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7 00:59: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文化发展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战略;启示
韩国文化产业涉及电影、电视节目、录像、光盘、游戏、出版、印刷、期刊、广告、动画、互联网等。近年来,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创造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仅2002年,韩国的文化产业市场规模达188388亿韩元(约合157亿美元)。其中,广播电视73000亿韩元;卡通52771亿韩元;游戏34026亿韩元;电影6237亿韩元;漫画6033亿韩元;动画3650亿韩元;唱片2861亿韩元。海外出口额5亿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5%。韩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引起了世人的关注。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给我国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一、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
韩国在遭遇亚洲金融风暴袭击后,重新认识文化产业,并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其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近年来,亚洲许多国家风行文化“韩流”,韩国已成为公认的文化出口新兴国家。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经验是全方位构建文化产业强国,其主要措施有:
(一)制定“文化立国”的发展战略
1986年,韩国在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0年政府颁布《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政策理念。1993年政府出台的“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要目标之一。1994年,文化观光部设立文化产业政策局,并着手准备文化产业的法律体系;同时颁布各种文化政策综合计划,开始积极强调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韩国是继日本1995年提出“文化立国”方略后,又一个通过实施国家战略发展文化产业的国家。其先后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等发展战略。根据5年计划,近期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是: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文化产品;重点培育战略性文化产业;实行“选择与集中”的基本政策;集中力量支持重点产业和重要项目。力争使国家扶持政策产生最大的整体实效,为建设文化产业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二)政府的强力扶持和推动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顺利推进和取得的巨大成效与政府的强力扶持和推动分不开。1997年,韩国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为新创办的文化企业提供贷款。1998年,韩国正式提出“文化立国”方针。1999年,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同年,韩国文化观光部、产业资源部、信息通讯部通力合作,建立各自下属的“游戏技术开发中心”、“游戏综合支持中心”,重点扶植游戏产业。文化观光部和产业资源部还分别设立韩国卡通形象文化产业协会(负责创作等)、韩国卡通形象产业协会(负责市场开发),共同推动卡通形象业的发展。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2000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方向、发展计划及文化产业振兴基金运营方案,检查政策执行情况,开展有关调查研究等。2001年,又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下属韩国文化观光部,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韩国政府成立这些专门文化产业促进机构的主要目的是推动“文化立国”战略的全面实施,全方位地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经费支持。近年来,韩国文化事业的财政预算不断增加,为确保经费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多渠道筹措文化产业发展资金,2002年通过国家预算拨款、投资组合、专项组合、专项基金共融资文化产业事业费5000亿韩元。韩国还设立多个专项基金,分别有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出版基金等等。
(三)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为振兴和发展文化产业,韩国在加强立法、完善组织管理、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开拓海外市场等各个方面提供配套服务。
1、充分发挥立法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99年,韩国政府首次制定有关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法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1999年至2001年先后制定《文化产业发展5年计划》、《文化产业前景21》和《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明确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在此期间,韩国有关部门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
2、充分认识到政府的组织管理机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94年,韩国文化观光部首次设立“文化产业局”,2000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委员会”,2001年,又将“文化产业支持中心”扩建为“文化产业振兴院”。2002年7月,文化观光部又决定组建“文化产业支持机构协议会”,旨在避免业务重复,加强信息交流,将原来分散组织的活动“大型化”、“集中化”。
3、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2000年至2005年,韩国政府共投入2 000多亿韩元,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抓好电影、卡通、游戏、广播影像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一)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完善文化发展战略体系
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是积极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日趋重要,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不够大,要全方位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开展文化外交和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必须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科学确立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应有时代坐标和世界眼光。如何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对文化发展战略的探索成果的鉴别和借鉴,哪些是长远和战略层面上的,哪些是政策和措施层面上的,哪些本身就是文化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哪些是新形势下需加以认真分析的内容,是一个需继续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也是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重点所在。只有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才能科学完备我国文化发展战略体系,使其不断系统化、精细化,从而使中国的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跟上世界和时代的潮流。
(二)政府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通过与研究机构合作,发现了“网络游戏”这个具有广阔前景的版权产业。于是韩国出台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政策,包括贷款优惠、税收优惠,甚至规定从事这个行业的研发人员可免除兵役等,最终造就了韩国网络游戏的大发展,成为韩国走出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借鉴韩国的经验,我们不仅要选准突破口,集中力量形成产业,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加强文化立法,完善法律法规机制、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建立资金支持机制、设立奖惩机制、利用政府出资,进行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人才培养和再教育,并重点培养产业生产和市场营销的国际型人才,提升研发生产能力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等,有力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立足文化根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文化发展战略不是一个空洞的、抽象的思辨性命题,它应是一个普遍性的、甚至是日常性的问题。每一个公民都应意识到他们吃什么食物、穿什么衣服、用什么、买什么,实际上都与我们民族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应使每一个公民能够了解到我们民族的经济命运实际上与我们在生活中采取的不同消费取向息息相关。这种消费取向包括:我们对日用商品的选择,对艺术作品的取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对公共慈善事业的支持等一系列个人行为。如果我们的宏观文化发展战略离开这些与我们每个人的消费行为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就离开了我们自身所处的文化境遇,进而也就离开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的成功就是缘于立足于文化,他们在向全世界塑造、推举属于历史又属于现实的——韩国人与韩国文化。实践证明,没有特色的文化,缺乏内在的创造力和拓展空间,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就很难生存和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必须从实际出发,切实把握住自己的特色优势,确定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但要在现代市场需求和技术制作的背景下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就必须把这些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有效配置,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文化产业具有综合性极强的特点,文化创造力的大小将从根本上决定其发展能力、人才、品牌、资本、信息、科技及市场需求和拓展水平对原创产品的孵化能力等,都在其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必须优化配置各种有可能开发的民族文化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几个重点突破口。经过努力,在若干领域获得突破之后,再利用它们所具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其它领域的发展,进而逐步实现整个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连续5年被评为全县文化工作第一名的梨树县孟家岭镇,在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解放思想,创新思维,采取发挥本地民间艺人的带头作用,培养农村文艺人才的“发挥”与“培养”的有效办法,扎实开展文化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使文艺之花在全镇遍地绽放。
孟家岭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大院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全镇经济发展计划,摆上突出位置,纳入农村工作千分考核,采取向上争取一点,村里投入一点,文化能人捐一点的多元化投入办法。2010年率先在全镇9个村和社区建设起由民间艺人,二人转演员为创办人的10个高标准文化大院,全镇文化建设投入达百万元,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方便条件。
在解决文艺人才短缺,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上,这个镇采取“发挥”与“培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充分发挥各村文化能人,民间二人转名人的带头作用。这个镇文化底蕴丰厚,全镇各村在外地常年演出的二人转民间艺人达30多人。为引导这些文化能人为家乡文化建设做贡献,镇村宣传上级文化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调动了文化能人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著名的东北民间二人转演员苏家村三社农民周大臣、安晓旭搭档常年在外地演出,在政策的感召和镇村领导的重视支持下,他二人投入一万多元购买了音响、唢呐、锣鼓等乐器,回家乡建起了文化大院,为村民义务开展文化生活服务,全镇20多名在外地演出的文化名人回乡办起了文化大院,开展文化活动。与上级文艺学校联合,培养本乡本土,留得住乐于奉献的农民文艺人才。在县文体局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镇文化站与梨树县农村成人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在孟家岭村、赫尔苏门满族村分别开办了国家助学、免费学习全日制戏曲表演中职班。全镇100余名农民文艺爱好者参加了系统学习,取得了显著效果,学会了民舞、秧歌、舞蹈、二人转小帽正戏等,文化站组织并举办了2011—2012年迎新春文艺演唱会,多次登台表演,在参加县镇文化大院文艺汇演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文化大院、农民文艺人才的作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2011年,在镇政府及各村的支持下,镇文化站创新开展了三项活动。一是由各村文化大院的活动出节目,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演唱会;二是组织每两个文化大院演员联合,组成孟家岭镇文化大院联合送戏下乡演出团,为全镇9个村义务演出二人转10场,观众达7000多人;三是组织各村文化大院利用农闲时间开展经常性的扭秧歌、唱歌、二人转、舞蹈等文艺活动,有6个村购买了秧歌服、扇子、手绢,各村文化大院接连开展文化活动达1个多月,全镇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一年来,这个镇累计开展文化活动200多次。有一万多人次参加文化活动,先进的文化牢牢地占领了文化阵地,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抵制了打麻将等不良风气,精神文明出现了新气象,该镇被评为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镇。
受到政策影响,2013年低迷的餐饮消费市场给重庆餐饮行业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全国餐饮业出现了改革开放35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面对严峻的形势,高端餐饮业陷入困境,越来越多企业关门停业,一些企业寻求转型却仍然在摸索阶段。重庆的餐饮企业经营形式也不容乐观:几乎10家店中开3家,倒3家,改3家,只有1家还勉强存活。不仅是中、高端市场,这一次餐饮行业的波动都或多或少地的影响着每一家餐饮企业。餐饮行业的传统品牌和新兴品牌分别承受着不同状况的市场压力,面对这样不利于餐饮企业发展的形势,传统与新兴产业彼此又各要如何突破重围?
传统与新兴的美丽碰撞
任何品牌无论大小,在餐饮行业陷入低迷的状况下还能存活的势必是有至少一点可以引以为豪的优势,在这时我们不应忧叹自己手中的项目不好,应适时地进行调整,懂得借鉴和学习,低迷只是一个过渡时期,如果在过渡期不能积极应对,保持停滞不前的节奏,那企业发展的步伐也就跟随着我们的心一起变沉重了。
面对过去与现在,重庆餐饮品牌的发展道路还是长远的,可突破、可创新、可根深蒂固。传统品牌需要的是突破,而新兴品牌则要保持稳定。
首先谈到企业的品牌文化发展。传统的重庆餐饮品牌在重庆已屹立百年不倒,强大的品牌文化根基已在岁月的变迁中慢慢地积累,深入百姓心中,他们的文化即是历史。而新兴企业的品牌往往出奇不意,对市场的变化可以最快做出反应,但往往短期吸引来大批的目光,却未能让人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内涵,多数难以由点形成一个品牌文化的面的覆盖。有人说可以将火锅文化、巴渝文化与品牌文化相结合,进行整合创新,将是重庆餐饮最好的发展道路。但我们也一样可以有横向思维,将传统品牌与新兴品牌的文化内涵进行整合创新,实际可以规避彼此之间出现的问题,隐藏其现有的品牌局限性。老品牌可以借鉴新兴品牌的创新思维模,为企业打造带有创新性的品牌文化,在原文化积淀的基础之上加以升华。而新兴品牌则要学会如何构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汲取老品牌的文化背景,找准长远的企业定位,增强品牌文化的宽度、广度、长度。
其次是关于企业品牌的发展渠道。传统企业在行业内摸爬滚打数年,积累了多年从业经验,并且积累了很大一部分人脉和资源,对于企业产品的供货渠道,选址的经验和消息,企业成本的控制,企业人才培养和人员管理的经验都相较新兴企业略胜一筹。但同时老牌企业对于行业的规律摸清之后很容易投机取巧,引发更大的信任危机。当然新兴品牌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行业内屡次敲响警钟,餐饮企业需要摸索出一条健康的发展之路,履行自己的职责还消费者享受应有的权利。从另一方面考虑,传统餐饮业往往受到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对新形势新变化不能做出适合时展的决断,容易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对行业形势判断的过度自信往往会伤害了企业的利益。固有的经营模式已经形成,很难更改,但凡与时代的发展相背离,必将面临重整的风险,难以逾越。新兴企业往往顺应时代需求而起,文化积淀不深,但有着灵活的市场定位,也能更易迎合现在的年轻一代受众。
对此企业之间应加强彼此交流,老品牌提供渠道平台并传授经验,新品牌传播新鲜思想和互联网的应用等高科技的新玩法,实现互助共赢的画面,根据现有状况组织抱团发展,彼此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企业之间就应该摒弃同行之间的防范,多分享多交流,不怕被模仿,不怕被超越,这样才能对餐饮行业有一个良性的促进作用。
重庆餐饮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中美高校 校园文化 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校园人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驱动力,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习得,创造力和个性的培养,有利于管理阶层便于管理学校,校园文化在培养人才和提高学校实力等方面的作用受到普遍重视。但因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隐形性和复杂性,建设的过程中难度较大,有关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问题的讨论也必将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进一步深化。美国高等教育水平世界领先,其校园文化建设有一套完整的、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在很多方面都给了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的启示。
1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的突出特征
美国高等教育除较高的教学质量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之外,高校校园文化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模式,表现出一些鲜明的自我特色,这也是其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闪光点。
1.1 注重建设浓厚学风
学校的学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大学多实行淘汰制,遵循“窄进窄出”和“宽进窄出”的原则,对学生有着要求严格。美国的高校学生一般不依赖于父母的资金支持。针对这一现状,美国大学普遍以竞争原则制定了一些鼓励竞争、激励上进的规章制度(如对优秀学生减免学费、提供廉价宿舍、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以及采用学分制对后进生进行惩罚制裁),以此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加强培养鲜明个性
美国校园文化对学生个性发展非常重视,首先在教学方面制订多样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来适应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喜好,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学模式及课程。“注意同一课程的多样化,同一门课程为学生开出不同难度的若干课程,同一难度的课程由不同风格的教师讲授。同一领域的课程开设同方向的课程供学生选择。”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一种个性化的互动活动。其次,美国高校也重视实践活动个性化。学生参加活动不盲从,都坚持展现并保持自身特色张扬个性。对于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学生投入相当大,按自己的创意来设计活动方案,求得个性发展。
1.3 重视锻炼创新能力
美国多数高校很注重对学生创新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其校园文化表现出崇尚创新的特点。首先,在创新性课程方面,美国许多高校设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而且这些创新性课程一直都在不断更新,使学生的创新知识和创新精神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其次,在校园活动方面,美国许多高校通过举办多样活动,如文化节、艺术节、科技报告、讲座等,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锻炼的平台。同时,要求这些活动根据需要和学校特色不断进行创新改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活动的组织与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1.4 努力培养实践能力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科研实践。在美国的许多高校,学生一入学就在教师指导下从事一些科研活动,开始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使他们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和方法。(2)课程实践。美国许多高校不断更新实验课、见习课的内容,并增加了学时数,加大实践性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3)活动实践。美国许多高校资助大学生成立各种各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团体,这些团体活动的内容与行式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各种内外关系的协调过程中,组织能力、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应变能力等能力素质得到了全面的锻炼。
2 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规范引导,我国高校校园文化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客观现实中存在的一些价值取向的偏失现象却不容忽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政治导向明显。目前我国高校,尤其是高等学府均是由政府投资兴办的,国家意志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有明显的体现。“无论是其指导思想,还是直接目的,大都与政治紧密相关。由此可见政治文化已成为校园多元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政治理论的指导,校园文化就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但在校园多元文化中过分突出政治文化,最终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阻碍。
(2)形式主义较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较快,但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经不起实践和时间的考验。首先,领导层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形式性。校园文化建设领导班子变动频繁,没有整体计划、全面安排、系统规划。校园活动的广泛性和延续性不足,往往不能形成稳定的传统。其次,学生社团活动的形式主义较重。由于缺乏监管指导,各社团只是注重自身的宣传,来吸纳更多的经费,而没有真正在搞好活动方面下功夫,以致社团活动的开展难以做到有始有终。“大学校园里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上的实惠性和功利化凸显,直接影响了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主体和实效功能”
(3)经费投入不足。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在资金和人员方面均表现为投入不足。首先,校园文化建设资金严重缺乏。“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教经费有一定程度增长,但被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展、物价的持续上涨所抵销,生均经费仍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生均费用实际为负增长。”其次,高校文化建设人员投入有限。学校较少有专职从事学生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教师,许多教师并未作出实质性的指导,指导教师少有精力和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
3 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借鉴意义
当然,美国高校校园文化也有负面影响,但在培养学生学术精神、鲜明个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在校园文化健设方面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3.1 加强重视程度
我国整个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是由于认识不到位,缺乏必要的组织、指导和管理,在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活动中就会带有很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随意性。要避免以上问题,首先,我国高校应该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广泛影响,提高对学生活动的支持力度。其次,在规划指引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制定统筹安排。“构建特色校园环境要具有系统性,整体联动,总体规划”,所以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计划,使校园文化能更加有序、有目标、有方向感。“校园文化的核心内涵在于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质性的根价值和意义所在。”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设物质文化的同时不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的投入。
3.2 建立评价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同校园建设的其他领域不同,它是隐形的,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给其定性定量,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自由度大,组织松散主要原因。所以,我国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应尽量制定建设的相关评定标准和评定等级,使这方面的建设更有目标和方向;增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使学生在面临找工作、出国、继续深造的过程中能将自己在参加校园活动方面所做的贡献作为自身的一项优势,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此外,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相关的法规约束,应制定出适合校园文化发展的法规,对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各种不良行为加以约束。并在法规的指引下,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3.3 平衡自由与约束的关系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这就需要他们充分发挥积极性、聪明才智和首创精神,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最大限度的施展。也只有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等才能在活动氛围中得到提高,校园文化活动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更顽强的生命力。所以,在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解放学生思想,减少政治化的约束,使学生在各种思潮相互碰撞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观点,使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4 推进国际交流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发展的一大潮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积极促进高校校园文化的国际交流,对发达国家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效借鉴。扩展校际间的直接文化交流对我国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校际的交流方面,我们应该积极发现、发展自身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勇于将自己的特色推出去;同时也不能盲目排外,要主动去了解、吸收国外高校文化建设中的典型做法,敢于将别人的特色引进来,为我所用。在具体做法层面,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两点:首先,丰富交流的内容和形式,避免单调。对此积极开展一些其他富有意义的国际交流活动。其次,疏通交流渠道,避免不畅。国际各高校之间建立交流合作关系,以互派留学生的方式增进感情、扩大交流。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实现发达国家校园文化在引入方式上的多元化。综合国内外的校园文化建设精华,引进使之本土化、提炼成自己特定的文化内容,形成完善且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
4 结语
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和体制,由于中美之间社会体制及校园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我们学习借鉴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经验需要在充分认识两国社会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学习。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大胆、合理地吸收国外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经验,同时不迷失自我,积极挖掘自身潜力,努力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使之成为合力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为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宝存.世界商等教育的个性化趋势述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4).
[2] 宋艳华.国内外大学校园文化对比研究[J].文教资料,2010(20).
[3] 李振英.中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比较与借鉴[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5.
[4] 沈威,姜国玉.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培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27(1).
[5] 袁祖望.高等教育比较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186.
关键词:文化惠民;政府角色;泰安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1-0096-03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一个幸福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文化充满魅力的城市。党的十以来,我国文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更是提上了重要日程中来。对于政府而言,只有汇民心、顺民意,切实担负起自身责任,明确角色定位,站在群众的角度综合考虑并权衡民生构成,在注重群众经济收入等民生硬指标的同时,加大对公共服务,特别是精神文化等软指标的投入供给,既向农村地区倾斜,也不忽略城市文化建设,通过科学决策,采取能够使百姓最大限度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建设措施,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思潮、浸润人心、分流社会压力的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使文化惠民工程真正成为人民满意的民心工程。
一、泰安城市文化惠民工程的意义
(一)满足群众由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公共服务的需求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低级阶段,进入到高级阶段,公民合理正当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已成为公共需求的重要内容[1],对文化的需求愈加强烈。泰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城市,以泰山为核心的登山文化,以红毛山为主的红色文化,以及各类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吸引着众多本地和外地游客,促进了泰安文化经济的发展。作为土生土长的泰安市民,在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加速时期,对精神文化生活有着更为热切的愿望和迫切的需求。泰安市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加强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提高工程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以保障基层和农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开展了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和网络文化等为依托的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进一步满足市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因此,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就成为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内容之一。
(二)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要将维护公共利益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参考,不断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做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结合。文化惠民工程项目是由中央政府制定的满足民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非竞争性项目,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3]。因此,泰安市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将服务群众作为文化建设发展的出发点,结合旅游城市文化发展的特点和网络文化盛行的现状,不断进行创新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文化惠民”的文化发展路径:依托“泰山幸福E家园”的网络平台,开辟了网络文化的建设阵地,将网络虚拟社会管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服务与管理,创造性地建设群众网上幸福家园;加强“民意通”网站建设,上网交心,下网服务,打造了规范高效的民生服务平台,拓宽了服务民生的系列举措。同时,文广大厦、星级文化大院、数字影院以及各类文化中心的建设,也优化了市民享受惠民文化的环境与设施,推进了幸福民生这一服务型政府终极工作目标的实现。泰安市文化惠民工程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落实“民生为本,服务至上”执政理念的体现。城市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有助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和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进而回归政府服务人民的本质属性。
(三)提高泰安城市居民幸福感
目前,泰安市的城市面貌在以泰山为标志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下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城市释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泰安市政府以“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幸福泰安”为目标,以提升百姓幸福感为重点,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着力挖掘“城市文化惠民”的承接点,以文化服务的网格化布局为建设重点,制定了包括各街道、社区在内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星级标准和规范,为泰安市民打造完善的娱乐服务设施体系。此外,各县区推广“文化繁星工程”,完善文化小广场、小剧场、小剧团、小团队、小擂台建设,不断丰富广场文化,创新能够展示城市特色的剧场文化,用“小剧团文化”弘扬传统戏剧文化,用“小擂台文化”活跃百姓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居民娱乐生活的丰腴度,既着眼于提升百姓对于基本公共文化的要求[4],又围绕幸福民生,以文化为切入点,发挥文化惠民工程“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将“文化财富”和文化底蕴转化为文化软实力服务于大众,将“幸福泰安”的建设落到实处。
二、地方政府在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实施中的角色分析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城市凝聚了文明的力量与文化。政府作为城市管理的关键主体,扮演何种角色,直接关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程度。为满足本地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对区域文化事业加强建设与管理,是地方政府的分内职责。为此,应注意,文化要惠民,角色定位要准确。
(一)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的“掌舵者”角色
在泰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过程中,多元化的参与群体和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推动了惠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但毫无疑问,泰安市政府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始终发挥方向性作用,主导着精神、物质和制度的文化建设。首先,在精神文化建设层面,泰安市政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文化发展方向,开展“最美泰安人”“儒学讲堂”“六小工程”等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公民素养提升的文化活动,奠定了精神文化主基调。其次,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泰安市政府结合泰安各地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拟定以文化广场、文化大院和以各种文化中心建设为主的物质文化建设规划,加强文化墙、城市站牌和灯杆道旗建设,坚持“七个一”的文化广场建设目标,掌握了物质文化的新格局。此外,作为规则信息等文化政策制定参与者中最核心的力量,政府在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过程中还制定相关的文化惠民政策,以政策为导向,制定适宜城市文化发展的整体文化惠民规划,不论是挖掘泰山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还是文化进社区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泰安市政府在城市文化惠民建设过程中,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政策建设方面引领泰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方向,充分扮演着“掌舵者”的角色。如果离开政府的管理与领导,文化惠民建设则极易发生方向性偏差。
(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的“协调者”角色
文化惠民牵扯千头万绪,难免会出现各种不协调的地方。如何推进文化惠民工程顺利进行,协调不同文化组织群体、不同文化需求群体以及经济与文化间的关系,推进泰安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政府充分扮演协调者的角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升惠民的效果。一是建立文化管理机制,建立分工明确的文化管理体系,文化责任具体到个人,防止惠民文化开展过程中的组织利益冲突,协调好组织间、组织与个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各种横向和纵向的关系。二是明确层次文化需求,推进城市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泰安市在文化惠民建设中,坚持服务群众,充分保障市民的文化权益,建立适合不同文化水平群体的文化平台,即社区居民有广场、文艺人员有舞台、退休人员有夕阳讲坛、上班一族有网络服务,协调了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利益与需求。三是完善经济与文化共同发展的运作模式,将泰安市文化惠民工程纳入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来,加大对文化事业的经济投入,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发展文化旅游业,提高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附加值,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中的“监管者”角色
惠民文化工程,参与者多元,转型时期社会特点凸显,在多种文化思想混杂的状况下,各级政府承担着社会和市场监管的作用。第一,对惠民文化建设的各种主体的行为加以监督和约束,确保文化公共利益的实现。文化惠民必须以服务民众、提高城市公民自身文化修养为工作重点,摆脱形象工程的形式虚化,做到文化惠民不腐蚀民,文化得民而不背离民。第二,加强对各种城市惠民文化活动开展前的审查,文化活动项目要与“民生”相关,防止有人打着文化保护、文化旅游旗号而进行低俗、愚昧、麻木百姓的活动,要真正确保文化活动的开展有益于城市文化水平的提升。第三,加强对城市文化惠民工程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确保文化惠民资金专款专用,防止利用扩大公共投资为单位和个人谋取私利的行为,推进城市文化惠民工程健康、有序的开展。
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过程中政府角色的实现途径
政府作为文化惠民工程的主要推动者,虽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职能履行和责任担当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越位、缺位甚至是错位的现象,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科学定位,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推进城市文化惠民工程的顺利建设。
(一)发挥主导作用,促进政府文化关怀
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作为泰安市重点民生工作之一,在建设过程中要继续发挥政府在文化设施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不断加大政府在文化基础建设中的投入,夯实文化惠民工程的基础。没有过硬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惠民”便失去了载体,文化惠民极易变成一句空话。因此,政府要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城市基层文化设施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络图书馆和博物馆、城市社区文化站建设以及数字书屋建设,以丰富和完善城市文化的基础设施。其次,要加快完善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普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以区、街道、社区为载体,建立覆盖面广、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把强化软件服务作为打造文化惠民快车的核心目标,为市民搭建公共性的文化活动舞台,积极引导公益事业的发展,推进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到惠民文化活动的长流水、不断线。再次,要强化培育市民文化生活习惯,将群众引进文化生活的大门。城市文化惠民,要从文化的深层影响做起,不能仅从建立城市文化广场、修建电影院,抑或是开发文化景点等硬件设施做起,还应该引领市民培养各种良好的文化生活习惯。政府要调动各级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激发群众内生的文化活力,按群众“口味”,制定文化“菜单”,发挥文化广场、体育场的文化服务功能,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全方位的文化和体育活动,让广大市民亲身体验文化生活的精彩,进一步引领广大市民的文化习惯新风尚。
(二)协调社会各方,满足民生文化需求
泰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要积极倡导社会参与,协调各方利益和多种文化,共建共享,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确保惠民文化的自助与自由化,将文化惠民工程营造出直抵百姓内心的持久幸福感。第一,倡导和探索社会办文化的思路,推动社会力量,采取利于促进民间文化团体健康发展的“政社合作”的发展模式,推进文化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制定相应的民间文化组织发展优惠政策,鼓励各种文艺队伍、文化组织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文艺活动,为民间文化组织参与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进而发挥民间组织在文化惠民建设的重要作用。第二,采取多元化投资渠道,以社会投资、个人或企业捐款和民间集资等形式参与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政府出资购买,百姓享有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发展模式。第三,全力推进文化惠民服务多样化、均等化。将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作为民生福利的重要指标,注重吸收地方性的草根文化,发现并培育更多基层文化队伍,从单向的“送文化”发展为双向互动,强化文化惠民工程对社会转型中人们的思想道德、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引领和影响作用[5]。不断推进城市各项文化惠民措施的落实,提高文化惠民的广度,结合城市各地区文化发展实际和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的需求特点,制定专门的文化发展计划,并向老人、儿童以及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倾斜,确保他们享有文化的权利,使文化的魅力遍及城市的每个角落,促进城市文化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文化健康发展
城市文化惠民工程作为建立和谐城市文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必须确保惠民文化的健康性,确保将高雅文化的种子播撒到各个角落,推进广大市民文化先进理念的形成,加强对市民文化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不断提高百姓的文化素质。因此,政府作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监管者,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一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营造自由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不断挖掘城市文化建设人才,开展公益性质的惠民文化培训班,加大对各类城市文艺群体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发挥促进文化发展的带头人的正确引领作用。二要完善文化审查制度,按照“申报―审核―开展―总结”的流程进行活动开展前后的机制完善,加强对文化活动承担组织的审核,加强对文化市场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以及惠民文化行业的自律意识建设,促进文体活动举办制度化、运作社会化、效益品牌化,确保惠民文化活动的真正“小康”。三要建立网络文化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的法规体系,科学规范惠民网络文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和实施,将建设责任落实到各级网络主管部门和网站,不断加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网络人才的培养,坚固网络文化惠民的人才支撑。四要建立文化惠民资金利用进展情况台账,加强对惠民文化资金流向的监管,完善会计审查制度和定期财务汇报制度,保证资金的利用效率,进而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健康顺利发展。
城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是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城市形象和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途径。而城市文化惠民工程作为满足广大城市居民文化愿望与需求、保障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泰安市的文化惠民工程,只要切实建立起政府为主导,社会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及文化融资力度,科学加强监管,注重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建设,科学推进与市民密切相关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民俗文化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就一定能在提升公民生活品质、推进泰安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竹青,等.以发展方式转型为契机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论坛,2012(1):87.
[2]王兆鹏.文化惠民工程释义[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2):27.
[3]陈水生.项目制的执行过程与运作逻辑――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学考察[J].公共行政评论,2014(3):135.
关键词 中英 价值教育 道德教育 实践与实效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7-0001-02
一、英国价值教育实践与效果
自1988年,英国政府在全国范围的基础教育领域展开了一项名为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计划(SMSCD),该计划要求全英所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必须在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四个领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侧重领域,努力在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这四个领域中的某一个或者几个领域对学生有所促进。自此,精神、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方面的内容开始融入学科课程的教学之中。
英国价值教育是出于对人生意义和幸福生活的关切,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以及对个体与社会和谐的关注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有效的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促进了全校成员发展及家校与校社合作的有效性加强学者与教师在研究中的有效合作;实现了价值教育的科学化、整体化发展。
二、中国道德教育实践与实效
中国是全球最重视道德教育的国家,近年来德育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实效性还有待商榷。中国道德教育与英国价值教育有相似之处,其本真的目的是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和素养,增进人的价值与幸福,促进人的完满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却由于教育评价体制和政策导向的影响而偏离甚至脱离其应有的轨道。
(一)道德教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我国虽重视德育,但道德教育多数是抽象的,专门的德育课对学生来说往往是高不可攀的理论知识,缺乏学生熟悉的情境;重视专门课程的教育和专职人员的实施,忽视了其他学科课程所具有的教育性,使道德教育陷入孤军作战的尴尬境地。从心理学的角度,道德教育可以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我国德育过分重视道德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因此,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出现了断层,学生的道德情感没有形成,道德意志薄弱。
(二) 家校合作以及校社合作机制的欠缺
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可能有效地实现家校合作以及校社合作,城乡差距使得城市和农村家庭的孩子享有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家庭文化、社会和经济资本,进而影响了家校合作的质量;我国农村仍然是以村而非社区为单位,城市的社区发展也不完善。家校合作和校社合作的机制并不健全。家长和社区人员素质普遍低于家校和校社合作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加之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不信任,即使实施家校和校社合作,也仅仅流于形式,家长多数只是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德育活动,很少有意识、能力和机会参与学校管理。
(三)道德教育目的的异化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和教师道德品质和素养的提升,其主旨在于人和道德本身而非外在的物质和精神利益,然而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良好的道德行为往往与利益挂钩,没有利益可图便不会做出良好的德行,道德榜样、感动中国人物等在一定意义上强化了学生的这种认识,道德教育更多的受到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影响,进而使其本真目的被异化。
(四)道德教育推行机制不完善
我国道德教育目标、手段以及对道德教育的评价一般都是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这种自上而下的教育往往不能够真正深入人心,因此也很难以被人们理解和有效执行。自下而上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往往是发自教育主体内心的,这样教育主体往往会有效执行与实施某项教育决策和改革,因为他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对具体的事件能够理解,也要对他作出的决策负责。
(五)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儒家文化传统沿袭下来的重视德育的传统,使得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内圣外王”的君子,要求牺牲个体利益来维护集体利益,这种价值观延续至今虽不能说是过时,但是至少应该做相应的调整,我们不可能按圣人的标准来规范社会每个人的行为,也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德行高尚的“圣人”,我们德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合格公民所具有的品质。
三、英国价值教育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为提高我国道德教育实效性,首先必须回归道德教育的本真目的,将道德教育拉回其应有的轨道;其次,道德教育内容逐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进行适当的角色扮演;第三,应改变和扩充道德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说教和满堂灌、单一依靠道德知识传授的德育方法,充分利用其它学科教师资源,实现学校德育的“全员参与、全体动员”;第四,尝试进行深层次的家校合作,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有效的校社合作,并完善合作机制,要发挥社会作用提升家长素质,增强其与学校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强学校办学自,改变僵化的教育评价模式。
从英国价值教育以及中国道德教育实践和效果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着必然的差距,无论是在价值教育理念还是在价值教育措施的可操作性方面,英国价值教育的实效性都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本文并不认为中国道德教育优势全无,因为在心理学意义上道德可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我国道德教育在道德认知方面做出的成绩是非常显著的,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非常高,这也是我国道德教育的主要优势所在,认清了我国道德教育的优势,那么我国道德教育的缺陷在哪里,如何将道德认知通过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是我们未来道德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们从英国价值教育的实践中所能得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
一、充实内容,强化服务,提高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各级文化部门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文化活动、文化设施都要真正做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现代化大都市建设服务,在丰富内容、创新形式和提升服务上下功夫,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围绕中心工作,繁荣文艺创作,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今年的文艺创作要重点围绕以下几项要求:一是围绕改革开放30周年、*建城2222周年、中国奥运年等重大主题,创作一批反映我市改革开放成果的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二是为承办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做准备。现在离2010年举办九艺节仅有2年多时间,必须及早启动筹备工作,加快文艺创作,以当好东道主、全面展示我市文艺创作成果为目标,创作一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精品。三是为发展我市旅游剧场服务。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和我局正在研究制定旅游剧场发展计划,以公务会议、商务活动、旅游观光和广大市民为服务对象,逐步推出一批定时、定点、定剧(节)目的旅游演出。四要为*歌剧院等文化设施提供优质产品。各专业艺术团体都要积极探索项目制、制作人制、签约制等有效途径,排演更多面向市场、面向观众、能够常演不衰的剧目。
(二)科学规划布局,加强协调管理,全面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基础。创新文化设施建设机制,充分利用市文化设施联席会议制度、重点设施建设绿色通道、项目代建制等途径,加强协调,分类指导,扎实推进各项文化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对*歌剧院、*新图书馆、*文化中心(太古汇)等代建工程的监督管理,协调落实使用功能,并及早研究制定管理方案。二是做好南越王博物馆整治工程、南越国史研究中心、南越王宫博物馆、*话剧团13号剧院、永汉电影院的筹建工作,加快推进立项、报建手续,早日启动建设。三是加快推进*沙河顶艺术苑、蓓蕾剧院、市群众艺术馆海珠分馆、东山剧院等项目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四是完成从化图书馆、增城图书馆、花都区文化艺术中心、荔湾区文化大楼、八和会馆二期工程、白云区博物馆、黄埔文化中心、*海事博物馆、天河区文化艺术中心等各区(县级市)文化设施。五是继续加强街(镇)文化站、村(居委会)文化室等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新建街、镇必须加快建立文化站。逐步将农村社区的祠堂、小区会所纳入文化阵地建设范畴,扩大公共文化阵地的覆盖面。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要向群众开放,并充实服务项目和内容。
(三)面向基层群众,工作重心下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以社区和农村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全市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一是坚持开展“四进”社区和文化下乡活动,市群艺馆、各区(县级市)文化馆每年要免费为群众演出、举办各类活动总量在80场(个)和50场(个)以上,市属各专业艺术院团每年要为基层群众送演出100场以上。二是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积极参与的文化活动,重点抓好“岭南重大历史题材群众文化创作工程”,为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创作一批优秀作品。办好*民俗文化节、“都市热浪”群众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公益文化春风行、农村文化欢乐节、*水乡文化节、岭南书画艺术节、*乞巧文化节、香雪荔枝文化节、王诞民俗文化节、羊城之夏、羊城学堂、*文化讲坛等一批示范性文化品牌活动。三是创新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方式,采取图书馆分馆、流通服务点、数字图书馆、流动图书车等形式,不断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迎接全国公共图书馆第四次评估工作。四是全面开展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继续实施电影“2131”工程。
(四)保护文化遗产,科学利用资源,不断扩大*历史文化的影响面和辐射力。一是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形成预防与监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完成我市近现代工业、仓库码头等遗址保护方案和控制性规划,完善小洲村、黄埔古村、横沙书香街等保护和利用控制规划,完成粤一师、平和大押、南汉二陵等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并实施首期保护工程,编制虎门炮台总体保护规划。紧抓“中调”战略机遇,加快推进沙面近代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恩宁路骑楼街区的改造与保护。公布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文物保护单位,加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登记保护工作。二是推进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工作。按照全国的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并努力探索有效的文物保护模式。做好南越国宫署遗址考古发掘和文物资料整理工作,加快*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程。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争取更多项目纳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健全保护体系和机制,落实传承保护措施和传承人保护计划,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四是不断提升博物馆展示服务水平。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馆藏文物保护和信息化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加大免费开放力度。坚持送展览工程,进一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单位建设。让更多的市民共享博物馆的文化成果。推出一批精品展览,争取在学术水平、展示艺术、表现手法、服务手段上力求有新的突破。继续支持和指导各行业博物馆工作,推进行业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制定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要疏通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渠道,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公共文化领域。
二、加强监管,营造环境,打造品牌,搭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平台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思路和更加宽广的视野,在规范市场、政策服务、业务指导、品牌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一)依法加强管理,规范文化市场,构建繁荣健康的文化市场环境。坚持规范市场秩序,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市场繁荣。着重加大网吧监管力度,对全市已审批的网吧进行清理、核查,协调市有关部门,将网吧监管落到实处,巩固整治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依法做好音像制品、电影、娱乐场所、演出等行政审批、审核和备案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配合做好“正版音像进社区工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坚持疏堵并重的原则,引导发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在市场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发挥联席会议、联合执法、专项整治等有效途径,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责任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主动与有关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并发挥文化娱乐业协会在市场管理和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服务指导,完善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和多元投资机制,在市场准入的范围内,按照“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市场、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开发。加强行业信息服务和引导,对涉及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进行监控,重大政策调整实行公示制度,为包括民营在内各种所有制的文化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通过有效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吸纳和打造一批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产业聚集带,积极扶持和引导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发展,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我市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
(三)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继续办好*国际艺术博览会、羊城国际粤剧节、*民俗文化节等重要文化活动,着手筹备世界合唱锦标赛,扩大*在全国和国际上的影响。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施“一区一品”战略,横向联合,上下联动,争创文化品牌。如荔湾区的粤剧文化、西关文化,海珠区的岭南画派、“粤商”文化,黄埔区的以南海神庙为依托的民俗文化,越秀区、白云区、增城市等地的广场文化,番禺区的动漫和星海文化,萝岗区的香雪文化,南沙区的水乡文化等。要珍惜老行业、老字号的文化资源,通过注入新的内涵、借助新的手段,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产业。要发挥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注重与商贸、旅游等资源的整合,注重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支持和参与文化品牌建设。
(四)创新合作形式,开拓境外市场,积极有效地推进我市“文化走出去工程”。我们要拓宽视野,放眼世界,努力探索、创新对外文化交流的途径、方式和方法,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和力量,积极与国际知名文化机构、文化企业开展合作,培育对外文化交流中介机构和文化经纪人,借助他们的渠道把我市文化精品推广到世界各国的主流社会,从以形象展示为主向产品和产业输出转变,实现经济效益、形象推介的双重目的。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扩大商业性展演和文化产品销售,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对外文化交流的合力,将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增强活力,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和保障
继续解放思想,勇于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障碍,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相符合、与现代科技发展相协调的文化新体制、新机制。
(一)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一是继续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开展新一轮的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工作。整合我市的艺术资源,启动文艺院团投入机制、用人机制改革,创新艺术创作的管理机制。按先易后难、分批下放的原则,将部分文物保护单位下放到区管理。二是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资改革、公开招聘等工作,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利于事业长远发展、利于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文化事业单位微观运行机制。
(二)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积极推广信息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深入应用和渗透,逐步实现文化管理数字化、文化传播网络化、文化服务信息化,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信息资源和文化建设的成果。一是推进办公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建立行政审批系统和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系统。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手段,建立文化市场信息化监管体系,利用新的科技手段改进管理方式。二是推进局机关政务网建设。加快建立政务网,将文化政策法规、各方面政务信息、文化许可过程和结果在网上向社会公布,推进政务公开,不断提高服务社会、服务市民方面的时效性、针对性。三是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加强文化信息数字化建设和利用,进入各级文化馆、文化站等阵地。四推进*文化信息网建设。完善网站管理机制,整合全市文化信息资源,不断提高网站宣传工作整体水平,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全市文化信息门户大网,成为我市文化宣传和信息服务的重要阵地。五是建立文化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信息化进程,开辟文化市场信息平台、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电影和演出和文物数字库建设,提供更多更快捷的网络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