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0 15:03: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变动成本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增值税转型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盈亏平衡点安全边际率
论文摘要: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从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模式。本文分析了增值税转型改革对企业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及企业经营安全状况的影响,指出增值税改革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盈利空间,进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所谓增值税转型,就是从过去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征收模式。转型后的优势在于,允许企业对进项税额进行抵扣,从而避免了重复征税,更好地体现了税收的中性原则,同时由于固定资产成本的降低,对企业降低盈亏平衡点及提高盈利空间等产生积极影响。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增值税转型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
盈亏平衡点是指企业的经营规模(销售量或销售额)刚好使企业达到不盈不亏的销售状态。该指标提供了防止企业亏损应完成的极限业务量信息,为评价企业未来经营的安全程度,实现盈利创造条件。
假设增值税转型前后只有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处理不同,其余各项财务指标处理方法不变。设企业的正常销售收入为y,单位销售价格为p,变动成本为VC,单位变动成本为b,固定成本为F(不含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生产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为D1,其相应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1;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为D2,其相应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2,由于消费型增值税下的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不包含增值税,所以D1>D2,假设除折旧费用外的其他固定成本F保持不变。那么,生产型增值税环境下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1=,消费型增值税环境下的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为y2=,则增值税转型前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变化为y1-y2=,这说明增值税转型后盈亏平衡点降低了,企业的盈利区域变大。
例:某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100万元,单位产品价格为6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20元,固定成本(不含折旧费用)为20万元,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生产型为46.8万元;消费型为4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4年,期末无残值。根据该例数据计算增值税转型对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后,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额都出现了下降,在年销售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亏损数额减小,获利空间更大;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很大,在加速折旧方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增值税转型前后盈亏平衡点销售额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
增值税转型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
安全边际是指正常销售量或者现有销售量(包括销售量和销售额两种形式)超过盈亏平衡点销售量的差额。安全边际率就是安全边际与现有销售量或正常销售量之比。那么,生产型增值税下的安全边际MS1=y-,安全边际率MR1=;消费型增值税下的安全边际MS2=y-,安全边际率MR2=,增值税转型后安全边际的变化为MS1-MS2=>0,安全边际率的变化为MR1-MR2==>0,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均大于零,说明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更好。
评价企业经营安全程度的标准。仍以上例为基础,计算增值税转型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根据表3计算的安全边际率,与表2的安全评价标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增值税转型后安全边际率提高了,表明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的经营安全程度更高。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很大,在加速折旧方法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安全边际率的影响在各年也是不同的,而且增值税转型前后相比,安全边际率提高的空间越来越小。
综上所述,增值税转型后,企业盈亏平衡点销售额降低,盈利空间变大;安全边际率提高,企业的经营安全状况变得更好;折旧方法的选择对盈亏平衡点销售额和安全边际率的影响都很大,并且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参考文献:
目标成本管理是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技术之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产物=实践证明,目标成本管理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有效办法,如何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探索出一条适于国内国际竞争的目标成果管理之路,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目标成本的制定思路传统的目标成本计算方法是采用成本加
上目标利润来制定产品价格,其理由是企业必须获取足够的收入以补偿全部成本并创造利润,我国多年来就是使用这种定价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传统定价方式的不合理表现得愈加突出,它既没有考虑到成本产生的科学性把企业由于自身管理失误等原因造成的“浪费”从成本中剔除,也没有考虑到顾客能否愿意接受,就把生产企业需要获得的利润强加到顾客身上,形成其必须支付的价格。这样制定出的产品价格,其结果只能是产品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市场。
创新思维下的目标成本计算方法即考虑到产品组成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又兼顾到顾客的选择与需要。它是建立在模式市场的基础上,以顾客愿意支付的价格为目标价格扣除企业补偿经营成本边际贡献的目标利润,而倒推出的目标成本,从这一角度来说目标成本又可以理解为“顾客容许成本”或“市场价格驱动成本”。相比于传统方法而言,这种方法考虑了产品质量、性能及市场定位,使产品更具生存力和竞争力。
二、目标成本的计算程序
1.搜集市场信息,确定模式市场
产品能够在市场中生存,被顾客所接受,是因为它提供了顾客所需要的产品性能及服务价值。通过确定市场定位和产品要求,了解对手情况,把产品放在一个模拟的市场环境中,从而确定出有竞争性的市场价格。
2.根据目标利润,确定目标成本指标
目标利润是指产品批发提供的用来补偿企业经营成本的边际贡献。产品处于不同生命周期,其目标利润是不同的,不同的资本来源也对目标利润有一定的影响,其最终都体现在目标成本之上
3.目标成本的分解与构成
对目标成本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目标成本包括产品设计、产品生产、销售服务三个阶段一狭义的目标成本仅指产品生产过程中所负担的合理成本。
三、目标成本的控制指标
目标成本首先是行成本,目标成本还应陔是科学的、客观的、合理的,它是汇合企划、生产、销售各环节信息.通过精确的调查,专业的分析与技术测定而制定的标准成本,基本上排除了管理失误硬人为原因造成的不合理因素,是一种应该或必须发生的成本:成本分为材料、丁资、可控费用。’i个部分,对各责任部门分解考核
1.直接材料的目标成本
直接材料的目标成本可视为目标变动成本,它是现有技术条件下单位产品的消耗材料成本,它包括合理的消耗损失。对于具有连续性生产的化T企业.前道工序生产的产品可能是后道工序的生产原料,所以要逐步制定每个产品的目标变动成本消耗材料的价格可以是下一季度原料的预计进料成本,也可以是上一工序产品的内部结算成本。
2.工资目标成本
作为一种分配杠杆,工资最能有地增强生产者的责任意识,调动他们节能降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做法习惯把工资分为直接人工、检修人工和管理人工,但它不能直接反映由于降低成本,节耗消耗而获取的利益。针对部分企业“重产量轻成本”的传统思维,可以把工资划分为产量工资和成本工资两大块,及时根据其变动成本和可控制费用的执行情况进行联动考核,使职工直接感受到由于节约成本而带来的效益,有利于产量的提高和成本的节约。
3.可控费用
在车间制造费用中剔除折旧、大修、保险等不能控制的费用部分.剩余部分叫做可控费用,它由维修费用、材料消耗、工具劳保等部分组成,因其具有可以操纵控制的特征,也是责任单位完善管理、节能降耗的潜力挖掘点。对于这一指标,财务部分应跟踪分析,及时调整。目标成本指标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换但为维护各责任单位利益,保持其主动参与目标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各单位的成本考核指标还可设立调整事项,对因外界不可抗拒力给责任单位目标成本指标造成的影响进行调整。
一、市政工程成本的研究内容
市政工程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是指,所有耗费的材料和物资的价值表现。这其中不仅涉及到了施工准备阶段,也包括了工程项目的完成阶段;此外,也包含了施工工人参与劳动的建设综合成本,这些成本还包括从施工组织与管理成本到结束期间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一定标准来分类的话,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那些可以直接计入工程成本核算对象,即对整个项目的完成起到主要作用的直接费用以及消耗,主要涉及到直接生产工人的劳动成本,用于项目工程材料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费等措施费用。间接成本是指不能直接纳入成本核算对象,但在保证施工的正常运行时,与正常的生产成本,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全部成本,这种成本在成本核算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包括各种费用和人员工资的管理、办公费用,旅行和运输费用,固定资产使用费等其他企业管理费。具体的成本构成情况如下图:
二、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理论指导思想
市政工程企业的成本,就是在整个施工项目形成以及开展过程中,对整个流程中所需要耗费的人力、物力及种种的资源的总和。对成本的控制,就是对于所需要耗费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尽可能地对成本进行及时的监督和跟进,以及指导改进。如若出现了实际与计划成本的偏差,就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分析其原因是否合理是否可接受,若是主观方面的原因同时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将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以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同时基于上文提到的市政工程成本的构成的主要方面,下面提出成本控制所需要遵循的指导思想:
1.全面控制思想。全面控制成本主要从全过程控制和全员控制两个方面进行。(1)全过程控制。从工程项目成立开始,成本控制也就同时开始了。前期的成本预算,从最简单的货比三家到到每一项经济业务都需要纳入到成本控制的过程中来;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成本控制,应该伴随着施工进程的各个阶段开展实施,对于一些金额较大的成本费用,要从开始的计划使用到最终的合理验收进行全面、全方位的控制,切不可对任何一个环节忽视控制流程,要将其事前计划和事中、事后控制追踪对应起来综合控制。(2)全员控制。成本控制不是某一个具体部门的专职,要想做到将全部成本控制到一定程度并达到上级要求或者达到利润指标的要求,就必须全员参与其中。这就需要尽可能地将企业内部各个单位、各个部门的所有人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将所有人的工作业绩相挂钩,将整个成本控制作为一个企业的整体目标,而不是单兵作战。将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提高他们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意识,要他们知道自己对于企业成本控制能够成功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做到将全体部门和人员相结合,才能真正的更高质量地完成成本控制的要求,使得企业可以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及利润。
2.例外管理思想。任何一项施工项目都不可能完完全全地按照预算开展开来,在施工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特殊情况来影响到施工的进程或者直接对成本产生影响。这个时候就需要遵守例外管理原则,这些例外情况不同于企业可以控制的成本方面,后者发生在可控标准以内,凭借企业日常的工作手册或者正常程序就可以完成相关问题的解决。而前者它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它更需要企业集中精力分析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这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来说更有意义。
3.权、责、利相结合思想。如果想要使成本控制有效发挥作用,必须将责权利的要求在所有部门实现规范落实,这就是要将责任权利有力结合起来。由于项目经理,技术人员,预算业务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各生产队成员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都需要针对具体成本控制的问题负责,形成整体的项目成本控制责任网络。同时,不论是企业的管理部门还是施工队伍都应该有权利针对某一项成本费用的支出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对于成本项目的发生进行实质性控制。最后,项目部的管理人员应定期评估施工队,了解施工队在完成施工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节约了成本,最终评价结果将与建筑工程队的总的收入相结合。只有将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付诸实践,让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与单位每一位员工的工资效益挂钩,才能起到各个项目成本控制真正的作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抓手
1.前馈控制。前馈控制,顾名思义就是在事前进行的控制,主要是指通过观察和收集信息,已达到掌握规律并尽量能预测出正确的成本发展趋势,在未来可能产生问题的预期内,提前采取相关措施争取将有可能出现的偏差消除在萌芽状态,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遇到的问题。前馈控制是施工发生前采取的控制行为,它具有一定的未来导向性。事实上,这种控制种类本应该受到企业的重视,因为它具有事前预防性,它可以在事前就控制住成本有可能变动的原因,虽然不及现场控制的时效性,但是与反馈控制的时滞效果比较起来,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导致了前馈控制的难度增加,它要求能够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偏差进行准确的预测,不仅需要考虑到能够影响成本的因素,而且需要考虑到影响上述因素的影响因素。
2.现场控制。现场控制主要是指对正在进行的工作进行过程控制。在正在进行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这类工作控制在纠正措施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成本控制方面,现场控制的指导作用非常明显,它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工作能力,还有利于提升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另外现场控制通常是在工作场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管理人员到现场观察各种成本控制以及操作控制是比较常见的活动,这是基层管理人员常用的控制方法。通过管理人员监督检查,深入现场亲自管理,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和控制员工活动。在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和控制中,现场控制可以确保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当发现有一个标准偏差出现时,应当立即采取纠正措施。
3.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对之前成本控制工作执行结果的管理。首先将它与之前制定的控制标准进行比较,如果发现偏差,就需要找出原因,然后制定纠正措施以防止偏差继续加深直至消除偏差。反馈控制是把系统输出的信息反馈到输入端,然后与输入信息进行比较,通过对这两种偏差的分析利用来完成市政成本控制过程。反馈控制就是充分利用过去的信息,指导当前的工作以及部署未来的工作。在控制系统中,假如反馈的信息的能抵消输入信息,称为负反馈。负反馈能够促使系统趋于稳定;假如它能达到增强输入信息的作用,则称为正反馈。相应地正反馈可以加强信号。虽然反馈控制存在一些缺点,比如时间延迟的问题,也就是说从发现偏差到采取纠正措施之间的时间很大程度上会存在延迟的现象,在准备更正或者正在更正的过程中,实际情况可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对企业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损失。但是反馈控制同时也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可以给管理者提供许多与真正的计划实施效果的有效信息。此外,反馈控制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4.动态控制。动态管理(DynamicManagement)就是指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通过预测,对内部数据以及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及时调整企业战略模式、管理手段以适应管理的变化,同时对成本计划进行一定的补充的管理手段。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对过程的动态控制,以及对目标的跟踪和活动的变化,能够进行全面的动态控制,便于及时、准确的把握所需要的信息以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把实际目标值和建设和规划项目的条件状况和目标一起比较,如果发现偏离了原先设定的计划,那么就应当确定采取纠正措施,保证计划目标得以实现。全过程成本动态控制工作需要贯穿于项目的层面。动态控制作为施工活动的常用方法,应当始终采用。为了实现动态控制计划的目标,在基于目标的规划要求上,落实各个分级目标的实现。动态控制过程通常应该与事先拟定的计划保持一致,依照事先的安排进行下去。一个好的计划,首先必须是可行且合理的,包括在技术方面、资源方面、财务方面以及经济方面都应当是合理可行的。同时,经过不断改进工艺,力求达到最佳的程度。
四、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对象
1.施工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根据市政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全面实施过程,考虑工程造价全过程控制的要求,施工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招投标阶段,应当依据工程概况和招投标文件,结合此工程的成本预算,提出投标决策并拿出相应的建议;在施工准备阶段,应充分利用相关政策,进行良好的组织并按照实现的规划继续实施下去,人事管理人员和相关专家应阅读和检查招标文件和图纸,随时应对做出一类变更;施工阶段,在施工图预算的基础上,结合施工预算以及各种定额,控制实际成本;在竣工阶段和保修期内,应分解接受成本和保证成本,列出费用,回收计划,这使得工程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都在成本的控制中。
2.施工项目的职能部门、施工队和生产班组。成本控制的具体内容就是针对每一天工程项目出现的所有费用和损失。这些费用和损失,除了在各部门经常发生外,而且也发生在生产部门和建设部门。因此,把职能部门,施工队和生产班组列为成本控制对象,让他们接受项目经理的指导,接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监督检查和评价是理所当然的。与此同时,对职能部门、施工队和生产班组也应明确相应的责任成本,实行内部牵制制度。
3.分部分项工程。为了使成本控制工作做得更加扎实、细致,使得成本控制目标能够顺利实现,企业还应根据分项工程的施工项目,把分部、分项工程项目纳入成本控制的对象。一般而言,项目应根据分项工程实物量,参照施工的预算定额,还要结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考虑到项目管理技术和专业素质能够对节约计划产生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制定包括工程、材料、机械损耗在内的工程预算成本控制,将其作为子工程成本控制的依据。目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是在设计施工同时进行着适时的变化,在工程开始前就完整地编制出整个建设工程预算正在变得不太可能,但是公司仍旧可以根据设计图纸,编制各个阶段的施工预算。通常情况下,无论是项目整体的施工预算,还是分阶段的施工预算,分部分项工程成本控制已经成为项目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依据。
五、市政工程成本控制的方法
目前,市政工程项目从以政府为主导开始转变为市场开放的竞争,这种变化,使得该行业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因此,市政施工企业应当采取以管理为中心的经营发展战略,而且需要考虑到工程质量的提高并保证施工进度,以
达到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目标,只有在确保项目安全、质量、工期的情况下,严格控制工程成本,减少市政施工企业工程成本,才能保证市政施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个位置。
1.内部控制法。内部控制,顾名思义,就是指为了在施工过程中防错纠弊,成本控制方制定并实行一系列政策和规定。所谓内部控制方法,是指根据内部控制原理的基础上,对制约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和要素进行有效的监督检查,以保证施工项目有序执行,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
2.目标成本法。目标成本法是一种以市场导向(Market-driven),对制造企业的产品进行利润计划和成本管理的方法。目标成本,是企业在综合自己所能接受的目标利润以及客户所能接受的价格,同时兼顾到产品的质量,性能,在这几者关系达到平衡的情况下,企业应该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的成本水平。目标成本法是事先根据成本控制要求确定终极目标,然后再根据制定好的目标进行成本控制。具体操作方法是以确定目标成本为基础,首先分解其目标成本,随后使用控制和评价手段对企业的业务活动的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使之达到管理层认定的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方法。它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全人员的成本管理方法。它是从项目中标开始,就要正式开始目标成本规划,每个项目设一名负责开发的经理,以项目开发经理为中心,对项目计划构想加以推敲,然后转入基本设计阶段,否则还需要运用价值工程重新加以调整,以达到要求。施工项目目标成本控制过程包括六个步骤:目标成本的设置、分解、监控、计算、分析和目标成本评价。
财务预算作为企业的财务决策准绳,并时时刻刻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命脉,好的预算管理对企业来说如虎添翼。但实际操作中企业财务管理遇到各种棘手甚至是瓶颈问题,以至于企业陷入经济误区。本文主要针对预算中遇到诸如:不重视公司战略目标;一味依靠财会部门进行财务分析忽视预算部门的结构完善等问题,同时提出中肯的优化建议共勉。
关键词:
预算;财务预算管理;现存问题;优化建议
随着国家经济一体化,经济风暴随时席卷而来,企业要想立足必须保证万无一失,尤其是预算管理方面,作为一把双刃剑,如果有效利用预算的成果,不仅能推动企业发展,还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靠的投资方向和额度。倘若没有一个完善的预算体系,那么企业就岌岌可危。
一、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地位
企业财务预算是整个企业预算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企业预算由经营预算、可变资本和固定资本预算、财务预算这三个部分构成。目前随着互联网和电子政务的发展,实行现代化的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迫切需要,同时我国的产权制度变革也在逐步进行中,财务预算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最重要的是,通过各家成功企业对比,成功的例子仿佛总是惊人的相似,优异的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促进经济的发展、资金周转以及改善资本运行机制。
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现存问题
企业财务预算虽然好多公司都在进行,也是运营一家公司的老传统,但依然存在:①不重视公司战略目标;②忽视可预测到的资金和外界环境动态情况;③一味依靠财会部门进行财务分析忽视预算部门的结构完善;④重视成本法的运用忽略其改进的可能等问题[1]。
(一)不重视公司战略目标企业战略目标是指企业在实现其使命过程中所追求的长期结果,是在一些最重要的领域对企业使命的进一步具体化。它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水平,既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比如竞争地位、业绩水平、发展速度等等。通过统计数据表明,有部分公司的财务预算往往到最后阶段会发现偏离了企业的战略目标,甚至损害了企业战略目标,且各期的财务运算基本是孤立的,衔接性差,只重视短期目标,忽略长期目标。作为预算部门的员工,大家更应该心系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并以此为基础完成预算工作,促进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二)忽视可预测到的资金和外界环境动态情况在传统预算中,多数企业倾向于人工的定期计算和固定预算等策略,所有评价指标一成不变,直接套用现成公式,预算周期结束时将执行结果直接与预算结果进行比较,但往往整个预算周期都忽略资金支出和财务预算一般具有不定向性。静态预算具有滞后性严重影响预算结果,企业初期可以实施零基础预算,随着企业经营时间变长,应当采用灵活的弹性预算[2]。根据企业运营状况进行轻重缓急之分,等级评定和效益分析,从而确定其开支的必要性、优先顺序和合理性,并根据企业现有资金的实际可能,在预算中对各个项目进行综合性费用预算。部分企业在财务预算过程中主要结合以往的资金活动,完全摒弃了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确定性,不对外部环境进行调研和分析,市场占有率调查,竞争对手情况进行了解和盈利水平深入剖析,造成预算分析结果脱离实际,难以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合理的参考,更难以在企业的各个部门实施。
(三)一味依靠财会部门进行财务分析忽视预算部门的结构完善企业财务预算:是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对一定时期内企业资金的取得和投放、各项收入和支出、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资金运动所做出的具体安排。其中财务预算。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目前我国未出台相应的法人治理结构政策,各个法人例如董事长、持股人在企业预算中的参与度十分低,另外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认为没有必要开展企业预算,投资大权全部掌握在总经理手中,致使致使财务预算管理缺乏权威性和前瞻性,难以发挥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
(四)重视成本法的运用忽略其改进的可能通过数据显示,目前部分企业采用传统的制造成本法进行企业成本的预算和控制。虽然后期将成本和核算有效结合起来,但是对产品价格的估计和确定、控制成本等方面任然显得后劲不大。作为企业更应该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各司其职。现有的改善例如有变动成本法,它要求企业预算的时候应当明确区分变动费用和固定资本,同时强调在预算过程中管理者的认知水平和员工素质应该相应提高,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预算中相关问题的优化建议
(一)合理的假设是预算的基石预算初期,往往包含一些未知的因素或者可预见性的因素,确立合理的假设至关重要,只有考虑假设因素在内才能使得企业的工作顺利展开。预算初期最让人头疼的就是预算管理者不得不面对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也不得不预计确定一些预算指标之间的关系。因此建议引入分级评价体系,在确定采购预算的现金支出时,必须先预定各种原材料价格的未来走向。
(二)实施企业活动分解的预算模式显然,一个客观公正的预算评价指标更能让整个企业所接受。只有以战略目标作为预算的核心,将各项活动之间进行合理分解,降低耦合性,才能使得预算更贴近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这样也能调动各个部分的积极性,参与人数的增多无形中减少无效劳动结果的产生,同时也保障企业合理经营,促进资金周转流动[3]。
(三)建立有效的考核标准企业中不乏有部分员工重编制和绩效,轻执行和管理,如果企业不具有良好的考核激励制度,往往使得预算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做到事前准备、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没能发挥真正的财务预算监督和控制。企业应该从制度上保证预算管理真正有效,严格要求各个预算部门员工按照预算进行,对每项活动进行预算前、预算中和预算后管理。企业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内部责任监控制度及奖励制度。正确划分各部门的责、权、利和核算单位,确立责任中心,使预算真正落实到企业的每一层次,责任至人,这是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的前提。
(四)注重企业的战略目标首先前提是企业需要有战略目标,一个符合实际而又超越现状的战略目标至关重要,它决定了企业精神,凝聚着员工干劲。但有的企业因为编制原因或者其它原因,并没有制定战略发展目标,造成整体行动较为慵懒松散。预算实际是以战略目标为精髓动力,没有长久目标的预算实则为一个短期行为,它具有短暂性、滞后性,同时也对风险的适应性极差,很容易将企业陷入困境和误区,失去生产经营重心,降低了自身的竞争力。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应当以战略目标为核心,也必须围绕此制定管理规则,整个预算周期都不能脱离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的战略导向、战略目标将直接决定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预算重点及其需要从哪方面进行重点保障,决定预算目标如何具体确定。财务预算只有这样定位,即定位在企业战略目标上,预算管理才能有生命力。
(五)做面向市场的预算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为了避免静态预算对企业造成危险的可能,预算应当面向市场,坚决不能脱离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预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市场机制、市场竞争和政治民主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多维度预算。避免严酷的市场压力给自己带来的风险,造成了巨大的企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环境的破坏。
(六)提高预算人员综合素质为了保证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员工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因为预算作为耦合度很高的工作任务,一项差错就可能造成整个预算不合理,同时鼓励员工摒弃以前手工计算的习惯,为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轻负担和压力。
四、结语
本论文主要针对我国企业现存典型和危及企业生存的预算管理问题进行剖析,旨在提出一套可行可靠易实施的优化策略,揭示了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系统运行机理,并为企业战略预算管理系统的完善寻找改进路径,可以更好地发挥战略预算管理对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作用,使得企业可以增强自身竞争力和促进企业跻身各大行业前百强。
参考文献:
[1]王琳.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探究[J].中国商贸,2011,(31):160-161.
[2]孙晓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视野,2013,(14):220.
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曾经主持了一项大型综合性环境会计研究项目。这个项目的主要成果包括一整套适合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环境成本概念框架,以及相应当环境成本核算方法。这套成本核算方法由三部分组成,即生命周期分析(Life Cycle Assessment)、全成本分析(Total Cost Assessment)与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它们相互结合,构成的一个综合体系。它可以统称为全成本分析法(Total Cost Assessment Methodology)或简称为全成本法(Total Cost Accounting)。在那之后,许多相关组织都以这套方法体系为基础,开发了适应各自需要的具体方法。其中,由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AIChE)所开发的方法最具体详细,最具有可操作性,因而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与推广应用价值。由于这些方法都能从传统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中找到根源,所以很容易为会计实务界所掌握与应用。我国学者在引进介绍国外环境管理会计时一般都以介绍USEPA的研究成果为主。
进入二十余本世纪以来,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与实务领域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环境成本核算方法――流量成本法(Flow Cost Accounting)。它有时也被称为物流成本法(Material Flow Cost Accounting)或物能流成本法(Material and Energy Flow Cost Accounting)等。这种方法现已被应用于欧美和日本的一些大企业到环境管理系统中。学术界出版了许多专著对其加以研究与介绍。德国政府更颁布了应用流量成本法的企业指南等。然而目前对于流量成本法,我国环境管理会计界的有关研究还很少,为此本文拟对其加以概要的介绍与分析。
企业在实施环境管理过程中,设置与应用什么样的环境成本法与环境成本核算的目标有关。USEPA主导的研究的成果显示,环境成本发应用的目的在于将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影响用会计的方法加以确认、计量与报告,使它们能够被纳入到企业决策过程中(USEPA 1995)。由于环境影响被核算成为主要以货币计量的环境成本与收益,所以它们可以同其他各项成本与收益一同被纳入会计报告中,影响到企业所报告的盈利情况(即形成所谓的关于“绿色纯利”的信息)。这样就可以引起有关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制定决策时对环境因素给予必要的关注与考虑。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对于环境成本的概念、定义、范围及相应当核算方法等进行专门的设计。由于上述的全成本法基本可以满足这种需要,因而它得以为各国企业环境管理者与会计师的重视与仿效。然而,最近几年,学术界对于企业环境管理的目标又有了新的阐述,提出了所谓的“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的概念。它的含义是指生态资源被用于满足各种经济目时的使用效率(Schaltegger and Burritt 2000)。这一概念来源于这样一种视角: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实际是一个系统的运动过程。外部生态环境中的各种资源从一端输入,经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吸收、转换和演变,在另一端输出或排放出各种生成物质(transformed substances)。它们生成后又重新进入外部生态环境中。所谓生成物质包括产品与非产品两类,后者主要指排放的各种污染物。生态效率可以用生产一定的产品所消耗的资源的数量来衡量。为了实现高生态效率,必要的管理以及必要的管理信息是不可或缺的。流量成本法就是基于这种认识而产生的。
流量成本法是一种使物料(及能源)流及其成本细致透明化的新成本法。其目的在于提高有关物料(及能源)使用数据的质量,从而达到使物料流信息透明化,识别低效率的生产线和生产过程,从而有助于减少浪费。应用这种方法可以使生产系统减少使用物料与能源,从而降低成本,同时减少非产品产出(污染物的排放)对于环境的威胁。只有当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内部物流信息达到高度透明与精确化时,才有可能实现使其数量减少。然而,包括全成本法在内的各种既有的成本法,对于物料(及能源)等在企业内部的流动与转换过程的具体详细反映是力有不逮的。而流量成本法正可以弥补这种不足。它是以物流(及能源)的流动为导向的。具体讲,它主要包括6个成本元素(或曰6大类成本),参见图1:图1 流量成本法中的成本分类构成
物料(及能源)流量成本被划分成两个部分:实际上进入产品(包括其包装)的流量成本,称成本元素1;另一部分是实际上包含在物料损失里的,称成本元素2。 所有在内部处理物料流所发生的成本称为系统成本(如人员成本,机器折旧等)。本元素3指那些为制造产品而发生的系统成本。成本元素4指那些在物料损失产生前用于处理物料损失的系统成本。成本元素5指那些由于处理物料损失所产生的系统成本。最后一个,成本元素6,指废料处理成本。到目前为止,流量成本法是唯一将这六项制造成本要素都加以尽可能囊括对环境成本法。
由于可以明晰地反映物料(能源)流在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流动、盘存、转换、损失等的情况,所以有关的管理者能够更精确地掌握物料与能源损失(如形成有害排放物等)或浪费(如消耗超过标准成本指标等),并针对其产生的原因设计与实施相应当改正措施。这样就可以减少物料与能源使用量,从而实现生态效率的提高。从财务角度看,它有利于材料成本的降低;而从环境角度看,减少林有害物质的产出量与排放量,也有利于资源消耗的节约与环境影响的减轻或消除。
同任何其他的成本系统一样,设置和实施流量成本法也要遵循使其所带来的新增效益高于其所导致的新增成本的原则。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流量成本法会诞生于德国而不是在美国。德国的经济中,制造业的比重相对于美国很高,而当今德国的制造业的成本结构中,材料(包括能源)成本的比重又是比较大的。据德国联邦环境部和联邦环境署(2003)提供的数据,2000年,德国企业整体的成本构成中,材料成本的比重为56%。毫无疑问,抓好材料成本的管理,就是抓住了控制成本的主要矛盾。反观美国,目前正处于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过程中,经济中高附加值的服务业的地位日益提高。制造业,尤其是一般低附加值造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即便是在现有的制造业中,由于高科技的普遍应用,材料、人工的消耗水平也在不断降低。相应地,美国企业的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Overhead)等非材料成本据了主要的地位。难怪美国的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围绕着制造费用这一重点进行。上世纪末迄今的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以及弹性预算等方法的推广普及就是典型的例子。
转贴于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工业化的提高阶段。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低端制造业仍将是我国的重点产业,仍将有很大发展的空间,仍将在整个经济中处于重要地位。目前我国企业的原材料与能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单位产出的材料与能源消耗水平较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相应地,有害物的排放量还比较大。有鉴于此,学习、借鉴、吸收和应用德国等国的流量成本法,是适合现阶段我国企业强化成本管理,降低材料能源消耗,节约成本,优化生态与经济效益的需要的。基于这一认识,了解掌握流量成本法的主要内容,以便依据企业的实际加以应用普及是十分重要的。值得欣慰的是,德国的有关部门,为了满足企业建立实施流量成本法的需要,已经编辑出版了有关的指南(German Federal Environmental Ministry and Federal Environmental Agency 2003)。
为了实现详细具体地描绘企业内外部的物料(能源)流的结构、规模、流经关节点,将各种相关成本分配给所确定的各种物料(能源)的流量与存量,向有关的决策制定者提供相关的物料(能源)流动的实物量与价值量成本信息,流量成本法除了提出上述6类成本概念外,还提出了其他各种有关的概念。其中包括内外部物料(能源)流的“量位”(quantity locations)的概念。它是指企业内部所有涉及物料与能源的储存、加工或其他形式的形态转变的空间性和功能性的单位,例如原材料到货验收、仓储、产品加工以及完工入库与对外发货等环节等。外部量位则是指物料与能源流进入企业前和流出企业后流经的环节如供应商、运输商、客户、污染物消纳场等。与以往的物流管理中的物流中心不同,物流成本法中的量位包括了各种非产品性产出流经的环节,如废水处理系统与排放装置等。物料(能源)流按照一定的路线流经所有的量位,在每一量位会形成暂时的停留。这时,物料(能源)流就暂时转换成为物料(能源)存货(stock),即从运动状态转化为静止状态。从生产有用产品的角度看,在各个量位停留、转化、又重新流向流程下游量位的过程中,物料(能源)流会发生损失――某些部分的物料与能源转而流向与非产品性产出相关的量位,如加工中形成的下脚料或排放出的各种形态的污染物等等。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几乎每一批进入流程的物料或能源都会在流动过程中出现这样的损失。如果可以对各个量位上的物料(能源)的流量、存量、损失量等加以详细、精确定描述,对于各个量位上的物料与能源损失加以准确定计量,并找到其损失原因。企业就可以相应采取针对措施,对其加以减轻或消除,从而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图2为一个简化了的企业内部量位与物料(能源)流动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 量位与物料(能源)流结构示意
流量成本法在此基础上,将物料(能源)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这既不同于吸收成本法中以产品作为分配对象,也不同于作业成本法中以作业中心作为对象。另一个重大不同点是,流量成本法仅仅涉及物料与能源成本的分配,而不涉及与物料与能源流不直接相关的成本。而在其他成本法中统统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非生产成本中,凡可以被确定为与物能流有关的成本,也都被分配给有关的物能流。表1显示了流量成本法中的相关成本以及分配对象
表1 简化的流量成本矩阵
成本($)
物料成本
系统成本
(人事管理、折旧费等)
运送与清理成本
合
计
产品
包装
物流损失
合
计
实际设置运行一个流量成本核算系统的前,是有关(以实物量度计量的)物料(能源)流信息有可靠的来源。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德国的企业一般都有较为完善的ERP系统,其中有有关物料(能源)流的信息的内容。但这种信息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流量成本法的需要。为此德国政府在指南(German Federal Environmental Ministry and Federal Environmental Agency 2003)中建议可以先尽可能利用现有的ERP提供的信息,如果不能满足需要,再采取其他措施加以取得。从长远考虑,可以在未来对现有的ERP系统加以改进,使之适应满足向流量成本法提供所需信息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绘制企业物能流结构图,详细表明各个量位以及各项物能流在各个量位间的流动情况及其原因等。企业实际的物能流结构图一般要比上述示意性的图2复杂得多,且需要由专门的技术专家参与绘制。会计人员在这一阶段只能从事辅的工作。这同管理会计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特点是相一致的。在会计人员对于技术问题不甚精通的现实状况下,设计、建立和运行流量成本法系统仍然需要通过建立由各种专业人员组成的综合班子的办法加以解决。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所投入的原材料与能源等一般有多种,因此流量成本法也需要对每一种具体的材料或能源项目都要分别绘制流量结构图,并分别核算其流量与存量。对于任何一项具体的物料(能源)流,在每个量位上等都依据一定会计时期的有关数据,按照下列平衡公式确定本期的流量、存量与损失量:
期初存量+本期增加(流入)-本期减少(流出)-期末存量=物能损失+登记差错
上式中的流出指流向与产品性产出相关的下游量位,而损失则指流向与非产品性产出相关的下游量位。
在所有物能流都大流量、存量都确定之后,就要以适当的价值指标对其加以计价。除了使用必要的采购单价外,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相关的系统成本在物料(能源)的流量与存量间的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其中如同在其他成本法中一样,有一个如何选择最恰当地分配基础的问题。其原理与所应遵循的原则也与在其他成本法下大致相同。在这个步骤完成之后,就可以提供相关的成本流量成本报告给有关的成本管理部门或环境管理部了。这两类管理部门及其人员是流量成本信息的主要的使用者。
由于流量会计仅仅核算报告与材料成本的有关信息,对于许多其他类成本都不涉及,所以它难以取代其他成本法。这样就产生出一个实际应用的问题,流量成本核算系统必须与其他成本系统如ABC等同时并存。这必然会加大设置应用其的成本系统的负担。它对于企业应用这种有效的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成本法是一个重大的抑制因素。在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盈利能力普遍较弱的我国,尤其严重。有鉴于此,流量成本法的设计者们,设计出了它的一种简化版――剩余成本法(Residual Cost Accounting 简称 RCA)。其原理与流量成本法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剩余成本法仅仅对于物料(能源)流结构图中与非产品性产出相关的量位与物料(能源)流进行描绘、计量、核算与报告。其理由是,只有与产品性产出无关的物料(能源)流,才是成本管理与环境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对它们的报告,可以向这些部门指明进一步强化管理的努力方向,从而有利于制定与实施有针对性改进措施。至于与产品性产出相关的物料(能源)流的,则是正常合理的物料(能源)流设计A此。关于它们的信息,对于节约与环保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帮助不大。此外,由于存在着并行的其他成本法,所以产品性产出的成本核算信息也无需依赖流量成本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