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03 05:03: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现代艺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工艺美术运动,而这个运动包括了绘画,雕塑,设计,建筑,首饰,服装,瓷器等各个领域无不涉及,可以说是一次艺术全运动,对于艺术史是空前规模的。就在这次艺术运动中,出现很多知名的艺术家,享誉世界。
现代设计包括范围很广,大致可以分为:
(1)工业产品设计。包括交通工具,机床,电器,家具,加工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处理。
(2)视觉设计。像标志设计,商品宣传设计,电视电影设计,印刷美术设计等。
(3)环境设计。如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庭园设计,都市设计等。以上三点的设计是互有关联,互相综合的。现代设计是应用各种工业原料,应用一切科学手段,材料学,人体工程创造和制作能纳入工业生产轨道的美和用的设计。
二、格罗皮乌斯和康定斯基在艺术领域的成就与贡献
在20世纪的德国,出现了著名的包豪斯艺术设计,在其宣言中提出了让纯艺术的艺术家们和普通工匠们联合起来进行艺术创作,而他们结合的新产物就是建筑。确实如此,建筑其实就是造型艺术的衍生品,许多在绘画史上杰出的大艺术家们,都在建筑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把绘画艺术与建筑结合起来,正如米开朗基罗一样。文艺复兴建筑如此辉煌,得益于当时的社会平和。到了20世纪,包豪斯设计艺术的出现,现代艺术从此又达到了新的平台,使艺术领域更加广泛,不再限制人们的原有思想。格罗皮乌斯对包豪斯的设想当中,他的其中一个思想非常的重要,可以说从本质上讲,美术和工艺不分家,只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艺术活动。包豪斯艺术没有明确的局限性,从而出现了像康定斯基,克利,穆希这些艺术家。包豪斯艺术大胆创新,思想前卫,对现代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面说说大艺术家康定斯基,康定斯基在包豪斯艺术教学中对几何形状的精妙运用,极大的影响了包豪斯的设计语言,但他一生的57件艺术作品被德国纳粹没收。康定斯基一生艺术多变,经历了不同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的特色,印象派,野兽派,抽象绘画他都有所了解并且尝试,后来经过多变,从单纯的点线面的模仿尝试到后来的在二维平面上的几何概括图形,他在绘画上的一句名言是:客观物象损毁了我的绘画。如果要进行写实具象描绘,就必然放弃心灵上的自由描绘,由于他生活在包豪斯艺术之下,所以他放弃了写实手法。而蒙德里安,他主要是进行抽象创作。他在画布等二维平面上进行色块,线条的几何图形的组合,从而达到视觉平衡,逐渐确立自己的抽象画风。蒙德里安是抽象集团的中心人物。他的作品常给人一种神秘主义的超越感。蒙德里安的这种独特的画风,对于后来的艺术设计,特别是运用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进行现代运动的设计师想通过大规模的生产最终得出反对装饰风格的纯几何形式。最鲜明的代表就是包豪斯设计学校。他们致力于从事最新观念和最先进的设计,他们强调一种单一的现代运动的设计方法,即利用现代材料和工业生产技术,以原色红、蓝、黄和圆形以及方形为基础形成纯几何形式。在后来的发展中,现代设计也被称为国际风格。这是因为这一新方向产生的巨大影响而予以的美称。包豪斯设计中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国内设计师学习的地方,尤其是艺术家康定斯基的几何抽象绘画作品,比如色彩的运用,线条的位置摆放,线条的粗细对于设计画面的影响,还有颜色面积的大小对于作品平衡起到了什么具体作用,这些看似不是很重要,其实对于好的设计作品确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这些也是现代艺术和艺术设计之间的桥梁。
关键词:现代绘画交流融合影响
西方近代美术史的演变,曾被人喻为一个传奇性的故事。由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千变万化的价值观念,打开了许多未曾探索过的道路。一直到现在,“现代美术”仍是个令人迷惑的名词,一些被公认为艺坛巨人的画家,如塞尚、马蒂斯、毕加索虽已成为艺术史上的传奇人物,却仍然经常被一般人所忽略,毕加索的立体派或荒唐或有趣,马蒂斯的野兽主义或美观或滑稽。但是这些“巨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与众不同的艺术流派的呢?他们的经历既辛酸又坎坷。在现代欧洲艺坛中,野兽派代表人物马蒂斯,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抽象派绘画的先驱者米罗,兼具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多种风格的俄国斯画家夏卡尔,均为极负盛名的大师,被推崇为艺坛一代宗师。
1910年,马蒂斯在慕尼黑观赏了轰动一时的近东艺展,那次艺展对于他日后的绘画方式,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力。近东的艺术富于艳丽逼人的色彩,而且也偏重于平面式的构图,用强烈而乡间的纯色彩、阿拉伯式的藤蔓花纹和各种只有东方味道的平面图案。在他绘画生涯的后期,马蒂斯开始用彩色的纸,剪成彩色图案,再用蜡笔和塑胶水彩来掩饰晚年以及疾病带给他的不便。马蒂斯的艺术之所以不朽,因为他包容了大自然,能够让自己同大自然合二为一,与大自然的韵律起步而行。这一点同我国老子、庄子的顺其自然颇为近似。“庄周梦蝴蝶,蝴蝶梦庄周,万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万体更变易”便是马蒂斯所强调的重点之一,人在不同的时候看同样的一件东西,观察的角度不可能完全一样。西方美术自14、15世纪文艺复兴以来,一向强调“独一立足点”论,这是与东方美术完全不同的地方。东方美术几乎不使用一个固定的立足点,一幅画总是由许多不同的立足点来构成,马蒂斯所拥有的,就是我们东方美术的这种“多重立足点”的观念。因此他的画显得格外生动活泼,一点也不死板。马蒂斯的空间利用恰巧符合我们“阴阳相间”的理论。马蒂斯利用空间促使了画中物体间气韵的顺畅,举世闻名的现代美术评论家罗杰·弗莱在1912年评论马蒂斯是所有西洋画家中最了解中国美术精神的一位,这种启发生命的韵律感,以及相对论的道理,确实是中国美术所强调的重点。他还认为:“第十、十一、十二世纪的艺术,亦即罗马式艺术,包含很多东方艺术的成分,这些成分在当时还伴随其他货品,由东方输入伊斯坦布尔、威尼斯,这些成分贡献很多,它们经过转变,有了新的生命,而显丰饶,它们开发新道路,也形成新环节。1920年的《宫女》,画中的东方色彩(尤其是对波斯纤细画的喜爱)以及作者笔下简单的僧侣式人体、繁缛的背景同样是扣人心弦的组合。他对线条的抽象、和谐、节奏的追求,强烈得常使人体的自然表象剥落尽至。”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无论如何,这时期的画意念非常丰富,人体的简化与静物画装饰细节的增浓并进。原因之一,是他长久以来对东方艺术的喜爱,这份喜爱在1910年9月他赴慕尼黑参观回教艺术展时达到巅峰,后来他曾说:“我的灵感是来自东方。波斯纤细画启示我感官的一切可能,紧密的细节暗示出更大的空间,并帮我超越披露个人感情的绘画表现。”马蒂斯非常喜欢阿拉伯的蔓藤花,是缘于回教艺术的直接影响(日本版画也有)。“我曾用彩色的纸做了一对小鹦鹉,我在作品中找到自己,中国人说要与树齐长,我认为再也没有比这句话更认真的了。”马蒂斯晚年热衷于剪纸艺术时说了这段独白,他把东方的剪纸视为完全美的化身,从剪纸画中得到过去从未有过的平衡境界。不取西方古典油画的三维立体塑造,基本上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构成中展示自己的彩色梦幻。但是由于彩色板块里加进了黑白板块的分割、隔离以及物象的排映、浓浓的交织,画面呈现出多重的空间层次,不仅生成平面的张力,而且生成纵深的张力,从而产生一种叠幻的视觉牵引力,使画面欣赏起来如层层剥笋,十分耐品。他的灵感常常来自东方艺术,用纯色平涂,色彩鲜艳,但并不“野兽”般刺激,他梦想的是一种平衡、纯洁、宁静,不含有使人不安或令人沮丧的题材的艺术,它像一种镇定剂,或者像一把舒适的安乐椅。
在西方现代画家中,保罗克利对东方人来说是最亲近的。他的艺术观念和东方神秘主义相通,即把创作活动视为不可思议的体验,而这一体验过程乃是内部幻觉与外界真实的统一,其哲学根源在人和自然之间本质上的同一性。
自1916年至1917年,克利专攻中国文学,接触到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从中汲取了文字可以造型的思想,并以独特的方式进行了实验。这一研究结果就是一系列的文字画。而且以后还以单个的较大R字母出现在绘画中,克利的绘画艺术中,体现了中国绘画的影响,在《隐士的住所》中的那所简陋的小屋,是中国山水画的面貌,不过,在这幅作品中,房屋的侧面却竖有十字架,它告诉人们这位隐士不是中国人。克利在艺术上与中国最重要的关系,与其说是主题还不如说主要表现在绘画内容上,尤其在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大自然与孤独者之间的对话,对克利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与其说是受到中国的影响,还不如说是对中国的再认识。如他画的《中国风俗画I》《中国风俗画工II》和《曾经在灰蒙蒙的夜色下徘徊》一样,本来是完整的一幅,后来被裁为各不相同的两幅作品,旨在表现中国油画的风格。他在创作《中国风俗画》前还有一个作品,编号是《中国陶器》。由此看来,在一段时间内,克利对中国产生了很深的感情。《大路与小径》,都融会在这大大小小完全抽象的格状作品中,垂直线和画面,象征着广阔的埃及原野,它们以多变的宽度,向着顶端的天蓝色带——尼罗河延伸;在斑斓的色彩映照下,广阔的田野与颤动的空气融为一体,大地流水、太阳、春光充满着永恒的诗一般的境界,整个画面形式与韵律结构气势恢宏,这(转第105页)(接第108页)与中国讲究的人与自然相融合至高境界的理念是相符的。
克利在晚年的绘画中使用很粗的线条,有些像中国的书法,“笔迹最关键的是表现而不是工整,请考虑一下中国人的做法。我们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才能使笔迹变得更为细腻、更直观、更神韵。”这是他的体会,克利依靠自己高度集中的精神,达到了与东方艺术家并驾齐驱的境界。像《鼓手》这幅画,乍看几乎和中国现代书法差不多:像“写字”一样的单纯的黑色线条,在简洁的形态中隐藏着深切的感动。此时,克利的手足已不能自由活动,于是他用最少的视觉语言记下了最后最多最明确的话语,热爱音乐的克利,回忆起少年时代作为一名鼓手参加伯尔尼市管弦乐团的演奏,便创作了这幅画。大大的眼睛,强有力的胳膊,以及画面的深红色,表示他自己对人生执著的追求,同时让人感到在内部隐藏着冷酷的命运。常常“先行而后思”,不断在实践中思考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参照他的绘画,可以看出他“紧紧抓住‘综合链条’,通过‘博大精深’,走向‘天人神会’”的创作思路。“天人神会”是克利追求的最高境界。画天宇、画日月,亦可见其所求。“博大精深”是克利经历的意象升华。他认为绘画语言的“非陈述性”表现为直观性、可感性、符号性、有机性、意象性;而这些特性在中国画里则体现为既非“具象”也非“抽象”而是“主客观高度浓缩统一的形象”,即超乎“具象”与“抽象”的“意象”和“意境”。
笔者联想到与之视觉语汇相近的中西两种艺术:一是汉代画像石的拓片。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拓片就是一种影像,是不见骨线却很有力度、很有动感的一种影像。东方思维方式不像西方那样主客对立、内外分明,但由于修养、阅历和个性之异亦各有所侧重。
西方现代艺术现在已成为如今的艺术主流,许多人都读不明白西方现代艺术带来的“超前”的艺术作品。但是在艺术世界中,西方现代艺术还是作为“领头先锋”,还是影响着全球的艺术界。这就会有人有所疑问了,这西方现代艺术还远不及古典艺术来得美,并且在创作上也肯定是古典艺术来的更加复杂有深度。但为何这些“看不懂”的艺术作品却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关键词:
西方;西方现代艺术;绘画
关于西方现代艺术,不得不从19世纪的美术流派说起。1874年的有31位画家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画展,来向官方的沙龙挑战。其中包括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和莫里索等如今我们熟知的印象派画家。他们欣然接受了来自官方、媒体封给他们“印象派”这个带着嘲笑味道的称号,以及以安格尔为代表的保守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的学生凭借自己显赫的学位身份及深厚的艺术功底,嘲笑、讽刺他们为”巴比松”画家。最初“巴比松”并不是一个具有攻击型的贬义词。而是一些画家在当时主流艺术风格主流之下背道而驰。因此,学校派画家用“巴比松”画家来讽刺这群特例独行的“印象派”画家是“一群根本不懂绘画的画家”。凭借自己的印象感受胡乱画的作品,没有严谨、细腻的画面,不懂得艺术绘画之源的古典之美。一个画派的出现,必然与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社会演变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有着不可切断的前因后果的联系,若要真的就此而言,必然不是三言两语的事情。“印象派”绘画的出现成为了划时代的艺术流派。之后,出现了各种艺术流派,如新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至上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包豪斯、巴黎画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前,并没有艺术可言,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都是服务于统治者以及宗教,是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精神的出现,开始提倡以人为中心,且极力在神论。在这里问题就来了,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从文艺复兴时期展开一直延续至今,它是最为核心,最为根本的,而“印象派”又是如何成为了近代与现代的分界线。西方原先的古典绘画都主题大部分为宗教、历史、神话及社会题材。在几个世纪中,人们翻来覆去的为人权思想做斗争,但在其之中都还是在古典绘画的基础中来带有叙述性的体现人文观念。而“印象派”开始,主题变得不再重要,绘画内容、形式、程序及文学性也变得是次要了。它们开始追求色彩、构成、线条,还有主观意识。
追求探索透过视、听觉等感观后面更深层次的内心感受,抛弃模仿自然学说,抛弃对具体事物的临摹。因此,不难发现在这场绘画的变革上看出,在最初,画面逐渐削弱了对事物的体积塑造,转为平面的的画面感,不断的进行提纯。在这当中,慢慢有了野兽派、达达派等等。之后抽象派出现了,它完全打破了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不需要写实,不需要具体的图像,需找非理性的可能性。在蒙德里安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中可以看出。西方绘画不断的推进,追求“纯粹”,化简化简......然而,这并没有完,西方现代艺术还在推进,要追求绝对的,零度的。于是就出现了至上主义马列维奇的《白底上的白方块》。推进到这里,绘画变得空白了,删去了造型、体积、空间,抛开了条条框框的绘画要素。我们会问:“这是走到头了吗?”,“在这样是绘画的终点,不用再画画了?”但在这个大千世界,总有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的人和事会出现。奇迹来了,波普艺术让绘画有翻了一番,让绘画进入了“实物”的阶段。之后觉得实物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于艺术可能性,可能展开的过程,于是有了行为艺术。之后过程也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慨念或者说是观念,观念艺术又来了。
西方艺术的整体走向就如同黑格尔所说的“艺术—宗教—哲学三段论”。最初人类的表达是艺术的,例如早期的原始绘画,出于本能的表达信仰、崇拜意识。艺术这一词如何解释?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而原始绘画符合了这一解释,并且出于纯粹的人类行为而创造出来了。之后,人们的精神在进步,艺术被宗教取代了。
宗教利用了艺术,发扬了自己,巩固了自己在历史长流中的重要地位。但人类总不愿受约束,最终将艺术推向了哲学。就如同现在的西方现代艺术,在一定思想观念中寻找艺术。艺术体现了思想,思想支撑着艺术。于此相比,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中国艺术也是相当的源远流长,但是它不同于西方艺术来的激进。中国艺术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特质,例如中国画,一直延续至今,其中的技法与艺术创作思想在今看来也是相对保留完好。而西方艺术不断的在开辟、革命、否定、批判,往前,西方现代艺术更为明显。西方现代艺术的超前观念,它体现了西方自我崇拜的价值观念,类似进步论所说的人类要掌控时间、掌控历史,人类有能力创造新的世界。因此,我觉得如今西方现代艺术更多凸显的是人类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它记入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一个新的阶段。在这顺带一提现代艺术孕育出来的当代艺术。西方现代艺术还继续在向前走,从宣言到行动无不标新立异。这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活跃了人们的思维。
一、现代扎染的工艺特色
传统的扎染工艺多是通过各种扎结技法,扎结出图案、纹样,经染料浸染后得到黑地白花的单色效果。如果想要多色效果则进行多次扎结,多次浸染或一次涂刷多种颜色,经扎结、浸染后得到多色效果。这样的扎染工艺在色彩表现上受到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说经过浸染后的色彩效果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也达不到自由地表现色彩的目的。而在现代扎染工艺中可以根据色彩表现意图,最大限度地追求作品的色彩效果。具体来说在作品制作中根据图稿扎结后,按照色彩构想点染颜色,经气蒸固色后投洗完成作品的制作。通过这种工艺制作的作品在色彩表现上更加自如、随意,使作品的色彩效果能够得到较充分的发挥,也为作品的色彩表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证。如作品《节日焰火》;制作时首先根据作品的创作构思勾出草图,然后进行扎结,接下来按照色彩构想点染不同的颜色,待晾干后气蒸固色,经投洗后完成作品的制作。完成后的《节日焰火》,色彩斑斓、绚丽,扎结与色彩表现自然融合,礼花的形象多姿多彩,节日焰火的氛围得以充分的展现,较好的体现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二、现代扎染的艺术特色
扎染的主要材料是棉、麻布、染料、绳线。扎染作品的制作是通过针线的缝扎、绳线的捆扎形成图形及防染,经染料上色后形成物体的形象、色彩。由于扎结的方法不同、绳线的材料不同、扎结的力度不同以及染料的深浅、浓淡变化、上色的先后顺序等的不同,使作品产生出微妙、丰富的色晕变化及物体形象的多姿多彩,进而形成扎染作品独特的艺术效果。
扎染作品的艺术特色在于它非笔所能的“鬼斧神工”、妙趣天成、意外之境。往往给人以神奇、独特、非凡等感受。通过形与形、色与色、形与色之间的相互渗透、流动、撞击所产生出来的色彩斑斓、相互交融,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扎染的魅力还于作品制作过程中带给作者的那种愉悦。由于扎染是不拆线、不打开不知道结果的艺术,因此自作品制作以后直到拆线过程中的那种猜测、期盼、想象等的心境一直伴随着你,有如等待一个新生儿的诞生,当它出现在你面前时往往会令你激动不已,那种愉悦、惊喜是从事其它艺术创作所难能体会到的。可以说,扎染是一个奇妙的世界,充满着激情与挑战,同时富有创造力。
三、现代扎染的艺术创作
扎染作为具有浓厚传统文化特点的艺术形态,正在与时俱进中进行着现代的转换。如今的扎染已不仅限于实用品的制作与装饰小品的表现,而是向着更广阔的艺术领域展开了自己的探索与实践。如大幅扎染画作品、扎染公共空间艺术装饰作品、扎染浮雕、扎染立体作品、扎染装置艺术作品等新的表现形式、新的作品面貌已经走入今天的艺术表现空间。扎染艺术如何在艺术世界如此纷繁复杂、错综林立的今天找到自己的定位,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融其它姊妹艺术之精华,不断地挖掘自身潜力;包括艺术语言、表现形式、艺术创作等方面的研究,在作品的题材、内容、作品内涵以及尺寸、规模上进一步扩展、提高,使扎染艺术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弱小走向强大。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并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1、挖掘自身潜力、扩展艺术表现空间
扎染艺术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在扎染技艺、染色工艺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人们审美能力地提高,对艺术的要求也在不断地变化,更加追求多样化与个性化。现代扎染艺术也不应仅限于技法、技艺,而应包含更多的作品内涵。包括作品的思想内涵、精神内涵、艺术表现深度以及由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的拓展所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要在新形式下进行新探索、新尝试,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以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
日本染色艺术家的作品《人》,通过人行走中不同形态的描写,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紧张、忙碌、奔波的生活状态。通过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人的关注,对形形的人们的思考,使作品内涵丰富、主题突出。在艺术表现上,作者通过平缝扎染的浅淡背景与深沉稳重的人物形态形成对比,包括明度对比与色彩对比,使画面清晰、明快,充满力度与动感。在表现形式上,作品以四条屏组合,新颖而别致,很好地体现了作品地艺术效果,并将扎染的艺术美、技艺美、作品内涵完美结合,使作品充满生命力。
2、注重生活感受、反映时代风貌
在扎染艺术宝库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大量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动物、植物、山水、风景、生活用品、用具、民间传说故事等都成为他们艺术表现的对象。通过作品反映了他们认识世界、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如今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艺术创作源自于生活并未改变。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表现生活,反映时代仍然是今天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只有感染自己并通过作品传达给观众,给人们以心灵的启迪与艺术的熏陶。
《月的表情》这件作品将我对月的观察、感受,通过扎染加以表现。作品将月的不同景象加以逐一的“描写”,表现了月的神秘莫测、风情万钟。并在作品中融入个人对月的情感,给人以遐想。
3、注重艺术语言探索、追求个性化艺术创作
在作品创作中艺术语言探索是伴随着艺术创作的终生话题。任何画种、任何作品如不能充分展示作品的艺术语言特色,将使作品失去光彩、趋于平淡,也使作品缺乏生命力。艺术语言本身包含丰富的内容,如作者的艺术修养、艺术观念、艺术表达方式、技法、技巧等。那些视角独特、内涵深刻、表达方式恰当、技法新颖、技巧精湛的作品才是我们追求的作品创作。艺术语言探索并非一朝一夕,艺术语言特色也不是顺手拈来。而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地积累、钻研、探索的结果。只有不断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艺术思维、艺术鉴赏、艺术表达及技法、技巧能力才能创作出具有艺术语言特色、内涵深刻的艺术作品。
作品《映日山峦》是我创作的一幅扎染作品。它将作品的构想通过独特的扎结技法与恰当的施色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一幅山峦映日、引人入胜的迤逦景观。给人以生机勃勃、新颖、奇特的艺术感受。
个性化艺术创作是作品独特魅力的关键所在。缺少鲜明的个性特征往往使作品流于一般,缺少动人之处。个性化艺术创作在于作品创作的独特视角、独特构想、独特的技法、技巧,也就是使作品个性突出、与众不同。作品《郊外之十一》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风景,通过扎染给以艺术的再现,展示了扎染的艺术趣味与艺术效果,给人以别样风情之感。
“新向度”倡导在学理的框架下,坚守独立的艺术思想,提倡原创,不回避对艺术观念、艺术制度设计和艺术操作的批评,尤其关注艺术的当代性问题。
本刊编辑部、上海大学以及安徽天洋集团试图通过“新向度”栏目,建立《艺术百家》区别于其他刊物的眼光和品质。为了让好文章物有所值,凡登载于“新向度”栏目的文稿,一律实行千字300元稿酬。
开辟“新向度”栏目只是一种实验。去职称化,说来容易,行之实难,此中委曲,说来话长。不过,我们不会放弃努力。
摘 要:本文对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这三个术语分别做了范畴性区分表述,并且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不是一个时期概念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不是一个媒介概念或艺术样式的概念,也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现实,它只是、并且始终只是一种观念形式,一个批评概念或美学概念。目前,国内艺术批评界仍然无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与后现代主义的范畴性区分,将中国的“先锋艺术”一股脑儿地称为“现代艺术”并为之辩护,不仅不能做到真正的辩护,反而会因为混淆视听而招来全盘恶意。
关键词:艺术批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一
论者在谈到现代艺术批评时,曾区分了几种主要的方法。例如,莎莉・艾芙丽塔[SallyEverett]在其著名的文选集中提出了四种这样的方法。她认为,自1850年至今,也就是从波德莱尔时代到现在,描述思考现代艺术的基本方式的四个术语被认为是形式主义[formallsm]、前卫艺术[avant―garde]、语境主义[contextualism]与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SallyEverett ed.,Art Theory and Criticism:An Anthdogy Of Formsl-ist,Avant―Garde,ContextualistandPost―modernistThouSht,London:1991,p.ix.)。但是,这些术语(或范畴)并不只依据一个单纯的标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对等。事实上,这里有两组不同的标准:形式主义与语境主义是一类;前卫艺术与后现代主义是另一类。而且,由于彼此重叠与交叉,增加了人们理解上的混乱。因此,在拙作《20世纪艺术批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中,我是沿着现代主义[modem・ism]、前卫艺术[avant―garde]与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这样一组术语来组织材料的。只有在必要的时候,例如在讨论罗杰・弗莱时才提出形式主义概念,但是,我将形式主义纳入现代主义的更大语境中加以考察。
不仅如此,我还将20世纪的艺术批评,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50年代以前,是高度现代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期(详见(20世纪艺术批评)第一至六章);60―70年代,后现代主义到处漫延(详见第七至九章);80年代以后,新的综合趋势开始出现(详见第十章、“结论”)。正如著名艺术史家与博物馆馆长马西亚・塔克[MarciaTucker)在一部至今仍在欧美大学生中十分流行的文选的“序言”里所说:“80年代以后的批评氛围与过去20年相当不同。它更趋多样化,这既可以从它所产生的写作类型的角度看出,也可以从其作者的背景与兴趣见出。跨学科的思想与研究不断增长;其他领域中的作品――哲学、语言学、人类学、实践与行动科学,仅举数例――能作为一种参考、一种模式而起作用,或者,它本身已被编织进批评话语的织体之中。艺术批评因此与一个更大范围的知识分子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今天它可能已经包含政治的、文化的与社会学的分析,当然也包括纯粹形式的分析。”(Brain Wallis,ed・,Art After Modernism,Rethinking Representation,Boston:Godine,1984,p.viii)
任何分类,都取决于角度。只有角度一贯的分类,才被认为是逻辑上可接受的分类。我的现代主义、前卫艺术与后现代主义三分法,所取的角度就是三种不同的艺术观(既是创作与批评方法论,也是其美学)分别对现代性作出回应的方式。可以说,角度一贯,也就是,都是看它们对于现代性的态度。
所以,要为我的这个分类法辩护的第一着,就是对“现代性”有所交代,然后分别集中研讨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及后现代主义对于“现代性”的不同态度,最后见出这三种范畴的逻辑同位性。
什么是现代性?贸然提出这个问题,显得大而无当。而且,暂时回答这个问题,还不能涉及内容,因为这“内容”恰恰只有等到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及后现代主义分别对之作出不同的回应后,才能见出。所以,一上来,我只能提出一个关于现代性的“纯形式的”定义。
经过对现代性这个时髦用语一段时间的考察后,我发现人们主要是在两种不同的取向上使用“现代性”一词。一种是经验描述式的(descriptive),其代表人物如英国的吉登斯[Gidens],认为现代性包括了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过程等等,由此引发出“欧洲现代性”、“美国现代性”、“亚洲现代性”等等概念。在中国颇有频率的词语如“中华现代性”、“现代性”、“另类现代性”等等,本质上也当作如是观。总之,这种意义上的现代性,指的就是近代各民族国家被卷入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和历史。
另一种是规范论证式的(normative),其代表人物如德国的哈贝马斯[Habermas],认为现代性是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就“一个理想的现代社会应当是什么样的”问题反复讨论、建构起来的“方案”,所以现代性不可能指某个实在的历史过程,或实然的模样(是,is),而是一个理想的、尚未成形而“应当”(ouShtt。)成形的规划。
两种现代性研究法彼此驳难,互有胜负,已是近来“现代性”主题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处不展开。两种取向各有优势与缺点,这个似乎也可以不论。两种思想方式,虽然可以见出近代以来英美与欧陆哲学传统的基本差异,但平心而论,正如一些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经验描述中很难不包括价值评判的东西(亦即规范的内容),而规范论证也很难只顾论题的自洽性,而不顾与经验的融贯性,等等。
定性地将美学导向唯美主义,将艺术完全导向审美的
一边。然后,尼采与海德格尔又将艺术完全导向真理
的一边(当然,在尼采那里,“真理”只是权力的修辞,
而在海德格尔那里,真理则代表了存在的敞开)。只
有等到本雅明与阿多诺出现,艺术理论才回到审美与
真理(与道德)的重新整合状态。”
贝格尔正是在强调现代主义对艺术自主原则的捍卫,以及前卫艺术如何试图放弃艺术自主,从而将艺术重新整合进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他的前卫艺术的理论的。
在《20世纪艺术批评》中,我主要依据贝格尔与胡伊桑的理论,可能是在中文语境里第一次较为清晰地界定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这三个概念。现代主义的定义,已见前述。而我对前卫艺术的界定,则直接借用了贝格尔的高度原创性理论:前卫艺术(或贝格尔所称“历史前卫艺术”)主要是指达达主义、早期超现实主义以及苏俄前卫艺术,其要旨在于反对现代主义的高度自治,强调将艺术重新整合到生活中去。
四
最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又是怎样回应现代性的呢?对于前一个问题,我已经作过专门论述(见我的《20世纪艺术批评》“结论”,及《后现代主义:可能的与不可能的》,《美术观察》2004年第2期)。在那里,我主要表明了:
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以风格或语言来界定后现代主义,还会导致某个作品的某些部分是现代主义,另一些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的荒谬结论(例如认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部分是现代主义,而其戏拟或滑稽模仿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又比如认为埃森曼的建筑语言是现代主义的,但其空间却是后现代的,等等)。
第二,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时期概念或一个艺术运动的概念。因为,其一,它首先错误地将现代主义视为一个有时间性的艺术运动(比如从1860年到1960年),这种错误会产生将“所有”1960年以后的艺术都视为后现代主义的荒唐结论;其二,它不是建立在一种庸俗的社会决定论之上(比如在唐明信那里),就是建立在某些断言“我们已经进入后现代”的启示录式的独断论之上(比如博德里亚,以及大多数低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
第三,后现代主义不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现实,它只是、并且始终只是一种观念形式,一个批评概念或美学概念。这一点特别值得强调。某些天真的后现代主义者相信,我们“已经进入”某个划时代的时期,在这儿,一切皆“后现代”了。而在中国,由于一些更加天真的后现代主义学者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介绍,以及自始就乱轰轰的“后现论研究”,以至于在日常意识中,人们产生了“西方已经进入后现代,我们该怎么办?”式的无端焦虑,或是“我们应该绕过现代直接进入后现代”式的乌托邦狂想。事实上,后现代主义绝非西方一种社会现实,甚至不是一种思想现实。说它不是社会现实,是因为,正如贝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尽管与19世纪下半叶相比,经济、技术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仍然保持一样:私人资本对集体生产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西欧的社会民主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尽管政府干涉经济事务的意义不断增长,追求最大利润仍是社会生产的驱动力。因此,我们在解释当下变化时务须小心谨慎,不能幼稚地把它们估价为划时代的转变的迹象。”(PeterBurger,The Decline of Modernism,trans.Nicholas Walker,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pp.32―33)说后现代主义甚至不是一种思想事实,是因为: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后现代主义就一直处于西方有识之士的批评与反驳之中。换句话说,后现代主义一天也没有作为一种“思想现实”存在过,而是始终作为一个“问题”存在着。
第四,后现代主义也不是一个媒介概念或艺术样式的概念。因此,比方说,我们不能说架上绘画是现代主义的,而装置艺术[installation]、视像艺术[videoad]等等,却是后现代主义的。因为,从根本上说,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野不是媒介或材料,或具体样式的分别,而是观念的分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呢?它又是如何回应现代性的呢?
我对这个问题的考察,分两个步骤。第一个,我在《透支的想像》一书中考察了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起源,这可以追溯到尼采。在那里,我主要根据哈贝马斯的思想,提出了尼采在各个层面上对现代性发动的解构运动。哈贝马斯曾明确指出:“既非黑格尔也非其左翼或右翼的嫡传弟子曾想质疑现代由以描绘其自豪和自我意识的现代性的成就。毕竟现代屹立在主体自由的象征之上。而这一点在社会里被认知为受民法保护的合理地追求个人利益的空间;在国家里被理解为在政治意愿形成中平等参与的原则;在私人领域中被理解为伦理自主和自我实现;最后,在公共领域,被当作围绕着习得反思文化所发生的教化过程。”(Habennas,The Philosophical Dis-coarse Of Modernity:Twelve Lectures,trans.F.Lawrance,Cam-bridge:Polity Press,1987,p.83)也就是说,不论是黑格尔本人,还是其左翼和右翼的门徒都没有对现代性做出全盘否定和批判,而只是就主体性原则的内涵作些局部调正,只有到了尼采那里,现代性由以确证自身的主体性原则才从根本上遭到质疑。
第二个,我主要是根据波兰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莫拉夫斯基[Stefan Morawski]对后现代主义文艺批评观的梳理和批判。他指出了后现代主义的以下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毫无疑问的是反前卫。后现代主义对关于艺术地位的沉思极其漠视,即使说不是抱有敌意的话。在这一点上,说后现代主义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anti―rationalism)不会有误,或者甚至是反智的(anti―intellectual)。后现代主义经常自诩最提倡宽容;但它绝不能容忍任何意识形态的贡献或末世论(乌托邦或解放的蓝图)。它质疑不断创新的追求,瓦解艺术乃是一桩英雄的事业这一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史的基本共识。相反,它同意艺术不是一种志业(vocation)而是许多职业(profession)当中的一种。其合法性在于它能够生产卖得特别好的商品。(Stefan Morawski,TheTroubles WithPostmodernism,London & New York,Roufledge,1996,p.89)
其次,后现代也是反现代,特别是对现代主义高级文化的一种有意堕落,它想要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高度现代主义已经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了,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因此它要使艺术更具消费性,它利用叙事、熟悉的符号与简单形式的种种好处。社会现实在各个层面上都被当作异质的、片断的与偶然的东西加以肯定。而现代主义与前卫艺术的所有原则都遭到质疑。(同上,Ibid.,pp.89―91)
总之,在莫拉夫斯基看来,后现代主义艺术抛弃了现代主义与前卫艺术的雄心,既抛弃了现代主义对审美价值的顽强追求,也抛弃了前卫艺术对文化与社会影响负责的良心,及其解放精神或社会批判的乌托邦精神。后现代主义当然也不是什么也不做,它在压抑人类对于生存的富有悲剧色彩的复杂性的敏感方面,在消灭人类对于超验与改善(或进步)的追求方面,在把快乐主义的工具性提高到最高的、事实上是唯一的价值的立场方面,犯下了罪孽。莫拉夫斯基怀疑后现论家方案的真诚性,特别是其可行性。他坚持认为后现论家无法说明他们的假设;有意无意地,他们使他们的观点“绝对化”并偷偷地贩运他们自身的“绝对价值”的私货(如权力意志、存在、延异、差异、异质性、谬误类推等等)。现代哲学通常有意识地、公开地从事的工作,并因此也是向论辩与批判性质疑开放的工作,后现代哲学却偷偷摸摸地和迂回曲折地做了,且阻挡了自我批评与自我纠正的机会。
五
总之,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我提出了我的后现代主义定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的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不仅如此,它还拒绝前卫艺术激进批判的乌托邦精神。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最后,在前述三个定义的基础上,我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这三个术语的范畴性区分表述为:
1.跨越界线的融合
现代艺术对西方现代园林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设计者身份及作品本身的双重交叉上。上世纪60年代,艺术家作为园林的实践主体开始在室外环境领域登台,代表人物有艺术家史密森(RobertSmithson),他的螺线型防波堤以艺术的方式表达了对环境的危机意识。他为艺术家找到了一个新的领域,将自身对造型、空间、材料等方面的创作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大地艺术开始,艺术家有了更为直接影响园林行业的平台,使设计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当代设计师逐步褪去了传统的工匠本色,贴上了“艺术家”的标签。他们多有艺术教育背景,或身兼设计师与艺术家双重身份。从早期活跃于美国的施瓦兹(MarthaSchwarz)到近来作品横跨欧美的古斯塔夫森(KathrynGustafson),其设计作品均展现出强烈的艺术天分。在园林与艺术的交叉领域寻找可取之处,她们显得驾轻就熟。就艺术与园林作品而言,现代艺术类型的探索成果在当代园林里也可以得到自由地体现。现代雕塑、装置艺术、大地艺术、包扎艺术、概念艺术等非架上艺术在材料的综合运用、空间把握、观念表达,以及在观众的参与性等方面与传统架上绘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兴的现代艺术正是在内容与表达方式上与园林作品的趋同,吸引了设计师们的目光。如现代雕塑对景观的实质影响,是随之从具象到抽象、室内到室外、小尺度到大尺度的演变,以及对自然材料的尝试,才促成了艺术品向园林作品的转换。(图1-1)而反过来,将园林中的多种因素与艺术形式结合,让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样式和各种不同的材料媒介自由地融于作品中,其结果便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艺术园林”的产生,它们极大丰富了人们观察园林的视觉体验。艺术与园林的“全新”结合,正如艺术评论家RosalindKrauss所说,使园林成为更广阔领域的艺术品。
2.形式语汇的源泉
因为形式的变换空间广阔,其本身越来越成为设计瞄准的对象。当简约而功能化的设计新形式和新风格已经被人们统称为现代形式、现代风格之后,更新的形式和风格似乎只能从艺术的身上获得了。现代艺术为园林提供了一套多元化的视觉形式语言体系,也成为园林设计最直接、最丰富的形式语汇源泉。曾活跃于西方现代艺术浪潮中的表现主义、构成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极简艺术、大地艺术、波普艺术等,都被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设计师和艺术家介绍或运用进来,它们使当代园林进入到一个形式自由的发展时代。它包括了设计师对形体本身观赏性价值的高要求,以及它们相互组合产生的新的图式规律与表现手法的应用。从形体本身而言,突出设计元素自身的观赏性,创造更具视觉刺激的形式,是现代艺术给园林设计带来的新启示。设计师从简化带来视觉震撼中受到了启发,将设计要素的自身造型,如体量、质感、色彩等放在关注首位,而忽略元素间的相互协调、相互搭配。由此也出现了一批以处理某一元素见长的“标签型”设计师,如以处理地形见长的哈格里夫斯、将台阶处理得心应手的塔奇(AthenaTacha)、以水为标签的达蒙(BestyDamon)等(图2-1)。从图式规律上说,现代艺术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在于形成各物品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寻求实物之间的联系与和谐。这些方法的使用和发展,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当代西方园林照搬了这种拼贴模式,将构成设计的最基本形式单元点、线、面、体、色彩、材料、几何形等自由拼贴组合(图2-2),乃至使风格多样、模式变换丰富成为当代园林的一大主要特征。
3.“先锋”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形成
现代艺术对园林影响之三或许在于其思想观念上的先锋性。在多方位、多层次上自由地实验各种观念的可能性是现代艺术最主要的特征。它使园林在这样的基本特征影响下也走上了一条在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上不断探索的道路。现代艺术打破了对于理想的视觉美的追求,艺术表达不只是美感问题,它可以采用特别的构思和非常规套路的物品与手段,让观者内心受到震撼、冲击,从而对艺术主题过目难忘,以至产生共鸣。当代园林因对现代艺术形式的追随,在审美标准上也识变从宜。对传统审美和美学法则的这种偏离有其积极的一面。从欣赏艺术品的角度欣赏园林,当代园林被推向了更广阔的观众,在社会价值、文化象征、个性化体现上向前迈了一大步。曾经施瓦兹的作品被视为离经叛道,借由象征、隐喻等艺术手段逐渐被设计师所广泛引用,她不再是行业的叛逆者,而是先锋设计师。现代艺术审美的深入人心却也逐渐消融了园林传统经典,这种对传统的过分摒弃而产生的空虚又使设计师们试图从提升文化内涵的角度来化解。然而多元化的艺术形式缘于自身多元文化的碰撞,多元化的园林形式却掩饰不住对艺术形式的过度依赖。当代园林的文化价值表面看似乎得到了提升,却因为这种形式寄托忽略了园林实践中的某些本质问题。
4.园林与艺术结合的新意义
关键词:传统绘画艺术;现代艺术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39-2
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关系,一直被艺术界所探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绘画历史,其中也不乏一些成功的画家,传统的绘画艺术展现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有时还会发现,设计者们的设计不乏传统绘画造型的流露。因此,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两者相互影响,又相互体现。
一、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
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虽然都是艺术 ,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例如,现代设计与传统绘画在观念、方法以及内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现代艺术设计要求的是简洁明了,然设计者往往对所需要的要素集中地整合,概括出一个简单的作品让人们能够一目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通常删减掉次要的部分,集中突出主题,有时为了达到效果,甚至可以去掉背景,同时可以把不同时间、空间的东西,通过不同的比例,组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抽象的艺术设计,运用象征的手法,促使人们进行想象。
现代艺术设计与绘画艺术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三对关系上。首先是人与物的关系。现代的艺术设计都把人当做设计的主体,充分体现人的主体作用。所有的现代设计中,人们推崇的最理想的效果就是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和谐相处。强调人与自然的个性解放,彼此独立、自由,这才是真正的美。其次是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我们看到的绘画艺术作品,很大程度上是在体现它的观赏价值,这些作品本身并没有一定的功能,起不到特定的作用。而艺术设计在注重观赏性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功能,因为产品的功能是实现效果的前提条件。第三,设计的主观创造性与客观局限性的关系。现代设计与传统绘画艺术相比,现代艺术设计所受的制约性是很大的,主要是因为:1、对于绘画创作工作来说,它只是艺术家的一种个人行为,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表现出各种形式的作品。现代艺术设计虽然也有一定的自我表现的色彩,但它更多是要迎合企业主、消费者的需求,把他们是否满意放在首位。2、对于绘画艺术来说,它只是一种个人的劳动,而对于艺术设计来说,它更大程度上是一种集体劳动。3、绘画创作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小。4、绘画创作与艺术设计都要受到社会时尚、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但绘画受到的这种影响只是一种宏观上的,而艺术设计受到的影响通常是十分迅速、敏锐的。
二、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联系
如果说传统绘画艺术更多包含的是感性的因素,那么现代艺术设计就更多的是理性化的因素。其实,通过仔细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在感性因素占主导的绘画艺术中,还是有很多理性因素存在的。从许多绘画艺术作品中,我们都可以发现,艺术家们总是借助事物的“形”来表达一种感情,以形来传神,而不是把事物具体的物理形态描述出来。而这些将物理形态的事物以形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手法,一直影响着现代艺术设计。
在不同的设计领域,设计都或多或少受到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例如,对于平面设计来说,现代平面设计的作品要求主题要鲜明、突出,简洁易懂,形象夸张,在设计时,要赋予作品更广阔的含义,人们在看到作品时,可以通过有限的画面,想象出无限的内容。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有巧妙的运用。中国的传统画家常以达到“不似之似”、“脱形写神”为最高境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海报,它们中的很多形象不是简单地对生活中的形象进行模仿,而是一种繁到简,从复杂到单纯的转变。例如陈幼坚包装设计作品“奇礼”, 靳埭强包装设计作品“双妹花露水”,它们都体现了设计者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不论是在传统绘画中,还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色彩都是主要的元素。 人们在绘画创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色彩,因而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这种主观想象在传统绘画中也是必须的。但是这种想象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来自于一定的生活实践,在平面设计中,许多画面都在刻意追求这种效果。人们根据彩虹、彩蝶等创造出了颜色变幻多样的装饰。在许多中国画中,人们喜欢把牡丹、荷花等画得红艳艳的,而它们的叶子只是用墨来画,但人们在看到这幅画时,却自然而然地把叶子想为绿色的了。这种情况也经常出现在平面设计中,如果在一幅蓝色的画面上,画上几只小鸟,那么蓝色就会被人们想象成天空,如果在蓝色的画面上,画几条小鱼,这时,这块蓝色就会被人们想象成大海了。这种单纯的底色,会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三、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随处可见传统绘画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但如何把它们二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则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赵晓明.中国书法绘画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11,(09).
[2]林日葵.艺术经济学与文化产业概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