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5 13:21: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情感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语文情感教育论文

篇(1)

笔者认为,情感教育的概念是针对重知轻情的现状提出来的,并且它是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它是教育的一部分,渗透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品质,发展其情感自我调控能力,促进其对自我、环境及两者之间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情感教育对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中学语文教学传授中华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那么,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有哪些呢?

(一)影响学生的心理

情感教育会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它照顾学生的情绪、情感及态度价值观,与心理教育相辅相成,影响学生的感知和思维习惯。保持情感的健康,学生成长为心理健康的人,在人际交往和知识学习中有更好的心态,因此情感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二)培养学生的情感

中学生此时正处在青春期,也是容易出现困难问题的时期。他们通过挑战人们强加给他们的种种限制,强烈希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从而获得自由。他们还会感觉到压力不得不实现同伴群体的标准,因而一些青少年在从朋友的预期中迷失自己。此时,语文课就承担着疏导学生心理、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责任,语文教师就扮演着心灵使者的角色,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情感,如同情心、利他精神,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三)促进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情感效应。情感效应能加强情感教育,发亮的眼睛、有力的手势、稳健的身态、幽默的语言都是情感效应的表现形式。教师如果灵活地运用这些技巧,就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聚集起来,关注教师的教学,同时学生更有积极性,更加活跃。发挥中学语文中的情感效应,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感受语文课堂中教师传授的知识,深厚文化内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三、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要从自身做起

教师是情感教育的传播者和影响者,学生情感教育的好坏与教师的情感素养的高低息息相关。学生出现情感问题,就只有通过情感教育解决。因此,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是打破中学语文情感教育瓶颈的有力武器,所以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

1.转变教育观念

重知识轻感情的教育是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并且在传统教育中长大的中学生情感缺乏,表现出漠视的态度,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自动承担起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任务,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情感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语文教师要自觉提高情感素养,从而与时俱进,将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使语文课堂生动有趣、更富有现代意义。

2.加强情感投入

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情感影响力,吸引和感染学生。教师要具备爱的能力,爱自己、爱学生、爱自己的事业。教师应该将对学生的教育视为对万千生命的教育,是生命对生命教育,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人,语文教师对待这一群特殊的正在成长的人群要有爱心,投入更多的情感,语文课恰巧就是一个契机,语文教师要利用有限的语文课做情感教育的事业。3.增强角色意识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使者,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桥梁,教师要经常用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自己的使命,时时意识到自己的教师身份,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注意尺度,并且要和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学生才能对这位教师有敬畏之心。教师在课堂中的一举一动都印在学生的脑海里,有的学生就会用教师的价值观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以此作为今后学习的榜样,所以教师要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二)增强学生的情感能力

1.在课堂中

(1)创设情境法。文学作品中入情境创设,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并且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从而对课文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如:教学《沁园春•长沙》一诗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文字情境创设,找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文章更好地理解长沙秋天的美好景色;放映图片,找有关橘子洲、鱼翔浅底、大地等图片,让学生更切身感受自然美和社会美;播放朗读音频,学生根据抑扬顿挫的语调,自觉体会诗人所要传达出的感情,并从中感悟诗境的优美,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学习,自然就会心生爱国情愫,加深对本诗的理解。(2)朗读法。把无声的文章用语言读出来,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读的次数越多,越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如略读、读段落、读全篇、时而可做摘要,而有的文章却需要全读。例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和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找出文中的意象,仔细咀嚼和品味。这首诗全文上下两节结构相似,节奏稍有变化,好似音乐中的变奏曲,学生稍加思索就可以领悟,讲得太多反而乏味,学生必须多读。在不断地朗读中,可以体会到全诗表达诗人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诗人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惘失落而又不失坚定的情怀。诗歌是用心读和品的,品出诗的静意美。特别是散文、诗歌这类文章,尤其要注意朗读,如郑愁予的《雨说》写的是使人对中国青少年的期待,对中国未来的美好祝愿,情感是喜悦的,节奏是欢快的,学生在反复的吟咏中不断加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从而丰富自身的情感。(3)人物评析法。在对小说进行评析时,人物评析法尤其重要,学生在认真评析人物性格特点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自身的认识。如疾恶如仇、性格暴劣的曹盖;足智多谋、才高八斗的诸葛亮;细脚伶仃、刻薄自私的杨二嫂;坚韧不拔、敢于奉献的鲁滨孙;凶狠虚伪、封建固执的周朴园等。这些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情况的真实写照,它蕴含作者的情感,反映作者的思想观念。对这些人物进行分析的时候要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多角度、多方位地对人物进行剖析,对文中的人物有较全面的认识。(4)评析词句法。字词句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语文,即语言文字,中国的语言文化大多都通过语文这个媒介进行传播。我们在学习文章时要注意对词句的分析。例如:在《故乡》这篇课文中,作者传递出对下一代寄托和殷切的希望时,则发自内心地喊出“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千古名言,仔细品味,可以知道人类、历史、社会文化、民俗习惯等都是这样一步一步传承下来的,由此引发更深远的思考和探索。又如:《将敬酒》一文作者的感情由悲、转乐、再到狂,大起大落,跌宕起伏。全篇饱含作者的愤怒,亦即作者的人生仕途,坎坷不平,之后竟然忘记在这样的情境下,创作出如此具有气势的作品,赢得后人不尽的称赞。

2.在生活中

(1)参加社会实践。中学生在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最新国内国际新闻,并且提高判别真假信息的能力。书上的知识是有限的,很多缄默性知识需要自己领悟,像这样不易得到的知识需要实践,在实践中感受和体悟,补书中之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进而丰富情感。(2)自我教育。生活中有很多榜样,通过这些人物,可以激励学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为人处世,并且拥有丰富的情感。中学生崇拜的偶像可以是成功的企业家、科学家、歌手等,也可以是自己的父母、老师、同学的等熟悉的人。另外,还可以多学习一些名言警句进行自我鞭策和自我鼓励,时刻提醒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理约束。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此时更需要自我鼓励,进行心理调节,努力克服困难,重新找到信心和勇气,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 语文课堂 教学语言 转变

教师的课堂用语很大程度地带有一定的个性特点。一般说来,性格豪爽的老师语言有力、简洁,“请说”“、好!真是太好了”、“鼓掌”……寥寥几语,言简意赅,但就是使得学生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昂;性格温柔的老师会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丰富、生动,如和风细雨般潜入学生的心灵,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美妙;而那些善于表演的老师也别有一番味道,他们的课堂体态语是那么生动自然,是那么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如何使教学用语的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达到准确、生动、明晰、富于感情,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呢?[1]

一、由“单项式”教学语言向“对话式”教学语言转变

新课程改革引入了“对话”这一教学理念,就是为了改变以往以来课堂上教室一人讲课的传统模式,通过学生与老师还有学生之间的对话来完成教学,这样的话,更能让学生将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更好的理解教育,而且能让老师更好的完成教学。对话式教学在教学中的体现:

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在课堂教学中还是要以教师为导,这很难使学生获得自由的发展,但是教师在提问方式上,已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提问,而更趋于让学生主动回答。如:“谁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心得体会呢?”“文章中哪一句或是哪一段能激发你的想象,能和大家说说吗?”……当学生回答得不是很理想的时候,教师也不再是简单地进行评价,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这样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融洽了师生关系。[2]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提问语的设计

“通过刚才的自学,你发现了什么?请大家交流交流。”“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你还有问题吗?”类似这样的提问,是我在组织学生学习交流过程中惯用的语言。这一提问语的优势是:学生能够充分自主地畅所欲言,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但由于是常用语,就觉得是老生常谈,再也没有新鲜感,所以要适当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和语言,体现出艺术性和变异性,因为问题提得好就会像投向平静水面的一颗颗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课堂上,老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应该,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都不会,学生的自信心在什么地方?一些好学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习不太好的同学就不想这个问题了,反正我也答不上来。学习好的同学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因此,教师的提问语应从这几方面考虑: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2、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3、诱发自主的探索行为。4、倡导民主的合作精神。5、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6、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7、要联系学生实际、注意学生的反应。这样,教师在一个互动的课堂中既要全盘考虑,更要节节出彩,环环吸引着学生,让学生期待着一次又一次的学习。三、利用学生的兴趣,进行语言引导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挖掘,这是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多半好动,而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教师必须要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风娃娃》的时候,有一位教师通过谜语进行导入,这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这位教师还做了三个非常可爱的风娃娃,准备把他们奖励给回答问题出色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启发,使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而使课堂教学顺利完成。[3]

结束语

语文作为一门重要学科,一直以来就受到教师、家长、学生的重视,但如何学好语文,真正使其成为我们交流、阅读的重要工具,却一直是困扰着教育界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刚刚进入学校,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同时也有着恐惧的心理,对于那些让他们感到恐惧的事物,则会采取避而远之的态度。在这样一个重要的阶段,我们必须摆脱传统的为考试而教学的方式,想方设法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去愿意学习语文,而不是简单地为考试而学习。因此,我们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素质,多储备知识,提高教学语言的质量。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是互动的,是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思维的碰撞的主阵地。碰撞必然产生智慧的火花引发出创造的灵感和冲动,达到在对话中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涵养个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谢水明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设“疑” [期刊论文] -新课程学习・中旬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