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21 13:40: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村振兴交流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乡村振兴交流材料

篇(1)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

(一)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破解农村生活垃圾难题,我乡积极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区处理”模式,全乡16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乡村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二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以“五路三桥”为契机,建成磊口乡农村道路体系,全乡道路养护里程64.5公里,完成省级“四好公路”创建;硬化村内道路8万余平方米,各村硬化基本达到全覆盖;高标准建成30个文化广场,并安装14个大型液晶显示屏,设置200余件体育健身器材;空心村整治82余亩;实施村村有游园工程,高标准建设乡级游园两个,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同时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上半年对8个村水网进行改造,大力发展集中供水,稳步提升全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覆盖率。三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全面开展“三清一改”专项行动,全力抓好生活垃圾、塘沟清理以及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清理行动。

(二)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一是用群众的力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形成了“美丽乡村是我家,建设需要靠大家”的良好氛围。通过散发传单标语、进村入户等形式在16个村开展舆论宣传活动,宣传报道人居环境工作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从而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全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工作中来,达到专业保洁与全民保洁的有机结合。二是对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引导全乡群众为改善人居环境出力,从而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美篇等平台对涌现出的创新做法、典型事迹进行了广泛宣传。积极引导,激发大家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积极性,为全乡争创市级改善人居环境先进乡镇计划的落实,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推动乡村和谐发展。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改善人居环境工作长效机制,各村通过公开招标、村民个人承包等方式分别建立了符合各自村情的长效机制。保洁范围囊括全乡主次干道、大街小巷、沟渠岸边等,对乡域内需要保洁的地块、路段进行分工合作,责任到人,严格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执行。二是按照磊口乡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建立严格的督导检查体系,每月逢“三”进行大检查,排出名次并进行通报,每次检查结果留存档案;每月暗访至少一次,对成堆垃圾、杂物乱堆等现象,拍照曝光并督导定期整改。对连续排名靠前以及靠后的村实施奖惩。三是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四议两公开”制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加强对保洁员、清运员的监督管理,确保各村建立的长效机制能够持续有效,对少出工、出工不出力、出工没效果、不尽心履职的,从承包费中扣除一定资金,必要时可终止合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乡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一是资金短缺问题突出。二是基础设施尤其是排污设施严重滞后,严重影响村容村貌。三是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意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供水、供气、游园建设、污水管网、空心村整治等基础工程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打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在全乡范围内推动垃圾不落地机制,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乡村垃圾处理难题,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文化+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依托唐塔、塔山风景区、香草湾田园综合体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发展一批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庄,让旅游产业成为我乡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

篇(2)

按照省、县相关文件精神,全面落实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我县农业从业者农业技能水平,大力推进技能强县建设,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取得较好成效,结合我县农业农村实际,制定如下培训方案。

一、目标要求

加大力度持续开展农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全面提升我县农业农村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2020年度我县下达农业技能培训任务300人。

二、工作任务

树立“以培训对象为中心”理念,遵循农民需求,遵循客观规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农业技能提升培训。

(一)明确重点培训对象。

遴选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农企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城乡未继续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等青年、返乡农民工等。

另结合本地扶贫产业遴选部分有劳动能力且有意愿的贫困户参与培训。

(二)健全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我县按照“县级申报、设区市审批、省级备案”的程序,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确定了3家培训机构(XX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心、XX县智睿职业培训学校和XX县农民大学生创业联盟协会),并录入机构库。经局党委会研究决定2020年农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由XX县智睿职业培训学校承担,并签订培训合同,按方案和合同要求严格实施培训。培训机构要加强培训师资和教材建设,培训教师原则上从师资库中遴选,及时将生产能手、管理精英、经营能人、专家学者等补充入师资库;及时将优质的区域教材录入教材库。

(三)按需实施精准培训。

遵循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和成人学习特点,推广围绕产业周期的课堂教学、实训操作、参观考察等分段式培训模式。灵活运用“田间地头式”、“头脑风暴式”、“点单式”、“互动式”、“拓展式”、“模拟实战式”等培训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培训有效性。培训累计时间≥60学时(含跟踪服务10学时,每课时40分钟,约8天),理论与实训教学比例为1:1-1:2,每班人数60人左右。培训于合同签订之日开始开展,2020年12月底前全面完成任务。

(四)合理使用培育资金。

要按照经费标准合理用好项目资金。培训补助标准具体为:1500元/人,全县共45万元。

专项资金用于培训的全过程支出。培训经费补助标准的90%用于教育培训,由承担培训的培育机构按规定列支;10%用于认定管理、跟踪服务等,由县农业农村局按规定统筹使用。主要支出范围包括:

1.教材支出,主要指文字教材、教辅资料和声像教材等方面支出。

2.师资支出,主要指用于授课教师(含实训指导教师和班级辅导员)的课时费、课件制作费、交通费、食宿费(或误餐费)、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支出。

3.学员及工作人员支出,主要指用于学员及工作人员培训组织、食宿、交通、实习、参观交流、学习用品、实训材料(耗材)费、考试考核等方面支出。

4.信息化支出,主要指用于在线教育培训、在线信息技术支持及信息器材购置等方面支出。

5.其它费用支出,主要用于培训对象遴选、场租、宣传、档案整理、资料印刷、跟踪服务及认定管理等方面相关支出。

三、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深刻认识农业技能提升培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体局、蜜桔产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审计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XX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合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按照县实施方案制定本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职责要求、资金使用、进度安排,完善保障措施、监督考核等运行机制,保障培训工作及时有效的开展。

(二)严格资金监管。

要加强资金使用和管理,坚持“钱随事走”和“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严禁任何地方、单位和个人截留、挤占、挪用培训资金,确保财政补助资金足额用于农民培训。培训教师授课费按财政部门规定发放,采取预拨制(不高于总培训费的40%)和报账制相结合方式,及时足额拨付补助资金到培训机构。

(三)强化督导考核。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中的农民教育培训指标任务。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指导和监管,提高培训质量和资金使用效果。建立按月调度督导和抽查机制,及时掌握项目执行和资金使用情况。

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 模式;保护性

近几年,旅游业开始成为辽宁经济进步的的重要推手,辽西北地区凭借大量的宗教和历史文物资源,加上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了促进辽宁经济发展的主力之一,而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在乡村的遗留也更便于辽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灵活的旅游推广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一、乡村旅游在辽西北新农村建设推广的可行性

1.丰富的宗教、文化资源。

辽西北地区乡村历史遗迹众多,如盘锦的田庄台集中了辽河文化、古建筑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一体,史上有“九庙同镇,五教合一”的盛誉;属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阜新瑞应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99年),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之一;绥中前所古城(又称中前所城)为当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明代所城,具有重要的军事考古价值;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位于建平县城西部,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位列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全国100个大遗址名单之中;朝阳市发现的锭光佛舍利和七宝塔,引起了全国的关注;葫芦岛新近发现了建昌东大杖子战国中晚期墓,无论规模和保存完好性在中国东北部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都十分罕见,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优秀的地理环境资源。

辽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地貌环境,四季分明,春夏秋三季植被群落和生态自然景观面貌和色彩多变,拥有山峦、林木、药草、花果资源的特有的生物群落。可分别建立林木生产基地、药林生产基地、果品生产基地、花卉生产基地,以资源为基础可以持续进行原材料的深加工,适合形成集观赏与农业贸易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

3.独特的少数民族人文景观。

辽西北地区是满族和蒙古族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宗教文化和民族L情。辽西北地区的乡土文化气息浓郁,拥有豁达粗犷的性格、独特的饮食习惯、鲜艳多姿的民族服饰、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趣的乡土建筑,他们现今仍然保留的传统的农耕和畜牧方式,都是辽西北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展带来了丰富的素材。

在为这些优质资源窃喜的同时,其实辽西北乡村旅游开战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政策的支持力度与开发节奏的同步性上的不对应;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受陈旧观念的制约;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拓展的局限性等问题。

二、基于保护性原则的辽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应模式

推动辽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问题是促进辽宁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总结和归纳,辽西北地区乡村旅游目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即“公司及企业化”模式、“社区化”模式和 “农户化”模式类型,这些模式存在各自的问题和优势,在选择使用的过程中要配合区域和位置进行组合。

实际上针对辽西北地区不同位置条件组合选择发展模式的同时应注意以文化和如何保护两方面问题的贯彻和具体实施。

针对辽西北地区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建设历史乡村、文化乡村则能更持久的带动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村民素质的提高,集中辽西北地区乡村文化遗址和非遗资源,形成集群优势,打造区域化、国际化品牌。目前仍旧面临的辽西北地区乡村文物遗址受损严重、保护意识淡薄等问题,如葫芦岛市南票区金星镇新庄子村的大量汉墓和古代寺院遗址地貌损毁严重,未经修葺等问题,国家与政府应积极加大资金和调整政策,需要高度关注,尽快加以改善。

循环经济力求在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而且与社会系统之间也要建立一种协调、和谐的关系问题的关注上与“新乡村旅游”的发展内涵相一致,这种理论应渗透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整个进程之中。

三、乡村旅游推动辽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

1.乡村旅游的区域化整合与协作。

所谓的乡村旅游的区域化整合与协作主要指的是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合作,这种合作包括网络平台的互助与活动的互通。针对于乡村旅游知名度普遍不高的现状,需要将发展视角转移到与优势城市链接合作之中,比如乡村旅游可以与城市著名旅游景区联合构建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建立城乡之间的信息网络,实现旅游信息共享与客源共享,在这方面实际上辽宁省已经有所行动,比如位于省会地区的辽宁省博物馆在游客参观时设置了辽河文化历史演变展厅,而辽河文明的发源地朝阳则成为了国际游客来沈阳游览之后的另一个必去之处;应围绕主题品牌构建旅游大品牌,按地区划分后使乡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力推乡村旅游地品牌,兼顾其他相关系列品牌的开发与发展。

2. 乡村旅游季节性调整与劳动力转换。

辽西北地区受自然气候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旅游淡旺季之间的矛盾非常明显,村民在淡季时收入不保,经济收入不稳定,因此,除了提倡季节性旅游项目转换的同时,除了冬天设置冬季如滑雪等运动项目之外,针对辽西北宗教文化资源进行调配,如葫芦岛市南票区缸窑岭镇掌握了本地的宗教资源,大力发展明性寺宗教文化,此地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各地信徒积极前往。

而那些宗教遗迹缺乏的乡村则可以综合考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衍生品的生产和销售,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典故,更完整和系统的开发相关内容,并且吸收国外在这方面的优秀经验,如日本熊本县吉祥物熊本熊衍生品的开发,加深了世界对这个地区的印象,进而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另外,解决冬季劳力闲置的问题,其生产模式也不可主要停留在家庭作坊水平,更多考虑手工性和民族元素的深化。

乡村旅游在辽西北地区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进一步的开发和经营也随之会更深入的影响辽西北农村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和需求结构的演变,针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各地区的区位特点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是推进产业经济良性、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这种模式的科学化势必会给整个辽宁省的老工业基地经济振兴和新农村改造带来前所未有的时机。

参考文献:

[1]张海霞,《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农村社会虽然缺少城市社会中设备齐全的各种展馆,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田园风光和风俗人情,在语文教学中如能利用这些资源,学生会感到异常亲切,会大大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不仅提升了语文素养,而且陶冶了情操。那么,如何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品读乡土佳作,激发学习兴趣

溧水县位居百里秦淮之源头。溧水自唐代以来雅称为中山。因此,清代形成的溧水八景也被称之为“中山八景”。它们是:琛岭神灯、芝山石燕、观峰耸翠、金井涌泉、龙潭烟雨、洞壁琴音、东庐叠遄、臼湖渔歌等。溧水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可谓人文荟萃。唐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大诗人李白到溧水一带漫游。此时的李白,因得罪李林甫和外戚杨国忠等权贵,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人生正经历着大失意。然而,丹阳湖的美丽风光浸润了他这颗失意的诗心。他提笔即景,一首关于丹阳湖的美丽诗篇便成之于胸中,出之于笔端,传之于后世。这首诗大气而不失细腻,豪放而又清丽缠绵,的确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龟游莲叶上,鸟入芦花里。

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家乡的石臼湖竟然与大诗人李白有关,学生惊喜之余,反复吟咏,学生张龙强抑制不住激动,写下了这样一段赏析文字:一个天朗气清,艳阳高照的日子,李白乘扁舟一叶,载酒行吟于湖上。当西天布满了落日的余晖,美丽的丹阳湖水天相接,朦胧间,他仿佛置身于人间天上为一体的奇妙境界。商旅的归帆、渔妇的歌声,让他看到了也感到了劳动的美好和收获的愉快。他想起了自己曾有的抱负,宦海的沉浮,一切是那么虚无缥缈,相比之下,眼前如诗如画的美景是那么真实可爱。

我们溧水的无想寺早在南朝时就颇有名气,在吟咏无想山的诗篇中,最为有名的则是北宋大词人周邦彦的《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也正是因为周邦彦的这首词,无想山和无想寺的名声才更为大噪。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鸟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这首词上阙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无想山初夏景色的优美,对实境的描绘刻画入微,山下的卑湿,引起对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怀念,身世相同,深有感慨,从而引发了下阙的思想感情,抒发了漂泊的悲哀。自称为“江南倦客”,曲折地传出了作者流宦他乡的苦楚,他自比暂寄修椽的燕子,又想借酒忘愁而苦于不能,但终于只能以醉眠求得内心短暂的安宁。这首词的特点是蕴藉含蓄,词人的内心活动也都隐约不露,特别是“憔悴江南倦客”是作者自况的真实写照。学生读到此词,如获至宝,工整摘抄之后,吟咏成诵,课后饭余,时而来上几句,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兴趣。当学习的内容一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那学习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溧水山水风光无限,学生徜徉其间,探寻名人古迹,吟咏文人墨客们留下的诗文,兴致极高。学生归来以游记的形式写成随笔,颇有文采,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一方面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一方面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溧水的历史,进而让学生更热爱溧水,振兴溧水。

二、收集民俗传说,传承传统文明

寒暑假期间,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假期闲暇时间,多方收集家乡传统习俗和民间传说。开学后交上来的收集材料非常丰富,涉及范围广,且多篇有人文思考的深度。比如某学生的《蒸团子》,详细介绍了团子的制作过程,又将过年的热闹气氛渲染得恰到好处,结尾有浓郁的人文气息,表达出他对家乡的一份挚爱之情。另有同学:“嗅一嗅,今年的年味似乎特别香:混杂着煮咸货香,油炸豆腐果香,团子香,还有花香,雨后春泥香,众香齐集,聚出了浓浓的年味”,等等众多对传统的描述和热爱将铭刻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新桥河小白龙救母,不忍离去,频频回望,有了新桥河九九十八湾的传说。赵氏寡妇捐赠出全部家产,建成蒲塘桥;狮子山上贪婪和尚……每一个传说背后,都表达出家乡人对美善的褒扬和对丑恶的贬抑。学生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讨论,挖掘传说背后质朴的传统美德和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和追求。最底层的也是最质朴的,学生们深深地为此而感动,很多的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对民间传说不屑一顾了,反而去收集更多的民间传说和民俗风情。

三、记录乡村生活,感受纯朴乡情

亲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而农村学子的亲情因生活的艰难而更显纯朴和珍贵。结合写作教学,让学生记录真切的亲情,记录美好的乡村生活,很多生活细节令人难忘,引起共鸣:在村口张望儿子放假归来母亲的背影,突然回家发现饭桌上只有一碗老腌菜……每读到这些,无不勾出记忆,令人热泪盈眶。

纯朴的乡情也令人神往:春天碧绿茶园里的欢声笑语,秋收时节村人的相互帮助,农闲时一日三餐总爱端着饭碗聚在巷口;邻居的热情,村人的善良,乡村的生活总以美好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作文中。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学科中进行渗透,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亲近,感受自然风光的秀美,更要用心灵去亲近理解家乡人文精神的美好。与自然对话、与名胜古迹对话、与农村现状对话,在对话思考中,扩大自己的视野和见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5)

关键词:农田灌溉;渠道防渗;施工技术

由于各地地形结构等的复杂性,在农田水利工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种形式的渠道渗漏情况,每年实际带来的水资源浪费非常严重,不利于节约型农业的发展建设。通过合理应用渠道防渗施工技术,可以非常好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扩大实际灌溉面积,传统农业的水资源浪费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对于解决各种次生盐渍化问题也有着重要帮助。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各地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依托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可以更好地优化配置水资源。结合水利部门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超过50%的水资源都应用到了农田灌溉,但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渠道渗漏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增加了水资源的整体消耗,对新时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为此,需要加快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的应用,提高水资源的实际利用率,这样才能让农田水利工程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1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的必要性

根据水利部门的统计,2010—2020年,我国基层一线水利工程新建、改建及扩建数量显著增多,每年都保持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对优化我国基层水利工程布局网络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助于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对于满足不断增多的用水需求也有着重要影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水分蒸发越发严重,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如何做好渠道防渗工作是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关系着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还影响着新时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化落实,因此对于渠道防渗施工技术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的应用,符合当前我国大力实践的节约型社会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减轻自然环境生态保护的压力,对于推进整体层面的绿色中国建设都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基层农业生产而言,传统的水资源利用率偏低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效益的增长速度,因此深化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的应用,具有综合性的社会效益。传统的节约用水技术,在实际应用上成效并不特别明显,渠道防渗施工技术是在传统技术上的丰富发展,在实际应用上也较为成熟,从而让农田水利灌溉的基本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而且在农业灌溉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相应的成本开支,必然会增加农业生产的整体产出,因此渠道防渗施工技术受到了各个层面的广泛认可,从而推动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研究发现,渠道防渗施工技术不仅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表现出了良好的可行性,而且在优化生态环境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渠道防渗施工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我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加快,水资源对于农业现代化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为此对于渠道防渗施工技术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经过一定时间的发展,也形成了非常多的技术应用种类。

2.1土料防渗技术

在当前渠道防渗施工中,土料防渗技术的应用较为广泛,实际选择的施工材料也不是特别复杂,一般可以在施工区域获取,施工的工序比较简单,从而提高了施工技术应用的可执行性,施工的整体成本可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更容易得到施工企业的重视。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实际导致渗漏的因素非常多,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有效维护,就会扩大渗漏面,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浪费,为此施工企业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需要将土料进行粉碎处理,水渠当中表层的杂物需要得到有效清除,结合渠道所处的自然环境、地质结构、水文特点等,合理配置混凝土比例,严格遵循先干后湿的施工顺序,在进行混凝土搅拌施工时,需要确保施工强度与施工要求相符合。其次,在进行实际的浇筑时,需要分层进行,在完成渠道防渗施工作业后,需要对防渗能力进行严格的检测,并进行严格的工程验收,从而减少后续返工等的可能性。再次,对于渠道要突出抓好后期养护工作,这样一旦渠道出现问题也能够得到有效处理,从而最大化增强渠道防渗的整体效果。

2.2混凝土板防渗技术

在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实际应用到的混凝土材料数量在持续增多,对于水利工程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在进行混凝土板防渗工程施工中,涉及到的技术应用一般较为复杂,这样必然会导致施工成本的增加,这也是影响混凝土板防渗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原因。其次,围绕着混凝土板防渗技术的应用要求,需要对施工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行深入了解,详细了解混凝土板铺设等基本要求。再次,专业技术人员需要结合施工现场对混凝土材料的比例进行科学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防渗基本效果。

2.3塑料薄膜防渗技术

为了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更好地提升渠道防渗效果,可以选择塑料薄膜防渗技术。在技术实际应用中,需要专门技术人员对施工区域的气候情况、地形特点等做好提前勘察作业,压实薄膜的限定区域需要提前挖掘好,位置的选择一定要合理,确保覆盖区与薄膜有效衔接,实现薄膜的高质量覆盖,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薄膜的浪费,而且还可充分发挥薄膜的防渗作用。塑料薄膜要选择质量达标的,薄膜容易受到各种物料的影响而出现破裂等情况,不利于保障防渗效果。选择塑料薄膜防渗技术,一般施工耗费的时间比较短,应用到的人财物力资源比较少,而且涉及的复杂机械设备等也不多,从而提高了该技术的应用频率,该项技术在东北等地区的农田灌溉防渗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实际取得的防渗效果也比较理想。

2.4地下管网施工技术

应用地下管网施工技术时,为了提高沟槽挖掘施工的精准度,确保相关的配套操作更加顺利地进行,需要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对施工区域的沟槽深度及宽度进行有效确定,而且对于管道中的杂物等要及时清理,还需要确保管道处于整体平衡状态。对于管道的拐弯位置要进行严格控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施工的基本质量。安装作业时,专业技术人员需要对接头位置进行打毛处理,还需要做好刮水去污,实际打毛处理的长度要控制在5~10cm,对管道接头要进行粘结,这样才能将出现质量及安全问题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3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质量的科学控制

3.1落实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为了确保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的有效应用,在施工开展之前,施工部门需要对施工区域进行专门的勘察,详细了解施工现场的基本情况,综合勘察掌握的数据信息指导施工图纸设计等。施工人员需要与当地群众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从而全面掌握可能影响施工的环境因素,这对于施工方案的合理制定、确保施工技术应用的科学性都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施工中应用到的施工材料、机械设备、技术人员等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从而更好理顺后续各个施工环节,减少各种不必要的矛盾纠纷。

3.2严格把控施工材料质量

在材料购买时严格控制质量,规范施工材料的购买与储存流程,加强对材料性能的检测,从而防止质量不达标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水泥作为最为常见也最为主要的防渗渠道施工材料,它的质量好坏将会直接影响施工质量,因此需要结合现实情况,来保证水泥的质量能够符合施工标准。

4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渠道防渗施工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并对其实际应用进行了介绍,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渠道防渗施工技术,这对于加快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静.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灌溉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分析:基于山东省47个粮食主产县(市)的调查[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68-76.

[2]汪小伟.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J].南方农机,2017,48(1):58,61.

[3]山立,韩冰,邹宇峰.中国节水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及制约因素[J].世界农业,2016(3):15-21.

篇(6)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会不再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地探索奥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将学习中的疑难之处用直观的方式再现出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时,为了再现作者所描绘的“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在教学起始,我就播放草塘秀丽景色的录像,并伴以富有激情的独白,这样就使学生对北大荒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我再揭示课题《可爱的草塘》,并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随后让学生联系课文说说草塘给人的印象是什么,感想如何。这样,学生就理解了本文是围绕课题中“可爱”一词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由于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说出的词汇、句子自然丰富具体,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学生始终保持着“我要学”的求知欲望。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这说的是教育要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描写的情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通过图画、录像、音乐、动作及语言等直观表现方法,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情的陶冶,急于想从课文中探个究竟。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生由于受到认识能力的限制,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难以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现象、深奥的科学道理等知识。在教学这类抽象、深奥的知识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依据课文,依靠口头讲解,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理解知识,也无法达成教学目标。而多媒体在这方面却占有优势,它能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做到声、形、色并茂,将知识直观展现出来。我们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课文中的重难点,运用图画、投影、录像、电影及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克服思维障碍。

1.利用多媒体,突破字形教学中的重难点

新课程低年级的识字量大,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识字的重难点,我们可以发挥多媒体画面富于变幻、信息反馈及时、具有灵活性和仿真性等特点,针对学生不易理解和需重点强化的知识点,设计和安排课件呈现的内容。如《美丽的公鸡》一课中生字“啄”是本课字形教学上的难点,学生在书写时往往会漏掉一点。于是,我在教这个字时,先联系课文提问:“啄木鸟为什么不跟大公鸡比美?”学生回答:“啄木鸟要给老树治病,啄去老树身上的虫子。”我接着说:“那我们现在就要看清楚这只虫子在哪里。”这时,我将屏幕中出现的“啄”字中间的那点变成小虫子,与点轮流闪烁出现。这样既形象又直观,学生书写时再也不会忘了这一点。

2.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课文教学中的重难点

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 “园林瑰宝”“建筑精华”当年的辉煌过去难以体会,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即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热爱中华优秀文化。教学时,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搜集图片,采用多媒体再现圆明园当年的景观,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内心体验,受到情感陶冶。我给学生出示了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弄清圆明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结合对“众星拱月”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星”。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借助想象,谈观察,体会圆明园的宏伟壮观。在让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时,我把从网上摘录的图片制成课件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这里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让学生知道这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兼具东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群,成为当时世界最精美的壮观的园林,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这样,学生畅游了圆明园,领略了圆明园的辉煌,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一种“爱”的情感。

然后,我给学生播放电影《》中侵略者“抢掠、毁坏、放火”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却毁于英法联军的一把巨火,稀世珍宝被侵略军洗劫一空,仅存的残垣断壁诉说着百年耻辱。这样,学生的内心受到了震撼,激发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还让学生讨论“要不要重修圆明园”这个问题,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理由,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还使学生更加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话题。这样利用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开发了学生的信息学习资料,为学生提供了感性认识,使学生能轻松理解知识,突破了难点,感悟也能水到渠成了。

篇(7)

关 键 词:安吉 台湾 竹制品 设计沟通

现在人们追求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出现了许多优良的现代竹工艺品,也存在许多沟通不畅的问题。跨领域的合作近两年出现,这其中会产生信息误读现象,影响了后期现代竹制品设计的品质。因此,需要对其现代竹制品的生产过程做深入的研究,形成良好的沟通环境。

这里主要探讨竹工艺与设计、市场之间的关系,实地调研的安吉是日本、欧美等国家的竹制品代工聚集地,其产品生产线较为完善,拥有当地优秀工艺师傅和固定的客户资源。台湾的工艺时尚计划Yii品牌是国家性品牌,这五年来,Yii对竹工艺的现展乃至台湾工艺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

1 安吉现代竹制品设计个案分析

目前安吉的竹编生活用具生产,分为大型竹编制品加工厂和家庭小作坊类型。因为安吉以代工日本、欧美等地的竹编包装为主,所以设计流程基本是直接从客户或者第三方外贸公司那得到设计稿后再做制作上的改良,由设计稿到打样,样品由第三方转达给客户同意后,再谈价钱和具体修正细节,协商好后就进入量产阶段。

1.1 委托客户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

由于设计与生产的分工,甚至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客户,这直接就会出现第三方中介公司在其中获得相应的利润,如果第三方出现问题,容易使得客户和生产方之间造成误会,会影响竹制品后续生产的品质和时间等问题。因此虽然实则设计委托者是客户,却是第三方将设计稿与竹工厂负责人直接交流,客户与竹工厂负责人之间是几乎没有见过面的。

在安吉竹产业中又分为机械加工为主的竹集成材制品和以手工编织为主的竹编制品。其中竹编制品以家庭作坊或者个人生产为主,一个订单来了,先是在交通较为便利,信息发达的安吉县城里的某些人获取信息,但是他们并不一定懂具体的竹材加工,可是他们知道哪些厂家和作坊可以完成这些订单,然后再分包下去,与下面乡村里的竹工艺厂或者个人去沟通。当然也有客户了解安吉的竹产业关系,希望能降低成本,直接跳过中间商,找到生产的源头。

这其中竹制品的价格和质量以及生产流程就发生了改变,使得竹制品加工市场更加模糊和复杂。设计、研发、生产、营销是从客户、中介商、竹工艺厂、具体的工艺师傅,而最后的营销又是回到客户中去,经过了许多复杂的环节。

1.2 前期计划的经验性与个人性

由于安吉竹编生活用具主要是代工,在产品的原创设计定位上是缺失的,作为安吉竹编生产,不需要进行一般设计单位需要做的用户需求分析。基本上只是在具体的制作中出现设计样式加工困难,或者为了做出客户定出的产品造型而做制作中的设计修正。

竹编生活用具的生产制造基本只是由一个对竹材的材料特点、工艺性状熟悉,同时会根据所加工产品而计算出所剖竹篾的宽度、长度、厚度的经验丰富的手工艺人而胜任。在流水线上的工艺师傅只是负责自己那一部分的加工,其它事情不会考虑,也不会参与到方案的讨论中去,基本都是由竹工厂负责人的个人判断出方案的可行性再去与第三方进行交涉。

1.3 制作过程的模糊性与反复性

就个体手工艺人而言,目前的安吉竹工艺生产模式使得他们觉得工钱少,功夫多,社会地位也不高,手工制作还花时间,没有机械加工赚钱快,长期处于生活较为底层的地位。在生产制作一方,竹编产品打样成本很高,需要专门做模型,请模型师傅加工,还要专门破宽和厚都符合尺寸的篾片。而在商家一方,基本都是市场销售者和产品经营者,对竹工艺复杂的工序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工艺的价值和竹材的特性,这之间信息不对等,这样样品经常最后不一定能得到客户的认可,导致作为生产源头的竹编厂压力增加。所以很多安吉的竹编加工地方已经不想再制作新品,只是老样式的加工而已,其实这样并不利于竹工艺的发展,使得产品样式停滞不前。

另外,竹编生活用具的生产工序复杂,从竹篾的计算到篾片的处理,从竹篾编织到产品的组装,从防霉、防虫处理到漂白或者染色,从喷漆到验货,这里面的程序复杂繁琐。竹编产品是手工为主的编织,随着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提高,耗费时间长,加之外销产品要求高、利润薄,所以现在安吉越来越少的从事竹编生活用具制作。

1.4 设计修正的延滞性与障碍性

安吉的竹制品主要是以代工为主,所以经常遇到产品与客户要求不符,需要不断修正的问题。由于竹编产品需要实体制作才便于方案定夺,大部份工艺师傅不会电脑和相机等现代化设备,只能经常跑去给中间商看样品,然后再由中介商传达给客户,这样就有很多时间、精力的损耗和沟通不畅的问题出现。

同时,这样障碍重重的设计讨论,也会拖延生产的进度,有时候样品来不及如期完成,订单就直接取消。但是在打样的过程中,工艺师傅那边已经为了打样,另外制作了模型并编织加工等工序,花了一定的成本和精力,而由于没有健全的设计与生产沟通渠道,使得两方的利益都受到了损失,影响双方合作的信心。

综上所述,安吉竹编生活用具从设计到生产的一系列程序,繁琐复杂,还有许多节点需要去解决,竹编生活用具只是安吉竹产业中小小的一部分,但却是完全受竹产业环境主导的。因此安吉竹编生活用具产品的品质、创新的信心、设计的能力得不到保证,通过分析其设计流程所存在的问题,依稀能够找到长期代工,原创设计难以产生的原因所在。

2 台湾工艺时尚Yii品牌设计个案分析

台湾的竹工艺以定制化和小量生产为主,很多样品能够完成,但是到量产阶段就碰到了许多问题。因为Yii品牌这四五年的推动,竹工艺家有几个也参与到了Yii计划之中,通过与设计师的媒合,多次国际展览的参加,逐步提升了工艺家的地位,也给竹工艺家带来了宣传效应和实际效益。通过对参与Yii计划工艺家、设计师、工艺中心6位人员的深入访谈,设计沟通有如下五个方面。

2.1 工艺中心的角色定位问题

在整个工艺时尚计划中,工艺中心的社会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一方面这是以工艺中心为主轴推动的计划,如果工艺中心的职责不够明确,会影响到整个计划的结果;另一方面工艺中心属于公共部门,在后期行销与量产方面本身部门的限制,会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但是当工艺遇上设计,特别是Yii品牌不断产生国际影响力的时候,这些问题又会相继出现,那这时候工艺中心该如何作为。

工艺中心从当初的摸着石头过河,边走边看的执行计划,到渐渐媒合、协调工艺师与设计师推出精品,最后到量产上行销通路的无力,是工艺中心角色无形之中发生变化的过程。但是,毕竟这是工艺与设计的媒合,搭上设计的列车,就势必要走向量产的道路,而且工艺精品由于各种原因而停留在样品阶段,也着实令人遗憾。因此,只有在计划开始之前,就想到行销通路、销售环节,才能使得工艺时尚永续经营下去成为台湾地方工艺产业持续的竞争力。

2.2 工艺与设计之间的鸿沟

工艺是以自然为法则,顺从材料的特性,从选材到成品是经过一遍遍仔细选择和精心制作而成,是在顺应季节更替与材料特性变化而成,是工艺家重新以艺术的眼光看待自然的造物,最终形成对自然和生命的另一种体悟。所以,工艺是个人的、唯一的、手作的、需要时间的,同时也是有材料限制的,这也正是工艺的魅力。然而,工艺时尚计划是工艺与设计的对话,设计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让大多数人都能使用才是产品成功的持久动力。

而Yii计划中的产品在工艺家与设计师共同努力之下,终于制作出了工艺精品,为此需要耗费很多心血和成本。制作一个大家还能承受,但是到量产,是少则上百个的产品,牵涉到许多其他问题。因此,工艺与设计究竟该如何平衡,这之间有很多困难要克服。

2.3 工艺家与设计师的角色不同

工艺家对自己掌握的那一门工艺从材料特性到技巧发挥都非常的清楚,而设计师在发想创意的时候,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有些是工艺无法达到的。可喜的是,愿意参与到Yii计划中的工艺家具有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有学习新潮设计观的开放心态,而设计师也尊重工艺家的执着精神,双方是呈现新工艺面貌的心态。工艺家与设计师都有自己的坚持,如果工艺家具有创新的设计思维,设计师具有谦卑的工艺之心,了解对方的领域,那会使设计沟通顺畅很多。

2.4 知识产权的分配问题

今年已经是工艺时尚计划的第五届,工艺中心今年对知识产权的态度将从工艺家、设计师、工艺中心三方共有变成工艺中心不再拥有产权。因为从前几届来看,工艺中心部门身份的限制无法管理后期生产和行销通路,使得样品都无法量产。

2.5 竹材生产链的不完整

后期无法量产的原因一方面是知识产权三方共有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目前台湾加工生产厂商萎缩,具备完整的生产加工能力的厂家几乎没有,而且产品制造的技术上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不过,这些精美样品也相应刺激了台湾工艺品制造商的技术研发。

如今台湾竹工厂规模的大幅度减少,只有一些个人工艺家存在。在竹工艺创作中,只会取用竹材的某一个部份,而且竹材种植也在减少,砍伐竹子的人也在递减,这都增加了竹材的成本,同时造成竹工艺加工的整个生产链的不完善。

3 研究结论

因此,本研究提出推进两岸竹工艺发展的建议如下:

1. 工艺创作思想。内地与台湾的工艺家们技法都非常纯熟,但是内地工艺家创作思想较为保守,台湾工艺家思想创新,所以可以两岸多多交流学习。

2. 市场开发。亚洲市场消费者对于竹材与欧美等地的观念意识不一样,亚洲普遍群众认为竹材是随手可得的材料,并且长期在心中形成廉价易得的心理定势,所以市场接受度并不高,因此两岸可以协力共同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现代竹制品。

3. 量产支持。在台湾有工艺中心和工艺家开放、创新的工艺精神,在安吉有完整的竹产业生产链和工艺师傅纯朴、娴熟的工艺技巧,内地可以竹制品的量产环节,台湾可以给内地带来许多创作上的思想来源。

综上所述,需要形成系统的振兴竹产业的计划案,团结各个部门的力量,营造一个良好的竹工艺发展环境,让各方努力,带动市场效应,使得良好的市场营造竹工艺各个方面的永续和健康的产业环境。不仅提升两岸竹工艺的形象,而且带动整体对工艺的关注,也给设计师、工艺家等各个参与进来的人带来了新的灵感,同时也使得工艺生活化的发展模式在进一步推进。

参考文献

[1](美)乔金森/龙筱红,张小山译,参与观察法[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8.10.

[2] 何荣亮,传统工艺价值在產品设计应用之研究[D].云林:云林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2000.

[3] 邓成连,设计管理:产品设计之组织、沟通与运作[M]. 台北:亚太图书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