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7 18:24: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冬天的到来,这一年也即将过去,大家除了关心2022年节假日的安排,也关心着2022年放寒假的时间安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河南2022中小学生寒假放假时间。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河南2022中小学生寒假放假时间一年级到九年级于1月22日、高中于1月26日进入寒假,都于2月20日准备开学。
小学生寒假安全教育注意事项1、饮水机的热水键要注意
冬天的话热水用得比较多,但热水的温度很高,如果孩子自己去倒水的话很容易被烫伤的,所以家长要提前告知孩子热水会烫手。
2、打火机/火柴不要放在孩子可接触到的地方
有关火源的问题也要着重注意,比如打火机和火柴,这个是比较细小的东西,相对于其他大的物件来说,小物件比较容易被家长忽略,放在抽屉等地方,很容易被孩子找到。
3、热水器要记得关
热水器同样是有热水出现的,如果你的热水器没有关,那么24小时都是有热水的,孩子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放水,不小心就会被烫伤。所以热水器不用就立即关掉,不但安全还省电。
假期学习计划转眼间,一个学期过去了,寒假已经开始,也是时候制定一个寒假目标了。为了防止之前大多数假期中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情况再次发生,特制定此假期目标。
语文:在语文上,我要付出更多努力,以弥补自身原有的缺陷和不足。每天练半张字,争取在一个假期内是自己的字体得到较大的改善,改正写字的不良习惯,把因为作文而失的不应失的分争回来,每天坚持随笔上传,预习下册课本。
数学:预习下册内容,争取做到对知识点熟练掌握,在开学前做到自学完整本书。同时对上册内容重点与薄弱点进行复习。
英语:除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自己也要制订一些额外目标。把下册单词记完之后,再把接下来的单词记几个单元,多多益善,同时加强阅读多阅读英文书籍,多积累词汇,让英语积累本发挥起自己的作用,学唱几首英文歌曲。对上册内容要进行总结
政治:多看《新闻联擂》,了解国家大事;提前预习,通读课本了解课本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形式进行学习。
历史:对历史来说,任务主要是复习,因为历史可以看作我的一个较为薄弱的科目,在假期中,我要进行复习,背记知识点;多做题以此来锻练自己的材料阅读与分析能力。
地理: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开始对从七年级上册开始的所有内容进行复习,争取不落下一个知识点,备战中考。
生物:有选择性的完成作业,对自己薄弱点进行回顾,同时对四册内容进行复习。
信息技术:利用软件多做题,确保操作题与打字题不失分。将题库中的选择题与判断题熟记于心。
(1)独立思考能力
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并非教会学生某种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当今的学习,必将会被高效的学习方法取而代之。例如,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神经系统的组成”。本章节中涉及到大量的相似名词,如神经节、神经中枢、周围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等,这些名词无论是从语素上讲还是从具体的含义来说,都极其相似。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记忆,这就需要通过分析、比较各个名词组成和分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辅助记忆。具体的方法以的人体神经脉络图为例,或以一根有枝节的树枝进行类比。形成相应的记忆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通过模仿进行相似的独立思考,最终实现生物知识水平的提高。
(2)解决问题能力
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通过主动而活跃的思维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生物知识理论和结果,进而得到更深刻的体会。作为教师,有义务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探索真理的欲望,并通过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教学材料,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独立、自主、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乳酸菌饮品、防腐方法、污水净化、甜酒制作过程等现象,让学生分析、归纳出细菌和真菌在生活生产中的具体的利用都有哪些、运用了哪些原理。学生在解决教师所设置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将学会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并通过长期的训练加以优化,最终在生物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
(3)逻辑梳理能力
逻辑梳理能力是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适用于各个学科。通过归纳并总结类似、相反等对比关系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记忆、掌握知识。为了培养学生逻辑梳理能力,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体系和系统规律,并在学生不具备该能力之时通过示范帮助其生成相关意识。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通过对整章的学习,学生对人体各个器官、血管血液流通的状况有了基本的认识,让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这无论是对其学习还是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本章节的讲解,可以以血液循环,淋巴循环为主线,可以对血液以及流通所经过的器官的作用进行引申。在教学中除了通过挂图展示帮助学生总结血液运动的规律,即“左心动,右心静;肺相反,体相同”外,还应该对其进行引申,将生活的常识问题加入其中,如心脏疾病的预防,以及常识性的知识进行引申。当学生接触了此类学习方法后,印象会更为深刻,不但能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而且增加了生活常识,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教师应该多设置相应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以此来提升教学水平。
(4)动手操作能力
生物学科在传统教学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并非因为它本身缺乏学习的意义,而是因为生物学科较其他学科更加复杂、严谨,尤其是需要依靠大量的实验观察才能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对于初中生来说,升学是最大的任务;对于生物教师来说,应通过精心设计,积极带领学生、鼓励学生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理论,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条件允许、学生达到一定水平、且有教师全程监督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大胆一试,包揽实验设计到实施的全过程。学生亲自设计的实验与书本或教师设定的实验不同,他们从最初的设计环节就参与进来,不仅能更明确实验目标,而且能培养其科学、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其观察、操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成功,他们将从中获得莫大的成就感,并牢牢把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即使失败,他们也更愿意从根源处寻找问题,有助于身心发展。生物实验并非一定要在实验室才能完成,有一些操作简单、持续时间长的生物实验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轻松完成的。生物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伊始就可以带领或鼓励学生种植几株植物,从播种开始,完整地参与、记录植物的生长,通过观察,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七年级上册中关于植物的知识。而当植物成长到一定阶段时,则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生虫、杀虫等状态,恰巧可以与八年级下册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相契合,让学生了解植物界的疾病和免疫系统,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
二、结语
新疆高中地理学考安排在高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末,也就是每年的六月底、七月初。这一年,学生要从初三一年的地理空白中从头再来完成必修的三册内容,留给学考的复习时间最多在一到一个半月,时间紧,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全面而有效地复习,以帮助即将走入文科的学生坚定信心、自我肯定,即将进入理科的学生顺利通过学考,是我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下面就把自己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与大家探讨一下。
第一阶段:以教材为基础,梳理知识体系
学考命题的原则是以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为标准,以此考查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其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复习时对知识点的挖掘也不宜太过,通常往下一至两个层次即可。如果把教材知识点所有隐性知识都挖掘出来,结果就会增加学生负担,最终得不偿失。具体做法:
首先将每册教材的各个单元之间联系起来,对教材进行总体把握。先带领学生按顺序回顾各章节具体内容,并形成各章知识体系框架,再帮助学生搞清各章内容之间的关系。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认识到,高中地理知识结构以宇宙环境为开端,因为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的一个成员,地球运动的特点和地理意义都离不开宇宙环境。而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要素的特点、性质、分布和运动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就构成了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农业、工业、人口与城市发展等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因此下册又分别讲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构成地理科学的一对矛盾——人地关系,也正是课本最后一个单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正是通过人地关系这一对矛盾体,把高中地理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就能够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认识,在复习过程中也就能很自然地沿着系统层次去思维和记忆,不至于无章可循,无从下手,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好地理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
其次,梳理每个单元结构,细化知识网络。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引导学生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去寻找教材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对一些难度不大的知识点,学生只要熟读了教材,把握了要点,可不必多讲。教师着重讲清难点,并通过分析、归纳揭示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系统地认识到这些章节知识间的联系,顺藤摸瓜式地复习,而不是去孤立、机械地识记这些知识点。这是对学考要求中“了解”层面的知识点的复习方法,而对要求中“理解”与“应用”层面的知识点的复习是课堂复习中要重点完成的。 对这两个层面我总结了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的小专题:
1、地球运动类:主要涉及太阳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的简单计算、时区的简单换算、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两分两至的判读、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
2、大气运动类:涉及大气的受热原理及保温作用、热力环流的形成、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分布及形成、季风的成因与影响、锋面的类型及天气、气旋与反气旋及其控制下的天气特点等
3、海水运动类:洋流的分类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4、内外力作用与地貌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山地地貌和河流地貌
5、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6、工农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涉及影响工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7、人地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适当地引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从现象出发寻找内在的规律及形成原因或条件,让学生愿意去思考,在不知不觉中理解记忆。比如:本市的大型生产企业的分布,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可以迅速地说出其多分布在市区,进一步思考它们为何多分布在市区?学生可以结合教材中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完成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也可以加入典型的案例,比如:日本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为了应对地震,日本采取了各种更样的对策,比如每个家庭必备地震应急袋、建筑抗震等级必须达到9级等,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分析日本为何多地震,引出板块构造学说,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因一味复习主干知识而产生的厌倦与抵抗情绪,强化了复习效果。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理试题都是以图为中心。学考中图像题分数比例大,图像题中既考显性图也考隐性图(即无图考图)。因此,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和不容易记忆的知识点,尤其是以上总结的小专题,在复习时,应以图为中心,拓展知识,凝聚知识,把图作为一个辐射中心和聚合点。比如:两分两至示意图,核心是地球公转过程中的节气演替,实质是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太阳直射点有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什么影响?最终回到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以及四季变化上来,具体分析不同节气的直射点、全球昼夜分布状况、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状况,这样就可以把两分两至示意图中具体某个节气的光照图进行剖析,再结合经纬网联系晨昏线的判定、地方时的简单计算等,这样基本上可以由一幅图将整个地球运动的知识点串联在一起,形成知识点间的环环相扣,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及其在图形重的具体应用。
第三,以自治区学考地理检测试卷为基础,进行单册巩固练习
这套试卷分别针对三册必修,知识覆盖广,难度低,一方面可以巩固复习效果,让学生在练习中找到相对薄弱的知识点,以查漏补缺;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为之后的综合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知识铺垫;概念图;化繁为简;突破重难点
生物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在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打好生物科学的基础,掌握探索生物科学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生活、爱生物的情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为将来的学习作好铺垫。然而,在初中阶段由于升学等多种因素的导向,学生很少有课余时间投入到生物学习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时间多局限于课堂上,指望学生课后有很多时间来复习生物是不可行的。而我们都深知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还能“温故而知新”,复习课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考试成绩。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复习课教学中巧妙处理,让学生收获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笔者整理了一些近几年的教学经验。下面来谈谈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学的复习技巧。
一、复习过程注重知识点的铺垫作用
初中生的学习自觉性不是很高,课前预习往往做得不是很到位,在学习八年级的生物学课程时,如果涉及七年级的相关知识点,学生便会觉得前后衔接不起来。这时候,教师要给学生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复习旧知识点,然后开始新课的学习。例如,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这一节,需要在绿色植物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展开学习。而这部分知识是学生七年级上册学的,已很是生疏。这时,我们可列出一个表格,让学生慢慢“恢复记忆”。见下表:
首先对五种植物的结构特征进行复习,让学生回答,这五种植物分别具有哪些器官,在表中相应位置打“√”标记,并进行分析归纳。然后再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新课内容。
二、巧用概念图作为复习课的引入部分
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大,学生更需要有一个线能帮他们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以便能清晰地把握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在复习课的学案中理出概念图,引导学生复习书本知识,也可在课件的首帧灯片上打出概念图的全貌,让学生熟悉各概念之间的联系,然后再由教师对各个概念进行突破性的讲解,初中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不强,记笔记的时候自己的思维往往不会很清晰,在一堂课开讲时,学生如果能清晰地通过概念图把握一堂课的重要知识点,复习的效果便会很好。
三、化繁为简
现在多媒体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图片、视频,色彩丰富,形态逼真,强烈刺激着学生的神经。但是在绚丽的外表下生物结构的实质往往被掩盖,学生不容易提炼出生物的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辅助绘制生物简图就能去繁就简。寥寥数笔,可让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例如,复习七年级下册内容时,人的结构图较为复杂难记。尤其是复习循环系统的相关内容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将书本上的结构图中的主干部分抽出来,并用简图描绘出来。比如,学生可用田字格来表示心脏的四个腔,然后记住现在图中的左右是以标本面对自己时做的参照。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左侧才是心脏结构简图中的右心房和右心室所在的位置。然后,学生可以用线条模拟血管运输血液的血液循环路线,并写出循环路线中的标志性位置。通常,学生自己通过这样化繁为简的复习方式,能很好地掌握课标要求的基础知识点,排除干扰知识构建的不必要的信息。
四、集中突破重难点
初中生物的知识难度不大,学生在学习新课的时候课时比较紧张,有些重难点没来得及突破,复习中,这些问题便暴露了出来。复习中一定要将学生反馈的疑难问题集中起来重点突破。例如,初中生容易将静脉血与动脉血的判断标准和静脉血管与动脉血管的判断标准混淆起来,很难理解为什么肺静脉里流动脉血,肺动脉里流静脉血。初中生的思维模式还比较简单,强调血液成分中氧气含量的多少是判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唯一标准,不需要考虑血液中的其他成分,而对血管的判别则主要看其沿血流方向是分支还是汇集。如此在每一节复习课上都有所突破,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而然就会有很大的提高,学习中的拦路虎被除去了,自然也就学得更畅快了。
关键词:效率;思考;兴趣;和谐有效;个性发展
作为老师不但应有组织课堂的能力,同时,还应该是整个课堂氛围的驾驭者,更应该是一个懂得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思路的有心人。
一、课前
1.优化教材组织,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必须先根据课标的要求把握好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重要的内容要讲细、讲透,相对简单或要求不高的内容可以简单带过,这样避免一节课下来内容过多,给学生造成负担过重。
另外,由于教材内容主要是以文字表现的,虽然涵义明确,但有的内容教学特性不强,教学呈现的知识结构不一定符合认识规律的顺序。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对教材知识结构的“顺序”及表现“方式”进行再创造,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例如,教师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中第四章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前,可以先教学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通过这两节的学习让学生把光合作用的知识点掌握好了,再来学习第四章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更好地掌握植物呼吸作用的知识。
2.把零散的知识网络化
生物学科知识点琐碎、零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觉得记忆的内容太多,学习起来很费力。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化。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的生物教材中“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时,可以与前面的两章“人体的营养”和“人体的呼吸”结合在一起,分析人体内运输物质是由呼吸和饮食中吸收而来的,最后运输到细胞里,通过“呼吸作用”为人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这样就把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也在讲课的过程中不断把学过的知识点复习巩固。
二、创建和谐有效的新课堂
生物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生物规律,而单靠热闹的课堂去教学显得太单一,而且学生最终可能会学无所获。我认为课堂首先应该和谐。这个和谐内涵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学生之间的和谐以及老师彼此之间的和谐。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亦应分清主流,把握好主次矛盾,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启发为辅,以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最终目的。其次,要努力从各方面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有句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我们要把激情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欢乐带进课堂。饱满高昂的激情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甜美的微笑可以使学生心情愉悦,欢乐可以使学生神采飞扬。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反之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在枯燥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很难达到注意力集中。
三、课后
1.课后注意反思,不断改进
人要学会反思,才能不断进步。课后反思是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冷静思考和总结,它可以使教学经验理论化,老师通过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不断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一系列问题,进而充实自己,优化教学,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备一次课能上七次,因此,有很多机会不断改进。每次上完课我会根据课堂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应,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再运用到后面上课的班级,而前面的班级我会利用后面的课时再进行补充。这样不停的上课―反思―改进,能使我的课堂越来越有有效性。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初中生认知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比较低,因此,常常出现“喜欢哪个老师,就把他的科目学好,讨厌哪个老师,就不学”的现象。而初中阶段我教了好多班,一年下来感触最深的是:哪个班风气正,课堂上能良好的互动,气氛活跃,师生配合默契,课堂的效率会很高,成绩也好;而哪个班纪律不好,课堂上经常被纠正批评,那么,课堂气氛或者死气沉沉或者闹哄哄,教学效果就很差。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很好地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我担任班主任,课余在学校的时间比较多,所以,我有机会就和学生聊聊天,学生犯了错误也帮忙引导,时间长了和学生距离也就近了。老师一旦走进学生的心里,那么,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就很轻松了。
关键词:问题式大课堂;初中生物学;生物教学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1]转变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讲授法,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问题式大课堂是落实新课标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教学实践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问题式大课堂归纳为:将问题教学法充分地融入到课堂中去,以问题为课堂的导向,在教学的各环节都通过问题或任务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适当融入其他的教学方法,共同构建出问题式大课堂。经过不断地进行问题式大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初中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要开展好问题式大课堂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要以设计好的问题情境为导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要以具有逻辑性的“问题串”为线索展开教学;要用问题或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获得基本的知识;要设计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或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来调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提升能力;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要给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并对其成果给予合理评价。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教学为例,阐述问题式大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中关于“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这两部分知识对初一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采用了问题式大课堂进行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
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式大课堂中的首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问题情境的创设关系到整个问题式大课堂后续的开展。在本节内容的导入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用右手贴在左胸处感受自己的心跳,并问学生:“人在运动的时候心跳速度会有何变化?”此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会心跳加速。”通过该问题的简单热身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提起来了,紧接着抛出三个深层次的问题,问题一:我们的心脏是怎样搏动的呢?问题二:心脏的具体结构及其功能是怎样的呢?问题三:人体的血液又是怎样循环的呢?通过这三个问题,学生的疑惑被彻底激发,内心急需想要弄明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的途径。而此时教师只是抛出问题,问而不答,目的在于让学生借着这股被问题情境所激发出来的强烈疑惑和兴趣去展开学习。以问题为引子的导入,可以让学生迅速地投入到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思考中去,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其效果比平铺直叙式的导入效果要好得多。
二、采用问题或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
在学生有了想要弄明白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血液循环途径的强烈疑惑和兴趣之后,给学生下达以下任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PPT上展示的人体心脏模型的外部和内部结构图,并结合教材60—62页的图文资料,厘清以下基本知识:(1)人体心脏的位置和形态;(2)心脏的四个腔及其血流方向;(3)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及其血流方向;(4)心脏的瓣膜。学生带着任务去自主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这样就可以让他们的自主学习更加有效,让教学目标更好地得到落实,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设置问题引导学生环环相扣深入探究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以后,他们能够获得基本的知识点,此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可以顺势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深入探究,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一阶段的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探究。问题一:心脏主要由什么组织构成,由此可见心脏有什么重要功能?问题二: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何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请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问题三(任务):请您结合教材62页的图4-39描述心脏的工作过程,并思考心脏需要休息吗?学生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对心脏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接下来提出过渡性的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那么心脏左右的血液又是怎样循环起来的呢?通过这一过渡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又一重要内容———“血液循环的途径”上来。学生在弄懂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后又被这一问题吸引到对血液循环途径的思考中来,当学生对这一过渡性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解答,而是抛出新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问题一:假设你是一个满载氧气的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你随着血液流动将负载的氧气传递给身体某部位的组织细胞,然后再回到心脏,在这一过程中你经历了怎样的路径?当红细胞释放氧气并随着血液回到心脏的右心房之后,又通过什么途径重新结合新的氧气呢?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63页的人体血液循环图解用文字和箭头符号在纸上画出整个途径,当学生找到这两大途径之后也自然就明白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概念。接着再提出新的问题:在这两个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及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然后让学生带着该问题观看演示动画,此时由于有了问题的驱动,学生观察得很仔细,思考得也很认真。在问题式大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串和任务来驱动学生继续深入地探究,并采用问题的方式过渡,让学生由上一个探究主题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主题,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当学生思维遇到阻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转换思路,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或者采用多媒体等工具来辅助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还让他们获得了成就感。
四、晒出成果相互交流
展示交流环节在问题式大课堂中是不可省略的,这既是对学生是否认真解决问题的检验,又是对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锻炼。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地将各自小组讨论出的结果展示出来,并让他们相互进行评价、学习交流、取长补短。通过该环节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教学中,学生一共进行了两场展示交流。第一场是在学生解决了基础问题后,让各组的学生代表分别对人体心脏的位置和形态、心脏的四个腔及其血流方向、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及其血流方向以及心脏的瓣膜等基础概念进行归纳,然后让其他同学补充,通过不断地交流总结,学生厘清了有关心脏的基础知识。第二场展示交流是在学生解决了血液循环途径以及物质交换这两大问题以后,抽两名学生代表在黑板上板书出他们小组研讨的血液循环途径并标明物质交换的过程,同时让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书写。接着让学生交换成果并互相评价,并对黑板上的板书结果进行点评。学生在相互点评、取长补短之后,最终归纳出了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概念以及它们的联系,并厘清了这两种途径中血液发生的物质交换。
五、采用问题串回顾总结
在问题式大课堂中,可以通过问题串对学生当堂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问题串的设置需要结合当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设置,旨在通过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串来引导学生回顾本堂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构建出知识网络,这比教师直接将知识网络呈现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节课的回顾总结中,通过以下问题串来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问题一:心脏的位置和外形是怎样的?问题二:心脏壁主要由什么组织构成,由此可见心脏有什么作用?问题三: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各腔之间的血流方向有何特点?问题四:与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有哪些?这些血管又通向了哪里呢?问题五:心脏里有哪些瓣膜?有何特点?各自的作用是什么?问题六:某人得了中耳炎,在手背上进行静脉注射,要使药物成分到达耳部的组织细胞,其运输途径是怎样的?分别抽取六名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然后再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学生在问题串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构建出了本节的知识网络。
六、小结和建议
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对问题式大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有了一些心得体会。1.在问题的设置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导入环节最好提出几个能够统领整节的问题,问题可以先不要求学生作答,只需抛出去引起学生的思考即可,待整节课上完以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另一方面形成了前后呼应,使得课堂结构更加完整。(2)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要有很强的针对性,要紧密结合每个知识点。(3)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对于初中生来说,总体上来讲所设置的问题要有趣味性,要贴近生活实际,难度要适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能够基本得出正确的结果。2.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2)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尽量不要打断他们,此时教师只需在教室巡视各组的讨论情况并提醒未进入讨论状态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3)在巡视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各组学生的具体讨论情况预先确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来展示交流,这样有利于提高展示交流的效果。3.在展示交流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时,不论与正确的结果是否相符教师都不要中途打断,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因为很多时候新的思维火花就会在此刻迸发出来。(2)最好让学生先通过黑板板书出他们讨论结果中的要点,再进行语言阐述,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避免由于听取的汇报结果过多而遗忘部分信息。(3)在学生代表汇报结束以后,要给其他学生补充的机会,这样既能让结果更趋于完善,又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4)最后要引导学生结合全部的讨论结果归纳总结出最终的结果,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4.在课堂结束之时教师要给学生留下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后继续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在“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课后给学生留下的问题是:某人得了中耳炎,如果服用消炎胶囊,要使药物成分到达耳部的组织细胞,其消化吸收和运输途径是怎样的?是本堂课教学展开环节中一个问题的变式问题,该问题既能检验学生本堂课对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的学习效果,又能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与消化吸收有关的知识。将问题式大课堂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中不但有利于学生生物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通过问题式大课堂可以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生物学,去探究生物学问题,让学生从小养成善于思考和探究的科学研究品质,这对于生物学这门科学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会长期坚持采用问题式大课堂进行生物学教学,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为生物学教学研究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也希望有更多的同人一起交流讨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华凤.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8):117.
[3]王领.问题式大课堂物理学科教学流程[J].新课程(中旬),2013,(5):71.
[4]朱文波.关于“问题式大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J].新课程学习(下),2013,(1):63.
论文摘要: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化社会,各种信息呈爆炸性增长,信息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每个人拥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种趋势,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信息化教学,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课程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在工厂、学校、银行、家庭等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正深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进行整合,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有实质的区别,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通过教师演示“课件”,学生观察“课件”中所呈现的内容,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信息技术就不再只是课堂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方式。
一、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风的形成过程、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是我们无法直接看不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信息技术融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通过这些资源,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到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或在互联网搜集到可用信息,可以将漫长的气候变化随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可以将罕见的日食现象即时地再现,也可以将人的眼睛难以观察到的岩石的形成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规律: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使教学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现行的小学科学课教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学生生活实际脱;有些内容适合农村学校,有些内容适合城市孩子,有些实验的实施难度较大.不合实际。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油菜花开了》、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花》、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秋冬季的生物》、第五课《动物的栖息地》、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三课《做一个生态瓶》等课,这些知识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限制,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许多现象是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信息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途径得到了解和掌握,比如《秋科季的生物》一课,由于要求学生对秋天和冬天的动植物进行观察,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学生生活中见到的动植物的种类太单一,如果教学只在课堂上进行,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内容也不够丰富,所以我要求学生课下坚持对生物进行观察.在网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对疑惑不解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自己的网页上记录下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随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对学生的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体现新课标倡导的让学生“亲身经历”的新理念:
三、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小学科学教材的编写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而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无法做到因材施教。21世纪人类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在课堂教学中.一切教学活动也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比如:在讲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岩石的组成》一课时,课上是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和对教材进行分析、细化、处理,以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标本掌握岩石的名称、形状、颜色、硬度等信息,通过网络搜集每种岩石的产地、形成的条件和形成的过程等资料.并在网站讨论区里记录下岩石的这些信息.然后教师要求学生整理所有收集到的这些信息,形成总结性报告,一节课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各不相同,学到的知识也更多了,在整节课中运用网络环境的互动性,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很好的互动,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扩展和延伸。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材料进步的历程》时,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一种你感兴趣的材料,总结材料进步的历程,形成书面报告,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找到了大量资料,有的学生对纳米材料感兴趣,有的学生对超导体感兴趣,还有的学生对防弹材料很感兴趣,专门找了防弹材料的发展过程。通过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在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教学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有广阔的知识面,掌握生物科学、天文科学、地理科学生命科学、物理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对各科知识的学习要达到一定的深度.以帮助学习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还要对各科知识的最新资讯能够及时的了解,让学生了解当今科技的最新发展及其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充实知识内容,丰富知识结构,把握科学发展的最新脉膊,以适合教育教学的需要,比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课时,在实验中,学生发现,由于实验误差导致通过光照后,有的种子发芽快,有的种子发芽慢,为了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我通过网上查找,得知这与种子的习性有关,不同种类的种子,有的种子发芽时,经过光照后发芽快,有的则相反,另外还得知,不同颜色的光线对种子照射,发芽的快慢也不一样,通过学习,正确解答了学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