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7 20:33: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个别化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校园网,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一、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网络教学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技术下的新的学习理论。这种理论是将学生看成是知识学习的主动建构者,外界信息环境经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建构,转变成为自身的知识。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支持互动式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时,可将教师机的屏幕(图像、动画、文字)语音(音乐等)实时广播给任意指定的个别、部分或全体学生。也可对学生机实现个别、部分或全体的轮流监看、监听。随时与学生机共用键盘和鼠标,进行对话和可视化辅导,实现交互式教学需要时可指定学生机为教学实例。
(二)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方式,使有创造性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为出色。把教师的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上的难点。
(三)有利于大班教学。传统的大班教学的效果一般可能不如小班。但如何上好大班课,这是很值得我们考虑的因素远程教育论文,学校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材的需求),大班教学成了事实。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平台为教师上好大班的课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环境。随着教学班规模的增大,了解学生个人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在多媒体网络教室,由于可以实现互动的教学活动,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的在这里都可做得更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教师再也不需要扩大自己的嗓音和加强手势及脸部表情,或者如何书写大字以使坐在后面的学生看得清,因为大屏幕的投影机及网络的广播功能,教师再不需忧虑传统的大班教学的烦脑,可专心一意地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教学设计。
(四)充分整合教学资源。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水平,选择或编制CAI 课件,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收集各种的多媒体素材。在提出某个课件的需求时,即注意课件的科学性,又注意它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最后在计算机专家、教育心理学家,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制作出MCAI课件精品cssci期刊目录。这些MCAI的精品放在网络上,供师生们共享。
(五)提供科学的教学测量手段。在多媒体网络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系统提供课堂教学信息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试和评定,以提供确切的学生学习数据供教师教学决策作为依据。例如,学习过程的测试,包括课堂上实时反馈的学生信息,学生对问题的态度、反应和回答问题的用时等。以及使用网上标准题库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然而对学生建构性、创造性学习的测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网络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网络教学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这就要了解网上教学的教学模式、特点、问题以及应对办法,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实践与创新。调研发现,在现有的网络发展水平之上远程教育论文,已经实现且初具规模的网络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讲授式教学模式。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系统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是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在网络教学中的新发展。由于它沿袭了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方式,因而实际上是传统授课方式的新发展。目前,常见的基于网络的讲授式教学广域网的讲授式教学和基于局域网的讲授式教学,在大学网络教学模式中,主要研究建立在大学校园网基础上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基因据欲望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视频和音频广播、电子举手等功能实现的一种非常类似于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学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电子教室的优势,教师可以很轻松地进行教学。这种模式可以实现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紧密结合。除传统的教学活动外,用网络还能完成作业的批改、模拟练习、小组讨论、合作解答问题等任务。该种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网络教学的特点,使二者有机结合,它可以作为向完全网络化教学过渡的一种模式。
(二)个别化教学模式
个别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为中心,自学加辅导。个别化教学模式主要是运用编制的基于网络的CAI课件或者利用嵌有VBScript、JavaScript、Java等编程语言的网页进行的个别化教学方式。主要通过设计出支持网络多用户使用的CAI课件,学生通过运行CAI课件完成个别化教学过程,利用软件进行自定步调的学习,同时课件根据学生不同的反馈和要求提供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常用的CAI课件编辑软件有Macromedia的Authorware、Director、Flash等课件,这些课件基于一种叫做shockwave的技术,该技术不仅可以解决网络速度的限制,而且还可以实现CAI软件的流式传输,减少了网络占有量的问题。例如,Disney网站上众多使用Director和Flash等制作的CAI软件,学生可以运行这些软件或浏览嵌有这些软件的网页,同软件交互,学习有知识。另一类是使用嵌入web页面的编程语言如Vbscript、JavaScript和Java等,通过编写一些具有交互作用的教学页面实现个别化教学,大大增强教学材料的交互性和实时性。
(三)协作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的特点是:互教互学,合作教育。经验告诉我们,教育需要一个必要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而言,同学共处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同学之间互相不服气的好胜性和互可以促进学习,竞争性环境则有益于学习和获取知识。协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在讲授式学习模式和个别化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能力和合作品质有重要的价值。同个别化教学模式相比较远程教育论文,由于协作学习更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道德品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是目前教育界比较看重的一种网络教学模式。在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过程中,基本的协作模式有三种方式:竞赛、协同与互教互学。在竞赛方式下,教师通过网络组织学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展开竞赛。在求胜心理的驱动下,学生通过利用网络学习教师提供的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可以使得学习效率变得更高,更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特定的评价方法,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能够很容易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为完成任务,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使学习效果比较显著。在协同方式下,学生为完成某个共同的学习任务而组成特定的小组,通过利用E-mail或者BBS的方式下不断进行针对学习任务的讨论,相互指点或者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不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协作学习模式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学习小组,以小组协商、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当人们在一个真实的活动中协作工作时,他们将共享各自的观点和认知结构。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观点中发现问题,能够与他人磋商,并产生新观点和想法。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cssci期刊目录。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网络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集中式教学的不足,使教学材料得以灵活、形象、生动地展示,成为支持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方式的有力工具。网络教学应用的好坏,教育观念与教学组织策略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教学组织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许多弊病。比如学生自制力差、在学习方法上比较迷茫等。这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发现式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根据杜威的“从做中学”的理论,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易获取性,通过利用教师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有关资料,学生用一段时间收集资料、分析与总结远程教育论文,得出一定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归纳、总结与概括能力。通过利用发现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能够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与探索能力。在校园网较小的范围内,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提供基于网络的交互性CAI课件,学生通过使用课件,发现某些原理或抽象思想。这种模式彻底改变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在发现式教学模式中,影响教学效果的四个基本要素:即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将这四个要素组织与衔接好,便能够在简单的技术背景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要有比较敏感的反馈系统,以便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三、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
在网络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帮助者、促进者、启发者。采用传统模式培养的教师以及沿用旧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都不再适应网络教学,而一切新的教学思想、新的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都离不开教师。离开了教师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都不会真正发挥作用。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新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条件。但是面对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广大的教师还缺乏准备。任课教师缺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技能,对计算机技术对教育深刻影响的认识和技术应用还很薄弱。实施网络教学,教师应该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知识和技能、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多媒体课件应用及软件制作技能、网络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金升灿,韩英:《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0年1月10日第1期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一:
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我力求教学的个性化发展,从朦胧的意识到实践的自觉,经过了不少反复和犹豫。今天,教育个性化实践的收获和来自时代精神的支持,终于使自己能够有机会进行理论的推究和实践的总结。
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内涵应包括三个层次: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语文教育的个别化,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
1、语文教育的人性化。语文教育除语言交际的工具性功能和文化传递的人文功能外,还有道德伦理和审美功能,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而真、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语文教育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对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实现了人的双重存在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语文教育通过实现个体(学生)发展来实现共同体(自然、社会)发展,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社会对人的奴役,这种语文教育是人性的、人道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语文教育中,弘扬自由民主的学术精神,这无疑对学生健全的个性的形成具有人道意义上的价值。
2、语文教育的个别化。“突出”、“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手段”
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而且个体本身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也存在差异性。为了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发挥的余地,语文教育针对学生差异性区别对待就是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学生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感知、人事、思维、记忆和想象等都会有所变化,高中阶段更是这种变化的振荡期。而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要比个体内部不同阶段的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语文教育的个别化,就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手段的个性化与学习方案的个性化。
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就是一方面督促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班学生、能够切中要害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倡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作业内容,自由选择个人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比如,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实现体会和学习散文结构特点这一教学目标,我鼓励学生在老师给定的十二篇不同题材的文章之中,自己选择喜欢的、能够理解领会的文章展开阅读学习,甚至可以自行到课外寻找学习材料。
作文教学亦如此。在内容上,我长期提倡学生抒写独特的个人生活和个人对生活的真实的感受和判断。在体裁上,我坚持选取一种作为特长,并由此切入,感悟写作实质,实现突破,在其它体裁上达到基本要求。擅长写诗歌的、写小说的、写评论的同学,在心理优势下,加以引导不但使特长更优秀,还能弥补其它文体写作的缺陷。超前者管理创作,落后者鼓励达标,人人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进步,就会形成良性的教育生态。
教学方法手段的个性化和学习方案的个性化就是要求自己避免用一种方法教育四十五名学生,而是力争用四十五种方法教育四十五名学生。 方法手段选择的前提条件就是对学生个性特征和学习进度水平的熟悉了解。为此,我准备了所教班学生的详细记录本,点点滴滴,一年下来,哪把钥匙开哪把锁,自然非常清楚。和学生一起设计学习方案也就得心应手了。
3、学校语文教育个性特色。它主要是在课程上要求学校语文教育要有自己的总体个性特色,同时也要使学生能够在自己个性特点前提下具有选择学习内容的充分自由。这就要求学校的课程体系在自觉自为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和具体的资源特点。必修课之外,选修课和活动课是形成学校课程特色的重要阵地。比如,以名著选读、传记选读为特色的系列课程,以文学创作、戏剧演出为特色的活动课程,都将在创造巨大选择自由度的同时,形成鲜明的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课程是当今国外中学,未来将是我国学校吸引学生的主要资源。
二、语文教育个性化的课堂实现形式
这是前述问题在课堂上的微观化。语文教育个性化内涵的最重要的落实形式就是课堂教学,换言之,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个性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个性化语文教育的课堂实现形式,其结构内涵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教学目的。殊途同归,个性化语文教育时刻要直面教育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实际上是个性化的归宿。不管教师和学生进行怎样的个性化教与学的设计,知识与能力、道德伦理与审美、人格与心理诸方面目标应该是不能有所松动或异化的。但从另外两个方面来理解,也许会发现新的天地。一方面,就总体目标来讲,科学的知识体系与能力序列可以是个性化的,也就是可以因人而异,进行先后次序的调整和主次轻重的改变,但这又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个性化的学习目标将会使处于同一课堂的教学难以协调,要么废除班级授课制,要么否定教学目标的个性化。另一方面,就个人而言,可以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分出实现目标的不同层次,这是在当前实现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具有妥协性的方式。
二是教学内容。这是高中语文教育个性化最为宽广的舞台。教学内容因人而异,强调的是对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的尊重,教学内容因个人本身不同阶段和不同特点而异,则强调的是对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的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就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或提供建议。
三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首先要适应自己独特的班里学生的个体特征,更为困难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问题、任务或项目,交给相应不同特点的学生去完成。同时又能够让“无任务”同学获得良好的信息反馈,获得自身的发展。
四是教学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成为个人获得发展的主动者,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完成组织工作的同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收获了职业创造的快乐,体会了教师职业的尊严。无疑,二者都在自身的生命历程中,获得了自由而真正的发展。
此外还有教学条件:教学设备、教学手段,也会在时空人等不同组合中,做不同的调整。与前述四个方面一起,组成富有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形式。这一结构形式,又与更富个性化的课外辅导相结合,组成课内外并举的个性化语文教学新形式。这一教学形式又与学校富有个性特色的课程体系相结合,在人性化的语文教育光辉照耀下,共同形成新时期个性化的语文教育。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二:
一、解读人格教育
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断完善人格,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曾有报告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在思想上,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上,会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在人际交往上,会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能够与人愉快相处。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就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发现问题,并善于客观地分析问题,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人格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从社会的发展来看,需要提出人格教育。目前,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学生容易受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重视起来。由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要对学生“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一切都说明,语文课程改革重点定位在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功能,更是实现语文教育“元”的价值。
2.从高中语文教学功能的角度出发,它的全面性、深入性以及发展性,需要人格教育来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多地向学生传授统一的理论和经验,很少因材施教,虽然也一直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很多方面绩效不高。同时,还存在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问题,使得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与现代教育理论相悖,不能够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3.人格教育有利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目前,一部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常见的有:自控能力差,思维方式极端,团队协作能力差,心理平衡能力差。从语文教学角度考虑,以上情况表明语文教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偏离了其本质——燃烧起受教育者心底的火种,让他们生命之光焕发出炫丽的光辉,从而使他们身心健康。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具体措施
⒈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个人人格魅力至关重要。在心理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乐观向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顽强的意志;在教育观念方面,语文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豁达的语文观”等思想;在学习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严于教学,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塑造教师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 2.把人格教育放在课堂上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公平公正、活力四射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多在课堂上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教学的过程,在互教互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还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变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实践过程。
3.把人格教育延续到课外活动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续到课外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从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培养出的抽象情感力量,内化为实实在在的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师应多采用一些课外(比如阅读)方式指导学生,并为学生的人格实践创造机会。
4.寓人格培养于语言能力中。把人格的培养寓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从阅读教学和听说教学出发,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我们提倡自我阅读和整体感悟阅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基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感悟文章的真谛,这样能够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我们很重视听说教学,因为听说是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听说能力的提高。
1.集中培训阶段的培训模式
1.1 学习-讲座-研讨。据当前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学员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安排了讲座。学员们结合讲座内容,与主讲者进行互动、研讨,以促进学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专家讲座与研讨交流、学员沙龙和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普遍性与区域性生物多样性特色教学、体验反思与训后提高等丰富多样的形式,分享教学经验与智慧,着眼于提供专家与培训者互动的平台。
1.2 优质基地中学跟岗研修。到有特色的优质中学进行跟岗指导为特征,以参与式培训为主打形式,通过专家专题发言、学员参与式讨论、观摩课堂教学和以学科为载体的校本培训等形式实施,力求在参与互动中建构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研修中既注重方法引领、理念内化,又注重实践指导。
1.3 通过送教下乡活动,展示成果。针对兵团农牧团场中学生物教师对各类培训的需求,做到按需培训、送教下乡,努力解决农牧团场生物学科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员献课、学员教学反思、学员专题讲座、学员组织参与式讨论、专家组评课及评估考核等形式开展送教下乡活动,以展示培训研修的成果。
1.4 经验共享。通过“结业考核与学员经验交流有机融合”的形式,使学员之间交流分享经验。从培训内容的板块设计来看,各学科的培训形式基本上都包括以下三大板块:(1)学员交流。学员先分组交流自己近5个月来的培训成果、个人体会、教育故事和教学案例,再把小组交流中表现优秀的学员推荐到全班交流。(2)论文答辩。由高校学科教育专家和省、市、区教科所教研员以及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组成的论文答辩小组主持论文答辩。(3)提交丰厚的结业成果。学员需提交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期间的个人发展规划、培训总结、个人教育教学中的叙事小故事、优秀公开课教案、校本研修方案、公开发表的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优秀课堂教学实录(或视频案例)等内容。每个学员都将自己提交的培训成果装订成册,相关电子文本刻录成盘,并放在班上展览,以达到经验交流、智慧共享的目的。
2.分散培训阶段的培训模式
分散培训阶段,对返回工作岗位的学习、研究,我们注重发挥这些骨干教师在当地的辐射、引领作用。为了保证分散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采用的培训模式为:
2.1 个人课表学习。通过培训中心引导教师结合课程改革,设计教学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与培训的时间表,为学习者提供读书、讲授与实践活动的“菜单”供他们自主选择,设立开放的培训和信息资料中心,创造丰富的信息环境。在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养成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兵团农牧团场中学生物教师与本师(市)城镇内市级骨干教师结对子,进行相互听评,个别指导和相互交流,并将结对子情况作为城镇骨干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促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和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策略、构建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等,建立良好的可持续跟踪交流发展态势。
2.2 远程网络学习。培训中心利用E-mail、QQ、博客等网络通信开展的教研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起兵团农牧团场教师以自主学习为主、以教研活动为支撑、以信息资源为支持的交流网络,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关注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贴近中学教学实际,贴近教师专业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让凝聚在基层教师身上的实战经验与各位专家教授的高度理论指导相碰撞、熔合。
2.3 课题研究形式。以课题研究为中心的培训方式。指导教师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课题,并担任申报人,然后分设若干个子课题,组织学员分工承担研究或实验任务。其目的是使课题研究或实验的全过程成为培训学习的过程,从中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兵团农牧团场骨干教师基础较薄弱的情况,选择了贴近学员实际的小课题(具有近、小、真、准、高、深的特点)。
2.4 教学实践反思。这种做法是指学员运用所学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梳理,重新审视,作出理性思考。要求学员分散培训时采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培训模式。具体流程为:(1)实践:组内备课、上课,完成课堂实录;(2)反思:与所在学校教师一道对课堂教学细节共同进行研讨,结合案例研讨方式,赏析课堂的愉悦与困惑。借鉴他人创意,突显自我风格,完成新的实施方案;(3)再实践:组内教师对同年段不同班级学生,进行二度实践,完成第二轮课堂实录;(4)再反思,再调整,完成第二次修改方案。
2.5 特色式校本在研引领。通过与受训学员及单位的“手拉手”长效性培训机制,探索结对申报、资源共享、合作论坛、互访交流、对口支援、“捆绑式”评价、彼此促进的均衡发展模式,为学员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提供方向性与策略性的引领。推出一批新时期优秀初中生物教师的典型及初中生物教师工作的示范区。
论文关键词: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应用能力
在当今的国内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迫切需要具有从事营销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据调查,在企业建议营销人员应加强的素质中,营销学知识仅为42.62%,而实践能力高达66.66%,说明企业现有营销人员实践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重视实践性教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在远程教育与实践操作中寻求一个结合点,发挥特色,进而更好地来培养实用性人才。
一、以实践教学设计方案为前提,培养学员的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设计是培养和锻炼学员职业能力的一个实践教学策划,是实现最终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的策划应遵循市场规律,利用主客观条件,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设计中应从企业所需要的营销人员素质和能力出发,对营销人员需要的能力进行分解和集成,以此作为开展实践教学方案设计的依据。
(一)注重职业基础综合素质训练
职业基础综合素质是指专业技能以外的,从事本行业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一是表达能力。做营销策划,相关人员必须清楚、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让对方认同、接受你的观点。二是思维与创新能力。市场营销工作人员必须思维活跃,在创新中树立优势。针对上两项基本能力应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中增加一些灵活的案例讨论训练,一方面学员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表达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学员多角度思考,发散性思维,训练学员多创新多思考的习惯。三是团队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互相合作是成功的法宝,为了培养学员们的团队精神,应该多设计一些实践题以增加学员共同配合、分工、协调完成的能力,使学员们在有趣的实践当中又能体会到团体合作的乐趣。
(二)注重专业技术能力训练
市场营销所需的专业技术能力一是市场调研能力。在方案设计中可以通过调查计划的制定、调查问卷的设计等来训练学员的调研能力。二是制定营销战略能力。市场容量有多大,消费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教育论文,竞争对手的弱点在哪里,这些都是市场营销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在方案中可以通过企业战略环境分析、市场细分表的设计与分析、目标市场策略STP等方案的设计来训练学员的这种开发分析、制定战略的能力。三是营销策划能力。营销策划是根据企业的营销目标,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为核心,设计和规划企业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从而实现个人和组织的交换过程。为此,在方案中可以通过4PS营销组合策略的制定,要求学员对某几个品牌的产品进行实地调研并评价它的营销策略来训练这种能力。
二、以导学优势为依托,培养学员的应用能力
(一)注重引导学员自主学习
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具有系统教学资源共享和灵活性强的教学优势。开放教育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及实践应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围绕学员自主学习、个别化学习而设计,通过多媒体手段方便、快捷地完成,学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方便灵活地参与教学。如市场营销学教学课件是通过网络共享的,实践教学中有的实践是通过电大网上讨论完成,教师点评也有许多项目是通过网上公开点评的等,极大地方便了学员的自主学习,提高了学员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二)注重难点问题归纳,引导学员理论知识学习
实践教学并不能忽视理论导学,市场营销学的许多理论和原理都是企业实践经验的总结,所以在课堂上或者利用多媒体手段讲授市场营销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因此,市场营销学教学实践中要突出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调研、市场预测、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消费者行为分析、确定营销组合策略这些方面的具体知识的应用。同时要注意搞好教学方法的设计,开展启发互动式课堂教学,主要采取讲授法、案例学习法、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情景设问法等,鼓励发散性思维,培养学员求异和存异的思维方式。
(三)注重实践作业操作步骤的讲解和总结讲评
教师除了引导学员掌握实践环节所必须的重难点知识外,更要制定详细周密的实践教学指导计划,重视对操作步骤的讲解,这样学员才能明确实践的操作步骤,完成实践任务更有针对性,也更具主观能动性,在最终的实践中才能勤动手、会思考。同时对于上一次实践任务完成情况要给予点评,学员可以从这种评价中来要求自己,实现从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转换和提升,增强学员的创新能力。
三、以实践基地为平台,锻炼学员的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员营销技能的核心教学。职业能力不是讲授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教学中应开拓思路,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一)校外实地取材与校内课堂训练相结合
实践教学难度大,应创新工作思路,挖掘校内资源。开放教育的学员来自于各行各业,营销理论与自身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实际相关,这也是开放教育学员较普通高校学员的独特优势,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方便。在实践教学中可以结合这种优势,根据培养实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设定来设计技能训练项目和素质培养方案,组织学员结合工作实地取材,收集有关现实市场和企业的资料。把这些材料作为技能训练的背景材料,使无目标的学生有目标,有目标的学生更准确。通过自主实践活动,使学生发挥所学和所长,找到课本理论与工作实践的汇接点。
(二)校企合作
为进一步培养学员的实战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让学员亲身体验企业营销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在企业真正的顶岗锻炼,了解企业对专业人员的素质、专业知识、综合能力有哪些要求,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营销实践中,从一个营销者的角度看待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自己作为消费者看待他人的购买行为的差异。使学员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并最终达到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的市场营销教育目标。《市场营销学》实践教学,可以选择营销成功并有特色的企业或利用学员所在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安排学员到他们工作的单位去进行实践。这种校企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更贴近企业市场营销的实际教育论文,可以检验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否与企业营销实践脱节、学员掌握的技能是否与企业营销实践的要求相符,强化和修正课堂上学会的营销知识与技能。学校和企业也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密切合作、拉近距离,联合打造实践基地。
四、以教学评价为保障,检验学员的应用能力
通过市场营销学的实践考核可以检验实践教学效果,可以让学员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对教师和学员起到双重的督导作用,保障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控制,建立完善的考核办法
目前市场营销学实践环节的考核所占成绩比重过低,影响学员学习积极性。以4PS组合策略为例,即使是2-4人一组,工作量也是较大的,包括调查、数据处理、方案设计、营销策略有效性分析等,学员很有可能因为在最后总成绩比重过低而积极性不高。教学中应该提高平时实践环节的考核比重,让老师和学员重视实践环节。
(二)明确考核内容,实施量化考核
一是丰富考核内容。从提高学员独立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出发,按从事市场营销工作需要的能力进行分模块设计安排,整合出需要掌握的相应营销理论。如营销重要作用、市场调研、营销环境、目标市场定位、4PS营销组合策略等原理,分布在各个实践环节中。二是应根据实践内容设计考核指标,实施量化考核,明确各项的评价标准,将主观评分转化为客观评分,使评估考核趋于公平。三是注重对考核过程的管理。市场营销的实践考核应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实施有效的过程监督。在每个环节结束时,教师根据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给予量化分数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成绩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实践过程的监督和激励。
(江西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 具备良好的教研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和教研能力现状并不如人意。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欠缺,能力较差,并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高师教育阶段为师范生打下教研基础、培养他们的教研能力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师院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准)教师教研能力的重任。正确把握教研能力的内涵,探求培养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学教学技能实训”课程、“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高师教育中的必然环节与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并在师范生入职初期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最终优化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教研能力培养为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培养和造就具有较强教研能力的教师。
[
关键词] 师范生;高师教育;教研能力;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81?04
一、教研能力是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国家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发展则需要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2010 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不断地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这与最新推出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要求相符:教师除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日常所需的专业能力外,特别增加了反思与发展方面的能力要求,即教师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2]。可见,具备良好的教研能力已经成为时代对教师的必然要求。
二、高师院校必须肩负培养(准)教师教研能力的责任
新时代要求教师成为具有教研能力的专业化教师,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和教研能力现状并不如人意。朱新卓研究发现,现代化就对教师的专业化存在制约,使教师陷入知识、权力和伦理三重困境[3]。樊洁认为“我国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存在着不少问题”:对教育科研认识水平不高、教育科研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教育科研能力欠缺[4]。姚婧也看到了一线教师令人堪忧的教研能力情况:教师教育科研意识欠缺,能力较差,并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5]。徐大生通过对师范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分析发现“高师学生的教育科研能力现状也相当不容乐观”[6]。朱沛雨对某所高校师范生的调研也发现了师范生教研意识、教研知识、教研能力、教研成果等方面的缺陷[7]。
教师和师范生教研能力的缺乏与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对教研能力的忽视不无关联。现行教师在职培训和高师教育所设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都不利于(准)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因此,职业教育机构和高师院校应该顺应时代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进行教育改革,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教研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高师院校是教师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职前和在职教师教育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师教育更是教师教育最为基础的一步。高师教育阶段为师范生打下教研基础、培养他们的教研能力也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高师院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准)教师教研能力的重任。
三、教研能力的内涵
要有效地实施教师教育改革、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研能力,首先必须明确教研能力的内涵。
教研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探讨。宁虹认为“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整体、根本、开放、创造的态度理解教育、教学和研究,把教育、教学、研究视为教师工作的整体构成,它们原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8]高双桂概括了教师教研能力的五个部分:敏锐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立体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9]。肖钰士则将教师的科研素养细化为八个方面,强调了教师的知识面、资料收集和信息开发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严谨的作风、实验设计和计算能力、发现分析和论证问题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研究成果的运用能力[10]。结合已有文献和我们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我们认为,教研能力指的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能力,即:在教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认为教研能力应该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第一,教研意识:能够意识到教研能力对现代教师的重要性;第二,教研知识:能够识别教研,了解教研的特点、掌握常见的教研方法;第三,实际教研水平较高;第四,教研实践参与:熟谙教研的选题、设计、调研、资料收集、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步骤,经常阅读教研文献,经常参与教研实践;第五,教研意愿:愿意阅读教研文献、从事教研实践和获得教研指导;第六,教研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培养自己的教研能力;第七,反思能力:养成反思教与学的习惯,多角度、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与学。
四、师范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许多研究者就如何培养职前和在职教师的教研能力进行了思考和探索。顾群提出从培养师范生的“问题感”出发,激发他们的教研意识,并最终培养其教研能力[11];她还与杨平共同构建了涵盖高校办学与基础教育对接、理论实践相结合、知识向能力转化、学习研究相结合等四个主要问题的教研能力培养模式[12]。其他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培养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教研能力的路径与方法[13-16]。
这些研究者的思考与探索有力地促进了教研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研究也有着共同的致命弱点:这些研究都是研究者基于日常观察的思考,较少进行实证检验。因此,相对而言,这些成果的实践价值存在着局限。
为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我们结合教育教学经验,以及在省教改项目研究中积累的成果,构建了初步的师范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如图1 所示)。
这一模式将教研能力的培养与师范生必须学习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中学教学技能实训”“学术论文写作”三门课程,以及他们必须实践的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并在他们毕业后的入职第一年继续进行跟踪指导。希望通过这一一体化的模式,达到培养师范生教研能力的目的。
五、教研能力培养模式阐释
目前,我们正在逐步检验上述模式在实践中的效果。在此,我们对这一模式进行详细的阐述。(一)“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与教研能力的培养在这一步,我们对“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进行改革。内容方面,除基本的学科内容与教学内容外,以专题的方式融入适合中小学教师的教研理念与方法(初步拟定校本教研、教育叙事和行动研究)的介绍:向师范生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并呈现优秀的研究范例。教学方法方面,采用教师教学与师范生课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除教师课堂讲授这三方面的知识之外,给师范生印发相应的经过精心挑选的资料手册(资料中理论、优秀案例、专家点评相结合)。考核方式方面,采用形成性评价,要求师范生在学习每一个专题时撰写学习日志和课后读书报告(引导师范生在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中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教学”经历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教师对全部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进行书面点评,并在课堂上呈现和点评优秀的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学期末,师范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梳理,撰写学期学习报告。师范生课程成绩为课堂表现+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完成情况。教师则将一学期中优秀的学习日志和读书报告、精彩的点评、典型的研究案例制作成海报供学生欣赏。
这样,在这一门课程上,师范生可以积累教研知识,阅读教研文献、进行多次反思,再加上教师的引导,树立教研意识。
(二)“中学教学技能实训”与教研能力的培养
很多师范院校的这一门课程由授课教师自主安排教学,其结果是教学方式五花八门,随意性大,教学效果不佳。有些高师院校已在着手对这一课程进行改革。笔者所在学校已有相关改革。在改革方式下,该课程开始以小组的方式实施,课程内容包含中小学教案设计与点评、上课/说课优质课观摩与评价、说课实践与点评、上课实践与点评、板书设计与评价、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多项内容。这样的设计非常有助于师范生全面锻炼教学技能。但是这样的设计忽视了该门课程在培养师范生教研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可以结合中小学的教研实际,对这一新授课模式中的某些环节进行优化,以培养师范生的教研能力。
我们拟做如下补充。首先,教案设计部分要求师范生以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其次,优质课评价、说课点评、上课点评、板书评价、多媒体课件评价时,点评者不仅仅是教师,而且要引导师范生积极参与点评的过程。此外,上课实践过程中,引导师范生以同课异构的方式展开。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要求师范生进行反思,以记录师范生的心得体会和个人思考。最后,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教师有必要在课外通过邮箱、博客或课程网站等现代化教学平台为师范生提供各种形式的优质课外资源,并加强课外对师范生的指导。事实上,这样的平台可以一贯地运用于本文师范生教研能力培养的所有环节。
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同课异构是现在中小学最为常见的教研活动。在“中学教学技能实训”课程中融入这些活动,有助于师范生提早接触和体会中小学教研活动,为他们实习和以后从教尽快适应这些活动打下基础。而学习过程中的反思环节也可以继续锻炼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并引发他们对各种教学与研究活动的思考。
(三)“学术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本身的目的就是培养师范生的研究能力。但是许多师范院校该门课程设置时间短、只有八周,通常授课教师只能简单地介绍一些资料查找途径和目录制作等技术方面的内容,对真实的研究及其过程则无暇顾及。这样,该门课程并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带领师范生真正经历研究的每一个步骤。
我们在收集相关资料时发现,顾佩娅等在苏州大学英语专业开展的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模式中带领学生经历选题、文献综述和设计研究的过程,借助计算机与网络,构建以问题/项目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环境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7],这种做法值得借鉴。而熊淑慧和邹为诚将学术研究能力分为学术论文的语篇结构、科学思维和学术语言[18]的做法也提醒我们“学术论文”课程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三个方面。
在实践操作中,可以将“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具体划分为几个环节,分别引导师范生关注学术论文的结构、语言和思维,引导他们进行选题,撰写文献综述和进行研究设计(含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等的介绍)。每一阶段要求师范生分别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分析论文结构、语言、思维,选择一个研究话题,阅读相关文献并写综述,设计具体的研究。
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可以借鉴顾佩娅等的做法,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使用网络学习平台,将资料查找、目录制作等技术方面的内容在网络中呈现出来;还可以为师范生提供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引导师范生将每一阶段完成的任务上传到该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师范生互相交流和学习。师范生也要就每一学习过程进行思考,学期结束时再总体回顾与反思。
这样的设计引导着师范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研究过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学术论文。
(四)教育实习与教研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习是高师教育中最为核心的实践机会。师范生初次真正地以教师的身份走进学校、感受教育教学实践,他们会有很多的感慨、感想和感动。这些感触是他们以后从教的宝贵财富,因此有必要引导师范生以一定的方式记录下来。师范生实习中会碰到很多疑惑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平台供师范生与教师和其他师范生交流。此外,实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各种现象也需要师范生以研究的眼光进行审视,获得对这些问题和现象的深度认识。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认为教育实习中可以引导师范生做如下事情:第一,以教育叙事的形式记录他们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发生的典型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思考。将教育叙事放到博客或课程网络的公共平台中,供大家阅读和评论。最好能够邀请相关专业的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在读博士、教研员等对师范生的教育叙事进行评论。第二,通过QQ、课程网络等平台与教师和其他师范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共同讨论教育教学中碰到的困难。参与交流讨论的人员应该包括师范生、实习基地原任课教师、大学指导教师等。第三,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研究知识和经验,结合实习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境,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具体可包括教育实习叙事、行动研究、教学实验、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为使师范生参与研究更加充分有效,可以参考顾佩娅等的做法,邀请研究生担任助教,通过集体合作、个别指导、互相商讨等方式参与到师范生的研究过程之中。
这样,师范生集中锻炼了叙事和反思能力,也初步地参与到了实践研究之中。这既能锻炼他们的能力,又能丰富他们的实习生活,并较为完整地记录他们实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五)毕业论文写作与研究能力的培养
有了前面四步的积淀,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应该有了大幅提高。可以开始独立地进行一定的研究。毕业论文写作刚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到了这一步,教师应该尽量少地参与师范生的研究过程,只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即可。这时,教师要特别强调学术论文的规范,引导师范生掌握学术规范,科学规范地完成自己的研究。
与教育实习相比,这一步骤中师范生开始独立自主地经历研究的整个过程,有助于强化他们的研究能力。而教师在学术规范方面的引导有助于师范生养成规范做研究的习惯。
(六)入职初期与教研能力的培养
毕业论文写作的完成意味着师范生在高师院校的教研能力培养过程顺利结束。师范生可以走上教育教学岗位,参与到日常教学和研究过程当中。此时,新入职的教师处于站稳讲台的职业发展阶段,对中小学教材还不熟悉,还只能边缘参与学校的各种组织(教研组)。他们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这时,大学教师仍有必要以专家的身份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引导,指导他们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反思,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组织中并争取同伴的帮助,从而对他们正式的教育教学进行感悟和研究,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自身发展的目的。此外,步入正式岗位的教师面临着各种现实的压力,研究成果的公开已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大学教师要在研究成果公开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
上述六个步骤结合高师教育的各个必然环节,环环相扣,辐射了教研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必将在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当然,实际的教学总是错综复杂,这一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困难、有哪些步骤需要进一步完善等有待我们接下来在实践中检验。
六、结语
本文以新时代对教师教研能力的诉求为基础,倡导师范院校肩负起培养教师教研能力的历史重任,正确把握教研能力的内涵,探求培养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学教学技能实训”课程、“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高师教育中的必然环节与师范生教研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并在师范生入职初期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最终优化高师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以教研能力培养为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模式,培养和造就具有较强教研能力的教师。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 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010-07-29/2014-12-2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信息公开[EB/OL].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0.html,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127/201112/127836.html.2011-12-12/2014-12-24.
[3] 朱新卓.教师专业化的现代性困境[J].高等教育研究,2005(1):49-51.
[4] 樊洁.科研素质——中学教师亟待提高的教育素养[J].现代教育科学,2003(4):98-99.
[5] 姚婧.研究性学习与高师科研素质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3(5):17.
[6] 徐大生.高师学生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其培养[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4):116.
[7] 朱沛雨.师范生教科研素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宿迁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19.
[8] 宁虹.“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解与可行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2(1):52.
[9] 高双桂.浅谈高师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95-96.
[10] 肖钰士.论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培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4):40.
[11] 顾群.教研能力的培养要从激发“问题感”开始——谈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研意识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8(4):152.
[12] 顾群,杨平.高师学生教研能力培养模式的建构[J].继续教育研究,2011(3):87.
[13] 李海涛.论转型期高师生教改意识和教研能力的培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97-102.
[14] 肖全民.基于专业化发展的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培养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58-59.
[15] 苑广滨.立足专业发展,树立教研意识——谈小教专业(本科)师范生教研意识及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8(6):151-152.
[16] 周淑红.高师学生教研意识培养与教学能力培养整合的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4):113-114.
[17] 顾佩娅、张烨、古海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44-51.
关键词:师爱;给予;学生
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课程改革也进行了多次,其实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关爱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爱学生的人格健全。在目前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没有大变化的情况下,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仍是以学生的成绩高低为标准,这样就造成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假借爱学生、为学生好的名义实行“短视教育”的方式,简单粗暴、棍棒呵斥,造成学生不服,存在逆反心理,更不领老师的情。所有的教师称爱自己的学生,但很多学生称感觉不到老师的爱。
“亲其师,信其道。”“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可是真正懂得爱而且会给予爱就需要教师有正确的理念和科学的方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学生师爱。
一、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优秀的教师通常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将师爱融入学生的心间,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真爱,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学。同年龄段的学生成长过程中尽管有其共性的一面,但每个学生也必定有其独特的个性化一面,教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的使命是既教书又育人,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提高全民族素质。我们不能只注意学生学习方面的表现,必须从家庭、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全面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心灵碰撞,找到恰当的教育方法,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一般而言,班级里那些表现突出的,如成绩好爱发言的、调皮爱动的学生容易被老师关注,而那些成绩平平、性格孤僻、默默无闻的学生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同时要注意个别差异。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意注意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对不显山漏水的学生,适当时机给予其表现机会,或主动与这些学生接触。让全体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而不会出现被忽视的感觉。
二、尊重、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
传统教育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殊不知,教师的权威绝不能凌驾于学生的人格之上,否则,无论你有多大的学问,也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与爱戴。获得别人的尊重是人的一种普遍心理需求,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表现在对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才能诱发出学生的自尊、自爱和自强。目前学生普遍存在心理脆弱、敏感等弱点,因此教师教育中的一点漫不经心、考虑欠周等都有可能伤害W生。一旦学生受到了伤害,再要重新建立起信任就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在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的自尊。
当然,教育是有目的性的,师爱也必须有明确的原则性,爱学生的同时教会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信任是前提,严格要求是必然过程,严格不是简单粗暴、斥责,而是要发自内心地正面引导、帮助,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表扬和鼓励学生,给学生以心灵的呵护
学生往往特别重视教师的评价,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优点和长处的重要方法。学生认识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就会有意识地长期保持下去,形成自发的热情和稳定的习惯。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求,尤其是比自己级别高者的赞美与鼓励会成为其积极向上的动力。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给予学生鼓励、信任、帮助。教师要关注每一个教学的环节和教育的细节,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尽力做到及时、适时给予学生肯定、赞美和鼓励。另外,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也是其爱的直接表达,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欣赏、关爱、喜爱,这样学生会信赖教师,给教师积极的反馈,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学生找到被重视的感觉,不断进步,在“我优秀,我独特”的心态中,不断进取,向着更高、更远、更美好的目标努力!当然,在鼓励和表扬时也要注意,要实事求是,不滥用鼓励和表扬,更不能错误地把学生的缺点当成特点。夸奖要适度,对学生的良好表现,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其恰如其分的鼓励。因为不切实际且过度夸奖,容易造成学生的虚荣心,效果会适得其反。
作为人际关系中爱的一种特殊形式,师爱的重要性在当今教育工作中尤为显著,它是我们教育成功的关键。一个优秀的教师应是无私地、恰当地爱着学生、温暖着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暖流中敞开心灵、积极进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随笔选[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享;微信公众平台;教育论坛
引言
21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多元的途径,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需要教师立足校本,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加快专业化发展的步伐。正好,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高素养, 促进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作为一个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教育工作者,我将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谈谈我对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看法。
1 教育专业化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具体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现代企业教育》中总结:教师专业化发展(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有时也简称为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包括:(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征
2.1 教师专业化发展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背景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彻底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为应对新挑战,教师必须朝着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发展。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师的发展需求:
2.1.1 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日趋明显 。几十年形成的固定应试教育授课模式,让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无法提升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不面对问题,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切实把网络的发展融入到教学中,必将会被现实淘汰,在很大程度上更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2.1.2 网络教学的优势日趋凸现。网络资源丰富,又具有互动灵活性,利用网络开展校本培训,正好能弥补传统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低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网络这一快捷手段弥补不足;
2.1.3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的网络管理平台,为师生之间开辟了超越时空的研讨新天地。QQ,微信等通讯手段和交流方式的流行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新的交流方式和平台。
2.2 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优势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多种方式,但是,经过这今年的实践证明,显然,利用好网络资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它自己独特的优势:
2.2.1 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无论资源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资源的内容包含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以及同一学科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知识;能够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要求。资源的形式包括文档、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虚拟空间等等。比如近两年出现的大学公开课和精品课程,给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2.2.2 丰富的学习与教学手段。网络环境中,信息工具的更新迅速快、功能强大,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教学的手段。学习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工具学习和交流理论和实践知识,促进知识建构,扩充知识结构; 教学实践中, 教师利用信息工具组织和呈现知识,多样化地展现知识内涵协助学生快速高效地理解、吸收和应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通过纯正的外语视频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切实的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不是我们传统教学当中教条式的灌输主义。
2.2.3 知识成果的传播速度快。知识成果包括学科知识成果与教育领域的知识成果。新的知识成果产生后,通过微博,博客,微信,专业学科网站上传分享等网络形式迅速传播与蔓延。教师能即时获取新的知识成果,经过学习、吸收和理解之后,把他人的优秀教学成果融入进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快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和推广。知识成果的迅速传播大大缩短了成果的转化周期,提高了成果应用效率和效益。
2.2.4 高效的交流协商。教师与同行借助网络工具就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经验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并针对教学难题展开讨论和协商,获得有益的方法和经验;教师与教学专家进行咨询交流, 获得有益的指导和帮助,解决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促进知识和技能跨越式地发展;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等等,从而更好地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2.2.5 广泛的协作学习与研究。不同区域的教师能通过互联网络, 实时或非实时地开展协作学习和研究活动。教师通过网络化的协作学习与研究,科学分工,优势互补,提升了学习和研究的实力,能够胜任综合性的、复杂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协作的广泛性还体现在学科领域上,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能聚集、融合在一起,开展跨学科的协作学习和研究活动。
3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途径
3.1 要有效实行资源共享
当今,教师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多样化的网络资源, 以及开放式的资源共享环境。因此,无论是大到学校还是小到一个班级,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需要制定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鼓励资源创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同时,优化资源共享的环境,合理筛选,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
3.2 要提高网上教学和交流的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课本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形式,能够真正实行网上教学和交流是当前教学形势对教师的迫切要求。因此,教师要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上备课、网上虚拟课堂教学、网上辅导、网上答疑解惑和网上批改作业等。而且,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深刻认识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更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更多的是组织学生一起探究和学习新的知识,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
教师要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能收发电子邮件,能在网上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尤其是要利用好当前流行的QQ,微信,微博等实时交流软件。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专题讨论和开展科学研究,与其他教师在网上交流教学心得体会等。借助这些网络资源,切实有效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3.3 要以学校或年级教研讨论为平台,,积极开展网络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又为集体备课插上了双翼。依托学校或年级专门开设的教学教研论坛平台,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是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网络集体备课不仅是教师利用网络寻找资料、制作课件,更是本校教师之间、本地区各校教师之间、不同地区各校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立体备课,使集体备课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的内容也由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教案,发展到以备学生、备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备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实现。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最大优势是:只要登上备课平台,教师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这就弥补了传统集体备课的备课人数、备课时间、备课资源、备课地点有限的种种不足。
3.4 要在校本培训基础上,建立网络资源平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在《教师专业化制度的改善》中提到,教师专业化发展要遵循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原则,在上级统一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集中力量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4.1 建设先进的资源库运行环境,创造有利于资源共享的条件 。信息技术中的大量资料,为教师备课、上课、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素材,为师生吸取新的教法、学法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每隔一段时间,教师都要把自己教学第一手资料传送到一定的教育资源库,建构一定的教育资源网络体系。
3.4.2 创建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校园网站,建议包括如下内容:教研新闻、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教研论坛、教研论文、教研计划、教研通知、学科动态、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课外活动等栏目。还可创建教育论坛或教育博客网,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平台,为教师提供大量及时的信息,保证有充分的信息流入本组织,有知识的自由传播和创新。
3.4.3 创建网络教学环境,培养教师较强的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由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它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
3.5 利用好社会性软件
社会性软件具有简易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及时性等特点。社会性软件的广泛应用在个体知识和共享知识的组织和管理、社会网络的构建、促进个体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有:即时通讯工具、e -Mail、博客、微博,微信等等。为了使社会性软件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使用社会性软件的效率和质量。
3.5.1 开展社会性软件的技能培训。使教师快速了解社会性软件的性能、功效和用途,掌握社会性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术, 巧妙地应用社会性软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学习和教学活动的效率。
3.5.2 提高教师社会性软件的使用意识。意识到社会性软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调动使用社会性软件的积极性; 意识到社会性软件在个人专业发展上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社会性软件开展教、学活动;意识到社会性软件在知识构建上的意义,鼓励教师在软件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观点、思想和知识的交流和协商,以实现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探索。
3.5.3 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自主学习、交流协商、专题讨论、咨询服务、协作研究、评价反思等模式中选用合适的社会性软件进行学习、探索和反思;努力提高社会性软件的使用效率,使社会性软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工具;鼓励教师评价利用社会性软件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效果,不断改进知识和技能提升的方法和途径,科学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可以说,今天教师专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网络环境,教师只有在网络环境下不断地去学习,体会网络的巨大功效,把网络的有效因素融入到自身的学习和教学中,才能在信息化时代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新途径的探究 》 李强等著 2010.7
[2]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赵慧丽著 2011.11
[3] 《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及品质》 刘学金著 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