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1 04:24: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爱的诗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儿童娱膝下,母子话灯前。——刘克庄《乍归九首·儿童娱膝下》
3、笋根稚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傍母眠。——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4、频动横波嗔阿母,等闲教见小儿郎。——元稹《莺莺诗》
5、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诗经》
6、人来唯仰乳,母抱未知慈。——孟郊《子庆诗》
执着会把希望磨灭,失去会降临寂寞,远望会撕心裂肺。唯有诗歌作为他一生的恋人,陪他走到尽头。
他爱海一生,或许,卧轨而亡并不是他的初衷。
作为公认的才子,他是孤独的、可悲的、痛苦的。他甚至被人称之为天才,在当代新文化如夏的时代,他依靠出众的才华家喻户晓。
他的一生似乎都活在失恋的阴影之下,老天爷给他不只是那满腹的才华,还有一生的痛苦。当我从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渐渐开始品读他的诗歌,感受他的世界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才华与他极度的可悲是交融在一起的。
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的海子,生活在贫困的农村,书成为了他生命中一开始全部的世界。也许,是因为他有着一个深爱的母亲,所以,在诗歌与爱情面前,他先选择了爱情。是他的才华让他拥有了爱情,也是由于他的才华横溢让他痛苦了一生。
他用一份执着坚定了波婉在他记忆中的伤痕,作为波婉老师的海子依靠出众的才华博得了波婉的芳心。或许,那时的波婉还只是孩子。也许,那时的他们真的相爱了,爱的那样情真意切。甚至,波婉离开他的时候,还是爱着他的,他们分手或许并不是老天爷给出的惩罚,人难免要经历失恋,才能学会成长。
波婉的离去,让孤独的海子受伤了么?的确,海子受了伤,他不相信自己一心一意维护的初恋会葬送。他们之间又何止一次的说过天长地久;他们之间又何止一次说过白头到老;他们之间又何止一次许下一生一世的诺言?但要失去的终归要失去,就算想留也是留不住的。他的爱是短暂的,同样充斥着浪漫与美丽,就如同绽放的烟花一般。波婉离开的时候,也许,海子是哭泣的,波婉也许是知道的。
诗芬的出现是海子在爱情与诗歌面前,选择诗歌的时刻。诗芬也许才是海子一生之中最爱他的女人,也是海子最不珍惜的女人。因为诗芬的迁就,海子变得更像一个孩子,正是因为母亲对海子太多的宠爱,海子最终也没有学会长大。的确,海子没有爱过诗芬,但谁又敢说他深爱着波婉。最终,诗芬没有勇气继续爱着一个更热爱诗歌的人。
与诗共舞
海子的发是凌乱的,他几乎每一张照片头发都是凌乱的,他是一个不注重外表的的诗人,他的时间仿佛全部都用在了诗歌创作上。诗歌才是他的全部,才是他相依为命的爱人。一个爱上诗歌的人是幸运的,但是,海子爱上诗歌是不幸的。
他是天生的诗人,带着与生俱来的才华却走上了边缘的路。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去爱,去爱一个凡人。
海子生命中的女人大多是爱上了他满腹的才华与浪漫,海子作为诗人的生命是与诗歌相溶在一起的。
作为海子精神港湾的白佩佩,海子拿她当做自己的姐姐,拿她当做自己的红颜。理智的白佩佩并不认为海子对于自己的感情是一往情深,那时的海子在心理上还只是一个孩子,孤单的他太害怕,作为唯一依靠的白佩佩也成为了他感情的寄托,白佩佩承担的不只是海子的爱情,还有亲情、友情。那时的白佩佩在与海子的关系上更像是一个母亲。白佩佩对海子的爱与其说是一种欣赏,不如说是一种慈悲更为贴切。
海子发现安妮深爱自己的时候,是他感情最空虚的时候,他开始失去理智。已为人妻的安妮还是爱着海子的,然而,海子呢?从海子与她偷会的时候开始,就已经证明,海子并无爱这个叫做安妮的女孩。
李华,这位海子最后一位感情寄托的人,是他唯一一位崇拜的中国近代诗人,他将这个女人当做自己的神。他也开始幻想,幻想与神的爱恋。这时的他,真正地失去了爱情,也真正得到了爱情。
他失去了与女人之间的爱情,同样,诗歌成为了他真正的恋人,他呕心沥血的与诗歌相伴,他从未对一个人如此挚爱,他把全部的爱与恨都告诉了诗歌,给了诗歌。
他恋爱的时候写诗,失恋的时候,所有的诗歌便成了他痛苦的边缘,让他陷在里面不能自拔。他写的诗歌越来越多,然后就越陷越深,到了最后,他爱诗歌胜过了爱他自己。
如果说,海子与诗歌是在唱一首歌,那这首歌未免太过心疼;如果说,海子与诗歌是在跳一支美丽的舞蹈,那这段舞足以舞到肝肠寸断;如果说,海子是与诗歌是在对饮,那这杯浊酒太容易将人灌醉。
海子是一个不懂的爱情的人,却得到了最纯美的爱情;或许,他是一个懂爱情的人,只是不懂与人之间的爱情。海子真的爱了,不过,他爱的是诗歌,而不是女人,他爱任何一个女人也没有胜过爱他的诗歌。在他看来,诗歌才配得到他许下的誓言,只有诗歌才会一直陪伴着他。
记录诗歌的纸张是无辜的,与诗歌一起被焚烧,最后也将焚烧的人一起带走。那些怜惜的声音,是在为谁的离去痛苦?是焚烧的人,还是无辜的纸张,又或者是他挚爱的记忆?
要非要说海子爱过的女人是谁?
我想那个人就是芦花了,因为海子始终都没有长大,作为青木竹马的芦花也许就成为了海子心底最清晰的影子。芦花是他远望着的女子,是他不会用肮脏的思想去侵犯她纯洁的女子,就像他对诗歌的爱一样纯洁无暇。
爱情是一杯醉人的浊酒,然而,诗歌就是一杯醇浓的酒。
将一首痛彻心扉的诗歌写进了生命,便用尽了一生去续写。
爱情是一杯没有解药的毒药,喝下去的人都会成为爱的俘虏。
多情的种子,被风吹入了诗歌,诗歌变成了痛苦的回忆。
无情的笔是寂寞的,刻录下太多的伤痕始终伤不了自己。
《赠别》是一首爱情诗。与作者那些极富理性色彩和思辩色彩的诗歌相比,这可以说是最为感性的一首,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真挚而深切的感情。全诗由相对独立而又密切联系的两章组成。诗歌第一章着眼于现实,通过对时间流逝过程的呈现,写出了爱情随之发生的变化。鉴于篇幅有限,我们就只欣赏它的第一章。
由“迷醉”而“怠倦”而“遗忘”,这是爱情所必经的阶段。“谜醉”一词写出了青春之爱的特征,冲动、狂热然而短暂,它与人的青春、美貌以及生理的渴望密切相关,所以“这里”便不仅仅指爱情本身,更指所爱的对象“你”以及“你”在青春年华所拥有的一切美的特质。谜醉之后怎样呢?他们终究是要离开的。在熙攘的路途上,在现实功利的社会中,“他们”慢慢地丢失了自己。而这丢失也是不知不觉的,或者是知道了也要故意地遗忘。爱是以个人的独特性为前提的,在爱里我们才能发现对方同时也发现自己的存在。而一旦自己已经被丢失并被遗忘,爱的根基也必然被撼动。所以,言外之意遗忘的不只是自己,更是曾经让人迷醉的爱情和“你”。对于他们的谜醉和离开,你是怎样的呢?“朦胧的是你的倦怠,云光和水”。“云光和水”指时间的推移和变化,它和“你”对爱情的倦怠一样,是朦胧的,不知不觉的。整章中,那个主体“我”直没有出场,却暗含在与“他们”的比较当中。
诗歌当中,我们很明显地可以看到受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名诗《当你老了》的影响。想像年老的恋人在炉火旁的情形,是其共同之处。表面看来,作者写的是年老的“你”在炉火边回忆的情景。当人世的繁华已如花落无声,离死亡也{又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人的灵魂才会变得无比澄静,才会更加接近于生命的本质。这时候“你”“就会知道有一个灵魂也静静地”,这个“也”字是市诗的诗限,饱含深意。而实际上守在炉边的就不仅是年老的妇人,也是“我”,尽管也许“我们”并不在一起。
关键词:舒婷;自我;祖国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和同时期的很多朦胧诗人相比,舒婷很少以一种理性的、功利的眼光来审视外部世界,更多的是以一个女性的情怀来感受和体验现实,这就使她的诗带有感性的成分:清丽、柔婉而哀伤。在很多人纷纷为自己筑起一面墙来阻隔自己与他人的距离、封闭内心的情感、对周遭的环境抱以怀疑的态度时,舒婷却选择了对他人敞开心扉,真诚地与人沟通,理解同情他人的痛苦,并尊重个人的自我价值。
有人曾把舒婷的诗分为“低音区”和“高音区”[1],但是不论是“高音区”还是“低音区”,诗中所表现的核心内容还是对爱的讴歌、对美的不懈追求。
一、“高音区”――关注祖国民族的命运
在“高音区”中,舒婷关注的是祖国民族的命运,代表作有《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一代人的呼声》等。这些感人至深的诗篇显然表现出了诗人对祖国无比强烈深沉的爱,抒发了诗人“大我”的情怀。
1979年,让经历过“”浩劫的国人感到身心俱疲,受到的伤害和打击还未平复和消失,对前途的困惑和迷惘使人痛苦、不知所措。但诗人舒婷还来不及抚平内心的伤口,就迫不及待的写下了《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织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祖国呵……”全诗的抒情主体即“我”和“你(祖国)”,诗人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直接倾诉和呼唤,表达了诗人的一份怎样的感情啊,这完全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不离不弃的、深沉浓烈的挚爱,“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感人肺腑的诗句中传递着诗人对祖国的热忱和无私,诗人愿意舍弃自己的肉体去成全、去换取她深深爱着的民族的未来,不愿再看到她沉沦下去。舒婷,这个文弱的女子,用坚强、用大爱、用宽广博大的胸怀来呼唤祖国的沉寂,来融化人们心中的冰峰。《一代人的呼声》同样真挚:“我决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诗人呼吁:“为了孩子们的父亲/为了父亲们的孩子/为了各地纪念碑下/那无声的责问不再颤栗/为了一度露宿街头的画面/不再使我们的眼睛无处躲避/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不用对我们留下的历史猜谜/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读着这段令人为之动容的诗句,跟随诗人,在脑海中想象着那个时代的种种画面:不幸破碎的家庭,无家可归、露宿街头的孩子,妻离子别的无奈,还有一座座纪念碑下的冤屈……在不幸面前,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是逃避?是隐忍?还是让不幸变得更加不幸?然而舒婷用她的“大爱”告诉我们: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幸福,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应该选择包容,应该选择更好的生活,自怨自艾只会让我们错失改变现状的机会。纵然我们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个体,但只要我们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可以战胜一切!
二、“低音区”――普通人的自爱和爱人
在“低音区”中,诗人重返个体,表现的是普通人的爱:自爱和爱人。这一部分的诗篇代表诗人更高的水平。比如《致橡树》、《神女峰》、《双桅船》、《呵,母亲》等等。
首先,作为一位女性诗人,舒婷更加关注女性的命运,这一类诗歌的代表作有很多。以《惠安女子》为例,鲜明深刻地表现出了现代女性的觉醒,诗中的“惠安女子”有着“琥珀色的眼睛”,望着远方的野火,“把头巾的一角轻轻咬在嘴里”,在心中隐藏着对于幸福的强烈渴望和遍体的忧伤,没有人真正想要读懂她的心,也没有人试着去真正了解女子的过去、她的现在、她的明天……人们对她的印象是肤浅的,仅仅停留在那个封面的插图上,她只是人们眼中的一抹风景罢了。诗人借“惠安女子”的遭遇,表达了对她们不幸命运的同情,对她们勤劳隐忍的美好品格的赞美以及为女性命运不被关注而鸣不平。在《神女峰》一诗中,这样的感情表现的更加真挚。“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哭一晚”,这是诗人替自己的同胞发自内心的呐喊:“神女”们为了所谓的道德,甘愿在寂寞和痛苦之中挣扎着。与其如此,倒不如抛开道德的约束和捆绑,享受世俗的生活乐趣,向身边的爱人倾诉心事,感受爱人的无尽关怀。不做无用的展览品,做丈夫身边的妻子,随时在爱人的怀中哭泣、释放……
其次,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在舒婷的诗歌中也随处可见。一首《读给妈妈听的诗》写得异常动人:“时隔多年,我才读懂了/你留在窗玻璃上的字迹/你被摧毁之前的满腔抗议/呵,无论风往哪边吹/都不能带去我的歌声吗?妈妈/愿所有被你宽恕过的/再次因你的宽恕审判自己”。1957年,舒婷的父亲被遣送到偏远的山区劳动,她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孩子和一个破碎的家庭回到了厦门老家。在这样艰苦的岁月里,母亲义无反顾选择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不堪重负的家庭,尽量保护孩子使他们免受摧残。可以说,是母亲的坚强、母亲的呵护伴随舒婷的成长,是母亲的不幸教育着她。母亲是一棵树,她就是这棵树近旁那一方泥土中的一粒种子。没有树的遮风挡雨,哪里有它的发芽成长?舒婷诗里所写的,全是对母亲无声的怀念。在那个荒唐的年代,母亲的心中定是写满了委屈和伤痛,还有堆积在胸中的说不出的抗议和愤怒。但是母亲竟用宽恕和仁爱的心去包容不幸的现实。这首诗里,没有难懂的字眼,没有空洞虚伪的赞颂,有的只是浓的早已化不开的深情,和诗人在失去母亲之后的孤苦伶仃之感。诗人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呼唤自己的母亲,我们读出了诗人真挚的感情。这首令人伤感的诗极为准确地描绘出了“润物细无声”的母爱,那不是激流,不是瀑布,而是潺潺的小溪……
最后,是舒婷的爱情诗。“舒婷有着充满现代气息的爱情观”[2]。爱情双方应当是两个独立的主体,相互为彼此留有一定的空间,又要不失柔情无时无刻给予对方关怀。尤其是女性,更应该在爱情中抱有自尊自爱,不能完全依附于自己的丈夫。要有自己的想法,决不能任由他人的操控和摆布。在爱情里,要做自信的人,要追求与男性平等的地位。舒婷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我绝不是“凌霄花”、“鸟儿”、“源泉”、“春雨”,而应该是一株“木棉”,与你平等。“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你我交相辉映,一起迎接未来。诗人的这种理想的爱情观念是建立在对人的自我价值确立的基础上的。她一改当时社会上延续下来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呼吁男性应当发自内心尊重女性。同时身为女性,更应懂得要以独立的心态面对生活。
舒婷的诗歌追求深刻而又明确的主题,鲜明的倾向,使她的诗虽给人朦胧之感却也明朗。“‘爱’是自始至终贯穿在她的诗歌中的主旋律”[3],没有爱的表达、爱的抒写,就没有诗歌情感的升华。有人说,“‘爱’是舒婷情感和意识供养的神明”[4]。诗人虽深陷那个缺乏爱的年代,但舒婷却用手中的笔、用笔下的诗毫不吝惜地播撒着爱的种子,让我们的内心从此有了温暖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4]孙艾葵,孙麦青.爱的宣言――浅谈舒婷诗的思想[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5(10)
关于歌颂教师节的诗歌
您用巨大的力量 推动着社会飞速发展 您用毕生的精力 牵引着人类文明快速前进 再动听的乐曲唱不尽您的伟大 再优美的诗歌写不完您的功勋 在第二十六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让我衷心祝愿全国所有的教师 节日快乐 万事称心 幸福健康 永葆青春 献给您我亲爱的老师 又是一年长空鸣雁, 又是一年芦花飞扬; 又是一年霜风雨雪, 又是一年桃李飘香。 亲爱的老师, 尊敬的师长, 也许您还在用明亮的双眸,目送您的老弟子奔向四面八方。 也许您又在用洪亮的嗓音,教诲您的新弟子如何成长。 那么今天,在您的节日里,您就歇歇吧,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时光。 也请您接受我们的祝福,听听我们献给您的诗章, 听听我们由衷的歌唱。 有人说,老师真神圣,天地君亲师,您位列五行。 有人说,老师真伟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自古就是这样。 其实,老师的伟大,在于燃烧自己,把别人照亮。 其实,老师的神圣,在于写下真理,擦去功利,世间的纷争从不放在心上。 老师也很平凡, 老师也很渺小, 平凡的老师,会为了一道题,面红耳赤,朝思暮想。 渺小的老师,会为了学生寄来的一张小贺卡而热泪盈眶。
关于歌颂教师节的诗歌
低年级的诗歌,通常是口头表达后转录为书面文字,尤其是一年级,受识字量与写字量的约束,迅速捕捉语音,家长再原汁原味地以文字呈现,则趣味十足。一年级傅怀石同学的《一个六岁男孩儿的诗》,共有6首,就是这样和妈妈配合完成的,还原了他从幼儿园至一年级的典型生活画面,选择其中一首摘录如下――
怀石画画
古有怀素龙飞凤舞
今有抱石泼墨丹青
我叫怀石
也爱画画
走在城墙
看着一群飞舞的鸽子
画面就在我的眼前
如果说天空是大海
城墙就是沉船
鸽子成了密密麻麻的沙丁鱼
伏在桌前
摊开一本厚厚的画纸
画面又在我的眼前
如果说猫咪是武士
铜刀就是长矛
马儿就是威风凛凛的胯下宝
我看着吴道子的画
画了一幅很好的线描
大家叽叽喳喳
说
吴道子是画圣
怀石以后会是画家
我很好奇
吴道子还活着吗
妈妈摇摇头
他活在唐朝
人们永远记住他的画
我点点头
我的画
一定也会长生不老
《怀石画画》描写的是小学生活,“古有怀素龙飞凤舞,今有抱石泼墨丹青”,是家长在全诗零散画面之上增加的起始句,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怀素写字》课文,这种“增加”也合情合理。“如果说天空是大海,城墙就是沉船,鸽子成了密密麻麻的沙丁鱼”与“我的画一定也会长生不老”等,都是孩子在不同时间脱口而出的句子,被家长原样记录下来,精心组合。
低年级的诗歌创作,可以是有大人陪伴的文字游戏,生活用心了,自然水到渠成。
第十届江苏省中小学诗歌大赛中,我们五(6)班有11个学生获得南京赛区小学组一等奖。我翻看了留存的诗歌大赛上交作品的复印件,总结了一下这个班自三年级起,近三年来诗歌大赛捷报频传的有效做法:其一,选择叙事形式;其二,给诗歌加引子;其三,大人参与极少量文字的推敲,不干涉诗歌内容,保持原汁原味。
学生徐子涵写了《我爱你,小弟》,这是有二宝的家庭才具备的创作内容。“二胎”政策放宽之后,“二宝”之类的选材也多了起来,在众多诗歌稿件中胜出,就要靠文字优势了。现摘录几段如下:
襁褓中的你
用特殊的方式宣告了你的领地
阳台晒满了你雪白的尿布
零食架上摆满了你的奶粉
嗷嗷待哺的你
占据了爸妈大量的精力
……
学着走路的你
盯上了我的房间
书桌抽屉里辛苦赚来的积分券
被扔在不同的角落
桌上的作业本留下你随手乱画的痕迹
正想发火时
抬头看到一张满是墨水的小脸
赶紧仔细检查
钢笔尖有没有把你戳坏
……
又如学生蔡柠泽在《写给奶奶的诗》引子中所写:“2015年的暑假,奶奶忽然晕倒之后就一直陷入昏迷……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奶奶能像以前一样,唤一声我的小名,写下这首诗,为奶奶祈福――”
……
我亲爱的奶奶
您怎能如此狠心
难道您忘了和我的约定
等我长大了
好好孝敬您
我亲爱的奶奶
您看这样可好
我们的约定不变
只是这一次
换作我等您
等您还像从前一样
低声地温柔地唤一声我的乳名
我曾经作为评委,拜读过一卷高中三年级学生的诗歌作品。先是被不拘一格却各具风流的笔触着实吸引了,暗自佩服这些素未谋面的才子们的绮丽构思,忍不住读出声音,赞不绝口。随手摘抄了几句,“百度”之后,竟发现是街头巷尾传唱已久的歌~,不禁自我解嘲,孤陋寡闻。再看见好诗歌,我显得淡定一些。
这一卷高三的诗歌里有一首《雪》。起初写着“雪,一片、两片、三片,摇摇晃晃地飘落”,真不觉得惊艳。不知不觉,从“好久不见”开始,与雪花对话,写到“在商的青铜造物上见过”“在周的鼎器上短暂相会”“在秦皇的帝冠上匆匆一瞥”。能在“黑色高三”夜以继日地埋头刷题中,留得“回味那一抹绝世容颜”“追忆那一场倾城爱恋”的情怀,何其容易。
我是一个七尺男儿,冷硬的外表下,也深藏着一颗火热沸腾、多愁善感的心。有时候看书或看电视,碰到那些伤感的情节与画面,我仍然会被感染,流下伤心的泪水来。虽然更多的时候,我表现得阳光而开朗。其实,一个人的内心与外在的自己是有很大差距的,有时候因了外界因素的影响,也许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自己吧。
在这里,我很想告诉朋友们,这个红尘熙攘的世界正因为有了诗歌,所以才会变得这么可亲可爱。但这个想法我却始终说不出口,因为如今是全民写诗,而真正神圣的诗歌却难觅其踪迹,或者说诗歌佳作太少。事实上,我也一直在怀疑自己写的那些东西是否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我始终觉得,诗歌创造、挖掘了人们内心的爱与真诚,也创造了世界上温暖美好的那一面,所以有感动的人,就一定能写出好诗歌。
一直以来,我都想好好地写一首篇幅很长、具有很大包容性的诗歌,来渲染人性的美好、爱的力量、理想的纯粹和高尚……可常常事与愿违,不免心生惆怅,自暴自弃。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残忍,在笔下把那些生活真实血淋淋地剖开来,交给读者。虽然我是真诚的,但依然心里忐忑。在我已有的那些作品中,我总是在长长短短的诗句间用自己坎坷的经历撕扯着世界,把人生不断推向绝望的境地。比如《我的自白》系列,《病》,《怀旧是伤》,《人生有泪》,《死后三十年》,《苍天到底埋没了谁》,《我生在缺乏真情的年代》,《苍凉人生》,《这些年,我没有痛快地活过》,《我只是伤感》,《活出人的滋味》,《孤独的世界没有方向》,《失败让我惊异》等等。其实,我并不愿意这样刹风景,要扫大家的雅兴。在骨子里,我一直都喜欢抒写那种大气雄浑、阳刚高拔的诗歌。所以当笔下低沉的情绪在诗意的弥漫中像一堆湿柴禾的时候,我的心灵始终是疼痛而多雨的。
我经常会感动于那种平凡但温暖的诗歌,经得起岁月涤荡,在平淡和温厚中,绽开人世间最美的花朵。我一直想把这种感情书写出来,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跌宕波折,只有踏实和不离不弃的信念。我相信,平淡和永恒才真正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但社会转型期的匆忙与慌乱,导致泥沙俱下,使人们宁静的心灵也普遍跟着变得浮躁起来。在大小论坛上,我时常会读到一些快餐式的诗歌。或口语,或晦涩,或拖泥带水,或不知所云……他们很快地制作诗歌,又很快地被丢弃,然后再制作再被丢弃,诗歌在他们的手中就像破抹布一样,被任意地揪扯,任意地堆放,甚至很多人仅仅是为了驱逐寂寞而随意“照猫画虎”、生搬硬套。对此,我感到有些愕然。诗歌在他们的眼里,是可以随便涂抹的玩意,随便涂抹,随便覆盖。当诗歌在他们手中变得轻率时,也正是诗歌走向悲哀的时候,这无疑是一件让诗神蒙羞的事情。
诗歌的可爱与神圣,是因为她在人们灵魂如水的时候,形象地再现了飞扬的神思、悸动热血。当诗人投入地写诗时,他的眼睛总是亮闪闪的。我喜欢看到那样的眼神。因为他们的眼神会让人感到温暖,让人感觉到空气里弥漫着甜丝丝的芬芳。
在写诗过程中,诗人易动的心灵似乎更愿意付出自己的心智,似乎更容易知足,也似乎比平时有了更加坚韧的力量。即便写得很苦,守望着那些已经看似没落、绝望的诗歌杂志。可他们愿意在热爱诗歌的深情中那样苦着自己。他们的世界往往充满了荆棘,行走在其中即便脚下鲜血淋漓,脸上却始终有着恬淡而宁静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