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12-14 03:29:2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习纲要发言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学习纲要发言材料

篇(1)

游戏是幼儿园基本的活动方式,但是在进入小学阶段以后,就要以知识学习为主。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得完成幼小过渡,平稳地进入小学学习生活,在幼儿进入大班以后,有必要针对学习习惯等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关于幼儿“倾听”都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倾听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品质,不仅在学习中非常重要,在个人的成长甚至整个人生的社会交往上,认真倾听的习惯也有助于融入集体,获得同伴的认同,是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

在步入小学以后,幼儿的学习内容大量增加,如果幼儿没有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那么对其学习效果有较大的不良影响。但是因为年纪比较小,没有较好的自制力,所以教师在培养幼儿认真倾听习惯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注意将兴趣作为着手点,从而全面的培养学生良好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故事活动中,选取幼儿喜欢的故事内容来抓住孩子的兴趣,有利于幼儿保持安静倾听。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关注度和投入度都会比较高。二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活动中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入到环节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倾听时就会更加专注。三是制定发言规则,适时给予幼儿表达的机会。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是在规则范围内开展的,如发言需举手并获得老师的同意方可发言表达。发言的规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大部分幼儿能够更好的倾听,同时也是在小学课堂中必须具备的规则意识。

二、喜欢阅读并养成健康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使人终生受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会阅读是第一步。基于幼儿的认知方式和特点,幼儿园的阅读材料多选择图文配合的各种图画书、绘本故事。

进入小学以后,学习上对于阅读量的要求将会逐渐增加,此时,自主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在日积月累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从小班中班到大班年级,教师均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为幼儿创造多读的条件。一方面在班级语言区创设时,注意选择安静的区域,布置舒适的阅读环境如小沙发等;为幼儿提供数量充足且适合大班幼儿阅读的阅读材料,方便幼儿自取。另一方面,亲子互动中,可提醒家长更有针对性的选择幼儿喜欢和需要的阅读材料。二是创造交流的平台,鼓励幼儿通过多种感官理解和表达。鼓励幼儿完成阅读后与他人交流、分享,养成有序、正确、完整的表达习惯;搭建小舞台,引导幼儿对故事内容进行表演再现,使幼儿借助视觉、听觉和口语,多方面感受阅读的乐趣。

三、培养良好的前书写能力

前书写能力的培养,不在于提前学会写多少汉字。更重要的是幼儿自我服务、规则意识和书写爱好的养成。一是在一日生活中,加强自我服务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如收拾玩具、自主分餐。二是在学习活动中,鼓励幼儿多用符号对学习和操作活动进行记录,引发幼儿对书写的需求和喜爱。三是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文字,让幼儿感受规范书写的美和意义。

篇(2)

【关键词】幼儿;兴趣;主动学习;观察;尝试;探索;表达;自主;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83-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理念已经被教师广泛的接受并成为实践中的追求。然而,真正的学习状态是什么样的,在幼儿主动建构的过程中教师怎么样发挥作用,幼儿当前的兴趣与关注点蕴涵着哪些教育价值等,仍然是教师们感到困惑的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描述认为较为理想的幼儿的活动案例中,多有着热热闹闹的学习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多能被幼儿自行解决,幼儿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获得快乐”“发散思维”。事实上幼儿流于表面的兴奋、缺乏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都难以构成真正的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的基本特征应表现为:持续专注而有兴趣的学习状态;与人和物互动的学习方式;经验内化的有效的学习结果。

所谓让幼儿主动学习,是指教师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充分了解幼儿、了解宏观的教育目标以及活动可能出现的多种发展方向前提下,尊重及呵护幼儿的学习兴趣,及时把握师生互动过程中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让幼儿自由地、主动地、愉快地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现象或困惑的问题,去解决他们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教师在此过程中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我认为老师应该率先行动,尝试把自还给孩子。给孩子们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和机会,让他们根据情况决定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学习合理地使用时间,安排自己的活动,做一个有头脑的、主动的人。这种锻炼,可以使孩子形成自主、主动的个性品质。它不但为幼儿今天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他们今后从容地面对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让幼儿主动学习呢?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要想让幼儿主动学习,兴趣的呵护与培养关系重大。由于孩子有天然的学习需要与能力,因此,孩子总是在“为什么”“为什么”中长大。记得有人曾经这样说过:“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首先是会问的人。”很显然,幼儿是天生的小科学家。在一声声“为什么”中,教育契机呈现出五彩斑斓的光彩。由于孩子的提问往往是他在生活、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或疑惑,此时此刻,客观对象与相似块相匹配,兴趣油然而生。受兴趣驱使的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是自己成长的主人,他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相互联系为基础的社会建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东西,很可能孩子刚开始接触时对他并没有兴趣,而我们大人却认为该东西有价值,孩子在他那个年龄段应该学,那怎么办?这其中就需要我们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有趣,循循善诱,再辅之以激疑、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孩子的兴趣由此产生。天生的兴趣或后天培养出的兴趣若遇到困难得不到及时的支持,则兴趣迅速衰减。因此,兴趣与获得成功、获得自信息息相关。这其中,教师的支持与引导作用显得格外重要。

1首先,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引导幼儿。

《纲要》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要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在我们班上,能力较强的幼儿爱提问问题、爱动脑筋,老师一提问就积极地举手,而能力较弱的幼儿平时就比较不爱说话,别人在玩玩具时他们总是走来走去,老师交代完成任务的速度也总比别人慢半拍,上课不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于是,我采取了一些办法,主动提问他们,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活动。如在科学活动《神奇的指纹》中,在认识指纹名称的环节中,我请了这些上课不主动举手的小朋友起来回答问题,并根据自己的指纹任意的说出它想什么?大胆的想和说,无非是想引导他们要更主动地参与活动。当他们饶有兴趣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我马上表扬他们“今天你的表现非常棒!回答对了,下次自己举手回答问题就更厉害了!”采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引导幼儿多说,逐渐地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后来的活动中,这几个幼儿已经能够较为主动的举手发言。如:在活动课《好玩的秸秆》的教学中,我结合农村的自然资源,利用秸秆的特性制作了很多的物品,什么飞机、自行车、手表、小动物、眼睛等,并示范了用秸秆粘贴画,我的制作刚完成,孩子们都争先恐后的说出了自己想用秸秆做什么,连平时积极主动的幼儿也很积极地举手,告诉大家他们想要干什么。接下来的活动里孩子们充满了兴趣,我观察了平时活动不积极的孩子,也都很有兴趣的动起来,有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超过过我得想象,效果非常的好。我想这就是兴趣使然。

2其次,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学会观察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幼儿的主动学习离不开观察。观察是获取周围世界信息的源泉,是儿童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开端。但幼儿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幼儿的观察条理性差,如果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而是东看看、西瞧瞧,就会把事物的重要特征遗漏掉,不但达不到观察目的,还会形成不良学习习惯。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有目的、有条理地观察。如:在主题活动《认识蔬菜》,我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蔬菜的基地,然后分发图片,先以游戏引入,引起幼儿的兴趣,无意识地让幼儿观察图片上的蔬菜,先在大脑上留下蔬菜的整体印象,再通过凭借图片去参观大棚里蔬菜的生长过程。在参观之前,我提出问题,“等会参观完后,李老师要请你们来说说,蔬菜是怎么来的?”让幼儿带着问题进行观察,通过图片和菜园两个情境让幼儿明白蔬菜是由园地,种子,浇水,施肥,除草等这几个重要过程而来的。而在这一环节里家长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结合教育内容,请家里有种植蔬菜大棚的家长们,对孩子进行现场的讲解和示范,在参观中孩子们不仅体验了参观的情境,还很积极主动地观察蔬菜的由来。虽然我们是农村的孩子,但是没有特意的引导,幼儿还是很缺乏这方面的认知。家园的互动也为孩子们的主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与环境创设。

引导幼儿学会观察还不够还应该为他们提供丰富可操作性的材料。《纲要》也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皮亚杰的观点是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因此,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操作探索,而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满足好奇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是需要环境和材料为依托的。孩子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对学习有着天然的兴趣,是主动地学习者。我们不仅要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还应积极参与幼儿的学习活动,充分给他们动手动脑的机会,并在行为上表现出对他们活动的重视,真正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在活动《神奇的的磁铁》中,可为幼儿提供回形针、盘子、磁铁、指南针、幼儿记录表、黏贴小磁铁的玩具车等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探究磁铁的特性。幼儿在操作中,探索兴趣很高,幼儿在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究,有了不同的发现。知道了铁制的物品能被磁铁吸引,不是铁制的物品不能被磁铁吸引。活动中允许幼儿自选材料进行探究,当然也就意味着允许幼儿失败。如果实验失败了,却可以引起幼儿新的思考,这样对幼儿来说无疑是另一种无意间的收获。所以说,教师应积极为幼儿提供丰富可变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操作材料,善于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多途径的引发幼儿投入到活动中与材料积极互动,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主动性。

3最后,生动有趣的活动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保障

引导幼儿主动学习,教师为幼儿选择的活动内容应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是灵活多变。这样才能使幼儿感兴趣,并产生积极的情感。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往往只追求过程中的趣味。以游戏形式组织体育教学,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情节,形式生动活泼,易于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欲望,从而积极投入,体验活动的乐趣。如:在体育游戏例如“老狼老狼几点了”,其中一名幼儿扮演老狼,其余幼儿扮演小动物,游戏的规则主要是小动物们问 “老狼老狼几点了 ”,当老狼回答到十点后,然后才能去捉小动物,小动物开始从圈中四处逃跑。这个游戏可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耐心和对信号的反应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一一镇定、勇敢、顽强。在体育游戏中孩子们你追我赶,你快我慢,你胜我负,都需要幼儿勇敢、大胆、有信心地去争取胜利。整个活动中,以游戏形式组织体育教学,幼儿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都很积极地参与,在接下去的户外自由活动中,还经常听到幼儿用数数的语气说着游戏。以游戏形式组织体育教学,幼儿的积极性充分被调动。又如:歌唱活动:《对不起,没关系》我先通过让幼儿观看情境表,让幼儿对歌曲内容有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再通过让幼儿模仿故事表演中的小朋友演唱歌曲。整个活动中,幼儿学会了有表情地唱整首歌曲,并懂得使用“对不起,没关系”的礼貌用语。还可以与好朋友合作表演整首歌曲,学习积极性极高,整个活动都很认真地参与。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与反思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教师要尊重幼儿,尊重他们按意愿去选择喜欢的游戏和其他活动的权利,不要限制幼儿。同时,教师要参加到幼儿的游戏和活动中去。总之,只有充分有效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手段,激发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每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富有个性地发展,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地进行,为人的终生学习、可持续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已成为教育的共同目标。受兴趣的驱使,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江苏教育出版社

篇(3)

一、自主探究学习的意义

1.激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探究性学习活动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

探究是一种有目标的探索,真实的研究过程往往比结果显得更为重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数学素养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成的。

探究活动倡导“让学生去经历”,强调学生活动对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学生在探索中不断发现,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纳。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健全的人格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形成的。

二、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并举。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操作、验证,对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对不理解的内容提交小组讨论并进一步探究。建构主义的教学论认为,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在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建立小组合作学习小组。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够深化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在找到问题答案的基础上进而优化出最佳方案,并提升自己的策略意识。

2.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探究平台。

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以何种方式提供,就成为实现探究性数学学习方式最重要的策略。当前的网络环境提供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与创新平台,在这个广阔的空间里,能够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三、实践反思

1.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学习的时间。

“探究性学习”与机械记忆学习或直接接受学习比较,需要有更充足的时间。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参与新知的探索。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的小组合作总给人一种形式主义的感觉:讨论时间过少,讨论不够充分,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实际的效果;不善于倾听他人或别组的发言和不同意见;在分组学习的过程中,好学生发言较多,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发言较少,尤其是在辩论时,更是对自己缺乏应有的自信心。

2.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适度引导。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能把“探究发现”和“讲授”完全割裂开来,把它们对立看待,在探究发现法教学中,同样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暗示、启发、引导和监控。

篇(4)

关键词:学习习惯;正面引导;激发兴趣;家园共育

刚入园的幼儿年龄小、能力差,生活、卫生方面的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形成,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幼儿的心理特点及吸收性心智的学习能力,使得幼儿在长期的生活里逐步积累,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班这个重要阶

2.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他人交谈,并养成注意倾听的习惯。

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也是我想达到的目标。于是,我根据幼儿一日生活流程,创设了早餐后的阅读时光:我爱读段,我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有:学会举手发言、认真听讲、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爱惜图书、会看书等。

一、教师的正面引导,以身示范起重要作用

1.小班幼儿刚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在教学活动中免不了有个别幼儿不守规矩

譬如:乱插嘴、不举手回答还“我我我”的喊叫。我就直接告诉他们,上课应该怎么做,什么是举手发言,并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幼儿,鼓励能力弱的幼儿。

2.在阅读图书前,我给孩子们讲解书的结构,并展示取书、看书、送书的过程,给孩子们正确的示范和正面的引导

运用讲故事、学儿歌、创设情景等手段让孩子们学习正确的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故事《爱插嘴的小黄鸭》、儿歌《小人书你别哭》,情景表演《书宝宝笑了》等。

二、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1.开展各类教学活动时,我在课前准备充分,教具逼真、色彩鲜亮,引发孩子们的好奇心

教学语言生动、有趣,肢体语言丰富,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如绘画活动“小鱼的一家”,我先从神秘盒里拿出幼儿的全家福,让孩子们讲出都有谁?再出示小鱼气球,观察它的形态和色彩,最后出示没有色彩的作业纸,让幼儿分辨哪个好看,你愿意帮助小鱼吗?孩子们很顺利地接受“任务”,这一过程认真且独立完成。书;晚餐后的分享时光:你今天快乐吗?;吃加点和为孩子梳头的交谈时光;午睡前及离园前的欣赏时光:听故事、背儿歌、欣赏精彩动画。一段时间以来,不但调动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注意力也随之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贵在坚持,家园携手育新苗

孩子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刚刚形成,贵在坚持。因此,家园的配合和协作是必不可少的。我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大家说明近期的学习习惯养成目标。如:认真听讲。请大家配合:本周每晚孩子入睡前给他讲同一个故事,每天变换提问方式,到周末孩子们可以简单讲述,在“欣赏时光”里在其他幼儿面前进行讲故事表演。运用“校讯通”的方式,告知家长孩子的发展情况。在家园联系栏里及时公布育儿知识:如减少幼儿看电视时间,可为孩子准备图书、拼图或一些操作材料,以此来提升幼儿的专注力和动手能力。

篇(5)

【关键词】有效;讨论;课堂;活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们都在努力地更新着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着新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目标由以前的一维知识目标拓展为三维目标,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在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也就是教育要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历史学科就应当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怎样培养呢?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在初中历史课改的实践中,我认为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有效讨论中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助燃思维火花、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讨论很普遍,可很多却留于形式。甚至在一些优质课比赛中,形式上的讨论很多,看似很热闹、学生在探究合作、在七嘴八舌……。而实际上学生只是按老师的既定要求在演练,并没有真正思维的触动,课后收效甚微,对历史课仍是兴趣不浓。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学生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真正的热爱。”显然,这样的讨论是无效的,这样的课堂也毫无活力。

因此,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是十分必要的。什么是有效的课堂讨论呢?根据杜威的“活动课程”、威特罗克的“生成学习模式”可知:大脑不应是被动的学习和记录信息,而应是主动构建它对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得出推论。布鲁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可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不仅仅是最后结论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讨论的过程,过程中只要绝大多数学生思维起来了、合作起来了、表达出来了、或者从其它同学的回答中收获了一些新的认识问题的角度、方法、知识,那么讨论就是有效的,而不一定要有统一的认识。可见,有效讨论体现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怎样才能实现有效讨论,才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才能让学生在过程中积极主动构建知识,开启历史思维能力?根据我在课改中的一些探索和实践,我认为要实现课堂的有效讨论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实现有效课堂讨论的前提

1.1了解学情、科学分组:

所谓讨论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以讨论为主、各自发表见解、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最常见、有效的是小组讨论,其组织形式是小组,强调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交流,发挥集体力量。因此,要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就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了解学情、科学分组。

在小组构成上,布鲁纳曾提出5-6人是小组讨论的理想数字,不仅要注意人数的分配,还应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层次搭配、性别协调、性格互补。在一个班级内,尽可能做到公平分组、平等竞争。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与组之间竞争的格局,容易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分完组之后,就是选出组长,对成员分工,明确职责,让每位组员有事可做,让每个人为完成自己的任务而努力,在过程中体验学习。

1.2教师精心备课、合理设问:这是课前准备的核心环节,也是关系着课堂讨论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

怎样才能做到精心、合理的设问呢?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的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设问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设问要体现在知识的重难点处或有较大争议的地方,问题情境要具有思考的价值;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其次,设问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激起探究的热情,要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这样可以在课堂上呈现亮点,实现教学的过程生成。正如古人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如我在《》一课探究战争爆发原因时设问:如果没有林则徐,英国还会发动侵略中国的吗?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中设问:穿越时空隧道,如果你生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你的生活会有什么变化?这些问题的设置既体现了知识的重难点,又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激起了他们极大的探究欲望。在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在积极的思考、热烈的讨论,在学生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认识在不断的加深,情感在不断的升华。

1.3预设课堂、准备充分的材料,有利于讨论顺利进行: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由于知识“瓶颈”、或占有材料不充分等原因,致使讨论的积极性受限,而影响课堂的有效讨论。因此,要求老师在课前准备时:首先,做好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查阅、收集相关的资料,以解决课堂上一桶水和一滴水的关系,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释疑、引导;其次,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目和详细的材料,让学生在讨论时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实现有效讨论。如:我的一位同事在《封建帝国的危机》一课中,设问:为什么闭关锁国政策是清帝国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初一的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危害的深层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老师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和准备,在学生讨论时,给出了典型的史料(关于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及其危害的)。学生的思维与给出的教学材料在不断的碰撞、交汇,新的信息在不断的获取、新的认识在不断的实现。因此,学生在讨论中有效的克服了知识的“瓶颈”。这堂课始终颤动着思维的火花,不仅实现了有效讨论,课堂还充满了活力。

2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有效讨论的保证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轻松、乐观、愉快的良好情绪,不仅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而且能够活跃思维,充分发挥内在的潜力。因此,在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积极主动的溶入课堂,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在讨论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让课堂充满思维的活力,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从而实现有效讨论。

为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要传递自信给学生;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智慧、情感和志趣,甚至允许课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因为有缺陷的发言远胜过缄默;再次,对于课堂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恰好是我们知识的盲区时,教师要有诚实严谨、谦虚的态度,因为在“后喻”文化时代的今天,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并向学生学习的勇气。这样教师在学生心中才更有亲和力,才能更好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也能更好助飞学生思维的翅膀……。如我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课中,为了突破巴黎和会是战胜国列强的一次分赃会议,体现各列强心怀鬼胎这一难点。我把学生分成英、法、美、德、意五个小组,让他们分别讨论各自的打算,然后各派一人上台表演……,学生讨论着所代表国的如意算盘,但由于他们对当时的国际背景知识了解不多、或不准确,发言的内容多来自网络的各家言论,导致发言时,出现了凭兴趣的言论、甚至非主流的历史观点……,面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粗暴的打断发言,而是把关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鼓励、肯定他们上网获取信息的态度,然后适时的进行引导。正是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课堂才更具有活力、更显丰富性和操作性,同时也实现了课堂的有效讨论,让历史课堂充满了思维的活力。

3教师较好的课堂调控能力,是实现有效讨论的关键

新课程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适时的课堂调控就是主导作用的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一堂课的成败与教师的个人素质——课堂调控能力至关重要,一个有着较好调控能力的教师能让学生始终跟着教师的课堂节奏,能让一堂课妙趣横生、充满活力。

由于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课堂讨论中难免会出现思维不活跃,发言不积极、讨论偏离主题、甚至出现一些错误的观点等等,从而影响讨论的有效性。这时,教师较好的课堂调控能力就是实现有效讨论的关键了。

在讨论过程中:首先,教师不能放任自流,应该巡回在各小组之间,担负起指导和监督者的角色。当面对学生积极性不高,思维不活跃,教师就应及时的反思,采取有效的手段,调整课堂设问,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刺激其思维、激发其积极性。可把问题往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话题上引,也可及时的做出一些奖励性的承诺。其次,当学生讨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要进行合理、自然有序的引导,使其回归正常轨道。再次,在课堂上,针对学生不成熟的甚至错误的发言,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表达的勇气和可取之处,以诚挚的态度去点播、指导。这样学生会备受鼓励、大胆的投入讨论,积极思考和发言……,这样的课堂有助于师生互动、生生合作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促进思维的共鸣,并在过程中体验学习的无穷乐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力量,这样的课堂不仅充满着思维的活力,更彰显着新课堂的无限魅力。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体现了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也能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篇(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

但是,我们看到,在相当多的英语课堂教学上,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听课中,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有的小组,小组成员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成员互相推诿,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甚至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干别的事。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是“以肢体的活跃,掩盖了思维的贫乏”。这种活跃用“一锅粥”来形容恐怕一点都不为过。

问题究竟出在何处?笔者以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效能理解不到位,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看到: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往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而有时,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公开课教学时),不顾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把所有的问题都拿来小组合作,问题过于简单(课本能直接找到答案),小组合作只是作为表现形式,这些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2.小组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少数“精英学生”唱独角戏。

我们常常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时,少数“精英学生”频频发言,其它人则成为“看客和听众”,根本没有参与合作学习。小组汇报时,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合作学习必然是失败的。

3.教师对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有效调控,小组合作放任自流。

就合作学习过程而言,布置完合作学习任务,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小组间游走。到了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时间,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课堂,教师是没能发挥主导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状态。

教师通过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进行有效调控,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

如何改进合作学习,使其真正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有利于帮组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合理分组、分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二是分组要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好基础。

由于学生基础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合作过程中,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势必会丧失自信心,从而在交流中出现或无话可说,或人云亦云,这就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我们在编学习小组前,不妨对学生进行摸底调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尽量把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编到能使他们得到最大帮助和发展的学习小组中去,使他们在教师和同学的指导下同样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信心。

小组成员可以是动态的,可以是学生间的互换,也可以是组内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有时也可以按兴趣、爱好、关系自由组合,每种组合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学习情况、学生个性灵活运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仅仅进行分组还远远不够,还应对小组中的每一成员明确分工。小组成员在学习中分工合作,让每一个学生承担其中一份任务,才能更好地体现小组交流的学习精神。否则合作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不是学生的真切需求。分工可以“因生而宜,力能所及”,在每个小组中设立组织者、联络者、记录者、汇报者、激励者等角色,当然,这种分工不是固定的,可根据小组人数及教学内容进行增设或合并。实践表明,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到位,学生才能借助生生之间的互动,借助集体指挥,寻求最佳效果,真正做到合作中学习,学习中合作,不至于让合作小组成了少数“精英学生”的独角戏舞台。

二、通过指导和评价有效调控合作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地进行组织和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就有可能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合作的技巧。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向同伴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注意听同伴讲话”、“把握同伴说话的重点”、“鼓励同伴参与”、“阐述自己的理由”、“驳斥和说服别人”等合作学习的技巧。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矫正合作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如让习惯于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的必要性;让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学习的行为。运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定期调换各种角色,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

指导学生将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旨在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启发,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思考到达一定的程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在此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争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时间。

合作学习中,教师还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让别人把话讲完,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在讲话时,被别人打断,你会怎么想?让学生设身处地为发言者着想,尊重发言者。要求学生能控制自己的激动情绪,即使对他人的发言有意见,也得等别人把话讲完以后再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这样,既可以尽量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又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发表意见时,要做到以理服人,使交流的内容不断地深入。教师还要及时纠正发言不普遍的现象,进行课堂调控。当个别学生胆小或有自卑心理,要鼓励和教育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说错,暴露错误也是有利于进步的。只要突破羞于发言的心理障碍,就能获取与他人平等参与合作的机会。当个别学生过分好胜,惟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时,则要教育他们学会照顾和尊重他人。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合作交流中求得认识的统一,在争论中求得智能的发展。

仅仅有合作技巧的指导还远远不够,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调控合作学习的过程,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重视通过评价来调控合作学习。一是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二是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

当然,合作学习中还要注意选择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有争议、依靠个人力量较难完成的问题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将学生的合作、探究引向课外、引向深入,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篇(7)

关键词:物流管理 教学 案例

引言

一门以实践性为高要求的专业,即物流管理专业。在各个课程中要求的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名学生能够有所改变,至少了解到了该怎样在社会上立足,怎样把个人与社会进行一个很好地结合。这样一来的话,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综合素质会有明显提升,并且个人竞争力也会有所增强。

一、物流管理是学校的一门课程

不管是物流管理课程内容本身还是社会上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都使得物流管理教学要进行深一步的改革。因为它的特点要求它这么做,物流管理课程有以下一些的特点:

(一)物流管理也是学校的一门课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它所进行的实践往往是不相符的。有很大的出入。物流管理课程教学的内容大体上是讲一些理论上的东西,是对知识的一个进一步的说明。因而在这种情况下它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但是环境的不同它的物流管理实践又与它的理论知识有很大的联系。比如说,在上物流管理这门课时,对于运输管理一般都只是讲一它的优缺点还有他所能运用的范围。但是实践中就不一样了,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货物、他们所要求的运输方式很多时候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要素对他的影响会是不同的。这时候就不可以套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了。这时候需要的就是一些实际的经验了。因而在学校里撒谎给你个好了这门课程那么在今后的实践中就能灵活的运用了。

(二)物流管理课程中经常会讲到我们所熟悉的专业术语以及专业设施、设备等等,但是 这些东西和我们的生活联系不大。所以在对这些东西的了解也只是一种片面的了解,不能形成一种直观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当我们对集装箱的有关内容进行介绍时,就会讲到各种各样的集装箱,还会说到它的一些专业设施、设备。但是,这些东西学生并不了解,可能很多同学都只是单单的会说他们的名字而已。对于其它方面都是不熟悉的,所以,学生不能很好的了解到集装箱对于物流活动的重要性。在陕西能源技术学院中是将这门课程作为学习的重点的。让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了解更多的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三)学生学的太多太杂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将他们的只是形成一个网络体系。这是一门课程,一门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学问。所以在解决问题是会不知所措。又因为物流管理的相关知识是很多的。其中包括:运筹学、信息技术等等。物流管理这门学科的涉及面非常广,不论是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等这些方面它都有涉及到。虽然它涉及面这么广但是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他是一个很系统性的学科,当然这个系统相当的复杂。它的对象是也不简单的,社会经济上的的各个方面它都有所体现;基础设施与机械设备的各种结合便构成了物流系统,但是在这里面这些要素是相互配合的;可是他们不是单纯的配合,在配合的过程中又有制约,两者相辅相成。所以,会有这么一个现象出现,所以如果教学中没有实践效果是不佳的。因为没有实践的单纯的理论学习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无聊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另外,由于没有实践,学生对很多只是认识的不够通彻,所以运用起来的话也不熟练。

二、物流管理课程中所应用得案例教学法

(一)教学案例要用合适的

想要实施好案例教学,案例是关键。在物流管理案例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很难找到合适的案例。现在虽然在市场上有很多的物流管理案例教材,但是他们都不适合于学生用,因为这些案例不太适合用于讨论,并且很短。所以对很多方面的知识介绍的不够详细,因而对于学生做出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有很大的影响。很多的这只是在单纯的讲故事,没有给学生留一些想象的空间。并且在那些案例中没有什么难题出现。所以这些案例对于学生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了,因而就没有什么引用的必要了。所以我们选择的案例一定要是有价值的。适用于学生的。因而招安了是件困难的事,特别是找一本合适的有价值的案例。因此,教师就需要通过查阅案例教材、参考书亦或是其他一些资料并且还要与它的教学需要相结合整理出一套案例材料。

(二)对案例的纲要进行一个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深一步的指导

准备好案例的背景材料,在进行对案例纲要的讨论,让学生对相关的案例发表自己的见解。通常情况下要先让学生了解案例的背景材料,通过这些材料来获取一些相关信息。

(三)讨论形式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比如说:个人发言、小组代表发言、集体讨论或是班级辩论等等。形式上是没有规定的,可以依据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形式,当然这也需要有个依据,可以依据案例,根据案例的特点,班级的总人数等等。

三、小结

想要使物流业发展的更好就需要对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只有在教学上有了一个突破,才能培养出物流业所需的人才。他们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会增强,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如今这个社会所需的人才, 这样的话就能满足我国现阶段物流业对人才方面的高要求。 也就能使我国物流业的发展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范志强.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