长、绽放异彩的平台。各社团责任人要真做实做精做,要创新思想,精心谋划,制定方案,坚决行动,用心经营,让自己一亩三分地阵地做出精彩。从小的说,七彩舞台是学生发展兴趣、培养特长,磨练心智、展示才能的舞台。各部口、各社团要主动有为,创设项目(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唱歌、舞蹈),提前公布、安排时间,让七彩舞台成为学生向往的场所,管理人员要探索管理办法,形成长效机制。
(七)、强化评价。进一步完善绩效评价、奖教方案(将项目展示成果纳入绩效考评、评优评先内容,每学期或者每年至少一次公开展示),强化管理,实行值日校长点名、副校长巡视督查,教务口纳入月份常规检查,确保校本课程不留形式,不图虚名,让校本课程成为彰显办学特色,放飞学生梦想的摇篮。
四、建设品牌特色学校
争先创优是学校品牌建设的抓手,以创促建是推进发展的策略,本学期要集中力量大力推进晋江市书香校园、晋江市家长学校示范校、晋江市安全文化特色校,丰富学校内涵,力图创先争优上层次,品牌学校展风采。
(一)、建设晋江市家长实验学校示范校,现代学校必定是开放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没有家长的参与只能是一厢情愿。要围绕创建指标,逐项对照,找差对标,探索前行。主要包括成立校务管理委员会,健全家长学校制度上墙、职责分工,设立家长学校活动场所,举办年段、校级家教授课等。
(二)、书香浸润满校园。大力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就如抓安全般重视,要整合资源,优化管理,主要包括:要精心布置阅览室、巧妙布置小空间(走廊、平台),发挥环境熏陶育人功能,让人置身校园感受到浓郁书香氛围;要真正开放阅览室(设定每天午间12:00----1:30为图书馆开放时间),培养图书管理员,维持看书秩序,保证室内安静、温馨;要真正启用图书室,让书籍动起来(每天安排一个年级,由教师指导培养图书管理员落实学生借阅归还);要借助活动阵地开展师生读书实践活动。七彩大舞台举办中华诗歌精品朗诵比赛,“享受读书之乐趣,品经典之茗香”演讲比赛,文学社开展“读书改变了我”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读书小报评比,“我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七彩讲坛继续开展教师读书交流活动,七彩钥匙、阳光评价发挥激励机制,开展书香教师、书香班级、读书小博士评选。
(三)、心理教育展异彩。对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更是当前教育的重点所在。要发挥师资优势、主动学习借鉴,不断完善心理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学校设立“悄悄话”信箱,定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开展个别咨询,每年组织2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11月开展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讲座,6月开展六年级毕业班初小衔接心理讲座),蓓蕾广播站推出“心灵鸡汤”栏目;设立心理游戏区,开展心理手抄报、心理卡片、心理格言比赛。要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与班级文化、班级管理、安全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一种校园文化。
(四)、安全文化创特色。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工作不打折扣。要坚持学校周五、班级安全一句话宣传教育;精细安全管理,严把校门关,规范进出检查登记,上学放学护导疏导;精细安全检查,定期不定期巡查,月份隐患排查整改,潭窟巡查、警示牌安插;有效主题专项活动,交通安全、防溺水、应急演练等活动;创新安全措施,结合心理教育,摸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安全文化特色,创建实现晋江市安全文化特色校。
(五)推进教育信息化。逐步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本学期安装四至六年级一体机,同时再次申报11台一体机,明年实现班班通;发挥现代通讯便捷功能,建立行政微信群,学校微信群、家长微信群、信息短信通,人人加入,班班建立,上下联通、内外联通;采购部分电脑,建设课件、优秀教案信息资源库,设立(单独存档电脑)构建资源共享;下学期重启学校网页,改造校园网,推进教育信息化。
八月份:
1.8月24日教师到校,开展学校环境卫生及周边治安秩序专项整治工作。
2、编排三表,学习各项规章制度
3、做好《文化户口册》更新、新生招收工作并制定各种计划。
4、组织开展暑假学习交流会。
5. 迎接期初工作检查。
6.走访村居探讨教师节活动
7.新教师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建立教师业务档案袋。
8、校园改造工程完工验收
九月份:(1—5周)
1. 组建训练运动队、鼓号队,排练国歌、队歌参赛、合唱比赛
2、9月1日开学并正式上课,启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周活动。
3、召开村居碰头会,实地查看校园改造状况,探讨教师节活动
4、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主题教育活动
5、学习学校工作计划,各口项目工作计划(精细化项目表)部署本学期相关工作。
6.组织参加教师节系列活动(慰问、表彰大会,篮球赛,羽毛球赛,师德演讲、象棋、围棋赛,书画、摄影展等)。
7.启动校本教研、实施有效教研、周三周五校本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大课间活动、精彩课间、快乐课间。
8.推动晋江市“家长学校示范校”、“安全文化特色校”、“书香校园建设的完善。举办家教专题讲座
9.师徒结对、新教师拜师会。
10.开展以“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第17届推普周。
11.组织对今年新调入和新分配的教师进行素质了解。
12.参加安海镇20xx年度小学生运动会。
13.启动本年第三轮安海片安全工作互检。督促校园安全文化示范校的创建工作。
14、校园文化布置,完成德育展示厅、科技楼书香文化、阅览室藏书室布置(布局安排、内容选定、样板审核),班级文化布置检查
15、组织精细化管理学习,各口深入实际、查找不足、梳理改进,创新管理,形成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奖教方案、量化考评、教案编写、护导值日等)
16、实施检查精细化档案资料管理(及时收集、月份整理归档)
十月份:(5—9周)
1.庆祝国庆节系列活动
2.开展“重阳节”尊老敬老志愿服务活动。
3.开展建队节65周年纪念活动,组织建队节唱国歌、队歌比赛。聘任学校大中队、志愿辅导员。
4. 举行纪念孔子诞辰x周年活动(福建省终身教育日—每年9月28日)。
5. 校本课程研讨活动
6. 参加安海镇小学生器乐独奏比赛、镇运动会
7、校园环境建设(铺设围墙内广场砖、建设墙壁文化、校园绿化修剪、点缀提升)、校园文化布置再完善。
十一月份:(10—14周)
1. 期中质量普查,召开家长会,进行阶段小结,研究辅差措施
2. 开展各类谈心交流活动,
3. 举行“家长开放月”系列活动,家教专题讲座、教师开研讨课
4、参加20xx届新分配教师汇报课评比。
5、 教科研活动月。举行学科观摩活动及课题教研活动。参加校级干部听评课比赛。
6. 举行安海教委办第七届德育论坛(习惯养成教育)。
7.迎接校园文化示范校专项评比。
8、结合11.9消防日开展应急疏散演练。
9、七彩舞台举行课本剧表演
十二月份:(14—18周)
1.推荐《晋江教研》《泉州教研通讯》论文。
2、接受新一轮辖区内小学的素质教育督导。
3.开展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检查评比。
4.举行安海镇第五届小学生合唱比赛。
5.接受第四轮安海片安全工作互检。
6、筹备科技楼庆典活动
元月份:(18—22周)
1.组织开展庆元旦活动。
2.征集课题教学设计、案例、总结等。
3..期末学科质量普查。
5.各种资料整理归档。
6.总结20xx年秋季工作,制定20xx年春季工作意见。
[关键词]校本培训;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
一、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选择
1.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倡导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回到校园,形成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校本”就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旨在满足学校每个教师工作需要的校内培训活动[1]。上个世纪末以来,校本教师培训作为一个新兴的教师培训形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突出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等特点逐渐为我国教育者所认识和接受。校本培训特点决定了它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趋势。
2.校本培训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是以高校模式为主。但是高等院校在倡导先进教育理念的同时,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轻视了农村教师的需求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忽略了农村教师的主体参与性。高校模式“把持”教学的主动权,学习者只能根据预设的课程结构进行学习,参与机会很少。对于教师来说,参不参加培训,参加什么样的培训,“一切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选择,而非教师自主做出的判断”[2]。总的来说,高校培训模式依然是一种外控式模式,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发挥自主性。而成人教育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合作探讨加非正规学习”[3]。教师是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学习者,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是主体,结束了他们以往培训中的被动局面,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选择培训内容,有利于教师的自主发展。
3.校本培训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院校集中式培训学习成本较高。首先,从时间上来看,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有的教师包班,有的教师跨年级兼任多门课,偏远学校教师甚至要从事复式班工作,任务更重,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分身参加离职培训。其次,从经费上来看,农村教师的收入较低,一次培训下来培训费、交通费、食宿费等让他们不堪重负。很多农村教师不愿意参加这种培训的主要是经费问题。有调查显示,农村教师自己负担培训费用的为79.3[4]。农村学校教师培训经费紧张,教师工作任务繁重,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接受培训都有一定困难,而校本培训正好避免了这些问题,有助于节约学习成本。
二、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自上个世纪末,校本培训在全国农村中小学校逐步展开,但目前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没有得到农村教师的广泛认同,校本培训的实施陷入困境。
1.现代教育理论难以深入
适应教师需要是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点。“需要”一词反映了校本的灵活适应性,但是到底什么样的需要适合呢?是不是所有的需要都可以拿来选题培训?有些学校在开展培训是注意到了教师的需要,于是就围绕着所谓的“需要”展开了:基本功差了,就组织教师读、写、画;理论不足了,就安排集体阅读教育书刊。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现代教育理论依然无法深入其中,农村校本培训总是在这个层次徘徊,理论水平难以提高。
2.形式化校本培训难见成效
校本培训以实际应用为目的,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培训内容适用于本校实际,并且以教师的实际工作状况来评价培训的效果[5]。然而,有些农村学校将校本培训当作上级下达的任务来抓,为了应付检查,学校将一些日常活动统统划在校本培训的名下。校本培训成了教师的“作业”,因为上级要来检查,学校就要求教师“交作业”,有些老师也就随便抄抄了事。笔者曾就校本培训的实施情况对某地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其培训内容是教育局发放指定教材,每位教师85元;培训形式是教师自学;评价方式是开卷考试。学校有关负责人根据教师的读后感,撰写校本培训报告会记录等材料(有些活动实际上根本没有开展,负责人只能闭门造车),以备上级检查。这样的校本培训已经退化成一种形式,有其名而无其实,培训效果可想而知。
3.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整合
农村优质的师资资源、教育资源有限,可是这些有限的资源也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起来。同一区域内不能针对本地教师、学校的实际情况,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开展培训。甚至有些学校认为校本培训就是在本学校,由本校教师组织学习,于是,关起门来读读报纸书刊也算组织了一次校本培训。
4.不同区域农村教师差异性难以关照
培训教材没有取舍,不考虑城乡教育的差别,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及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培训内容,不管合不合适拿来就用。有的培训内容与农村学校的课堂实际距离太远,与教学工作脱节;有的培训内容没有充分考虑教师的具体需求,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采取大一统的模式,缺乏针对性。
5.农村教师主体意识丧失
确立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自主发展型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应该充分依赖教师群体的力量和智慧。然而,很多农村教师主动参加培训的热情不够,主体意识严重缺失。某学校为体现和巩固校本培训的成果,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之后精心设计并上交一份优秀教案。一个多月过去了,竟没有几位教师主动上交。负责人督促了几次,效果甚微,结果学校按照相关规定对教师进行了扣分与批评后,很快全部交齐,但是内容雷同,相互抄袭的痕迹明显。
三、农村教师校本培训的发展与完善
1.加强校本培训研究,提高培训的理论性
首先,高等院校应深入教育一线,加强理论引领。无论是教师职前教育还是在职继续教育,高等院校都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教师的摇篮。校本培训减轻了高校在教师培训中的负担,但并不等于高等院校在校本培训中没有责任。这种责任不是单纯理论的演绎,而是要竭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姻。高校教师应深入到教育第一线,关注教师的需求,真正走进教育的天地去研究教育。要把高深的教育理论以潜移默化、乐于接受的形式,展现在农村教师眼前,使其逐步理解、接受,进而实践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总结经验,推广优秀案例。对于学校(或者学区),如果能够鼓励教师对自己的实践知识不断进行反思、转化,通过共同体在学校组织机构传递,基于共同系统价值观的专业知能将得以建立起来[6]。在校本培训的引导、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起着重要作用:一是不能将校本培训当成文件下发,当成任务下达;二是应及时发现优秀案例,总结经验;三是要宣传优秀成果、推广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农村校本培训经验,值得借鉴。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所谓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是在乡镇教育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本乡镇中小学校本培训的资源,实现各种资源因素在校本培训中的整体优势[7]。
第三,教师即研究者,应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8]。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一般较差,对教育科研多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其实,教育科研不是教育专家的专利,每一个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工作者都有从事教育研究的可能,农村教师更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践行教育理论,提高理论素养。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增强培训实效性
一是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正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但是,农村教师普遍缺乏课程开发的能力。中老年教师的本土知识较为丰富,但是教育科研能力不足;青年教师虽然很多出身于农村,可是本土知识缺乏。农村校本培训应有效地结合本地区特色,对教师进行本土化知识培训,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二是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相结合。随着我国教育研究的不断发展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兴起,校本教研逐渐成为热门的教育研究核心理念[9]。对于很多农村教师来说,对教育研究很陌生,针对教师畏难情绪,校本培训可以结合校本教研选择培训内容,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知识,从而促进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3.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培训针对性
第一,要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农村优秀教师缺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农村骨干教师、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很小。我国农村小学教师中,中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0.3%,小学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8.9%,城市的平均水平是0.9%和49.6%;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是3.5%,城市的平均水平是15.6%。即使是这些有限的优秀师资也集中在乡镇中心学校,在偏远的村级学校和教学点,优秀师资严重缺乏。挖掘本地区的优秀教师资源,让骨干教师担当起培训重任,有利于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教师。第二,要推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随着现代农村远程教育日渐普及,网络也走进了农村教师的生活。外面的世界并不遥远,一根网线就可以将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展现在农村人的眼前。2004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全国教师网联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全员培训的意见》出台,加快了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步伐[10]。如今,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网联计划”要求中小学相互沟通,为校本培训提供快捷便利的平台和优质课程资源。如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为本省农村中小学教师搭建了集学习、研讨、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平台——教师学习资源中心[11]。广大的农村教师亲切而形象地把中心比喻成自己专业成长的加油站、获取信息的资源库、交流合作的俱乐部。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本着“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发展”的原则,在当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值得推广。
第三,要实施区域联片培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较为分散,很多村级学校规模较小,只有几名到十名左右教师的学校为数不少,甚至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尚有一人一校现象存在。由于学校规模小,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学校在教师学习资源上投入较少,教师学习条件较差,自然很难满足教师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实施区域联片培训,以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优质资源。
4.注重教师差异,办农村特色校本培训
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农村校本培训应针对农村教师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宜盲目设置培训内容。农村教师群体差异性较大,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需求。在培养造就年轻教师的同时,不能忽视中老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乡镇为中心的学区在校本培训的管理和引导中,应从不同群体的特点出发,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二要实施农村本土培训。农村校本培训要有农村特色,将农村教育资源纳入校本培训内容体系,是走农村特色校本培训之路的有效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导本校教师的成长与学生的活动时,总是充分利用农村教育的资源,不忘与农村社会的联系。他带领师生在荒芜的土地上开垦出一块葡萄园,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和一位失去老伴的乡村大叔交朋友,潜移默化地进行品德教育;在学校空地上选择一片贫瘠的土地进行小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12]。农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教育教学资源,这一片广阔的天地等待师生共同认识、共同开发。鉴于中老年教师农村乡土知识丰富,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较强的优势,可以鼓励中青年教师合作,开发优秀的本土课程融入到校本培训内容体系中去。
5.完善学校激励措施,激发教师主体性
首先,应满足教师需求,增强培训的活力。校本培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需求导向的培训内容。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需求,一所学校有多少老师也可能就有多少不同的需求,在开展校本培训之前要充分调查教师的不同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计划。保证每一次培训都能适应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只有如此,才可以保证培训活动的活力。
其次,要在培训中培养教师,激发参训的动力。要使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摇篮,让每一位教师通过培训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创造性,体会专业成长的快乐。在校本培训中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塑造教坛新秀,让教师在主持培训、接受培训的同时看到专业发展的前景,以此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动力。
第三,应完善评价制度,提高培训吸引力。目前,很多校本培训活动的考察类似于考勤,只要参加就行,参加后只要上交规定的“作业”即可,不管培训是否取得了实效,教师是否有收获。这种做法挫伤了教师积极性,使校本培训失去了吸引力。应让教师参与到校本培训的计划、实施、总结、评价等各个环节,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培训活动的主人,并实施参与式管理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充分培养教师校本培训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2.
[2]时伟.当代教师继续教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84-194.
[3][美]StephenD.Brookfield.批判反思型教师ABC[M].张伟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71.
[4]顾明远,檀传宝.2004: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5]万福.校本教师培训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02,(1):25.
[6]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行动学习的实践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7.
[7]李水清.农村乡镇区域大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5):8.
[8][前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5.
[9]曹一鸣.校本教研实施方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6.
[10]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服务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文件、经验材料汇编[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53-257.
有位名家说过:“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在学校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如果我们认同,那么,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那“忘记的教育”是什么,那“剩下的教育”又是什么。作如此追问,我们或许能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我们认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是植根于人的内心深处的,是指向生命主体最本真体验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体现教育的终极关怀的教育,是适合生命主体成长、发展的教育。因此,我们认为,本真的就是适合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说文解字注》:“本,进趣也;趣者,疾也”,“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本真是对事物自身发展规律的洞察和追求,是一种精神诉求。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真”指“存在的无蔽”,“本真”,即是“生存可能性的无蔽展开”。本真教育即是按照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而展开的一种教育,它既是对教育本质规律的洞察和把握,又是对人性发展规律的探索与追问,它排斥任何与教育本身不相干的技术和方式,它更排斥任何外加于教育本身的功利与浮名,它是一种纯粹的教育,一种为了人性发展“可能性无蔽展开”的教育。
基于以上认识,在我们湖塘桥实验小学,本真教育从三个维度展开:
一、让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说过:如果一个人没有沐浴过人性的光辉,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是教育的规律,也是人性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灵是稚嫩的,也是脆弱的,它特别需要来自人性光辉的照耀、温暖和滋润。如果这种人性光辉来自父母长辈和老师,那么,这种作用更为明显。因此,让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本真教育的应有之义。人性的光辉,包括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呵护、赏识等。它要贯穿于每一个教育活动、每一个教育细节之中。让学生沐浴人性的光辉,看起来空洞虚无,其实实在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为此,我们在学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落实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