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检验教学论文

检验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17 22:55:3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检验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检验教学论文

篇(1)

1、本学期要抓好实验教材的研究工作,利用好“**教育网”(**)中的教材教法培训资料,对教师进行教材教法培训。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仍将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科学教师的培训。以各种形式,灵活、有效、充分发挥科学课程改革进程中的亮点与精华,向全镇科学教师展示一些精品课例、精典案例等。

3、加强与溧阳市教研室的联系,积极争取各种培训的机会。

二、加强学习与研究,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1、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

本学期拟围绕以下专题开展学习活动:

(1)继续组织科学教师认真学习和钻研《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两本最基本的导向性书,把握科学教学的基本方向与目标。

(2)组织学习《科学课》等专业性杂志,加强平时的总结与反思。

(3)学习和钻研有关“做中学”教学案例专著,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要求科学教师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反思”,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参加“教海探航”论文评比活动。

3、“上网学习”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的能力,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网上学习实践活动。

三、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依托远程教学资源,带动学校科学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

1、调动教师参与科学教学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挖掘广大教师的研究意识,组织教师学习远程教育资源,通过不断学习,汲取营养,共同协商、互动交流,指导教师自主开展教研活动。

2、积极探索“看中学”的形式、内容,依托远程教育资源,自主开发一批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教学资源。

3、注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丰富德育教学的内涵。

4.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四年级科学兴趣小组活动,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记录,培养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5、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实验仪器的保管使用及实验登记工作。

6、继续做好小小气象台的指导工作。

四、具体工作:

九月份:

1、制订课题组计划。

2、制订各年级教学计划

十月份:

1、中学《科学》新教材分析与培训活动。

2、组建科学兴趣小组并开展活动。

十一月份:

1、积极参加“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组实验教师研讨活动。

2、科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十二月份:

1、“优秀课”评比活动;

2、科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元月份:

篇(2)

1.课题的核心概念

“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通过“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进而创建紧张、有序、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以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下校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比较传统,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只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致使许多教学内容在课堂内无法完成,老师只得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靠多布置课外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羁绊了素质教育的推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一问题已经是目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瓶颈,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入手,激活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我们进行的“课堂三导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正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它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效率、能力培养的问题,它与新课改的精神、目标和任务是相一致的。

二、研究内容

探索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为此,我们确立了“课堂三导教学”的核心理念: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即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引导为本、学校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立足点,在课堂上通过灵活交替运用“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改革形式,既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途径、方法,又能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并通过检测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经过教师的点拨解惑,落实学生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从而达到人人达标的目标。

三、研究方法

为了使本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并灵活使用个案分析、调查研究、区域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研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并推广可行性经验和做法,使课题目标得以真正的落实。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

1.通过理论与实践培训,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在区级培训的基础上,邀请省、市专家来我区作报告、开示范课、与教师座谈,强化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组织全员培训

(1)利用期初小学校长会、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会,分别对学校领导进行培训,确保认识到位,统一思想。

(2)组织我区全体实验教师参加培训,抓典型实验学校,培养优秀实验教师队伍。

3.典型学校带动

第一、确立典型实验学校若干所;第二、利用典型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资源,通过开放周、片际研讨、共同体等活动传递给全区实验教师,以此带动、辐射、引领全区课题实验研究。

(1)开展区域性课题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进一步促进课题实验的稳步发展。

(2)组织全区性的教师竞赛,促进教师自觉参加实验。每年定期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堂三导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

(3)开展区名师工作室“送教送培”及城乡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以研带培,以培促研,研培结合,促进了城乡之间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4)编写导学材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保障。由小学教研室牵头,组织一线优秀教师编写四―六年级学生学习活动材料,并在网络上,为实验教师的上课提供方便,同时为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课题的实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辅以实验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确保本课题得以顺利实施。

四、研究成果

(一)教师方面

1.转变观念,增强教研意识

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所以,要想推进课题实验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先导。课题实验开始,我们把教师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有关“课堂三导教学”理论,还经常组织老师们积极参加了省内外的教学观摩研讨和培训活动,听取优质课、专题讲座、优秀案例分析等,要求老师回来后要在本校或全区里上一节汇报课或开一场讲座,把先进的理念传播给老师们,推广运用好的经验和做法;还聘请省内外专家来我区讲座、上示范课,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注重抓校本培训,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专题研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学反思与论坛相结合。老师们认真研读教育教学理论的有关知识、课程标准以及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人人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达到在培训研讨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增强教师课题研究的教研意识。

2.开展研讨,提高教研水平

课题实施的推进,研究是关键。面对课题实验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抓住对“尝试”、“有效”两个词的理解。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的研究?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开展课题调研活动。每学期我们教研室都要组织教研员到课题实验校进行调研,听课、评课、交流,了解一线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实验教师指明课题研究的方向。

(2)举办课题专题研讨活动。每个学期课题实验校轮流开展一次课题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题研讨课、评课交流、经验介绍、讲座、阶段小结、论文汇编等。共举办了7次课题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有教学论文或阶段小结等共汇编5册,取得较好的成效。

(3)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实施课题实验以来,曾举办了三次区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主要以开展“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的内容进行教学专题研讨。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三导”教学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核心理念,“先学”就是让学生进行独学、对学、群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运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评价机制,发挥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后教”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进行点拨、指导,教师少讲、精讲,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才讲。力求达到:“一节课我们关注的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的精彩,而在于关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状态;一节课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获取了哪些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知识”的最高境界。

(4)开展名师工作室“送教送培”和城乡共同体活动。每个学期开展或组织一到二次区小学数学林爱村名师工作室“送教送培”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工作室成员的研讨课、经验总结、专题讲座、评课交流等等;还组织开展了城乡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能围绕“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的主题,组织课题实验学校的优秀老师到农村及薄弱学校进行“送教送培”,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成员及课题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的作用,让优秀的课堂教学成果在教师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促进了城乡之间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3.提升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尝试中来,走促进自己专业成长之路,其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也培养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一是教师合理设计教案的能力明显提高。二是在刻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热情明显增强。课题实验以来,全区教师自撰了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或优秀案例分析分别在CN、省级等刊物上发表;3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分别在市、区级刊物上发表。参加市级以上优质课评比20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1人次、省级13人次、市级6人次);参加区级优质课评比有40多人次分别获一、二等奖。多位教师参加市教师技能大赛获得好名次,还有老师被邀请承担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由此可见,通过课题实验的研究,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学生方面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多种,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领悟;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不同的学习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教育理念。通过课题实验,我们发现学生最大的变化是:教师在课堂中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学,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品尝成功之乐,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展示自己的个性。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在问卷中写到:“我会通过自学课本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我们这样学习感到学得很轻松。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整节课处于紧张的状态,但我们还是学得很愉快!”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很喜欢这样的数学课堂,老师都是让我们自己学,不懂的知识老师才讲,我们真正学到了知识”等等,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增强。由于教师采用“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理念进行教学,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成果,老师利用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积累了大量的基本活动经验,掌握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养成。通过课题的研究,实验老师对学生经过精心的培训、辅导,严格要求,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的养成。如:倾听的习惯、勤思的习惯、敢说的习惯、善问的习惯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逐步形成。实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时运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评价机制,让学生通过“兵教兵”、“一帮一”等活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2.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三年多的课题实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特别是有些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大。如:某实验教师从四年级跟班到了六年级,原来这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比较差的,到六年级毕业抽检中学生的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还有一位实验教师他所执教的班级有好几位学生由原来的学困生转化为中等生,中等生转化为好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乐学、爱学数学。

(三)努力实践,推进课题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课题实验开展以来,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充分了解学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并根据导学材料进行个人的增加或删减,在课堂中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探索、学会质疑、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爱学、乐学数学。

课题实验校先后承办了多次课题专题研讨活动,教研员与一线老师一起研究了无数的课例,通过“备课―公开研讨课―听课―评课―反思”的基本案例研究模式,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经过比较分析,形成了“课堂三导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

1.导学目标

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将以往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改造成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本节课我们要学什么?使学生学习有了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自学诊断

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课本的内容,边自学边完成诊断练习。学生对自学过程中碰到自己没办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可灵活采取以下四种形式:一是让学生自我重点研读;二是小组讨论;三是向老师求教;四是引导学生通过“兵教兵”、“一帮一”的形式,解决在独立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3.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精讲点拨,解答疑问,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进行讲评,教师补充。合作探究可以包括:

(1)预设的问题。

(2)学生在自学诊断练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3)生成的问题。

(4)教师重点讲解和辅导,解决疑难问题。

4.展示交流

是“自学诊断”和“合作探究”的升华,主要是解决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检测、提升的过程。通过组际展示,交流各小组在“自学诊断,合作探究”中取得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展示学习效果就是让学生表现自我,感动同伴,学会倾听,学会欣赏,进而在为自己为同伴自豪的同时增强学习自信心,完善自我,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即当堂训练,巩固提升。展示交流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请教小组的成员,或者老师重点辅导,让好生帮助差生,并且要求他们做完练习后进行及时的批改或者让学生上台展示,进行集体的批改,这样也可以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老师应采用一些评价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抓紧时间完成作业。

5.归纳总结

(1)全课总结,归纳、概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渗透学习方法。即课堂总结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内容和知识要点留下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总结提升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实验探究兴趣 

兴趣是指一个人要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电化教学手段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如教《米饭、淀粉和碘酒》一课,讲到用碘酒检验淀粉,我让每个同学把手洗干净,再把碘酒涂在手指上消毒,随后让各组同学用米饭粒在白色卡纸上摆出花样图案。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同学们都惊叫起来:“饭粒变脏了,手指也变脏了。”饭粒和手指都变了色,白纸上呈现的是深蓝色的花,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此刻同学们都产生了好奇感,要研究的问题竟是如此奇妙,情绪怎能不高昂,精神怎能不振奋? 

二、科学引领,亲历实验探究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充裕的探究时间,科学地调控课堂,让实验教学活而不乱。在探究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让他们用眼看、用鼻闻、用舌尝、用手摸……去发现各种颜色、形状、气味、味道的不同,获取丰富的表象;引领实验分析,教师要想办法引领全体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讨论和制订实验方案,并在合作反复实验的过程中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数据,得出实验结论;鼓励制作和创新,教学中如果能鼓励学生把制作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我提供给学生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导线、电池、电池盒等材料后,就让学生自主操作,学生就进入紧张的实验操作。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点亮灯泡和画简单线路图的基础,就设计了许多方案,拿起材料这样试试,那样试试。结果,不一会儿,学生就把两盏小灯泡点亮。经过交流方知道,学生都是用串联或者并联中的一种办法。听到有别的办法也能把小灯泡点亮,学生仍跃跃欲试,于是留时间让学生继续实验探索。可见学生积极运用旧知识,潜心探索,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学生“亲自下河知深浅”记忆深刻。 

又如《滑轮》的教学,由于实验过程比较烦琐,就安排学生合作实验。教师鼓励学生一同商讨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组装不同的滑轮组进行对比实验,在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不同方案的提物体中,让学生知道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什么情况下省力,省多少。学生既分工又合作,紧张地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整理、逻辑分析等科学研究。在实践中学到了知识,增强协作交流能力,形成了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 

三、理性辨析,克服认知负面迁移 

在知识体系中,学生是在旧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知识的。已有的知识技能将会对他新知识的掌握、新技能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就是认知迁移。当个体已有知识技能对新知识的认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掌握即“正迁移”;当已有知识技能干扰着个体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它对个体新知识产生不利的影响即“负迁移”。在实验教学中,要克服负迁移应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辨析、类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体验,形成准确的概念并重视知识的巩固。如学生一见到“鲸”,就只注意它生活在水中,外形和“鱼”表面特征相似,加上鲸有“鱼”字旁,误认为是鱼类。这种非本质的感知阻碍了学生对鲸是哺乳动物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揭示鲸的本质特征,强调鲸是用肺呼吸、胎生的哺乳动物,而鱼是用鳃呼吸、卵生的。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鲸”和“鱼”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深刻理解哺乳动物和鱼类的不同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必须引导学生将概念和日常用语易混、矛盾之处加以辨析,以此帮助学生摆脱“负迁移”。 

又如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这一课,学生因受生活中这个“电”的认识的影响,有的不敢进行做静电实验,怕会被击到;有的拿小灯泡在静电中实验,看能否产生亮光,这根本是误解了静电。老师可以亲自梳头实验,让学生明白这个电是不会击人的。而且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通常物体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不显示带电。而要想使电荷形成电流,让小灯泡亮起来,那就需要动力和电路。再引导学生做各种摩擦起电的实验,从而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静电不同于电流。克服认知负迁移。 

四、解放思想,拓宽实验探究空间 

小学科学课的许多内容是学生身边常见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活泼可爱的鸟兽虫鱼;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河流、空气污染的考察;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的观测等等都是科学课的教学知识。这么广阔的学习对象,这么丰富的材料要把它们尽数搬到课堂上来教学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师生都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能只囿于课堂,应向课外延伸,乃至走向大自然。让科学真正成为探索大自然常识的学科。如教学《茎的作用》一课,先带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不同植物茎的一些变化。请学生选好一棵植物,把植物的茎环切一小段皮后,过了一段时间,跟踪观察,切口上部的树皮逐渐膨大。当学生产生强烈疑问时,老师再给予讲解,使学生明白叶制造养料是通过树皮输送的道理。这样将课堂搬到大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自然中,学生通过课外的亲自观察实验,进一步理解了课内所学到的知识,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使学生在探究中发展。 

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师;学生;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426(2013)03-021-03

一、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纵观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通过模仿来进行,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多的互动环节是围绕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开展,往往缺少语言的真正运用和掌握程度的反馈,因此,在课堂上,语言内化和使用的能力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要真正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让英语的学习成为语言的学习。“语言学习过程就是语言使用的过程。”另外,尽管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更多地在真实情境中使用语言,但这种短暂的运用仍然与真实环境有很大的差别,导致了英语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较低。因此,要学好英语这门语言,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十分重要。

(二)现实意义

《英语课程标准》中强调,英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而这两者地位和作用的体现,都要以课堂为主要载体。因此,只有做到三者兼顾才能更好地提高小学英语课堂的有效性。

1.学生方面:小学英语课普遍从三年级起始。学生在一、二年级养成了一些数学和语文的学习习惯,注重读写的模式已渐渐根深蒂固。如此前提下,学生在三年级一接触到“听说领先,读写跟进”的英语课模式时,习惯定势为他们的英语学习必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培养听和说的习惯,通过师与生、生与生有效的听说交流,来促进英语课堂效率的提高。

2.教师方面:教师应逐渐培养学生重视听说的语言学习习惯,并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各种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包括呈现新知的有效性、语言操练的有效性、交流运用的有效性和巩固拓展的有效性,以及评价方式的有效性。从这些方面综合促进整个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方面:应根据不同课型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课堂各环节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使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在流畅的教学流程中自然而然地展开,各环节之间衔接紧凑,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机械跟读、背诵的模式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较真实的场景中运用英语做事情、进行交流的形式。教师将课堂创设为最接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真实有效的场景,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的交流运用,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理论依据

课堂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形成跨文化意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场所。有效的英语课堂应关注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语言的学习、操练和运用越是有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高。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了教师教的有效性、学生学的有效性和课堂整体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对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初步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包括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有效的教学结果。

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有效的教学活动以及有效的英语课堂,综合提高这三者的有效性,才能达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研究目标

通过对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性的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以促进小学生的课堂英语学习效率,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技能,使教学相长,也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使英语学习交际性的目标更为突出。

四、研究内容

(一)学生课堂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包括英语学习兴趣,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学习方法策略的形成,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及最终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教师课堂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包括有效备课,有效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有效的课后反思,有效的教研活动。

(三)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包括课堂容量与密度,流畅的教学环节,真实有效的情境创设,活动的形式与参与面,活动目的是否有效地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活动中与活动后的有效评价。

五、研究对象

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方法

(一)调查问卷法

编制学习情况调查表,对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程度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调查表数据,了解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程度,教师教学的有效性程度和课堂活动的有效性程度现状。

(二)数据分析法

通过对调查表数据的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查找不足,发现影响课堂有效性提高的关键因素,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提出能够促进英语课堂有效性逐步提高的方法与策略。

(三)案例对比法

三至六年级各选出一个实验班,运用能促进课堂有效性提高的各种有效措施和方法进行教学,每学期对实验班与同年级其他班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了解课题实施各阶段的实验效果,继续发现不足,肯定成绩,调整措施。

七、研究的过程

(一)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计划,在日常教学中提高实验意识

课题组教师认真在日常教学当中执行实验计划,有针对性地、有目标地开展课题实验,在实践中摸索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最佳途径。课题组教师各自对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地反思,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仔细剖析。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素材,提高科研能力。

(二)课题组成员加强教研,交流得失,积累实验材料

1.课题实验与教研活动相结合

每学期初制定好教研活动计划,突出课题研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由课题组长组织教师学习有关课题有效性的理论知识,了解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探讨实验专项议题。每周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把握教材的结构特点,深挖教材的内涵,有效地利用教材为教学服务。课题组成员各抒己见,集思广益,确定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通过分析对比典型案例,及时交流各实验班在研究过程中的得失,交流实践经验,谈论个人反思与困惑,群策群力,不断寻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策略并随时整理补充实验素材。

2.课题实验与听课评课活动相结合

每学期按照学校的整体工作计划开展人人作课活动,每月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课的听课评课活动。课题组教师定期作公开课,通过听课、说课、评课,增进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发挥群体效应,促进每一位教师能力的不断提高。并定期邀请市、区教研员参加课题研究课的听评课活动,为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提高科学引领,促进课题研究工作更有效的开展。

(三)专家引领,深化实验,感悟有效策略

1.有效讲座,更新理念

课题组的教师们通过多种渠道,观看和聆听了省、市教育专家的评课与讲座。教育专家们科学的理念深入到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心中。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扩大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拓宽了教师解决问题的渠道,从而深化了课题的研究。

2.优化课堂,提高实效

我们把课堂教学和教学反思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载体,通过公开研讨课、汇报课、名师示范课、同课异构等有效方式,促进课题组成员的专业成长。评课研讨中,专家引领实验教师独到、深刻地剖析课堂教学行为,由点到面以学定教,解决如何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引导等策略,提高教师备课、授课、评课、反思等业务能力。

八、研究成果

回顾实验过程中走过的路,从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来看,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第一,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提高,他们更喜欢英语课,英语教师在他们眼中的地位已经与语数教师相同甚至有所超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学生学习能力整体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出现了一批批尖子生,大批学生在桥西区英语技能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学生的书写更加规范、美观,在每年一次的英语书写竞赛中学生的书写越来越令人赏心悦目,学校的展示栏中出现了众多学生的英语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验班的英语成绩与非实验班相比进步明显,各次考试的班级平均分高出其他班级4到8分,三率均高出10%左右。

第二,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学习、课题实践、信息反馈、调整教学与评价手段,自身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使我校英语教师队伍的水平得到整体提升,掌握了科学的教学理念,并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独立操作。一位教师参加全国优质示范课评比中分获一、二等奖,成长为省级骨干教师、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多位青年教师参加市、区级优质课评比、说课比赛获一等奖,在全市送课下乡活动中作示范课,成为桥西区英语骨干教师、区中心教研组成员。

课题组成员围绕实验课题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实践,促进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转变和专业成长,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课题组教师两次参加全国英语教师技能大赛获一等奖,参加市英语教师技能大赛获二等奖。课题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们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自觉的教学实践,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验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成长为一支好学上进、乐于探索的团队,积累了一定的实验教学经验策略。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市级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篇论文先后在国家级正式刊物发表,还有课题实验过程中撰写的众多优秀论文已整理成册――《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论文集》,并由我校教导处统一印发给全体教师传阅,并邀请桥西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观摩,受到大家的肯定与好评。四位教师的五份优秀教学案例获市级一、二等奖。

第三,我校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教学模式。即:有效教学八要素:“目标―主线―分层―情境―活动―参与―能力―评价”。有效课堂八要素的形成,饱含了所有课题组教师在三年的课题实验过程中的辛苦探索、无数次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无数次反思与分享的收获,这八个要素逐渐成为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英语课关注的重点,成为构成每一节有效课堂的灵魂。这一有效的教学模式在2010年国培活动中在来张家口教育学校参培的全国各地骨干教师面前展示,获得圆满成功。课题主持人以“有效课堂八要素的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为全国骨干教师们做讲座,并且受到教师们的广泛好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形成,带动着更多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即使新上岗的教师,也能快速入手,按照这样的模式操作。

九、存在问题及今后继续探索实践的方向

在课堂研究的过程中,由于个人理论业务水平的局限性,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探索研究。

(一)学生层面

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却不一定能保持长久。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活动、评价手段最初的有效程度将随时间的推移降低,学生习惯成自然,没有新鲜感,降低了兴趣,兴趣不能长久保持。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如何在将来不断改进方式方法,让学生始终有新鲜感,如何能使学生长期保持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学习良效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二)教师方面

骨干教师个人的素质提高了,团队力量增强了,但仍有新教师和能力较薄弱教师需要不断成长,教师发展的不均衡的问题仍很突出。教师很少有机会打开门学习一些其他省市和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缺乏学习培训的机会。

在个人积极进步的同时,团队的力量如何更有效地带动起每一位成员的发展成为今后我们仍需努力的方向。如何开拓学习渠道,开发和利用有效的教师学习资源,请专家,观摩好课,利用网络都是我们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三)课堂教学方面

我们在近三年的课题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能否经得起长期的教学实践的考验成为结题后将面临的更严峻的新课题。今天的有效教学八要素不代表永远有效,当更多的不同特点的新教师、不同时代的新学生来临,我们该如何改变和适应,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长期保持下去?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学习新课标,重视学情,随着时展不断更新观念,充实更加科学的教学理念,并继续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模式,让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变化中求发展,在不同时期、不同教师、不同学情中探索不同模式。

三年来,课题组教师不断地探索、反思、改进,不断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使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课题已接近尾声,但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和探索不会结束,我们将继续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Z].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2] 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7.

[3] 张小皖,沈龙明.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 长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1.

篇(5)

关键字:教育理念 教学环节 学习动机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任和教学目标,可最终的检验效果却是学生本身,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自由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更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寓教于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主观能动性,教学相长,推动学员创造力的开发与自学能力的培养。

一、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直接发生途径。

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是不会自然产生的,实际中也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去激发,活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1.更新教育理念,在提高教学质量中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新型教育观念,培养学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启迪学员发现问题,并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未知的世界。

2.抓住教学环节直接途径,辅助间接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教学环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主要有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阶段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因为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学习需要。所以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在辅导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从间接途径考虑,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深化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实践教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真正检验途径,是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舞台。学生在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求证学习结论,不断碰到新问题、新挑战,这反而不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进一步研究、论证中,开阔思路,培养起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利用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行为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的好坏又反作用于学习动机。所以,教师把握好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有机地隐藏于情境之中,往往会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引起学生迫不及待的求知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心理准备。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程度,应把不同难度的问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都有锻炼的机会。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添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意,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换,只对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心理学家对成就归因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当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此时的归因并不一定真实。总之,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教师都应指导他们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争取以后更大的成功。

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旦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这样,既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又能充分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冬梅.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学术论坛[J],2007(23),184-185.

篇(6)

关键词 同课异构课堂 教学活动 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1实施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教师终身学习、完善教学方式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是一门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具有强烈的生成性特征,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形式都是围绕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为主线开展。

2实施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有利于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课堂是教学研究最前沿的阵地,是检验教育理论的实验室,以课例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一位哲人曾经说过,一棵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由于教学环境的差异,同一教学内容,由于执教者、学生等因素,往往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心中常感困惑,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通过多渠道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专题讲座、赛课总结、电子教案、课件等本土特色的集体备课成果。一系列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相继诞生。通过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物理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延缓了物理教学两级分化的产生,为减负提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教学多媒体,充实完善了实验室的实验设施,为整合有效的教学资源提供了硬件保证。

3实施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一名教育教学的有心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关注全体,关注差异,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教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成败在于课堂,细节决定教学成败,每一个课时,教师要会抓住“八个抓八个不能”即:(1)抓听讲集中,不能过于松散无束;(2)抓讨论合作的效果,不能流于教学形式;(3)抓发言与质量,不能上课堂死气沉沉;(4)抓作业书写规范与作业按时完成,不能轻易放纵学生;(5)抓自学指导与训练,不能让学生连读书都不会;(6)抓教学难点与重点,不能使教学走过程;(7)抓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不能过张或过驰;(8)抓暂差生辅导与补差,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不能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八个抓八个不能”都应该过细过实,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激励学生大胆的实践,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和实验室资源为参照对象,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带来的快乐。

4实施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教研组合作教师文化的建立

合作教师文化基于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与支持,实验学校通过开展同课异构教学实践活动,同学科教师一起集体备课,互相启发,备课组内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就同一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事之间互帮互助,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相互之间没有猜忌,没有保留。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手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思想提供发展空间和机会,通过这样多次的尝试为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同课异构教研组活动的主要流程。

教研组活动流程:五步程序:调研设计实践研讨共享。

5实施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教法,拓展课堂教学模式

同课异构中的“异构”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是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是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一节课这样的手段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了解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情景、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等,来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而这些问题通过独自的思考很难得到透彻的理解并获得解决,但拿出来大家一起研讨,很快就可以明确,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实施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的几种模式。

(1)研讨模式:提供课堂实例大家研讨总结共享

(2)回播模式:观摩“同课异构”课回班上课再集中时间研讨;

(3)递进模式:课例研讨再课例再研讨;

(4)引领模式:名师上课教师上课研讨交流;

(5)结对模式:学科骨干提供课例学科教师提供课例对比研讨,这种方式多用于校本教研;

(6)竞赛模式:教师上课教师现场打分评比网上晒课研讨。竞赛式就是根据同一主题内容。

6实施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发展

实施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研究案例,成功的教学有赖于教学者对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有充分的了解,并在教学现场进行有效的教学决策。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出无数的教学决定,而且通常是要依据当时复杂的现实情况来判断如何做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绝对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教师这样的决策提供了讨论和学习的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效与无效的教学活动,合理与不合理的教学情景等,这对教师的成长都有很大的好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还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不论是课前对课程标准的讨论还是课后对教学设计与效果的分析都是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得到发展的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教师之间的深入讨论互相取长补短、资源与信息的共享等对教师的成长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

7实施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在付出努力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发现一些困惑和疑难,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以指导今后的课堂教学。

(1)教研组成员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研究水平不均衡,个别教师有畏难意识,认识不到位,存在着个体差异,因而,教学成绩也不均衡。

(2)实施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资料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和归档,教师的课例、反思;学生的作品评价等整理不够。完善、收集、整理资料工作有待提高。

(3)教师在结合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进行探索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与时间有机结合的过程中,理论水平以及动笔归纳总结的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要加强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收获进行记录,撰写成经验性文字。

(4)立足课堂教学,结合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推进日常化研究和后续研究。

(5)把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总结的初步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优质课、优秀案例、优秀课件、优秀论文的评比活动,教师在常态课的教研中讨论与思维相互碰撞,促使他们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通过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使教师在无功利追求,无心理压力的自然状态中进行教学设计,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6)对实验学校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完善,在总结中提升,在校内甚至校外推广,让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篇(7)

(一)备课:分项过关。

备课即在进行正式的课堂教学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内容包括课标研读、文本解读、学情了解、目标设定、重点确立、难点挖掘、过程设计、方法选择、课时安排、课件准备、板书设计等,最终落实到教案编写。课堂如同战场,教案如同作战计划,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对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既体现出师范生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情况,也体现出他们的专业综合能力,难度较大,可以采取分项过关的方式。可以先过文本解读关,然后练习目标设计,初步掌握目标确定的方法,能够运用比较规范的语言表述教学目标。如:“学生(行为主体)在课堂讨论中(行为情境),至少能够比较(行为动词)两种(行为标准)课文所用修辞手法(行为对象)的异同。”之后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训练,在对程翔的“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四步单元教学过程模式、钟德赣的“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以及潘凤湘的“八步教读法”、魏书生的“六步法”、钱梦龙的“导读法”、余映潮的“板块式”等单篇课文教学过程设计及依据了解的基础上模仿总体教学过程设计,再根据课堂教学过程所需技能分项训练,如导入、提问、讲解、结课、板书等。这样一步一步逐项训练,最后对整个教学设计进行修正,相对会减轻备课的难度,而且比较扎实。

(二)说课:开口论辩。

说课是既要说出课上什么、如何上,又要说出为何要这样上,既考察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考察其理论素养,是进行教学研究、培训师资的重要活动形式,可放在课前,也可放在课后。课前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可起到对课堂教学矫正的作用,增强上课的理性;课后说课,主要说为何这样设计及课堂教学实效,可起到检验教学设计的作用,反思意味浓厚。说课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理论素养,撰写好说课稿。说课稿一般要涉及五个方面: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其核心应是说出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及教学设计的思想、思路,力求达到既具备科学性,又具备理论性、可操作性。二是多开口练习。稿子过关后读熟,直至脱稿,把握好说课的时间,提高说课的逻辑性与艺术性,力求语言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字正腔圆,悦耳动听。三是在论辩中提升说课水平。一般训练把说课仅仅作为了一种形式,师范生说课完毕后辅导教师点评一下说课就结束,忽视了说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同行及专家交流。所以说课训练除了让师范生准备好说课稿,自己多开口练习外,应有重要的一环,即提问与答辩。教师与其他师范生在说课结束后可模仿专家与同行,针对教材内容、目标设置、教学思路、方法选择、重难点突破等提问,使说课者在与专家及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进一步明晰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升说课水平。

(三)讲课:自讲合作。

自讲即按照教案设计,自己在空教室或其他地方反复演练,进一步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流程、教学方法等,发现疏漏,及时修改。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为下一步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打下基础。试讲中的合作学习主要体现为小组活动及班内交流,在个人讲熟之后把全班师范生编为小组,在小组内试讲,进一步发现问题,使教案更加科学,教学更加有效。还可结合年轻人精力旺盛、争胜好强的特点,在组内展开比赛,以赛促讲。小组试讲之后,组内选拔代表进行班内交流。讲课要求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让学生掌握重点,透彻理解重点,能够结合运用,转化为能力最好。因为师范生的试讲没有真实的教学对象,缺乏真实的体验,讲课易出现两个问题:其一是忽视学生的学,以个人讲解为主。讲课中要培养师范生一种教学生学,引导学生喜爱、理解、欣赏、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而不是当知识的“掮客”。其二是贪多,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结果每个问题都是走马观花,要引导师范生学会一节课着重解决一两个问题。这些都要在师范生自讲与合作学习的反复练习中加以解决。

(四)评课:先写后评。

评课实际属于教学研究范畴,评课训练不仅使师范生具备评课能力,更重要的是起到如何导引教学的作用。从以往师范生的评课来看,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多关注外在的东西,如教师的仪容仪表、语言表达等,对教学内容是否适切、教学方法是否灵活、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接受是否难易等涉及较少。还有的要么全评优点,看不到问题;要么全评缺点,一概否定,抹杀授课者的创造,严重打击授课者的自信。作为师范生的能力弱项,不妨先练习写较详细的评课稿,慢慢明确评课的原则、内容、方法后,再写较简略的评课稿,直至最后列出要点评课甚至打好腹稿脱稿评课。评课稿主要包括评课的内容与思路。评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质等方面。评课思路可以有两个:一是按照上述内容逐项点评;二是抓住一项或几项内容点评,先说优点,再提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评课稿必须有理有据,不能只有论点。评课可培养师范生的反思意识,自我反思有利于师范生专业发展,因此在他评前应该先自评,进行自我剖析。

二、专业核心能力提升策略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能力的高低,除了与师范生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科教学理论高度相关外,其自身具备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听说读写能力本身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师范生的重要标志,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底气、看家本领,可称为专业核心能力。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始于小学一年级,直至大学四年级,本文着重探讨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课学习中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师范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听:课例讲座。

教师要对学生的答问做出反应,具备良好听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对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而对话的基础是理解与尊重,其表现则是倾听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个性都比较强,善于自我表现,对别人缺乏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可借助师范生课堂试讲、见习、听讲座等机会,对其进行听的能力的培养。一是善于倾听,在别人讲课解说时尽量不交头接耳、嘀嘀咕咕地说,有问题记下来,可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环节进行表达。二是听课、听讲座要专心听,记录要点。三是边听边思,记录自己的感想、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师范生听的能力会有所提高。

(二)说:备课讲课。

说课就是说备课,是面对同行专家介绍说明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设计依据的教学研究活动,是培训师范生的重要方式,也是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说的能力的良机。说课前要求其撰写好说课稿,自己课下反复练习,直至脱稿,然后小组内说课,借助微格训练,调出录像反复查看比对,查漏补缺,提升说课的逻辑性、艺术性,从而提升说的能力。讲课中的讲授技能训练、课堂引导及课例观看后的反思评课,也是提升说话能力的机会,可组织师范生辩论研讨,一方面增加了开口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教学的理解。比如针对案例发表自己观点的即席讲演,考察了师范生多方面的知识储备,特别是训练了师范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三)读:教育名著。

读书,应该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状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阅读能力培养的主要凭借是教材及语文教育名著。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文学名著读的较多,语文教育名著阅读量较少,对语文教材的阅读也比较忽视,不明白语文教材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一是不管喜欢与否都应细读,二是阅读中不仅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还有教师与作者、教师与编者、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从而把语文教材阅读简单化。针对上述情况,可在课程开设之初,向学生开列语文教育名著书单,推荐语文教育名著,如《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导读的艺术》、《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思想录•中学语文卷》等,以及语文教育报刊杂志《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语文报》等,要求做好笔记,在合适的时机以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进行交流。语文教材的阅读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如朗读、诵读、细读、读书报告会等。

(四)写:教学论文。

研究,也是教师的生存状态,是未来语文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要素。教师需要对教育教学进行创新,如果认为其只是技能的叠加,则教学活动就会很快陷入满足,继而无趣,行而不远,体验不到职业的幸福感、愉悦感。目前,语文教育科研的训练欠缺,毕业后能够写出教研论文者寥寥。只有认真从事教学研究的教师,才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好地运用技能传授知识。要学会在调查中了解,在实践中反思,在研讨中提升教学科研能力。要结合教材分析、教案设计、说课稿撰写、评课稿撰写、读书笔记、调查等常规训练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把探讨的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并在写作中创新。写作是思维的利器,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教师只有写,才会写,如果能够把其中优秀的文章修改发表,对师范生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保留了精神作品;另一方面也体验到了问题解决的喜悦,增加了对原有问题的认知与解决能力。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