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4 04:25: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形容气势大的词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 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词语。生活既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又是一本无声的大词典,如“读读背背”中“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雁过留声”等成语,学生其实在生活实际中已理解掌握了,但更多的书面词语并未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当学生遇到这类词语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回忆平日看到的景象,或感受过的美景来理解词义。
2. 情境表演理解词语。模仿和表演是孩子的天性。有效的表演比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教《小稻秧脱险记》中“纷纷、团团围住、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等词时,于永正老师扮演小稻秧,学生扮演杂草。只见他们把于老师“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要营养。不用灌输,学生在情境表演中感知、理解并掌握了词语。正所谓“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
3.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有些词语前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语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如《清平乐・村居》一文中的“最喜小儿无赖”,对“无赖”一词可引导学生从“喜”字感受诗人对小儿不是讨厌,而是喜欢,喜欢他的活泼、可爱。如《埃及金字塔》一文,可通过“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来理解“精巧”一词,效果很好。
4. 分析字形理解词语。分析字形,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做到音、形、义的统一。如学习《黄果树瀑布》一文中“人喧马嘶”“喧嚣”“訇然作响”“气势非凡”时,可这样设计:
师:孩子们数一数“人喧马嘶”“喧嚣”有多少张嘴?
生:七张嘴。
师:千万个七张嘴一起喊,会怎样?
生:声音很大。
师:所以下文才用“气势非凡”“訇然作响”来形容作者的感受。
5. 通过比较理解词语。比较法是词语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近义词的比较法,如《一株紫丁香》中“时时把我们挂牵”,如果给“挂牵”换个词,你会换什么呢?(想念、思念)《莫高窟》一文中的“惟妙惟肖”,如果你就是游人中的一员,会怎样情不自禁地赞叹呢?(真是活灵活现哪!)有反义词的比较,如《谈礼貌》一文中对岳飞“彬彬有礼”的理解,可通过牛皋的“态度粗暴”“出言不逊”形成强烈的对比,很好地品味出彬彬有礼的涵义,理解主人公的思想境界。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的辨析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初期的基本语法完成后,阻碍学生学习进步的便是词汇量。词语扩展是迅速增加词汇量的好方法,但学生常常因为不明白两个词的细微差别而混用,因而时常闹笑话。特别是到了中高级,词汇量的增加使留学生在使用同义词的过程中有了更多困扰,因此同义词对比一直就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同义词除了准确地反映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外,同时肩负的任务还有准确地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情、态度。以及适应各种语体风格的需要等等。正因如此,同义词的辨析工作就变得更为重要了。
掌握和运用好同义词,关键在于能辨析同义词的不同方面的差别。辨析的角度可为“意义、用法及其语法功能、色彩”三个大方面。其中又包含了若干小项。另外还有方向感等方面的差别。下面我就来一一举例说明。
在意义方面的比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词义的轻重不同。比如“希望、盼望、渴望”,词义由轻到重。“希望”只是一般的态度,“盼望”就加强了主观的意愿,“渴望”则更进一步表示了主观意愿的强烈程度。再比如“安静、寂静”,单从形容环境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表示没有声音。但在词义轻重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
第二方面:词义的着重点不同。有些同义词的它们的意思虽然相同,但各自的侧重点却不同。如“正确、准确”。它们都有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或者预定要求、没有误差的意思,但“准确”的侧重点在于“准”,主要是从效果上看的,而“正确”的意思着重在“对”,主要是从性质上说的。再如“兴旺、兴盛”,“兴盛”的着重点在于“盛”。即事情的昌盛,而“兴旺”着重于“旺”,即事情的旺盛,如“人丁兴旺”,“家业兴旺”。
从用法及其语法功能这个角度来看,同义词的辨析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同义词的适用范围不同。
如“抵御、抵抗”,二者都是动词,都可表示用力量制止进攻,区别在于:“抵御”常用于自然界事物或敌对力量,“抵抗”一般用于敌对力量。也可用于病菌、寒冷等。
再比如“面临、面对”,“面对”的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使用范围较宽,而“面临”一般指抽象的事物,使用范围较窄。
第二方面:适用对象不同。
如“倾注、倾泻”,“倾注”的比喻义用于抽象事物,指把精力集中某一目标上或把感情心情地吐露出来,多用于爱的感懒“倾泻”的比喻义只能指把感情尽量地吐露出来,多用于恨的感情。“倾泻”还可用于被比拟为能流动的东西,如月光、光华,而倾注则不能。
再如“勤奋、勤恳”;二者都可以形容工作,“勤奋”还常用于学习,“勤恳”还常用于劳动。
第三方面:词语的搭配不同。
如“保持、坚持、维持”,“保持”搭配的词语不仅可以是是“水平、水土、传统、习惯、性质、本色、作风、局面、状况、关系、卫生”等等名词性宾语,而且还可带“警惕、沉默、联系、先进、安静”等等动词或形容词宾语;“坚持”所带宾语可以是“真理、原则、路线、立场、主张、方向、道路、方针”等名词性宾语,也可是动词性宾语,如“学习、进步、团结、领导、斗争”等;“维持”一般只能带“秩序、现状、生活、生命、治安、水准”等名词性宾语。
第四方面:语法功能不同。
如“赶忙、赶快、赶紧”,都表示动作行为迅速而急迫,但“赶忙”一般只用于陈述句,不能用于祈使句,而“赶快、赶紧”既可用于陈述句,也可用于祈使句。
再如“万万、千万”,都表示“绝对”、“无论如何”,但“万万”多用在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中,“千万”则是肯定句、否定句中都可使用。
再如“突然、忽然”都表示来得迅速而又出乎意料,但二者词性并不相同,“忽然”只能是副词,而“突然”既可以是副词,又可以是形容词。
再如“舒服、舒适”。“舒适”只能重叠为AABB的,而“舒服”可以重叠为AABB,也可以重叠为ABAB。
同义词关于色彩的对比可分为感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
第一方面:词语的感彩不同。
如“成果、结果、后果”,分别是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再如“气势汹汹、威风凛凛”都有声势大的含义,但前者是贬义词,后者是褒义词。再如“气概、气势”前为中性词。后为褒义词。
第二方面:语体色彩不同。
如“愣神儿”是口语,而“发呆”是书面语。“整一顿”是方言。“吃一顿”是普通话。
另外,也有人从方向感上对同义词进行区别。
如“关心、关怀”,“请示、询问”上级与下级的差别;“传递”与“传播”的差别是:“传递”是单向的,“传播”是多向的;“抱怨”和“埋怨”的区别是:“抱怨”只对别人,不对自己,“埋怨”可是别人,也可是自己。再如“和气”和“慈祥”表示的是人的外貌表情,而“善良”多表示的是人的内心。
以上便是在作同义词区分时的各个角度。所选的词也多是我在教学中遇到的。
一组同义词要从多角度进行比较,以上不同方面,只要有差异,都可加以对比说明,细致的比较工作对于学生掌握两词的不同点有很大的帮助,对比越细致,学生对词汇的了解就越充分,但同时又会产生一个负面问题:学生在使用这些词时的反应时间会很长。在使用一个同的时候,学生会在大脑记忆库中先搜索与之相近的词语,进行比较,选择,然后才能做出决定。这远比机械记忆来的时间长,因此,为了避免麻烦,很多同学到了中级的时候,说话、写作仍旧保持着初级词汇的水平,只有在做题时才去动脑筋分辨那些同义词。即便这样,由于同义词的相似性,学生对它们还是非常容易混淆的。我们都有这个经验:如果学生只学了一个词,说句子时可以不假思索,但只要是这个词与其它词对比过了,就总是有学生犯错,如“于是”和“因此”,虽然它们的所用之处完全不相同,“于是”后是连接另一件事,“因此”后连接的是同一件事的结论,但即便是最好的学生,也会在使用时发生错误。由此看来,如何教授同义词更是应该好好思索的问题。
看起来有些两难:教得太细致,会不便于记忆;教得太少,又会使本来就很相似的同义词在某些时候无法区分。因此,“度”很重要。重点突出是一定要把握的。
使学生自己会区别同义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因此在平时授课时要注意对词素的解释。同义词的辨析方法虽然多,但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因词素不同而造成的词之间的意义的细微差别,就是因为这些细微差别,所以才引出词义轻重不同、适用范围不同、适用对象不同、搭配不同等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区别词素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向往春潮
1.导入:寒冷的冬天将要远去,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大地万物复苏,将要爆发出埋藏了一冬的活力,势不可挡!
2.揭题: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欣赏北方春天的奇景――春潮。(板书课题)
【评析】简洁而富有激情的导语,把学生带入对春潮的美好向往之中,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企盼。
二、初步感知,走进春潮
1.播放课件。(播放配乐课文和春潮景象的录像)
2.交流。听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几方面的内容。
【评析】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和气势雄伟的春潮景象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通过初读课文,揭开了春潮的神秘面纱。
三、细读感悟,品味春潮
1.品读春潮形成部分。
⑴谁能说说“春天在进攻”表现在什么地方?(生自由读一、二段)
⑵为什么说冰封的大江 “变酥了,变软了”呢?(学生讨论,体会用词的巧妙。)
⑶春潮在温暖的春风中慢慢奏响了序曲,由弱到强,慢慢壮大,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变化读出来?(生自由读、指名读、赛读,指导学生通过音调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读出春潮的形成过程)
【评析】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春潮由弱到强的形成过程,做到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品味“酥”和“软”等词用得巧妙,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2.品味春潮的不可抗拒。
⑴春潮在慢慢地孕育着、积累着,期待着成熟时刻的到来,那时它要把自己所有的力量都释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引读第三自然段)
⑵读完这一段,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春潮?
⑶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春潮的气势雄伟,势不可当呢?
⑷品读重点句段:“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指名读,评价)
①播放开江场面的录像。(再读)
②体会拟人手法的运用:为什么说大江“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③配乐朗诵。
⑷春水战胜了寒冬,她多么欣喜,多么激动啊!谁能读出春水的喜悦之情?(指名读第四段,评价;播放优美欢快的钢琴曲,渲染气氛,配乐齐读)
【评析】借助音像,播放排山倒海般的开江场面的录像,让学生观看春潮宏大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以汹涌澎湃的潮水声作为背景音乐辅助感悟,把学生带入气势雄伟的春潮情境中。欢快的钢琴曲,衬托出春潮战胜寒冬的喜悦之情,配乐朗读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进而感悟文章,读好文章。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悟写法,积累语言。
四、介绍背景,升华春潮
1.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苦菜花》的写作背景。
【关键词】诗歌鉴赏;炼字;表现手法
近几年高考题中诗歌鉴赏的热点之一是“对含义深刻的词语的分析”,“含义深刻的词语”往往是炼字使然。就所炼字词的词性而言,常见的有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名词、叠词等等。
炼动词。动词炼得好,容易使诗篇“活”起来,特别惹眼,特别使人喜爱,也特别容易使读者动情,触发想象,有助于诗歌意境的营造。
李白《塞下曲》第一首:“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随”和”抱”两个字都用得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说法好很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杜甫《春望》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都是炼字的典型。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现在由于国家丧乱,一家人流离失所,鸟语花香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蒸”“撼”二字妙极,具有夸张色彩:“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八百里洞庭浩淼无边的阔大气势被渲染得大气磅礴。
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有一支曲子:“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字一般是被动的,有“残存”、 “残余”的意思;且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另二字则无如此丰富的内涵。
“春风又绿江南岸”、 “红杏枝头春意闹”、 “云破月来花弄影”、 “海上生明月”等等,炼动词的诗句相当多,这是诗歌鉴赏中一道优美的风景线。
炼形容词。形容词对整个诗句起到了修饰的作用,往往使整个诗句生动形象,含蓄而蕴藉。
吴伟业《无题》“千丝碧藕玲珑腕,一卷芭蕉展转心”一句中的“碧”字,从腕而联想到美人之腕如藕,由藕而想到诗心之慧,因有玲珑之赞,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之感,能在对方的美上增加几分空灵的仙气。这种好像颠倒黑白的形容,反而给人一种合情合理再无一字可以换易之感。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二联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
炼副词。诗歌中也经常锤炼副词,副词炼得恰到好处,也能使诗歌开合自如,悠扬婉曲,生出情味,化板滞为流动,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二字,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抓住了春雨的特点,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富有情趣,表达了作者的喜雨之情。
王昌龄《闺怨》一诗云:“闺中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先写闺中兴冲冲地登上翠楼欣赏春色,用“喜”铺垫;由一“忽”字过渡,转入因看到杨柳嫩绿之色,想起送别丈夫参军,现还未归,自己是孑然一身,不免产生孤寂落寞之感,又“怨”上心头。“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周邦彦《咏蔷薇》“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用了一个“似”字,便使蔷薇处于与人似与不似之间,显出无限情韵。
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衬托出诗人壮志难酬困顿落寞的心境来。
炼数量词。诗歌中有时也会运用一些数量词,犹如神来之笔,为诗歌艺术平添几分亮丽。
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李商隐《锦瑟》一诗,开篇就是“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五十弦”、 “一弦”、 “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却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
李白“白发三千丈”、 “飞流直下三千尺”、 “会须一饮三百杯”、 “对影成三人”等诗句,就是借助于数量词形成夸张的手法,加上自己大胆地想象,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大愁大悲大喜的情感。
炼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并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游子心中蕴积的愁情,因秋而触发,化作无边的乡愁;孤雁从南楼飞过,凄哀的鸣叫,使乡愁更加上一层“雁归人未归”的感伤。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思妇抬头望天,见一轮皓月,几片云彩,便想到如果云中飞来的鸿雁能够给自己带来丈夫的书信该有多好!雁字回时,渐飞渐远,思念之情却更加浓郁。
由诗中“雁”字,可见“雁”这一特殊的意象所蕴含的情感:思乡怀人,这就是名词意象的独特魅力。
有时多个名词连用时,能营造出非常精美的意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每个句子都有三个名词意象组合而成,细细品来,各个意象无一例外地萧条苍凉,这样的意象组合就营造出一种分外孤寂的氛围,让我们读出了游子出门在外的无限愁思来。
炼叠词。叠词往往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到强调的作用。
最熟悉的还是李清照《声声慢》里的句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诗人大清早一起来就开始“寻寻觅觅”,她在寻找什么,一定是非常重要的东西,譬如她曾经朝夕相处的丈夫,可是接下来的“冷冷清清”,我们就知道了斯人不再,再也寻他不着。几个叠词铺排而下,对丈夫的无限思念,找不到丈夫的无限失落,心情格外地“凄凄惨惨戚戚”,让人不禁跟着抒情主人公潸然而泪下。
一首《杳杳寒山道》,通篇充满了“寒意” ,就是因为句句使用了叠词,显示了其艺术的威力:“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渲染了“寒”的气氛;“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给人以空旷落寞之感;“啾啾”状鸟鸣之声,以有声写无声,衬托环境的寂静;“寂寂”直接描写寂静无声;“淅淅”以风声描写风的动态之感,从声音上渲染环境的肃杀;“纷纷”绘雪舞之状,从视觉上表现环境的肃杀; “朝朝”“岁岁”从时间上渲染寒意之久。这些叠词从不同角度运力,共同塑造了整首诗歌的寒冷氛围。
叠词中的拟声词能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一句,用了叠词“潺潺”,一点点一滴滴,落到了亡国君主的心上,读者也仿佛听到了潺潺的雨声,走入了李后主凄凉的心境。
英语广告语言因其生动感人、形象鲜明,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不仅提高了商品的知名度,也已经成为商品销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构成了日常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了解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方式,不仅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西方社会。英语广告常常使用陈述句、简单句、疑问句、祈使句、疑问句和设问句等,并且使用诸如比喻、拟人、双关、夸张甚至押韵等修辞手段,用艺术的形式实现商业的价值。本文运用实例,主要从句法和修辞格两个角度进行尝试性分析。
1英语广告的句法特点
英语广告的必须富有感彩和感染力,并力求简洁、生动和形象。从句式上看,英语广告中,各种句式往往交替使用。
1.1常用陈述句
英语广告中常用陈述句来阐明某种观点、情况和事实的,最为常见的陈述句的句型为主谓结构。例:Thetasteisgreat.味道好极了。这是一则雀巢咖啡的广告,用陈述句表达了一种观点,简洁明了。又如:Tome,thepastisblackandwhite,butthefutureisalwayscolor.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这是轩尼诗酒的广告,也是采用陈述句的形式。
1.2多用简单句
英语广告中简单句使用较多,很少使用复合句,这是因为广告用语必须以最精炼的语言,传递出最多的信息,从而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例:
Weintegrate,youcommunicate.我们集大成,您超越自我。这是三菱电工的广告,使用两个简单句,选词对称,紧凑明快。又如Impossiblemadepossible.使不可能变为可能。这是佳能打印机的广告,这则广告设计的非常巧妙,Impossible和possible两个词相对应,意义上又互为反义,使读者印象深刻。
1.3使用疑问句
有些广告在标题或正文的开头使用疑问句,不仅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理,也能增加阅读兴趣,从而也刺激购买欲望。例:
What’ssospecialaboutLurparkDanisbbutter?Well,canyourememberwhatbutterusedtotastelike-realfreshfromhousebutter?Doyourememberhowyouusedtoenjoyitwhenyouwereyoung?Today,thetasteofLurparkbringitallbacktoyou-that’swhyit’ssospecial.这则广告多次使用疑问句,从第一句“黄油的特点是什么?”入手,一环扣一环,抓住读者的心理,增加了读者的兴趣,突出了这种黄油的特点。又如:Arthritispains?AllyouneedisBayerAspririn!您正在忍受关节炎的痛苦吗?“拜耳”阿司匹林使您药到痛除。这是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广告,开头用疑问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接着引出正题——突出拜耳公司的阿司匹林功效。
1.4巧用祈使句
祈使句本身含有请求、号召人们做某事的意思,具有非常强的劝说性,英语广告中常常采用具有鼓动性的语句直接劝说消费者去购买商品。例:
Justdoit.只管去做。这是耐克运动鞋的广告,口语化极强,仅仅三个词组成的祈使句很富有感染力,吸引消费者进行消费。
又如:Taketimetoindulge.尽情享受吧!这是雀巢冰激凌的广告,祈使句的使用,具有很强的劝说性。
1.5常用省略句
省略句往往给人以简洁明快的感觉,结构简单,语言果断自然。省略句的使用可以使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在有限的篇幅里得以传递。例:
Deliciouslysimple.Simplydelicious.(颇具美味的简单,颇为简单的美味)
这则食品广告虽然只是两个简单的副词和形容词的重复,却把该食品味美和食用方便等特点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又如:You’llenjoyrelaxedsunnydays.Warmcrystalclearlagoons.Coolgreenfoliage.Waterfalls.Flowers.Exoticscents.Brightblueskies.Secludedbeaches.Gracefulpalms.Breathtakingsunsets.Softeveningbreezes.Andfoodthatsimplyoutstanding.(您会享受这阳光明媚的轻松日子。温暖,清澈的环礁湖,清凉,碧绿的树叶,瀑布,花丛,异样的芬芳,明亮的蓝天,幽静的海滩,优美的棕榈,壮丽的日落,轻柔的晚风。还有那绝妙的食物。)从“温暖,清澈的环礁湖”到“轻柔的晚风”,一连串名词短语代替了You’llenjoy……的句子.不仅简洁紧凑,而且又鲜明有力。
1.6使用设问句
设问是用反问句来表示或强调一个概念,设问句的使用别具一格,用提问的形式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的注意力,突出产品的性能,强调产品特点。
如:DoyouwanttomakethemosttothebusinessopportunitiescreatedbytheBeijingOlympicGames?DoyouwanttoknowhowtodobusinessinBeijing?MarketPromotionConferenceonOlympicEconomy——ChinaDaily,2004
这是一则吸引客商在北京投资的广告。它采用了两个反问句的形式,引起客商的注意,对客商很有吸引力。
2英语广告的修辞技巧
在广告语言中,除了各种句式的使用,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也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这使得原本简单的语言产生了独特的效果,不仅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而且耐人回味,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2.1比喻
比喻手法使语言描述更为形象,具体。将抽象、枯燥的事物与生动的、具体的事物进行类比,能使抽象概念简单化、具体化,并且能够丰富内涵,深化主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
Featherwater:lightasafeather.(法泽瓦特眼镜:轻如鸿毛)这则广告标题很短,但由于喻体选择恰当、形象,将法泽瓦特眼镜形容为像羽毛一样轻,使读者感受到佩戴该眼镜的舒适感。
2.2拟人
拟人句的运用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拟人赋予事物以生命,使描述更具活力,使物具有生命力、个性和情感。例:Itmaybeyourcarbutit’sstillyourbaby.(汽车广告)这则汽车广告就是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汽车生命力,从而使购买者倾入个人情感。
又如:Unlikeme,myRolexneverneedsarest.(劳力士手表广告)
用拟人的手法把Rolex表人格化,从其不需休息这一点暗指该表走时准确、劲力十足,其质量值得消费者信赖。
2.3双关
双关(Pun):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条件,用一个形式表达双重意义的修辞手段。例如:Startahead.成功之路.从头开始。这是大家熟知的洗发水飘柔(Rejoice)的广告语,译文采用了双关的手段,表达了既要从“头”开始(突出洗发水的功能),又表达了另一重意义。又如:Philips,Thelightthat’salwaysshining.这则广告中的light一词既可以指该公司所生产的电灯,又可以指飞利浦公司的光芒,因而可以理解为“飞利浦公司,与其生产的电灯一样永远发光。”
2.4夸张
夸张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英语广告中使用夸张是为了宣传产品,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例:Goodtothelast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是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词,作者使用夸张的手法,突出麦斯威尔咖啡的香浓,吸引读者一尝为快。
再如:Thefirstever,thelastyou’lleverneed.一朝拥有,别无所求。这是精工手表的广告,夸张手法的使用,让读者觉得拥有一块精工手表是身份的象征,从而最大限度地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
2.5对比
对比是利用两个意义相反或矛盾得词以达到强化印象的效果使句子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节奏强烈,富有气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
Tide’sIn.Dirt’sOut.(汰渍洗衣粉广告)
通过“tide”与“dirt”和“in”与“out”两种情形的对比形象地显示出汰渍洗衣粉的去污力。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又如:Welead.Otherscopy.我们领先,他人仿效。(理光复印机),作者使用“lead”和“copy”这两个意义上相反的词,不仅使句子结构对称,而且富有气势,突出其产品的领先地位,使人印象深刻。
2.6排比
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它可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排比不仅能营造声势,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美。
例:CallitWrigley,
CallitSpearmint,
CallitGum-Wrigley.(口香糖广告)
这则口香糖的广告中运用排比修辞,使得语句层层递进,加强语势。
Noproblemtoolarge,nobusinesstoosmall.没有不做的小生意,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IBM广告)
No…,no…形成排比结构,不仅看来整齐醒目,而且听来有节奏感,表明IBM公司雄厚的实力,又体现了其想顾客之所想以及事无巨细的合作与实干精神。
关键词:语言交际理论;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汉译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31
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功能性语言,已经逐步形成了一种较为独立的文体,并构成语言运用和信息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广告特殊的社会功能,旨在传达产品信息、树立产品形象和刺激消费欲望。一则成功的广告应具备两个特性,首先是“推销性”,即对消费者起到推销产品的作用。其次,广告语应具备一定的“记忆价值”,即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让人随时随地都能想起该商品的优点和特点。通过使用某些修辞手法,例如:比喻、双关、拟人、排比、押韵和滑稽模仿等,使其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具体、生动,使广告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从而达到与消费者之间特殊的交流效果,刺激其购买广告商品。
可口可乐公司广告语中多使用双关、拟人、明喻、暗喻、排比、押头韵、夸张和滑稽模仿等修辞手法。广告语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难忘。
语言交际理论是指将语言看作是一种交际形式,强调其对热人际交流的工具作用。该理论通过分析语言交际的具体过程,探求语言在交际中成功的基础,从而进一步揭示语言交际的实质。现代语言交际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的符号学的创建。他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创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提出“共时”和“历时”,“言语”和“语言”等重要概念,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索绪尔的符号学认为语言和交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言是一种代码系统,而其基本功能则是交际功能。之后语言交际学一直向着成熟发展,也由单一的研究学派发展成综合性研究学派。本文的理论基础就是综合性的语言交际理论,在该理论指导下,通过举例分析可口可乐公司广告语的修辞运用,并进行翻译实践,译成汉语,期望能达到源语言的交际功能。
举例分析:
1双关(pun)
双关是在某种语境下,利用语音或语义的相同或相似性,使得语句具有双层含义,一语双关,一箭双雕,从而产生特殊且有趣的修辞效果。其主要利用词语的多义性(polyemy)和同音异义(homonymy)的特点使有些词语具有双重意义。增强词语的趣味性,方便消费者记忆。
Eg:(1)The sign of good taste.(1957年)真味道,真品味,可口可乐。
(1)自译:可口可乐,好味道,高品位。
(2)Catch the Wave(for New Coke).(1986年)
(2)自译:抓住潮流的美味选择。(这里运用到了转移修饰的手法:美味本该修饰可乐,却修饰了“选择”)
(1)和(2)分别是可口可乐不同年份的广告语,这两句都属于语义双关。在第一句中,taste有味道和品位等含义。所以,第一个广告语实际蕴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可口可乐本身味道纯正美味,就代表着好味道。二是若你选择了可口可乐,那你就是有品位的人。
第二句中的wave一词也是一语双关。“Catch the wave”指消费者若选择购买可口可乐,就是抓住时尚,紧跟时代的“潮流”。
由此可见,广告语的创作者有意创造出一语双关的词语,产生两种或者多种不同含义,达到一种与消费者交流中的特殊效果,新奇故而能使人瞬间记忆。
2拟人(personification)
拟人指把物比拟成人,将人独有的性格、心情和感觉转移到物本身。
Eg:(3)The best friend thirst ever had.(1938年)
(3)自译:解渴神器/解渴宝
(4)Coke knows no season.(1947年)
(4)自译:可口可乐,四季皆宜。
第三句指thirst的best friend是Coca-Cola,即当消费者口渴时,作为你最好的朋友,可口可乐能够最完美的解决你口渴的问题。而在第四句中,广告设计者用一个形容人的单词know去形容可口可乐,运用拟人手法,体现出了可乐的特性,即一年四季都适合消费者饮用。另外knows和no的o音,还运用到了押尾韵的修辞手法。
(3)和(4)两句的语言生动,运用典型拟人手法,将可口可乐赋予人的情感和感觉,仿佛使其获得了新生,给消费者一种新鲜感。
3明喻(simile)和暗喻(metaphor)
在西方修辞学中,比喻是能够激起富于诗意的想象力的手段。比喻是指通过比较两个具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将其相似的部分具体化,增强消费者对该事物的联想,便于消费者快速记忆。
Eg:(5)Pure as Sunlight.找两者同质点(1927年)
自译:永远阳光,永远纯净
(6)Life tastes good.(also used in the UK).(2001年)
第(5)、(6)句分别运用明喻和暗喻的手法,第五句将中把可口可乐的美味程度和阳光作比较;第六句中又将可乐暗喻为生活。
总之,比喻这个修辞手法有助于将广告语文本生动化具体化,使得消费者能真正感受到可口可乐的特性,以达到特殊的交流效果,刺激购买欲望。
4押头韵(alliteration)
头韵是英语语音方面的修辞手段之一,它可以体现某种语言的结构美和音律美,使情景音交融,同时达到意美和音美两种效果。
Eg:(7)Whoever you are,whatever you do,wherever you may be,when you think of refreshment,think of ice cold Coca-Cola.(1939年)
可译为一首竖着的小诗:
你是谁,
你在哪,
你在做什么,
有你就有可乐。
或译为:无论你是谁,你在哪,在做什么,提神醒脑,唯有可乐。
首先,可口可乐的英文商标Coca-Cola本身就运用了头韵的修辞方法,压c的韵,朗朗上口,且这种重复的手法,也便于消费者快速记忆。
其次,例7是由Whoever,whatever,wherever和when引导的排比句,这四个词同样运用压头韵,句式整齐统一,语言很有气势。
因此,压头韵可以使得句子整齐统一,又有气势,同时增强节奏感,使得音美和形美同时产生,使语言具有强烈的美感,而且朗朗上口,便于消费者记忆,使其印象深刻。
5夸张(hyperbole)
夸张即指一种为了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而故意夸大言辞,以创造出鲜明独特的语言形象的修辞手法。可口可乐广告语中的夸张是为了突出该饮品的特点和优点,从而刺激消费者购买。另外,这种对产品的适当夸大也体现了生产者对该产品的自信,故也可增强消费者购买决心。
Eg:(8)Coca-Cola…along the highway to anywhere.(1949年)
Highway意为公路,可口可乐为运动型饮料,在运动时喝最为适合。
(8)自译:可乐随行,运动随心。
(9)Things go better with Coke.(1963年)
(9)自译:可口可乐,让你快乐。(押尾韵)
第八句和第九句都夸大了可口可乐的特,使消费者陷入对该产品的想象中。由于空间等条件限制,消费者不可能随心渠道任何地方,当然也不可能任何事都心想事成。但是这两则广告语却给了消费者美好的向往和美好的想象。另外,需要注明的是合理的夸张并不是单纯夸大,它也具有可信度。
6矛盾修饰法(oxymoron)
英语中的矛盾修饰法指的是将意思相反、互相矛盾的两个词放在一起构成的辞格,以这种微妙的矛盾感和冲突感塑造被形容物的魅力。该修辞手法体现了在矛盾中形成统一,相辅相成的矛盾原理。
Eg:(10)Ice-cold sunshine.(1932年)
自译:凉爽如冰,温暖如阳。(四字格词语)
第十句中的Ice与sunshine两词形成鲜明对比和强烈的冲突,原本两者相互矛盾,但却同时表现在了可口可乐中,给消费者形成一种独特的感官刺激,从而对可口可乐这一产品产生好奇心,从而刺激购买欲望。
7滑稽模仿(Parody)
滑稽模仿,即由于交际的需要,模仿现已有的语言格式,临时创新的一种说法,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其特点即模仿成语、谚语、格言、警句或著名诗句中的大致形式,适当改动部分语言。将借鉴的形式与自己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增强文字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目的。钱钟书曾将把滑稽模仿称之为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修辞手法。
Eg:(11)Where there’s Coke there’s hospitality.(1948年)
自译:品冰爽可乐,享如火热情。(压头韵)
由上边的句子联想到,丰田汽车的广告语。汉语版:“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
英文版:“Cars will find right way,where there is a way,there is Toyota.”
例句11明显是根据现成的英语谚语“Where there’s awill,there’s a way”临时仿造,这种方式新奇独特,极易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联想。“有可乐的地方就有热情”,该翻译缩短了生产商、经销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更加突出了可口可乐的独特性,使人忍不住购买。因此,滑稽模仿作为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有力武器,在广告语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8总结
广告语旨在通过语言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和改造,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而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强广告语的艺术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可口可乐之所以能创造出自己独树一帜,多年屹立不倒的品牌价值和品牌文化,成功的广告语功不可没。
另外,将英文广告翻译为汉语,有三种基本方法:直译,意译和综合法(直译和意译结合也可加注解)。翻译时注意尽量应用上汉语的修辞方法,让译文和原文一样具有吸引性和鼓动性,争取两者具有相同的语言交际功能,才是成功的广告。
参考文献
[1]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
[2]盖静.论英汉广告中的修辞与翻译[D].桂林:广西大学,2003.
[3]H.G.Widdowson.Linguistics[M].3rd 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孙慕丹.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语翻译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5.
连绵词的定义和分类:
1.1定义:连绵词又称联绵词,是双音节语素的一种,它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连绵词有两个音节,但仅为一个语素。因而我们可以概括的将连绵词概括为单纯的复音词,即把两个音节合起来表达一事一物且两字不可分割。
1.2分类:对于连绵词的分类,学界看法趋于一致,主要分为三类:双声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伶俐”“蹊跷”;叠韵词。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骆驼”“徘徊”;非双声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指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如“寂寞”“仓促”。
2.《庄子》中部分连绵词的释义和探索:
2.1《庄子》中的连绵词情况:《庄子》中的作品,文笔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而其中对于连绵词的巧妙运用是一大特色。《庄子》中的连绵词对于文章的气势、语言的韵律、意蕴的表达都有着重要作用,其自身的词义和使用特点亦有值得探究之处。
根据笔者的统计,《庄子》中双声连绵词有13个,叠韵连绵词有35个,它们虽然词性各异、意义有别,但都在文章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文章增色。下面就从连绵词本身的释义和它们的特点、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2.2《庄子》中连绵词的疑难考释:《庄子》成书时间较早、年代久远,古今语音、语义和语用差异明显,难免会出现许多疑难字词。而连绵词词义的缺失可能会导致连绵词的错认、漏认以及文章含义的误解,也就无法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连绵词的特点及其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因而笔者尝试对《庄子》中的一些疑难连绵词进行一番释义工作,便利后续研究的进行。
望洋:《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所谓望洋,指的是抬头向上看的样子。作仰视貌,其实与“望洋”一词对应的应当是“昂”,因而望洋作为叠韵连绵词也就不奇怪了。
孟浪:《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所谓“孟浪之言”可理解为荒诞宽泛的言论,因而孟浪可解为疏阔而不精要、荒诞而无边际。
环玮:《庄子・天下篇》:“其书虽环玮,而连砦奚恕!贝艘痪湟馑际牵耗潜臼槭樗淙黄叭赐鹱随和,言辞虽然变化多端却奇异可观。联系文意,可解作宏伟奇特。
乎处:《庄子・庚桑楚》:“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所谓“无乎处”,指的是不见、不知在何处。由此推断出“乎处”指的是所在之处。
解垢:《庄子・l箧》:“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於辩矣。” 成玄英疏:“解垢,诈伪也。” 陆德明释文:“解垢,诡曲之辞。”因此解垢意为诡辩伪诈的言辞。
蹇浅:《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 成玄英疏:“好为遗问,徇於小务,可谓劳精神於跛蹇浅薄之事,不能游虚涉远矣。”因此用以形容鄙陋浅薄。
禽贪:《庄子・徐无鬼》:“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夫禽贪者器。” 王先谦集解引宣颖 云:“如禽者之贪得,犹贪渔也。”因此用以形容贪于猎获。
绪余、土苴:《庄子・杂篇・让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绪余:陆德明释文:“ 司马、李 云:绪者,残也,谓残馀也。”具体指抽丝后留在蚕茧上的残丝。借指事物之残余或主体之外所剩余者。
土苴: 陆德明释文:“ 司马 云:土苴,如粪草也。”用以比喻微贱的东西。
2.3《庄子》中的可拆分连绵词问题:根据连绵词的定义,连绵词应当是不能够进行拆分的,然而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语言实践中有些连绵词可以拆分成两个单音词,成为连绵词中的异类。而《庄子》中就有一些论述,可以印证上述观点,举一例尝试着进行验证:
叠韵连绵词“匍匐”,又作扶服等,出现于《庄子・外篇・秋水》中:“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有释义为:匍匐,言尽力也。再联系同时期的其他文献看:《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匐伏,四拜自跪榭”苏秦的嫂子俯伏在地,像蛇一样地爬行,匐伏即为匍匐,也即俯伏。二者意思相同,可以相互比较着解释,因而“匍”和“匐”实际上是两个动作“俯”和“伏”,后世释义字典也多将“匐”解释为“附”的意思,那么“匍”字便很可能与“俯”字想对应。再看《庄子》原文中,燕国人未学会邯郸人走路,又忘记自己原来的姿势,只能俯下身子伏着爬行回去了。此解释也更为通畅、细致,比较可取。
再从语音方面考虑,“古无轻唇音”,“俯”字上古的读音应当为“匐”,也与语义上的解释相互印证。不仅如此,在许多地区的方言中,匍和俯意义也是相通。成为语音例证。因而,“匍匐”实际上有“俯”和“伏”两个意思,可以进行拆分。
3.《庄子》中连绵词的特点:
3.1词性特点:根据统计,《庄子》48个连绵词中,形容词数量最多,有23个;名词次之,有15个;而动词最少,为10个。
可以比较明显的发现,形容词性的连绵词占到了将近一半的数量,究其原因,在于形容词性的连绵词的特殊表现力上。《庄子》行文恣意,多铺张描写,也有抒情表达,同时讲究辞藻的华丽,而形容词极好的满足了文章的实际需求,因而作者使用大量形容词性连绵词来达到修饰夸张的效果,契合文章风格。试举一例:《庄子・天下篇》中“乔傲乎救世之士哉”,以连绵词“乔傲”描写“救市之士”的孤傲风范,高高在上、冷峻傲气,显得入木三分。此外,《庄子》重说理时的气势和张力,创作时的想象力也是天马行空,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形容词加以支撑,而形容词性的连绵词显然能够为之增色不少。
在名词和动词的使用上,连绵词的实用性相对加强了一些。尤其名词性的连绵词,多是用以指代实实在在的事物。例如:“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於辩矣。”中的“解垢”意为诡辩的言辞;同时,也有用其引申义的名词性连绵词,“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一句中,“绪余”、“土苴”分别是残丝和粪草的意思,此处引申为残余的事物和微贱的事物,用以表达低贱之意。
相比之下,动词数量最少,其主要用于表达一个明确的动作,而此功能被大部分简单的单音动词所代替,显得更为简洁准确,使用连绵词表动作有时反而显得累赘,而且动词性连绵词本来数量也不多。因此,其所占比例较小。
3.2与文章关联紧密:《庄子》中连绵词的运用同文章内容和表达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连绵词在其中实实在在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试举几例:
《逍遥游》:“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一句写人的德行同宇宙万物混为一体,形容词性连绵词“磅礴”准确的描写出气势雄浑的样子,让人身临其境。
《庄子・徐无鬼》:“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夫禽贪者器。”用形容词性连绵词“禽贪”描绘出人沉迷于猎获的样子,惟妙惟肖。
再如《秋水》:“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踟蹰而屈伸,反要而语极。”动词性连绵词“踟蹰”写人进退踌躇,引申为人应当顺应天道,顺势进退。既刻画了动作,也表达出内涵。
而名词性的连绵词也多确指某一个事物,如“绪余”、“解垢”等。由此可见,《庄子》中连绵词的使用均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连,是文章表达和叙述的需要,少有单为追求辞藻华丽和音韵节奏而强行使用的连绵词,这也与抒情性作品中大量使用连绵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也展现了《庄子》中用词的严谨和准确。
4.《庄子》中连绵词的作用:
4.1促进音韵和谐、铿锵:古人十分注重声韵和谐。而语音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节奏的匀称感,另一个则是音韵的和谐感。汉语特有的双声叠韵现象,既能表现节奏上的错落铿锵,又能促进音韵上的和谐完备。而《庄子》中连绵词的运用无疑充分展现了散文的音韵美。例如:“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一句中连用“谬悠”、“荒唐”两个连绵词,不仅在句式上显得齐整有序,音韵上更显得和谐流畅,使这一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4.2凸显文章的表现力:《庄子》中文章表现力极强,呈现出连绵不断、滔滔不绝之势,这不得不说同其中连绵词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关系。《庄子》中连绵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表现力很强,刻画描写都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像“孟浪之言”、“望洋兴叹”、“彷徨”、“逡巡”这些连绵词都在表现人物形象动作上十分到位。例如“望洋”,将人物那种迷惘、感叹的样子充分刻画了出来。而“逡巡”也巧妙的把人物犹豫不决、踌躇不前的模样展现出来。而这一系列的连绵词也多被后世所沿用,常常出现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可见其表现力和生命力之强。
4.3促进意境的展现和文章的艺术性:连绵词的使用不仅能增强音韵和谐和文章的表现力,在烘托氛围、展现意境以及增强文章艺术性上也有很大功用。试举几例:《天地》中:“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此处连绵词“昆仑”“赤水”虽然仅仅是名词性的地名,但其却营造出一种飘忽缈邈的意境,“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展现出空间之辽阔无际,苍茫寂寥之感油然而生,用地名造意境,十分巧妙;再如前文所举《逍遥游》:“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一个“磅礴”将宇宙万物之宏伟表现的淋漓尽致,也顺势烘托出神人品行之高洁博大。
此外,许多连绵词本身就有很强的艺术性,像“荒唐”、“彷徨”、“磅礴”都是极富艺术气息的词语,为后世所沿用。也极大的促进了文章本身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增添了艺术作品的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张应斌.连绵词献疑[J].语文研究,2008
[2]杨明明.《庄子》修辞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6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连登岗.《庄子》望洋释义辨[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
[5]芮文浩.《庄子》语词考释[J].南京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