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6 07:32: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会考 素质教育 命题计划
通过会考命题,促进普通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导师生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思想,是教研员不可回避的一 个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高中地理会考命题的实践,总结一些体会和做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二、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四、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关键词:地理课堂;基于目标;学生主体性
一、目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的“一言堂”
虽然新课程改革开展已经近10年的时间,在部分领域也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在现实教学活动中仍然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大量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习惯于长篇讲授,一讲到底;而学生的思想却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做各种作业者,看小说者,睡觉者都有。尽管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是,除了在公开课上会有一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之外,在平时的地理教学活动中几乎没有涉及。教室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只是充当被动的听众,他们的主体性根本没有得到体现。
2.教学目标不明确
很多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没有仔细参考阅读《普通高中地理课
程标准(实验稿)》,而是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教学参考书中罗列的目标。因此,在讲授过程中难免会偏离教学目标。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繁冗,缺乏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地讲解一些与本节课无关的知识。还有一些教师虽然能够明确主要教学目标,但是在讲课过程中常常不能够很好地控制时间,也会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够有效地落实。因此,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常常不知道教师到底想表达什么,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3.课堂的有效练习不足
由于高考科目设置的现状,地理课程在高中课程中经常会被边缘化。学生在课后很少有时间去完成相应的地理练习。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讲授新课,没有预留出相应的时间用于学生的巩固练习,而是寄希望于学生课后练习来巩固提高,其效果肯定不容乐观。
二、上述存在问题所涉及的教育心理学原理
1.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策略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状态,将注意力集中于有关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的觉醒或警觉状态。
2.学习目标
目标是指人们在一定时期内为达到预期目的而完成的任务和应收到的成效。学习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预期,反映了学生的抱负水平,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对学生产生积极期望,对注意起定向和维持作用。学习目标明确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很快排除外界的干扰,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当前学习,并长期保存。目标模糊的学生则可能整节课注意都无法集中于当前学习或存在注意分配不合理、注意经常分散的现象。
3.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或准确表征,而
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即一种“建构”;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与学生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而要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上述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学生上课无所事事
学习目标对学习有明确的导向功能,能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出于节约时间的考虑,几乎不会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只能随着老师的讲解判断学习的重点,自己判断学习目标。但是,有意注意的维持时间却可以很稳定,也可以使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警醒的状态,而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特别是精确地呈现和表述学习目标后,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可以有效调动一切注意力解决学习任务,完成学习目标,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2.教师的教不能替代学生的学
新课程的地理教学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倡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受长期的灌输式教学思想影响的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不敢认可。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生才能学会,甚至是教师讲得越多,课堂的信息量越饱和,就等于学生学会的越多。但是,事实却刚好相反,经常可以听到教师这样的抱怨声:这道题我已经讲了多少遍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学生做错呢?出现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教师的初衷。可是,出现这样的局面教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时期的地理教育已经不单单是地理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对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技能不同于知识。而且,教师一味地讲解使学生丧失了自己构建地理知识框架的机会,当学生离开教师的指导,单独面对一个新的情境时常常束手无策。
四、基于目标的学生主体性地理课堂的设想
针对目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着力点主要是两方面,即基于目标的教学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教学模式的流程如下:
1.告知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应该参照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会考考试说明等资料,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科学合理地制订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里特指知识和技能,不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要求是:
(1)目标必须精确表述并且可测量。
(2)目标一般以2~3个为宜,不适合太多。
(3)目标应逐一呈现,在一个学习目标基本达成之后再呈现下一个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效果的预测,它的作用在于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学习,避免课堂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分散。学习目标除了具备导向作用之外还具备调控和评价功效。因此,学习目标必须是可测量的,而且难度可以适当控制,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大多数学生能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由于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和学生注意力的分配特点,学习目标不宜过多。为了更好地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一次只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可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2.自学完成习题,学生交流讨论,教师补充发言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教师呈现根据某一目标编制的习题,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相关习题,遇到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做补充发言。在这一环节中,要尽可能多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替代教师的讲授,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暴露问题,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就可以了。当然,不同类型的知识难度存在着具体的差异,如,自然地理中的概念、原理、过程比较多,学生在自学时可能需要花费的时间较多,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增加讲授时间,人文地理知识点较为简单,可更多地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完成。
3.学生自主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掌握地理知识结构
学生在经历了一节课的学习后,需要在下课前5分钟停止新知识的学习,自己复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自己的记忆下完成知识结构图。布鲁纳认为,只有掌握了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才能更高效地掌握该知识。当学生自己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之后,这部分的知识才能融进学生原有的知识
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也方便学生更好地识记知识和完整地提取知识。
总之,基于目标的学生主体性地理课堂是依据布鲁纳的结构
主义教学观和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结合新课改的学生主体性理念而提出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效地掌握知识点并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与学的策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