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闻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2 08:26: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闻娱乐化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闻娱乐化

篇(1)

关键词:娱乐新闻娱乐化;新闻规律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2-0209-02

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

一、娱乐新闻

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从学术角度看,娱乐新闻肯定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 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二、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那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在人们对媒介投入过多关注时,他们反而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有相当数量的受众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忽视文化修养,甚至不能坐下来读读书,文化素养平庸,审美情趣低下,人们感觉越来越麻木、迟钝,不能深入思考,追求心灵感悟,而是更多地需求感官刺激,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介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于是我们看到我们的传媒用很大的篇幅和黄金时段炒作某某导演和某某演员的花边新闻,某某明星又缠进三角恋,某某局长包二奶等等,黄豆大的事也炒成头版。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施拉姆说过一句话: “几乎全部美国商业电视,除了新闻和广告(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让人消遣);大部分畅销杂志,除了登广告的那几页;大部分广播,除了新闻、谈话节目和广告;大部分商业电影;还有报纸内容中越来越大的部分――都是以让人娱乐而不是以开导为目的的。……几乎全部内容都有一种普遍化的游戏或愉快的功能”。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性程度加深,也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那么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篇(2)

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以求打破现实生活的沉闷单调,空虚无聊,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入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向市场要钱,要有利润,就必须创造出好的媒体产品,以迎合受众的需求。受众愿意看什么,媒体就得给什么,否则,无论你认为是多好的精品,只要不受人们欢迎,销售不了,一切都是空话。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手中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之类作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是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文化的渗透是自然而然的,只要在传播领域偶然出现这样的潮流,而这样的潮流又恰好是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可以给媒体和广告商带来利益的,所以它的扩张程度必然是很大的,渗透速度也很快。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我们国家对新闻的控制体制还是较完善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于新闻事业的影响还是巨大的。新闻的娱乐化为什么能得到它们的认可呢?第一,人们既然对娱乐性的东西很感兴趣,那自然而然会对一些政治问题,社会问题的热情减弱,对政府,对社会的抱怨也会减少,社会安定的因素会增多,政府自然认可了。第二,新闻的娱乐化给媒体带来了活力,使其充分发展自身,媒体实力的壮大必然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他们靠自己生产的传媒产品完全可以养活自己,并且还为国家创造出很大的利润,政府的经济压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第三,整个社会都陷入在一种全身心地放松之中,自己尽可能地忘记痛苦,尽情享受快乐,逃避现实,缓解压力,在这样的舆论下,新闻的娱乐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新闻的传播规律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如果新闻的娱乐化很好地遵循这些传播规律,它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但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特别是商家的关爱,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新闻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生活的真实反映似乎可以是任何个人的道听途说、随意铺排,甚至可能是传播者的主观想象或者精心制造。有的貌似自我解嘲,有的近乎私塾讲古,有的好像编顺口溜,有的竟如调侃玩笑,哪里有一丝一毫的信息共享,哪里有一丝一毫的言之凿凿?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娱乐化;特征;影响;原则

一、什么是电视新闻娱乐化

目前学术界尚未就电视新闻娱乐化给出一个确切统一的权威定义,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林晖教授对新闻娱乐化的描述堪称国内学界最经典的叙述之一,同时也被广大学者所认同并且在大量著作中被广泛引用。他认为:一方面,新闻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重点: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文学化之路。随着电视传播理念的悄然改变,形态多种多样的电视新闻节目大量涌现。具体表现即在新闻报道中软硬结合。软新闻的比重大福上升,硬新闻也被尽量软化;既突出硬新闻的本质要求,同时以软来增加新闻与生活的关联度、亲和力,在硬新闻写作中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和人情味,从严肃的政治经济事件或信息中挖掘出娱乐价值以及趣味盎然的内容。灵活多样的形式、强烈的视觉冲击构成的娱乐要素为受众提供轻松愉悦的氛围,为媒体赢得更多的关注和市场份额。

二、电视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目前,电视新闻娱乐化以其通俗性、趣味性、平民性的特点赢得了大量观众,也抢占了大量的注意力市场,同时此类节目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在电视新闻娱乐化方面首开先河的是香港的凤凰卫视,它率先变革了说教风格,转向了口语化的播报方式,不仅增强了亲和力,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而且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2004年开始,电视新闻节目进一步掀起了娱乐化的浪潮,个性化的新闻栏目不断出现。首先是在湖南卫视推出的《晚间新闻》栏目,以新闻的可看性为宗旨。它以软新闻为主,贴近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有奇闻逸事也有实用信息,语言幽默风趣又通俗实在,新闻故事化,情节化,注重栏目包装,采用音乐、动画等形式,是内地新闻娱乐化浪潮中的大胆尝试者,可以说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栏目是内地新闻栏目娱乐化的典型代表。

另外,电视台开始大量出现新闻访谈类、新闻故事类节目。以央视为例,先后推出了《焦点访谈》、《面对面》、《小崔说事》、《新闻会客厅》等,这些访谈节目在内容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人们关心的、感兴趣的事件,而访谈中的嘉宾主要是新闻事件中的人物。风格多为把事实与表演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电视元素,采用故事化、感性化的手段,展现新闻事件。

三、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特征

1、新闻内容娱乐化

(1)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的娱乐化是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典型表现.

在民生、社会新闻中,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成为新的报道重点,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首先放大了新闻价值中的趣味性因素,各种奇闻异事在新闻中常见。其次,集中关注带有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有的媒体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追求画面的刺激性,一味突出血腥画面和展示犯罪细节等。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等节目中普遍都有对生活中和老百姓的日常琐事的关注,像连体婴儿、寻亲、超市卖假货、路面出现大坑等百姓生活都是节目的关注点,而许多时政新闻却用文字的形式在屏幕下方滚动播出。

(2)主题明星化

目前,我国电视娱乐新闻内容中,明星占了很大的比重。明星的一些生活片段,隐私,照片,甚至是一个动作或一句话,都可以带来不菲的报酬或收视率。之湖南卫视的《娱乐无极限》、东南卫视的《娱乐乐翻天》、上海东方卫视的《娱乐星天地》等电视娱乐新闻节目也都打起了明星牌,也成功地赢得了高收视率。

(3)严肃的时政新闻娱乐化

时政新闻娱乐化表现在从严肃的时政新闻中挖掘娱乐价值或者将新闻聚焦于某一个政治人物身上,对个人的关注超过对新闻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的关注。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政治人物成为主角,频频在电视上曝光,而他们个性表现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政治新闻也改变了传统报道模式,娱乐化倾向在近年来的报道中显现出来,甚至使政治人物娱乐化。

2、新闻的表现形式多样化

电视新闻娱乐化节目在表现形式上注重对栏目进行包装,包括给新闻节目制作形象宣传片,片头片尾字幕、标题大量运用动画效果,艺术字。凤凰卫视的《新闻下午茶》,它的口号是“消费新闻,享受新闻”;《有报天天读》节目中,电视荧屏被划分为两个部分,左边是简报内容,右边是主持人读报的情形,读一段报纸之后,放一段音乐或Flash轻松一下,节目结束时编制人员名单用毛笔字写出,再配上主持人的唐装,很有视觉效果。

3、电视新闻节目主持风格娱乐化

(1)主持人的播报语言。娱乐化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播报语言上有突出的风格,就是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的运用。自从陈鲁豫的“说新闻”引起反响之后,“说新闻”之风日盛,甚至还出现了聊新闻。例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的几则播报:“万水千山总是情,乱砍滥伐可不行。”主持人的这种播报语言使新闻形象、生动,也充满了幽默的气氛。

(2)对主持人的包装。新闻节目主持人打破了传统的标准,他们的外形、着装、语言、个性吸引了受众的眼球。媒体对新闻节目的主持人、记者包装,推出明星主持、首席记者。以凤凰卫视为例,从创立开始它就致力于打造一批有个性特色的主持人、记者,为主持人制作个人形象宣传片,让主持人参加各种活动,为他们量身定做适合其个性、特色的栏目,比如许戈辉、窦文涛、杨锦麟等等。

四、电视新闻娱乐化带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为电视新闻提供了新的报道样式――说新闻

在我国,传统的电视新闻播报形式是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朗诵式”,而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新闻播报的方式――“说”新闻或者叫“侃新闻”。“说新闻”侧重于“说”,主持人采用轻松、幽默、丰富的肢体语言、亲切自然的态度、独特犀利的新闻观点,以聊天的方式来传播新闻,使电视新闻的娱乐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2)实现了电视新闻功能的本质回归――以新闻为本

电视新闻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宣传说教的本位,由宣传为本转变为新闻为本。多年来,由于我国特殊的媒介生态,我国的新闻事业担当着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由此决定了在传播的方式上,多采用单向传播。而新闻娱乐化将目光更多地投射到普通的受众身上,把受众生活中的原生状态作为报道的重点,报道休闲、娱乐、通俗的新闻,实现了新闻传播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一定程度的回归。

(3)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关注度――收视率上升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电视媒介更多地吸引广告商的投资,媒体运作融入商业逻辑后,新闻媒体把节目当产品,把受众当消费者,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电视节目质量的提高,更多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收视率。

(二)消极影响

(1)随意插播广告,影响新闻的严肃性

广告经济是媒体生存的主要支柱。随着新闻的被“娱乐”,新闻的严肃性下降。如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和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节目都在新闻时间内插播广告,使电视新闻沦为广告商用来谋利的工具,严重破坏了新闻节目的完整性和严肃性。

(2)煽情较浓,新闻造假现象增多

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在新闻内容方面,题材多选择“卖座的”“煽情的”;在新闻的制作手法上,“演”新闻的现象泛滥,既违背了新闻,也让新闻失去了人情味。特别是值得人们警惕和克服的倾向是:用文化的手法,以廉价、媚俗为特点的文化的商业化的举措,追求电视产业资本的‘增值’,以牺牲电视的文化品格和人文关怀为代价去换取文化产业的发展。”

(3)媒体公信力降低,新闻功能不断弱化

虽按照新闻价值五要素来取材,但强化的是趣味性要素,突出新闻事实的新奇、异常、人情味。新闻娱乐化将新闻的功能异化为娱乐,使之成为休闲的一部分,哪怕是重要、严肃的新闻,也要娱乐一下,挖掘娱乐价值。娱乐冲淡了严肃的思考,传媒开始忽视它引领风气、进行舆论监督的职责,把新闻和其他娱乐消费产品混为一谈。电视的媒体公信力日益下降,人们心目中的新闻不再是严肃的而是可以调侃的、可以娱乐的,新闻媒介的公益形象也受到观众的质疑。

五、新闻的娱乐化要坚持适度性原则

对电视新闻娱乐化现象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理性的、批判的分析,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新闻娱乐化现象的可控制性和可操作性,新闻媒介在面对这种现象时不是束手无策,而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对其进行规范和制约,从而使新闻和娱乐的结合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总的来说,我国电视新闻娱乐化应遵循适度原则。

(1)在信息选择上要有“度”,并不是所有的新闻信息都可以拿来娱乐,一些严肃的、经济、社会方面的新闻,娱乐功能不能太突出,而其他软性新闻的决策参考度往往不大,往往是对观众生活、工作上的帮助和启发,所以娱乐程度可以加大;(2)在服务对象上要讲究“度”,由于受众的政治背景、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职业特征、文化水平、个性的不同,不同的受众对不同的新闻信息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有些受众侧重于理性的思辨,对硬性新闻关注较多,有些受众是以满足情感上的需要,更希望看到娱乐化之后的新闻;(3)传播效果也要有“度”,适度的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的前提就是保证新闻事实不偏不倚,不夸张不粗糙,目的就是满足不同文化、背景、经历的人,而且能从中受益,从而实现社会效果的最优化。

新闻节目娱乐化从出现到今天,经历了从播到说再到谈的跨越式转变,逐渐变得轻松。用娱乐化的新闻样式来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赚足了观众的眼球,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如果在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度上把握失衡,如果“娱乐一切,一切为了娱乐”则会导致娱乐化走向媚俗化,失去新闻原有的本质。为此新闻媒体应当加强自律,坚定舆论导向,坚守新闻的底线,把握娱乐的尺度,主动承担对公众和社会的责任和道德义务,促进媒体公益性目标的实现。(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参考文献

[1] 李幸.告别弱智――点击中国电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 湖南卫视网站.

[3] 林辉: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

篇(4)

 

一、生活类新闻娱乐化的内涵

 

(一)内容上的娱乐构成方式

 

1.标题的娱乐化。生活类新闻播出的新闻事件大多都会起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吸引观众注意力。一看到这些名字,就会令人有娱乐的感觉,也给生活类新闻增添了很多娱乐成分。像齐鲁电视台的《拉呱》很多新闻标题都很有特色,像是“不是警察?俺以为你是便衣呢,“路见不平一声吼,抓个小贼来耍耍还有“发哥游阱记,“谁改了俺的名字等等,山东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的《民生直通车》也是这样,像“这贼挺嚣张,被抓还逞强“该怎么孝顺你?我的母亲。题目是人们对节目的第一印象,这种富有娱乐气息的题目,让生活类新闻娱乐性更加浓厚了。

 

2.讲述方式的娱乐化。生活类新闻主要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内容上的贴近性意识深得民心,娱乐元素的广泛运用更是抓住了受众眼球。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拉呱》有一期节目叫做“小伙要变脸,欲做人造美男。现在整容之风是越来越盛了,在娱乐圈尤其是这样。但是一个普通小伙子要整容,还真是很新鲜。节目开始剖析小伙要整容的原因,原来是小伙想要进入娱乐界,像让自己变得完美一些。于是他参加了一个网络选秀,最终入围成功。这几乎类似于一个娱乐新闻,生活类新闻的这种民生视角,他关注的就是普通大众的生活,而这些生活中的事情大都有些趣味性和娱乐性,像是汽车轮子被偷,邻里矛盾,家长里短等等这些事情,从而就让生活类新闻成为生活当中的一种调剂。其次,节目互动性很强。

 

(二)形式上的娱乐构成方式

 

生活类新闻主要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内容上的贴近性意识深得民心,在形式上更是广泛运用娱乐元素以抓住受众的眼球。

 

1.播报方式的娱乐化。在以往的新闻节目中,为体现新闻的严肃性,一般都是主持人坐在演播室,运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播报。生活类新闻在此基础上作了改进。首先是主持人由坐着播报改为了站着播报,然后又在使用的语言上作了改动,原先标准规范的普通话改成了方言、曲艺等等。记得几年冯巩有一个相声,是尝试使用天津快板、京韵大鼓等多种形式播报新闻、天气预报、球赛等等,当时觉得非常新鲜和搞笑,如今这些都变成了现实。生活类新闻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新闻播报形式,这些都为生活类新闻增添了许多娱乐的色彩,也让生活类新闻变得更加具有平民性和接近性,从而赢得了受众的喜爱。

 

2.节目编排方面的娱乐化。在节目的编排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娱乐元素的注入。《拉呱》的演播室背景设置的类似于评书节目的环境,每条新闻之间的串联都是依靠主持人与场外工作人员的对话来组织起来,而小么哥使用的手势、眼神、动作都是在向观众传达信息,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让观众从中得到了愉悦。

 

3.主持人在娱乐构成中的作用。在新闻“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的情态下,中节目都纷纷把“赌注押在了主持人身上,希望借着主持人的“人际性传播能为节目“突出重围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吴郁教授认为,在表达方式的众多元素中,可以学习但难以复制的,当推主持人。所以,主持人体现了一个节目的特色,在生活类新闻的娱乐倾向方面,主持人是一个引导者。

 

二、生活类新闻传播娱乐化的辨析

 

生活类新闻的娱乐取向,是大众文化的要求,是伴随着全球化而来的必然趋势,不可排斥,并在一定时间内将继续伴随和发展。但在娱乐的尺度和价值取向上,我们却有必要进行深一步的分析和探讨。度的标准则取决于某节目的目标受众的收听收视率,提高收听收视率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增加娱乐性新闻的比例。对生活类新闻来说,他的受众群是广大的市民,娱乐性的元素要占多大的比重才合适呢?新闻节目毕竟和综艺节目等传统意义上的娱乐节目不同,在关于娱乐的尺度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规范和标准。

 

(一)内容上的娱乐化趋势

 

从严格意义上说,生活类新闻栏目只是综合性新闻栏目的一种延伸和补充,新闻的主要功能都是由综合新闻栏目和新闻评述性栏目来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类新闻栏目出现娱乐化的倾向就并不能说压缩了政治、经济等严肃新闻的比例,更不能说淡化了重大新闻的报道。生活类新闻在内容上的娱乐只要是指报道一些犯罪新闻、名人的风流逸事、两性纠葛,对于这种事情,我们可以用娱乐的方式去报道,尽可能的去发掘其中的趣味性,娱乐性。但对于一些严肃的事情,像是灾难事件、悲剧性的事件是严禁娱乐的,在这种事件上我们更多的是要体现一种人文关怀。在报道的内容上要做到通俗而不庸俗、亲和而不媚俗、愉悦而不低俗、消遣而不恶俗。

 

(二)报传播上的娱乐化趋势

 

在生活类新闻创立之初,为迎合大众口味,制作人员将娱乐元素引入进来,收视率有了大幅提高。然而对于新闻节目来说,无论报道什么内容,采用哪种形式播报,都要完成新闻传达信息的功能。无论从哪方面说新闻节目都或多或少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严肃性,娱乐要运用得恰当和合理。生活类新闻使用娱乐的方法去播报新闻,其实是选取了一种讨巧的方法,是为了迎合受众的口胃。其中娱乐只是一种技巧,是一种结构手段,是一种叙事方式,新闻才是主体,才是节目所要传达的目的,娱乐的运用最终是为传播新闻服务的。娱乐只是一种添加剂,如果人体吸收过多添加剂的话,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生活类新闻也是这样,在享受娱乐化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还要克服因过度带来的种种弊端。生活类新闻节目应恪守自己的新闻立场,避免因过度追求收视率是新闻变质。在娱乐的运用上也要讲究一个“度”,这个“度”就是大众的审美限度。在这个范围内,一切都皆大欢喜,超出这个限度,过度的娱乐,新闻就失去了它的精神,新闻也就无法称之为新闻。

篇(5)

新闻评论为何要拒绝“娱乐化”

根据丁法章先生在2002年出版的《新闻评论教程》中给出的定义,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①而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就是: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新闻性、广泛的群众性和严格的科学性。②

关于娱乐化的问题,近几年来学者的表述并不统一,笔者以为,所谓新闻评论的娱乐化,是指对新闻进行评论的时候,忽视理性思辨,过于夸大新闻中软性的部分,过于讲求趣味性、刺激性,甚至通过文字游戏的方式来获得受众眼球。

虽然说,新闻评论不应该排斥多元化的表达,特别是轻松、自然、诙谐的表述方式更加容易为观众所接受。但有一点必须明确,新闻评论是以理性思考社会问题为生命的,对于新闻评论边缘性、变异性的探索或尝试,不能突破这一点。新闻评论从业者(主要是指作者与编辑)倘若利用市民文化批评能力较弱,利用当下浮躁的社会文化心态,以“贴近民众”为借口而哗众取宠,将娱乐化“化”得越来越离谱,置刚刚重新起步的新闻评论发展方向于不顾,则是缺乏社会责任感之举。

新闻评论因何难以拒绝“娱乐化”

凡是写过或者做过评论的人,都会感慨做评论之“难”:既要最大程度发挥评论以思考、分析、批评等方式,通过思想“干预”社会的功能,又要考虑到转型时期复杂敏感的社会环境,还要琢磨受众是否乐于阅读,是否能够接受。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一些媒体无法做到每天都有新观点、新视角,为了避免可能引发的诸多麻烦,便主动地逃避监督批评,开始以趣味性、刺激性作为取向,并在撰写形式上强调“五花八门”,越来越多地开始走“文学创作”的道路,也就不是十分难以理解了。此为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由于转型社会必然存在的现实问题,不正常、不公平甚至令人愤恨的事情的确很多,于是,一些文章空以一腔道德义愤,夸张地放纵嘲讽。没有观察、没有思考、没有分析、没有追问,只有简单的言语霸道。这似乎很“解气”,也在短时间里能够与读者形成很好的情绪情感的共鸣,却因为没有思辨而弥漫着浮躁的情绪,造成了评论娱乐化取向的扭曲。比如,在今年争论较多的打破水、电等行业垄断的问题上,业内人士提出“行业内也有差异、要区别对待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的说法,这原本没有错,但说这话的官员却被套上了个人道德有问题的大帽子,甚至有的评论文章对其做出了人格上的污辱,迎合了一些读者的不满情绪,但就实质而言,却是在毫无建设性的基础上,放大了社会对立情绪。

原因之三,新闻评论理论支撑的缺乏。坦率地讲,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倾向,作为一种相对性的理念和操作方式,是客观存在的,在某些时候,也有一定的探索空间,稍有尝试、谨慎探索未尝不可。但坚守的底线在哪里?“化”的最低限度在哪里?怎样的探索才不会背离评论的本质?在这些问题上,都缺乏业务理论研究的成果作为支撑。

原因之四,新闻评论的娱乐化有强烈的社会背景,因为当前我们整个社会都在泛起一股强劲的娱乐化倾向。反映到媒体上,文娱娱乐化、体育娱乐化、社会新闻娱乐化、国际新闻娱乐化,甚至时政新闻也有了这种倾向。这些表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闻评论的操作思维。

新闻评论娱乐化倾向的社会对策

1、 首先需要明确地认识到这股“娱乐化”潮流发展的终极方向

对于这个社会的娱乐化倾向,很多人的态度是悲观的,认为这股势头将“不可逆转”,笔者倒不这样认为。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民众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受众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总是以庸俗化、肤浅化来迎合受众,最终也会被受众所唾弃,这是必然的走向。

很多人以为,今天的读者不喜欢严肃的东西,看不进去理性的思考,这是严重的偏见。以《华商报》的“华商时评”栏目为例,自从开办以来,不少人曾提出疑问,“没有视觉冲击的大图片,“没有醒目的大标题,干巴巴的全是紧凑的文字,你们再不迎合读者情绪,经常跳出来‘骂一骂’,会有读者吗?”尽管没有固定的版位安排、没有固定的版面大小,版面忽大忽小,忽前忽后,但操作一段时间以后,报社的各项数据调查表明,阅读率、精度率都“出人意料”地高,读者的反馈、来电来稿来信也很多。这让很多人意外,却也表明读者并非都是爱看娱乐化的东西,随着思辨能力的提高,他们具有强烈的“消费观点”的需求。整天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搞一些不痛不痒的小议论,读者是会厌倦、逆反的。这也是这股来势凶猛的“评论娱乐化”之风最终必将归于沉寂的群众基础――用葛优的台词来说,“要相信群众”。

2、必须从观念上无条件地坚持四大基本规律

近来的新闻评论有一些非常错误的倾向:对于没有明确的新闻作义正言辞的批评,当新闻明确了之后却又沉默不语;评论文章常常建构在“假想观点”的批驳之上,以某个网民某句及其特例的话为靶子;只要有人爱听,不讲逻辑起点、推理方式……这些都是损害新闻评论生命的行为。

新闻评论从本质上说是新闻传播的一种,所以必须无条件坚持新闻的传播规律:真实性、准确性、权威性、可信性。在泛滥的新闻娱乐化大潮中,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新闻方式,哪一种类型的娱乐化取向,最低限度都不能忽视这四大基本规律。

3、加强新闻评论理论的实务研究

对于新闻评论的理论问题,学院派研究过多地注重评论的结构、写作的方式等表象化的东西,常常缺乏对现实操作的个案研究。廓清必要的概念界限,为评论的整体操作设置好“沦落”的底线,这是新闻理论研究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从一名新闻评论实际操作者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下面这些议题似乎需要做出明确的理论回答:新闻评论的娱乐化倾向有哪些分类?哪些是可以做的探讨、哪些是绝对的误区?最近兴起的电视读报对于报纸的评论文章有哪些引导与误导?电视评论与报纸评论无法做到的同质化有哪些?时事评论与杂文的相通之处与最大界限又在哪里?等等问题都有待理论界作出更加明确的应答。

4、传媒工作者需要做好自律

面对新闻娱乐化与评论娱乐化,在新闻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和法律对其作出规范之前,作为新闻把关人的新闻从业者,需要先给自己的价值取向“把好关”,对自己这艘航船找好准确的方向。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在以娱乐的笔法游走时,不能忘记道义的重担。

注释:

篇(6)

[关键词]新闻娱乐;大学生;影响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一个有代表性的依据是:1998年底,美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对美国16家主流媒体20年来的新闻报道进行对比研究,发现1977年传统的硬新闻与娱乐性新闻比例为32%比15%,而1997年则颠倒过来,这个比例为25%比40%,国内媒体情况也不容乐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电视开始出现娱乐化风潮,到90年代末,娱乐化风潮愈演愈烈。

一、新闻娱乐化

所谓新闻娱乐化,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标准定义,一般认为,新闻娱乐化采用“资讯+娱乐”的模式,其主要表现就在于:

1 在信息的内容选择上,新闻力图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娱乐价值,并多以与受众密切相关的社会新闻为主。注重新闻的戏剧性、奇特性和世俗性,以此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

2 在表现形式上,新闻逐渐走上故事化的道路,新闻娱乐化强调“事件中心”原则,努力强化新闻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性的情绪效果,故事模式或社会新闻模式成为新闻处理和表现的基本手段。

3 在新闻报道上,新闻娱乐化常采用随调侃的口吻和口语化的叙说,力图平民化。

二、新闻娱乐化与大学生受众

新闻娱乐化对重要的受众群体――大学生受众影响如何?大学生受众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大学生群体作为具有巨大信息消费力的受众群体,以无所畏惧的开放精神接纳、吸收和消费各种信息,他们的信息获取渠道具有多,电视、网络和报纸(特别是都市报)在大学生群体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对新闻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无论是政治、经济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硬新闻”,还是那些社会、娱乐、体育、文化等各类轻松愉快的“软新闻”,都在大学生的兴趣之列。大学生群体对严肃新闻很关注,但对严肃新闻事件的了解程度很有限。相对地,他们对娱乐新闻的认知程度要比对严肃新闻的认知程度高很多。

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数据,在整个山东省,一档名叫《拉呱》的节目平均收视率是55%。这意味着每100个正在看电视的人中,有55人在看这个节目;在济南,这一指标高达75%,让人们感受到“草根”主持新闻的娱乐化。

“他已经不是在‘播新闻’,出超越了‘说新闻’,他是在‘表演’新闻。”《拉呱》节目的主创人员之一、齐鲁台报道部主任孙珊直言不讳。

有一则新闻说一个村偷牛贼猖獗,老乡们只女子挽着牛缰绳睡觉。新闻结束后,“小么哥”点评道:“逮住这几个,我给他们拴上环,让他们犁地去。”

还有一则新闻说一个小伙子男扮女装,顶着一个头盔去女澡堂偷窥,为了扮得更像女性,他在胸前的衣服里放了两个苹果。新闻结束后,“小么哥”说:“唉,你这个小子啊,怎么不放两个西瓜呢?”

的确,与传统的新闻节目相比,这种新闻节目的架势也太“离谱”。主持人一张嘴就用济南话开始说新闻,带着“逗贫”的点评,时不时还把新闻编进顺口溜。

无独有阀,早在2004年,浙江杭州生活频道就推出了娱乐化的平民新闻《我和你说》,让唱“莲花落”出名的艺人翁仁康来主持黄金档。这位翁仁康,操着一口浓重绍兴口音的普通话来为大家说新闻、讲故事,到关键时刻还要唱上一段,该档节目播出后也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效果。

在“草根”们娱乐化的新闻主持让老百姓大呼“过瘾”的同时,也有人质疑这种带表演味道的新闻播报,是否仅为一种吸引眼球的噱头?广州大学新闻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应天常,对起用艺人作为新闻主持人表示出极大担忧。他认为,新闻主播、主持的文化身份,必须有助于体现新闻信息可信度。

从内容分析的结果来看,我国传媒存在明显的新闻娱乐化顿向。同时,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不但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多数为软新闻,而且硬新闻的表现方式也多采用软化处理。目前国内媒介提供的软新闻比例远远高于硬新闻,但至少大学生群体对软、硬新闻的需求却显示出同等重要。

三、如何解决内容与需求的差异

新闻媒介提供的内容与大学生受众群体的新闻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异。解决这种差异,需要做到:

1 重视新闻的“告知”功能。

从新闻信息的地位和功能上看,新闻信息对于受众除了有提供决策依据的“告知”功能以外,还应提供娱乐的功能。但娱乐的注入和使用要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不能削弱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公益性。新闻不单要报道受众想听想看的,也要报道受众应听应看的。

2 用精英文化对大众文化进行引导,使新闻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在当今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关系只能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因此不能试图阻止大众文化的发展或者否定大众文化存在的合理,而是要给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一种监督、一种超越的理想,即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关怀的终极价值尺度。大众文化最大的缺憾在于它的媚俗。在于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满足大众的娱乐要求,与此同时,它还在塑造着大众的心理结构及其精神品位,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发展前景。大学生群体将逐渐成为社会主流,这批受众希望得到的是通俗绝非媚俗的新闻,因此新闻必须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寻找一个制衡点,走出娱乐化的误区,

3 坚守社会责任。

亨利・鲁斯说过,新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新闻观念,社会责任是相对于媒介与从业人员的新闻权利而言的,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社会安定、国家安全和公众身心健康听承担的法律、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篇(7)

关键词:脱口秀 新闻事件 娱乐化 立波梦话

“脱口秀”(talk show)即电视谈话节目,最早源自美国,起初主要是针对社会热点发表评论,后来出现了不谈政治、轻松聊天的娱乐型“脱口秀”节目。在《简明广播电视词典》中,将脱口秀定义为“通过讨论对新闻或社会问题进行评论、表达观点的一种形式”。

《壹周立波秀》最初是由凤凰卫视打造的一档春节特别系列节目,它主要借鉴于美国著名脱口秀栏目《深夜秀》。节目主持人周立波以海派清口的独特表演方式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趣谈盘点和调侃,让观众在笑声中领悟生活。节目一经播出便占据同时段收视冠军,在上海地区的平均收视率甚至高达6.63%,雄踞上海地区收视第一名。其中,《立波梦话》板块则以播报新闻的方式对当前热点新闻事件或话题进行讽刺性的夸张表现,节目以诙谐的娱乐化表达方式对社会问题进行尖锐辛辣的讽刺,赢得了观众的普遍好评。

一、《壹周立波秀》优势分析

1、独特的节目形式

在《壹周立波秀》之前,国内的脱口秀节目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严肃正式的风格。有主持人对当下的礼会问题进行严肃讨论的政治类节目,如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时事开讲》、《总编辑时间》等;有对社会各界人士进行访谈的访谈类节目。如《鲁豫有约》、《艺术人生》、《杨澜访谈录》等;还有一种则是以娱乐搞笑方式呈现的娱乐类节目。如《天天向上》、《康熙来了》等。但是,在《壹周立波秀》出现前,没有一档类似于美国《深夜秀》这样的以娱乐方式呈现新闻、能够笑谈时事政治的脱口秀节目。在节目中,作为海派清口相声传人的周立波,将清口相声的形式融合到脱口秀当中,以他特有的方式对现实新闻事件和新闻现象进行了独具“周氏”风格的讽刺与调侃。

2、娱乐化的节目内容

《壹周立波秀》一经播出就能抓住观众眼球,除了周立波本身的知名度和热衷于言论炒作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周立波在节目中对新闻信息的娱乐化解读,很好地满足了大众心理情感需求。

作为一档春节期间播出的特别系列脱口秀节目,《壹周立波秀》节目内容本身的定位也是以娱乐为主。因此,节目内容呈现的都是以取乐观众为目标。节目内容主要针对时下热点的社会话题,既涉及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硬性新闻,也有很多茶余饭后的娱乐性新闻。面对各种不同内容的严肃新闻题材,节目一律是以娱乐的形式对内容进行软化处理。虽然节目呈现的方式为娱乐化,但效果却不仅不显得肤浅化,反而有耐人寻味之感。这就缘自于周立波以其特有的冷幽默方式,在对严肃的新闻事件进行揶揄的同时,往往针砭时弊,引申出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人世百态,把事物的本质通俗地表达出来,说出了观众想说而没能说的话,引起受众共鸣,引发大家的思考。

3、幽默的节目语言

对于脱口秀节目来说,语言是观众最直接感受节目好坏的标准。《壹周立波秀》的语言幽默风趣却不俗,评论犀利深刻却不狭。周立波的语言是一种讽刺性的幽默,在表达对社会事件的尖锐讽刺时,他并不是直接地对事件进行是非评判,而是用一种间接的话语来使人获得暗示,使观众在获得欢乐的同时形成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4、创新的节目包装

一档节目的成功除了有主持人的不凡实力,节目内容的新颖独特外,还离不开节目后期制作和包装。有特色、有新意的节目包装会给节目增添不少亮点。针对与脱口秀节目本身的娱乐化定位以及周立波本人的主持风格,《壹周立波秀》在节目包装上同样注入了十分有创新性的元素,从节目的片头片尾曲的设计,舞台色调的装饰,以及配乐的使用上都与节目的风格相得益彰,显得别具一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包装的另一亮点还体现在注重细节。例如:音效和配乐的巧妙使用,有效地调动节目情绪,在平白的语言后边串插一点搞怪音效,则立刻烘托出诙谐氛围,再配合海派清口相声段子的方言特性加以互动,更容易使观众进入到节目所预设的情景中去,全方位激发了观众的感官。情境与音乐的交融,能够表达出屏幕上没有的内容和情感,简约却很好地契合了幽默的定位,烘托搞笑氛围,使节目的娱乐效果事半功倍。

二、《立波梦话》的特点

《立波梦话》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一档新闻脱口秀栏目,它只是借鉴新闻播报的模式,通过虚构新闻的方式来讽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它的虚构幻想又是建立在真实存在的新闻事件、民众热议的时事话题上的。通过丰富的联想,运用夸张手法将事件的娱乐元素进行放大,既能引发观众的乐趣,同时,又对社会事件进行了调侃式的点评,一举两得!

1、解构新闻内容

《立波梦话》板块每次的开场白都是:“立波梦话,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以下新闻内容是周立波所扮演的周立波的个人臆测和梦话,与本台以及周立波本人没有任何关系。”从开场的这种调侃中就可以看出,周立波既在强调《立波梦话》里的是“新闻内容”,但又在说“纯属虚构”,在这种自相矛盾中显现的是他对新闻真实的另类解构。按照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必须是真实的事实。而周立波则特别声明《立波梦话》中的新闻是“虚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却是一种创新形式,它采用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打破约定俗成一些思维惯式,解构新闻的严肃性。

《立波梦话》对新闻几个特点都进行了解构。首先,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在《立波梦话》中,虽然所有的“新闻内容”都是虚构的,但是,这种虚构并不是纯文学的想象,而是基于事实,以当下热点话题的材料通过夸张虚构手法对其进行艺术再加工。所以,这种“虚构”是基于事实的虚构,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其次,是关于新闻报道强调的报道者的客观中立立场。而在《立波梦话》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主持人强烈的个人感彩,是褒是贬,观众听后可以有很明显的价值取向判断。在《立波梦话》播报新闻时,它本身也带有很强的评论色彩,因此,更能显现主持人的主观思想。

这样一种对新闻的解构方式,使得新闻话语更具平民化色彩。所谓新闻话语的平民化,是指新闻报道在内容、主题的选择上持平民立场,倾向于针对平民利益密切相关、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事实、问题加以报道;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采用一种平民能够理解的通俗形式,站在平民立场上的“代民立言”。通过对传统新闻权威式解读这样的严肃方式进行解构,使得新闻相对与普通民众来说不再高高在上、严肃正经,新闻业可以以娱乐化的方式贴近民众。

2、突出娱乐至上

《立波梦话》的每条新闻都是以某个新闻事件作为由头,涉及的话题主要是民生、娱乐、政治、经济、教育等,都是时下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对于政治敏感性强的话题,一般也会避开,选择的政治话题都是在媒体上报道过的、引起广泛关注,同时是在体制容忍范围内的,因此,即使对这些政治话题进行揶揄,挑起一些敏感也能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