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0 11:54:4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到处”的含义,体会“一个一个”的读法,区分“喝、渴”,能用“慢慢”说一句话。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遇到事情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找水喝——喝不着——想办法——喝着水”的一系列变化过程。
2.理解“到处”的含义,体会“一个一个”的读法,区分“喝、渴”,能用“慢慢”说一句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话题
1.出示乌鸦图片,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来看一看,飞来的小鸟叫什么名字?(乌鸦)教师相机板书。
2.乌鸦是什么颜色的?乌是什么颜色?用“乌”字组词,“乌”与“鸟”字的区别,引出“乌”与“鸟”字的造字小故事。
3.出示乌鸦喝水的图片,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乌鸦在干什么?教师相机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乌鸦喝水》。
二、课题质疑,初读感悟
1.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教师相机板书。
生1: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
生2:乌鸦是怎样喝着水的?
……
2.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幻灯片出示自读提示)
3.同桌互读。(幻灯片出示互读提示)
4.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幻灯片以填空形式出示问题)
三、课文质疑,精读感悟
1.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能读一读吗?(教师板书:找水喝。)用“因为……所以……”句式来说一说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
2.(幻灯片出示第一自然段)这一段里有两个字很像,是哪两个字?引出“喝、渴”,进行区分。
喝:喝水时得用口,所以是“口字旁”;
渴:口渴时得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
3.乌鸦口渴极了,到处找水喝,它都到什么地方找水了呢?(理解“到处”的含义。)
4.乌鸦这样口渴,又飞了那么多地方,肯定是又累又渴,但没有水喝,心里一定非常着急,那你能着急地读一读这一段吗?(指名读)
5.乌鸦这么着急,突然发现了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但它是不是就喝到水了呢?你们来读第二自然段。(自由读)
(1)乌鸦喝着水了吗?(教师板书:喝不着)
(2)遇到了什么困难?
(3)怎么办呢?你们能说一说吗?(教师板书:想办法)
(学生说的办法中有往瓶子里扔小石子的方法。)
我们书中这只乌鸦也和你有一样的办法,你能来读一读吗?
6.教师演示乌鸦将小石子放入瓶子中的过程,学生观察水位的变化。
(1)理解“衔起来”的意思。(叼起来或含在嘴里)
(2)乌鸦是怎么放小石子的?(一个一个)请你有节奏地读一读“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衔起来,放到瓶子里。”(幻灯片出示)
(3)乌鸦很想喝到水,把小石子一下全扔进去,行吗?为什么?(不行,瓶口很小,放不进去)那就请你耐心地来读一读这句话。
(4)太慢了,太慢了,实在太慢了,乌鸦不能等了,放弃吧!(不放弃)很坚定,那再坚定地齐读一下这句话吧。
(5)瓶子里的水升起来了,真高兴呀!那再轻快地读一读这句话。
(6)说一说你刚才观察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瓶子里的水一点一点慢慢升起来了。(幻灯片显示水慢慢升起来了。)
用“慢慢”说一句话。
7.乌鸦最后喝到水了吗?(教师板书:喝着了)
8.《乌鸦喝水》的故事学完了,那你觉得这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后质疑,拓展延伸
1.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乌鸦喝着水呢?(要求说完整话)
2.拓展阅读:小学语文阅读资源第28课《聪明的兔子》,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五、指导背诵
1.激发兴趣:你想不想把《乌鸦喝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教师示范背诵。
3.学生边背诵边加动作,帮助记忆。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和保持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语文教学的朗读能力训练中,利用它们,可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较好地达到教学目的。一方面,朗读示范是朗读大师们给予我们的优作,它用响亮、清晰的语言转换了书面文字语言,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文章的语言、节奏、格调乃至其蕴含的情趣,意味,能给学生提供语言、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的示范。另一方面,课件中的声音文件还具有可重复调用的特点,因而运用声音教材来进行听说,朗读训练,效果颇好。以二年级《小马过河》为例:我把整篇课成一个动画片,把整篇的范读录制成声音文件已导入动画片中,并可分段,可以反复播放任何一个段落,让学生们反复跟着朗读,特别是几个重点小节,反复跟读,能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有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还能强化记忆,有助于识记能力的培养,又能体会朗读大师们对停顿、延长、轻音和重音等方面的处理,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在课件中还设有静音按钮,学生可以练习给课文动画配音,再次强化对读的练习。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老师的教决不是要束缚孩子们的思维空间,相反,是要去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也就是求异思维。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培养创新精神。能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就是多媒体的运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利用网上的教学信息资源,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交互等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创设愉快的、数字化的学习情景。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各种情境,引发学生到网上探究。如在《乌鸦喝水》这课中,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乌鸦衔石子喝到水的全部过程,这个动画的过程学生不但了解了乌鸦喝水非常难,而且很辛苦。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更好的办法。我觉得衔石子太麻烦了,而且不一定能喝到水。我认为可以衔吸管喝水,既方便又能喝到水。他这么一说,其他学生的思维也一下子打开了,许多学生都提出自己的办法。最后我再请学生讨论哪种方法最好。这就要归功于多媒体的功劳了,没有它是不会有这种效果的。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精心设计的教案,精美的课件,激情地讲解,而孩子们却自顾地玩起来:翻书的、说话的、做小动作的,这是我曾经遇到的,可能也是大家正在遭遇的状况。真的,很痛苦。记得,有一位老师,我的同事,对我说,面对乱哄哄的课堂,我真想哭!面对这种状况,有时我们真的很无措。但反念一想,他们毕竟刚从幼儿园踏入小学的大门,一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太短,这就得靠我们老师像魔术师一样变出很多的宝贝吸引他们。杜威先生在《儿童与课程》里讲到,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我们不仅要分析教材,还要关注学生,研究学情,调控学情,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想要让学生“我要学”,就必须让课堂“有趣”。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孩子天真幼稚,喜欢挑战、闯关。根据他们这一心理特点,我经常利用课件创设一些闯关情境,领着他们走进情景中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学任务。我设计了“猴子过河”的游戏情景:第一关:自由读课文,圈出不懂的字;第二关:听老师读课文,留心圈出来的字;第三关:小老师带读课文;第四关:小老师带读生字;第五关:摆字卡,读生字;第六关:开火车,记难字。其实所设的这些“关”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环节,不过套上“猴子过河”的这样一个游戏情景,孩子们感觉自己不是在紧张辛苦地学习,而是在玩游戏,他们不知不觉在玩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学得不亦乐乎。
当然,我们除了可以设计游戏情景,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景。如教《汉语拼音a o e》时,创设情景:一天清晨,一个梳着小辫子的小姑娘来到河边,她看到了一只美丽的大白鹅。故事情境吸引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孩子们学起来,专心致志,兴趣盎然。再如我们可以把四线三格,形象的称为拼音宝宝的家,它的家有三层楼。孩子们认识了汉语拼音,要进行书写练习。我们可以创设情景:拼音宝宝玩累了,要回家了。看看拼音宝宝o住第几层啊?o长得胖胖的、圆圆的,把屋子都占满了。拼音l,它长得真高,占了两层楼,上层、中层。,在认识“田字格”时,也可以以家的形式。再比如教学课文《乌鸦喝水》时,我一边讲故事,一边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孩子们的小眼睛瞪圆,小耳朵竖起来,听得非常认真。总之,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情景,也是一个吸引孩子们注意力的好办法。
二、趣味游戏,劳逸结合
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最多只能连续集中15―20分钟,那么在40分钟的课堂中,孩子们不可能一直都专心地听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环节中穿插一些游戏,而这些游戏又最好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关,对本节教学内容起到一个补充或巩固的作用。如:开火车,主要用于复习巩固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等。再比如:找朋友,孩子们边唱边找出可以相拼的字母,或相同偏旁的字,也可以组词等。
另外,“猜一猜”方法也能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如:看动作猜生字、词语,听谜语猜生字、词语或某种事物等。在“猜一猜”的游戏情境中,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学习热情高涨,寓教于乐凸显效果。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游戏要简单有趣,容易操作。在课堂中可起到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巩固知识的作用,它既是教学设计中的环节,同时又是课堂调节剂,可以说一举两得。不过要使这些游戏在课堂中操纵起来快捷流畅,平时就必须训练好游戏常规,要把学生训练到只要老师一说玩什么游戏,孩子们马上就能心领神会,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课堂效率就能大大提高了。
三、趣味“课中操”,一举多得
面对低年级孩子注意力不能持久的特点,“课中操”可以进行很好的调节。
我们可以根据拼音教学的进度,让孩子们做做拼音操,如:点点头、弯弯腰,我们来做拼音操。动动手动动脚,我们来背声母表: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r zh ch sh,扭扭脖子,扭扭腰,我们来背韵母表.....学生学到哪儿,就背到哪儿。
当然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编儿歌,作为“课中操”。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可以利用儿歌“聪明伶俐的小乌鸦,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喝到水,我们都来学习它。”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孩子们复习了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调节了课堂,激发了兴趣。
歌曲也可以作为“课中操”。一年级语文上册《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本身也是一首很动听的歌曲,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唱“课文”,趣乐无穷。再如《王二小》这篇课文,也有相应的歌曲,可以让学生欣赏。
“动手操”也是一种很有趣的“课中操”。在教学《z c s》时,可以让学生用毛线绳摆出“z c s”,老师说,学生摆。课中操也可以让学生用身体摆出容易混淆的“p 和q”,学生身体得到放松,难点在放松操中突破,效果也非常好。
总之,有趣的课中操既能让孩子们的大脑得到休息,调节了课堂,又巩固了知识,了解了课文内容,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趣味”评价,出奇制胜。
课堂评价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好方法。我自己就创造了一种“娃娃变脸”。这里还有个故事呢。那是国庆假期后第六天上课,今天又连着两节课,一张张小脸已显疲惫,停下来,不行!期中考试已临近,进度又落下了。怎么办?孩子们又不耐烦了,我又在讲台上唱起了独角戏,除了贾涵淼,没人响应!怎么办?灵感总是在瞬间出现――用娃娃变脸,笑脸娃娃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形象之一。黑板上有几个即将学习的音节,我彩笔画了个哭脸娃娃,有的学生莫名奇妙地看着我,有的压根没关注。我皱着眉头,伤心地说:“孩子们,看娃娃哭了,它说一二班的小朋友不喜欢它,没人和它的拼音朋友玩。”孩子们特别在意,都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地读起了拼音字母。这时,我微笑着将“哭脸娃娃”变为了“笑脸娃娃”,孩子们也高兴地笑了。
【关键词】课堂生成,课堂调控,有效
课堂生成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生成的精彩也越来越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生命体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程序。那么,面对异彩纷呈的课堂生成,教师应进行怎样有效的调控呢?
1.加强课前预设,做到“心中有案”
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往往会有惊人的思维火花。只有教师在预设中努力想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才能有效调控课堂生成,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目标的设置不能过分偏向认知目标,应更加注重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预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会出现哪些情况,每种情况如何处理,并事先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教师要形成弹性化教学方案,这种方案,不必过于具体和详细,要给学生留足自主自由的思维空间。同时,教师还要注重教材资源的开发,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教师多一份精心的预设,课堂就会多一份动态生成,学生就会多一份生动的发展。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与智慧。事实证明,教师预设得越周密,考虑得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使生成更具有方向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人”的观点
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人的发展上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群体就存在着交互作用,并且彼此都处于某种社会情景中,行动者在规范、认知、期待上的协调以及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相互依存的一致行动。在教学过程中,这种交互作用就是“师——生”,“生——生”的关系,他们彼此相互影响,处于同一个教育社会之中,朝目标一致的方向努力。教学中这种特殊的交往活动,使课堂动态生成的有效调控,必须坚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倡导教育民主、教育平等。动态生成源于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有效调控指向是教学情境的优化。只有师生相互平等地交流对话,学生才能敢于直言,才能畅所欲言,这是有效调控所期盼的一种境界。
准确地把握学生资源,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人”的观点,是有效调控课堂动态生成的基础,也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把握学生的起点资源,研究学生的疑点资源,挖掘学生的亮点资源,随时捕捉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有力促进学生积极、全面的学习和发展,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3.回归文本,在解决问题中调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本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于文本怎么理解都可以,而应该以文本的主体内容为依托,不凭空想象,不抓住只言片语想当然。所以,面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即时生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中去解决问题。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乌鸦喝水》一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乌鸦,你会用什么办法喝水?”有学生说,用吸管喝,有学生说把瓶子砸碎了再喝水,还有学生说,直接把瓶子倒过来就能喝到水了……这时老师进行了适时有效的调控:大家再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乌鸦在当时的情况下,用哪一种办法最实际呢?教师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开放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当学生的思维发散后,教师再提出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归到文本中,再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追问,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思维得以提高,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价值偏离的生成,教师不能无原则地迁就,无主见地附和,而应该进行明确的价值引导,这既是处理好多元解读与价值引导的关系,又是语文课程必须坚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时,让学生讨论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喜欢?其中一位学生说喜欢小红狐,因为小红狐聪明机灵。显然这一生成偏离了文本的内涵,但教者没有即时引导学生回归文本,进行有效调控,而是顺水推舟:“你也非常聪明,肯动脑筋,有创新意识。”这位教师无标准地盲目称赞误导了学生,使学生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判断,也模糊了文本的人文导向。其实这位老师完全可以针对这一错误生成进行有效调控,如组织学生再讨论,引导学生再读文本,领悟文本的审美价值取向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等。
4.根据情况,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
在教学中,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会生成新的想法和各种要求。在生成性的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准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相反,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当然,教师也应当对学生提出的看法认真思考,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则要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的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如学生提出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着学生走。
【关键词】 不合时机;多此一举;包办代替;生疏呆板;粗制滥造
1 课件出示不合时机
我们知道:阅读的过程就是对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人、物进行再造想象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语感不同,再造想象能力不同。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是先读文字再看画面,还是先看画面再读文字,效果是不一样的。浙教版教材第十册《桂林的山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一位教师是这样教的:“同学们,这到底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学生看画面后老师问:“景色美不美?”学生回答后,老师说:“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在这段教学过程中,老师采用了先看画面,再读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理解文字,其实,这种做法忽略了“ 阅读首先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画面的过早出现,一定程度上起了先入为主的“作用”――形象的东西代替了文字,进而限制了学生对文本富有个性的想象和独特的体验,特别是限制了他们对教材的质疑和补充。
2 课件演示多此一举
文章来源于生活,对于那些年代久远或远离现实生活的情景,用媒体形象来拉近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对学生学习语文的确有好处。而对于那些学生通过阅读、表演完全能够理解的课文内容,使用多媒体教学则是多此一举。
例如有位老师在教《乌鸦喝水》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以下这段文字“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放在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老师花了几个通宵,做了好几幅乌鸦衔石子的动画。课堂上,当学生看到那只飞动起来并不太灵活的乌鸦,艰难地衔着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子里,脸上露出了笑容,兴趣大增。可是,冷静想想:这样一个简单的试验用得着费那么大的劲制作多媒体课件吗?只要找来个细口瓶子,装上小半瓶水,捡些小石子,并让学生来学学聪明的小乌鸦的做法,学生不仅会把课文内容演示得维妙维肖,而且通过亲自操作,强化了理解,获得了更直接的情感体验,学习效果自然要好得多。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而课件的使用在此时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3 课件操作包办代替
3.1 课件代替讲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表述自己掌握的知识,学会与他人交流,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信息技术应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然而,我们也经常看到许多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也有学生与计算机对话的过程,但是,缺少与教师、与同伴的交流,这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是十分不利的。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识字7》要求学生会认:护、牢、孔、雀、锦、鹰、丛、翱、翔等12个生字。一位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达到“认识生字”的教学目标,请学生到电脑中做识字游戏,并提出下列学习要求:这些字的读音分别有哪几个音节?请用线条连一连,连对了电脑“老师”会表扬你的。
这个教学设计融信息技术的互动性、选择性于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识字,看似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是,学生认识生字是一项复杂的认识活动,游戏中会连、会选择生字和音节,并不表示学生能读得准说得好。曹愚说“要爱语言,要着迷,语言的妙境才能体会得到;之后,才能谈到学着掌握语言,学着使笔下生花,创造同样真实、生动、迷人的语言境界。”这告诉我们,运用语言才能掌握语言,投入情感才能激活语言。电脑游戏活动的设计操作虽然具有趣味性、动态性、交互性的特点,而且色彩鲜艳,画面精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但是,却无法弥补人文境界和语用环境的缺失。
3.2 图象代替阅读。多媒体课件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然而媒体技术使用不当,会把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转向丰富多彩的媒体。
例如:有位老师上人教版第二册《夏夜多美》一文,光让学生看画面,听音乐的时间就有近二十分钟。一幅幅精美的动画,使学生目不暇接,陶醉其中。可对课文的文字之美,之巧妙学生已无暇顾及。有的老师,为了使画面吸引学生,不仅充分展示了色彩美、形态美,还充分运用了“动画”技术。这些教学片段,都错误地将感知文字变为听声看画,造成了学习重点的错位。且不论在从文字到声画媒体转换中信息的改变和流失,单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讲,其被动性与阅读过程中主动猎取的姿态相对立,久而久之,必然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开发和提高。
4 课件制作粗制滥造
一个优秀的课件,应该是结构合理,交互性强,重点突出,难点化易,并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偶况而随意调换内容。为此,要求设计者对课件付出大量心血,并对课件了然于胸。现在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多媒体辅助教学,甚至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局面。而其所用的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大多请人制作,东凑西拼,自己参与制作少。另外,有一些教师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以成人的审美情趣,认识事物的方法,理解问题的角度来设计。这类课件不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和审美情趣,用这样的课件教学,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总之,对于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学手段,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努力寻找它与传统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扬长避短,力争使课堂效率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003年9月(钟启泉 主编)
[2]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年1月(沈大安 著)
[3] 《小学语文教与学》2004年10月刊
一、活动主题
通过学校语文科组开展理论学习―确定研究专题--集体备课―集体观课―集体评课等活动过程,展现学习型科组建设的过程,促进语文科组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成长,从而提炼出基于教学研究的学习型科组建设的基本途径。
二、方案设计与要求
本方案设计以语文科组开展的一次完整的教研活动为重点,探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个人及团队的成长。
三、活动的主要内容和活动情况
本学年学校语文科立足于课堂教学,结合低中高年级学习重点,确定了各年段研究专题,期望通过两到三年的研究,低中高年级形成相对富有特色和成效的研究成果。
1. 自学理论。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我们制订了现代教师培养目标和要求,提出完成“四个转变”(即由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由应试型向育人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使每个教师有目标,树立起工作即学习,学习即工作的理念。开学初,学校主管教学的行政就以区教育发展中心下发的小语科教学反馈为重点,并组合我校近年来语文教学的关注点,向语文科各位教师推荐了三篇自学文章,让老师们在课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自学、思考,并在分年级教研时,与同级组老师分享自学的收获。
2. 确定研究小课题。结合自学的文章以及我校各年段研究的重点,确定了各年级分别确定了各自的研究小课题,并以小课题研究为切入口,探索小学语文各年段教学的热点问题。低年段(一、二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爱读书会写字。中年段(三、四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课内外有效阅读。高年段(五、六年级)的研究课题: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之读写有效结合。
3. 集体备课。语文科组教师以年级为单位,结合本册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课文,实施本年级的研究课题。大家通过多次的集体备课,讨论,形成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方案。一年级课例:《乌鸦喝水》《四个太阳》。二年级课例:《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三年级课例:《可贵的沉默》《太阳》《妈妈的账单》。四年级课例:《触摸春天》《乡下人家》《鱼游到了纸上》。五年级课例:《冬阳 童年 骆驼队》《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六年级课例:《一夜的工作》《灯光》。
4. 上组内研讨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内实施,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方法策略是否合适。同年级的教师互相听课,在课内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达成课前目标设置。
5. 组内评课、交流。各年级组的老师上完课后,依据第一次教学的实施情况,互相交流、评课,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完善教学设计。因此,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两次备课。第二次教学设计后,又进行了第二次课堂教学实施。课后再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的得与失,撰写课例,包括导言、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及策略、反思等部分。通过反思,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得到了提升。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一堂好课的诞生,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要设计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开展测查学生科学前概念活动,使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
学生的头脑并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带着许多科学前概念到课堂的。所谓科学前概念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累积与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没有考虑到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教学是无效的。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前概念的测试,使教师知道学生存在哪些前概念,这些前概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习新概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的教学设计才有针对性。如某位老师在教学《声音》单元时,先对学生进行测试:请你写下你今天听到了哪些声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把唱歌的手机放进密封袋里会听到声音吗?打鼓发出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这样测试,对学生的前概念比较清楚,那么在M行整个单元教学设计就很有针对性。
2.确定合适的探究问题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就要思考探究的问题,如果没有明确的问题,探究活动就无法进行。当然,不是任何的问题都要在教学中进行探究。我们要选择难度不大,学生有一些与探究问题相关知识、能跳一跳就能摘着的问题进行探究。如某位老师在教学《我们关心天气》时,按照教材的编排,设计了很多活动:了解不同的天气;了解不同动物在不同天气的反应;了解预测明天的天气。由于教学环节很多,挤不出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究,结果学生一味地跟随教师转,思维没有收获,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完善的教学准备
除了教学设计外,科学教师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实验材料的准备。准备实验材料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1.实验材料要紧扣教学目标和实验目的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验目选择实验材料,如《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传播》,虽然这两节课都是与声音有关,但是由于实验目的不同,所需要的实验材料也不同。很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声音的传播》教学,不仅需要前者的材料,而且还要盛水的水槽、泡沫小球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声音如何传播的。
2.准备有“结构”的实验材料
所谓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就是经过精心设计、有着丰富内在联系的材料、蕴含着某些关系和规律的典型教学材料。有“结构”的材料会使学生观察到的事实越丰富,解释就越多样。有结构材料往往能产生新现象、新问题,提升探究的价值。例如,笔者在上《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时,除了食盐、沙、面粉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情况,我还准备了木屑,从而更容易帮助学生了解溶解这个概念。
3.实验材料要充足
如果要进行分组实验,实验材料要充足,起码要满足每个小组进行探究的需求。学生人人都准备一份齐备的材料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可以发动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准备。如,我在上《叶子的研究》时,提前布置下一节课要带的材料,然后分小组讨论一下,结果小组成员马上分好工,谁带什么东西弄得清清楚楚。第二节课一看,各种各样的叶子都有,非常丰富。另外,每个小组准备一个实验箱,一学期所有要使用的器材(包括可自制实验材料和替换材料),教师在开学初就通过发放《给家长一封信》,要求家长协助孩子准备好,这样就不会实验用时方恨材料少了。
三、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开展实验,实验是获得第一手事实的有力手段,因此,要重视学生的实验活动,确保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
1.要分配好实验的时间
在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不能把教材中的实验活动平均用力,否则会导致学生探究时间不充分、探究不深、收益比较少。要设计适合学生的实验活动,这些活动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且难度适中。
2.做好小组分工
为了节省实验时间和分散难度,需要进行小组实验,每个小组内都要进行分工,谁负责组织、谁负责记录、谁负责准备材料、谁负责发言、谁负责操作都要分配好。当然如果小组完成得比较快,就可以相互轮流再做实验。这样保证了学生参与的机会。
3.在实验前告知学生要注意的事项
进行实验前教师要讲清实验要点及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如禁止学生品尝药品、禁止学生触碰强酸药品、酒精灯的使用要遵守规定、拿取实验材料时要轻拿轻放、不能在实验台玩水、加热时要防范烫伤、实验后清理实验桌等。在实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操作,发现违规操作要立即改正,杜绝事故发生。
4.重视实验记录表,用数据说话
实验记录不仅记录实验的设计方案、猜想假设,更重要的是里面记录了学生开展探究实验得来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获得科学结论的依据。教学生学会正确收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实验记录工作。教学生养成用数据说话和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如《摆的秘密》要进行实验和记录数据才能得出摆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而是与摆绳的长短有关系。
四、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多地体现在教师能否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巧用情境,激发兴趣
情景可以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景和新情景中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习的需要,发现学习的意义。因此,创设情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用讲故事、生活情景再现等形式出现。如,教学《空气占据空间吗?》可以用学生熟知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学习。
2.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游戏导入也是激发学生探究的一种有效方法。有位老师在《摩擦力》一课中首先让一个高大的男同学和一位矮小的男同学互相拼力转一根木棒,木棒涂了油的一端高大男同学抓,木棒粗糙的一端由矮小的同学抓,结果矮小的同学胜出。学生不解,然后教师就引出摩擦力,学生自然而然就有科学探究的欲望,有探究的动机,整堂课就能“满堂生辉”。
3.实验操作,让学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