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5 04:35: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揠苗助长教学反思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3-0096-01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好语文,语文教师应该在构建有效课堂方面潜心钻研,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学生张扬生命的舞台。
一、了解学生
要想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师就要善于把教学的重心从课堂教学移到上课前对学生和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解读包括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的了解,教师了解了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早已掌握的,是不用教的;哪些是部分学生会的,部分学生不会的,可以请会的学生教不会的,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试想一下,如果一节课下来只有教师一人说教和提问,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互动;只有教案的完整呈现而没有学生能力的提升;只有教师的思维整合,而没有学生的思维形成过程,谁能说这节课就是一堂好课呢?总之,一个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不仅应在备课前能够清楚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在课堂上能够和学生平等地互动交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而且对学生在各个年级阶段的特点也应该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教师在备课前还要预设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可能产生的歧义和困难,那么,教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开这些症结,促进课堂上的互动生成,体现个性化的教学特点呢?
二、解读教材
对教材的解读包括对课程标准和课本的解读,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一条就是倡导教师在解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不应只抱着教参备课,还应该拥有自己解读教材的能力,并有一定的深度。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带进课堂,以自己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理解。这样的新基本功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挑战,所以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素质已成为了当务之急。
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习和思考必须结合起来才有收获,有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所以,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因素。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必须细细揣摩,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四、建立结构体系
课本知识是有一定结构体系的,一个智慧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善于教会学生一个个知识点,而且还会巧妙地把一个个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当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清楚的知识结构了,他们就能用这种结构体系来学习类似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的《寓言两则》时,先学习第一则寓言《揠苗助长》,先板书课题,释题后引导学生根据课题提问,然后整理出这样五个问题:那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那个人怎么揠苗助长?揠苗助长的结果是什么?揠苗助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的道理?然后,笔者告诉学生这节课只要能解决这五个问题,就能学好这则寓言,目标明确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已经顺利地解决了这五个问题,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第二课时中,笔者试探着问学生:我们怎样来学习第二则寓言《守株待兔》呢?思索片刻后,有的学生举手说:“我们可以用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来学习第二则寓言。”笔者高兴地点点头表示支持,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问题,再以两人为一小组合作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集体交流汇报。因为有了第一课时的学习经验,学生把在学习第一则寓言过程中形成的结构体系用来学习第二则寓言,感觉学习的内容简单了,目标明确了,学习也更加主动了。
五、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教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六、让学生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上,千万别让你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学生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笔者的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七、学会反思
最近几年,教育界倡导反思之风愈刮愈烈,专家教授反复告诫我们:“一个教师写几十年的教案可能成不了名师,但只要认真地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教师在教案和听课笔记后总不忘附上几句轻描淡写的反思,其实完全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其实,只要我们每天记得把自己在课堂上某一环节的亮点和不足等记下来,并且要思考亮点为何成为亮点,要找到理论依据,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做法是一线教师最大的便利。教师不要害怕面对课堂上的缺憾,因为只要是真实的课堂都不是完美的,重要的是在每节课后能敏锐地意识到哪个环节不尽如人意,并且能从一个个不完美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来重建,那么以后的课堂可能又少了一个缺憾,多了一个亮点。
理论探索
(5)教育知识的实践性的再思考 任永泽
(8)论教育家的界定与评价 陈祥龙
(11)资本积累:中学优秀校长成长研究的新视角 王彬 族 刘秀江
(15)哲学“反思”观照下的教师专业成长逻辑 陈学金 邓艳红
(18)伦理学视野下的课程研究 王小鹤
(21)服务德育的方法:内涵、构成与基本特征 何玉海
政策与调研
(25)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合理性分析 任伟 王安全
(28)关于中小学教师消极轮岗的调查与反思 朱洪翠 杨跃
课题研究
(31)小学教师教学风格对创造性教学行为的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翟媛媛 张景焕
(35)广州市城中村青年心理压力状况分析 李江雪 李巍 魏晓丽
(39)初中学生英语写作成绩的影响因素与路径分析 张又红
管理研究
(43)利益焦虑:教育评估消极情绪表达的诊治 林英典
(47)区域基础教育科研管理中绩效计划与实施的思考 周慧
(50)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思路及其发展形态 鲍远根
教师发展
(53)教眇币现代化发展浅析 赵小成
(56)教师反思的域、限与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教师反思的反思 尹浪 范会勇
德育与心理
(59)小群体对德育接受过程的影响 张琼燕
(62)培养学生自律能力 提高班级管理效力 邓璧莹
学校视点
(65)主题型学校文化下的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游家水
(68)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浅探 张永红
课程与教学
(70)学校课程建设策略初探 戴双翔
(74)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 刘其祥
(77)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学习的个性化 徐虹
(79)中学英语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李华
(83)英语高效课堂中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交互转换 何树声
(86)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浅探 陈淑贤
(89)浅谈小学寓言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揠苗助长》教学为例 何敏梓
(91)从“字词句篇”入手,提高作业布置的实效性 刘伟栋
(93)活用探究 激活课堂——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 叶素珍
教育短论
&n
bsp; (95)做一名智慧的语文教师 朱晓蓉
(96)“读”“写”相辅,构建阅读教学和谐之美 陈剑青
无
(97)广州市南海中学 百年艰辛砥砺 世纪涵英哺才 无
(98)广州市贸易职业高级中学探索多层次、多形式职业教育模式 无
(f0002)理论先行 聚焦课堂 力促专业发展——越秀区举办首届教育学术节 无
(f0003)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 全面化优质 特色化发展 无
首先,应在国家总的教育目标前提下,要从人的一生成长中基础的因素与影响成长的最重要的要素中去确定。对比一般的人与成功人士,在学习、生活及工作中最能起最基本作用的,能影响人一生的要素中去挖掘本质与最有用的要素,一般来说,主要有四项: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学习勤奋,发展科学。
1.身心健康是一个自然人生存并立足社会的最基本的前提
这一点很好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对此都有许多体会。因为,没有身心健康,就不会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就会成为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也许还会成为一个家庭的灾难。这方面有许多案例。比如有些大学生甚至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心智不成熟,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朋友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常常发生矛盾,甚至做出过激行为,造成人身伤害,且付出血的代价。有些智商高的学生,因为身体素质不好,在校不能坚持正常的学习,毕业不能坚持正常的工作,甚至不能享受正常的生活乐趣。所以,身心健康是我们教育目标追求的最基本的前提。
2.习惯良好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学校所学的具体的知识都忘记后剩下的东西。那么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当然只有是在学校教育中所形成的良好习惯。美国《成功学》创始人拿破仑•希尔通过对500多名成功人士研究后指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培养具有良好的性格、习惯的人是任重而道远的。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将会决定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美国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性格,让孩子自强;我们要把培养良好的习惯作为我们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的目标。而且良好的习惯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理解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通过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来完善一个人的良好性格。
3.学习勤奋,其中的关键词是“勤奋”
学习的最后结果如何,是由许多的主观和客观的因素来决定的,如个人的兴趣、先天的接受能力和后天的学习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生活环境等等。在诸多因素中,有的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有的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的,其中个人的努力就是勤奋。因为,勤奋是一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而更多的情况下,对一个人的成长与成才来说,态度决定一切。
4.发展科学才有可能让一个人循序而有个性地成长
发展是硬道理,但发展要讲科学,不科学的发展就是乱发展,不科学的发展是有害的。首先,科学的发展,必须是循序的发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这样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人的教育发展更应遵循这个规律,否则,必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反思当前的教育,是不是我们的家长和教师因急功近利而揠苗助长呢?分析一个优生在某个学段的品行和成绩突然滑波,是不是揠苗助长造成的断链现象呢?其次,科学的发展,必须是个性的发展。面对世界的多元化的发展,对人的发展需要也应是多元化的。由人的智能的多元理论可知,人的智能是不平衡的,即我们所说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个性特长。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周末逼孩子参加这样或那样的兴趣辅导班,这到底是培养孩子的兴趣还是打击他们的兴趣呢?是张扬个性还是泯灭个性呢?再反思我们中小学教育和高校自主招生,真正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真正的“不拘一格选人才”又做到几分?因此,在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学习勤奋的前提下,要根据个人的智能长处与兴趣,扬长避短,这样才是科学的发展。
二、中学具体教育目标在学校的实施
1.落实身心健康的教育目标
一是在身体的健康上,要求学生按要求确保每天进行一小时的阳光体育活动,从而确保学生的身体健康。二是为了将来进一步提高生活的质量,在学校期间最好能培养出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与艺术类项目。一方面是为了健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将来的生活品质。三是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抓好文明礼仪教育和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能投身社会实践,明确社会责任。要教育我们学生阳光、向上、开朗,不能封闭自我,要学会大方地与同学进行阳光交流,善于沟通,善于通过正确的途径自我排解不良情绪,从而确保学生的心理是平衡的、阳光的、健康的。
2.落实习惯良好的教育目标
首先让学生了解习惯有好与坏。好的习惯才是我们一生用之不尽的人生财富,而坏的习惯会阻碍人的科学发展。教育工作者要给学生指出良好的习惯是什么,提出在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如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课前预习、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等等。并且让学生明白习惯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让习惯成自然。学校在日常的教育中,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与学生家长保持一致,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休息、交往等方面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到习惯的神奇力量。
3.落实学习勤奋的教育目标
一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以勤奋刻苦学习为荣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学校里,在教室里,都要有相关的标语内容。教师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积极传递这种精神,比如可以设一个表扬“勤奋、刻苦学习”的专栏,定期评比,进行奖励,以鼓励和激励学生勤奋刻苦学习。也可以组织一些以“勤奋、刻苦学习”为主题的活动,让每个学生融入这种氛围。教师还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二是要因人而异确立学习目标。这个目标,在整个奋斗过程中需要学生家长、教师的监督和鼓励来实现。有了目标的压力和动力,那么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会有了方向,他们才会为达成目标而开动脑筋,付出努力。三是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和方法,让不同的学生都能获得自己的成功,保持勤奋学习的劲头。
4.落实发展科学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职美术;新课改;素质教育;教学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242-01
一、高职美术的定位
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师,要对高职美术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其一是使学生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其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力,使之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艺术敏感度的美术人才;其三是赋予学生文化艺术修养,适应社会需求;最终培养出完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新时期的高职美术教学强调对学生的兴趣教学,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过程。高职美术教育要根据其自身特色,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兼具艺术感和实践力的专业设计人员。
二、高职美术教学的独特性
相对于其他学科,美术的教学具有较大区别,在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有很大不同,这点必须引起美术教师的重视。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双重背景下,高职美术教学是一种面向市场就业的技巧训练,更是一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审美观和艺术敏感度的塑造和培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构建。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发展迅猛,其中的美术教学,按教育模式分为艺术类和理工类。不同的学生对美术基础和认知水平具有较大差异,必须针对学生自身的特点,开设内容不同的欣赏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欣赏和创作训练中构建其审美观。
三、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增强自身专业素养
美术作为高职教育中的一门专业课,对授课老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素养具有较高要求,美术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充实自我,增强专业素养。在日常工作中利用多种途径为自身充电,认真研习教材,主动拓展知识面,为学生拓宽视野;阅读美术学著作,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学习最新论文著作,关注本学科动态前沿。通过这些途径,提升自身美术专业素质、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美术教师打好基础。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并重
新时期的美术教学中要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独立思考的学生才可以做到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权威、充满自信,最终走向成功之路。独立思考能力是学好知识的重要前提,也是在将来的人生道路上有所建树的重要条件。美术老师在课堂中要避免过早对学生进行技巧培养,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子,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揠苗助长式的灌输教学。在引导式教学中老师只是提出问题,避免直接给出答案,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细雨润物般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更新传统教学观念,加速美术课堂转型
前文已经讲到,高职美术教学与传统高等美术教学有较大差异,二者有着不同的教育规律和模式。在高职美术教学中,避免直接照搬普通美术教学的方法和理念,犯“本本主义”的错误,使高职美术走入办学误区。高职教育要体现出自身的办学特色,有别于传统高等教育的特色: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强调应用实践性,将创新力和动手能力相结合,实现学生审美力和艺术感的统一。
四、总结
新时期的高职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对高职美术的定位有清晰地认识,并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摒弃与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相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加速高职美术课堂的转型。高职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观和创造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兼具艺术敏感度和实践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新时期的美术教师,要明确高职美术教学的重心,关注高职美术教学的动态趋势,在积极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有效地把教学新思维运用到课堂中去。
参考文献:
[1]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康钊.浅议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及运用[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1).
[3]宁吉.高职美术基本功训练课程教学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4]陈兵.透析高校美术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J].教育与职业,2006,
27:117―118.
[5]张盛蕾.高职院校美术教学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2011,(5).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 教学 有效性
在高中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对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教学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觉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只顾观点、原理的教学,而忽视了联系生动活泼的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只顾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发展,而忽视了传统的继承;只重视“教”的理念和方法的转变,而忽视了“学”的理念和方法的更新;只强调教学的个性特色,而忽视一般教学规律的遵循……
这些不良倾向,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克服这些不良倾向,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有效教学的实施需要许多条件,如社会的教育环境、学校的教学条件、教育者的素质、学生的知识水平等,也有许许多多的途径和举措,而本文着重针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教学生活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自身等方面进行粗浅探究。要克服上述不良倾向,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确确实实把握以下几个基本点。
一、丰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新颖别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因此,课堂导入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采取丰富多彩、灵活有趣的课堂导入。
1.利用故事、典故导入
作为政治教师,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现象,搜集与教学有关的故事、历史典故、成语故事等,并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变枯燥为趣味、变深刻为通俗、变抽象为形象,以达到吸引学生,引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量变与质变时,可引用“揠苗助长”“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成语故事;在教学“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时,可引用“白马非马”观点加以说明。
2.利用对比导入
所谓对比,就是利用形象逼真的正反案例和两种截然相反的事件结果,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拓展思维发展,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例如,在教学“运动与静止”时,可引用名言“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与“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进行对比,以此来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哲学思维来区别于分析。
当然,导入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安排,为学生的下一步学习开好头。
二、教学生活化,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生活化就是“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是立足学生生活实际,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兴趣等为出发点进行教学的理念。
教师应以政治教材为基础,将高中生的兴趣爱好和成长发展与政治原理、思想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课堂贴近生活,融入生活,真正落实新课改“以生活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真实地反映生活、服务于生活。例如,在教学“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节时,可引用社会热点“物价上涨,尤其是房价上涨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再如,春运时节,火车票为何一票难求?情人节时为何玫瑰价格疯涨?启发学生从供给和消费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观点和原理都比较抽象,学生要学好这门课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归纳、逻辑推理、抽象思维的能力,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专研教材,进一步学习和深造,不断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还要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挂图等教学手段,使理论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四、学会反思,打铁还需自身硬
时代在发展,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也表现出其独特性,教师不可能沿袭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思想一成不变地贯穿始终。教师要经常参加一些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培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丰富自己的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学生课堂行为和表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不足等,通过教学反思来提高对教学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追求有效,同样是思想政治课的永恒主题追求有效是一种理想的境界,它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我们去实践、思辨、提升,才能使它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徐静《有效课堂之我见》《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4
摘 要: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关键时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目前,乡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教学理念陈旧,幼小衔接存在单向化、表面化等问题。本文从幼小衔接的概念入手,对乡村学校设置非小学化幼小衔接班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旨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设置衔接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乡村学校;非小学化;幼小衔接班;必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流趋势,人们更加关注各个阶段的教育问题。学前教育是幼儿升入小学的重要阶段,坚决不能小学化,不能将小学教学知识放到学前阶段学习,要尽可能地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目前在很多乡村学校,幼小衔接阶段存在教育问题,导致幼儿进入小学后,在生活、心理等方面出现断层。究其根本是乡村学校没有设置非小学化幼小衔接班。因此加强对衔接班设置必要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小接的概念
所谓幼小衔接,是指在我国早期教育与初等教育过渡和衔接问题的简称。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研究,幼小衔接概念成为专业术语。在我国,幼小衔接即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之间的过渡阶段。该阶段,对于幼儿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消极影响,故加强二者的衔接至关重要。
二、乡村学校设非小学化幼小衔接班的必要性
1.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
乡村学校无论是在师资资源,还是在基础设施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使得幼儿无法接受与城市幼儿同等水平的教育。设置非小学化幼小衔接班,不仅能够改变家长、教师的观念,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使他们接受到更加科学的教学。很多家长认为,在幼儿园让孩子多学习写字、拼音等,能够在上小学时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缓解学习压力。如晶晶的妈妈每天空闲下来就会教晶晶背唐诗、背故事,不让孩子劳动。这种重视积累而非潜能开发的行为,实属揠苗助长,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会使孩子无法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衔接班的教师会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具体情况,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幼儿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衔接班的教师会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对拼音、书写及数学等知识有初步认识,在进入小学学习阶段后,有效缓解学生的落差感,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知识接受能力。
2.培养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目前,很多学生都缺乏自理能力,不利于成长。在笔者看来,5~6岁的幼儿开始接触“幼小衔接班”相关课程,包括拼音、识字等,当幼儿能够掌握拼音方法时,便能够通过拼读的方式自主识字和阅读,且能够通过拼音记录听到的声音,形成知识输入与输出的循环体系,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汉语表达、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幼小衔接班的设置具有科学性,会根据该阶段幼儿的特点,设置实践活动。如在阅读方面,家长应与孩子一起阅读,引导孩子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使孩子能够在画面与故事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或者与孩子一起讨论故事情节,培养孩子的叙事能力。
3.发展幼儿的思维
一般来说,幼儿识字的敏感期在3~6岁,幼儿进入3周岁之后,形象思维开始发展,对于字的形状形成初步认识。随后,抽象思想开始萌芽,5岁起开始有实质性发展。在衔接班教学中,教师会抓住这一时机,培养幼儿的识字兴趣。同时在数学思维方面,教师会安排一些实践活动,鼓励幼儿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还会对幼儿的独立性、互动性及创造性等方面予以培训,使幼儿在升入小学前,便对小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了解不充分,所教知识和技能不够规范,幼儿难以形成正确的习惯,如书写笔顺错误等。而在衔接班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幼儿能够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并掌握一些技能,从而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三、结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非小学化幼小衔接班的设置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乡村地区,各学校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突破各个方面的束缚和限制,引入现代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合理的课程,把握教育的最佳契机,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加强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小学生的角色,迎接美好的未来,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桦.幼小衔接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对策――基于厦门市湖里区幼小衔接现状开展的实践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2):39-41.
关键词:阅读 重要性 方法
2014年3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甘肃省庆阳市儿童阅读种子教师培训会。专家们犀利的话语,睿智的思想以及几节精彩纷呈的阅读示范课使我的心底不时有一阵阵激流涌过,让我受益匪浅。此次活动使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对儿童阅读有了更深地理解,也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一、儿童阅读的重要性
儿童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儿童阅读要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和精神教育,让儿童在阅读中融入文化,寻找自我,确定自我,完善自我,变成有个性的自我。亲近母语的创始人徐冬梅老师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让孩子亲近母语,在教师温暖的怀抱中接受母语的濡染和熏陶,这样他们的语言在生长,精神也在拔节。教师应该知道母语是温暖的可亲的,母语也应该是简单快乐的,不要让一些繁琐的分析使阅读失去她本来的面目。”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那就是围绕“看拼音”、“写词语”、“组词”、“造句”、“改错别字”来进行。这样硬生生的把语言学习变成单调的、抽象的字词句学习。在我们的课堂上会经常听到“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你从这个句子中体会出了什么?”这种肢解语言肢解文本的做法现在想起来实在可怕。我们过早的把孩子引入知识的认知,这无异于揠苗助长,这是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干预。我们需要的声音是慢下来,让吟诵滋养孩子的灵魂。由此我想到了古代的语文教学,我们看不到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同学们摇头晃脑地诵读。我又想到了一位语文名家的一句话:“当别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读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我顿悟了原来语文教学的根是――阅读。因此,我们要做有根的人!
二、怎样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在没有宗教的中国,教师是教师,也是牧师。”薛老师这样说。不得不承认在现代社会,我们的孩子包括成人,没有精神的引领者,随时都有可能误入歧途。语文老师似乎与生俱来就有责任关注孩子精神的成长,决不是靠说教来完成的。――没错,只有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我们书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美好的东西是什么?蓝的天,绿的水,纯洁的爱情,忠诚的信仰??????世界正在丢失这些东西,我们的孩子正在模糊蓝天绿水的印象。书,让我们相信美好的东西依然存在,未来永远有希望。孩子们在阅读之中形成信仰,积聚追求美好的力量。而教师,当仁不让的,应该知道好书是什么,好书在哪里,并千方百计把它带到孩子面前。当我们质疑花这么多时间阅读好书,分数得不到保证怎么办时,薛老师一句话铿锵有力:“如果你真心为了孩子,你可以抵御一切非语文力量,做一个英雄的老师!”
三、怎样促进儿童阅读?读什么呢?
于永正老师倡导教师练好朗读。大道至简,花哨的东西走不长远。洗尽铅华,做个简单的语文教师。练朗读,带着孩子一起练朗读;读好书,带着孩子一起读整本的书。朗读和讲述是一个语文老师的基本功。
徐冬梅老师提倡诵读,即“大声读给孩子听”。 薛瑞萍老师还倡导将读、诵、唱结合。什么叫诵读呢?那就是学生看着文字有高低、有长短、有顿挫,有节奏地读出声音来就可以叫诵读。徐冬梅老师说,诵读的目的不在于学生会读些什么,会背些什么,而在于让学生通过诵读能领略到这些童谣、古诗、散文所蕴含的韵律、节奏,是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让孩子天天浸润其中,自然会乐意亲近经典,成长为一个个气质与众不同的人。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但要同孩子一起诵读,为孩子讲述,同时还要为孩子推荐适合他们的读物。这些读物一定要能抚慰儿童的身体和心灵,要能滋养儿童的灵魂。徐老师在这方面也给了我们明确地指导。她说儿童文学是儿童阅读的主体,具体是:童诗童谣、图画书、儿童故事、幻想小说、儿童散文、科学文艺。其中童诗、童谣是最滋养人的,它们用温软的方式解决了识字问题,解决了朗诵问题,解决了写作问题??????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是原生态的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引领孩子亲近母语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那些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老师就是激发全班孩子阅读兴趣的榜样。我们平时一定要多阅读,多读儿童文学,把自己读到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把经典的童书大声读给孩子们听,和孩子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这样,母语的、生命的灯就被点燃了!
“向着明亮那方,哪怕是囚禁在应试教育的牢笼,也要点燃儿童阅读的灯盏”,这是点灯人的目标。这也是我们每位小学语文教师的目标。我们应该拨亮儿童阅读的灯盏,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
蝴 蝶
春天的第一只蝴蝶
身披橙色和紫色
从我的路上飞过
一朵飞行的花
改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