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2 11:05: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日渐丰富起来。重庆市理工类高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近年来,重庆市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辅导以及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学生自我认识、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改善学生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为了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适应环境,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重庆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类的组织机构,成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创办心理热线与广播节目

高校通过创办心理热线与广播节目,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由专职心理学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心理问题,使许多内向、自卑、不善于面对面表达的学生从中受益。

4.兴办心理素质教育网站

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便利、隐秘以及快捷的优势,通过兴办符合大学生普遍性心理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师生网上咨询和互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5.成立心理素质教育的社团组织

为了使心理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广,许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比赛、心语讲座、放映心理学电影以及进行团体心理咨询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应对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性发展。

6.实现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化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及服务工作,许多高校运用心理学专业软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建档,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期系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新时期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也从单一的课程教育模式转化为具有“点、线、面”全面教育特点的“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结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国高校的现代心理学教育发展比较晚,且过程曲折,改革开放以后,心理学在我国才开始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当前,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学生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上,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以及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不够重视,存在深入研究不够、投入经费不足、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2.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但是效果还是有限。一些高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没有统一科学的课程评估标准,任课教师缺少学科背景和专业能力,课程教学效果较差,课程建设和管理缺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3.心理咨询机构建设不完善,心理咨询老师专业化程度低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知识,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尽管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绝大多数由辅导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低,具有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员少,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

4.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缺乏有效性,轻事前预防,重事后检讨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大学生因为情感、升学、工作等压力,自杀及心理犯罪事件频发。目前多数高校仅仅以开展心理素质课程学习、开设心理咨询中心等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但却无法做出实效性检验、无法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轻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从而使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教育观念落后

第一,社会教育。长期以来,社会发展在需要高知识、高技术人才的同时,忽视了人才的心理素质培养。社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重视重点院校或者重点学科的毕业生,认为学习好的学生能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导致很多学生重视社会需求,忽视自己的心理需求。第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大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人力和财力都有重大投入,奖励措施无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考察,很少以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劣为考察标准,“重文化,轻心理”的现象较普遍。第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从遵循“学而优则仕”到“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以成功人士作为孩子的学习对象,特别是有些专制的家长除了让孩子学习应有的文化知识外,摒弃了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很多家庭教育无法起到有效的正面作用。第四,个人教育。用人单位大都以学生的知识能力来招聘人才,为了赢取学校和家庭的赞誉,为了毕业能找到好工作,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得不十分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发展,以至于部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问题频发。

2.体制机制不健全

第一,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一般被纳入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由学生工作处统一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及管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教育管理体制以省时省力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学生心理状况的巨大变化,这种突出管理职能的体制无法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体有效推进,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第二,人才培养机制。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都会或多或少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但差异性明显、实效性缺乏。文科类高校多,理工类院校少;本科教育多,研究生教育少;重课程开设,轻实践培训;重教学计划完成,轻教育效果评估。第三,考核机制。高校在进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课程教育以及课外咨询,想通过课程学习等达到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却缺乏有效的后期考核,这里不仅指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考试,而且还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考核。

3.保障条件缺乏

第一,专业支撑。与文科类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利用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优势相比,许多理工类院校缺乏与心理素质教育有关的学科条件支撑,仅仅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较文科类院校,氛围明显欠缺、成效不如人意。第二,相关培训学习。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相关实践培训,不仅受教育学生缺少实际的心理训练,教师也没有定期开展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比专业课教师的培训机会要少得多,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往往失去了先机。第三,心理素质教育整体薄弱。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支持,难以发挥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心理素质教育只是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业压力不得不把文化知识教育放在重中之重,而把心理素质教育划入边缘教育范围。缺乏对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有系统、有意识、有针对性的研究,应对学生心理问题采取临时补救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对策建议

1.切实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作用,提高对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必须紧扣素质教育目标,明晰心理素质培养内涵,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来。必须重视体制机制建设,加大经费、人员、设施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推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健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制度,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本环节建设

首先,必须把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加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使大学生能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必须是有相关学科背景和相关认证资格的教师来承担,并定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再次,要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并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估机制。最后,要积极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独生子女、理工科、边远农村以及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干预,切实帮助广大学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促使他们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3.积极拓展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咨询辅导,也不能单靠课程教学,应当积极探索、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实现素质教育整体发展。特别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现人才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而心理素质教育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

4.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确保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有效预防和指导

篇(2)

【关键词】体育舞蹈 大学生心理素质 舞动治疗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8-02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社会飞速的发展,价值观变得多元化,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急剧变迁,大学生的身心承受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种种压力。为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素质的提升这一课题,人们从不同的途径做了各种有益的探索。而从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当提到体育舞蹈,人们便直接联想到休闲娱乐健身等余暇之事,在教育上也因此多以提升教育被列入附加课程。但随着近年来,教育部各种艺术课程标准的出台,人们对于艺术教育功能的认识逐渐加深,体育舞蹈也在逐渐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

从另一个方面看,有关体育舞蹈教育方面的已有研究,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挖掘其艺术教育潜能的需要。我国高校中有关体育舞蹈的训练,极少关注学生的自我感知及其它心理方面的成长。而课堂表现形式也往往相对固定。因此本文将参考舞动治疗理论,论证体育舞蹈训练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功能。

二、体育舞蹈训练对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研究

1、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又称为国际标准舞,其中包含伦巴舞、恰恰舞、牛仔舞、桑巴舞、斗牛舞、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十个舞种并主要通过竞赛的形式在世界范围内大力推广传播。将舞蹈、音乐、体育完美融合的体育舞蹈,不仅是一项休闲体育项目,还是一门舞蹈专业,更是一种艺术教育手段,且具有很强的社交性、参与性及观赏性。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体育舞蹈专业,以及在必修课或选修课中都加入了体育舞蹈内容的训练,因而,体育舞蹈专业已经广泛普及到大学生群体。

2、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作为一个广泛而普遍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笔者将研究范围缩小,在心理素质方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心理健康状况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除了生理健康外,心理健康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健康状况即为培养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自立的人格以及如何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以达到正确的自我接纳;维持心理平衡,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达到较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2)人际交往

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必定会产生相互作用的交流,如意见、知识、经验、情绪、需要等讯息的相互接触相互影响,这个过程可以将其概述,称为人际交往。其中自我接纳与接纳他人的能力,很大程度的决定了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

(3)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即个体根据自己所设定的标准对自己的生活质量、生活状态、情感体验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是否真正感受的到快乐的重要因素,也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参数。

三、体育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当今社会,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已多为“95后”,20岁左右的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首先,他们刚经历过重压下的高考,离开家长及原有的生活圈子进入到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在面对生活环境、人际环境、文化环境等诸多的变化,培养个性,塑造性格,建立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的同时,会滋生许多心理问题,如分离焦虑,抑郁情绪等。再加上大学生活较高中相比,较为课业安排较为轻松,因此考验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何积极健康的度过大学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产品的生活化。学习、社交的方式和渠道以及未来社会定义人才的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当今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如何与人沟通如何与外界交流,也是正处于转型中的大学生所要面临的巨大的考验。因此将体育舞蹈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通过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体育舞蹈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作用,是一个较为独特的方式,也是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创新手段。

四、体育舞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首先,体育舞蹈是一种由社交舞发展而来的一种竞技舞蹈,也是一项中等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不仅能对焦虑、抑郁等情绪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还能避免因过度紧张带来的疲劳和过度松弛带来的懒惰。且中等运动量的体育舞蹈活动的健心效应更加显著。

其次,审美是个体个性和谐发展和精神文明的综合标志,美的事物都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体育舞蹈中包含十个不同的小舞种,每个舞种的步伐规律、身体形态、音乐节奏都各有特色。无论是练习体育舞蹈或是观赏,都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及加强对美的鉴赏能力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1、体育舞蹈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作用

在体育舞蹈教学中,有多种舞蹈表现形式,不仅可以独自完成练习即为独舞;还可以男女舞伴双人练习即为双人舞;更加可以由同性别或男女混合组成三人舞及群舞练习和表演,这样便可在无形之中建立起人与人的联系。在群舞训练中,通过动作的统一、队形的变换、节奏的交替等方式,可以淡化当今大学生强烈的自我意识,增强团队配合能力,培养合作观念与集体意识。而在双人舞练习中,男女舞伴均为握持或者环抱架型,需要相互感受对方身体的引导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双人舞的动作。因此学会在自身寻找问题,是在双人舞的练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大学生学会接纳宽容他人一个很好方式。

2、体育舞蹈训练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的作用

首先,体育舞蹈的套路是由一定的特定动作组合编排完成的。因此接受舞蹈训练时,必须要熟记一定数量的舞步顺序。因此当通过反复练习后,练习者能够跟着音乐自己完成一段舞蹈时,即可提升自信又可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

其次,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这种独特的听觉艺术会带给人情感上的波动及情绪上的引导。体育舞蹈中的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每个舞种的音乐都有其特有的节奏型,再加之与各舞蹈风格的交相呼应,使得体育舞蹈的魅力其它艺术教育手段不可代替的。即便不亲身参与训练,仅是观赏便可获得愉悦的情绪。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将体育舞蹈训练用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在国内还是一种全新的尝试,相关效果研究较少。

(2)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研究,证明体育舞蹈训练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无论在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主观幸福感方面,都能带来良性改善。

2、建议

(1)在高校的体育课程必修课、选修课及各类社团中开展体育舞蹈训练,其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及评价标准不仅要形成套较为科学全面的课程体系,还应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主要目的,充分考虑受训者的兴趣爱好、心理状态、现实需求等。

(2)使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接受在体育舞蹈训练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虽体育舞蹈训练本身属于有氧运动。但因心理干预方面的教学理论及体系较为薄弱。因此将体育舞蹈训练目前还不具备用于治疗中重度的心理疾病。故本研究及后续研究将会以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着重关注在接受体育舞蹈训练对于普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方面。

参考文献:

[1]顾丽 赵妍. 舞蹈治疗对于舞者身心健康的意义初探.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1,(4):79 -81

[2]张雯. 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5).

[3]李凤梅. 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与成才关系研究[J].东南大学硕博学术论文,2007.

[4]熊文俊 王桂香 . 体育舞蹈对参加者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 湖北体育科技. 2009,28(5):549 -550.

[5]伏羲玉兰.舞蹈心理治疗的新进展[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2年03期:43-48.

[6]郝琦.舞蹈治疗:从身体到心灵.医学与哲学,2005,26(3):61-62.

[7]李晓君.舞蹈心理医疗与心理康复[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04期:151-152.

[8]平心.舞蹈心理学―从艺术心理学到超个人心理学[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 金霞,贾喜强.体育舞蹈对大学社交能力培养的探究[J].甘肃联 大学学报,2010,(9):101-103.

[10]顾丽.舞蹈治疗对于舞者身心健康的意义初探[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 4) : 79 -81.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和实践,虽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总结经验、提升水平、构建卓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是至关重要的。2010年,在多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的基础上,承担了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经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多元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探索并建立了适应大学生特点的“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活动为手段”的立体交叉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健康、系统、全面、有效地开展。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应着力于“1+5”教学模式,即课堂讲授+心理游戏+个案分析+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课堂讨论+结课论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心理游戏,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趣味性;通过心理个案分析,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理解,提供切实可行的调节、治疗方法;通过心理测试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在此基础上,使自我认识从感性步入理性。通过心理训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通过结课论文,提高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

三、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仅靠课堂教学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够的,要想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将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起来,全方位、多渠道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

1.进一步搞好大学生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将大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形成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实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和有效控制的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通过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普查,有效地扩大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生中的影响,同时为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提供了有力支持。建立班级、学院、学校三级预警网络,保证预警信息的畅通。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启用转介机制,使学生的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的治疗。

2.以专业心理网站为平台,实现面谈辅导与网络咨询紧密结合

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辅工作,为满足学生调节心理困惑和自我成长的需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既展示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又在第一时间传递心理学的最新信息,为咨询人员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多项心理交流平台,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实现面谈辅导与网络咨询的有机结合,以实时性、灵活性、隐蔽性的方式很好地弥补面谈心理咨询的薄弱和不足,全天候、全方位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3.以团体心理训练为突破口,实现咨询和自助紧密结合

团体心理训练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心理成长又受学生普遍欢迎的心理教育方式,它能成功实现心理咨询与心理自助的有机结合。通过团体心理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自我成长和心理自助能力。对于在训练中暴露出来的、学生又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不仅可以获得团体成员的支持,还可以得到及时的专业心理辅导和帮助,使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有效地提高大学生自我成长和心理自助能力。

4.以心理协会成员和学生骨干为支点,实现专业指导与趣味活动紧密结合

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和学生骨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一股强大力量,他们不仅能在学生中很好地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是学生心理动态变化的一线“观察员”,密切关注和及时通报学生中的心理信息,将有利于形成一个上下联动的有机整体。因此,要定期对各班心理委员和心理协会成员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培训,使他们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心理咨询技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积极开展如校园心理剧大赛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寓于活动之中,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关注和热情参与,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5.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

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教学及日常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各项工作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班主任、两课教师和党政工团干部要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意识,能够基本掌握有关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方法,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区分开,及时主动地与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合作,给予及时的辅导和帮助。学校医疗保健机构与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相结合,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共青团、学生会和其他学生社团还可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臧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4)

论文摘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同时,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社会瞬息万变,大学生要应对现实以及未来的挑战,需要实现自身全面发展,需要心理的健康与成熟,有心理健康奠基,人们就能够学习正确认识自己、接纳和管理自己,就能够努力认识了解周围环境并与之保持适应,就能够积极地应对危机并增强能力与勇气,就能够做出成熟的、负责任的决定并付诸行动,就能够有愿望通过探索去追寻积极的人生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大学生承受的压力较大

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在促进社会各方面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高速度、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不定的未来就业带来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以及对于自身经济贫困等状况的不正确的看法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等,让大学生处于迷茫困惑中成为主要压力源,其中,学业困难、经济贫困、心理困扰尤为突出。

2.大学生承载着过高的期望

期望一是来自于学生家庭,家庭的过高期望和进人大学之后的现实常常会有强烈反差;二是来自于社会,社会对人才的全面的高要求和现实中优秀人才需求的紧迫性,使得原本满怀壮志的学子在面对社会的完满期望前感觉压抑;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成才、成就的强烈愿望和大学生活现实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

3.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大学生的过度承载与心理素质形成强烈反差,极易在熟悉的生活发生改变、心理需求受挫、遭遇生活变故等情形之下产生心理问题。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分析

1.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详细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常设机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体制,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

2.确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撑。

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使得学生能够得到合适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高校学生辅导员应该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队伍,学生辅导员应该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并在上岗之前接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与学生沟通、疏导学生心理问题以及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认知和行为状态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方法。

3.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转贴于

三、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方式初探

1.实施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所表现出的各种心理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形成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虽有纪律与制度的约束,但这种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学校管理必须将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转变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心理动机,进而形成有利于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目标的教师个体心理行为。

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要建立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评价机制,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要促使教师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这样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各种个体心理行为就能和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和潜一致,也就形成了教师个体心理行为的教育管理。

2.制定以生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管理制度是对学生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本身带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要体现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性化,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们在制定各种学生管理制度时,要遵循学校组织下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规律,不要以破坏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寻求维持、就范、整齐、划一的状态。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学生心理的个体差异。总之,学校的各种学生管理制度要服从于学生心理成长的生态环境,将显性的制度约束转变为隐性的学生心理行为。

3.整体规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这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指利用学生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心理咨询活动,包括由学生自己主导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这类活动的管理,须有整体规划,指定专人负责,在遵守心理教育的有关原则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参加。

4、科学布局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是指校园内写有心理教育格言的各类标语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黑板报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校内刊物等。这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它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时对学生的心灵有一种特殊的感召作用,使其全方位多角度的发挥它的独特作用,和学生的心理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相互生辉。

篇(5)

高等教育是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自我国政府提出“以人为本”指导思想之后,国内很多高校纷纷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推出“以生为本”办学理念。从本源上来看,“以生为本”是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延伸,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具体表现,也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以生为本”基本内涵就是要把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放在教育的首位,从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为根本教育目的。大学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从另一层含义来看就是为学生成长提供服务的机构,一个学校的办学效果最根本的体现方式就是学生质量以及学生个人发展状况,所以我们不能单独的去看某几个或者某部分学生的成长,“以生为本”更多关心的是整体发展、未来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起”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和改革的方向,是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各种问题的指导方针,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成长变化,关爱学生情绪波动,处理学生生活问题等等,都是“以生为本”理念的主要内容。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健康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息息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实践性,阶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通过开展心理训练、心理知识讲座、情景角色扮演、心理课程教学、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咨询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心理成长与潜能开发,健全人格,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增强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国范围内各大高等院校都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负面影响因素逐渐增多且有向大学校园蔓延趋势的前提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说遇见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时代要求,又是学生个人素质提高的需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摒弃享乐主义、自我主义、攀比心理等,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一个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所应该做的事情。高等教育不只是要传授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高尚情怀和正确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从表面上看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但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教育而言,两者需要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当代大学生教育工作中。

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虽然多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都在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从整体上看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还比较理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效果,但在很多细节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3.1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理工科院校普遍都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项辅工作,大多数都流于形式,片面的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各种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学质量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一门生存或者说就业技能。而一些心理健康知识或者常识,更多的应该是由家庭进行教育,由家长进行监督和批评。很多情况下都是“不出问题时,高高挂起;一出问题,就召开会议紧急研究”。殊不知,一个人生活习惯一旦养成,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上几次课,听几次讲座就能够形成转变,就能够重新树立三观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高度的心理健康意识是需要在平时生活中经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来的。

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主要内容设计教育什么,怎么教育等多项内容,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首先要明确一点是我们想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到哪些东西,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以往有些高校主要是以心理健康基础课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起到好的效果。现阶段我们必须要将其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相结合,从把握学生心理变化的角度出发,全面了解学生所需、学生所求,来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还不够具体,导向性不够明确,心理健康教育演化成了心理健康讲座。而且在教育教学形式上依然采取传统灌输式方法,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枯燥无味,无法有效调动大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3.3大学“以生为本”教育氛围不够浓厚生活环境对于一个人性格和思维方式的形成非常重要,想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校园环境是关键。高校“以生为本”教育氛围营造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是否能够获得期望的效果。但是这种环境的营造需要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它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事情,还需要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参与。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3.3.1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要“尊师重教”、“师道尊严”,受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被定制为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高校在管理工作上并未足够重视“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其指导思想就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制约,类似于学生应该享有的权益基本没有过多关注。从现阶段发生在高校内的一系列不和谐事件来看,学校的这种做法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反而表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实质上这就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学校在学生教育教学模式上出现严重错误,就像是弹簧,压力越大其反弹力也就越大。

3.3.2全员育人工作体系不够完善“以生为本”是教育过程中的一条方向清晰、目标明确的发展主线,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学习主体、实践主体、发展主体,需要一套科学、规范、合理、人性化的全员育人工作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而从现阶段的高校育人模式来看,存在着教职工全员育人意识不强,教学和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各类岗位工作育人功能统筹协调不够的问题,没有形成互相协作、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即教学岗位教师的“教”和非教学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相脱离,没有将全员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另外,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的全员育人工作需要有规范、科学的制度来保障,更需要从组织管理、人力财务方面来提供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

3.3.3师德建设有待加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每一位教师达到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孟子说:“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孟子·尽心上》),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在影响着学生。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高校教师受到了越来越多不良思想的影响,一部分高校教师在价值取向上有偏失,更多的是考虑个人得失,没有将“学生至上,甘为人梯”的服务意识提到一定高度。在依然主要以科研成果、学历学位、论文数量和所刊登期刊的等级等硬性指标来考核教师绩效的情况下,许多高校教师也无形中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只管单纯的教书、不管育人,不会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学生身上,更不用说以学生为本,尊重和信任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

3.3.4施教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有机统一体,它需要很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够起到实际效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的塑造对于大学生心理素养的提升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但目前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明显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学校并不太重视该方面工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4“以生为本”教育理念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1构建校园心理健康教育体制,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

4.1.1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学生身心健康是关乎到其个人未来发展,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高校应该积极组建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号召学工系统每一个工作人员共同参与,为学生在学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从根本上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心理辅导队伍的构建一定要注意有针对性,毕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变化,具体必修和选修课程要根据每一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及该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设置,能够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和倾诉方式。学校要注重对校园专兼结合心理辅导队伍的培训,通过邀请国内外知名心理辅导专家讲授心理辅导技术,派遣教师外出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队伍整体心理教育水平。

4.1.2全面宣传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大力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充分利用校园媒体,通过报纸、校园心理健康网站、校园广播等形式向学校师生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直接“面对面”的形式来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辅导,逐步形成校园内互帮互助的环境。其次是多组织专题讲座,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心理需求服务。校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不定期的针对学校中某个阶段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统计,积极捕捉学生心理变化,了解他们当前最关心和最矛盾的具体问题,然后再针对这些问题有目的性的组织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方面讲座。再次是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学校要指导组织并鼓励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从根本上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掌握更多学生心理变化动向第一手资料。“以生为本”并不是说要对学生所有事物均进行管理,学校要在尊重其个性的前提下去充分调动学生认识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性,通过外部作用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4.2切实调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理念理念是教育的关键,理念决定着教育最终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工作的基本素质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培养任务之一。当代的大学生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学校必须要对大学生进行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

4.2.1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观念高等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目的在于倡导正确看待生活中所遇见的问题,从学生时代开始在其心理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保证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成为一名具有较高心理素质的公民。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明确并适时更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问题的能力,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其最高目标就是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全面提升个人整体素质。

4.2.2注重大学生梦想教育梦想是一个人内心深处最本质的灵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极大影响。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校应该重点关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现阶段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从教学内容上来看,该课程主要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并没有起到意识引导方面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人对周围环境的认同态度,使其对自身所生活的环境这一客观存在具备一定的心理接受程度。所以,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大学生梦想的培养和引导,逐步的让学生形成切合实际且有价值的梦想作为最高教学目标。

4.3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3.1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来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教材也是影响最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所以,教学教材必须要与时俱进,能够集中体现当前大学生心理特征。现阶段很多高校所使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依据,该教材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进行内容上的改进。虽然说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国家发展形势保持同步,但是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国家当前实际情况的解读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变化。现在的大学生不论是在心理素质还是思维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社会上存在的负面因素也与以往不同,所以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应该增加更多的时代特点,增加一些趣味性和案例,以满足现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需要。

4.3.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同属于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道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修养,是其做人做事的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但受其主观意识决定;而心理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踏入社会之前都必须要注重培养的。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要特别注重与德育教育的结合。这是因为从很多实际例子可以明显看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

4.4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能力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性格成长的重要指导者和引路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对于大学生素质成长比家长更为关键。所以教师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影响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现阶段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基本都是由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组成,在心理健康理论基础上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学校应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进行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心理健康理论基础培训,不断提高该队伍整体教育教学素质。师资队伍能力素质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才能够得到根本保证。二是专业教师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主动发挥育人作用,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学生,用高尚的师德修养和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吸引学生、感召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三是各级各类管理和后勤人员要承担起育人职责,以人性化的管理与较高的服务标准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最优良的环境和条件;要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交朋友,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尊重、信任、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使学生愿意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指导;要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条件和设施,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在学校体会到“家”的感觉。

4.5落实“以生为本”教育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心理主动性人性关怀应该是“以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中的重要之义,高校应当调整姿态,充分正视、充分研究、正确引导和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从学生的特点出来,在宿舍管理、校园管理、社团管理等方面进行改善以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对现代的大学生来说,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竞争拼搏是时代给他们的新要求,教育的环境都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学生因学校社团活力不足、勤工俭学岗位不够、学校与社会脱节、管理制度落后等问题产生的诸多不满情绪,学校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调整心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妥善解决问题。同时,学校应跳出“管”的模式,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平台,鼓励学生建立自主管理的社团,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在参与、组织、管理的过程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激发潜能,提升心理素质。

5结语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大多数高校都相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广东海洋大学也紧紧围绕“三能”人才培养目标,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大力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符合高校学生实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领导机制和工作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一再发文强调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对此我校高度重视,1998年6月,我校正式成立了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的健康与心理卫生教育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健康与心理卫生教研室,开设了“健康与心理卫生教育”公共必修课,并开展了系列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实效。为切实加强该项工作,我校又于2002年10月正式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并在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人员配备、经费投入上给予优先保证。2004年9月,学校专门发文强调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明确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的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三个层面组成,一是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专任教师所组成的专职队伍;二是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院副书记、辅导员和健康与心理卫生教研室的医生及文法学院社科系的心理学专业课的教师组成的兼职队伍;三是由大学生心理协会会员为主、学生骨干和心理信息员等组成的学生协作队伍。2007年2月,学校发文成立了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校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领导机构。经过积极筹备和相关业务培训,2007年4月,我校农学院、文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心理辅导站正式挂牌,二级学院学生心理辅导站试点工作开始正式运行,并已于2008年在学校各学院全面铺开。2007年12月选拔和培训了一批学生心理信息员,初步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院系二级心理辅导站、学生朋辈心理互助人员等三级网络工作体系。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队伍建设

为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校不断选派专兼职教师参加省内外各种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如组织人员参加省教育厅委托省高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专业委员会或省高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专家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思想政治骨干暨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2008年7月还组织了30多位辅导员参加了华夏心理网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培训班学习。

在加强对外交流的同时,我校坚持在每年8月对全体辅导员、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当年新聘任的专职学工人员,举办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业务培训班。在每年4月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中,通过邀请一些知名专家或教授以讲座的形式加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的业务知识和咨询技能,学校先后邀请了香港城市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医学院等高校的知名专家来我校授课讲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校还经常不定期地召开专、兼职人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座谈会,专门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问题,共同提高大家处理疑难问题和复杂个案的能力。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常规工作

1,每年4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从2004年开始,我校每年举办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至今已举办五届,具体内容包括发放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小册子、专题讲座、相关人员培训、心理电影赏析、户外心理测试及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征文、心理游戏、心理沙龙、心理剧等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共开设心理讲座20多场,有15000多人次的学生参与,印发宣传资料1 0000多份;培训学生心理辅导骨干1 800多人次。

2,每年1 O月开展新生心理普查与建档工作。从2005级新生开始,我校每年均对当年入学的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相关档案,目前共有10500多名新生接受了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了心理档案。2007年4月对11723名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校性的、大规模的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并建立了相关电子档案。新生心理普查每年l O月举行一次,全校性普查每两年举行一次。

3,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心理咨询相关记录。仿照综合性医院心理门诊和住院部的详细记录病人病历的做法,2007年1月开始启用心理咨询热线电话记录本、心理咨询预约登记本、心理咨询记录本和心理咨询登记本。坚持个体心理咨询值班制度,2006年开始聘请相关院系心理学任课教师为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加强个别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同时特别注重做好心理问题特殊学生的介入和转化工作,加强相关院系的沟通与联系,共同跟踪和关注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心理健康。

4,教学科研工作。从1998年起由校医院的医生面向大一新生开设了《健康与心理卫生》必修课程。从2002年开始,每学期均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任选课,共30学时,1.5个学分,选修学生均表示收获很大,反应良好。2007年,我们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高度重视教学改革,修订和完善了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计划等教学基本文件,完成了校级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建设,初步形成网络教学平台。2007年成功申报一项校级教改课题。每年均有数篇学术论文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等本专业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2008年成功申报一项省思想政治教育重点研究课题。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模式的特色工作

1,两度普查。每年10月份均对当年入学新生开展心理素质普查,每年一次;每隔一年的4月份对全校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普查,每两年一次。

篇(7)

关键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60-02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学者所进行的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保持在20%~30%的水平[1]。军校学员具有军人和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未来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参战人员要承受高强度的体力和精神负荷,面临更强烈的心理压力,要求具有高负荷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心理疲劳、干扰能力等心理素质。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军校学员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军校学员良好心理健康的任务刻不容缓。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不少院校或个人承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研究课题,同时出版和发表了一批军校学员心理卫生方面的著作、教材和学术论文,开设“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也越来越多。目前的科研、教学、实践的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领域在逐步拓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已有不少研究,而且国内有著作将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进行了详细地总结,如姚本先、方双虎(2002)[2]、陈家麟(2002)[3]。在这两本书中介绍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描述。例如,国外有马斯洛和密特曼、斯柯特、科尔曼、阿卡夫、罗杰斯等;国内有黄坚厚、张春兴、王极盛、郑日昌、林崇德、吴增强、刘华山等。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陈家麟将心理健康标准总结如下:(1)智力发展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完整独立。

尽管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标准上研究者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共识,但综观上述观点可发现,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要素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自我意识水平、情绪调控能力、挫折耐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环境适应能力等。这些探讨,对于我们了解和把握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标准,对军校学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识别或诊断并进行干预矫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

军校学员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青年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而心理的发育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从军校学员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不协调的角度来看,必然导致很多矛盾冲突的出现,由此会给军校学员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目前,国内关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不胜枚举。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学习、人际交往、择业、情绪情感、人格特点、自我概念及自我意识、外界环境及休闲活动、心理辅导及治疗、一般心理健康测量。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起步较晚,比较注重一般心理健康测量。但是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日益关注,党和政府相关政策的颁布,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研究不仅数量上有所增长,研究领域也由一般性的心理健康测量发展为更专业、更系统、更深入的研究。焦虑、抑郁、压力、应激、认知方式、心理障碍、学习、人际交往、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问题一直都受到广泛关注 [2,4~14]。

三、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理论探讨。这些探讨强调通过改善和营造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以及提高军校学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解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许多研究认为,认真开展军校新学员心理健康普查,做到有问题及早发现、及早预防和治疗,针对军校学员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及专题讲座;建立和完善军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档案,重视军校校园文化建设,启发军校学员辩证地看待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或挫折,是解决军校学员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方法与途径。二是干预研究。这些干预研究方法主要有:心理测量法、临床症状诊断法、心理咨询、访谈法等,其中又以心理测量法和问卷调查法居多,而真正通过测量评价后,针对军校学员所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性的研究和维护性研究还很少,这是今后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和教育要努力的一个方向[15~17]。

四、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

从中国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之初就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众多学者在研究中尝试不同模式在军校学员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以各种教育理念、心理学说、人文科学观点为支撑,以本校实验为依托的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方法、途径、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地浮出台面。梅清海等在全军50多所院校心理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概括出“两渗透”、“三全式”、“四贴近”、“五位一体模式”[18]。

“两渗透”教育模式旨在发挥军校课程教学优势,提高心理教育效果:将心理教育渗透于政治理论课教学,增强军校心理教育的“高度”效应;将心理教育渗透于专业课教学,扩大军校心理教育的“广度”效应。

“三全式”教育模式旨在构建一个从入学到毕业、从教师到学生、从校内到校外的全程贯穿、全面展开、全员参与、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心理教育体系:把提高军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作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军校心理教育管理机制,形成军校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医护人员、学生相互结合的教育合力,把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心理咨询、日常管理统一起来,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帮助学生维护心理健康,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四贴近”教育模式旨在以影响军校学员重要心理因素为突破口,强化教育效果:(1)贴近时代,建立以网络为载体的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平台。这个心理教育平台应该具有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和攻防兼备的教育职能;(2)贴近社会现实,切准军校学员的心理脉搏;(3)贴近军校大学生心理实际,注重解决心理问题。通过多渠道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他们认识青年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增强心理上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修养、自我保健、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掌握心理训练的原理和正确方法,了解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其调适模式,为培养其良好心理品质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准确掌握和及时报告学生的心理情势;对于一些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要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以解除心理痛苦;积极预防心理疾病;(4)贴近军校培训目标,着眼培养高素质人才。培养以认知品质、情绪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性格品质等为主要内容的良好心理结构;培养以战斗力为标准的心理能力。

“五位一体”教育模式旨在确立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和稳定的人生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合理的认知结构、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意志品质等军校学员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1)心理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在德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强化军校学员思想品德教育效果;(2)心理教育与智育相结合,在智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提升军校学员智力发展水平;(3)心理教育与军事技能教育相结合,在军事技能教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推动军校学员军事技能的学习;(4)在体育中吸收心理教育因素,以心理教育促进军校大学生提高身心素质 [19]。

参考文献:

[1]张金彦,王建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2:1-347.

[2]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7-25.

[3]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4-25.

[4]刘婷.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0,(1):63.

[5]林维丽.军校学员心理应激应对方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6]张凡.军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网络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李俊丽,梅清海,丛建波,邵秀巧.军校大学生个性、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4):282.

[8]张静,王筱枚.军校大学生学习策略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5):425.

[9]钱永才,龚渊文.军校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2):33.

[10]白雪亮.军校学员郁闷心理分析与防范[J].中国青年研究,2007,(8):69.

[11]王京京,于宏.军校大学生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7):50.

[12]曹守莲,石沙泉.军校大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8,(3):307.

[13]王海民,刘学敏,吴振峰.410名军校工科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杂志,2005,(2):701.

[14]王浩,苗丹民,朱霞.军事择业大学生与军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2):801.

[15]张茂运.对军校学员人生格言的调查及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探讨[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3,(2):63l.

[16]颜宪军.对军校学员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实践与探索,2005,(6):267.

[17]韩向前,汤家彦,解亚宁,荣.军校独生子女学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1,(8):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