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品牌策略方案

品牌策略方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06 12:41: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品牌策略方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品牌策略方案

篇(1)

关键词:经销商二次创业品牌策略

近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不断释放,许多经销商经营多年后积累了相当的资本和资源。他们也发现,基于自己对流通市场的熟悉和消费市场的认识,也可能创造自己的产品,获得更好的效益。于是,一些经销商开始二次创业,生产自己的产品。然而经销商二次创业的品牌策略与制造商的品牌策略并不完全相同,经销商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构建自己的品牌策略。

一、无品牌策略

千万不要以为品牌策略一定要求“有品牌”。一个产品主要还是强调产品的品质和实效,再谈其它方面。实行无品牌策略,经销商就不用给产品树立品牌。这能节省大量成本和费用,对很多经销商也是适用的。要知道,创建品牌需要的资金、营销、管理等要素,都不是经销商具备的。他们想拥有自己的品牌,更想创名牌,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先隐姓埋名,先向市场要销量,积蓄力量。

在沃尔玛、家乐福等强势零售商大量出现的情况下,“无品牌”更可利用,因为零售商品牌本身拥有忠诚的顾客,可以帮助经销商产品解决顾客对品质和声誉等方面的怀疑问题。例如,曾有一家经销商选择在当地市场份额最大的连锁超市里出售自产的塑料用具,结果卖出数万件,为经销商自身积累贡献不菲。

经销商选择无品牌策略主要是成本方面的考虑,在创业之初不失为经济性选择。但从长远考虑,这只是权宜之计,依靠这种策略很难在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成就。随着企业积累的实力不断增强,最后还应该向品牌化的方向迈进。

二、品牌追随策略

鉴于市场的激烈和竞争者的过于强大,经销商由于力量的悬殊对比,可以采用适当的品牌追随策略。品牌追随者借用强势品牌的强大辐射力以及衍生效果,从而争取新顾客,并保持满意的市场份额。在目前市场上,依据品牌追随的性质和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现有市场上的品牌追随情形分为三种进行分析。

1.品牌仿冒

品牌仿冒者完全仿制或复制市场中的强势品牌,他们通常仿制或复制其他品牌的产品包装、产品外观、产品功能等,并多在不成熟的市场销售。国内市场上包含“山寨”手机在内的“山寨产品”数量极大,一些个人和企业也获取了可观的利益。但这是违法行为,所有的经销商都应该避而远之。

2.品牌紧跟

品牌紧跟者常在品牌名称、标识及品牌形象方面类似强势品牌,但品牌名称稍有区别。同时在企业的新产品推广、品牌沟通传播等活动中亦步亦趋,紧紧追随强势品牌,常常是处在合法与违法之间的边缘行为。采用这种策略的追随型品牌具有一定的寄生性,通常依赖强势品牌对品牌的投资而生存。例如康师傅、统一等企业积累了较高的品牌资产,不少小企业在名称、标识、包装及其他项目上紧跟康师傅或者统一,以求在他们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3.品牌选择性追随

这种策略仅在某些方面仿效强势品牌,吸取部分要素,并在主要经营产品、价格、营销方案等方面追随领导品牌,而在其他方面保持差异性。相对而言,这种策略为较多的企业采用,也是三种品牌追随策略中相对较为强势品牌经营者所接受的策略。它为企业今后的品牌建设留下较好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日后发展为挑战性品牌。

三、自创品牌

虽然自创品牌需要更多的投入,但很多经销商还是青睐于创建自己品牌,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

1.企业的发展最终来源于顾客的忠诚与喜好。顾客的品牌忠诚度是能带来持续稳定现金流入的无形资产。因而品牌的创建增加了企业经营的稳定性,成为企业抵抗竞争的有力武器。随着品牌资产的逐渐增长,也大大地增加了企业投资和发展计划的信心。

2.自创品牌有助于经销商充分利用有限的广告促销资源,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对于创业之初的经销商来说,每一分钱都是宝贵的。这些投资不仅迅速产生回报,而且沉积于品牌上,可使企业在以后的经营中继续获益。

3.自创品牌相对保证了经销商经营实业的独立性和长期性。品牌使得经销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较少受到后面各级中间商行为的影响。另外,自创品牌的企业也不会像外借品牌那样,受到品牌拥有者的约束,不能把握品牌的发展。

四、其他品牌策略

品牌建设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经销商的发展阶段、经营特点等个体情况的差异,要求所有的经销商都马上创立自己的品牌、迅速做大做强品牌是不现实的。而有点积累的经销商自创品牌,也要看市场拓展情况循序渐进、长期积累,切莫盲目扩张,欲速而不达。

因此,根据经销商的实际情况,还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品牌策略:

1.外借品牌策略,又称商标许可,通常是企业经过特许使用他方品牌。经销商使用外借品牌不仅降低创业的风险,增加了经销商起步阶段的成功机会,而且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资金、通路等方面基础。许多实力不强的经销商因此得以取得创业成功并逐步稳定成长。

2.混合品牌策略,经销商在现实经营中,如果自身品牌未打大,但产能还有富裕,则可以视情形使用混合品牌策略:经销商可以部分产能生产自己品牌产品,部分产能帮其他企业做贴牌生产。这样既可以保持自己的品牌影响,又能扩大产量和销量。

以上策略也可综合使用,例如经销商为进入新市场,可先外借品牌销售自己产品以了解市场。待产品得到市场认可,经销商获得一定的市场基础后,再启动自创品牌。借用品牌和自创品牌同时使用,兼收两种品牌策略单独使用的优点,既解决创业初的市场难题,又为日后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里斯.特劳特.营销战.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 舒尔兹等.整合营销传播.内蒙古:内蒙古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篇(2)

1.创新产品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科学的创新能够带来巨大的市场效应,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根据客观的消费需求,结合以往经验,借助灵感打造出高经济效益的新型产品,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占有力,提高企业的实力,使企业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要想创新出新产品,就要认真钻研产品创新的科学方法,要深刻了解顾客的需求,可以通过客观调查的方式来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总结归类,并从这些总结归纳的信息中预测出未来一段时期内,消费者青睐的产品类型,在这些调查与预测的基础上来发挥企业自身的创造性灵感,为企业生产出一种新型产品,这种新型产品无论在性质、功能还是外观上都是对旧产品的发展与更新,它实现了旧产品不曾有的功能,为消费者带去了全新的便利与享受,成为让消费者更加满意、更受欢迎的商品,这样必将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提升企业的地位。然而,研究新产品必将需要更多的资金与技术的投入,也会使企业面临一些经营风险,这就需要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胆量,通过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来开展产品创新。2.营销战略的设计这一过程是对企业经营、运行方式,以及如何增加经济价值的分析。营销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产品的研发、开拓与衍生,产品的定价,销售的途径和方法,市场普及方案的拟订等等,企业要明确究竟在哪个环节最大地体现了价值,产品的强势竞争力体现在哪里?缺点和问题又是什么?以及对比同行对手的优势在什么地方?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全面把握,企业才能切实打造出一套适合自身的营销战略,才能在未来的产品营销中有所收获。营销战略还体现为企业形象的宣传、品牌的打造以及专业化营销团队的打造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品牌包装策略

1.品牌策略品牌策略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彰显企业特质、体现企业实力与竞争力的营销策略。品牌策略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企业商品的品牌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品牌的宣传以及品牌的发展与创新等等,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生产特点,根据客观形势需求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彰显出属于自身特质和优势特征的品牌商品,实现凭借品牌吸引消费者,利用品牌占据市场份额,从而全面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作用。2.包装策略第一,为产品而做的包装,包括:配套包装,是为方便顾客购买产品,将几类类似产品共同包装,实现对消费者的产品供应,也减少了成本,扩大了销售量。系列包装,将具有相似性质和特征的不同类产品利用经设计加工后的图案、标识等来进行统一包装,为顾客打造一种商标效应,这是一种品牌化包装策略,能够扩大企业的影响力。第二,为了促销形成的包装。包括生态包装,也就是在产品上面所设置的包装物能够被回收、再利用,具有低碳、环保的特征,符合当前绿色环保社会的建设主题,被广大的消费者与商家广泛追求和推崇,同时也包括改装包装等等。

三、总结

篇(3)

策划一个品牌策略,目的是什么?

最经常的回答是:

要感动我们的用户;

要让我们的品牌更有温度;

要让用户和品牌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但这其实是“形象包装”而不是“品牌策略”。

因为品牌策略的本质,并不是“提升形象,感动用户”,而是“在用户心智中,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有利位置。”

为什么要使用“品牌策略”,而不是单纯做品牌包装?

有个做熟食新鲜海鲜夜宵外卖的创业公司,叫“海鲜到炕(kàng)”,如果要规划品牌策略,你会怎么做?

如果是形象包装术,大致思路是这样的:

1. 确定人群

谁最可能吃这种海鲜?哦,单价30-50元,主打新鲜、便捷、健康、好吃。

所以主打人群定为“崇尚健康并且繁忙的一线城市新中产白领”。

2. 如何感动这群人

好了,既然人群定了,我们就要寻找“consumer insight”(消费者洞察)了,看看能否利用他们生活中的某些小细节,来打动他们。

“这些新中产白领生活虽然很精彩,但是工作压力大、节奏快,与家人、朋友的联系也比较少,所以我们希望他们更多地关心自己的生活,更多地关心自己爱的人。”

所以就把slogan定成:多点关心,多点海鲜。

如果对这句话心里没底,就再按照广告文案的通行惯例,想2个60分的当作备选吧:“鲜,让生活更有味道” 或者 “爱生活,爱海鲜”。

3. 如何根据策略来打造品牌体系

既然有了“多点关心,多点海鲜”这句slogan,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制定所谓的品牌体系了――

“品牌理念:最新鲜的食材,给最关心生活的你。”

“品牌调性:爱心的,活力的,温暖的,健康的。”

“公司使命:让人们更关心生活,吃到更新鲜的海鲜。”

“公司价值观:用户至上,追求极致,与众不同,良心经营。”

……

而这些就是传统的“品牌形象包装术”。(不过被很多人当成了“品牌策略”)

上面的方案中,一切都那么容易让人信服,一切都切中了创业者的内心,一切都体现了对消费者的洞察,好像只要使用了这个策略,就会有无数消费者被感动,就会让他们觉得你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进而疯一样地来购买产品。

但这个策略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策略最大的问题就是:假设市场上只有你自己,你说什么用户都会听。

实际上,市场上有很多竞争对手,用户每天看无数个广告,也有无数人想打动他们。

品牌策略的目的,并不是感动消费者,也不是让消费者觉得你很走心,而是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有利位置,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选择。

品牌策略怎么做?

1. 找到你的竞争对手

我们需要给用户一个买你而不买别人的理由,所以需要首先找到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注:竞争对手不一定是同行,任何阻拦消费者购买你产品的,都是竞争对手)。

那么在夜宵的市场,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是谁?

可能是不吃夜宵的习惯――很多人不习惯吃夜宵,自然也不会买你;

可能是去外面店里吃夜宵或者自己做――很多人宁愿麻烦,也不想吃外卖;

可能是其他的外卖夜宵(比如各种小龙虾外卖、烤串外卖等)。

对比这几个选择,自然容易发现:第三个才是我们关键的竞争对手。

毕竟,让本来想去店里吃的人改变生活方式开始点外卖,是饿了么和美团外卖这种巨头要做的工作,并不是我们这个创业团队能做的。

所以,我们的目标其实很简单:首先在消费者夜宵的选择中切一个市场。

既然要切市场,自然要看这个市场的领导者是谁。稍微询问下就知道,现在北京夜宵市场,领导者大致是主打小龙虾外卖、烧烤外卖的一些店。

好了,找到了竞争对手,开始下一步。

2. 确定有利位置

找到了竞争对手,自然要寻找它们的缺点,从而让消费者放弃它们选择我们。

直观一看就能发现,主要的竞争对手价格都很贵(小龙虾人均经常100多块)。

那么我们能打“更具性价比的夜宵”这个点吗?

当然不能。因为高价格是竞争对手的“直接缺点”,而不是“最大优势中的固有缺点”,而进攻直接缺点往往是无效的。

我们要做的,是在竞争对手赖以生存的最大优点中找缺点。

那么麻辣小龙虾、烤串等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人们为什么选择它?

自然是爽、刺激――没有什么比晚上和兄弟们一起撸串更爽的了。

但任何硬币都有正反面,“爽”、“刺激”这个优势中,有什么固有缺点?

很多人觉得是“很重口”(有些人晚上想吃点夜宵,但是不想吃太重口的以至于有负罪感)。

所以,我们的定位就出来了:“夜宵,吃点海鲜不重口。”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品牌规划的重要目的就是“打动消费者”,就是为了想出更多感人的语句来让消费者潸然泪下,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品牌规划最重要的目的。

如果这样做,实际上做的是“形象包装”而不是“品牌策略”。

真正的品牌战略,必须能够帮助一个公司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有利位置,并且最终赢得顾客的选择。

为什么我们要放弃传统的“单纯形象包装”?

因为单纯的“形象包装”,经常存在这些问题:

1. 重战术,轻战略

“重战术,轻战略”是很多人在营销上经常犯的错误。

具体的表现在于:迷恋形象包装,认为营销就是包装形象、促进传播,花费大量精力纠结于小细节,但是却对大战略(比如定位)不够重视。

有人问到“哪个手机公司营销做得最好”,大部分人认为锤子手机的营销是最好的。

每次公关都是有力回击,每次文案都被疯狂转发,每次会都引来社会关注,还有大量的宗教信徒般忠诚的粉丝――这在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公司可以比肩。

但显而易见的一个现实是:锤子手机并没有多少人买。

我们知道,衡量营销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看它“创造并保留顾客的能力”,锤子手机创造并保留顾客的能力并不高,为什么大家认为它营销做得好?仅仅因为每次公关战、文案战的胜出吗?

这让我想起了我喜欢的美剧《权力的游戏》第二季中,斯塔克家族的Rob说的:“I won every battle, but I am losing the war.” (我赢得了所有的战斗,但是我即将在整个战争中失败。)

而这是“有小聪明没有大战略”的典型(虽然我个人非常喜欢Rob这个角色)。

相反,在手机行业,我认为2015年营销做得最好的是华为,虽然华为的文案写作、公关反应、会等都差了锤子不是一点半点,但华为去年在整个营销战略上,打了一个漂亮的侧翼战。

本来国产手机第一是小米,在用户心智中的优势是“高性价比”,这个时候试图在性价比上超越小米是不可能的(即使你的产品性价比是小米2倍,但因为小米已经牢牢占据这个定位,你怎么喊也没用)。

而最应该做的,是寻找小米最大优势中固有的劣势。(就像前面说的)

那性价比这个优势暗含着什么劣势?自然是“给人感觉很潘亢偷投恕!

所以华为通过Mate8等机型的上市,主打高端定位,一举占领市场。

在军事中,真正能够赢得战争的军队,往往是占据了有利位置,然后让敌人不得不以劣势进行进攻,而不是单纯计较一城一兵的得失。

在营销中也是这样,真正赢得市场的公司,往往是在用户心智中占据了有利定位,而不是单纯去计较某句话有没有打动消费者。

任何的形象包装,只有在定位正确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否则,片面地追求形象包装和感动消费者,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只感动自我,而这是典型的“有小聪明,没有大战略”的行为。

2. 没有找到关键竞争对手

以“形象包装”来替代营销战略的问题在于:没有找到关键的竞争对手,凭借一腔热血去呼吁消费者,但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针对什么。

一个小旅行社写了一个传播文案,大体是这样:

一成不变的生活,是否需要新鲜的血液?

你太辛苦,是否该让自己放松放松?

去旅行吧,你会发现新的自己!

――XX旅行社

先无视这个文案在写作上的问题(比如没有顺应认知),单纯在策略上,就是完全不及格的:根本没有找到竞争对手是谁,就想通过打动消费者来营销。

那我们假设一种最理想的情况,你的文案写得特别好,真的打动了消费者,接着会发生什么呢?

假设我是一个处在生活高压中的普通白领,刚被领导骂了一顿,看了这个文案,感觉简直写到我心里去了。

“是啊!我整天这么忙这么累,它说得对,我真的应该去旅行啊!”

想着想着,他就下定了决心。掏出手机,打开去哪儿,选定了目的地,直接把票买了。

“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等等!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一个问题:按理说这个文案很感动人,但整个过程中,写文案的那个“XX旅行社”去哪了?怎么故事的后半部分没有我们伟大的广告主啊!

为什么感动了消费者,但最后没有买我的?

这当然很正常!

为什么呢?因为文案作者脑中装的都是“如何打动用户”,而忘记了先找到“竞争对手”。

在这个文案中,作者定位的竞争对手显然是“用户不去旅游的习惯”,并且希望通过文案让更多的消费者选择去旅行而不是待在办公室,从而击败“用户不去旅游的习惯”这个对手。

但这是你真正的对手吗?

必然不是。因为你并不是旅游行业的行业第一,也不是大多数人去旅行的第一选择,这个时候你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其他旅游公司,你需要提供的是一个“为什么要选你而不是选别人的理由”,而不是一个“为什么要去旅行而不是待在办公室的理由”。

而想刺激更多人去旅游的后果就是,这些用户会直接参照过去的行为习惯(比如用去哪儿直接订票),就没你什么事儿了。

所以,广告人不能拿起笔来就想着怎么打动用户、感动用户,应该先找找:我们现在关键的竞争对手到底是什么?我想让用户放弃什么来选择我?否则即使打动了也没有用。

3. 没有找到有利位置

单纯的形象包装还有一个问题是:往往只是让你的品牌看起来更加有温度,但是并没有在用户心智中确定一个有利位置。

在几年前的杯装奶茶大战中,市场上两大巨头是优乐美和香飘飘,它们采取了完全不一样的策略。

优乐美主打“你是我的优乐美”,拍了非常感人的广告,打动无数少女的心,如果当时也有微信朋友圈的话,也一定能刷爆朋友圈。

而香飘飘就主打“绕地球XX圈”,看起来很恶俗,也打动不了什么人。

但结果是香飘飘在大战中胜利,而优乐美却一蹶不振。

“你是我的优乐美啊”,表面上感动了很多人,但实际上没有有效传达任何“定位信息”(即使有的话,可能也只是轻微地暗示了“恋人专用”这种定位)。

而香飘飘的“销量绕地球XX圈”,传达了“我是行业第一”这个有效定位,让用户清晰地了解了它到底处在什么位置,然后大量的人就通过从众效应自然购买了。

广告宣传的重要目的,是让潜在用户明确知道你想填补什么位置,而不是宣传该产品到底有什么好处。

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并不是看广告是否引人注目、让人兴奋或者感动所有人,而是看是否在潜在用户心中牢牢占据了你想占据的有利位置。

“哦,原来香飘飘是行业第一。”

“哦,原来神州专车主打安全。”

“哦,原来华为Mate系是国产高端机!”

很多人觉得某个定位很打动我自己,所以就选择它当作品牌slogan,殊不知能打动你和消费者的话多了去了。

比如一个电商APP的公司,卖高端生活品,slogan大致是“不跟随,做自己”,创始团队觉得特别打动自己,同时也有很多用户反映的确很喜欢这句话。

但是你和你的用户都喜欢,并不代表它可以成为slogan――定位语的目的是有效传达定位信息,而不是让大家感动。

如果说双方都喜欢就行的话,那我建议直接把这句话换成高晓松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然后你再进行一轮问卷测试,可能会发现:这次,你的团队和消费者,可能都更加容易被高晓松这句话打动!

如果这样打动就行,我们也不需要学习战略定位和品牌营销,只需要不断在歌词里找灵感就行了。

这当然是不行的,因为这些诗句并没有说明你为什么会比竞争对手更能打动消费者,也没有给消费者一个选择你而不选择竞争对手的理由。

所以,单纯品牌形象包装的问题就在这里:没有传达位置信息。

4. 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划分市场

单纯品牌形象包装还有问题在于: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标准来划分市场。

在大量的品牌策划书、品牌白皮书、品牌战略方案中,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定位城市新中产阶级。”

类似的表达还有:

“我们定位25-40岁的城市新白领。”

“我们定位70后、80后的城市中产。”

(话说“城市新中产”这个群体到底招谁惹谁了,被这么多公司定位?)

至于为什么一定是定位这个群体,为什么要采取群体划分的定位而不是情境划分的定位等,就回答不上来了。

你应该按照“你的产品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来定义市场,而不是单纯用自己的标准来假想一个市场。(比如奶昔定位成“帮早上开车上班的人,单手解决早餐”这个市场。)

一个做职场社交的公司,说要做河南省最大的职场社交软件。

这存在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这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假设划分的市场,而不是按照消费者的标准划分的。

用户在用职场社交软件的时候,会区分这个软件是哪个省份的吗?

除非河南省社交习惯和其他省份出现巨大差异,或者河南省建了互联网防火墙,禁止外省软件,否则这个市场的划分毫无意义。

这就像一个学生说自己是“清华穿44码鞋的学生当中,成绩最好的”一样,几乎毫无意义。因为这是按照学生自己的标准,而不是企业用人单位的标准划分的。

所以,传统“品牌形象包装术”的问题就是:经常是先按照自己的标准假定一个群体,然后在这个群体内寻找consumer insight,而这样往往是无效的。

5. 迷信单一手段

单纯的“形象包装术”经常认为只要感动了消费者,用户就会购买,过于迷信单一的手段。

所以我们看到大量的广告文案,都倡导“主打感情牌”“产生共鸣感”,不论是回忆起恋人之间的点点滴滴,还是远在异乡的儿子表现对爸妈的思念,还是老婆支持丈夫的梦想……

体现在各种slogan上,就充斥着:让爱发生,让温馨永远相伴,为梦想而生,心无间爱无限,不跟随、做自己等各种感动表达。

但是实际上,“感动”“打动”并不是产生购买的必要条件,更不是一个slogan一定要解决的问题。

为什么?

众多关于广告的研究发现:在享乐品、用户思考程度低以及产品代表某种关系时,情感类广告会产生较好的劝服效果。

比如蒂芙尼的钻戒,代表了关系,也是享乐品,打情感感动的诉求,非常适合。

而强调功能的产品,用户思考程度高而且与人际关系无关时,情感类广告产生的效果非常差,远远不如理智诉求的广告。

比如“给房间配把锁”“更多人选择的家用锁品牌”这类信息,远远比“爱家人,就要守护她”有效得多。

实际上,到底是否应该打感动牌,是在确定了品牌定位后,根据相对复杂的筛选条件最终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拿到一个新产品,立马就要开始构思怎么感动消费者。

并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需要被感动。

结语

我相信即使说到现在,大部分人仍然会更喜欢“不跟随,做自己”“多点关心,多点海鲜”这种定位。实际上,我也是,因为这些话本身就像歌词那样讨人喜欢。

但这完全不妨碍这些定位导致一个品牌的灭亡,也完全不妨碍你喜欢那个旅行社的文案,最终却还是在去哪儿上选了另一家,因为市场规律就是这么现实,它不以你的个人喜好为转移。

品牌策略的目的,并不是想办法提升品牌形象从而感动更多消费者,而是针对竞争对手确定有利位置,并且把这个定位准确传达给潜在顾客。

篇(4)

我们对目前全球零售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概念店和创新零售开展过一项研究,发现世界不同地区具有差异同时又互补的零售趋势;

美国,正在兴起以下4种零售模式:

“超级零售商”。如沃尔玛以低价策略和齐全的产品种类来控制市场的模式:

“一站式”。解决方案商店像家得宝(Home Deport)拥有家庭装潢所需的所有产品,他们通过规模,产品种类,价格和服务向各种需求提供类别齐全的解决方案,小型专业店将被取而代之;

“生活方式”店。像Urban Outfitters,不但为他们的消费者提品,也提供如何生活的概念和创意;

网上门店。像Amazon通过电子商务通路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在日本,零售商正渐渐担负起厂商的职能:从事服装或消费品销售的各种零售商正在重新设计他们的价值链以达到整合生产环节的目的。如Muji(无印良品),Uniqlo(优衣库),Askul和Otsuka Kaqu等日本专业的服装自有品牌零售商们;反之亦然,欧洲厂商正逐渐转变为零售商,例如Zara、Bata、Conforama这样的制造商,目前都拥有广泛的品牌认知度,这些都是制造商向价值链下游延伸的结果。

中国的“混合型”模式

中国属于“混合型”模式,中国经济目前正以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结构性的变化,进行中的现代化进程和西方成熟经济体系下逐步进化的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正因如此,在中国先进的创新概念,技术解决方案,工作习惯和传统的各种模式将并存。

在零售业,我们认为这种“混合模式”,是由“西方”模式与中国现况融合的结果。百货商店在中国出现已久,第一家(哈尔滨秋林公司)于1890年开业,之后,中国的零售模式在19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经济令世人瞩目地发展使其零售业在10年间经历了激变式的增长。从1992到1997,百货店的数量有近10倍的提高,销售点从100个激增到1000个,并在1997~2000间又翻了一番。这样的增长率使相应的专业零售管理技能无法按其自然的速度逐步提高。

基于这一状况零售商避免担负购买和再销售的责任,并逐步演变成一种和世界其它地区不同的“托卖”模式,也就是商店不需要为商品承担责任,厂商将为其在商店里拥有的销售面积支付一定的费用,并上交以销售额为基数的提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零售商正逐步变成以出租商业区域为业务的地产商。

巨大的渠道权和高额的入场费使厂商不得不采取一些应对措施,成功的品牌厂商(像海尔等),开始尝试通过开设自营或加盟连锁店发展自有零售渠道,或者对新百货店和购物中心的终端进行直接管控,目前看来这种方式发展颇快。

以上情况的综合结果是,在短期内零售业形成了跳跃性的模式,厂商正在转变成零售商,零售商则将演变成地产商,总之,中国的分销模式正在经历着激烈的变化,并有着这样一些主要的趋势:

超级卖场发展和卖场集中化;

全球超级零售商的进入和发展(例如:家乐福,沃尔玛和麦德龙);

本地和国际专业单品牌连锁店的发展(例如:李宁);

超级购物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如更新后的上海新世界是个拥有商店,影院,餐馆和溜冰场的大型购物娱乐中心,将“一站式商店”的解决方案变成了“一站式商城”的商业模式;

新模式包括集中销售奢侈品牌的高档多品牌零售模式(如外滩3号的2楼);生活时尚零售店“逸飞之家”,在文化多元的新天地里,开始将其产品进行延伸,从服装到家具甚至到礼品等等。

当制造商变成零售商

创新在零售市场上层出不穷,并改变着渠道模式;商业正通过对新概念的创造让消费活动变得更有吸引力,通过对价值链不断整合降低产品价格。这样的变化使厂商创造并管理长期竞争力难度越来越大。

为了确保成功的增长方向,企业需要勇气重审其战略。即使不是所有的厂商都将变成零售商,他们也不得不从零售角度对企业战略重新思考。有3种向零售发展的方式。

类型一:还没有建立品牌策略的公司。这类公司总是被动的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寻找竞争优势;公司必须将自身变成领导品牌们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并和他们建立一种以服务质量为基础,以通过终端产品赢得消费者为目标的伙伴关系。

类型二:有着品牌策略的公司。这些公司需要和零售商,尤其是和国际零售商建立伙伴关系。在零售终端上,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服务”,零售商以这样的“服务”来促进自身的商业发展。品牌为了在终端获取货架和展示位置,就必须有着优秀的业绩表现:这意味着,除了生产角色,厂商需要更好的发展零售商所备有的管理和操作能力。

篇(5)

关键词:来源国效应;品牌策略;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7)03-0081-03

来源国效应(country of origin)指的是消费者如何看待出自一个特定国家的产品。至今已有大量有关来源国效应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并且大量的研究成果也证实了来源国效应在产品评价中存在显著的效果。(Belkey and Nes 1982[1], Johanson, Douglas and Nonaka 1985)[2]。

1.来源国效应的相关研究

作为最早的系统性研究来源国效应是Schooler[3]于1965年在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上发表的论文。在文中他认为消费者对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家形象,而这种不同的国家形象会影响消费者对于这个国家所生产产品的不同认知,而这种不同认知又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四十几年来, 来源国效应的研究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见表1),虽然因为实验设计或研究方法上的不同而导致一些结果上的差异,但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消费者对不同的国家有显著不同的印象,同时对来自不同国家的产品,其评价也有显著的差异,这显示产品的来源国可能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念和态度,进而影响购买意愿。

在早期对于来源国效应的大部分研究文献中,只是把来源国当作一个单一的线索,然而随着国际分工趋势的产生,人们发现很多产品,它们产品所属的公司或品牌所在的国家与产品制造或组装的国家并不一致。但随着8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一个产品的设计、装配、零部件生产以及品牌拥有者往往分属不同国家。这样的产品都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国,叫做混合来源国。对于混合来源国效应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Han(1988)[4]发现,对于不同组合的混合产品(外国制造外国品牌;美国制造外国品牌;外国制造美国品牌;美国制造美国品牌),制造来源国对产品评价的影响比品牌来源国的影响要大。

2.来源国效应的影响因素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来源国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其他外在产品属性、消费者的知识背景或经验、产品属性信息、产品类别以及消费者的民族差异(见图1)。

2.1 来源国经济与形象

自早期以单一线索到利用多元线索来探讨来源国形象对消费者产品评价的影响,都发现消费者对低度开发国家(或低形象国家)所生产的产品评价低于高度开发国家(或高形象国家),(Chao 1998)[5],显示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有所谓偏见阶层现象(hierarchy of biases)的存在,即消费者对产品来源国的印象好坏和该国的经济发展呈正向关系。这种因为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而影响消费者对某国印象,进而影响消费者对来自某国产品的评价的现象被称为国家偏见现象,这种现象在人们对低度发达国家的态度上表现特别明显。比如人们对墨西哥的产品印象就较差。

2.2 产品因素

每个产品都有不同构面的属性,例如品牌、价格、外形、耐用性、功能性等。消费者对一个特定国家的产品的评估会因为产品类别与产品属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根据很多的研究,可以认为,来源国效应是否发生及其作用的大小应该视产品属性信息是否存在、是否具有可诊断性、是否容易评价而定。Khanna(1986)[6]以韩国、印度、日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些国家厂商对其他两国出口公司的定价、产品品质、推广及售后服务等属性的知觉是否受来源国印象的影响。结果显示,来源国印象的确会影响以上产品属性,例如,印度在价格上最具有竞争力,日本产品则被认为价格合理。产品评价方面,日本产品获得的评价最高,韩国次之,印度则相对较低;而在推广与售后服务属性上,评价由高至低依次为日本、韩国、印度。

2.3 消费者的背景与产品涉入、熟悉程度

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等个人因素会影响他们对来源国持有的信念与态度,进而造成消费者对一种产品的品质评估、知觉态度、购买意愿等方面的差异。Wall(1991)[7]选择皮包、衬衫、电话为样本衡量来源国效应,发现教育与年龄对产品的态度有明显的差异,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不太愿意购买不发达国家制造的产品,而年龄大的消费者也较偏爱发达国家制造的产品。来源国是消费者评价产品的一种外在线索,从理论上说,如果消费者对产品了解很多,产品经验丰富,那么利用来源国评价产品的可能性就越小。

涉入程度是指消费者对某一个产品购买决策的关注与重视的程度。高涉入的消费者会主动地收集有关信息,尽可能考虑各种购买决策;而低涉入的消费者则不会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收集产品的相关信息,即对产品的关心程度较低。当消费者对产品涉入程度较高时,来源国印象对其评估产品的影响就会越小,因为此时消费者还有其他产品相关信息可以参考,例如品牌、价格、产品、功能等。反之,当消费者涉入程度低时,来源国效应显著。但是当消费者对某国的产品不太熟悉时,来源国效应会比较明显。

2.4 消费者的国家民族与文化差异

很多研究曾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两种文化上的差异来衡量来源国印象对消费者评估产品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各国文化不同,在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中(如美国),当本国产品品质相对于外国产品较差时,在自利的原则下消费者较倾向于选择外国产品;而在集体主义色彩浓厚的国家中(如日本),不论其本国产品品质相对于外国产品优劣与否,基于群体利益,消费者较倾向于选择本国产品。来源国效应通常是指消费者喜欢那些给他们好印象的国家的产品。但是 Hong 和 Yi(1992)[8]表明,来源国效应因被试的国籍不同而异。他们的研究发现,习惯于由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墨西哥制造的外国产品的美国消费者,不会赋予这些产品负面的形象,而不习惯于这种产品的韩国消费者,会根据对来源国的刻板印象评价产品。

3.来源国效应产生的内在因素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他们使用大部分产品和服务之前,他们是无法评估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品质的,即使是很多使用过的产品和服务,由于产品和服务的日益复杂性和其他原因也很难保证他们质量的一致性,所以可以说品质的不确定性是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普遍及重要的特征。正是因为这种品质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在这种情况下,倾向于利用国家形象来推论未知产品的质量。

Han(1989)[9]认为来源国效应是由“晕轮效应”形成的,即消费者持有的信念是因为某个来源国印象,进而推论到该国生产的产品的整体印象与态度。但当消费者对产品熟悉之后,来源国效应不再明显。因为,此时来源国印象汇总了消费者对该国产品属性的信念,并会直接影响到其对产品之态度,即所谓的“汇总效应”。其作用过程是,国家形象影响消费者的产品属性评价(信念),进而影响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即:国家形象(country image)信念(belief)态度(attitude) (见图2)。

4.来源国效应对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启示

来源国效应是品牌化决策的重要考察因素之一。来源国形象是地主国顾客/消费者对来源国(母国)之国家与产品形象,会影响其对该国产品营销方案的接受度,因而影响企业在地主国营销时之营销策略。

4.1 来源国形象愈佳(差)者,厂商应自创品牌,国外市场对整体外国产品与特定来源国一般产品和特定产品的态度,会影响国际企业的国际营销标准化决策。若母国的来源国形象相对优于地主国时,可以采取自创品牌策略,不必修正品牌策略,产品修正也可能较少; 反之,若来源国形象较差,就短期而言,即应采行OEM策略(产品修正可能较多)。因此来源国形象较佳时,由于消费者对该国产品/品牌之接受度较高,厂商较会以自创品牌营销,OBM比例会较高;反之,当来源国形象较差时,厂商即较会接受OEM/ODM方式,以顾客品牌营销,因此厂商之OBM比例较低。

4.2 来源国形象较佳(差)者,若厂商自创品牌营业额比例愈高(低),其国际营销绩效愈佳。来源国形象佳者,透过示范效果,该国厂商之营销方案(包括品牌名称)通常较易为地主国顾客/消费者接受,因而可以采自创品牌策略,亦即较高之OBM比例,透过全球形象一致之优势,获得较佳绩效。反之来源国形象差者。即可透过非自有品牌之OEM/ODM策略。亦即较低之OBM比例。经由产地来源国(country of made in)与品牌来源国(country of brand)不同之来源国效应分割(partitioning)现象,降低或移除不良来源国形象之影响,而获得个别企业之较佳绩效。

4.3 由于产品评价与产品来源国的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当来源国形象愈好,地主国对于来源国产品的评价愈高,而这种情形应该会鼓励厂商进行自创品牌策略。当市场是属于较高(低)经济发展程度,配合选择高(低)价格定位策略,并采用高(低)产品品质策略,优(差)产品服务策略,高(低)创新程度产品策略,其自创品牌绩效较佳,由此可见,营销策略愈能与经济发展程度配合对自创国际品牌绩效会愈高。

4.4 不少学者的研究发现――品牌形象和来源国形象没有交互作用,亦即好的品牌到低形象的国家生产,并无法扭转消费者对低形象生产国家所生产的产品的负面印象(Wall, Liefeld and Hoslop 1991)[8],所以会形成消费者更重视生产组装国(即made in ××国)的信息。尤其在全球化营销的情况下,不同品牌的产品竞争于各国市场,在消费者对品牌不熟悉的情况下,便会由来源国的刻板印象来判定产品的品质,来源国形象将针对生产组装地(即made in××国)加以形成,因此营销的策略要进行相应改变。

参考文献:

[1] Bilkey, W.J. and E. Nes (1982),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on 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3(1), 89-99.

[2] Johansson J K, Douglas S P, Nonaka I.(1985),Assessing the impact of country of origin on product evaluations:A new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2(4),388-396.

[3]Schooler R D.(1965), Product bias in central American common marke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11),394-397.

[4] Han and Vern Terpsta(1988),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for Uni-National and Bi-National product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2):235-56.

[5] Chao P.,(1998),Impact of country-of-origin dimensions on product quality and design quality perceptions,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42(1),1-6.

[6] Khanna, Sri Ram.\[1986\], “Asian Companies and the Country Stereotype Paradox: An Empirical Study.” 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Summer 1986,29-38.

[7] Wall,M, Hofstra, G., and Liefeld, J.(1991) Impact of Country-of-Origin Cues on Consumer Judgments in Multi-cue Situations,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2), 105-113.

[8] Hong,S-T, and Yi,Y.(1992)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of Country-of-Origin Effects on Product Evaluati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 4(4),49-71.

[9] Han C M.(1989), Country images: Halo oh summary construct?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6,(2): 235-256.

篇(6)

首先,培养护士的经营意识和自我推广的理念。通过学习“护理营销的应用”[8],进行礼仪“星级服务”[11]的培训,全面提高护士的自身素质、外在形象,让患者在医院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其次,采用人本管理理念进行队伍管理[12]。关心、爱护、尊重、理解护士,充分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使护士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达到增强凝聚力的目的。最后,创造新型医院营销文化氛围[13]。培育和建设医院护理文化,创建“人人参与营销、个个积极营销”的新型医院营销文化氛围。将营销理念贯彻到医院护理管理的全过程以及各科室和全体员工,使市场营销理念成为全院护士的共识,培育全员营销意识,并转化为每位护士的自觉行动。

互动护理营销互动护理营销即护士向患者提供服务的技能护理服务,营销核心问题是护理质量。具体策略包括:①质量管理策略:科室成立质量控制组,由护士长及护理骨干担任组长,定期召开会议,提出现存的护理问题,出现差错事故苗头、隐患及时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方案及具体措施,定期对效果进行评价,持续改进[14]。②人才营销策略:以战略的眼光培养人,以终身的培训塑造人,以优秀的文化武装人。不断加强护士的护理基础知识、专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根据学习笔记进行理论考核。定期组织护理查房、急救演练、教学查房等,以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及综合技能,用更高的水平服务于患者[15]。③护患沟通的营销策略:在书面了解患者体征的同时,还要与患者当面交流[16]。责任护士每天深入病房,针对不同的治疗、用药心理问题与患者进行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现存的与潜在的需求,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难问题,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每月召开工休座谈会,广泛征求患者对护理服务、饮食、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节假日前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并组织一些娱乐活动,进而加深护患间了解,增进护患感情,以取得更加满意的护理效果[17]。

完善沟通技术,促进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多进行换位思考,经常与患者沟通。建立护患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和谐关系[3]。积极与患者沟通,更注意沟通技巧,力求以真诚关心取得患者的理解、配合和认同;有针对性地给予健康教育,不仅让患者的疾病得到有效治疗,还可以获得相应的健康知识,进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通过与患者交流获得信息以及从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中分析有待改进的细节[18],予以落实。提高团队整体素质,以更高的水平服务于患者。落实护理品牌策略,提升护理服务窗口形象通过改进服务流程,深化服务内涵,贯彻“超值服务、特色服务、延伸服务”策略,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普通话上岗、文明礼貌用语、微笑站立服务、首问负责制、绿色通道、合理规范收取费用并提供费用明细清单等,实现护理品牌策略的落实。采用多途径宣传科室,提高知名度[11],在患者心中形成一种信任倾向,从而增加就医“回头率”。据市场营销调查研究,吸引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挽留一个老顾客成本的6倍[12]。通过患者现身说法,形成良好“口碑”,进而吸引大量的新患者就诊。而“口碑”这种“免费的广告”往往具有事半功倍、长远稳定的效果,对树立医院窗口形象,扩大社会影响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19]。

实现护理质量质的飞跃[3]。有效的护理营销策略是将对患者的外部护理营销、对护士的内部护理营销及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互动护理营销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好的技术、好的服务、好的推广策略,才能使医院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这就是护理工作中应用营销理论的最终目的。医院借助营销队伍,将使医院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富有创新的思想和活力。正确认识并把握护理服务的产品性这一特点,并将其营销应用于护理管理中,不仅对营销医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社会转型时期护理事业的转变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

作者:吴建平 郭云萍

篇(7)

1、网站品牌化

品牌价值受到互联网的猛烈冲击,这让很多传统企业品牌感受创新改变的重要性。品牌策略的创新改变应该从哪里开始呢?一个品牌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如何与消费者接触呢?

互联网时代,企业正在用哪些形式与消费者互动呢?短信、电话语音、微博、博客、BBS、贴吧、水军…别忘了,这些都是别人的平台,利用这些渠道本身已经降低了企业自身的品牌价值。

豪无疑问,商易通认为打造一个集视觉创意、资讯、互动、工具于一体的企业品牌网站将是未来趋势,品牌网站将成为了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最重要的接触平台。

2、网站营销化

搜索营销是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它打破一切新奇的、概念式的互联网营销理念,因为他们都建立在有效的搜索营销的基础上。

商易通深刻的认识到搜索营销又是以内容收录、网站排名、有效点击、在线逻辑、效果分析为一体的系统工程,企业实施搜索营销战略,必然建立在网站具有强大的营销功能的基础上来实现,以实现对品牌、销售的搜索营销双赢战略。

3、加强客户服务

目前市场竞争的激烈性导致产品的差异迅速缩小,从而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个性化日益突出,各大企业都在着力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力度。网站是一个交互性极强、反应迅速的媒体,通过网站搜集消费者的信息及反馈,有助于加强客户服务的质量,从而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客户,创造更好的效益。

4、展示产品及技术优势

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除非一个大型公司具有技术垄断或产品生产优势,一般的中、小型企业很难挖掘这方面的优势,不要紧,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开放性和跨地域性,开放性决定了互谅网信息的共享,这一特点为中小企业赢得了与大企业相抗衡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共享,中小企业可以获得对现代企业至关重要而又以常规方式无力收集的市场信息;跨地域性使企业营销突破了传统市场的地域限制,企业的収展方向和市场规模,因此,“互联网使中小企业得以与大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竞技”。

5、提高工作、提高效率

Internet是与顾客沟通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产品展示的重要渠道。通过Internet可以从各方面介绍被推销的产品。测试产品市场

1 / 2

反应,并得到即时的反馈。在商业活动中一张照片可以胜过千言万语,可以通过企业、产品、工程图品及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来服务客户。

6、增进与客户的沟通

客户对公司产品及服务的意见、建议,通过网站您可以及时得到并迅速反应,然后通过网站或线下反馈给客户。

第二部分:包包网网站设计方案

1、 栏目布置

2、 功能模块图

第三部分:网站推广方案

1、 推广平台

主要针对BAIDU自然排名及百度地图进行指定关键词排名优化。

2、 相关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