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下沉工作经验总结

下沉工作经验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9 22:06: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下沉工作经验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下沉工作经验总结

篇(1)

关键词:建筑施工 裂缝原因 处理方法

建筑施工裂缝是目前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果建筑上出现了较大地施工裂缝,那么这栋建筑的质量将受到严重质疑,但是我们又不能因此而将整个建筑拆除重建,因此我们要根据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处理方法,将裂缝进行修补、加固等。

1、产生建筑施工裂缝的原因分析

1.1地基不均匀下沉

造成地基不均匀下沉的原因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以及人为原因。房屋地基土层分布不均匀,土质有较大地差别等是造成地基不均匀下沉的客观原因;而主观原因多与建筑施工的设计方面有关,比如地基的处理方案与基础设计不协调一致、同一建筑的地基采用多种处理方法、在房屋纵墙刚度较差时因土壤应力的扩散作用导致房屋两端的应力逐渐减小、对建筑立面错层、平面变化引起楼面活荷载不均匀的处理不当、实际建筑施工的设计超出或未达到规范的规定,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地基受力状态改变,造成地基不均匀下沉;另外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和建筑建成后,人为因素导致地基改变、松动等情况造成地基不均匀下沉。

1.2温度应力

引起温度应力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自生应力,是物体结构由于内外温度不同,在结构自身的约束下产生的温度应力,通常发生在结构尺寸相对较大的物体上,比如桥梁墩身,混凝土冷却时表面温度与内部温度相差太大,两种温度产生应力相反作用。另一种是约束应力,是物体结构受到外界的约束而不能自由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比如护栏混凝土,混凝土的干缩引起的应力与温度应力共同作用。要准确分析温度应力的分布、大小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通常是依靠模型试验或数值计算来进行分析,另外在分析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徐变的影响。

1.3钢筋锈蚀

建筑钢筋表面由混凝土保护,如果混凝土保护层质量较差或厚度不足,使二氧化碳或氯化物侵蚀到钢筋,使钢筋周围的混凝土的碱度降低或氯离子含量偏高,从而破坏了钢筋表面的氧化膜,导致钢筋中的铁离子与氧气和水分发生锈蚀反应,使得钢筋的体积增大了2至4倍,从而钢筋周围的混凝土受到膨胀,导致作为保护层的混凝土沿钢筋纵向产生裂缝。另外由于钢筋锈蚀使得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减弱,结构承载力下降,导致其他形式的裂缝产生。

1.4冻胀

冻胀是由于大气气温低于0℃时,混凝土中吸入了饱和的水被冻成冰,使得混凝土的体积膨胀9%,从而产生膨胀应力,于此同时,在微观结构中迁移和重分布的状态下,混凝土凝胶孔中的过冷水易引起渗透压,再次加大了混凝土的膨胀力,降低了混凝土的强度,从而导致裂缝的产生。受冻最严重时是混凝土初凝时,可使成形的混凝土强度降低30%至50%。

2、建筑施工裂缝的处理方法

2.1地基不均匀下沉裂缝的处理方法

因地基不均匀下沉造成的裂缝对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整体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加固处理。在加固之前需要对裂缝进行勘察,掌握裂缝开裂的走向及程度,再对结构进行正确的加固处理。视裂缝的程度和种类可分成三类进行修补。

1)对于不影响结构安全的一般性裂缝,可以采用填缝修补或灌浆修补。填缝修补有水泥砂浆填缝和配筋水泥砂浆填缝两种,水泥砂浆填缝是将1:3的水泥砂浆或掺有107胶的聚合水泥砂浆填入砖缝进行裂缝修补;配筋水泥砂浆填缝则是每隔4~5皮砖在砖缝中嵌入钢筋,然后再用水泥砂浆填缝的方法进行修补。灌浆修补是指利用灌浆设备将水灰比为0.7~1.0的纯水泥浆液或掺入了适量悬浮剂的混合水泥浆液灌入墙体裂缝内,使裂缝粘合。2)对于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必须进行加固处理。通常这种裂缝是因墙体强度不够而引起的,因此在沉降稳定后,在墙面上铺设钢筋网片,并配置穿墙拉筋进行固定,然后灌细石混凝土或分层抹水泥砂浆进行加固。注意在加固前应刮干净墙体的抹灰,灌浆后需养护7天左右。3)对于上部结构,需要加强其刚度,可以使用钢筋、型钢拉杆,或是在墙体上增设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15~C20,截面不小于120mm×180mm,配筋采用纵向4×10~14,箍筋6×200~250,每隔1.5mm~2.5mm有螺栓固件的混凝土圈梁。浇筑圈梁时应注意墙面要凿毛、洇水,以便加强墙体的粘结性。

2.2温度应力裂缝的处理方法

为了防止因温度应力而产生裂缝,可以采用控制温度和改善约束条件两种处理方法。控制温度的具体措施有:改善骨料的级配,以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比如使用干硬性的混凝土,掺入混合物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措施;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在拌和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夏季因气温较高,在浇筑混凝土时应减少浇筑厚度,有利于浇筑层面散热;在混凝土中埋设水管,应通入冷水降温;在气温较低的冬季,应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保温措施。改善约束条件的措施有:合理分缝分块;避免基础的起伏过大;合理安排施工工序,避免混凝土长期暴露。

2.3钢筋锈蚀裂缝的处理方法

防止钢筋锈蚀,首先在设计时应根据规范的规定来控制裂缝宽度,混凝土保护层采用有效的厚度,太厚易减小构件的有效高度,受力时裂缝宽度将加大;太薄就起不到保护钢筋的作用。其次,在建筑施工时应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加强振捣,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防止侵入氧气和二氧化碳;另外含氯化物的外加剂应严格控制用量,尤其是在沿海地区或有腐蚀性强的空气、地下水的地区更应严格控制。

2.4冻胀裂缝的处理方法

发生冻胀裂缝的必要条件是温度低于0℃和混凝土中被吸入了饱和的水。而当混凝土中的骨料空隙多或泥土等杂质过多,造成吸水性强;混凝土中的水灰比过大或过小、振捣不密实;混凝土初凝期受到冰冻,都会导致混凝土冻胀裂缝的产生。因此在冬季施工时,为了保证混凝土在低温或负温的条件下正常硬化,通常采用暖棚法、蒸汽加热法、地下蓄热法、电气加热法养护;或在混凝土搅拌用水中加入不含氯的防冻剂防止冻胀。

篇(2)

关键词:桥梁施工;养护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K92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道桥施工与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道桥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桥梁施工阶段,主要存在几个方面:桥梁结构本身的特性,桥梁结构的复杂程度,桥梁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桥梁施工周边的环境,设备操作熟练程度等。

1.1.1 桥梁主体结构的质量问题。很多风险因素都来源于桥梁的基础工程,比如,基础承受力的能力不够,基础下沉严重或者断断续续下沉,基础的位置不正,现浇和预制装配是钢筋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的两种主要的桥梁结构。

1.1.2 临时工程的主要问题。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脚手架的相关事故,此类事故几乎占桥梁施工的全部事故的一半,脚手架工程结构的整体或局部的坍塌,脚手架的高空跌落事故等。在桥梁施工阶段主要的运输材料的方式有桥梁施工便道、浮吊、吊塔、栈桥等大型的临时施工设施,这些设备的使用也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这些设施由于是临时性的,因此设计的很粗糙,质量很不好,再加上不能及时维护,周围环境又很恶劣,这些设备总处在于高风险的状态中。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经常会使用架桥机等架梁设备,由于这种设备具有重量大和受力大的特点,因此经常发生各种风险事故,可以说这道工序在桥梁施工阶段也具有很高的风险。

1.1.3 桥梁施工中发生的其他事故。由于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必须高空作业,这样就容易出现坠落事故,风险很大,比如,施工人员在悬空状态下工作坠落,操作平台作业时坠落,在进行攀高时出现了坠落事故,脚手架失效发生的坠落等。桥梁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火灾事故和由于使用电而产生的事故,这种事故也不可轻视;在桥梁施工阶段所使用的各种施工机械设备,通常也可以带来很大的风险,比如,机械设备的由于各种原因的损坏,零部件破损,设备倾倒;设备操作人员由于使用不当也可能产生很大的危险。

1.2 桥梁养护质量管理现存问题

a.观念问题:部分桥梁养护者尤其是领导同志,对质量的重要性、综合性、艰巨性认识不足,没有贯彻“质量为本”的思想,未能真正意识到“只有质量效益才是永恒的”;b.制度问题:招投标制度不完善,一些企业靠“软件”揽到工程,凭“公关”通过验收;c.体系问题:桥梁养护质量的教育责任制等环节尚不完善,未能形成完整的质量系。

2 道桥施工质量控制

2.1 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必须做好相应的施工准备:

a.熟悉和审查项目的施工图纸:桥梁建设地点的自然条件、技术经济条件调查分析;编制桥梁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编制桥梁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作业指导书及详细的施工方案等。b.物质准备,包括建筑材料准备、构配件和制品加工准备、施工机具准备。c.施工现场准备,包括:控制网、水准点、标桩的布设“;三通一平”,生产、生活临时设施等的准备;组织机具、材料进场。

2.2 施工过程阶段的质量控制

2.2.1 施工人员的控制。工时首先要考虑到对人的因素的控制,在政治、思想、业务、心理、身体诸素质方面做到综合考虑,统筹兼顾,量才取用。提高质量意识。务必让施工人员树立五个观念:即质量第一的观念、预控为主的观念、为用户服务的观念。当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虽已通过鉴定、试验,但施工操作人员缺乏经验,又是初次进行施工时,也必须对其工序操作作为重点严加控制。

2.2.2 材料的控制。材料控制主要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就不可能符合标准。所以加强材料的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施工材料控制的要点是:加强材料进场的检查验收,严把质量关;抓好材料的现场管理,并做好合理使用;搞好材料的试验、检验工作。

2.2.3 机械设备的控制。机械控制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工具等控制。要根据不同工艺特点和技术要求,选用合适的机械设备;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

2.2.4 施工方法的控制。这里所指的方法控制,包含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等的控制,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同时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方案、工艺的优化。液压滑模施工中支承杆失稳问题,混凝土被拉裂和坍塌问题,大模板施工中模板的稳定和组装问题等,均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3 桥梁养护质量体系建构

3.1 加强对桥梁养护的重视程度。为了养护质量与责任脱钩的问题,明确桥梁养护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责、权、任,应由上至下建立桥梁养护质量四级责任制,加强桥梁养护者的技术培训与质量管理教育;培养桥梁养护者责任感,提高养护行业道德;建立健全桥梁养护质量责任制,落实到人;充分发挥桥梁养护者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

3.2 加强桥梁养护材料采购、保存、使用环节;科学地选择桥梁养护材料病防止错用材料;掌握桥梁养护材料质量标准并辅以科学检验;按时、按质、按量供应桥梁养护所需材料。

3.3 桥梁养护方法应力求分析全面、经济合理、工艺先进并有利于降低投资、加快进度、提高质量;桥梁养护应主次分明,重点保障关键养护工序。

3.4 桥梁养护质量控制应按季节、地域区别对待;桥梁养护现场做到秩序化、标准化、规范化;桥梁养护应建立系统的、可持续的质量观。

篇(3)

1.1基础施工

在建筑工程中,地基的施工会应用到混凝土施工技术。在对地基进行挖掘时,要采取由浅入深的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要先开始深基础施工,然后进行浅基础施工,这样能够对地基施工周边的建筑物安全进行保障。在地基施工中,对基坑的排水工作以及降水工作要进行格外的重视,这样能够对地基安全进行保证。

1.2承台施工

依据建筑物的标准高度开展针对性的测量就是承台施工,建筑物承台要以间隔水平分割为主,通常在主楼的基础是以两层楼的施工为主,因此,两层通常都要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一般要以六天为间隔,对两层之间的厚度也要进行严格要求,一般在一米半以上,层与层之间也要采取一定的间隔措施,可以利用抗拉钢筋为间隔工具。在施工中,这种方法不仅仅能够对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进行降低,同时,也能节省施工成本,对资源进行节约。

1.3严格遵守混凝土施工顺序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施工一定要按照施工顺序来开展施工,一般都是由远到近的施工,但是,因为施工中会出现很多的不可控因素,在不平坦的施工地点施工有时无法避免,在这种施工地点进行施工,一定要保证首次浇筑就要成功,然后到另外一边进行施工,最后在顶端进行施工。整个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一定要由输送泵运输到施工现场,而且,对混凝土的温度也要进行控制,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离析现象,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

2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的要点分析

2.1混凝土施工的工作要点

在混凝土建筑工程建设施工中,必须对其原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与检测,确保每个施工环节的混凝土比例严格符合标准要求。尤其是在搅拌机进行施工作业时,必须对其原材料进行严格审查及精度计算,确保混凝土质量合格。不仅仅如此,还要针对施工中的混凝土进行分层次检测,这样才能确保施工中每个环节的混凝土从选取、运输、施工及后期养护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为了加强混凝土的使用,建筑施工人员必须利用科学的检测手段,进行混凝土检测,防止偷工减料现象的发生。

2.2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要点

在建筑施工中,对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要进行严密的监视,尤其是搅拌过程。在搅拌时要保证混凝土中的钢纤维分布的非常均匀,可以利用强制搅拌机,这样能够保证搅拌的均匀程度达到相关的要求。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也要进行不定时的抽查,对施工质量进行提高。在搅拌时间和投放原材料方面也要进行重视,保证在混凝土中的钢纤维不会出现团状现象。

2.3混凝土的运输与泵送要点

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的运输一般都是采用搅拌运输机来进行输送,在运输时,混凝土的强度会受到运输时间长短的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对混凝土的拌制场所以及运输距离和时间都要进行分析和研究,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质量不会受到影响。为了避免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在运输过程中可以在罐内或者是现场进行二次搅拌,保证混凝土在使用过程中的均匀程度,对建筑工程的质量进行保障。

2.4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要点

在混凝土在实际浇筑过程中,对冷缝的问题一定要进行重视。在很多的建筑施工中,冷缝问题是很难避免的,但是,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就出现质量问题,一定会导致裂缝的出现。很多的施工队伍采用振捣的方式对冷缝问题进行处理,但是,在振捣过程中一般都是由机械完成,因此,采用人工振捣方式时一般都会导致混凝土出现不均匀的现象。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振捣应该按照施工要求的时间来进行执行,要以混凝土的不下沉或者是表面出现浮浆为准,这样才能对浇筑的质量进行保证。

3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强化措施

3.1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研究

建筑工程中应用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一般都是沿用以前的施工技术,在创新以及科研方面没有进行过多的投入,因此,对混凝土施工技术进行创新和研究非常必要,对改善落后的技术以及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国内建筑行业管理部门要对时展要求进行顺应,重视科研项目的开展,组织专业的人员进行混凝土施工技术创新和研究工作,为其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以及科学性提供保证。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工作经验也要进行积累和总结,利用长时间的经验总结能够更好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同时,也能在工作中找到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法。

3.2强化混凝土施工技术交流环节的作用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在全面开展以前,技术管理人员要对复杂环节的施工要点进行交流,交流的主要对象就是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混凝土在施工钱,技术管理人员要对施工技术要求以及质量检验标准等问题进行掌握,并且结合施工现场的人员素质、施工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混凝土施工方案。混凝土施工技术的交流还要对工程的整体进度以及质量提高进行重视,促进工程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可以实现。

4结束语

篇(4)

关键词:人力资源 职业发展 职业通道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只有企业员工的卓越发展,才有企业的目标实现。员工职业发展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企业要为员工设立发展通路,搭建发展平台,提供发展机会。

一、员工职业发展简述

员工职业发展是指员工与工作或职业相关的整个人生历程。员工职业发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就员工个人不断追求,经过企业和个人的认可找寻并适应职业角色,从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满意感;二是企业帮助和鼓励员工结合企业的需求和发展制订个人职业目标,为员工提供咨询和指导并创造条件帮助员工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本文主要从企业角度就员工职业发展进行探讨。

二、企业关注员工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吸引、激励、保留优秀员工的关键因素

哈佛大学教授哈克曼(Richaad Hackman)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一个具备内在吸引力和价值的工作包括五大关键因素:工作的多样性和个人发展机会;对于工作的认同感;相应工作具有意义;独立、自主;成就感。一个能为员工个人发展提供有效平台、设置清晰通道的企业往往更受优秀人士的青睐。作为国有企业,薪酬水平往往不会比外企甚至民企更具优势,关注员工成长,建立职业发展阶梯就成为吸引、保留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砝码。特别是员工进入企业真正体验工作后,员工的个人发展机会往往比薪酬福利更能留住和激励人才。毕竟对员工来说,“拿钱干事”和“力争上游”之间还是有巨大差异的。根据美世最新的《2010年中国人才保留实践调研》结果,除了最为流行的“非物质奖励”之外,排在第2至第4位的被最多公司采用的措施,都和员工的个人职业发展有关 。

2.是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赢得员工献身精神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实现――使他们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并获得成功。企业切实关注员工职业发展,设置职业发展通道,搭建个人发展平台,为员工发展提供培训和支持,都是帮助员工实现自我的重要途径。关注员工职业发展,给员工所需要的,将极大地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员工“我要工作”变为“我乐于工作”。

3.是强化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途径之一

关注员工职业发展,能正确引导员工认识自我,结合企业发展找准自我定位,提高员工自身追求和企业需求的一致性,缺什么,补什么,企业需要什么,员工学习什么;关注员工职业发展,为员工成长成才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设立通道,鼓励员工不断寻找差距,提高职业能力,有助于员工在技术、技能、管理等各方面不断提高,建立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实现员工自我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三、企业在员工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员工职业晋升通道单一

在多数企业中,员工晋升只能单纯地依靠行政职务(职位)晋升。然而行政职务(职位)晋升阶梯的数量毕竟有限,仅仅以此来促进员工的发展局限性越来越大。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到一定层次后,就把精力转移到了谋取职位晋升方面。不擅长管理的优秀技术人员转变角色之后,容易给企业带来双重的损失:一是因为失去优秀技术专家所遭致的损失;二是由于接受了不良的管理者而遭受的损失。

2.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职业晋升阶梯有限

过少的职业晋升阶梯设置,让员工容易丧失进取和提升自我的欲望。阶梯的有限就意味着可晋升职位的减少,对大多数人来说,职位晋升就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月亮,明知发展无望自然就没有奋斗的动力了。而对于成功晋升的员工来说,他们的目标已到尽头,没有了目标员工往往会停滞不前。笔者所在公司员工职业晋升阶梯曾经也是十分有限,而公司年轻人又多,占职工总人数的71%,综合素质又高,大专及以上学历占60%及以上。这个年龄段员工的学习和求职欲望十分强烈,而他们的知识结构、个人素质以及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也使他们对职业发展需求更为迫切,对职业发展空间要求更为广阔。对他们来说,最需要的就是个人职业的发展。有限的晋升阶梯将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重复固定的岗位工作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就企业而言,很多岗位工作内容相对固定,基本上是重复劳动,挑战性不强。特别是在作业高度细分、流水线生产的企业,员工的工作可能就是每天高频率的拧一个螺丝,工作单一、枯燥。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工作中,员工的工作激情不再,职业倦怠滋生。

4.处于职业生涯稳定期的员工发展潜力容易受阻

对与正处于职业生涯稳定期的员工来说,他们在工作岗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技术水平,需要通过职业发展平台展现自我,肯定自我,以进一步激发工作潜力。如果没有有效的职业发展,员工的发展潜力将停滞不前。

四、改善企业员工职业发展状况的建议和措施

针对当前企业在员工职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从构建职业发展通道、配套人力资源制度、搭建员工发展平台、实施人才培养和培训等方面着手,给每一名员工提供不断成长、发挥个人潜力并建立成功职业的机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多通道的纵向职业发展阶梯

员工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还有赖于具有顺畅的职业发展通道,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战略和实际情况,为广大员工设立多条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一是继续保持传统的管理(职位)发展通道,员工可以走管理序列,通过走上管理岗位,承担更多应负责任来实现职位晋升。二是建立专业上的晋升通道。员工可以注重个人专业技能发展,通过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经验和技能的提升,成长为技术专家、企业技师和首席员工。三是建立咨询服务晋升通道。员工可以依托技术的积累、经验阅历的丰富成长为专业岗位服务的咨询人才、指导专家。笔者所在公司正是这样实施的:合理设置了管理序列职位晋升接替:办事员-科员-业务主管-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同时打破了管理和非管理的界限,非管理人员也可以走向管理岗位,循级而上。同样,员工可以选择技术系列,通过职称评聘、技能考核,员工可由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专家,或由技工-高级工-技师-首席员工。此外,公司员工还通过自我工作经验总结、知识的积累成为为企业“兼职培训师”、“企业培训师”、“高级培训师”。

2.拓宽横向职业发展通道

(1)在非管理岗位是实行一专多能。要求员工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岗位专业技能,同时要了解与领会本岗位上下游的能力要求,丰富自身的技术内容,增强自己的岗位选择、岗位适应能力。例如公司要求污水处理运行工除了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能外,还要学习一定的维修知识,以及时地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简单设备故障问题。机修工不仅要求精通某一工种(如钳工)技术,同时要熟练掌握其它工种(如电工、焊工等)技术,还要涉猎污水处理知识。

(2)管理岗位实行岗位轮换。通过跨单位、跨职能的横向岗位交流和轮换,增加员工工作内容,丰富工作经历,增强员工工作新鲜感,多方位提高员工素质。笔者所在公司通过“机关管理人员下沉、基层员工上派、各单位班组与班组之间、基层单位之间进行岗位轮换”等形式,盘活了人力资源,提高了广大员工积极性。

通过一专多能和岗位间的轮换,员工被给予了多样的视角,每个人都有发挥其全部潜能的空间,将有效解决员工职业倦怠问题。

3.建立与员工职业发展相匹配的薪酬体系

(1)基于企业宽带薪酬制度,设置双向工资晋升通道。根据企业的岗位(职位)合理划分岗位类别(岗位族),并科学设置岗位等级。每个岗位等级的薪酬水平不再对应为一个值,而是一个范围。员工可以通过岗位等级的纵向上升实现晋升,亦可通过岗位薪档的横向右移实现晋升。

(2)加大技术对薪酬的影响比重。建议通过实施岗位技能结构工资制、技能津贴等多种途径加大技术对薪酬的影响,引导员工学技术,促进员工在专业上的发展。笔者所在公司实行的是岗位结构工资制,工资结构由基础工资、岗位工资、技能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通过调整技能工资所占工资结构比例,由原来的5%调增到8%,加大员工技术水平对薪酬的影响。

4.建立与员工职业发展相协调的用人机制

探索推行根据员工能力、业绩、成果晋升员工的“破格式”管理机制。大力推行竞争上岗,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企业应建立健全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管理制度,如岗位出现空缺,尽可能首先考虑内部竞聘上岗。通过竞争上岗,实现优胜劣汰,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5.提供培训服务,提升员工能力

员工的职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员工自我的提升需要培训的支撑。企业应针对每个岗位设置清晰的职位描述,明确任职资格,建立能力素质模型。每年结合员工能力评价、个人发展愿望以及岗位胜任核心能力要求,制定员工培训规划和计划。通过技术与管理知识培训、工作体验与岗位实践、短期外训等多种的培训形式,提升员工的职业安全感和工作能力,加快员工职业发展。

6.推行首席员工、企业培训师聘任制度,塑建员工发展平台

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 岩土勘察

中图分类号:[TU2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高层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工作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也随之飞速发展,许多住宅建筑开始从多层建筑发展到11 层及以上的高层建筑,部分城市的住宅建筑甚至出现了高达 50 层的超高层建筑。这些高层建筑的基础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1荷载大

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度远高于多层建筑,为了维系自身的结构刚性与稳定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者钢结构,因此其自身的重量较多层建筑有了高达数十倍的提升。例如,一幢高达 35 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高层,其基底的压力可达 800KPa,荷载的增加,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相应的提高。

1.2基础埋深大

在城市中用地逐渐紧张,住宅小区的兴建多伴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如地下车库,地下室及地下商业等。同时,高层建筑特呈现出了瘦高的特性,其基础必须埋设于地下一定的深度,才能保证其结构设计满足抗震和抵御风荷载的相关要求。一般来说,箱形基础和筏形基础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设深度一般不小于基建筑有效高度的 1/15,而箱-桩和筏-桩基础的埋设深度不应小于其建筑有效高度的1/18。按 35 层约 110m 的建筑有效高度来计算,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最小也要 20m 以上。高层建筑自身基础的特点就给地质勘察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工程地质勘察人员必须通过对地形地貌、土体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地下水的特性等做出全面的了解,并对其中重要数据,如岩土分层构造,厚度、深度、承载力强度值等做出准确描述,结合设计人员对基础深度及基础形式的设计,从勘察出的地质情况为其做出可行性和合理性的建议,以保证高层建筑的基础形式可靠与稳定。

2 高层建筑基础岩土勘察的要点

2.1 工程勘察前期准备工作

在进行工程勘察前,勘察企业应提前将勘察中所需的资料及符合勘察过程的手续办理妥善,以保证勘察任务的正确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这些资料包括由建设单位提供的勘察任务书和计划书、勘察范围的用地红线和相关的批准文件;另外,还有一些需要建设单位协助,由设计单位提供的建筑平面布置图和地形图、由设计单位填写的勘察技术要求、质量要求以及勘察进度要求等。除了收集各种勘察必须的资料和办理勘察工作的合法手续外,勘察单位还应提前到现场进行实地踏勘,了解拟勘察场址的位置及特点,提前做好临时道路、水、电的清理与修建工作,组建项目组,为项目配备与之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备齐勘察过程中所需的技术条例,勘察工程技术规范等相关资料,以备勘察工作过程中做到随时查阅,而不是完全凭借个人经验行事。

2.2 建筑工程勘察的目的与任务

建筑工程勘察的目上的是为了满足建筑工程基础设计可行性与合理性的要求,为建筑工程基础的设计、施工、基坑开挖与支护、降水等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和设计依据,同时为基础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供论证和评价服务的。

基于以上的目的,建筑工程基础的勘察任务如下:

(1) 查明建筑场址范围内有无影响工程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类型,查清其成因、分布范围与影响程度,提出治理方案;

(2)查明对工程施工不利的地质问题,如地下暗河、空洞、墓穴等;

(3)查明建筑场址范围内的地层分布、厚度、深度、年代、结构类型、工程特性以及各土层之间的关系与其物理力学性质;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地基承载力;

(4)查明地基内岩土层的承载力特征值、变形模量、基床系数等物理力学指标,论证使用天然地基形式的可行性,对持力层与基础的埋藏深度做出评价与建议。对岩质地基还应查明岩石的坚硬程度、岩体和完整程度、基本质量等级、岩石的风化程度和风化带内的单轴抗压强度(天然、饱和、烘干);

(5)查明地下水的分布、类型、埋藏深度、补给条件、地下水位季节性变化以及抽水流量等情况,提供未来 50 年内的最高水位,为建筑的抗浮设计及地下水的腐蚀性防护做出定性与定量评价。提供地下水的渗透系数,并针对基坑开挖中需采取的降水控制措施和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

(6) 提供勘察场地范围内的抗震设防烈度等级、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判定场地类别,评价场地属于对抗震有利、不利或危险地段,提供场地土类型、覆盖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等地震参数;

(7)判别有无液化土层及其等级;

(8) 提供抗浮锚杆与岩土的结合强度特征值;

(9)预测地基下沉、变形和倾斜的特征;

(10) 对可能采取的复合地基的类型、适宜性、持力层提出建议,为施工方案中的可行性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问题和建议;

(11)对基坑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方案提出建议,提供基坑各侧边坡的地质模型建议;

(12) 对初步勘察中遗留的问题做出结论。

2.3工程勘察过程的工作重点工程勘察过程中的工作重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工程勘察现场中实际操作的技术重点,另外一方面是数据整理形成勘察报告文件的工作重点。

2.3.1工程现场勘察时,应根据提前制订好的工程勘察工作任务进度及实施纲要,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对于工程勘察中使用的各种仪器与设备应严格按照仪器与设备操作说明进行,避免出现蛮干的现象,除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外,还要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与设备的良好工作状态。除了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工作人员还应按要求定时对所用仪器的计量精确度进行校准和审核,在设备进场前应首次校核,在工作过程中也应按使用校核时间间隔要求再次进行校核,始终使仪器与设备在计量许可认证的范围内工作,才能保证勘察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勘察现场产生的各种原始资料的记录过程必须认真填写,按规定的格式与内容来进行,杜绝随意修改与涂抹的现象,填写的内容不可用简称或缩写,相关数据的填定与认可应有校验人员的签字方可生效。同时,项目负责人也应随时驻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与技术督查,保证勘察现场的工作有序性和准确性。

2.3.2勘察成果的编制与审核是控制勘察工作质量的工作重点。在各级负责人对勘察原始记录资料准确、完整、有效地基础上,应依据工程的类别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对工程勘察中产生的资料、图表和报告等按照相应规定进行整理和分类。由于岩土勘察成果除了满足查清地层构造与分级的要求外,更要根据工程建设的特点,结合工程场地的条件,对工程设计、施工条件和地基处理时的开挖、支护及降水等关键技术措施做出具体的要求和评价,为岩土工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决策和指导,提出基础工程、边坡工程的设计准则和相关的指导性意见,从而为设计与施工提供相应的技术依据,服务于工程建设过程。最后,按照勘察技术成果规范的相应要求和合同中对于勘察成果的要求对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层级审核,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上,各专业负责人和部门技术负责人应在报告上签字,并加盖勘察单位的公章与资质章,形成最终的勘察报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