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03:05: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
2、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来源:文章屋网 )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小学生放假时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端午节小学生2021放假时间表安排,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小学生放假时间2021年端午节小学生放假3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1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规定:端午节放假安排:6月12日至14日放假,共3天。
端午节的来源说法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有着千年历史,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有哪些寓意我们五月初五的端午节的别称是瑞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制作成我们现在的粽子的模样。
端午节赛龙舟的由来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还有一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曹娥碑》)。后世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
端午节的起源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关键词:传统文化;习俗;和谐
中华文化不仅以其悠久、丰富著称于世,还因其浓郁的神秘性为中外瞩目。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盛大节日――端午节,早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后来我们的端午节节俗是为了纪念伟大的文学家屈原。
1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1)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2)吴越民族祭龙说。考古学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印着几何纹的陶器,使用过这些陶器的部族,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百越族。他们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有断法纹身的习俗。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1]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很多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3)恶日。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4)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1)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也把它划入夏至日的活动。2)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3)《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因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有可能是夏至。(5)纪念伍子胥或曹娥。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的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隋唐之时可能已有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说法。“人们出于对伍子胥的崇敬和对曹娥的同情,便驾舟相伴,后来发展成群众性的竞舟活动。”[2](6)辟邪说。这一说法是端午节起源诸说中最先提出来的。并且据载屈原说是辟邪说提出二百多年后才流行开来的。很多种迹象表明,这最早提出的辟邪说有着深远的民俗根源,例如古代民俗观念中兰草有辟邪的功效,从端午节的习俗“浴兰”来看端午节是辟邪的节日。
2 端午节重要的风俗与古代中国人的和谐观念
俗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为了对付五毒,在端午节要插菖蒲、艾草,赐扇,小孩要佩香囊,系五色线,贴端午符,沐浴兰汤,食五黄,吃鸡蛋、粽子,龙舟竞渡、抢鸭子等等。
(1)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2)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3)食五毒,系五彩丝线、戴香囊。在传统的端午节法物中,有一些与“五”有关的较为特殊的物品,主要有食五黄(五黄指的是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食五黄是为了驱邪解毒,身体健康)、五彩丝、五虎花、五色缕(五色丝线)、五色缯(五色帛)、五色桃印符、五时图和五时花等。端午节系五彩丝线的习俗由来已久。五色线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线撮在一起,成为一条细索。按照阴阳五行家的观点,五彩之中,青属木,代表北方;赤属火,代表南方;白属金,代表西方;黑属水,代表北方;黄属土,代表中央。中国古代崇拜五色,认为五色为吉祥色。香囊源于古代的“艾符”,是用五颜六色的布拼凑成三角,下面坠着五色丝线串着小珠的小穗,里面装着各种芳香类的中药。另外,端午节期间还有众多的水上活动如龙舟竞渡、抢鸭子等。各民族中的龙舟竞渡、抢鸭子等水上活动主要是祭水,水是阴性物质,是端午节的象征物,其目的亦是增强阴性的力量,祈求阴阳调和。
3 端午节的食品与古代中国人祈求均衡和谐的理念之间的联系
(1)闲话粽子。粽子,又称为“角黍”。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故称“角黍”。角黍之所以要包以菰叶,盖取义于“阴”。古人认为黍具阳火之性,又称“火谷”。火属阳,而菰叶生于水中属阴,以之与黍相配,象征“阴外阳内”、“阴阳相合”之状。也就是象征阴阳和合、阴阳调和,表达古代中国人祈求端午之后,阴阳调和,风调雨顺的愿望。(2)吃鸡蛋。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民间相传立夏吃蛋主心。因为蛋形如心,人们认为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一些地方在端午节还有滚鸡蛋的风俗,这天早上老奶奶要把煮熟的鸡蛋放在小孙子的肚皮上来回滚几滚,嘴里还叨念着“宝子吃蛋,灾星滚蛋”。我国的东南沿海很多地方都有端午立蛋的风俗,台湾也沿袭了这一传统习俗。(3)龟、鸭、咸鸭蛋。端午和夏至古有食龟习俗,之所以食龟,一方面是龟生活于水中,是阴性动物;另一方面,象征阳性,龟甲象征阴性,与粽子一样,骨表肉里,阳内阴外,也象征人们祈求阴阳调和。
4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追求“和谐”的文化,中华民族是追求和谐的民族。阴阳五行说认为,阴阳支配万事万物,阴阳和谐便平安吉祥,阴阳不调便会发生天灾人祸。为了驱除灾害和避毒去邪,阴阳不调的节气就必须举行各种驱邪和祭祀活动,以祈求阴阳调和。端午节的各种习俗都与阴阳五行观念密切相关。然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既有糟粕的成分,也有精华的部分。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传统文化中每一个问题,让中华文化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 王康,杨健.中国节日文化[M].华文出版社,2007:128.
[2] 杨水生.中外民间节日[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44.
[3] 张君.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又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第一,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见国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第二点,端午节是卫生节。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病虫害渐多,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端午这一天,成年人还要饮雄黄酒和菖蒲酒驱蛇虫,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雄黄、香草的香囊预防疾病。 这些习俗表达的是古人驱瘟避邪、祈福佑安的愿望。这样来看,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第三点,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人们在这天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端午竞渡能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在龙舟竞渡逐渐演变成一项国际体育赛事,起到友谊纽带的作用。
第四点,端午节是美食节,因为我们要吃可口粽子。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人们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形状看有四角形、锥形、菱形、有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的“筒粽”。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可谓粽叶飘香粽子可口。
同学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因为地域不同,各地的习俗也稍有不同。有些传统的习惯已经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国旗下讲话,我们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们能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过好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佳节吧!
今年的6月9日就是端午节,你打算好了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粽子还是一种节日往来的礼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已极为有名,市场上常有粽子卖。现在,我们过端午节仍然免不了要吃几只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样,有南北之别,东西之分。南方常用红枣、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见不杂别的食品,而去品味粽叶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枣、果脯等作为粽子的馅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的象征,在人们心中占据着一定的位置。 过去端午节还有躲午的习俗,此种习俗源于一 种信仰,即:五月为“ 恶 月” ,瘟疮蔓延,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于是日将未满周岁的儿女带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脱灾祸,故称躲午。这无疑是古代科学不发达而产生的观念,因为五月酷暑将至,蚊虫滋 生,在没有医疗卫生设备的民间,容易发生传染病,遂给人们带来一种恐惧心理,于是产生躲午习俗,如今这一节日的一些古老习俗已经随着社会变迁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仍然流行 。
今天是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你参加下列节日活动。
[走近端午]
1.请你结合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它从汩罗江的波涛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每一条河川都回荡着振聋发聩的呐喊,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下面是一位同学根据上述文字撰写的一副对联,在横线上可以补写的词语是:_________。
插艾叶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________传四海
[情系节日]
2.请你描述所度过的端午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或一次体验。要求具体生动,情感真切,不超过60个字。
[弘扬传统]
3.请你探究下面文字所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不了解端午,中秋不想回家团圆,对清明的祭奠活动也不以为意,却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
4.某网站针对上题文字中所说的现象,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主题向网友征集公益广告。请你也设计一条(含有一种修辞手法)。
(选自2010年盐城市中考语文试卷)
试题解析:
近几年来,关注传统文化、关注传统节日已成为社会的热点之一。这几年的“两会”期间与此相关的提案、议案都不少。2007年12月份,国务院通过并对外公布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办法》中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基于上述原因,近年来与传统节日相关的题材也备受中考命题者关注。
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语文学科的中考时间是6月16日,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命题者抓住这一时间契机,关注生活,创设情境,围绕端午这一传统节日,设计了一组综合实践试题。试题分“走近端午”、“情系节日”、“弘扬传统”三个部分,共四道题目。涉及常识积累、补写对联、现象探究、撰写广告语等中考积累运用基本考点,综合考查学生语文素养。
“走近端午”部分涉及端午节的起源及相关习俗等内容。试题首先出示一段介绍端午节的文字,文字语言优美富有诗的韵味,内容主要是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及包粽子、赛龙舟等端午习俗。然后围绕这段文字出示了两道填空题。第一个问题是与端午起源相关的文化常识,只要平时有了相关知识的积累,都应该知道“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所指的历史事件是“屈原投汩罗江自尽”。第二个填空是将对联补充完整,答题既要考虑对联的对偶特点,也要结合上文所介绍的端午习俗填写。示例:号子声声。
“情系节日”部分是一个片段写作题,所写的内容应是自己所度过的端午节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或一次体验。只要平时参与端午节的有关活动,或者了解相关习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把当时情景再现出来是不难的。答题时还要注意“具体生动、情感真切”的有关要求。示例一:赛龙舟那天,只见沿河两岸人山人海,彩旗飘扬,唢呐声,腰鼓声,鼓号声,大鼓声,汇成一片,响彻长空。示例二:随着一声枪响,两条龙舟犹如离弦的箭飞了出去。“加油,加油”,两岸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队员们拼劲全力,奋勇争先。
“弘扬传统”部分命题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关注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第3题是一道探究题,答题时先要阅读语段内容,理清语段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很多青少年不了解传统节日却热衷于西方节日,然后思考探究产生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所答内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原因示例:对传统节日宣传力度不够,传统节日缺少新的活力。
第4题是一道公益广告题,好的公益广告词一般有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内容具体,指向明确;二是语言简练,朴素平易;三是构思新颖,富有创意;四是语气亲切温馨,充满人文关怀。好的广告词都尽可能用“美”和“善”的人格目标进行诱导,唤起人的潜在欲望,或激起人的崇高感,从而使外在的行为要求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意识。此题要求撰写的公益广告的内容要符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广告词要力求有文采,句式要力求工整,要有一定的号召性,按试题要求要含有一种修辞手法。示例: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相关链接:
端午节――粽叶飘香习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