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22 18:25: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语文教师学习材料

篇(1)

阅读习惯的养成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充满信心和耐心。学生在犯错误后很可能还会反复,这就要求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是反复犯错,要把学生犯错误与改正错误的过程看作是学生成长的必然历程。同时,学生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也是在重复中形成的。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并不缺乏出色的创意,但是这些创意最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长期坚持,没有持之恒地加以强化。小学语文教师经常将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停留在语文课堂的说教形式上,不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心有感触地理解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没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来化规范为行动。所以,良好行为阅读习惯的养成要在行动中落实,在活动中强化与巩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学期开始前,落实阅读习惯培养计划,坚持严格执行。其实这种坚持就是不断重复的过程,重复可以使行为得到强化,形成阅读习惯。但是学生往往会厌倦重复,小学语文教师也很容易在重复中懈怠。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改变思路,在目标不变的提前下,通过变化形式,使行为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二、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采用一系列富有系统化的工程,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从小抓起,从小培养。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阅读的氛围中,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助推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让学生快乐阅读,海量阅读,用阅读激发内在的潜能,达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

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在于课堂,课堂教学的生命在于激趣、创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学生学习的好与坏,与教师息息相关。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学习材料有较强的内部动力驱使,就会积极开动脑筋,千方百计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知识。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另外,还可根据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选择适当的游戏走入语文阅读教学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乐学”。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为了提升阅读质量,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发展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尝试改变以往教学中冷淡的师生关系,要加强师生双方感情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敢于发言,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师要放下架子,融自己与于学生当中,深挖教材中的可操控内容,创设可激励学生的情境。另外,从课型上还可做一些不同程度的改革,如加入表演型、竞赛型、实践活动型课型,给学生创设了上进的、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随着人类社会大踏步的前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都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没有积极性,学习的兴趣不高。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创立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建立情境――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四、发挥多元评价机制作用,给学生自信和机会

篇(2)

一、迁移理论内涵

所谓迁移,是指即一种行为对另一种行为的作用和影响,是一种广泛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模仿过程。任何学习和实践都会受到已经存在经验的影响和作用,只要存在学习,就会存在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巩固和发展,又是提高、深化和促进学习的条件,学习活动与迁移效应密不可分。迁移有正向迁移和反向迁移两种,正向迁移是指前学习活动对后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正向迁移;否之,就是反向迁移。但是,无论是正向迁移,还是反向迁移,两者都有正负之分。两种迁移的正负区分方法为: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起推动和促进作用时,则称为正迁移;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起干扰或抑制作用作用时,就称为负迁移。

二、小学语文写作中的迁移学习理论

将迁移理论应用于学习中,就是迁移学习,是指在某一种学科或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时,对其在另一学科或情境中技能、知识、理解或态度的获得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通俗地讲,学习迁移其实就是指一种学习活动对另外一种学习活动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将迁移理论引入其中,有效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写作效率和写作能力。迁移学习,可以是学习者运用已经存在的认知结构,在对新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后实现的。其本质就是表现新旧学习活动的共同本质。

三、迁移学习理论在小学语文写作中的实践

将迁移学习应用于小学语文写作中,使用什么教学方法和组织什么教学内容去实施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小学生的官能训练。通过训练小学生的记忆力、分析能力、想象力等官能,并加强训练,使其整体官能都得到发展。如,小学生在学习语文写作的过程中,通过背诵精选美文,提高小学生的表象存储和记忆能力;通过对精选美文的结构分析、写作背景分析、写作角度分析等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通过体会精选美文的表达方法和文中蕴含的情感,训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围绕中心有条理地表达的良好习惯。因此,迁移在小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反复学习训练,提高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并转移到其它学习内容上去,使其它官能及整个官能都得到发展。

2、前后写作内容共同要素训练。学习迁移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写作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由于前后两者写作学习材料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元素,二者就会产生相同的反映,因此小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学习迁移。当然,即使是精选美文,它在后写作的过程中,它们之间除有共同因素外,也有不同的因素。故,前后写作学习活动可能产生正迁移,也有可能产生负迁移。因此,为了促进小学生写作学习的迁移,防止干扰,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科学地习得精选美文之间的共同元素,并分析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别。

3、精选美文的概括训练。小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学习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中的共同元素,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必要前提。所以,小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要使学习产生正迁移,关键在于对前后写作活动内容中的共同因素的概括化。前后两种写作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虽然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必要条件,但却并不是充分条件。写作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是多样化和丰富多彩的,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同时也有许多共同的东西,即: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在小学语文写作中,要善于去总结和分析精选美文的本质和规律,即写作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产生广泛的学习迁移,使小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背景上,通过把握、体验和理解现实情况后,就更能够应用经过概括了的经验和感受去解决和整合后写作过程中的新问题。如在教学《松鼠》一文时,教师就紧紧抓住写松鼠外形特征的那段文字,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情感,领会文本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即兴写作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用上本文的写作方法和积累的好词佳句。有了美文方法的引领,孩子们的习作中出现了很多优美的词句,观察的视角也开阔了许多,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充满了童真童趣。前后两次学习活动之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见把握好精选美文的概括训练,有助于小学生写作产生正迁移。

篇(3)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教育,课程是最有效的途径,课程由教材来体现。在教材中进行多元文化思想的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平等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对今后小学语文教材建设和语文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国内语文教材研究的质量停留在初级水平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思路新颖、结构体系合理、贴合新时代人文主义教学精神。但因小学生教育需求不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弊端”逐渐显现。本文从教师授课的角度分析苏教版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能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起到积极作用。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出现的问题

(一)选材问题的分析思考

首先是教材中诗歌内容的选材。苏教版小学诗歌部分存在问题,有教材编排偏重古诗词,没有选取儿歌进行均衡。另外,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古诗词应配合引入和解析,如《宿新市徐公店》,可以简单语句带领学生进入篱笆、大树、落花、飞蝶的美妙意境之中,而《示儿》这样背景复杂的诗词,要在诗词之前附上详细的时代背景介绍及人物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诗词背景。其次是童话内容选材。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内容占有一定比例,但多分布于低年级,中高年级则多是纪实、景色、风土人情之类内容。最后是写作内容的选材与分析。苏教版教材中的写作部分以人文话题为主,主要以日常生活、自然风景、内心感受为主,跳出了形式化的怪圈。但教材对学生写作欲望的激发与写作思想的引导不足,对学生思维形成约束。如四年级关于描写植物的写作部分要求学生写对植物生长的观察与发现,若教师引导不当,将学生的写作思维局限在植物生长特点的范围内。教材应去除约束性的写作引导,强化“以读促写”式写作教学,增加每一部分写作教学的范文数量、种类,多角度、多层次给予学生点拨。

(二)细节性问题有待推敲

小学语文教材有细节要妥善处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地方表述欠妥、语病等问题,如《船长》中有句话:“第20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根据实际内容,大副回答船长轮船能坚持大概20分钟,只是理论推断,不能作为准确的依据,后边的“第20分钟”强调了这种预测的精确性,不科学,易引导学生盲目相信推测。另外,教材中存在语病。小学生有极强的观察力与模仿力,教材中问题具有负面影响。未来教材编纂要消灭语病,精化遣词用句。

(三)有些语病问题的出现

苏教版教材出现的语病问题如《番茄太阳》(四年级下册)中语句:“小女孩叫明明,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听亲戚说城里大医院可以换角膜,为了让孩子复明,父母就带着孩子到城里来了。……医生说复明的机会很大。”这里“复明”不当。“复明”是指眼睛原本是好的,治愈后复见光明。孩子“生下来眼睛就看不见”,显然是先天性的,不存在“复明”一说。如果用“复明”,就等于告诉人们小女孩原先是看见的,当然也见过再普通不过的太阳,怎么存在下文爸爸挑了一个番茄放在小女孩手上说“太阳就是这样的,你摸摸看。”更不存在“番茄太阳”一说,否则整篇课文都前后矛盾,难以自圆其说。同时,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其实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春联》(四年级下册)无主语,句中应加“他”。“一种学习”因为少成分,造成词语不搭配。可改为“一种学习方式”。教材语言应规范。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思考

(一)教师要多引导孩子说语文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起学生兴趣。如学完《春雨》、《春晓》两首古诗后,我告诉小朋友“春天已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找到春天了吗?从哪儿找到春天的呢?”学生有的说花园里,有的说小河旁……接着我宣布在这美好的春天开一个故事会。学生纷纷发言,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突出过程与方法特征,改变语文教材文选式的格局

语文教材自古是文选式,后来有了单元式编排,形式还是文选式,是把大致相同的文章编在一起,按顺序排列。新课程的几种语文实验教材和以往以文体为单元的教材相比有了变化,虽然以主题为单元选编课文,形式上仍是文选式,文选式教材格局难以打破的原因就是教材中心占主导地位,以为学语文是学文章,学文体形式,学主体内容。如果编制教材时,以学生为中心来安排学习内容,就会出现全新的语文教材形式。语文教材展示的是学习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是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发现、掌握与运用过程,所选的学习材料是为过程和学生发展服务的,这是新课程期待的教材形式。

(三)设计反馈性学习,改变语文教材低功效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效率低的原因是教科书没有设计反馈性学习程序。反馈性学习程序有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等多种反馈性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这些反馈方式能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理念注重形成性学习与形成性评价,这一理念转化为学习行为的有效方式,就是在教材课文与单元中增加反馈性学习设计,这种反馈性学习设计要照应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体现探究精神。没有设计反馈性学习内容的教科书,就不能提高学习效率。

四、总结

语文教育改革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语文教材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有了体现国家教育方针和语文课程标准新观念的语文教材,决定性的环节在广大语文教师,成功的标志是广大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加强了,学生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提升了。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加明确了;课堂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形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顾娟.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比较分析――以苏教版和人教版为例[J].语文学刊,2011(20):131-133.

篇(4)

一、应用信息技术

呈现简约而系统的语文教学内容

1.应用电子资源辅助语文常识教学

为了明确语文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制作目标微课,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和字幕阐释课程目标,这样可以使学生更规范地接受语文教育。语文课标要求学生理解、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写作知识、语法知识、文学知识、国学知识。对于这些内容目标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教学相长,比如把这些基础知识用电子文档、电子课件或音频、微课、视频甚至是专题学习网页的形式呈现出来。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并且学生可以反复听讲,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查阅和巩固所学知识。

2.应用网络平台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学生提升语言能力,不仅提供了一个参与语言实践的平台,而且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写作、口语表达的交流与互动。如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运用语言文字获取思想的阅读技能,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朗读录音并上传至指定的视频网站,相互交流分享,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发送电子版名著以及阅读目标,让学生完成阅读后在网络平台发表看法、交流观点,以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还可以促进写作教学目标的达成。信息技术为写作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一个跨时代的平台。首先,教师制作专题写作教学微课,介绍形形的写作方法,用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写作。其次,信息技术使学生的作品发表变得简单而快捷。笔者在Z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微信群、网页、空间、微博发表所见所闻、思想观点、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利用论据论证论点的能力等。另外,写作教学、语法教学、阅读教学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够完美地将三者整合在一起。笔者认为语法教学应该融入阅读教学,而不是孤立地学习语法。信息技术为语法与阅读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师生也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因为网络资源来源五花八门,质量也参差不齐,有的观点偏执,错别字连篇,很容易对分辨能力不强的学生造成误导;学生在利用电子产品学习的过程中更容易分心,相比之下纸制品学习材料更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们推荐经过筛选的、品质优良的学习资料,同时注意对学生应用网络平台学习交流过程的监管和引导。

3.建立必读名著阅读网站,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名著的阅读需要教师的引导,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制作名著阅读微课。笔者通过微课向学生明确地提出名著阅读要求,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列出的必读名著都是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师在微课中,可以向学生介绍阅读这部名著的大体要求或阅读指南,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问难,初步掌握略读这种阅读方法,熟谙名著的梗概。教师还可以建设一个课外必读名著网站,把点击率和在线时间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指标。《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要求学生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达到290万字。实践发现,“略读微课”恰好能够以精选出的阅读书目为主题制作针对性较强的阅读指南,督促学生利用教师精选的书目加强课外阅读,从而实现了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明确了每个年级、每个学年的略读书目之后,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纸质的文学名著,也可以提供文字、声音、影视交融的电子版的文学名著、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电子图书和电子报刊,为学生创设一个美轮美奂、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

二、通过信息化技术

呈现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项目

语文课程内容包括现代文语法、应用文、名著、字词、文学常识、文学与国学概论等。其中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项目和内容目标都非常适合借助微课呈现,因为微课可以使繁难的项目和目标变得亲切而简洁明快,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反复、或选择性地观看微课。语文课程内容的具体项目对学生来讲,往往是相对抽象的概念,因此笔者倡导应用信息化技术制作网页、课件、微课或构建思维导图,来明确课程内容。对于具体项目的学习,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制作学习网页、编制适当的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笔者通过制作网页、课件、微课,把语文课程内容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并在教学中构建了思维导图,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了语文知识,语文成绩明显提高。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语文基础知识学习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教学领域;教材插图

近年来,国内学者越发重视小学语文教科书插画的有关研究。新课标的改革促使小学语文教材插画的变化由极少到大量、由内容单一到内容丰富、由类型简单到类型多样,其中以人教版语文教材插图的发展最成熟,也极具代表性。

一、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相关研究

(一)插图的定义

插图是一种艺术形式,是用来表现现代设计艺术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插图与文字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插图能够激发读者阅读文字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在表达功能上的不足之处。插图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来说,插图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图画,还指可以用作说明和论证的材料等附属物;狭义的插图定义为,穿插在文字之间用来说明文字内容的图画。在此研究的教材插图是指附在课文中的图片或图画。

(二)插图的分类

插图种类多种多样,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教学功能可以分为:识字解词型、单幅学文型、多幅连贯型以及蕴含道理型。识字解词型是指小学生借助实物图形来认识文字;单幅学文型是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借助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意思;多幅连贯型是利用插图和文章进行对照分析理解重点;蕴含道理型是名家结合课文内容利用插图讲解。

按照组织形式分类可分为:独立图、发散图、序列图。独立图是通过单幅图具备的独立性来表达完整的意思;发散图是指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使用多幅插图来共同表示一个主题;序列图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组合,连接成一个主题。

按照插图与文本的相对位置分类:文前页插图、图文同步插图、文后页图。文前夜插图指在文章内容出现之前设置的插图,激发学生灵活的连接能力;图文同步插图是以插图和文本内容的位置接近为主,达到图文相辅相成;文后页图是在文章内容全部结束之后设置的插图,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三)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部分插图的内容比较单一,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的动漫卡通形象插图反映内容比较单一化,限制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在插图设置类型上,其插图性质缺乏动态化,形式过于单调;另外插图与文字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一一对应关系,功能固定为“以文字为主,插图为辅”的模式。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教育性作用

(一)插图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有效教学的工具

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利用插图进行教学课堂导入。比如,教师在教授《荷叶母亲》一课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观察荷塘嬉戏图,当学生沉浸在荷塘的优美环境中,教师为学生展示另一张狂风暴雨图,这时学生就会将第一张荷塘嬉戏图与第二张狂风暴雨图联系起来,从而感悟到荷叶犹如母亲一样保护自己的孩子,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通过两张插图的起伏,带动了学生的情绪随着插图的变化而变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插图实现教学艺术。例如,学生在学习《变色龙》时,教师在初步教授课文之后,一一向学生展示老农形象的插图,并将打谷场的插图与老农形象的插图相互映衬,引导学生的思考,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用图片的形式设计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艺术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结束后利用插图规划教学结课艺术。如有些老师在教授《茶花赋》一文结课时,出示相关的茶花插图,带动学生主动理解文章相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精髓,给学生留下无限回味的空间。

(二)插图是促进小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利用插图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生对于画面感的物体具有极大的兴趣,而小学语文教材中趣味性插图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比如,在学习《狐狸与乌鸦》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中插图的思考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乌鸦叼着肉站在树上?狐狸站在树下望着乌鸦?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学生会通过插图表现出的内容与思考的问题来激发自己对文章的阅读欲望。

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强口语交际能力。小学生对于文字的认识和理解程度有限,插画是作为培养小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学习材料。比如,在《司马光》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将文中的插图分解成不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分组交流的过程中通过画面的口述内容把事情的发展经过完整地联系起来。

插画教学对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插画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插画的特性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彭丽莉.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浅析:以人教版为例[J].语文学刊,2012(2):127.

篇(6)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城镇教育在各方面相对教育来说存在一定的优势。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地域、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存在着诸多弊端。例如师资队伍的“老龄化”,新鲜血液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教学模式僵化,教学理念滞后,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落后,影响了教师教?n的效果和水平,并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新鲜事物的接触。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都对小学教育及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些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

1.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师资队伍的“老龄化”

当深入对小学教育进行考察时,不难发现,小学教师绝大部分都是从教二三十年的老教师,很难发现年轻教师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此处并不是指出老教师不好,他们从业几十年,对小学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也熟悉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容易理解学生心理。但是可以试想,长此以往,如果这些老教师到了退休年龄,那么谁将去接替他们,从他们手中接过教育的大旗?而大学毕业生和有资格进入教师队伍的年轻人因为工资薪酬、职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等各种因素大多不愿进入小学进行教学。所以,这样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如何吸引新鲜血液到来,为教育事业蓄力,是下一步继续需要解决的。

1.2教育模式僵化,教育理念落后

在一些地区,由于信息闭塞,地处偏远,经济的发展水平不高,很多新颖有效的教学理念不能及时的传播到地区,而小学教师长期居住在,得不到系统科学的理念更新和培训指导,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小学教育模式僵化、观念落后的局面。大多小学语文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强调老师的主体地位和把控力度,忽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课下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将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有效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革新教育理念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重要一步。

1.3教育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落后

与城市学生相比,小学实施课程改革,资源缺乏是当前面临的硬问题。尽管近几年小学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观,但与需求相比,相差甚远,达标学校凤毛麟角。在调查中发现,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 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它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这种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老师的讲课效果,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2.1改善小学教师待遇,吸收新鲜血液

近年来,国家和教育机关相继出台了支持教育建设的政策办法,大大提高了了小学教师的待遇,完善了小学教师的福利制度和保障体系,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人才的吸引力。然而,除了外在物质条件的满足之外,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提高大学生对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他们投身到教育事业的建设中去,为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新鲜血液的加入必然会为教师队伍带来新的理念和活力,推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促进学生思想的更新和转变。

2.2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激发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应在城镇教学中实行,更应进一步推广到小学教学中。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山行》这篇故事的讲解中,可以在正式讲课前向学生提供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比如诗人的生平,诗歌的创作背景等等,让学生在老师讲解之前先有一个直观的、属于自己的感受,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课上,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碰撞之中成熟。诸如此类,这些方式方法的运用必将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能力。

2.3丰富教育资源,完善教育设施

要想真正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丰富的教学资源,完善的教学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加大对于小学教育的投入,建立学校正规的图书阅览室,开拓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提供知识支撑。同时,音乐器材、体育器材也应该得到充足完善的供给,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学生在校学习的兴趣。要按国家规定配齐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并对教师进行指导培训,确保教师能够熟练地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提高教学效果和讲课效率。

篇(7)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学素养;新课标

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行以后越来越得到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行,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被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广大教师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课题的重要性,并正在积极关注和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往往局限于针对某一点进行探讨,缺乏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完整的实践探索,教师们在教学和研究中也切身感受到缺乏较强的理论指导,缺乏值得借鉴的可供操作的系统的经验。因而,对这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实践价值,也有很高的理论意义。

然而,当前语文教育中文学素养培养的现状却是如下:

1.历史上存在的两种倾向。我国的语文教育自古以来就没有把培养文学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古代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语文教育是建立在政治思想教育的基础之上,“文以载道”的思想是语文教育的主流。

建国以后,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素养的培养。一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用无休止的做题、练习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课程目标取向是我国语文固有的应试教育体制的产物,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语文教育的内涵变得偏狭了。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地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主宰着、为升学考试所左右着。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席是对语文教学最大的伤害。

2.当前在教学观念上的更新和存在的问题。

自2002年《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新课改的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文学教育被凸显在现实的突出地位。教师们意识到培养现代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才是语文课程的终极价值,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又是其中的关键。然而,时代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毕竟不能一时扫除殆尽,受应试教育的指挥,语文教学依然面临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的危险,忽略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忽略了语文课中的“文化传承”、“精神修养”、“现代思维”、“社会应用”及“语文才能”。当前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仅停留在漂亮辞藻的阶段,还缺乏理论上深入的探讨和实践上具体的指导。

那么,到底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无疑是一次极具革命性的变革,是我们驾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向。我们的语文课应该肩负着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使命。

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语文教学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与任务,牢固树立语文教学的素质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此外,还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性格,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中小学生学习语文首先要掌握语文知识,这是学语文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任务,它是构成语文能力的第一要素。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能实现人与人的语言交际,没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做基础便不会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但能够熟练的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才是语文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终极目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评论语文教学说:“学生需能读书,需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的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能力还包括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语文环境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真正得到提高。

2.1教师树立大语文学科观意识。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的一部分。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利用选修课,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将一些篇幅不长、内容隽永、难度适中的文章积累起来,编辑成册,作为学生共同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开阔眼界,获得多角度的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知识来源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得有限,应该把语文课内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注重继承与创新,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才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2.2学校构建语文学习的硬件条件。学校硬件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也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基本的硬件条件应包括标准的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等。构建这些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它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提供现实的手段。

三、帮助引导,培养文学审美思维

文学审美思维是指主体在听、说、读、写活动中与言语同步展开的审美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是对言语现象进行文学知识、事理逻辑的分析和思考,帮助主体对文学对象的理解过程。它包括对文本对象、情境等的辨识、判断、感知、领悟,思路的确定与调整等等。审美思维相当于学生的文学智商,良好审美思维的培养,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文学素养。

3.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2领会语言的美。

3.3体验情感意境,感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净化灵魂。

四、加强实践锻炼,提高文学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摸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1强化说写实践。强化说写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首先要加强的是写作练习。我国古代语文教育非常重视“写”。隋唐兴起科举之后,考试主要凭写文章论成败,语文教育中的写就成了重点之重点。古作的宝贵经验仍然值得今天的语文教育借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学中要对学生写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有计划、有顺序、有针对性地传授写作方法,要想方设法对学生的写作兴趣加以鼓励和鞭策。使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展示他们的个性学习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4.2文学鉴赏,雕塑文学审美能力。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以及要塑造的形象的“物化”形态。以文学艺术为审美对象和审美活动,也就自然的表现为鉴赏阅读的方式。“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是连接“缀文者”与“观文者”的“中节”,而“文”本身具有多意性与模糊性,精确理解“文”的本意并领悟其含蕴的美,离不开文学鉴赏能力。文学鉴赏就是教会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进而感悟美、体现美。

语文教师以文学阅读为先导对学生进行文学方面的熏陶和教育。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文章,领会文章意旨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学熏陶和教育,能给学生一个更广阔、更高远的人生境界,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丰富的生活套餐,使学生由狭隘走向广阔,由幼稚走向成熟。

4.3设计专题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就要在准确把握教科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地灵活地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在实处,还要善于从语文学习及生活中提炼学生感兴趣的或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创造性地设计并开展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逐步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

五、开发课外学习资源,落实独特体验基础上的读写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