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才培养计划

人才培养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3 23:52: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才培养计划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才培养计划

篇(1)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扶贫计划 IT人才培养

IT教育作为互联网时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善教育方式、发展和培养IT人才、增强创造性思维、塑造新兴人才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山区贫困小学由于师资短缺,没有必需的教学配备和专业教师,也没有开设IT类的课程,加之信息的闭塞和贫困,导致孩子们从小就与IT教育无缘,不知道电脑,更不知道互联网。但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对多媒体以及互联网充满了渴望。贫困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西方国家为了解决贫困问题,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参与扶贫。例如,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声势浩大的反贫困运动,当时的约翰逊政府就大力提倡“最大化参与”和“志愿者服务”。发展中国家进行的扶贫活动,通过宣传动员、实施各种优惠政策以及大量的财政投入引导社会力量、民间组织参与扶贫。例如,马来西亚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扶贫开发,提高扶贫开发的效果;印度政府在扶贫开发中,也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广泛参与的扶贫开发方式。”“扶贫计划”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其倡议也得到了社会的积极响应和各地IT专业人员的支持。“扶贫计划”的开展,必将提高山区农村孩子们的IT水平和学习积极性,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一、六安市金寨县中小学IT教育现状

(一)IT类师资力量缺乏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发展IT教育,离不开夯实的IT教育基础,必须要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硬件做保证。然而现在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严重匮乏,计算机专业出身的IT教师更是少得可怜,特别是贫困山区的农村小学几乎为零。六安市金寨县几所中小学中,只有城区的几所小学和稍微大点的几所中学有配备专业的IT教师和电脑设备,其它学校都是有这方面技能的老师代替上课或者没有。比如六安市金寨县暖流中学850余名学生,15个班级,全校多媒体专职教师却仅有2人,并且是由非计算机专业的师范毕业生担任,其余则是由电脑专长和技能的老师兼任。这所小学在六安市金寨县是属于中上等水平的农村中学,IT师资都是如此,其它山区中小学就更不用说了,贫困的师资扼杀了很多山区孩子们的学习机会。专职IT教师水平不高,专业素养欠缺,无法正确的激发学生的IT兴趣,也在很大层面上抑制了农村学生的IT才能发展和天分的发挥,在当今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培养和解决贫困山区孩子IT学习刻不容缓。

(二)IT师资失衡

在中国教育体制的背景下,由于各种应试的压力,学校和老师主抓语文、数学等课程,对于计算机科目的教育只能望而兴叹。稍微好点的学校会专门配备师范生担任专职多媒体教师,差的学校都是兼任或者专长任教,贫困山区学校多是没有计算机课。据调查,一般情况下,办学条件稍微好点的学校会有一到两名IT教师。普通山区学校只安排一名甚至没有。农村中心校的艺术教师一般是专职,其余小学都是教师兼任。部分学校甚至连电脑设备都没有,更别说专业教师。在农村,IT教育师资与暖流中学这类学校大致情况都相似。一个教师同时代课许多门,上课效率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农村学生的启蒙学习阶段,部分学校为了追求教学质量,甚至将本来仅有的多媒体课挪作其它课程,将孩子们仅有的多媒体课也霸占了。

(三)基础条件差

六安市金寨县位于六安市西南,皖鄂豫三省结合部。是个集合老区、库区、山区于一体的国家重点贫困县,全县26个乡镇、1个办事处、总人口约66万人。由于地区经济贫困,很多地方都是吃财政饭,县级政府对本地教育的投入仅能做到“保运转”,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扶贫资金中,只有不到60%的资金投入到了重点贫困村,44.5%覆盖了富裕户,20.2%的覆盖了中等户,仅有35.3%覆盖到贫困户。农村教育资金的流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经济基础的薄弱,导致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地方为了节省开支,不得不聘用不合格的教师,减少教育基础设施的购买,教学质量堪忧。中小学除了课桌椅以外几乎一无所有,没有图书馆、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学生们能接触到IT教育的可能几乎为零。

二、IT扶贫计划活动具有的现实意义

(一)相对降低农村IT师资的压力

IT扶贫项目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最大的优化IT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解决贫困农村IT师资力量薄弱重要手段和方式。开展IT扶贫后,大量有计算机专长的学者、老师和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参与IT扶贫行动,最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村IT教学压力,使农村的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参加IT扶贫的老师们都是免费、义务的开展教学工作,这样也减轻了农村学校聘用IT教师的经费,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将城市多余教师资源更加合理化的应用。

(二)农村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得到拓展

IT扶贫计划的开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志愿者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注入一股信息时代的强大动力,使没有IT教师、没有设置多媒体课的学校的学生有了更多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机会,这样学生有机会广泛地接触IT行业,积极投入到IT学习中,快乐的学习和成长。

(三)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在扶贫项目中,虽然很多IT志愿工作者,他们的教学经验有不足,有的甚至没有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对IT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教学同样也有着自己的方式。在扶贫期间,志愿者能把先进的理念、技巧带进农村中小学,从而改变农村以往陈旧、不合理的IT教学理念和方法,这对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很大的作用。而IT志愿者在深入IT扶贫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使农村IT教育的关注度有所提升

IT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志愿者越来越多,团队越来越强大,使IT扶贫工作得到提升,发挥了更大的作用。省内外不少学者、在校大学生和其他各界人士纷纷表示愿意加入到IT扶贫队伍中来,志愿者和学生们的笑声充满了整个校园。这些社会力量的参与,使IT扶贫切切实实成为教育的一大亮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农村IT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IT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

IT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一直进行的不错,受到老师和学生及家长的好评,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IT扶贫任务不认真的志愿者,他们对这项工作的开展和意义认识不够深刻,缺少大局意识,把IT扶贫当成了一场“走秀”。使扶贫工作不但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扰乱了受教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二)经验不足

尽管我们的IT志愿者有专业的知识,对IT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他们毕竟不是专业师范类毕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方法不佳,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表现的不是很理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调动起来。

(三)时间冲突

参加IT扶贫工作的志愿者,一般整体素质都比较强,平时的工作也比较繁重,他们在工作之余可能已经剩下不多的时间和精力,加之时间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将会对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应对IT扶贫工作的策略

(一)需要长期的坚持

IT扶贫工作从表面上看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实则不然,对于每一位志愿者来说是短暂的一段时间进行的志愿活动,但扶贫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更是如此。想要改变农村的教育是一项漫长而持久的工作,绝对不是上几节课写一份报告如此简单。扶贫教育工作就像马拉松式的接力赛,需要更多有爱心有激情的志愿者参与到当中来,如此这样才会生生不息。

(二)动员更多志愿者的参与

扶贫工作光靠一个一些一群志愿者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地大物博,贫困学校分布于全国各地,2000年生活在贫困县的绝对贫困人口占全国总贫困人口的54.3%;有大约一半的贫困人口生活在非贫困县。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出一支数量足够且质量合格的强大IT扶贫团队,为贫困山区的农村中小学输送更多的教师资源,引导全社会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和热血志愿者投入到IT扶贫项目中。

(三)解决师资问题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IT扶贫工作的本质,学生扶贫是远远不够的,解决师资才是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根本。简单的学生扶贫治标不治本,在城市的IT教育资源充足,师资力量雄厚,而农村因为条件有限,教师工资待遇差等原因,教育行业也一直不景气。尽管国家也制定了扶持农村的相关的教育政策,但是短期扶持难以解决农村长期遗留下的教育问题,因此,扶贫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更是我们的农村教师,只有解决了根本的问题才能彻底的解决农村多年遗留下来的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庆安.美国20世纪60年代反贫困运动及影响.历史学问题,2010(6):58.

[2]郭新力.政府扶贫开发的国家比较.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4,(3):58.

[3]李菊兰.关于非政府组织扶贫方式的探讨.陕西农业科学,2008,(3):188.

篇(2)

近年,随着市民生活水平普遍提升,对供水服务要求不断提高,公司以“顾客满意”为第一目标,制订了企业未来五年供水规划。而就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存在管理人员学历、职称,职工技术等级、文化程度四偏低以及专业技术人才和党政经营管理人才两缺少的现状,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缺口。

青年兴则企业兴,青年强则企业强。要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必须从现实出发,转变观念。根据前期对企业青年职工学习需求及在读教育情况显示,目前企业青年职工已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将学习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青年中有34%的人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历再教育,有41%的人每天花2小时以上看书、阅读,有33%的人经常阅读与专业有关的著作或文章,35周岁以下青年职工学习需求度依次为:岗位相关知识、计算机、外语、企业管理、法律等,我们应针对青年需求,以岗位为核心,因人制宜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活动,不断加速青年人才的培养。

在公司党政支持下,由政工部、企业管理部、团委三方合力,共同实施35周岁以下青年实施三年人才培养计划,为青年进行职业生涯导航,努力建设一支思想好、业务精、能力强、作风正的青年人才队伍,更好地发挥他们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各项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

二、工作目标: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根据公司发展要求,确立了“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加紧培养”的工作方针,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和培养,努力实现厂科级干部复合型(知识广、业务精、管理严);管理人员专业型(业务精、善管理、协作好);关键岗位技术工人一专多能型(精一门、会二门、懂三门)的目标,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具体实施:

1、上下联动,实施针对性培养。

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企业各部门通力协作,群策群力,形成上下联动,横向合作的工作格局。在选“苗”上,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开阔视野,既要对现有骨干出课题,压担子挖掘潜能,提高技能,又要大胆启用新人,广纳贤人,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二级联动,经民主推荐,逐一分析,列出有培养前途的35周岁以下青年,按计划分期分批进行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企业内部的优秀青年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举荐,通过加强对企业发展重要、关键岗位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青年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实现企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相匹配。

2、落实措施,开展阶段性推进。

青年人才重在培养,贵在教育。为了更好落实人才培养三年规划,在对青年进行学习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青年特点,有针对性、分阶段实施具体培养措施,以项目运作方式,不断提升青年思想修养、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

1)第一阶段:基础培训。

针对对象:

新进公司参加工作的青年以及掌握一般操作技能,进取向上,努力钻研业务知识的青年。

实施目的:

了解行业特性、企业情况,按照岗位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企业荣誉感,职业责任感。

主要措施:

技术等级培训。针对前一阶段调研中所显现的职工技术等级偏低的现状,我们将加大技术等级培训力度,通过拟订年度技术登高计划,组织人员参加水务宣传教育培训中心或社会技术培训机构的相应培训班,不断调整各等级职工比例,经过三年努力,企业内逐步形成以中级工为主体、高级工为骨干的职工队伍。

岗位专业培训。为建设现代化的供水企业,近年,公司引进了不少先进设备与技术,不少青年被安排在岗位一线。我们将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和缺啥补啥原则,加强对有持证上岗要求的岗位(工种)以及企业生产、水质、服务等专业岗位的实务培训。今年配合污泥处理项目运行已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污泥脱水处理工艺的岗位培训,今后几年还将针对原水预处理、深度处理项目的启动,开展相应的岗位培训,使青年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成为岗位技术能手。

2)第二阶段:能力提高。

针对对象:

企业内具有较强责任心,一定工作能力,担任班组长或专业技术骨干的优秀青年。

实施目的:

引导、带领青年立足本职,开展岗位建功,拓宽业务知识面,积累更多实践经验,在思想修养、理论水平、业务技能上不断有新提高。

主要措施:

开展“导师带徒”活动。按照“重点人才重点培养,优秀人才优先培养,紧缺人才加紧培养”的工作方针,按专业对口组织企业内具有丰富工作经验,较高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享有一定声誉的部门负责人或专业技术人员与青年结对,签订师徒结对协议,配以课题研究,动态考核,通过师傅的传、帮、授、带,使青年在职业道德、岗位技能有所提高。

开办系列讲座。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走进青年,开办有关形势任务、经济发展、企业文化、质量管理、财务、法律等内容的系列讲座,不断扩大青年的知识面,开阔思维。

3)第三阶段:重点培养。

针对对象:

企业内在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某方面显现成绩,具有较强工作能力,被本单位、部门认可的优秀青年。

实施目的:

从企业发展大局出发,实施重点推荐,通过进行跨部门的岗位锻炼,为企业培养独挡一面的年轻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

主要措施:

举办青年干部学习班。与高校商洽专门开设五方面课程,利用休息日,对青年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十六大精神、领导干部基本素质,MBA工商管理知识、企业文书类实务知识、领导干部自身修养素质等方面教育,全面提升青年综合素质。

实施轮岗、挂职、见习锻炼。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针对青年各自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青年骨干到不同岗位进行挂职锻炼,以及跨部门交流,通过实践磨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切实青年管理才能。

篇(3)

[关键词] 产业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1. 135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1- 0255- 01

1 引 言

从2010年开始,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湖北省教育厅实施“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分期分批在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中遴选建设100个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同年,69个专业进入首批“产业计划”。笔者所在的武汉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幸于2010年获批,并于2011年招生。“产业计划”班的学生都配有指导老师,笔者担任其中一名学生的指导教师。

目前,已培养了两届“产业计划”学生,本文将根据这些经验与体会,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2 教改的内容

在此背景下,我们应以“产业计划”的实施为契机,结合已有的成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改主要内容包括:(1)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模式。目前,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市场不能有效对接,这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甚至影响到我国的经济转型。学校和企业若能联合培养人才,培养出的毕业生一毕业就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师。因此,近些年来,校企联合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模式。(2)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较弱。经过大学四年的培养,一到公司,首先还是必须参加培训,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否者无法上任。而且需要的培训时间较长,甚至数月。这也是一直被社会所诟病的一个问题。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国家对创新特别重视,提出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鼓励创新,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大学生如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有能力解决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新问题,抓住机会,必能获得成功。因此,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应该同时具备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3)课堂教学方法的分析和探讨。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模式,企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高校则要为大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给学生打下扎实理论基础的平台。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便于打下扎实基础。

3 主要措施

从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对复合型“产业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采用调查总结法、分析比较法、专家咨询论证法等手段与方法,明确市场需求与专业建设发展方向,了解学生时代特征与教师困惑,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新机制。目前,高校不少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是工程经验不够,没有进过企业。如果能充分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和企业提供的横向课题,指导学生参与工程实践和科研课题,那么就可以在实际课题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本专业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武汉,苏州等地与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学生有了实际动手机会,学习热情很高,甚至连续一个月待在公司加班加点。目前,这一经验也在全系推广,本系学生也能获得这样的机会。(2)“产业计划”班的基础理论课时相对较少,基本都在大三学完。教师需在较少课时内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抓住重点、基本点、难点,对这些内容精讲;而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少讲,甚至不讲,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这方面,还可鼓励教师多参与教改项目,多发教研论文,有利于教师利用学术平台进行教学交流。而学生必须在课前完成预习,教师才能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本专业也在培养方案上下了功夫,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3)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时俱进,特别是青年教师。青年教师需利用目前好的政策,如“青年教师下企业”等项目,深入企业,积累工程;或者利用出国机会进修,提高科研经验。笔者也利用一些好的政策和机会,走出去,提高了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聘请企业中的高级工程师来学校作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联合培养学生。邀请国内外名校的院士来学院作报告,学术交流,国内教学名师来学校作报告,搞好教学交流,以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科研以及教学水平。目前,本专业在这方面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篇(4)

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员会在2011年联合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对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改革提出新的方向,提出要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当前,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还达不到要求,需要各方配合进行改革,从而为各行各业提供专业的高素质的后备法律人才。

2.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概述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职业人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能过综合多专业的知识解决实际的法律问题。在2011年《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之后,2012年公布了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名单,我国高校的法学专业面临的巨大的改革。

3.当前高校法学教育现状

(1)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当前,我国很多高校的法学专业仍然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输入法学概念,课堂上很少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缺少沟通和互动。而教学内容也很陈旧,很多年都不更新,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没有兴趣学,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使得法学专业的课程越发的枯燥和无聊。

(2)缺少实践课程设置。虽然,近几年有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法律实践课程的设置,开始了诊所式教学、案例分析等课程,但是其效果甚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这些实践课程中,学生只是按照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推理和认证,并不能从实际操作出发去解决问题;其次,开设的这些课程并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模拟法庭也是事先写好本子进行若干次排练后进行的,并不能激发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法律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3)法学专业准入制度不健全。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法律人才的需求加大,高校的扩招加大了法学专业的招生能力。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法学专业,相当多的学校都是大班教学,好几百人坐在一个教室里进行授课,其规模呈盲目性扩张。真正走出校门,走上法律职业工作岗位的人才少之又少。高校的法学专业准入制度亟待健全,以提高法学教育的培养质量。

(4)司法考试的弊端。我国当前仍然通过司法考试来给法律人才发放职业资格证。不可否认的是,司法考试确实使优秀的法律人才脱颖而出,但是其弊端也显现出来。很多学者认为,在司法考试的影响下,高校的法学教育成为典型的应试教育。学生只是获得了司法考试的能力,而并没有获得通过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法学素养、思辨能力等都被忽视。

4.卓越人才计划背景下高校法学教育改革对策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改革课堂教学法,更新教学内容。对课堂教学法加以改革,辅以案例教学法,使学生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加强对法律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中避免简单化和形式化,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注重推理的过程,并且具有不确定性,可以使学生通过推理,在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同时,要实时关注法学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和国际接轨,使学生能够不断的学习新的理念,能够和未来的职业更好的衔接。

(2)加强法律实践课程。在课堂教学之外,设置更多的实践课程,通过诊所式教学、模拟法庭等,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专业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法律推理能力,注重证据的严密性,使学生能够运用法律推理能力去解决具体的社会矛盾,对其行为做出法律上的认定,证据的合法性和案件的推理保持一致。同时也可以委托法律行业的专家,比如一线的法官、检察官等,为学生讲述实际案例中法律知识的运用,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法律知识进而更好加以运用。

(3)提高法学专业准入门槛,完善准入制度。为了更好的提高法学教育的培养质量,应该完善法学专业的准入制度,使真正有法学信仰的学生进入法学专业学习。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法学素养和法学实践能力,教师能够更好的为学生讲解法学知识,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优秀的法律人才。

篇(5)

鼓励地方政府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提升技能人才素质为目标,以解决我市企业生产和服务一线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需求为重点,按照“就业导向、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学校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快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培养目标和方式

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学时,实行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重点突出技能训练的方式,采取脱产、半脱产等形式进行。根据信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每年确定一批急需紧缺型职业(工种)(2012年河南省急需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见附件1),培养500名左右急需紧缺型职业(工种)从业人员成为技师、高级技师。

三、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办法

各县区要通过财政补助、企业和个人分担等多渠道筹集培训资金,按照“谁出资培养、谁享受补贴”的原则,鼓励企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特别要注重发挥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政府采取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每培养一名急需紧缺型职业(工种)技师、高级技师给予2000元的培训补贴,补贴资金由当地政府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对院校直接培养和经认定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由院校和企业直接申请。对个人参加社会培训的,可采用先缴后补的方式,由学员按规定标准先行向培养机构缴纳培训费用,待取得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后,委托培养机构或自主办理有关申领手续。

四、实施步骤

(一)计划申报。各县区要根据各培养机构招生情况,统一汇总,于4月30日前向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提出培养申请计划,填写《信阳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申报表》(附件2),逾期未报者视为自动放弃,不再追加计划。

(二)计划下达。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收到县区提出的培养计划申请后,根据各省辖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和培养机构的培养能力,经综合平衡后,下达各省辖市培养任务,由各县区根据培养机构的培养能力择优确定参加计划培养机构名单和培养任务。

(三)宣传培训。各县区及培养机构要广泛宣传高技能人才政策,公布培训职业(工种)、培训内容、培训计划,积极动员符合培养条件的人员参加培训。

(四)资格审查。各培养机构对申请培训人员必须认真做好资格审查工作,确保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申请培训资格,并将报名者的身份证、户口簿和职业资格证的复印件存档备查。今年于每年9月30日前将《信阳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人员花名册》(附件4)、开班报告和完整培养计划(一式三份)报送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培训教育科审核。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培训教育科审核后将两份返回培养机构,一份在申领资金时报送,另一份由培养机构留存。

(五)培训管理。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财政部门要按照“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效果评估”的要求,加大对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机构和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培训期间实行学员身份证携带和查验制度,对参训学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制度,对培养过程效果进行检查评估。

(六)考核鉴定。培训结束后,按照技师考评有关规定和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试点要求,由我市和试点企业组织职业技能考核鉴定,高级技师考评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委托有关部门组成高级技师考评委员会统一组织实施。属于全国统一鉴定的职业应符合相应的报考条件,并参加5月或11月的全国统一鉴定考试。

(七)补贴方式。对参加我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考核鉴定取得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颁发的相应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按每培养一名技师、高级技师给予2000元培训补贴的标准,采取补贴培养机构和直补个人相结合的办法兑现补贴。

1、补贴培养机构。对补贴培养机构的,申请材料应附:《信阳市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申请表》(附件3)、《信阳市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人员花名册》(附件4)及学员身份证复印件、培训后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等;企业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劳动合同复印件;培养机构代为申请的,申请材料还应附代为申请协议。各省辖市按照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下达各省辖市的培养任务,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审核后兑现培训补贴。

2、直补个人。采取由个人先缴后补的方法进行,申请材料应附:《信阳市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申请表》(附件3)、学员身份证复印件、培训后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等,对审核符合培训补贴条件的,由市、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将补贴资金直接拨付学员本人。

五、有关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县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市直有关部门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切实做好申报和组织实施工作。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要发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培养情况将作为基地评估的重要依据。

(二)建立急需紧缺型技能人才预测机制。加强对急需紧缺型技能人才的预测是开展紧缺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根据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技能人才现状调研和需求预测,逐步构建起企业、行业(协会)、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与政府部门间畅通、快捷的技能人才供需信息网络。

(三)优化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提高培训质量,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对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行考核制度,定期检查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发与引进、教学质量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和资金使用情况,实行优胜劣汰,并逐步推行急需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项目招投标制度,以最广泛地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

(四)加强规范管理。各地应根据本地产业结构状况,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果机制,根据需要加大投入。享受补贴资金的单位要认真做好资金的监管工作,完善由纪检监察、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审计、工会等部门参与的监管体制。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对享受政府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单位建立基础台账,并规范管理。企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要严格按照政府核定的标准进行收费,认真做好涉及培训鉴定的相关资料、经费收支的台账记录。

联系电话:0376-7676850 联系人:郭玉琳

点击下载>>>

2012年河南省急需紧缺型职业(工种)目录

信阳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申报表

信阳市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补贴申请表

篇(6)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he people's life has been difficult to leave the computer, so the computer specialty becomes hot, but due to the geographical constraints, the computer specialty education of many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disappointing, and still needs to reform.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laborate the problems of "excellent talents cultivation plan", and to study the computer major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mpetition mode.

关键词: 竞赛模式;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Key words: competition mode;computer major;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24-0318-02

0 引言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顾名思义,即对我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予以创新改革,这不仅仅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更是当前教育事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竞赛模式,能够有力促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培养理论能力的同时,锤炼其实践能力,从而培养满足设计发展需求、创新能力较强的高质量计算机技术人才。

1 地方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地方高校教育普遍缺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从而限制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推进,创新型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及开阔性,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助力,但是,当前的地方高校教育模式依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而且作为新兴专业的计算机专业,其发展势头较猛,目前绝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均开设了此类课程,从而致使其难以满足细化的社会分工需求。其次,社会对于计算机行业的需要将不仅局限于掌握基本的系统维护、软件操作以及基本知识,更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便因此而生。计算机专业还有招生难的问题,诸多家长和学生不能够对计算机专业正确认识,普遍认为华而不实。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极快,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存在脱节和滞后。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缺乏创新性,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专业对口教育实行多年,已经根深蒂固,而且文科理科界限明显,致使学生的视野狭隘,知识面较窄;②主要通过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单向传授,从而致使学生没有自由的学习方向,限制学生的主动性及个性;③仅仅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对于计算机等级、英语四六级考试特别重视,将考研率、就业率作为高校成绩的指标,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培养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④重理论、轻实践是当前高校教育的诟病,此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均具有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特征,缺乏良好的实践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2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培养工程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根据地方高校的具体特点,通过“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标准,对学生专业方向予以定位,比如偏向于软件工程类,则要求其必须具备软件工程的工程技术以及相关理念,并且接受软件管理和开发的实践训练,熟练掌握软件技术的基本方法,并且将软件开发中和工程管理相关的规范、法规、法律以及标准了然于心,促使其满足见习工程师的标准,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通常就业于大中型的计算机管理和计算单位,并且从事软件测试、项目管理以及软件开发等诸多工作。

3 竞赛模式下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3.1 3+1模式 3+1模式,即竞赛+项目+实习,利用校企合作的特点,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从而整合高校校内校外资源,安排学生一年的企业学习阶段,并且实行3+1模式,通过三年时间在校内完成基本理论、验证性实验以及设计性实验的学习,通过一年时间在企业内完成专业学习、综合性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校内学习过程中,适当提高实验课课时,从而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条件,通过竞赛+项目+实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3.2 任务型课程教学 在教育部门及相关行业许可的前提下,选取教育厅、工信部以及教育部等部门举办的省级或国家级的计算机专业学科竞赛,并且督促学生均参加到竞赛活动中来,实现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与外界交流,对当前的主流专业学术框架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与此同时,相关教师要根据实际项目开发和学科竞赛的要求,针对性地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确保理论与实践挂钩,进行任务型教学,全面改善传统教学中学生“不知道学过什么”的窘境,积极引入和申报纵横向项目,并且促进企业和教师进行横向合作,将成功的企业引入课堂,并且成立创新实验室,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工程意识,任务型课程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开发项目过程中,并且受益良多。

3.3 建立核心课程群 结合市场需求,建立核心课程群,例如网络安全技术、密码学导论、综合布线、网络工程师认证、计算机网络编程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等组建的核心课程群,培养学生向着网络工程师基本能力和素质方向培养,EDA原理及开发、嵌入式系统程序设计、FPGA开发与应用、模拟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以及Linux操作系统技术等组建的核心课程群,培养学生向着嵌入式工程师基本能力和素质方向培养。

3.4 开放办学 课内及课外教学是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内教学主要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而课外教学则主要为培养知识获取能力,对课内教学进行补充及强化,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该全方位地开放办学,制定导师负责制,鼓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及科研活动,积极推广校企合作,并且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寒暑假时,安排学生实习,从而促使其了解IT企业经营过程、IT产业发展状况以及所在城市内涵,培养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性,为日后实践提供助力。

3.5 创新精神教师队伍 教师是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主要“代言人”,因此,“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更要注重教师的创新精神,提高双师型和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促使教师进修访问、挂职锻炼以及高校读博等,促使教师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以及创新理念,在促进教师个人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3.6 科研创新和学科竞赛的结合 学科竞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力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诸多地方高校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中”都相继引入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理念,从而促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实际竞赛过程中提升素养和技能。学科竞赛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及延伸,与此同时,学生的学科竞赛可以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安排导师对学生予以科研指导,无论是任何一位学生,只要具有创新的科研想法,均可申报立项,假如通过审批,学校会对其科研项目予以资金资助,从而帮助学生在此路上越走越远。

4 结论

“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能够有效促进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创新性人才,对IT行业和地方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竞赛模式下的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阐述,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徐一周.略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对地方高师院校中文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126-130.

[2]李磊.“卓越计划”下家政学专业教学实习创新模式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97-199.

[3]王庆石,刘伟,孙宗扬,等.本科层次卓越会计人才培养标准研究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3:97-100.

篇(7)

关键词:CDIO 项目设计 网络工程专业 培养计划

1、CDIO教育模式的内涵

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4所大学提出的一种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目前,已经有丹麦、芬兰、法国、南非、新加坡、中国等国的多所大学加入了CDIO合作计划。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以产品生命周期上的四个环节: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代表四个教育和实践训练环节。换言之,CDIO是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CDIO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以C-D-I-O的产品生命周期为教育背景,以工程实践为载体,培养学生掌握基础工程技术知识及动手操作能力,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引导创新,并理解研究和技术发展对社会的重要影响,承担起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社会责任。CDIO是一套符合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模式,它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弥补工程专业人才的某些不足,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2、CDIO培养计划中的项目设计

在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工程设计是整个工程系统的精髓所在,功能、技术、经济的要求,以及环境、社会乃至历史的约束,都将在工程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发挥其影响力。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确定了以项目设计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CDIO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项目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系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说来,就是:所有需要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都围绕项目设计这个核心展开,并与这个核心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们在编制培养计划时,依据项目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范围以及项目本身的规模,为学生设置了I级、II级、III级三个级别的项目。I级项目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体现本专业主要能力要求;II级项目则引导一组相关核心课程的学习,重点突出了对某项能力要求;III级项目则针对单门课程,是为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内容的理解而设置的,III级项目设立的必要性、所涉及的能力要求等,均是根据课程的需要而定。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项目设计,整个培养计划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三个层次的项目中,由于I级项目完整地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因此I级项目是CDIO培养计划中最重要的环节。

3、网络工程专业的CDIO培养计划方案

网络工程专业通过设置Ⅰ——Ⅳ级项目来进行课程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可以对企业进行网络规划和综合布线,并且在企业内部对网站进行部署,以及配置网络的安全性。

在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精选教学内容,将“思科”和“微软”课程引入本教学计划,形成两个“1+1”的培养模式:核心专业课程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内容;合格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网络行业的技术认证证书。

针对公司和企业对网络人才的技能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以网络核心知识为基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对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设备、网络架构、网络规划、网络安全和网站开发的应用与理解。在课程设置与具体实施上,加强实践环节,通过企业案例素材的实践训练巩固基础理论,强化工程意识。

为了完成CDIO各项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我们设计了基于CDIO理念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计划鱼骨图,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工程专业的CDIO培养计划鱼骨图

网络工程专业设置的I级项目(毕业设计)为“基于**的网络规划和网站应用的设计与实现”,通过8个II级项目来支撑,分别是客户端计算机配置实训、局域网组建实训、网络架构实训、网络工程实战、电子商务网站(前台)实训、电子商务网站(后台)实训和网络安全设置实训。

I级项目——毕业设计是要培养学生可以对企业进行网络规划和综合布线,并且在企业内部对网站进行部署,以及配置网络的安全性。II级项目——客户端计算机配置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客户机的组装和配置能力。II级项目——局域网组建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设计和配置局域网的能力。II级项目——综合布线与设备调试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综合布线能力和网络互连设备的配置和调试能力。II级项目——网络架构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构建和网络服务的配置能力。II级项目——网络工程实战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企业网络的规划能力。II级项目——电子商务网站(前台)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Web程序开发的能力,前台(用户界面)采用的网页模式,基于的网站。II级项目——电子商务网站(后台)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Windows程序开发的能力,后台(管理员界面)采用Windows模式,基于C#的程序;共同访问同一个数据库。II级项目——网络安全设置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网络安全维护能力,设计网络的安全规划方案,设置选项防护服务器,防范网络入侵并进行检测,以及病毒的防御。1个I级项目和8个II级项目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I级和II级项目之间的关系

4、结束语

作为一种工程教育教学模式,CDIO具有先进的理念和很好的借鉴作用。将这种工程教育思想贯穿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I——IV级项目改革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地方培养合格的高级专门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杨玥.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We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9):234

[2]硕旺,洪成文.CDIO: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教育的经典模式——基于对CDIO课程大纲的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 2009, 28(4): 116-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