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信息化三年

教育信息化三年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5 13:19: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信息化三年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信息化三年

篇(1)

一、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十五”以来,我市教育信息工作主要是实施国家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完成了全部工程项目。全市中小学教育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㈠项目的基本情况

年宁蒗县被列为首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县,在此后的三年时间内,古城区、玉龙县、永胜县、华坪县相继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远教工程”覆盖了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共1446个项目校点。其中模式i(光盘播放点)770个,模式ii(卫星教学接收站)595个,模式iii(多媒体、计算机教室)81个。

㈡制度建设和经费保障情况

项目实施过程中,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县(区)教育局加强对远程教育工程的管理。各县(区)教育局结合本县(区)实际,制定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各项管理制度都在教室张贴,并得到较好的落实。随着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落实,“远教工程”开始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支持体系。

㈢人员培训情况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根据教育厅制定的工程工作人员培训方案,拟定了《市远教工程培训工作实施方案》。两年来,省、市、县(区)三级共培训教师管理人员1527人。与此同时,各项目校加强教师应用培训。

二、局机关信息化建设情况

局机关信息化建设主要做了以下三项工作。

㈠加强了硬件建设。目前全局共有23台计算机,其中接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入互联网的有18台。有网络双向视频会议室1个,与省教育厅相连接。

㈡开展了培训。对全局干部职工进行了全员培训,培训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全部通过了市人事局组织的考试。

㈢做好政务网市教育局部分的日常维护。

㈣招生考试工作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考生网上报名,考生信息采集、处理、传送的全程电子化。

三、局机关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㈠经费短缺,硬件设施不足,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硬件设施是实施办公自动化、服务现代化的基础和物质保障。目前来看,我局机关做到每个科室都有计算机。由于没有这方面的专项经费,计算机数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办公室要求,有一半以上计算机需要更新。从上网条件看,目前还只上互联网,还不具备上省市政务专网的条件。

队伍素质较低,难以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通过前一阶段的培训,全局干部职工对计算机知识有一定的掌握,但大多数同志的操作能力仅停留在会开关机、会玩简单游戏等水平上,而对于拷贝文件、文字处理、收发邮件等计算机办公基本操作则不能完成,懂系统维护、能应急处理、会网络管理的专业人才仅有一人。由于编制和人事制度的限制,特别是既懂教育行政管理知识,又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的人才,在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都非常缺乏,直接阻碍了信息化化建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篇(2)

县级平台功能开发: 网站、视频、资源

校园网: 高中(槐中校园网升级改造、教师笔记本电脑,城中电子白板、笔记本电脑、校园网)、初中(金渠、横渠、汤峪)

班班通: 高中、小学(青化 、横渠、槐芽、常兴;)

互联网接入:10所学校接光纤

二、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及资源建设::

思路:按照“人人都是资源建设者、应用者,人人都是培训者”;

步骤:循序渐进---持续研训-----稳步提升----整体发展。校本为主、学用建一体化

做法:学科教学应用、案例编写、资源集约,

成果:编写应用案例四个学段、21各学科7000个教学课题案例

效果:全员参与人人了解资源、应用资源、学习方法、学习设计。

三、课题引领、科学推进

国家、省级课题引领(一个国家级、六个省级),研究解决信息化应用中的难题。(资源二次开发途径方法;专题学习网站建设)。

新的亮点

一、三月份,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县召开

二、我县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应用的经验在全省交流

三、电子白板引进学校课堂引起各方面反响

四、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新的应用方式在我县教育领域发展势头良好(网站(17所学校)、博客、网络教研)

问题反思

一、 信息化环境建设不平衡、推进速度不等、推进工作力度不一、推进思路有偏差、推进方法有错误。整体发展受影响。

二、 管理层的认识、观念、水平仍然是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直接因素,影响面大、影响程度深、影响投入效益明显,影响积极性、兴趣、质量提升。科学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能否在信息化发展中得到落实至关重要。

三、 资源建设、管理、应用仍然是我县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瓶颈,能够支持应用、提高应用效益的专业资源、专业平台和软件无法得到及时的推广。

四、 教师队伍的信息素质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急需提高。培训不能松懈。

五、 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工作措施急需强化、方法要更加明确。

六、 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及评价机制需要改革和创新、必须适应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发展要求。

发展目标

一、县域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一个标志,也是重要的支撑。

二、教育局提出目标三年内中心校以上学校建成高标准的校园网。

篇(3)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协调发展;信息化失衡

中图分类号:G4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37-03

一、引言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是当前职业教育工作的热点和重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形成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中职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优质教学资源可以无障碍共享,师生之间突破空间限制的交流与合作,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之前中职与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失衡,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将会加大这种不均衡。在此背景下,如何解决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失衡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本研究采用周平红、杨宗凯等(2011年)[2]根据国家信息化评价体系选取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五个维度(即: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教学科研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保障体系)建构评价体系,设计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的调查问卷,问卷维度划分如图1所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大于0.7,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将其在“问卷星”网站上设置问卷,并通过“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空间”,对湖南省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开展调查。

(二)调查对象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空间”是一个泛在的网络虚拟城市[3],湖南省中职与高职院校师生都在这个平台中拥有自己的空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职和高职各16所学校的师生发放网络问卷,经3个月的调查,收回问卷6164份,分布于12所中职学校和15所高职学校,答卷有效率为96.3%,经统计分析本调查样本量非常充足,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三)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1.教师调查问卷统计

(1)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

教师对学习教育信息化的评价设计了6个题项,教师回复“满意(或满足)”等最优选项的情况统计如图2所示。以学校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为例,回复“非常重视”的中职学校教师为20.4%,高职学院教师为30.6%。另外,这几个题项回复“很不满意(或很不满足)” 等最劣选项的中职比例明显高于高职院校。由此可见,中职学校的信息化重视程度、条件、资源及保障低于高职学院。

(2)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意识与态度

教师自己的教育信息化意识与态度设计了5个题项,教师回复“非常重要(有很大兴趣)” 等最优选项的情况统计如图3所示。由图可以看出中职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意识与态度普遍低于高职院校教师。

(3)信息化教学应用及资源利用情况

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及资源利用情况总共设计了6个题项,其中多选题项3个、单选题项3个。“影响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果”题项有32.1%的中职老师、22.4%的高职教师选了“技术恐惧”,“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评价”题项中有36.3%的中职老师、27.6%的高职教师选了“完全没有应用”。

2.学生调查问卷统计

(1)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该维度主要设计了“个人对计算机的兴趣”、“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等题项,以此判断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统计表明:中职生与高职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基本一致,有浓厚兴趣的高达72.2%。

(2)学校信息化条件配置和学生对信息资源使用的情况

为调查学校信息化条件配置、信息资源提供,以及学生使用信息资源的情况,设计了4个题项,学生选择最优选项的情况统计如图4所示,反映的情况与图5教师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3)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

通过学生调查学校及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应用情况总共设计了6个题项,其中多选题项2个、单选题项4个。其中“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使用到的信息技术”题项中选择“PowerPoint幻灯片”的中职生为74.5%、高职生为78.3%,选择“课程网页或个人空间”的中职生为7.6%、高职生为26.3%;“大约有多少课程开设了网络课程”题项中没有学生选择“全部”,选择“大部分”选项的中职生为2.6%、高职生为18.6%,选择“少部分”选项的中职生为24.6%、高职生为46.4%。

三、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失衡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湖南省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积极推动应用导向和机制创新,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4]。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强了政策引导,避免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但是,因教育观念、教育投入、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存在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教学应用等在中职与高职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发展现象。

(一)教育观念因素的影响

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职业教育处于一种探索、不断尝试发展状态,没有从观念和实践上建立起均衡发展模式,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在大胆创新尝试利用新的教学理论进行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动力不足,导致湖南省职业教育的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过程中产生层次差异和区域差别。

(二)经费投入因素的影响

经费投入不均衡是造成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职与高职不均衡主要原因之一。与高等职业院校相比,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投入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地方政府投入,当中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要求超过了财力支出能力,就不可避免地减缓了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进程。相对而言,高职学院容易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金投入,从而导致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不均衡的现象。

(三)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因素的影响

由于教育信息化是近年来才逐渐加速的,在师资配备中,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受师资队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影响比高职院校更明显。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设备较为齐全,师资队伍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比较高,而中职学校由于教育信息化建设非常薄弱,信息化设备配置水平严重滞后于高职院校配置水平,同时教师年龄偏大,多数未接受过信息技术教育或培训,主客观不利因素导致中职师资队伍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下,并呈现出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差距日益加大的趋势。这一因素也导致了中职和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失衡。

四、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对策

推进中职和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是促进职业教育公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尽管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 中职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在短时间内仍然无法消除,但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 已经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此,本文提出实施更新观念、加大投入、加强资源和师资队伍建设、健全管理与服务机制等一系列对策,信息技术必将能够促进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和优质发展,最终实现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水平

信息素养教育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实践方面相对比较空缺。为确保学生能在信息资源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中养成新的学习方式和态度,掌握新的学习技能, 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势在必行。特别是信息化水平较低的职业院校,更必须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赶上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步伐。除了开设信息素养课程,还应该加大对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力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5]。

(二)加大建设经费投入,拓展信息互通渠道

要实现职业院校教育信息化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信息化基础设施,而资金投入则是至关重要的关键问题。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政府要充分落实对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保障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培训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同时,要通过企业垫资、学校分期付款等多渠道融资,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深入实施教育网络“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确保工作的良性快速开展。

(三)加强资源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为了能切实有效地推进中职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纳入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政府、学校、社会要加大力度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库和管理系统,积极开展跨学校、跨区域的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整体、协同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以高职院校为主、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断优化教育信息化资源,推动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均衡、健康、协调发展。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信息化师资队伍包括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队伍和信息化教学应用队伍,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培训机制,中高职师资交流机制,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素养不高等问题。通过提高信息化师资队伍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水平,从而带动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五)健全管理与服务机制,加大监测评估力度

建立健全促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机制,增强建设实效,促进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职业院校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目标管理和督导评估考核工作,定期开展专项工作建设和应用效益评估检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2]周平红,杨宗凯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研究――来自“中国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的调研[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5-10.

[3]刘锡冬.基于“世界大学城”云空间的高职网络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3(9):66-68.

篇(4)

为了贯彻落实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及*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密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水平,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现就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渐成为教育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巩固和发展“两基”成果的必由之路,更是实现“十五”期间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教育目标的根本所在。为此,各校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成立以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的校长(或主任)任副组长,信息技术教师和部分其他学科骨干教师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本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当前,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县教委的要求,制定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三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要有落实规划和计划的措施,每年要筹措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信息技术教育;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推进规范化建设。同时,根据县教委的工作部署,组织好本校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培养信息技术教育的骨干教师;合理调配现有设备,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率;要认真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工作,全面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加强教研组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各学校要成立信息技术教研组。信息技术教研组是学校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由信息技术教师和部分其他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组由专职或兼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和部分其他学科骨干教师组成。

教研组的工作内容和职责是:负责收集、购置、编制、管理信息技术教材和资料;管理维护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组织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理论和知识,指导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教研及科研活动;协助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

各校要选拔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专业技能、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教科研能力的同志担任教研组长。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长应具备大学本科以上(含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中学一级教师以上(含中学一级教师)技术职称;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应具备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或具有小学高级教师以上(含小学高级教师)技术职称。

教研组长要根据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划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并负责计划的组织实施,学期末写出教研组工作总结。同时,组织管理本校信息技术教育和研究工作,负责与其他学科教研组长联系,协助其他教研组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有关教育信息技术理论、方法以及技术方面的问题,并负责做好本校设备的维护、保养以及软件资源库的日常维护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教育资源库随时向教师开放。

三、把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各校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改革整合的研究,使教育信息化工作与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努力创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基于网络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电化教育优类校,校园网示范校的骨干带头作用,充分发挥信息化教育的开放性、交互性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要组织教师积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努力提高课件制作水平,并主动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县教委每年将举办教师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征集评比活动,学生信息技术作品评比活动,对活动中选出的好作品予以奖励,并收入资源库。

四、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检查评估结合起来。

篇(5)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校企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3-0020-03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地方性院校提升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实施“校地互动”战略,不断探索产学研结合的特色发展新路子,提高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契合度,形成了校地良性互动、校企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2011年5月10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校产学研取得的成效。在教育信息化建设道路上,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共赢发展”的理念,秉承“企业投资搭建平台,学校管理服务教研,校企协同共育人才”的工作思路,努力构建高带宽、大容量的校园网络平台,创新数字化校园建设、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较有特色的信息化建设的求实创新之路,学校2009~2011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一、加强组织保障,形成上下联动新格局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进湖南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强有力的支撑,而组织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坚强保障。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学校在机构设置、经费投入、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推动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建立长效化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校园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定期召开信息化建设工作专门会议,及时总结经验,破解难题,谋划发展,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有序、优质、高效运行。同时,学校于升本之初正式组建了网络信息中心,负责全校弱电业务的管理。

2.全力打造信息化建设的管理、研发、兼职三支队伍。一是建立常规管理队伍。网络信息中心作为信息管理专门机构,现有在编员工8人、临时工4人,设处长、副处长各1名,保障信息化建设日常管理工作的运行。二是夯实专业研发队伍。网络信息中心有教授1人、博士1人、硕士2人,同时始终依托学校信息工程系和电气工程系相关专业技术力量、聘用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积极打造校内外、专兼职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队伍,不断充实、优化学校教育信息化专业队伍。三是组建兼职监管队伍。学校组建了系部兼职信息员队伍和网络维护队伍,负责各系部网络维护及网络信息监管等,有效保证网络畅通,为教学科研提供畅通、安全、高效的信息环境。

我校通过建立学校—中心—系部三级联动机制,逐步形成了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崭新格局。

3.完善教育信息化的规章制度。学校及时制订了《邵阳学院“十一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邵阳学院“十二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运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完善了《邵阳学院信息网络法律法规制度汇编》和《网络使用手册》等一系列网络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按章有序运行。2008年以来,学校将网络信息工作列入年终考评和目标管理,其中信息安全作为一票否决指标,列入学校目标测评方案。

二、创新发展理念,提出校企合作新思路

学校升本以来,包括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各项建设的资金需求量巨大,特别是2005年后又面临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各项指标达标的极大压力。在资金投入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党委、行政充分利用校园市场的价值,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市场换投资、校企合作共赢发展的信息化建设理念,化学校“地处偏远”的区域劣势为“本市唯一”的区域优势,通过企业投资、学校管理、合理分成的方式,创新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

篇(6)

近年,全球IT产业发展再次提速,加之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继信息时代这一概念之后,网络时代、智能时代、数据时代等与IT和信息化相关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些新概念的出现,说明全球IT产业正在发生一次深刻的变革。

2015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颁布,确定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目标,明确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将教育信息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得益于国家“互联网+”教育发展,教育部和海南省相关部门多次发文,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加大优质教育资源汇聚,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巩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成果,加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加强对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设施设备的有效应用。探索基于“班班通工程”的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质量。积极推行在线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通过开展中心校辐射教学点的在线课堂实验,实行主课堂与所带的教学点进行教学互动,将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传输到教学点或村小,形成长效帮扶机制,切实提升海南省教育信息化水平。

枯燥而单一的“上课+考试”的教学模式,教室里擦拭黑板激起的粉尘,课桌上堆积如山的参考资料,学生背包里塞得满满的书,许多人记忆中的这一幕幕,在一些信息化教育普及的地区已经悄然改变。当今的数字化课堂上,电子课本将教材内容以直观的视、音、图、文展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老师可以利用智能软件制作生动的课件资料;学生可以通过平板电脑翻看电子课本,随时、随地、随需地开展学习,还可以在网上分享学习资料和学习经验;家长也能够通过学习交流平台和师生进行互动。如今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使用信息化的手段已经成为学校教学活动日益重要的一部分。

“互联网+教育”真正意义上打破阶层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提升教育管理和装备维护水平,形成“互联网+教育”的新模式。

银风创建“iEDU+”

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设

海南银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邢磊,一直致力于运用“互联网+”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化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为了推动偏远贫困地区迈上“云计算+大数据+网端成套+移动互联”的第五代教育信息化新台阶,达到教育部“三通两平台”任务目标,邢磊带领他的团队花了三年的时间研发了“云课堂”系列软件,让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都能在这个平台上,零门槛、低投入地享用多种教育信息化应用服务资源。

2014年下半年开始,邢磊开始奔走于海南全岛各地,寻求“云课堂”落地试点。虽然很多人对于他的项目都表示期待和认可,却没人愿意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然而,邢磊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依然开着车在全岛各地奔波。2015年1月份,邢磊在岛内奔波近1.8万公里,按环岛一圈600公里算,这个月,邢磊相当于每天都环岛一圈。有志者事竟成,最终,昌江一所学校的校长终于被他的坚持打动了,同年8月,银风科技“iEDU+”智慧教育云课堂项目在昌江思源实验学校启动,并于12月正式落地使用。

云课堂是以支撑先学后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合优质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化为核心理念,借助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面向家长、教师、学生用户而提出的集学习、辅导、教学、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平台。紧跟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指导方向,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转变,以互联网+理念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助力教育信息化建设。云课堂将在各大中小学中的推广应用更加广泛、更加灵活、更加智能,对当今教育体制改革和未来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构建创新的“PPP模式”

目前,受限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国内不少地方存在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地方资源缺乏、地方债务压力过重而导致教育项目建设投资力度不足等情况,阻碍国家统一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建设工作的脚步。

2016年,银风科技创新地以“PPP模式”投资建设昌江“互联网+”教育项目,推出合同教育服务,形成集投融资、设备集成、系统建设、维护、运营于一体的综合运营服务。该项目已经代表海南省进入财政部的第三批全国PPP项目的示范项目评选库,这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具有智慧城市概念的PPP项目。

该项目通过企业投资建设模式,使政府节省大量教育投入资金,降低政府财政投入的压力,促进政府轻资产运行模式,防止地方债务扩大出现的风险。用户只需支付极低的服务费即可享受项目提供的所有硬件设备、备课资源、应用软件所带来的增值服务,无需提高家长现有通信资费,相关设备等可通过购买服务免费获取,同时通过享有一定的政府资金补贴,减少家庭在购买教辅材、课外读物和家教方面的开支,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得到均衡教育的机会。

随着“互联网+”教育PPP项目的落地与推进,银风科技成功转型为“互联网+”教育综合运营商,为学校提供搭建“云课堂”应用系统,及电子书包系统、改建学校基础网络、铺设无线校园网络、配备学生平板电脑、组织人员培训、项目运营维保等服务,为教师提供备授课资源、实现翻转课堂、在线作业与试卷批改、学科教研与家校互动等服务;为学生提供同步导学、互动课堂、课外拓展、网上作业与考试、在线答疑等服务;为家长提供家长学堂、家校互动、教育社区等综合性信息化服务。

银风科技全方位的教育信息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校园基础网络薄弱、教育信息化建设落后、教育教学资源缺乏、教师备授课方式单一、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借助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家长、学生、教师、学校之前的随时互动,构建闭环式信息交流管控体系。紧扣第一课堂,为师生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师的备授课与教学能力,拓展学生学习资源获取渠道,丰富学生课前课后辅导资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智慧云课堂 促进教育扶贫

2016年8月起,银风科技着力于海南昌江县互联网教育建设。提升全县教育信息化水平,达到国家目标要求。建设云计算中心、教育资源和管理平台、电子书包、录播教室、无线校园、教育专网等,建设完成后将惠及全县8个乡镇、68所公办中小学校、3万余名中小学生、3000多名教师,达到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中的“三通两平台”的要求,构建昌江县“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和教育公平化。

网络联通后,根据昌江县边远农村较多、教学点分散等自身特点,计划在部分优质资源学校建设录播教室,并依托这些录播系统提供名师同步课堂,建立名校、城区学校、中心校与教学点、薄弱校的一对一扶持活动,实行“点对点”远程互动教学。通过电子屏幕,在录播室与教学点的学生之间实现同上一堂课,教学点的小朋友能和录播室的孩子一起听课、学习、互动,共享优质师资资源,有效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和教师备课难的问题。

除此之外,银风科技积极响应“发展教育、引进人才、精准扶贫”的号召,向海南陵水大里希望小学捐赠“云课堂”项目,用于援建陵水大里希望小学的信息化教育新课堂,支援贫困山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十年磨一剑 今朝等风来

经过十年的发展,依靠对新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市场动向的深刻领悟,银风科技以智慧教育信息化产品服务为核心,为“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并努力成为中国智慧教育领域重要参与者。银风科技始终坚持“创新进取、务实高效、坦诚沟通、恪守诚信”的核心价值观,以发展自主知识产权、振兴国产软件产业为己任,与社会各界共同发展。

篇(7)

一、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政策

韩国政府在1995年制定了“信息化促进基本法”,并成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委员会,主要负责审议各项教育信息化事业。1997年末,韩国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综合计划》,制定了分三个阶段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综合计划。2000年5月,韩国政府又发表了《教育信息化综合发展方案》。

英国布莱尔政府在1997年发表了“连接学习化社会——国家学习信息系统建设”计划,宣布了教育信息化设想。1998年,政府提出“开放学习、开放经营”议案,规划建设英国国家学习网络(NGFL)。教育部在2004年颁布了《关于孩子和学习者的五年战略规划》,指出信息与通讯技术(ICT)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日本于1999年底颁布了“新千年计划”,对教育信息化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明确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2001年日本IT战略总部又制定了“e-Japan战略”,提出了信息化的日本社会远景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到2005年在所有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年级各个学科的教学指导中都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设备”的目标。

印度政府在1998年提出了“信息技术超级大国”发展战略目标,颁发了《印度信息技术行动计划》文件,其中与学校教育信息化有关的具体内容为:(1)用向银行低利率贷款、并分期付款的措施帮助学校和师生购买计算机;(2)运用丌技术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3)建立国家信息技术教育理事会,为各级学生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并对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培训;(4)到2003年实现所有学校计算机联网;(5)建立SMART学校,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价值观;(6)在各学区开展运动,普及全民素养。

二、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保障

在韩国,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基础一环,教育部在1997年推进“教育信息化物质基础建设工程”中,投入大量资金给中小学装配先进教学设施。2001年,在全国范围选定部分中小学建立”数字图书资料室”,选定一个道教育厅建立“数字资料室支援中心”,各市道教育厅的管辖学校在此服务器上分配一定的存储空间和域名,构筑各自的虚拟数字资料室。教育部、民营企业等多种渠道大力开发和普及多媒体教育软件、ICT应用教学方案、ICT应用教学资料、ICT应用学习资料等。

在英国,由于信息技术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教育技术开发商为学校推出了计算机出租业务,学校可以采用三年、五年分期向开发商支付费用,租赁到期后学校可选择租用新的计算机。随着ICT与各学科的整合,计算机教室基本能够满足多学科教学的要求。

日本政府充分认识到基础设旋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e-Japan战略中明确地提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的目标。为此,日本本政府和企业携手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环境建设。日本中小学计算机的配备方式主要有两种,租赁与购买。小学和初中的计算机70%以上是以租赁的方式配置的,高中的计算机则只有44%是以租赁的方式配置的。

印度政府在1998年专门成立了国家信息技术与软件发展特别工作组,目的在于勾画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蓝图,此外还成立了印度国家信息技术研究院(NIIT),这是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之一。政府在《国家信息技术行动计划》中提出:由政府部门和工业部门合资建立全国高速网络中枢,将印度6万所国立高中用互联网连接起来,同时鼓励所有在全国性网络中枢计划的投资享有国家对基础设施部门的一切财政优惠政策。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韩国在2006年提出了《中小学信息通讯技术教育运营指针说明书》,将信息技术教育分为素养教育与学科应用教育,在素养教育中强化计算科学与信息技术伦理教育。韩国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形态有三种:独立开设信息技术科目、一些科目中有些单元内容包含与信息技术相关内容、信息技术整合于其他学科之中。韩国在小学阶段没有独立开设信息技术科目,但是,必修确保每年34小时以上(一年级为30小时)的时间来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初高中阶段独立开设信息技术科目,形式主要为选修课,也可在“学科自选活动”时间中实施信息技术教育。

英国的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课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设定为国家必修课程。从英国的国家课程整体结构来看,英国的信息通信技术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英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的突出特征是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能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和要求,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英国中小学信息通信技术教育在各个地区也有不同的要求与规定。

在日本,1998年教育课程审议会报告做出了高中开设普通学科“信息”课程的决定,并公布了新小学、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新高中信息教育课程的设置。2005年《关于推进中小学信息教育的建议》报告提出在小学(高年级)设置新教学科目“信息”,以培养信息运用能力,特别是培养信息道德;在初中设置新教学科目“信息”,系统性地培养以信息技术能力为基础的信息运用能力;整理并充实高中教学科目”信息”的教育内容,增加修读的学分数;推进”信息”科目成为国家中心考试的考试科目和各大学入学考试的考试科目。

印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标志性成果是2000年11月印度全国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学校教育课程纲要》,其中包括《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指南和教学大纲》,规定了印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能力标准。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至十年级开设专门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十一和十二年级开设名为计算机科学课的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选修课;二是将信息技术课整合到其他学科中。在印度,由于存在着区域间不均衡的现象,因此公立和私立学校之间、城乡学校之间的信息技术课程在设置上呈多样化。

四、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

韩国的小学教师是由教育大学培养的,而中学教师是由师范大学培养的。在职教师的ICT素养教育分为两种途径进行。一为对中学计算机专业教师的资格进修,二为中小学教师的职务进修。韩国中小学教师接受教育信息化进修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即教育人力资源部举办的培训活动、市道教育厅培训活动、本校内的培训活动。

英国的教师ICT培训特别重视对学校领导层的培训。国家校长培训学院将ICI培训内容列入校长必须接受的培训内容。教师的培训内容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改变的,从侧重信息技术技能转向从教育学角度将ICT嵌入到现代课程以实现课程的重构。除了大量的网上在线培训外,学校内部还结合校内导师制,开展不同形式的校内培训,如聘请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讲授、研讨、案例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