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18 01:42: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英语硕士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构思
构思的过程是兴趣点形成的过程。这有赖于阅读面的大小。在广泛的阅读前提之下,自然会形成一些交叉,从而产生兴趣点。这些交叉,往往会是名家之间的交叉,理论与实践的交叉,理论与应用的交叉,理论与作品的交叉,或者理论之间的交叉。在这些交叉点上做文章,往往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把阅读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加以严密、翔实地论证,就是研究。
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又会得到不少的启示,触发新的兴趣点。发现兴趣点以后,如果进入研究状态,对于研究生来说,一般以做应用研究为宜。其步骤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上遵循演绎法进行。当然也可能同时包含有归纳的方法,或者两种方法交叉运用。 研究的视角。在确定选题的时候,究竟是“人云亦云”,还是走一条诗人弗罗斯特所谓的一条“行人稀少的路”,对于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很多人认为,研究得多的作家和理论,挖不出什么新东西来。尤其像莎士比亚这样,谁都愿意“趋炎附势”的泰斗,要说出一点新东西,的确不容易。但所谓做不出成果的论调,实际上是外行或懒惰之人的哲学。研究一个影响不太大、名字不太为人所知的作家或理论家,固然可以做一些插漏补缺、填补空白的工作,但研究大家、名家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学养。要是基础和阅读面许可,研究大家、名著,要是不只是为了一纸学位证书的话,相对而言,要比开垦一块暂时难以确定其价值的新天地对自己打基础更有实际意义。当然,作为学术方面的初学者,研究生的阅读面有限,各人的情形又不尽相同。所以,在确定选题的时候,应该力求避免好高骛远的心理,要量力而行。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才是正确的态度。另外,选题也应考虑自己的未来的学术前途。硕士论文的选题,一般说来,会影响今后攻读博士学位的学术发展。如果能把二者联系起来考虑,一定能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
立论。选好题目以后,就是选取视角的问题了。题目定大了,不便于把握,不利于深入研究,不便于突破和创新。一般而言,小题大做是上乘之策。题目宜小,以便可以说深,说透彻。有人说,如果要合乎逻辑,就必须详尽透彻。反过来,如果不详尽透彻,也就谈不上合乎逻辑了。 硕士论文无法处理很大的问题。把一个小的问题说清楚、说透彻就可以了。弄清一个问题,让读者和同行信服,就是成功。
总之,把握好以上的环节,就可以拟出一个基本上有新意、有创建、有学术价值又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题目了。
2查阅资料
查资料可以先从写参考文献开始,实际上是先找应该阅读和参考的书目。没有学术经验的人会觉得无从下手。其实也不难。找一本跟选题相关的专门论著,其后必有一个参考书目。循着这个参考书目,再去找其中的书籍,必然又会发现其他相关的书目。再相比较,就会发现,有些书籍在每一个书目中都有所提及,并且为学人和评论家经常引用。那么,这样的书就是非读不可的书,非查不可的参考文献了。
一般说来,参考文献的范围应包括相关的基本理论名著、相关理论名著、相关学术批评史、代表性研究成果等。如果是文学作家作品研究的话,必须包括其作品,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包括这个作家的全部作品,还必须包括其生平传记,有关工具书等等。
查阅资料的主要渠道有特别方便又特别现代化的网络,主要是学术期刊网以及专门的学术检①
索光盘,可以居斗室之内,云游各大图书馆。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国内,20世纪80年代以至以前的很多文献和专著,还没有来得及上网,因此,还必须亲自到图书馆查阅。某种程度上说,以前的报刊索引,也是应该查阅的。因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有很多已有信息是查不到的。所以,还必须回到工具书阅览室和文献检索室查阅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编的“报刊索引”,再去查阅相关报刊上的文章。
对于英语语言文学学科的研究生来说,所做学位论文,应站在国际学术前沿的起跑线上。一般而言,国内的研究,虽有中国的本土特征,但与其母语国相比,还是相对落后的。所以,做较高层次的学位、学术论文时,应以国际水平为基准。
查阅资料时,需要从相关学科的工具书开始。这些工具书可以从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编辑的学术写作指南(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一书中找到。 该书所列书目涉及人类学、艺术、生物学等21个学科,是一部简明但又十分有用的帮助研究者起步的好书。
3开题报告
在撰写开题报告以前,是阅读文献。阅读文献要仔细,要充分运用自己感悟、联想和贯通的能力,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这样才能得到启发,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边读文献要边做笔记,归类整理,注明出处。阅读文献是一个消化材料、形成观点的过程,非艰苦的劳动不能产生思想的硕果。
认真阅读文献以后,就可以写提纲,初步论证自己的选题,并说明比较具体的操作方法了。这就是所谓的开题。开题报告,主要应该包括:怎样得到论题,其创新程度如何,文献的收集情况如何等。然后,比较详细地说明自己将如何论述。这是一个比较详细的提纲,把论文的价值交待清楚,把文章的逻辑结构阐述清楚就可以了。除此,正规的做法应该是列出主要参考书目,以便让导师以及培养小组的其他成员清楚,该研究的论据是否充分,这些文献是否足以保证研究的独创性、深刻性、权威性和透彻性。
开题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文献综述。这一部分说明该研究有何价值或创新之处。最经典的成果必须包括在内。只有做此历时性的研究,才可能在共时性的数轴上找到理论的价值和意义。(2) 说明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程度。应做横向的和纵向的比较,即历时性的与共时性的比较,表明自己所发之言,乃他人未发之言。(3) 阐述论证的基本过程和逻辑结构,指出研究的理论或实践意义。是归纳也好,是分析也好;是正面论述也好,是反证法也好,应有一个基本清楚的思路和逻辑。(4) 注释。需要特别说明,但又不便放在正文之内,那么,就必须以注释的形式,添加补充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给读者以完整感,才能真正说服读者。(5) 参考书目。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写作该报告时所使用的书目。一是整个研究可能涉及到的参考书目。前者可以以注释的形式体现出来,后者可以专列一个部分,可称研究书目。此研究书目可以证明,作者是否能够把选题研究透彻,写出结构完整、逻辑清楚、思路正确而且令人信服的学位论文来。
4成文
论文应具有“三新”、“四性”。论文“三新”包括选题新、材料新、方法新。学界认为,外语学科科研的新,既包括从无到有的创造和发明的过程,也包括对旧东西的改造的过程。理论和实践从无到有,从旧到新,从次到优等过程皆可视为创新,其中所得则为新。创造、发明之新往往发生于自然科学和技术革命,而改造和完善旧东西的过程则往往存在于诸如外语学科的人文科学。要开垦一片自己的天地,是极其不容易的。一般而言,可以选取新的视角,对前人研究过的成果进行重新审视,这样也可以得出不同的、有学术意义的结论。在选题、材料或方法方面,只要有不同程度的新东西,即可以做出比以往学人所做工作新的事情来。新来自于对旧事物的继承。新的根本还是在于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②
论文第一性指论文立意的独创性。在引言部分,文章应该交待本文的价值与贡献。在一般情况下,应该通过文献综述来表现。概述同一研究领域内对于同一研究前人和同时代别的论者和学问家做了些什么,有哪些主要观点,然后陈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者修订,或者总结,或者开辟新的领域,或者解决了一个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否则,论文就没有真正的学术价值。总之,论文要有与众不同的独创性。
论文第二性是深刻性。要有深刻性,就必须要有权威感。深刻的理论分析与权威的引证是相辅相成的。理论分析要深刻,要有权威的依据而这两点则主要依赖于阅读面的大小、理解程度的深浅、感悟能力的高低。
论文的第三性是论述的生动性。要生动必须同时要有新鲜感,即要避免老生常谈。这需要选取特别能打动人的例证,选取典型的事例,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靠认真踏实地读书触类旁通,高度敏感的感悟能力。这一切都建立在博览群书又能够深刻领悟书中精华的基础之上。对于文学方向的学生来说,既要读好作品又要培养良好的理论修养。没有理论,就没有智慧,也就没有创新的基础。文论、哲学、美学宗教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常识,是必备的工具性知识。所以,要论述生动,就得把书读好,找典型事例,巧妙运用理论的武器,再加上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底,还有认真求实的态度,自然可以说理生动、妙趣横生了。
论文第四性是论证的透彻性。所谓透彻,就是考虑周全,就是无懈可击。这跟逻辑思维的能力有关系,也跟知识面有关系。逻辑上要讲得通顺,不能有常识性的错误或漏洞,要经得起挑要穷尽一个话题或论题,要从实事和道理即理论两个方面,从多种角度说服读者。通常情况下要有纵向(历时)的穿插与横向(共时)的比较思想要充分展开,材料要用充分、贴切,这就要求阅读面要广,要能触类旁通。
论文的结构。论文的总体结构和顺序应包括扉页(title page)、致谢(acknowledgements)、英文摘要(abstract)、中文摘要、目录(contents)、论文正文(the thesis)、注释(notes)和参考文献(bibliography)。一般说来上述内容均不能少,顺序也不能变。只是,注释可以放在每一章或当页的后面,也可统一放在整个论文主体之后。放在每章之后,便于阅读放在文尾便于文字处理。对读者而言,前者更为亲切。论文正文的结构有形式结构和逻辑结构之分。形式结构是指3个部分或5个部分的形式逻辑结构是看不见的结构,如用三段论的方法论证等等。二者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一般说来,硕士学位论文不像博士论文那样宏篇大论所以相对短小。因而,在形式结构方面,以3个部分为好,即引言、论证和结语。从逻辑结构上讲,文章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再进一步指出问题,是一个明显符合常规思维的逻辑。就大一点的宏观结构而言,论文必须交待本研究的来龙去脉,以便读者或其他研究者了解其创新程度,相应的理论或学术价值。这一点放在引言部分。所以,宏观结构包括引言、文献综述(说明论文的价值即独创性何在)、论证论点(古今中外、前后左右相互配合)、总结深化主题,说明有待深入研究的方面,以及需要研究的相关课题。
语言。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工作语言是英语,因而,硕士论文也是用英语来操作的。用英语写作绝非易事,论文写作的成败跟语言有很大的关系。要把握好语言这一关,主要还要看平时的功底。但是,正确把握论文语言的基本规范也是非常必要的。论文的语言应该平稳、庄重、客观,除了语法、拼写正确无误以外,还应力求通畅达意。这些都需要反复推敲。
写作风格。主要是要把握论文写作的行文套路。论文写作的语言应当稳重、可信、客观,要采用客观的视角。应避免I think,I suppose,in my opinion之类的话。这样的说法是论文写作中的禁忌。此外,还应避免一些常用的套话,如according to等等。文章的语言一定要推敲准确,以免为人诟病。观点可以商榷,但语言的问题是无法商榷的,常常会被认为是基本功和基本态度有问题。
版式、格式和装订。版式和格式是有规矩和标准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采用的最权威、
最流行的格式是前文已经提到过的、由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制定的MLA论文写作规范。尤其重要的是,该书包含有论文写作的通行格式。怎么写注释,怎么写参考书目,怎么写引文出处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明。
参考文献。扎实的论文的参考文献应该比较长,其中的专著应该多,包括的权威之作应该多,这一“长”二“多”,可以表明文章的研究是有分量、有水平的。当然,参考文献所列书目应该是认真阅读并参考过的书籍,决不是随便添加上去装点门面的东西。在写参考文献的时候,还应尽量避免汉语文献,以免降低层次。这里所指是那些国内同行的通过汉语表述出来的相关学术成果,但又没有实际分量者。对于那些中华文明史上已经流传为经典的传统文献,还是可以引用的。只是要注意,引用时应采用权威的译文。作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所做论文应该是国际水平的或站在或靠近国际学术前沿的。至少,这应该是理想的奋斗目标。因此,这一点也应该在所阅读、使用和研究的文献中体现出来。
论文的长度。一般说来,论文至少应该有A4纸80页左右,才能给人以充实感、扎实感,让人感觉有分量,工作做得扎实、深入。但是,这决不是说,可以胡乱堆砌或滥竽充数。必须是有话才讲。杨周翰先生说过一句话,叫做“文章不写一句空”。
修改。修改和撰写初稿一样艰苦。大文豪曹雪芹说:“十年修改不寻常,字字句句都是血。”所以,修改同样要花很多的功夫。修改一般包括文字的修改和文章观点论述方面的调整。文字修改可以多方面找人校阅,除了本人和自己的指导老师,还可以找外教给看看。文字方面一定要把好关。观点方面应该经得起推敲,有很强的说服力。总之,论文的论点和论证本身要成立,才可能有学术意义。修改,尤其是反复修改可以使自己的研究至臻完善,使自己的观点和论述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5答辩
答辩是很重要的一关。答辩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5.1 准备
首先是熟悉论文,写出内容汇报。内容汇报一般在15到20分钟之间,不要超时。写好内容汇报以后,应该在语言、语音等方面反复推敲,然后背诵下来。这样,可以通过汇报给答辩委员会的教授们留下好印象,另一方面,也可以展现自己的风采,给自己的答辩做增强自信心方面的准备。但是,应该注意,不要给人背诵的印象。在正式汇报时,如果主席叫停下来,就必须马上停下来,以示礼貌,否则,会影响答辩的效果。内容汇报应该包括论题,怎样论述这个论题和为什么这样论述这个论题等3 个方面,即所谓的What,How和Why。说具体一点,应该包括选题及其意义,创新何在,论述过程,为何要这样论述等。另外,还应该准备一些答辩委员会的教授们可能问到的问题。这一般包括与论文相关的研究,有关文本、理论以及论文中出现的错误或疏误等。所以,一方面要熟悉论文的内容及相关的知识和理论,另一方面要反复阅读自己的论文,找出没有来得及修改好的错误或疏误,准备如何应答。前者只要前文所述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得好,一般说来,是可以应对得好的。但同时还应该熟悉自己的论文,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论述,才好回答答辩时提出来的有关问题。
5.2 答辩礼仪
总的原则是庄重、平稳、整齐。当然,仅仅外在可人是很不够的。内在气质和品行相比之下更加重要。一般而言,应该遵循以下3个原则。即礼貌原则、谦逊原则和诚实原则。不清楚的问题,不要急忙回答,想一想再做回答不迟。确实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样显得诚实、有礼貌。明显错误的,要勇于承认错误,绝对不能狡辩或者抬杠,以免误了大事。
5.3 语音问题
在做内容汇报 (presentation) 的时候,应注意把语音弄准确,拿不准的事先应查词典 (如Jones的第15 版《英语发音词典》)。
6结语
综上所述,学位论文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修炼品性的过程。踏实的劳动,扎实的功夫,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这当中也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本文经过陈才忆、邓亚雄二位副教授审阅,特此表示感谢。)
注释
① 2000年6月,在北京大学英语系的一次博士论文答辩会上,刘润清教授说过这样的话。原话是:If it should be logical, it must be exhaustive;and similarly, if it is not exhaustive, it is not logical.
第一个文学硕士论文故事:“不懂英语的国王”, 安妮女王并没有子嗣, 在其去世之后英国国王由女王的德国远亲乔治一世担任, 但是乔治一世并不会说英语, 更不关心英国的国家事务, 使得英国内阁的行政大全从国王乔治一世转移到财政大臣沃尔波尔手中, 由此产生了英国的第一任首相。针对这一故事, 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按小组分析国王丧失了什么权力?
第二个文学硕士论文故事:“最年轻的英国首相”:1782年, 英国在北美失败, 通过不信任案, 诺思带领所有内阁成员集体辞职, 年仅24岁的小皮特上台组阁, 仍旧受到了议会的不信任, 但是这位“最年轻的英国首相”向国王提议, 解散议会下院, 宣布提前进行大选, 最终将反对派议员从议会下院中剔除。针对这一故事, 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思考, 议会和内阁出现矛盾时, 可以采取哪几种处理方案?>>>>>中国汉字日本四种简化方法分析
第三个文学硕士论文故事:通过“48小时首相”这一故事, 向学生介绍1746年乔治二世否认了首相亨利·配兰的提案, 使得政府所有阁员集体辞职, 而乔治二世也仅仅当了两天的首相就下台, 被称作48小时首相, 也是英国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针对这一故事, 教师需要要求学生按小组分析, 如果国王和内阁出现了矛盾, 内阁将会如何处理?
关键词:商标,英译,翻译原则
据有关财经机构观察,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一直是无可争议的“世界工厂”。在世界各地,中国产品是随时可见,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与“中国制造”息息相关,有的甚至不可或缺。随着产品营销的全球化,商标的国际化也是大势所趋,尤其是中文商标的英文版在商标的国际化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1商标英译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外贸易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进入了国际市场,每年创造G D P增长的两个百分点。对于一种商品来说,除了好的质量,合理的价格,还需要一个知名的品牌,美国经济学者艾·里斯在《22条商规》说:“一个译名的好坏,会带来销售业绩千百万美元的差异。硕士论文,翻译原则。”一方面企业制定和实施商标译名战略是全球化营销观念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立足现代社会的必要经营理念。商标译名显然可以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如果使用得当就能够实现企业预定的销售目标,获得利润。成熟的消费者认识到商标价值,对商标所蕴含的品牌内涵也越来越认同,好的品牌往往会获得消费者较高的品牌忠诚度,为品牌的立足和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无数的例子证明了好的商标译名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都高于翻译不当的同类产品。而译名不当则可能会导致这种产品在本土以外的其它国家找不到市场。因此,中文商标英译是产品开拓海外市场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有时候甚至成败在此一举,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怎样更好地进行中文商标英译呢?下面就提出一些我们平时在翻译汉语商标时应注意把握的原则。
2. 中文商标英译的原则
2..1 符合相关的商标法规定
在现代的法制社会中,任何活动都应该遵守相关的法律法则,中文商标英译也不例外。一个好的商标译名,首先应该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
2.1.1 符合我国商标法的规定
一个商标名称,只有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才能存活下去,否则就面临被取缔的命运。在翻译汉语商标时,译者首先要遵守我国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规定商标不得同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勋章相同或者近似;不得同“红十字”、“红新月”的标志、名称相同或者近似;不得带有民族歧视性,不得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作为译者,必须在翻译前进行甄别,一旦发现有可能与与法律相抵触的,应立即停止翻译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以免卷入不必要的法律麻烦和经济纠纷中。
2.1.2 符合国际商标法及销售目的国商标法的规定
一个商标名称在开拓产品的海外市场过程中,除了要符合我国商标法的规定,还要符合国际商标法及销售目的国商标法的规定。硕士论文,翻译原则。国际商标法规定商标不得对商品的性质、质量、作用、原料等有叙述性[1]。从Pepsi到Rolls-Royce,再从Nokia到 Sumsung,国际市场中众多的英文商标的名称中都没有关于商品的性质、质量、作用、原料的描述。但是商标翻译工作者如果没有注意到这样的规定,在把中文商标翻译成英语时,可能就会犯下无心的过错。如“味美”饺子翻译成英文是“Tasty”,在译名中涉及到商品质量的叙述;再比如“戴梦得”珠宝翻译成英文是“Diamond”,这一译名触及到了有关商品原料的叙述。如果把这两个英文商标拿到海外去申请注册,极有可能会遭到批驳,因为都与国际商标法相悖。鉴于阿拉伯国家和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及地区不准以类似以色列国旗图案的六角形图案为商标的商品进口,如果我国的“雪花啤酒”要出口到这些国家,就不能用“雪花”作商标,必须进行更换。因此,符合国际商标法及销售目的国商标法的规定,避免触犯相关的法律,是在中文商标英译时所必须遵守的第一条原则。否则,商标英译名不被国际社会所接纳,“中国制造”就无从进入国际市场。
2.2 尊重商标受众国的民族文化
中文商标英译时应尊重商标受众国的民族文化。进行商标英译时应该对商标受众国的民族文化以及消费者心理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商标受众国目标客户群的喜好和忌讳有清楚的认识,避免在翻译时踩到雷区。例如,广东肇庆市的“百合花”牌糕点粉在国内很受欢迎,而且“百合花”也是个幸福美满的吉祥的象征,但如果没有考虑到文化差异而将其直译成“LILY”输送到英国市场的话,销量必定会遭遇滑铁卢,因为英国人忌讳百合花,把百合花看作是死亡的象征。没有人愿意食用“死亡之粉”,也许转换为“ROSE(玫瑰)”是不错的选择,因为在该国玫瑰象征爱、甜蜜、美好。
2.3符合商品本身的特征
商标是商品的一种独特的宣传方式,所以必须贴近传译商品信息。一个品牌可以根据商品特性、当地文化等多重转化方式来满足不同市场需要。比如中国名牌服饰“雅戈尔”的英译商标Younger的发音与“雅戈尔”非常近似。Younger的发音比较响亮,寓意更加青春有朝气,使消费者觉得只要穿上了该品牌的服饰自己就更年轻了,符合人们普遍追求年轻的心理。此英译名与该服饰品牌内涵相契合,很好地向消费者传递了品牌的理念。此外,商标翻译在符合商品本身的特征的同时,还应该确定其目标消费群,译名的发音和用词应尽可能与商品的市场定位及其所面向的目标消费群的心理因素相结合。硕士论文,翻译原则。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世界五百强之一的“海尔”电器。硕士论文,翻译原则。硕士论文,翻译原则。作为占领海外市场最成功的中国家用电器产品,“海尔”的英文商标是“Haier”,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Haier”的发音还与英文单词“higher”(更高)的发音相同,消费者看到这样的商标,自然就联想到该品牌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意,未来会有一个越来越好的发展。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商标译名,消费者对其内涵一目了然,也更愿意选择该品牌的产品。
2.4新颖简洁的原则
在千千万万的商标中,如何使自己的商标让人过目不忘?答案是:新颖简洁。语言只有新颖、简洁才便于识别记忆。商标的翻译应该简洁传神、朗朗上口,同时兼顾新颖。新颖是为了激起兴趣并识别;简洁是为了便于记忆;传神是为了保持品牌的形象,维护商标在国内外形象的一致性;朗朗上口有利于消费者对品牌的广泛传播。比如,“南京臣功制药“的英文是Cuccess来自success(成功)一词,第一个字母为C,Cu来自于cure,具有“创词”的特点,意为:成功治疗,此英文译名还与“臣功”谐音,创意新颖,表达了该品牌对疗效的信心;该品牌从六个中文汉字的表达形式化为仅有一个单词的英文商标,简洁动听,又具有联想意义,使人过目难忘。
3. 结束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入国际市场,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多,要想避免做外国名牌“加工厂”的命运,就必须拥有自己的世界知名商标。商标的英译也因此至关重要。硕士论文,翻译原则。汉语商标尽管只有几个字,但翻译难度却很大。成功的中文商标英译必须把握住一些最基本的原则,为走向世界的商标增添无穷魅力。朗朗上口、优美准确的商标,上乘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再加上正确的营销策略,中国这样的出口商品才会在国际商战中鏖战群雄,独领。
参考文献
[1]汪滔.广告英语[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03
[2]吴瑛.从广告处罚谈广告法条文的滞后[J].新闻记者. 2007,10
[3]郭贵龙,张宏博.广告英语文体与翻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4
[4]邹威华.文化视角中的汉英“广告语”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2
关键词:暖通空调;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7-02
一、引言
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国内外高等学校对此都非常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管理,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将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简称暖通空调)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成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创新意识强,能敏锐地感知新事物,发现新规律,开拓新领域,想前人所未想,创他人所未创的优秀人才,是高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暖通空调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
在硕士研究生培训方案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有6个二级学科:岩土工程,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市政工程。其中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是一门涉及建筑、能源、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卫生、机械、电子电工等众多技术领域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主要从事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类人工环境的创造与维持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其内容包括各类建筑和舱室等内部环境的温度、湿度、清洁度及空气品质的控制,为实现此控制的采暖、通风、空气调节和冷源热源系统及设备、区域供热和供冷系统等。其中心任务是在尽可能减少常规能源消耗及降低大气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创造和维持适宜的人工环境。可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空调热泵技术、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与控制、通风空调工程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技术、室内环境控制、除尘与洁净技术等。其培养目标是热爱祖国,品德优良,身心健康,事业心强;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暖通空调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从事教学、科研、工程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也为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继续深造打下基础。为了达到上述的培养目标,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通常要学习下列课程: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写作、专业英语、数学物理方法、数理统计、高等代数、高等传热学、高等热力学、高等流体力学、计算传热学、建筑热过程、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空调与建筑节能、暖通空调新技术等。
三、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体系
研究生与本科生是不同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大学生是老师教你,考试答案老师知道,你照老师教你的方法去答试题,做对了就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进研究生院,老师除了上课以外,还给你一个研究题目,老师不知道答案,别人也不知道答案,让你自己去按老师指导的方向,求知一个新的结果,老师与同行专家评议你的结果是对的,你的研究就结束了,老师给你个学位叫博士;但是,正式做研究,必须学习和锻炼如何自己找方向、找方法、找结果,这个锻炼的阶段就是博士后。暖通空调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必须将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为此应构建硕士研究生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包括的主要内容有研究生生源、指导导师、硕士论文、道德水平、学习环境等。研究生导师水平的高低是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道理就在这里。目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部分导师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知识结构老化。现在,很多暖通空调专业的研究生在毕业论文中大量运用计算机知识,或是编制程序,而相当多导师的计算机水平,远远赶不上学生,何谈指导。某大学就曾经有一位研究生在论文答辩时被发现用某游戏程序冒充验证实验结论的一段程序,论文自然没有通过。这位学生投机取巧之所以迟迟没有被发现,就是因为其导师本人对计算机编程知之甚少。有人将硕士研究生导师分成两类:有时间的没水平,有水平的没时间。而有些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知识结构新的导师往往又是暖通空调学科的骨干力量、知名人士,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社会活动比较多,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指导硕士研究生。更不容乐观的是,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有陷入恶性循环的趋势,尤其是一些目前社会上的热门专业。高校师资的主要来源是研究生,但热门学科的优秀毕业生愿意在高校任教的却不多。古人云: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硕士论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但近年来,部分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性差、质量下降。究其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不努力,因此,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偷工减料”,人云亦云,甚至出现了个别抄袭、剽窃等现象。有的研究生论文往往是开头几章原封不动,照抄别人的,最后一章发发感想。有的研究生论文是大题目做了小文章,头重脚轻;有的是缺乏实验数据,凭空想象;有的是曲解人意,生拉硬扯;有的是结构不合理,将错就错;有的是堆砌华丽词藻,内容空洞;有的是引述各家之论十分壮观,没有自己的见解;有的是语言修饰不当,读来令人费解;有的是云山雾罩,不知所云;硕士研究生应当通过自己的在校学习,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大体形成自己的基本科研能力。而在这基本的科研能力中,自主地思考,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有初步的独立思想和独立思想能力,是最为重要的。
暖通空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遵循坚持质量、优化环节、规范管理、突出特点的原则,始终将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心任务。构建包括研究生生源质量、指导教师队伍水平、硕士论文质量等全方位的创新体系,培养创新精神,使他们学会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激发创新火花,提高创新素质。使硕士研究生的思维具有思维形式的反常性、思维过程的综合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同时,还需要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强化教学督导,严格课程教学、学位论文等环节的质量监控。加强导师队伍规范性建设,完善导师遴选与考评制度,建立导师上岗培训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培育更多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金丽鑫,谢立平,姜红,等.研究生质量下滑原因剖析及解决策略[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5,(8).
[2]孙利.研究生学位论文创新体系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
[3]汪勋清,王春霞,田松杰,等.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培养质量管理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
[4]钱存阳.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与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04,(1).
[5]王晓梅,张桂花.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
[6]林小丹,陈松.建筑业创新体系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3,(11).
[7]张优智,李治.阻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探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3).
[8]陈厚,曲荣君,王春华,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广州化工,2010,38(10).
[9]张国兵.筛选理论与研究生创新乏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2).
[10]黄浩.先天不足与后天失误——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水平低准现象我见J].文艺争鸣,2000,(6).
关键词:德国大学;改制后;英语教学;富有特色的方面
中图分类号:G649.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61-02
一、德国公立大学外语系简介
与国人熟悉的美国高校情况不同,德国的高校以公立为主,各高校之间的综合学术水平差距也不大(一些高校会因某个领域的领先研究水平而出名)。德国的高校基本上都设有外语系与国内一样,外语系会设有德语专业,英语专业,法语专业等欧洲“大语种”系个别大学还设有中文专业(例如北威州的波鸿大学)及一些“小语种”专业。与国内不同之处是,德国的外语系还专门设有独立的语言学专业及文学专业,即Allgemeine Sprachwissenschaft(the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及Allgemeine Literaturwissenschaft (th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不分语种,目的旨在加强各语种的基础理论及对比研究与国内高校普遍设置大学英语教学部不同的是,德国高校的英语专业并不给在校非语言类专业的大学生继续提供英语语言的培训课程。但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有些大学的英语专业设有面向经济类学生的经济英语课程。课程类型为小班练习课,着重培养学生阅读经济类英语文章(例如摘选自“The Economist”的文章)的能力。自2003/2004冬季学期始,德国各高校为与国际接轨,陆续推出了本科学位与硕士学位的分离式学制,德国公立大学的英语专业也因此改设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教育学硕士学位(Master of Education)旨在培养中小学及职校英语教师。改制后,德国大学英语专业的教育学硕士论文的写作及口头答辩取代了第一次国家考试,但进入职场后的准老师们仍需在一至两年的实习期结束后,再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通过后,方可成为正式教师。英语语言与文学专业(Master of Arts“English and American Studies”)的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则为媒体业、公共行政事业部门、公司的人事部门等等。也有极少数学生会进一步升造读博士,做研究。本科学位的学制为三至四年,需写本科学位论文。硕士学位的修读时间理论上为两年,包括硕士论文的写作时间,德语和英语同属印欧语系的西日耳曼语系。正因为这种语言上的渊源关系,德国国民普遍英语程度较高,一般的老百姓都能讲一些简单的英语日常用语,更不要说在文理中学已修过两门二外的中学毕业生了,基于德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以及外语系入学学生的英语水平,德国大学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及相关教材的选用方面与国内英语专业有着很大的不同。
二、德国公立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及相关教材的选用
1.课程设置特色及其选用的教材。德国公立大学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国内的大不相同。总而言之,专业知识课程所占比重达到80%左右,而语言技能课只占20%左右。改制后的德国公立大学的英语专业仍覆盖传统的三个学科方向,即语言学,文学与文化,二语教学。学生一入学即进入专业知识的学习。德国公立大学英语专业的课程一般分为四个领域,即文学,文化类(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文学,美英文化研究)课程,语言学类(主要为理论语言学)课程,二语教学类课程(second-language teaching)以及英语语言技能的培训课程(English language courses)。课程类型多样,有初级研讨课、大型讲座课、研讨课及小班练习课。在本科生阶段,文学类课程设有基础理论课程:文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studies),主要教授研究文学作品时常用的一些理论分析方法并配有典型实例,为必修课(又叫核心课程)。必修课还设有英国文学作品选读及美国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使用教材通常为“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English”,以及“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文化类课程内容丰富。如开有:“The Modal Minorities in America”,或“Americans in Paris before the Second World War ”等课程。文化类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一般包括英语原版小说,以及相关的英语文献,主讲教师的研究成果等。而每学期老师所开的文化类课程都有可能不同。语言类课程的必修课设有“语言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主要是让学生对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内容及基本知识有所了解.所用教材通常为Victoria Fromkin等所著的“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总结德国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就是:循序渐进,由易到难。课程丰富多样,相辅相成。重视基础理论学习,以及对基本概念的理解。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研究,思辨能力。
2.举例说明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在本科生阶段,为完成学位所要求的学分,学生所上的必修课远多于选修课。在研究生阶段,则选修课远多于必修课。道理很简单,本科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应重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与理解。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例如:在大一的第一学期,学生会被强烈推荐优先修完必修课“语言学导论”,为的是让学生对语音学方面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学生掌握了一些诸如“allophones,assimilation,coalescence”等基本概念。到了第二学期,学生需修完必修课“语音学课程”(Phonetics and Phonology)。在这门课上,学生又会再次接触以上所提的一些基本概念并与实践相联系,即由母语老师指导完成相对应的口语练习。如此反复,学生的基本功扎实,知识点理解透彻。选修课旨在加深学生的知识深度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本科生阶段修完必修课“句法学”,研究生阶段再选上研讨课“Syntactic Inversion in Prose and Verse”(如果该学生对此方向有兴趣并定为重点学习的方向),同时再上讲座型课“Syntactic Theories”,那么,学生不仅对于句法方面的基本概念了解透彻,同时又对此方面专业知识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一句话,为将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知识结构基础。
本文旨在为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信息及启示。德国大学英语专业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及相关教材的选用情况值得关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认知语境商务英语写作外贸函电语境控制关联理论
一、认知语境和商务英语写作的基本理论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语境应该是具有认知性的,因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要求人与外界的互动,即认知体验。仅仅依靠传统的语境观点,(即本文语境,上下文,或者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互动)是不足够完全传递信息的。所以要加上人与自身以及人与外界的互动体验。就是说在分析语境的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体验,在百科观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话语理解起重要作用的是由听话者的一系列假设所构成的认知语境,因为听话者需要用一系列语境假设来处理由说话者的话语建立的新假设,并从新旧假设的关系中得出新假设的语境效果,从而推导出话语的含意。语境控制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按照交际情景(包括交际场合、话题、交际者身份、地位、认知水平、交际双方互明信息、双方默契程度等因素)对当前的会话言语进行选择、调控,最终取得最优交际效果的过程。语境控制的目的是要达到言语信息的优化配置,即一方面使得言语最简洁,另一方面要达到最好的交际效果。在交际过程中,语境是一个处于动态状态,对语境的把握就要求交际双方在会话中不断对现有语境进行推理、判断、识别、定性。然后按照推理再对当前语境进行不断的修正、补充。修正、补充语境可以通过身势语言、语气、语调、话语行为、交换交际角色等方式来实现。在一次目的明确,话题具体的交际行为中,信息传递处于守恒状态,如果交际双方的互明语境较多,默契程度较高,那么,交际中言语传递的信息就会较少。相反,如果交际双方由于熟悉程度和认知水平悬殊而造成互明语境较少,那么,成功的交际要求言语表得出的信息量就会增大。互明语境与言语信息在一次具体的会话过程中呈现出互为消长,此起彼伏的关系。语境控制对会话言语信息的制约模式形同市场经济中的价值规律曲线。守恒是理想状态,不平衡才是经常发生的。商务英语写作自80年代初的确立至今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的商务英语实务的教学内容而逐步拓宽到更为广阔的经济贸易领域的发展过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日臻完善,业已形成一整套较为科学和完整的教学体系。十几年来,商务英语专业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外贸英语专业人才,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商务英语写作是以经济生活为反映对象,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手段,以文章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以推动经济发展为其应有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经济工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员必须掌握的工具和武器。商务英语写作包括询盘与请求、回复函、投诉与索赔、理赔与拒绝函、销售函、邀请函与感谢信、道歉信与祝贺信、通知与通告、备忘录与会议记录、简历、申请函、推荐信、意向书、报告调查问卷和商务文件。商业英语写作的特点,强调简明完整、清楚正确的写作风格和原则。为全面提高商务英语写作能力与沟通技巧,需要运用国内外商务沟通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交际原则出发,突出商业写作的特点,强调简明完整、清楚正确的写作风格和原则。
二、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学应用
商务英语写作中使用的七点原则是语用原则的具体体现。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关联原则是语用学上指导会话的三条重要原则。它们分别由美国语言学家Grice、英国著名学者Leech、法国心理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用学家wilson提出的,并对特定情景下会话的语用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Grice的合作原则及其会话含义描述了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对合作的遵守和违反,以及会话含义的推导,但未解释人们既然要遵守合作原则,为何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Leech认为人们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礼貌原则,目的是为了弥补合作原则的不足;而Sperber和wilson则从认知的角度提出了关联原则,进一步完善了合作原则。商务英语信函,作为会话的一种书面形式,其写作自然离不开语用原则的指导。将认知语境原则应用于商务英语写作中,鉴于认知语境原则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提法的不足,提出认知语境原则在商务英语应用中的度范畴。只有很好地把握认知语境原则应用的度范畴,才能更大限度发挥其指导作用,使商务英语写作原则更趋合理与完善。从语言应用角度来看,拥有文化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好的商务英语写作的能力。首先,文化知识教学多以高层文化为其主要内容,忽视了文化在人们日常交际中的具体反映和文化因素在交际中的直接作用,将文化与交际分割开来,学习者虽拥有很多文化知识,但却无法应用在实际的商务英语的写作中。三、认知语境与商务英语写作的关联关系
商务英语是一种交际行为,在关联理论框架下,交际行为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认知行为,它具有很强的认知特点。联想是想象的一种重要类型,它贯彻于商务英语创意的整个过程中,是商务英语创意的粘合剂。在商务英语创意中常用的联想方式有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四种。合理地运用联想这一心理现象进行商务英语创意可以引起受众的关怀,影响受众的情绪与行为,使商务英语的效果更直接、更显著。从关联与认知语境的视角出发探讨联想在商务英语创意中的运用是有必要的。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作者把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耗的脑力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关联性越弱,话语就越隐含,消耗的脑力越大,受话人的认知负荷越大。交际中说话人对认知负荷增减的利用就表现为一种交际策略的利用。关联理论把语言的交际的基础看成是交际双方共享的认知环境,认为话语基本上是片断性质的,语用者在话语过程中还必须明确指示词语的所指,排除了词汇的歧义,把片断性的话语充实成完整的命题形式的推导过程,通过由认知语境支持的推理产生。语用推理是以非琐碎性质的演绎规则为基础获得交际关联的过程,语用推理是综合性质的,演绎性质的分析规则操作失误通常是误解前提的结果,而综合规则操作失误则最多是对原假设开发的不足。关联理论把语境看成是变项,话语的先前假设和关联性倒成了常项。商务英语写作中礼貌及其策略的实现和使用,探讨商务英语写作中体现礼貌的各种语言实现形式以及不同类别的英文商务信函中礼貌策略的运用规律。在布朗和列文森的理论框架下就商务英语写作的礼貌策略进行了研究。从词、时态、语态和句法等语言角度,分析了四种礼貌策略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手段和实现形式,分析的重点是使用最为频繁的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以Leech对言语行为的分类模式为基础,英文商务信函分为合作类信函、和谐类信函、竞争类信函和冲突类信函,并探讨积极和消极礼貌策略在四类信函中的分布状况。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卡方检验,得出四类信函在使用积极和消极策略方面是有差异性的。合作类信函积极策略和消极策略出现频率相差不大,和谐类信函积极策略出现频率高于消极策略,竞争类信函的消极策略高于积极策略,冲突类信函中消极策略出现频率大大高于积极策略,所占比例是最高的。有关语言转述问题,很多学者做过相关的描述性研究,尤其体现在语法形式的转换方面,但在其解释性方面所见不多。言语交际实质上是一个认知过程,但语言转述现象中与认知有关的方面一直是被忽视的。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商务英语写作中的语言转述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基于语言转述在商务英语写作当中的定义和定界,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书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运用也具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语言转述的信息来源和转述信息的方式、转述标志以及转述者对转述信息的态度进行了系统的描述。信息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转述给他人,转述形式的不同是由不同的交际目的所决定的,即转述者通过转述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由于语言转述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它们只有在认知语用知识的有关理论框架内在商务英语写作中的具体应用中才能得到合理解释。
参考文献:
[1]林添湖:试论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2]罗明礼:商务英语写作语用特点探微[J].商场现代化,2007,(25)
[3]周燕:面文体中语言转述的认知语用分析[D].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硕士),2005,(02)
束定芳(2005)在论及我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时指出:中国的研究者应该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角度对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所涉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并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外语教学理论和可操作性强的外语教学实践原则。[1]本体论研究是基础研究,主要是研究事物的本质,即本来面目;实践论是研究具体实施某一计划的步骤、原则和方法;方法论则是研究达到某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是理论研究的最重要目标之一,本体论和实践论又为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2]本文即是从本体论、实践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农村初级中学的相关研究文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梳理,并加以评论。
1.1本体论研究
就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本体论研究而言,需要解决以下一些主要问题:①什么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③影响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英语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外语教学理论的引进、消化和应用,针对我国特定语言背景和文化背景中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1]根据查阅到的文献,目前国内针对如何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英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几乎没有,现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影响农村中学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因素分析上。
1.2实践论研究
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论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包括:需求分析,教材的编写及评价,教师的教学观,教学评价。
1.2.1需求分析
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需求分析主要分析在我国农村特定的环境下对合适的教材、合格的教师、正确的教学观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就这一点而言,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我国农村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的。如:陈莹莹的《河南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2004);熊惠平《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吴金萍的《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刘晓贵《农村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优化研究》(2010年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农村英语教师教学观主要体现在作者的文章里,缺乏专门关于教师教学观的研究。
1.2.2教材的编写与评价
教材的编写是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部分要研究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教材的功能、教材的形式、教材与教师、教材的评价,等等。国外对英语教材评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如:①哈钦森和沃特斯(Hulchingson&Wasters)(1989)认为评估的内容应主要包括: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本等[3]。②坎宁斯沃斯(CunningsWorth)(1995)认为教材评价的标准除了要考虑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师的教学方法等因素外,还应该充分考虑以下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师。而且他又进一步将教学对象(学生)这一因素细化为:学生年龄、水平、期望、动机、兴趣;现有的学习资源;喜欢的学习风格。他不仅仅强调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强调教师在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所使用的教材与大纲的差异程度,教师是否可以对教材进行改编和补充。[4]③汤姆林森(Tomlinson)(1998)尤其重视评估教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认为:教材应该形式新颖,题材多样,版式引人入胜,内容及安排使学生不感到紧张,能鼓励学生树立信心;要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促进学生多投入学习;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真实的语言,多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达到交际的目的;应该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情感因素,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并能鼓励智力、审美和情感的介入以激发大脑左右半球协调工作;还应该提供学习成果反馈的机会等。[5]将三位学者所设计的英语教材评价标准综合起来,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好的英语教材首先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以及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其次要考虑所使用教材的适用性,即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是否适合当地的教学环境,教师是否能恰当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是否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增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智力,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情商等;再次,一本好的教材还要考虑经济因素,即是否能达到节约的目的。国内关于农村英语教材的研究很少,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农村中学英语教材”为题名,在搭配为“模糊”的条件下仅仅搜到4篇文章。分别是包志烟的《立足农村中学实际合理利用英语教材》(2009);袁选选的《也谈农村职业中学英语教师、教材和教法的问题》(2007);钱新谊的《新英语教材与农村中学》(2005);杨倩《关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制定及配套教材的编写问题》(1999)。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如何教、教师如何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等方面。加上其他有关英语教材的研究,总的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侧重对现有教材的评价,涉及农村教材编写内容的研究大都比较宽泛,可操作性不强。如:周雪林《浅谈外语教材评估标准》(1996)、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和设计》(2002)。②涉及农村中学英语教材编写的更是凤毛羚角。如,刘道义只是在《浅议英语教材的评价标准》(2004)中谈到:“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要符合四个基本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要符合各地教改实际。教材编写不能仅面向城市、而应当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的差异,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异”。③缺乏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对于教材适用性较为系统全面的反馈。
1.2.3教师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学观,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师对于教学内涵、教学模式和教学控制方式等因素的总体认识、理念与看法,是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对教学本质与过程的基本看法。教学观与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彼此决定关系,更不是单纯平行的线性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教学观是教师思考教学问题所获得的理性认识,既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现实认识,也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前瞻性价值判断和结果选择。而教学行为是指教师教的行为,即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方式。[6]语言教学观是人们对语言教学活动的本质的认识、理解及所持的相应观点和态度。任何一个语言教师的教学活动都体现出一定的语言观和相应的语言教学观。[7]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观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行为中,具体的教学行为既可以反映一个教师的教学观,又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观的形成和改变。目前国外对具体学科教师的教学观研究还较少,国内对语言学科教师教学观的研究更少。以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核心理念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通过该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广大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教学观。课程标准基本要求如下:①课程总体目标,从以单一英语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转变,从升学教育向终生教育转变。②教学内容,从重视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特别强调英语交际能力的养成。③教学模式与方法,从以英语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尽量在真实的英语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④课程评价,从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并且更加关注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进步。⑤教育技术上,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转变,特别要重视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与有效利用。[8]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农村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英语基础学科知识,了解交际语言教学法,还要具备教育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否则就达不到《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建构主义理论角度出发来研究英语教师的教学观,他们从反对传统的英语教师输灌、学生被动接受行为主义机械教学观的立场出发,认为建构主义的英语教学观可以解读为:以人为本,学生主体教学观;凸现环境,情景脉络教学观;勇于探究,问题本位教学观;对话协商,合作学习教学观;综合评定,多维发展教学观。[9-10]
1.2.4课堂教学
关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内容:①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②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③农村英语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应该、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④教学方法。这几个问题都要求我们深入课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教师“教”的方法上,鲜见研究学生应该怎么学的方法;在对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特殊性上,大都是从缺乏语言环境、硬件、师资方面着眼等,缺乏具体有力的论证,更缺乏实证研究;对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上,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提建议的较多,缺乏理论探讨和支撑;鲜见对于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目的的探讨,目的不明确必然会失去方向,必定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总的来看,现有的文献对于农村初级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对具体教学方法的探讨,计算机技术怎么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尚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对此缺乏系统全面地、有理论支撑的研究。
2方法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语言学界、外语教学界开始探讨方法论。与西方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论的悠久历史相比,中国的方法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纵观15年以来对于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①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定性研究居多,以问题、思考、分析、建议或对策、经验总结和观察为主。如:皮平凡《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障碍与对策》,高美玲《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罗哲《农村中学英语学困生问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案例分析很少,缺乏行动研究;定量的方法主要以调查研究为主,如:梁琼琳《昭通市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11),熊惠平、李堉华《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研究》(2010),曹金梅、贾萍《河北省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素质状况调查报告》(2009)等。②由于研究方法过于单一,造成现有的研究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大量的零散研究造成许多重复、无用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论文题目的文字表述中涉及农村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的论文就有60篇左右,这充分说明重复研究的严重性。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