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2 02:02:0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医院托管;公立医院改革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核心,是医院各个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包含结构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三级结构,涉及人员、技术、规章制度、物资等要素。某新建医院作为社会资本投入的非盈利性综合民营医院,从2012年4月运行后,由一全国知名公立医院对该院实行“全面托管”,即托管医院全权负责新建医院的运营及内部管理,投资与经营相分离,绝大部分医疗技术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由托管医院选派,医疗服务及水平与托管医院保持一致。这种管理模式在医疗质量管理中既是优势也是挑战。
1全面托管模式下新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态势分析(SWOT分析)
态势分析又称SWOT分析法,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韦克里于1982年提出,是英文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的缩写,其实质是对自身的综合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分析自身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与威胁的一种方法。对全面托管模式下新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进行SWOT分析,更有利于制定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对构建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①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新建医院的产权所有者全面退出治理,托管医院不涉及资金注入,只负责输出医疗服务资源,克服了产权不清晰,权责不分明的不足,为医疗质量管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②无历史包袱,医疗质量管理可塑性强。在实践中,被托管医院受管理职责划分不清、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建设不规范等历史包袱限制,医疗质量管理难度大。但新建医院由托管医院筹备建设,避免了输入管理时产生理念及文化冲突。
③医疗质量文化可移植,促进管理理念及医疗行为统一。托管医院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学术氛围浓厚,员工主观能动性及主人翁意识强,医疗质量文化建设卓有成效。新建医院可移植托管医疗质量文化,避免托管双方管理理念和文化冲突,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
④派驻人员专业技术过硬,医疗技术与服务差异小。新建医院的人员由托管医院派驻,专业技术较之普通民营医院强、建设起点高;较其他受托管医院更利于形成系统、稳定、差异小的医疗服务模式,推进医疗质量管理。
⑤规章制度完善,执行力强。托管医院历经多年制度建设,规章制度健全,新建医院可复制,为建立自身制度规范打下基础,而基于医疗质量文化及管理理念的一致性,全面托管模式下,医务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把握及认识更为准确,执行力强,执行质量高。
1.2劣势(W)
①托管医院为公立医院,强调医院公益性,与投资方关注利润与成本回收的经营理念有差异,是影响医疗质量管理的风险因素。
②临床科室兼职托管双方医、教、研工作,精力分散且部分科室负责人管理经验不足,一线医务人员选派缺乏计划性与前瞻性,人员流动性大,影响医疗质量管理。
③部分医疗流程“水土不服”。派驻人员根据工作惯性,照搬托管医院医疗流程,忽略新建医院在医院定位、发展规划、科室设置等方面与托管医院的差异,导致部分医疗流程不适用,不利于医疗质量管理。
1.3机会(O)
目前,我国民营医院发展条件较为宽松;国内成功的托管案例众多,经验可借鉴;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医需求旺盛且多元化,外部环境优越。对内而言,托管医院凝聚学科发展,部分学科对外发展热情,为新建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1.4威胁(T)
一方面,我国公立医院拥有绝对数量和质量优势,地位强势[16];另一方面各类民营医院发展势头强劲,新建医院参与市场竞争,需要在夹缝中抢夺医疗服务市场。
2新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措施
利用SWOT分析模型可见,全面托管模式下新建医院既有产权、人才、技术、管理可塑性强等优势,也存在经营理念冲突、人员流动与精力分散、部分流程不适用等不足,同时面临外部医疗环境给予的机遇与挑战。为此,新建医院结合实际,夯实基础质量管理,采取创新性措施应对不足,将质量管理工具贯穿管理全过程,制定标准化医疗流程,探索建立有新建医院特色的医疗质量体系。
2.1措施
2.1.1制定高效决策机制,完善组织架构,保证执行力
建立实施院长负责制下的决策机制,形成院长(委员会)-医疗管理职能部门-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科室质量管理员的四组管理架构。常设院办公会,每周定期召开会议,由医疗质量管理的相关部门和科室参会,负责医疗质量管理中的程序化决策和部分非程序化决策,决议经医疗质量管理职能部门下达科室,追踪处理,减少管理层级,保证决策高效及措施执行到位。
2.1.2结合医院战略定位,科学合理配置各层级人员
医院战略定位以常见病、多发病和创伤性治疗为主,与托管医院形成分级诊疗,实现疑难重症集中医治与常见病分散医治的有机结合。临床采用综合病房管理模式,医护分开,床位统筹,培养配置适合多学科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并按照专业的特点科学合理配置各层级人员。初期人员均由托管医师派驻,包括院长、管理团队及医务人员,其中医务人员实行一年一轮换,原则上每个医疗组设置1个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疗组长、1名主治医师和两名住院医师;每个病房配置1个住院总医师,保证医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能力。中长期逐步招聘培养本地化人员,建立稳定的人才队伍,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支撑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2.1.3针对托管模式,运用质量管理工具,严格医务人员准入准出标准
一线医务人员流动性影响医疗质量管理稳定性,新建医院运用PDCA循环(质量环)工具,从政策、关键环节与流程、督导等方面,建立完善人员档案,严格培训与考核,持续改进人员准入准出管理。
2.1.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流程改造,保证医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新建医院在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辩证移植托管医院完善成熟的规章制度与医疗流程,并结合自身组织机构特点进行针对性修订与改造,如定期修订制度、改造急诊手术及进修管理、双向转诊、院外检查等流程,协调未设置的科室开展门诊,设计“门诊医师兼职会诊”模式等,避免制度与流程“水土不服”。为保证医疗管理规范化及医疗质量同质性,新建医院在全院开展规范化科室管理,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流程、指导科室建立管理目录及操作细节等,增强科室层级医疗质量管理意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2.1.5积极有效的考核,“赏罚严明”
借鉴托管医院考核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新建医院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对普通临床科室考核指标进行修订,探索对特殊科室(如急诊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等)的医疗质量考核。根据医务人员的岗位类别设计不同的绩效目标,将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发生数量、赔付额等与科室年终绩效及个人绩效挂钩,增强医师积极性,促进质量质效持续提高。
2.1.6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支撑医疗质量管理
利用信息化技术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成为主流趋势。我国大多数医院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基本信息系统为临床、科研提供支持。但存在普遍问题,如:未建立医院信息互通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级诊疗的推行;医院关键信息被动查询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工作和运行医疗质量管理的需要,增加管理难度,降低运营效率。新建医院依托托管医院信息系统成熟的优势,搭建起远程医疗协同平台,实现远程桌面会诊或远程医疗,通过信息系统网上预约托管医院床位,解决了优势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床时间长等问题;在电子系统中部署手术间使用率及首台手术开台时间模块,以结果为导向,为医院决策提供支持,促进手术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手术质效;对关键信息,如危急值预警、会诊延迟、不良事件报告等通过设置提示界值,系统主动推送,实现实时动态预警和严格的过程控制,帮助医师减少差错,保证医疗安全。
3医疗质量管理成效
3.1完善了质控体系的建立,保证医疗质量与安全新建医院在托管医院的支持下,从仅有院级质量管理组织逐步了建立院级、科室、医务人员个人等三级医疗质控层级,形成院长、职能部门、科室主任的医疗质量管理责任体系,成立各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并结合每年度医疗质量改进工作方案中的工作重点,增设临床路径管理专委会、手术管理专委会等,拓展管理维度。通过发挥各委员会职能,新建医院的临床路径工作实现零突破,目前共开展39条临床路径,入径率占出院人数10.6%;手术间利用率从新建时68%上升至92%,手术资源分配更为合理。
3.2医疗业务效率大大提高,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经过
4年多的发展,新建医院年门急诊量从124778人次上升至311547人次,同比增加150%,年出院量从10781人次上升至27967人次,同比增加159%,年手术量从5113台次增加至15058台次,主要效率指标如病床周转次数达及病床使用率逐渐上升,平均住院日从12.55d降至11.27d,达到三级医院评审要求。同时新建医院打破无优势专科的局面,成立创伤、痔瘘等3个医疗中心;成功开展了腹腔镜下保留幽门及脾脏的全胰切除术、分段切除整形修复治疗环状混合痔等10余项疑难技术,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3.3人才梯队逐步形成,支撑长期可持续发展
医院运行正常以后,逐步置换一线医疗技术人员,实行本地化招聘培养,招聘标准与托管医院基本保持一致。目前,共置换医疗、护理、医技、管理等人员共371人,逐步建立一支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在置换过程中保持“金字塔”人才结构,保证稳定的医疗质量,支撑新建医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4医院管理水平得到提升,有利于新建医院品牌建设新建医院同时重视医院公益性,开展“健康快车进社区”“健康快车进企业”“健康大讲堂”等公益性活动32次,服务5260人次,辐射周边100万人口,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影响力与美誉度逐渐扩大,逐步建立新建医院品牌。
4未来发展趋势和展望
近年来,采用托管方式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医院的持续发展已日渐普遍。全面托管模式更能从系统和细节上帮助受托管医院建立、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在公立医院托管民营医院、公立医院或其他类型的医院时均有借鉴意义。在未来,全面托管模式下的新建医院在医疗质量管理中一是需要找准发展定位,与托管医院专科差异化发展,形成互补,二是充分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孕育特色医疗质量文化;三是变“输血”为“造血”,在托管医院专家顾问团下逐步实现人才本地化,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最后,抓住大数据与智慧医疗契机转变思维,用信息化技术助力医院远程网络建设和移动医疗终端服务,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开展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医院管理内涵。
参考文献
[1]曹荣桂.医院管理学质量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48.
[3]张超.医院托管:穿新鞋,走老路?[J].中国卫生产业,2009,6(7):64-67.
[4]王硕非,揭筱纹,吴依西.民营医院托管模式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4):493-496.
[5]廖家智,杜杏利,陈安民,等.医院托管模式分析及启示[J].中国医院,2015(6):23-24.
[6]杜巍巍,胡弘,朱嘉龙.以省级龙头医院托管县级医院构建医疗联合体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院,2015(3):24-26.
[7]尹璐,王亚东,刘震.我国公立医院帮扶式托管模式实践的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4(26):145-148,152.
[8]邹冠炀.发展民营医院的公共产品理论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5):119-123.
[9]刘贻佳.以大带小"托管模式在民营医院成长中的探索[J].吉林医学,2010,31(14):2143-2144.
[10]魏俊辉.浅谈医院托管[J].卫生经济研究,2005(5):32-33.
[11]向前,王前,邹俐爱,等.我国民营医院发展趋势及对公立医院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5):14-15.
[12]马晓静,王小万,左延莉.公立医院托管模式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10):9-12.
[13]许立新.医院托管模式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探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4):323-325.
关键词 基层医院 医疗器械 清洗质量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院感染也就成为引人注目的特殊课题,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保证供应到各临床科室的物品达到无菌要求,充分清洗物品是医疗器械再处理中消毒和灭菌前的最重要环节,对医疗物品进行正确的有效地清洗、消毒,既保证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免受交叉感染,又使物品达到灭菌效果合格的必备条件。
物品清洗的目的
清洗是指去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其目的是祛除和减少医疗器械上的生物负荷,通过细致的清洗可去除患者来源的致病微生物。
器械清洗过程的质量管理
使用后的器械供应中心应及时回收清洗,防止污物变干难以清洗针对污染严重、污物变干的器械按配比浓度要求配制稀释酶洗剂,水温达到45~55℃,浸泡10~15分钟,浸泡器械时应将关节部位与齿槽部充分打开,分类放入塑料或不锈钢盆内,以水覆盖过器械为准,对有锈渍、锈斑、锈点较多的器械,使用带盖的专用容器按配比浓度配制器械除锈剂浸泡5~10分钟后再用软毛刷轻刷,除锈后再用流动水或纯净水冲洗干净放入配制好的器械上光剂中进行上光养护。有条件的医院使用机械清洗机时应对清洗机运行过程进行监控,观察运行程序是否正常,使器械清洗达到洁净标准。人工清洗器械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器械清洗后的处理
【关键词】医院数字化管理;医疗质量管理;医疗质量
【中图分类号】R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2-0210-01
数字化为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保持医疗质量稳定、促进医疗质量提高提供了先进、科学的平台, 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的重要作用, 有的还发挥着根本性、革命性的作用。
1 建立完整的数字平台, 提升医疗质量
1.1 诊断治疗及时准确:通过建立集合化数字平台, 改变检验和各种辅助检查流程、数据后处理, 提高诊疗效率, 带动整体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检查、检验实现联机及条码采集, 无需人工转抄及分诊, 使检验和检查更快速; 检验、检查报告及影像结果网络传递实现了零时间送达, 使结果更准确、更可靠。PACS 系统使不同的影像资料如 B 超、胃镜、MRI 及 CT等资料可以网络传输, 每个计算机终端都可以调阅, 进行对比, 为临床医生诊疗提供有效、准确的客观依据。
1.2 医疗文书标准规范:医疗文书的电子化虽未改变其内容, 但其书写形式发生改变。传统手工模式下医疗文书的书写的 “文字游戏”令管理者、工作人员头痛。一些医院门诊处方、治疗单、检查报告单、申请单、住院医嘱、住院病历等电子化模版的设计与使用,和无纸化传递彻底解决了由于书写不清造成的收错费、发错药的难题,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减少了差错, 使医疗文书更加科学、客观。
1.3 医护沟通清晰直观:传统模式下医护之间只能靠书面或口头沟通, 增加了沟通环节, 耽误了工作时间, 影响了病情诊治, 而利用数字平台实现网络沟通, 能达到清晰直观, 不易遗漏、节约工作时间的效果。一些医院将医、护工作站连接在同一终端上, 医生与护士不用见面就能完成医嘱的快速传达和准确执行, 同时将移动医生护士工作站 ( 移动 PDA) 引入临床, 使医护网络化沟通更加快捷、便利, 整体效能达到最大化。
2 依托数字平台, 自主创新, 变革医疗质量管理模式
2.1 流程最优化:信息化管理彻底改变了传统作业流程, 为医务人员提供网络化工作模式, 提高了工作效率, 方便了患者; 同时, 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各种医疗信息, 及时做出科学决策。
2.1.1 挂号、咨询、划价、收费一体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 进行诊疗流程再造, 病人从挂号到出院结算、病案归档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
2.1.2 分诊排队科学有序。为优化门诊流程, 提高工作效率, 一些医院与北京联信永益公司联合开发分诊系统。该系统集“患者队列管理、医生出诊信息管理、医护对讲、信息显示、自动语音合成播放、门诊信息数据处理”等功能于一体, 消除了就医排队管理中存在的混乱无序现象。
2.1.3 患者候诊时间缩短。影像报告集中打印, 集中领取,检查检验报告单患者自助打印, 缩短病人就诊等候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2.2 全程可控化:规章制度与信息系统地有机结合, 使规章制度由 “墙化”变成强化。如医生工作站的病历质量监控、网上会诊等功能,“迫使”医生的医疗文书书写、医嘱下达、诊疗操作、应邀会诊等必须规范、及时、准确。
2.2.1电子病历全程质控。病历质控系统包括书写时限和书写质量监控两个子系统。质控系统真正实现了病历终末质控向全程质控的转变。一是时限监控。自病人入院起就自动采集各项监控项目的时限数据, 持续在线跟踪, 实时把各项监控项目的开始时间、截止时间、剩余时间、超时时间、完成时间、超时完成率反馈给医生和质量管理科, 并可产生医生、核算小组、科室的时限统计表和时限分数。二是质量监控。三级病案监测人员查阅医生病历时, 可将发现质量问题及时发送给医生和护士, 医生修正后再反馈给质控员, 质控员再次审阅和确认医生的修正。
2.2.2 网上会诊全程可控。一些医院自行研发的会诊系统, 解决了以往会诊不及时或者不能达到会诊目的的问题。会诊申请由病人所在科室的医生通过会诊系统发往应邀会诊科室,发出会诊申请的同时, 系统自动开放病人的电子病历, 应邀科室及相关人员当即收到会诊邀请的提示。会诊医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口令登录会诊系统, 调阅会诊病人的电子病历资料, 通过会诊系统书写会诊意见之后, 会诊医生将会诊意见发回申请会诊科室。
2.3 安全最大化:
2.3.1加强药品的使用管理。首先是根据抗生素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性、不良反应以及本地社会经济状况、药品价格等因素, 将抗生素分为三级使用和管理, 并设定不同级别医师使用抗生素的权限, 系统限制每个医生只能使用规定的抗生素。其次是在线提供权威的用药咨询。将“合理用药监测系统”集成到门诊医生站和住院医生站, 为医生提供权威的在线药品咨询, 包括配伍禁忌、不良反应、作用、用途、剂量、禁忌症、注意事项等, 保证合理用药。
2.3.2 切实落实临床科室医疗制度。利用数字平台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管理, 如医生值班排班表、医生交班登记表、医生接班登记表、疑难 ( 死亡) 病例讨论登记表、病人出入院登记表、医疗事故 ( 差错) 登记表等在网上进行, 便于管理部门全面掌握医疗制度落实情况。
3 结语
一些医院运用医疗质量管理的软件系统, 解决了传统医疗质量管理模式下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 使得整个诊疗过程达到流程最优化、全程可控化、安全最大化和信息关联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成普. 新形势下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院管理, 2007, 27(4) : 27~ 28
【关键词】医院;医疗质量;质量控制;管理档案;管理工作
The think of management records about medical quality
Yang zhi-liang
【Abstract】 The work of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relate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ach hospital, all the problems be found in quality management will be promptly corrected and processing responsible person by different means, but the problem is still much, even repea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edical quality management records, the quality of medical management and personnel long-term interests, to increase the technological level, strengthen responsibilit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rvice would also help promote quality management.
【Key words】The hospital, medical quality, quality control, operates record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R5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281-01
1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医疗是医院工作的中心,医疗管理的核心是医疗质量,尤其是在病人投诉逐年上升的今天,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已成为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医院长足发展的关键。由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医疗服务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现象,因此,医疗服务需要严格监管[1]。
医疗质量涵盖医疗机构的人员素质、技术特色、服务水平、工作效率、环境设施和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2]。仅有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能部门、科室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控组织行使质量控制是不够的,需要推进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应通过基础培训把质量意识深植于人心[3],提高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提高服务意识,规范医疗行为,人人参与医疗质量管理。
2 质量管理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
医务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比较贫乏,不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不能真正做到维护患者的隐私、讲究谈话技巧、及时解决患者的要求,引发医疗事故,影响质量管理。
对三级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落实不好,导致质量缺陷重复出现。如:诊断依据不足,部分病例缺乏鉴别诊断,各主要诊断的症状描述太简单,诊断层次不清晰,未能体现诊断的依据,有的仅凭一张功能检查报告单就草率地做出诊断;未按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要求书写病历,现病史质量差,不按照时间的要求及时记录,缺项、潦草、涂改、上级医师不审阅签名等。
医疗质量管理意识亟待提高,医院现阶段存在的种种质量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均与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淡漠或错误观点密不可分。如有的人认为医疗质量主要是医院行政、质控部门抓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人则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技术水平高,医疗操作已是轻车熟路,往往因思想麻痹、忽略细节导致差错;有的人缺乏质量意识,不能把质量观念贯彻于日常工作,不吸取别人的教训,重演自己或别人的错误;有的人则抱着陈旧的质量观,认为质量就是技术水平高,一心只想运用新技术新业务,而忽略了患者的感受和期望,结果违背患者意愿、导致纠纷等。
部分医务人员基础差,不认真学习,病历质量差,业务水平低;有的工作不严谨、随意性大,不认真观察病人,不加强对“高危”工作人员的质量监督,对病人反映的问题不及时处理、或不及时报告,常常引发医疗纠纷。
面对质量问题,很多医院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如各种类型的经济处罚、末位处罚、待岗教育培训、停止处方权或手术权等,这些方法有些有效、有些效果不明显。
3 建立医疗质量管理档案
提升医疗质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构建质量管理体系是长期的任务[4]。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注重过程管理和环节质量控制[5]。因此质量管理工作应当从全面性考虑、形成长效机制。
在医疗质量管理中,将有医疗事故(分清责任事故和技术事故)、引发医疗纠纷的原因、丙级病历、服务态度投诉经查属实的人员、工作严重不负责被通报的人员、不合理用药与质量检查中每年通报次数最多的前5或10位人员记入医疗质量管理档案,医院每年做出统计报表,交人力资源科与医务科,作为年终个人考核的依据;并应将每年统计结果进行全院通报或公示。
这样以制度形式管理,将质量与自身利益联系起来,强化全员质量意识,让职工参与到质量管理工作中来,自觉进行质量把关。
4 医疗质量管理档案的意义
4.1 作为个人职称评聘的参照条件:将医疗质量管理档案资料用于医院职称评聘工作,对那些质量意识差、常出医疗纠纷或事故的人员不能评聘。
4.2 作为医院评优评先的参照条件:在质量上常出问题、有丙级病历等问题的人员不能评优评先,也是年终个人考核的依据。
4.3 作为医师定期考核的内容之一:医师定期考核包括工作成绩、职业道德、技术水平三个方面,而医疗质量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与这三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医师定期考核工作应当参照医疗质量管理档案资料,使考核工作落到实处,也是医师技术能力考核的依据,才能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
4.4 作为科室负责人任职的参照条件:科室负责人是科室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室院科两级管理的关键环节,涉及到全科服务质量与技术水平持续改进,没有质量意识、自身常出差错纠纷、甚至出现丙级病历的人员不能选拔为科室负责人。
4.5 医疗责任追究的依据:依据医疗质量管理档案,认真落实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对个人的问题、责任的大小、性质、程度都会实事求是地记录下来,也是个人奖惩的依据,对医务人员更具客观、公正性,医院的制度更具有威信,真正体现医院制度化管理。
4.6 作为选拔、培养技术后备人才的依据:医院选拔、培养技术后备人才时,质量意识薄弱、无责任心、常出质量问题,甚至出现丙级病历、纠纷或事故的人员不能作为培养对象。
4.7 以利于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通过质量检查,建立管理档案,有利于指导“缺陷管理”,更利于及时分析、总结、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
4.8 医疗质量管理更具有刚性:建立了医疗质量管理档案,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有利于推进全员质量管理,体现了医院质量与自身利益一致性;是处罚的事实依据,使量化管理更具说服力,体现管理的公正性,避免人情问题干扰管理工作,减少质量管理工作的难度。
参考文献
[1] 王保真,周云.强化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有效监管【J】.卫生经济研究,2007(8): 8-9
[2] 赵聪,周谦,刘春,等.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3):60-61
[3] 陈林初.我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探索与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院杂志,2008.25(6):752-753
[4] 阎惠巾.探索医院质量之路【J】.国医院管理,2007,27(9):3-6
[关键词] 医疗质量; 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3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需求的日益提高、医疗纠纷明显增加,以及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疗质量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核心问题。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家医药卫生改革进一步深化、人们的卫生健康需求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是提升医疗服务品质,促进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医疗质量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原有的质量管理理念、体制和方式在有些方面已经不适应医疗卫生发展变化的需要。因此,医疗质量管理者必须认清现状,积极探索适合医院的新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
1 医疗质量管理现状与不足
1.1 基本医疗制度落实还不到位 医疗三级查房、术前、死亡病例讨论、疑难危重患者抢救等基本医疗规章制度是长期临床医疗实践的总结,甚至是用患者鲜血与生命代价换来的教训。但在临床医疗实践活动中,少数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还比较淡薄,对医疗制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严格执行各项医疗规章制度;在质量管理部门对制度落实追踪督查不力的情况下,医疗规章制度往往是写在纸上,讲在嘴上,贴在墙上,形同虚设。在医疗工作实际中发生的医疗质量问题大多与制度落实不严有关。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不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对各种医疗规章制度如三级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术前讨论制度等不能常抓不懈,导致质量缺陷问题的重复出现。
1.2 医院内部机制的运行和管理现状 传统院、科两级管理制度和目前实行的科主任负责制,使医院整体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有效的网络支持,难以真正保证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现有的分配制度是以科室为结算单位,个人业绩、医疗安全、质量管理、科研能力等方面与个人收入未能做到真正的挂钩,或多或少存在感情因素和平均现象。缺乏有效的、合理激励机制,影响了部分员工的积极性。
1.3 医疗质量的考评指标及评价体系不完善 医疗质量包括门诊质量、护理质量、医技质量、服务质量等,由于质量指标生成环节多,在实际操作中对临床医疗质量的可控点较多,而对医技质量监控点较少,对终末质量的评价多,而对基础质量的评价少,因而造成临床与医技、后勤服务等的矛盾冲突,在对医疗质量的考评中,导致评价结果出现偏差,而不同的质量标准也带来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影响了医疗质量的宏观管理。多数医院把质量管理职能挂靠在医务处,环节质量控制与管理工作由医务、医院感染管理、护理等职能部门兼管。医务部门工作量大而繁琐,质量控制与管理的规章制度、质量指标落实的检查常常会因临时工作任务而搁浅,医疗环节质量检查次数和频率都不足。
1.4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质量管理机构设置仅限于机关及辅助部门,由于人员有限,职责不明,医疗质量督促检查落实不力;科室领导和医务人员作为医疗质量的具体执行者和一线管理者,在质量考评体系和奖惩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他们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随着医院服务职能的日益扩展,质量管理范围和内涵也应相应拓展,但由于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相对滞后,在指导解决医疗质量管理问题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强。
2 思考与对策
2.1 更新质量观念、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医疗质量 传统医疗质量是指对某一疾病的诊断或治疗的及时性、有准备性和安全性。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1)诊断是否正确、及时;2)治疗和疗程是否合理有效;3)在诊疗过程中有无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传统的质量观念局限于临床疗效,是以医疗为中心的体现。现代医疗质量是建立在“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满意为目的”的基础上,无论是从内涵和外延上都从单纯的临床医疗质量转变为临床疗效、服务、时间、费用等诸方面的综合质量。2007年开展的“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追求社会效益,维护群众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放在第1位[1、2]。通过健全医院“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等”管理制度来探索医疗质量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达到患者所期望的“疗效高、服务好、时间短、费用低”的要求。由原来的质量保证向持续质量改进的全面医疗质量管理转变。强调全员参与、全部门控制、全过程控制,一改过去强调事后控制质量的管理方法,逐步从阶段质量管理转变成全程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管理的整体化、科学化、数字化和标准化。
2.2 认真落实医疗规章制度 严格医疗规章制度落实是提高基础医疗质量、环节和终末质量的重要保障[3]:1)要认真搞好建章立制工作。积极适应国家医药卫生改革的新形势,及时做好相关医疗管理制度的修订、完善和主动跟进工作,保证医疗质量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2)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多方式、多途径加强医疗制度的宣传教育,强化医务人员对规章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遵守医疗规章制度的自觉性。3)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发挥好上级医生的业务指导和管理作用,推行制度落实监督制和责任追究制,组织违规医疗事件讨论剖析,定期举行医疗服务质量分析讲评,努力维护医疗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杜绝由于制度落实不到位而引发的系列医疗质量问题,确保医疗行为的规范和医疗安全。
2.3 改进质量管理模式,加强质量环节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 长期以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处于被动局面,只重视在月底对归档病历、现时病历、技术操作和科室台账等一揽子的终末质量检查及考核,而忽视了中间环节质量的动态检查和评估,即便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也无法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治“标”而不治“本”,甚至造成临床科室为应付检查而在检查前突击性整改的现象。为此,转变职能科室工作作风,改进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强调质量管理中间环节的动态检查和评估,对医疗质量管理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定期开展活动,对全院临床、医技科室医疗质量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在院周会进行通报,将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科室限期整改和复查。实践证明,重视质量中间环节的管理,是控制和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4、5]。
2.4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机制 医疗质量管理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积极探索和持续创新:1)要强化质量意识[6]。加强医疗质量教育,把医务人员的注意力从关注医疗数量调整到重视医服务质量上来,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念和服务理念。2)要建立医疗质量督查长效机制。完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网络,发挥督导检查的效能,努力把医疗差错或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注意引导临床科室主动参与医疗质量管理,激发科室的内在管理动力[7]。3)要完善医疗质量考评机制。建立科学的医疗质量考评体系。将病历质量、医疗质量、医疗效率、医疗安全和医德医风等指标纳入科室综合考评,克服重形式、轻内容;重缺陷考评,轻质量评价;重奖励、轻处罚等现象。4)建立先进质量管理理论的应用机制。积极开展医疗质量管理研究,及时将循证医学、全面医疗质量管理、临床路径等现代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医疗管理工作实际,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朱锡光,孙梯业,颜伟.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J].西南国防医药,2006,16(6):684.
[2] 张宏雁,徐迪雄,李景波.新形势下的医疗质量管理策略[J].重庆医学,2005,34(6):831.
[3] 李曙光,尹爱田,曹艳民.医疗服务质量评价解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11):661.
[4] 乐虹,郝敏,唐圣春等.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新策略[J].医院管理杂志,2005,12(6):569.
[5] 易学明,杨宝林.对医疗质量管理本质的再认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3):1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2-0065-02
【关键词】医院管理 制度建设 措施
卫生部提出的“以患者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在全国展开对医院质量管理,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创建优秀二级医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医院质量管理得到全面提高.通过医院创建优秀二级医院的检查、督导和反馈,也发现医院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医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薄弱环节,成为影响医院寻求向前迈进的关键因素。为了创建优秀二级医院,使医院质量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认识,进一步分析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和新方法,使优秀二级医院的管理得到持之以恒地落实与不断改进。
1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规范医疗服务环节
用制度保证有效的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实行患者住院、出院、术前、术后的医患沟通制度,对患者需使用的贵重药品和进行大额费用的诊断治疗实行解释制度,对出院患者有随访制度。
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服务改善也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需要长期不懈地抓。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实施患者满意度管理,认真倾听患者的心声,了解其需求和建议。针对自身服务存在的差距进行改进,努力缩小与患者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尽可能提供超值服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
2 以质量改进为重点,夯实医护基础质量,规范医疗质量和安全的管理控制体系
2.1 完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必须要有健全的组织保证。建立了由院长办公会,各质量管理委员会,各科质量控制小组,自我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医院建立院、科、个人三级医疗质量管理网络。成立医疗质量管理、病案管理、输血管理、医院感染管理、药事管理及医疗安全管理6大委员会,各委员会在工作中明确各自职责,及时发现医疗服务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提出整改建议。临床科室设立医疗质量监控管理小组,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加强科室医疗质量自我监控能力,强化环节质量控制.实施医疗质量科室负责制,落实质量自主管理和自我监控,层层负责,逐级把关,从而形成了一个全员,全程质量管理网络。
2.2 坚持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每月召开会议,针对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问题进行研究,并发挥质量控制与改进小组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形成决定后由其负责传达,并组织督促科内实施。认真贯彻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每月由医务科通过实地检查,科室医疗质量管理记录,科室自查等方式来反映核心制度落实情况,以现场督控方式,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反馈科室及时整改。
2.3 建立医疗安全预警机制 加强医疗危机管理,完善医疗纠纷、事故的处理程序和流程,将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3 完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核心制度、岗位职责,以专科建设为契机,提升医院综合实力
3.1 搞好重点专科建设 强化医疗质量标准化管理和医疗质量监控、督查。加强重点专科、特色专科、特色技术、关键环节质量的自我监控与督查管理。以点带面,医院根据相关规定,制定并修改完善了一系列医院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在终末质量管理方面重点查找医疗护理缺陷,加强质量评价和信息反馈。制定了《临床科室、医技科室等质量考核标准》,《业务在查房》,《核心制度落实督查表》,三级医师查房,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等检察内容。经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研究后全面推行。
3.2 规范医疗行为、诊疗常规、护理常规、操作规程,重视病历质量管理
病历是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的基础,抓好病历质量是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整体水平的提高的前提。病历质量的重点是审查病历的内在质量,包括诊断、鉴别诊断是否正确,检查是否及时、合理、正确;治疗是否正确、有效,医护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是否落实等,着重查找医疗质量、医疗服务、医疗安全等存在的缺陷,提出整改建议并限期整改。
4 重视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
4.1 加强人才培训与考核 对新分配、调入或进修人员实行上岗前培训,考试合格方可上岗,以达到统一思想、文化传承作用。每年对各级医师技能进行综合考核,住院医师重点加强“三基”训练,考核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突出抓好“三新”教育,即新技术、新理论、新进展,考核急救技术、专科技术、疑难病历分析等。
4.2 完善考核与奖惩机制 制度的考核与落实必须有奖惩机制的监督,否则会落空。制定一个制度及考评细则,严格落实考评方案,要将医疗服务质量与薪酬分配、个人考核、评先评优和晋升晋级紧密挂钩,坚持用数据说话。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坚持奖惩结合。
5 以信息公示为手段,规范医疗收费行为
[关键词]质量管理、医疗设备管理、ISO9001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087-01
当前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引进全新的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一弊端,渐渐的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不断进入了各个医疗单位中,某些医疗单位依据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制动出了一系列的医疗制度,例如:采购、验收、查询、运营原理以及管理制度等。本篇文章主要阐述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
1、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是把文件进行系统化及规范化的一种管理体系,在此系统管理体系中,最基本且最通用的质量管理原则有八条[1],分别是:①关注焦点为顾客;②集体性参与;③强调领导能力;④与供应方成互利关系;⑤监督制度需建立,并对过程进行控制;⑥对制度不断更新;⑦管理方式要系统化;⑧解决事物方式要合理,并且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建立监督机制,在监督的过程中对体系进行改进。
2、 应用
在医疗单位建立治疗管理体系中,要严格遵循以上八条原则,许多医疗单位就是根据ISO9001:2000治疗管理体系而建立起自身医疗单位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以下主要介绍某医疗单位依据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出的相关医疗设备体系。
2.1 采购及其验收体系
医疗单位在采购设备时评价供应方的程序为[2]:供应商进行实地考察评价医疗设备样品的性价比评价供应商的信誉度供应商考察其应用能力由采购员对《供方评价记录》进行填写,并且对其进行评判把合格的供方档案进行建立,以便其他供应商能够进行比较及筛选。在采购人员把供应商档案建立起来后,要对供应商进行比较并筛选筛选后确定好供方向领导报告,领导批复与供应商进行洽谈,并签订有关合同购买。在采购的各个环节中都应有专员进行负责,并且对各个环节进行记录。在医疗设备到货后,验收工作必须仔细[3]:对医疗设备的量数以及型号进行核实要求供应商展示设备的使用设备负责人对设备运行进行评判供应商对医疗人员进行设备的培训使用与管理在完成设备的调试与培训后与供应商签订《质量保证协议与纠纷协商处理方案》。
2.2 使用管理以及报销体系
在使用医疗设备时应遵循以下程序:医疗设备科室将购买的医疗设备进行投入使用医疗设备科对设备进行档案建立在设备使用后建立起使用记录卡,以便登记每周派专人对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核实,确保登记无误。
设备报销程序[4]:在医疗设备投入使用之后要派专人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如设备需要进行报废处理,必须向医院的设备科室进行申请在设备科室批准后再向医院的资产管理科室申请审批在资产管理科室审批通过后再将设备进行报销。
2.3 设备日常维护
在医疗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突发状况或者设备故障的问题,在设备出现故障后如没有进行及时的维修,将直接影响到医院的服务质量。因此,在医疗设备使用的过程中要制定好相应的检测程序[5]:医院工作人员在使用医疗设备时要对其运行情况进行记录设备管理科室根据工作人员的记录情况来对决定是否要对设备进行维修维修时必须记录好维修的时间及其结果如需进行维修由设备管理科向上级领导申报维修所需费用完成维修。在设备维修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技术人员、设备使用人员以及维修人员共同参与,确保设备能够完全修复。维修人员在完成维修后,要给出相应为维护方式,以此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
2.4 管理体系升级
医疗设备管理体系在使用中要根据不足之处不断的进行改良或升级,改进的方面可以从多方面入手,例如:(1)设备管理科室每个季度都要对设备管理程序进行核查,并对其做出评价,根据不足之处给出相应的改正措施;(2)发动医院全体相关人员对设备管理体系进行评价,提出设备管理体系不足之处并给出意见,使得医疗设备管理体系能够健全,也使得其效果能够更好的发挥。
3、讨论
某院自从实施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以来,医院的各项医疗综合实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且许多工作都进入了良性循环状态。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体系取得的优势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①严格的控制了采购与验收程序,使得医院的医疗设备在采购中更科学、更合法、更先进,这种程序不仅保障了医疗设备的质量问题,而且还能降低医院的经济支出;②医疗设备的使用管理与报销程序都采用了登记记录的方式,为以后的维修及保养提供基础;③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充分降低了设备故障的发生率,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能够延长,同时也为医疗设备的准确性以及工作效率提供坚实的基础;④管理体系的升级能够使得设备管理体系吻合医院的发展,使得医院能够长久的发展。
综合本文所述,医院医疗设备应用质量管理体系不论是对医院的医疗技术还是医院的综合实力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充分减少医疗设备在采购、验收、使用及其管理中所发生的不良事件,使得医院的医疗设备在日常使用中能够充分体现其价值。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在许多医疗单位中得到使用,并且情况均表现良好,其已经成为当前医院发展的必经之路,值得对其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甫,陈恩卉.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疗装备,2014,(9):71-72.
[2] 张博,刘希娟,钱琳琳等.浅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2,25(1):42-44.
[3] 张巍,张鹏,荆斌等.标准操作程序在医学装备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2,(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