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6 21:03: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引言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事业单位财务行为的规范性,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与监督,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保证事业单位持久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2012年2月7日第68号部令,对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7年起实施)进行了修订,并于今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不再完全适应现今财政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近些年来,我国财政部门加大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与科学化,强化了监督职能,这也给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所以,我国财政部门适时性地对旧有规则进行了修订,从而能够加强财务工作的可行性与规范性,强化预算管理,保障事业单位的稳定生产与健康发展。
二、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989年前,我国都没有形成一套事业单位的财务体系,那时事业单位所依据的财务标准与制度,都是与行政单位的财务体制相融合的,或是以行政单位的有关标准作为依据来执行的。直到1989年1月,财政部才首次颁发了有关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若干规定,随后又相继颁布了诸多辅助的财务管理制度,例如全额预算单位、差额预算单位、自收自支单位财管制度,由此,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与制度得到了初步构建。
1996年10月5日,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并于转年的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规则一经颁布就逐步实施到事业单位的财务实践工作中来,它健全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建设,加强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序性与规范性,不断促进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朝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努力迈进,同时也保障了事业单位的持久发展。但伴随时展与社会进步,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工作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改变,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事业单位的发展与要求。所以,为了加强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质量,强化财务运行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及时、适时地对旧有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行修订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也是我国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工作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三、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优点与特点
1、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与财政体制的改革成果相辅相成
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各项财政改革相继展开,包含有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等,这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它影响着单位预算、收支、资产、财务核算手段与方法等诸多环节的工作。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各项财政改革逐渐趋于稳定,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各项改革的成果进行了最为全面与深刻的体现,它创新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内容,充实了财务工作的方法与手段,促进着事业单位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
2、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强化了财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精细性
现如今,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也被逐渐应用到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方面,这既给财务工作带来了一定机遇,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它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可靠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由于财务信息是单位进行政策制定与预算管控最为主要的依据,事业单位应该加强对其的重视程度。而新的财务规则中遵循的是大收大支综合预算管理理念,这有效完善了预算测算依据,强化了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控制,很好地反映出了决算与预算的完整性。同时新规则也加强了财务制度方面的建设,保障了财务工作规范性,实现了资产的有效合理配置,提升了资产的使用效率,强化了财务控制与监督。
3、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为制定会计制度提供支持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正在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工作。而新修订的财务规则给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分别提供出不同的制度供以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事业单位进一步的会计制度制定提供了支持。
四、相对旧有规则,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产生的主要变化
比较而言,新旧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在文字以及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近五十余条规定的变化,同时还增添了二十条左右的内容,概况地讲,新规则首先弥补与健全了原规则使用过程中的部分缺陷,其次能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财务改革与财务管理的成果与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连结起来,最后重点强调了财务控制、绩效考核以及资产监督等方面的职能。具体而言,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一步加强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职能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当中,一共增添了一章四条“财务监督”的内容,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内容、监督制度以及监督机制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其中第59条对财务监督具体方式进行了明确,即事业单位应该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结合的方式展开工作;第60条明确了信息公开、建立监督依据等方面内容,即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经济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保障信息公开的合规性与合法性。
2、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的开支标准与开支范围
关键词:新财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内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财务内控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其他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完善财务内控制度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的监管和控制,避免单位领导层中出现公款挪用、营私舞弊等现象,对确保事业单位的正常运作和良好社会形象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就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事业单位如何在新财务制度下进行财务内控制度的加强和优化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以期提高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促进和推动事业单位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说,都没有专门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规范性文件。许多事业单位以一般财经法规甚至工作经验来代替内控制度,或者照搬其他单位内控制度,造成财务内控工作的标准各异、政出多门,实用性差,没有起到堵塞漏洞、防范资金风险的作用。
2.财务内部控制组织结构不合理,独立性差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财务内控管理过程中,其管理的组织结构不合理,监管部门的独立性差。大多数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和监管部门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使得在实际的财务内控管理过程中,监管部门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无法起到监督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极易造成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违规操作等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导致财务内控的监管部门形同虚设。
3.缺乏完善的预算控制,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都缺乏详细、明确的预算编制和控制制度。一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通常只是根据上年收支实绩、单位自身特点进行核定,大部分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不能达成逐笔核定的要求。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和预见性不强,造成财务预算的控制能和约束力下降。此外,预算控制的不足还使得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采购方面存在超支现象。虽然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已采用政府集中采购的方式,但超预算现象依然存在,对资产的使用过程也缺乏相关的内控制度,最终导致固定资产的严重流失。
4.财务内控的监督力度不足
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财务内控过程中,没有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段和方法,使得单位中有些部门为了眼前的局部利益,拿促收入、保效益等借口搪塞、推诿财务内控人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内控人员对财务活动的核算和控制工作,使得、挪用公款现象没有得到及时的遏制。
5.财务内控人员的素质不高
许多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人员对当下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核算中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了解认识不足,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实际的业务能力较低,不能满足事业单位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在财务预算中缺乏及时、合理的分析、预测、控制能力,影响了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
二、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措施
1.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的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及有关主管部门要制订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加强对财务内控的法制化建设。根据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需求,对现有的相关会计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就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工作中的基本问题和行为进行规范,使财务内控工作真正成为事业单位日常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相关配套政策和法规,构建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法律制度体系。
2.完善财务内控的结构和机制,确保独立性
事业单位要理清内部环境,设立对管理层直接负责的内审机构,使其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强化内部监控。加强内部牵制制度,各部门相互制约,实行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同时,要对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确定应对策略。对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传播要统一口径、及时传递,确保信息沟通的通畅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此外,还要完善财务内控的评价体系,并确保评价结果的落实执行。
3.加强预算控制,减少固定资产的流失
事业单位要加强对预算控制的重视,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对预算控制进行管理。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的监督和审核,坚决杜绝违法、违规行为,减少超支现象的发生。对固定资产应重点控制关键环节:构建前可行性控制、构建中质量成本控制、投入使用后绩效控制。同时,还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意识,对出现弄虚作假、虚报瞒报、作假账等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坚决的处罚和取缔。
4.加强财务内控的内部审计工作
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内控工作各个环节的审计工作,尤其是对固定资产核算的审计。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加强财务内控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特性和权威性。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审计,严格财务内控审计的标准和行为规范,及时发现和分析财务内控中出现的错误和潜在的隐患,实施相应的防范和解决措施,减少会计报表中的错误或误差,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加强对财务内控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
财务内控人员是事业单位实施财务内控工作的主体,对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顺利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应针对目前事业单位中财务内控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现状,加强对他们业务素质和技能的培训和提高。通过对相关会计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的职业培训,提高财务内控人员对当今事业单位财务内控领域内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的了解、认识和掌握,加强他们的业务素质水平和财务内控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打造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人才队伍。
三、结束语
建立和健全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事业单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积极构建和完善财务内控体系,通过内控制度的有效运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促进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为了保障单位资产的安全、增值,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加强财务管理,根据《会计法》、《企业财务通则》,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任何一项经济业务,必须有两人及以上人员参与,不应有脱离监督的经济行为。
二、本单位财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公司内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职责,如实反映和严格监督各项经济业务。
三、支票由出纳员专人保管。领用支票时领用人需填写领用支票审批单,由总经理审批后向出纳员领用,领用人负责收回相关单据并及时到财务部办理有关报销手续。
四、公司现金必须存放在财务室的保险柜内。除保证两天的开支外,多余的现金必须及时存入银行。工资发放的现金应争取当天发放完毕,避免在保险柜外放。
五、不准以收抵支,收支必须分开。
六、不准代其他单位收、付现金。
七、不准将本单位存款账户借给他人使用。
八、不准以白条或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凭证顶替库存现金。
九、不准有账外存款。不得将长款存放一边,脱离账务监督。
十、办公用品指定专人购买,专人保管并发出登记。
十一、固定资产和大宗的材料物资的采购要有批准的预算。购回后要通过仓库保
管员验收入库,根据领料单出库。报帐时要同时附上批准的预算单、发票、入库验收单方能付款。仓库保管员对进出物资要及时记账、对账,如有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十二、出纳人员要认真、逐笔、顺序登记好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做到
日清月结,每天营业终了,应核对账款是否相符,月终应与会计核对账账、账实是否相符,如有问题应及时查明原因调账。
十三、会计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出纳人员的库存现金进行清查、盘点,如有长短款,
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十四、必须每年对材料、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进行全面清查一次。年中根据需
要可以不定期盘点。
2012年,财政部先后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会计准则),并于2012年4月1日和2013年1月1日起施行。这些制度的实施对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对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以加深认识和理解,为执行好这些制度提供帮助。
一、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之间的联系
首先、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是有相同法律效力的部门规章。2012年2月7日,财政部第68号财政部令,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第72号财政部令,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均是由财政部以部门令公布实施的部门规章,因此它们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两者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的,其内容体现着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基本要求,它们既是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制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制定本文由收集整理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基本依据,也是所有事业单位从事财务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的公布实施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建设,为事业单位依法理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有相同的适用范围。财务规则第二条与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规则(准则)适用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这说明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适用的范围是相同的。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分布于十多个行业,事业单位性质又可以分为许多种,由于行业、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原有的财务制度曾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区别对待,引起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报表体系等方面的诸多不同,造成了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困难。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既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趋势,新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三、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同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包括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内部制约制度等。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两项重要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门制定并实施一套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与监督,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提供了制度依据。
二、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区别
首先,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调整的对象不同。财务规则第一条明确提出,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则。据此可以看出,财务规则针对的是事业财务管理,调整的是财务管理行为;会计准则第一条则提出,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制定本准则。由此可见,会计准则针对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调整的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
其次,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中的层级不同。财务规则是财务制度中顶层的制度设计,是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性设定;而会计准则则是中层的制度设计,是会计方面的方法性的设定。例如:财务规则第四十条对固定资产的表述为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墓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此条对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是一种政策性的规定。会计准则第二十一条对固定资产的表述是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等。此条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做出了规定。
第三,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在内容上涵盖的范围不同。财务和会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两者都与资金的运行有很大关系,但范畴是不同的,因此,也引起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在内容范围上的不同。财务规则涵盖了财务活动的所有方面包括: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活动。而会计准则则仅涵盖了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几个方面。财务活动包含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仅仅是财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四,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对财务事项的处理不同。财务规则是对财务事项的规定和要求。例如: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会计准则则是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如会计准则第三十四条、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
关键词:财务管理;成本控制;资产管理;财务监督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101-02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是事业计划及任务全面完成的有力保证。中国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人员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和监督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
新时期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制度和管理更为严格和规范。(2)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点由组织资金转向管理资金。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不够科学。(1)基层事业单位受人员编制、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往往对预算编制缺乏足够的重视,直接表现为预算编制时间仓促,预算编制程序简单,审批不严谨,程序缺乏规范性。事业单位未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财力可能,逐项计算编制,编制预算时,未按轻重缓急测算每一级科目支出要求,造成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合理。(2)预算编制脱离实际,虚报冒报。单位并没有根据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及本年度事业计划和财务收支状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本单位本年度各项收支的预算建议数接受“两上两下”的审批,而是以同级财政部门界定的具体财政补助上限加上事业单位的其他收入和支出为标准编制预算,经费安排上缺乏可靠依据,预算编制数据脱离单位发展实际,造成执行与预算脱节。
2.财务管理混乱,人员素质偏低。(1)事业单位有明确的人员编制限制,出于职能设置、工作分析、人员配置等管理问题,一些事业单位内部出现一部分人员闲置一部分人员多职兼任的问题,造成财务人员兼职太多太杂,任务重;财务人员往往疲于应付各项工作,出现财务问题在所难免。(2)财务人员本身素质偏低。具体表现为学历层次不够高,专业技能水平欠佳,没有参加相关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资格证,知识缺乏及时更新等。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有些事业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不认真,很多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不能认真填写或填写不完全,比如有的凭证不填数量和单价,没有经手人签字、只有领导签批等,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现阶段中国部分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仍然比较薄弱。
3.未合理分解预算指标,支出控制不严,缺乏成本控制意识。(1)预算在经过“两上两下”的审批程序后,事业单位并没有围绕事业计划和行政任务,及时将收支指标分解到各部门、各科室,没有让各部门和各科室明白预算的总体概况。(2)某些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未按支出预算和用款计划执行,擅自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规模,常常出现决算超预算。(3)事业单位成本控制意识不强烈,注重任务远甚于注重成本,不顾及总任务完成所形成的大量成本耗费,不能准确合理地界定节约的标准和衡量尺度,因此办公经费的支出管理难度随之加大。
4.资产管理存在漏洞。固定资产的实有数与账面结存数不相符,即“账”、“卡”、“物”三者不符。在财政改革或者日常的清查过程中,一般的事业单位人员设置较少,财务管理人员1~3人,很多单位甚至只有1人。无论是在财政改革还是在日常的清查过程中,资产管理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靠财务人员统计入账不能确保各项资产的安全性。
5.财务人员操作不规范,财务报告不全。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构成,多数事业单位只有财务报表而没有财务情况说明书,且财务报表数字不准确、真实,内容不完整,财务人员往往用估计数、推算数填报,隐瞒收支情况,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财务人员未对本单位财务状况进行财务分析,使得单位不能客观地总结财务管理经验,不能有效改进财务管理工作方法,也不利于财政主管部门全面认识基层财务工作情况,也不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体制改革的依据和原始素材。
6.财务监督力度不够。事业单位组织内外部监督机构没有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强有力的监督,对预算是否得到切实执行、超支或减支等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地监督。致使某些事业单位乱支滥用、擅自扩大开支范围、任意挥霍国有资产、假公济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如何推动依法理财、民主理财和科学理财工作,以便从制度上规范预算管理,解决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政府财力资源配置,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当前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1.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单位财务行为。财务制度是财务管理的基本依据和行为规范。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是事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财务制度主要包括预算、决算制度,收支管理制度,开支标准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务物资管理制度,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制度等。财务制度的制定必须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为依据,紧密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客观实际,按照国家关于制定财务制度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进行。事业单位和主管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不能违背财政部门制定的财务制度,下级单位制定的财务制度,不能违背上级单位制定的财务制度。
2.加强预算管理。每一个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都是国家财务预算的细胞,是国家财政预算的基础。事业单位要严肃预算编制,严格执行预算。编制预算时要打破“基数”观念,改变采取以前年度实际发生额为基础,简单的固定加增长的编制方法,要采取“零基预算”的方法编制预算,即以单位的客观情况为基础,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收支平衡,全面反映预算单位所有收入和支出,将预算编制与本单位事业发展计划紧密结合,保证预算内容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3.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电子控制等。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及其管理需要,主要有以下方法:(1)组织规划控制:即对单位组织机构设置、职务分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的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二是组织机构的互相控制。一定要针对各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财务会计管理不相容岗位的设置办法》、《报销制度规定》、《有偿服务管理办法》、《财务决策管理办法》等等有关规定办法。(2)批准控制:指对单位内部部门或职工处理经济业务的控制。建立健全财务收支审批控制制度,是财务会计工作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收支审批人员和审批权限;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3)实物控制:即对单位实物安全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实物控制的措施主要有,限制接近,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及实物资产有关文件的接触,如限制接近现金、存货等,以保护资产的安全;定期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财产实有量与有关记录一致。(4)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监督为建立内部约束机制,为单位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通过审计,对存在问题进行揭示、查处、建议,促使各部门加强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益,为实现单位的经济目标服务。(5)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对会计人员加强培训,全面提高会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使会计人员懂法律、会电脑、技能强、业务精。
4.严格执行外部审计制度。借助独立的财务审计单位进行审计是保障财务管理有效运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尤其是在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引资项目等问题上,各事业单位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实行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制,负责整个项目的立项、工程设施(设备采购)、竣工验收等事宜。各项目工程(设备)全面实行预算管理,各项目工程(设备)预算由财务部门会同有关业务部门协商拟定同意后,聘请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后方可施工。
5.加强固定资产的机构管理。(1)确立以“钱物分离、互相牵制、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原则,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固定资产账目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2)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制度在购置价值较大的固定资产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效益评估,坚持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监督、执行三者有机结合,相互制约,以达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各项资源,杜绝不必要的浪费。(3)落实政府采购的执行,大宗物品的采购宜采用招投标形式,增加设备采购的透明度,加强经济核算,尽可能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财务管理在事业单位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事业单位应该尽快转变观念,重视财务管理活动,对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改革和优化。这样,才能有力地促进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延波.高级财务管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6.
[2]李春燕.中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6.
[3]张洁.关于中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探讨[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4]刘玉华.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思路[J].财务与会计,2000,(2).
[5]刘文佳.浅议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问题[J].中国工会财会,2006,(8).
[6]江楠.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促进财务工作规范化[J].现代农业,2008,(12).
[7]李扬.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之我见[J].经济师,2006,(7).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核算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既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核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者,应当抛弃陈旧的观念,树立新的现财观念,在日常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必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开源与节流并重,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加强预算资金的管理
事业单位的预算资金是事业单位进行各项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事业单位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物质保证,也是国家为社会公益事业提供的无偿供给。事业单位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编报预算,经核实后按进度拨款和使用,在运用中按财政规定的项目使用,不允许超支、透支和任何形式的浪费,特别是严格制定国家投入事业经费的专人专款项目重点管理和使用制度。在国家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的前提下,各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具体管理办法和措施,以保证国家资金的合理使用。
二、加强领导,建立健全会计监督制度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提供会计信息,为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服务。正确及时地反映和监督单位的资金运作情况,加强经济核算,对比收支,并运用财务数据和计算方法计算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为单位领导的正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单位负责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因此,单位负责人必须提高法律法规意识,带头自觉遵守财务制度,不得以权压人,以权代法,拒不执行财务制度,而要大力支持财务人员的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
三、加强内部控制制度
为确保会计机构和专职会计人员的设置,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以使单位的会计和会计监督不受其干扰,一定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费用报销制度,财产处置制度,应收应付款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以便在日常会计工作中有章可循。严格遵守《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及其他相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按照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的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互相制约的机制,使会计控制和会计监督制度化,规范化。
四、加强核算,规范管理
严格遵守预算会计制度,按照《预算法》来编制好年度预算,搞好预算控制。预算会计制度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是国家财政和行政事业进行会计核算的规范,严格自有资金的使用管理,如专项经费、专用基金的开支不超范围,节约使用,要实行单位“一支笔”制度,加大内部财务监督制度,加强业务指导,树立财务监督的权威,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定从严控制,确保各项开支不超标准,不发生赤字开支,库存现金不超限额,不坐支和挪用现金,不准用单位名义、银行户头或财产对外提供贷款担保,按规定设立银行帐户,严禁私设小金库,搞账外账,做到公款不私存,保证资金的安全,维护《会计法》的严肃性。
五、加强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事业单位职能的转变,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财务管理是要求财务人员由传统的“核算型”向“管理型”和“经营型”会计转变,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素质过硬,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要结合单位的具体情况对财务人员加强培训,组织财务人员参加政策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增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大力培养经济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日常工作中应积极探索财务管理的方法,强化财务管理工作,加速会计信息的传递并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运行成本 审计
一、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成本现状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执行不够严格。单位领导只是重在主要业务管理而疏忽财务管理,认为财务只是个辅业务,随便从单位挑个业务不精的人员担任财务,因此造成单位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层次参差不齐,大部分单位财务人员属非财务专业,只是单位的工作人员兼职,既要管财务也要管业务,财务专业素质缺乏,认为财务工作只是个“副业”过的去就好,所以在财务管理上没有研究与分析,财务制度执行流于形式,认为领导怎么说就怎做,领导就是“财务制度”,所谓的财务制度只是一纸空文。
2.行政事业单位预、决算制度执行不到位。典型的虎头蛇尾,只是重在年初时多造预算,想尽办法增加预算额度,部门预算编制缺乏科学预测,一般都是凭领导说了算,预算编制根据领导精神任意造数,编制人员根本没有对预算进行科学分析,充分论证,单位预算集体决策形同虚设。年终时财政对预算执行监督管理不够,没有及时对单位年度预算进行跟踪管理,单位预算指标用完后就要求追加,一般财政都能满足其要求,如果财政不能满足单位需求,就通过单位领导做“工作”,通过做“工作”后就能获得预算经费的追加。
3.行政事业单位运行费用列支不规范。违法违规列支、超标准列支人员福利、超范围列支等现象十分普遍。有些费用会计法规明文件规定不能列支,通过“包装”后顺利过关。各单位想方设法钻会计法规的空子,为了单位工作人员福利待遇不低于其他单位,在本单位和下属单位变相发放各种补贴(实物)。有些费用与开展业务无直接关系,按规定不能报销,经过巧取名目,稍加技术处理后顺利通过会计审核报销。
4.行政事业单位领导责任追究机制尚未形成。对被审计单位存在财务管理上的问题,审计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后,在审计意见建议沟通时,被审单位还要讨价还价,审计部门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认为都是政府职能部门,你好我好大家好,审计报告定稿后就等于审工作结束了,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后续审计工作没有履行,如果不能对审计结果进行跟踪管理和问责机制,就等于审计监督职能没有履行,审计工作形式化,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轻财务重业务的现象。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运行成的本审计
1.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时将单位财务人员胜任能力纳入审计,从根本上解决财会专业人员缺乏的现状。要想财务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其一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上下功夫,担任财务岗位工作人员须持证上岗(既会计从业资格证),鼓励其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将薪资与专业技术资格相挂钩,积极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其二是单位财务人员可以从社会上公开招考,可以根据单位财务工作的特点,面向社会公开招考不同层次的财务专业人员,因岗所需,实现了快速提高单位财会人员专业素质,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有效执行奠定基础。
2.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业务各不相同,即使行业相同区域也不同,很难用某一行业标准来衡量,这就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一切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丰富的职业判断力,不断探索和研究审计测量与分析的方法,其一可以根据历史标准,将预算数与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单位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其二是利用同区域行业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行业之间预算执行的差异原因。其三是人员与项目经费进行测试,审计是否存虚报冒领,项目预算是否科学合理,有无任意扩大项目预算(主要是对照可行性论证和项目预概算及发改部门的批复)。其四是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追加调整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关注预算调整审批资料是否齐备,是否存在“公关性”预算经费增加(既通过人系关系),相关审批手续是否到位。
3.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各种费用的列支,还少不了审计这只有形之手,否则违法违规、超额列支补贴和超范围列支现象会愈演愈烈,首先要严格按照会计法规要求规范列支行为,法规规定不能列支的费用,对已列支的费用进行调账,将收回的款项予以冲销。再者对单位人员津补贴的列支进行审计,实行人员津补贴总额控制的原则,将国家及地方政府规定的津补贴及其他福利全部纳入审计范围,重点审计在下属单位发放的各种福利、补贴,对于超出总额的部分全额清退,并在下年预算额度中扣减超额列支的人员经费,以后年度将其纳入预算执行重点监控对象。三是审计行政事业单位重大事项及大额支出的决策机制是否健全,抽大事项的集体决策会议纪要及大额支出集体联签制度,是否落到实处,有无存在一个人说了算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