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影视鉴赏课程总结

影视鉴赏课程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4 02:58: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影视鉴赏课程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影视鉴赏课程总结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一些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普遍开设的影视作品鉴赏课程进行分析,了解该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关的教改方案和解决措施,以期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影视鉴赏教育的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广播电视编导 影视作品鉴赏 教改

1985年4 月25 日,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意见》,要求有条件的高校应当把电影课程作为重要的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现阶段,我国众多综合性高校普遍开办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影视作品鉴赏课程则是本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提高影视鉴赏能力则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打好了影视鉴赏的基础,才能对影视作品和电视栏目的创作技巧有一定的提升。

一、影视作品鉴赏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多媒体设备老旧影响观影效果

影视艺术被人称之为“第七艺术”,是一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艺术。在“静态”方面,影片的色调使用,明暗对比度变化都是影片鉴赏的重要要素,同时演员的化妆技巧、服装造型也是关注重点,另外舞台搭建和道具的使用也需要学生的学习。在“动态”方面,镜头景别使用、景深变化是学习的基础,不仅要关注演员表演的层次性、后期剪辑的蒙太奇使用手法,还要注意声画同步、声画对位等细节问题。只有“静态”“动态”完美结合,才能构成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因此对教学所采用的多媒体设备要求较高,但是在很多院校存在着多媒体设备老旧的问题,不仅没有办法体现出影片色彩的层次性,甚至个别情况下出现多媒体损坏而无法上课的状况。在传统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板书来替代多媒体课件,但是因为课程的特殊性,此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授课进度。

2、授课时间过短影响学习效果

“影视”是电影和电视的总称,电影可以分为故事片、爱情片、科幻片、动作片、动画片、纪录片等。而电视广义上则包括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电视剧包括古装剧、偶像剧、伦理剧、抗战剧等题材。电视节目则包括新闻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综艺节目、真人秀节目等类型。“影视”是一门博大精深同时又分工极细的艺术。

据调查,影视作品鉴赏课程在高校一般开设为为期十八周共计三十六个课时的专业课,但是对于“影视”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电影百年,每年都会有精彩的影片诞生,用三十六个小时对百部影片的讲述是杯水车薪的,而用两个小时来解析一部影片是没有办法做到深入理解的,因此授课时间过短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更何提鉴赏能力的培养呢?

3、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沟通

“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其表现主要体现为老师在讲台上讲述理论知识,而学生被动接受。因此在课堂中经常出现学生昏昏欲睡的场景。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如何把学生留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则是任课教师的思考重点。影视作品鉴赏是一门性质特殊的课程,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样,同一部电影在不同的人眼中有着不同的思考理解,因此影视鉴赏是一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课程。所以老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是不利益教学内容的展开的,同时打击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二、影视作品鉴赏课程教改方案

1、整合多种媒介,提高学生上课兴趣现阶段,纸媒体面临着新媒体的挑战,多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影视作品鉴赏课程也要跟随时代潮流,不仅要使用常见的“拉片”方法进行讲解,更要整合多种媒介,丰富上课内容,使学生乐于接受新兴事物。

首先,影视作品鉴赏课程与新闻相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度,在对影片进行分析时结合当下热点新闻可以达到不一样的观赏效果。例如在讲解韩国电视制度专题时,结合当时刚刚出现的“岁月号”沉船事件,韩国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停播的新闻作为引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授课目的。其次,影视作品鉴赏课程与网络相结合。网络是包罗万象的,可以弥补电影资料的不足。例如在3D 电影的讲解中,枯燥的专业术语使学生理解起来一头雾水,而当时《来自星星的你》热播,网络中很多本片的高科技拍摄手法的解析,因此把网络中的热点视频作为本专题的补充资料,深入浅出,取得了良好的授课效果。

2、“说影评”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如何使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兴趣并且能对影片鉴赏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一直是笔者工作学习中面临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说影评”是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途径。所谓“说影评”就是在每节课开始前预留二十分钟时间让三位学生点评电影,主要包括课件展示、评述影片、随机提问三个环节。首先在五分钟的时间内学生可以表达对于影片的独特的理解,把“填鸭式”的被动教学变为主动学习。例如有同学讲解《肖申克的救赎》,可以从导演构思、获奖情况、演员表演、镜头调度、剪辑手法等角度切入分析,而在固定的时间讲解有限的内容就变成了困难问题,因此学生会主动地对影片的重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其次学生在讲台上用授课的方式对影片进行讲解,使其对本门课程重视,同时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公开发言,也是锻炼学生胆量的一个良好途径,提高学生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例如有些女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但是在全班同学的鼓励下顺利的对影片进行评述,从而提高了她的自信心,这是在她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也是极为有用的。最后在第三个环节会对影片的基本信息或者视听语言进行随机提问,旨在考查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及对影片的评鉴能力,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运用主题教学法,扩大教学内容深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而主题教学法就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方法。主题教学方法就是按照不同的专题(类型)对影片进行划分总结,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影片知识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热门影片鉴赏。经典影片的产生环境往往与现在社会存在差异,因此学生在影片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当下热门影片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入门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2011 年11 月11 日,《失恋三十三天》热映,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就对学生进行影片剖析,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题讨论中,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同主题影片鉴赏。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所以老师在影片的筛选上要强调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优中选优。在3D 影片中可选择《阿凡达》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通过美轮美奂的特效技术事观众达到身临其境的观影效果。在二战题材分析时可选择《辛德勒的名单》和《美丽人生》,虽然同为表现纳粹在集中营中对于犹太人的屠杀,但是一个是严肃中带有温情,一个是轻松中饱含父爱深情。在爱情题材中可以选择《泰坦尼克号》或《罗马假日》,虽然故事发生在不同的年代,但是真爱的主题是相通的,学生可以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觉、领悟。因此同主题影片的分析在主题教学法中是必不可少的。

(3)同国家或同导演影片鉴赏。“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定的区域下相同的种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及精神信仰,所以再同一国家的不同电影会存在“共性”。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取材自不同生活场景中的影视作品又有其“个性”,因此分析同一个国家不同影片的“个性”与“共性”成为了主题教学法的一个环节。例如讲述伊朗影片时,对《小鞋子》和《一次别离》进行分析,其共性是独特的历史、政治环境及精神信仰造就了特殊的伊朗电影特色,没有花哨的剪辑手法,通过讲述身边发生的故事折射伊朗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小见大。但是在《小鞋子》侧重于通过儿童的视角进行影片分析,而《一次别离》更侧重于故事的叙述手法及细节描写上,从不同的角度来开阔学生分析影片的视野。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是不同的,从而造就了不同导演不同的影片风格。因此我们看到了王家卫的特立独行、张艺谋的色彩凝重、陈凯歌的文人气质、冯小刚的幽默逗趣、徐静蕾的女性主义……因此不同导演的风格分析也成为主题教学法的重要组成内容。例如在张艺谋的专题中,就把“红色三部曲”和“武侠三部曲”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理解张艺谋在不同的时期的影片风格的转变。例如在冯小刚专题中,就以“贺岁片之父”为切入点,对《大腕》、《手机》、《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等影片进行相似性分析,从而使学生理解档期对于影片票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以上关于影视作品鉴赏的教改方法探析,是结合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基础之上,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认真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层次,从而达到鉴赏能力的提高,为以后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①王大清、王代言,《谈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J].《电影评介》,2006(16):66-67

②马春林,《电教媒体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1995(3):20-22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2:61

篇(2)

制定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标准,首先必须按照国家关于公共艺术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审美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特征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审美体验,以及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能力,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思维、多元文化与社会交往。高职院校必须从学校实际和目前大学生的现状出发,确定统一可行的公共艺术课程标准,保证课程目标符合《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要求,课程内容深浅适度且与课程目标不脱节,确保公共艺术课程的质量与实效性。同时,根据学生入学时间的长短和对艺术领悟的程度,按不同学期、不同层次、不同教学阶段来制定教学标准,以更好地完成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任务和教育目的。

二、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的价值、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称之为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结构,包含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衔接关系,以及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的权重比例关系。

(一)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的目的

高职院校应改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中只有理论课程,缺乏实践与活动课程、层次不明确、结构单一的现状,理顺课程之间的层次关系,重新认识和确立公共艺术课程中各种类型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价值和相互关系,通过优化和调整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的整体性能。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结构应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综合性。课程结构应该将课程内部知识与学生的社会经验整合起来,还应该整合学科内各课程之间以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第二,层次性。公共艺术课程在横向上应该能够互补,纵向上按学习阶段要有层次、有知识深浅程度的差别。公共艺术课程要让不同基础的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系统地接受艺术教育,让那些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学生提高层次,让那些文化艺术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从难度较低的基础课程学起。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有兴趣想提高的学生应该给他们进一步选择学习的机会。第三,均衡性。通过合理设置和安排公共艺术课程的课时,课程体系中的各门课程及其课程内容应保持适当、合理的比例,以适应本地区、本校学生的需要。

(二)优化和调整公共艺术课程结构的方法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课程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常分为两个方面:1.注重课程建设的特色,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课程开设之前,要按照课程目标,组织最优秀的师资认真设计、仔细斟酌课程的具体内容、授课方式等,认真完成教材编写、制作教学软件等各项准备工作,并在课程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定期评价总结,保证课程有特色、质量高。同时,课程的开设、建设应该协调各门类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一方面要提高课程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用课程间的相关性来强化课程结构。2.注重课程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可选择性。按课程培养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应及时调整供学生选择的公共艺术课程门类和数量,尽量避免学生在选课中出现堵车现象。同时提高各门类课程本身的质量,做到知识性、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公共艺术选修课应该有较大的知识容量,涵盖高职院校学生应该和需要了解的知识;课程的授课方式、讲授内容应该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知识;通过课程学习,应该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实用知识和技能。由于《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没有对课程作具体要求,各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比较混乱。笔者认为公共艺术课程结构应从基础搭建,同时还要从课程内容的综合性、艺术知识的广泛性、知识难易的层次性以及课程之间的序列性等多方面思考。南通职业大学的公共艺术课程经过调整,按照要求设定限定性选修课程与任意性选修课程后,又按照课程形式分为理论课程与相关联的实践课程;按照课程层次分为鉴赏基础课程与相关联的鉴赏提高课程;按照课程内容分为分科课程与相关联的综合课程;按照课程实践的要求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各有特点又具有互补性,有序地将公共艺术课程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体。

三、合理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具体化的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安排课程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组织,充分体现各课程、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课程指导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高等职业院校应以此为基础,在相应的限定性课程上建立课程体系,形成系列课程,以任意性选修课为拓展,兼顾赏析、理论、实践等多个层次。南通职业大学开出《课程方案》规定的《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在限选课所规定的课程中,采用通识教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以此为核心课程,向两头延伸开设任意性选修课程,即向艺术基础、艺术理论方向延伸,提升课程系列的内涵;向艺术实践和技巧课延伸,让有需要的学生亲身参与艺术活动。南通职业大学在兼顾地方特色、学校特色与条件的基础上,按课程设置结构要求开出一系列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以《音乐鉴赏》为核心而两头延伸的《音乐欣赏》、《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与欣赏》、《音乐基础理论》、《合唱技法》、《长笛演奏》等;以《美术鉴赏》为核心而两头延伸的《中国画鉴赏》、《工艺美术概论》、《装潢中的美学》、《版画赏析》、《装饰画入门》、《摄影构图》、《数码摄影》、《数码摄影与后期实践》、《盆景制作》等;以《影视鉴赏》为核心而两头延伸的《中国电影史》、《纪录电影分析》、《经典电影解读与欣赏》、《影视广告鉴赏》、《影视动漫鉴赏》、《经典影视欣赏》、《flas欣赏与制作》、《微电影创作与后期剪辑》等;以《艺术导论》为核心而两头延伸的《传统文化赏析》、《经典小说与影视作品赏析》、《南通非物质遗产赏析》等;以《舞蹈鉴赏》为核心而两头延伸的《舞蹈基础》、《形体舞蹈》、《拉丁舞》、《舞蹈形体训练》等;以《书法鉴赏》为核心而两头延伸的《硬笔书法》、《毛笔书法》、《书法鉴赏与实践》等;以《戏剧鉴赏》、《戏曲鉴赏》为核心而两头延伸的《通剧的前世今生》、《校园话剧》、《艺术表演》等。南通职业大学还增开了与8门限定性课程有关联的10门网络选修课程,便于学生调整学习时间,构建网络教育平台,拓宽公共艺术教学覆盖面。在艺术教育与活动方面,南通职业大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定时组织艺术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参观美术馆专题展览、举办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吸引师生广泛参与;通过艺术比赛、艺术论坛、动漫制作、大学生艺术团表演、服装表演、模特比赛、演讲与朗诵比赛、迎新生文艺汇演、平面设计比赛、大学生社团活动、表演实践与观摩交流、讲授展览与实地采风等多样化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课程。公共艺术课程设置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艺术课程的吸引力,教师一方面应不断丰富、更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应强化与学生的互动,逐步完善课程。

四、建立多元化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

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公共艺术课程课程评价分为狭义和广义的课程评价。狭义的公共艺术课程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过程的评价。广义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以课程评价来分析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学习环境、课程合理性、学生取得的进步以及教学成果等内容,涵盖课程设计评价、课程需要评价、教材与教学成果评价、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通过课程评价的反馈作用,能够推动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向科学化、合理化、整体化发展,最终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的重心,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具体包括课程中心与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多种方式,可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小组互评与对小组每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能够促进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起到互相促进、互相帮助的作用。

(二)评价方式多元化

篇(3)

一、构建美术鉴赏自主课堂的重要性

美术鉴赏课程是高中美术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美术教育课程的进一步拓展和补充,它将具有创造性的思想活动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评价过程中,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深刻感受到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魅力,并且能给予西方文化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新课标也在不断强调,教师要多开展与美术鉴赏课程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进行独立的思考和鉴赏,并且能够对鉴赏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和评价,从而获得不同层面的启发和感受[1]。另外,美术鉴赏课程的开展,也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巩固所学到的美术知识和鉴赏技能,在欣赏美术作品过程中,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形成积极的个人情感和价值观。自主课堂的主要学习形式,就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自觉主动的探究学习,从而让学生在轻松、自由、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和积累美术知识。

二、高中美术鉴赏自主课堂的实施策略

1、提高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鉴赏兴趣和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参与鉴赏活动的关键动力,也是实施自主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鉴赏能力的重要前提。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的更新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要要求,开展不同形式的自主课堂,让学生成为鉴赏课堂真正的主人,使学生在鉴赏、评价过程中感受到艺术作品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到鉴赏活动中[2]。例如:在带领学生鉴赏印象派作品时,传统教学方式一般都是先由教师为学生讲解作品是艺术境界和创作手法,以及创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在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欣赏。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积累到丰富的写作手法,但单一鉴赏方式不免会让学生觉得过于枯燥。在开展自主鉴赏课堂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搜集关于印象派代表人物的背景资料和生平事迹,让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然后再让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作品内容进行自主的鉴赏和评价,之后再给予每位学生固定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了解作品背景和鉴赏过后的感受和启发,最后再由教师做最终的指导和补充,以及对学生的自主鉴赏结果和方法,给予客观的评价和指导。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从而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启发。另外,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自主鉴赏课堂,调动学生的鉴赏积极性。例如:在引导学生对陶瓷作品进行鉴赏时,学生对陶瓷的了解都比较少,教师的讲解也无法让学生透彻的理解。在自主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人鬼情未了》中男女主角制作陶瓷作品的片段,使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陶瓷产生感性的认识,从而能够带着浓厚的求知欲去进行陶瓷作品的鉴赏,也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情感。这样能够使学生的鉴赏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从而在今后的鉴赏学习中,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鉴赏活动中。也让学生在自主鉴赏、分析、体会过程中,不断拓宽自身艺术视野,自主观察、分析、感知能够也得到不断的提升。

2、开展合作学习,提升自主鉴赏课堂的学习效果

在开展自主鉴赏课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更新学习方式,从而营造出轻松、和谐高校的自主鉴赏课堂。合作学习法是开展自主鉴赏课堂,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谈及能力的关键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合作鉴赏学习,使学生通过互相配合、帮助,去共同发现和解决在鉴赏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运用团队的力量为本小组赢得荣誉,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合作鉴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沟通和创新能力[3]。例如:在讲解“图像与眼睛”一课时,可以给个小组分发不同的图像案例,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图像案例进行分析、对比,并总结出具象、意象和抽象的含义、特征和区别。小组讨论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将讨论结果在班级内部进行共享,在学生陈述结论过程中,教师还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评价,使学生能够对本小组的结论进行不断的完善,对鉴赏内容也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印象,从而不断提升自主鉴赏课堂的学习效果。

3、开展课外活动,拓展课堂鉴赏知识

艺术源于生活,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开展紧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美术自主鉴课堂的构建不能局限于学校,还要适当的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不断为学生延伸课外知识,使学生能够不断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受到艺术的熏陶,引导学生自觉主动的去欣赏和感受生活中的美,从而构建出生活中的自主鉴赏课堂。例如:在带领学生鉴赏《清明上河图》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和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风俗习惯,并结合我们现代的实际生活习惯进行鉴赏;在鉴赏《蒙娜丽莎》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作品,从而使学生对作品有更直观的感受。这样使美术鉴赏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使学生的鉴赏、观察、创新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应用型文科专业;现当代文学;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1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54 [本刊网址]http://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应用型文科专业的必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已有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专业的要求是重要原因。其中,教学方法的陈旧与单一,是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

一、文本细读为基,泛读为纲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等应用型文科专业来讲,培养目标并非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所以课程定位也应与中文专业相区别。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应以作品选讲的方式通过作品分析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培养人文情怀,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安排上,应减少“史”的内容,以文学阅读为主,“这个领域虽然不像古典文学那样,有大量经过历史沉淀的非常精美耐读的作品,但也不能不重视文学分析,特别是现代特点的审美分析。”

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品,量多不说,单篇的篇幅也长。这给教学造成的直接影响是课堂容量与作品量的矛盾。如果求多求全,有限的时间里每部作品只能泛泛而谈,其弊端是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戏文专业的学生本就较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阅读量少,对文学的兴趣不高,且现当代文学课程一般都会安排在一年级,作为初学者对文学鉴赏的路径并不熟悉,泛读不如细读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文学的世界,逐步掌握一些文学鉴赏的理论与方法。

以叶绍钧的《潘先生在难中》为例,这篇小说篇幅不长,但有很多精彩的细节值得讨论。例如潘先生一家到上海下火车后,因为人多一度走散,叶绍钧仅用寥寥用数句描绘了潘先生的形容情态,却非常引人寻味:“心头怅惘到不可言说,只是无意识地把身子乱转。转了几回,一丝踪影也没有。家破人亡之感立时袭进他的心,禁不住渗出两滴眼泪来,望出去电灯人形都有点模糊了。”现在是和平年代,学生不可能有逃难的经历,但都从电影或电视里获取过间接经验,或者有在车站、商场等人多的地方与亲友暂时走散的经验,设身处地或两相对比,不管是程度高或者程度低的同学都有话可说。一般同学都能够感受到他对妻子孩子的浓厚感情,肯定他的家庭责任感。此后教师再略加以引导,让学生进一步分析潘先生“灰色”人生的成因,学生即能感受到潘先生这样的小人物在时代动荡中所遭受的苦难,又能反思潘先生作为“教师”与“知识分子”性格上的缺陷与社会责任感的不足,从而思考当代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品质与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种细读的方式,利于程度好的同学在预习自学后进行二次思考,程度差的同学也不至于因为跟不上课程而厌学。即便是对文学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在没有阅读原文的情形下,也能够慢慢进入到作品的世界中,因此喜欢上文学的学生也大有人在,而非再单纯为修学分而完任务。当然,单篇细读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弊端。文本细读之前,可先对作家生平创作等背景知识稍作讲解,这样能够让学生对作家有虽简单但较为完整的认识,形成纲要性的印象,为进一步阅读提供线索,也为学生解读作品提供背景知识。

二、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交互运用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

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人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

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人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三、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

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人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

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影像之于课堂教学的负面影响也不能不重视,其一是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其二是难以体味文字之美。对于不喜阅读文字、只通过电影或其他艺术形式了解文学作品的学生而言,作品是以一种固化了的形象出现的,这就弱化了小说为读者留下的想象空间。再者,电影与文学作品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转化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改编,一部分图像无法或很难展示的部分必然会丢失,其他内容也会经由导演或编剧的理解产生一些“误差”,或增或减或变。

篇(5)

文本细读要达到预期效果,也需改变教师单纯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述、讲解、讲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信息,在传授新知识的早期阶段必不可少,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知识。但若一直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十分不利。戏文专业的学生比中文专业的学生文学基础弱,很容易形成学生学习能力差的误解。其实不然。以鲁迅《狂人日记》为例,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出“吃”狂人的有哪些人,但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感觉困难。这种茫然并非是智力问题,而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经常被安排在课程之首,学生此时还不懂文学批评的方法导致一时无从入手。但如果将文学鉴赏的方法单列出来讲给学生,必将枯燥无味,不如将方法以问题的方式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问题教学法是将知识以问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文学鉴赏的过程也可以视为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初期,通常需要教师设计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后期则应逐步转变到学生提问题。教师安排学生课前阅读作品,让学生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提问,一组回答;或者一组将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另一组则提问质询。知识的学习之外,探究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讨论则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若再以作业形式课后形成论文,亦可锻炼戏文学生较为欠缺的论文写作能力。现当代文学课程所面临的另一难题,是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此,授课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范例”效用。所选的作品应可起到范例的功能,授课过程中也应注意总结、归纳文学鉴赏的规律。以《沉沦》为例,解读潘先生时很多同学还不能注意到其“先生”的身份,之后再看“他”,则能很快注意到其“留学生”的身份,并由此身份入手对人物加以分析和评判;更有部分同学将这一知识分子形象与狂人、潘先生等知识分子形象相对比,反思现代史上知识分子的道路与命运,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强调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着眼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而正所谓授人以不如授人以渔,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交互运用,是学生掌握文学鉴赏基本方法的有效手段。

二、文学鉴赏与专业实践的融合

对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与研究能力相比,他们更希望得到提升的是实践能力。这也是他们对理论类课程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是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掣肘,却也是创新的切入点,若能发挥文学与戏文的双重优势,则将实现双赢。讲授与表演的结合,是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讲课程可选用的教学方法。表演是戏文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他们的兴趣与特长,将表演带入课堂,截取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表演并加以陈述,能够检测他们对作品的理解程度,也能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以巴金的《家》为例,可表演觉民逃婚后众人的不同反映,演完后开放“观众”进行点评。在互动环节中,对觉新帮觉民说话到底有几分真心等问题经常产生分歧,“演员”表演时对人物内心的揣摩与“观众”对人物的认识在碰撞中激发思考的火花,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表演的加入弊端在于所需时间较多,即便课前准备所耗费的时间不计,一节课时间学生表演加上点评与讨论,最多只能完成一到两个片段,很难全面铺开。若要实现全部学生的参与,所需课时量占的比重势必过多。当下社会,早就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标志着图像主因型文化取代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图像文化的流行对于以文字作为表达手段的文学来讲是巨大压力,而当大众习惯于通过各种影像资料侧面了解文学文本时,误解与偏见也随之而来。但与其排斥,不如将影像资料引入课堂,化危机为转机。

篇(6)

【关键词】《外国舞蹈史》,美育,价值研究

一、《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思想。这个定义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舞蹈的本质也正是内容与形式二者完美的统一,通过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创造了美感,是一门情感表现艺术。在舞蹈基础理论教育中,关于审美的部分涉及到学生对于舞蹈美的认识深度和对于舞蹈艺术的掌握程度。在课程中对外国舞蹈类型及舞美风格加以研究,在授课过程中贯彻以“美”带论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课堂需求和舞蹈史论发展进行研究,对课程具备的高雅之美(芭蕾艺术)、自由之美(现代舞艺术)、多元之美(外国其他风格舞蹈艺术)加以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的平台。在欣赏美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将美感收获与美育实践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表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作美的综合能力。《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不仅仅要结合舞蹈史论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更需要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外国舞蹈史》课堂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教育新模式

(一)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美育教育属于美学研究的范围,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外国舞蹈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由理论概念、作品鉴赏与舞蹈实践三大部分组成,核心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从而激发学生是审美创造力。让学生了解外国舞蹈的同时加入相关舞蹈的文化,如民族活动、神话故事,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外国舞蹈艺术之美。加以提升学生的感知明锐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都有明显作用。美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并从而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创造力,使人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塑主观世界,使每个人都以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为目标。”因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是《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的核心,审美创作力的实现也正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之上,三者唯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舞蹈美育。

(二)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管理机制

舞蹈美育的原则是以人为关怀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关注到学生需要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上课不再是一种学习过程,而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身体力行的传递舞蹈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更需要以渊博学识与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直接决定了舞蹈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需要做到语言美、形象美、板书美等。

(三)立体全方位模式教学

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要想通过舞蹈教育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仅单一方面的训练是不能满足的。《外国舞蹈史》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外国舞蹈的历史与文化,还要让学生多方位的从视觉、感觉与动觉去感受外国舞蹈的魅力所在。视觉即作品欣赏。在讲授该时期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与故事情节之时通过多媒体将该作品以视频的形式欣赏,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充分享受感官上的盛宴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进行“百家争鸣”式的讨论。感觉即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主要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及表达的能力,这是也是欣赏作品后的思考与总结。动觉即舞蹈实践。舞蹈美育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解放身体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美育功能。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也是通过肢体来传情达意的,因此唯有解放身体才能全面发挥舞蹈美育的功能。

(四)广泛涉及多元文化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多元化的相互交融,舞蹈的传播与交流已不局限于地区,舞蹈教育更是应当尊重并承认世界各国地区的不同文化群体。在讲授《外国舞蹈史》课程内容时也应秉承文化学的角度来学习舞蹈、赏析舞蹈,例如在讲授芭蕾舞时,介绍同时期的作品可借鉴中外的经典芭蕾舞作品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对比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芭蕾舞之美。

(五)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要大力支持并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使舞蹈艺术贯穿于课堂内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校园演出活动外,学校应大力引进一些高雅、经典的艺术演出或讲座走进校园,例如经典古典芭蕾舞作品《天鹅湖》或国内外一流的现代舞团,让学生零距离地去感受外国舞蹈艺术的魅力,相信舞蹈美育的功能也会逐步显现。

三、关于《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教材建设的构想

目前关于大学生舞蹈美育出版的教材数量较少,适用性不强。因此当前舞蹈教材建设首要关注的是舞蹈美育中“育”的问题,舞蹈教材传递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外国舞蹈史》课程选用的参考教材是欧建平教授的《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朱立仁教授的《西方芭蕾史纲》与刘青弋教授的《现代舞史纲》。这几本教材出版时间较近,印刷版次较多,系统性强,使用率较高,对舞蹈美育基本实现其内涵与功能。《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通过“来龙去脉”“逻辑定义”等传递文化理论知识,“舞蹈个案”以作品鉴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但“舞蹈个案”的直观体验性较弱,教材中基本是以文字与图片的形式对舞蹈作品进行介绍,教师在课下备课收集相关作品影视资料难度较大,多涉及到外国舞蹈版权问题很难将最新的外国舞蹈视频呈现在课堂上,因此许多舞蹈美育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挥最大的价值。教材中对于艺术创作实践部分也是难以满足美育课程的要求。舞蹈艺术的媒介是人的肢体动作,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外国舞蹈史》美育课程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身体力行中去。舞蹈美育教材发展至今已取得了较多成就,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舞蹈美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未来充满机遇也要迎接挑战。这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舞蹈学科发展的有力保障。舞蹈美育教材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的建设与发展。

四、结语

篇(7)

关键词历史剧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See Historical Plays, Learn Chinese History

――Primary Research on History Textbook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AO Jingchun

(Dalian Century Middle School, Dalian, Liaoning 116021 )

AbstractHistorical subjec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See Historical Plays, Learn Chinese History", set of appreci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the humanities, historical knowledge of literacy cultivation for an organic whole, through " look-- analyse-- distinguish-- learn-- act, in activity of the link, in stimulating the interest, on the basis of abundant historical knowledge and learn to use knowledge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Participate in BianYan history skits, can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more students to explore their potential, show individual character provides stage.

Key wordshistorical play; based curriculum

1 课程概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就辉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遗憾的是,现代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普遍缺乏认同感,而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了解途径又十分有限。受到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很多学生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歪曲的认知。

记得新学期第一课,当我问到:“你熟悉的历史人物都有谁?”学生们发言踊跃,答案却让人啼笑皆非。很多学生回答的是“小燕子”“项少龙”“东方朔”等,而讲到历史事件时,学生讲述的多是故事情节,而不是史实。学生们常会兴趣昂然地谈到某部影视剧中的人物和情节,一些学生常问,“历史上是不是真有韦小宝?”“焚书坑儒真是为了项少龙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现象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是浓厚的,而影视作品对于学生的影响之深,也远远超乎预料。

年代久远的中国古代历史,充满了神秘色彩,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但由于缺乏科学的了解途径和必要知识,孩子们很容易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与史实等同起来。常规历史教学受时空限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也没有机会多加引导。课堂内没有被满足的探知需求,学生便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中来探寻答案。情节跌宕的影视剧比中规中矩的历史课堂更生动形象,更容易为学生接受。长此以往,不仅降低了历史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更造成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曲解,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就在为这一问题感到困惑时,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根据学校、社区环境以及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自身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弥补历史教学中的局限和不足。

经过教研组全体同仁的深入分析论证,最终确定针对七年级学生开设历史学科校本课程――《看历史剧,学中国史》。本课集影视鉴赏、历史知识拓展、人文素养培育为一体,通过“看―析―辨―学―演”的活动环节,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丰富历史知识,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编演历史短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趣,更为学生发掘自我潜能、展示个性提供了舞台。

教师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承担者。师资力量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成败。在大学期间,笔者主修历史教育专业,一直侧重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学习,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贮备。工作以来,学校为了培养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特别进行了系列的培训指导,加上教研组的共同配合、研讨,最终使这门校本课程得以顺利实施。

2 课程目标

(1)增强学生辨别真伪史实的意识;(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使学生在鉴别历史剧的过程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情操;(4)使学生了解历史剧的价值和作用,并尝试编演历史剧,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学会多种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5)通过编演历史剧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表达、表演等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 课程内容

第一章:导言课。经过课前的调查了解,学生对于历史剧和历史的关系存在着误解,大多数学生对于历史剧和历史的关系,在认识上有所偏颇。因此,在课程伊始,教师向学生介绍历史剧的相关常识,使学生明确历史剧的功用和与史实是有差别的。

第二章――第六章:辨别真伪史实。现行多数历史剧一味地追求娱乐效果,历史元素则退位甚至“缺席”,造成中学生这个特殊观众群体深受其害。在选取案例时,笔者着重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和接受情况,选取学生喜闻乐见,流行度较高的历史剧目为例,进行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历史还原”,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掌握的历史知识,辨别相关史实的真伪,帮助学生树立辨别的意识,教会学生鉴赏作品,活学活用。

很多学生对于古代帝王比较感兴趣,加上眼下历史剧“戏说” 成风,一些封建皇帝被描写成勤政爱民、克己奉公的楷模,其中不乏浪漫的宫廷爱情故事,很容易使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产生偏颇。因此,在确定剧目后,选择从古代帝王入手,以一个朝代的帝王为中心,围绕他展开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将人物还原的同时,也将整个时代的历史还原。

第七章――第八章:学以致用。帮助学生了解一部优秀历史剧作品具备的要素和功用。教师给出一定的指导后,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选取某一历史阶段为创作素材,自编自演一出历史短剧。

4 课程实施建议

在课堂活动中,采取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手段,如创设历史情境、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始终以“影视评论家”、“历史学家”的身份进行探究、分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则以学习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探究中,同学生一起进行研究。

5 评价方式

(1)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包括课堂出席情况(10分)、课堂表现(发言、动手实践、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情况,20分)共30分。

(2)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包括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20分),课后练习的完成情况(20分),以及小组合作完成一部历史剧作品的成绩(30分),一共70分。

以上两部分的总和,为学生的总成绩,按照不同分数段评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6 课程实施开发的思考

(1)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笔者发现课程目标的落实,没有预期的那样顺利。除了学生的辨别意识增强、个性特长得以发挥以外,其他目标都效果平平。经过反思,总结如下原因:

七年级学生的兴趣具有广阔性,缺乏持久性;形象思维多,逻辑思维少;机械记忆多,意义识记少;想像力丰富 ,迁移能力不够等。因此,学生对于本课题的专注程度,还仅仅停留在兴趣层面,很难自觉将思维深入到历史剧目背后的历史知识层面。而且,学生的鉴别真伪史实的能力还受到学习阶段的局限,七年级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储备上还显不足。

此外,学习方法的掌握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而灵活运用,更是需要建立在长久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之上的,这些对于本年段学生而言,无疑具有一定难度。

(2)七年一班的男生小A,由于成绩较差,行为习惯又不好,所以班级同学都孤立他,瞧不起他,渐渐地他就变得沉默寡言,很自卑。在选报校本课程时,他报了《看历史剧,学中国史》。他听课时很专注,有时一些超出教材范围的历史知识,他也能回答出来,课后和他交流后,发现他对历史其实很有兴趣,而且读过很多课外书籍,知识也很丰富。于是鼓励他多发言,一些有难度的问题,也提问他来回答。渐渐地,他说话越来越有自信了,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同学们对他也刮目相看。在课程尾声,他被同学们选为组长,负责历史剧的编剧工作。他参与编写的历史剧《缇莹救父》,被选作学校参加区里比赛的剧本。而据班主任老师反映,他在其他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也有了明显改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校本课程在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养成自信、自我认同和坚毅的心理品质方面发挥的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实际上是教师成长的一次经历。首先,在观念上,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指导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