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11 21:52: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服务业发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能级提升势在必行。近几年,我国政府不失时机地提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其政策导向不断强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正在对产业经济的诸多部门产生持续而深刻的影响,旅游业同样面临着这一不可回避的形势。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的关系,探讨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要素特征以及新的增长态势。
一、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关系
现代服务业是我们国内的提法,先后在党的报告和政府文件中正式使用,但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也没有确认现代服务业的界定范围。提出“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有着特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对于服务业发展的一种新认识。一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更突出了高技术含量、高人力资本、高附加值的特点。相当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划分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又称战略业[1]。也有人认为,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生产业,即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者提供的服务,其可包括金融业、保险业、房产业、经纪业、广告业、律师业、租赁业、通讯业、物流业、咨询业、会展业、后勤业等众多行业[2]。根据以上界定,旅游业是否属于现代服务业是有争议的。有的认为,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高科技和知识性含量较少,受信息革命的影响,部分行业采用了一些信息网络技术,但从总体上看,旅游业并不具备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其次,旅游业发展成为大众性的产业,至少是19世纪中下叶,并不算新兴产业,应该属于传统服务业。有的认为,旅游业是一项综合产业,它涉及的行业很多,其中有一部分是依托现代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发展起来的,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等,应该属于向社会提供高层次、高知识产品的现代服务业。同时,旅游业也属于信息密集型产业,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进行,高度依赖信息源和信息流,特别适合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因此,是符合现代服务业特征的。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需要作深入的辨析。首先,旅游业从属于服务业,一直都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众所周知的。如同服务业的产生与发展是有历史阶段一样,旅游业在形成期就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于一体的相互关联的传统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部门(行业)结构中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包括旅游交通、旅游游览、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旅行社和休闲娱乐等部门,显然应该归之于服务业中比较初级的生活服务业。随着半个世纪以来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业进入到成长期,一方面,旅游业的原有基础部门需要得到现代化的改造和提升,以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传统的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面临着现代管理理念和运营方式以及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洗礼,有一个逐步转型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后期的产业延伸和扩展,现代企业制度的普及和生产职能外包,旅游业的服务对象也扩大到了生产者,出现了许多会展旅游、奖励旅游、商务旅游、公务旅游、节事旅游、拓展培训旅游和旅游咨询、旅游规划与策划、旅游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因此,旅游业不能简单和笼统地划归为传统服务业或现代服务业。旅游业是依附着服务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同样有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必须进行动态分析。其次,旅游业是综合性极强的产业,除了传统的核心业态之外,旅游业是众多相关产业交叉重叠的行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关联度很高,如需要通讯、电力、金融、保险、物流、中介、设备、环卫、地产等产业部门为其提供生产资料和要素服务。尤其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更是受到生产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技术服务业、创意服务业的明显影响,出现了产业融合的趋势。产业融合是在工业经济时代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原来形成的产业固定化边界进行一定程度调整的结果[3]。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崛起,导致产业之间更多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产业融合必然引致旅游业内部结构论文格式向更高层次升级,优先发展生产者服务,从而真正纳入现代服务业体系。旅游业正处在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化的过程中,目前,旅游业总体上依然包含了传统服务业的内容和现代服务业的元素,有着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即当先发的或传统的产业部门还在发展的时候,后发的或现代的产业部门就出现并发展了。以发展的眼光看,旅游业的现代服务业特征会愈益凸显,旅游业部分或整体转型升级为现代服务业的趋势还将进一步显化。我们要以积极的态度,精心培育和加快发展现代旅游服务业。
二、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动因与要素特征
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发展,本质上来自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需求。旅游业是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产业,在中国是与改革开放伴生的。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可支配时间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加上旅游交通、通讯工具的革命,大众旅游得以兴起,这是旅游业成为一个新的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旅游业继续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扶持,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生机和活力的强劲产业。旅游业从面向大众的生活服务业向新兴的生产服务业转变,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因为只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才会将其运营活动的一部分职能外化,从而导致诸如会展旅游、奖励旅游的兴起。现代旅游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公务活动)的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服务内部化”向“服务外部化”转变的结果。因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利用现代旅游服务业来完成这些职能,在效益和成本上能优于企业或社会组织自身来完成。其次,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又从市场的角度提出了对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求。现阶段旅游者的经济实力与消费水平普遍提高,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倾向非常明显,因此,如何及时向旅游消费者提供快捷、方便、灵活、周到、健康、舒适的高技术含量和高知识含量的旅游服务,便成了传统旅游服务业升级换代的市场驱动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特别有利于对偏重生活服务业的
旅游业传统供给方式的改变,无论是以设备为基础的旅游服务,如自动查询和预订系统、分时度假交换系统、旅游电子商务;或以人为基础的旅游服务,如导游服务、饭店服务、餐饮服务、旅游交通服务等;还是作用于人的有形服务,如旅游接待服务、登记和结账服务等;作用于物的有形服务,如饭店的行李寄存服务、洗衣服务等;作用于人的无形服务,如旅游信息服务、旅游教育服务等;作用于物的无形服务,如旅游保险和贷款服务、旅游汇兑支付服务等,无不渗透着现代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运营方式的改造和影响,这是提升传统旅游服务业素质的必然途径。现代旅游服务业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新生事物,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综括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素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高增值性由于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具有高技术性、高知识性和高人力资本等现代服务业要素,因此决定了在同样的产出水平下,无形智力投入较高而有形资产投入较少,其增值途径除了直接创造价值外,还有降低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益、增加无形资产等间接途径和作用。如现代企业的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外包,使旅游业为生产者提供第三方会展、商务等专业服务成为可能,从而形成某种经营功能的规模化效应,促使企业经营成本的大幅度下降。又如旅游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和信息服务,可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创造可观的价值。再如会展的策划和营销、旅游广告的宣传运作,致使企业的品牌声誉和社会形象得到明显改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就随之上升。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服务半径大于传统旅游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更为广泛和显著,因此,具有更高的增值性和附加值。2.高层次性如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业是产业经济高度化进程中的必经阶段,现代服务业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中的优化升级。现代旅游服务业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旅游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不可否认,旅游业从一开始就是以普通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为主,属于技术含量比较低端的生活服务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旅游业总体上不断趋向高端化,然而,传统的服务业态毕竟长期占主导地位,旅游业内部存在着明显的低质结构,亟待调整改变。以生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旅游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和高度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如会展、奖励、商务旅游的高端性是毋庸置疑的,以此为契机,现代旅游服务业自然登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现代旅游服务业的高层次性还表现在服务对象转而成为生产者主体,如企业和社会组织职能外包的旅游消费者,无论是会展和奖励旅游者还是其他商务旅游者,在中国都是极具成长性的高端市场主体。3.高功能性如果说工业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产出经济”,那么,服务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则是“功能经济”。因此,相比较而言,服务业更注重服务功能或效用而不是物质数量。现代服务业的作用更是表现为其在为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服务中的特定功能。如会展旅游、奖励和培训旅游等,应是企业的内部职能,现在却可以委托旅行社或专门的会展公司来做,独立为一种专门的服务业。随着某种经济或社会活动中某项局部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使得专业化运作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得以体现时,该功能就会从营运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专业的服务机构,为需要该功能的营运主体提供服务。以会展、奖励旅游为主的现代旅游服务业即具有这样的专业分工带来的强化功能,体现为生产者服务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很大效用,使企业或社会组织越来越对其产生一定的专业依赖性。4.高技术性现代服务业是依托高科技和信息化发展起来的,同样,现代旅游服务业也是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支撑的,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对旅游产业的管理有着深刻的影响,因为信息是旅游产业的血脉。”[4]如旅游活动的组织和进行,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本质是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及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业是信息资源密集型和信息技术依赖型产业。一方面,现代旅游服务业是由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催生的,如会展、商务旅游等,另一方面,信息和网络技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传统旅游服务业态,如旅游饭店的现代化设施和网络预订系统、旅行社现代管理运营流程、旅游景区或主题公园开发建设的高科技项目等。其次,高技术性还反映在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得以广泛运用,推动了旅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与现代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5.高知识性现代旅游服务业同样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起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更需要高人力资本的投入。这是因为对现代旅游服务业所发挥的特有功能只有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经营管理者才能有所认识,同时,企业的一部分内部职能之所以会进行外包,除了降低经营成本之外,就是因为这些职能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胜任。现代旅游服务业强调的就是服务的知识含量和文化体验,这已贯彻到整个旅游活动的前、中、后各阶段。如对旅游网站和咨询服务或导游服务的评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看能否提供高知识含量的服务。至于为生产者服务的会展旅游、奖励旅游或商务旅游更是知识和智力密集的高端服务产品,是现代旅游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超级秘书网
三、现代旅游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当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高端生产力正在积聚,新的业务增长点逐渐形成,出现了旅游产业高度化发展、融合化发展、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就是代表生产业的旅游新业态的兴起。1.会展旅游会展产业起源于欧洲与北美,如今已毫无疑问地成为最具活力的全球性产业之一。尽管我国会展业只是在改革开放后才逐步出现,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特别是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界博览会成功之后,我国会展业更以年平均20%的增幅迅猛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新亮点。会展旅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结合,是由于会展活动的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目的的旅游,属于公务或商务旅游的范畴,这是典型的为生产者服务的被用作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服务。在中国,会展旅游是新兴服务业,一些大型旅行社或旅游企业已从原来主要为市场终端旅游消费者服务,转向中间服务的会展旅游业务,纷纷成立专门的旅游会展公司。连最大的旅游网络商携程有限公司也在传统的机票、酒店、度假业务之外,新增了集团服务。上海最近还专门成立了旅游会展推广中心,以争取更多的国际会展。所有这些都说明,会展旅游正在成为我国旅游新业态。2.奖励旅游奖励旅游是从广义的会展旅游中脱颖而出的专项生产。它肇始于国外发达国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内企业界和旅游界的青睐和重视。奖励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高级产品形式,也是服务经济与生产业日益成熟的表现。奖励旅游的对象不是家庭或个体消费者,而是现代企业的集体生产者,因此它属于生产或生产者服务范畴。它不同于最终消费,而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之中,从而产生新的使用价值。奖励旅游作为“生产性”旅游
,由企业或其他组织出资购买,经常是一种豪华的、由旅行社全部代办的综合包价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介入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经济增长而拓展的新业务,有其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我国,随着不少大型外资企业纷纷涌入,奖励旅游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现今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和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也开始以奖励旅游的方式来作为对员工的激励和褒奖,因此,开展论文格式奖励旅游业务的旅游企业和专业公司越来越多。但我国奖励旅游还只是初露端倪,作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走向仍需要大力扶植[5]。31商务旅游是指有别于会展奖励旅游的一般商务旅游活动,是建立在商务活动基础上的以专业人士为主的一种具有工作性质的专项旅游形式。商务旅游成本由公司而非个人支付,因此,它仍然属于生产者服务范畴。商务旅游客户具有逗留时间长、往来频繁、消费水平高等特点,相对大众旅游属于高端旅游客户群体。由于现代商务活动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密集,旅游企业要向商务目标客户提供系统的全方位服务,不仅含有传统旅游服务内容,如交通、住宿、餐饮、导游等,还包括咨询、设计、管理等更多更全面的增值服务,特别是融入电子商务技术,一系列商务流程都能通过网络业务方式来实现。以最大限度满足商务旅游的企业或组织的个性化要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专业旅游产品。近年来,中国国际旅行社、康辉国际旅行社、锦江国际集团先后与美国著名旅游集团运通、罗森布鲁斯、英国BTI合作,借鉴国外较成熟的商务旅游运作方法和模式,开辟我国极具成长性的商务旅游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的商务旅行及相关费用高达103亿美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增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商务旅游必将有更大的发展。此外,为社会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公务差旅提供专业化管理,也是商务旅游业务发展的趋势之一。41节事旅游在国际旅游研究中,节事活动专指以各种节日和盛事的庆祝和举办为核心吸引力的一种特殊旅游形式。节事旅游大多属于政府或社会服务性质,如国际旅游节、国际艺术节、传统节假日庆典、重大体育比赛等。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同企业化运作和生产者服务有关,或者说是对生产者服务的一个有效的必要的补充。与常规旅游活动相比,节事活动吸引旅游者为某一观看或庆祝目的从各地短时间内聚集到旅游目的地,具有旅游团体规模大、停留时间长、消费水平高等特点,使得举办活动的城市或地区旅游设施和文化场所的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产业联动效应十分明显,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开发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地方和民族节事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很多旅游者。随着杭州休闲博览会、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我国节事旅游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51咨询旅游咨询旅游是指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旅游项目规划、策划和设计类的创意产业。它是为了满足企业与社会组织职能外包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专业性生产者服务。当前,旅游经济正在成为公认的注意力经济、形象力经济和创造力经济。加快和全面提升中国旅游的规划与策划水平,已成为中国建设旅游强国、实现中国旅游业新的跨越的当务之急。旅游业历来被称为“点子”产业、“注意力”产业和“创新”产业。特别是在新经济时代,过去偏重以资源、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投入为主的旅游业,现在知识、智力、管理、创新、品牌等无形资产开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负存亡。旅游业越来越需要以智力来贯穿策划、规划、设计、投资、开发、运营、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随着全国各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旅游景区的加快建设,以文化创意见长的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纷纷成立专门的旅游规划发展研究中心或旅游咨询公司,承接大量全国各地的旅游发展规划或策划。旅游咨询业作为现代旅游服务业中的新增长点,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迅猛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德芳.访现代服务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组长胡启恒[N].科技日报,2004-06-29.
[2]晁钢令.服务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9.
(一)服务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2001年至2006年,中部各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安徽、湖南和湖北接近全国水平(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地区服务业近年来吸纳了从一、二产业转移出来的大批富余劳动力,但多数进入了劳动密集型行业,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比全国平均水平44.8%(2005年)略高。而在发达经济体中,初级产业就业份额一般都低于10%,如1998年美国为3.1%,日本为5.4%。以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分析,近些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36.7%与45.5%之间,中部地区高出全国水平,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水平。
(二)生产业发展偏缓
目前发达国家服务业中的支柱或主导行业已经集中在新兴行业。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和服务业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中部地区已初步形成了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并举、行业逐步向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的格局。
传统行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处于增长保持稳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偏高,但比重呈相对下降态势。新兴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住房、养老制度的改革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市场需求,一些新兴行业特别是旅游业、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等繁荣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相对提高。
按照发达国家生产增加值占全部服务增加值比重60%以上的正常标准,我国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均在30%以上,特别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房地产业等行业,中部地区落后于沿海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三)现代服务业竞争力不强
随着中部地区服务业开放程度的加大,私营个体、外资等非公有经济单位纷纷进入服务行业,资本结构日趋多元化,极大地增强了中部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实力,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但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较少,行业繁杂,分布广泛,条块分割状态严重,一体化程度不足,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资源缺乏整合,竞争力较弱。有些省份科技信息发达、教育水平高,人才聚集,有大批现代化的文化、医疗、体育设施,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比较优势,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比较小,竞争力不强,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水平。
(四)服务业基础条件优势发挥不充分
中部地区一些中心城市的商贸、运输等行业基础较好,具有良好的服务业发展潜力,但未形成整体发展优势。例如湖北武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中心,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到全省的37.1%和30.3%。资源过于集中于省会城市,这一特点在中部其它省份也同时存在。
中部地区县(市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基本都在农业内部进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工业化进程滞后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了城镇就业难度,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服务业没有大的发展,经济缺乏活力。
目前中部地区农村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较低,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农村居民年均生活消费支出中服务性支出较低,反映了中部地区农村服务业发展滞后和社会服务化体系的缺陷。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横向比较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研究组(2003)曾经从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管理竞争力等五个方面对中国31个省区市服务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其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等以沿海地区为主的省市构成了中国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的第一梯队,综合得分在60-80分之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南5省份进入第二梯队,综合得分在40—60分之间;山西与西部等省区得分均在40分以下,属第三梯队。目前这一状况目前仍然存在,且六省有关统计资料显示,中部6省之间服务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
(一)发展规模比较
同全国比较,中部六省服务业增加值低于东部地区绝大部分省市。2006年六省比较,山西为1724.4亿元、河南3652.3亿元、安徽2458.7亿元、湖南3038.4亿元、江西1513.5亿元,湖北2993亿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河南和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2138.8亿元。
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06年全国为39.5%。中部六省比重分别为,山西36.4%、河南29.3%、安徽40.0%、湖南40.5%、湖北39.9%、江西34.8%,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11.2个百分点,安徽、湖南和湖北高于全国水平。
从服务业发展速度看,2001年到200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山西为14.2%、河南15.8%、安徽15.8%、湖南12.5%、湖北12.5%、江西12.5%,并排第一位为河南和安徽,末位分别为湖北与江西,最高与最低相差3.3个百分点。
(二)服务消费需求和就业水平比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水平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平均支出分别为:湖北2054.1元,河南1913.96元、安徽1743.28元、湖南2541.3元、江西则是2169.68元,山西2075.58元。从中看到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627.34元。其中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湖北640.39元,河南460.8元、安徽587.2元、湖南716.43元、江西则是660.53元,山西542.71元,第一位和第六位同上,最高与最低相差460.8元。
从城乡居民服务消费占生活消费比重看,中部六省2005年城镇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30.5%,河南31.7%、安徽27.4%、湖南33.9%、江西27.8%,山西32.7%,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湖南和安徽,最高与最低相差6.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为湖北25.9%,河南24.4%、安徽26.7%、湖南26.0%、江西26.5%,山西28.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山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4.5个百分点。
从服务业总人数看,从2001年到2005年,中部六省比较,山西为472.7万人、河南1299.2万人、安徽1101万人、湖南1139.9万人、湖北1124.8万人、江西749.1万人,第一位和第六位为河南和山西,最高与最低相差826.3万人;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看,河南23.2%、安徽30%、湖南29.9%、湖北31.9%、江西32.9%,山西32.9%,第一位和第六位分别为江西和河南,最高与最低相差9.7个百分点。
(三)内部各主要行业的比较
从房地产增加值业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看,2005年,湖北为217.17亿元,比重为8.3%;河南298.19亿元,比重为9.37%;山西106.5亿元,比重为6.8%;江西171.88亿元,比重为12.2.8%;湖南则是233.1亿元,比重为8.8%。在中部6省房地产增加值中,河南、湖南、湖北分别排第一、二、三位。
从2005年物流基础设施指标看,铁路交通最发达的是河南,区域内铁路营业里程为4099公里,其次是山西(3154公里)、湖南(2902公里)、湖北(2525公里)、江西(2424公里),处于末位的是安徽(2353公里);公路交通最发达的是安徽,区域内公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6.0公里,其次是湖北(49.0公里)、河南(47.6公里)、山西(44.5公里)、湖南(41.6公里),处于末位的是江西(37.3公里)。2005年河南、湖北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共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527.亿元和1096.53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8.1%和41.7%,在中部6省中排第一、二位。
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看,2005年增加值:湖北为153.48亿元,湖南178.68亿元、河南143.4亿元、山西达到81.92亿元,最高为湖南,最低为山西。从通讯设施看,区域内局用交换机容量:河南为2266万门,安徽1623万门,湖北1606万门、湖南1562万门、山西1122万门,江西1096万门。最高和最低的是河南和江西。
从文化体育娱乐业看,2005年增加值分别为:湖南为94.78亿元,湖北为43.75亿元,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2006年中部六省旅游总收入最高为河南539.74亿元人民币,最低为江西390亿元。
从金融保险产业看,2005年河南、湖北金融业增加值分别为181.74亿元和127.32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5.7%和4.8%。在中部六省中分居第一、二位。
从教育科技方面看,六省之间相差悬殊。最具优势的是湖北,其次为湖南、河南、江西、山西和安徽。教育领域,2005年湖北教育业增加值达到340.45亿元,居中部省份第一。2006年每十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湖北为177人,位居第一,其次分别为江西(150人)、山西(121人)、湖南(119人)、安徽(96人),处于末位的是河南(91人);在科技领域,河南、湖北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增加值分别为74.98亿元和58.61亿元,分居第一、二位。三种专利授权量依次为:湖北(3860项)、河南(3748项)、湖南(3659项)、安徽(1939项)、江西(1361项),处于末位的是山西(1220项)。
(四)服务贸易发展比较
从服务贸易的情况看,2006年,中部各省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人员年末在外人数(国际服务贸易统计中的自然人流动)占全国比重达到8.23%和10.78%,其中最高为河南省,最低为江西省。按旅游服务、建筑服务、商业服务、建筑服务和通信服务等大类统计的国际服务贸易额,山西、湖北、湖南服务贸易额约为10.9亿美元、5.98亿美元(出口)和5.1亿美元,(安徽、江西、河南数据不祥)。以山西为例计算,其在全国服务贸易额中的比重仅为0.057%,其地位微乎其微。
中部主要省份服务业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
城市化水平差异导致服务消费需求不平衡。2005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09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3.9%,为东部水平的65.9%;2005年全国城市化率为43%,而这个数字中部地区仅为36.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的差异在较大的程度上缘于中部六省城市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异。
开放力度差异导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服务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电力、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占绝对比例,这直接导致服务业创新不足,企业经营效率低下。银行、保险、教育、医疗、保健、通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进入门槛较高、行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不足,制约了现代服务业供给能力的扩张。
智力支撑差异导致高层次人才层次不平衡。中部地区各省企业管理、市场服务、科技研发、技术推广、信息技术、电脑软件、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等服务业中领军型、管理型、复合型人才差异很大,制约了现代物流业、会展业、金融业、社区服务业和中介服务业的发展,必须尽快加以改进。
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策略
中部地区现已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格局。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处在长江经济带上,河南、山西处在黄河或陇海经济带上,河南、湖北、湖南同处在京广经济带上,并呈现“双十”结构关联在一起;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沿江城市群与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太原六大城市有利于形成中部地区服务业“群带互动”的发展前景。在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背景下,实现中部各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目标和各项措施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一)树立现代服务业“共赢”的战略意识
中部各省必须统一认识,把发展中部经济、振兴服务业作为基本着力点,把共同构建中部地区大型的增长极作为共同利益目标,加强统一规划,形成合力。
一是充分认识中部服务业协调发展对实现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缩小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发展差距的战略意义,各省在指导思想上树立共荣同辱、互补互强的意识。
二是进一步树立以开放为先导的战略思想,积极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避免重自身发展战略,轻合作协调的倾向,自觉维护中部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大局。
三是抓住服务业发展机遇,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不可能在一个省单独崛起的共识,积极建立现代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二)打造适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产业基础
各省要紧密围绕城市圈、城镇区域和资源中心、产业中心统筹规划服务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与制造业相适应的生产服务业,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是积极开发具有带动示范效应的重大项目,不失时机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环保服务、工程总包、国际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中部地区服务业创新的亮点。
二是围绕重点,以发展科研院所、信息传输和文化传媒为载体,打造一批软件、工商设计、信息传输和文化产业集群,以金融为载体,构建现资服务体系。
三是以品牌战略为突破口,增强服务业发展的竞争优势。鼓励优势企业以名牌为纽带,推进资产重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三)营造中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中部各省政府部门要以主动服务、快捷服务为企业创造优质、高效、低廉的商务运行成本,把优化各省服务业软环境作为重点,实现措施性协调。
一是打破“行政壁垒”,建立和完善服务业招商引资的法律法规体系,放宽政策,鼓励和加快对外资和民资开放服务业市场,引资策略要由盲目跟从向重点选资转变,实现引资战略创新。
二是增加投入,建立和完善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机构。例如商务部在中部地区设立服务业发展支持中心,在一些重点行业协会或主管部门内设立联络办公室,落实协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政府公共服务与发展服务业有效结合。
三是建立以间接促进模式为主的合作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商务机构、服务产业发展部门、各种半官方机构和民间社会机构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服务业发展促进体系,保障各省服务业发展利益的形成、增长与分配。
四是实现服务业发展监控机制的协调,避免生产业发展上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促进中部地区服务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四)实现中部各省服务业良性互动发展
加大中部省际之间服务业市场改革与开放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优势互补。
一是在中部地区打造一定规模的战略产业区:即服务外包业承接区、高新技术业发展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优质农产品深加工区和现代物流业中心区。各产业区之间实现良性互动。
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引进海外和区域外人才,加快推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与成长。同时,加强服务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省际之间服务业信息与资源出现相互损害的情况。
三是多渠道促进中部城乡居民增收,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提高信贷服务水平;鼓励消费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增强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提高整体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秦思敏.工业化进程中湖北服务业发展.湖北省人民政府政研网,2007
2.袁永友.外包服务与我国服务贸易增长方式的缺陷、效应及创新.国际贸易,2007
3.湖北省统计局.湖北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方向选择,2007
4.侯红昌.河南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社会科学院网站,2007
5.国家信息中心.山西省服务业发展规划.中国电子政务网,2007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中部六省服务业发展的现况,分析了中部地区服务业的基本特征和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协调发展中部地区服务业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中小城市;科技服务;发展思考
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力量,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关注与支持逐渐提高。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纷纷加快了科技服务业发展步伐。
一、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服务业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也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服务能力,总体来看,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还处于初步成长阶段。1.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持续扩大。目前,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主要由科技服务载体,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研发机构、专业检测机构等组成,包括孵化器、工程中心、综合服务机构、各类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小城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对地方经济贡献率日益加大。2.服务载体不断加强,空间布局日趋扩大。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骨干的综合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不断聚焦,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孵化器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已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的生力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发展迅速,实现了市县区的全覆盖。3.服务能力不足,区域差异较大。中小城市科技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为产业集群提供了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知识产权和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但全方位的科技服务仍然不到位。从市场规模和完善度看,区域差异较大,发达地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出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成化服务模式,个别区域发展仍然比较落后。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城市科技服务业普遍面临着诸多瓶颈制约和现实难题,主要表现在:1.总量偏小,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服务机构数量不足,科技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在产品检测、科技评估、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交易、高层次人才培训等专业领域,只有少数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机构,法律咨询、知识产权服务、审计、风险投资等业务机构较少。区域性信息网络尚未形成,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不足。2.内容单一,服务程度较低。科技服务业中的政府背景比重较高,民营科技服务机构相对较少,科技服务业发展活力不足、动力不够。科技服务内容相对比较单一,综合性、高层次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的科技服务机构相对匮乏。3.管理体系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准入、淘汰机制尚未建立,缺少行业机构评估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同机构的服务水平、服务方式、服务能力、服务信用参差不齐。科技服务机构自律组织、自律机制发展相对滞后。
三、发展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是以高知识含量、高人力资本含量、高技术密集度、高劳动附加值为特点的,是为了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活动与公务活动主体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为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商务活动与公务活动降低成本、扩展功能、提升效率而提供专业化、社会的相关产业部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主要标志之一,也是反映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并且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社会现代化与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中心一般在大都市地区,大都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极化点和领头羊,所以对于大都市而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其整体发展的客观要求。把重庆打造成为西部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化大都市,离不开其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基于此,本文结合重庆服务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重庆运用多种模式来发展其现代服务业的建议。
一、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
重庆自直辖以来,市政府就把现代服务业发展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重庆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就业压力的缓解及保持社会的稳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且其不仅有量的增加也有质的提升。从2010-2012年,重庆现代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619.34、2129.39、3748.7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5.06%,足见其在量上增长迅速。2012年,全市服务业产值为4494.41亿元,其中现代服务业为3478.73亿元 ,占服务业的62.21%,比前一年增长了43.20%,现代服务业比重呈加速上升趋势,并且突破了50%,从传统服务业为主跃升为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主,达到了质的转变。
从现代服务业内部个产业来看,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为915.65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32.74%,房地产业增加值为620.17亿元,占现代服务业的22.18%,二者之和达到了全市现代服务业比重的54.92%,说明重庆市现代服务业是靠金融业、房地产业作为其支撑的,而现代服务业的其它行业如教育业(8.2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7.4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9.1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4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3.39%)、文化、体育与娱乐业(2.11%)等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由此可以看出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内部结构上存在一定问题,呈现金融业,房地产业两头独大,而其他产业发展则比较滞后。
二、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
基于上述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本文对于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三种模式:
1.市场驱动+创新驱动+政府推动的合力模式
根据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重庆在直辖以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加速发展,但结构不是很合理。因此需要市场驱动和政府驱动来促使重庆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在市场引导各生产要素和流动的同时,政府也要采取措施使其要素流动更合理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驱动是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动力,而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根本动力,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因此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要提升自身层次,依靠创新驱动,在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提高。依靠市场驱动、政府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合力模式来推进重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内生主力+外生助力的共同推动模式
重庆是西部最年轻的直辖市,也是西部的中心城市之一,其自身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是有目共睹的。而在区域分工合作的背景下,仅仅只依靠自身的力量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有限的,因此必须要运用内生主力和外生助力的共同发展模式来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运用外商投资以及政府在内的外生力量的推动,是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加速器。
3.跨越式发展模式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上有了比较成熟的模式。如纽约-曼哈顿模式、伦敦-金融城模式、东京-新宿模式等,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利用这些现代服务业发展成熟地区的先进经验,利用“后发优势”来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而不是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逐渐探索模式。
参考文献:
[1]晃钢令:现代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李晓磊: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途径和驱动模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周飞舟:吉林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探析[J].区域经济,2012:15-42.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和研究现状,对科技服务业的范围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京津沪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文章通过分析发现科技服务业的不足,提出了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 信息熵 集群
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提供技术和知识服务为主要特征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蓬勃发展,其中科技服务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领域中发展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科技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乃至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必将有力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快速走上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外对科技服务业的研究不多,主要研究内容集中在科技中介服务业和科技产业领域,包括科技产业集聚的机理、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社会资本、经济增长与科技产业集聚的关系以及基于科技产业集聚的产业政策和实证研究方面。近年来,科技服务业的研究引起了相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内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多,但总的来看,定性分析的较多,定量分析的较少。程梅青等、王晶等、赵飞分别对天津、南京和武汉的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研究,马福祥、赖志军分别运用SWOT分析法对江苏省和佛山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另外还有许多学者对科技服务业的概念、类型以及功能等进行了分析,但对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的不多,周梅华等以江苏省为例对地区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重新制定了科技服务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三大直辖市进行了实证分析。
科技服务业的概念界定
科技服务业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对科技服务业的概念仍众说纷纭,并未达成权威性的一致意见。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2003年)通过研究表明,科技服务业是指一个区域内,为促进科技进步和提升科技管理水平提供各种服务的所有组织或机构的总和。王永顺认为,科技服务业是依托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具有高智力、高附加值等特征,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先荣则认为科技服务业是运用现代知识、现代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王晶等(2006年)用系统和动态的观点,在科技中介概念的基础上,把科技服务业界定为“以技术和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产业;其服务手段是技术和知识,服务对象是社会各行业;科技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是服务业的一个分支行业”。各地出台的相关政策对科技服务业的统计和概念也有不同的界定。
结合不同学者的不同意见,本文作者认为科技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分支,它是依托科学技术和其他专业知识向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兴行业,由承担各种功能的科技服务机构组成,属于第三产业范畴。科技服务业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和其他科技服务四类,具有知识智力密集性、服务对象专业化和服务效益外部性等基本特征,在促进科技创新与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陈德权等在评价国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状况时,从经济背景、科技水平、文化特征、运行机制、发挥功能等几方面进行了考核。李志刚,汤书昆从发展环境、主体实力、发展潜力、体系结构和服务绩效等五个方面设立了科技中介服务业建设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朱卫东,谭清美基于系统构成要素功能从资金投入量、设施资源利用率和专利获得率三个因素建立了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前人的成果,基于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和简单性原则,本文从主体实力、科技投入和服务绩效三个一级指标入手,建立起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见表1)。
主体实力直接反映了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水平。本文用科技服务业机构总数、从业人员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评价科技服务业的实力水平。此处科技服务业由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科学研究、综合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来代替。科技服务业机构总数和从业人员从总体数量上反映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科技投入从对科技服务业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方面体现科技服务业的发展。科技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才要素是影响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R&D从业人员占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反映了科技服务业中科研人员的投入力度,每万名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反映出高端专业人才的比重。民营科技机构资金占科技经费筹集额比例用企业资金占科技经费筹集额的比例来表示,反映了企业对科技服务业的投入水平。
服务绩效反映了科技服务机构以其自身服务对区域科技、经济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技术市场扩散辐射力用对外输出的技术市场成交额占技术市场成交总额的比重,表示科技服务机构对促进科技要素流动的推动作用。以每个孵化器平均孵化企业数量和万名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专利授权量来描述科技服务机构的服务产出水平。用行业协会平均覆盖率表示行业协会在科技服务业中的作用。
(二)基于熵值法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熵的概念是德国物理学家R•Xlausis和L•Boltgman首先提出来的。在信息论中,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信息量越大,不确定性就越小,熵也就越小;反之,不确定性越大,熵也越大。采用信息熵确定指标权重,对某一项指标而言,评价指标值间的差距越大,说明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如果差异为零,表明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由于各项指标的数据具有不同质特性,进行综合评价时,首先必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标准化处理。常用的标准化方法有功效系数法、标准差标准化法、均值化法等。鉴于客观性、简易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在此本文选用均值化比重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熵值法的综合评价步骤如下:
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设有m个研究对象,n项评价指标,即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对象指标值的比重Pij:
(1)
式中,xij为第i个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实际值,i=1,2,...,m;j=1,2,...,n。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
(2)
其中k>0,ln为自然对数,ej≥0。 令,则0≤ej≤1。
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
gj=1-ej (3)
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Wj:
(4)
计算各评价对象的综合得分Fi:
(5)
其中Fi为第i个研究对象的综合得分值。
京津沪科技服务业综合评价分析
利用上文建立的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从中国统计年鉴和各地统计网站及科技统计年鉴中获得京津沪的原始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见表2)。
利用公式(2)~(4),通过熵值法确定指标数据的权重,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然后利用公式(5)可以分别计算出京津沪的科技服务业综合得分值。从评价得分来看,北京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得分为0.45;上海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于北京,但高于天津,综合得分为0.36;天津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综合得分为0.19。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京津沪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可以看出我国科技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从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来看,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权重最高,可见科技服务业是高智力密集型服务业,然而R&D从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权重却不高,这从某些方面体现出我国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够重视。科技投入的权重为0.13,服务绩效的权重为0.33,从这两方面也可以看出,我国的科技服务业投入产出绩效未达到有效发展。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科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一是加强政策扶持,改善科技服务业发展环境。各地区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包括资金、人才以及税收等各方面的政策扶持,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提高科技服务业供应能力,发挥品牌效应。各地区鼓励和支持优势特色产业的骨干型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形成自己的强势品牌。同时大力发展民营科技机构,鼓励民间和团体等组织参与到科技服务业中,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管理作用。三是提高科技服务业需求水平,带动科技服务业产值的增长。旺盛的需求是科技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提高科技服务需求,要转变政府的决策方式,并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四是促进科技服务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效应。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具有产业集聚、空间节约、高效连通的特点,通过科技服务业的集群发展,有利于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有利于促进知识交流与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程梅青,杨冬梅,李春成.天津市科技服务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3)
2.王晶,于建宇等.南京科技服务业发展问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3)
3.赵飞.武汉市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南科技,2007
4.马福祥.江苏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东南大学,2005
5.赖志军.佛山市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7
6.周梅华,徐杰,王晓珍.地区科技服务业竞争力水平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
7.王永顺.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J].江苏科技信息,2005(8)
唐山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京津冀都市区核心城市之一,处于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东西长约130 公里,南北长约150公里,总面积为13472平方公里。唐山市辖2市6区6县和5个开发(管理)区,进入21世纪以来,唐山经济和社会发展非常快,一直处于河北省的前列,三次产业结构合理性增强,唐山市已经成为河北省第一经济强市,也是全国GDP超过4000亿元的城市之一。尽管如此,但唐山市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其占GDP的比重近10年来一直在30%左右徘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第二产业比重较大的格局,仍然是二一三的产业格局(见表1)。
唐山市服务业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等部门,难以直接培育出高层次的服务品牌产品。唐山市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已经形成以钢铁、煤炭、电力、建材、机械、陶瓷、化工等为代表的支柱产业,精品钢材、优质建材、基础能源、装备制造和重化工五大产业基地。随着唐山市进入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唐山市迫切需要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
产业服务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总趋势,然而融合服务业的发达程度也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从产业结构来说,服务业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产业活动部分来说,服务环节在各环节中所占价值也越来越重,其中包括研发、投融资及最后的销售服务等,都存在很大的价值挖掘空间,所以要通过把握这样的趋势,使有条件的企业向服务业延伸,而没有条件的企业则适合搞非核心业务外包,从而形成发展的大趋势。
服务电子化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信息化不仅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也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提供了重大机会。特别是要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结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信息化可以逐步满足公众对服务的需要,让公众享受信息化带来的高效和便利,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唐山市的现代服务业处于政府引导、龙头企业示范的初级阶段,即布局阶段,现阶段主要体现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整合资源方面,而以提供现代服务为主体的行业企业在唐山市并未形成规模效益,唐山市两化融合与数字唐山采取“借力引智”,引进第三方信息服务企业,这也是唐山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充分了解自身特点利用自身资源所做的决定。
(一)“借力引智”,积极引进第三方服务企业
近年来,唐山市特别注重数字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实施“借力引智”,结合唐山传统产业打造“数字钢铁”、“数字煤矿”、“数字电厂”、“数字水泥”、“数字动车组”等技术创新平台,力求在传统行业广泛应用先进的数字仿真模型,有效推动企业能耗和效益双创新、双转型,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09年5月,由曹妃甸工业区委托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院长王颖牵头组织研究的“数字曹妃甸”地理信息系统研发完成。“数字曹妃甸”地理信息系统依托工业区十几年来科学论证和研究的大量基础数据成果,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及现代因特网络等先进技术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手段,建设软件系统和数字曹妃甸地理信息系统,将曹妃甸已完成的各项专题研究报告、规划报告、政府文件等资料进行整编、归纳,建立信息库。该系统主要功能是把唐山、曹妃甸及周边海域的地形、地貌、海堤及项目位置、道路交通等基本情况进行数字化动态反映,为科学决策、招商引资提供有效支撑。该系统也是工业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工业区置业大厦全面投入使用。
2010年7月,唐山硅谷科技园区“数字家庭”的示范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致力于建设国家提倡的“三网融合”重点推广工程,开发“广电现代物流业”、“广电互联网”、“数字家庭”、“智能能源网”、“物联网”等现代化的科技信息产业链,将电力线的电视、电话、电力和电脑“四网合一”。该项目由中联硅谷科技有限公司与唐山市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合作打造。
(二)基础服务业初见端倪
唐山市在采取“借力引智”的同时,加强自身科技资源的整合,唐山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明显增强,基础服务业框架体系初步确立。建立了“唐山市软件应用与产业化示范园区”,通过优质的创业环境和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吸引科研中心的入驻来提升自身在基础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优势。通过“数字曹妃甸”,即曹妃甸的信息化建设来实现曹妃甸自身资源的数字化,为科学决策和招商引资提供服务。
“数字曹妃甸”是唐山市以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为契机,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支撑,通过安全可靠的网络基础设施、功能齐全的现代港口管理系统、公开透明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完善统一的物流平台、建设覆盖面广的工业园区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快捷方便的电子商务平台和便民利民的生态城区的建设,实现曹妃甸电子政务、港口、物流、电子商务、工业园区管理服务和生态城区的数字化,全面提升曹妃甸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其集聚、辐射、资源高效配置等优势,使曹妃甸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工业和社会现代化,通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术应用在曹妃甸新区政府管理和产业领域的渗透,最终实现“数字曹妃甸”的总体目标。
二、发展对策
唐山市的基础服务业处于政府引导布局的初级阶段,在依靠“借力引智”引入第三方服务商基础上发展起来、服务业格局初步建立起来之后,要着力建设自己的基础服务业。依托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建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提升自身承载产业的能力,通过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优良的人居环境,完善自己的信息服务业。
(一)探索模式,建立新兴产业
摸索本市基础服务业发展模式,建立新兴产业培育机制,适时完成从政府引导项目主导向企业主导的过渡。传统 产业升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加工制造业的科技含量的提升,即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二是加工企业自身主辅分离,服务环节剥离、外包和转型。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业数字化提升必然也必须成为唐山市企业特别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大工程。大型企业如何实现资源整合,提升其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工业数字化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理论界与实践界密切配合。总体来看,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与信息化实施机构的分离,建立或引入第三方服务商,把面向行业的信息化实行整体解决和外包服务,引导企业将信息服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公司,这样既可以降低企业信息化成本和风险,也可以带动相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各服务单位要分工协作建立服务体系。基础服务业分工较细并向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这就要求各服务单位要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和自身的竞争优势。而基础服务组织也应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分析服务市场需求,确定组织性质,分析组织功能,设计组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竞争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服务资源的优势,建立服务体系。
(二)提高产业的承载能力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生态城市,提升城市对产业的承载能力。加快促进唐山市的城镇化进程,将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相结合,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此外,唐山市在加快建设宜居城市和现代化都市的基础之上,还应该积极推动北部山前、南部临海城市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对产业的承载能力。
(三)推进基础支撑平台建设
唐山市要在完善服务体系的同时,不断地加快基础服务业支撑平台的建设,面向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企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特色门户网站、人力资源开放与管理、电子服务、物联网等基础性信息化服务,从而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四)重视人才培养
充分整合相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所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优势,结合唐山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鼓励和支持大学培养应用型对口人才,制定措施推荐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到企业挂职,兼任企业的CIO,指导企业的信息化技术研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人才群体的资源,如高等院校、情报机构、科研院所、专业提供专业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留学归国人员等高素质群体,充分利用该群体的专业学术资源、信息资源和社会网络资源,鼓励其参加实际项目,不断提高基础服务队伍服务水平,促进基础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五)创新地方的政府工业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的工业管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要本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创新理念,在监管、诚信体系建设、工业要素配置等多个方面狠下功夫、加大力度,力求从体制上、思想上、措施上、实施上进行根本性的体系创新,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管理模式,从而真正提高政府的工业化管理效率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顾建萍.访河北省唐山市市长陈国鹰——做强“五大支柱”走新型工业化道路[N].中国电子报,2010-04-15.
[2]顾建萍.唐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盛新丰就推进唐山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专访[N].中国电子报,2010-04-27.
[3]王亮.科技服务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D].河北理工大学,2007.
[4]李玉环.唐山市服务业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
[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数字浙江建设规划的纲要》的通知[Z].2003-11-20.
关键词:河北省;城市化;服务业;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2)04-0089-05
城市化是一种国际化的社会经济现象,服务业快速发展也成为当今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历史经验表明:在社会发展的初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因,随着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业将会取代工业转而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因,伴随着城市化出现的人口聚集也将成为服务业起步发展的重要前提[1]。
最早研究服务业与城市化的关系问题可追溯到1692年美国地理学家布莱恩·贝利,他提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城市化程度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国外学者雷·诺桑姆(Ray.M.Northam)[2]、辛格曼(Signalman)[3]、杨小凯[4]等,国内学者李江帆[5]、江小涓[6]、高敏[7]、张松林[8]等也从不同角度对二者关系进行了研究;李林杰[9]等对河北省城市人口比重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两个变量进行了分析,得出河北省服务业发展对人口城市化水平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但城市化水平偏低已对服务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以上研究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上揭示了服务业和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本论文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优先开发的区域——京津冀经济区中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河北省,环抱京津,是京津地区的腹地,在京津环渤海区域甚至在“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关系,借力首都经济圈建设,抓住城市化这一发展机遇,促进河北省服务业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河北省服务业与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
(一)河北省城市化发展现状
1. 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可包括起步、加速和成熟三个阶段,其中城市化水平从30%~70%的过程是加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河北省城市化水平增速较快,2009年为43.5%,这说明河北省已进入了一个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阶段。伴随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和城市功能提升产生的需求为河北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发展理论模型测算显示:当人均GDP小于100美元时,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①大致持平;当人均GDP达到500美元时,城市化率就会领先工业化率约20个百分点;当人均GDP继续增长至1 000美元左右时,城市化率就会领先工业化率近30个百分点。1980—2009年河北省的城市化率一直低于工业化率,但差距一直在缩减,由1980年的29.93%减少为2009年的2.58%。按照国际经验,一般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而河北省却是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
3. 河北省与京津城市化发展差距大。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北京、天津两市。1980年,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7.62%、52.43%、12.98%,与北京、天津的差距分别为44.64个百分点和39.45个百分点。2009年,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85%、61.56%、43.73%,比2000年分别增长9.5%、5.4%、70.2%,且河北省与北京、天津的差距分别缩小为41.27个百分点和17.83个百分点。在京津冀经济圈中,北京、天津的城市化水平在2000年之后基本稳定,变化幅度不大,而河北省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幅度很大。预计2015年河北省城市化率将达到54%,城镇人口增加到4 100万。
4. 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根据“两群一带”的城市发展战略,环首都城市群包括廊坊、张家口、承德、保定,城市化率平均为41.44%;冀中南城市群包括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城市化率平均为43.26%;沿海城市带包括唐山、秦皇岛、沧州,城市化率平均为47.56%。从全省11个设区市城市化发展综合指数的角度看,由高到低依次是:唐山、石家庄、廊坊、秦皇岛、邯郸、张家口、沧州、邢台、承德、衡水、保定。与全省平均水平43.76%相比较,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廊坊4市高于全省,张家口持平,其他6市低于全省水平。
(二)河北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由于自然资源和经济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循环模式,各地把发展资源型产业列为重中之重,抑制了对培育服务业等经济新增长点的强烈需求,这就造成了河北省虽然一直在提倡发展服务业,但服务业的发展总不尽人意。
1. 起点低,发展缓慢。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在1 000美元~3 000美元时,服务业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时期。但是河北省服务业在理应快速发展时却增速缓慢。2006年河北省人均GDP超过2 00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4.21%,2009年河北省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35.21%,服务业增加值3年增长1%,发展较为缓慢。
2. 服务业就业比重滞后于其增加值比重。河北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重依次为“二、三、一”,就业结构处于“一、二、三”,其中,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加值比重分别从1978年的9.24%、21.02%上升到2009年的29.27%、35.21%,差距从1978年的11个百分点下降到6个百分点。因此,第三产业大量吸纳劳动力的功能远未发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3.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产业增加值偏低。河北省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两大传统产业增加值比重偏高,金融保险业等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业发展不足。2009年,河北省服务业增加值居全国第7位,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两大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26.2%和24.9%,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13位;而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分别占8.4%和5.6%,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科技、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在内的其他行业仅占34.9%,分别居全国第19位、第25位和第19位。
二、变量选择及数据的采集、处理、说明
本文在参考其他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实际,根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原则,建立了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来综合衡量城市化水平(见表1)。关于评价服务业发展的指标,主要采用消除人口因素的人均服务业产品和劳务占有量、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就业比重及服务密度。选取1994—2009年的时间序列指标数据对河北省的城市化和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三、河北省城市化和服务业互动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单整检验
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ADF检验法对URt、SEt两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结果,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URt)和服务业综合水平(SEt)序列做二阶差分并进行ADF检验时,ADF检验值均小于5%的临界值,说明两个时序序列的二阶差分均为平稳系列。由此可知,河北省城市化综合水平(URt)和服务业综合发展水平(SEt)都是二阶单整,即URt~I(2),SEt~I(2)。
(二)协整检验
为了进一步检验URt、SEt是否为协整,本文采用Engle和Granger于1987年提出的两步检验法,也称EG检验。
第一,用OLS方法估计河北省城市化(URt)对服务业(SEt)的回归方程:
URt=?琢+?茁SEt+?着t(1)
估计结果为:
URt=0.017815+0.805703*SEt(2)
(0.325957) (12.53263)
R2=0.918161,DW=0.377908,F=157.0669
令?着t=URt-0.017815-0.805703*SEt
第二,检验残差?着t是否平稳,即?着t是否是I(0)序列。ADF检验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ADF检验统计量值-2.896 251明显小于显著水平为5%(-1.968 430)时的临界值,P值(0.007 7)小于0.05,所估计残差序列?着t为平稳性序列,即?着t~I(0),这表明城市化(URt)与服务业发展水平(SE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说明城市化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根据估计模型可知,从长期来看服务业水平每变动1单位,城市化水平将同方向变动0.805 703个单位,说明协整回归模型具有现实意义。
(三)误差修正模型
建立城市化与服务业之间的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得到:
?驻URt=0.337885*?驻SEt-0.179461*ecmt-1(3)
检验统计量R2=0.615 615,拟合效果较好。以AIC和SC为准则,经过多次试验发现VEC(2)效果较好,残差具有良好的正态性。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4。
可以看出,河北省城市化和服务业的VEC(2)模型中,模型整体的对数似然函数(Log Likelihood)为29.630 37,比较大,AIC和SC的值相当小,这说明模型滞后阶数取2较合理。
上述VEC模型中,被解释变量的波动可以从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两个方面来分析。长期均衡对服务业和城市化水平的短期波动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说明误差修正起到重要作用。城市化水平(URt)和服务业发展水平(SEt)两个方程的误差修正项系数即调整系数分别为-0.215 739和1.060 756,这说明城市化水平对均衡关系呈现出反向的修正机制,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对均衡关系表现为正向促进。各变量的误差修正项中,UR误差修正系数绝对值较小,而SE的误差修正系数绝对值相对较大,这说明模型中服务业发展水平偏离均衡趋势后的回调速度比较大,误差修正对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波动具有更为显著的调整力度;同时也表明城市化的波动比较小。误差修正项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城市化未受到长期均衡关系的显著影响,而服务业则受到长期均衡关系的显著性影响。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考察一个时间序列X是否是另一个时间序列Y产生的原因时一种常用的方法[10]。其基本做法是,首先估计当期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的值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检验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期值是否显著地提高Y被解释的程度。如果是,则称X序列是Y序列的Granger原因。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的P值可以看出,在显著性水平为5%情况下,在滞后期为1时,P值分别为0.084 28、0.665 23,均大于0.05,接受原假设,这说明此时城市化和服务业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同理在滞后期分别为2、3时,同样二者不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当滞后期为4时,P=0.029 63
(五)脉冲响应分析
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考察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本文在自回归(VAR)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标准差的冲击响应模型。根据Eviews6.0提供的脉冲响应分析方法及河北省的城市化和服务业综合指标数据得出的响应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年),纵轴表示对冲击的响应程度,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了服务业或城市化对冲击的反应,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图1中可知:(1)给城市化水平一个正的冲击,城市化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信息有较强的反应,从第1期就开始稳定增长,并且此影响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服务业对城市化的一个标准差信息在第2期达到最低,但是也是个正的效应,随后效应开始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2)给服务业一个正的冲击,城市化对服务业的一个标准差信息的反应相对较弱,几乎趋于0;服务业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信息在前2期保持一个较高且平衡的态势,但从第3期逐步下滑,效应不断减弱。总体来说,城市化对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带来较大的正面冲击效应,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虽然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是强度很小,几乎趋于0,这与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相一致。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1. 从误差修正模型来看,短期内服务业发展水平每变动1个单位,城市化水平将同方向变动0.337 885个单位,这一系数较长期的协整回归方程中的相应系数0.805 703要小,说明长期来看,二者的影响更为显著。
2. 通过对城市化和服务业做Granger因果检验得知:河北省只存在城市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单向因果关系,滞后4期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服务业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滞后1~4期都不能说明服务业的发展是城市化水平的格兰杰原因。服务业虽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正向的作用,但效应非常微弱,服务业的发展不是城市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这一点结论与发达国家一些发展实践有悖,表明了服务业发展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虽然河北省在发展战略方面进行了结构调整,但是成果尚未显现出来,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
3. 从短期和长期来看,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相互作用的效应差异明显。城市化水平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信息有较强的反应,而对服务业发展的反应相对较弱。服务业发展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信息刚开始有较强的反应,但效应不断减小,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冲击的反应刚开始有所下降,但随后逐步增强,在第3期的时候就超过了对其自身的反应。从长期来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服务业发展的提高的正向拉动影响时间更长些,也更有效率;服务业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虽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强度很小。这是由于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在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中,传统服务业比重大,现代服务业比重小,服务业对城市化发展的后续拉力较弱。
4. 服务业滞后于城市化,城市化发展协调性较差,城市化对服务业带动力不强,与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有较大差距。河北城市化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化推动力指数为59.7,居全国第10位②。近年来河北省城市化步入快速发展期,城市化率年递增1%强,但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却下降,对生产总增长的拉动也有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4.9%下降为2009年的3.9%,进一步扩大了河北省与先进省份互动协调水平的差距。
5. 服务业对城市经济依赖性强,低水平的城市经济导致低水平的服务业。通过对全国与河北服务业增加值与城市生产总值线性回归分析可知:河北省服务业增加值与城市生产总值关联系数为0.758,全国为0.621,城市经济对全省服务业总量的带动规模大约相当于城市经济总量的75.8%,带动效应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7个百分点,说明河北服务业发展与城市经济的关联效应与依赖程度均高于全国,但城市经济落后,使带动效应难以有效发挥。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化解河北省城市化与服务业“双重滞后”,推动其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如下:一是培育行业增长极,加大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发挥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进一步强化主体地位;培育壮大金融保险证券业和房地产业,大力发展科研信息、咨询和旅游等新兴服务业,使其尽快成为全省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二是打造区域增长极。要立足于现有资源禀赋,整合优势,错位发展,以优势特色行业为抓手,培育“两群一带”(环首都城市群、冀中南城市群、沿海城市带)服务业增长极,构建竞争新优势。三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模体系,加快城市化进程,为服务业发展打造新的平台。根据河北省“两群一带”区域发展规划,积极发展区域中心城市,使其集群化向大城市发展,从而以城镇网络结构带动整个区域的开发,不断增强各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择优发展小城镇,在保持小城镇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择优培育重点中心城镇,加大力度予以政策扶持和资金上的重点倾斜,促使城镇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四是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
注释:
①本文中所指的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用UI表示城市化与工业化水平的差距。
②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10-11。
参考文献:
[1]郭克莎.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2]Northam R. M. Urban Geography[M]. New York: J. Wiley Sons, 1975:65-67.
[3]Singelman J. the Seeto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in Seve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8,(5):1224-1234.
[4]杨小凯.发展经济学(中译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李江帆,黄少军.世界第三产业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
[6]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的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7]高敏.服务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8]李林杰,等.河北省第三产业与人口城市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9]张松林,等.对中国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双重滞后的一个解释[J].经济评论,2010,(5).
[10]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Service Industry
Wang Sujun, Chen Y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