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3 07:00: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书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我学书法已经五年了,熟能生巧,我轻轻一挥笔,就能写出一幅好字。但当我回想起自己以前学书法的时候,学得可真叫苦啊!能够坚持到现在,我自己也不由得惊讶了。
刚学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做书法,也不知道自己手里拿的是什么笔,只知道这支笔沾了墨,就能写出很漂亮的字。于是,我开始了自己的艰苦历程。
刚开始,我们还只是练习笔画。但笔画也真难写啊,横要直,竖不能歪,?要尖脚,捺要有力,竖折要像拳头那样有一个尖角。
唉,我每次写的时候,不是竖歪,就是撇不够尖,我也有点泄气了,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写好呢?这时,妈妈对我说了一句话:“孩子,你知道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每件事情都并不困难,贵在你的坚持。”听了妈妈的话后,我坚持了下去。终于,由于我的努力,书法老师推荐我去提高班。
提高班里的学生每个都是书法高手,我和他们一比,相差了一大截。尽管我十分努力刻苦,但始终还是追不上他们。我的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对书法的喜爱渐渐消失了。这时,妈妈又对我说:“孩子,不要着急,不要慌,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坚持苦练,肯定会赶上他们的。”听了妈妈的话,我又坚持了下去,并且更加努力练习书法。我就不相信,我不能比他们写得更棒!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089―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书法已经走进中小学校园,进入了课堂。《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小学低年级“用铅笔写正楷字”,小学三至四年级“用毛笔临摹楷书字帖”,小学五至六年级“继续用毛笔写楷书”,初中阶段“继续用毛笔临摹楷书经典碑帖,力求准确”。综上可以看出,楷书是书法启蒙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将楷书作为书法启蒙字体是大部分人的共识,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但是,《纲要》仅仅把唐楷作为书法启蒙书体,笔者认为还是有些以偏概全。第一,楷书不仅仅是唐楷,魏碑、晋楷也有经典;第二,书法启蒙不一定师法“欧颜柳赵”,魏碑也有经典范本。
一、魏碑与唐楷的区别
唐楷在书法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是书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整个唐代出现了像欧阳询、虞世南、薛稷、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钟绍京等一大批楷书大家,这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罕见的。唐楷不论笔法还是结构,都具备完整的“法度”。完整的法度,在笔者看来也是一把双刃剑,其功在于完善了楷法,其害是不利于书法启蒙,是初学者的“紧箍咒”。由于“取法乎上”,要求太严,目标太高,浑身是“法”,常令初学者望而生畏,高山仰止。
首先,唐楷的笔法太精细。起笔、运笔、收笔一丝不苟,初学者很难掌握,很容易在笔法面前失去信心产生迷惘。老在“法”外徘徊,得不了“法”,自然会挫伤儿童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其次,就算笔法能过关,但由于结构太严谨,一笔不到位,就会导致整个字失败,一字不到位,有可能导致整个章法失败。像褚遂良、柳公权的楷书运笔以提为主,对运笔要求很高,成年人学习都要费一番功夫,它考量的是书写者对毛笔高超的驾驭能力。一个低年级学生,他的手指末梢神经都还没有发育完善,让他们去写唐楷确实有些勉为其难,这样的教材安排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不论接受何种知识都应该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书法也然。如选择“门槛”低的范本,也就是“法”少一些的楷书范本,魏碑作为启蒙教材,会更符合教育规律,教学效果也会优于唐楷。
二、魏碑的特点
魏碑是南北朝时期形成的,大都是楷书,也称魏楷,主要以石碑、墓志铭、摩崖、造像的形式存在。就目前发现的数量来看,总量至少在1000件以上,其中的精品有《龙门四品》《龙门二十品》等。魏碑作为一种过渡性书体,它上承汉碑之变迁,下启隋唐楷书之先河,是楷书发展史上卓然挺立的一块里程碑。魏碑成就了后世的许多书法名家,如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宋代米芾 、元代赵孟\,清代的包世臣、康有为、赵之谦,以及现代的弘一法师、于右任等。当代,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历届国展中,楷书作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魏碑,这说明当代成年人也喜欢写魏碑。那么,魏碑究竟好在哪里?
清代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是这样评价魏碑的,他说,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魏碑的美学价值在于它楷书的“法”尚不成熟,如《爨龙颜碑》《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郑文公碑》《石门铭》《始平公造像》等,点画丰富多样任意挥洒,结构因势赋形不受拘束,章法天真烂漫无常态定势。唐楷讲究藏头护尾,运笔以提为主笔法难以入门,而魏碑凌空取势露锋起笔,以按为主,符合儿童的书写特点。
三、教学方法
儿童书法启蒙的教学要求不能过高,这个过程重在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热爱书法的热情,培养其良好的书写习惯,让书法逐步成为学生的个人爱好。
1 篆书与大秦帝国――“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之王者庄严
篆书中最具代表性的恐怕要数《石鼓文》了,《石鼓文》是秦篆之前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刻石。只可惜石鼓之上字迹磨损颇多,现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文》在中国书法史的地位极其重要,具有承前启后的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在《石鼓文》的基础下,秦朝统一了文字,当然这也是经过了一个漫长时期。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文字、货币、文化差异很大,从大的历史面来看,这是历史发展的一大障碍。秦始皇扫平东方六国,兼并天下,命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废除原六国文字,使其整齐划一,自此小篆应运而生。《说文解字》序言中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囊括秦时字体风貌。《泰山刻石》为小篆中之代表作品,其作者秦丞相李斯,是中国书法史上记载的第一位书法家。《泰山刻石》是秦统一后的官方标准字体,即为小篆。其艺术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匀整方正,舒展大方,圆润饱满,笔意醇厚之美。与《石鼓文》不同的是,其在笔画线条上更加圆润流畅,疏密有度,张弛有道,匀停得当。给人稳重端庄之美感。字里行间无不透出“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王者大气,一笔一画宛若盘踞在天空的苍龙。书法和人一样,也是有骨有肉的,《泰山刻石》更是如唐代张怀瑾所称道:“骨气丰匀,方圆妙绝。”
2 隶书与强汉王朝――“汉官威仪”之划时代意义
虽然小篆在书写上有所简化,但是书写依旧繁琐,从实用角度上看,形成诸多不便。故而秦亡后,汉代古人在小篆的基础上,将书法由籀篆变隶分,东汉时由隶分演变为章草、楷书、行书,因为隶书大大加快了书写速度,隶书成为汉代普遍使用的字体。康有为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这话的意思是康有为认为汉隶书写简单,容易上手,稍加参悟,便能自成一家,这话虽是一家之言,却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正如网球运动中的一句经典:“看似简单的,往往是最难的。”笔者以为,汉隶正应此语。汉隶虽然看似书写容易,然而要把汉隶那“汉官威仪”的气势之美表现出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笔者将就此逐一分析,先从较早的《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于甘肃成县天井山。此石雄伟庄严,结字高古,其用笔朴实,厚重,方中见圆,圆中见方。笔力挥斥方遒,其苍劲古朴之美跃然石上,更是将“汉官威仪”之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清末杨守敬曾评价其:“方正雄伟,首尾无一缺失,尤可宝重。”此碑文末尾刻有书写者之名“仇靖”二字,开中国书法史中书家落款之先河。与《乙瑛碑》,《礼器碑》同属于汉隶秀逸之美,观其碑有神采奕奕,秀美灵动之感,其字里行间无不透着一股“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气质,宛如“汉宫飞燕”与如“汉官威仪”般的大多数汉隶碑刻相比,不得不说她们是汉隶中,甚至中国古代书法中的一朵奇葩。
3 真书、草书、行书与魏晋风骨――“名士风度”之名家辈出
在书法史上,魏晋时代是最为重要的,没有魏晋时代的书法名家辈出,如钟繇父子、索靖、皇象、王羲之父子,就没有中国书法书体的完全定型,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五体书法,并造就了两位承前启后,巍然绰立于书法史上的书法革新大家――钟繇,王羲之。他们书写了中国书法史上崭新而华美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中的美的规范,自此后,我国历朝历代,乃至东亚诸国,习书者都是要宗法于“钟王”。其影响之深远,不是一句话就能概述的。这自然要从二人的作品中去寻找,去细细品读其中的美。
令人扼腕叹息的是,一代开山宗师钟繇的真迹竟然没有流传下来,使得我们今天无法一睹其小楷书法的灵逸俊秀,瑰丽端庄。所以只能从他的后世弟子――王羲之的作品中寻找钟繇书法特色的影子了。王羲之的楷书作品还是比较多的,《乐毅论》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之前的三国时代,楷书几乎已被列为官方书体,这使得本来端庄得体的楷书变得越来越规律化,但是今天我们细看三国时代的书体,就会发现其中细节的缺失,细节决定成败,做事如此,做人如此,书法亦是如此。但是我们从《乐毅论》中看到其书体虽然变化显著,却没有把“肥瘦相称”这一楷书无上法则丢弃,看了王羲之的楷书作品,其作品美在“大气与精致齐飞,奔放与端庄并举。”难怪后世的书法名家都称其为“正书第一”。
今天,妈妈没有空,所以,妈妈叫我一个人去学书法。
我坐公共汽车到了学校后,先把墨水和纸、笔摆好,然后认真地写字。第一张,老师就给了我四个红圈,第二张,得了五个红圈,老师夸我进步了,我听后心里高兴极了!放学后,我竟然把“来”字过关啦。
放学后回到家,妈妈看着我写的字,一个劲地夸我长大了。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书法艺术的积极性
我在书法教学伊始,并没有急于向学生传授书法的技能技法,而是从培养兴趣入手。实践证明,兴趣越是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为此,我首先给学生们讲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来龙去脉,古代书法家勤奋学书的趣闻、轶事。比如“王羲之勤奋学书的故事”,以及“铁门限”、“退笔冢”等等。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激发了他们立志学好书法的愿望。俗话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使其对学习书法艺术产生无穷的动力。
二、由学生自愿选择字体,并指导学生学会读帖
在课堂教学及书法兴趣小组教学中,一部分学生在家庭已接触过书法,有一些基础,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或很少接触过书法,对书法所知甚少,所以造成学生的书法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学过书法的同学其所学字体也不一样,为此,在考虑所教字体中,决定由学生自愿选择字体为好,(以古代楷书名帖为主)这样使有一点书法基础的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练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字体选定以后,就告诫学生不要轻易更换,否则,今天学“柳”,明天学“欧”,见异思迁,就很难取得成效。
初学书法的途径主要就是临帖,要想临好帖,必须学会读帖,读帖对于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很多学生不重视读帖,看一笔写一笔,一种笔画或一个汉字临写数十遍也没有多大进展,只有经过认真读帖,将所临汉字的笔画、笔势、结构、特征默记于胸,下笔时才有可能意在笔先,临写出形神兼备的字来。
临帖是学习书法中最重要的途径,其宗旨就是要在古人的碑帖中学习技法、法度和理解。当然,对小学生讲法度还有些早,但应教给他们如何把字临得到位。把握书法的共性。因为那里是金山玉海,是无尽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决定一个书家水平的高低,往往都是体现在临帖的基本功上。请注意的是,我所说的碑帖是指古人遗留下的碑帖,并不是指今人的书法。这是因为一切艺术都是要经由历史所认可,都要经过时间的浓缩和检验。今人的书法尚未经过这一不可缺少的程序,因此只能作为参考而不能作为楷模。
在临帖的问题上,最容易出错的就是两个方面:
一是知难而退。因为临帖的枯燥和对自由的束缚,是不曾临过帖的人无法想象和理解的,它是学习书法最大的“屠杀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初学者大都“牺牲”到这里。大都因为困难而退缩,因为枯燥而放弃。尤其是孩子表现的更为明显,老师必须时时给以鼓励及引导。
二是糊写乱画。同样是因为忍受不了临帖的枯燥和约束,于是便踢开“绊脚石”,盲目地写起来。其实准确地说这就是糊写乱画。其结果也必然是一事无成。因为任何技艺本领的增进,都是在痛苦的环境中磨练出来的。
既然是临帖,就要忠实于帖,不客气的说,凡是经过历史所认可的碑帖,对我们今人来说,都是难以跨越的高峰,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来说,想去修改或是摈弃,绝对就是一种无知。
历史证明,唯有一样东西古人没有给我们留下的空间――那就是书法。
有些同学问,学习书法是否有捷径?我就给他说:没有,确实没有!如非要让我说出什么可以称作捷径的话,我只能遗憾地说,不走捷径也许就是最好的捷径。
除每周每班一节书法课的训练外,还要求学生每天在家临习一张,教师抽时间进行指导,明确这个字需如何书写。
总之,书法的学习是一个既科学又严肃的问题。特别是楷书,它的端庄和精密,它的高深和广博,它的严整和法度,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懈怠和修正。一切有志于楷书的初学者,应该首先明了的是――楷法无欺。
三、注重学生的书法欣赏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生的书法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对其学好书法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们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进展缓慢往往是由于欣赏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写出的字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自我感觉良好,自己挑不出来有什么毛病,所以便影响了书写水平的提高。为了较快提高学生的书法欣赏水平,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了书法欣赏的内容,在上欣赏课的过程中,我给学生讲解了各种书体的艺术特征以及风格特点等等,同时还对古代名家及现代名家的优秀作品进行了欣赏,从字的笔画特征、形体结构及通篇的章法布局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学生的欣赏水平提高了,对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识也相应地增强了,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书法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练习书法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往往半途而废。在书法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些学生常常感觉枯燥乏味,这时如果忽视了意志的培养,则极容易使学生知难而退,因此,我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自身的惰性心理,一方面强化兴趣培养,加强引导和鼓励。大多数学生经过了刻苦的练习取得了可喜的收获,便又增强了他们学好书法的信心。学习书法的同时,还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使同学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充实。此外,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古诗佳句以及格言警句等,使其在习练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着学生,使其性情品质、思想道德等方面都有所积极的引导。
在学习书法的选择上,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选碑帖,东一下,西一下,毫无目标的学习;一种是选准一家碑帖,持之以恒,临池不辍。最终被行家判定为:前者有形无体,后者有形有体,是正确的学习方法。
临碑临帖可归纳为以下四步:
一是选临和通临相结合 选临就是对某一名豪的碑帖,选准后要选择部分字重点临习,掌握其运笔、结构之后,再去通临碑帖全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点完备,示范带头。而通临则也是必须的,不可偏废,通临是为了全面理解和掌握书家的风格,字与字,行与行之间以及通篇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进而达到全面了解书家的运笔、结构和书风,使自己所临碑帖尽量接近书家,而形成体的概念。
二是临帖与读帖相结合 临帖与读帖相结合就是手和心结合的过程,一般悟性较高的人练字,通常是大部分时间临帖,小部分时间读帖。当我们每个练书法的人下定决心之后,要把重点放在临帖上,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天天临帖,不可间断。很多人给自己制定了练习计划,每天必须临帖一定数量的字。同志在青少年时期有这样一个信条:“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对我们书法人是最好的至理名言。小部分时间读帖,就是说当我们时间很短,不便动笔写字临帖,就拿起帖来从前至后阅读,这个读不是读文章,而是记字的形状、结构、主次、笔搭配等。也要有个计划,每天记几个字,数量不限,久而久之,把帖上的字就记在心中了,这样就做到了心中有字,意在笔先,为将来意临碑帖和实现心手双畅打下基础。
三是临碑和临帖相结合 碑和帖是有很大区别的。碑是古人留在石碑上而后拓下来的墨迹,是古人的真迹。临帖是后人望着临出来的墨迹,是临本。石碑是正宗,帖是补充和参考,二者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正确的方法是先写古人碑,以古人碑为主,后以帖作参考学习。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书法中,过早过多地学习后人的临帖,就会走偏,影响学习书法的质量,严重者还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所以,必须慎重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硬笔书法;书写形式;书写方法
中国书法派系繁多,从古到今,高手如云,其艺术水平已达到很高的造诣。硬笔书法在19世纪从西方传入我国后,其书写如古隶书、楷书取代篆书一样,因为方便快捷、适用而迅速融入社会,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流行趋势。那么,硬笔书法究竟如何呢?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硬笔书法的书写形式方便
硬笔书法的书写工具主要以钢笔、圆珠笔、签字笔、铅笔等较硬的笔书写为主。
硬笔书法不同于毛笔书法,毛笔书法相对来说需要一定的条件,如书写场地,笔墨纸砚等。而硬笔书法相对来讲就简单多了,钢笔书写只需要纸张,不需要不断吸墨,吸一次便可书写很久,场地也不需要像毛笔书法那么大。我国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说:“钢笔书法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群众性和实用性。”
二、硬笔书法的书写方法
要学好硬笔书法,首先要正确书写基本笔画,在书写的初级阶段,如果不按正确的书写方法写,而养成了错误的书写习惯,以后纠正则非常费力,效果也很差,因而规范入门是第一步。规范入门要求按照标准的基本笔画进行临摹学习,学习时不可将就,要严苛地要求自己,做到95%以上的相似,不要觉得有点像就可以了,不花功夫是练不出来的。勤奋与刻苦更是基础,偷不得懒。基本笔画可以学习“永”字,“永”字八法包括了基本笔画,晋人王羲之曾练“永”字十六年,后来写得一手好字,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名冠古今。基本笔画尽管笔画小,却也是有头有尾、有腹有背,书写过程中也得有起笔、行笔、收笔。把起笔写好才能把行笔写好,收笔也有绝大多数笔画需要顿笔和出锋的。书写细节往往很重要,不要把完整的一笔写成残缺的无头无尾。基本笔画书写正确后才能认真研究基本结构。结构是字体的展示形式,字写得好不好关键在结构,结构写好了,就是有几个基本笔画不到位,也是影响不大的。结构关系整字的造型,因而十分重要,结构练好了,方能谋篇布局,形成整篇书法作品,才能再去研究它的重心平衡、宽窄疏密、惊险奇平、美丑对比等,达到书法高层的艺术境界。
在硬笔书法学习过程中,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保守学习加创新学习。书写也是一样的,没条件就创造条件。什么都没有时,用手指在膝盖上都能练字。高手写字不一定都用笔,而是随地取材,也可展神通。
学习书法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整件书写作品,广泛参赛,有利于刺激学习兴趣,提高书写水平。
总之,硬笔书法以其独特的魅力很受人们喜欢。现在硬笔书法作品欣赏、出售的也非常多,要学好也不易,但要认真学习,也不是难事。几个月,几年也是能学成功的,故而贵在学习者能热爱坚持,便能达到高峰。