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6 08:24: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关于清明节的诗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古典诗词;传统节日;节庆文化
诗和词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同样古老的传统节庆与诗词结缘也已十分久远。早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年节时人们庆祝丰收、拜贺新岁的诗句。魏晋已降,与诗词艺术进入巅峰时代相同时,传统节庆也日渐发展和完善,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和喜爱。文人墨客参与其中,难免高歌浅唱,瞩笔成句。仅在流传至今的古典诗词之中,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即层见叠出,许多文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
1 古典诗词中的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第一大节,在1911年以前称为新正、元日、正旦、三元日等。自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始,新年就定在夏历的正月初一,此后历代相延。春节,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形成为一个巨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它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亿万中国人情感的聚合。新春佳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每到此时,总是诗兴大发,赋诗言志,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这些诗篇,有的描写春节的习俗,有的抒发诗人的情怀,是春节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夕之夜,人们通宵达旦地守岁,等待天明。南朝诗人徐君倩的《共内人夜坐守岁》,描写了除夕之夜,阖家团圆,一边饮酒一边等待天明的情景:“欢多情未及,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碳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唐太宗李世民在《守岁》一诗中描绘了皇宫之内除夕守岁的情景:“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其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唐代诗人张说的《钦州守岁》表达了春节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特殊意义:“故岁今宵尽,新年明日来。悉心随斗柄,东北望春回。”宋代晏殊的《元日》描绘了人们斟满美酒,贴上门神,祈求福寿的情景:“屠苏醴酒盈金校郁垒神符卫紫关。三境上真垂介福,绵绵洪算等南山。”北宋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描绘了一派喜庆吉祥的节日景象:在哔哔啵啵的鞭炮声中,人们送走了旧的一年;春风把温暖吹进屠苏酒里,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饮着屠苏酒,迎接新年的到来。每天的旭日照耀着千家万户,人们忙着除旧布新,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庆贺新春佳节。
春节有拜会、拜年的习俗。三国曹植的《元会》:“初会元祚,吉日为良。乃为嘉会,宴此高堂。衣裳鲜洁,黼黻玄黄。珍膳杂沓,充溢圆方。俯视文轩,仰瞻华梁。愿保兹善,千载为常。欢笑尽娱,乐哉未央。皇室荣贵,寿考无疆。”描绘了皇帝在“元日”这一天朝会群臣的景象,君臣穿着有华美纹饰的礼服,朝堂上陈列着美味佳肴,君臣欢笑喜悦,祈祝皇家荣贵,祝愿皇帝万寿无疆。
普通农家的新春佳节也别有一番风味。唐代孟浩然的《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此诗风格清新,展现了农家庆祝新年的情形,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清代吴曼云的《压岁钱》:“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描写了儿童得到压岁钱,悄悄藏在枕头底下,琢磨着是买爆竹还是买萧吹,兴奋得整夜睡不着觉。清新自然,十分传神。
春节还是辞旧迎新的时刻,容易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因此,感慨时序变化和时光流逝,勉励人们珍惜光阴,是春节诗词的另一大主题。北宋文学家梅尧臣的《除夕》诗云:“莫嫌寒漏尽,春色应来早。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
2 古典诗词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元宵)在西汉已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为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元宵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赏月、观灯是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也是历代元宵诗词歌咏的主要内容。唐朝诗人崔液的《上元夜》描绘了元宵之夜家家赏月观灯的盛况:“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唐朝卢照龄的《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看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相映成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情趣。宋代曾巩的《上元》:“金鞍驰骋属儿曹,夜半喧阗意气豪。明月满街流水远,华灯入望众星高。风吹玉漏穿花急,人近朱阑送目劳。自笑低心逐年少,只寻前事铀毛。”诗人登上高楼,凭栏远眺,只见月光如水,花灯似星,一群少年骑马驰骋,意气风发。诗人感慨万千,勉励向年轻人学习,焕发生命的活力。
元宵观灯赏灯之际,人们还参与猜灯谜的游戏。清人顾震涛有一首《打灯谜》的诗:“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除了观灯赏灯,元宵节还有一项传统活动,那就是吃元宵。在历代的元宵诗词中,也有很多歌咏这种节庆美食的篇章。宋朝周必大“”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煮元宵的情景。清代李调元在《元宵》中描绘了元宵节深夜小贩叫卖汤圆的情境:“”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3 古典诗词中的清明节
清明作为重要传统节日,它是唯一兼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日。在唐宋之前,清明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春分后十五日(即今公历的4月5日左右)。清明时节,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唐宋以后清明逐渐将与自己日期临近的寒食节俗纳入名下,清明由普通节气演变为重要民俗节日。作为清明节文化的载体,清明节诗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人统计,在《全唐诗》和《全宋词》中,与清明节有关的诗词达八百首以上,现存清明节诗词的总数可能几倍于此。
提到清明节抒怀的诗词,就不得不说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千古佳作《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的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其意境的深刻,更在于其置“清明”二字于首,描绘了清明时节的物候。在每年清明节的丝丝细雨中,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这首诗。
早在战国时代,介子推的故事就与清明节产生了联系,后世更相传清明节就是起源于介子推,在清明节歌颂介子推就是理所当然了。北宋黄庭坚《清明》:“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由清明时节百花盛开的景象联想到埋葬在荒郊野外的逝者,进而思考人生的价值。
凄风苦雨再加上离愁别绪,使清明节诗词笼罩在一片愁云惨淡中。如唐代张继《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岩村有怀》:“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风。鸟啼官路静,花发毁垣空。鸣玉惭时辈,垂丝学老翁。旧游人不见,惆怅洛城东。”大唐帝国的两座都城长安与洛阳,聚集了无数文人墨客,也饱含了这些人的辛酸血泪,洛阳城东,张继惆怅;长安城内,顾非熊憔悴,其有诗《长安清明言怀》:“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在清明节都是愁云惨淡的,比如宋代大文豪坡,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始终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平稳心态,一首《南歌子》一扫哀节悲凉,让江南的春意跃然纸上:“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人们在清明节扫墓,缅怀逝者,寄托哀思:“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高翳《清明》);人们怀念亲人和故友:“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罗隐《清明日曲江怀友》);人们踏青郊游:“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北宋程颢《郊行即事》);人们蹴鞠“白打”,强身健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露雀罄础!保ㄌ拼韦应物《寒食》);人们荡秋千,放纸鸢:“好似隔帘红杏里,女郎缭乱送秋千”(韦庄《丙辰年~州遇寒食城外醉吟》)、“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宋代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节庆活动在古典诗词中生动再现,古典诗词也因为节庆文化而有了更深沉的底蕴和更加长久的生命力。
4 古典诗词中的端午节
古代有以地支记月的习惯,称五月为“午月”。从史籍上看“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为夏季大节,它从夏至节俗演变而来,人们要在仲夏之月(五月)的端午这一天煮粽子吃,人们把这一天当做夏至一样的大节日来对待。唐代以后,端午才用来专指五月初五。
《全唐诗》与《全宋诗》中有95篇作品与端午节有关,这些诗词记述了节日的意绪,描摹了节日的习俗,追忆了节日的源流,寄托了诗人的感遇,成为了端午节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历代在端午节歌颂屈原的诗词也最多。古典诗词以其特有的魅力弘扬了屈夫子”“好修为常,怀瑾握瑜”的独立不迁的文化人格。如唐代文秀的《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节的习俗也会勾起诗人对屈原的感慨,如唐代张耒在观看龙舟竞渡时写了一首《和端午》凭吊屈原:“竞渡深悲千古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端午节纪念屈原这样的爱国先贤,不仅来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更应该是国家层面的祭祀,在诗的国度对爱国诗人的纪念,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多难兴邦”,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定会历经磨难与挑战,我们需要培养屈原那样的对国家忠诚、对人民悲悯的家国情怀。
端午节是传承家国情怀的重要节日,端午节在起源时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动等,随着历史的推移,人们逐渐在端午节日中加注纪念爱国先贤的内涵。自汉朝以来,屈原成了端午节文化习俗的核心,但我们也发现,各地端午纪念的历史人物不尽相同,除了楚地纪念屈原之外,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古苍梧郡祭祀陈临等,但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同时由于区域的局限性,歌咏除屈原之外其他爱国先贤的诗词较少,影响也有限。如北齐魏收的《五日诗》:“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兹日祀陈君。”在这首诗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端午习俗,并且可以感受到当时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处在北方的鲜卑族政权已经知道南海之滨的苍梧郡于五月五日祭祀陈临的风俗。
端午节习俗众多,在古典诗词中多有反映。在这一天,人们吃粽子,插艾枝,储草药,配药方,饮雄黄酒,如南宋陆游的《乙卯重五诗》:“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这一天,人们龙舟竞渡,百舸争流,如唐代张说《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土尚三闾俗,江传二女游。”在这一天,人们还击球、射柳,如清人饶智元:“簇簇朱衣分两队,百花深处蹴珠隆薄《天启宫词百首》:“飞凤三花逐电流,例逢e柳拜前旒。”在这一天,人们还插石榴花,采药,系五彩线,贴辟兵符,蒋之翘有诗云:“葵榴初缬药阑敷,彩线珍成续命需。遥听三韩烽火急,真人刚进避兵符。”
5 古典诗词中的中秋节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以仲秋十五月圆为节日标志。中秋起源于古代“秋分夕月”的礼俗,唐朝时期中秋明月为游历之人思乡的物象寄托。唐代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宫等神话故事,使仲秋明月充满浪漫色彩。宋朝中秋节开始成为社会民俗节日,明清时期中秋节上升为仅次于春节的民俗大节。古代诗词中关于中秋节的内容有很多,但广为传诵、最为广大世人所熟知的,当属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和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张九龄在唐玄宗时,当过中书侍郎等大官,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一生写下不少诗歌,但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就是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气象恢弘,意趣不凡。
另一首家喻户晓关于中秋节的诗词,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在一个中秋之夜,思念弟弟“子由”就是苏辙,感时伤情,大醉,对月抒怀,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啸。这一声长啸,成为后世亲友之间忆念、共勉的永恒绝唱。就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这些句子依然令人动容,因为这是最接近生命本体的人生情怀,具有千古不灭的普世价值。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因为在这个晚上,仰望天上的月亮,无限感慨涌上心头,于是想及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月亮上银蟾玉兔的传说。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诗中说道:“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一诗中也说:“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唐代诗人皮日休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中,就认为月亮上是有嫦娥居住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高高在上的那轮明月,成为诗人浪漫、遐想的最好事物。
在很多古人关于中秋的诗词中,不仅仅只是怀念亲人、感怀身世,充盈着惆怅和低沉。也还有很多关于中秋风俗、节庆饮食等方面的描述。有个叫袁景澜的诗人,专门为中秋的月饼写了一首《咏月饼诗》。诗中道:“形殊寒具制,名从食单核。巧出饼师心,貌得婵娟月。入厨光夺霜,蒸釜气流液。揉搓细面尘,点缀胭脂迹。戚里相馈遗,节物无容忽……”这应该是对制作月饼最为详细的诗歌了。
可以这样说,翻开古代文人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从中不难窥见那高挂天空的一轮圆月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6 古典诗词与传统节庆的关系
古诗有云:“有雪无梅不精神,有梅无诗俗了人。”我们则可以说,有人类活动而无节庆活动则无精神,有节庆而无诗词的点缀则俗不可耐。幸运的是,中国传统节庆不仅与文学艺术早早结缘而行,而且相得益彰、泽被后世。
㈠传统节庆在内容上赋予古典诗词强烈深刻的启发刺激,同时又提供给其以充分展示、不断创新的机缘。
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悠远的时空隧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几千年的岁月,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精神。
多姿多彩的传统节日,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要,清明节的怀祖情思、端午节的爱国情怀、七夕节的爱情绝唱、中秋节的团圆之盼……饱含了人们多少情感和寄托。传统节日也折射着中国人对“天、地、人”的思考,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中华民族的节庆文化,体现着一种民俗情结,凝聚着一种民族精神。传统节日,使每一个中国人加强了同家庭、家族、家乡和国家的情感联系,寻找到了个体融入群体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一切,都为古典诗词在内容和气度的提升上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内涵。
㈡古典诗词不仅大大活跃了节庆气氛,扩展了节庆影响,提高了节庆品味,而且它们本身也成为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节庆文化载体。
“诗言志”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可以说诗歌历来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其文化身份的独特标志。对一个诗歌大国来说,诗歌便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大至忧国忧民的社稷之慨,小至抒怀感悟,迎来送往,起居作息的生活常态,几乎无不成诗。因此,大量以节庆为主题的佳作名诗早已成为流传不辍的千古绝句。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等。这些人人都耳熟能详的佳句,早已成为了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节庆文化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萧放.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源―现代语境下的春节习俗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6(2).
[2]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3]柏宏军.中华传统节日诗词赏析[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6.
[4]赵东玉.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Z].北京:中华书局,1960.
[6]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结合我园“亲自然,活教育”的办园理念,通过主题生活实践活动让孩子亲近自然,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教材。特制定以下园本课程计划:
九月份主题:《团团圆圆过中秋》
本月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开展传承民俗的实践活动。
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及习俗。
2.学做月饼,从中体验制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为幼儿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2.成品月饼、制作月饼的原料
系列活动安排:
1.听一听:听关于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传说故事、歌曲等。
2.唱一唱:学唱关于中秋节的儿歌。
3.做一做:制作中秋贺卡。
4.读一读:读关于中秋节的诗词
5. 生活实践:到生活体验馆制作月饼。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提供不同的半成品原材料,以便于操作。(生活体验馆活动)
十月份主题:《快乐秋游》
秋天天气逐渐凉爽,本月我们将带领孩子亲近自然,到郊外去感知秋天的季节变化。
目标:
1.了解秋季的季节特点。
2.到郊外自然中感知秋天的变化。
活动准备:
1.提前找好秋游的地点。
2.准备好班旗、野餐垫等。
3.幼儿带上水壶、遮阳帽等
4.征集家长志愿者。
系列活动安排:
1.听一听:听关于秋天的故事、歌曲等。
2.唱一唱:学唱关于秋天的歌。
3.画一画:画秋天。
4.生活实践:到郊外秋游。
十一月份主题:《丰收乐》
秋季是丰收的季节,本月我们将带来孩子到生活实践基地去挖红薯,体验丰收的快乐。
目标:
1.感知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2.通过劳动体验丰收的乐趣。
3.感知农民劳动的不易,从而养成不浪费食物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与实践基地提前做好衔接。
2.准备好挖红薯的农具。
3.征集家长志愿者。
系列活动安排:
1.学一学:关于丰收的儿歌。
2.做一做:利用种子、果实等进行美工活动。
3.生活实践:到实践基地开展挖红薯活动。(十里荷乡)
十二月份主题《热热闹闹迎新年》
一年就要结束,新的一年即将来临,本月末将组织幼儿回顾这一年自己的变化,并大胆表达新年的愿望,在亲子活动中热热闹闹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目标:
1.感知自己成长的变化。
2.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庆祝新年的方式。
3.乐意向别人表达新年的祝福。
活动准备:
1.准备一些自己小时候的衣服或其他物品。
2.卡纸、彩色笔、剪刀等美工材料
3.筹备全园亲子活动。(详情见《元旦亲子活动方案》)
系列活动安排:
1.听一听:关于不同国家地区庆祝新年的不同方式、关于新年的歌曲。
2.比一比: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有什么不一样了。
3.唱一唱:关于新年的歌曲。
4.做一做:新年贺卡
5.说一说:说说自己新年的愿望;给周围的人说说祝福的话。
6.亲子活动:庆祝元旦亲子活动
三月主题《感恩父母》
本月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感恩父母的主题活动,通过系列活动,让孩子感知父母的艰辛,从而孝敬父母等长辈。
目标:
1.了解三八妇女节的由来。
2.感知长辈工作生活的艰辛,从而学会感恩长辈。
3.通过亲子实践活动,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活动准备:
1.请父母给孩子讲讲怀孕、生产中的一些事情。
2.制心糕点的面粉、酵母等材料;幼儿自备少量干果等。
系列活动安排:
1.听一听:关于三八妇女节的由来、妈妈的故事、歌曲等。
2.唱一唱:关于爱妈妈的歌。
3.画一画:画自己的妈妈,将作品送给自己的妈妈。
4.做一做:做手工作品作为妈妈的节日礼物。
5.亲子实践:制心糕点
四月主题《春暖花开》
春天是一个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季节,本月结合传统节气清明节开展主题活动,将带领孩子在大自然中去感知春天的变化。
目标:
1.感知春天变化,了解春天的天气特征。
2.了解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
活动准备:
1.学习单:和家长一起了解、记录清明的习俗有哪些。
2.提前规划好踏青的路线。
3.征集家长志愿者。
系列活动安排:
1.听一听:清明节的由来及习俗、诗歌等。
2.唱一唱:关于春天的歌。
3.画一画:春天的图画
4.生活实践:去郊外踏青
五月主题《劳动最光荣》
本月结合五一劳动节开展系列爱劳动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系列活动,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目标:
1.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学会穿衣服、叠被子、叠衣服等事情。
2.热爱劳动,养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
活动准备:
1.小班幼儿练习穿衣裤;中班幼儿练习叠被子;大班幼儿练习叠衣裤。
2.筹备五一生活自理能力比赛。(详见《五一生活自理能力比赛方案》)
3.学习单:填写家长一天的工作和家务劳动
系列活动安排:
1.听一听:五一劳动节的由来,了解父母或者长辈一天要做的工作活动家务
2.唱一唱:关于爱劳动的歌。
3.做一做:回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4.亲子活动:生活自理能力比赛
六月主题《欢乐过六一》
本月结合六一儿童节开展系列活动,让孩子快乐展示才艺,感受童年和成长的快乐。
目标:
1.展示幼儿的才艺,激发自豪感。
2.让家长感知幼儿的学习成果,了解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各班收集幼儿的美工作品,制作成为展板。
2.排练六一文艺节目。
系列活动安排:
1.唱一唱:展示童年快乐的歌曲。
2.跳一跳:快乐的舞蹈。
1.初步学习运用意象和修辞来抒情的基本方法。
2.学习运用简单的诗歌写作技法进行写作。
二、教学重难点
1.选择并运用适当的意象进行抒情的基本方法。
2.总结有关抒情思维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2010年安徽省中、高考语文卷中的两道作文题导入,并简析抒情的两种方式,即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两类。将自然之中的松竹梅兰、长亭短亭等当作借以抒情的对象,使之成为传递丰富思想情感的载体。借物抒情即借助对某种事物的刻画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某种品格志向的方法。
(二)写法讲授
环节一:评析――探究――练笔
1.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例。
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汁之后/她就开始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大堰河,为了生活/在她流尽了她的乳液之后/她就用抱过我的两臂,劳动了。
选段每一句都展现了一幅令人心酸的画面。连续使用的六个“她含着笑……”,一方面写出了她劳动时的乐观态度,另一方面写出了她为了自己的家而付出的艰辛。
2.写法探究。
在写作中,如何表达丰富的情感,如何写出诗一般美丽的语言呢?(1)丰富情感具体化; (2)本色语言修辞化。
师讲述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比拟分拟人和拟物,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对象更形象生动。
3.情境练笔。
结合相关图片,以“记忆2010”为主题,写一段抒情性的文字。
环节二:评析――练笔
1.品读余光中的诗歌《乡愁》。
思考:这首小诗表达了什么感情?诗人将情感寄托于哪些具体的意象上?
示例:(1)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2)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实物 之上。
2.课堂练笔。
请以“思念”这种抽象的情感为中心,写一段文字。
要求:借助具体的意象表达情感。
师讲述象征手法的相关知识: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在文学作品中,借助象征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态度与感情。象征能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也可以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生练习,自由诵读所写文字。
(三)阅读推荐
阅读小诗《相思》,读后试总结有关抒情的思维规律。
打开电视机 / 台北――雨 / 台北――雨 / 天天如此 / 雨多得出奇 / 说奇倒也不奇 / 人类四分之一的相思泪 / 倾洒在那里
师生总结:(1)明确所要抒发的情感;(2)寻找切合的中心意象;(3)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四)作业布置
从下列文题中任选一题,试用一组意象抒感。
题一:《离别母校的前夕――― 》
题二:《清明节的哀思――缅怀―――亲友》
四、教学反思
结合本次省级课题研讨活动的主题,我选择以“学会抒情”作为教学内容。想到诗歌是表现作者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最直接的一种文学体裁,就拟定了如上的教学目标。由于在应试作文中,诗歌这种体裁通常被排除在外,关于诗歌的写作,教师一般也不会涉及。但是,诗歌是最精练优美的文字,无论是初中阶段还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教科书都精选了大量的诗歌,同时,学会欣赏诗歌也能促进学生在写作时更好地抒感,增强文采。因此,作为作文教学的课例,我尝试设计这样一堂课,既让学生赏析经典现代诗歌中蕴含的美,又教给学生运用意象和修辞来抒情的简单技法,并引导学生利用写作技巧进行简单的文段创作。
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必要的知识的讲授。“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教学时,我着重讲授了“借助象征选取意象”的思维模式。这一模式应该是抒感的最主要方法,通过结合具体实例的讲授,帮助学生们理解了“意象”的本质,即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象,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学生在明确借助意象来抒情的关键是抓住情感与象征体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后,最终完成构思和写作。
2.典型例子的选取。教学初始的导入,我选取了2010年的中考和高考的两个文题,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写作要求的细微变化,由此过渡到“诗歌”这一文体,进而提出教学的内容“学会抒情”。教学中,我分别选择了高一上学期课本(必修一)中的诗歌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和九年级下册中的《乡愁》,学生都较为熟悉,便于后面的品读、赏析环节的展开。
3.“品”“评”“悟”“练”的结合。作文教学重在方法的指引,结合“本色作文”的特质,我将“熏陶”“感染”当作学法指导的主要手段。在例文的品读中贯穿以写法的指引,将课堂练笔与感悟体会结合起来。作家王小波曾说过,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的。为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抒情的写作要求,我还与学生一起诵读他们所写的文字,使学生学会读文字,写文字,听文字。通过学生的当堂练习,那浓浓的诗意为“本色作文教学”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微信活动方案案例一第一次发展:电子商务平台,这就类似于淘宝,京东等B2B电子商务平台;
第二次发展:个体商务官方网站的发展,利用于电子商务平台与自身官网的链接,实现流量的转变;
第三次发展:官方微信的生成,主流大众利用官方微信的建立,从而引来了大批量的流量,最终实现线上流量转变为线下客流;
第四次发展:公共微信的发展,公共微信是一个很好的大众平台,从20xx年起的800万注册用户到20xx年过两亿的注册用户,基数是极为庞大的,因此很多商家逐渐将步伐转移到了公共微信的平台上来;
第五次发展:从智能机的出现,互联网流量逐步转变为移动互联网,你可以没有电脑,可是你不能手机,因此现在更多的商家是将目光投上了移动端APP,这也是现在线上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而我们现在发展微信的主体目标基本分为四点:
1, 结合实体店宣传微信,通过微信、微博将线下客人定向集合到线上来,用定向的方式提供客人更好的服务。
2, 做好微信的推送内容,让顾客真正感受到内容的实用、受惠,实时的关注来客茂。(内容可以是优惠资讯、新品推荐等)
3, 微信是一个直接面对顾客的意见箱,有助于投诉、反馈、监督,可以提升公司服务、形象,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4, 运营可直接运用于商用,结合实体店来营销,运作得好会给公司带来利益。
5, 实现微信电子商务,即微信平台上的O2O模式,案例:深圳天虹百货,中国第一家根据微信各个阶段微信用户数量的不一样,应此,将微信全年推广方案以季度来划分,一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推广方案:
主要以提高用户对于微信的粘合度为主,其每日主要工作是:
1.每日发送最新的推广信息,根据微信的屏幕大小,因为
推广信息以四个层次为最合适。而四个层次从上而下依次分为:
(1) xx最新的活动信息,微信微博的活动信息;
(2) xxx商城内最新的促销信息;
(3) 每日的天气信息以及相关的关怀性话语;
(4) 幽默话语,调节用户的心情。
此推广信息适宜在下午五点到六点左右期间发送,此时间段为下班时间,无论是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回家或者出去游玩,都会刷微信,推送成功率在80%左右。而最后的幽默话语则是为了调节用户一天工作的紧张心情的。
2.微信参与活动:
1月份活动:
元旦活动:
活动时间:12月30日~1月1日
活动内容: 在微信上xx内某个商户店铺内景图片一张,由用户来进行竞猜
春节活动:
活动时间:1月15日~1月21日
活动内容:发送你最喜欢的一副对联或者对你亲人所说的一句祝福语到xx公共微信
2月份活动:
元宵活动
活动内容:和xxx一起闹元宵,元宵节当天@xx官方微信上传你认为最美的花灯,从中抽取共10名
3月份活动:
妇女节活动
活动内容:人生最快乐的事之一,就是和一群聊得来的三八在三八!这个妇女节,来和幸福女人一起八出你的幸福!,你可以晒一晒那些年,我们曾经三八过的人和事!这个妇女节,一起#三八快乐#!
参与方式:
活动一:发送#三八快乐#+你曾经三八过的人和事。
第二阶段推广计划
第二阶段的推广在增加用户的粘合度的同时,需要添加新的功能已实现更为编辑的功能。
因此在第二阶段,应相对应的进行微信会员机制。所有微信的用户即可成为xx微信会员,将在xx每次购物的小票或者发票等拍照上传,即可获得相对应的积分,微信会员累积到一定的分数即可换取相对应积分的奖品。
每日发送最新的推广信息,根据微信的屏幕大小,因为推广信息以四个层次为最合适。而四个层次从上而下依次分为:
xx最新的活动信息,微信的活动信息; xxx商城内最新的促销信息; 每日的天气信息以及相关的关怀性话语; 幽默话语,调节用户的心情。
此推广信息适宜在下午五点到六点左右期间发送,此时间段为下班时间,无论是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回家或者出去游玩,都会刷微信,推送成功率在80%左右。而最后的幽默话语则是为了调节用户一天工作的紧张心情的。
第二阶段活动:
4月份活动
清明活动
活动介绍:清明节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淮南子》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关于清明两字的来历,《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称清明。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承继着许多约定俗称的习惯和活动,催发着无数诗人骚客的诗情雅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参与方式:征集和上传古典、现代清明节古诗词句。我们更加欢迎原创佳作!!!(投稿时间:3月24日~3月30日)
投票时间:4月1日~4月5日
奖项设置:由微信粉丝进行评选,选出最具境界诗歌、最受欢迎诗歌、最美诗歌三个奖项。
5月份活动
五一活动:
活动一;
五一劳动节就要来了,你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同学吗?身为家里乖孩子的你,会主动帮父母分担家务活吗?身为甜蜜夫妇的你们,会和对方一起享受干家务带来的幸福感吗?快来参与最爱/最讨厌干的家务活的活动吧!
参与办法:发微信 #最爱/最讨厌干的家务活#+内容,参与话题的网友,将有机会获得精美奖品一份,每天抽出10名幸运者。
活动二:
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有辛勤劳动的一个人,而每一个岗位上都会有一个最美的劳动者。
参与方式:拍摄自己或工友、他人的劳动场景,并通过发微信到xxxxx官方微信提交参赛的照片以及相关信息。
奖项设置,分别设置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三个奖项
母亲节活动
活动一:
20xx年微信十大母亲评选开始啦!我们寻找各种特色的母亲与母爱,可以简述与母亲之间的动人故事,可以推荐自己妈妈的美丽瞬间,可以推荐自己母亲的精湛厨艺,手艺等等均可!如果已为人母,欢迎自荐!
参与方式:发微信#十大母亲推荐#+内容(配图配文均可)。豪华母亲节大礼包就等你来拿啦!
活动二:
活动内容:
在每个孩子的眼里,母亲都是幸福的使者;但每个母亲,其实也是折翼的天使她把灼灼韶华献给了孩子,却把自己曾经的梦想埋在了往日,如今,已长大的你,是否理解了那份点点滴滴的爱。母亲节到了,来吧,用一句话说出你对母亲的爱,最好是能晒晒你和妈妈的照片哦。
参与方式:
发微信到xxxxx官方微信表达你对妈妈的爱。
六月份活动:
端午节活动
活动内容:
在微信尚这个活动我有话说上各地端午节习俗(图文),或是,在自己微信中各地端午节习俗(图文),就有机会获得奖励!
父亲节活动
父亲节之际,也许你有很多话想对父亲说,但又无法一口气说完; 也许你对父亲的爱,不好意思面对他直白的表达。那么,请写一封情书给父亲,不需要华丽的辞藻,只需真挚、朴实地写出你们一路走来的爱!参与方式:关注@xxxx官方微信,写一封情书发送至@xxxxx官方微信/微博
第三阶段推广:
第三阶段,在前期预先与腾讯、天虹等方面了解微信O2O平台如何实现,第三阶段主要以这个为主。
第三阶段,微信O2O平台的实现,将微信与网站相连通,实现商城网络化。 每日发送最新的推广信息,根据微信的屏幕大小,因为推广信息以四个层次为最合适。而四个层次从上而下依次分为:
xxx最新的活动信息,微信/微博的活动信息; xxx商城内最新的促销信息; 每日的天气信息以及相关的关怀性话语; 幽默话语,调节用户的心情。
此推广信息适宜在下午五点到六点左右期间发送,此时间段为下班时间,无论是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回家或者出去游玩,都会刷微信,推送成功率在80%左右。而最后的幽默话语则是为了调节用户一天工作的紧张心情的。
第三阶段活动:
清凉一夏
活动内容:
炎炎夏日中,什么样的消暑方式才是最有效而又最节约成本的呢?发送你认为最佳的消暑方式以及相对应的费用@xxxxx官方微信/微博。
七夕活动 活动内容:
七夕,你要为你的TA做些什么? 对你心仪的另一半说出你的心里话并@他和你的微信/微博好友,一起来见证你的甜蜜时刻,将有机会赢得新贵特别为你们送上的七夕浪漫礼物
奖品:Bvlgari宝格丽花舞轻盈紫晶纯香女士淡香水 教师节活动 活动内容:
HOLD住中秋大场面!这个中秋,借月光之力,#一秒变XX#!给你一次变身的机会,月圆之夜你要变成谁?是嫦娥、是月兔、是桂树、是月饼,还是吴刚?晒出你的变身的图片、视频,来微信/微博hold住全场!
参与方式:
关注@xxxx官方微信/微博,参与话题#一秒变XX#+内容(照片、文字、视频等等)发送至@xxx官方微信/微博,并@你的家人和好友。
第四阶段推广
每日发送最新的推广信息,根据微信的屏幕大小,因为推广信息以四个层次为最合适。而四个层次从上而下依次分为:
xxx最新的活动信息,微信/微博的活动信息; xx商城内最新的促销信息; 每日的天气信息以及相关的关怀性话语; 幽默话语,调节用户的心情。
此推广信息适宜在下午五点到六点左右期间发送,此时间段为下班时间,无论是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回家或者出去游玩,都会刷微信,推送成功率在80%左右。而最后的幽默话语则是为了调节用户一天工作的紧张心情的。
国庆节、重阳节活动:
活动内容:
国庆、重阳双节同祝福,往年重阳总是因上班而无法陪伴父母左右,今年国庆重阳在一起了,你是否又陪伴你的父母一起出去游玩呢?@ xxxx官方微信,上传旅途中的全家福,晒一晒属于你一家人的幸福吧!
奖项设置:
将上传图片进行投票选择,最终排名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双十一活动
双十一疯狂大抢购,货美价廉谁都喜欢,又或者是无良商家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关注@xxxx官方微信/微博,发送你认为最好或者最差的商品,拍照上传,即有机会获得好礼哦!!!
圣诞节活动 活动内容:
一年的最后几天,你对你过去的一年是否有什么感概,而新的一年你是否又有什么新的计划,关注@xxxx官方微信/微博,发送你对旧一年的感慨或者新一年的希望,将会有机会获得来客茂所赠送的圣诞好礼
奖品:DIY爱丽丝梦幻古城堡
微信活动方案案例二一、活动时间:xx月9日-xx月11日
二、活动背景:
自20xx年始,xxxx湖走过了十余载岁月。十年,只是历史长河一瞬;十年,我们携手阔步向前!联华泉山湖公司的发展,不单单是一个企业壮大的过程,而是十年来,联华泉山湖与广大新老客户一路随行、风雨同舟、共同成长的精彩写照。十周年对于我公司来说也是非常重要和意味深长的一个点,它联接着过去的成就和未来的希望。所以本次微信抽奖活动本着答谢客户、感恩母亲节的宗旨来进行活动开展!
在时光和岁月的成长中,历经时间的洗礼,xxxxxx在淮南经济开发区开发了xxx国际汽配城(改成xxx)项目,汽配城项目不断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出奇的精彩。这样的精彩离不开广大新老客户的支持和厚爱。多年来,联华泉山湖与您的信赖相伴成长。如今,联华泉山湖公司再次满载感恩,激情出发。
三、参与方式
从20xxx年x月8日-20xxx年x月11日通过微信关注xxxxxx官方微信xxxx,发送关键词刮刮乐即可参与抽奖。
四、奖品设置
1、一等奖5名:价值100元 毛巾礼盒
2、二等奖10名:价值50元 抱枕一个
3、三等奖20名:价值横店观影劵一张
五、活动细则
1、关注xxxxxx官方微信并发送刮刮卡
2、中奖后发送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必须为真实信息
3、抽奖环节将在20xx年x月8日20xx年x月11日
4、抽奖结果将在三日内,通过xxxxx微信发送到中奖客户手机
5、中奖客户随时到xxxxxx营销部领取,领取时间为x月12日上午9点整即止。
微信活动方案案例三一、策划目标目的:
激发**平台绑定用户对**平台的活动的参与感 ; 提高**平台绑定用户和关注**的客户对**平台的关注度; 让潜在的合作幼儿园客户看到**的成长情况; 活动赞助方式打样;
二、策划纲要
活动主题:**宝贝第二季 *圣诞闪亮小天使
宣传口号:圣诞集赞羸大奖,积分兑奖大丰收
活动时间:20xx年12月23日-20xx年1月9日
参加主体:**绑定用户和微信所有圈友
活动简介:
家长在**平台晒出含圣诞元素宝宝照,在微信好友圈中多多集赞,赢取**平台圣诞好礼;活动期,所有绑定客户在平台上的动作都会有10个积分(日常操作、评论活动、帮助点赞等),100个积分都可以兑换平台精心准备的礼品。
奖项设计:根据赞助商赞助情况,(12月20日出来) 操作步骤:
步骤一:活动素材征集
提交方式1:
家长可在**平台微信端直接上传一张含圣诞元素的宝宝靓照,并点击圣诞大礼或教育礼包(提示需要绑定,就需要咨询幼儿园)
提交方式2:
宝爸宝妈在**平台的宝宝在家板块中,精选一张含圣诞元素的宝宝照片参加点击圣诞大礼或教育礼包管理员选择10张点赞最高的活动照片,审核参加集赞活动;
步骤二:集赞、集积分
一、在阅读中体味亲情
1.品读课文,感知亲情
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是表现人间最真、最美的亲情的,语文课上,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品读这些课文,品味作品的语言,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课文里蕴含着浓厚的情感就自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营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老师应自然地恰如其分地予以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在学生初读课文感知亲情的基础上,可抓细节潜心研读揣摩亲情。本文可抓住父亲疼爱儿子这一中心,重点品读分析“望父买橘”这一细节,并联系文章前面交代的背景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通过这些描述让学生获得情感共鸣。语文教学中亲情教育要诉诸情感,通过形象感染感化学生,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像一条长长的河,一直流淌在儿女的生命中,浸润着他们每一个成长的足迹,以培养学生尊敬父母、热爱父母趋真挚情感。
2.联系生活,回味亲情
语文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获得文本意义的同时,进行着内心深处的自我对话,建构起自我意义,从而完成对自身的改造和转换,优化自我主体品质,完善自我。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适时拨动学生的亲情之弦,与文中的主人公作对比以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对家庭关系正确的认识,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正如王元骧所说:“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们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绝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1]我们应该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最能感动学生的那些因素,用以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身心受到感染,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在感动中受到感化。如,亚米契斯的《小抄写员》写了叙利奥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深夜等父亲睡下后偷偷起床帮助父亲抄便条的事,甚是感人。一个九岁的孩子就能如此理解父母的艰辛,能主动分担家庭责任,这难道不能给我们以启迪,为我们树立榜样吗?我们今天条件好了,很多同学不理解父母的艰辛,处处依靠父母,甚至连举手之劳也要父母代劳,稍有不如意就与父母吵闹,养成“以自我为中心,人人为我”的自私自利习惯,不知道关心他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造成亲情观念弱化。和叙利奥相比,我们习惯了来自亲人的爱,觉得亲人为自己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想到为亲人付出自己的爱,更不会想到用自己的爱回报亲人,逐渐丧失一颗敏锐感受生活、感悟亲情的心。培养孩子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丰富学生个性、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
3.阅读延伸,加深体悟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阅读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外,作为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如,朱自清的散文充满真挚醇厚的亲情,材料平淡无奇,语言朴实无华,但在平淡中流露出至诚的感情。朱自清是“博爱意识的终极关怀者”[2],是个上孝下悌、慈妻爱子的人,他笔下多是关于家庭、亲人的琐事,但却充满真情,他笔下的亲情像酒一样浓厚,像水一样晶莹。讲完朱自清的《背影》,可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朱自清的《儿女》,体会作者在至诚至真地解剖自己,在沉痛的自谴自责中表现出对儿女之爱的至情深厚;读《冬天》体会一家人之间浓浓亲情。这些课外延伸阅读,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让学生加深了对亲情的体悟。
二、在写作中抒写亲情
作文课上,一提到写关于父母的文章,同学们总说没东西写。于是几十篇作文如出一辙——自己夜里生了病,母亲背着去医院,悉心照顾。多少年的此类作文都是如此模式,对亲情的抒写显得空洞甚至虚假。“情者,文之经也。”亲情是天地间的至情,是心灵的绿洲,不应该也不需要去编造,而应该透过小事用心去体会去发现。父母是自己最亲近的人、最熟悉的人,如果写这样的文章没东西可写,什么样的题目有内容可写呢?没东西可写是因为孩子们从没有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观察父母如何辛苦地包揽了家中的一切,没能感受到其中的殷殷亲情,更没有用心去体会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自己省吃俭用,不惜用重金为孩子择校的良苦用心。在他们看来,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是天经地义的,是应该做的。因此,他们天天面对着父母为自己日夜操劳和忙碌的背影,却表现得很麻木、很平静,完全无动于衷,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感动。世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学生不是没有情,很多时候是因缺少点化和激发。此时,我们要适时点拨。有时候我们会对别人给予的一点小恩惠感激不尽,却对亲人一辈子的恩情视而不见,之所以“感激不尽”是因为那点恩惠是出乎意料的,之所以“视而不见”是认为那些关爱都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平时把父母所做的一切,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把亲人的疼爱视作习以为常的事,我们没有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父母和社会,怎能从这些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小事中感悟到亲人的关爱呢?怎能找到令人感动的事呢?人类的高贵未必迸发于惊天动地的壮举之中,人类的真情却必闪烁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上,爱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每一细微之处都可见真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像朱自清先生那样,细细地用心地去体验和重温父亲或母亲对自己的那一份关爱和至情。通过类比联想和情感激发,使学生消除经验上的陌生感和感觉上的盲点,增强他们情感的敏锐性。
三、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亲情
语文界提出“大语文”的概念,强调营造健康、健全的社会语言环境,利用一切语文学习的机会,广泛开发社会与生活的语文教育资源。社会生活包含了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如旅游胜地、纪念馆等,尤其是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其中有很多节日与亲情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西方文化的渗入,近年来,母亲节、父亲节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定将有助于学生亲情教育的实施。如春节,在合家欢度佳节喜庆气氛中培养学生“勤俭、孝亲”的精神;元宵节在做元宵吃元宵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家庭生活的温馨,做到与家人互亲互爱;利用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让学生在插柳挂纸的过程中缅怀去世的亲人,珍惜现有的亲情,对健在的父母多一份孝敬,以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利用中秋节在品月饼、赏明月的过程中,激起学生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利用重阳节让学生懂得敬老爱老是中国人民的好传统,利用母亲节、父亲节开展“孝”的教育,举行感恩活动。
语文课还可以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来进行亲情教育,如:开展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让学生收集描写母爱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从中感受被无数文人墨客赞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了解母亲养育子女的酸甜苦辣及对孩子的希望和要求,从中体会父母的辛苦;讲述倾注母亲无尽关怀的生活小事,为母亲写小传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生儿育女的甘苦,望子成龙的焦虑,体验到爱与被爱的甜蜜,感受到一份强烈的家庭责任感。语文课是一个开放性的课,它的教学可以延伸到课外,在家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一张贺卡,一杯清茶,一封信……都能让父母得到慰藉,在关爱和回报中感受浓浓的亲情。
四、在培育人才中升华亲情
亲情是孩子的源头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怎会爱他人、进而爱国家呢?只有抓好了源头教育,推己及人,才能让亲情教育进一步延伸升华,进而爱师、爱友、爱国家。每个人如果能真正做到“泛爱众而亲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端午节,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共同阅读端午节作文演讲稿5分钟,请您阅读!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国旗下的讲话的主题是:纪念屈原,过端午节。
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为了传承屈原的爱国传统,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谢谢大家。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2老师们、同学们!
端午节,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是曾经端午节上最热闹的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节奏的加快,外来文化的大举入侵,中国人不再眷顾流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圣诞节”“愚人节”这样的节日,面对这种现状,我们不得不感到悲哀,发出“端午节是否不再姓“中”这样的疑问。
当我们还沉浸在西洋节日的欢声笑语中时,据可靠消息说“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的文化遗产,目前已将其列入国家遗产名录。
听到这种消息,中国人除了惊讶只有尴尬,这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的得失,不仅仅是少了几项庆祝活动,更重要的是,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每过一次传统节日,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强和洗礼,如今,这个拥有20__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眼瞅着即将成为他国的国家遗产,我们将有多么尴尬?
无庸讳言,这些年来,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的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我们守着“聚宝盆”却不善于保护和挖掘。比如文字,当代青年有几个熟识并能运用繁体字?连文字都不认识又如何了解古代文化?再比如造纸,我国造纸工业化生产的结果是传统手工业的流失,许多高质量的宣纸要到日本或韩国才能买到,他们不但继承了我们的传统造纸技术,还有新的发展。就拿端午节来说,它已融入各个临近国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着眼于创新,却往往容易忽视对传统的坚持,文化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断层甚至扭曲,而精神文明的再次断层又将带来什么?有句话说的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如何保护与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显然已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而现时的洋节兴盛与传统节日衰弱间的反差,更凸显了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其实,不光是传统节日,整个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如今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发达的文化传播手段,积极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五彩缤纷,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必须怀有敬畏之心,必须高度重视。我们是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才,中华文明需要我们共同传承。同学们,不要冷落了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让华夏文明在中国彻彻底底的红火起来吧。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3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到来,在此佳节来临之际,我祝所有朋友们节日快乐,合家幸福!
端午节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每年的固定日,共同举行的仪式或庆典。全民认同并参与,一年一度,周而复始。
我国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蕴涵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影响广及东方,乃至世界。中国的节日文化,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节日,从元日到除夕,计十四个,其中最盛大的节日是端午、中秋、年(春节)三节。
端午节起源,传说多种。五月正值仲夏,“端”即“初”,端午既初五,古人“俗重五日”。又当“夏至”,汉初定五月五为节日,为逐疫辟邪。唐宋时称为“端午”(“五”“午”相通),别称端阳节、重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中国两大民俗。
五月五日又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殉国之日。每逢此日,屈原家乡人民以竹筒盛糯米,投江中纪念屈原。后演变用竹叶或苇叶代替竹筒并系以彩绳,即“粽子”。于是,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为广大人民所认同,两千年来,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任楚国左徒,世称三闾大夫。他对内主张举贤任能,改革弊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兴邦强国。因遭谗臣嫉谤,被楚怀王蔬远,后又放逐湘沅,虽辗转艰辛,仍忧国忧民。闻秦军攻破郢都,忧愤交加,投泪罗江以殉国难。屈原心系国运民生,是爱国爱民的贤臣,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诗人。一生写下《离骚》、《九章》、《九歌》等二十余篇诗歌。屈原诗歌表现出强烈爱国精神,具有巨大艺术魅力,是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遗产中的瑰宝。屈原和他的学生作品结集《楚辞》。《楚辞》与《诗经》并称中演讲稿国古典诗歌璀灿星空中“双子星座”。
屈原代表作《离骚》,是中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眷恋故土的深挚感情和忠诚正直追求光明的高尚品质。《离骚》诗句优美,想象丰富,开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之先河。诗如其人,屈原的崇高精神和屈原诗歌的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哺育着中国一代又一代诗人和文学家。
屈原热爱祖国,关怀人民,忠诚正直,信守芳洁,追求光明,舍生取义。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屈原精神就是表率万世、积厚流光的中华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端午节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抒发爱国情怀,已成华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共识,这就赋予端午节爱国主义情结,既“端午情结”。
我们永远纪念中华民族之魂,不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4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的主题是《端午节的由来》。
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可多了,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20__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了重要职务。因为他主张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还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极了,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精神的诗篇,最有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怀抱石块,跳进了泪罗江。当时他62岁。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着船奔向江中,去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国南方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因此,端午节又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同学们,屈原因为热爱祖国、关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们的爱戴。当我们津津有味地吃棕子、观看赛龙舟时,不要忘记20__多年前那位爱国大诗人——屈原。
让我们怀着敬爱之心和珍爱之情来看待中华这一传统佳节吧!提前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作文演讲稿5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__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关键词]王笛:街头文化;微观史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27-02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1870―1930》(后文简称《街头文化》)以1870-1930年成都的“街头文化”为中心,重点研究了经历改革、革命和军阀混战后,发生巨变的城市中公共空间的重构和人民大众公共生活的变化,在研究中作者十分关注街头文化的连续性及其与精英文化的相互作用。以往,西方史学界关于中国的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精英活动和精英思想对政治的影响,忽略了大众文化和地方政治之间的关系,本书将焦点放在精英和大众、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对抗上。《街头文化》的研究填补了这一方面研究的缺失,为以后的史学研究提供了范例。
一、视角:由宏观到微观
《街头文化》不同于以往的史学研究著作以宏观角度来进行研究,而是用微观史角度集中探讨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1870-1930年,在经历了改良、革命和军阀混战之后,中国城市发生了巨变,包括“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建,人们公共角色的重塑,民众、精英和国家关系的重新定义等”,而“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是地方文化的最好展示”,并且“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者将考察的空间变为一个个具体的微观世界,如茶馆、戏院、公园等,并对这些公共空间进行了具体刻画。“一市居民半茶客”,可见茶馆在成都人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茶馆是成都社会的缩影,它集商业空间和日常生活空间为一体,“茶馆是个小成都,成都是个大茶馆”。这样就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观察视角来观察在城市剧变时的城市管理、大众文化以及精英与大众。
在研究中,作者对成都街头的市民以外的街民即小商小贩、工匠苦力、民间艺人、江湖游民、善男信女、公共妇女、忙人闲民等普通市民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不仅将关注的社会基层由上层精英转变为下层民众,而且修正了以往城市史研究中只对市民阶层研究而忽略普通市民的做法。
普通市民是成都街头的主要占据者,由于缺乏官方控制,街头为娱乐、社会交往以及谋生提供了许多机会。普通市民是街头文化的重要创造者。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成都,人们以茶馆作为娱乐活动中心,给大量的民间艺人提供了表演舞台,也给小商小贩提供了交易场所。作者通过对下层民众日常生活、休闲娱乐、谋生活动的勾勒,展示了伴随着下层民众各种活动而形成的卷帙浩繁的街头文化。另外下层民众在街头谋生、娱乐、生活、交流,进行着杂技表演、庙会、游行、节日庆典等活动,都是“地方文化和社会繁荣的表现”,给各种社会阶层和团体的交往提供了机会,并促进了城市公共生活的模式的形成。
另外,作者回应了微观历史代表人物C・吉兹伯格和研究下层人民的学者G・斯皮瓦克之前的定论,下层人民是没有声音的,在作者的研究中,下层民众是可以讲话的,他们是有声音的。在描绘节日期间妇女参加庆祝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时,作者通过对竹枝词、插图的运用形象地展现了妇女一步步的突破性别界限。如“为游百病走四遭,约束簪群总取牢。偏有风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妇女丁男齐结束,药王庙里烧拜香。”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在城市剧变时,对大多数下层民众来讲,他们失去了一个旧世界,但并没有得到一个新世界。
二、资料:由史学资料到文学资料
傅斯年先生说,历史就是史料学。扎实的史料是史学研究工作的基础。作者可谓是遵循了傅斯年先生倡导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首先,作者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大量的档案、游记、日记、报刊,作者指出地方志以及文史资料基本上都代表了官方和正统的观点,其对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因此作者在研究中大量的运用了像《成都新闻》、《省城新闻》、游记、日记等对下层普通民众进行生动描写的资料。
其次,还运用了大量的诗歌和小说,如《成都竹枝词》、《李劫人选集》,以及巴金的小说《家》。作者认为,文学资料的运用并非历史研究的,关键在于运用得恰到好处,诗歌和小说中不乏对下层民众在公共空间中商业、娱乐、交往等活动的描写。“卓女家临锦江滨,酒旗斜挂树头新。当炉不独烧美春,便及寒浆也醉人。”作者引用竹枝词形象生动地刻画酒馆女老板的声情并茂。诸如“福德祠前影戏开,满街鞭炮响如雷。笑他会首醺醺醉,土偶何曾引一杯。”清晰勾勒出节日时成都街头的热闹。巴金和李劫人都是成都人,他们的描写不失为当时成都社会环境的反映。
再次,作者还运用了直观的视觉资料,如年画、旧照片等,揭示了人们对公共场所的使用以及公共空间的人间百态。如《通俗画报》、《通俗日报》中的图片,清晰展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都街头人民大众的生活、娱乐、休息、劳作的场景。刘石父、李万春等人画的《老成都》以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了过去的成都街头文化与街头生活,作者在研究中对这些资料的运用,使得读者对成都文化有了更加直接、生动的解读。除此之外,作者还考察了民间故事,可视为另一种口述史。民间文学图片以及作者自己的调查和采访为解读中国城市史和社会文化找到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三、写作手法:由宏观叙事到日常取向
在目前的历史作品表达中,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是话语分析,另一种是叙事。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最后得出结论以显示作者史学功底的浑厚,后者则是就事论事,力图将读者引导进入所研究事件内部,最后将其各个击破,让读者身临其境。显然,作者用了后一种叙述方式,将20世纪成都城市的剧变过程中出现的公共空间的重新构筑,城市逐渐纳入市政管理体系当中,市民与国家利益冲突日益增加,民众与精英关系的重新界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开始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等一系列变化娓娓道来。
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兴起了文化史研究的新趋势,即凭借语言的构建力来阐述文化的意义而不再追求历史的真实。即新文化强调文字的能动性,其实质就是对文化的一种新解释。新文化史关注思想、信仰、意识、习俗、仪式等文化因素。在《街头文化》中,作者对成都街头的节日与仪式进行了研究,如春节敬“文财神”、举办“灯会”、耍“龙灯”;清明节举行“城隍出驾”仪式等。另外作者注意到,节日的庆典通常都是以家庭和宗族为基础。街头表演能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作者对杂技、戏曲等表演进行了详细描述。
新文化史反对任何形式的历史决定论,要求从宏大叙事的规律探索转变为描述特殊人群、细小事件,在考据传统文献基础上,注重搜集小说、画像等人类文化的“遗迹”,从事叙述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历史研究。作者在研究中采用了大量《通俗画报》、《通俗日报》中的图片以及旧照片,正体现了新文化史的这一特征。
四、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