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

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23 11:01: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

篇(1)

近日,**在网上展开了一项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并开设了社会范围调查问卷“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同步进行,真实反映当前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是本次调查的初衷,同时将大学生的想法与社会人对大学生创业的看法两相比较,展现大学生对创业的新看法,新视点,新需求。

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网上调查历时一个月,共收到近2千份有效样本。其中约四分之三为男性,女性受访者仅占25.1%;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63%;18岁以下有17%的受访者。广州、上海,北京分列受访人数的前三位,比例为15.8%、10.2%、9.7%。43.9%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41%;硕士也到了近3%。整个受访者中,在读学生与应届生相加比高达59%,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17.2%的比例。

创业深入学子心

调查报告的首题为:“你是否有创业的冲动?”所谓冲动,便是一刹那,一瞬间的感性认识。无须具备条件,也无须考虑结果与后果。最终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4%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一项,而在其余96.4%有冲动的学生中,有近7%的学生有冲动并已着手开始了创业。绝对的占有率告诉我们,创业的概念已在大学生的心里普及。

创业目的多样化

求学,做事总应有个原因与目的,方能选择方法去达到,去实现。创业只是手段,背后的原因、目的则各不相同。有35.9%的学生认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这比“积累财富与经验”的选项高出7.6个百分点。可见,财富与价值之间,大学生们并不一味青睐后者。更有趣的是,在传统的自身价值、财富、经验之外,调查还发现,有18%的学生选择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多达9%的学生创业只是单纯的不为别人打工。喜好与个性渐渐成为了创业的原动力,但也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惶恐和逃避。甚至有7%的学生觉得创业不识为就业的一条出路,显然这部分学生只看到了找工作的艰难和创业带来的好处,未能正确看待“就业”与“创业”的关系。

调查显示,学生对创业目的很明确,但对创业本身的预期却显得含糊不清。在“您对创业的预期”调查选项中,有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只作过渡打算,没有明确预期,走一步算一步”。打算做大,上市的学生,虽然也有50%左右,但其中绝大部分学生仍不透彻明了上市的过程及意义,更多的只是一种希望或奢望。

“最佳时机”与“最适合行业”

可能是出于理论加实践更合理的因素,80%的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工作几年后是创业的最佳时机,13%的学生则认为在校创业是最适合的选择。当被问及哪类行业最适合大学生创业,服务业脱颖而出,占到31.7%,快速消费品和批发零售业跟随其后,分别达到23.5%、22%。而被事实证明,能获取最大利润之一的IT业却只有21%的学生选择。

虽然两个大学生心目中的之最,并不起任何指导作用,却也不是无中生有,空***来风。行为与意识同步,与其说是学生们的认为,倒不如说是他们未来创业的方向。

缺少启动资金成为创业杀手

时机充分,目的明确,软性条件似乎都不成问题。但7%的正在创业人数量清楚地表明,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严格地说还不具决定性。是什么阻碍了更多的大学生前赴后继地走向创业路?“缺乏启动资金”首当其冲,数据显示,有45.5%学生的创业梦为此搁浅,“资金匮乏”俨然已成为了大学生创业最为凶猛的拦路虎。而“缺少社会经验”和“缺少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这两个大学生创业先天不足问题紧随其后,分列二三位,占到24.8%和20%。不得不承认,除去两个极少能获得第二与第三位选项资本的学生,前三位“一无所有”,但却有着创业想法的学生占到了大多数。

同时,4%的学生表示,合伙人是当前自己最缺少的创业条件。“专业知识”也有3.4%的学生觉得自己还未能达到创业的标准。

“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

大学生创业是否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呢?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想法是什么呢为此51job做了关于“您眼中的大学生创业”的调查,这个调查共收到1535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占到67.5%;18-22岁年龄层次的受访者为58%;18岁以下有18%的受访者。北京市的受访者居各省市之首,占22.8%,上海市的受访者为12.8%,广州市的受访者为11%;43.1%的受访者拥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专科学历受访者占35.4%;此篇调查的所有受访者中,一至二年以上工作经验者也有38%的比例。三年以上的受访者也达到了15%。

在受访者中外商独资本占到26.8%,民营/私营企业达到31%,国营/上市公司也有近10%的比例。

九成社会人不反对大学生创业

上文提到了,大学生对于自身创业的冲动占到了九点五成以上。而社会人对大学生创业是持何种态度呢?调查数据发现,观点是支持。其中认为大学生在创业上确实有一定优势占到49%,将近一半。而有42.6%的受访者这表示“不反对,不识为一条出路”。仅有余下7.3%的受访者坚决反对,认为风险太大。所以,从前两项数据叠加说明,起码九成多的社会人不反对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的氛围是倾向鼓励的。

众人眼里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及劣势

俗话说,当局者迷而旁观者清。九成多的受访者不反对大学生创业,其中原因想必也能让学生得以借鉴,看清自己。在三个大学生创业最明显的优势“年龄”、“知识”、“政策鼓励”中,年龄优势被众人推为是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最强有力的基石,有句广告语叫:“年轻无极限”就很好的诠释了众人的观点。而其次,“知识优势”的比例占到了25.4%,这一选项的比例并不非常高也折射出了老百姓对如今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丝怀疑。同时有11.4%的受访者表示,“政策优势”是大学生创业的最大优势,有政策的倾斜与支持,比如贷款优惠,减免税收,法律保护等等,也将成为大学生顺利创业的一大保障。

事物的两面性告诉我们,有优势必有其劣势。在上文,“大学生创业调查”中发现,“资金”、“社会经验”,“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依次成为大学生自认的三个缺失。而同样的选项,在社会人看来,他们的依次顺序是否还是如此呢?从数据排行上看,似乎没有变化。但仔细查看百分比就能发现,“资金”的比重明显下降。只占到三分之一左右,而“社会经验”有所上涨。占在社会人的立场可以发现,社会经验概念虽然抽象,但他们已摸出些门道,而“社会经验”恰恰是大学生所不具备的,创业是一项社会活动,基于这个理论,此项数据也几乎达到了三分一之。这也从反面提醒了我们,大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社会经验?对于获得它的难易程度是否有清晰认识?资金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IT业最被看好的大学生创业领域

同样的问题也涉及到了这份调查问卷,结果众人眼里最适合的创业领域和大学生自认为的有着很大出入。首先,IT行业占居榜首,达到30%,服务业第二,有19.6%的占有比例。快速消费品为12.3%。其后,产生了各群雄行业割据的场面,娱乐/体育/休闲、贸易/进出口、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检测等)、批发零售、广告/公关等5大行业均在5%的比例上下徘徊。

可见,受到创业成功典型案例的影响,IT被广泛认为是如今最容易创业成功,且收效最大的领域。但这与大学生们的想法有所偏差,比起科技含量高,技术革新快的IT行业,更多的大学生宁愿在成本、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收效相对较快的批发零售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中寻找机遇。

您会不会去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就职?

如果某天在招聘网站或者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信息:“××公司现招聘××职位,公司属于大学生创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时候,正在找工作的你会不会动心呢?调查发现,40.5%的受访者愿意在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就职,有16.8%的人选择不会,其余更多的人选择了“很难说清,视情况而定”,这也说明了多数人并不介意公司是否为大学生创业,换句话说,大学生创业的公司并不是人们选择工作首先屏蔽的范围,相反相当部分人对大学生创业还是持有信心的,这点也与社会九成多的不反对大学生创业作了对应。

当然持鲜明观点的“愿意或不愿意”者都有着自己的理由。在“用一句话简单表述会或不会的理由”回答中看到,愿意方说:“因为可以共同开创事业,实现梦想,哪怕失败也是一笔财富。”,“因为公司有活力、有前景,也为了支持创业得人。我十分欣赏勇于创业的大学生。”,“都是年轻人,共同拼搏!”……而不愿意的一方也有着自己鲜明的观点:“对他们不是很有信心,大学生有点自以为是,专业知识或许有但缺少经验和耐力。”,“风险太大,可能会浪费时间。”……

篇(2)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034-02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以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作为开始标志。随后,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大力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由主动自发探索、实验、实践到政府大力推动、努力实施的阶段,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研究再到实践推动的两个飞跃。

据2011年《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有76.7%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自主创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创业兴趣较高。据另一调查显示,2011年全国本科毕业生中,仅有0.9%的比例选择自主创业。同时,国家有关部门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1%左右,与全世界国家学生的平均创业成功率10%相差甚远。有差距才会有动力,才有上升的空间和光明的前景。《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指出,有58.3%的被调查者希望通^项目双选、资金支持等方式来支持创业,有49.7%的被调查者希望得到有关创新创业的相关专业培训。新形势新要求,在不断改进原有创新创业模式的基础上,探索新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成为必然的选择。

二、“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

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中,对“互联网+”创业创新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总理在2014年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也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创新创业工作越来越重视,在互联网2.0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成为重要的民生工程。

“互联网+”拓展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到2014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逐步提高,由2013年的81%提升至83.4%。从年龄分布来看,20-29岁年龄段手机网民占比最大为33.4%,从学历分布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在手机网民中的所占比例为21.6%。由此可见,大学生是我国手机网民的主力军。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一)“立体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1.学生要提升自身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知识结构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还应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多学科的融合构成创新创业的知识结构。大学生除通过课堂授课接受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社团活动等来丰富自身。通过各种比赛,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其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以后能进一步实施创业做准备。最后,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2.高校要积极配合创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方式,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加大创新创业学分的比例,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进行全面改革。立足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创新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想融合,把创新创业的理念和内容融入专业教学计划,使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过程。其次,加大“双师型”教师人才引进力度。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创新创业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加大教师进企业实习锻炼的力度,为教师进行科研和社会调查提供机会,同时聘请公司、企业的技术骨干与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实践,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社会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优化创新创业融资体系。创业关键问题是资金支持,仅仅靠学校的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创业基金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要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大信贷宣传力度,研究制定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性贷款,对大学生自主实行的创业实行免税政策、提供各项创新创业补贴等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其次,加强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园等项目建设。

(二)“网络创业”模式兴起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更多的平台。如今,互联网彻底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大学生创业往往由于资金问题而望而却步,而网络创业的低成本甚至是零成本受到了众多大学生的青睐。在各种网络销售平台开店或者当客服,成为众多大学生的首选之一。网络客服工作,简单易上手,上班时间自由,按照业务量提成,通过与买家网络沟通推销介绍产品,赚取利润。还有的大学生毕业即成“威客一族”。

四、“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与建议

(一)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构建“创新创业云”系统

2010年起,我国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创业的需求,提出了一系列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相关任务。虽然社会、高校对创新创业模式进行了改革,但“市场引导”的核心依旧未改变。这种依托于市场导向的传统思维模式下的教育往往造成创新创业的一窝蜂、范式单一等现象,因此预测“互联网+”创新创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预见性会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网络智能化、服务化等特点构建“创新创业云”系统,将数据存放在信息云上,实现创新创业数据的共享和互通。

篇(3)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 项目运营; 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F241.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ki.sxsx.2016.03.017

传统意义上,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细胞,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和就业机会的重要提供者,因而,企业是与自然人(包括家庭承包经营)相对应的一种商业化运营实体。法律层面,从事财富创造和经营的实体包括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公司和非法人实体(包括自然人、家庭承包经营、合伙以及未注册成立公司的企业等),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它们尽管存在着法律性质、经营模式、风险责任等差异,但认识层面,“依附于已有的企业实体”不再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唯一模式,特别是“互联网+”所带来的经营模式的深刻变革,使商业运营不再完全受制于特定的时空,而是为原子化的自然人个体释放出更广阔、更灵活的商业运营空间。这种转型,辐射于高等教育领域,也解构和建构着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大学生成才的新思维,突出体现为:高校在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创新等功能的同时,其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持续增强,而大学生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或单纯的受教育者,而且是直接参与知识创新和财富创造的有生力量,“就业”也不再是广大毕业生的唯一出路,相反,多元就业观念日益被接受,大学生“创业”后劲十足,创业项目的商业模拟训练、小规模实践和实体运营成为在校大学生实践教育的重要部分。这种趋势,得益于日益成熟的市场经济带来的时代机遇,同时,大学生创业训练与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亟待建立、发展和形成一套成熟的培育机制,便于尽早地发掘苗子、挖掘潜力,为有志从事创业的学子提供完善而有力的支持。

一、大学生创业的发展现状透视

“创业是指创业主体整合创业团队、筹备创业所需资源、在一定的创业环境中识别并把握创业机会,通过创建新的商业运营模式为客户提品和服务,创造新组织或开展新业务的价值创造过程。”[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加快了创新创业的步伐,政府与高校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予以高度重视,这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有力地营造了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社会氛围,也调动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初步形成了政府、高校、大学生“三位一体”、纵向联动的立体化创业格局。

(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大力支持

政府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引导者和政策支持者。2015年5月1日,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基金滚动使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2]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比如《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启发、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业准入门槛、创业场所、资金扶持、融资担保、税收减免、公共服务等作出了较全面的规定;再如,保定市启动“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各类创业孵化园将达到60家”,“ 将新增创业担保贷款2.78亿元”,“ 创业培训将实现8.35万人”,“将扶助4.2万人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2.5万人”,等等。[3]总体而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主要体现为政策支持与优惠服务,包括:一是通过建立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科技园、孵化器,评选创业示范园,组织举办创业论坛等活动,持续地打造创业平台、宣传政策、交流经验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二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专项财政资金、政府贴息贷款、小额贷款、融资担保等资金扶持;三是工商、税务、人社、户籍等部门联动,为大学生创业的证照办理、税收征收与减免、档案保管、落户等提供便利服务;四是对大学生注册成立的创业实体,提供税收减免、政府采购招标、科技成果转化等的优先优惠政策和奖励。这些措施,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便利的政策环境。

(二)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

高校是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直接推动者。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成立大学生创业平台,通过课程培训、项目指导、项目孵化、实体运营等,将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孵化注册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比如,华北电力大学坚持“学科支撑、创新引领、创业驱动、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涵盖项目凝练、孕育、孵化和转化等,构建了“创新为基、创业为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与实践指导主要体现为:一是开展课程培训和创业实践教育,开设了通识性知识、专业技能、管理知识和创业实践等课程,夯实大学生创业的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二是采取项目制,建立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以及院系等共同组成的创业教育与项目凝练机制,学生处、团委、教务处等各部门根据其职能征集和各类创业项目选题(指南),吸纳大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以项目为依托,进行创新创业的策划、调研、筹备、试运行和实体运营;三是对入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予以资金支持,通过大学生创业经费拨款、专项基金、社会投资、校友投资等多元渠道筹措创业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经济保障;四是配备由企业导师和校内专家共同组成的高规格导师,对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五是以国际、国家级以及省部级项目竞赛为抓手,鼓励、扶持和指导大学生创业项目积极参与各类竞赛,以此为契机,支持大学生申请专利、撰写调研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等,形成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成果,推动项目质量提升;六是组织大学生参与各类项目推介会和路演,将具有市场前景、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项目推向市场,吸纳企业家和投资者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洽谈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化运营提供市场化的指导和投资支持,实现项目成果的市场转化。

(三)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

大学生是创业教育的接受者和基本主体,“大学生创业是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干自己从来没有干过的事业,自主生产、经营和管理。”[4]大一适应期,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专业教师利用班会、经验交流会等,对大学生进行目标教育,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未来发展目标(就业、考研、出国、创业等)作为目标教育的重要部分,经过大一学年的调适期,一般而言,自大二以来,大部分学生已确立了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主动地关注创新创业竞赛、创业项目征集等信息,一些同学也较早地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总体认知与参与状况可归纳为:一是充分地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带来的良好机遇,主动关注与之相关的信息,创新创业热情较高;二是以专业知识的提升与应用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竞赛为依托,主动联系导师,自愿组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并涌现出国际国家级精品项目和优秀成果;三是大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类平台和机会,扎实进行技术研发和商业路演,经学校的精心培育,将成熟的项目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由此可见,大学生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且是知识创新和成果创造的重要参与者;不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受众,而且是创新创业的实践主体;“大学生开办公司”不再是“神话”、“传说”或“另类”现象,而是在国家鼓励和支持下的“新常态”。

二、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尽管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饱满,但目前发展尚不成熟,特别是离商业化运营存在较大差距,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观念滞后:学习与商业化创业不兼容

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应当“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宜过多地从事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活动,特别将从事商业活动视为“游手好闲”、“不务正业”。造成这种认识误区的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古代文化中将“商”作为一种“低贱”的职业,与正统观点中“学而优则仕”无法媲美,尽管现代社会并不排斥商业,但人们的思想观念远远没有转变到“学而优则商”上来,何况大学被誉为“象牙塔”,大学生应当“术业有专攻”,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读书人”;其次,很多人也片面地将“创业”理解为“销售”,认为推销产品是一件毫无技术含量的事情,大学生不应将美好青春浪费在推销产品上,而且家长含辛茹苦将孩子抚养成人,孩子也经奋力拼搏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进入大学后就应珍惜光阴,延续长期以来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应参与“商业”类的“邪门歪道”,甚至一些家长对于孩子毕业后从事销售业务,也感觉到“很无颜面”,孩子考上大学时的自豪感蜕变为“脸上无光”;最后,高等教育是专业性教育,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从未接触到与专业有关的知识,大学阶段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不能“没学会走,就想学着飞”,担心大学生在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情况下“创业”,不仅耽误专业知识学习,而且无专业基础也就不具备充分的创业能力,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纯属虚度光阴,荒废青春年华。基于这些认识误区,目前尚未完善形成“大众创业”的社会氛围,相当部分人对大学生创业抱着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

(二)定位不明:大学生创业何去何从

就“大学生创业”自身而言,尽管一些地方出台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文件和政策,但大学生创业的定位仍不明晰,除了少数项目经过精心培育推向市场孵化为公司实体外,作为创业主体,很多大学生创业者临近毕业时也很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跟踪和对创业者的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动机具有功利性,主要目的在于为保研、评优、出国等增加“资本”;同时,各类官方或重量级的比赛项目对于大学生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参赛获奖所得到的心理优越感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这就导致大学生创业不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除了少数大学生创业者将“创业”作为毕业后持之以恒的“事业”外,大部分大学生只是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创业项目中,他们不具备以合伙人的身份进行创业的责任感,项目进展也参差不齐,很多项目无法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作为最具创新创业潜力且拥有互联网优势的大学生群体,实际执行或参与创业的人数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毕业生未将自主创业作为其未来职业的首选”,[5]无论是项目负责人还是主要参与者,临近毕业时也往往是“两手准备”,将主要精力投向求职、保研等,如果这些创业项目无法通过恰当的机制吸纳“后继者”,就很可能随着原始创业者“各奔前程”而告终。

(三)资金匮乏:创业运营经费受限

近年来,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纷纷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但对于创业项目而言,资金匮乏仍是制约创业项目发展的突出因素。很多高校对于初次入选的创业项目,资助额为1000元至3000元,主要用于购买必要的器材设备以及前期的调研论证,这对于具体项目的运营而言可谓捉襟见肘。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只能将精力和眼光局限于“大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比如,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撰写项目企划、在实验室进行简单的数据试验、撰写分析报告、进行产品设计和技术创新等,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市场调研、商业化经营和市场额分析等,只能主要在校园内从事创业活动;另一方面,“从家庭来看,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难以提供创业资金,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又不一定有创业意愿,创业资金与创业意愿的不匹配造成创业活动难以展开”,[6]受制于资金,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培育和成长可以用“异常艰辛”来形容,很多项目的市场前景很好,但大学生自身无法整合社会资源,不能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为基础形成规模,在未孵化成公司实体之前也很难吸纳社会资金的注入,而大学生自身并无经济来源,除了极少数大学生受到家长的经济支持外,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毕业时无法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这就导致创业项目的短期化、阶段化甚至被市场边缘化,无法真正地作为市场主体,通过商业化运营参与市场竞争,实现创业的可持续性。

(四)技术主导:市场对接不到位

思想观念、创业定位、资金受限等因素导致大学生创业的一般模式是“走技术路线”,即在校大学生主要运用专业知识从事技术研发与创新,但与诸如“基于网络领域的技术型创业模式”[7]的差距较大。从大学生创业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一是经过前期调研分析,撰写商业策划书、实证调研报告、对策建议或者发表学术论文,形成文本成果;二是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形成专利、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三是对上述文本成果或知识产权成果进行市场推广,实现成果的市场转化;四是以技术成果为基础,筹措资金,组建团队,成立实体,实行商业化运营。目前,绝大部分创业项目停留在前三类,也就是技术创新位于主导地位,包括知识产权成果的市场转化在内,这些项目距离商业化的“创业”还很遥远。此外,技术研发的周期一般较长,研发成功率也非定数,在短短四年内(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大二和大三两年)实现从“技术”到“创业”的跨越也非易事。“创业”是一种商业化的市场行为,技术主导下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直接参与市场运作的机会很少,很难通过市场经营为创业提供较为持久的流动资金,这就导致创业项目主要只能在校园的封闭空间内向技术纵深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创业项目商业化运营的培育机制

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校园,其年龄、知识、性格、阅历等自身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创业与成熟企业的市场经营存在显著差别,这是大学生创业不容忽视的客观现象。因此,不能苛求大学生创业项目完善达到商业化运营的成熟水平,但作为未来的市场经营主体,大学生创业项目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应当着眼于“商业化运营”,将着力点放在“培育”上,通过建立科学的培育机制,将创业项目推向市场,并使之尽快地适应市场,在竞争中体现相对优势,从而走上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道路。

(一)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

社会公众的思想观念转变需要较长时期的宣传引导,“由于大学生校内创业实践的蓬勃发展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创新’向‘创新创业’并重的转型期,‘创新驱动型’创业模式较为普遍,实质上秉承的是‘创新―创业’的发展路线”,[8]但对于大学生而言,应当立足于“互联网+”时代,加强“创新+创业”的层级化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商业思维,将其长期被压抑的经济意识释放出来,形成对“创业”的立体化认识,从“创新”升华为“创业”,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业”的大潮中,将“创业”作为“事业”去做。这种理念的转变,主要寄寓高校的常态化教育,特别是经济常识和法律知识教育,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自然人的大学生,不仅参与生产和消费环节,而且也是流通环节的“微主体”,无论是在已有企业中从事生产或流通(经营)业务还是自主创业,均属于商事行为,应具备法律风险意识和经济意识;而“互联网+”时代的创业,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密集型或劳动力密集型,而是高智力主导下的创意或服务制胜,“小而精、求品味、重品质、个性化定制”成为现代消费的一大趋势,“谁运营了创意,谁就抢占了先机”,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发挥“创新”优势,将创新成果及时地投向市场,运用商业思维去经营创新成果,实现“创新”与“创业”的对接。为此,专业课教学中,可加入适度的技术前沿教育,解析具体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前景,帮助大学生激发创新闪光点,捕捉商业化运营的可行性,作为创业项目的重要来源。

(二)探索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

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聘请著名企业家作为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导师,进行商业化运营的指导;鼓励或组织大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或见习;毕业设计环节,吸纳企业导师进行毕业指导,等等。这些举措,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一方面,企业导师的创业指导主要侧重于技术评估和商业化经营的一般模式,缺乏针对性,大学生也缺乏亲历体验;另一方面,大学生企业实习或见习,主要获得的是直观感受,而无法深入了解企业运营的真实状态,导致“创业教育实施方式与社会实践脱节”,调研数据表明,“有48.9%的学生听过相关讲座,28.6%的学生参加过创业社团,有 21.7%的学生在校接受过创业课程教育,仅有 0.8%的学生参加过创业实践活动”。[9]这导致当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无法满足大学生创业的个体化需要。为此,可探索建立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鼓励大学生利用暑假、寒假等,深入与创业项目最密切的企业,共同做项目,通过这类企业“以老带新”,从模拟实训迈向“借壳”运营,帮助大学生熟悉企业运营的具体流程、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真正地参与到企业运营中,然后进一步凝练项目方向,甚至作为毕业设计的选题来源。在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和良性互动中,指导大学生创业者明确未来的商业化运营方向,比如加盟该企业、技术入股经营该企业或明确市场定位独立创业等,实现创业项目商业运营模式的多元化。

(三)推进创业项目过程管理的市场化

推进创业项目与企业运营的实质对接机制建构。由于企业与创业项目在业务、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同质性,这不仅便于企业对创业项目的市场化指导,而且一方面,企业可将创业项目作为自身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类似于在高校的一个实验基地),将自己所需进一步研发和论证的项目交由大学生创业者去做,企业对创业项目的事实予以市场化指导,促使项目目标最大限度地与市场需求相契合;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者可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项目运营机会,与市场保持“零距离”接触,使项目成果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就项目管理而言,企业导师不再仅仅是项目指导者,或者受高校之邀为创业者做讲座等培训,而且对项目发展负有伦理责任,大学生创业项目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在高校的一个分支,这能督促企业导师以企业家的责任感对待创业项目,避免大学生凭借“一腔热血”在茫茫市场中摸索。为此,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创业者而言,重点在于凝练项目主题和寻找适合的企业,然后与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机制,创业项目孕育阶段,可将之定位为企业外驻高校的一个项目部或分公司,采取市场化的过程管理和运营,创业项目孵化成功后,根据合作协议,选择适合的商业运营模式,将之推向市场,实现创业项目的实体运营。

(四)完善大学生创业支持的配套机制

大学生创业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对于创业者而言,首先应当牢固树立团队合作的理念,切实克服“单打独斗”或“一枝独秀”的思想,尽可能地向社会借力,寻求资源的最大限度整合。就支持机制而言,主要包括:一是高校内部、同一区域高校乃至行业或跨行业,逐渐建立不同层级的创业联盟,以项目制的形式灵活整合资源,实行资源共享,最初可在高校内部深化创业俱乐部的运行模式,各个创业项目团队之间进行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共享互用。二是建立完备的治理结构,实行创业项目内部的准公司化运营,高年级创业者在离任之前,必须完成创业项目的新老交接,保证项目运营的可持续性。三是高校可探索实行完全的学分制,对于有志从事创业的大学生,经家长同意,办理无期限的休学手续,为其创业提供时间和精力保证;创业者复学修学分时,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按学分收费,只要达到课程合格要求就计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则授予毕业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即授予相应的学位。四是资金支持方面,应当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在于纠正市场的外部性与不完全竞争性,促进大学生创业”,[10]因此,资金支持可实行阶段化管理,处于项目策划孕育期的经费,通过政府和高校予以资助;对于与企业建立实质对接的项目,可通过协议方式吸纳企业资金;对确有市场前景、具有继续支持价值但尚未寻求合适的企业支持的创业项目,高校可以股权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孵化为独立的公司实体运营后,高校转让股权撤出项目。

四、结论

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与企业的实质性合作与对接机制,是以商业化运营模式进行创业项目培育的可行路径。由此构建的基本框架是:大学生入学后,通过专业课老师和创业指导课程等,发掘创业苗子,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适切的项目主题;然后通过遴选机制,对于入选大学生创业平台的项目,高校予以前期的资金、培训等支持,同时引导大学生搜索与项目主题相关的企业,通过路演和洽谈,建立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项目的市场需求),通过创业项目进行企业在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专项或综合性需求的实验或试点,进而争取企业资金的支持,并采取商业化运营;对于尚未与企业建立合作机制的创业项目,高校可通过创业平台,向校内课题组以及企业等进行推介或予以后续支持,促进创业项目不断走向成熟,最终达到孵化为商业化运营的实体。

参考文献:

[1]姚毓春,赵闯,张舒婷.大学生创业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园创业企业的调朔治[J].青年研究,2014,(4).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1).

[3]金丽,刘继伟,杨鑫.我市“创业就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N].保定日报,2016-04-01(01).

[4]吴方鹏.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

[5]刘敏.大学生创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6]马亮,朱剑平,陈琦.大学生创业瓶颈及优化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3).

[7]孙建萍,大学生创业实践模式分析[J].对外经贸,2012,(1).

[8]陈焘,李柏红.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运营的法律解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6,(1).

篇(4)

创业意愿高,但付诸实践者少

这一调查历时两个月,内容包括山东省17地市已实现在农村创业的大学毕业生现状和全省涉农专业、商科类专业在校大学生到农村创业的意愿及认知。数据收集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记录相结合,发放问卷4943份,回收问卷4651份,有效问卷4543份,并对743人进行访谈,受访对象遍及50个涉农县。

在对2014年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中,有农村创业打算的学生占67.12%,而已准备好并实施的学生仅占6.85%。对于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农村创业,47.21%的学生表示需要“发现明确新商机”。这意味着,大部分毕业生到农村创业的意愿还未真正付诸实践。而在有意愿创业的大学生中,近70%的学生对农村创业有了解,但能做到非常了解的学生则仅占2.56%。除了对相关政策认知度不高,一些认知偏差明显阻碍在校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农村创业最主要障碍是经验不足、缺乏社会关系(43.58%),其次是资金缺乏(29.57%)。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就业观念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背后隐藏的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的巨大差距,是导致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意愿低的主要原因。”申钊概括。从农村创业意愿强度看,越是生活贴近农村的学生越有返乡创业的意愿。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还受家庭所在地主要收入渠道影响,家乡以农产品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渠道的大学生,农村创业意愿更强烈。这从侧面反映出,越是从落后地区出来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越大。

资金是农村创业的障碍

与在校大学生对农村创业的想象图景不同,那些已挽起裤腿在地里热火朝天干起来的毕业大学生对农村创业有着更深的感悟。2004年,本科毕业的章丘大学生李少清和爱人由一家兽医门诊部起步创业,遭到家人极力反对,被斥为“阉牛骟猪的三教九流的活儿”。如今,夫妻二人办起了黑猪养殖场,年销售额千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养殖户。即便如此,李少清仍为筹资扩大养殖规模发愁:“我们用房子做抵押贷款200万元,两个月还没批下来。相比而言,我们已经做到一定规模,何况那些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

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有57.69%的大学生创业者认为,农村创业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其次是经验不足(39.01%)。如何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他们面临的又一道难题。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者(51.65%)认为农村创业环境一般;对地方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服务,有55%的受访者仅是基本满意,有37%的受访者表示不太满意,非常满意人群仅占6%。申钊说:“针对农村创业大学生群体,国家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但很多受访者反映,存在政策落地难的现象。”

此外,调查还显示,在大学毕业生中,有超过25%的创业者未接受过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接受过政府政策支持的创业者中,有超过一半(56%)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一般,认为效果不好和不了解政府政策的占33%。在李少清看来,目前农村创业大学生接受的培训与实践脱节,“我们更需要的融资业务、低成本宣传、权益保护等培训基本没有”。

多渠道实现农村创业

到农村创业的选择不应是盲目的决定,需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充足心理准备,需要资金积累、家人支持以及体现个人优势的领域创业。调查显示,66.48%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最佳时间为毕业后2年至5年。大学生农村创业动机首先是实现个人理想和自我价值(27.91%),其次是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24.12%)。调查结果同时显示了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的优势: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更善于发现商机。

如何让大学生农村创业之路走得更为顺畅?该调研报告建议,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实现“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回归,加强国家对农村发展、创业政策及创业典型的宣传,营造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农村创业热情的社会环境。而融资难、用地难问题,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对此,该报告建议,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立体式复合式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金融服务模式,落实完善各项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

篇(5)

>> 美国9所高校摄影特色课程 赴东北五所高校考察调研报告 陕西省五所高校共建“长安联盟” 北京市五所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天津市五所高校学生体育用品消费现状调查研究 首批六所高校章程内容的比较研究 西安市五所高校大学生礼仪现状调查与分析 重庆:今秋五所高校将定向培养免费师范全科生 北京五所高校大学生创业融资方式调查与分析 对北京市五所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广东五所高校的调查 中美两国四所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西部12所高校产出竞争力比较研究 新西兰三所高校成立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 大学生兼职权益维护研究:基于武汉四所高校的调查 18岁“学霸”被哈佛录取 共收美国8所高校录取通知书 13所高校今年更名等6则 全国5所高校开设数字出版专业 陕三所高校实现联合办学 全国最美的10所高校礼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西雅图大学《社交媒体准则》地址:http://seattleu.edu/marcom/Inner.aspx?id=53083

休斯敦大学《社交媒体准则》地址:http://uh.edu/policies/social-media/index.php

②2012年8月15日克里斯·波德里克斯(Chris Boudreaux)回复邮件中的表述.

参考文献:

[1]Stacy Elizabeth Stevenson & Lee Anne Peck,I Am Eating a Sandwich Now:Intent and Foresight in the Twitter Age,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Volume 26,Issue 1,2011,pages 56-65.

篇(6)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接受了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然而,随着教育制度的深化改革,随着高校扩招规模不断扩大,迎面而来的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逐步被市场经济取代,大学生不在享有手捧“铁饭碗”的特权。每年数以百万计毕业生涌入社会,供求严重失衡导致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手段,一部分大学生开始尝试自主创业。近几年,大学生养猪、大学生卖肉夹馍早已不再是新闻。大学生创业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社会性话题。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青年往往代表着希望。他们朝气蓬勃、勇于挑战,为了心中的梦想,勇往直前。这些都是创业者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二、 敢于创新。近年来,西少爷肉夹馍创办团队奇点兄弟、超级课堂创始人杨明平、三国杀创始人黄恺等大量成功创业品牌及创始人不断涌出。他们成功的共性无不体现在创新二字。用微信营销卖肉夹馍;将线下教育搬到线上,为中小学学生提供好莱坞大片式的网络互动学习课程;将桌游成功移至网游平台。这说明大学生具有敏锐的商业嗅觉,他们甚至能引领行业发展的趋势。比起工作多年的创业者,敢于创新是大学生创业者的一把利剑。

三、 理论基础扎实。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代表,大学生往往具备积极向上、学习能力强等优点。经过几年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积累丰富。当真正投身到创业中时,理论指导实践的真理会不断得到验证。

四、 无生活负担。创业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想取得成功便要付出努力。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大多没有婚姻、家庭的牵绊。他们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部分有条件的可能还会得到来自父母、亲友资金、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支持。可以说,大学生创业者更多的是为了理想而奋斗,鲜有迫于生活压力的原因。

五、政策支持。国家政策的导向无疑可以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及成功率。当前,各地政府均在工商、税务、贷款等诸多方面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解决了以往由于门槛过高而另大学生望而却步的问题。下面以北京为例进行分析:

1、税务优惠。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工商管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税务登记证工本费。

2、办证绿色通道。高校毕业生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或申办私营企业的,可通过各级工商部门注册大厅“绿色通道”优先登记注册。

3、贷款利率优惠。金融机构要加大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贷款支持力度,对于能提供有效资产抵(质)押或优质客户担保的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4、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可由高校毕业生为借款主体,担保方可以是其家庭或直系亲属家庭成员的稳定收入或有效资产提供相应的联合担保。 对于资信良好、还款有保障的,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发放信用贷款。另外可以享受简化贷款手续及贷款利率优惠等相关政策。

5、人才服务优惠。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其保管人事档案两年。创办企业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可在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网站免费查询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招聘广告等;参加政府人事、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公共职业介绍机构举办的人才集市或人才、劳务交流活动给予适当减免收费。创办企业的毕业生及其所在企业的员工可分别享受一次免费或优惠参加由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举办的培训或测评服务。

上述政策真正铲除了大学生在创业道路上的障碍,让这些年轻人没有顾虑的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

大学生创业的劣势

据2011年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76.7%

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并有26.8%的大学生打算今后创业,但只有14%的大学生参加过创业辅导课程或创业大赛。而真正创业成功的大学生仅有2%-5%。大学生创业的劣势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 缺乏经验。从某种方面来说,创业需要勇气,需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社会经验不足、缺少与人沟通的技巧往往是大学生创业者普遍会遇到的“拦路虎”。创业是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这对思想单纯、还满身书卷气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二、 市场观念薄弱。很多大学生创业往往只有一个点子或是几个人的突发奇想。但如何将这些纸上谈兵的想法转化为商业计划常常被大学生忽略。大学生会在向投资者描述产品时大谈技术先进性,却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市场价值。

三、 综合素质不足。不少创业的大学生有核心的技术、独特的创意。在有了启动资金、合作伙伴后,第一阶段的运营基本可以正常运转。但随着业务量的增多、团队的扩大,可能会在人事、财务、物资等方面出现问题。而由于在学校从未有过处理这些事情的能力,不少大学生创业团队因此倒在了创业的道路上。

四、缺乏吃苦精神。现在的大学生创业者多半是独生子女,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宠儿”有一天要靠自己的力量去奋斗、拼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早已形成的依赖感会让这些年轻人在遇到困到后首先想到向他人求救而不是自己解决问题。

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显然,没有科学、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当前大学生创业的诉求。改变教育方式,实施有效的创业帮助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一、创业从课堂开始

设置与创业相关的公共选修课。把创业的意义、方法传递给大学生。让其在学生时代便对创业有所了解,培养创业意识。也可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提升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真正的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借助社会资源

20多年前,孵化器作为一个全新的产业出现在中国的各个城市。经过多年发展,当前的孵化器可为各成长周期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其中一项便是针对缺乏社会经验及资金的大学生初创企业提供服务。在这里,创业者可以接受创业导师的精心指导、享受国家各种优惠政策并可以和各领域成功人士接触。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四、 营造良好的创业大环境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3-0242-03

1 问题的提出

十七大提出的“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作为一种全新的就业发展战略,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了近几年学术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寻求大学生创业基本规律,解决大学生创业基本问题,是实现“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这一政策目标的基本前提。

1.1 问题提出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国家已迎来了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高峰期,2010年,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依然严峻,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超过2400万人,全年提供的就业岗位1168万个,供求缺口十分巨大,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并且在将来的若干年内,毕业生总量还将持续增加,这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同时,大学生找到的工作,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满意度普遍不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实现自身价值不失为一良策。

1.2 问题提出的深远意义:自主创业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

自主创业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劲动力已成为各国的共识。这也是我国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美国科技经济发展的专家指出,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已经培养出了自建国以来最具革命性的一代――新的创业一代。他们彻底改变了美国和世界的经济与社会结构,它将比其他任何一种推动力量更能决定美国和整个世界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并将继续成为21世纪科技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目前正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经济现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力量与源泉。而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大批青年创业者的开拓和进取。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已进入了“创业者”的时代,大学生理当走在时代的前列承担起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

1.3 问题提出的直接缘由:大学生创业的“三低”现状

由于受经济发展、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大学生创业呈“三低”现状,即创业率低、创业成功率低、创业层次低。面对这一问题,正确认识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努力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式与途径,开展有针对性的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创业率与创业成功率已成为创业研究中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2 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大学生创业群体主要由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组成,大学生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具体说来呈现出“三低”现状。

2.1 有创业愿望和创业热情的很多,但真正有胆量有能力创业的为数很少

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和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目前76.7%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希望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我价值,26.8%的大学生打算今后创业,然而真正走上创业的比例仅为1.2%。

2.2 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高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这是马云对大学生创业最真实的写照。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创业的艰难性没有足够的准备,一旦遇到挫折和风险,便选择放弃。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成功创业率不到3%,相比美国等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很大的差距。

2.3 大学生创业项目中低层次创业项目占主流

受资金和实践经验的约束,大学生在开展创业活动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项目基本都是保险型的,都是在确保万无一失的情况下进行的。很少是选择技术型或知识型的创业。也就是说是在已有的便利情况或是对某领域较熟悉的情况下进行创业。所以,大学毕业生开服饰店、小饭馆、收购废品之类的低层次的创业已普遍存在。

3 大学生创业现状的成因分析

影响大学生创业倾向及创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一方面,个人的创新和冒险精神是以个体为依附,具有天生的属性,取决于其个人特质,并受后天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创业又是利润导向的经济行为,特定的经济环境必然影响创业行为,而创业都具备一定的风险。下面从大学生创业者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风险因素三个方面介绍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

(1)从学生的层面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制约着创业的成功。一是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书本知识,但缺乏必要的实战经验,很难一下子胜任掌门人的角色;二是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还停留在仅有一个美妙想法与概念上,试图用一个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就可以吸引投资者,对于真正的目标市场在哪,竞争对手是谁,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等问题,往往拿不出一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来,分析时采用的数据也经不起推敲,论证时没有说服力;三是创业过程中创业资金的使用也存在问题,大学生不能正确吸引和合理安排、使用风险投资,有部分大学生想办公司缺资金,为了得到资金,导致给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还有部分创业学生对风险投资不负责任地使用,烧别人的钱圆自己的梦;四是大学生缺乏一定的风险感知能力。创业风险是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创业的过程中,创业者面临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如项目选择太盲目、融资渠道中断、团队意见出现分歧、人力资源流失、市场竞争对手排斥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等。因此在创业活动中,创业者必须了解创业的相关风险以及学会如何规避创业风险。对创业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管理越好,创业成功的机会就越大。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风险与其创业行为及决策是紧密相连的,同一风险事件对不同的创业者会产生不同的风险,同一创业者由于其决策或采取的策略不同,会面临不同的风险结果。

(2)从社会文化层面看,大学生创业缺乏系统的人文环境。中国的传统文化存在保守、求稳的思想,大学生创业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创业就要在高新技术领域或专业对口的行业,否则就是不务正业,荒废了学业,无形中给学生创业者造成了很大的舆论压力,甚至认为“小老板”的名称说出去不够光彩。也因此,很大比例的家长对孩子大学毕业自主创业不支持,况且对相当一部分农村家庭或城镇低薪家庭来说,供孩子读完大学已不容易,创业一旦失败,承担不起这个风险,总希望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工作。

(3)从国家政策层面看,近几年,我国在扶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总体状况仍不容乐观,创业服务链有待逐步形成。如优惠政策越来越多,但具体实施细则含混不清;市场准入门槛相对过高,创办企业审批手续比较烦琐、周期长、费用高、收费项目多;创业融资渠道有限;创业后续服务不足等,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大学生创业的难度。

(4)从学校的层面看,现有的高校创业教育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创业的需要。十七大召开后,教育部已责成各高校把创业教育当做一种新的教育目标,但很多学校的领导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过分强调受教育者的从业能力,认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把专业知识学好就可以了,不够重视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创业师资缺乏,创业教育的开展还处在自发、分散、探索、启动状态。

4 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策

随着国家对创业问题的重视,大学生创业者属于知识分子人群,经过国家多年的教育培养,背负着社会的种种期望,因此面对大学生创业路上的种种困境,在此提出如下对策:

4.1 培养大学生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意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锤炼自己,勇于创业

大学生要想成功走上创业之路必须按照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规律,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锤炼自己的胆子,同时培养自己的创业人格、创业者思维和创业意识与技能,克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积累型”、“继承型”,掌握的死知识多,运用的知识少,胆子小,生存能力差的局限。要克服万事俱备再去创业或者自己具备全部创业条件再去创业的错误观念。如果那样,没有人能去创业,因为不可能有一个具备创业者全部特质的人。创业者素质的培养是有规律的,其成长也是有过程的,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是创业者成长的捷径。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的意识。自信赋予人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创业的成功者,尤其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更需要自信。自强就是在自信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的实践,不断增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意志,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敢作敢为,不贪图眼前的利益。自主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性思维能力,不受传统和世俗偏见的束缚,不受舆论和环境的影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基础。

4.2 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其创业能力

大学生获得的最关键的创业知识来自所在学校,高等院校创业教育是针对创业学生所开展的系统的创业知识传授,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使大学生能够在走向社会之后,顺利实现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一方面,我国在教育体制上面应该针对高等教育开展大力宣传,转变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就业观念,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认识到自主创业的意义。高校创业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社会适应性以及冒险精神和处理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树立起自主创业的能力和思想意识。另外,将创业教育纳入到高等院校教育必修课程体系之中,逐渐地改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和创业理论研究来优化创业教育效果,通过创业模拟训练、案例分析以及参观调查实习和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高校的创业教育。三是要不断地提升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素质。高校创业教育中创业教师队伍是其中的关键力量,高等院校要通过培养锻炼逐渐建立起一批成熟的创业教师,可以通过聘请部分成功的企业家、创业家、高级管理人才到学校作为兼职教师,也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到公司兼职,提高创业的实践经验,提高创业教师的队伍素质。

4.3 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高校学生逐步获取自身创业条件之后,要想成功开展创业行为,还需要良好的外界创业环境。首先,从行动上及相关的物质上给予大学生支持。通过各方面的支持可以使创业的学生胆子更大,能具备一颗更加勇敢的心去创业,从而使得更多的学生渴望创业,敢于创业,创业意识自然加强。其次,在生活中应给予更多的宽容与关心,当创业学生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应予以更多的关注与宽容,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使他们能更加坚韧地去面对这一切,振作精神重新踏上创业的路。最后,应该给予创业学生更多的政策支持,这样可以使他们能有更加宽松的环境,更加自由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与创业欲望。政府管理部门应该看到学生创业所带来的好处及其未来的趋势,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来支持学生的创业活动,并提供相关的创业平台,促进大学生创业行为的开展,提升创业成功的可能性。

4.4 通过在校创业实践,培育创新精神

实践环节能使创业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创业经验,是培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其次,创业学生还可通过参与社团组织活动、创业见习、职业见习、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市场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并磨炼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再次,高校创业学生平时可多与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甚至还可通过电子邮件和电话拜访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向一些专业机构咨询,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往往比从书本上获得的收获更大。通过这种人际交往途径获得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将使创业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益无穷。最后,大学生投身于真正的创业实践。在毕业前后进入创业启动阶段,可以单独或与同学轮流租赁或承包一个小店铺,或加工、修理,或销售、服务等,在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这些活动成为创业学生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同时创业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有利于增强创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为他们提供应对挫折,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促进创业成功。

4.5 完善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拓宽大学生创业知识

首先,通过学校开设的创业指导课,教授创业管理、创业心理等内容,帮助创业学生打好创业知识的基础。大学图书馆也提供创业指导方面的书籍,创业学生可通过阅读增加对创业市场的认识。其次,创业是目前媒体报道的热门领域,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刊、新书、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媒体,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创业知识和信息。一般来说,经济类、人才类媒体是首要选择,比较出名的有《创业家》、《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以及“中华创业网”、“中国创业论坛”等专业网站。此外,各地创业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机构的网站,也蕴藏着丰富的创业知识。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创业知识,往往针对性较强。

参考文献:

[1]魏和平.专家认为:高校创业教育问题多多[N].中国青年报,2006-1-17.

[2]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