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30 14:34: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类学术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英文名称:Journal of Jiangxi Finance College
主管单位:
主办单位:江西金融职工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5557
国内刊号:36-1232/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8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关键词]学术期刊;高等教育;作用
[作者简介]韦朝晖,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副研究员,《东南亚纵横》杂志社编辑,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12006109-0205-05
学术期刊作为科研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载体,起着科研成果转化和科研信息传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是国家科学技术工作和知识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的主办单位主要是高等院校、社科院、社科联等,其读者主要为高等学校的教师、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等高级知识分子群体。高等院校既是学术期刊的主办者,又是学术期刊主要的作者源和读者源;而学术期刊也为展示高校的科研成果、培养高校科研人才、促进学术活动的开展和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术期刊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密切,两者是互动关系。正确认识学术期刊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有助于学术期刊回归正确的发展道路,获得更好的繁荣。
一、学术期刊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1.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教学辅助作用
学术期刊是帮助高校教师和学生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完善教学活动,获得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相对于信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教学任务的多重性,限于篇幅,教材不太可能面面俱到对它们作一一点示,这就使得教材不能不存在相当数量的隐含信息。这在客观上给教师和学生设置了相应的难点和重点。而这些难点和重点,并不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轻易克服和准确把握的。甚至有时候,即使教材编写者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作了相应的点示,也很难说他们在点示的过程中不会存在盲区。因此,高校师生借助于学术期刊能够对教材发幽阐微,获得对于教材相应的补充材料和额外的相关信息,进而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许多高校的专业课都把本专业主要的学术期刊介绍给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术期刊往往扮演着参谋甚至是导师的角色。一份好的学术期刊一方面通过介绍众多先进、独特、新颖的学术思想、学术见解、科研方法启发教师和学生形成自己的意识,拓宽视野,并丰富相关的信息;另一方面,通过杂志的办刊思想,通过与作者和读者的交往,以及对作者文章的精雕细琢的修改,促进作者开拓思路,获得进步,并向学术界推介学术新人,使年轻学者得到学术界认同的机会。这些都不亚于一个导师所起的作用。
2.学术期刊是教师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科建设、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首先,学术期刊为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育以及理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展示科研成果为主的平台。学术期刊一方面刊载师生的最新科研成果,以求得到社会认同,将其应用、推广转化为生产力;另一方面高校师生能从中借鉴、吸收他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中去,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活动的发展。许多教师通过这个平台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知名学者,众多这样的学者又使一些大学加入名校的行列。其次,由于学术期刊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周期性、针对性等特性,因此成为学术交流的最佳途径。学术期刊的发展不仅活跃了高校的学术气氛,而且在与其他学校的交往中,也起到了窗口和桥梁作用,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与竞争,起到了共同发展、繁荣学术的作用。
3.学术期刊是培养师生学术科研能力,培养青年学术人才的园地
学术期刊是发现和培养学术人才的重要园地,高校中的很多优秀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成长都离不开学术期刊的培养。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并得以著名,是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创新观点为社会所承认。而编辑在社会与学者之间扮演的中介作用不能忽视,其中公认的名编辑和权威性学术刊物发挥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有一定水平的学术期刊发表有质量的学术论文,是评价一位科学工作者创造能力和成果水平的公认指标。通过学术论文在发表过程中的审阅、修改、校订、出版、信息反馈等环节,可提高作者自身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学术期刊对于培养科学人才具有特殊的功能。
4.学术期刊是良好学风的引领者
学术期刊对于高校师生的科研工作客观上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学术期刊通过发表高质量、高水准的论文,引导师生向本学科研究的深度发掘,提高学术水准;通过选用的稿件、开辟的专栏,刊发的“按语”、“编后”,引导师生对一定阶段内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开辟新的研究课题和学科领域;通过办刊宗旨、栏目设置与衔接、稿件的选择与排序等,将学术研究向社会改革实际引导,使学术期刊成为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培养师生服务社会的理念;学术期刊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创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学术空间,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风;编辑出版工作把住失范作品出口环节,坚持学术期刊对规范学术研究的引导,建立和完善学术规范,引导学者自律,倡导严肃认真、与人为善、以理服人、平心气和讨论的良好学风。学术期刊通过创造的劳动,引导作者和读者向学术期刊的导向靠拢。高校师生是学术期刊最重要的作者和读者,学术期刊对其的影响不言而喻。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办好学术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21世纪,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既定的战略方针。高等教育事业的加快发展为学术期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同时也对学术期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学术期刊要具有学术性
学术期刊是以刊登学术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及综合评述为主要内容的期刊,其特点是学术性强、理论水平高,富有应用价值,能够反映当代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但目前一些学术期刊登载的学术论文在选题上原创性不足,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从论文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上看,科学性、准确性、规范性和实用性较差;从论文被引用情况看,我国每年被国际著名检索机构(如SCI、ISTP和EI)收录的只占论文当年总数的4%。在收录低的诸多原因中,文献内容重复是主要原因,许多粗制滥造的学术论文,不能提供最新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已经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方面的发展需要了,因此,学术期刊应该回归学术性,提高学术品位。
第一,学术期刊在内容上要确保学术品位。学术期刊要以社会主义科学的传播为己任,重视选题开发与策划,尽可能避免、减少和杜绝金钱稿、人情稿、关系稿,多刊发精品论文,确保学术期刊的学术
品位。精品论文的质量是以展示学科创新程度为衡量标准,要具有学术的前瞻性。应是国家重大课题、重大基金项目、前沿学科取得的突破性的科研成果和论文,因为这些选题一般都是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是学科前沿研究的热点、焦点、难点,更重要的是反映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获得的新发现、新规律、新理论和新方法等创新成果。对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应优先发表。
第二要细化学术市场。也就是通过市场细分,寻找并确定目标市场,锁定目标读者,在刊物的内容与形式及整体风格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配置与调适,突出特性,以实现期刊的销售,求得生存发展。长期以来,许多期刊习惯于按职业、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及收入层次乃至地域等来确定目标读者与市场。一般说来,这种确定目标读者的方式方法是必要和有效的,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性强、内容较专门化的学术性刊物。国内外一些知名期刊十分注重读者反馈情况与读者数据库的建立,通过调查、分析与掌握读者群的个好,对其阅读倾向予以分类,对刊物的目标读者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使刊物适应最大多数目标读者的需求。
第三要注重张扬思想,崇尚学术。期刊,尤其是学术期刊,不单纯是信息与知识的载体,更是思想的载体。优秀杂志的存在和运作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产生新思想的源头。要营造有利于发现真理、繁荣学术的创新环境,提供大胆探索、自由思考的学术空间,鼓励不同的学术观点、学术流派和研究方法的争鸣与切磋。学术期刊的编辑在工作中,除了做好编辑工作之外,还应积极参与各个学科的学术活动,加强与学者的交流,例如抓住重大及前沿问题,组织学术研讨会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这样的讨论突破学科壁垒,为不同学术视野的学者搭建交流的平台,会得到学界的支持和好评。
2.学术期刊要具有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增强国家竞争力的重大课题。而高等院校既是重要的创新主体,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许多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改变专业设置,原有的专业划分被打破,新的研究方法被广泛采用,如提倡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多角度的量化对比,或用几个学科的知识交相引证以综合检验一个问题等方法,正在当今的很多课题研究中采用。特别是各地的对比研究,跨省市的区域经济、文化研究成果越来越多。这一发展趋势要求学术期刊树立创新观念,承担起促进科技创新的历史责任。
第一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学术期刊根据编辑事业的发展现状,推动办刊理念和办刊机制的创新是必然趋势,必须把社会科学、哲学、文学与科技学术整合,把刊物做大做强。根据自己的专业办刊需求,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塑造名牌期刊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学术一流名刊。目前,国家的各级期刊主管部门已逐步制定与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准备扶持一批重点学术期刊。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协分别设立了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中国科学院设立了“科学出版基金”,每年注入300万元,资助优秀科技书刊的出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设立了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等。学术期刊对此应高度重视,根据期刊目前情况,努力争取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的品牌期刊。在树立品牌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文献检索系统的作用,积极争取被重要文献检索系统收录,如国内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以及国外的SCI、EI等。
第二要不断创新内容。定期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是靠栏目研究的课题和文章的内容吸引人,而栏目课题与内容又要随着时代和知识的更新进步而不断变化,才能创造层出不穷的新意。学术期刊必须把栏目定在学术水平高、新颖独创、探索研究的位置上,改变学术期刊栏目原来那种“全、散、小、弱”的局面,以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形势发展确立政治类、教育类、经济类、管理类、学术动态类、文化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主题,利用不同领域的优质文化资源去创学术期刊的名栏。学术期刊可以根据已有的栏目质量定位去设置名栏,要把栏目精作细研,争取做到新颖独到、别具一格,充分体现栏目的高度学术传播价值。
第三要版式创新。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信息的载体,面对读者日益复杂化的阅读情趣与不断变革创新的时代,特别是青年人为主的高校师生,要想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和影响力,还应在版式设计上推陈出新。期刊的版式应有学术味、书卷气,应在与自身文化氛围相协调、相和谐中开拓创新;期刊目次页的设计编排上应更贴近时代,通过标注不同栏目或者把每一栏目中的重要篇目用醒目的字体排出等方法,加强目次页的“导读”意识;期刊内文版式的设计也要求新、求变、求美,充分反映出期刊编辑的匠心独运和开拓创新的风格特色。学术期刊编排上要与国际接轨,编辑项目(版式、学报内文、附录、总目次和索引等)和编辑规范(编辑、排版)要符合学术规范和编排的标准化,以便于建立国际信息网络,扩大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第四要创新学术期刊办刊制度。一是鼓励本校、本院学者把论文投到外面刊物去,既可缓解本校、本院学术期刊的发稿压力,从而更好的提升自己的品味,打造自己的品牌;又可给本校、本院学者以学术压力,必须拿出货真价实的论文,从而促进科研能力的提高,逐步打破学术期刊“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对学术媒体的参与。现在不少学术期刊的办公经费都很紧张,不得不承担起创收的任务,实行收版面费、开增刊的方式。在国家政府和所属单位投入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提倡社会资本的注入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第五要培养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编辑队伍。学术期刊编辑要在观念上创新。编辑不仅仅是文字匠,是伏案者,更应是社会活动家,编辑劳动价值及其创造性也体现在期刊学术品位和品牌上。要有勇敢的创新精神,敢于发表有理论锋芒和学术棱角的文章,要有开放的思想和视野,要善于收集和整理国内外先进性的信息、动态和科学技术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来提高和完善刊物的知名度、品牌度、闪光度、创新度。学术期刊编辑还要在知识结构上创新。作为一种社会职业,编辑有其特有的智能结构、知识体系、工作标准和操作技术。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在高新技术产业、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产生出一些新的分支,同时对道德意识、行为规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专门的修养,必须对相关的学术前沿发展趋势有广泛的了解和深邃的学术眼光,否则难以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也难以实现选题创新。学术期刊编辑在完成学报工作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研究,不仅对编辑学有所研究,还应努力成为一门或
几门学科的学有所成者。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计算机网络都在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为此,期刊编辑要熟练掌握使用电脑,实现编、校、排各方面工作的现代化。
3.学术期刊要具有特色
当前高校已经实现了并轨,专业设置有了一定的自,今后将进一步加大改革步伐。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展开深入调研,挖掘出刊物潜在的个性,形成独有的特色,并通过不同特色的学术期刊来促进高校改革。要办好一份独具特色的学术期刊,首先在定位上要突出特色,办刊方向、宗旨及服务对象的确立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自身的优势和特定的读者群,形成鲜明的特色。其次,在选题内容上要独具特色。学报类的学术期刊可以挖掘学校的专业特长,要紧跟学术前沿,关注学术动态,注意在新的学科领域和学科的边缘交叉地带寻找新的选题,形成刊物的特色。如《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以学院的优势学科为依托,把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定位为刊物的特色。地方社科期刊则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需求,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刊登本地人文历史研究、本地现实社会经济现象研究的科研成果和此类学术信息为重点,形成地域特色。这样做,不仅使刊物办出了特色,同时也真正地为本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实在的贡献。如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东南亚纵横》就是根据广西与越南接壤,与东南亚相联接的地域特色而创办的,多年来一直坚持办刊宗旨和特色,对广西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三,要形成语言和版式设计特色。学术期刊应改变往日语言晦涩难懂、结构呆板、生硬的面貌,代之以优美、清新的语言和流畅、清晰的结构,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使阅读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享受。应大胆改变学术千孔一面的视觉效果,在封面的装帧设计、版式设计、目次设计、标题及正文字体字号的匹配和印刷质量上突出自身的特色,真正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这一点,对于吸引以青年师生为主的高校群体影响力较大。
一、概念是否科学明确。比如榜单考核的是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综合水平”,那么“综合水平”包括哪几个方面?是教学水平?还是研究水平?这个实力又如何定义?不同维度的实力和水平按照什么标准赋予它们各自相应的权重?
二、操作是否规范严谨。在确定维度之后,下一步就要明确考核的方式,以“学术力量”考核为例,各个学校每年出版的论文和专著多如牛毛,如何评定这些学术成果的高低?以学术期刊为标尺的判定是否片面?诸如此类都是需要考虑进去的。
三、可靠可信的数据来源,并且解决谁来监督评判这些数据的真实性的问题。
四、操作流程的客观中立以及统计分析技术的完善准确。
以上只是比较理想化的提出一个有效排名的起码标准。在具体执行当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偏差和侧重。如果你对榜单一概不闻不问,可能会错过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如果想将其为我所用,火眼金睛是必须的。
技巧一:看榜单出处
判断榜单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查看这个榜单的出处是哪个团体、机构或个人。一条信息的可信度与其信息者的背景、地位和信用等方面都有着紧密的关系。例如当一个普通市民宣布自来水中有不安全成分时,大家可能将信将疑。而如果是政府在电视媒体中宣布某区域的自来水中有不安全成分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相信。因此,对于辨析榜单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来说,辨别榜单出处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最著名的排名榜之一就是“武书连版”。在其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浙江大学超越北大清华成为全国排名第一的学校,此榜一出,立即引起了公众质疑。其中不乏“浙大是武书连母校,因而排名第一”“武书连收取浙大公关费”等刺耳言论。虽然武书连对此作出了澄清,但毫无疑问的是,武书连个人的信誉遭到了公众的质疑,于是很多人对他的大学排行榜投了不信任的一票。
另外一个比较受大学生关注的是教育部的大学专业排名榜。这个排名榜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按照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要求,根据一定的规则对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聚类排位。比如在专业代码为“0302政治学”一栏内,北大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并列第一。此报告一般来讲比较有可信度,因为它由中央部委根据特定的规则进行排名,基本上不会掺杂一些私利在里面,可成为准备考研的学生选择专业时一个重要的参照标准。
总体而言,政府出的榜单和一些社会独立团体与组织的榜单权威性和可靠性要高于个人,当然这是一个大致的规律。政府机构颁布的榜单并不一定严格遵守客观公正的原则,而个人出具的榜单也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这些规律的适用程度只是在一个概率上的,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
技巧二:看榜单的排名标准与排名指标
这个技巧在于帮助你辨别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在考研的学生中,很大一批人是希望通过考研获得一个更好的平台,无论是为了以后就业还是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清楚自己读研的目的,在选择院校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教育部的专业排名里,新闻传播学排名第一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考生应如何作选择?视乎你的个人规划。
对于毕业后想从事新闻行业的学生来说,选择中国传媒大学会更有优势,因为它是专业类院校,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而对想从事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学生来说,选择中国人民大学要好于中国传媒大学,因为人民大学的学术研究的底蕴和氛围在一般意义上要好于中国传媒大学。所以,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优势,选择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还是要先了解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
再看武书连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在“科学研究”一项内由“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两部分组成,然后两种科学研究各占一定的权重,最后算出该项的总得分。但是像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这类擅长于经济领域的社会学科研究的专业类院校总的排名就无法靠前,因此这种排名对于要立志于报考经济类学科的学生来讲参考价值不大。另外,在看榜单时,我们需要注意其排名的指标有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该如何观察排名的指标变化呢?
首先,看排名的指标数量有没有变。如果原来只有N个参考的指标,几年内参考指标数量一直在变,一年是N+2, 一年是N-1。或者,前一年考虑的是X指标,后一年X指标被Y指标代替了,那会对最后排名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该榜单就不能很好地展现某一事物的变化及趋势。
其次,看排名指标的权重有没有变化。举个例子,在一项大学排名中,去年把该院校研究实力的权重算作20%,今年又将其提升为25%,那么榜单排名就会因该指标的权重变化而对结果产生影响。
以Q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自2004年开始创立以来,排名的方法和权重一直是保持不变的。始终是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Academic Peer Review)占40%,雇主大学培养的学生就业能力的评价(Recruiter Review)占10%,教师/学生比例(Faculty Student Ratio)占20%, 单位教职工的学术论文的引用(Citations Per Faculty)占20%, 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占总教师、总学生数的比例(International Orientation)占10%。从这个角度来看,QS世界大学排名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使用该榜单来分析各大上榜学校在过去10年中的表现,相对而言会比较准确。
技巧三:看榜单的时间
榜单的时间对榜单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也有极大的影响。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的更新速度极快,各组织团体及个人的变化与发展的速度也很快。比如关于专业前景、收入趋势的榜单中,今年排名第一的专业在5年后或许没落了。比如网上流传的2014年7大“好钱景”职业如下:1.理财规划师;2.人力资源师;3.企业策划、公关经理;4.游戏设计工程师;5.电子商务工程师;6.网络媒体高级编辑;7.网络销售。但随着互联网的融合与发展,这里面的职业在5年后或者10年后不一定还是最具“钱景”的职业,甚至有些职业还存在消失的危险。此外,几年前最为火热的IT行业现在的热度也不断下降,回归到了理性水平。
技巧四 :使用搜索引擎核查信息
有些机构会为了招生而随意捏造一些榜单来误导学生,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榜单陷阱。由于大学生没有太多精力去做调查,但谷歌和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作为辨析真伪的基本工具使用。举个例子,一般情况下,专业的热门程度和报考难度成正比,但每个考研机构都会结合自己的培训重点,来一些最热门考研专业的排行榜,甚至会故意将自己重点培训的专业列为“不太热门的专业”,从而引导畏难的学生报读以大肆盈利,这种榜单不能不说是个错误的引导。
针对这种现象,当我们看到一些商业机构的排行榜时,要学会使用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当你打开搜索引擎,输入“XX考研”“最热门专业”等关键词时,要将关键词用空格隔开,然后进行搜索。搜索结果出来后,要着重地去看看第二页、第三页中是否有对这个榜单的质疑之声,或者有没有雷同的榜单。之所以要看第二页及之后的信息,是因为百度公司使用了竞价排名的商业模式,当我们输入“XX考研”这个关键词时,第一页的信息很有可能已经被考研机构买断,从而导致了你无法直接获取正确的信息。
技巧五:观察榜单的载体
大部分的榜单是以表格或文章的形式出现的,但是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榜单,都必须依靠一定的媒介形态到达受众那里。互联网、电视、报纸、手机等媒介,都是能够接触到榜单的途径和渠道。因此,可以通过观察承载榜单的载体来间接地区分榜单的可信度。比如,一些商业性质传单为了提高自己的可信度,会制作一些排名表,如品牌知名度排名、优秀学员排名等,由于这类传单是为了实现市场营销的任务,同时也没有监管部门进行监管,所以对这类排名表应持谨慎的怀疑态度。
在电视新闻这类的传统媒体中也会报道一些榜单,如500强企业排名、教育行业的实力排名等。由于传统媒体在中国的管制比较严格,因此电视新闻上出现的榜单的可信度会比其他信息传播渠道高,当然也不排除有假新闻的情况。如果榜单是在互联网上的就要分类对待。例如,微博上某些大V榜单的可信度及可靠程度可能要比小号的榜单高;有些榜单在杂七杂八、信息十分凌乱的网页上,其可信度就不及门户网站上的榜单。
技巧六:看榜单的数据来源
榜单的数据来源至关重要。排名应该尽可能地使用审核过的、可核实的数据,排名使用的数据应该是按照科学的数据收集所获得的。
1.以竞赛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各大学以丰厚的奖金为奖励,以博大的学术团队作为技术支持,还有校园图书馆等硬件资源的配合,使各类专业竞赛得到积极响应。以这种形式实践的优点是不胜枚举的,可以让同学们在比赛中密切关注热点话题的研究,以团队的形式,不仅增加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很好的沟通还有助于更有效率地完成任务。这些竞赛训练了同学们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大量提供实习机会。与国内高校有所区别的是,美国大学会联合相关金融领域的公司为在校所有同学提供实习机会。这种实习往往是强制性的,纳入学分体系的。校方会根据在校学生所学基本课程及能力,将不同学生与关联公司不同业务相匹配,给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让学生和企业密切接触。3.以讲座和研讨会的形式让学生与金融企业“零距离”接触。在国外,校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很多小有成就的企业人士往往愿意与母校与学生分享心得,与此同时,他们会很支持学校相关的大学生实践培训,可以总结为“出钱出力”。很多课程会请银行等相关机构经理人员来讲课,并邀请相关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所以,学生有非常多的机会,可以和这些机构密切接触。这种交流不是虚设的,它让学生了解到如何将学术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业务操作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一点一滴中进行职业规划,大大缩短了大学与就业的过渡期,学以致用,用以导学。
我国金融学本科创新实践课程设置缺陷
1.课程实施过程中社会联系不足。美国院校一个比较普遍的创新教学方式就是请知名企业或经济家与同学零距离更直接地交流探讨金融知识。他们相对于老师而言,除了拥有很多的理论知识,还充满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对同学未来进入社会能起到一些更积极的作用。中国高等院校的经济类课程设置大部分只停留于简单的课堂教学,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做到学以致用。2.模拟课程仿真性不足。美国院校设置了很多模拟操作比赛课程。这在我国高等院校中也开设了诸如此类的课程,但是由于软件开发程度的不同,我国的模拟课程虽说是叫模拟,但仍然是脱离实际的。但国外的模拟软件相对于我国仿真程度就高了很多。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本科实践创新课程内容的空洞与陈旧,也是造成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本市场的供需脱钩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中美金融学专业实践创新课程设置的比较,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
美国金融学本科创新实践课程实施借鉴
发达国家(例如美国)的网络科技融合于法学教育发展,他们已经有了30多年的经验。在美国,法律教育与法学研究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著名的WESTLAW和LETXES等法律数据库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法律信息产业。WESTLAW公司已于1997年在北京开设了代表处,并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开通了在中国大陆第一家专用的法律数据库查询终端。1999年上述两家美国法律数据库已经采用互连网络进行法律数据全文检索和阅读,其中已有相当部分的法律数据免费向全球开放。
在亚洲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例如我国的台湾,网络科技发展也有10~15年的经验,使得法学教育在使用网络科技方面也取得了较大发展。在中国大陆这方面起步较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值得我国法学院借鉴。下面从十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网络科技影响法律图书馆发展模式,影响学生和研究人员的资料查询和阅读方式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法学院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网络科技的影响,改变了发展模式和方向。美国大约有170多所由美国律师协会(ABA)承认资格的法学院法律图书馆,在30年前已经开始连接WESTLAW公司和LETXES法律数据库系统。
在美国法律图书馆网络数据的法律资料费用(设备和数据流量收费)约占法律图书馆平均开支的1/3以上。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数据设备和软件更新的费用增长幅度比其他图书馆开支增长幅度要快。同时,法律图书馆早已配备了专门的网络与计算机数据工程维护网络系统。
美国多数法学院采用了网络化的法律数据库,使得法律图书馆的使用分为两个区:一是传统的“书架区”,二是“计算机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集中在“计算机区”,1980年以后的法律资料多数可以查阅网络数据库获得。“书架区”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正在减弱。
在美国法学院,法律图书馆的“书架区”与读者联系,主要通过书籍外借和外地图书馆复印邮寄服务来实现。图书馆外借图书使得图书馆的使用空间和时间扩大。现在,在法律图书馆的“计算机区”,通过互连网络扩展图书馆的使用时空,使得图书馆的使用“无疆界化”和“无闭馆化”,而且,网络服务更具有质变的意义还在于:当各个法律图书馆数据库连网后,各网络数据库中的法律信息资源便实现共享,这将使各个法律图书馆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每个法律图书馆的发展将更加注意特色,更加趋于个性化发展,更加注意数据资源的独创性。反之,在没有网络技术支持的时代,各法律图书馆发展趋于雷同、重复和缺乏特色。
在美国,许多法学院学生通过网络,随时查阅与下载网络数据库的法律资料。美国多数法学院的《法律评论》都已经“上网”。即便没有上网,也用光盘数据版通过美国计算服务器提供全文检索服务。
在发达国家网络科技进入法学院图书馆之时,发展中国家在此发展比发达国家慢了几年,甚至几十年。检索文献的手段不同,导致眼界、观念和效率的不同,中国大陆法学院在发展法律图书馆时,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在亚洲,几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紧跟发达国家之后,各自发展了“本地版”或“母语版”的法律数据库系统。
网络科技发展对法律图书馆的影响还表现在它使得法律图书馆的设计、经费支出与管理人员结构等方面,都将发生了变化。具有网络科技和计算机数据知识的图书馆工程师成为新的馆员。学生同计算机工程师对话的时间增加的幅度,比同传统馆员咨询时间增加得快。学生同计算机工程师们的“对话”不仅仅是面对面的,或电话交谈,而且还可以是在网络上的“对话”,中国大陆的法学院法律图书馆正处于发展阶段,所以,更应充分估计到网络科技对法律图书馆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二、网络科技对法律教室的影响,对教师与学生交流方式的影响
在发达国家,网络科技也进入法学教室已经非常普遍了。美国芝加哥的一所不太引人注目的法学院,叫肯特(KENT)法学院,设在一所理工学院里,这所法学院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获得了大力支持。美国的这所法学院在传统评价标准中的排名并不靠前。①但是,它全面使用网络科技进入法学教室,使法律学生通过网络学到更多的东西。
在网络科技发展前,世界各国的著名法学院主要依靠著名教授来支撑。法学大师的知识及经验随同他们个人的存在而存在,随同他们移动而移动,所以,大师的知识及经验传达给学生们是有限的。所以,争夺大师是法学院之间竞争方式之一,表现为互相“挖角”。但是,就是在世界著名法学院里,学生也不能经常听到名教授和大师们的讲课。
但是,美国的“小法学院”却通过网络科技获得这些著名教授的音像资料和数据化资料,在网络中传播,并将网络数据库与教室连接起来:“小法学院”可以用较低的成本,使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而大法学院花费的成本要高得多。从节约成本的角度看,小法学院更具有竞争力。美国法学院还有另一种新的排名,评比使用网络科技的程度。评出的前5名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法学院,没有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和伯克利及密歇安法学院。所以,美国有名的私立法学院中,除了哈佛法学院外,像芝加哥、耶鲁、斯坦佛法学院都是小规模的。还有更小的法学院,其办学成本更低。
网络化的教室改变了授课的时空与资料的规模。法律课程的声音与文字资料(甚至图像)已经存在服务器中,服务器24小时开通,学生们在教室里或在世界各地,在任何时间都可以上网学习。同时,他们同教师的“提问与回答问题的对话”与“案例的讨论”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或“BBS”随时进行(请参看北大法学院的BBS中文讨论分析软件SPS)。
网络化的教室不仅仅使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还可以利用网络链接的数据库发展“纵向交流”。师生们通过网络化教室链接的法律数据库,“入库”一层一层深入展开,可以获得更多、更新、更早、更具有比较性的数据资料和统计资料。并且随时使用统计和分析软件(例如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SPS)对法律数据进行分析,立即获得结果。
网络化教室发展后,教师不是以讲授法律知识为主,而是将分析的经验教给学生。同时,辅导学生使用法律数据库和分析“软件”自己进行学习与分析为主,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这种链接网络的“电子教室”在中国大陆的法学院已经开始酝酿了,发展这种教室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费问题。或者说也不全是经费问题,而是观念问题。我国法学院的未来教室设计与使用,要充分考虑到网络科技的影响,提早准备(国家教育部设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课程与教育研究基地”的教室已经具有这种雏形)。
三、网络科技发展对法学研究与发表方式的影响,对法学研究评价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影响
在网络科技发展以前,由于学术刊物分级分类,使得法学论文写作难,发表更难。目前,大陆法学院有333所,本科在校生大约6万人,研究生在校与在职人数大约3万人,将近10万法学后备人才可以发表的全国的法学核心刊物不到30本,省级社会科学理论刊物不过30多本,其他综合学术刊物也不过40多本,所以,在大陆发表法学论文的刊物比经济学和理工类的少,而人数多。
在我国,尽管法学论文虽然发表难,但是发表后阅读与传播也同样困难,一般读者不容易接触到这些专门学术期刊。由于这些刊物的内容十分专业,所以,书店和邮局及报刊亭不会出售这类专业刊物。获得这些专业刊物的惟一途径只能到各个大学法学图书馆里去找。结果读者查阅学术专业论文的成本比较高。现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在几年前开始了一种将学术论文书刊化的趋势,以各种部门法的《论丛》冠名,“以书代刊”来发表中长篇法律学术论文,这种做法使学术论文可以在一般书店里买到。
网络科技发展后,电子专业学术刊物以一种新形式出现了。这种传播形式发表周期时间短,可以短到按分钟或秒钟来计算;阅读面大,对社会的影响面更大,更加便于阅读和研究,更加便于保存和检索,也更加便于引用和复制。我国法学院应该研究在网络电子版的情况,设计学术评价政策和标准。
在我国,网络科技正在将法学论文“KEY-IN(键入)”或“SIGANA(扫描)”到专门数据库,法律数据库正在与网络连接,例如,北大法学院的法律数据库已经开放,可以通过网络阅读法学专业论文。不但阅读方便,检索也方便。同时,使用“软件包”进行随机统计与分析也非常便利。过去读者只能检索论文、阅读论文,现在配合软件包来分析论文,检验论文中的数据,以便对论文的科学性、客观性、实证性进行检验,读者不再是被动的阅读,而是主动地分析与评价。
理论界评价论文水平时,经常采用的一个指标:“引用率”。过去统计论文的“引用率”时采用人工方法,人工统计的“引用率”与实际的“引用率”存在差距,所以精确度有问题。在网络科技发展后,法学论文可以在网上“发表”,上网“访问”阅读论文次数可以被计算机在阅读该论文前,可看到已有多少读者“访问”阅读了该论文。这种统计数据显示可以给后来的读者一个暗示:阅读次数越高,证明该论文越引人注意。暗示的效果是“阅读多者更多,阅读少者更少”。在网络技术领域,访问网页次数采用“点击率”表示,点击率越高,表明注意度越高,“点击率”就象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一样。由于网络科技的支持,使得专业论文的阅读者规模可以成倍增加,这使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评价论文。这种特有的反馈有可能促使论文研究方法发生变化。
四、网络科技在法学教育领域日益广泛的融合导致教师与学生角色的互动
在我国一些大中型城市,法学院学生在使用网络方面比老师具有更多优势,因为学生中的“网虫”数量远比老师多。由于学生在网上花的时间多,加上学生之间有交流,所以,学生可以帮助老师在网上查找最新法律资料,使老师的讲义中的信息随时获得更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老师的“老师”。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互换。
转贴于
法学院的教师也不会因为在网上的时间比自己的学生少而感到自卑或羞愧,我国法学院的教师正在从“传授法律知识”的先生转变成为“传授司法经验的长者”。大学教育更多是传授经验。②在法学院司法经验的传授更加重要,因为司法经验难以从法律书本上学到。即便是写在法律教科书上的别人介绍的经验,在学生自己没有体会和经历时,也不容易学到,法律经验一定要靠老师,或有司法经验的律师或法官传授。司法经验传授本身就是一种法律教育,在此,法学教授与律师和法官的角色也发生了转换。
由于法律的知识可以更多地让学生自己学习获得,各个国家,各种不同历史时期的司法经验比较与传授将成为大陆法学院发展教育的一种值得注意的方向。由于学生、教师、律师和法官角色的互换,使得大陆法学院更加开放,更加面向司法实践,更加面向社会,这种发展的结果将使法学院的法学教育从逻辑的法律向经验的法律转化,从情感的法律向理性的法律转变,从书本上的法律向社会存在的法律转化。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封建社会的人治与儒学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深刻,上述转变对现代社会发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五、网络科技发展将使法学院的考试制度、论文答辩制度、学籍管理制度、课程设计、讲义与教科书设计、研究与讨论制度发生改变
网络科技发展,将使法学院的教学管理发生许多变化。首先,考试制度会发生变化。使用纸张和圆珠笔的考试,可以由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考试由主要考学生知道多少知识为目的,变化为考学生自己具有多少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发现新法律的能力,收集有关新法律的文章与资料的能力,使用“软件包”从多种角度分析新法律的能力,预测新法律的社会效果的能力,相关法律与新法律进行比较与评价的能力。这些工作现在都可以在连接网络与法律数据库的计算机上进行。而且在进行这种类型的考试的同时,也会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专用的分析软件工具,设计专用的法律数据库,安排自己的表达方法(数据源链接的方法,或是数据库全文或关键术语或概念连接的方法,或者是多媒体技术表达方法)。
许多法学院的法学考试也可以采用计算机模拟法庭辩论、模拟双方律师的博弈、模拟法官的合议讨论过程、模拟判决等方式。对于法律知识性的考试,如果采用计算机选择题考试,可以随机判分,以杜绝或减少作弊现象。
网络科技发展也使法学研究生论文答辩的方式发生变化。原来的法学研究生学术论文答辩,采用问答式,教授与研究生的问答只在一个层面和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进行,外地、外省或外国的教授参加论文答辩,一定要乘坐飞机或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集中到某一会议室中,面对面地进行。采用网络通讯技术,可以实现远距离,不同空间,不同时间多层面的问答方式。
网络科技发展还将影响学生的学籍管理制度。由于网络科技改变了人们交换信息的时空,所以,学生在法学院学习的时空可以更加灵活。预计,不久的将来,大陆法学院的学生在校园外就可以参加法学院的课程,学籍管理采用开放式,学生不一定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随着终身学习观念的推广,学习法律的年龄也不一定要限制。
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成本可以非常低,甚至可以设计成计算机自动管理系统,减轻人的劳动,使得对本地管理与对全球管理的成本差别不大。
从2001年开始,北大法学院的“网络与法律”课程已在网络上开放,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HEALJECTION教授的“FINACIALINSTITRTIONANDLAW”课程也已通过网络传输到北大法学院的服务器上,选课的同学们可以随时通过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或法律图书馆的台式电脑“上课”。他们的作业采用电子邮件寄给哈佛的教授。今后,这类网络课程将越来越多。
一旦世界各国法学院的网络课程互相链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全球化的法学院课程体系数据库时,大学法学院也就国际化、全球化了。
六、网络科技发展使法学教育与相关学科发展产生融合,跨专业、跨学科发展将发生新的变化
网络科技的发展使法学院与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公共关系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与人类学院、人文学院等发生跨学科的交流。目前每个学院已经开通了自己的主页,建立了自己学科的数据库。以北大法学院为例,法律数据库中已将法学院中的几乎所有可以用信息表达的东西都放进去了。北大法学院的主页将全球法律网站的搜索引擎、法律数据库和法律相关传媒都链接在一起,这个网站已经被美国YAHOO网站统计为在中国大陆法律专业访问率最高的专业网站。
如果将来文科中的每一个院系都将他们的主页实现专业搜索引擎、专业资料数据库和传媒链接,或者更多层面的联系,就已经为跨学科研究与交流提供了技术支持的空间。在这个网络空间里,学科之间的融合,通过数据库的“链接”,通过专业网站的“搜索引擎”以及传媒及时的、独特的表达,将变得非常容易。因为在网络技术支持的空间,跨学科在信息科技的支持下,不同专业的人与人的磨合少了,不同专业知识与知识的融合多了。
七、网络发展使法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发生了变化
网络科技的发展还影响法学院学生的毕业去向。过去,法学院毕业生主要在司法部门、政府机关、公司企业工作或进入律师事务所学习做执业律师等。网络科技的发展有可能给学生开辟一条新的就业道路:IT律师与IT司法行业。最早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是国际大型律师事务所采用软件技术进行接受客户的委托前的“”。由于专业责任和道德的限制,同一家大型的国际律师所不能同时原告和被告,从主观上讲,律师事务所不会这样做。但是从客观上说,不同国家的公司委托时,可能无意识地出现“一主二仆”的现象。IT软件技术使得这种查询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
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新的律师业务和新的法律咨询业务可以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完成,从而大大降低律师的收费幅度。使越来越高的律师费向合理的、有利于竞争的、方便客户的方向发展。笔者暂时将这个新的司法领域称为“E-LAW”,或叫做“电子法务”。③
八、网络发展正在改变法学院的师资构成,学科与学派的发展产生新的方向
大陆法学院师资构成的变化,正如原来金融证券领域以学习经济类和金融专业的人员为主一样,在金融电子化后,计算机专业人员大量进入金融界,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当金融业转向金融信息业的时候,计算机和信息专业的人将会有更多的到金融领域就业的机会。
与计算机专业人员一样,在金融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数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甚至法学专业的人进入。同样的情况也将出现于法律业,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其他专业的人员进入法律界。
法律数据库、法律网站搜索引擎技术、法律新闻传媒业的发展、E-LAW的发展需要更多的IT专业人员加盟,或者是学习经济学的专业人员,讲授“法律经济分析”类课程。
现在在中国大陆的法学院里,计算机专业人员主要从事网络维护和专门软件设计工作,但是,现在在北大法学院已经开设了由计算机专家讲授的“网络法律”和“软件版权保护”网上课程。
九、网络科技发展将提升大学法学院的学术能力,提高其综合实力,影响法学院对社会的“贡献度”和社会的“支持度”
网络科技的发展对法学院研究能力与学术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网络科技有助于各个法学院研究能共享资源和学术交流,也有助于各个法学院发展自己的特色。在网络科技发展前,由于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的成本较大,各个法学院容易向“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模式发展,会导致重复建设,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学界曾有一个共识:“半个图书馆,等于没有图书馆”。网络科技在法学院的应用可以改变这个传统的共识,在网络科技支持下,“半个图书馆也可以等于一个完整的图书馆”。
使用网络科技还可以提高法学院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大学原来是有“墙”的,各个法学院是有“室”的,这样在地理位置上将法学院与社会分开。特别是目前大陆一些大学考虑到校园安全,大学入门的手续比较烦琐,社会公众访问大学不便。网络科技的发展可以使法学院的课程上网,网上法学院可以实现“无墙法学院”或“空中法学院”。中国有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特点,使用网络科技实现远程法学教育可以克服传统法学教育分配不均的问题。大陆连续多年进行全民普法教育,每次普法教育都要进行几年。由于采用的教育手段比较传统,所以效果还有更大的提高潜力,如果通过电视网、互联网,采用图本化、音响化、数据库链接化、文本链接化、多媒体表达化手段,将会使法律教育的效果大幅度提高。
衡量一所法学院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可以使用“贡献度”表示。法学院除了向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外,还要将法学研究成果及时向社会,参与立法和司法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参与大众普法,对社会开放式教育,对青少年进行法律知识传播,对受法律处罚人员的法律知识与心理辅导等,这些工作可以通过时间量和工作质量来表达。法学院对社会的贡献度越高,获得社会的关注程度也越高,获得社会各种资源的支持度也越高。法学院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更不可能脱离社会支持而发展。网络科技的发展使法学院对社会的贡献与获得社会支持的规模更增大和更有效。
十、网络科技改变了法学院传统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例如,政府与网络、法律与网络、国家与网络等的关系
(一)国内研究现状经济管理类实践教育具有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学习情境设置要求高、职业素养要求高以及实践虚化性很强等特点(陈莉,2009),因此,经济管理类实践教育模式与其他的实践教育模式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来讲,高职经济管理类实践教育模式主要有:(1)模拟真实职业氛围的“模拟实训”模式;(2)完全学生自主进行的“项目教学模式”;(3)选取典型安全分组进行研究的“案例教学模式”;(4)深入公司或企业到岗调查研究的“调研模式”;(5)选定企业进行的“实战练习模式”。目前,最主要的还是“案例教学模式”(梁秀文,、郭玉梅,2007)。在这些基础之上,衍生出了按对象区分的“模块化”实践教育模式(肖良,张英彦,2010),培养实干精神的“创业”实践教育模式(何磊、翟文君、唐蜀湘,2010)“;三条主链、两个平台、一项机制”的“321”实践教育模式(袁久和,2009)。
(二)研究述评由于国外专职等教育发展较早,其具有比较成熟的实践教育模式,其“企业主导型”实践教育模式对于国内的影响较大。对于经济管理类的实践教育模式有“模拟实训”、“项目教学模式”等等,但是,这些实践教育模式都针对于全日制,并没有一种适合远程网络的经济管理类实践教育模式,目前,这块研究还处于空白之中。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一)教学模式概况“3321”模块式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中,第一个“3”指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三大模块,这3大模块包括了所有专业实践的训练内容。第二个“3”指三个阶段,即理论讲解阶段、实践工作阶段和反馈评价阶段。“2”指两个平台,针对学生多为在职人员这样的假设,这两个实践平台是指“网络平台”与“工作平台”“,网络平台”是老师与学生进行理论交流与实践反馈的平台“,工作平台”是学生进行实践的平台。“1”是指一个核心,这个核心是指“全面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二)教学模式运行方式1.理论讲解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整个基本技能训练模式和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的前半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实践教育的理论讲解,主要依托网络平台进行。2.实践工作阶段。这个阶段包括技能训练模块的后半段和整个综合能力训练,这个阶段以学生的在岗位实践为主,在工作平台进行。3.反馈评价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学生的实践成果的反馈与教师对学生实践成果的评价,这个阶段均要涉及到网络平台,实践成果与评价结果均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达。
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一)课程实践教学目的根据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课程要求,基于开放教育实践教学特点,其实践教学目的主要包括:(1)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例如,在讲到“农业公司组织与管理”时,通过网络,学生很难将相关的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这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播放关于农业公司的记录或宣传片,让学生在理论学习时能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于教学效果将起到十分巨大的作用。(2)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管理实务。一般来讲,管理实务的相关理论可以通过理论教学进行传授,但是,在面对实际应用问题时,学生则往往无法顺利地利用这些理论来分析问题。因此,在网络教育实践中,就有必须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这些管理实务的实际操作。(3)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更好地运用于实际。理论掌握好了以后,就要将其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取得应有的效果,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保证这些理论的实用性。除此之外,还有通过合理的实践内容安排,将网络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工作实际进行充分的结合;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方面的典型问题;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等目的。
(二)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运行方式1.理论讲解阶段。这个阶段以老师讲解为主,主要涉及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和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包括基础理论的讲解、资料收集分析和典型案例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包括管理类技能教学和经济类技能教学。基础理论讲解主要涉及到对于“农业”“农业企业”等基本概念的探讨和农业经营制度介绍及农业经营组织分类。资料收集分析要以课程为导向,收集相关资料,并依据存精去粗的原则将这些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取出典型案例及具有现实意义的专业技能。典型案例教学根据课程要求,有以下几个典型案例可供教学选择:“吉林省梨树县胜利果乡农民合作社的创举”“订单农业为何如此脆弱”“温氏集团的‘公司+农户’”“尼桑公司的低成本战略分析”和“刘永好创造财富的66策略”等。管理类技能教学包括了整体战略管理、产品市场管理和生产组织管理三大类,涉及到了农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业公司的管理;经济类技能教学包括了宏观经济分析、资金预算分析与财务税赋分析三个方面,将一个农业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经济类技能包括在内。2.实践工作阶段。这个阶段以学生自行实践为主,主要包括了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在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中,有管理类技能的应用和经济类技能的应用;在综合能力训练模块中,有岗位能力训练,这是学生自主进行实践的主要环节,将理论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综合运用。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中,学生与老师都将作为参与者,共同进行。老师提出案例与分析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将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具体案例当中,并通过集体讨论等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形成结论或方案。管理类技能应用包括了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业公司在整体战略管理、产品市场管理和生产组织管理等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方案的研究;以现实经济大环境为背景,训练学生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由老师提供财务报表等,全体学生一起进行资金预算分析与财务税赋分析,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综合能力训练模块是整个网络实践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个环节实施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体网络教育实践效果的好坏,但是,这个环节由于学生工作地点遍及各地,工作的单位性质多种多样,既有私人企业又有事业单位等,工作的岗位又各不相同,既有操作岗位,又有管理岗位,因此,对于这个模块如何进行,又必须根据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实际进行调整。在制定综合能力训练方案之前,应该注意以下原则:(1)以学生为中心。在综合能力训练方案的制定与设计上,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和工作实际,去除不必要的实践环节,保证提升学生能力这个中心,要结合课程特点进行开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得到提高。(2)与理论教学相配合。综合能力训练不能脱离前面的理论教学,并应以理论教学的基本内容为基础与指导,激发学生利用相关理论进行实践的积极性。(3)服务于培养目标。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切实学习到真东西,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实践又要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之下,针对综合能力训练模块,提出了“定向训练”与“自由训练”两个方面。“定向训练”,即根据学习到的管理类或经济类相关技能,将其引入到自身的工作实践当中,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者针对可以改进的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定向训练”可以充分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自由训练”,即学生根据自身的工作实际,可以通过编写管理方案、撰写学术论文或者考取相关资格证的方式来进行,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和“服务于培养目标”的原则,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有更大的自由,也使得实践更具有实际意义,更加的人性化。3.反馈评价阶段。反馈评价阶段是监督实践进程,检验实践效果的重要一环,在这个阶段,教师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提交的实践成果进行评价。这个阶段的顺利实施必须以前两个阶段为基础,其评价标准与信息反馈都依赖于教师。由于课程不同,评价标准有相当大的差异,考虑到学生的工作实际,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评价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就实践工作阶段的情况来看,反馈评价阶段的评价方式主要可以有作品式考核和取证式考核两种。作品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中,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方案或论文等作品来检验学生的实践成果,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对于已有理论的实际应用熟练程度。但是,这种考核方式往往需要与一定的答辩相结合,才能真正检验出学生对于理论的实际掌握程度,但是这又与网络教育的灵活性相违背。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结合取证式考核。取证式考核,是指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工作的需要,取得与工作相关的资格证书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能够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能实现提升学生能力的最终目的。
四、结论与不足
1.围绕职业设置课程目标
传统以学科为中心设置的课程体系,虽然有利于考生系统性地获取知识,却因为忽视了实践知识的传授,不利于学习者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诸多综合性、复杂性的问题。受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设置几乎是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的压缩版,教学内容陈旧,没有体现时代特征和自身特色。由于缺乏技能训练,没有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时仅仅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没有专业特长,没有实用技能,缺乏创造性,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开展创造性的工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中职业结构的变化,很有必要围绕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自学考试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适时调整课程目标,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自学考试的学习科目紧跟时代脉搏。不仅要让考生获得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考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从而使考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围绕“实用”设置考试专业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设以来,专业设置都以文史哲为主,较少开设应用类、高科技专业及交叉性专业,学科比例严重失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专业门类设置、专业名称、课程体系的学科化倾向与自学考试面向大众、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极不协调。为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专业设置进行必要的改革,因地制宜地设置相应的专业。例如在农村,可以开设园林设计、农学、畜牧兽医等专业。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设一批工科类、管理类、经济类等应用型专业,以适应农民的转岗需要;对进城务工者,可以开设建筑、餐饮、装潢、缝纫、养殖、花卉栽培、美容美发等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适农专业;对于乡镇企业者和领导干部可以开设经营、管理、营销课程或生产技能的培训课程等。就是说,专业设置上应坚持“实用性”原则,根据当地实际,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真正调动广大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3.围绕考生打造特色课程
近年来参加自学考试的人员中,在职人员比例逐渐下降,而高中毕业生的比例迅速上升,年龄趋向低龄化,自学考试已经成为高中后教育的一种主要选择。这部分学生取得毕业证书后同高校全日制毕业生一样也面临就业问题,如果所学专业特色不明显,应用性不强,就会导致他们求职更加困难。目前,我国自学考试课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只是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大同小异。另外,在专业设置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跟风现象”。正是这种缺乏特色的课程设置,使得就读自学考试的学生既没掌握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应具备的理论知识,也没有学到未来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现在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除了学历要求之外,更多是注重对新进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希望引进的人才能给部门带来更多效益。自学考试教育应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灵活优势,坚持理论知识够用的原则,按照“能力本位”的理念设计专业体系和课程内容,进一步强化专业的适应性、应用性、针对性和职业性。根据社会实际和岗位需求的特点,以提升考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与职业能力素质为目标,使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相一致、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相一致、课程内容与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相一致,大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二、改革考试方式,化解自学考试的评价难题
1.创新命题思路
命题思路是由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继续教育形式,以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型人才和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技术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施过程中,由于考试内容关注的是那些易于检测与评价的条理化、规范化的知识,所以,许多考生更重视考试技巧以应付考试,找捷径、抓题目、临时抢记已成为许多考生考前的必做工作,自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广泛存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忽略了对考生动手能力的考核,与自学考试“职业型、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相悖。考试的目的在于引导人们到学习中来,增强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在自学考试题库建设时,应贴近考生的生活与工作实际,适当降低试题难度,提高考试的通过率,增强考生的自信心和兴趣。
2.灵活确定考核方式
为了提高大教育体系和宏观考试制度的运作效益,自学考试制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考试制度之间彼此贯通,为考生在不同教育类型和考试制度之间的互相过渡提供必要的条件。对于自学考试制度而言,意味着必须更新观念,主动吸引、开发和利用其他教育资源,在不同的教育形式和考试制度之间构建多种方案,以探索研究开展自学考试的多种可能性。例如,新农村建设所需专业大多是实用新型专业,教学以实践为主。考试方式就应该克服学术化倾向,适合新农村建设、农村学习型社会的特征,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考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开卷、闭卷、开闭卷结合、答辩、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提交作品、学术论文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唯一闭卷的考试模式,改变一张考卷定乾坤的定式。同时,坚持理论知识够用为原则,改变以往注重理论知识考试而忽视实践测试的传统,重视实践环节的考核:一是在纸笔考试中增加一些选做题,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二是在实践性环节考核中,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在选题范围和评价内容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
3.科学设定考试时间
由于自学考试定位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其服务宗旨,所以,一方面要满足大中专及以上学历者继续提高学历和知识技能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各类人员的学习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在考试时间安排上,不应一味坚持全国现行的统一规定的考试时间。如在农村,可以根据农业生产时间的安排,在农忙时期不开考,在农闲时期多开考。同时,自学考试可以借鉴托福、雅思等一年多次考试的方式进行,同一门课程,考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可以多次参加考试,解决传统的某门课程“一次未过,至少要等一年”的弊端,更好地为考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