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人际交往

大学生人际交往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0 08:13: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人际交往

篇(1)

【摘要】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及自我发展的必修课。本文首先指出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深入探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提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最后鼓励大家切实加强人际交往这一大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策略人际交往是人们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人们的基本心理需求之一。错综复杂的人际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结构。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1.怕被拒绝。这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以不安全感为主要感受的模式。有这种感受的人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处处怕被别人伤害。这是一种幼稚的、不成熟的人际交往模式。

另一种人际交往不安全感的表现形式是认为世人都很狡猾,担心自己被利用、被欺骗。

2.不会说“不”。这类人常以奉献者角色与人交往。他们一般认为,别人必须得到我的帮助,在与人交往时我必须做出牺牲,以使别人欢愉。他们绝对尊崇法律和社会道德,就是一般的社会习惯也不敢违反。这类人自幼就是典型的“乖孩子”,从小到大就没有向周围或社会说过“不”,别人需要什么就满足什么。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同样以这种幼稚的心理参与社会,显然会形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他们往往会行善举而期望有所回报,当善举无回报时,就会感到十分委屈和不平衡。

3.过分依赖。众所周知,人际交往是以相互支持、互为收益为前提的,而有些人却过多地依赖他人,以致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同样是一种儿童对成人的幼稚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成人与成人间成熟的行为方式。

与人交往是个实际体验的过程。如果你有以上这些问题,说明你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你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现存问题的分析

影响人际关系的最根本原因是人际冲突。关于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个性的差异。指由于个性差异或人格特质而引发的。大学生中彼此性格差异过大时,往往感到难以合作甚至出现冲突。比如A型血的人总是具有更强的竞争性、脾气更急,也就自然会比B型血的人更容易卷入冲突。

2.“边缘人”地位的处世双重性。大学生踏入大学校园,但又为即将迈出大学做准备,大学时期成为“校园人”到“社会人”的重要过渡阶段:一方面,他们的自给自足能力还没有达到,迫切需要父母的帮助;另一方面,他们又想从父母的束缚之中走出来。因此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表现的与众不同,这种不同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3.人际交往中的封闭性。有些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在他们看来,人世一切是那么无聊,令人厌倦、平淡、无意义;他们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古怪的行为和习惯有时令人难以理解。这种人交往的失败就在于在心理上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我封闭起来,无法与别人沟通,从而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危机之中。

4.面子心理作怪。爱面子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已。双方都在用不恰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转

三、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与人际需要的矛盾,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或方法来缓解或解除这些问题,从而使大学生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培养出健康的人际关系和人格品质。

1.以平等原则为基础,平等相待、摆正位置。平等原则意味着在交往中互相尊重,一视同仁,这是和谐交往的基本前提。交往是平等的,尊重他人,才能要别人尊重自己。做到这一点的同时还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摆正位置,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把大学生活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以一种平和而理智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样人际交往的压力就不大。

2.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真诚相待、互帮互助。真诚互助原则就是要求我们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热情之手,像雪中送炭一样给别人以物质或精神的慰藉。由于大学生性格、家庭、生活环境不同,个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交往中要遵循真诚互助的原则。这样就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交心自在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互相关心,互帮互助,。热诚的赞许与诚恳的批评,都能使彼此间愿意了解、信任、倾诉、交心。

3.把握宽容原则,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宽容他人就等于是在宽容自己,苛求他人也就等于是在苛求自己。人与人心灵沟通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生活中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但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换位思考问题时,就会理解别人的所言所行,心理上的距离自然就缩短了。

4.基于共性,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生活中,大家都愿意与性格良好的人交往,没有人愿意与自私、虚伪、狡猾、性情粗暴、心胸狭隘的人打交道。可见,良好的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不良个性特征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阻碍作用。因此,要不断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注意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和缺陷。

5.换位思考,学会有效地倾听。人际关系学者认为“倾听”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有效法宝,几乎所的人都喜欢听他讲话的人。在与人沟通时,作为听者要少讲多听,不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最好不要插话,要等别人讲完之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力求在对方的角色上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对对方表示关心、理解和同情;不要轻易地与对方争论或枉加评论。

6.加强沟通,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在空间距离上的接近是促进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与人之间在空间位置上越接近,彼此交往的频率就越高,就越有助于相互了解,沟通情感、密切关系。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学校,范围的狭窄促使大学生之间接触密切,这是建立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有利客观条件,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条件,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使人际关系不至于淡化甚至消失,争取在自己遇到困难时不至于孤立无援。

四、结论

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策略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使大家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让那些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同学,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提高中国大学生的基本能力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倪嘉波.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02).

篇(2)

关键词:手机;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

(一)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手机网络也日益成为新兴的网络阵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截至2014年6月,我国成为世界上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约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比提升83.4%,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报告同时指出,大学生是所有青少年上网人群中使用手机上网比例最高的,约97.4%的大学生都使用手机来上网。以上数据显示,手机的使用己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其个人的发展。

(二)研究意义

1、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影响

大学生有非常充足的精力和丰富的情感,经过紧张的学习后他们需要为自己减压,此时人际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经过人际交往活动,大学生可以获得友情,可以融入集体的生活中,更加关心自己身边的人,从而也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因此,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2、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个人情绪的影响

年龄在18―24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及心理都渐趋成熟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发展也容易受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不好的情绪,如愤怒、焦虑、紧张等都会给其成长带来不良影响。实践证明,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对疏导和调节大学生不良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3、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要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之一,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其个人的积极发展。同时,大学生可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了解他人。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大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彼此,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现状分析

(一)调查问卷设计

1、调查问卷的构成及设计目的

(1)问卷的构成。本次调查问卷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在发放、收回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综合分析。调查对象即本文主体――大学生。本次问卷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论文主体即在校大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对分析大学生的性别、年级进行分析,了解各个不同年级和男女使用手机的比例和基本信息特征,进而了解整个样本的特征。第二部分是本次问卷的重点,主要内容是问题的选择,通过对在校生手机使用过程娱乐、通讯及人际交往行为的使用频率的调查,分析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进行人际交往的范围、方式和特征。进而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圈的影响的认识。

(2) 问卷设计的目的。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分析手机对其的影响和大学生对这些影响的认识,在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同时分析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对进一步发挥手机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积极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

2、数据收集及样本特征分析

(1)数据收集 本次问卷主要采取现实随机发放的途径,在兰州财经大学和平校区图书馆进行。共发放160份,回收157份,有效问卷153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6%,覆盖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

(2)样本特征 整理分析样本后发现,受访者年级、性别比例分布均匀,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有利于对整体在校大学生的研究,样本特征具体如下图:

图1受访者所在年级

(二)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显然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经常使用的几种重要工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如下:

1、消除了空间的限制,有利于远距离情感维系

81.1%的在校生认为手机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比面对面交流更方便。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社交软件,能在第一时间与好友分享信息,交流感情。由于经常通过电话、短信联系,通过社交软件查看朋友圈等,即使相隔多年没有碰面的老友也不会感到生疏,仿佛彼此刚刚交流过一样。

2、利于消除近距离的交往困境

鉴于大学生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发育特征,他们对于良好人际交往技巧的了解不够充分,实践过程中更是缺乏经验,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困境。问卷数据显示,56.2%的大学生使用手机交流是为了避免尴尬。正处于人际交往困境的双方,对于面对面的直接交往产生排斥时,以手机为媒介的间接交往在此时是化解近距离人际交往困境的最佳选择。是维护彼此尊严,增进彼此了解,解决交往矛盾,促进大学生更深层次交往的一种好方法。

(三) 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1、出现严重的伪亲密性、人情淡漠化现象

自从手机介入人际交往之后,交往主体间见面的时间变少了,交心的机会也随之减少。手机的便捷取代了面对面交谈,问候短信代替了真心的祝福,也隔断了情感的交流。在方便的远程交流的同时加剧了大学生的交往负担,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情味锐减。

2、手机依赖成瘾,忽视甚至逃避现实中的人际交往

享受到了手机所带来的便捷后,有的人几乎一天24小时和手机捆绑在了一起,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上厕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机相伴,这种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更是常见。有上述行为的同学被称为“校园低头族”。手机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工具,确实表现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手机同时也集娱乐、游戏等一些附加功能于一身,无形中加重了大学生与手机的粘性。

3、沉迷于虚拟世界,现实人际交往能力减退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溺在手机的便捷与多媒体功能不能自拔。其主动的人际交往减少,甚至逃避现实,出现轻微的“社交恐惧”,缺乏人际交往的热情,使其人际交往得不到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以后进入社会的人际交往。

(四)培养大学生自身素质,减少手机的使用

大学生对手机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因而减少手机的使用是解决其负面影响的关键之一。这就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对手机网络、流量等手机使用内容进行适当的控制,加强自身网络防范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手机使用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防止自己整日使用手机,过度依赖手机。不要把时间都用在手机的使用上,应多与他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沟通,在必需的时候使用手机,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健康发展,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北京.国际新闻界.2006.7.

[3] 朱海松.无线营销-第五媒体的互动适应性[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4] 佟西原.手机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 大学,2013.

[5] 李旦.碎片化语境下手机媒体的机遇和隐忧[J].2011.23.

[6] 刘瑜,王欢.手机媒介及时性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效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27.

[7]张岩松.大学生手机媒体素养浅析[J].新闻传播,2012.04.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是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需要平等、真诚、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人们追求事业上的成功,需要公平、团结、共同发展的人际关系。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使人幸福感更强。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

大学生渴望交往,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融入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在面对交往时有如下突出表现:

(一)交往愿望强烈

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有独特的思想氛围和生活环境,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渴望进行情感交流、谈论理想、思考人生,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同时通过交往也可以更深刻的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从而获得充实、愉快的精神生活。

(二)交往范围扩大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社会活动增多、接触面更广,交往对象由过去的亲缘交往、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交往,因此交往范围更为广泛。与此同时,交往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同性之间,对异性之间的交往愿望也表现强烈。

(三)交往方式多样

随着现代通讯工具、传媒手段的发达,大学生的交往不再局限于宿舍交往,而发展为更为多样化的交往方式。由于生活环境、时间、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交往的中心场所仍然是宿舍,但同时校园里的社团组织、网络论坛、QQ、微信等新兴的社交方式也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并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和周围关系的和谐而赖以处理校园内外各种关系的能力。据有关调查统计,人际交往已成为困扰当代大学生的问题之一,而交往能力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关注,成为衡量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

目前由于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交往目的复杂

大学是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过度的阶段,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有机会接触社会,同时会受到社会中一些功利化思想的影响,因此人际交往的目的变得复杂,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或许并不纯粹是出于情感和志同道合,有时也比较重视与自身利益结合,交往更加务实,甚至有较强的功利化目的。

(二)交往心理闭锁

部分大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表现为与人交往语无伦次、手足无措,甚至害怕见人、退缩回避。这种状态必然导致闭锁心理,从而不敢与人交往、孤立、封闭自己。也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挫后,对自己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至于产生自卑心理,严重的会产生“社交恐惧”心理。

(三)交往技巧不足

大学生虽然渴望交往,但由于个性原因,或者缺乏沟通技巧,运用方式不当等,往往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忽略了他人的体验和感受,使实际的交往效果与自己的主观愿望相差甚远,甚至事与愿违,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正确引导,但作为大学生自身应该首先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一)平等原则

平等待人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平等原则要求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既不盛气凌人,也不卑躬屈膝,以平等的姿态与人交往。大学里的同学们都来自于五湖四海,大家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都有所差异,同学们彼此之间是平等的,任何对人格的不尊重或不平等的言语、行为,都会破坏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诚信原则

诚信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保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人云:“人无信则不达”。有心理学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测试结果中也表明,诚实、诚恳、真实的人最可爱。因此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以诚待人,对他人要真诚、无欺,他人才会以诚待你,彼此之间才能产生信任,进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宽容原则

宽容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必不可少的条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由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经历、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的不同,即使建立了信任关系的朋友之间也难免产生误会和矛盾,这就要求我们本着、宽以待人的原则相处。古语云:惟厚可以载物,惟宽可以容人。宽容能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快乐的心情。

(四)互助原则

互助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必然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而集体的力量却是巨大的。每一个人都既要帮助别人,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交往不仅是利己的,而且应该是利他的。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作者单位: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

注:

该文获得安康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政”课中“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为Jg06210)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陈秀芹.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困绕的调查及对策[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 郑日昌.大学生的心理卫生[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 禹青华.在北大学做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策略

当今社会,是现代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扩大开放、增进交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通有无,已成为时展的不可逆转的潮流。无论是社会之间,国家之间,还是个体之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和交流。因此,有无较强的社交能力,有无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否与人正常交往,是衡量现代人是否具有开放社会适应性的标准之一。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是学习做人的地方。据统计,大学生每天除了吃饭、睡眠时间以外,其余时间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1]可见,人际关系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帮助大学生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重在研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受挫的处理。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及归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较之于中学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社会性更强,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理解和尊重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需求层次得到满足的必然要求。然而在实际交往中,大学生存在诸多困惑,诸如人际关系的淡漠、郁闷、不和谐、甚至敌对等。美国卡内基工业大学对个案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智慧”、“专门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的85%取决于良好的人际关系[2]。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成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学关系、室友关系、师生关系。为了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有个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笔者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于2010年11月,分别在淮北师范大学和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发放问卷1000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随机调查。问卷回收了920份,回收率92%,在回收的问卷中统计显示,87%的学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13%的学生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重要性一般,在调查中没有任何人选择“不重要”。在访谈和问卷调查中显现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第一,同学之间接触面过于狭窄。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内容。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如:同学中几个关系亲近的同学可以用“哥们儿”、“姐们儿”相互称呼;在大学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大学生结伴而行。据问卷显示,回答“在学校里只有一个好友”问题的同学在85%以上,可见,大学生人际交往仅限于小群体之间,比如仅与同室的个别同学交往,与班级或系里的其他同学交往很淡漠,甚至大学四年临近毕业还不知道同学名字的也大有人在。第二,室友关系紧张。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里,寝室室友之间的关系处理恐怕是最基本的人际交往了,它是这么的普通,每天都会遇到,并且它也是大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处理得好,也许就会有3个知己,相反,处理得不好就会度日如年。如:有一位女同学来访,问能否在校外租房子住。主要问题是无法与同寝室的人相处,一见到她们就心里特难受,希望搬出去住。大学二年级的李同学对我说:“宿舍同学关系一定要搞好。为了融和到环境里面,只能开始学习打游戏了。因为舍友平时在宿舍就爱打游戏,聊的很多话题我根本都插不上,如果自己对游戏再一窍不通,那在宿舍里就很孤立了。”据问卷显示,60%的学生认为寝室里有自己最不喜欢的人;33%的学生认为寝室里室友不能互相关心,相处不融洽,甚至还有些学生说室友还不如网友好。第三,师生关系淡漠。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学的师生关系不是很满意,师生之间交往、交流都不多,关系并不密切。比如:一位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课老师很无奈地说:“我要崩溃了,现在的学生不知怎么回事,你讲到精彩处,他们没有任何表情;你讲得不精彩,他们也没有任何反应。”面对学生的麻木,这位资深的老师无奈地感慨:“我受不了了!”在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当你遇到学业困难时,你通常请教谁?”有79%的学生选择找同学,仅有8%的学生选择“请教老师”,更别谈及出现情绪问题、家庭问题、交友问题、恋爱问题等,很少有人会去找老师帮助。造成以上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与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完善以及自我为中心倾向严重有直接关系。他们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总是希望别人和周围环境顺着自己,往往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与此同时,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也阻碍着一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如经济条件较差,或因学习较差、长相和身高等原因,在与人交往中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敢与他人交往。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或各方面相对较强的学生没想到或不愿与这些学生主动沟通,甚至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伤害,加剧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不适应感,严重的可能引发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恶性事件。

二、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影响

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活将会怎样?一个人只要在社会上存在,就必须与人交往。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时,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这就涉及到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善于与人交往,你会从中得到很多东西。可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有利于人生更好的发展,反之,不良的人际交往关系将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受人际交往的影响。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渴望真诚的友情,友情来自于人际交往,而进入新环境的大学生们面对陌生的城市和陌生的同学,不知所措,这时如果能有正确的人际交往的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大学校园里开朗、热情的学生都是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只有拥有这种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才能正确认识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化解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形成良好的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反之,如果不与任何人交往,没有一个朋友,久而久之,给精神和心理造成巨大压力,会给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第二,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变化取决于人际交往。18~25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人一生中情绪波动最大的时期,大学生正处于这个黄金时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还没发展成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容易导致一些不良情绪的出现,比如: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实践证明,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出现受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人际关系好的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的频率很低,反之则较高。第三,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受人际交往的影响。人是社会的人,人既然生活在社会上,就需要进行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更需要情感交流,互相探讨人生和理想,诉说各自的情感世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种交往可以满足大学生对归属、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价值,从而产生对集体和他人的亲密和依恋之情,获得愉快的精神生活,这些都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应对策略

当今大学生要面对很多问题,除了学习和就业,还有人际交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心理误区,以至出现自卑、孤独、嫉妒等,这些情绪的产生受一个人的认知、心理和社会的影响,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学院和班级可以根据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各学院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特色与其他学院联合开展一些有专业特色的活动,让其他学院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了解自己学院的专业特点,增进学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校园、学院、班级之间充满活力,给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排解心理问题。不正确的认知容易导致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处理好人际关系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大学生来自祖国各地,生活环境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性格和认知,各有各的优缺点,在出现与同学之间人际关系不和谐时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不要盛气凌人,高高在上,这样只能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只有学会接受自己的缺点,认清自己的不足,才能克服自卑心理,在人际交往中坦然面对,真诚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善于理解别人,发挥自身优点,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自己和别人,面对与同学发生的一些不愉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或者转移注意力,多参加活动,拓宽自己的交友圈等。

3.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自然形成的,和谐气氛的营造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掌握一些人际交往的社交礼仪,不能从礼节上失败;其次就是语言艺术,学会正确的与人交流,语言是一门艺术,不同的说话方式和语气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后果,温婉,谦逊的言语会给人带来愉悦的情绪,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反之,后果将不堪设想;最后要学会欣赏,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不是老盯着缺点不放,多给别人赞赏,少点批评和挖苦,有利于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形成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除了上述几点做法以外,还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宽容原则、诚信原则、尊重原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中要善于吸收别人的长处,认清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大学生从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对于交往的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

总之,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中固有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者、教师要帮助大学生克服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消极心理,使大学生敢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4-0205-02

一、问题提出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际交往无处不在,人际交往状况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寝室关系、同学关系以及今后一系列的社会关系,体现了个体的社会成熟度和社会适应度,决定着大学生的生存状态。近几年,贫困大学生已成为校园中心理障碍的高危群体,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水平如何,将直接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人际交往能力的界定

人际交往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方式,[1]人际交往能力是个体完成这些活动所具备的心理条件。[2]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Buhrmester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包含五个维度,即主动交往、适当拒绝、自我表露、冲突管理和情感支持。[3]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福建闽江学院随机抽取800人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集中施测,当场收回。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76份,回收率为97%,剔除无效问卷后,共获得有效问卷702份,其中贫困生样本491人。

(二)研究工具

采用《人际交往能力问卷》是美国心理学家Buhrmester在1988年编制的。该量表有40个测题,包含主动交往能力、适度拒绝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冲突管理能力和情感支持能力5个维度,每个维度共有8个测题。采用5级评分制,数字越大,表明被试越擅长应对某种人际情境,身处情境时不安越低。国内学者魏源对该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信、效度检测表明,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5个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85、0.66、0.78、0.76和0.88。[4]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完成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四、研究结果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各个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如表1所示,非贫困大学生各项得分均高于贫困大学生。

五、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特点

本研究说明,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能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水平。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比较,人际交往能力具备如下特点:

(一)主动交往能力较低,不善于和不认识的人建立初步人际关系

贫困大学生可能由于经济压力无法支付交往中的应酬费用,以及对自身形象的不自信,羞于与同学打交道,有的甚至脱离集体,独来独往,人际交往中较少发起主动交往。而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人际交往实践中学习和积累来的,越少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提高。

(二)无法适当拒绝别人,对于别人提出的一些不合理要求不善于拒绝或不敢表现出不满

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封闭的心理,特别涉及自己经济生活和家庭的问题又过于敏感。经济地位低导致的自我心理地位低,使得贫困大学生在一些交往情境中采用顺从的态度,当别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也不敢拒绝,不敢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三)不愿自我表露,不愿向别人袒露自己心中秘密或一些不太情愿让人知道的事情

贫困大学生面临经济上贫困的压力,难免产生自卑与焦虑的心理偏差。除了要应对紧张的学习、考试、就业压力,还要面对学费和生活费的困扰,再加上现行公示制度让贫困生这一身份的暴露。尽管现阶段国家构建较完善的资助体系扶持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但贫困大学生仍无法彻底摆脱“贫困”的身份标签和巨大的心理障碍,以至于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评价低,缺乏自信,不愿表露自己。

(四)不善于处理人际冲突,不能够利用合理的方式实现人际矛盾的解决,使事情变得更糟糕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群体,必然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对个体的重要性,渴望与人交往。但在交往中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与行为:既希望主动交往,却因不愿暴露自己经济上或个人家庭的问题而对人际交往望而怯步;既希望得到同学的接纳和认可,却自我评价较低;既希望与同学建立健康稳定的人际关系,却又不愿意得到同学的同情与帮助。因此,在人际交往上投立防线保护自己,难免让其他同学感觉难以相处,因而导致的人际矛盾问题更是回避,从而难以解决。

(五)情感支持能力低,不能够给予需要情感支持的人一定情感支持

贫困大学生在封闭自我情感情况下是不可能在人际交往中较多地对别人提供情感支持,再加上长期社会支持系统相对于非贫困生来说薄弱,因而对情感支持的感受较少,也不知如何给予他人情感支持。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彭聘龄主编.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原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15-01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其他人(如:亲属,朋友,同学和师生)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了解需要,并运用语言符号来实现心理沟通的能力。但由于现今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所以大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异较大,然而对大学生来讲,学习如何处理好大学的人际交往尤其重要,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希望本课题能对构建和谐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尽绵薄之力。

1.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般性原则

1.1正直原则。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1.2平等原则。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即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孟子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取决双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1.3诚信原则。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古人也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诚则灵"。其诚是换取友谊的钥匙。日本大作家池田大作说:"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莫过于真诚,而且要出自内心的真诚。真诚在社会上是无往不利的一把剑,走到哪里都应该带着它。"所以要想拥有一份真挚的友谊请带上你的真诚。

1.4宽容原则。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说到:"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当你宽容对待他人的时候则能容小人,成君子。

1.5换位原则。在交往中,把自己体验到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使别人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即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尤其是在宿舍中与室友相处时,室友之间的换位思考能营造和谐的宿舍环境,避免很多的宿舍矛盾的发生。

1.6互补互助原则。大学生活是一个多元化的小社会,学生们在大学生涯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形形的人,而作为大学生想要在大学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学会"取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交往过程中要勇于吸收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2.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的策略

2.1加强教育提高认识[1]。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这一功能。学校中教育内容的构成通常是指教育的组成部分。而教育内容是学校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的總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2],在高等教育《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把德育放在首位。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要把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纽带连结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教育的作用。

2.2塑造个性完善自我。每个学生都是一片不同的树叶,性格迥然,而个性的形成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我们要掌握个性形成的规律和模式,积极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减少和消除学生身上存在的消极个性。逐渐培养出良好的个性将促成良性循环,使个体自身不断得到完善,也必将有利于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建设群体培养个体。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是通过群体来实现的,而群体的好坏又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宿舍、班级等正式群体的建设,促进个体间的交流和影响,使其在群体中获得友谊、归属、尊重和承认等心理需求,从而形成团结向上积极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生活中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群体,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拓宽学生交往范围从而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无论什么样的群体,在建设过程中都要注意个体的培育。在优化大学生人际关系工作中,教育消极个体,消除负面影响,培养优秀个体,发挥榜样作用,带动群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田建国:《思想教育》[M],天津:天津理工学院 ,1998.6 

[2] 何宗齐:《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4. 

[3] 张大均,张 骞.当代中国大学生适应性发展的特点[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4-128. 

[4] 邱小艳,唐 君.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实证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115-117. 

篇(7)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调节

一、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人际交往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爱护、关怀、信任与友谊,是精神需要得到满足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相互倾诉各自的喜怒哀乐,进行感情交流,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增进彼此之间的亲密感。通过交往,化解心中的疑虑、培养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二)有助于大学生知识的获取

首先,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仅仅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的信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人际交往是获取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其次,大学生学习环境单一,加上社会经验不足,看问题难免陷入僵局,而在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中畅所欲言、思维撞击,使自己茅塞顿开。人际交往中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启迪思维,开发智能。

(三)有助于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

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个人和他人相互作用、相互认知从而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指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从和他人关系中认识自我形象,从与别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恰当的自我认知,既能使人避免狂妄自大,又能使人摆脱自卑感,形成良好的自我形象,塑造完美的人格。

(四)有助于大学生社会化的形成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个人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如果没有其他个体的合作,个人是无法完成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才能自立于社会,取得社会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常见心理障碍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 交往内容丰富化。大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正处于获取知识与技能阶段。他们交往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体育、学习、娱乐、个人情感等多方面,形成跨学科、跨专业多维化立体化的特点。

2.交往对象层次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与外界的广泛沟通和交流越来越多,大学生可以和不同辈分、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物去交往,使其人际交往形成了一种超越亲情关系、地域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多层次的人际关系。可以共同探讨人生,相互理解和帮助。

3.交往方式多样化。传统的交往方式如对话、书信、电话,如今除了这些之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实训、聚会、兼职等方式,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交往方式呈现多样化。此外大学生很还注重非语言交往形式,例如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声调、服饰等来交流思想情感。

4.交往动机功利性。以往交往选择是志同道合,重感情不重地位、金钱。如今,务实性和求利性导致交往呈现功利化。大学生一般选择对自己有益处、有帮助、有影响的交往对象。有用的才交,无用的不交,用处大的深交,用处小的浅交。

5.交往形式自我化。大多数大学生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所以与别人交往时,总喜欢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强加给别人,他们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交往中心里建立了一道屏障,把自己与别人分隔开来,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或很难理解体谅他人。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常见的心理障碍

1.自卑和孤傲心理。有自卑心理的人,感觉到自惭形秽,处处不如人,什么都比别人差,在交往时过于拘谨,诚惶诚恐。在社交场合,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使一些交往机会擦肩而过。有孤傲心理的人,自视甚高、自我感觉良好,自命不凡,在交往中易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目中无人的架势,对别人吹毛求疵,十分挑剔,从而引起对方的厌倦和反感,使交往难以正常进行。

2.自私和自利心理。在交往中,部分大学生交往的目的不是为增进彼此的友谊或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而是为了私欲的满足、功利的追求。在交往时,过分地强调自我中心,不为他人的利益和处境着想,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交往时不择手段、拉关系,有时又贬低他人,甚至踩在他人肩膀上。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势必影响正常交往的进行。

3.猜疑和防御心理。多疑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对别人不信任,喜欢主观猜测,怀疑对方,在自己与他人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带着面具与人交往,或总是心存戒备、处处设防,不能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其结果是拉大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造成心理隔膜和情感上的疏离。

4.羞怯和闭锁心理。由于羞怯和缺乏自信,他们常常害怕在他人面前出错,特别在人多或有异性的场合下,羞羞答答、扭扭捏捏,显得极度紧张,有的说话语无伦次、断断续续。因胆小、孤僻、害怕交往而产生的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影响大学生正常交往。

5.孤僻和冷漠心理。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互动,它必须建立在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相互影响的作用之中。而性格孤僻、冷漠的人,则认为人是自私的、不可信赖的.因而现实中与人总是保持一定距离,独来独往。所以这部分大学生缺乏与人交往的热情,不主动或很少参与学校组织的群体活动。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原因

(一)客观因素

1.个人因素。人际交往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同时也为将来的工作和社会生活打下基础。但一些大学生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功利心态有增长的趋势,在价值目标的选择上,更偏重于个人利益与个人发展。做事、交友、学习都是以能否给自己带来直接的利益为标准进行选择,把交往作为一种为自己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2.家庭环境因素。在校的大学生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为伴,既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家长对子女的过分关爱甚至是溺爱,容易使子女形成自私、偏激、不合群等不良性格。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给子女一定的心理压力, 一旦期望不能实现, 挫败感就会油然而生。另外,家长的知识素养、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是影响子女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3.学校环境因素。大学里相对宽松的学习和管理氛围对大学生是一种考验,此外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际环境等也需要他们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大学,实际上是一个融入社会的准备期。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去应对全新的环境,然而正是这种“全新”, 有时会令他们不知所措,从而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而这种失败又会使得一些同学把交往视为负担,心理障碍由此产生。而“素质教育”追求的也是“知识型”、“技能型”的高素质人才。结果就是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很有可能成为漠视生命、情感麻木,没有“感知他人痛苦能力”的高智商的人。

4.社会环境因素。在规定一对城市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优生和优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之后,缺乏兄弟姐妹关系会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异化作用。之后,在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出现了把功利判断推向极至,用功利去泛化整个社会物质领域和人文精神领域的“泛功利化”倾向,这种倾向的蔓延,引起社会道德的明显滑坡和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这种现象加剧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道德困惑与混乱。

(二)主观因素

1.理论知识不足。在较长时期的应试教育的氛围里,大学生自身很少对人际交往的理念给以系统的关注,进入大学,由于专业的限制也使得大部分同学接触到的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少之又少, 以至于较难了解、把握人在交往中心理变化的原因、形式及过程, 进而难以在交往中形成有效互动,当交往过程出现滞涩、卡壳等问题时,不是首先查找自身原因, 而是责难对方,使人际关系难以维系。久之则易视交往为畏途,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2.认知观念有误。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由成长到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作出全面、中肯的评价, 也难以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作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他人,把自己和他人作不切实际的比较等。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自傲或自卑、成功或挫败、乃至气馁、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3.交际技巧欠缺。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 学生们的生活空间相对有限,交往范围相对狭窄,交往理念相对贫乏,交往实践相对不足,单一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限制了大学生交往技巧的形成,在家庭和学校中,大学生要同长辈、领导、师长、同学接触,相互沟通,掌握交往技巧。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

(一)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尊重。交往双方态度上的平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一方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那么他很快便会遭到孤立。大学生往往个性很强,互不服输,这种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绝不能高人一头,因同学之间在出身、家庭等方面的客观差异而对人“另眼相看”。尊重能够引发人的信任,缩短交往的心理距离。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尤其要注意不损伤他人的名誉和人格,要肯定他人的能力与成绩。

2.真诚待人。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坚持真诚的原则,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他人而不求回报,对朋友的不足和缺陷能诚恳批评。对人、对事实事求是,对不同的观点能直陈己见而不是口是心非,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做到赤诚待人、襟怀坦荡。

3.互助互利。交往双方的心理需要都能获得满足,其关系才会继续发展。因此,交往双方要遵循互助互利原则。要破除极端个人主义,要与人为善,乐于帮助别人。同时,又要善于求助别人,别人帮助你克服了困难,他也会感到愉快,这也可以进一步沟通双方的情感交流。

4.诚实可信。要“言必行,行必果。”答应做到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办到。如果经再三努力而没有实现,则应诚恳说明原因,不能有“凑合”、“对付”的思想。守信用者能交真朋友、好朋友;不守信用者只能交一时的朋友或终将被抛弃。坚持信用原则,要做到有约按时到,借物按时还,不胡乱猜疑,不轻易许诺,不信口开河。

5.宽容大度。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密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剂。

(二)掌握良好的交往技巧

第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他人。人要有自知之明,即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要摆正位置,既不自负清高,也不自卑自贱,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正确认识自我才能自我调适、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才能悦纳自我,从而正确地对待别人。

第二,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那些具有诚实、正直、热情、开朗、可信等性格特点的人往往具有一种人际吸引力,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中,要善于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做到冷静、理智。不论是说话或行为或情感的表达都要注意符合一定的场合和身份。

第三,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有的同学由于交往方法的欠缺、交往能力不足导致他想表达善意却又弄巧成拙,他帮助别人却又适得其反,想与别人交往却又不知如何去做,直接影响人际关系。因此,大学生要敢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有目的地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在传情达意,在交往中运用得好,就能增强交往效果,。所以必须加强交际语言的学习,采用艺术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第四,热情主动交往,表现真实自我。交往双方总有一方处于主动地

位,如首先与人打招呼,主动与人说话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却有人常常因为不习惯、不好意思去做,而丧失了许多交往机会。主动交往会使人感到你和蔼可亲、容易接近。如果总希望别人主动接近自己,别人就会认为你妄自尊大、盛气凌人而不愿与之交往。在与人交往中要感情真挚,不虚情假意,敢于承认错误,就会给人留下真诚的印象。

第五,加强彼此沟通,建立密切联系。人际关系是以情感联系为基础的,经常性的交往是维持和增进感情的纽带。同学、朋友之间经常用写信、电话、发电子邮件等形式互致问候或经常相互走动,有助于增进彼此之间感情。而不是需要朋友帮忙时才联系,这样久而久之会使感情疏远,失去真正友谊。

参考文献

[1]金盛华等.沟通人生:心理交往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