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12 08:13:4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随笔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被放逐后的安慰,敷衍了事,混杂的人流中,即时拥挤也不会感觉的到,这不是麻木,而是迷茫,当走到尽头的那一刻,才发现,狼狈不堪的原来是自己所导的一场戏……
苦笑、伪装后的笑容并没有带来丝毫的疲倦,那些残留的笑过于迂腐,变得假惺惺。然而欢笑过的终究会被取代,所以好好把握,别让这些从身边溜走……
来到这个原本不属于我的地方,那段字迹,永远不会被抹杀,没有值得与不值得,就像你、不会拒绝任何一个人……
回首过去,课上陈词滥调,庸俗而乏味,都是酣睡或聊天中度过,甚至习惯于听见铃声,就想好怎么面对这一番唇枪舌剑,然而落败的终究是我。那些惨不忍睹的画面是记忆里不愿提及的,陷入无比的光荣与自豪,往后看到的必定是接连不断的场景,再熟悉不过的画面,一次次的上演,只是更换了主角,亲身的体验这所谓的悲剧……
考试对我而言是场噩梦,繁琐的公式,以及令人颓废的定义,都不由得扑面而来,那些虚无缥缈的记忆,回想起的只是疲劳消耗的状态,便仓促应付这突如其来却毫不知情的怪异举动,歇斯底里般无奈与惆怅……
活在别人眼中的傀儡,在固有的情况下变成臆造的事实,得以想象,城府由浅入深的吞噬着,却只能毫无保留呈现开来,然而会有多少的无知少年葬送在自己别样的青春年华,腐朽不堪,却又是无法掩盖……
我们都在倒带,看到的不过是过去留下的足迹,满眼萧条的景象,没有起点与终点,活在幻想中却不愿揭穿本质上遥不可及的事实,我可笑那些曾经满怀抱负,被新鲜感冲洗后,却还本色依然故我的做着相同的梦,肆意的挥霍着青春,无能为力的做此刻的旁观者……
关键词:日本民族;物衰;情愫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70-02
一、日本民族审美对东山魁夷的影响
日本民族是一个细腻情愫的民族,其艺术渊源即日本民族所特有的“物衰”之美。这种美如同散文:借景抒情,用景色之美反应人内心的美的情愫。它包含了“同情”、“感伤”、“悲叹”、“爱怜”等细腻又感叹人生过短的意义。这种“物衰”之美不仅支配着日本民族精神的方方面面,也同样深深的影响着东山魁夷的作品。受感染的东山魁夷在其画中常常表现那早逝的风景,伤感樱花之早凋,秋色渐如人生之幻灭。基于这一审美传统,他的画中便有了一种象征,载体便是画中的山、石、水、树。画中表现的风景是一种永恒存在,风景的美是不因人生的无常而改变。
东山魁夷的文字中,也传达着对传统美的崇尚与信仰。在《探索日本之美》随笔集中他这样说:“……在艺术的道路上走来,就已经保持了日本人的纯粹性,直至今天依然不变的延续着。所以,日本人长期以来对乡土的传统的热爱是非常执着和强烈的,……我个人心中的憧憬和乡愁,显示着日本人的一种类型吧。”
同时,日本是一个工艺美术大国,细腻的情感使得日本艺术品都带有装饰的风格。东山魁夷的作品也留有浓重的装饰意味。如《日月四季图》中大量运用的金银箔以及极具装饰效果的构图与形式。参看日本的和歌集,其所附画卷极具装饰效果。东山魁夷曾表明,装饰性是日本画美妙的精随。
二、同时代文学家对东山魁夷文与画的影响
东山魁夷认为传递给观众本民族特有的美与情愫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代的文学大家川端康成也是这样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中有着浓郁的日本本土佛教因果循环之义,人生不可违的喻意,而这一点也同样深深的影响着东山魁夷的文与画,前者在于表达人世的无常,后者则多以用来留住短暂的美丽。这种情愫与川端康成《雪国》中描述的景色如出一辙,更与《古都》中姐妹俩不同的命运,命运的不可逆转极为相似。在东山魁夷的随笔集《与风景对话》中写到:“如果说是我选择了做日本画画家,不如说是人生使我不得不走上成为日本画家的命运”。在《京洛四季》中他说:“对旅行者来说,不期而遇是最幸运的事,有如生命”。这些都与川端康成有同样的宿命感,和对人世无常的深深体验。三岛由纪夫也对东山魁夷的文与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强调力与美,在《京洛四季》中东山魁夷曾用很“钢烈”的文字记述了给三岛由纪夫做插图时的情形,其作画风格也与东山魁夷的风格不同,选用碳条作画,明显带有粗犷,力度的感受。
东山魁夷与同时代的文学家的追求是殊途同归的,都在努力探寻着日本民族特殊的美的情愫与那一份浓浓的乡愁。
三、东山魁夷文与画的关系
在东山魁夷的随笔集《听泉》、《与风景对话》、《北欧纪行》、《探索日本之美》中,文字连接着他画风的形成和把本民族美的情愫确立到作品中的过程。《听泉》中,东山魁夷大量描写小时候对家乡美丽风光和温情的乡愁,从那时起心中便已有了本民族美的情愫。《北欧纪行》中则多次将德国及北欧诸国的风景与日本相联系,确立了本民族之美在心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探索日本之美》中,终于将寻找到的这份乡愁与日本的传统美联系到一起。《与风景对话》中则又一次坚信了画风与文风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为了连结西方与日本传统自然之美。东山魁夷把日本民族古有的装饰风格与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意境空灵而又极富东方禅意的风景画作品。这些绘画不仅仅趋于平面化,而是将西方构图、造形方式及色彩与日本装饰性画风结合起来,溶于一炉,将其日本化。
东山魁夷的文,有的是详尽的作画过程,对我们理解他的作品有着重要意义。如壁画《日月四季图》创作的过程就被收录:“昭和三十四年(1959)十月,宫内厅的高尾经济主管请我为东宫御所画幅壁画。” “……由于位置较高,如果壁画使用过于强烈色彩的话,人们会因为头上的重压感而心情不愉快,以白色本质为主体的房间也会因此而失去平衡。”诸如这样
录性的文字在东山魁夷的文中有许多,为后来者无论是观看,还是保护、临摹其艺术作品都有着极大的意义。
东山魁夷的文还透露着他与文学家一同探讨绘画作品中日本之美问题。随笔集《京洛四季》中,记录东山魁夷为三岛由纪夫做作品插图的随笔,以及两人的谈话和对三岛由纪夫作品的认识与理解,并在东山魁夷所做的插图中可以看出风格明显的有粗犷之风。在《探索日本之美》中,东山魁夷则多次记录了与川端康成的关系。川端康成在文中常常以大量的篇幅来描写日本的风格,在东山魁夷的文章、访谈、随笔中也反应出来对人与自然,人与风景关系的理解。川端康成作品中日本美的细腻与雅致可在东山魁夷的作品中寻到影子,这些文字的记录,作品的风格,都可以找到两位艺术家之间的相似与共同之处。
从东山魁夷的画也可以解读其文中思想。当欣赏他的画作时,平行线的构图,平静的水面,以及没有人烟的山林,都可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如:1989年《朝云》、1984年《山峡清晨》、1983年《山峡朝雾》等作品,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震撼。这些作品形象往往非常单调,色彩却异常丰富。远看一色,近看变化无穷,象征未经现代工业文明污染的纯洁大自然。其作品保持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格调高雅,充满诗情哲理,表达着散文随笔中描述心灵语句的淡淡伤感。这种特征代表着东山魁夷文中思想的主线——“重视心灵与自然融合,注重心灵境界的净化塑造和提升飞跃。”于是形成了其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每一祯风景都是一种心境,自然的风景以充实的生命力映现在东山魁夷的眼帘,使我们在观看作品时获得了“风景打开心灵之门的体验”。指向生命之美的风景如明月一样照拂出东山魁夷的诗心,沐浴心灵的四隅。于是绘画中的每一朵云,每一株树,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河流也都显露着生命,表现着灵性。
东山魁夷的文与画正是由于这种灵性其作品中才会有跳动着艺术灵魂与美的情愫,才会使观者从象征的画面中寻找到与其文中一脉相承的“心象”。东山魁夷其文与其画的关系紧密,画是东山魁夷的精神寄托而文是东山魁夷内心当中细腻情感的转述。
参考文献:
[1]东山魁夷著.唐月梅译.探索日本之美[m].花山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版.
至于喧嚣,也并不就是多余。比如生活的喧嚣,本身就是小说生产的一部分,如同女人生产免不了哭喊和疼痛。比如文学圈的臧否,可能与小说生产无关,但其本身就是小说文本后期生长的一部分。生产出来的文本它自然要上升,但最后谁入所谓主流,成名成家,谁被无声忘掉,更像是蒲公英播种,偶然决定。媒体大约是这偶然动力里的一部分。
生活的价值在于去过它,你不能停在那儿,只是吃喝拉撒。在于去言说它,说说更健康。“中间代”作家,就算是一个喧嚣言说的由头吧。他们都在认真地说着,我们想你能有机会听听。
薛忆沩 1964年出生于湖南。1981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后获工学学士学位,1993年又考入广州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1989年薛忆沩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遗弃》,2012年最新小说《文学的祖国》行将上市。
盛可以 上世纪70年代生于湖南益阳,现居北京。2002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作品近200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道德颂》、《水乳》、《活下去》、《火宅》《无爱一身轻》等五部,以及《取暖运动》、《谁侵占了我》等多部中短篇小说集。
叶三 1978年生人,旅居海外多年,现归北京。2011年出版首部散文、小说选集《九万字》,她的文字轻灵、跳跃,不拘语法和修辞,刻薄的时候幽默感一流,幽默的时候却透着骨子里的清冷。
张惠雯 1978年生,祖籍河南西华。1995年底获新加坡教育部奖学金赴留学,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大学期间尝试创作,获新加坡大专文学奖多个小说及散文奖项。代表作有《徭役场》、《水晶孩童》,2006年,短篇小说集《在屋顶上散步》在新加坡出版。
西门媚 生于上世纪70年代,小说家,独立作家,画家。现居成都。曾在广州、北京、成都三地媒体工作十年,现专事小说创作和专栏写作。出版长篇小说《实习记者》,短篇小说集《硬卧车厢》,随笔集《结庐记》,随笔集《说我爱你》。
慕容雪村 东北人,1974年出生。中国政法大学1996届法律系毕业。2002年初开始在网上发表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天堂向左,深圳往右》、《伊甸樱桃》,曾被推举为网络四大之一。
小白 生于上海,自由撰稿人,近几年来其文名逐渐在文化圈和读者群中广为人名。名下的长随笔、短专栏独树“异”帜、自成体系,发表在国内多家报刊上。著有长篇小说《局点》、《租界》。
绿妖 70后,县城青年,在北京呆了7年,现居绍兴。做过工人、时尚杂志编辑、电台主持人等。曾出版随笔集《我们的主题曲》、小说集《阑珊纪》。《北京小兽》是其第一部长篇小说。
冯唐 1971年生于北京。1990-1998年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妇科肿瘤专业临床医学博士,曾就职于麦肯锡公司,现居香港。已出版长篇小说《万物生长》、《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北京北京》、《欢喜》、《不二》,散文集《猪和蝴蝶》、《活着活着就老了》、《如何成为一个怪物》,诗集《冯・唐诗百首》。
瓦当 1975年生于山东。诗人、小说家、出版人,现居北京。著有长篇小说“赋格三部曲”(《漫漫无声》、《到世界上去》、《在人世的悲伤》)、短篇小说集《多情犯》、《去小姨家》等。
李师江 1974年生于福建宁德,199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目前居住北京,专职写作。在台湾出版《比爱情更假》、《肉》、《她们都挺棒的》等四部作品,内地出版长篇小说《逍遥游》、《中文系》。
柴春芽 1975年出生于甘肃陇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1999年毕业于西北师大政法系,曾在兰州和西安的平面媒体任深度报道的文字记者,后在广州任副刊编辑和图片编辑;2002年进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曾任《南方都市报》和《南方周末》摄影师。著有长篇小说《慈航与流放》。
任晓雯 1978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毕业。199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她们》、《岛上》,短篇集《飞毯》。2005年与人合伙创办茶叶公司。现在,任晓雯自称“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推广自己的茶叶品牌,另一方面还不放弃写作。
独眼 生于1980年,北京人。北京某大学建筑历史专业硕士毕业,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给报纸杂志写有关建筑和城市的专栏文章。私下长期进行小说写作活动。《比如,单身》曾连载于水木清华bbs,追看者甚众,引起轰动。
走走 《收获》杂志编辑。主持《生活周刊》情感专栏,现己出版、发表长篇小说《得不到你》、《房间之内欲望之外》。
李海鹏 1972年生,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曾任《南方周末》高级记者。2011年出版长篇小说《晚来寂静》,其作品展露出文字的过人才华,文本之美的背后,是独到见识和职业精神。
杨立强的山水田园画,以特有的视角和构图表现了陇南的风貌,故乡的土地、山水给予他创作的灵感。他笔下的故土充满着绚丽的色彩、醇厚的韵味、恬静的诗情……
传统山水画的创作大都以山和水为主体目标,他却以田地为主体,山水做陪衬。长期以来他在自然中求得发现,求得新意,又在继承传统的路上寻找自己的创作语言,他的画既有传统的笔墨、技巧、韵味,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孙克先生评论他的画:“强调观察表现真山真水,以得到活泼的生命力,但又不为一地风貌景观所囿,进而剪裁、综合,形成胸中山水意象而流露于笔端。”
砚边散墨
杨立强
深入生活是艺术家长期任务,并非一天两天、一年两载就可完成。画家对生活应是贪而不厌,体会感悟生活要细而不烦,饱餐生活,在艺术创造上才能迁想妙得。上帝决不会把艺术的灵感赠给一个没有生活热情的人。――选自杨立强文《写生琐谈》
人类自有文化以来,不同民族和国度的文化正是在互相借鉴、吸收和改造中得到补充和提高的。只有从人类文化的总体性和开放性的高度去认真考察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才是现代文化意识的发展趋势。――选自杨立强文《谈变》
石鲁在谈继承和创新时说“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当然,传统并不仅仅是指古人流畅的线条,或者是几个点和山石的皴法,它涵盖了一代又一代前辈艺术家所取得的艺术成果,以及他们的人品和道德修养。生活无所不包,并不仅仅是我眼里的几座水磨、几座山。艺术素材无处不有,只要你留神观察体会,艺术的矿藏就在你身边。于是爬山越岭,走南闯北,在生活中滚打闯荡,我渐渐地有了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我登泰山、华山、黄山,漫游三峡和桂林,开阔了眼界,开拓了胸襟,增强了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但我更爱故乡的山和水。――选自杨立强文《水磨坊的梦》
有朋友常问我,你的画有时只画一种树,是你的创意吗?我说,只要你留心生活,定会找到答案的。我自己的感受是,画家要饱餐“生活”,饱餐后要消化吸收,而消化吸收生活正如春蚕食桑叶吐丝一样有个很长的过程。――选自杨立强文《众里寻他千百度》
一个钟爱蝴蝶和长裙的女诗人,仿佛不适宜说喜欢吃回锅肉包子,贪恋肥嫩鲜香。这样的语境,只能出自莽汉主义诗派的代表诗人兼美食家二毛或李亚伟之口,方有三国气势。更不适宜说:“人生不过一撮烟火,诗人不能活在高冷里,如若饮馔不精,朵颐不快,枉来此生”。这样的语气,由身居北方的青年诗人王西平说出来,就如鱼得水煮肉片,麻辣两相宜了。
早在2012年,西平就开始在宁夏《壹周生活》报上撰写美食专栏。2015年出版了美食随笔集《野味难寻》,这部集美食、风土、民俗于一体,熔坊间段子、乡间故事、民间传说于一炉的随笔集,也是宁夏第一本乡村美食随笔集。如西平所说,诗歌在“精神意识中就是一种享受”,那么美食在味觉(身体)意识中也是一种享受,它们都归于生活本身。我曾写过这样两句话:有生之乐,走不出口腹之欲,一步天涯,一步海角,杯盘碗碟皆是风景。饕餮盛宴,看就欢悦,唯有美食最懂人心。我坚持认为,品尝美食可以缓解低落的情绪,使人豁然开朗、明亮。
读西平的美食随笔,和读他的诗歌一样,要把布满后脑勺的脑洞全部打开。《布劳提根与彩虹这鳟鱼》和《美国馅饼与摇滚乐》所谈到的两位诗人和两种食物,都有着熟悉又陌生的部分。我个人感觉,西平对布劳提根的情感植入会更深一些,对其诗歌写作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理查德・布劳提根,现代美国小说家和诗人,曾经参加垮掉派的活动。他的诗集和小说,都挂着奇怪的名字,像从一个平面上霍然凸起,使你被迫记住,比如诗集《请你种下这本诗集》《避孕药与春山矿难》,以及1967年出版的为他带来国际声名的小说《在美国钓鳟鱼》和次年发行的小说《在西瓜糖中》。这些名字使我联想到西平的《从臃肿的自身里牵出一只花碗》《七日喵咪之春》《我所进修的蹦Q学》等诗题,他们的气息相投、接近。
关于鳟鱼,《本草纲目》记载:鳟鱼,处处有之。状似而小,赤脉贯瞳,身圆而长,鳞细于鲜,青质赤章。好食螺蚌,善于遁网。看到“善于遁网”我就偷乐,文中写美国人一次无论垂钓了多少鳟鱼,只能带走五条,其余都要放回大自然,除了保护生态之说,还有一个原因大概就是钓鳟鱼太容易了。据说北京怀柔有一个专门吃虹鳟鱼的地方,叫虹鳟鱼一条沟,其鱼种就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山区小溪中的一种冷水鱼,引进到了怀柔。沟内都是山涧流出的天然泉水,生长的虹鳟鱼,肉质鲜嫩,皮脆刺少,无论是烤还是生吃鱼片,都极鲜美。
鲍勃・迪伦在201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无疑让中国诗坛一阵唏嘘。但对他的音乐作品,大多极为赞赏。西平说:“馅饼是美国的文化标志。”这一点我深信不疑,据说3月14日在美国日历上看起来就是3/14/15,这样看上去,确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无理数π的前四位。而π在英语里,与代表馅饼的“pie”同音,因此美国人会在这一天吃馅饼,表示庆祝。与西平同感,美国馅饼在形体上彻底颠覆了我们印象中的“饼”,中国传统小吃包子、饺子、肉夹馍,真真都可以加入馅饼大军 。
说到肉夹馍,不得不提一下陕西这款闻名遐迩的美食。第一次介绍我吃肉夹馍的是陕西籍诗人陈仓,他总是说,吃饭是我最不重要的一件事了。一碗岐山臊子面,一个腊汁肉夹馍,明明是很重要的两道美食啊。特别是肉夹馍的肉馅,那是入口即化、满口生香、绕唇难忘。最负盛名的美国馅饼当属苹果馅饼(或苹果派),美国的惯用说法叫“如苹果派一样美国化”。在美国苹果派的历史中,可追溯至从英国来的清教徒,他们培植苹果种子,用收获的苹果制作苹果派。这就是西平念念有词的那17000棵苹果树的来历,一个大IP的前世和基因。
作为80后的王西平,为什么迷恋美国50年代流行的摇滚乐?这一点不曾和他有过交流。“ 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会写诗的。” 鲍勃・迪伦说过,因此秘密地爱着,就好。鲍勃・迪伦在诗歌《溪谷下游》中写道:“你的气息是甜蜜的 M眼睛像天空中的两颗宝石M你的背影笔直M头发柔顺光滑M 当你躺下,靠着枕头 M但我却没有心动 M没有感激或者爱意M 你并不是为我忠诚 M而是对天上的星辰M 上路之前,再来一杯咖啡M 再来一杯咖啡我就走 M去那溪谷的下游。”一杯咖啡何其H密,需要急切赶来,替代情人和知己的位置,安抚主人那颗缠绵而哀绝的心。
鲍勃・迪伦是天才的词作者,这样的句子配上音乐,这样的音乐再配上咖啡,应是物我两忘之境了。难怪西平要将美国馅饼和摇滚乐并谈,他在美食专栏里介绍过一种麻辣南瓜的做法,末了他说,一边吃一边听小野丽莎的自然歌声就最好不过了。音乐与美食的混搭风,很适合具有创造性和先锋气质的诗人王西平。
三国诗人曹丕在《典论》中有云:“一世长者知居处,三世长者知服食。” 这里的“知服食”不仅仅是果腹充饥,它指的是真正的饮食之道。这饮食之道,在曹丕看来,只富贵一世未必能知味,要富贵三代才可悟得。世人皆知他的父亲曹操爱“对酒当歌”,不知道他爱吃葡萄,爱到读书时吃,清醒时吃,酒醉时吃,口渴时吃,不但吃,他还研究出葡萄的储藏方法,且酿出了中国第一杯葡萄酒。
1、黄磊,1971年12月6日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中国大陆男演员、导演、编剧、监制、制片人、歌手、教师、作家。
2、1990年黄磊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同年出演陈凯歌执导电影《边走边唱》。1996年凭借电影《夜半歌声》获得第3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奖。1997年北京电影学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同年发行第一张音乐专辑《边走边唱》。1999年出演电视剧《人间四月天》,饰演徐志摩。2001年主演电视剧《橘子红了》。2003年自编自导自演第一部电视剧《似水年华》,并发行同名专辑。2004年出版个人随笔集《十七楼的幻想》。2006年主演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2009年主演电视剧《四世同堂》。2011年凭借电视剧《婚姻保卫战》获得第1届亚洲彩虹奖最佳男喜剧演员。2013年与赖声川等共同发起乌镇戏剧节,同年领衔主演都市情感剧《我爱男闺蜜》。2015年主演都市情感剧《嘿,老头!》 ,同年参与户外竞技类综艺节目《极限挑战》。2016年主演电视剧《深夜食堂》。2017年5月11日,首次其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处女作《麻烦家族》全国上映,同年参加生活服务纪实节目《向往的生活》。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