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5 06:25: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校少团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研究现状
1、少先队作为广大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少先队组织历来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自主和实践创新,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个性——“少先队的自动化”。其作为少先队的“灵魂”体现在少先队工作的方方面面。
2、少先队的社团文化作为少先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丰富了少年儿童的生活、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扩大了他们的求知领域、增加了他们的交友范围、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少先队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健康向上、正面引导的作用。它体现了不同学校、不同发展状况的少先队各自的特色,开发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少先队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3、少儿科学院是我们月浦新村小学少先队的社团。自年成立至今,已从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了成熟。学校少先队也通过长期的实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少先队科普系列活动的探索》、《少先队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开辟少先队科技活动网络阵地的探索——构建网上少科院》、《信息技术支持下“绿色育人”模式的探索》、《少先队主题人文环境创建对实现少年儿童自主教育辐射的研究》等。这些课题的研究都是围绕着学校少先队的社团——少儿科学院的活动展开的,对各个发展阶段都起着“总结——反思——提升——发展”的作用。为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
1、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少先队自身建设的需要。
少先队在长期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昂扬向上的、自主自动的少先队文化。社团文化是少先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了各校少先队的特色,属于少先队的特色文化范畴。社团文化作为凝聚少年儿童的重要力量和激励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它体现着新世纪、新阶段少先队发展的要求,实现着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目标。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建设是少先队完善组织机制,突显自我管理,实践自主生活的需要。
2、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实现“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的有效手段。
在教育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这一具有导向性意义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将“文化”置于教育发展的空前高度,视之为教育灵魂的所在。作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少先队社团文化也散发着独特的塑造教育灵魂的魅力,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手段之一。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建设具有体现本区特色的现实意义。
3、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校少先队的社团——少儿科学院是顺应“科技教育是一项基本校策”而于年成立的。十多年来,少先队一直以“科学普及”为目标,实现社团活动的自动化建设。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中,已基本形成了相关的“模式”、“机制”等,但缺乏系统的总结与提升。因此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来对学校少先队社团文化作一个全面的反思与提炼,为形成校本特色的少先队文化理顺思绪。
二、课题研究组织:
(一)顾问指导组织:
1、进修学院:本课题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将聘请区进修学院科研室、德育室的专家对我们的研究过程进行专业指导,及时将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困惑、难点加以解决。
2、区少工委、区少科站:本课题有许多方面涉及到少先队的科技活动,因此将聘请区少工委、区少科站对学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的科技活动进行指导。
(二)研究实施组织:学校确立了以大队部、德育室、科技室、科研室为核心力量的研究组织,将分工合作进行本课题的实施。
三、课题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来创建以“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构建以“自动化”为目标的少科院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探索以“全童性”为宗旨的少儿科学院社团的活动模式,并进行科学品质培养的个案研究。
四、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通过四个层面对学校少先队社团——少儿科学院的文化建设进行研究。这四个层面分别是:环境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活动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本课题从以上四个方面,以不同的角度对学校少先队的社团文化进行研究实践。
(一)进行环境文化层面的研究:创建以“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学校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1、少先队的标志性环境建设:学校“领巾苑”的创建。
2、围绕少科院活动的“五园两线”的规划与创建。
3、开辟学科探究的网络环境:网上少科院的创建与发展。
(二)进行制度文化层面的研究:构建以“自动化”为目标的少儿科学院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1、规范少科院的三大组织机构:顾问机构、辅导机构、行政机构。
2、与快乐中队建设相结合,完善少科院小分院的建设。
3、建立少儿科学院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
(三)进行活动文化层面的研究:探索以“全童性”为宗旨的少儿科学院社团的活动模式。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1、探索少科院与网上少科院活动的交互方式。
2、探索网上少科院科学探究活动的操作模式。
3、研究辅导员组织活动的行为对策。
(四)进行精神文化层面的研究:进行科学品质培养的个案研究。主要开展以下两方面内容的研究:
1、队员成长的个案研究。
2、科学品质培养的活动个案研究。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计划从年9月开始正式启动实施,至年9月完成结题报告和课题相关的成果。主要研究过程安排如下:
1、准备阶段:(年9月——12月)
(1)查阅、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已作的一些研究
(2)修改课题研究设计方案
(3)组织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估
(4)组织群体和个体的专题学习、交流,完成相关的研究综述
2、实施阶段:(年2月——年2月)
(1)制订阶段研究计划及实施细则
(2)创建以“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
(3)构建以“自动化”为目标的少科院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
(4)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汇报
(5)探索少儿科学院社团的活动模式
(6)进行“全童性”为宗旨的科学品质培养的个案研究。
3、总结阶段:(年3月——6月)
(1)收集、归纳、调整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报及专家鉴定
(4)修改研究报告,编撰研究的相关成果
六、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实施的特点和研究的实际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将涉及到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不同的、多样的研究手段更好地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七、研究条件:
1、学校少先队通过长期的实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和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资源。如:《少先队科普系列活动的探索》、《少先队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开辟少先队科技活动网络阵地的探索——构建网上少科院》、《信息技术支持下“绿色育人”模式的探索》、《少先队主题人文环境创建对实现少年儿童自主教育辐射的研究》等。
2、研究的主要成员均参加过相关课题的实践与探索,其中包括市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沈文文副校长、多篇论文获奖的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王燕平老师、区十佳科技总辅导员顾海滨老师和长期从事科学探究活动并多次获奖的少科院辅导员赵金老师等。强大的研究队伍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人力资源保障。
3、学校以科学教育为抓手,少先队坚持十多年开设少儿科学院社团活动,以“自动化管理”和“普及教育”为目标,在广大少年儿童中宣传科普知识、普及科学活动、启蒙科学志向,是少先队的窗口学校之一。这些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4、区少先队的科研意识较强,科研能力进步较快,区科研室为基层少先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的指导,确保了学校少先队科研工作的稳步推进。
八、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学校少先队社团文化建设的全面提升,最终形成的成果有:
1、研究主报告
2、“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
3、少科院分院建设个案
4、辅导员组织活动的辅导个案
5、与科学品质培养相关的活动方案
一、常见问题
1.物质条件差,学习负担重。很多学校连基本的教学需要都难以满足,好点的也是僧多粥少,要有效开展活动困难可想而知。当前,升学压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尽的辅导班,很多学生平常连休息时间都不够,哪还有时间与精力去从事体育活动。
2.兴趣未稳定,自主能力低。中学生兴趣爱好还不稳定,同时我们也不应该过早就为学生定向。社团强调自主性,但高中生的自主能力、自我教育与自我约束能力远低于大学生,如学校完全放手,必然行不通,而学校“一把抓”,社团又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
3.社团管理难,指导不明确。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社团的育人作用,重视和投入不够;难以把握好社团“自主”管理这个度;活动参与人数多,要想有效组织难度大;指导老师不明确社团到底该教些什么,该如何教。
4.发展不均衡,延续性不够。高中生无论是在身体素质还是运动技能,都还没有完全成熟,从基本功练起,时间又不足,刚有点起色,又进入了高三面临高考,导致社团难以产生成果,形成社团传承和发展不够。
5.社团多而不精,发展不均衡。社团成立时不假思索,不做调查,不问困难和发展前景,只追求量,导致学生社团建设多而不精,具有影响力和引领作用的更少。
6.广泛交流少,资源整合难。鲜有机会与本校之外的同类社团开展活动,而很多的社团也没能走出校门,未能很好的利用外校、社会、家长等其他资源。
二、四条原则
第一条:不盲目,讲量力而行。无论是体育类社团或其它类型社团,在规划之初一定要先做可行性分析,包括学生基础、参与范围、学校物质条件、师资力量、活动内容、组织与管理方案等等,不然就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第二条:不冒进,讲循序渐进。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任何急功近利的行动,注定都是要失败的。社会生产不能搞,教育更不能,只有充分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才会有成功的可能。
第三条:不浮躁,讲脚踏实地。很多学校成立了很多体育类社团,可无论是学校还是指导老师并不十分了解社团,有的根本不具备成立社团的条件,纯粹就是跟风,最后将社团办成了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要不当作一堂常规课,要不就任其自然。
第四条:要舍得,讲长远目标。这里所说的舍得,包括为社团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必要的物质支持、必要的规章制度保障。社团活动近看能提高学生技能,陶冶身心,远看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习惯,提高自主能力,而这不正是教育的真义吗?还有什么不舍得。
三、实施策略
1.正确认识,加强引导。不仅学校领导要把握社团建设的意义与价值,更要全体师生能统一正确认识,如果不能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和帮助,再好的方案和决策,也是纸上谈兵,强制推行不仅无益于我们的初衷,对学生对社团的伤害更大。
2.优先发展,树立品牌。集中学校资源,优先发展几个,树立品牌,通过品牌效应,让学生心动起来,让加入社团成为学生的渴望与荣耀。对外能为学校添光增彩,对内树立榜样,激发广大师生真正热爱社团,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团活动。
3.由小到大,由少到多。在规划之初,将人数控制在能有效开展活动范围内,比如篮球与足球社,不宜超过一个球队人数。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再逐渐扩大规模,或者是让骨干去成立分社,实现社团由小到大,社员由少到多。
4.非常时期,非常手段。先成立“官方”社团,为社团活动提供充分条件,优先保障社团活动,像场地、师资、经费等都向社团倾斜。所有对外比赛和展示,都由社团组队参加,并且常和外校开展交流活动。通过“官方”社团引领,促进“民间”社团发展。
5.长远规划,形成传统。文化的积淀,传统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年两载的事,只有持之以恒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而这条路,必然是一条不断尝试、反思、改革、总结,然后再重复的坎坷路。
6.理清概念,区别对待。体育社团有别于体育兴趣小组,兴趣小组组织形式是“自上而下”,主要以教师参与管理、组织、指导为主。而社团是“自下而上”,社团活动提倡学生的“自治”,自治包括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我服务。
7.教师指导,得理得法。体育社团活动不同于一般体育课,内容应当更细化更系统,标准与要求更高。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主要以点拨、共同探讨为主,一定要摒弃“师道尊严”,尽可能融入学生中,成为他们的朋友,将课堂变成相互学习、相互竞技的乐园。
8.制度保障,有依有据。制度是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社团活动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建设行之有效的制度,加强学校对社团的管理。不仅学校要有制度,各社团自己内部也要有制度,通过制度来规范社员活动,促进社团健康发展。
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却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根据《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中职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左右。2010年,中职就业率达到了95.6%;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662.67万人,就业学生数为640.9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71%。究其原因,在于中职学校直接为对口企业培养、输送大量有操作技能的“蓝领”,节约了企业在招聘、培训岗位等方面的成本。毕业生招之即用,加速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中职毕业生供不应求。以笔者所在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为例,近几年,毕业生被中国联通等大型企业的呼叫中心预定一空,一次就业率接近100%。然而,高就业率并不意味着优就业率。中职学生在保持高就业率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职业适应性差。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适应、生活适应、角色适应、观念适应、规则适应、环境适应等方面。具体表现为:定位不准确,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缺乏良好的抗压力和耐挫力,容易产生逃避和抱怨等失衡心态;缺乏诚信、脚踏实地等职业精神;团队意识、合作能力较弱。据学校追踪调查,由适应不良引发的学生焦虑情绪、自卑情绪等十分普遍,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对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发展十分不利。
二是就业稳定性差,“跳槽”频繁。从毕业生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中职毕业生对首次就业单位的忠诚度较差。当中职毕业生被问到“你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有超过90%的中职毕业生回答“最多一年”。许多毕业生尚未满实习期就换了单位,给单位带来了不小的损失,对学校的声誉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一小部分学生游走在职业人和社会闲散人员的边缘,也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更重要的是,人生的初次就业就如此不顺利,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三是职业决策能力不高。目前,中职学校大都实行了校企合作,所以学生进校时已经有了职业方向,但这个职业方向基本上都是由父母代替孩子做的选择,就业时,只要按照学校的安排到企业实习就业就可以了。但即便如此,学生还是必须在学校提供的众多企业中进行选择,而决策能力不足导致他们无法自己做出决定,不得不依赖老师和父母。进入职场后,也会面临多种岗位的选择、甚至企业或行业的转换等问题,学生想要摆脱依赖,自己做出决定,却又不知该怎样决定。这种矛盾导致学生出现烦恼、焦虑、迷惘、自卑等一系列的心理不健康的状态。
问题产生的原因
上述现象的普遍存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中职生有其独特性。中职学生多数是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学生,个人文化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足。多数中职学生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对就业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导致其在校学习的盲目性。在年龄上,中职生进入职业的年龄相对较小。中职学校大都实行的是“2+1”培养模式。学生在三年级进入职场顶岗实习时,年龄大多数未满18岁。与大学生和社会在职人员相比,心理成熟度低,知识面不够丰富,社会阅历浅,对自身、对职业、对社会的认识不足。受自身发展水平限制,很难以长远的、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即学校在生涯教育工作上的不足,把生涯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有专家形象地表述了目前这种重就业指导、轻职业生涯教育的状况: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支招的多,解惑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么办的少;仅在毕业班进行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多,从入学起始终引导学生正确就业观念的少;每年邀请的招聘单位多,深入调研聘用后学生就业状况的少。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仅在一年级上学期根据国家课程规划,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二年级下学期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几次就业讲座,此外,就靠各科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以及班主任一对一咨询等。由此可见,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并未形成科学化的体系,专业师资配备不够、生涯教育普及层面不广、辅导形式单一、课程内容及方式陈旧,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而运用何种形式能够更好地推进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呢?这也是中职学校生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之一。在此形势下,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生涯辅导形式,在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的优势日益凸显。
团体辅导的优势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有专家预言,个体对团体辅导的需求将超过对个别咨询的需求。大量实践也证明,团体辅导相对于传统的生涯辅导而言,具有独特的优势。
其一,团体辅导符合职业生涯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传统职业生涯辅导是接受式教学模式,很容易变成枯燥、空洞的说教,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团体辅导正是以体验式和情境式的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经验分享、模仿学习、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打造有效的教学环境。学生们在开放接纳的气氛中探索团体成员的内在冲突、感受、态度和价值,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支持力量;此外,学生们在团体营造的积极氛围中搜集职业信息、获取技能训练的资料、练习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等,更容易激发个人智慧和潜能。
其二,团体生涯辅导符合中职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具有很强的交往需求,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大。团体辅导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与同龄人交流、聆听、表达、互助、分享、探讨的人际互动和情感支持的平台。实践证明,这种自我教育的形式可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虽然中职生在自我认同、职业成熟度、生涯决策效能等方面会有个体差异,但由于他们在生涯发展阶段上都属于探索期,因此有着基本相同的生涯发展需求,如职业自我认知、职业心理素质、职业选择能力等,所以团体辅导的成员是基本同质性的。这就使成员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生活体验,相互之间更容易理解和沟通。成员通过互动,不仅能更好地了解自我、提升生涯规划意识,而且每一名成员也都可以从团体中的其他成员的经验中得到启发。
在实践运用中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要注重评估与挖掘团体生涯辅导的长期效果。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每一次团体生涯辅导活动的即时效果都是很好的,成员更加了解自我、提高了职业认知、增强了就业信心等。这是根据辅导后的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一个短期得出的评估结果。那么,团体辅导会产生怎样的长期影响效果呢?会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这类带有个人心理特质的维度,以及“就业信心”“决策能力”这类在很大程度上受客观因素影响的维度,这些维度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因此,笔者认为,应重视团体辅导的延后效应,可对辅导对象进行定期的评估,
第二,团体生涯辅导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团体的领导者是重要因素。专业知识不扎实、技术运用不熟练,就不能有效调动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使辅导低效甚至无效。团体领导者除了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具备职业指导的理论和技术外,还要能熟练使用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及团体辅导的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训练自己具备团体领导者的特质,包括积极关注、接纳、开放、弹性、温暖、中立、自信、感染力、影响力、亲和力、洞察力、觉察力以及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
第三,团体生涯辅导不是万能的,要与多种职业指导方式相结合。比如,对于自我觉察力不高的学生,团体辅导就很难产生良好的效果,因而须配合个体咨询和辅导等其它的辅导方法。同时,可利用校企资源,在团体辅导进程中穿插技能竞赛、参观考察、优秀毕业生报告演讲等形式,作为必要和有益的补充。
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为什么得不到长足发展――有思想的校长比较少
缺乏思想的校长限制了学校的健康、有序、和谐、持续发展。一些学校管理靠惯性运作,“打铃,上课”“打铃,下课”“打铃,放学”的学校比较多见。部分校长学习意识淡薄,对新时期的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特别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重视不够,教育理论层次较低,学校管理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依赖个人习惯或经验,没有明确的办学思路,没有或缺少中短期发展目标和动态的计划安排。学校管理者思考少,谋划少,创新少,活动少,导致的结果是学校死气沉沉,缺少生机,缺乏动力,学生容易厌学,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领导班子的作用为什么得不到发挥――校长的个人意志过于强烈
有的校长刚愎自用,霸气十足,独断专行,大搞一言堂,一竿子插到底,个人意志强加于集体之上。与班子成员交流和沟通少,也听不得不同意见和建议,不讲决策民主,不顾议事程序,怎么想就怎么做。长此以往必将闲置了他的左膀右臂,使副职无所事事,无所适从。副职的作用不能发挥,慢慢地副职也就淡漠责任意识和积极性、创造性。从根本上讲,这种做法是在削弱集体领导的力量。有的校长则不放心别人,对学校的任何事都要亲自过问,凡事没有不经过他点头的,可以说是个很负责的校长或者说是不会工作的校长。这样一来,累了身子,忙了自己,闲了助手,乐了教师,误了发展,工作效率还不高。
3.团队凝聚力为什么不够强――不甚重视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可以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但是一些学校对思想政治工作谈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干脆不要。校领导片面地认为抓教育教学质量是“实的”,成绩立竿见影,思想政治工作是“空的”,看不出有什么显著的成绩,因此没有摆正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位置。有的学校抓业务,抓质量,抓安全,就是不抓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此以往,导致学校人心涣散,职工思想松懈,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发展动力不足。许多教训可以证明,思想政治工作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不讲政治是万万不能的;政治不能代替管理,但脱离政治的学校管理是低效的,脱离了政治的学校是不可能发展的。
4.教职工为什么消极怠工――管理中存在非公平现象
我们大力提倡教育公平,但在实际管理中,非公平现象在一些学校依然如故。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工作量平衡上存在非公平现象。有的教师满工作量,高负荷,整天忙得不亦乐乎,而有的教师则闲游闲转。这正是“转的转,干的干”,说不定“转的还给干的提意见”。二是各类考评及奖金的发放上存在非公平现象。有的学校里,一线上课扛重活的教师远不及二线管理层面的人员,学校管理人员考评考核是“优秀”,有的管理人员的奖金甚至比教学成绩优秀教师的都多。三是年度考核、评优树模、职称晋升、岗位聘任存在非公平现象。人情味淹灭工作,暗箱操作挤掉民主。在有的学校里,钻挤鬼大、拍马溜须者处处得利,决定饭碗稀稠的职称比老老实实干工作者跑得快。这些非公平现象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挫伤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致使校园怨气淤积,人际关系恶化,职工消极怠工。
5.安全事故为什么频频发生――安全事故困扰学校
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地方,如果管理不力或管理不善,容易发生这样那样的安全事故。许多学校被安全问题、安全事故困扰着。因为,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因素比较多,如以学生和学校为侵害目标的社会犯罪现象日益突出,以网吧为场所的“网络陷阱”对青少年的危害有增无减,以学生意外伤害而引发的“校园官司”日益增多,以“独生子女”“留守子女”为对象的学生群体使学校安全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以学校危房、消防、饮食卫生等问题为重点的安全隐患仍然突出等。学校的安全问题压力巨大,成为困扰校长的头等大事。
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1.校长要加强学习
时代在飞速发展,面对多元化、信息化的国际趋势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校长不能仅停留在过去的家长式治校,粗放式管理上,而要深入思考新形势下如何使校长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要想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校长、一名能适应时展需要的校长,就必须善于学习,精通管理。具体说,一要有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没有思想做起事来,就会没有方向。作为校长,首先要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在学习中获取先进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管理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教育思想。用思想来管理学校,培养学校,发展学校。二要有点子。点子也就是措施,是将思想转化为行动的一种表现手段。思想只有转化为行动才能发挥效益。否则,思想也只是空想。三要见成效。任何事情都是注重结果的。那就要让学校走内涵式发展,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抓出成绩来。
2.要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作用
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求真务实是做好工作的关键环节。学校要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各级领导的管理作用。一是各级领导既要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行其是,又要团结协作,各项工作才能正常运行。领导机构的设置运转犹如天体运行,都有自己的运行轨道和速度,让他们在各自的台阶上、层面上、范围内行使各自的职权,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规范、科学、高效运作,班子才能活力四射,焕发出勃勃生机。二要正确理解和使用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是为了更好地集中有限的行政执行资源和手段,减少不利因素干扰,集中体现学校师生共同意愿于校长一身,并通过校长坚定实施达到共同的目标,而绝非校长就是学校家长,任意为之。校长是全校师生的校长,校长只是全体师生的代言人和领跑者、服务者。校长要做到大事定好调,小事须放手,而绝不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3.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抓紧抓好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而且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更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教育人、引导人,是在教育人们自觉改造主观世界、提高思想觉悟的同时,帮助人们不断提高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学校只有抓好思想政治工作,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教育教师,引导教师,培养教师,提高教师,团结教师,发展教师,才能达到发展学校的目的。学校要通过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习指导、人生启迪等等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途径,教育启发广大师生的思想觉悟,提高认识能力,提高处事水平,进一步来促进团结,促进和谐,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能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能消除隔阂,化解心结;能促进团结,提高工作效率。学校领导一定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认真来抓思想政治工作。
4.要落实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管理者要树立公平意识,落实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创造公平公正的教学工作环境,是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最佳方法。没有公平公正,鼓励就是错误的鼓励,肯定必定是错误的肯定,表扬也必定是错误的表扬。学校在工作安排上要考虑工作量的平衡,考评考核、奖金、津贴的发放要向一线教师倾斜,根据工作业绩,做到合情、合理,情通理顺,年度考核、评优树模、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关乎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情,校领导要一碗水端平,要实事求是,要阳光透明,事情是怎样的就是怎样的,不能因为关系好、关系不好而坏了制度,乱了程序,要把公平、公正、公开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落实。
5.要通过发展来促进学校的安全稳定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09-03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有共同志趣、爱好的学生自愿组成的并经学校批准认可的学生群体,是校园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各种学生社团通过组织种种活动,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变革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何适应形势的发展,做好高校学生社团指导和管理工作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生社团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当前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上呈现出持续、稳定、健康的态势,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大学生视野、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成才意识、拓展学生素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社团的发展还不平衡,存在很多的问题:
1.社团功能和定位模糊。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对社团缺乏正确的认识,比较注重传统的班级组织和学生会组织,看不到社团与这些传统组织的性质和职能的差异,往往忽视社团的发展及作用,对社团的发展采用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对社团的发展缺乏指导和必要的激励机制。同时,有些社团组建者或是管理者对于本社团的会员定位、活动定位、目标定位等,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不明确,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为什么干,最后导致社团没有真正有利于同学们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社团就没有发展的持续性。
2.社团自身管理不规范。管理体制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社团内部管理不规范。社团存在着组织不健全,责任和分工不明确,经常出现大家相互推诿的情况;社团活动随意性比较强,活动开展无计划等问题;社团对成员的管理比较混乱,缺乏必要的约束性,学生参加或退出社团比较随意,没有统一规范的入团、退团规定和程序;缺少有力的监督和奖励机制,社团成员的考核、奖励等都没有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难以激发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社团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也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学生社团经费的筹集、使用方面随意性比较大,存在经费不足但花费浪费的现象。二是学校对社团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多数高校都成立了学生社团联合会,并且社团成立时很多都有挂靠单位和指定相关教师负责指导,但由于很多指导老师自身事务繁多,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精力有限,对各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多有疏漏。加之,没有完善的激励制度来提高社团管理部门和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因此,在社团的管理和指导方面存在很多的欠缺,严重影响了社团的发展。
3.社团活动缺乏内涵,层次不高。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总体讲,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到当前人们急功近利思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社团活动缺乏内涵,层次不高,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文艺体育、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各种社团名目多,而真有吸引力的少;校内活动多,而能拿出去的东西少。很多社团活动就仅仅是形式上的热闹,而缺乏内涵,最终显得层次不高,效果不好,降低了社团本身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4.社团发展的物质条件欠缺。当前,经费不足和场地不便是各高校社团面临的较为普遍的问题。现在,社团的经费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社团成员所交的会费,这是社团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只够用于社团的日常开支;二是学校拨款,这部分资金有限,分摊到各个社团就所剩不多了;三是企业赞助,这部分资金主要是用于社团的专项活动,但企业往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提出的附带条件比较多,经常很多合作很难促成。
另外,社团活动场所严重不足。除一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很多学生社团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和固定开展活动的场所,而申请学校的教室或相关场所通常困难,教务处等部门经常以教室是教学场地、开展活动容易破坏教室内设施等为由拒绝借出。
5.社团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生社团本应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平台,理应是各种思想和文化得到交流和碰撞并产生火花的场所,然而由于在管理过程中,团委干预过多,政治化色彩较浓,官僚化趋向严重,以至于一些学生社团缺乏自由度和灵活性,学生社团活动通常由团委安排和组织,社团仅限于协助上级团组织开展活动,一切都是“听上面的”,缺乏自主性。学生的一些活动方案,送团委老师审批的时候,经常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通过,这无疑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遭到抹杀,活动的吸引力下降,学生的参与热情大减,从而导致学生社团的存在只成为一种形式,这就违背了学生社团成立的初衷。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1.普及社团知识,明确社团定位。现在大多数社团成员流动比较频繁,活动开展受阻,主要是学生对社团的不了解。大学生社团本身就是由志趣、爱好或特长相同的学生志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社团的立足点就是兴趣、爱好、特长,所以在社团招收成员时一定要向学生介绍清楚社团的立足点和特色,同时学院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社团准确定位,并给予学生社团应有的重视,从实际行动中去鼓励和扶持学生社团发展,使社团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对社团有感情,促进学生的进步和社团的发展。
2.加强规范管理,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学校要加强对社团组织的领导与管理。首先,高校党委要把加强和改进学生社团工作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学校团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加强对学生社团组织的引导工作,把学生社团文化引向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再次,要加强指导老师队伍建设。社团活动要有质量,上层次,离不开一批热心学生工作、德才兼备的老师进行指导。最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定期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社团、工作出色的社团负责人、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成绩突出的社团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来调动积极性和促进责任心,推动学生社团的持续健康发展。
强化学生社团内部的规范管理,重点抓好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一是建立和完善档案制度。档案制度包括社团章程、管理条例、会员名单、干部名单、会议记录、年度总结等。二是坚持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社团负责人会议,传达校团委的工作指示和任务,指导和监督各期活动的开展,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三是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具体做法是:(1)建立统一的资金管理制度。管理权限应该在校团委,在学校财务处设立专门的账号,会员费、赞助费等由财务处专门管理,所有校外资助的活动经费由团委统一审核。(2)对争取到校外资金赞助的会员给予适当的奖励,保证其在争取赞助的过程的劳动得到补偿,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做好财务监督工作。按月公示拉取赞助的资金数额、来源、用途,接受本社团会员监督。四是建立严格的选拔、培训机制。建立一支高效的学生社团管理队伍。
3.狠抓社团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活动质量。要充分发挥社团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吸引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学生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和熏陶,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要想加强社团内涵建设,努力提高社团活动的质量,让其焕发出迷人的魅力,我们要从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上下功夫,通过专业指导教师精心辛勤的劳动,指导和策划好每一次活动,使每一次活动都能坚持思想性和教育性、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完美统一,力求出精品、上档次,打造品牌活动,不断扩大社团文化影响的广度和深度。
4.加大社团扶持力度,保障其健康有序地发展。要保证社团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我们各级社团组织和管理部门,要从组织上给予高度重视;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工作上给予热情关心;活动上给予积极指导;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和保障,努力为社团的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还要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不断开创社团工作的新局面,鼓励社团自主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还要结合学校实际,加大对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社团管理的有效方法,研究社团建设和发展的规律。
5.增强社团自主性,坚持指导与管理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文化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社团文化的引导和管理。社团作为学生的群众性组织,学生在社团中应处于主动、主导的地位。具体应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引导社团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二是引导广大社团成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新的知识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业有成、能力有长、生活有序、娱乐有趣。
总之,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主要组织部分,同时也是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是学生适应社会、促进社会人意识形成的催化剂。加强对高校社团建设发展的规律研究,对有效地促进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琴.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2]霍宏.现代大学与学生社团[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95-97.
[3]冯友梅.高校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5):25-27.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要是这儿都不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彼此同仇敌忾,那怎么能培育出优秀人才呢?构建和谐社会岂不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我呼吁:构建和谐校园,得从小事做起。
构建和谐校园,得从小事做起,得讲民主。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教学相长。比如选个班干部、队干部什么的,来个群众提名,或报名竞选,投票表决,不再是老师说了算,这就是件好事。这事看起来小,却是学校班级管理的一个良好的举措。这是对我们学生的极大尊重。自己的领导自己要满意,要是一帮手下不服自己上司的队伍,怎么团结得起来呢?所以,“民主”是好办法。但是“民主”也要公平,要是谁因为种种关系得到了“优惠”,那“人民”就不服了,不支持领导,那还是一帮散队。所以真正民生选出来的干部在同学中肯定能建立威望。教师管理起来也自然轻松。
(网整理)
构建和谐校园,得从小事做起,得讲诚信和友爱。讲诚信就是师生之间要待人诚恳,说话算数。比如借了钱要还,不无理取闹;损坏东西敢于负责,要照价赔偿;作业上午忘了带,下午必须带来。这些都是让人与人之间更加信任的前提。讲友爱,那就是做件事情,大家一起来帮忙;有人受伤了,大家都来关心他;两个同学有矛盾了,大家一起来劝解……只要师生具备了这些,大家在诚信和友爱中,教与学的效率肯定提高。
构建和谐校园,得从小事做起,得讲安定有序。讲安定有序就是要求师校生在校期间要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相互安定团结。同学之间不要以大欺小;不要一不小心把那位碰了,那位就要“打击报复”;不要人家不注意把你东西弄掉了就非要人家怎么样;不要一下课或放学就横冲直撞……如果一个学校不安定有序,学生连安全感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构建和谐校园呢?所以,大家应互相关心一下,少打一拳,少骂一句,或许就多一份友谊,多一个好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在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下,我感受到了华夏儿女的和谐。这次,一个突如其来的地震降临到汶川。使汶川一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让我们失去七万多个兄弟姐妹。国难当前,没有人不伸出援助之手。
这次汶川灾难,轰动了全国人民。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甚至有人献出了自己生命中宝贵的一滴血。但印象让我最深刻的是一位快八十岁的老乞丐。他本来已经很穷了,但是,他仍然捐出了他仅有的三百多块钱。可是,那个老乞丐的钱是别人捐送给他的,而他却捐送给汶川灾区的人民。
虽然这三百多块钱对灾区人民起不了很大的用处,但也体现那个老乞丐献出的一份爱心。这是无私奉献的爱心。
还有一个小妹妹,她刚刚满一岁。但是,在她妈妈的带领下,她也捐出来自己的一份爱心。虽然小妹妹捐的钱不怎么多,但是积少是可以成多的。
如今,我校师生一共捐了一万多块钱。那么,我国有那么多间学校,每个学校捐一万块钱。那十间学校,一百间学校,把每间学校捐一万块钱一共加起来就可以救助很多人了。虽然一个人捐的钱不多,但把全国每个人捐的钱加起来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