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6 15:12: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李清照的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4、《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5、《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希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7、《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8、《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9、《点绛唇》: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衹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0、《长寿乐》:
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令容淑质,归逢佳偶。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况青云咫尺,朝暮重入承明後。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11、《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12、《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13、《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14、《鹧鸪天》: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15、《诉衷情》:
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挪残蕊,更拈馀香,更得些时。
16、《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7、《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8、《如梦令》: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
19、《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20、《浣溪沙》: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享誉盛名。她是一位诗词文赋兼擅,有着多方面艺术才能的女作家。可惜,其诗文散佚太多,欲窥豹一斑者不可得,历来学者鲜有提及。然而学者对其诗评价却极高,称她的诗可和李白、杜甫、陶渊明等比肩。
她的一生既享受过幸福,也饱经了苦难。尚18岁,和情投意合的赵明诚结婚。期间,夫妇俩诗词酬唱,生活舒心适意。此时,闺房绣户是她的生活世界,而美满幸福的婚姻爱情便成为她主要的人生理想。李清照甜蜜宁静的生活使之诗词风格意境愉快。随着赵明诚的出仕,夫妻恩爱却短暂分离,生活出现了暂时的缺憾,此时多创作表达相思夫君之词。靖康之难是李清照的人生转折,她家破夫亡,受尽灾难和折磨。南渡后,她遗留下来的诗多是这以后所作,仅存诗近20首。这些诗文“抒情言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对往昔美满自由生活的回忆,体现了李清照不图偏安,志图报国的士大夫情怀。
靖康之难前,《分得知字》为李清照和诗友在一起分韵作诗所成。《感怀》作于宣和三年,是在和赵明诚屏居之后,赵明诚出仕时所作,表现了夫妻二人的共同理想和正直廉洁的品格。《诗和张文潜二首》分析了唐朝之所以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通过总结历史教训,表现了李清照对北宋末年朝政的担忧。“呜呼,奴辈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借古讽今,揭示当朝政治危机,不难看出李清照赤忱的爱国之心。靖康之难以后,李清照于建炎三年,1129年,随夫乘舟出芜湖,沿江而上至乌江县,创作了千古流传的《乌江》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现了诗人崇尚气节的精神风貌,讽刺了宋朝统治者偏安偷生。《咏史》是借古嘲今,斥责了由金人扶持的伪齐、伪楚政权,对于在民族危难之际保持民族气节的人士给予赞扬和肯定。李清照于杭州所作五篇帖子系应酬后宫,是歌功颂德之作。《偶成》于赵明诚去世后所作,诗中抚今忆昔,从“十五年前花月下”到“安得情怀似往昔”,表达了诗人对亡夫思念哀悼之情。作《题八咏楼》时,李清照在金华避乱,“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于后人愁”她感叹祖国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现了她强烈的忧国之心。同时作的《钓台》,“臣舰只缘因利往”形象地刻画了受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形象,“往来有愧先生德”,是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李清照于病中越发思乡,作《春残》以抒发思乡之情,“春残何事苦思乡”可见她思乡之切、之苦。《晓梦》是唯一一首记梦诗,全诗想象丰富,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寻求解脱苦闷的心情。《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其中,李清照表达了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原百姓的关切怀念。《断句七则》描述了诗人南渡以后的生活和时时感伤。
在李清照遗留下来的诗篇中,其中《诗和张文潜二首》是一首为数不多的和诗佳作,诗作中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过人之识和高超文艺。
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但自唐以来,人们多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即史家也不例外。而李清照的这两首和作,不附和歌颂中兴大业,也不同于即景抚今吊古、感叹百年兴废,而是着重解析天宝的历史根源,昭示安史之乱后皇室内部斗争的深化,从总结历史教训方面拓展诗作意蕴,其中不乏警句“夏商有鉴当渠成,简策汗青今具在”、“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见出诗人有超人的识度,应该说没有深刻的历史反思是难以做到的。
在宋代,几乎没有哪一位诗人没有写过和韵次韵之作。但是和韵之作,因受原唱思路、用韵的限制,一般不轻易写好,所以和韵之篇少有名作。有关这两首和诗,人们评价不一。有认为二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鹿革脯矣”。也有认为二诗“未为佳作”,不过基本都承认“出妇人亦不易”。
从这两首诗来看,应该说写的比较直白,但也应看到两诗写得非常流畅恢廓,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浑然一体。而且诗作采摭了唐末以来的正史、野史笔记传说,融化了大量历史掌故,写来蕴含深远,显示出诗人深广的文化素养。而且诗人有时作诗用险韵,即以她和张文潜的这两首诗来看,实际不是和韵,而是次韵。即完全按照原诗的韵字和次序。以次韵之作,完全按照张文潜的原诗的韵字和次序,受到的限制可想而知,且受张文潜思路的限制,能写到如此不能不让人佩服其诗艺之高超。
诗在中国古代很早就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而且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以史带论的。一个文人要想证实自己有识见、有思想,他不是要在哲学中作抽象的思索,而是要在具体史实的褒贬中体现才力。在这里史和诗有着血缘关系,钱谦益说摘要:“诗之义不能不本于史。”李清照在和诗中回顾了具体史实,但就在这种回顾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识见。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境。诗词的最大特征是摘要:“言有尽而意无穷”。李清照和诗虽行文较直白,跳跃性不是太大,但其笔力还是凝练的。关键是她没有人云亦云,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体现了自己对历史的感受,且识见卓越,不能说没有自己的意境。尤其是两首诗的结尾用典,让人感觉意味深长,细细琢磨又觉得很微妙、含蓄又透彻,完全可以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了。
由此不难看出,她的诗多有哲理感悟、爱国抗敌的大夫情感。所以,爱国主义精神是李清照诗文创作的亮点。
李清照在她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诗作中,生动地展示了她的情感历程和生命历程摘要:崇尚高洁之志;爱国抗敌之思想;针砭时弊之情感。这些诗大多和民族兴亡直接有关,几乎没有一首是感叹个人得失,际遇不平的,充分展示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女子却难得的政治胸怀、民族气节、宏伟气概。而这些诗歌的创作也无不体现其艺术价值之高。
摘要:李清照作为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留下来的诗歌不多。但是这些诗作反映着广泛的社会生活场景,在艺术风格上,也与其词作的婉约之风不同,整体上表现出一种高昂、豪放的风格来。
关键词:李清照;诗歌;艺术风格;豪放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之一。她在诗、词、文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她留下来的诗歌虽然不多,完整的只有十几首,连残篇零句在内也不够三十几首。纵观李清照的诗,可以看出她的诗作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在艺术风格等各方面,与她的词作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些诗歌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在艺术上有着不输于其词作的成就。
一、李清照的诗完整的只有十几首,连残篇零句在内也不过三十几首,她的诗可以大致分为咏史诗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夏日绝句》、《咏史》、失题: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南来面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意水寒等。忧国诗有是《《上枢密韩佗胄诗》、《题八咏楼》;感怀诗有《晓梦》、《感怀》、《钓台》、《偶成》等。应酬诗有《端午贴子词》、《春贴子词》、《皇帝阁春贴子》、《贵妃阁春贴子》等。
她的诗在思想内容上,价值更高些、更积极些。诗中摆脱了她的词所表现伤春悲秋、个人悲欢离合的低沉的情调,取而代之的是关心国家的生死存亡的激昂的爱国主义情调。
李清照的诗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洋溢着爱国主义情怀。从以咏史来借古讽刺今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到表达自己的对英雄主义的追求的《夏日绝句》,再到抒发自己对有德之士的敬仰之情的《钓台》,还有她那羡慕追求一种神仙般无拘无束生活的《晓梦》,体现出不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见解。
如《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1]该诗作于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或五年,作者避乱流寓金华。诗人登上了“八咏楼”面对祖国的大山大水,想到了自己有家不能归,而且现在已经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诗人不免触景生情,感慨颇多。更深层地看出作者对祖国的未来忧心忡忡,担心国家的内忧外患,只能感慨:“江山留与后人愁”。
另外在《上枢密韩佗胄诗》就传递出诗人忧国如焚的心声。这首诗是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五月,宋高宗赵构派韩肖胄、胡松年使金,不惜以国土和民脂民膏向敌人求和。这个消息刺痛了深受贫困交加的诗人,她用泪水写下这首诗。诗中说道:“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谁当可将令,币厚辞易卑。”[2]表明了作者对统治者的憎恶,对待国土和人民的财产不爱惜,轻而易举地给了别人。诗的最后几句作者对自己无力挽救祖国的危亡深表惭愧,只能说:“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山东一抷土”。[3]还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就是直接地把矛头指向最高的统治者,在批评统治者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最终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些诗作者虽然在讽刺,但是也表明作者心系国家,她痛恨统治者面对内忧外患的环境而实施不抵抗的政策。从这些诗中表明了,女诗人只有爱才能恨,就是因为太爱自己的国家了,才恨当权者不去保护自己的国家。所以她的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必然会洋溢在她字里行间里。
我们从李清照留下的十几首诗中不难看出,她的诗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也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把史实融入到自己的诗句里,有利于后代人对历史的考察和评论,同时激昂的爱国主义的文字也有利于激励当时的爱国主义仁士去抗击外族的入侵。而她的词却是反映的生活内容十分的狭窄,都是关于自己个人的相思闲愁,从她的“一处相思,两处闲愁”到“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再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的都是个人的悲欢离合、伤春悲秋的情感。
二、从语言上看,李清照的诗中大量用典和化用古代的名人典句,这使她的诗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深化了诗歌的内涵。她用几十个字就能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品格,这使她的诗读起来耐人寻味,从而让人读出诗的品味和思想内涵,更能显示出诗人的才华。如从宁死不屈的项羽,不愿为司马氏效劳而慷慨就义的嵇康,到不为名利所累、功成名退的严子陵,用这些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如《咏史》:“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4]这首诗主要是在公元一一二七年,徽宗、钦宗被掳以后,金人先后扶持汉奸张邦昌和刘豫成立伪楚和伪齐傀儡政权,作为对汉族人民进行统治的工具。在诗中以两汉喻指两宋,把类似忠于新王朝的楚、齐伪政权,拟为令人憎恨的“赘疣”,说明南宋继承北宋。借写历史上反抗虚伪礼法慷慨就义的嵇康,表示对北方金人支持傀儡政权的憎恨。歌颂抗敌忠士,鞭挞投降奸贼。[6]
她诗歌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化用名句。例如她的失题中“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的诗句,化用了曹操的《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另外一首失题中的“少陵也自可怜人,更待来年试春草”,则是化用了杜甫的《雨过苏担诗》中的“也复可怜人”和《瘦马行》中的 “谁家且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来咏杜甫。[7]从以上看出她无论是用典还是化用别人的诗句,都能让人感觉巧然天成、天衣无缝,看不出一点模仿的痕迹。并且这些诗句,让人读起来并不觉的艰涩难懂,这正是她的过人之处。
而李清照的词以明白易懂为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在读李清照的词时,我们明显的可以感觉到她的词通俗易懂,大量地用白描的手法和平常的语言,词的容量并不大,她所抒发的就是她所要表达的。如《咏遇乐·元宵》中写到:“不如向帘儿,听人笑语。”这样直白之语,让人一读就懂,并没有其它的值得人们去深刻品味其中的内涵和深沉的含义。所以从语言上来分析,她的诗歌语言是那么的精练和生动。这个特点是她的词所不能相比的。
三、从风格上看,李清照的诗占主导地位的是豪放、刚健、激昂的风格,与她词中悲伤、低沉的情调是迥然不同的。所谓一定的思想内容要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定风格。李清照的诗大都是以关心现实、关心国家的生死危亡为主题,抒发着自己对祖国的一腔热血,形成了一种豪放的特点。如她的那首五言绝句《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5]全诗激昂万分,气势奔放,语言铿锵有力。诗人把矛头直指向统治阶级的最高领导,痛斥了皇帝在面对外族入侵时的逃跑的可耻行为,真是一针见血。特别是句中的“人杰”、“鬼神”等词,表现出一种大气、豪放的特点。还有《题八咏楼》诗中用“三千里、十四州”描写了江南形势的大气磅礴,如此一番壮观的景象。全诗表现出了意境阔大,体现一种豪放的风格。其实李清照的诗不仅是这两首表现出豪放的特点,而是大多都表现出一种豪放的风格。正如清人李调元评价李清照的词“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用这句话来评价李清照的诗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李清照诗中豪放、刚健的特点属于她的诗。她的词中我们很少能读到的。她的词的内容都是表现自己个人悲伤离愁,吐露女子相思之苦的情爱,不敢于把自己的相思闲愁写的那么直白,只能通过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例如她的《醉花阴》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从这几句看出李清照并没有直接地写相思之苦让自己的体重下降,而是用黄花比拟人的瘦,用瘦来表达自己被相思、寂寞折磨得玉体受损,一切的痛苦尽在不言中。不敢直白地说出自己的感情,即便说了也没有什么价值可言。从这相比较而言,我们不难看出她的诗所具有的特点是独一无二的,无论从思想内容、语言、到风格等方面都是她的词所无法相比的。
参考文献:
[1][2][3][4]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三河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20,109,140,127.
[5]王延梯.李清照评传[M].陕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45.
[6]蒋文华、李广华.磨盘下盛开的奇葩[N].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第2期.
关键词:清照词;意境;自然美;凄美;壮美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9-0065-01
李清照,宋代济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才气横溢,“直欲压倒须眉”,以其独特的风格屹立于文坛,为中国的诗歌长廊留下了璀璨的一笔。王灼在《碧鸡漫志》中称“若本朝妇人,当推辞彩第一”,胡仔则在《渔隐丛话》中说道“近时妇人能文词,如李易安,颇多佳句”,从中可见李清照的词在当朝已是远近闻名,又以斐然的词彩获得好评。而给予李清照极高评价的是王世G(明)在《花草蒙拾》中称赞“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这肯定了李清照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后人也因此将李清照与辛弃疾合称“济南二安”。
李清照多才多艺,目前留下来的词作有七十八首,此外还有诗作,散文,辞赋以及理论作品《词论》。在《词论》中,李清照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不用典,“诗言志,词抒情”等理论主张,而其词作也以婉约之情独成一家。李清照的词以建炎元年为界分为前后期,前后期的词作虽都充满着婉约的风韵,自然之景的描写尤其是对菊梅等花木的情感贯穿在其前后期的作品中,但因生活境遇的迥异婉约之中又赢溢着异质的美。
无论是前期的婉约还是后期的凄美,清照词中都营构着灵透的意境,彰显着女性诗词特有的哀婉。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中极为重要的审美范畴,在传统的抒情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无不体现着作家对意境的追求,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作家们的感怀。清照词中充溢着月、雨、黄花、杨柳、梧桐等繁多的意象,在这交织的意象中词家追求的是“思之于心”的意境。
李清照前期的词作中洋溢着清新雅丽的自然之美。这时期的作品清新灵透散发着自然生命的气息,格调活泼欢快,表达了深闺少女的天真无虑情怀以及婚后对丈夫的无限思念。秦观、贺铸虽也专做闺怨诗,但他们是以男性之心揣摩女性的心理,有代人立言之意。相比之下,李清照则是在抒自“我”之情,真切地关照女性独有的内心世界,情感更加细腻,这情感又与自然之境水融,别具风格。脍炙人口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是李清照前期的一首游行词,小词语言自然纯朴,明白晓畅,意境玲珑剔透,人物、荷花、水鸟动静相生,形成一幅自然惬意的日暮图。作者“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正当焦急时却是“惊起一滩鸥鹭”,至此由酒醉沉浸在自然之醉中。全词虽着墨不多,但词人的尽兴之情,自然的醉人之景(藕花红、鸥鸟白)在平淡中铺叙开来,正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走出闺阁,沉浸在自然中,感受自然的美韵使李清照的词作别具一格。中国自古文人多悲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李清照的《怨王孙》也写秋,但其中透露着对自然的依恋,流露出喜悦之情 。虽是“秋已暮,红稀香少”但词人并没有因此悲叹,而是满心的愉悦“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山色与人亲,是李清照向往自然与自然相容的内心感受,进入了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心境。“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早归”,词人将自己舍不得离去的心情转嫁到鸥鹭恨人早归,鸥鹭与人之间有了绵延的感情,这情正是词人对自然的眷恋。 《如梦令》、《怨王孙》两者都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着自然之景,景与情相容,跃动着自然的生命和情感,隐藏着词人超逸、欢愉的情愫,情景交融的意境如画蔓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建炎元年,随着金兵的入侵,李清照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丈夫的病逝,小人的诬陷,在这一时期的词作中抒发的是愁肠百结抑郁难解的苦闷之情,虽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但多表现的是愁美、凄美。此时期的词大多借景抒其孤独、哀怨的愁绪。这种愁美在李清照的词作中以动态的具象化表现出来,形成独特的艺术美,开拓了意境的空间。“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虽然是万物复苏的春天,词人已没有了那份欢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载不动”以流走灵动的姿态表现了无限的愁绪,原是抽象的哀愁,在李清照笔下却成了具体可感的,有质地、有分量,又如“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这种动态具象化的愁思表现可以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媲美。“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新来瘦”,李清照将“瘦”字用到极致,“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在“瘦”中绵延。“绿肥红瘦”虽出自早期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但其中有着深深的悼花情节,一夜雨后叶茂而花残,词人怜花自怜的情感与外在自然物联系起来,将情感作为过程表现出来,更加含蓄、委婉。“人比黄花瘦”写尽了愁容满面的李清照瘦弱不堪的形象,以花比人,这也是女性独有的细腻心理,花中蕴含着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浓重伤感,容颜易老,青春易逝的愁绪。这种愁绪在《声声慢》中达到顶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以短句强有力地道出了词人晚年的彷徨,无所依靠,极度的忧愁。“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又以花自比,感叹逝去的容貌,为晚年的孀居又增添了几分愁绪。
在前期的作品中,李清照向往自然,融入自然,感受自然的生命气息,“淡荡春光寒食天”一切生命都在复苏,词人的心情也如春天般灿烂,这时期除思念丈夫的作品有丝丝愁意,他者多是清新明快之作。后期的作品却充满着愁绪,写到自然之景时也多是黄花,秋风,愁雨,既有丧夫的悲痛,又有国破、居无定所的哀愁以及自怜的情愁。词人的愁绪借客观物象流淌出来,多了一份凝重,一份凄美。自然之物成为清照心情的指示灯,也由此营构了前后期迥异的意境,或空灵或沉重,但都真切反应了清照的心之思。
婉约、凄美是李清照词的主要风格,“人比黄花瘦”是李清照瘦弱的写照。李清照以其词文明于诗坛,以词之婉约冠冕,而她是个性复杂的词人,在婉约、瘦弱中还流露着丈夫气概,诗作中洋溢着悲壮之美。
李清照的诗大多作于南渡之后,是爱国爱民,关心国家时局的悲愤之作,主要讽刺赵构集团的卖国投降的逃跑主义。诗歌以慷慨激愤的情感抒写着作者面对国破家亡的忧愤,寄予着收复失地的希望。“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的婉约不现,而以雄浑壮阔的格调喊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呼声,将批判的矛头直指苟安的皇帝,呼唤时代英雄。“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诗人以宏伟的气象展现了宽广的胸襟,这之后也蕴含着诗人的愁思,愤慨如此壮丽的河山赵皇帝竟自顾逃命,辜负了故国的山山水水,愁思,愤慨中抒发的是对逃跑主义者的不满。身为女儿身的李清照虽不能上战场杀敌,但她用柔弱的笔写出了壮美的诗篇,鼓励爱国的将士。在《上枢密使韩肖胄》中,分别运用五言七言作诗,格调阔达,气度非凡,对将士的舍身救国的忠义行为大加赞赏,流露着诗人的一腔爱国之情。“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g土”,这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哀怨,是为国牺牲的大气凛然。
李清照以其特质的风格成为三千年中国诗歌史上的一颗明星,用实践创造了“易安体”,独成一家。自然风物的描写是清照词的一大特色,在梧桐细雨、遍地黄花、玲珑明月中流露的是的她情思,她的愤懑,情景交融的意境在她的词中成为绵延的画卷。
参考文献:
[1]金诤.宋词综论[M].巴蜀书社.2001年版.
一位中南大学的男老师正在讲春天的诗词。
打开电视的时候,正好碰到他讲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诗词很有名,于是我便听了会老师的解析。
老师从诗词讲到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写这首诗词时有些惆怅的心情。
我对这首诗词不熟,问了万能的度娘,这才得知它的全貌。诗词很美,我还特地默诵下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很喜欢第一句的风住,尘香,简单二字却道出意境,李清照写这首诗词时心情惆怅,我默诵多遍,不自觉间,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来。
出身诗书世家的李清照,18岁时嫁给才华横溢的大才子赵明诚,成就了当时一段佳话。
那应该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跟自己心爱的人把酒言欢,赋诗唱词,人生多么惬意。因为前期生活安定优裕,李清照的诗词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
但是好景不长,当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行至镇江时,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1129年农历八月十八赵明诚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之后,李清照从建康出逃,一直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眼巴巴地追寻着国君远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苦苦地坚持着。赵明诚生前有托,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丢的,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出版,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一夕之间她信念被摧毁,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理由。
中年守寡,一个人的孤单寂寞中她也总有一丝希望,盼望着自己能够有机会迎来第二春,找个人托付终身,就是寂寞时彼此做个伴也是好的。就在这个时候她认识了张汝舟,那时候的张汝舟大献殷勤,李清照决定再嫁。
结婚之后张对李清照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的文物。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无奈之中,李清照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原来,张汝舟在将李清照娶到手后十分得意,就将自己科举考试作弊过关的事拿来夸耀。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自己才能脱离苦海。但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输赢,都要坐牢两年。所以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可能是李清照的名声太大,当时又有许多人关注此事,再加上朝中友人帮忙,李只坐了9天牢便被释放了。
感情生活中的各种不顺,加上丢了生活下去的信念,李清照备受打击,如同一叶孤舟在风浪中飘摇。此时,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
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18岁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生活相当美满,夫妇唱和诗词,鉴赏书画金石,被誉为夫妻的楷模。后金兵入侵,家乡沦陷,举家南迁,而且丈夫突然病死(赵明诚死时她46岁),使她身心都受到极大的打击。可是,她支撑着、抗争着,活过了古稀之年。
李清照的养生、长寿得益于她自幼喜郊游,并为多种技艺的爱好者。由于喜欢户外活动,常常接触大自然,除了筋骨得到锻炼以外,也养成一种豁达、豪放的性格。晚年的李清照,虽生活在国破家亡的境况中,但由于她自幼养成的豁达大方的素质,使她以一弱女子而能经受风霜雨雪、天灾人祸的打击,而意志却更坚强,得到古稀之寿。
健康活泼美少女
与一般的那种弱不禁风、足不出户的贵族小姐不同,出身书香门第的李清照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灵动而又博闻多学的女孩儿,少女时代的她就显露出了与众不同的过人才华和见识。她的这种见识、气质,决定了她的艺术成就。
这位天真活泼的少女,对大自然是一往深情,她向往自由,热爱大自然,渲染于水光山色之中,领略大自然的奇丽风光,享受大自然赐予的无穷乐趣,创作出一系列清新明丽之作。“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营造出一种健康而灵动的欢畅,体现了词人内心和自然界美质的和谐跳动,清晰而典雅,凝练而疏朗。
命运坎坷意志坚强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侵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其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融,浑然一体。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茶令娱情且养生
据说,茶令是李清照发明的游戏和养生的方式,而茶令的首创推易安居士李清照。据说,为了撰写《金石录》,她与赵明诚回青州(今山东益都县)故第而居。夫妻俩每得一本好书,即共同校勘,重新整理。得到书画、彝鼎等文物,也一起把玩赏析。在治学著文过程中,李清照对自己的强记博学颇为自负,于是忽发奇想,推行一种以考对方经中典故知识主为的茶令,赢者可以先饮茶一杯,输则后饮茶,与酒令之行大相径庭。
两人每次吃完饭,坐于“归来堂”中,烹好茶,然后一人指着成堆的书籍,要对方说出某一典故出自哪本书的第几卷、第几页甚至第几行,以是否说中来决胜负,并确定谁先饮茶。两人在行茶令中,常常是李清照获胜。
饮茶行令,启智助学,使人兴奋,对著书立说大有裨益,赵明诚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考古学专著《金石录》,成为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南侵,李清照夫妇先后背井离乡,逃往江南。建炎3年(1129年),赵明诚不幸病故,李清照只身漂泊,晚景更是凄苦。但茶令一事并未因李清照的落泊而绝迹,相反,它又在江南地区广为盛行起来。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茶,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七件事”之一,并且早已成为炎黄子孙的“国饮”,无论从物质到精神,茶已成为人们“不可一日无此君”的亲密伴侣。更是晚年贫困忧苦、流徙飘泊的李清照养生法宝之一。
经营婚姻身心健
李清照是一个身处乱世的弱女子,再加上中年死了丈夫,在“谁怜憔悴更雕零”、“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生活状态下,流荡无归,屡遭打击,曾多次因病不能下床,居然活到了古稀之年,实在令人讶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