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结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01 07:04:5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一年级数学下册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年级数学下册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56-01

作为课堂有机组成的一部分,“课堂小结”这个教学环节的地位显得越加尴尬,它往往缺乏变化:时间固定、句式固定、形式固定,让教师麻木,让学生反感。“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改造“程序化”的课堂小结,让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是提升课堂效率的途径之一。

一、课堂小结不妨“缠缠绵绵”

临近下课,许多老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总是显得匆匆忙忙,一般只有2~3分钟时间。这种课堂小结很容易流于形式,学生只会看着板书,机械地复述一遍。或者有时候由教师自己再强调一遍,收效甚微。

“缠缠绵绵”的课堂小结,是允许时空的拓展和延伸的。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一课时,在教学完第一课时之后,我在课堂小结阶段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设计一份圆规的使用说明书。”显然这样小结方式,学生是不可能在寥寥几分钟内完成的,他们首先需要了解说明书的一般格式,对说明书的项目进行简单的分类,如“圆规的构造”“圆规的功能”“圆规的用法”等,然后才开始积极地回忆课堂教学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尽管这样的小结完成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们却投入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在课余时间自发地组成合作小组,交给了老师一份份满意的答卷,他们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小结理应“疙疙瘩瘩”

课堂小结方式的僵化,让一些“久经考验”的高年级学生变得轻车熟路,他们大多数会将板书读一遍,陪着教师顺畅地走完这一过场,而其他的学生则沦为“看客”。提升课堂小结的难度,让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梳理、构建过程,让学生自己选择总结方式、自己确定总结顺序。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教师将各个知识点随着教学进程的展开而故意打乱板书的排列顺序,最终形成的板书结构显得非常凌乱。面对“乱七八糟”的板书,指名小结的学生在复述时吞吞吐吐。此时其他同学自发地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教师用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集体参与,让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串联,梳理知识之间的前后顺序和彼此联系,最终形成完整、清晰的小结。

三、课堂小结应尝试“断断续续”

课堂小结并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某一个固定环节,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灵活地扩大小结的范围,在适当的契机适时地进行小结,让学生及时反思,从而促进后继教学环节的展开,也使得反思归纳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课堂小结也并不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大胆地拓宽课堂小结的时空,让课堂小结延伸到课外乃至校外,让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进行各种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小结活动。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元、角、分的认识》一课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调查家中常见生活用具的价格,用虚拟物品的形式开了几家百货商店,要求学生任意购买两件商品,算出自己应付的钱数及找回的钱数。由于活动耗时较多,笔者分次开展活动。学生在这种“买”与“卖”的趣味性活动中,兴味盎然地开展小结,巩固了简单的人民币计算的方法,这样的小结方式比那种“指名口述”效果要好得多。

四、课堂小结应求“快快乐乐”

改变传统的课堂小结,必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要转变以往那种或单纯围绕“知识点”进行小结——今天这节课你觉得自己发挥得怎么样;或让学生为自己找榜样——你觉得这节课哪位小伙伴表现得特别棒等。让学生从课堂小结中感受成功的乐趣和再创造的喜悦,变被动的复述为主动的构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小结的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时,教师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生日,然后小组之间说说自己出生的那一年或那一月包含着本节课中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在与自己密切联系的数据中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小结的氛围。针对学生出生日期中“年份”差不多的情况,教师出示了自己的生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对“平年、闰年”以及“大小月”等知识进行再次巩固。尽管没有要求学生在小结过程中说出那些抽象的定义,但是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完成了知识的实际运用,收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篇(2)

    一、突出学科特征,散发数学味

    整合各个独立的学科,融合学科差别、建立大学科观是国际上教材编写时的共同趋势。但“融合”不等于“溶合”,不可以上着数学课却感觉是在搞社会活动,这样张冠李戴就丧失了学科特点,数学课必须要坚持数学特色。

    散发数学味首当其冲就是要简约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要落实四基,于是为了达成所谓的情感目标,那些贴着爱国主义、互助友爱、公益环保等的标签都跑进数学课堂。由于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和“统计与概率”那样有鲜明的知识特点,它更多的是三部分知识的有机揉合和方法的灵活运用,一些教师就以为是没有新知识,在教学内容轻松简单的情况下增加思想价值来为自己的课堂加码,这样的想法是很肤浅的。如,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旅游费用的计算》一节综合实践课,曾有教师在旅游景点的选择环节就安排“看图片”“说经历”“谈感受”“选景点”四个步骤,近十分钟被强行挤占。可想在费用的理解、选择和计算等的教学上会是怎样的仓促,一节课就在学生涂涂画画中草草收兵。简约教学目标就是要突现数学学科内容,那些数学所特有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是必须要“放在头版头条”的。数学不是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要用数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学数学才是最持久,也是最强大的动力。

    二、整合数学知识,强调综合性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综合与实践”的解释之一就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或现实问题的过程”。很明显该注解的关键词中有“综合”,换句话理解就是我们的教学要培养学生能综]合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学习综合性的数学内容。正是借助这种综合性强的课程载体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索和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不仅是数学内部各分支之间的联系,也是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迁移。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面积是多少》一课,学习如何计算复杂的图形面积,学生不仅需要综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还要灵活选择分割、拼接、旋转等解决方法,在不规则的面积问题上还要将精算与估算有机结合,这里就很好地将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进行了有效综合。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图形的特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不规则转化为规则,化腐朽为神奇。又如,学生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可以创设《小鬼当家》的活动内容,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记录一周里全家的日常开支,绘制成折线和扇形统计图。一方面既让学生亲身经历了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巩固了统计的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习基本的理财常识,学会合理安排生活开支,从小培养理财意识,也与语文教科书中设置的“勤俭节约”主题单元教学相得益彰。

    三、联系实际生活,注重实践性

    如果说综合是一种思维方式,那么实践就是一种探索精神,是可以享用一生的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其他三个板块的内容时是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活动使学生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而“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则是引导学生运用以往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它需要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开展各项具体的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升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实际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既要“全程”也要“全员”。如,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活动流程是收集图形、观察特点、寻找并画出对称轴、创作轴对称图形。活动前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学生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用自己极具个性的方式捕捉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比如拍照、绘画、录像、采集等。学生亲自实践了,他们的感官印象才深刻,没有了实际的观察,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就成了部分人的独家发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仅可以发生在课外,在课内也一样可以生动模拟。如,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小小商店》就可以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室内开办“小小文峰超市”。学生自己从家中带来各种各样的日用品,并事先向家长了解具体的价格,再准备一些仿真的纸币。活动时学生扮演顾客、导购员、收银员等,自由购物、自行结算。在模拟实践中积累“买”与“卖”的经验,增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完善课题过程,加强研究性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如何选择有现实意义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的首要环节,接着是问题的展开、问题的解答和活动的总结。其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经历了选一选、问一问(选题),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开题),试一试、做一做(做题),讲一讲、评一评(结题)。这样的四个环节就和科学家做课题研究完全一样,只不过他们的课题历时较长、难度更大、综合性更强而已。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57页,第五单元例5、例6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也少,对人民币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补数的等价交换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生活上对人民币有接触,也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这点是学生学习好本节课的基础。生活经验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将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对一些学生而言还有困难。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近一步的认识,是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认识用两位小数表示的以元为单位的商品价格,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有关元、角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例5、例6教学挂图 、模拟人民币、商品标价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过程教学】

一、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今天请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出示面值不同的人民币让学生复习。)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人民币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3)、1元=(

)角1角=( )分

(4)、写出下面的钱数

1张伍拾元,2张贰角和1张伍角   写作:(  )

1张贰拾元,1个壹元硬币,1张伍角和1张壹角  写作:(  )

1张拾元,1张伍元,1个壹元硬币,1个壹角硬币和1个伍分硬币写作:(  )

师:孩子们,你们回答太精彩了!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例5。   

    师:老师想考考你们,谁来帮帮老师用最快的速度拿出1元2角,然后悄悄的举起你们可爱的小手?

师:我们的小朋友都会拿出1元2角,现在请你们把手中的人民币样本放在抽屉里,然后用端正的姿势来告诉老师?

1、出示例5的主题图, 

    师:老师是这样拿出1元2角,请看大屏幕。

1元2角=(   )角。  (板书)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老师引导学生: 

    1元是10角,10角加上2角,就等于12角。即,1元2角=12角。 

    2、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18角=( )元( )角 。(板书) 

    想:把18角分成10角和8角,因为10角=1元,8角=8角

所以:18角=( 1 )元( 8 )角

    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并说自己的想法。   

(二)元、角的加减法计算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现在用你们所掌握的知识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出示例6的主题图 。   

   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学生起来说说)

师:从图中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回答可以解决,不合理之处,教师纠正。)

师:刚才你们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老师挑出三个问题来解决。

三个问题:

(1)、买一个圆气球和一个爱心气球,要多少钱?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汇报。)

板书:5+8=13角   

师:在日常生活中,当满10角时就转化成“元”,所以13角=( )元( )角。

板书:13角=1元3角

小结: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2)买一个笑脸气球比一个花朵气球贵多少钱?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读题目?

师:“贵”是什么意思?(贵是多的意思,贵多少就是多多少。)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汇报。)

板书:1元=10角   10-6=4角

师:为什么把1元换成10角?

生:1元减6角,它们的单位不一样,只有单位一样的时候才可以计算,因此1元换成10角。

小结: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转化相同单位名称,再计算。

(3)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天鹅气球,要多少钱?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1元+3元1角=4元1角

师:谁来用响亮的声音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1元加3元等于4元,再加1角,所以等于4元1角。

小结: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名称!(全班读一读)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并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7页,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例5和例6的知识。我们把上面的空格填完整。

三、知识运用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一块三角蛋糕5元     一块长方形蛋糕6元5角

   一瓶塑料橙汁3元     一盒纸盒橙汁3元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买哪种蛋糕和哪种饮料?用了多少钱?(指名汇报) 

   五、全课总结: 

篇(4)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主要问题;读题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141-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一年级学生,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习惯要着重从头培养,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但是其中有个习惯容易被忽略――认真读题的习惯。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由于年龄比较小,识字量较少,而阅读理解能力和生活经验又有限,加上在思维方式上与成人也不同,读题及对题意的理解就成为了学生学习上的难题。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使每个学生从小就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下面,就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读题时出现的问题,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题习惯。

一、漏读题目

这是一年级学生常犯的错误,有的学生整道题都没看见,导致漏题。学生家长甚至老师总是把这类问题归于学生粗心大意,觉得学生年龄小,粗心是难免的而没有重视到。学生刚进入小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系统的学习,家长老师总是觉得像题目顺序这种小问题不说也知道,然而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并不太清楚我们的书写顺序习惯,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读题时按照一定的顺序去读,一般是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另外还要让学生看题目序号,告诉学生,什么叫大题,什么叫小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检查自己,从而养成读题的良好习惯。

二、只读了题目要求的前半部分,剩下的不读了,或看到了却没在意,导致学生在做题时只完成了题目要求的一部分

如果教师没有引起重视,及时给予纠正,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容易养成丢三落四的习惯。如:“你还能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吗?”有的学生就只看了问题前部分,却没注意到要解答,导致做题时解答不完整。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读题,让学生说一说题目要求我们先干什么,再干什么。经常带着学生这样做,学生慢慢就会养成仔细读题,认真领会题目要求的习惯。又如:“算一算,比一比。”有的学生只注意了算,却忽视了比。而通过计算来比较题目的联系与区别,进而发现规律才是题目最主要的目的,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机械的计算,而失去了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应用、举一反三能力的作用。这时候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正确的计算,还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上,使学生发现对比题目的区别与联系,进而达到深刻挖掘教材,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能力的作用。

三、有的题目要求是以图画或表格等形式来体现,这就要求老师要教会学生去读懂图或表格

如:在一年级下期学到统计时,就要求学生通过找数据涂出条形统计图的格子或是根据条形统计图找出数据答案。老师在教学时就应该先引导学生看题目,读清楚题目是统计的什么信息。在统计作业中出现标题为: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的人数。但是一年级学生没有养成正确的读题习惯,许多学生根本不会去看标题而是盲目直接答题,在要求提出数学问题时许多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篮球和足球一共有多少个?或是篮球比足球多多少个?而不是喜欢这项运动的人数。所以教会学生读懂图或表格很重要。要求学生从题号开始,读清楚题目,包括图上的所有文字信息。孩子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从图上知道了什么?文字又写的什么?要做什么?”学生看清图,弄清图意后才明白,原来这一题是让我们找出喜欢某一项体育活动的人数,而不是篮球、足球的个数。

四、学生读题机会太少,导致后来拿到题目就想着有老师读题,习惯性的直接解题

这是大多数老师和学生家长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老师觉得让学生读题太浪费时间,自己帮助学生清楚的读题不是更有利于学生解答正确吗?学生见老师读的多了自己也就会读题了。一年级学生在家写作业也会有家长为其读题,学生的依赖思想也由此形成,而且难以纠正。随着新课程改革,教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识字问题,所以教材中减少了文字材料,更多的是以情境图形来表达题目意思,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就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到读题的行列中来。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创造机会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读题:教师带读,学生跟读,全班读,小组读,个人读,以竞争的形式设置一些奖励,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养成好的习惯。与此同时,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读题方法。一年级学生读题基本是借助拼音来完成的,如果这个题的内容较长的话,往往当学生拼读完或是读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前面的已经忘了,如果不对他们正确的指导,学生依然读不懂题意。最初让他们读题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每拼读完一个字,就和前面拼读过的字连起来读,这样,当他们拼读完最后一个字时,就能把整个句子连起来了,然后让他们把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这道题有几个要求,每个要求要做什么。在我的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读题三遍,如果还不能明白题意,可以多读几遍,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费时较多,但让学生动眼、动口又动脑,最终达到明白题意的目的,也使一年级学生从一开始养成了正确的读题方法。

在一年级学生读题习惯的培养上,教师可以做一名“懒”老师,要留给时间让学生读,寻找时机让学生读,创造机会让学生读,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读题习惯。一年级是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虽然学的知识不多、不难,但是一定要重视学生读题习惯的养成,从一开始养成了好的读题习惯也将会为高年级的数学阅读打下坚实基础,这样的好习惯也将受益终身。

篇(5)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A-

0082-0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教学策略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对比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的事物本质,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采用比较法助推数学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巧用比较,促进概念教学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有些概念之间比较相似,学生很难把握这些概念之间的具体区别。此时,如果结合概念的性质把比较策略引入概念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梳理出概念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剖析出概念的本质,进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时、分、秒》中秒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在一年级时对于时针与分针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1小时=60分。因此,在秒的认识教学中,教材中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对“秒”下了定义: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并且告诉学生1分=60秒。为了深化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明确这些表示时间单位词语之间的具体区别,笔者就采取了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它们之间的异同。具体过程是这样的:笔者在黑板上板书1小时=60分,1分=60秒,然后让学生就这两个式子进行对比,并且说一说,同样是60,在这儿它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在这种直观的比较中,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知识,对于时、分、秒各自所表示的意义有了进一步地理解和认识,深化了学生的思维。

数学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上述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了比较的策略,有助于学生梳理、总结、内化所学知识,达到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二、巧用比较,加快问题解决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理解较为肤浅,采用比较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进而在比较中获得深刻的认知,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进而达到轻松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长度单位》时,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生活实践较少,对于米、厘米、毫米的认识只停留在一个测量长度单位和一个词汇阶段,具体各部分代表多少,学生并不能说出个所以然,这就给学生正确填写数量单位名称造成了困难,比如对于橡皮的长与宽是写8厘米还是8毫米,学生并不清楚。怎样才能杜绝这种错误现象的发生,进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给力呢?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具体区别就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用尺子量出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短,然后以此为参照物,让学生拿其他物体与之做比较。比如手指的长度、手指的厚度、身高、手掌的宽度……然后在解决问题时就可以以此为参照,帮助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达到轻松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善于利用比较的方法,促进学生在比较中合理优化,从而选择出较为恰当、合适的答案。这样,在比较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比较,优化计算教学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学生讨厌计算,不想做计算题的状况。基于这点认识,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为学生搭建一个探索发现的梯子,促使学生在发现中探索计算题的特点,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法》时,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整数乘法的知识经验,在课堂教学时,为了深化学生对小数乘法的认识,教师可以从整数乘法引入,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白整数乘法和小数乘法之间的具体差异和区别。以“11×11=121”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学过的小数乘法法则分别计算“011×11”“011×011”“11×11”等相关式子。在学生计算完毕以后,再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算式计算结果之间有什么区别。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如果将计算结果的整数部分看成一个整体的话,那么,小数计算的结果从整体来看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小数点的位置不同。明白这点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按照小数点的移动规律来计算像“11×11”“11×011”这样的式子,这样学生学起数学来既简单又轻松,达到了轻松学习数学的目的。

篇(6)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课 说话训练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小学阶段是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低年级更是学生系统学习规范化语言的开始。也许有人会问,在数学课中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有必要吗?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语文课、英语课的主要任务吗?数学课应该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对。事实上,数学课也不可忽视说话能力的培养。现阶段正在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低年级实验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的插图遍及整个教材,每个课时都安排了一个重要的教学情境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如何培养和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通过连续几年的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我认为必须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说话训练。

一、在模仿中进行说话训练

儿童天生具有超强的模仿力,因此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准确的语言表达模式,让学生知道要有条理地表达,并且要表达地完整。尤其在刚开始的阶段,我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反复地表达一句完整的话。

例如,在教学数的组成时,这时还没有出现加法算式,只讲数的分与合。在课堂教学中,我就要求同学们先认真倾听老师的表达:9可以分成4和5,4和5组成9。又如,在低年级教材中,存在大量看图说话解决实际问题,刚开始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一开始,学生很积极地举手说出自己看到的,有的表达甚至和数学毫无关系,我听到后先肯定了他们的观察。而后发现,同学们越说越起劲,离题越来越远。于是,我进行了调整,引导他们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问题就变成了:从图中你能找出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用三句话来表达。并且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是怎样说的,然后进行模仿,效果很好。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模仿练习,教师的语言是启发学生想象的奠基石,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的外部因素。因此,教师要尽量用正确、清晰、生动的语言来讲解,通过模仿进行内化,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

二、在阅读训练中强化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善思多想,仔细推敲。要想真正地学好数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要得以落实,让学生不再感到难学,必须重视数学阅读。由于幼儿阶段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大多只会传统意义上的“讲故事”,尤其是对数学阅读还未达到一定的认识程度。所以,我从数学阅读着手,让学生真正感悟数学语言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58页(2012年新修订实验教材第57页)例题时,我请学生看图并仔细阅读。通过阅读,收集图中有用的数学信息。通过对图的数学阅读,学生对图中的数学信息已经有了准确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如“鸭子图”,一个学生说:总共有8只鸭子,水里有3只,请问岸边有多少只?我表扬这个学生后,继续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同一种图意:“你还有不同的说法吗?”于是又有孩子说:“一共有8只鸭子,右边有3只,请问左边有几只?”……通过对数学信息的阅读和思考,让学生对同一数学信息用不同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准确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准确性和灵活性。

三、在操作训练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在多年的低年级教学实践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操作活动较感兴趣,课堂异常活跃,学生真正动手解决问题,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低年级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动手操作的环节,比如用小棒摆一摆、用纸折一折、用彩笔涂一涂……总之,变换各种方式让学生动动手。因为在各种操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引起思考,如何摆放,移动,为什么这样摆放,如何移动最好……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只要根据操作的过程讲出自己的想法就可以了。其中不仅包含了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较容易地用语言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真可谓一举两得。

篇(7)

一、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面对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儿童,儿童普遍具有好奇、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心理特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热情,寓教于乐,寓学于趣,使他们在玩中学,趣中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发散学生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组合,图、文、声、形、像并茂,可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具有丰富的感受性和新颖性,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可以首先通过自制的动画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图形,不同样的颜色、形状等一系列的直观的东西,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许多的学生平时在家显而易见的数学情境。然后让学生在屏幕上产生对物体最直观的视觉认识,从而在自己心中有一个初步的分类方法:长的、短的、高的、矮的;黄色的、绿色的、蓝色的、红色的;吃的、玩的、看的……让学生在这些生活情境中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之后,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问:“现在有这么多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图形,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甲: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乙:摆整齐。生丙: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生丁: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甲:我们把长的分一组,短的分一组,高的分一组,矮的分一组。生乙:我们把黄色的分一组,绿色的分一组,蓝色的分一组,红色的分一组。生丙:我们把吃的分一组,玩的分一组,看的分一组……(学生回答分类理由和方法时,教师适时引导,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最后教师在按学生们自己从教学情境中感悟出来的分一分的方法总结归纳出来:可以按形状分,可以按颜色分,可以按用途分……

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供实践体验机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应注意,形式要灵活,效率要高,在教学中使用哪些信息技术,到底是用传统的小黑板,还是网络化教室,在什么环节上使用,都应该由我们的教学目标来决定,而不是赶时髦,搞“花架子”。比如,课本中有些要求实践的教学内容,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其境,从而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进行整合教学,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学会在信息学习环境中学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如,教学二年级“千克、克的认识”,运用模拟教学课件,创设一个“虚拟公园”的情境。“公园”里动物们正在比体重。这让学生非常激动,刺激了他们强烈的参与欲,迫不及待地想在网络中做“裁判”。根据电脑显示,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点击到合适的秤上去称,再说一说谁重谁轻。在一年级下册(西南师大版)学习《钟表的认识》中“大约几时”这个内容时,学生往往容易把“快到几时”和“刚过几时”混淆不清。主要是不能分清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两者的区别,我设计一个时针和分针能联动的特大的钟面,用不同颜色和长短来区分时针和分针,让学生通过时针和分针的联动,理解“快到几时”的时针还未到“几时”,同时分针未到“12”的位置;而“刚过几时”的时针过了“几时”,分针也已经过了“12”的位置。如果采用教师自制的或者买的钟是达不到这样的效果的,因为钟面的相对扩大,时针和分针的位置会看得比较清楚,这样学生就容易区分开“快到几时”和“刚过几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主动参与互动,也得以充分展示,每个学生自然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紧密地整合在一起,生活经验走进了教材内容,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优化练习,深化学生思维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以达到优化练习,从而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又是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有坡度、多角度、多层次地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练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省时、容量大、拓宽思路的特点来强化练习效果,提高练习效率。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后,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创设“虚拟商店”让学生当售货员与消费者,进行仿真练习。由于信息技术演示具有“应变”“重复”的功能,因而这种练习可不断重复,使练习效果不断强化。而这仅仅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粉笔是很难达到这个效果的。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